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校名用英语怎么说
the aromatic grass attended by red wall,
numbers of students struggle for result.
full of frustrations,
tidal wave rise and fall,
glide as long river ,long as the great wall.
the boon of teachers,the effort of scholastics,makes us walk around the world.
⑵ 华东政法大学校名用英语怎么说
ECUPL 即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⑶ 求一个英语口语课上的presention 介绍华东政法大学的
自己写啦,不然硬背也记住不
⑷ 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简称华政,位于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入选中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全国首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单位、五院四系成员、亚洲法律学会创始成员,是以法学学科为主,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等学科的上海市重点大学,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华东政法大学前身为原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组建成立的华东政法学院;学校于1958年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1963年再次筹建,次年招生;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被撤销;1979年3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学校第二次复校;2007年3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根据2015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长宁、松江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280余亩;图书馆藏书223余万册,中外文报刊1530多种;各类在校生21000余人,教职工近1400人;设有18个学院(部),开办24个本科专业。
⑸ 帮忙把以下几个学校的名称翻译成日文和英文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済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中国大学政治学部、上海Lixin会计院、上海のビジネススクールは、清华大学、上海财経大学、上海国际研究大学、上海研究所职业技术都市管理、上海の职业技术専门学校労働组合の管理、上海大学のシャツ、上海研究所桥の建设、内蒙古大学、チベット大学、上海理工大学の第2回
⑹ 华东政法大学校名图片
你要长宁的还是松江的?如果是松江的,是要东面正门的,还是北面侧门的大石头?
咱学校校名刻在N个地方啊……
LZ的“学校名字的图片”究竟指的是什么?自己也不说清楚,是要校名的照片,还是那个字体的图片,还是什么……
⑺ 华东政法大学的英语怎么样
还是不错的,但跟上外终究还是有点差距
⑻ 华东政法大学拼音怎么写
huá dōng zhèng fǎ dà xué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如若,您对我的答复满意,请采纳,O(∩_∩)O谢谢~)
⑼ 华东政法大学校名题字是什么字体
行书舒同老先生的字体。
舒同 (1905.11.25~1998.5.27) ,男,字文藻,又名宜禄。江西省东乡县人。书法大师。原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陕西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1920年6月在家乡与进步同学成立"金兰同学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1921年8月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抚州),与李井泉等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积极研读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5年发表《中华民国之真面目》,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所谓"民主"、"共和"、"自由"、"平等"的虚伪性,表现出为国为民追求真理、伸张正义的革命精神。
书法成就
舒同是中国书法事业的继承和开拓者、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和第一届主席,后任第2届、第3届名誉主席、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毛泽东主席赞扬他是“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枝笔”,是当代自成一体的书法大师。
“七分半”
舒同是中国书法事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他自幼喜爱书法,5岁学书,14岁即有乡誉,被誉为“神童”、“东乡才子”。曾系统地临过古代碑帖,师法颜真卿、柳公权、何绍基等名家,但师古而不泥古,尊法而求新变,并注意取其精华,大胆尝试,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创立了著名的“舒体”,备受海内外推崇。他的书法,宽博端庄,圆劲婉通,用笔老重,藏头护尾,点划润厚通畅,别具风格,是现代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所谓舒体,就是从“二王”入手,以颜、柳之楷为本,取各家各体之长,使圆浑之劲,用藏锋之功,寓巧于拙,借古于今,创独特风格,立“七分半”字体。这个“七分半”,可以说是舒体字的精华,既结体上楷、行、草、篆、隶五体各取一分,风格上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合称“七分半”。
“七分半”字体充分反映了舒体字的深厚基础和面貌特征。应当说,舒体字的形成,不只是艰苦的书艺探索,更重要的是意志和毅力的磨练。舒同的墨海生涯从14岁在乡间小有乡誉时起,直至93岁病逝近80个年头,在漫长的岁月中,不管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十年浩劫”的动乱,不论是在繁忙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在罹难挨斗的“牛棚”里,他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始终没有中断艺术研究和临池实践。舒体浑圆有力,外柔内刚,宽博端庄,雍容大方,以其特有风格,体现革命风云、将军气度,深为人们珍爱。当今,舒体已被输入电脑,广泛用于报纸、刊物、电影、电视,显出其独特的魅力。
舒同参加红军后,一直在团、师搞宣传工作,在紧张战事之余,潜心书艺,寄情翰墨。随红1军团长征到陕北时,一路上书写大幅标语,弄得身上全是石灰,衣服上也烧了好多洞。在行军途中,没有纸笔,舒同就捡了树枝在地上划拉;骑在马上,也用手指头在裤腿上划拉。有一次被毛泽东看到了,就笑着说:“舒同,你成了马背书法家啦。”从此,“马背书法家”的美名就传开了。
1936年,红军到达陕北边区政府管辖的旬邑县时,为团结抗战,中共拟请当地一位前清翰林出任边区参议员。那位老夫子说,“我和没文化的人谈不来”,拒绝参加。毛泽东知道后,就让舒同以中央名义给他写一封信,宣传我党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这位前清遗老读了信后连声称服:“字美文雅,想不到共产党内也有人才啊!”随即出山参政。
1936年延安创办中国抗日军政大学,负责筹备的同志请求毛泽东写校牌。此时毛泽东正在忙于撰写《实践论》,一时抽不出空,便向来人推荐:“你们去请1军团的舒同写吧,他的字写得很好哩!我很欣赏。”就这样,时任红1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的舒同奉命书写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校牌,还写了大门左右两边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校训。从此舒同的名声便驰誉全党全军了。
何香凝说过:“国共有两支笔,国民党有于右任,共产党有舒同。我更喜欢舒同。”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