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層地獄英語分別怎麼翻譯
① 金箍棒英文
金箍棒:Monkey King Bar/Golden cudgel
如意金箍棒是神話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所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原本就是兵器,是太上老君所煉制,「如意金箍棒」這個名字也是太上老君所取,並刻在棒身上,是最初的名字。後來被大禹借走治水,才被大禹取了第二個名字「天河定底神珍鐵」。
金箍棒變小,可以變成綉花針藏在耳朵中,金箍棒變大,可以變成極大,可以上抵三十三重天高天,下達十八層地獄。取經路上,孫悟空在成長。他曾經多次施展身外化身術,到每次施展都大有不同。尤其是在對戰七大獅王的那次。孫悟空不但本體化為數十百人,而且金箍棒也化為萬千。
金箍棒兩頭由兩個金色金屬片箍住,中間是一段烏鐵(黑色),有星斗鋪陳;緊挨箍有鐫成的一行字:「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並有密布的花紋和龍紋鳳篆。在東海時有斗來粗、二丈余長。後孫悟空將其調整為最適合自己的丈二長短、碗口粗細,平時則縮成綉花針藏在耳內。
② 求高手幫忙譯一下《西遊記》中的一些詞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如果想要開悟成佛,就看下面一品的講解
南懷瑾《金剛經說什麼》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放金剛經的地方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這是佛吩咐的話,我們要特別注意。他說須菩提啊!「隨說是經」,再次告訴你,這個金剛經,乃至金剛經裡面的四句偈等,它有多大的威力呢?當這一本經放在這里,「當知此處」,你應該要了解這個放經的地方,只要有這個經擺在那裡,或者經里的四句偈放在那裡,他說不管天,鬼,神,阿修羅等,都要磕頭膜拜,就應當供養。 他說這一本經,或者里頭的四句要義,就代表了佛的塔廟,好嚴重啊!可是幾十年來用金剛經包燒餅油條的也很多呢!那個時候金剛經不是塔廟,而是燒餅油條了。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這本經典乃至四句偈在那裡一擺,就代表了釋迦牟尼佛本身在此,有那麼嚴重!一切天、人、神、魔鬼,不能不頂禮膜拜。更何況還有人能夠研究這個經典,懂了這個經典,進而修行,領受在心,保持佛的境界;乃至有人,每天念一卷,或者一節金剛經,這個功德大的不得了,威力也大得很。 須菩提啊!我告訴你: 「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你要知道啊,這個人如果能夠照樣的印出來;古代是靠寫經的,有的出家人還刺血寫經,大陸上常有人這樣寫經,不過只能拿來供養,因為白紙上用血寫起來呈半咖啡色,並不清楚。 我年輕時皈依一位普欽大法師,他刺血寫了一部華嚴經,八十卷啊!金剛經才一卷!他寫了三年,也是八指陀頭,兩個指頭燃了供佛的。燃指供佛是用棉花包起手指,放在油里泡,然後用火點燃供佛。要跪在那裡聲色不動,臉都不紅,所以說,不能不使人肅然起敬。後來他閑談時告訴我,血刺出來,馬上拿筆蘸去寫是不行的,因為血會凝結成塊,所以血滴下來以後,馬上用中葯店買的白芨,一起像研墨一樣研開才能用。古人經典要靠抄寫,所以寫經的功德很大,現在是靠印刷就行了。 金剛經放在何處 佛告訴須菩提,一個人能夠喜愛金剛經,研究它又使它流通,這個人已經成功了,在這個世界上是第一等人,成就了最為希有之法。是人中少有的了不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在四川、湖北經常用的一句土話,對於很久沒有來的朋友,偶然來了,稱他為希客,難得來一次的希客。也就是稀少之稀,兩個字通用。 剛才說,這本經典所在的地方,就等於代表了佛,等於佛就在這里,甚至代表佛的弟子們,須菩提、舍利佛、目連、迦葉等等,這個經典多嚴重啊! 可是我剛才向大家報告,包油條也經常看到,就像當年我印禪宗的指月錄這本書的故事一樣。還記得是請蕭先生和好多人幫忙,印好了指月錄,但是銷不掉,有個朋友向屠宰公會推銷,一共銷了二三十部,後來指月錄沒有了,我就請他趕快想辦法把那些書收回來,他跑去只要到了三五部,原來他們用來包豬肉包掉了。 天下有這樣的事情!佛經拿來包豬肉,這都是現在的公案。前面說到金剛經有這么嚴重,這么偉大,我們現在人各一本,不知道有多少塔廟啊! 大家千萬注意!讀金剛經,讀佛經,千萬不要被文字騙過去。這本經典在這里真有那麼大的威力嗎? 我講一個故事,這是中國讀書人過去所講的,說易經有八卦可以驅鬼,所以有個年輕人跑到深山裡頭讀書,除了讀的書以外,特別帶了一本易經,放在枕頭下因為怕鬼。夜裡聽到鬼叫,他就拚命拿易經出來搖,越搖鬼越叫得響,一夜嚇得半死,等到天亮跑到屋外一看,原來是窗外一條繩子,掛在樹上,夜裡大風一吹發出聲響,他當成鬼了。 所以易經連繩子都趕不跑的,一本金剛經是不是同樣的道理呢?當然也一樣。那麼這怎麼解釋呢?這是說要變成你自己,經義在你自己心中才行。佛所說經典在的這個地方等於是塔廟,但是他沒有講是這一本印的書啊!他也沒有講在什麼地方啊! 所以我們要重復古人的偈子,這個偈子是很有道理的:「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佛在靈山,你不要跑去找了,靈山只在你心中,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經典上面教你受持,這個經典在這里等於佛,即心即佛,你真悟到了金剛般若波羅密多是智慧的成就,悟道了,你這個心地的本處就是佛,就是佛的塔廟,一切天人、阿修羅,沒有不皈依,不供養的,道理就是這個。 現在我們給它的偈語: 第十二品偈頌 天人針砭一言師 尊敬方知無可疑 涕淚感恩拜未了 萬緣放卻只低眉 這個偈語給它的結論,也沒有什麼,只是一種禮拜,一種感慨。說到真正的佛法,這一段話就是佛法,你要想開悟,就在這一品。 這其中的道理就告訴我們,做人做事就是一個恭敬的敬,就是儒家所講的敬。一個人能夠敬己,然後才可以敬人;敬別人,恭敬別人,也就是可以敬自己。一念的誠敬,當下就可以證到佛的境界,所以這一段的道理,是叫我們正信。 任何的宗教徒,不管是佛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當你一看到塔廟,真正很誠懇無所求而拜佛,那一念的尊敬,就是佛境界。第二念就不是了,拜一下然後想想,唉喲我的香蕉放在這里蠻可惜,水果在這里恐怕爛了,廟上恐怕吃不完,最好分一點給我帶回去,這第二念就不是佛了。 「天人針砭一言師」,這是天人一針救命的針,中國的中醫學本來是一砭二針三灸四湯葯。現在所謂刮砂子,拔火罐等方法,都是砭法的遺傳,原來的方法是石頭來刮的,病深一點時只好扎針。第三步就是用灸,就是拿火燒,病深進入了內臟,再吃湯葯。所以針砭兩個字經常合起來用,就是由這個道理來的。當然,中國後世醫學,針是針,灸是灸,砭是砭,分開了,開葯方的盡管開葯方,實際上,中醫是連貫一套。 佛說的話是向人天下了一針,針砭就是這一念,一句話。所以我們稱佛為天人師,這一句話是什麼呢? 「尊敬方知無可疑」,就是尊重,尊重就是恭敬。一尊重啊,當下可以悟道,所以只有感謝這一句話。 「涕淚感恩拜未了」,感謝懂了這一句話以後,放下萬緣,佛的塔就在這里,佛的廟在那裡?就在這里,佛法在那裡?就在這里。 「萬緣放卻只低眉」,所以菩薩慈目低眉,眼睛一閉,一打坐,萬緣放下。
人之患,在於好為人師。 戕人慧命,甚於砍人腦袋/
如能隨順諸位之願望,甚至啟發道心,實乃諸佛菩薩之加庇/
其功德盡皆迴向一切眾生,若有錯誤,還望諸位善知識指正/
1 活著做什麼:
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2 生:本來清靜圓明,為何產生世界:
覺海性澄圓 圓澄覺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 知覺乃眾生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 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 況復諸三有 ——文殊
3 死:A業果成熟直接去凈土或地獄
B 其餘,先經過中有身(免強說是靈魂)大約最長49天,再投胎或化生。
C 去凈土的學業成就,還要回來度眾生;去地獄的靈光閃現,還會上來重新修行。
4 夢為何物——獨影意識——第六意識的反面
5 學人為什何不能有顯著的成就——玩弄佛法,拿佛法來消遣。
6 菩薩:大道心眾生,古譯;玄奘以後翻作覺有情。大心凡夫就是菩薩。
覺有情:有情就是有煩惱;覺悟,是方向對准。航海,方向准,暫不見彼岸,必到彼岸。
7本願:世世都發這個願。本是真如本性。沒見性人,從識裡面建立願心。法身菩薩本願,不為外境所動。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他也如如不動。
8如想去除病痛,擺脫煩惱,實現願望,乃至明心見性,了脫生死,內聖外王請先閱讀
南懷瑾,凈空法師的著作/因為容易看進去,然後再閱讀原文大藏經!
③ 黃泉路、三生石、忘川河、孟婆湯分別指什麼
1、黃泉路
在中國,傳說人死後,會有陰間的捕快黑白無常來捉拿人的魂魄,把他們帶到陰曹地府去接受陰間大法官閻羅王的審判,以決定他們是升天做神仙;或再次投胎做人;還是打入十八層地獄去受苦。人的魂魄到陰間報到要走很長一段路,過很多的關;黃泉路一是對這些關和路程的總稱。
另一種是專指這一路程中的一段叫黃泉路的路。人的陽壽到了就會死,這是正常的死亡,正常死亡的人首先要過鬼門關,過了這一關人的魂魄就變成了鬼,接下來就是黃泉路,是接引之路。在黃泉路上還有很多孤魂野鬼,他們是那些陽壽未盡而非正常死亡的,他們即不能上天,也不能投胎。
更不能到陰間,只能再黃泉路上游盪,等待陽壽到了後才能到陰間報到,聽候閻羅王的發落。在黃泉路上有火紅的彼岸花。彼岸花是一般認為是生長在三途河邊的接引之花。又因其紅的似火而被喻為「火照之路」 也是這長長黃泉路上唯一的風景與色彩. 人就踏著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獄。
2、忘川河
一世的起點。生生世世循環的人無法擁有往世的記憶,只因為每個人在轉世投胎之前都會在奈何橋上喝下忘記前塵往事的孟婆湯。所以,走在奈何橋上時,是一個人最後擁有今世記憶的時候。這一刻,很多人還執著於前世未了的意願,卻又深深明白這些意願終將無法實現。
相傳在酆都鬼府,通過山門即為大雄殿,殿前有一座石拱橋稱作奈何橋,橋下一個石池即為血河池。此奈何橋東首為地藏殿,西首為血河將軍殿,相傳奈河是鬼魂要過的第一道關。黃泉路上有火紅的彼岸花。彼岸花是一般認為是生長在三途河邊的接引之花。
在那兒大批大批的開著這花,遠遠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鋪成的地毯,又因其紅的似火而被喻為」火照之路」也是這長長黃泉路上唯一的風景與色彩.人就踏著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獄。花香傳說有魔力,能喚起死者生前的記憶。接下來還要過忘川河,奈何橋,跨過三生石,喝孟婆湯等等。
3、三生石
有一天,他們相約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眉山,李源想走水路從湖北沿江而上,圓澤卻主張由陸路取道長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意。圓澤只好依他,感嘆說:「一個人的命運真是由不得自己呀!」於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邊,看到一位穿花緞衣褲的婦人正到河邊取水。
圓澤看著就流下淚來,對李源說:「我不願意走水路就是怕見到她呀!」李源吃驚地問他原因,他說:「她姓王,我註定要做她的兒子,因為我不肯來,所以她懷孕三年了還生不下來,現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現在請你用符咒幫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後洗澡的時候,請你來王家看我。
我以一笑作為證明。十三年後的中秋夜,你來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來和你見面。」李源一方面悲痛後悔,一方面為他洗澡更衣,到黃昏的時候,圓澤就死了,河邊看見的婦人也隨之生產了。三天以後李源去看嬰兒,嬰兒見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切告訴王氏。
王家便拿錢把圓澤埋葬在山下。李源再也無心去游山,就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才說出圓澤早就寫好了遺書。十三年後,李源從洛陽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圓澤的約會,到寺外忽然聽到葛洪川畔傳來牧童拍著牛角的歌聲。
圓澤禪師和李源的故事流傳得很廣,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還留下一塊大石頭,據說就是當年他們隔世相會的地方,稱為「三生石」。
4、奈何橋
奈何橋在中國道教和漢族民間神話觀念中送人轉世投胎的所在,在這里會有一名稱作孟婆的年長女性神祇,給予每個鬼魂一碗孟婆湯以遺忘前世記憶,好投胎到下一世。奈何與佛教毫無關系,梵語Narakade的翻譯就是意譯:地獄,而它的音譯是「那落迦」,並不是「奈何」。
關於此橋,存在兩種流行的說法,一種叫做奈河橋,另一種叫做奈何橋。一說因地府有河名為奈河,一說因為漢語中「無可奈何」之意,剛好對應了人在轉世投胎時對自己生前願望的遺憾和無奈。在漢族民間傳說中:人死亡後魂都要過奈河橋,善者有神佛護佑順利過橋。
惡者被打入血河池受罪。橋分三層(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過上層的橋,善惡兼半者過中間的橋,惡人的鬼魂過下層的橋,多被鬼攔往橋下的污濁的波濤中,被銅蛇鐵狗狂咬。每年香會時,香客爭以紙錢或銅板擲入池內,並以炒米撒入池中,以為可以施給餓鬼。
許多老年香客,喜歡從上走過,以為走過此橋,死後可以免去過奈河橋之苦。」由此可見,建國前一些善男信女到橋前燒香化紙,施捨錢物的虔誠,只求死後佛能護佑過奈河橋。
5、孟婆湯
望鄉台旁邊有個老人,叫孟婆,手裡提著一桶孟婆湯,每個人都要走上奈何橋,孟婆都要問你是否喝碗孟婆湯。孟婆湯是一鍋普通的湯,只因為加了一味叫「遺忘」的調料,喝下去就會忘記今生今世。一生的愛恨情仇,一世的浮沉得失都會隨著這碗孟婆湯忘記得乾乾凈凈。
今生牽掛之人,今生痛恨之人,來生都形同陌路,相見不識。形形色色的人從橋上走過,喝下那碗中的湯,又匆匆走下橋去。一些人走過的時候,還能聽到纏綿的嗚咽,生生世世的承諾。而那橋上的孟婆卻似什麼也聽不到,依舊平常的乘著湯,送與上橋的人。
喝下了孟婆湯,不管前世多麼刻苦銘心的恨,多麼令人肝腸寸斷的愛,都會忘掉,然後等待下一次的輪回。曾經有一個女子執念太重,不肯忘掉往生,寧願活在的前世的回憶里。
她就好像第二個彼岸花。男子曾言如果人死過了奈何橋,即使喝了孟婆湯,也不會忘記她,他們一定會生生世世在一起,女子信以為真,在橋上苦等!
6、輪回道
傳說浙江海寧有個孝光禪寺,這座寺廟有兩個高僧,一個叫五戒禪師,一個叫明悟禪師。這兩個禪師是師兄弟,每日一起打坐參禪。五戒禪師是師兄,很快,五戒禪師就做了這座寺廟的主持。這五戒禪師有個徒弟叫清一。一日,清一從外麵包來一個女嬰,說有人將其扔在寺廟門口。
五戒禪師就說,出家人,救人一命,你把這孩子報到你那裡養活,不要讓人發現,等到五六歲的時候,再下山找戶人家收養吧。這清一徒弟將女嬰報到自己院中,每日精心喂養,到了五六歲的時候,變成一個粉妝玉琢的女孩子,清一千般的捨不得。
正好五戒禪師好像忘記這件事情一般,清一就將這孩子繼續偷偷留下,打扮成小沙彌的樣子,一直養大到十六歲。這一日禪師突然記起這個孩子,就問清一,清一無法就說了實話。禪師無奈,提出要見一下這個孩子。誰知這五戒禪師見了這孩子,就跟丟了魂魄一樣。
頓時就無法自持,完全失了得道高僧的風度。而且還對清一說,讓這孩子伺候自己。想著這清一也養這孩子十幾年,完全當自己的女兒一般,怎可捨得?結果這禪師又用金錢誘惑他,最後終於同意。到了晚上,清一悄悄將女孩打扮成沙彌,進入禪師房間,藏在壁櫥里。
禪師回到房間就迫不及待的將女孩拉上床,就這么輕易的破了色戒。更加過分的是,五戒禪師將女孩白天藏在壁櫥里,偷送些飯食,晚上就讓她陪睡,女孩一點反抗都沒有,五戒禪師就這樣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於是這兩位禪師先後投胎,一個投到蘇家,叫蘇子瞻。
一個投到謝家,叫謝瑞卿。兩人從小一起讀書識字,關系非常。而且這兩人都是出口成章,錦心綉口,才高八斗的,但是兩人志趣不同。蘇子瞻一心做官,看不起這些修佛修道的。而這謝瑞卿就一門心思向佛。兩人經常為佛理鬥嘴,留下不少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