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英语阅读 »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观察分析表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观察分析表

发布时间: 2023-08-21 12:38:50

1. 【实施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英语阅读理解100篇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分判颂析 通过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仍然存在各种不足之处,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阅读教学模式单一。阅读教学拘泥于学生对所读材料的表层理解,许多学生不能对所读文章的要点进行有效的推断,也不能正确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影响了理解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许多教师仍采用师生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高中阶段的阅读文章应当是题材丰富,体裁多样,阅读的目的也应有不同的侧重,而千篇一律的阅读教学模式难以实现不同的阅读目的。
(二)阅读教学中忽略了语法分析。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谈语法色变”,未能引导学生借助语法正确理解句子,尤其是缺乏对长句、难句、省略句及意思晦涩句的理解与分析,影响了学生对阅读材料全面、正确的理解,阻碍了学生获取文章的内含信息。
(三)阅读教学中生词处理不当。如何处理阅读材料中出现的生词和歧义词使许多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和困惑。许多教师片面追求阅读时的“整体理解”,舍弃了对词汇的教学,只是在阅读前将有关词汇匆匆略讲而过,而且只涉及词汇的一般含义,忽视了词汇在语篇中的特定含义。
(四)阅读教学中滥用多媒体。虽然阅读教学以多媒体来辅助词汇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但是把本应通过文字解读和推理归纳才能获得的信息以直观形式展示给学生,致使直观教学替代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抹杀了学生的好
奇心,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文字解码能力。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分析及启示

⒈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作了分级定位,即“能根据阅读目的使用不同阅读策略”(六级),“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迟祥句和长句”(八级),“能通过上下文和句子结构猜测词义”(六级),“能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七级)等,从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的过程既是对词汇语篇进行理解的过程,又是对句子进行系统归纳和概括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发掘阅读材料内涵和正确使用阅读策略能力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⒉近年来的英语高考阅读理解文章和试题也充分体现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导向。高考阅读文章的取材到问题的设置有以下特点:①文章体裁多样,题材各异文章难度呈现一定梯度。②阅读文章中出现的难句和长句等复杂句逐年增多。③根据语境推测生词意义和对代词指代意义的考查题增多。
⒊《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目标要求。教师应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成掘旦郑功,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⒋语言学习的规律告诉我们:新的语言知识从输入到运用有一个处理消化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理解语言的机会。
因此,我们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实施任务型教学。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完成阅读过程中的环节相扣的小任务,指导学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兼顾培养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任务的设计

所谓“任务”,简而言之就是“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任务参与者之间的交际过程也是一种互动过程。
新编高中英语阅读教材中的课文具有话题广泛、信息密度高、语言知识丰富等特点,它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鉴于此,高中英语阅读课的任务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教师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尽量采用真实的内容和方式,采取多变的教学活动形式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2.启发性原则:在设计阅读课任务时,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抓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心理特征,力争做到设计的任务能激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参加语言实践。
3.阶梯性原则:阅读课中任务的设计要注重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并形成由初级任务向高级任务过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在语言技能方面,应遵循先听读、后说写的设计顺序,使教学呈阶梯式层层递进。
4.渗透性原则:任务的设计不应该局限于课本教学,而要渗透到学习和生活中,以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审美情趣艺术感受、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
5.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在任务实践过程中,学生应始终是主体,教师应努力做好教学中的铺垫工作,通过引导、启发和辅导等形式,使学生不断思考、归纳和总结,最终获取新的知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四、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根据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理念和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高中英语阅读课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任务前(Pre-task/Task before reading)。任务前活动包括教的活动、意识提升活动和计划。教的活动与介绍新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密切相关;意识提升活动只在提高学生对语言结构的意识;计划就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这一段我们应完成以下任务:
1.了解背景知识,预测活动内容:学生课前通过各种媒体了解背景知识,教师适当补充,背景知识又称非直观信息,它储存于学生的长时记忆中,是直接影响阅读分析和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适当了解背景知识,可以帮助扫除可能出现的障碍,激发其阅读的欲望。同时,也可让学生根据文中图片及标题等对阅读内容进行预测,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兴趣。
2.扫除语言障碍:要使阅读有意义,不但需要非直观信息,还需要直观信息等。因此,扫除阅读中可能出现的语言障碍是必要的,但是要控制好生词释义的量,有的生词词义要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
3.明确阅读目的:阅读目的决定了阅读的方式及速度。目前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的旨在通过规范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其中包括获得课文大意的扫读技能、获得课文具体内容的跳读、精读技能以及培养语感、获取乐趣的泛读技能。教师应在阅读教学前确定第一教学阶段的阅读目的及阅读方法,呈现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具体任务,比如,让学生阅读后填图或表格等。
第二阶段:任务环(Task-cycle/Task while reading)。任务环包括符号辨认和内容理解。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弄清课文的结构和具体内容,还要帮助学生弄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可以设计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采用下面四个环节来完成任务:
1.听力理解:学生听录音,了解课文大意,完成1-2个听力题,从而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关信息的能力。
2.扫读理解:该环节要求学生快速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脉络,理解课文大意,找出主题句、关键词,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一个整体印象。教师可用以下方法来检测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1)课文主要信息正误判断;
(2)选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标题或图片;
(3)要求学生回答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综合性问题。
3.略读质疑:在该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有关信息重点地进行略读,找出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4.细读赏析:在该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审美的观点认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细节、段落大意及段落之间的联系,促进对篇章结构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以下任务来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
(1)要求学生回答一些关于课文的细节问题;
(2)要求学生讨论归纳各段大意;
(3)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各类图表;
(4)要求学生借助语法分析文章中句子与句子之间、句子中事与事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地理解阅读材料,获取作者所传递的信息,达成阅读目标的有效方法;反之,脱离句法分析的阅读往往是肤浅的,理解的偏差也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长句和难句进行语法分析,既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又要增强学生的理解深度。
(5)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特定语境中的词汇,它是有效推敲作者意图的关键和理解全文的前提。
在语境中学习词汇,扩充词汇,了解新词,正确把握语篇的意义,发掘文章的内涵,也是阅读理解的重要任务之一。例如,在一篇介绍数码相机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They are very hot this year. The prices have come down and the quality has gone up. Who wants to travel with 30 rolls of film? With a large memory card to store pictures, you can shoot and shoot and never to worry about changing a roll.句中划线词汇均为多义词,在上述特定的语境中才产生了它们的特定语意;学生只有了解了整篇文章的真实意义,才可能读懂这段话的内容。
当然,在各环节的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提醒学生注意阅读速度,并根据不同的阅读方法和任务,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速度。
第三阶段:任务后(post-task/task after reading)
任务后活动包括讨论、评价和操练。教师可设计以下任务:
1.展示: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通过表演、报告、复述、背诵、听写、默写等方式向全班展示任务完成情况。
2.讨论与评价: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兴趣或观点,完成一些交际任务。引导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表达个人的观点,例如:同意或不同意,喜欢或不喜欢,提出建议或解决问题,评论课文中的人物,想象故事的多种结局,等等。然后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作出评价,评价要具有激励性。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做相关内容的作业,如:课文的改写、缩写或续写,采访,报道,或做同样题材的短文填空、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等等。

五、结束语

在任务型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具体的操作要求,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语言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学生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学习任务的不断深化,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完成的结果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评价的标准,并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总之,任务型阅读教学强调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当然,我们全体师生还须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完善任务型阅读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
(责任编辑:郑 卫)

2. 英语阅读课教案

英语阅读课教案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开始受到社会各界更为广泛的关注。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问题链接模式,不仅能有效提高高中英语阅读课程教学的完整性及连贯性,同时还能最大限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整个课程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下面是我给大家提供的英语阅读的教案,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哦!

【英语阅读课教案】

一、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体育班学生,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弱,英语学习(特别是英语阅读)对他们来说也就困难重重。传统的做法,已不再相宜。自己一直在摸索符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学生适应得很快,而且也取得一定的进步。他们会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勇于表达观点,并且从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通过多种渠道巩固学习。不过,本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差距还相当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任务还要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有所收获。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文章,文章描述了Daisy在梦中经历的一次奇妙的飞毯旅行中,看望野生动物的经历。通过女孩和藏羚羊、非洲象、猴子的对话,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以及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刻不容缓。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越来越重要了。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话题。作为中学生,有必要了解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确立环保的观念。

三、教学目标:

● 语言知识目标:

(1)理解、掌握并能运用本文出现的重点词汇、短语及句型。

(2)学会用英语表达与"保护野生动物"有关的话题。

● 语言技能目标:

(1)能继续巩固速读、概括、比较等阅读技能,获取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信息,培养其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野生动物话题有条理的做简短发言、对话等活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 情感目标:

(1)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体现课堂教学主体者的身份,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各环节,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与同伴用英语进行积极地交流,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能意识到野生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非凡意义。能积极热爱生命,关注自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责任感。

●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阅读技能,充分理解文章;并能运用所学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选择使用交际教学法。在具体教学中以情景教学和活动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景,利用投影仪等辅助设备,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理解、表达和思维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贯彻交际教学原则,组织各种课堂活动,如表演、讨论等,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程序:

● 1.歌曲欣赏

赵传的动画歌曲《我是一只小小鸟》,当学生看到猎人拿枪想打那只小鸟时,学生都很气愤;当他们看到工厂排出的废气、脏水时,学生表现出对我们眼下面临环境的担忧。这首歌曲已经起到激发学生环保的意识。

● 2. Leading-in

呈现一幅幅野生动物惨遭杀戮的视频,然后问学生:What has happened to these animals? What will happen if human beings continue to do like this?

学生踊跃发言,积极表现。让学生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激发他们急于通过课文学习获取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知识。

● 3. Pre-reading

先问学生:Look at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s on page 26, can you gues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让学生利用标题和文中插图预测文章内容,培养学生预测话题的能力。也激发学生读文章去验证其预测的好奇心和兴趣。为下一步Fast reading获取文章大意奠定基础。

● 4. Fast-reading

Questions:

Which places did Daisy visit? What animals did she meet? How many parts can the passage be divided into?

本环节让学生快速阅读,完成英语周报上的根据课文内容填表格,很适合体育班学生的英语教学。不仅能保证学生顺利的完成阅读任务,培养学生通过速读、跳读等阅读技能获取所需信息及文章脉络结构的能力。

● 5. While-reading

本环节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别就关于the antelope, the elephant and the monkey部分进行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比如:让学生做一个关于对Antelope的报告;对大象进行一个采访;对Monkey部分自行设计问题;让其他同学回答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借助于阅读理解所获取的信息,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来完成,教师必要时给与一定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 6. Post-reading

在了解细节的基础上,再次阅读(skimming)。全班分4个小组,分配任务给每一个组,文章共有4段,每组概括一个段落的大意,而且要求使用不超过3个单词来概括,既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学生归纳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检查和评价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

①Play a game.看图说话

让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对本课内容进行巩固扩展;这样做既巩固了所学知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② Discussion:

Topic:

(1) 个人展示Why are some wild animals in danger of dying out?

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wild animals?

此任务适合英语基础好一些的学生,让学生充分练习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并加以记忆

(2)我的舞台我做主------小小宣传家(我为保护野生动物献计策)

Design a slogan (口号) for a world wildlife protection organization.用英汉结合的

Protecting pandas, we work together保护大熊猫,我们一起努力

Animals are our friends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Please protect the wildlife请保护野生动物

Care about wildlife, protect our home 关爱野生动物,保护美好家园

本环节设计适合小组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合作、共享意识。

●7. Summary

谈谈自己从中的收获(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text?)让学生进行本堂所学内容进行自我评价。

●8. Assignment:

知识卡片小制作

怎样保护野生动物

The title : Save the endangered wild life!

作业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小组讨论后,进一步扩大野生动物保护的知识,并加以运用。

六、课后反思

教学成功之处是引导学生一步接一步从阅读文章表层意思,到探讨深层意思,使学生明白动物在我们的生活中作用很重要性,要做好保护。例如,先带着问题读课文,回答问题,接着概括段意,然后分析句子,(这是表层理解),最后总结全文,通过字面理解使学生达成共识――保护动物,升华到深层理解。

七、改进措施

不足之处是在阅读后回答问题那部分,设计问题大多是 wh-问题,因此对阅读能力稍差的学生没有完全照顾到,原因是我认为他们是高一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不难,何况这些问题并不是推理题,就以为他们都能接受。但下课后我了解到有一些学生并未能在短时间内回答完所有问题,在以后类似的教学过程中,检查时应兼顾全体,并及时告知学生提前做好预习。

;

3. 高三英语教案万能模板(通用)

高三是最紧张最有压力的一年,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做好一切准备迎接考试吧!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英语教案万能模板(通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高三英语教案万能模板(通用)

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中英语第一册(上),第11单元,第42课,美国乡村音乐。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是一节阅读课,阅读课是每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本课包括美国乡村音乐的背景知识和历史发展知识。本课包括四会词11个, 三会词及短语6个,二会词及短语3个。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根据大纲“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关于词汇方面的要求,以及英语学科的语言特点,我确立本课的知识目标为两点:一是要求学生掌握11个四会词dollar leader value remain boyfriend girlfriend think of appear electrical fun make fun of , 和success society anger political equipment beauty 6个三会词。二是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较好的理解,即了解美国乡村音乐方面的知识。根据大纲“侧重培养阅读能力”的要求和高一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水平, 我确立的第一个能力目标为训练学生的skimming 和scanning 两种能力。第二个能力目标为发展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比较,分析和快速反应等能力。确立此目标的依据是英语教学大纲的“发展智力,提高思维,观察,注意,记忆,想象,联想等能力”的要求。

三、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本课包括美国乡村音乐的历史和现状两部分内容,阅读容量正常,阅读材料内容不易理解,涉及到的某些历史知识,如美国当代人的价值观,所以我确立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当代美国人的价值观在美国乡村音乐中有了那些变化。

我在本课的教学处理上注重文章的阅读理解,淡化词汇和语法教学,词汇部分仅用一个word puzzle 来解决。在阅读理解方面,我强调从输入知识(即教师的教)到能力的输出(即学生的用),通过这一过程,达到了扩大学生思维容量,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从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看,高一年级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阶段。一般来说,他们比较擅长对记叙文的阅读理解,阅读速度快,正确率高,而社科类文章则是使他们感到最为头疼的问题。但教学大纲要求“高一学生能以每分钟40-50个词的速度”进行阅读,“阅读生词率不超过3%的……科普小品等内容的材料…….理解准确率达到70%”。而且从经验看,我感到学生阅读社科文章一是速度慢,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文章内容不熟悉和其中的背景知识使他们感到无从下手。学生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他们的理解正确率往往低于70%。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强调skimming和scanning这两种技能,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快速查找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正确率。

四、教学方法与辅助手段

本课运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两个:情景交流法和多媒体教学。 现代的语言教学强调语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运用。在本课的教学环节中我搜集了美国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以及现代的乡村歌曲,使他们在这个语言环境中欣赏美国乡村音乐。在模拟的真实情景中尽情地,自由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我这堂课最突出的教学方法还是多媒体教学,即通过展示软件,达到讲解的目的,突破难点。由于本课的难点:美国人生观的理解,所以我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来代替老师讲解。这样,就把书本上枯燥乏味的文字变为形象生动的图片和动画,使学生先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才是理性的总结,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运用这种图示法,学生就会从原来的从书本,从老师那里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现在的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习效果,突破了难点。

20年的英语教学使我感到让学生“学会”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会学”,讲授知识并不难,难得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英语学科无论是教学还是考试都注重阅读能力,所以在本课中,我注重指导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快速阅读。快速阅读训练对于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很有帮助。尤其是教学大纲和考试都要求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阅读相当篇幅的阅读材料。二是默读。事实证明,学生阅读时如果朗读,那么他们的注意力仅会停留在所读词汇的发音上而不是所读文章的意义上。三是阅读时带着问题读。这种阅读方法尤其在高考中很有益处。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如果带着问题阅读,可以更加集中注意力,抓住重点。

五、教学步骤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Pre-reading。我通过播放country road 这首歌,提出了三个问题,导入本课主题American country music, 并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导课这一环节大约需要5分钟。

第二步是fast-reading, 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阅读理解,需要5分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抓topic sentence;第二个环节需要10分钟,讲解本课语言点并介绍美国乡村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在每部分的阅读理解之前,都有不同形式的过渡,使各部分的教学能有机的联系起来,并且我也提出问题,阅读后又配有不同形式的阅读理解练习题。

第三个步骤是Post-reading。包括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巩固练习,需要10分钟左右,要求学生两人一组编对话。假设你与朋友要去看美国乡村音乐演唱会,你们会谈论什么?通过这样设置的情景,一是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是否正确;二是可以训练学生的听,说技能和想象等思维能力。

第二个环节是发展技能练习,需要10分钟。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A组同学喜欢乡村音乐,B组同学喜欢摇滚乐。让他们展开辩论,试图说服对方他们的选择是较好的。这样双方都积极地进行思维。同时辩论的形式也激发了他们的好胜心。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尤其是听说能力较差的学生参与辩论,我还提出,“one sentence or even a few words is also OK”,限度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第三个环节是德育教育。我通过对美国乡村音乐历史的分析,使学生自发地认识到美国所存在的严重的社会问题。第四个环节是作业。除了常规的作业布置以外,我要求学生每人学唱一首美国乡村歌曲。德育教育和作业布置两个环节共需要4分钟。

step sections time

Pre-reading Lead-in 1’

While- 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Amr.country music General knowledge 15’

John Danver

Country music

history 1950s---love

1960s---anger1970s---money,success

Today—sunshine ,laughing,friends

Dealing with vocabulary 5’

Post- reading Practice (pairwork) 10’

Developing skills (debate) 10’

Moral ecation 4’

Homework

本课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多媒体进行导课,它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导入正课。我还唱了country road这首歌加强学生对美国乡村音乐的印象。整堂课中我主要使用了自己设计,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软件的作用主要有四点:

一是加大课堂容量。事实证明,以上教学任务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在学生预习到位的前提下,完全能顺利完成。

二是突破难点。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以图代文的方式,解决了文章理解的难点,不再需要教师枯燥地讲解。

三是可以指导学生的逻辑思维。四是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主要体现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Blackboard Design

Unit 11

Lesson 42 American Country Music Topic sentence1950s------love1960s------anger1970s—1980s------money and success1990s------sunshine laughing and friendslanguage points1. Money was also thought to be important.We all thought him (to be) the best singer in our school2. During these years many young students were angry with society,so songs were often full of anger.3. Politcal leaders were not well thought of and those songs ofte made fun of them. 4. Singers do not just come from the States but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七、布置作业

在我的Workpage中,Pre-class部分我安排了两项任务:

一是让A组和B组学生分别查找关于American country music信息,从而为课堂教学中的辩论做准备。

二是要求学生每人学唱一首美国乡村歌曲,并从网上查阅美国乡村歌曲的相关背景资料,把英语学习从课堂引向社会。

篇二:高三英语教案万能模板(通用)

一、 说教材

1、 材的地位和内容

该课文John Snow Defeats King Cholera 是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5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阅读课。文章介绍了有名医生John Snow 是如何通过考察、分析和探究的科学方法,发现并控制“霍乱”这种传染疾病的。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感悟到科学家的周密观察、勇于探索、认真分析的科学精神,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发现的全过程具有其科学的严密性。该课文出现了英语重要语法知识--过去分词的用法。

2、 教学目标

根据该教材的特点以及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我拟定下列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词汇:defeat attend expose cure outbreak control absorb severe valuable strict pump 等

语法:过去分词作定语和表语

2) 语言技能目标

练习并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和写的能力,侧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素养。

4) 学习策略目标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互动交流以及完成任务过程中进行有效地自我调控,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信息,并运用有效教学资源。

5) 文化意识目标

3、 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所读课文;把握过去分词的用法。

难点:利用所学词汇、句型,围绕主题进行叙述。

二、说教法

根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根据“整体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当前教学改革的新理念,为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运用“任务型”英语教学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组织和监控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促使学生通过探究、独立思考以及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学习效果,采用“讨论学习法”。通过互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三、说教学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根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实现该课的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为重点,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我设计以下教学步骤。

Task 1

为导入教学环节,是学生进入阅读材料和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热身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具体作法如下:让学生说出自己熟知的科学家姓名、其发明、工作、生活的情况。完成此任务将使学生学到知识、尝到乐趣、获得聪明、受到鼓舞。

T: Name some famous scientists you know and tell something about them.

S: Charles Darwin---He was British. He wrote the Origin of Species.

S: Thomas Edison---He was an American inventor. He invented electric light bulb.

S: Stephen Hawking---He is a British. He studied black holes of space.

Task 2

呈现教学材料,设计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练习学生阅读方法,利用Scanning阅读法,阅读课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探究,独立思考,观察和分析,浏览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在下表填写,并口头叙述。达到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练习的目的。

Task 3

再读课文,完成以下判定正误题。要求学生对读到的信息进行理解和整理,通过讨论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语言交流的互动过程中,重组信息,作出判定。从而提高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Task 4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霍乱知识的文章,向医生了解什么是霍乱,人类感染后回出现什么症状。并说出还有哪些传染病。

教学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均以任务型教学法贯穿。任务的设计都以教材的特点作为重要依据,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任务的编排依照了从简入繁,从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符合学生实际,符合教学实际,符合认知规律。学生通过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习得了语言知识,培养和形成了语言技能,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而且,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加强了对学生品格情操的培养。同时,提高学生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策略。学生在讨论学习和合作学习中形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略)

篇三:高三英语教案万能模板(通用)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西方绘画艺术的历史和中西方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格。听说读写都是围绕这个而展开的。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中国的绘画艺术的历史和风格及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而展开的。通过做听力训练和热身,让他们对艺术和绘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为接下来西方艺术的学习垫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aims of knowledge(知识目标)

1) to know the information about art

2) to know some relev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2.aims of abilities(能力目标)

1) to improve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by guessing the content and setting down the key words

2)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brief short histor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3.affective aims(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to arouse the patriotic spirit of the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ir team spirit by doing the group work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虽然这是选修七第一单元的第一个课时,学生在语言理解上会有一定障碍。我们班学生男生为大多数,普遍听力较薄弱,也比较缺乏兴趣。但是高二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高中英语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而且在听听力之前教师会让学生做热身,先熟悉目标词汇,使听力难度降低。在课堂上通过播放自己制作的视频来显示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同时播放《江南style》让学生自由展示自己的舞蹈,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听力课上的紧张情绪。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students-centered teaching

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2.task-based teaching

听力环节教师创设情境,设置不同的听力教学任务,锻炼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 to know abou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2. to set down the key words while listening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step1:warming up

(1) show the art works of fruit

(2) brainstorming

(3) enjoy a video of chinese painting

(4) learn the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在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后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q1.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q2.do you feel happy after seeing them?

q3.can you think of any other art styles?

运用多媒体展示让内容形象直观,激趣导入艺术和绘画这个话题,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绘画的历史。

step2: pre-listening

talk about the artworks and guess what period of chinese history each artwork belongs to .

preview the relev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让学生根据图片猜测这些作品所属的年代

学生猜词意,读单词

图文并茂加上老师的讲解,让枯燥的知识生动化,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意识产生的自然过程,并能够较快接受相关词汇。为听力打好基础。

step3: first-listening

put the words of time into order

听完材料后思考并讨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听力中相关的年代和时期,在之前热身中已熟悉,把时间排序,提高对数字听力的敏感度。

step4:second-listening

listen again and take some notes for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who &when)

分组讨论思考。学生回答问题。

听细节,此作品是什么人在什么年代创作。

提高学生听力中把握细节的能力。

step5: game time (江南style)

学生观看视频再上台表演

小游戏是一个小高潮,气氛顿时活跃,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step6: conclusion and evaluation

思考讨论并回答。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反思自己所学。

让学生反思的过程其实是让学生做自我评估,对自己的英语学生有一个及时的了解。对教师课堂效率的提高有一 定帮助。

篇四:高三英语教案万能模板(通用)

教学目标:

学生基本掌握meat,rice,noodles,fish,milk.懂得Do you like??”是提问“你喜欢???”并能作出相应的回答。

通过说唱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通过学习、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所学语言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启发和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食物的英语单词,谈论并询问他人的喜好。

教学难点:

一般疑问句的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食物图片。

教学过程:

Step1 热身运动(反应游戏:Touch your face, Touch your nose)

通过TPR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做好上课的准备。

Step2 揭示课题

T: 同学们平时都喜欢吃什么食物?

S:肉、牛奶??

T:同学们想知道这些食物用英语怎么说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直接点明这堂课的学习任务。

Step3 师生交流

T:出示fish图片.I like fish.(表现出喜欢的样子)Do you like fish?引导学生回答 Yes,Ido.

T:Here you are.(做出给对方的样子)

S:Thank you.

教师可以和多几个同学练习。

T:出示noodles图片 Idon’t like noodles(表现出不喜欢的样子-摇头)Do you like noodles?引导学生回答 No,Idon’t

教学其他单词方法同上。

备课思路:师生的真实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通过

这种自然的方式把新的语言项目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培养自信心。

Step 4 Let’s chant (多媒体课件)

noodles noodles是面条 面条noodles细又长

milk milk是牛奶牛奶milk白又甜

fish fish是鱼肉鱼肉fish鲜又鲜

meat meat是肉类 肉类meat真好吃

把单词编成chant,巩固学生记忆,将枯燥乏味的词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Step 5 听歌并学唱歌曲

播放学生比较熟悉的旋律“How old are you?”然后根据旋律改歌词。 Do you like meat?

唱歌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形式之一。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把歌谣作为学习一般疑问句、培养听力、检验知识掌握情况、复习巩固知识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一种手段。

Step 6 课文教学

老师对学生说:“Ms Smart,Lingling,Sam,Amy,Tom正在吃饭,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喜欢的食物是什么。”

(多媒体课件)呈现活动1,请学生认真听,试着理解课文内容,听第一遍录音后,老师提问:“What does Lingling like? What does Sam like? What does Amy like? What does Tom like?”请学生带着问题听第二遍录音,最后,请学生边听边指向相应的图画,并模仿跟读。

Step 7合作学习

每组一个学生拿着食物图片问同桌:“Do you like??”另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回答:“Yes, I do. ∕ No, I don’t.

篇五:高三英语教案万能模板(通用)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结合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选修5中有关过去分词的语法内容,进行过去分词的学习,教学中将语法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到一起,注重复习语法与语言的运用。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从而扩大课堂的语言输入量及学生的语言输出量。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英语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和一定程度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掌握水平,巩固基础强化正确使用语法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深度和难度.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仍然较为薄弱,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较差,主动学习的动力不够,然而他们学习比较认真,渴求知欲旺盛,思维比较活跃。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好,能主动配合老师。只有设置使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因材施教,才能让他们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过去分词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的使用。培养学生通读,分析,理解,综合的能力,教会学生体察语境,结合上下文,符和逻辑推理和合理的想象,结合语法和题干中的语境解决问题。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和自学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2.能力目标:

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积极和谐教学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规范学生运用英语知识准确表达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3.德育目标:

用含过去分词的句子结构表达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1.过去分词的用法.

2. 过去分词的运用

五、教学难点:

1.结合语法知识,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全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加强和提高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2. 过去分词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的使用。

六、教学策略:

通过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具体形式,创设有利于高中生自己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调节的情境,利用他们自身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节、监控。因此,本课采用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为中心,任务的设计焦点是解决某一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在的各种“任务”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并得出结论。

七、学习策略:

本课将各种活动设计成小组活动并开展小组竞赛和填写课堂自我评价表等非测试性评价手段,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具备科学的价值观。

4. 【考试必备】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超强分析!

【 #英语资源# 导语】高中英语在高考总成绩中占据150分的分值,很多高中同学都误认为只要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就万事OK了,其实,高中英语的解题更需要一定的技巧,掌握高效的解题技巧能够事半功倍,轻松应对高考英语难题。 为大家整理了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部分的答题技巧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学习。




通过详细分析历年高考英语试卷,我们可将阅读理解分为以下几种题型:主旨大意题,细节理解题,推理判断题(含写作意图、目的等),词义猜测题。英语阅读理解题的技巧与策略是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多需要具备的。


一、 主旨大意题


这类题在设题时常会用到title, subject, main idea, topic, theme等词。


1.归纳标题题


特点:短小精悍,一般多为一个短语;涵盖性强,一般能覆盖全文意思;精确性强,表达范围要恰当,不能随意改变语意程度或色彩。常见命题形式有:


What’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is ___.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2. 概括大意题


包括寻找段落大意(topic)和文章中心思想(main idea),常见命题形式有:


What is the general/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expresses the main idea? What is the subject discussed in the text?


BThe writer of the story wants to tell us that_____. The passage/ text is mainly about_____. What’s the article mainly about ?


解题技巧


阅读理解文章多是议论文和说明文 ,这两种文体的结构可归纳为:绝仿悄提出问题——论述问题——得出结论或者阐明观点。对于这类文章,抓主题句是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主要方法。主题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主题句具有简洁性、概括性的特点。主题句在文章中的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位于段首 :一般而言,以演绎法撰写的文章,主题句往往在文章的开头,即先点出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作具体的陈述。判断第一句是否为主题句,可具体分析段落的首并渣句与第二,三句的关系;如果从第二句就开始大信对第一句进行说明,论述或描述,那第一句就是主题句。有些段落,在主题句后面有明显引出细节的信号词,如for example, an example of; first, second, next, last, finally; to begin with, also, besides; one, the other; some, others等。在阅读中应尽量利用上述信号词来确定主题句的位置。


位于段尾 :有些文章会在开头列举事实, 然后通过论证阐述作者的核心论点。因此,如果第一句话不是概括性的或综合性的话,快速读一读段落的最后一个句子,看看它是否具备主题句的特征。如果它具备主题句的特征,段落的主题思想就很容易确定了。一般说来,当一种观点不易向人解释清楚或不易被人接受时,主题句便会到段落的末尾才出现。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引出结论的信号词。如so,therefore,thus,consequently;in conclusion,in short;in a word, to sum up等来确定主题句的位置在段尾。当无明显的此类信号时,学生可在段落的最后一句话前面添加一个引出结论的信号词,以确定其是否是主题句。


位于段中 :有时段落是先介绍背景和细节,接着用一句综合或概括性的话概括前面所说的内容或事例,然后再围绕主题展开对有关问题的深入讨论。这种文章的主题句往往会在段落中间出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情况:先提出问题,然后给予回答(主题句),最后给予解释;或者,先提出问题,然后点出主题思想(主题句),最后给予解释。


首尾呼应 :主题句在段落的开头和结尾两个位置上先后出现,形成前呼后应的格局。这两个主题句叙说的是同一个内容,但用词不尽相同,这样不但强调了主题思想,而且显得灵活多变。这两个句子并非简单重复,后一个主题句或对该主题作最后的评述,或对要点作一概括,或使之引申留给读者去思考。


无明确主题句 :找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 归纳总结。


注意


新题型中有一个选项是干扰项,解答此类题时同学易犯以下三种错误:


(1)表述过于片面,只涵盖该段个别细节;


(2)表述太过于笼统,已经超出该段的内容;


(3)表述与段落内容无关,在段落中找不到相关依据


二、细节理解题


考查内容主要涉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数字等议论文中例证细节和定义类细节。这类题目的共同特点是:答案一般都能在文章中找到。当然,答案并不一定是文章中的原句,考生需要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自己组织语句回答问题。


1.事实细节题→寻读法


分为直接理解题和间接理解题,前者常用who, what, which, when, where, why和how提问,或判断正误;后者需与原文信息转换,表达上与原文有差异。常见命题形式有: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assage?


All the following are mentioned excep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mentioned (not mentioned)?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right/false/wrong about…?


2. 排列顺序题→首尾定位法(找出第一个事件和最后一个事件,用排除法缩小范围)


常出现在记叙文和说明文中,一般按事件发生的顺序。常见命题形式有: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correct order of…?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hows the path of signals described in Paragraph…?


3. 图文匹配题→按图索骥理清线索


设题形式:给出图表,根据图表提问问题。


4. 数字计算题→(方法:审题→带着问题找细节→对比、分析、计算)


可直接找到相关细节,但需经过计算方可找到答案。


三、推理判断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隐含或深层的含意的理解能力。 它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做出合乎逻辑的推断,包括考生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态度的判断,对修辞、语气、隐含意思等的理解。题干关键词:infer(推断),indicate(象征,暗示), imply/suggest(暗示), conclude(作出结论), assume(假定,设想).


1.细节推理判断题


一般可根据短文提供的信息或借助生活常识进行推理判断,常见命题形式有:


It can be inferred/ concluded from the text that __________.


The author implies/ suggests that_____.


We may infer that _________.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implied but NOT stated?


2.预测推理判断题


根据语篇对文章接下来的内容或可能的结局进行猜测,常见命题形式有: 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if/when…?


At the end of this passage, the writer might continue to write_____


3.推测文章来源或读者对象


常见命题形式有:


The passage is probably take out of_____


The passage would most likely be found in_____


Where does this text probably come from?


4.写作意图、目的、态度推断题


作者的语气态度往往不会直接写在文章里,只能通过细读文章,从作者的选词及其修饰手段中体会出来。


询问写作目的的题,选项里常出现的词是: explain(解释), prove (证明), persuade(劝说), advise(劝告), comment(评论), praise(赞扬), criticize(批评), entertain(娱乐), demonstrate(举例说明), argue(辩论), tell(讲述), analyze(分析)等。


询问语气态度的题,选项里常出现的词是: neutral(中立的), sympathetic(同情的), satisfied(满意的), friendly(友好的), enthusiastic(热情的), subjective(主观的), objective(客观的), matter-of-fact(实事求是的), pessimistic(悲观的), optimistic(乐观的), critical(批评的), doubtful(怀疑的), hostile(敌对的), indifferent(冷淡的), disappointed(失望的)。


常见命题形式有:


The purpose of the text is_____


What i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author writing the text? By mentioning…, the author aims to show that_____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What is the author’s opinion on…?


The author’s tone in this passage is _____.


解答技巧


推断题是考查学生透过文章表面的文字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归纳等逻辑推理的能力。推理和判断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切莫主观臆断。


①那些文章中直接陈述的内容不能选,要选择根据文章推理出来的选项。


②推理不是凭空猜测,而是立足已知推断未知;作出正确答案时一定要在文中找到依据或理由。


③要忠实于原文,以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为依据。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想法;不要脱离原文主观臆断。


四、词义猜测题


考点:


①猜测某个词、词组、句子的意义


②对文中的多义词或词组进行定义


③判断某个代词的指代的对象。常见命题形式有:


The underlined word/phrase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means _____.


The word “it/they” in the last sentence refers to______.


The word “…”(Line 6. para.2)probably means ______.


The word “…”(Line 6. para.2)could best be replaced by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the word “…” ?


解答技巧


1.通过因果关系猜词通过因果关系猜词


首先是找出生词与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才能猜词。有时文章借助关联词(如because,as,since,for,so,thus,as a result,of course,therefore等等)表示前因后果。


例如:You shouldn't have blamed him for that,for it wasn't his fault. 通过for引出的句子所表示的原因(那不是他的错),可猜出blame的词义是"责备"。


2.通过同义词和反义词的关系猜词


通过同义词猜词 ,一是要看由and或or连接的同义词词组,如happy and *,即使我们不认识*这个词,也可以知道它是愉快的意思;二是看在进一步解释的过程中使用的同义词,如Man has known something about the planets Venus,Mars,and Jupiter with the help of spaceships. 此句中的Venus(金星)、Mars(火星)、Jupiter(木星)均为生词,但只要知道planets就可猜出这几个词都属于"行星"这一义域。


通过反义词猜词 ,一是看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或副词,如but,while,however等;二是看与not搭配的或表示否定意义的词语,如:He is so homely,not at all as handsome as his brother.根据not at all...handsome我们不难推测出homely的意思,即不英俊、不漂亮的意思。


3.通过构词法猜词


根据前缀、后缀、复合、派生等构词知识判断生词词义。如:She is unlikely to have stolen the money. ( “un”含否定意义,故为“不太可能”之意。)


4.通过定义或释义关系来推测词义


例如:But sometimes,no rain falls for a long,long time. Then there is a dry period,or drought. 从drought所在句子的上文我们得知很久不下雨,于是便有一段干旱的时期,即drought,由此可见drought意思为"久旱","旱灾"。而a dry period和drought是同义语。这种同义或释义关系常由is,or,that is,in other words,be called或破折号等来表示。


5.通过句法功能来推测词义


例如:Bananas,oranges,pineapples,coconuts and some other kind of fruit grow in warm areas.假如pineapples和coconuts是生词,我们可以从这两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来判断它们大致的意思。从句中不难看出pineapples,coconuts和bananas,oranges是同类关系,同属fruit类,因此它们是两样水果,准确地说,是菠萝和椰子。


6.通过描述猜词


描述即作者对该人或该物作出的外在相貌或内在特征的描写。例如:The penguin is a kind of sea bird living in the South Pole. It is fat and walks in a funny way. Although it cannot fly,it can swim in the icy water to catch the fish.从例句的描述中可以得知penguin是一种生活在南极的鸟类。后面更详尽地描述了该鸟类的生活习性。


7. 根据常识猜词


如:The door was so low that he hit his head on the lintel.(lintel “过梁”。)


Afraid of waking the baby up, she tiptoed out of the room.(tiptoed “踮着脚走,蹑手蹑脚”)

5. 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英语阅读课文具有题材广泛、体裁各样、语言知识丰富等特征,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部分,也 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了一节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有需要的朋友可以阅读参考一下哦!

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a) 学习掌握与地震相关的词汇和短语,并掌握复杂数字的表达法。

2. 语言技能目标:

a)阅读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克服生词障碍,通过略读,归纳出文章的大意;通过细读,理清文章的总体框架与脉络,归纳出各部分的中心词;通过查读,捕捉文章的重要细节,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b) 让学生复述课文,分析、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c) 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词汇、知识,通过采访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的形式进行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创造性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目标:

a)学会有关地震的知识,并能通过学习讨论懂得地震时的应急逃生,地震后如何科学救人和有关地震的形成和减少地震所造成的损失等一般知识。

b)懂得地震无情人有情,即使发生了多么可怕的灾难,国家和解放军官兵都会不顾自身安危,奋力抢救,培养学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友爱精神。

c)了解自然灾害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破坏性后果,让学生进一步感悟、领会到人类应与自然界和谐共处。

d)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e)欣赏课文中优美句子,了解一些英语修辞手法,使学生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得到一次美的享受,一次心灵的愉悦和升华。

教学过程:

步骤一. Pre-reading activities

采用直观教学法,引入话题,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任务。

设计思路:先播放有关05年巴基斯坦地震的可怕MTV画面,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会被吸引到课堂上来,学生马上就联想到earthquake这一词,这时教师提出“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earthquake?”,学生会不约而同地回答,地震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紧接着引导学生“Can you foretell an earthquake so that we can take measures to rece the damages?”通过图片,学生更易掌握地震的前兆的知识,为课文的阅读作了很好的铺垫,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ourselves if an earthquake happened?”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得出结论,教师进行一定的总结引导学生解读文章标题、预测文章内容,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处于主动认知状态,学生可能一下子无法正确理解其所包含的深层含义。但估计在前面所展示的画面及图片的启发下,大部分同学可能很快就能作出正确的理解---about the earthquake。另外,考虑到文章生词较多,且大部分学生对文章的背景知识了解较少。因此,在引导学生预测文章内容的同时,有必要在讨论“What kind of words will be used in the passage?”这个问题时,引出单词:injure、ruin、destroy、disaster、burst、rescue等。这样既可向学生展示本环节的重点单词,又可为阅读扫清文化背景障碍和语言障碍,又可为突破本文的重难点作好准备。

步骤二.While-reading activities

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在阅读的不同阶段,灵活使用各种阅读策略,捕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突破本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采用整体语言教学法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1、通过限时阅读训练,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略读(skimming)的方法把握文章的大意,侧重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章中心把握能力。

设计思路:本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略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的大意。要求学生在2分钟之内,重点阅读各段的首句和末句,快速归纳出general idea of the passage。大部分学生很快就能找出文章的大意―――唐山大地震。该环节教师应通过限定阅读时间,及时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等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2、精读各个段落语段,侧重培养快速捕捉文章重要细节的能力和猜测生词的能力,学会欣赏文章中的优美句子。

设计思路:本文的篇幅较长,生词多。因此,采用分段细读,根据段落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的阅读任务,培养学生获取主要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第一段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填写唐山地震来临之前所发生的奇怪现象,培养信息归类能力。第二段和第三段材料出现很多的数词。因此,以这些数据为依托,让学生通过查读方法迅速找出与之相关的信息。然后再以4人1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些数据给读者带来什么样的感受,交流各自的观点。第四段,通过回答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地震后救护人员和解放军官兵不顾自身安危,奋力抢救,体会地震无情人有情,感人至深。此外,在阅读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而非停下阅读去查找单词表。在这一环节中可适当处理一些语言难点(如:一些生词、词组及定语从句),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体会这些词组的用法。每个段落刚好都有一个含有英语修辞手法的句子,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优美的句子并了解其中的英语修辞用法,学习理解并学会欣赏,提高学生的语言品位。

3.通读全课文,理清文章的篇章结构,并归纳出各部分的大意。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挖掘文章的内涵。

设计思路:针对本文的结构较清晰,让学生快速通读全文,把文章分为三大部分,掌握文章的基本脉络,归纳出各部分的中心词和大意。在设计学生活动时,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任务,再用1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小组间互相交流各自的观点。通过这样的相互启发、促进,学生能得出更全面的信息,基础较差学生也会得到不断的激励。最后教师可通过图表展示文章基本脉络及中心词,一篇篇幅长的文章就转化成一个非常清晰的图像。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我设置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assage?让学生小组讨论进一步感悟、领会到人类应与自然界和谐共处。

步骤三.Post-reading activities

采用交际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组织语言实践活动,达到从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到知识的扩展与创新能力的形成。

设计思路:本环节共设置两个任务,一是让学生复述课文;指导学生以地震前、地震中、地震后的时间线索展开复述,这样把阅读内容和所学的词汇、句型有机地结合。二是采访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地震的认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通过采访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的形式进行活动。

步骤四.Self-assessment: 反思学习成果的过程

设计思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旨在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并学会通过反思性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步骤五.Homework: 课文内容的巩固、延伸与拓展

1.Language focus

设计思路:分组归纳出每个段落的语言点(引导学生通过上网、字典或参考书等渠道查找所需信息),下节课各组进行交流,教师协助归纳。旨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More language input

设计思路:本部分设计一篇阅读理解和一篇完型填空,要求学生按老师所给的参考时间,进行限时训练。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与本主题相关的语言材料,通过限时训练的'形式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Writing task:

设计思路:每个学习小组可根据自己采访的结果,形成书面文字,尽可能多地用上所学的词汇及句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篇2

高中英语阅读课文具有题材广泛、体裁各样、语言知识丰富等特征,同时对于英语阅读课文的学习既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然而,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追求语言形式的教学,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更谈不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那么,如何借助阅读课文来实现英语阅读教学的多重目标呢?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不同的阅读教学阶段,应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以实现阅读教学的多重目标。

一、跳读和读,侧重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结合自己的预测,在文章中 找出有关的信息,来验证自己的预测。该模式有利有弊,弊在对学生语言基础知 识的掌握不利, 容易造成学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 然而, 由于强调整体篇章理解, 在阅读时采取跳跃式搜索、 猜测等方法, 所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速度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目前,中学生阅读能力在速度上 与可能达到的指标相比普遍要低几倍,甚至十几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 急需尽快获取各种信息资料,成倍提高工作效率与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快速阅 读理解能力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必须建立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处于陌生状态的基础上,因此,在学生初次接触阅读课文时, 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快速阅读习惯、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 主要如下:

1、引入题材。可采用设疑悬念、直观导入、故事导入等引入方式。

2、进行快阅。可向学生介绍组读法、察读法、浏读法、略读法、跳读法等快速 阅读方法。

3、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做笔记、填图表等检测形式。

二、精读,侧重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字母和单词识别开始,逐步弄懂短语、分句、句子和 语篇的意义。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主要任务就是 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即弄清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随着学生对课文理 解的深化,教师必须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阅读理解的问题,说到底 就是语言方面的问题。 所以, 通过阅读, 可以学习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语言知识, 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与语言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密切关系;另外, 中学英语大纲规定,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发展成 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此,学习与运用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的必然要求。

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归纳知识。可引导学生按语言单位来分类归纳;也可按段落顺序或情节内容 来归纳排列。

2、深化知识。可介绍一词多义、词与词区别、长句分析和逻辑纽带等拓展性知识。

3、运用知识。口头上可采用命题发言、口述大意、复述课文、话题讨论等准交 际或交际练习形式;笔头上可采用改写、缩写、书面表达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 式。

实践证明,把阅读课教学活动分成三个阶段,不同阅读活动阶段采用不同阅 读理论模式以实现阅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恰当的。这 种做法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训练;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它有利于 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阅读是一个综合过程,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不同年 级应有不同阅读达标要求,课堂上各阶段的阅读理解训练也应随之有所侧重。

三、侧重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阅读课教学既是一门阅读课,也是一门语言课。随着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化,教师必须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阅读理解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语言方面的问题。所以,通过阅读,可以学习语言知识,通过学习语言知识,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与语言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密切关系;另外,中学英语大纲规定,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四、开展活动,培养自学能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对语篇内容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积极创设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条件和氛围;给予学生明确的阅读目标,并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动力和能力;鼓励学生表达、交流阅读体验;让学生读有动力,读有方法,读有创造,读有个性。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搞“书讯交流”、写“循环日记”、开展“读书知识竞赛”等等,指导学生阅读英语简易读物,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阅读潜能,最终达到提高阅读速度及理解效率的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吸收英语知识的能力、独立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英语问题能力的人。

当然,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解决教师的教学问题绝不是朝夕之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但教师自身的努力是关键。外语教师需要从转变观念入手,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满足现代英语教学的要求。

教师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连续活动过程,因此教师之间要大力提倡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还要多读一些有关教学法的书刊,以及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以便了解英语教学的新动向;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法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开阔自己的思路;要充分利用前人的经验,争取有所创新。

总之,阅读是一个综合过程,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若能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灵活地把上述教学设计运用于阅读课文教学中,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篇3

一、案例实施背景

任何语言的习得和学习都离不开大量阅读的实践。许多教师也意识到高中阅读对于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用尽各种办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微技能。当然这样做的目的确实也提高了学生测试性阅读的能力。如阅读前讲解重点生词或词组,阅读中找main idea, 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帮助不同层次学生理解阅读,呈现表格,运用复述,角色扮演,采访等不同形式来开展阅读任务。以上虽均衡了话题及功能两方面,但这些方法仍只停留在字,词,句及其他细节的表层理解上。要想真正让学生内化阅读材料,除了表层的理解外,阅读也要关注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理解和文化内涵。这点我们可以从语文学习上得到启示。《英语新课程标准》就阅读的知识性和欣赏性上提出了指导思想: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就是要关注说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从而加深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因此,笔者认为高中英语阅读课除了训练测试性阅读之外,需要大量的欣赏性阅读材料来补充教学。教师应该冲破词汇,语法的束缚,在阅读中突出技能渗透的同时,应将课文阅读教学提高到欣赏性阅读的美学高度,真正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为高一NSEFC Book 1 Unit 4的reading task。作为地震内容的阅读补充材料,它是著名作家Jack London的笔下之作。以一个目击者的身份,介绍了旧金山大地震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言地道优美,描述性较强。重点是欣赏阅读中训练略读和查读两大阅读微技能,逐步加深对旧金山地震及细节理解,并对地震中发生的一切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情感态度,体会人们地震后表现出来的勇敢精神。本课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paraphrase 课文中的几个句子如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 A list of buildings undestroyed was now only a few addresses.

三、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较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发展,有着更强的求知欲。不满足单一的课本教材学习,具备对于兴趣的话题会去网上搜索知识来获得信息的能力。半个学期的英语教学已经让他们意识到高中英语阅读不同于初中的手把手阅读,更多的是他们自主思考,对疑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本次欣赏性阅读材料是美国文学原著,他们也是第碰到,有些句子理解上比较难,注意给学生学法上的指导。另外为了帮助学生逐层进行理解课文,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认知识水平,注意因材施教。

四、案例实施过程

(一) warming-up引入

1.教师用播放San Francisco的音乐录音,让学生带着问题what is the song about? 去欣赏.

( Now listen to an English song.. After listening, tell me What the song is about)

2.然后问问题:

What country is it in? In what part of the country does it lie?

PPT呈现一张地球板块分布图,并让学生说出旧金山位于哪两个板块交界处。(San Francisco lies where the American plate and pacific plate meet. The two jump and an earthquake may be felt)

教师自然引入:This was just what happened in 1906.

由于学生刚学过唐山大地震的相关知识,了解板块运动会引起地震,图片即或学生原由有背景知识,为下文的阅读做好铺垫。

(二)pre-reading:预测全文。

浏览题目 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呈现两个问题帮助学生预测大意。

Q1: What does an eyewitness mean? Q2: If you were an eyewitness, what would you see and hear ring the earthquake?

播放一短视频让学生用几个句子来描述所见所闻。

学生一般都这样描述: The world was at an end! The bridges cracked and broke; the people were killed; buildings were destroyed…The houses were shaking and then the buildings collapsed and were destroyed; Everything was in ruins…..

predicting是一项重要的阅读微技能,目的是让学生猜测文章可能会讲什么。提前预测能够更快激活学生脑中原有的图式,帮助学生更快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唐山大地震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地震前,中,后发生的有所了解,让学生用句子或小篇来描述所见所闻符合有效的输入---输出的英语学习规律。当然直观的视频教学也更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这环节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找到作者在旧金山地震中的所见所闻。

(三)Skimming

Q: What did the author see and hear? 划出作者的所见所闻句子。

Skimming是训练学生迅速获取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的一种阅读能力。本文的中心就是地震后的所见所闻,引导学生可跳过某些细节,围绕问题,加快阅读速度。在阅读时,有意识地引导读读段落的段首或段尾。该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熟悉如何进行略读。

(四)Scanning

Q1: Can you find an adj to describe how the author felt about the earthquake? Why?

Q2: Can you find an adj to describe how the people felt about the earthquake? Why?

Scanning称扫读或寻读。目的是找出某些特定信息或回答阅读理解题所需要的事实及依据。在对通篇文章疏而不漏的快速扫描中,迅速定位信息点,而和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部分则可一带而过。该阅读材料文学性强,所描述的细节也很多,学生很难以找出一主线去分析地震景象。以上的两个问题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这两个问题十分有效地让学生去思考人们在震中和震后的感受。通过第一个班的教学,笔者发现可以先将Q2提前解决。因为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人们的感受。They are kind, sad…教师顺势抓住学生的思维,马上问Why?

Can you find some sentences to support your opinion? 进一步提升问题的本质,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很快也能找到支撑的信息:They helped one another climb the high hills around the city. Never in all San Francisco’s history were her people so kind as on that terrible night. 第二个班级教学中说到人们为什么很悲伤难过,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有人说他们失去了家人,亲人,朋友;有人说他们失去了房子,无家可归;由于课文中的一句话还能证明他们可能会由于失去财产和至爱而悲伤。我也趁机问学生:What can you conclude from the sentence?

“whole families put everything they owned and could save into wagon” 引导学生这样思考they may lose possessions and beloved ones so they are very sad.然后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earthquake?你能在文中找出几个形容词来描述么?其实这也就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作用是组织,参与和引导,重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能动作用。

(五)Careful Appreciation

1.Discovering structure

让学生观察以下句子结构,引导学生发现重复和排比的修辞现象。

1) San Francisco is gone.

2) Its businesses are gone.

3) The factories, hotels and palaces are gone too.

1) A list of buildings undestroyed was now only a few addresses.

2) 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

3) A list of all those killed will never be made.

让学生文中找出并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能体会其中的情感并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What did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 by using these sentences?

2.Paraphrase some important sentences:

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

A list of buildings undestroyed was now only a few addresses.

让学生第做意译,先渗透一些paraphrase的技巧:可以使用句子中的同义词、反义词,注释性说明,改换说法,倒换顺序等。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brave, library, address等的同义来意译。

3.Comparative reading

NSEFC Book 1 Unit 4中前后两篇阅读文章“A Night The Earth Didn’ t Sleep”和“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虽然都是描写地震,但风格截然不同。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体裁风格,教师设计了一表格来进行对比阅读。

Tangshan earthquake San Francisco earthquake

Main idea

Details

Point of view

Response of people

Where the writer shows more feeling

(六)布置作业:写一篇描写台风之后的小短文the story after a typhoon。

本单元中心是自然灾害及自我保护,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描写家乡最常见的灾害台风之后情景。

五、课后反思

本课以任务型为教学原则,本案例的每一个任务都是围绕学习者“学”的角度设计的。通过小组活动,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学生的每一个活动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和具体的操作要求,较好地体现有效性的教学。教学成功之处是引导学生一步接一步从阅读文章表层意思,到探讨深层意思,使学生体会地震后人们相互帮助并勇敢面对的精神。引入部分达到预期效果,用自己准备了录音和图片自然衔接,时间短但有效能引起学生兴趣,猜测旧金山地震的相关内容。在各个环节中能运用激励评价和过程评价来鼓励学生去说。

不足之处是在于很多设计问题难度过高,教师一开始没有预料到,直到第一个班级的教学发现诸如这样的句子让学生去意译有很大困难,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问题给出后一片沉默,即使是程度比较好的同学也是难以入手。到了二次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的同义词去替换解释。In what kind of situation are they called brave people? What does “library” mean? 这两个问题的铺垫较好地处理了教学难点。在今后类似的教学过程中,我想可以提供几个选择项,降低难度,以便更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

教无定法,高中阅读欣赏课也不例外。阅读可分导入,快速阅读,表层理解,深层理解,欣赏,拓展等步骤进行。但教学过程不能只将重点放在处理词汇或讲解句子上。阅读欣赏课可对开设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阅读欣赏课的文学作品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其次,阅读中启迪学生思维,由表层及深层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

6. 【高中英语阅读课操作】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

语言教学,尤其是高中外语教学,不是单纯讲解单词、语法的一种机械性的训练活动,而应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高中英语阅读课文涉及的题材广泛、信息密度高、语言知识丰富。它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

一、阅读教学――培养自学能力

(一)导读(Pre-reading)
“导”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可适当讲解与本课有关的背景知识;也可以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进行导读语言设计。通过"warm.up activities扫除文中可能出现的语言障碍(但有些生词词义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正式阅读做准备。例如SEFC B 2A Unit 19,The Merchant of Venice。首先,我利用PowerPoint展示了一张莎士比亚的头像,然后提出几个问题:

1Who is this man?

2What do you know about him?

3What nationality is he?

4When did he live?

5What did he write?
让学生思考,对作者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导入课文。

(二)速读(Fast-Reading)
这一步骤主要是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搜索式阅读和跳跃式阅读(Skimming and Scanning),以获取有关信息,了解文章大意。然后让学生回答有关问题,或让学生做正误判断练习,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察返销度。

(三)细读(Intensive reading)
这一步骤主要引导学生逐步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细节,就课文情节内容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析段落大意以及段落之间的联系或中心思想。对文中尚未教过的生词和习惯用法、句式,可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猜测、去推断。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例如:在细读The Merchant of Venice之后提出问题:Who acted as the judge?Did Bassanio know this?告诉学生,读的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字里行间的意思。

(四)复读(Re-reading Actvity)
在速读和细读的基败游础上,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接口或作者评价,巩固文章的内涵和语言知识点,最终达到运用的目的。这一步骤既可在课上进行,也可在课后进行。目的是将课内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延伸到课外某个相似的话题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世正三的能力。

二、听说活动――深化理解和运用

传统的教学使大多数学生听得懂、说不出。因此,应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一连串的听说活动深化对语言的理解,然后开展运用语言的活动,把理解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单人或双人活动(Indivial or Pair Work)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及时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速读和细读之后组织学生一人或两人一组的活动,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一人问一人答。这能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事实和细节,还可鼓励学生分析主题句,归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

(二)小组讨论与复述(Discussion & Retelling)
高中阅读材料中,有些给出了一系列的数字信息,让学生按小组围绕主线的数词开展讨论并造句。有些内容围绕阅读课文话题安排了Pre-discussion,Discus-sion or Question。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弄清楚学生对有关话题的了解程度,学生也有机会彼此有目的地交谈。自由讨论会引起他们对即将学习的课文的兴趣,还会促使他们猜测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细读后的复述过程是一个理解和记忆的过程,也是用英语思维的过程,还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细读后的讨论,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观点展开讨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并阐述理由。有些还可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经验、看法和观点,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交际活动。
例如:在学完The Merchant of Venice一文后,提出了下面3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1Why do you think it was not possible for Bassaniot marry Portia without money?

2Why do you think Shylock preferred to take hispound of flesh rather than to accept the money from Bas―sanio?

3What arc the two meanings of“I’11 pay him backwith all my heart”?
通过活动,学生们拥有了更多的谈话交流的机会,在谈话中,他们互相启发、共同构思、畅所欲言,不仅使思想更开阔,也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主题写作――阅读课的延伸

写作能力是语言功底的最集中的表现。我们都知道,“读”是信息的输入,“写”就是信息的反馈与提取。“写”要经过大脑思维的加工、提炼,只有信息的输入达到一定的量时,信息输出才成为可能。因此,它是最有效、最积极的学习心理过程。美国作家德尔文・G・舒伯特在其“Reading is Writing”一文中指出:“教科书所编的阅读课文是写作素材的散集地,是语言现象的展示厅,是语法规则的剖析室,是文章题材的示范本。”所以说,在侧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篇写作训练,即在对课文的内容、词汇和句式有了较好的掌握以后布置一个稍加变化的主题进行写作。
例如:我在处理完SEFC 3A Unit 1,That Must BeA Record一文后,让学生写有关自己喜欢的或亲身经历的一项极限运动。这种写作使学生可以避免许多无任何借鉴时可能犯的语病。对学生将来完整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好处。这是孤立分散语言操练形式,如单句翻译等,比不上的。这个活动可安排学生课后完成。
总之,“读――听说――写”的教学模式符合认知规律。因此,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时刻明确教师只是指导者(guide),不是主宰者(god)。应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归纳,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开发学习能力,保持其学习兴趣。当然,容量如此大的课文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合理安排时问,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得到训练,并促进“Information Transform”(信息转换),逐步培养、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7. 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的课堂观察量表怎么做

需要写教师行为观察,学生活动观察,师生互动情况等。
1、教师行为观察,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师针对主题问题主动预设各种教学策略。包括具体学习形式采用、学习方法指导。有意识强化训练、有针对性地拓展延伸等,每一个具体步骤都指向主题问题解决。在课堂观察中,主要是针对教师具体教学行为观察、记录。
2、学生活动观察,在课堂教学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学生反应与变化,表现为可观察兴趣、情感、态度以及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程度。在课堂观察中、主要是针对学生,包括学习兴趣、行为以及学习效果观察。
3.师生互动情况,在教学策略实施的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的,观察师生配合情况。

8. 高中英语阅读欣赏课教学设计【案例】

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

一、案例实施背景

任何语言的习得和学习都离不开大量阅读的实践。许多教师也意识到高中阅读对于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用尽各种办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微技能。当然这样做的目的确实也提高了学生测试性阅读的能力。如阅读前讲解重点生词或词组,阅读中找main idea, 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帮助不同层次学生理解阅读,呈现表格,运用复述,角色扮演,采访等不同形式来开展阅读任务。以上虽均衡了话题及功能两方面,但这些方法仍只停留在字,词,句及其他细节的表层理解上。要想真正让学生内化阅读材料,除了表层的理解外,阅读也要关注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理解和文化内涵。这点我们可以从语文学习上得到启示。《英语新课程标准》就阅读的知识性和欣赏性上提出了指导思想: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就是要关注说英语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从而加深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因此,笔者认为高中英语阅读课除了训练测试性阅读之外,需要大量的欣赏性阅读材料来补充教学。教师应该冲破词汇,语法的束缚,在阅读中突出技能渗透的同时,应将课文阅读教学提高到欣赏性阅读的美学高度,真正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为高一NSEFC Book 1 Unit 4的reading task。作为地震内容的阅读补充材料,它是作家Jack London的笔下之作。以一个目击者的身份,介绍了旧金山大地震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言地道优美,描述性较强。重点是欣赏阅读中训练略读和查读两大阅读微技能,逐步加深对旧金山地震及细节理解,并对地震中发生的一切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情感态度,体会人们地震后表现出来的勇敢精神。本课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paraphrase 课文中的几个句子如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 A list of buildings undestroyed was now only a few addresses.

三、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较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发展,有着更强的求知欲。不满足单一的课本教材学习,具备对于兴趣的话题会去网上搜索知识来获得信息的能力。半个学期的英语教学已经让他们意识到高中英语阅读不同于初中的手把手阅读,更多的是他们自主思考,对疑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本次欣赏性阅读材料是美国文学原著,他们也是第一次碰到,有些句子理解上比较难,注意给学生学法上的指导。另外为了帮助学生逐层进行理解课文,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认知识水平,注意因材施教。

四、案例实施过程

(一) warming-up引入

1.教师用播放San Francisco的音乐录音,让学生带着问题what is the song about? 去欣赏.

( Now listen to an English song.. After listening, tell me What the song is about)

2.然后问问题:

What country is it in? In what part of the country does it lie?

PPT呈现一张地球板块分布图,并让学生说出旧金山位于哪两个板块交界处。(San Francisco lies where the American plate and pacific plate meet. The two jump and an earthquake may be felt)

教师自然引入:This was just what happened in 1906.

由于学生刚学过唐山大地震的相关知识,了解板块运动会引起地震,图片即或学生原由有背景知识,为下文的阅读做好铺垫。

(二)pre-reading:预测全文。

浏览题目 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呈现两个问题帮助学生预测大意。

Q1: What does an eyewitness mean? Q2: If you were an eyewitness, what would you see and hear ring the earthquake?

播放一短视频让学生用几个句子来描述所见所闻。

学生一般都这样描述: The world was at an end! The bridges cracked and broke; the people were killed; buildings were destroyedThe houses were shaking and then the buildings collapsed and were destroyed; Everything was in ruins..

(三)Skimming

Q: What did the author see and hear? 划出作者的所见所闻句子。

Skimming是训练学生迅速获取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的一种阅读能力。本文的中心就是地震后的所见所闻,引导学生可跳过某些细节,围绕问题,加快阅读速度。在阅读时,有意识地引导读读段落的段首或段尾。该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熟悉如何进行略读。

(四)Scanning

Q1: Can you find an adj to describe how the author felt about the earthquake? Why?

Q2: Can you find an adj to describe how the people felt about the earthquake? Why?

Scanning称扫读或寻读。目的是找出某些特定信息或回答阅读理解题所需要的事实及依据。在对通篇文章疏而不漏的快速扫描中,迅速定位信息点,而和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部分则可一带而过。该阅读材料文学性强,所描述的细节也很多,学生很难以找出一主线去分析地震景象。以上的两个问题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这两个问题十分有效地让学生去思考人们在震中和震后的感受。通过第一个班的教学,笔者发现可以先将Q2提前解决。因为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人们的感受。They are kind, sad教师顺势抓住学生的思维,马上问Why?

Can you find some sentences to support your opinion? 进一步提升问题的本质,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很快也能找到支撑的信息:They helped one another climb the high hills around the city. Never in all San Francisco’s history were her people so kind as on that terrible night. 第二个班级教学中说到人们为什么很悲伤难过,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有人说他们失去了家人,亲人,朋友;有人说他们失去了房子,无家可归;由于课文中的一句话还能证明他们可能会由于失去财产和至爱而悲伤。我也趁机问学生:What can you conclude from the sentence?

whole families put everything they owned and could save into wagon 引导学生这样思考they may lose possessions and beloved ones so they are very sad.然后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earthquake?你能在文中找出几个形容词来描述么?其实这也就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作用是组织,参与和引导,重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能动作用。

(五)Careful Appreciation

1.Discovering structure

让学生观察以下句子结构,引导学生发现重复和排比的修辞现象。

1) San Francisco is gone.

2) Its businesses are gone.

3) The factories, hotels and palaces are gone too.

1) A list of buildings undestroyed was now only a few addresses.

2) 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

3) A list of all those killed will never be made.

让学生文中找出并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能体会其中的情感并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What did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 by using these sentences?

2.Paraphrase some important sentences: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热点内容
葡萄英语怎么读翻译成汉字 发布:2025-04-30 14:08:20 浏览:398
秋天你喜欢做的事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4-30 13:53:16 浏览:377
喜欢去远足用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4-30 13:38:07 浏览:209
我知道他也喜欢我用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4-30 13:34:07 浏览:474
我妈妈不喜欢鱼用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4-30 13:22:28 浏览:426
因为他喜欢做运动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4-30 13:08:31 浏览:28
我非常喜欢打乒乓球的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4-30 13:02:47 浏览:539
具体的用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04-30 12:56:54 浏览:568
二月二十八号用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04-30 12:56:14 浏览:689
他还喜欢土豆用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4-30 12:44:03 浏览: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