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作文翻譯 » 英語最早是怎麼翻譯成漢語的

英語最早是怎麼翻譯成漢語的

發布時間: 2025-07-23 21:03:01

『壹』 各國的語言最早是怎麼相互翻譯

語言的起源和人類的起源一樣久遠。可是,人類用書面記錄的語言材料只有幾千年,在這之前上萬年的放言情況我們幾乎一點兒也不知道。所以至今所有關於語言起源的解釋,都不過是一種假設。有人提出「感嘆說」,認為語言起源於表達情感的感嘆詞;有人提出「勞動喊聲說」,認為語言起源於繁重勞動中的喊叫;有人提出「摹聲說」,認為語言起源於對自然界原有聲音的摹仿;也有人提出「達達說」,認為語言起源於「達達」發聲的舌頭動作和手勢;還有人提出「唱歌說」,認為語言起源於原始儀式中不清晰的贊歌,等等。所有這些假設都無法通過事實來驗證,因此科學家之間誰也說不服誰。為避免再發生這種毫無結果的爭論,國外有個語言學會在章程中竟明文規定,凡入會者一律不得談論語言的起源。
我國多數專家接受的是馬克思主義的語言起源,認為「勞動創造語言」。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勞動中與自然災害作斗爭時需要齊心協力,互相配合,自然就需要用某種信號把大家的行動統一起來,各種信號如果以一定的聲音為標志,就成了最初的語言。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一群人在一起抬木頭的情景。大家為了統一用力的時機和方向,總是要「嗨喲,嗨喲」地喊號子。這個「嗨喲,嗨喲」在最初可能沒有什麼特定的含義,可是時間一長,人們一聽到這個號子就自然而然地會想起「抬東西」這個意思,於是「嗨喲,嗨喲」就成了原始的語言。當然,語言的產生還有兩個重要的條件,這就是發音器官和大腦思維的復雜化。勞動使類人猿能夠直立行走,使它們的發音器官有利於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同時,使手與各種事物的接觸更加頻繁,刺激了大腦的機能,促進了思維的發展。
剛剛創造出來的原始語言,現在只能肯定它是有聲音和有意義的,別的還沒有辦法知道。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對語言的起源興趣濃厚,並提出了多種多樣的解釋。
原來,在人類社會科學並不發達的時候,人們選擇宗教來解釋語言的起源。古希臘哲學家蘇革拉底曾斷言,上帝給地上萬物和眾生賜予了名稱,所以詞是神聖之物,能通神,富有魔力。古代西方觀點認為,語言是上帝創造的。在《聖經舊約》的《創世篇》,《聖經新約》的《約翰啟示錄》裡面都談到了語言的誕生,提到上帝賦予亞當給萬物起名的至高權力。
就連一些古代帝王也對人類語言的產生極感興趣。古埃及的一位國王曾為探究人類最初的語言到底是什麼而採取出人意料的辦法。有一次,一個孩子降生,他就下令讓一個牧人把孩子放到荒郊野外,命令他不許和孩子說任何話,還要一邊放羊,一邊照顧這個孩子,等這個孩子說第一個詞時馬上來報告。一年多以後,孩子說出第一個詞彙bekos。國王立即召集學者研究這個詞的出處,後來發現是弗吉里亞語中麵包的意思,國王就認為人類最早開始說的詞就是麵包。
然而,由於研究文字出現前的語言缺乏可以採信的證據,關於語言的起源問題實際上僅僅停留在猜想之上。19世紀30年代,在法國召開了一次語言類的世界大會,會上做出個決議,認定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當代,對於語言起源的猜測都是空談,要求以後禁談關於語言起源的問題。這個決議一直影響到現在,現代很多語言學家對語言起源不太重視,也很少研究。
可是,一紙決議無法泯滅人類的好奇心,對人類語言學家來說它總是一樁懸案。1934年,土耳其曾經召開全國的語言學大會,研究世界上第一個詞到底是什麼,與會專家一半猜測脊猜,一半比較,提出太陽是人類最早會說的詞彙。而其中得出結論的具體過程,因為記載缺失已經弄不太清楚。
語言產生的原因一直眾說紛紜,關於人類說出的第一個詞到底是什麼的爭論也從未平息。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語言的產生呢?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命題。目前有四種比較主要的理論解釋語言誕生。第一種觀點提出人類語言來自模仿,比如古人類看到荒野中的狗在叫,人類學狗的叫聲叫「汪汪」,以後慢慢便用「汪汪」聲來指代狗。第二種觀點是19世紀初出現的「叮當理論」,即自然主義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本質,本質發出聲音來都會出現回聲,這種回聲創造很多詞彙,比如英文中的ball,b代表彈性,all代表一種圓滾滾的物體。第三種觀點是我們熟悉的馬克思主義語言起源理論,認為勞動創造語言,最初的語言是在勞動中從號子發展而來。第四種觀點提出語言產生於鋒碰感情,在表示憤怒、愉快等感情沖擊下,強大氣流通過聲帶產生語言,銀野談並認為人類基本感情喜怒哀樂發出的聲音,形成最基本的詞彙。
關於人類最早說出的詞彙的爭論也從未平息。一位美國語言學家認為,最早出現的語言是名詞,應是生活中最常接觸的事物,如各種食物;其次應是形容詞,比如描述花草、樹木特徵的東西;第三是呼語,指用來呼叫、表達指令的詞彙。這些與交流有關的詞彙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此種說法從認知的角度,認定語言的誕生應和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有關,確實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還有一些專家是從生理上加以研究,他們發現,m(м、μ)、b(б、μπ)和p(п、π)發音比較容易,這些字母開頭詞彙,是人類最容易發音的詞彙,嬰兒即使在沒有牙齒時,m(м、μ)、b(б、μπ)和p(п、π)的音都是容易發的,如果這種聲音和最先接觸的事物相聯系,就誕生了最早的詞彙。目前是b(б、μπ)、p(п、π)在先還是m(м、μ)開頭的單詞哪一個在先出現也沒有考證,但在西方語言中以m(м、μ)開頭的單詞佔有重要地位確是事實。以英語為例,其中和輔音字母m有關的詞彙非常之多,表述生命之源、撫育、關愛、本質、行為、記憶、食物、性格等方面的詞彙中,有大量都是m開頭的。
世界語言雖然多種多樣,但其最初的起源確有驚人的一致性。
「人類的語言能力是內在的,並不是後天獲取的,後天獲取的只是組織復雜語言的能力。比如小孩要吃奶時,最初發的音是ma-ma 、papa,在印歐語系中mama一詞最早就指乳房。另外人類品嘗食物時候,發出的聲音也與m音有關。由m(或俄語м,希臘語μ)衍生出來的各種詞彙比較多,確實說明人類詞彙起源與m關系密切。」
有人認為,兒童語言的學習過程是研究古人類學習語言的活標本,其中可參考的內容又有多少呢?朱教授認為,現代嬰兒學習語言時人類語言已經產生,常與其接觸的父母已經掌握語言。這和原始人類在荒野里的語言產生完全是兩回事。社會語言學證明,語言創造的規律是一開始兩三個詞,後來不斷增加。而現代語言的規律不能證明語言是如何產生,到現在為止兒童學習語言的所有數據都不能說明人類語言的起源。
況且父母的說笑表情都會影響嬰兒,即使他們會說媽媽也是教育的結果。即使有一個母親故意不同嬰兒講話,等待孩子自己講出第一個詞,也很難認證人類語言的起源。因為小孩在屋子裡,會聽到父母之間交流的語言,而人類天生就會模仿,嬰兒可能聽到只言片語,所以不能證明他說出的第一個就是古人類說出的第一個詞。
還有專家講,將猩猩發出的聲音和人類的語言加以比較,希望能還原人類學習語言時的情境,然而這些努力都宣告失敗。朱教授指出,靈長目動物能發出9種聲音,都跟生存有關,但不是語言。人類表示前邊存在危險,可能有幾十種說法,而猩猩只能發出「啊」的聲音,而且只能重復。人類研究語言曾嘗試教猩猩說話,來觀察掌握語言是否存在先天因素,結果發現猩猩不具備學習語言的能力,證明語言能力只有人類所獨有,而想從猩猩那裡查找人類語言的起源的蛛絲馬跡自然也沒成功。
人類最早的詞彙最有可能產生在溫帶地區,各地區古人類最初說出詞彙的意義應該相同。
值得欣慰的是,在對被認為是印歐語系語言之祖的立陶宛語的研究中,專家發現其中最早的詞彙有「狼」、「樹」以及表述生產工具的詞彙。這些在其他語言中得到印證,而表述熱帶氣候情境的詞彙並不存在,由此說明最早產生印歐語系語言的時候處於溫帶,說明人類最早那些詞也產生在溫帶。
詞彙的產生和社會息息相關,人類生活中最離不開的詞彙,便是最初誕生的詞彙。世界各國各地區雖然地域環境不同,發音可能也不同,但是最開始發音的單詞意思有相似性,跟吃住有關,這是由語言的社會性決定的。而想徹底擺脫推測,弄清人類語言起源的謎團還需要更新的證據以及語言學、考古學、人類學等領域的專家的共同努力。

『貳』 最初的英語是怎麼翻譯成中文的

十九世紀中葉,五口通商的結果使廣州成為中國人從實用角度開始學習英語的最早地方。當時在廣州出現了一本英語教科書,叫做《鬼話》(Devil』s Talk)。(請查看參考資料最後一段)

其實,這部旨在教中國人學習英語的課本不過是一種粗淺的、用漢語注音的英語詞彙入門書。例如:把today注為「土地」,把man注為「曼」。

1884年上海的點石齋石印了一本可以被稱之為最早的英語900句的會話書,書名叫《無師自通英語錄》。

這部書突破了《鬼話》只以單詞為核心的編排方式,而代之以譯成漢語的英文句子為核心。當然,它仍採用漢語的字詞來標注英文的讀音。例如:How many chapters are there in this book?這句英文被注成了「好美呢卻迫忒兒司阿兒。

(2)英語最早是怎麼翻譯成漢語的擴展閱讀

英語的發展要追溯到公元410年,羅馬人離開不列顛之後,日耳曼部族包括盎格魯、薩克遜開始湧入。羅馬人走後,沒有留下他們使用的拉丁語,反倒是實用的盎格魯薩克遜語言進入到當地人的語言,帶去了新的詞彙。公元597年,基督教傳入英國。基督教的流行,使當地人更容易接受拉丁文的怪字。

公元800年,丹麥人入侵英國。維京語言給英語帶來了好戰意味明顯的詞彙,英語中共有2000個詞彙源於維京人。1066年,征服者威廉入侵不列顛,帶來了來自海峽對岸的法語。法語成為了上層階級與官方事務用語。總的來講,英文大概從諾曼語中吸收了一萬多個單詞。

1337年,英法百年戰爭開始。在這116年的爭斗中,英語吸收了法語中的戰爭詞彙,並逐步取代法語,成為當權者的語言。

『叄』 歷史上第一個將英語翻譯為中文的人是怎麼做到的

絕大多數民族之間的語言習得都是靠媒介語教學來完成的。解釋一下,譬如英語和漢語,假設在古代,中國和英語國家沒有任何往來,但中國人和英國人分別與阿拉伯人有貿易往來,那麼中國外貿商人和英國外貿商人就懂阿拉伯語,且也有阿拉伯外貿商人也懂中國語或英語。假設此時有中國或英國人想習得對方的語言,只需要通過阿拉伯語這個媒介,或向阿拉伯商人尋求教學,或直接用阿拉伯語與對方國家外貿人員接觸就可以了。當然,在規范的外語教學誕生之前,這些學習的效果是不能保證的,有的學得相當好,有的嘛,嘿嘿……而且自己還不知道……很可怕的哦!

『肆』 英文最早是誰翻譯成中文的

是由何銘陽翻譯的

『伍』 中國人是怎樣把英語翻譯成漢語的

翻譯分直譯和意譯。
直譯與意譯這兩種不同的譯法,自古有之。然而自五四以來,人們圍繞著這兩種譯法進行了激烈的爭論。

1922年,茅盾在「『直譯』與『死譯』」一文中寫道:「近來頗有人詬病『直譯』;他們不是說『看不懂』,就是說『看起來很吃力』。我們以為直譯的東西看起來較為吃力,或者有之,卻決不會看不懂。看不懂的譯文是『死譯』的文字,不是直譯的。

1934年,茅盾在「直譯·順譯·歪譯』一文中寫道:「『直譯』這名詞,在『五四』以後方成為權威。這是反抗林琴南氏的『歪譯』而起的。我們說林譯是『歪譯』,可絲毫沒有糟蹋他的意思;我們是覺得『意譯』這名詞用在林譯身上並不妥當,所以稱它為『歪譯』。」

1980年,茅盾在《茅盾譯文選集》序中回憶這一段往事,他寫道:「後來有的譯者隨意增刪原著,不講究忠實原文的『意譯』,甚至『歪譯』,那就比林譯更不如了。」

從以上情況看,在二三十年代,反對直譯的人所反對的是看不懂或看起來吃力的譯文;反對意譯的人所反對的是隨意增刪原著、不講究忠實原文的譯文。

魯迅也是積極主張直譯的。

後來有人提出直譯和意譯是一回事,是無法區分的。

1946年,朱光潛在「談翻譯」一文中寫道:「所謂『直譯』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譯,有一字一句就譯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動。所謂『意譯』是指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達出來,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直譯』偏重對於原文的忠實,『意譯』偏重譯文語氣的順暢。哪一種是最妥當的譯法,人們爭執得很厲害。依我看,直譯和意譯的分別根本不應存在。……想盡量表達原文的意思,必須盡量保存原文的語句組織。因此直譯不能不是意譯,而意譯也不能不是直譯。」

1953年,林漢達在「翻譯的原則」一文中寫道:「正確的翻譯是直譯,也就是意譯。死譯和胡譯不同,呆譯和曲譯不同,這是可以劃分的,它們都是錯誤的翻譯。正確的翻譯是分不出直譯或意譯的。」

1959年,周建人為《外語教學與翻譯》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關於『直譯」』。他在文中寫道:「直譯既不是『字典譯法』,也不是死譯、硬譯,它是要求真正的意譯,要求不失原文的語氣與文情,確切地翻譯過來的譯法。換一句話說,當時所謂直譯是指真正的意譯。」

如果說四五十年代人們認為直譯也就是意譯,二者無法區分,那麼到了七八十年代人們又對直譯和意譯分別作了分析。

1982年,周煦良在「翻譯三論」一文中寫道:直譯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譯音而不譯意。如democracy譯為「德謨克拉西」,而不譯為「民主」。第二類是照字面譯。如crocodile tears譯作「鱷魚的眼淚」,而不譯作「虛偽的眼淚」。第三類是不按照中國語言習慣和詞序而按照原文的結構或詞序的翻譯。如「『你來了,』她說」。最後,他指出「這樣一些直譯好像為數不少,但就一篇文章,一部書來看,直譯的成分畢竟是少數。」

1978年,許淵沖在「翻譯中的幾對矛盾」一文中也談到直譯與意譯的問題,他說:「直譯是把忠實於原文內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實於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順的譯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譯方法。意譯卻是把忠實於原文的內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順的譯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於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最後他得出五點結論,歸納成兩點就是:一.譯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能表達和原文相同的內容時,可以直譯,不能表達時就意譯;二.原文的表達形式比譯文精確、有力時,可以直譯,譯文的表達形式比原文精確、有力時,可以意譯。

1979年,王佐良在「詞義·文體·翻譯」一文中寫道:「要根據原作語言的不同情況,來決定其中該直譯的就直譯。該意譯的就意譯。一個出色的譯者總是能全局在胸而又緊扣局部,既忠實於原作的靈魂。又便利於讀者的理解與接受的。一部好的譯作總是既有直譯又有意譯的:凡能直譯處堅持直譯,必須意譯處則放手意譯。」

從以上情況看,七八十年代的譯者對直譯和意譯作了分析和比較,採取了兼容並蓄的態度。這說明當代的譯者比二三十年代乃至四五十年代的譯者在理論上都更加成熟了。

在國外,譯界的同行也同樣在這一方面進行探討。英國劍橋大學喬治·斯坦納教授主張意譯。他在1975年發表的After Babel一書中發揮了17世紀英國學者約翰·德萊頓關於意譯的主張。他寫道:「翻譯的正確道路,既不應是直譯,也不應是模仿,而應是意譯 (paraphrase)。所謂意譯,就是『譯者有一定限度的自由,他要時刻看到作者,這樣就不至於迷失方向,但他主要是緊跟作者的意思而不死扣字眼,他可以對作者的意思加以引伸,但不能改變。』據德萊頓說,這就是埃德蒙·沃勒和西德尼·戈多爾芬1658年翻譯維吉爾的史詩《伊尼德》(Aeneid)第四卷時採取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德萊頓本人翻譯維古爾、賀拉斯、奧維德、朱文納爾、喬叟等人的著作時,也採用了這種方法,在他評論別人的譯作時(如1685年出版的Sylvae一書的序言)所闡述的也是這種方法。通過意譯,『作者的精神可以得到傳播,而不會遭受損失。』好的翻譯好比是『一種寫生』。最理想的情況是,譯作不剝奪原作的權威,而能向我們表明假如原作本來就是用我們的語言創作的,它會是個什麼樣子。」

『陸』 英語和漢語最初是怎樣翻譯的呢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節目,大概就是清末時期,那些人會學英文,就是用中文標版注權讀法,傳說中的死記硬背吧。我猜想最開始語言是不互通的,但是當一個人去到另一個環境中,即使最開始聽不懂,也能意會一些東西吧,久而久之,就懂了,畢竟語言不是最重要的,啞巴光比劃也能互相交流啊。然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人會總結吧,一個人總結,幾個人總結,匯總匯總就成翻譯了。

『柒』 第一個翻譯英語的人是怎麼知道英語的意思的

是這樣的.
最初,中國人接觸到漢語,是通過來到中國的歐洲傳教士.
歐洲傳教士剛來,語言不通,於是他們就連比劃帶猜,跟中國人溝通,逐漸逐漸弄明白單詞的意思.
例如,先把名詞弄懂:貓、狗、雲……
再把動詞弄懂:走、跑……
最後把抽象的詞語弄懂:愛、恨……
逐漸地,漢語就能和英語互譯了.
望採納!!!

『捌』 英語最初是如何被翻譯成中文的

盲人摸象瞎子過河一樣,融入當地人地生活,用世界通用的語言肢體語言去交流,親自去體會每一個單詞的含義,凡是語言就存在著共同之處。久而久之,每個英語單詞就有確切的中文字與之對應了。

熱點內容
怎麼處理好宿舍關系的英語作文 發布:2025-07-24 04:06:25 瀏覽:587
怎麼應對中國式英語作文 發布:2025-07-24 04:00:40 瀏覽:499
考英語作文不會寫怎麼辦 發布:2025-07-24 03:55:01 瀏覽:113
還也的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7-24 03:45:10 瀏覽:175
家鄉作文翻譯成英語怎麼寫 發布:2025-07-24 03:44:25 瀏覽:493
三成英語怎麼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7-24 03:43:46 瀏覽:53
麵粉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7-24 03:43:42 瀏覽:687
怎麼才能實現夢想英語作文 發布:2025-07-24 03:43:40 瀏覽:471
汶川用英語怎麼寫作文 發布:2025-07-24 03:43:00 瀏覽:374
喜歡中秋節的作文怎麼寫英語 發布:2025-07-24 03:42:19 瀏覽: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