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的翻譯三標准用英語怎麼說
㈠ 標准英語翻譯
My father is my heart,and if l leave him ,l will die.
㈡ 林語堂的翻譯風格
1,當就中國文化方面的漢譯英,顯然林語堂譯出的英文比老外漢學家譯出的英文要深入淺出地多。(以<Wisdom of Confucius>, <Wisdom of China>,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等的作品為例)
2,而且林語堂用的英文都是簡單的詞去表達豐富的含義,這是很高的水準。少用難詞和生詞,而是用日常的單詞短語來處理很復雜的意思,這是很難的。
3,林語堂推崇的幾本小冊子樓主可以看看,有漢英互譯版本的,如《揚州瘦馬》、《幽夢影》、《浮生六記》等。
㈢ 「我通過了catti三級筆譯 」請問這句話用英語怎麼翻譯
「我通過了catti三級筆譯 」英語翻譯:"I passed CATTI Level 3 translation"。
CATTI考試分口譯和筆譯兩類,又各有三級專。三級難度最小,屬報考人數最多。三級筆譯考試包含兩個科目,上午考綜合能力,下午是翻譯實務。
考試時間分別為兩個小時和三個小時。兩科滿分均為一百分,採取六十分及格制,兩門考試都必須達到六十分以上才算通過考試。
根據《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暫行規定》有關要求,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證書實行定期登記制度,每3年登記一次。有效期滿前,持證者應按規定到指定的機構辦理再次登記手續。
再次登記,還需要提供接受繼續教育或業務培訓的證明。中國翻譯協會受中國外文局委託負責證書登記與繼續教育工作的具體實施。
㈣ 求標準的英文翻譯
To the one I love most. 獻給我最愛的人
My love will lasting eternally. 我對你的愛是永恆的
You are my sWeet prinCess and my most Loved angel in my life. 你是我溫柔的,甜美的(sweet)公主 是我生命中最愛的天使
如上 W— C— L 按字母順序出現
話說這個 W— C— L 是你女友姓名的縮寫吧,呵呵,有心了。
不過這種造句游戲還是蠻好玩的
㈤ 林語堂的翻譯作品
給個郵箱,我發給你!
附件: 《道德經》 (Legge 譯本).txt (77 K) 下載次數:32
描述:Waley 譯本
附件: 《道德經》 (Waley 譯本).txt (72 K) 下載次數:25
描述:林語堂 譯本
附件: 《道德經》 (林語堂 譯本).txt (65 K) 下載次數:38
描述:任繼愈 譯本
附件: 《道德經》 (任繼愈 譯本).txt (72 K) 下載次數:29
㈥ 翻譯三句英語 .. 標准來 ,,
最佳答案:
我只是被你控制的木偶
I am a puppet in your hand。
一句,祝你幸福 .代替所有言語
All I wanna say is:wish you happy。
蔚藍的天, 流露出絲絲傷感
Sadness flows in the blue sky。
㈦ 符合標準的英語翻譯 符合標准用英語怎麼說
符合標准來
meet a criterion;up to standard;up to the notch更多釋自義>>
[網路短語]
符合標准 measure up;meet the standards;Meeting Standards
符合標准聲明 declaration of conformity
符合標準的產品 up-to-standard procts
㈧ 解析林語堂忠實原文的翻譯原則
(題外話,
樓主提這個問題,劃歸在英語翻譯欄下,使我有些迷惑。
我覺得這個問題如下劃到於網路知道 > 教育/科學 > 科學技術 > 語言學 ,應更為妥貼。)
說起林語堂的翻譯,不得不提起另一位與他相關的重量級人物:魯迅。
20 世紀初的中國文壇,同時期的兩位大家魯迅和林語堂,卻在翻譯理論和實踐上南轅北轍、相去甚遠。林語堂指責「以佶屈聱牙之文以饗讀者」為不明譯者對讀者的責任,而魯迅也對「每月說出兩本幽默來」覺得十分可笑。那麼為什麼曾有過兩次「相得」,共同經歷過新文化運動,曾在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的辯論中立場相同的兩個人,竟在譯學這一領域針鋒相對呢?他們的不同在何處?應如何看待?其實對翻譯問題的爭論古已有之,在西方,翻譯理論經過了漫長的傳統階段後,學派林立,高潮迭起。尤其是20 世紀70 年代以來,隨著跨學科的蓬勃發展,層出不窮的新觀點、新理論更是從各方面突破重圍,令人耳目一新。德國功能派學者Hans Vermere 為翻譯理論找到了一個第一準則:文本目的。在這一理論下,「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過程」。[1] 目的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進入90 年代,翻譯更是在各種思潮的推動下出現了文化轉向,像Lefevere和Bassnett 等學者開始「把翻譯放在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研究,強調歷史意識和文化觀點」。[2] 把翻譯與權力、思想意識、制度等聯系起來,觸動了翻譯的政治經濟基礎。與此同時,譯者的主體地位也隨著作者的死去開始彰顯,克服了其邊緣文化的地位,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譯者在創作過程中的抉擇與創作。
總之,這種百家爭鳴的狀況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視野,促使我們從各種角度重新審視翻譯現象。本文從這些新的觀點出發,對魯迅和林語堂的翻譯觀點做出大概考察與比較,並探尋促使他們走上不同道路的目的因素、文化因素及個人因素。
一、魯迅、林語堂翻譯理論與實踐比較
1.文本的選擇。在文本選擇上,魯迅在前期並未超出梁啟超規定的范疇,仍是囿於科學小說、政治小說。從1909 年《域外小說集》開始,魯迅本著用文藝改造社會的希望,拋開一般人所關注的強勢文化,更多地引進弱小國家,像俄國、波蘭、捷克等國家的作品。其後期作品更是通過托洛茨基、普列漢諾夫斯基、盧那察爾斯基等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翻譯了《毀滅》、《鐵流》、《靜靜的頓河》等革命文學作品。
而在比他略晚一些的林語堂這里,翻譯的樣式卻有一張完全不同的面孔,林語堂致力於打造一個通俗世界。一方面,他將西方的幽默引入中國文化,在他所創辦的《論語》雜志上,薈萃了莎士比亞的《人生七記》、尼採的《市場的蒼蠅》、法國民間故事《尼姑》等許多英、法、美式的諷刺。另一方面,他又將深奧難懂的中國儒道經典文獻,以通俗化、大眾化的策略介紹給了西方。「他從譯文的預期功能出發,將原文結構拋開,採取他認為得體的必要的變通手段」[3] 並加上自己對孔子、老子、莊子的理解,把《論語》、《道德經》譯成了他的《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如果說魯迅選擇的是文本的戰斗精神,那麼林語堂選擇的便是文化和審美。
2.關於忠實。1909 年以前,魯迅的翻譯未能擺脫清末民初嚴復、林紓等人的影響,大刀闊斧地對原作進行刪節、改譯、添加。1909 年的《域外小說集·序言》里,魯迅提出了「直譯」的觀點,並在以後的實踐中豐富與發展,形成了其特有的風格。
首先,最突出的就是「寧信而不順」,即使是文學翻譯,也應直譯,要保存原作的風姿。所以魯迅先生是主張異化,反對歸化的。「只求易懂,不如創作」[4] 他的譯本是要讀者費一費心思,用牙來嚼一嚼文字的。另外,不僅在內容上,在形式上原文的特點也要保留,即所謂的語法歐化和用詞歐化。魯迅旨在輸入新的表現法。比如,他自己舉例子:「山背後太陽落下去了」,雖不順,也決不改作「日落西山」,因為原意以山為主,改了就變成太陽為主了。[5]
林語堂在他的《論翻譯》里也提出了「忠、順、美」三條標准。但忠實的程度在他這里卻有不小的靈活性。他提出了忠實四義:(1)忠實不是字字對譯,是句譯,以該句的「總意象」為基準下筆,而非字義。(2)絕對忠實之不可能。(3)忠實不僅求達意,還須傳神,即忠實原文言外之意。(4)忠實非說不通中國話之謂,即講求歸化,按照中國人的行文心理翻譯。這也就是其「順」的含義。此外,林語堂還要追求美,風格與內容的美,要求譯文能引起讀者如臨其境的審美沖動。在這種原則下,林語堂允許了語言的游離。換句話說,林語堂的「忠」在「順」與「美」的調節下,已經柔韌異常,張力很大了。他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給了譯者很大的自由。而魯迅則要求在兩方面均以「信」為最高准則。二人的觀點針尖對麥芒,截然相反。這點不同在二人的翻譯實踐中也是清晰可見,魯迅的文字確實佶屈聱牙,「六十四根咬筋嚼不動文字」,林語堂順則順矣,卻時常「越位」,游離於原意之外。
3.關於譯者的個性。林語堂的老師克羅齊提出「藝術是表現」,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法表述宇宙。而中國的性靈文學倡導者袁中郎推崇「詩者,個人之性情」。這些美學觀點都對林語堂的影響很大。他對藝術個性極其青睞,認為翻譯也是一種藝術,要講求個性美,「譯學無一定之成規,且譯書無所謂絕對最好之譯句」,「妙文妙句天生巧合,亦必由譯者之自出心裁」。[6] 而在魯迅的翻譯論著中,鮮少提及譯者個性,「寧信而不順」其實統治了他翻譯理論的各個方面,譯者主體性基本無從談起。
二、產生不同的因素
1.目的不同。今天,當我們以歷史的眼光重新審視兩位文壇巨擘的翻譯活動時,不難發現,魯迅和林語堂都帶有明確的目的性。按照德國功能派的觀點,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所要的結果決定所用的方法。那麼是什麼樣的目的讓他們旗幟鮮明的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呢?
早在譯《域外小說集》時,魯迅就有一種「茫然的希望,以為文藝是可以轉移性情,改造社會的」[7] 對於深切感受到中國的黑暗,敢於直面現實,直面鮮血的魯迅來說,介紹外國進步文藝為我所用,來救活中國人的痼疾,改造國民性,改造社會,是其翻譯、創作、編輯、出版的初衷和基本思想。他希望可以求新聲於異邦,介紹國外的新思想,以此來挽救民族危亡。為此,他看重弱小國家的東西,因為那裡有與中國相通的東西。為此,他追求直譯,反對歸化,反對照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他要強迫中國人張開眼睛看世界。
而林語堂的目的卻不在此,他的目的是文化的介紹,把西方文化介紹給中國人,把中國文化介紹給西方人,而且是介紹給普通大眾。他要把中國人生活的各方面,大至儒道哲學,小至品茶燒飯的生活哲學,帶入西方人的大眾生活里去,為他們所理解、接受,改變他們頭腦中對中國歪曲和變形的認識,使他們對中國的理解不再限於小腳、辮子之類的東西。帶著這樣的目的,他註定是不能把深奧的《論語》和《道德經》一句一句翻譯過來的,因為那很明顯不適合通俗社會的胃口,引不起一般人的興趣,也就達不到譯介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林語堂獨辟蹊徑,以其特有的中西合璧的文化觀,對原著進行了編譯,進行了再創作。他的譯本,按傳統的以忠實、對等為核心的翻譯觀,是被排除在嚴格意義的翻譯之外的。但林語堂在美國卻取得巨大成功,其作品有的被選為大學教材,有的被政府高層當作了解中國的必讀之物,對文化傳播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
2.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觀點不同。魯迅、林語堂二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觀點直接影響了他們各自的翻譯理論。在魯迅眼中,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惡劣不堪的黑色染缸,對於中國人的劣根性,對於中國人思維方式的「模糊性」「無是非觀」,魯迅深惡痛絕。「中國人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目以為正路」[8] 其批判的尖銳性在當時可算首屈一指。中國人的「糊塗觀」體現在翻譯上,就是魯迅先生反對的「糊塗譯」。所以他堅持對外國文化進行原質性的追求,而他所用的方式就是直譯。魯迅甚至認為中文文法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要通過翻譯進行改造,從外國引進新的表現法,這就是他堅持語法歐化的原因。
相反,林語堂雖然受西方思想的熏陶很深,但對中國的儒道文化卻是十分認同的,他曾從名師學過中國文化,對孔、孟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都有過獨到的研究和譯著,他在氣質上是一個地道的中國人。當然,他與固守封建禮教的辜鴻明等人是不同的,林語堂身上中西合璧的文化觀讓他站在一定高度對這兩種文化都作出了較客觀的評價。正因為如此,在他的譯作里才既具有感性的氣質,在語言思想上有叛逆的氣質,同時又糅合了對新理性的追求。
3.個人因素。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人們開始關注譯者作為翻譯主體在翻譯過程中的選擇和創作。那麼譯者個人的生活經歷、教育背景就對譯文的產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魯迅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小時候在三味書屋裡接受傳統的老式教育。父親常年卧病,家庭一下由小康墜入困境。長大後在南京接受新式教育,留學期間有深感民族危亡,棄醫從文,所以在魯迅身上找到戰斗性,找到對傳統的尖銳批判並不奇怪。
而林語堂的父親卻是一個基督教的牧師,他本人青年時游學歐洲,1923 年回國,1936 年又再次旅美,大半生都在歐風美雨中度過。同時,中國文化對他的影響也是很深刻的,所以,「中西合璧,差異互補」是林語堂一生追求的文化理想,這種理想反映到翻譯上,就成就了他獨特的「文化變異」作品。
三、結語
翻譯是人類最復雜的活動之一,看待翻譯,單一的某種理論或觀點是不夠的。對於魯迅和林語堂在翻譯上的分歧,也不應偏聽一家之言。本文在對二人的理論進行比較後,試尋其不同的原因。但因水平有限,不能盡言,還有待更多人的研究探索。
【參考文獻】
[1] 仲偉合,鍾鈺.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J].中國翻譯,1999(5)46-49.
[2] 李文革.西方翻譯理論流派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 卞建華.對林語堂「文化變譯」的再思考[J].上海翻譯,2005[4] 魯迅「. 題未定」草[C]//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第6卷):350-357.
[5] 魯迅.關於翻譯的通訊[C]//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第4 卷):370-386.
㈨ 英語翻譯標准
命運
Fate
一個生活平庸的的人帶著對命運的疑問去拜訪禪師,他對禪師說:「您說真的有命運嗎?」「有的。」禪師回答。「是不是我的命中註定窮困一生呢?」他問。
A life of ordinary people with the fate of the doubt to visit him on the Zen master, Zen master said: " you really have fate? " Yes, we have. The master replied. " Is it right? I decreed by fate of poor life? " He asked.
禪師就讓他伸出他的左手指給他看說:「你看清楚了嗎?這條橫線叫做愛情線,這條斜線叫做事業線,另外一條豎線就是生命線。」
Phil let he held out his left hand to him said: " you see? Line called the line of love, the slash is called the cause of line, a vertical line is the lifeline. "
然後禪師又讓他跟自己做一個動作,他手慢慢地握起來,握地緊緊的,禪師說:「你說這幾根線在哪裡?」那人迷惑地說:「在我的手裡啊!」「命運呢?」
Zen master and then again with his own move, his hand slowly hold up, grip tightly, Jackson said: " you said this a few lines in where? " The man confused: " in my hand! " " Fate? "
那人終於恍然大悟,原來命運是在自己的手裡,而不是在別人的嘴裡。
The man finally see light suddenly, that fate is in their own hands, but is not in others mouth.
㈩ 翻譯的標准
第一翻譯標准——「寧信而不順」
該翻譯標準是由我國文學巨匠魯迅先生提出來的,對此翻譯標准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成為了求「信」而不顧譯文的流暢、通順。魯迅提出該翻譯標準是針對當時梁實秋、趙景深等學者的「寧錯務順」的觀點的。對於「不順」,魯迅有他自己的見解,「不順」並不意味著要將「天河」翻譯成「牛奶路」。魯迅認為「凡是翻譯,必須要兼顧兩面,一面當然是力求其易解,另一面則是要保存著原作的風姿」。想要把文章翻譯得好,除了要有扎實的外語功底外,還要學習外語使用國家的風俗習慣以及文化歷史;使直譯與意譯互相補充、互相融合、互相滲透、相輔相成。魯迅提出的翻譯標准在中國翻譯史上給人們留下的印象較深,但影響卻不是很大,問題在於魯迅先生對「信」與「順」的關系沒能闡釋得令人折服。
翻譯有哪些標准 -海歷陽光翻譯
第二翻譯標准——「神似」與「形似」
「神似」與「形似」的翻譯標准由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提出的。他在《高老頭》的(重譯本序)(1951)中寫道:「以效果而論,翻譯應當像臨畫一樣,所求的不在於形似而在於神似。」就文學翻譯而言,傅雷的「神似」與「形似」翻譯標准在我國的影響極大,對我國的翻譯理論建設以及翻譯實踐有著非常大的指導意義。他在魯迅、茅盾、林語堂等人的基礎上,發展了翻譯藝術作品必須「傳神」的理論。
第三翻譯標准——「化境」
「化境」翻譯標準是由我國博學多才的著名大學者錢鍾書提出的。他認為,文學翻譯的理想可以說是「化」;就是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成另一國文字時,既能不因表達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表達出原作的風味。錢先生的「化境」翻譯標准與傅雷的「神似」與「形似」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針對文學翻譯而言的。然而對於其他文體(廣告文體除外)的翻譯就沒有多大的實用價值了。例如,法律法規的翻譯不存在「化境」的問題,因為法律法規的語言嚴謹、規范,在翻譯的過程中,不需要形象思維,不能發揮想像力隨意「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