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姚姚中書院的英語怎麼翻譯
1. 「林泉幽致有儒家」的出處是哪裡
「林泉幽致有儒家」出自宋代姚秘的《題義門胡氏華林書院》。
「林泉幽致有儒家」全詩
《題義門胡氏華林書院》
宋代 姚秘
南紀仙鄉景最佳,林泉幽致有儒家。
門旌孝義為人范,殿試賢能是國華。
物象四時供野興,圖書萬卷益生涯。
遙思竹閣憑虛檻,下瞰章江浸曉霞。
《題義門胡氏華林書院》姚秘 翻譯、賞析和詩意
譯文:
《題義門胡氏華林書院》
南紀仙鄉景最佳,
林泉幽致有儒家。
門旌孝義為人范,
殿試賢能是國華。
物象四時供野興,
圖書萬卷益生涯。
遙思竹閣憑虛檻,
下瞰章江浸曉霞。
詩意:
這首詩以寫景的方式表達了對胡氏華林書院的贊美。詩人認為這個書院坐落在南紀仙鄉,擁有最佳的風景,林中的泉水幽美,更有儒家思想的氛圍。書院門前的孝義門旗幟成為人們孝義的楷模,而參加殿試的賢能則是國家的瑰寶。這里的物象四季展現了野趣,書籍的數量也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遠遠望去,竹閣依山而建,憑倚在檻前,可以俯瞰章江,看到它在晨曦中沐浴著曉霞。
賞析:
這首詩寫景婉轉而含蓄,通過描繪胡氏華林書院的美景和書院中儒家思想的滋養,表達了對傳統文化和學問的敬仰和贊美之情。作者通過四時物象和豐富的圖書描繪了書院的學術氛圍和豐富的知識資源,同時也表達了對孝義和賢能的推崇。最後,作者通過遙思竹閣和俯瞰江景的描寫,給讀者留下了一幅安靜而美麗的山水畫面,凸顯了書院的寧靜和人文氣息。整首詩以簡練而流暢的語言,展現了宋代士人對學府和古文化的熱愛和追求。
2. 關於《明史·王守仁傳》部分文本翻譯。。注意,是逐字翻譯。。最少,下面的內容大意都要涉及
全文:王守仁傳 明史卷一百九十五
http://book.douban.com/review/3016742/?wrd2qfv8nn=YIoFUlPjTX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曾在陽明書院講學,世稱陽明先生】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進士,【歷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天(1506),因上疏救言官戴銑等,冒犯了權宦劉瑾,受廷杖,謫為貴州龍場驛丞。劉瑾被誅後,起用為廬陵知縣,遷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書,擢南京太僕少卿,就遷鴻臚卿。後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因鎮壓農民起義與平定宗室朱宸濠叛亂,封為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卒謚文成。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也是文學家。為文主張直抒胸臆,不依傍古人。其文平易暢達,自成一格。《四庫全書總目》稱其「為文博大昌達,詩亦透逸有致」。著有《王文成公全書》。
王陽明先生:
王守仁 (1472-1529) 原名雲,更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學者稱陽明先生。明成化八年(1472)九月三十日生於縣城瑞雲樓(今武勝門內壽山堂)。父王華,成化十七年(1481)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守仁少受儒家教育,暇好騎射兵事,善射。15歲隨父游居庸關、山海關等要塞。
弘治元年(1488)於南昌完姻,結褵之夜,入鐵柱宮與道士談養生術,次日晨還。次年歸姚途中於廣信(今江西上饒)拜見婁諒,聽他講授朱熹"格物致知"論。
五年中舉人,寓京師父親官署,遍讀朱熹遣書。為決疑慮,"格"竹七天,無所得且罹疾。六年、九年會試均落第,遂歸姚以詩書棋自娛。尋聞邊關告急,精究兵家秘書。
十二年中進士,值西北告急,疏陳"蓄村備急、舍短用長、簡師省費、屯田足食、行法振威、敷恩激怒、捐小全大、嚴守乘弊"八事。十四年至安徽審查案件,事成游九華山,與道士談仙。次年因病南歸,先後隱居,養病於紹興陽明洞、錢塘凈慈、虎跑諸寺。
十八年於北京與湛若水結為好友,同倡"聖人之學"。 正德元年(1506),劉瑾專權,矯詔逮捕戴銑等,守仁時任兵部主事,抗疏救援,"宥言官,去權奸","有政事得失,許諸人直言無隱",要武宗"開忠讜之路",觸犯劉瑾,受廷杖,貶為龍場(今貴州修文縣治)驛丞。三年春至龍場,自築草棚棲身,因窮荒無書,日繹舊聞,"悟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事物"(後人稱"龍場大悟")。又創龍崗書院,為開化西南首舉。次年應聘主府城文明書院講席,始宣講"知行合一",學轉陸九淵,漸自成體系。
五年三月,任廬陵知縣,決積案,清郵驛;杜苛捐雜稅,禁迷信神會。八月,劉瑾伏誅。十二月,調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間事學術活動。
七年升任南京太僕寺少卿。次年初赴職便道首親,途中向徐愛闡述《大學》新說與"知行合一"思想。十月督滁州馬政,閑時聚徒講學。九年升南京鴻臚寺卿。十一年升僉都御吏,巡撫南贛,平定漳州詹師富、大帽山盧珂、大庚陳日龍、橫水謝志珊、桶岡藍天鳳,浰頭池仲容等農民起義。十四年六月,率部鎮壓福建農民起義軍,於豐城途中獲悉寧王反,即返安吉起義兵,水陸並進搗南昌,連下九江、南康、費時35天,平叛擒宸濠。九月抵杭州獻俘,因宦官許泰、張忠讒言,非但無功,反遭誣獲咎,太監張永設法得以免禍,即稱病居西湖凈慈寺、九華山諸寺院。
十六年初始於南昌揭示"致良知"學說,終完成"心學"體系。六月升南京部尚書,九月歸姚,會74弟子於龍泉山中山閣,指示"良知"之說,十二月被封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 此後6年許,丁父憂,服滿亦不召用,專事講學。嘉靖四年(1525)九月在餘姚中天閣講學,門人300餘,並作《中天閣勉諸生》文書於壁。
六年五月,受命鎮壓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瑤族、僮族起義,翌年秋平定。時肺病劇發,十月上疏告退。十一月二十九(1529年1月9日)卒於江西南安青龍浦舟中,年57歲。葬紹興蘭亭洪溪(1989年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今紹興市蘭亭鄉花街村),謚文成。
《明史》評:"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 守仁是中國哲學史上主觀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又是教育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書法家,著有《陽明全書》(又稱《王文成公全書》)。其哲學思想(王學)及姚江學派詳見《學術文獻編》專章。 在餘姚遺跡有了生地"瑞雲樓"遺址,讀書處"龍泉寺",講學處"中天閣","新建伯牌坊"(原在城區人民路小學大門口,1964年毀)等,龍泉山另有"陽明祠"、"陽明亭"、"故里碑亭"等紀念物。
心學大師王陽明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陽明子是他的別號,浙江餘姚人.是中國當代大詩人余秋雨的同鄉.
陽明先生是蔣介石先生最推崇的人,蔣雖不堪,卻亦有其過人之處,由此可見陽明先生之過人。作為士大夫,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陽明先生是屈指可數的幾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人,其德行、事功,至今仍收到讀書人的敬仰,可見其巨大之人格魅力。
說起王陽明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前輩——象山先生陸九淵,王陽明繼其學說思想說發展起來的心說與陸一道所構成的陸王心學,成為唯一堪與以大儒朱熹所代表的所謂儒家正宗的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儒家思想流派,對中國當時以及後世之讀書人之思想產生了巨大沖擊和影響,也在中國文化思想史及哲學史上書下濃墨一筆。
陸九淵乃公認之天才。四歲時仰天俯地,用稚嫩而悠遠的心靈琢磨:「天地何所窮際?」苦思冥想,以致不食不睡,最後其父不得不動用父親的權威喝止他。——另一天才屈原提出類似的問題,大概已而立了罷。然而陸九淵自然不會再走父輩傳統的老路,有時候虛的可以決定實的,代表傳統的父輩可以喝止後代,卻不能阻止改變後代的思維。九淵的疑團橫亘心中十年,待看到古書「宇宙」二字之註解:「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時,乃大悟,激動道:「原來無窮。人與萬物,皆在無窮之中」。——後王陽明也有類似與此之龍場悟道,可謂與陸「一脈相承」。這雖只是事實性判斷,但亦隱然包含了在無窮中即無窮的大膽推理,他拿起筆來,又加一句:「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如果說在一個天人合一觀念地久天長深入人心的國度,冒出這樣的話來只是新奇不算革命的話,他下面兩句就是石破天驚的新口號了: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
陸晚年之時這樣解釋我心即宇宙:
「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
「人須閑時大綱思量,宇宙之間如此廣闊,吾立身其中,須大作一個人。」
此之「大作一人」,非是自大狂,而是進入與天地合德的境界,於是此時之心學,恢復了早期儒學陽剛雄健的人生姿態,恢復了儒學的「大丈夫」風采:「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
確實無他這般人。陸九淵不象朱熹那樣遍尋明師博採眾家之長,而是旱地拔蔥式的崛起,超越其是流行的一切,師古——直承孟子的心性論;師心——發明自己的本心,於是開「心即理」之說,震動天下,並被王陽明發揚光大。
心學之一大特點即是「擴充法」:找著善根良心,然後讓它象核裂變式的、極限揮發,靈魂深處爆發革命。所有在陸九淵為心學打下一個基礎後,開始了艱辛的探索「善根」的過程。他自以為沒有陸的天縱之才,所以也似朱熹那般,遍訪名家,希望得其心道,然而結果每每令他失望:所遇「名賢」,十有八九皆以程朱為儒家正統,推崇「知而後行」得「迂腐理論」,王於是嘆道:「都是些舉子學,不是身心學。」直到十八歲那年他碰到了名儒婁一齋。
婁是明初著名理學家吳與弼得學生,但雖以朱學為正宗,卻也有心學之傾向。婁氏向王講了「聖人必可學而至」的儒學通則,正搔著王的癢處,「遂深契之」,產生了確定他的致力方向的、指點迷津的作用。後婁之女嫁於寧王為妃,受起株連而亡,陽明以禮葬之,也算報了點撥之恩。後世認為,即使婁一齋不是陽明心學發端之人,亦起了重要作用,因婁的同門——吳與弼的另一學生謝西山就曾提出過「知行合一,學之要也。」而後來王在婁之引薦下到臨川「朝聖」見吳時,亦必定聽得此論。
以後數年,陽明入宦,浮沉十數載終於獲罪下獄,後又被當時因正德皇帝一句不耐煩的:「些許消失,你自己斟酌即可,何必擾朕」而得熏天權勢的劉瑾發配到貴州龍場——一個一般地圖查不到的說是驛站其實更近似於動物世界的偏僻所在,據說在此設驛,非是為了軍事目的,僅僅源於劉瑾之一個夢境。對於陽明來說,這里實在不比監獄好多少,之於北京城,氣候自然沒得比,況且少了許多可以「論道的獄友」。
然而被拋到這種絕地,整個世界卻變得單純了——變成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於是陽明被拋回「初民社會」,可以每天思考諸如「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樣最基本的哲學問題。在每一天都要經歷生死之境且早已經過九死一生的情況下,——先受杖刑,後遇殺手,陽明終於知道什麼叫做「置之死地而後生」。
置之死地而後生。在軍事上,這也許只是一句鼓舞士氣的大話,但在生存哲學,生存智慧的錘煉創建時,卻是必須如此的「基本原理」:不臨「實事」之真際,不可能求出真真切切的「是」來。用存在主意的話說,即:不進入臨界狀態,不可能發現生存的真是境遇,也就無法看清楚「在」的本質。陽明卻無暇窮究這些「學」,他要捕捉的是切實而行的「理」。於是當他將37年的家底都拼將出來,把擁有的三千年的文化底蘊都用頭皮頂出來之後,在一個春夏之交的午夜,頓悟了,這即是著名的「龍場頓悟」。
頓悟之後,陽明道:「聖人之道,我性已足。過去從外物求天理是捨本逐末了。由外及里的路子整個是一場誤會。」乃知「格物致知之旨」,後由此而致「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三說,自成體系,又道:「王道息而伯術行,功利之徒,外假天理之近似以濟其私,而以欺於人曰:天理固如是。不知既無其心矣,而尚何有所謂天理者乎?」駁斥理學,正式豎起心學之大旗。
「心即理」直承陸九淵。這一思想很明顯地體現於王的一個論斷:「心外吾物」。也正由此語,他被認為是中國主觀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心外無物」一說,頗近似於佛家的一段機鋒:
「風動邪?幡動邪?」
「非風動,非幡動,心動也。」
這其實緣於王陽明的求思經歷。與陸九淵近似,王亦曾經向虛幻之佛理尋求心學之突破,不同的是,陸是由於不屑於求名師,王則是求明師而不得。曾經有一個關於王陽明的傳說,說是王到一座寺廟遊玩,見一房門緊閉,好奇之下不顧知客僧苦勸,執意開門,結果大驚,原來房中有位圓寂的老和尚與王之面容極其相似,身後牆上還有一首詩,寫道:
「五十年後王陽明,開門猶是閉門人;精靈閉後還歸復,始信禪門不壞身。」
王黯然,知其乃自己前世,留下詩句: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陽水底天;
閑依妙高台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此事極玄,顯然屬於不可信之說,但是王陽明與佛家淵源之深可見一斑,也從另一側面印證了佛理之於王的影響。
第二是「致良知」,關於此點,後世學者毀譽參半,甚至有人極端的認為。這是王拿來愚弄老百姓以利於統治者統御的工具,乃是大大的「毒草」,此言大謬。當時之世,紫禁城中,皇帝昏聵,數年不朝;朝堂之上,*佞當道,良善遭惡;市井之中,百姓好淫,不死進取,可謂「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在這個時候,王陽明提出「致良知」之說,把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轉化為人的自覺的意識和行為,強調主觀立志和主體精神的力量,強調人的自我更新,倡導學習要自求自得,提倡人們「發明本心,固受自操」,使人明明德,修自身,實為勸世之良葯。而改觀今日之社會,道德底線已近於崩潰,惡人幾無所畏懼,善者幾無所依仗,駭人聽聞之事,傷天害理之舉,時有發生,豈可曰今日之道德論遠勝於陽明之「致良知」邪?
王陽明最重要的一個思想是:「知行合一」。這是他最為人推崇的一個主張,也是他成為一代大家的「成名之作」,正是由於此說,他才得以成為與朱熹等人徹底「劃清界限」,與陸九淵一道,負手傲立於儒家另一頂峰,讓後人「傳唱」至今。
儒家之學到宋代時,「二程」已是絕對權威,而按此脈絡發展起來形成的「程朱」之學,也已隱然成儒家正統學說,至於其所主張的「知而後行」,自然也被「沉默的大多數」所接受,成為哲學之「主流」,而王陽明以其無匹才華,一針見血地指出其謬誤:「食味之美惡,必待入口而後知,豈有不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惡者邪」;「路歧之險夷,必待身親履歷而後知,豈有不待身親履歷而已先知路之險夷者邪」——由此可見,王之知行合一時極重視實踐精神的,是講求一種「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的,所以後世之人,因其乃唯心主義大家而斷言他之論斷與「理論聯系實際」「理論實踐想結合」是毫不沾邊的,實乃武斷。黑格爾、費爾巴哈顯然不是馬克思的信徒,但他們的唯物主義何辯證法不仍是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之重要組成部分嗎?
「知行合一」作為一種理論,也成功的指導了王的一些特殊行動,最著名的是平寧王之。王陽明不是軍事家,也不是陰謀家,寧王反叛後朝野震動,許多軍事家陰謀家都束手,獨有被曾被朝廷打入大獄的他站出來作戰。王是沒有正式的官軍來統御的,所轄的只不過是金陵城附近州縣的衙役兵勇甚至一班剛被招安的土匪流寇,三千人以上就稱「大軍」,然而陽明卻用這支隊伍無往不利,四十天而竟全功,一時被譽為「大明軍神」。——一介大儒,指揮千軍萬馬若提筆研墨,不是「知行合一」又是什麼?
有意思的是,王作為明史上最璀璨的思想之星之一,卻在得勝之後,毀去所有寧王與朝臣通密之信,幾乎是「故意」為朝堂上一幫早睜紅了眼睛的人留下了把柄,於是這幫小人發難的時候,王終於再度被貶,飄然入山,從容地做他的心學大師去了——他大概亦是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罷。
3. 然一為妖氣所翳,失其真形,何異於人之為私情所翳翻譯
此話可翻譯為:但是,一旦它為妖氣所遮蔽,呈現出的影像就不再是物品本來的樣子。人如果有私心雜念,會導致偏見的產生而被蒙蔽心性。
原文:
外祖張雪峰先生,性高潔,書室中幾硯精嚴,圖史整肅,恆鐍其戶,必親至乃開。院中花木翳如,莓苔綠縟。僮婢非奉使令,亦不敢輕蹈一步。舅氏健亭公,年十一二時,乘外祖他出,私往院中樹下納涼。聞室內似有人行,疑外祖已先歸,屏息從窗隙窺之。見竹椅上坐一女子,靚妝如畫。椅對面一大方鏡,高可五尺,鏡中之影,乃是一狐。懼弗敢動,竊窺所為。女子忽自見其影,急起,繞鏡四周呵之,鏡昏如霧。良久歸坐,鏡上呵跡亦漸消。再視其影,則亦一好女子矣。恐為所見,躡足而歸。後私語先姚安公。姚安公嘗為諸孫講《大學》「修身」章,舉是事曰:「明鏡空空,故物無遁影。然一為妖氣所翳,尚失真形。況私情偏倚,先有所障者乎!」又曰:「非惟私情為障,即公心亦為障。正人君子,為小人乘其機而反激之,其固執決裂,有轉致顛倒是非者。昔包孝肅之吏,陽為弄權之狀,而應杖之囚,反不予杖。是亦妖氣之翳鏡也。故正心誠意,必先格物致知。」
舅舅嚇得不敢動彈,只能靜靜看著。稍後,屋中女子也發現了鏡子里的異樣。她忙起身,繞鏡轉了幾圈,不斷往鏡上呵氣,很快,鏡子就籠罩了一層薄霧。當女子再次回到座位上時,鏡上霧氣漸消,再看那鏡中的影像,已變成一個端莊秀麗的女子形象。舅舅擔心被發現,就悄悄地離開了書院!
後來,他把這段奇遇私下告訴了我先父姚安公。先父在給孫輩們講述《大學》里「修身」這一章時,提到了這件事。他說:「鏡子本應是潔凈清澈的,能夠映出一切物體的形象,無論什麼東西在鏡子面前都能照出應有的樣子。但是,一旦它為妖氣所遮蔽,呈現出的影像就不再是物品本來的樣子。人如果有私心雜念,會導致偏見的產生而被蒙蔽心性。」
先父還說:「不只是私心雜念能夠蒙蔽心性,即使是出於公心,有時候真相也會被偏見掩蓋。就算是正人君子,如果中了小人的計被激怒,也會固執己見,顛倒黑白。從前有位包孝肅公,人人都說他清正廉明,鐵面無私。然而他手下的官員們,卻是些敢於公開玩弄權術的人,應該懲處的犯人不懲處,不該懲處的好人反而蒙冤受刑。處在其中的包孝肅公,就像一面被妖氣籠罩的明鏡。
啟示:做人要想做到真心誠意,必須先革除自己的私心物慾,客觀透徹地去了解事物的真相。以正確的認知見解待人處事,才不會被邪念和傲慢所蒙蔽。」
4. 文言文黃遵素
1. 《原君》全文翻譯
原發布者:zh78h04ch05
原君[清]黃宗羲(1)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此其人之勤勞必千萬於天下之人。夫以千萬倍之勤勞,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許由、務光是也(2);入而又去之者,堯、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豈古之人有所異哉?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1)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梨洲,學者稱為梨洲先生;又固曾築續鈔堂於南雷,人又稱他南雷先生。浙江餘姚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學者和思想家。他的父親黃遵素是明末「東林黨」的重要人物,因參與反對閹黨魏忠賢的斗爭,'被害而死。他的重要著作有《宋元學案》、《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南雷文定》等。(2)許由、務光:傳說中的高士。唐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認為是對自己的侮辱,就隱居箕山中。商湯讓天下於務光,務光負石投水而死。譯文:人類社會開始之後,人都是自私的,也是自利的。社會上對公眾有利的事卻無人興辦它,對公眾有害的事也無人去除掉它。有這樣一個人出來,他不以自己一人的利益作為利益,卻讓天下人得到他的利益;不以自己一人的禍患作為禍患,卻讓天下人免受他的禍患。那個人的勤苦辛勞,必定是天下人的千萬倍。拿出千萬倍的勤苦辛勞,而自己卻又不享受利益,這必然不是天下常人之情所願意的。所以古時的君主,
2. 《原君》全文翻譯
人類社會開始之後,人都是自私的,也是自利的。
社會上對公眾有利的事卻無人興辦它,對公眾有害的事也無人去除掉它。有這樣一個人出來,他不以自己一人的利益作為利益,卻讓天下人得到他的利益;不以自己一人的禍患作為禍患,卻讓天下人免受他的禍患。
那個人的勤苦辛勞,必定是天下人的千萬倍。拿出千萬倍的勤苦辛勞,而自己卻又不享受利益,這必然不是天下常人之情所願意的。
所以古時的君主,考慮後而不願就位的,是許由、務光等人;就位而又離位的,是堯、舜等人;起先不願就位而最終卻未能離位的,是大禹了。難道說古代人有什麼不同嗎?喜好安逸,厭惡勞動,也像常人情況一樣啊。
後代做人君的卻不是這樣了。他們認為天下的利害大權都出於自己,我將天下的利益都歸於自己,將天下的禍患都歸於別人,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讓天下的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將自己的大私作為天下的公利。開始時對此還覺得慚愧,時間久了也就心安理得了,將天下看作是廣大的產業,把它傳給子孫,享受無窮。
正如漢高祖所說的「我的產業所達到的成就,與二哥相比,究竟誰多呢?」他的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覺已流露於言辭了。 這沒有其他原因,古時將天下看成是主,將君主看作是客,凡是君主一世所經營的,都是為了天下人。
現在將君主看作主,將天下看作是客,凡是天下沒有一地能夠得到安寧的,正是在於為君主啊。因而當他未得到天下時,使天下的人民肝腦塗地,使天下的子女離散,以增多自己一個人的產業,對此並不感到悲慘,還說:「我本來就是為子孫創業呀。」
當他已得到天下後,就敲詐剝奪天下人的骨髓,離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奉自己一人的荒淫享樂,把這視作理所當然,說:「這些都是我的產業的利息呀。」既然這樣,作為天下最大的禍害,只是君主而已!當初假使沒有君主,人們都能得到自己的東西,人們都能得到自己的利益。
唉!難道設立君主的道理本來就是這樣的嗎? 古時候天下的人都愛戴他們的君主,把他比作父親,擬作青天,實在是不算過分。如今天下的人都怨恨他們的君主,將他看成仇敵一樣,稱他為「獨夫」,本來就是他應該得到的結果。
但小儒死守舊義,認為君臣間的關系存在於天地之間,難以逃脫,甚至像夏桀、殷紂那樣殘暴,竟還說商湯、周武王不應殺他們,而編造流傳伯夷、叔齊的無從查考之事,把千千萬萬老百姓的死,看成與老鼠的死沒有什麼兩樣。難道天地這樣大,卻在千千萬萬的百姓之中,只偏愛君主的一人一姓嗎?所以說周武王是聖人啊,孟子的話,是聖人的言論啊。
後代那些想要憑著他像父親一般、像老天一般的空名,禁止別人窺測君位的君主,都感到孟子的話對自己不利,直到廢除孟子配祀孔子的地位,這難道不是來源於小儒嗎? 雖是這樣,如果後代做君主的,果真能保住這產業,把它永遠傳下去,也不怪他將天下當作私有了。既然將它看作產業,旁人想得到產業的念頭,有誰不像自己呢?於是用繩捆緊,用鎖加固,但一個人的智慧和力量,並不能戰勝天下要得到它的眾多的人。
遠的不過幾代,近的就在自身,他們血肉的崩潰,就應在子孫的身上了。過去南朝宋順帝願以後世世代代都不要投生到帝王家中,而明毅宗對公主所講的話,也說:「你為什麼要生在我家!」這話真可痛惜啊!回想他們祖上創業之時,志在占據天下的雄心,哪有不垂頭沮喪的呢?因此明白作君主的職責,那麼唐堯、虞舜的時代,人人都能推讓君位,許由、務光也並非超塵絕俗的人;不明了作君的職責,那麼就連市井之間,人人都想得到君位,許由、務光因而絕跡於後世而聽不到了。
雖然君主的職分難以明了,但用片刻的荒淫享樂,不值得換取無窮的悲哀,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明白這一道理的。
3. 敬廉崇潔 尊紀守法徵文
廉潔(1)引言歷史證明:清正廉潔盛行之日,則國家昌盛;貪污腐敗猩獗之時,則國勢衰微。
歷來清官受人頌揚;污吏遭人唾罵。我們要大力弘揚我們民族固有的清正廉潔的傳統美德,提倡廉潔自律,秉公辦事,不徇私情,不謀私利,清白做人的精神。
(2)事實論據羊續懸魚東漢時,南陽太守羊續,他憎惡當時官僚權貴的貪污腐敗,奢侈鋪張。他為人謙潔、生活樸素,平時穿著破舊衣服,蓋的是有補釘的被子,乘坐著一輛破舊馬車。
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粗茶淡飯。府丞焦儉,是他的下級,為人也很正派,與羊續關系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級生活太清苦了,他聽說羊續喜歡吃生魚,就買一條魚送給羊續。
焦儉怕羊續拒收,就笑著說:「大人到南陽時間不長,可能不知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餉鯉魚』所以我特意買一條送給您,平時您把我當作兄弟,所以這條魚只是小弟對兄長的一點敬意,您知道的,我絕非阿諛逢迎之輩,因此,務請筆納!」羊續見焦儉這么說,覺得不收下倒是見外了,於是笑著說:「既然如此,恭敬不如從命。」等焦儉走後,羊續便把這條魚,掛在室外,再也不去碰它。
第二年三月焦儉又買了一條鯉魚,心想一年送一條總可以吧,知道買多了,羊續不會要。到羊續府上,焦儉剛說明來意。
羊續便指著那條枯幹了的「三月望餉鯉魚」,說:「你去年送的還在這里呢!」焦儉愣住了,搖搖頭嘆口氣,帶著活魚走了。包拯的《誡廉家訓》北宋包拯,他為官清廉公正是婦孺皆知的,老百姓稱之為「包青天」。
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廉潔無私,痛恨貪官污吏,到了晚年,擔心後人會出不肖之徒,於是就在家中立了一塊石碑,上面鐫刻著著名的《誡廉家訓》以警戒後人。其意大致是:「凡是包氏後代子孫中有貪污受賄者,不能被稱為包氏後代,甚至死後,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
不遵從此訓令者,一概不是包公子孫。」馬寅初拒賄我國現代著名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家馬寅初解放前曾擔任浙江省財政廳長。
有一天,德清縣有一個想當縣長的人託人將一千大洋送給馬寅初,請馬寅初開開後門,讓他就任某縣縣長。馬寅初勃然大怒,罵道:「不要臉的東西,這種人今天能用錢打關節,真的當了縣長,一定是個貪官。
憑這一條,他就不能當縣長。立即吩咐來人把錢退回。
周恩來總理的衣服周總理的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多年,破了補,補了再補,已經磨得無絨了仍捨不得丟棄。一件襯衣已經舊得換了袖口領子,一件衣服補得顏色已經不一了,他在穿,當別人要求他換新的時候,他總是說:「舊的可以穿。」
(3)理論論據廉者常樂無求,貪者常憂不足。宋·司馬光《文中子補傳》廉不貪直不倚。
唐·柳宗元《處士段弘古墓誌》惟廉者能約己而愛人,貪者必瘦人以肥己。《明史·循吏傳》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
清·曹雪芹《紅樓夢》臨大利而易其義,可謂廉矣。《呂氏春秋·忠廉》臨官莫如平,臨則莫如廉。
《孔子集語·漆雕氏》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 *** 威嚴不足以易其位,重利不足以變其心。
《戰國策·趙策二》知足則樂,務貪必憂。宋·林逋《省心錄》人不貪財鬼也怕。
中國諺語寧可沒錢,不可傷廉。中國諺語魚為誘餌吞鉤,鳥為秕谷落網。
中國諺語若無知足心,貪求何時了?唐·白居易《西掖早秋直夜書意》忠信廉潔,立身之本,非釣名之具也。宋·林逋《省心錄》寧作清水之沉泥,不為濁路之飛塵。
三國·曹植《九詠》此鄉多寶玉,慎莫厭清貧。明·黃遵素《霞舟隨筆》世上沒有比人的可詛咒的貪心更難抑制的東西。
[古希臘]荷馬《奧德修記》貪心的人至死也干不好任何事。[英]威爾遜·T《有關高利貸的談話》貪心的人想把什麼都弄到手,結果什麼都失掉了。
[俄]克雷洛夫《貪心的人和母雞》即使整個世界放在貪心者面前,他也不會滿足。[波斯]薩迪《薔薇園》貪心是一切邪惡的根源。
英國諺語口裡塞得太多,往往噎住喉嚨。義大利諺語要是不花錢,貪婪的人連毒葯也會喝下去。
朝鮮諺語常在河邊站,就是不濕鞋。中國諺語不貪財,禍不來。
中國諺語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明·於謙《入京》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宋·包拯《乞不用贓吏》智者不為非其事,廉者不求其有。《韓詩外傳》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戰國·屈原《漁父》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
晉·陸機《猛虎行》蠲濁而流清,廢貪而廉。唐·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須知香餌下,觸口是鉤。
唐·李群玉《放魚》 參考資料:/view/297707。
4. 「黃宗羲」是什麼人
黃宗羲,字太沖,餘姚(今屬浙江省)人。
其父是明朝御史黃遵素。黃遵素與楊漣、左光斗 都屬東林黨人,因彈劾大宦官魏忠賢而被害死在錦衣衛監獄中,被載入明史之中。
崇禎繼位後,黃宗羲進京申冤,但當他到達京師時,魏忠賢一黨已被扳倒並誅殺,他便上疏 請誅殺魏忠賢的同黨曹欽臣、李實。 在閹黨許顯純、崔應元被審訊時,他出面對質,當堂從衣袖 中抽出鐵錐將許顯純刺得遍身血流,又毆打崔應元,為祭奠父親靈位又將他胡須拔下帶回,他還 追殺牢卒葉咨、顏文仲,因為正是這二人害死了他父親黃遵素。
當時,曹欽臣早已被牽涉進魏忠賢奸黨一案中,李實上疏辯解,說原來誣告東林黨人的那份 奏疏不是他自己寫的,又暗地裡送黃宗羲白銀三千兩,想讓他就此罷手。 黃宗羲立刻上奏朝廷 說:「李實今天還敢公開行賄,辯解之言決不能信! 」在對質時他又用錐刺李實。
這項案子完結 後,黃宗羲與各冤家子弟一起在監獄門前祭祀死者,聲震朝野,崇禎皇帝聽到後嘆息道:「忠臣孤 兒,令人心痛啊!」 回鄉後,黃宗羲治學更加努力。 他十分痛恨科舉考試禁錮人才的弊端,總想將它改變一下。
這樣,他讀遍了家中所有藏書,又到同鄉姓鈕的世學樓、姓祁的澹生堂,南中地區姓黃的千頃堂、姓錢的絳雲樓抄書,並且在南雷建起了續鈔堂,以承接東發堂,繼承東發先生黃震的余緒。山陰 縣的劉宗周在蕺山治學傳道,黃宗羲奉父親遺訓與之交往。
當時越中地區的學人繼承海門周氏 學問,將儒學援引進佛學之中,將姚 *** 學說毀壞殆盡。黃宗羲與其他60多人相聯合,竭力反 對他們的學說。
所以,劉宗周的弟子雖然都重於名望德行,而抵抗滿清的功勞卻不如黃宗羲。 黃宗羲的弟弟宗炎、宗會均才氣過人,他親自教育他們,人送美譽「浙東三黃」。
明朝滅亡後,黃 宗羲參與了南朝政權的抗清斗爭,失敗後開始隱居鄉間,一心向學。 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一些博學鴻儒開始被朝廷所征詔。
翰林院掌院學士葉方藹 寫了一首詩寄給黃宗羲,其中意思就是讓他趕緊應詔為朝廷效力,但被他推辭了。不久,葉方藹 奉朝廷詔書同掌院學士徐元文一道監修《明史》,想要讓他擔任顧問一職,浙江總督、巡撫親自 前來聘請,他又推辭了。
朝臣們都知道他必定堅辭不就,於是請皇上下令,浙江巡撫派人將他所 寫的書中有關明朝歷史的部分抄錄下來,送到京師。雖然黃宗羲自己不願效忠於清廷,但他並 不限制自己的後代,他的兒子黃百家就曾參與修史。
有一天,徐乾學在內閣當班,與康熙談到明 末遺老的問題,他又舉了黃宗羲,並說:「我弟弟徐元文曾經上疏推薦過他,可惜可惜年事已高不 能為官。 」康熙則說:「可以將他召到京師,我不要他做事。
如果來京後不習慣想走,再派官員送 回。」乾學說他太老,並且堅決不來,康熙非常感慨,認為人才難得。
黃宗羲雖然沒有赴京師修史,但文臣們修《明史》時就一些重大問題都會請教他。《明史》 中的《歷志》是吳任臣編寫的,《明史》總裁從千里之外寫信給他,說他不審閱不敢定稿。
有人認 為《宋史》專門設置了《道學傳》是元朝修史之人的錯誤,修《明史》時要加以改正。朱彝尊說這 話時,將黃宗羲的信拿給大家看,《明史》最終刪掉了《道學傳》一節。
黃宗羲死時,享年86歲。 黃宗羲的學問,也是繼承了劉宗周的學風。
關於誠意慎獨的學說,又嚴密又實在。 他曾說, 明朝學者講學,總是只抄錄一些只言片語,而將《六經》丟於一邊,束之高閣,不切實際的游說清 談。
所以,要求學就必須先讀完經書,讀經書目的是為了付諸實踐。要不像迂腐先生,就要兼讀 史書。
史書讀少了,事物變化的道理就弄不清楚,讀書雖多,但不用心思考,則只是一種庸俗學 問。 所以要對上下古今,諸子百家、天官、地誌各種書籍多讀,用心思考才能有所收獲。
黃宗羲一生著作等身,學術著作有《易學象數論》六卷,《授書隨筆》一卷,《律呂新義》二卷, 《孟子師說》二卷,文集有《南雷文案》、《詩案》,現在扛有《南雷文定》十一卷、《文約》四卷存在。 他還著有《明儒學案》六十二卷,十分詳盡地敘述了明代文人講學的流派以及分合得失,《明文 海》四百八十二卷,2000多位明人的文集收錄其中,自稱該書與《十朝國史》相承接,《深衣考》 一卷、《今水經》一卷、《四明山志》九卷、《歷代甲子考》一卷,《二程學案》二卷,編輯《明史案》二 百四十四卷,還有《明夷待訪錄》一卷,裡面的學問都講究經世致用。
顧炎武是這樣評價黃氏之書的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可以恢復了。」天文方面,黃宗羲則 有《大統法辨》四卷、《時憲書法解新推交食法》一卷、《圓解》一卷、《割圓八線解》一卷、《授時法 假如》一卷、《西洋法假如》一卷、《回回法假如》一卷。
後來的梅文鼎根據《周髀》講述天文,世人感到驚奇,認為這種神秘無法解釋,人們都不知 道從黃宗羲開始已經進行了這方面的研究。 晚年他又編輯了《宋元學案》,與《明儒學案》合在 一 起,就是一部專門講述700年來我國儒學門戶的著作。
5. 關於廉潔的詩詞
【原創】菩薩蠻 文: 潤得 國民重任須牢記,耕耘發展雙重利。
歧路克難關,農商一手兼。 愛國存綱紀,兩袖盛名氣。
寸土寫清廉,有權莫要貪。 《民心是鏡》 是貪是清? 民意是秤。
是丑是美? 口碑鑒證。 功過是非, 天地分明。
善惡終報, 民心是鏡。 《警醒》 警示教育心震撼,前車之覆後車鑒。
當年權重多風光,一旦貪婪跌深淵。 地位是柄雙刃劍,堅持改造世界觀。
廉潔自律何為最?權力金錢美色關。 廉是一棵柏, 歲月更替, 她總是四季常青。
廉是一株竹,搏風迎雨,她千磨萬擊還堅韌。 廉是一簇梅,傲霜鬥雪, 她依然風骨猶寸。
廉是一種品質,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浩氣滿乾坤。」 廉是一種境界,「名編壯士籍, 不得中顧私。」
廉是一種官德,「不受塵埃半點侵, 竹籬茅舍自甘心。 」 《橋燈》 橋上的燈 守著橋 為橋亮著 把橋照亮了 還不停息 把橋下的水也照亮 讓橋以水為鏡 日夜注意服務的形象 《官場做人》 民心不可欺, 法紀不可違。
善惡天地知, 良心不可昧。 報國當作為, 民苦須記心。
當為孺子牛, 官場做正人。 《慎獨》 作惡有報應, 積德多善行。
是非天地知, 日日當自省。 廉潔民心敬, 坑民天不容。
莫為貪欲害, 坦盪一世清。 《為官八點》 名利淡泊一點, 民苦重心一點。
政績淡化一點, 子孫多留一點。 錢財淡漠一點, 法紀留心一點。
交友淡雅一點, 歷史多學一點。 《清白》 史中銘典故, 歷歷說禍福。
官場沉倫事, 悔恨追千古。 名利不可貪, 錢財身外物。
清白留子孫, 勤奮厲後人。 《門前的囑托 》 心莫貪,昧心錢。
眼莫花,婚外戀。 嘴莫饞,酒肉宴。
耳莫聽,奉承言。 手莫抻,亂用權。
腳莫進,賭博間。 身莫陷,枉法案。
紀莫違,守清廉。 《自吟》 不貪不賭不嬉艷, 粗茶淡飯心坦然。
不違法紀嚴律己, 勤儉本分作奉獻。 不為當官不為錢, 盡職盡責遂民願。
為民謀利公僕責, 一世清白無遺憾。 《欲貪畏》 欲是壩中一汪水, 壩潰水瀉難收回。
貪是籠中一猛獸, 籠開獸會把人吞。 禍莫大於縱己欲, 欲溺多少黑良心。
惡莫大於放任貪, 且看官場落馬人。 。
6. 東林黨是怎麼回事
明朝末年,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對「東林黨人」製造人了起大冤獄,大批正直無私的人遭到殘酷迫害。
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吏部郎中顧憲成為違背神宗的旨意被革職。他回到家鄉無錫後,與去職歸家的高攀龍、錢一本等人集資修復了被廢棄的東林書院,在那裡講學。
他們在講學中議論朝政得失,抨擊失職的當朝權貴和為非作歹的宦官。在朝的一部分官員也支持他們。
這些人遙相呼應,逐漸形面一個有影響的政治集團。他們反對王公權臣掠奪土地,反對礦監稅監橫征暴斂,主張廣開言路,弊政,澄清吏治。
那些反對東林書院講學活動的當朝權貴和宦官們,把顧憲成等人以及和他們有聯系的人稱作「東林黨人」。 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7年),宦官魏忠賢利用明喜宗朱由校年幼無知獨攬大權,那些趨炎附勢的官僚紛紛拜倒在魏忠賢的門下,形成閹黨。
這時著名的東林黨人、左副都御史楊漣上疏彈劾魏忠賢,歷數24條罪狀,接著上疏彈劾魏忠賢的有70多人。閹黨瘋狂反撲,編造《東林點將錄》,將《水滸傳》中農民起義軍將領的綽號加在東林黨人頭上,大興冤獄,捕殺了楊漣、左光斗、黃遵素等一大批東林黨人。
昏庸的明喜宗不覺 聽信魏忠賢的讒言,下令拆毀天下所有的書院,停止講學,以壓制輿論。閹黨的勢力猖獗一時,朝政更加腐敗。
公元1627年,明喜宗死後,東林黨人擁立信王朱由檢即位(即崇禎帝),開始懲治閹黨。魏忠賢自殺,閹黨官僚有的被殺,有的被逐出朝廷,迫害東林黨人的冤獄得以昭雪。
7. 廉潔的名言
廉者常樂無求,貪者常憂不足。
(宋·司馬光《文中子補傳》) 廉不貪直不倚。(唐·柳宗元《處士段弘古墓誌》) 惟廉者能約己而愛人,貪者必瘦人以肥己。
(《明史·循吏傳》)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清·曹雪芹《紅樓夢》) 臨大利而易其義,可謂廉矣。
(《呂氏春秋·忠廉》) 臨官莫如平,臨則莫如廉。(《孔子集語·漆雕氏》) 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
( *** ) 威嚴不足以易其位,重利不足以變其心。(《戰國策·趙策二》) 知足則樂,務貪必憂。
(宋·林逋《省心錄》) 若無知足心,貪求何時了?(唐·白居易《西掖早秋直夜書意》) 忠信廉潔,立身之本,非釣名之具也。(宋·林逋《省心錄》) 寧作清水之沉泥,不為濁路之飛塵。
(三國·曹植《九詠》) 此鄉多寶玉,慎莫厭清貧。(明·黃遵素《霞舟隨筆》) 世上沒有比人的可詛咒的貪心更難抑制的東西。
([古希臘]荷馬《奧德修記》) 貪心的人至死也干不好任何事。([英]威爾遜·T《有關高利貸的談話》) 貪心的人想把什麼都弄到手,結果什麼都失掉了。
([俄]克雷洛夫《貪心的人和母雞》) 即使整個世界放在貪心者面前,他也不會滿足。([波斯]薩迪《薔薇園》) 人不貪財鬼也怕。
(中國諺語) 寧可沒錢,不可傷廉。(中國諺語) 魚為誘餌吞鉤,鳥為秕谷落網。
(中國諺語) 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濕鞋。(中國諺語) 不貪財,禍不來。
(中國諺語) 貪心是一切邪惡的根源。(英國諺語) 口裡塞得太多,往往噎住喉嚨。
(義大利諺語) 要是不花錢,貪婪的人連毒葯也會喝下去。(朝鮮諺語。
8. 對東林黨的評價
明朝末年,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對「東林黨人」製造人了起大冤獄,大批正直無私的人遭到殘酷迫害。
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吏部郎中顧憲成為違背神宗的旨意被革職。他回到家鄉無錫後,與去職歸家的高攀龍、錢一本等人集資修復了被廢棄的東林書院,在那裡講學。他們在講學中議論朝政得失,抨擊失職的當朝權貴和為非作歹的宦官。在朝的一部分官員也支持他們。這些人遙相呼應,逐漸形面一個有影響的政治集團。他們反對王公權臣掠奪土地,反對礦監稅監橫征暴斂,主張廣開言路,弊政,澄清吏治。那些反對東林書院講學活動的當朝權貴和宦官們,把顧憲成等人以及和他們有聯系的人稱作「東林黨人」。
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7年),宦官魏忠賢利用明喜宗朱由校年幼無知獨攬大權,那些趨炎附勢的官僚紛紛拜倒在魏忠賢的門下,形成閹黨。這時著名的東林黨人、左副都御史楊漣上疏彈劾魏忠賢,歷數24條罪狀,接著上疏彈劾魏忠賢的有70多人。閹黨瘋狂反撲,編造《東林點將錄》,將《水滸傳》中農民起義軍將領的綽號加在東林黨人頭上,大興冤獄,捕殺了楊漣、左光斗、黃遵素等一大批東林黨人。昏庸的明喜宗不覺 聽信魏忠賢的讒言,下令拆毀天下所有的書院,停止講學,以壓制輿論。閹黨的勢力猖獗一時,朝政更加腐敗。
公元1627年,明喜宗死後,東林黨人擁立信王朱由檢即位(即崇禎帝),開始懲治閹黨。魏忠賢自殺,閹黨官僚有的被殺,有的被逐出朝廷,迫害東林黨人的冤獄得以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