跨文化意识对英语阅读
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本文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意义出发,就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相关策略进行简要探讨。
1、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意义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是“特定中成员所拥有的信仰、思想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社会习惯等的总和”。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中学英语新课标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靠单纯灌输语法知识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就能有效开展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相关策略2.1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词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词汇的正确读音和本义,还应着重接受所教词汇的文化意义,让学生充分掌握英语词汇与词汇的不对应文化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红色”在我们汉语文化中象征“欢乐、吉祥、喜庆、热烈”,是一个褒义词,然而在英语文化中“red”却与“危险、暴力、流血”相联系。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并进行归纳、、对比,找出这些英语词汇与汉语含义有别的特殊文化意义,在课堂上给予充分讲解。同时,在学到蕴含着成语,谚语及其典故的英语词汇时,应不失时机地将其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跨文化学识,同时教会学生运用这些词句的场合,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
2.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初中学生了解外语国家的、、、宗教、风土人情渠道,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介绍阅读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对那些学生较为困惑不易理解的语言材料之外的文化因素有所涉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该国的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加深对英语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有效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初中英语教师在讲授某篇新课时,首先可以对该课文的相关背景进行详细介绍,由此导入新课,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新课,将生动活泼的影响材料呈现给学生。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让师生都参与到阅读中来,互相提问和解答,在问答中,教师应对中有差异的地方增强敏感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阅读教学中,加强对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介绍。例如,许多英文文章语篇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细节,先开门见山亩明论点,然后逐步进行论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环环相扣,而许多中文的段落思维模式一般没有这么开门见山的。教师分析中英文的语篇模式差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课后教师还可以印发几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3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口语是学生进行文化交流的基础。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并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身的思想意识,在使用英语进行口语对话时,应教会学生考虑到自身扮演的角色。综合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所在语境,从对话者的反应判断出是否使用了恰当的语言。并努力使受话人明白并接受自身表达的意思,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在让学生说之前要告知其对话发生的相关背景。以及英美文化背景下的相关语用策略,让他们了解该说什么,该怎么说。例如,西方人将年龄、身高、体重和收入等个人问题视为隐私,教师告知学生这是应当避而不谈的话题。教师可以将谈话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其中I代表income,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就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问对方收入、体重、年龄、宗教信仰、婚姻状况,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初中英语教师可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即兴表演对话。构建真实的口语交流氛围,创设各种语言场景,把抽象的文化与语言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中体验、感悟跨文化交流的魅力,使学生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并进行口语交流,在真实的英语语境中进行对话,还可以在课外开设英语角活动,举办英语比赛等活动,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口语。使学生在频繁地口语锻炼中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总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初中英语教师可从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三个方面,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真正熟练、准确地掌握英语口头或书面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王力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出版社,2000.
[3]陈申,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4]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B. 谈中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
谈中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
论文关键词: 语言文化中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论文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基本功能是传递人类之间信息与情感,帮助人们进行交际。而语言与文化又是密不可分的。因为语言不仅仅是符号系统,它还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不了解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永远运用不好语言。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项任务。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词汇渗透、讨论式教学法、模拟角色、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非常重视对语言形式和结构等知识的传授,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却忽视了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综合使用语言的交际能力薄弱,不能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无法完成交际任务。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而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这就要求中学英语教师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认识的直觉的敏感性,实现准确并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文化和知识的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及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和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是语言的底蕴,促进着语言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有利于消除交际障碍,防止交际摩擦,拓宽视野,促进文化交流。
受到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现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忽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认为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向学生介绍异域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则是日后大学教师的任务。这种想法导致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文化知识匮乏、交际能力薄弱。殊不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中。
据我长期以来的观察,很多学生在考入高校后进行分班考试时,语法项目正确率很高,语音语调也颇准确,但总会犯各种各样的“文化错误”。除了称自己的老师为“Teacher”之外,在与外籍教师的交流中,学生还总是会问一些诸如“Have you had your lunch?”“Where are you going?”等在英语国家被人们认为是隐私的、不礼貌的问题。另外,学生们在与外教的交往中,经常会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来主导交流。有一年,一位外教应邀参加学生的英文演讲比赛并担任评委。当她走进礼堂时,一位学生站起来给她让座,并说“Please sit down,Mrs.Graham.You’re old.Don’t get tired.”。听到这句话,外教流露出不甚愉快的尴尬神情。学生说这句话当然是受到中国文化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影响,也是想表达对老师的尊重之情,但是他却不知道,这事实上已经冒犯了老师,因为英语国家的人们是不希望别人直言自己老的。这也是在英语中为什么有很多代替“老”的含义的委婉语,比如senior或者advanced in age等。
《语言和文化》一书指出:“学习和运用外语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如果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保证所造的外语句子结构正确,那么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得当。”因此,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项重大任务。
全球化使得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往的强烈愿望。正是多元文化频繁的交流碰撞,文化上的差异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带来的困难也显得格外令人关注。因此,我国的语言教育界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基础教育阶段起就应加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代人,这是一项立足长远的任务目标。
二、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一)词汇渗透。
作为语言基础的词汇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词汇的意义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文化负荷量最大。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不同,对相同的事物或经历也会有着不通的理解和看法。比如说“龙”在中国是神圣、吉祥和权力的象征,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而在西方的《圣经》中,龙却是凶物和罪恶的象征。因此英美报刊中对“亚洲四小龙”的翻译是“Four tigers of Asia”,而不是学生理解的“Four dragons of Asia”。又如汉语中用“眼红”表示嫉妒,而英语却用“green with envy”。
(二)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法”就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内容应体现教材的本质内容,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应用,推动教学展开。例如同学们在学习中发现,美国人经常称赞别人,被称赞的人一般表现得受之无愧,当仁不让,与中国人的普遍做法迥异。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这说明了美国人彼此之间表达意思直截了当,反映了美国人坦诚、直率的性格。
(三)模拟角色。
模拟角色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由老师组织安排,以学生为轰动中心,让学生担任主角或自选角色,采用演讲、情境游戏或剧本表演等方式表演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话语的理解,加深对话语含义的认识。例如,人教版高一英语中有一篇文章“Body Language”,通过学生表演来加深印象,更多地体会文化差异。
(四)利用课外活动,多渠道地培养跨文化意识。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让学生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歌曲欣赏、英文小品大赛、阅读英文小说和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也可以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和录像等手段给学生直观的感受,鼓励学生去找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很多电影或录像片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某个方面的缩影。通过欣赏片中演员的表演,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例如,在讲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五单元“Music”时,老师可以播放以摇滚音乐、乡村音乐、爵士音乐为主题的演唱会或相关电影,让学生切实感受英语国家人们在音乐欣赏上的爱好和特点,感受其人文气息。当然,老师也可以同时播放中国传统的经典民歌,引导学生将国外的音乐同中国传统的民歌相比较,领略不同的文化风情,使学生以更宽广的胸怀包容有文化差异并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学习是文化学习的承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联系。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方宝军.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素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3.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71-47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72-73.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C. 如何在阅读课中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渗透
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观念等等。文化是语言的底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拉多在他的«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Language Teaching: A Scientific Approach)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到语言。”如此可见,掌握和了解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五种途径:
一、 通过词汇,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也是语言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且能体现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词汇的文化意义,尤其那些英汉意义差别较大的词汇。了解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记忆,而且也是文化渗透的有效途径。例如dog一词,在汉语中,常带有“令人讨厌、卑鄙”等含义,像“走狗”、“狗奴才”、“癞皮狗”、“狗腿子”、“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英语中,西方人对dog却情有独钟,认为dog是人的忠实朋友,表示“忠实”、“友好”、“可爱”等意。因此,在英语习语中,人们常用dog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例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clever dog(聪明的小孩)、a 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work like a dog(拼命地工作)、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老年人做事有经验)等等。另外,英语中有许多词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典故,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例如:笔者在讲授“cook one’s goose”一词时,告诉学生这一词组出自于一个典故。中世纪时,欧洲战争十分频繁。有一天,一个城镇遭到猛烈进攻。城镇的居民为了表示对敌人的轻蔑,把一只大鹅高悬在城头塔楼之上,并大喊大叫。由于当时英国人把鹅当作是愚蠢和无用的象征,他们用这种把鹅高悬城头的做法来嘲弄和侮辱对方,更加激怒了攻城者。攻城军队恼羞成怒,一边更加猛烈进攻,一边堆积柴草,纵火烧城。最后,攻城者烧毁了整座城市,城头之鹅当然也化为灰烬。如今,“cook one’s goose”用来比喻“毁掉某人、毁了自己”。
二、 通过语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
现行的教材(人教版)每个单元的阅读课文都集中反映了中西方的“知识文化”。因此,教师可结合所学教材对有涉及关文化知识的语句加以注释,做到语言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解释到哪里。例如:在SB3Unit1 Madame Curie 中出现了“In 1903 Marie and Pierre Curie were given the Nobel Prize for Physics.”这一句子,然后笔者就向学生讲述有关诺贝尔奖的情况:The Nobel Prizes are honors given every year since 1901 for outstanding work in physics, chemistry ,physiology and medicine,literature and for peace. In 1968,a prize for economic science was added.
The Nobel Prizes were established under the will of Alfred Nobel, a Swedish inventor of explosives. The fund began with $9,200,000. In 1969, winners received $73.000 each. The Peace Prize is presented in Oslo, Norway, and the others in Stockholm,Sweden, on the anniversary of Nobel’s death, December 10.
又如,在讲授SB2Unit 10 At the Shop一课时,笔者通过“No matter what he’s wearing,Tod, just show him the cheapest.”,“I don’t know why he is in a tailor’s shop. Just look at his clothes.”等句子,向学生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Money is everything.”的价值观以及“Judge a person by his clothes.”这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通过语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
语法规则虽然是一些程式化的、约定的东西,但也包含有文化的成份。例如:英语中的格、数、性、人称、时、体、语态、语气等语法范畴都有强制性的,有时可以省略,这种差别可以从英国国家的历史、民族性格、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加以解释。例如:笔者在比较“to sit on a chair”与“to sit in a chair”的区别时,告诉学生“to sit in a chair”指人小椅大,看来是座落其中,而“to sit on a chair”则是指人大椅小。又如:对附加疑问句的回答,汉语往往以其陈述部分来判断是与否,而英语只针对其谓语动词或系动词一个词回答,如:“You don’t know me.”的肯定回答是:“Yes , I do .”(不,我认识他),否定回答是:“No, I don’t.”(是的,我不认识他)。
四、通过课文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
现行的教材(人教版)中每个单元的阅读课文都是围绕一个话题而展开的,而这一话题集中反映了西方的知识文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文化语境,使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日常阅读中得以实现。例如:笔者在教授SB3Unit 13 New York一课时,在学生了解New York 的概况后,提问学生:“If you have a chance ,will you go to New York .”许多学生都表示愿意。因为它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102层高的Empire State Building 拥有200多个公司的World Trade Center 以及all-night buses and restaurants ,告诉学生纽约确实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但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最后引用«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片头句:“If you like him ,send him to New York .If you hate him ,send him to New York .”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纽约既然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大都市,又是一个危机四伏,尔虞我诈的地方。又如,在学完SB1Unit 22 Britain and Ireland 一课时,笔者告诉学生英国的全称是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即英国分为4个部分:Scotland, Eng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他们有不同的民族:Scottish, English, Welsh and Irish。通过了解英国的历史和民族,学生就不会说出“You are from Britain,so you are English.”这样唐突的问题。同时给学生讲解为什么英国人见面时总喜欢谈论天气。这是由英伦三岛的地理位置,天气等原因决定的,三面环海,海洋性气候,天气变化无常,人们对天气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于是,天气就成为人们喜爱谈论的话题之一。
五、通过课外阅读文学作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
虽然现行的教材(人教版)每个单元都有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但对于一个外语学习者来说,仅掌握教材中的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在科学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补充相关的内容,拓宽文化资源。为了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文化,笔者经常从«英语报刊选读»、«中国日报»、«21世纪»、«广州英文早报»、«英语周末»、«英语知识»、«英语学习»、«英语世界»、«英语沙龙»、«学英语»、«英语周报»等英文报刊上选摘一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体育、艺术等方面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总之,英语教师应在讲授英语知识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介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消除文化障碍,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D. 如何在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对语言学习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个中国人,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他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的表达都有一种较为固定的方式,这种较为固定的方式还会对他的英语学习产生某种制约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报刊选读的教学中就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英语报刊选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
由于文化的多样性,所以在英语报刊选读课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熟练地掌握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对目标语文化持有一种正确的态度和评价立场,同时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具体说,必须遵循如下的原则:
1关联性原
英语报刊中的内容非常广泛,信息量也极大,反映的是英美国家及其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最理想的材料。面对这样一种材料,要使自己的教学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应在海量的新闻中选择那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新闻作教材,要注意它与目的语文化的关联性。在英语报刊选读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将与目的语文化有关联性的新闻作为教材,只单纯地直接向学生讲西方的文化或生活习俗,就会破坏课堂教学的连贯性,会使教学内容显得不着边际;另一方面,也会使教师的关于文化的讲授显得空洞与枯燥。因此,重视关联性,就成了英语报刊选读课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
2引导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矛盾,一直是教师在探讨的一个问题,而引导性恰恰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其主导作用的重要标志。尤其在英语报刊选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常常要鼓励学生重视教材中相关事件或论述的文化背景。但文化背景是十分宽泛和复杂的,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和风俗习惯,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因此,在如此丰富的领域中,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学生也更不可能自主地将报刊中的相关材料与其文化背景之间建立起联系。这时,教师就应充分发挥其引导性作用。可以通过提问式、讨论式或启发式等方法来引导学生,使之逐步形成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使之能自主地选择相关的信息并将其向相关的文化背景延伸,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思辨能力。
3交际性原则
英语报刊作为一种英语国家的新闻媒体,其特点决定了对它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接受大量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的同时能学会更好地运用英语来达到成功地与人进行交际的目的。因此,在英语报刊阅读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应侧重于引导学生理解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不同之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并将之与自己的母语文化作对比,也能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敏感性,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如此才能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英语文化,直至将自己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之中去,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灵活应对,从而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文化休克”的状况。
4层次性原则
文化有其层次性,因此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形成也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这也就是说,语言文化知识是非常广泛的,所以教师不可能通过一次或若干次的关于文化的讲解就能让学生对异域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该通过有选择地、分阶段的讲解以使处于初级层次的学生首先打好英语语言的基本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的介绍应限于其浅层文化,如词汇、术语、专有名词、谚语、成语和习俗等。而在较高级的阶段,则要从交际需要的角度出发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避免文化上的误解和冲突。另一方面,贯彻层次性原则还要求教师要考虑同一学生群体中不同学生对语言文化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的不同这一因素。考虑到这一点之后,教师在文化引入的选择上,就会设法既使程度稍差的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又使层次稍高的学生也能从中受益。
二、英语报刊选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
在英语报刊中,新闻报道的题材包罗万象,词语浩如烟海,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教育等广泛的领域。面对如此状况,教师不可能也无必要做到面面俱到,相反,必须根据对学生进行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需要而有所选择。笔者认为,这种选择很重要,选择应以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为重点:
1思想意识
思想意识中包括英语国家人们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社会风俗等。例如,宗教代表着英语国家某个时期人们的思想情感和信仰
,同时也体现出了那个时期、那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基督教、圣经及古希腊、罗马的神话对欧美国家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有着极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该国的新闻媒体中的成员,其记者在写新闻或介绍他们的某些政界人士的
政见或讲话时,引用一些宗教经典就是很自然的。如,the writing on the
wall(出自《圣经》,意为“灾祸将至的预兆”);再如Pandora’s
box(意为潘多拉的魔盒。该典出自希腊神话,比喻“灾难之源”或“是由于不明智的干预而引起的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
此类词汇或短语常常会见诸英语报刊。如果我们不能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如果我们只从字面上对之加以解释,那就会造成误解。
2政治历史背景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无论是其中的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语言,都与该国的历史发展和政治制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英语报刊中,政治总是其中的重头戏;而在关于政治新闻的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又常会针对自己的读者群而大量地使用一些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表达方式。如,meet
one’s
Waterloo(1815年,由威灵顿公爵率领的英、德、荷等国联军,在滑铁卢与拿破仑决战,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从此一蹶不振,被放逐到一个海岛上,结束了他的一生)。这个成语是大败或遭到决定性的惨败的同义词,如果我们对该历史事件有所了解,那么我们就能很准确地理解其中的含义;反之,则不可能对之有准确的理解。
3文学艺术
无论是英语国家还是其他国家,都有其源远流长的关于文学艺术的历史。传统逐渐积累沉淀,就形成了他们的语言中的某些词汇所特有的文化喻意。英美报刊文章中常包含着英美国家深厚的关于英美等西方文学尤其是其中的古典文学的底蕴。例如,美国《时代》周刊曾把尼克松访华说成是Nixon’s
Odyssey to
China。其中,Odyssey原为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一部英语史诗,该史诗描写Odyssey在古城特洛伊陷落之后所经历的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在这篇报道中,作者如此表述,则是意在用来喻指中美关系正常化是经过了一段漫长的过程的。对此,如果我们不了解Odyssey在这儿是“漫长历程”之意,那么我们就难以理解Nixon’s
Odyssey to China的真正含义。
三、英语报刊选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
虽说是教学应因材施教,虽说是教无定法,但在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如果能运用恰当的方法,就肯定能激发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肯定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1对比类比法
对比类比法是指将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相同与不同。英语报刊中的新闻报道均具有时新性,反映的是其最新的时政动态。所以,将中英文化的比较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报刊选读课的教学中,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的意识,有助于化解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不必要的误解。例如,对“吴老师”的称呼,绝大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按中国的习惯总会使用teacher一词,中国老师也会认为这很自然,可英语本族语者对此则会很反感,认为这是不礼貌的。teacher是一种职业,不能作为称呼。我们可以说Mr.Wu,但不能说Teacher
Wu。Sir可以被作为尊称来称呼老师,如Thank you,sir类似的还有madam,Miss,Mrs.和Mr.
2扩展性
教师在讲解某一词汇或介绍某一背景知识时,不应仅仅停留在对该词或该背景知识的表面意义的讲解上,而应该扩展该词的文化内涵,或应对该背景知识加以延伸。词汇构成了语言的物质外壳,而在其物质外壳的后面则隐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history一词,由其构成可以扩展到英语语言和文化中的性别歧视问题;而当谈到数字“13”时,就不应该只讲“13”这个数字所代表的厄运,而应该将其扩展到中英数字文化中的异同中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利用多种教学媒介和教学手段
英美报刊选读课的教学,传统教学资源是纸质教材和英美报刊,资源的局限性造成了教学手段的单一性,也造成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等问题的出现。最为重要的是,作为报刊,其特点是它的时效性和时新性。由于传统的纸质教材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能使用的往往都是“旧闻”,这也导致学生无法把握英语语言文化的发展。目前,互联网的普及不仅可以使英美报刊选读课的教学手段变得丰富多样,同时也能消除传统英语报刊选读教学中存在的总在使用“旧闻”的尴尬状况。首先,教师可以登陆英语国家各大权威报纸的官网,取得他们最新的新闻报道。其次,教师还可以针对自己要阅读的报刊文章或新闻报道,收集一些与该类报道相关的英语国家地道的、原汁原味的图片、电影、电视、幻灯和录像等资料,以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能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E. 大学英语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摘 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利用课内、课外时间,采取多种措施实施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论述语言、文化及大学英语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如何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学习提出了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语言 文化 英语 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要靠语言保存传播和继承。所以文化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文化,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而这已成为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点。
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包括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和容忍度,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根据《大纲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语言知识外,还应适时适度地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以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既教语言又教文化慎辩,寄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
一、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而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其语言的发展。语言与文化是水乳交融的,任何语言都要植根于文化环境才能生存,所有文化都要借助于自然语言结构才能延续。因此,文化是肌体,语言是心脏,二者相互作用,使生命延续不断。L.A.White曾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个民族的文化在其语言中表现得最为全面和完美。语言总是在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完整地、协调地反映文化,并将其巩固下来,世代相传,成为民族变化与知识的载体和集体经验的储藏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这种关系决定了语言老师也必然是一名文化老师。然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化教学又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是语言教学的组成部分。在目前的英纤兄语教学中,更多的是进行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而一部分老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相当的了解,实际不然。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进行双向文化导入,也就是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变成是对目的语和母语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有其生存的土壤。这一点也许可用来解释为什么世界语已出现近一个世纪,仍没能广泛推行的原因。语言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反映民族的信仰、价值观、习俗等。Widdowson指出:“语言是一项社会活动,语言的选择根据社会功能和个人意图而变化,语言必须教会学生如何从一系列方言、语域、交际渠道和风格之中,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林汝昌阐述了“文化导入的三个层次”,指出文化导入的重点是“导入有关词汇的文化因素和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曹文则把文化总结为两个层次,即文化层次和文化理解层,并将其定位于“以文化知识为起点,文化意识为桥梁,文化理解为最终目的”。
既然语言与文化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只学语言而忽略文化,或者只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文化教学。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三、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薄弱的原因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P16)文化导入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没能把文化教学与文化导入结合起来。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受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长期以来,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不管是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还是转换生成语言学,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胡春洞、王才仁《外语教育语言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受教师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现代英语教学对教师素质要求很高,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会通中西”。然而,现任英语教师中大多数虽然毕业于毁孝袭英语专业,但文化功底比较薄弱,而且教学任务相当繁重,普遍超负荷工作。调查表明,90%以上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师每周上课都在10学时以上,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研究,也很少有机会进修和培训,这也成为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的绊脚石。
3.相关课程及书籍较少。目前虽然部分外语院系已经开设了“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等课程,但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所开设的关于西方文化的课程及相关书籍极少,这也导致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难度。
四、在实践教学中贯彻跨文化教育原则
文化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加强文化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能力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从日常教学中入手。(1)从词汇方面入手,要注意词的意义及内涵,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区别英汉词语的内涵,有利于正确理解。如在汉语中,“龙”(dragon)以及与它相关词语,明显具有至高无上的色彩,古代帝王被称之为“真龙天子”,其后代为“龙子龙孙”,因而百姓们希望自己的后代有出息,就叫做“望子成龙”。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现代人把有作为,能干的人称作“龙”,把窝囊、不中用的人称之为“虫”。中国历来有“龙跃凤鸣”比喻才华出众;用“龙飞凤舞”比喻书法活泼刚劲;用“龙凤呈祥”表示对幸福生活的祈盼。“龙”成了华夏民族图腾的象征意象,被赋予神圣、至尊、吉祥、非凡等各种褒义。然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龙”则是古代硕大、凶残的古怪野兽,不仅无端吞食人类和动物,而且制造水火灾害,危及人类生存,所以西方人对“龙”绝无好感。(2)从习语的角度着手进行文化教学是卓有成效的,因为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进行习语的学习,既能学到语言又能学到文化,并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英汉两种语言中丰富的习语都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征。比如,汉语中常常用“心灰意冷”来形容“心情十分糟糕”,英语中的同义习语是“grey cat”(灰色的猫)。形容“对事物无兴趣”或形容“文章、讲话枯燥”在汉语中说“味同嚼蜡”,在英语中说“as dry as sawst”(像锯末儿干巴巴的)。对这种现象,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收集素材,进行比较分析的工作。
2.提高教师素质,转换教学角色。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导入的原则及具体策略之外,语言教学的素质就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了。语言的教与学具体实施主要由教师及学生共同来承担。在这样一个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大环境下,在教学上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考前背的教法,而改为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帮助学生收集资料,自觉地吸取中西方文化的营养。教师的传统地位“传道授业解惑”就应当有了新的内涵,教师由“前台的圣人”转向“后台的向导”。同时,加强对双重文化的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要增强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要具备用外语准确表达本族文化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两种能力才能胜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只有全方位地实施双向的互动,语言的学习过程才会又是文化的学习和交流的过程,是活的语言实习过程。
3.出版相适应的配套教材。文化导向教学模式显然呼唤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教材。这类教材的编写应以多元文化为导向,以语言文化对比、参照为方法,以多国文化背景为材料,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以现代语言理论为指导。教材应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练习为中心。所谓任务,是指跨文化交流场合中要达到的交际目标。教材的语言背景不应局限于英、美、加、澳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而应涵盖尽可能广的国家和文化。相应的文化读本的出版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解文化知识的平台。当然应该注意满足不同层次英语学习者的要求,使英语初级学习者可以找到介绍如问候、致谢和称呼等习语的文化书籍,也能使中高级学习者找到相应的文化读本,真正做到使不同的“材”有不同的“教本”。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国际化时代,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高度化是其主要特点,它对21世纪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能在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中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为了适应这些需要,外语教学或第二语言教学已逐渐从孤立的、单纯的语言教学,向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内容传授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为了跟上这个趋势,大学英语教师就必须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赵厚宪.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J].中国英语教学,2002,(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
[3]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一项调查.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
[4]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5]胡文仲,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Wilkins, D.A.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Edward Ltd.1972.
F.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在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之间取得平衡
阅读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其教育教学效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经过大量教研数据分析可知,囊括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在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此,教师可立足现阶段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意义,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处理对策。
1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意义
在文化交流和碰撞过程中,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性语言,近年来其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阅读是高中英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高中学生跨文化意识,从某方面而言不仅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此同时还能促使学生在全面了解西方各国文化的基础上,强化学生文化底蕴,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核心素养。
经大量教研数据分析可知,高中英语教材中囊括了诸多方面的阅读内容,涉猎面广、丰富度高是高中阅读教学内容的显著特点,为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全面把握好阅读,了解和加深阅读中的相关内容,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确保高中生跨文化意识培养工作的有效落实是十分必要的。从某方面而言,现阶段阅读教学成效难以取得预期教学目标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课程内容背景的了解度微乎其微,因此无法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但相对而言,若是高中英语教育工作者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确保跨文化意识培养工作落实到位,将文章内容与文化背景有机结合,可在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此外就目前来看,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还具有如下意义:
其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现阶段中西方文化交流愈发频繁的经济一体化时代,中西方文化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且彼此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若是在教学过程中确保意识培养工作的有效落实,可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内容,提高自身口语交际能力,进而为后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其二,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受传统应试教育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被应试教育思想所束缚,长此以往学生知识面较为狭隘,自身发展也受到了阻碍。反观若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确保跨文化意识培养工作的有效落实,可在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知识面。
2现阶段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现状
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沟通工具,在当前新课改不断完善和深化的教育背景下,育人价值的实现和学生的综合发展成为现阶段教育的重点内容,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也由此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但纵观当前教育现状,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形势不容乐观,此外导致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手段陈旧
在当前素质教育时代背景下,教育体系发生了很大的革新,但是受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部分教师教育部门对新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不能良好地适应,导致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无法高质量地完成教育目标。在此背景下,高中英语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2跨文化意识培养途径不合理
在高中英语新课改教学环境下,核心素养作为增强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其培养途径的科学性、合理性对其教学效益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而由于教育工作者受传统应试教育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培养途径不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致使学生英语阅读信息输入量明显不足,极大地影响了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2.3英汉文化差异问题的存在
就目前来看,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跨文化意识培养成效难以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根本原因在于英汉地区区域文化差异问题的存在,而这种差异不仅仅表现在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方面,文化发展背景和地域文化差异问题的存在,更导致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认知较为模糊,学生难以或容易错误理解阅读素材,长此以往,在影响学生跨文化意识形成的同时,课程整体教育教学成效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3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优化策略
3.1立足教学文本,提高对学生词汇和语法练习的重视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于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应该立足教材阅读文本,通过采取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理解的同时,为后期教育工作者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此外问题情境的创设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和理解阅读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最终为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还可基于文本阅读在英语课堂中开展词汇教学,而后通过采取设置情景化、层次化的教学手段,来加深学生对于单词形和义的记忆和理解,从而为其在综合语言实践活动中的灵活运用创造良好条件,最终为帮助学生初步认知语法知识奠定良好基础。
3.2采取启迪和思维引领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简单来说,思维品质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思维品质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不仅符合现阶段教育教学理念,与此同时在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通过采取启迪和思维引领的方式,让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过程中,能从更广泛、全面、系统角度获取有效的阅读材料信息,进而为其自身思维品质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3.3选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手段陈旧是影响英语阅读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教师可选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利用学生既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开展课堂教学。如此从某方面来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等方面也都发挥了显著优势。
3.4剖析课程教育教学内容,丰富学生情感
在跨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文本的分析和解读是确保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故此为确保意识培养的科学性,教育工作者需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剖析,即通过带领学生以批判和探究的态度去深度挖掘文本教学内容,由此在拓展教育教学深度和广度的同时,为预期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文本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为切实有效地丰富学生阅读情感、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起到了一个关键性的引领作用。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分层设计教学问题,由此在帮助学生把握文章脉络的同时,在阅读结束后通过对“词汇”进行针对性巩固训练活动,在强化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工作者还需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对文章进行合理化分析,由此通过对语篇深层意义、文体结构和文化意识的深度解读,来帮助学生抓住文章中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为学生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3.5建立深度合作学习模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随着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深度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同时,也为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从目前来看,英语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一个层层推进的过程,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灌输式”和“填鸭式”作为教育工作者采取的主要教学手段,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被动接受学习内容时也无法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反思,由此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为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建立“自学—互学—展学”的深度合作学习模式,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由此在引导学生自身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基础上,通过组内学生激烈的思考和探索,引导学生将自我认知和文本叙述统一起来,最终在不断提高学生自身语言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深度思考和深度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3.6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引发学生进行深度反思
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完善度,对于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着重要影响,而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基础性课程,英语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教学的重点科目。为从根本上改善当前教育教学现状,提高高中生跨文化意识培养效率,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自身教育教学能否落实到位对整体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深度反思的持续性评价、实施反馈,可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做出合理性规范,其在增强英语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最终为预期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根据大量调研数据分析可知,师生持续性评价其实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教师在进行自我反思的同时也需引导学生对自身学习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而评价体系的完善构建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度反思能力,还有助于优化教育教学策略、优化教育教学结构,进而为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4总结
总而言之,在当前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不断完善的素质教育时代背景下,跨文化意识培养途径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此在当下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立足阅读教材文本,通过采取启迪和思维引领、选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以此在深化学生英语学习思维、提升他们课程核心素养的同时,为预期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G. 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
外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专家胡文仲教授曾说过,语言和文化有密切关系,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英语教学一定要贯穿文化教学,我们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就需要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知识教学和文化理解教学,文化知识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目的语文化知识,而文化教学既帮助学生理解目的语文化知识又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所处时代的发展是不同的,这就构成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所以,我们英语教师要根据所教的内容,认真备好课,挖掘内在的文化因素,因势利导,努力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为此我尝试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涵,通过日常教学活动渗透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内容丰富,不少课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我们结合课文,介绍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教、制度、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国家.我们的学生即将面向世界,与各国人民交往,必须了解西方文化中重大的节日圣诞节,复活节和感恩节等等.我们的教材里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我们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制作了有关课件.其提供了圣诞节的历史,有关圣诞的英语故事、歌曲,整体内容丰富有趣,学生通过感官与心灵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体验外国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内涵.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和可爱的圣诞老人现场互动并且进行对话;学生可以通过阅读ChristmasEve等英语故事,可以欣赏Silentnight等优美的歌曲来感受圣诞的气氛.课后,让学生制作一张ChristmasCard并送给自己的好朋友.浓郁的外国节日文化气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英语学习的兴趣.谈及赠送礼物时,就将接受礼物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西方人性情外露,表达感情直接,不当面拆封欣赏礼物是非常不礼貌的.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在呈现圣诞文化同时,还让学生与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比较,使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氛,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应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初中起始阶段的教学中,我们严格按照《新课标》二级要求,让学生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知道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如:英国的大本钟等.
通常第一堂英语课会进行介绍与问候,由于中外两种文化对礼貌称呼的习惯存在着差异,我们向学生进行简单的阐述.中国人见面对年龄、婚姻、收入等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的人却对此比较反感,因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有鉴于此,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我们适时向学生传授英美人谈话的禁忌.生活在两种不同环境里的人,所持有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都不一样.不熟悉这些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容易出现语用失误.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反之,在英语国家对年长者直呼其名并非冒犯,而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恐怕就会有不尊老之嫌.按英语习惯,亲属之间是直接用名字相称的.而讲英语的人这类称呼则比较简单:一般在姓氏之前加Mr.,Mrs.,Miss即可.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而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doyoudo?Nicetomeetyou.Howareyoudoing?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这种寒暄在在我们上海已渐成习惯,原因之一是受到外域文化影响之故.
我们中国和英语国家的人民都十分讲礼貌,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或者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由于中西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所以在交际过程中就常常出现一些失误,影响交际效果.如中国人听到别人赞扬时,往往用否定口气回答,而英美人士却乐于接受.对别人的赞美,中国人习惯说最普通的回答是:哪里,哪里而在英语国家却应该说Thankyou.如,B:Yourshirtlooksnice.A:Thankyou.英美人士的思维就与我们不一样.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识并接受外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语言学家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设置不同的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将文化因素放到有意义的交际场合中使用,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听说训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我们通常通过角色表演(roleplay)和快速应答(quickresponses)设置文化语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初次见面的外国游客和中国导游,进行情景对话.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进行跨文化交流,引导学生遵循英语交际的基本礼仪,要求学生在听说过程中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和避免谈话禁忌,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不同的交际氛围和文化氛围.
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其自觉又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介绍各国的特色菜外,还给他们介绍不同国家的一些饮食习惯,比如美国人喜欢在饭后吃点甜点,在美国等西方的餐馆里,点菜的顺序一般是这样的:饮料(drinks),汤(soup),色拉(salad),主菜(maindish;maincourse;enter),甜点(dessert)等.同时,我们共同回顾所学过的课程请学生进行口语操练,同时希望他们keepagooddiet.这样,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些关于健康饮食方面的知识,此时我们适时地给学生讲解一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目前,一些快餐在我国比较盛行,让学生比较一下中西方饮食,以选择健康合理的饮食.另外,我们还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西方餐具,使他们不至于在现实生活中闹出笑话.
在课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传播文化.
我们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这样一片广阔的天地来共同开发学习资源.英语杂志、电影、小说、广播和互联网等都是学生接触、理解英语文化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外国友人交笔友,在交流过程中逐步认识、了解异国文化,从而加强文化意识.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英语活动,如英语角、英语讨论等活动,能活跃英语学习气氛,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努力:
1.课堂内外穿插英语歌曲,英语短诗和故事教学.例如:我们在讲到教材九年级中的TheNewOceanWaves乐队时,又讲述了摇滚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爵士音乐诞生的社会环境等,这样寓教于乐,提高学生们学习跨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我校利用每天晚自修时间让学生收看程度相当的英语动画片或教学节目.这类节目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理解,而且也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时候老师有意识的给他们几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查资料,自己去找答案.
3.在校园里的宣传栏和板报开辟了英语学习园地,介绍一些习惯用语,名言名句,利用这些展板定期进行英语文化宣传.此外,我们重视教室英语氛围的创建,我们通过教室布置,体现文化理念.比如:本学期开学,我们预备班级通过走出家门,了解世界这一主题来布置,学生们搜集世界各地的丰富多彩的材料,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初步了解了世界各地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概况,以及英语国家的一些地理历史状况、风土人情和潜在的文化理念.
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我们要了解西方文化,吸收其先进思想,但不能因此放弃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爱国,爱家乡意识.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三、通过广泛阅读,感受文化气息,渗透文化.
语言学专家说过,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语言因素很重要,只有借助文化知识的帮助,才能读懂字里行间,因为词的意思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如果学生不了解英语文化、历史、价值、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宗教和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理解篇章的真正含义.
我们一向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并促使他们在阅读时注意留心和积累有关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因为学生在阅读理解时,能吸纳一些相关的语言背景文化知识,扩大英语知识面,掌握词语运用的内涵和外延,了解西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之处.
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正确的信息,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由于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欠缺,使其对英文的某些内容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出现误解篇章是文化现象的一个方面.在词汇的文化内涵方面,我们就拿一些颜色词为例,如:green-back(美钞),green-house(温室),green-eyed(眼红的),blackletter(倒霉的),blacktea(红茶),redmeat(牛/羊肉),redgold(纯金),blue-blood(贵族出身),blue-jackets(水兵/水平),white-livered(胆小的),white-headed(淡黄色头发的),yellow-belly(可耻的胆小鬼)等等.此外,还有很多的俚语,谚语等等,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Morehaste,lessspeed.欲速则不达.以上内容都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气息.因此,我们建议学生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减少误解,更好地欣赏英语文章,就必须平时处处留心,用心积累,努力加强自身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四、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教会学生得体地运用语言,最终达到能够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目的.所以,我们英语教师自身要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把文化知识的传授融人到教学中去,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总之,我们只有把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H. 跨文化交际英语的论文
随着科技地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与来自他国的人们进行交流。当下,这种跨文化交际已经变得不可避免甚至是频繁。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跨文化交际英语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跨文化交际英语的论文篇1
浅谈在跨文化交际中关注中西方差异
论文摘 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冲突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英语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文化交流、旅游业蓬勃发展,外国独资、合资企业数量增多,与国际人员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随着国际间的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世界的通用语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中国对西方的了解是一件好事,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则会引起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群体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以及道德标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英语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国人在与西方国家的人交流时运用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因而常常使得中西方交流时陷入尴尬的境地。总之,忽视中西文化差异的相关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走入陷阱,而导致交际失败和尴尬。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在我国进入WTO时代以后,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中国人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西方的文化,达到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因此,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与西方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是很有必要的,也可以避免尽量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文化冲突的发生。
(二)
关注中西文化差异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英语语言的内涵,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广泛运用的语言,更深入了解西方国家,更好地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建设祖国服务。第二,关注中西文化差异有助于解决和避免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从而更好地融入世界,让外界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国家,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更大地发挥我国在国际上的作用。第三,关注中西文化差异有利于本国语言的学习。在学习中,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的比较,有助于学生更精准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加深对汉语文化的理解,这反过来又会促进我们对英语文化的理解。
面对越来越开放的社会,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加深自身文化理解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尽可能多地主动理解对方的文化特性,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具有多重文化能力、善于跨文化交际的现代人,在保持自身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外国文化中好的一面,使自己能够顺利进行双向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2]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究出版社,1999年.
[3] 闫传海,张梅娟:《英汉词汇文化对比研究》,陕西: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4] 聂淼.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
[5]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6] 陈建民.语言文化社会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跨文化交际英语的论文篇2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英语阅读教学
摘要:作为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国际通用性语言,英语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同时也是各个学府培养综合性人才的一门必要课程。英语是一门工具性语言,其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英语阅读教学则是英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形式之一。该文首先论述了跨文化意识在英语阅读中的必要性,其次对英语阅读中存在的跨文化障碍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望对相关工作者带来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视角;英语阅读;教学英语
阅读涉及的材料知识面广,信息含量大,并且包含了大量的源语言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内容。英语阅读的实质是阅读者通过语言与作者进行的一种书面形式的跨文化交流,因此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形式的阻碍,对文化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性,所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1跨文化意识在英语阅读中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一个过程。语言因素中的跨文化交际表现在词汇、句法、篇章等;非语言因素的跨文化交际表现在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多个方面。英语教学是我国素质教育和各个教育阶段中的重要教学学科,而绝大部分的英语学习者缺少直接跨文化交际的机会,所以英语阅读成为跨文化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若要提高阅读水平,就必须掌握丰富的词汇量以及语法知识,然而大部分学生在实际阅读中都会出现下述问题:学生将文章中的生词和语法知识通过工具书查清楚后进行阅读,而阅读完文章之后仍然不知所云,这便是缺少跨文化知识作为阅读支撑的直接体现,词汇、语法知识可以通过工具用书查明解释,而跨文化知识则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培养。
2英语阅读中跨文化障碍分析
2.1语言因素
1)词汇
词汇是英语阅读中最能直接体现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的主要因素,语法为第二影响因素。英语中有些词汇不仅具有其表面意思,且将其放到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例如,中国文化中将孔雀作为吉祥的象征,而英语中peacock则为炫耀、骄傲的意思。如果学生不清楚类似词汇在源语言中的具体涵义,则会在阅读中形成一定的障碍。除过一些简单的名词,英语阅读中的专有名词也会使学生产生困惑,例如UncleSam指代美国政府而不是一个名为山姆大叔的人。
2)俗语
俗语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文化精华所在,并且正宗的英语文章中往往会包含大量的俗语,对这些俗语没有清楚的认识就会产生曲解。英语中有一句谚语为“Speakofdevilanddev⁃ildothappear”。这句话在汉语中可用“说曹操曹操到”表示。如果学习者无法理解这些俗语,则会直接影响到阅读效果。
3)语篇
英语阅读往往是以语篇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因此学习者在进行阅读英语文章时应该了解整个文章的文化背景。众所周知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西方作品的文章结构会使阅读者无法找到文章的主要主旨。
2.2非语言因素
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是价值观,学习者理解自身文化与源语言文化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是提升英语阅读效率的基本要求。学习者在阅读时往往会带着自己的价值观去理解文章,从而导致其无法真正理解作者的真是思想,影响了阅读效果;西方人在写作时通常会应用演绎模式法,而中国人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会应用归纳模式法,这两种不良思维方式主导下的写作、阅读思路会使中国学习者在进行英语阅读时难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习者在进行阅读时经常会用刻板印象理解文章。例如,亚洲人认为美国人比较开放,美国人认为亚洲人比较节俭,所以应用刻板印象进行阅读会对文章产生误解。
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分析
3.1在英语阅读课堂中导入文化知识英语文化知识导入应该遵循系统性、紧密性、实用性的原则,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应该严格按照这一原则进行。
1)阅读教学前应介绍相关文化背景
阅读文章的相关背景一般包括社会制度、年代背景、历史地理以及宗教信仰等内容,因此要求英语阅读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其次具有跨文化的敏感性。在介绍相关文化背景时教师可以应用对比法将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并且以不同形式将文化素材向学生直观的展现出现出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2)阅读教学时导入词汇、俗语、语篇等文化知识
一般情况下词汇的文化导入主要应用比较法,即比较同一词汇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具体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词汇。可以应用讲故事或者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导入俗语,这种直观的形式能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3]。篇章结构文化导入可以应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分享不同思维模式下的不同理解,从而让学生逐渐养成英语阅读思维。
3)阅读教学后的跨文化知识巩固
知识巩固是加深理解和记忆的必要步骤,因此教师可在阅读后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训练对知识进行巩固。具体的实践性训练包括口头训练进而书面训练两种形式。口头训练有角色扮演、口头复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增加其非语言行为,从而有效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书面实践内容包括应用所学文化知识进行造句、翻译或者写作等,这种锻炼形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2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认识到阅读中存在的跨文化因素,并且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解决跨文化障碍的意识和能力。
1)不断提升其语言知识范围
一篇阅读文章中涉及的语言知识非常多,因此阅读者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是提高其英语阅读能力的必然要求。学生应该在阅读课前积极主动的对文章进行通读,并且把不理解的词汇、语法标注出来并一一查阅相关资料。其次还应该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这样才可以在进行英语阅读时快速地了解文章主旨。
2)树立跨文化意识
树立跨文化意识是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前提,只有具有较高的跨文化敏感性时才能在阅读文章时意识到跨文化现象的存在,并且用客观、了解的心理取理解文章涵义。在进行阅读时,阅读者应尽量避免应用中式思维理解文章,从而不断提升其英语阅读效率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3)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提升其英语阅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持续性动力。若要增加英语文化知识的广度,提升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只简单地依靠教师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应该在课后不断阅读相关文化知识,做好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从而为其提升英语阅读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夯实的基础。
4结束语
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关键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英语阅读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做好英语文化导入工作,增加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和学习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英语阅读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姚伊忱.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5.
[2]孟巧玲.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D].西北师范大学,2014.
[3]杨桂华.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4]朱怡.五年制高职护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阅读课教学实践研究[J].英语广场,2015,12:80-81.
[5]蒋珏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策略分析[J].英语广场,2016,4: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