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圈英語閱讀分工
㈠ 中小學英語銜接教學研究課題分工怎麼寫
【課題研究】《中小學銜接教育研究》研究報告
作者:鞏全 王紅梅
一、課題研究背景
從學習內容上來看,初中課程門類增多了,而且每一學科的內容也接近科學的體系,因而邏輯性也越來越強;從學習方法態度上來看,初中生比小學生更需要有自覺性、主動性、獨立性,不僅要主動地安排學習計劃,而且要學會組織自己的學習活動,由小學生的「他律」自然過渡到初中生的「自律」。因此,為了使小學教師與初中教師的教育教學得到順利、快速的銜接過渡,讓小學畢業生升入初中迅速順利地適應初中的學習,讓他們的潛力得到充分的發展,我校憑借六年級在初中上課的上課模式進行了中小學學科銜接教育的研究。
二、課題研究目標
1.探索對六七年級進行銜接教育的最佳理論體系、教學規律及基本模式。
2.發展學科間的聯系,教會學生把知識作為一個有內在聯系的統一體;延伸學科體系,拓展學科面,選擇或設計出語文、數學、英語、心理活動課的銜接內容,嘗試編寫新課程目標下的校本教材。
3.培養多樣化能力。
三、課題研究內容
1.學科內容的重組和有機整合。找准學科內容上的銜接點,研究知識銜接點的簡單滲透層次、整合層次、創新思維層次 ,重視對知識的系統性的研究,拓寬知識的橫縱向遷移,在知識內容層面降低過渡的坡度.
2.學習方法的銜接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教給恰當的學習方法,是銜接研究的重要內容。葉聖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為了不教。中小學教學的宗旨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3. 學習心理的銜接教育。應把握學生心理的變化,適時進行學習動機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長遠目標,確立遠大理想。並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進行研究,了解把握學生在青春期前後的特徵,結合課堂進行合理疏導和引領,讓學生平穩度過青春期,並能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1. 觀察法:通過觀察在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表現獲得有關實驗的資料。
2. 調查法: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學生,了解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以更好更有針對性的進行研究。
3.對比實驗法:通過對實驗班與對照班在實驗前後學生的學習習慣及學生對初中學習生活的適應情況進行對比,獲得實驗效果。
4.採用文獻法,收集有關的學習資料,作為借鑒和參考。
5.採用經驗總結法,篩選和總結教學經驗。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和主要過程
(一)准備階段(2013年5月——2013年7月)
1.統籌安排,整合優勢
我校利用與小學同院,教委統一管理的優勢,採取了逐步過渡的辦法,把小學六年級搬入初中,這六年級就由小學畢業班變成了初中預科班。這一整合,為我們在教學內容、學習習慣方法等方面要做的銜接工作,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2.提前介入,多管齊下
首先,選定教師,聽課教研
確定了教師人選,學校又制定了相關聽課教研製度。銜接教師到小學聽課不能少於15節;在此期間,與四、五年級教師,要有計劃、有目標的進行教研交流。通過聽課和教研,提前「立體」地認識和掌握自己的教育對象,系統地了解掌握小學的教育教學現狀,小學現行教材的編排體系,基本內容及要求,掌握好銜接過渡的主動權,給學生搭好過渡的金橋。
其次,溝通家長,家校同向
學校制定了家長看課制度。每月學校有兩天是家長開放日。在這兩天里,家長可以到任何一個初中的班級進行看課,了解初中階段所要學習的科目及作息制度,以便妥善調整孩子的學習、生活習慣。其次,我們充分利用家長課程和主題家長會的渠道,給家長上好學生小升初的重要一課。
(二)研究階段(2013年9月——2015年1月)
1.學習理論,制定方案
組織有關教師進行研究理論的學習,研究新課標的要求,找到銜接教育的薄弱點,制定各科的研究計劃,為搞好銜接提供切入點。最後組織教師研究隊伍,初步制定銜接教育研究方案。
2.轉變觀念,減少梯度
銜接教師要切實加強對中小學階段教法的研究和學法的指導,要在六年級「預科班」抓好「雙基」的同時,著力於學生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的抽象思維的發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預習、聽課、學習、復習的學習方法和自學能力。要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運用不同教學手段,採取多種教學方法,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學習上的梯度減小,逐步向初中的有效教法過渡,形成「扶—導—放」的自學能力的培養過程。讓學生變厭學為愛學、變苦學為樂學、變拙學為巧學,以盡快適應初中教學的要求。
3.學科教學,注重銜接
①預科班的課程的整體安排與小學一致,只是相對英語這個薄弱環節,我們除安排三節正課外,又加了三節突出英語特色的活動課。
②小學數學的知識點是模塊式推進的,而初中的知識點是系統化前進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求老師了解小學的知識點與初中知識點的銜接,在課堂中,注意引領和指導。教學中滲透主體三維概念,拓展學生的形象思維的空間。
③語文學科的學習,更多注重的是習慣的養成。因此,我們在教學中,特別重視寫字教育、基礎知識教育、閱讀教育和作文教育,並積極將新課程理念付諸於課堂教學中。
(三)總結驗證階段(2015年1月——2016年1月)
通過研討、剖析、驗證、評估,逐漸完善研究成果。舉辦成果鑒定活動。
(1)匯編課題研究成果集;
(2)優秀課堂教學展示活動;
(3)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4)舉辦成果鑒定活動。
六、課題研究的成效
(一)銜接教育研究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學習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有利於學生成績的提高。通過研究,我們總結了從五個方面去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①自覺進行課前預習,課後復習;
②獨立完成作業;
③打好寫字基礎,做到字認認真真、規規矩矩地寫;
④勤於思考,善於提問,課堂上要大膽發言;
⑤在學習上要有你追我趕的競爭精神。習慣的培養要從低年級抓起。
(二) 銜接教育研究探索出了學生學習的途徑
在語文方面,除了字寫端正清楚以外,普通話要說得准;多引導學生踴躍發言;鑒於學生作業中錯別字較多的現象,應加強默寫、聽寫的訓練;要加強朗讀訓練和課外書的閱讀指導;對於作文教學在語文中的地位越來越高,應引起教師們的高度重視。 數學學科加強了計算能力的訓練。學校多次組織了口算比賽,不斷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在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注重正確認識常見的幾何圖形,藉助教具、多媒體等進行形象的教學,突破學生空間思維的難點,建立形象思維的空間。
英語學科在小學階段主要追求口語的訓練,保證學生能讀准每個音。更重要的必須進行了聽、說、讀、寫的訓練。
(三)銜接教育研究探索出了教師的教學模式
數學學科:
(1)教學內容的銜接
第一個銜接點:由「算術數」發展到「有理數」。
第二個銜接點:由「數」到「式」的過度。
第三個銜接點:由列算術式解應用題到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過渡。
第四個銜接點:從「實驗幾何」到「論證幾何」的過渡。
(2)教學方法的銜接
教師在教學中,要緊緊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深入淺出的講解,適當增加課堂練習的次數,嚴格統一書寫格式。對每節課的教學難點,必須做到心中有數,採取有效方法,或放慢進度,或分散難點,或化難為易,或鋪路搭橋,因勢利導,充分揭示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
(3)學習方法的銜接
教師重視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方法的正確與否,是做好中小學數學銜接的關鍵。
(4)學習興趣的銜接
運用恰當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其次,在教學中要注意參與狀態,防止學生興趣減退,保證學生參與的持續性,提高參與質量。
語文學科:
研究出了十大銜接:1.注重了閱讀、鑒賞的銜接教育。2.注重了學生學會記課堂筆記、整理筆記的銜接教育。3. 注重了學生自覺查工具書的習慣銜接教育。4. 注重了學生分模塊學習與積累的銜接教育。5.做好轉變學生學習觀念的銜接。 6.尋找確定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的措施。 7.溫故知新,適當復習小學語文重點內容,做好記憶、思維的銜接。 8.貫徹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做好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銜接。 9.展開讀寫雙翼,做好由套路作文向開放式讀寫的大語文銜接。 10.發揚寫日記的良好習慣,把寫日記當成提高語文能力的一根拐杖。
英語學科:
1.教材的銜接。實驗教師認真分析小學教材和初中教材特點,找出小升初銜接的一些薄弱知識點,進行梳理,編排,逐漸摸索出一整套系統、合理的銜接教材,有承上啟下學生的作用,幫助學生迅速適應初中英語學習。
2.教學方法的銜接。老師在課堂上除了運用各種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外,更要讓學生夯實基礎,加強讀寫練習。為此,我們展開多種形式的單詞默寫大賽,讓學生重視背誦,重視聽寫。
3. 學習方法、學習習慣方面的銜接.小學學生的學習內容簡單,大綱要求低,學習方面不注重積累與背誦,課下學習的氛圍差。因此,抓好中小學英語教學學習方法、學習習慣方面的銜接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學科:
1.普及心理健康知識;2.積極有效地開展個別心理咨詢工作;3.發揮了「父母講堂」的輻射作用;4.協同班主任與家長,加強學生的心理輔導,建立學生心理檔案;5.加強每周一次的心理輔導活動課。
七、課題研究的成果
1.編寫出了適合學生學情的小升初銜接教材語文、數學、英語和心理共四本。承擔的《中小學銜接教育的研究》在濰坊市初中「百校十題」的實驗與研究中榮獲一等獎。心理教案《六年級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在濰城區中小學優秀校本課程評選中榮獲三等獎。《以六年級為銜接點,打好小升初過渡金橋》在濰城區中小學教育教學方法創新燎原獎中獲一等獎;考美花老師撰寫的《淺談如何解決中小學數學知識的銜接問題》,獲山東省科研成果論文類一等獎。《六年級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獲濰城區教科研培訓中心校本課程三等獎;論文《學會方法,養成習慣,搞好小升初銜接教學》獲山東省教科所優秀成果(論文)二等獎;2012.12,《小升初英語教學銜接的研究》榮獲濰城區中小學教師小課題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2.在課題研究實踐中教師素質不斷提高,課題組成員教育教學理論得到提升,教學的專業化水平得到了發展。教師的教育觀念得到更新。
3.教師的學科教育教學水平、科研意識和能力都得到提高。
八、課題研究的反思及今後的設想
1.學生良好學習方法、習慣的培養是學校長期的艱巨的任務。而且每一屆的學生的特點又不同,教師的教學方法也要不斷適應這種變化。
2.從中小學銜接教育的研究中發現,我們的研究不能單停留在初一和六年級這兩個層面,必須擴展到整個中小學階段,這樣的研究才是完整的。
㈡ 」分工「用英語怎麼說
分工: [ fēn gōng ]
1. divide the work
2. division of labor
其它相關解釋:
<division of work> <differentiation of labor> <job-share> <division of labour> <demultiplexing>
例句與用法:
1. 螞蟻間有明確的分工。
There is a clear division of labor in ants.
2. 我的部分工作是同我們的供應商保持良好的關系。
Part of my job is to maintain good relationship with our suppliers.
3. 大部分工作已經完成.
The bulk of the work has already been done.
4. 他們扣掉了我的一部分工資.
They've docked my salary.
㈢ 英語課代表職責如何分工
英語課代表的職責和任務: 1、將當天老師布置的作業在黑板上標出以示提醒。 2、課前應及時到辦公室領取作業本,並在課前發放給同學。 3、課前到辦公室拿錄音機和磁帶。 4、收交作業必須及時,隔天早上必須交齊作業(如確不能按老師規定時間完成,則應向老師單面說明或寫張字條說明原因交給組長)。課代表在業績表上做好記錄。作業和業績表一起在早讀課後交給老師。 5、收作業時需按組收齊,把組長的作業本單獨放在一起並放在最上方。 6、了解同學作業完成情況,並記載好作業記載本(哪一題錯的比較多),連同作業簿一起上交給任課老師。 7、及時向任課老師反映同學們對作業多少的要求,或學習上不懂的地方。 8、如上課時有到多媒體上課,課代表應提早通知同學,確保在上課前在多媒體做好准備。說了這么多,給個贊吧
㈣ 「分工與合作」用英語怎麼說 翻譯句子:「我們進行了一下分工與合作.」
We arranged the work divisions as well as cooperation
㈤ 英語小組分工報告怎麼寫
先把分出來的工作列出,再列出負責人,然後交代一下工作過程,配合情況,最後的結果。最後寫個總結包括優點、缺點。另寫個收獲感悟。大致如此吧……
㈥ 文學圈是一個什麼樣的圈
文學圈閱讀教學模式產生的背景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美國許多教育工作者對傳統回的英語語文教學提出了挑答戰, 他們認為以教授語文技巧為基礎的課程設置與人們的 閱讀行為不相吻合,同時也不符合兒童的閱讀習得的自然發展規律。 美國閱讀教育專家戈德曼提出閱讀是一個「心理語言猜謎游戲」 ,他認為閱讀過程不僅僅是譯注文字密碼,更重要的是理解該文字在特殊文化環境中的獨特含義。
「文學圈」的引入與實踐給語文閱讀教學帶來了重大革新。在這種開放性的閱讀教學活動中,融民主與多元為一體,尊重學生的自由表達與獨到見解,關注他們情感、審美、創造力、交流合作與自主學習等多種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幫助學生通過在「文學圈」里的閱讀,發現自我、提升自信、形成良好的綜合能力與思維品質,培養他們閱讀的興趣和習慣,並使他們獲得終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㈦ 「分工」,英語怎麼說
分工
[詞典] divide the work; division of labour;
[例句]當前工人與管理部門的分工將會改變。
The current division of labor between workers and management will alter.
㈧ 「分工」用英語怎麼說
分工_有道詞典
分工
division of labor;[勞經] divide the work更多釋義>>
[網路短語]
分工 division of labour;Division of labour;Division of work
勞動分工 division of labor;Work specialization;Labor division
分工器 demultiplexer;Transport Demultiplexer
㈨ 」分工「用英語怎麼說
分工_有道詞典
分工
division of labor;[勞經] divide the work更多釋義>>
[網路短語]
分工 division of labour;Division of labour;Division of work
勞動分工 division of labor;Work specialization;Labor division
分工器 demultiplexer;Transport Demultiplexer
詳細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