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自主閱讀的論文
① 關於【自主學習】的作文600字【加急】在線等!
大家都知道自主學習是提高學習成績的一個有效辦法。我認為所謂自主學習,說的通俗一點,就是自己學習。有不少同學不會自主學習,只能跟著老師走,作為小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是非常重要的。現在倡導的是終身教育,也就是活到老,學到老,這種教育方式強調了學習自主性有多麼重要。這讓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叫做:今後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那些不會學習的人!
自主學習是一種能力,看起來簡單,但想要堅持卻很難。自己有沒有自覺主動的學習態度就是起決定性作用的一點。
那麼怎樣自主學習呢?簡單的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先弄懂最基礎的知識,再通過做練習和與其他人討論的方式擴充這些知識,最後把他們吸收到大腦里,也就總而言之,自主學習是一段艱難的過程,一個人如果想要成功,就得從冷板凳做起,嘗嘗痛苦的滋味。 到了以後, 通過自身的反復學習,會讓這種程序手。變得很有趣,更會讓他成為你的一個好幫是記住他們。以下是我以平時學習經驗總結的具體四條:
首先,要加強對自己的管理力,能夠抵禦各種誘惑,還要對外界的干擾,做到波瀾不驚。比如,上完補習班後是鞏固一下所學知識呢?還是玩電腦呢?這個選擇的後者對一些人很有誘惑力。但一定要選擇前者,因為把課上的內容再鞏固一學,自古艱辛,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數十載寒窗,灑下多少汗水於書櫝,只求文章起錦綉,不讓歲月成虛榮。猶句曹公言:「蓋文章,經國之基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終,榮樂止乎其身,兩者必有其期,未若文章之無窮。」
也許,我們無法否認學習的苦,但甘守學習的苦才能享受學習的甜。投入學習,於一方純凈的天空下,探尋文化、探索思想、探討社會,讓心身沐浴於書香,讓靈魂接受知識的洗禮。於苦寂之中生發領悟,於領悟之中生發喜悅,於喜悅之中咀嚼唇齒間的甜美芬芳。這正是學習的享受,至善至美的享受。
遍可以加深印象,否則學了又忘了等於沒學,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經歷。
② 英語基礎很差很差,幾乎為零基礎,想要考雅思6分,需要學多久。一年夠嗎
最近有同學詢問自己的英語基礎不是很好,可以直接學習雅思嗎?接下來環球教育小編為大家詳細分析:
雅思寫作包含大作文和小作文,小作文一般是圖表題,大作文是一篇議論文,寫作過程要注意邏輯思維的運用,小編建議可以請教專業的老師對平時的練習進行修改與指導,不斷進步。
不知道以上內容能否對您的雅思備考有些許幫助,如有雅思備考相關問題可以隨時在線咨詢我們的環球教育老師~~第一時間為您制定計劃解答疑問,希望同學們都可以取得理想的雅思分數~
環球教育秉持教育成就未來的理念,專注於為中國學子提供優質的出國語言培訓及配套服務。環球教育在教學中採用「九步閉環法」,幫助學生快速提升學習效能,同時提供優質的課後服務,跟進學生學習進程,為優質教學提供堅強的保障。目前,環球教育北京學校已構建了包含語言培訓、出國咨詢、國際課程、游學考察、在線課程等在內的一站式服務教育生態圈。相關問題可在線免費咨詢,或撥打免費熱線400-616-8800~~
③ 專科生怎麼考研
專科生來報考碩士研究生需符合自以下條件:
獲得國家承認的高職高專畢業學歷後,經2年或2年以上,達到與大學本科畢業生同等學力,且符合招生單位根據本單位的培養目標對考生提出的具體業務要求的人員。
英語水平要求:
英語四六級是基礎門檻,分數高有優勢。如武漢大學要求,取得國家英語四級合格證書或英語四級成績報告單.
專升本後再考。也就是通過正規方法取得本科學歷後可報考碩士生考試。
現在比較好的報考方法就是取得本科學歷後再報考。
取得本科學歷可以通過成人高考或者自考等其他形式繼續攻讀本科段課程。在拿到本科學歷之後在報考研究生,就會省卻這作為同等學力資格報考的煩惱了。
要報考的院校要有招收專科生考研。
不是所有院校都有招專科生考研。並且各院校對招收專科生考研的要求是不同的。這里建議專科生要考研前先要選院校,再從院校的招生簡章里看專科生考研的要求是否符合,或者直接與招生單位聯系咨詢。
④ 獨立自主學習的閱讀作文
英語課堂中訓練學生自主分析判斷的教學模式 摘要:簡要介紹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施中,由學生自己動手「集中概括- 整理評估- 陳述結論」的基本教學模式。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是使受教育者對未來社會發展的立身之本,是創新能力的重要依託。它的培養可從引導、訓練學生的獨立學習意識、觀察、分析、判斷等步驟入手。
關鍵詞:課堂教學;分析;判斷;獨立學習;學會自主學習
現實生活中,當我們面臨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時,往往沒有現成的方法可循,而是對眾多分散在不同媒介、不同渠道的各種資料、信息篩選、提純、綜合出具有針對性的實效信息,進行方法的選擇和確定。這個過程要求在解決問題中要具有並運用觀察、分析、判斷、綜合的能力。把觀察、思考和分析判斷作為創造和創新能力的基本要素與具體學科的日常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著手培養,持之以恆地充分利用課堂創造機會,融合學生的學習能力訓練,引導學生勤於觀察思考、分析判斷,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樹立獨立學習意識,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通過在課堂教學中的不斷實踐、訓練,逐漸擺脫對教師的依賴心理,逐漸擺脫對課本、教參資料的盲從和機械地記憶書中結論性知識的被動式學習,而轉變成為具有真正獨立學習意識和獨立學習能力的自主學習者,這樣當我們的學生完成校學習階段步入社會時,面對迅猛發展的社會和不斷涌現的各種大量新知識、新信息才不會感到驚恐不安或束手無策;才能有信心和勇氣憑借自己的觀察、思考、判斷,獨立自主地學習,藉此不斷地更新和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勇敢從容地去迎接各種形式的挑戰。
把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與具體學科教學相結合的嘗試,以真正發揮英語課堂教學的應有的職能;面對剛剛進入大學階段學生的學生,要讓其樹立獨立學習意識,具有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應首先從培養學生的觀察與識別、分析與判斷入手,並長期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通過不斷的引導和訓練才能達成。針對不同階段教學目的和目標,運用各種具體教學法的組合及其綜合的教學效果,使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實現在老師指導下去觀察、分析、判斷逐漸轉向獨立地主動地觀察、分析、判斷。本文在這里介紹結合教材運用「集中信息- 整理評估信息- 陳述結論」 組合式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的特點在於:由學生在課文內容學習的基礎上輔以自己動手收集主要訊息,經過歸納提煉,再陳述最後的結論和看法;它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步驟:
(1)讓學生獨立概括全文,並據此確定課文的重要詞彙群;
(2)強化輸出式詞彙學習的訓練環節
(3)口頭陳述為主,結合聽力、筆頭練習;
(4)討論總結、歸納學習過程中的思考和結論。
具體操作過程和步驟為:
(1)讓學生獨立閱讀課文,概括大意,以確定全文的重要詞句。
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一般是10—20分鍾),把課文通讀一遍,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並根據總結出的主要內容去判斷確定整篇課文的重點詞彙群。
這個環節反復訓練,為的是使學生明白語境決定單詞具體含義的概念;和一個單詞對於一句話甚至一篇文章是否重要,視其在具體課文中對表達中心內容的作用和由詞語的詞彙意義及句篇意義來決定,同時還要用它的實際運用頻率的高低來決定;因此往往會有同一個單詞在A篇文章中是重要的而到了B文中卻變得不重要了的情況。讓學生逐漸學會從特定課文中單詞中篩選出關鍵詞彙群。
基於一篇文章內容的不同,也由於每個詞、語對所傳達的信息量有不同的暗示度,根據詞彙學的詞彙共現原理(陸國強:《現代英語詞彙學》),就不止有一個重點詞、語;確定的多個重點詞、語,並不是孤立的,單詞和詞語彼此是有一定聯系的,正是這些彼此相互聯系著的重點詞、語共同地構建了全文的意義框架。根據主題內容確定關鍵詞彙群,有助於把握本篇文章的主要意義。而且不同話題,不同內容,都是運用幾個基本的相關詞、語,習語聯帶使用共同進行描述、表達的。
與傳統的教學方法區別在於:這種教法不是以前的那種由教師宣布教學重點詞彙、讓學生機械地接受教師或教參規定的現成的東西,而是要避免學生依賴由他人設定的現成安排式的被動學習,使學生樹立:「篇中有句,句中有詞」的整體學習的概念,有助於學生依據已有資料進行篩選和提純核心內容確定重點,把握問題關鍵所在,以鍛煉學生的分析、判斷和概括能力。還使學生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受到鍛煉。
這樣的判斷,可能會由於每個學生的個人經歷、生活背景、感悟力不同而產生多選、漏選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加以引導、啟發,組織大家討論,憑借眾人智慧達成共識,從而也有利於學生彼此參照對比借鑒不同的思維角度,激發他們從不同角度多方位思考的習慣。在這個過程中不排除由此確定的重點詞彙與教師參考書的規定內容有出入的情況存在。但只要教師就此加以說明,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這樣的教學也發揮了教師和學生的教、學能動性。
(2)強化輸出式詞彙學習的訓練環節。
英語教學最終是要讓學生掌握詞語的運用,以達到運用所學詞句進行實際表達、交流的目的。語言的學習以多種練習方法結合,從多感官對同一教學內容給予多種刺激,則學生的詞彙學習效果優於單一手段施教的效果,這在認識心理學中得到證實,也為外語教學的實踐經驗所證明。在這個教學步驟中,採用先讓學生脫離課文,依據主要情節、內容來回憶所學的詞語,使學生們對於已經有了初步印象的課文中的那些重點詞語產生關聯記憶,由此及彼地可以促進學生對已「輸入」式的記憶的學習內容而被進一步激活,轉化為「輸出」運用的實踐上。
具體作法是:
① 請2—3個學生依據課文內容和情節,脫離課本回憶所學的重要詞彙,並作簡要口頭呈述。
② 教師將他們所回憶的詞彙記錄、對比,並給予評述。
③ 在教師的評述中,針對學生具體學習特點,揉合方法指導學生學習。這種學習方法效果有較為直觀的對照,不僅可激發他們參與學習興趣,也使他們對自己學習的情況有了可比度和一個感性的具體了解。便於學生逐漸掌握對自己的學習進行監控。接下來的教學步驟是:
(3)、辯聽詞彙;口頭英漢互譯練習;筆頭作業練習。
辯聽詞彙:與傳統的教學告訴學生每個單詞的某個意思,或輔助地給個例句證明此意思的作法有所不同,它把詞彙辯聽與詞彙鞏固結合起來。讓學生辯聽英語句子,要求復述句子,再指出該句中出現了哪個新學的詞或詞語以達到訓練學生聽力的辯識能力和聽覺的記憶能力。
口頭練習:在辯聽之後,安排口頭練習。教師給出句子,由學生進行口頭英漢互澤。
筆頭練習:它包括筆譯、課堂限時作文和課外作文三種形式。筆澤一般直接選做《大學英語》教材每篇課文後本關詞彙練習題;出題作文分為課堂限時作文(在20—30分鍾內),要求學生運用指定詞語進行寫作練習,主要目的是檢查學生對一、難、重點詞的運用是否正確。課外作文的要求:一般是寫一些綜合性的作文練習,要求學生利用圖書館去查找資料,訓練學自主學習能力。
在這個環節的鞏固和強化練習之後,學生對一篇課文的詞彙內容已經比較熟悉了,就進入總結、歸納教學環節:
(4)、總結、歸納的訓練步驟:
這是課文教學的收尾、結束工作。通常是讓學生自己動手歸納、總結課文中的同義詞有哪些;
課文中重復出現次數較多的詞、語有哪幾個;
重復出現時的意義有無變化或不同,在這些不同意義下的基本用法或所構成的句子結構有無不同。如有,則要求學生逐一總結,並要求學生對於不同意義的用法分別運用造句,或對同一步驟詞(語)的不同句子構成進行模仿支農和,這一步驟一般以2—3個難點詞語為中心。學生必須在20—30分鍾內完,並上交作業。
教師在對學生作業閱讀、批改之後,再在全班評講,對全班性的共同問題,或主要錯誤以及黃型的問題重點解決,非全班共性問題和個別問題,由老師給學生進行作業批註或個別當面訂正的方法解決。
除此之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憶已學過的其它課文中出現過的某些近義詞、反義詞、並對比其意義或用法上的異同,由於只是為強化、復習、鞏固新舊知識,這個操作環節可由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或是老師總結出再介紹給學生,具體情形視學習進度和教學內容及計劃安排機動掌握。
由於採用這種方法,即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確定集體商討重點詞彙;口頭、聽力、筆頭多種形式練習鞏固;總結、評價學習效果,提取所學知識、操作技能和具體運用的語言環境相聯系的步驟,始終重視引導訓練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判斷,使得學生們獨立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有所增加。
作者的這種運用「集中概括- 整理評估- 陳述結論」 組合式教學模式始於我院的2002級臨床專業,2006級的公共英語課堂教學。經過這兩個年級的反復運用和不斷地改進,現已擬訂為四個環節,即(1)讓學生獨立概括全文,並據此確定課文的關鍵詞彙群;(2)輸出式檢驗詞彙學習效果;(3)口頭練習為主,結合聽力、筆頭練習;(4)討論總結、歸納課文的所學。從對2006級中西醫結合骨傷班皮膚合班,公共衛生及生物工程合班,神經學班三個合班四個學期英語學習行為觀察,各個合班的英語整體學習行為與第一學期相比較,有以下幾項明顯變化:
1. 所學詞彙和短語在口語和英語作文中的復用率增加;
2. 就熟悉的話題口頭發言的內容比以往豐富;
3. 評價自身英語學習的意識和主動性增強;
4. 實施與教師共同商定階段性學習目標的自我監控力明顯增強
「集中概括- 整理評估- 陳述結論」 基本模式不再是由教師首先提出文章的主要內容信息和重點掌握詞彙,而是著重於讓學生直接面對所學課文原始狀態下散布於材料中的各種表述訊息找尋,歸類篩選,並據此概括結論。在日常的教學實際中結合各學科的學科特點,訓練學生具有並運用觀察、分析、判斷、綜合的能力。
立足於具體學科教學,把分析判斷訓練融合進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主動探索,積極創新教學方法,通過老師不懈的引導、訓練,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樹立起獨立學習意識,主動地思考、分析、判斷,逐漸擺脫對教師的依賴,學會獨立學習,最終成為一個有獨立學習意識的自主學者,對於他們形成勇於學習和探索的個性有極大的影響力,而觀察識別、分析判斷,與記憶儲存和想像創造一起,組成了人的智力四大功能。開發智力,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為社會積累智力資源,大學個具體學科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
參考文獻:
1.《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2.陸國強:《現代英語詞彙學》P140. (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
3.宋蓉:《大學生信息能力培養小議》)
4. 滕聿峰:《淺談大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中國成人教育2005年第七期)
5.高艷萍:《加強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1。8)
6張臻宇:《發揮課程優勢提高學生信息素養》(《 現代教學》, P46)
⑤ 試論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這篇文章
試論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天台中學 袁根琴
[摘要]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僅是學生繼續深造的需要,也是學生步入社會後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趨勢。教師必須轉變教育理念,在英語教學中尤其在閱讀教學中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本文論述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理論依據,探討了培養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並結合教學實踐,介紹了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實施方案。
[關鍵詞]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 ;自主學習
一、 提出問題
長期以來,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採用「說教式、填鴨式」,搞「一言堂」。教師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收效甚微。這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處於消極被動的學習地位,教師缺乏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而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學生即使在學校學到了最新的知識,這些知識也會很快老化。要讓學生能在一生中不斷地獲得新知識,適應信息化社會的要求,學校教育就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autonomous learning )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當前課程改革中關注學生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教育部頒布實施的《英語課程標准(實驗)》明確提出「引導學生調整學習方式,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使他們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而英語閱讀教學是英語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因此,教師必須注重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理論依據
關於自主學習的定義,文獻中有不同的描述。 Holec(1985)認為,自主學習是學習者管理自己學習的能力,其中包括確立學習目標、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等;Huttenen(1986)認為,自主學習是學習者對自己學習負責的意願和能力;Little (1990) 將自主學習看作是學習者對學習內容和過程的心理反應。余文森(2002)認為,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學習、獨立學習和自我認知監控的學習。概括地說,就是「想學」、 「能學」、 「會學」、 「善學」、 「堅持學」(龐維國,2002)。
近年來,很多學者根據喬姆斯基( Chomsky )的生成語言理論和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 )的語言習得論提出,人們使用語言的能力主要不是通過學習(learning)獲得的,而是習得的(acquisition)獲得的。「習得」是指學習者通過大量接觸和使用英語而潛意識地獲得英語。 「學得」則是學習者為了掌握英語而有意識地學習和研究該語言。 「對於任何一個學習者來說,這兩種過程都是必不可少的,並且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蔣祖康,1999)。 因此,想要提高語言教學質量不應只在「教」上下功夫,而且要在學生用來習得語言的「策略」上做文章。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活動中的兩個基本要素,學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動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觀能動性,一切教育的影響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積極性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使學生主動學習,善於學習。
從「教」的方面來說,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應以引導和激勵為主攻方向。必須從激發中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興趣入手,促使學生在英語學習活動中確立自主探究的意識,開展自主學習的實踐,掌握自主學習的策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從自主探究走向大膽創新。
從「學」的方面來說,學生必須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下,在知識學習、技能訓練、學習策略的具體實踐中,不斷增強自主意識,確立適度的自信心,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達到在實踐中「創造自身」的要求,並不斷增強克服各種障礙的主體能力,獲得生動、活潑、獨立、主動的發展。
三、主要策略
限於水平,本文介紹的策略主要有:指導方法,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營造氛圍,確保學生的自主學習地位;自我調控,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精心設計;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等。
1、 指導方法,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日復一日地耐心細致的引導和培養。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學生從不會到會,從被動到自主學習的關鍵。首先,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在情感方面先自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其次,積極發揮學生的能動性,鼓勵和督促學生積極、主動、自覺地管理自己的學習活動,嘗試自我調控學習的方法、節奏和進程。其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大膽放手讓學生獨自學習,讓他們自己去感受、觀察、分析和思考,從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從而盡可能的擺脫對教師的依賴,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2、 營造氛圍,確保學生的自主學習地位。贊可夫認為:「課堂上應該創造一種使大家愉快、有強烈求知慾的心理氛圍。」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必須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氛圍。這就要求教師有民主的教育觀念,要有正確的學生主體意識,要積極開展學生主體的語言實踐活動,才能讓學生自主地學習。教學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去學。教師要按照學生學習英語的認知規律去思考學生將會怎樣想;學生在思考時可能會遇到什麼思維障礙以及怎樣啟發學生去突破,創造真正意義上的讓學生參與嘗試的機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自我調控,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我調控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自我調控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學習能力、自控能力等的異同,選擇恰當的切入點,進行持續的培養和訓練。首先,幫助學生摒棄畏難情緒,改變自身被動的學習態度,讓學生活躍起來,興奮起來,行動起來。其次,加強學習計劃性的指導。有計劃的學習是學習行為控制的第一步,它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有條不紊的學習和思考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監控的水平。第三,不斷反思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優勢與不足之處,增強自我意識,調整學習策略(陶純恭,2002)。
4、精心設計,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英語教學的實質是交際,是通過活動表現的。活動是更新教學觀念,開創英語教學新局面的一個重要支撐點,是轉變教學方式的關鍵。閱讀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是通過學生參與活動來實現的,因此要精心設計主體活動,讓學生充分展示各自的特長,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再把成功的喜悅化作學習的動力,並誘發為更為主動的參與,更為積極的思維,從而使主動參與學習成為一種持久強烈的意識,最終形成學習的內在機制,實現自主學習。
四、實施方案
本文的實施方案主要圍繞課前、課中、課後的三時段,課前、課中、課後的網路教學以及指導學習策略等展開討論。
1、課前:指導學生有序預習。
英語的課文閱讀教學,預習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學生預習的質量對課堂教學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指導學生有序預習,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具體指導學生預習的方法,讓學生自己編寫預習提綱,通過預習來理解文章。其操作要點是:(1)、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2)、說出或寫出文章的中心思想;(3)、回答若干關鍵性問題;(4)找出文章中的常用短語與常見句型。通過有序預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課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1)、有效的課堂提問。課堂提問會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化、具體化,而目標明確又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和克服困難的內在動力 (徐育兵, 2005)。學生會循著教師精心設計的課堂提問主動積極地閱讀語篇信息,理解語言現象,解決語言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因而會有強烈的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進而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方法和習慣。教師的提問要講究技巧,應盡量避免學生機械回答的簡單問題,多提一些能讓學生開動腦筋的啟發性問題。以教學SEFC Book2B Unit 14 Freedom Fighters 中Reading I Have a Dream 為例,即可提下列開放性問題What does Luther King, Jr mean by saying 「This 『wait』has almost always meant 『never』」? What can we learn from Martin Luther King ? 此類問題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幫助學生從被動聽課、機械記憶中走出來,引導學生充分開發學習潛能,積極自主的學習新的知識。
(2)、小組交流和討論。待學生熟練掌握了課文內容、對課文的理解達到一定的深度後,教師可組織小組交流和討論。可把學生分成4人小組,先組內討論,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例如,在教學高二Unit 17的閱讀文章 Disabled?Not me!時,即可設置這樣的問題::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讓學生展開討論。這樣,課堂上既有師生之間的縱向交流,又有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通過全員參與,踴躍發言,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加大了英語信息輸入量,使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更具交際性,同時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開展辯論活動。新課程標准《高中英語》教材中,可設計辯論的主題有許多。例如: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loning; Don』t judge a person by his appearance等。在英語閱讀教學中開展辯論活動,營造了學生主體意識的情趣氛圍,培養了學生逆向思維和發散思維的能力。參加辯論活動之前學生會根據正方或反方辯題的要求,查閱有關資料,通過閱讀、思考,確立論點、論據、和論證事例。在此活動中,教師從「幕前」到「幕後」,學生則由聽眾變為實際參與者、活動的主體。他們熟練地運用課文知識並轉化為己用,思維處於興奮和積極探索狀態中,有利於持續的自主學習。同時,辯論活動給學生一個自主分析思考問題的空間,在感受一次次成功喜悅的同時促進了自主學習能力。
(4)、運用歸納法。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以達到整體感知課文的目的,並歸納該類文章的特點。運用歸納教學法,更多地關注學生這個閱讀主體,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易激發學生的閱讀體驗,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 課後: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和課外活動。
教師應樹立「課堂與課外相結合,培養與提高並重」 的理念,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和學習。如何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英語課外學習結合起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王治閑, 王翔, 2006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採取如下措施:
(1)、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教師每學期可列出推薦書目;選擇與課文和作者有關的材料、其他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於一體的讀物供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同時應鼓勵學生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閱讀的方式很多,如要求每個學生每學期至少交兩篇有關閱讀的文章(如書評或讀後感等),書目不限。
(2)、指導學生「讀」「寫」結合。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反之,寫作也必然要求學生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閱讀。將閱讀和寫作整合在一起,一方面它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學生將自己的生活體驗應用於寫作實踐中,突出了他們的學習主體地位。因此,這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措施。教師可指導學生採用閱讀擴寫法、閱讀仿寫法、閱讀續寫法、閱讀改寫法、閱讀縮寫法、寫讀後感及寫內容梗概等幾種方式。
(3)、引導學生「讀」「說」結合。讓學生自選喜歡的優美文章或段落,引導學生進行欣賞性閱讀,並在課堂上朗誦或講解。這不僅有助於學生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利於學生學習語言知識和提高口語水平,更重要的是,在這過程中,學生的「讀」與「說」有機地結合起來,體會到了駕馭語言的樂趣,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好方法。
(4)、指導「節目式」活動。指導學生舉辦與課文相關的一些活動,如上完了「Necklace」後舉辦英語晚會,上完The Father of Science Fiction 一課後組織觀看科幻英文錄像, 上了A Garden of Poems 後演唱英文歌曲如 Waiting Here for You, 上了 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 後組織「英語小品大賽」。這一系列活動既能使課外活動更加多姿多彩,又能創造真實的學習環境。這些活動寓教於樂,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擴展(祖大慶,劉會民,2004)。更為重要的是,學生不再將學習視為被動的、外在的行為方式,而是一種主動的、內需式的自主學習活動。
4、網路教學:利用網路進行英語閱讀教學,指導學生藉助網路進行自主學習。
(1)、課前的網路教學。以SEFC Book 2A中 Unit 5 The British Isles 閱讀教學為例,課前教師布置任務:學生上網查詢下載有關British Isles的相關資料,可把全班分成4個小組,給出4個不同的任務,每個學生自願承擔其中一個具體的任務:
a) Collect useful information about the British Isles.
b) Find out the most important facts about the United Kingdom.
c) Find out the most important facts about Ireland.
d) Find out the sentences with prepositions off , to, on , in and their different usage.
學生在校園網上即可查找到資料。這樣,學生不僅可以了解與課文有關的背景知識,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還擴大了自己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在這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自主學習的樂趣。
(2)、課中的網路教學。教師可以利用網路教室來上閱讀課,指導學生利用網路查詢有關資料,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去研究、探索、實踐和交流,進行自主性學習。每節課留出15—20分中的時間,由教師對學生進行抽查或組織小組活動,以考查其是否完成了布置的任務並達到了預定的學習目標。以教學SEFC Book2B Unit 14 Freedom Fighter中的閱讀 I Have a Dream 為例,筆者先將全班分成8個小組,給每個小組布置一個任務(比如: Martin Luther King』s Childhood, King』s Family, King』s Ecation, Conditions of the Blacks in the U.S.A, King』s Struggle, King』s Death, King』s Achievement, King』s Influence on America 等); 然後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 在網上查找關於Martin Luther King 的文字信息和聲像資料。學生對這樣的學習任務非常感興趣。在課堂上,各小組學生介紹了馬丁·路德·金的生平、家庭、受教育的情況、斗爭經歷、被謀殺的經過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和影響。有的學生還在組內進行角色扮演,開展了「記者采訪馬丁·路德·金」的活動;教師最後引導學生開展了辯論:Has Martin Luther King』s dream come true in the United States now ?
在這節課中,充分體現了自主性學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參與性很強,其學習效果比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被動聽的教學模式好得多。
(3)、課後的網路教學。教師可從網上下載各種各樣集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於一體的適合學生的閱讀材料,粘貼到指定的文件中,由學生上網自由閱讀;或鼓勵學生瀏覽一些英語學習網站,了解英美文化;教師還可以建立自己的網頁,開設不同的版塊,為學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它既照顧了不同學生對閱讀量的需求,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5、指導學習策略。
葉聖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需要教。" 教育不僅是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要在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閱讀材料的同時,有計劃地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訓練和形成學生的閱讀技能。實踐證明,學生只有在掌握了有效的閱讀方法與技巧的基礎上才能獨立而又准確地閱讀,進而不斷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介紹以下幾種常見的閱讀指導方法。
(1)、指導學生學會快速理解文章大意的方法。如引導學生找所讀材料的主題句、用關鍵詞概括所讀的內容和抓住所學文章中的時間和空間順序或主要邏輯線索等。
(2)、 指導學生學會嚴謹思維和正確推理的閱讀方法。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巧妙設置檢測題,以逐步培養學生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以及抽象與概括等良好的思維習慣,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3)、 指導學生學會正確分析句子結構的方法。
(4)、 指導學生養成檢查和復核的習慣。
五、結束語
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會學。學生能否自覺、正確地運用學習策略是造成學生成績差異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英語及獨立運用英語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要記住「方法的掌握比具體知識的掌握更重要」,而且「方法的掌握必須在主體性實踐中實現」。 因此,英語教師必須跟上新《課標》的腳步,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樹立學生是英語學習的主人翁的觀點,在閱讀教學中利用多種策略培養他們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使他們成為新時代真正意義上的英語人才。
(共約5800字)
參考文獻
教育部. 2003. 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李庭薌. 1983. 英語教學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徐育兵. 2005. 課堂提問初探. 中小學外語教學, (5 )
祖大慶,劉會民. 2004. 從轉型期英語教學實踐談中學教學改革的方向 [ J ]. 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 ( 4 )
袁小林, 黃曉玲. 2004. 如何有效利用電腦和網路輔助高中英語教學. 中小學外語教學, ( 12 )
王治閑, 王翔. 2006. 新課程標准實施過程中的難點及對策. 中小學外語教學, ( 9 )
劉根林. 2001. 培養高中學生英語自學能力的探索與實踐. 中小學外語教學, (3)
蔣祖康. 1999.《第二語言習得研究》.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陶純恭. 2002. 談中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 ( 11 )
揚繼奮,史維芬. 2003. 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 ( 4 )
⑥ 考研總分是多少
考研的總分是500分。
分數分配:
1、政治:100分
2、英語:100分
3、數學或專業基礎:150分
4、專業課:150分
其中:管理類聯考分數是300分(包括英語二100分,管理類綜合200分)。
(6)英語自主閱讀的論文擴展閱讀:
一、試卷結構
政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24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30分,史綱14分,思修與法律基礎16分,當代世界經濟與形勢與政策16分)
英語:(完型填空10分,閱讀A40分,閱讀B(即新題型)10分,翻譯10分,大作文20分,小作文10分)
數學:理工類(數一、數二)經濟類(數三)
數一:高數56%、線性代數22%、概率統計22%
數二:高數78%、線性代數22%、不考概率統計
數三:高數56%、線性代數22%、概率統計22%
二、報考條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2、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品德良好,遵紀守法。
3、身體健康狀況符合國家和招生單位規定的體檢要求。
4、考生學業水平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國家承認學歷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舉辦的成人高等學歷教育應屆本科畢業生)及自學考試和網路教育屆時可畢業本科生,錄取當年9月1日前須取得國家承認的本科畢業證書)。
2)具有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畢業學歷的人員,要求報名時通過學信網學歷檢驗,沒通過的可向有關教育部門申請學歷認證。
3)獲得國家承認的高職高專畢業學歷後滿2年(從畢業後到錄取當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達到與大學本科畢業生同等學歷,且符合招生單位根據本單位的培養目標對考生提出的具體業務要求的人員。
4)國家承認學歷的本科結業生,按本科畢業生同等學歷身份報考。
5)已獲碩士、博士學位的人員。
⑦ 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初賽卷子的各項分數 比如作文 閱讀得分怎麼知道
語文教育家葉聖陶說,作文就是說話。其中有兩層意思:其一,要有話說;其二,話要好好說。這兒只談談後者。如何說話才算好呢?能激活讀者大腦的話便是好話。如何激活讀者的大腦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想想讀者的大腦究竟喜歡什麼、需要什麼。即是說,我們首先要研究讀者語言解讀背後的生命狀態。
筆者以為讀者的生命狀態主要體現在四方面,簡述如下:
其一,大腦機能自主化。心理學中信息加工理論告訴我們,人的大腦及感官的運行流程分三步:接受刺激、進行加工、傳導興奮。因此,大腦工作的狀態是積極的、自主化的。如果輸入大腦的信息簡單或陳舊,大腦便很難獲得自主加工的快感,甚至陷入疲憊。看一遍《天鵝湖》,大腦獲得快感,但看三百遍,大腦便只能進入消極的抑制狀態。因此,好的語言總是留給大腦自主加工的空間。《紅樓夢》(48回)中香菱說「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王維詩),「白」「青」兩字「念在嘴裡倒像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可見這兩字所留下的加工空間!「這個女孩長得一點不漂亮」自然就不如「這個女孩長得一點不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因為後者需要大腦對「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進行加工才能獲得「不漂亮」這一信息。而這一加工過程給了大腦快感,因為滿足了大腦「機能自主化原則」。「峨嵋山月半輪秋」較「峨嵋山秋月半輪」有詩意,也正在於語序的倒錯而使大腦有了自主加工的快感。
其二,信息刺激陌生化。這是「大腦機能自主化」的延伸。陌生的信息輸入大腦,大腦進行的「自主化」加工就更富有挑戰性,自然也就更易獲得快感。因此,我們的文字應給讀者大腦輸入新鮮信息,第一個以花喻女兒的,是天才,第二個則是庸才,第三個只是蠢才;詩詞中同是說「山」,便有「青山」「碧峰」「翠巒」「黛岫」……諸語,說「夕陽」,便有「落日」「晚照」「夕照」「夕曛」「斜陽」「余暉」「殘照」「殘陽」……諸語,這並非騷人墨客游戲文字,而是自發地運用了「信息刺激陌生化」這一原則。
其三,思維模式立體化。中國人的思維不同於西方人,西方人長於流線型的邏輯思維,而中國人更喜歡立體化的形象思維。《周易.系辭上》中有這樣一句話:「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聖人立象以盡意。」「立象以盡意」正是我國浩瀚詩文基本的「立體化」思維模式的最好概括。詩言志,而志不直言,巧借「象」言之。馬致遠想說羈旅之苦,便列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等象助其言之;讀者藉助「斷腸人在天涯」一句的提示,去感受這些象,自然心有戚戚,感同身受了。文載道,而道不直說,常借比喻或寓言言之。諸子百家文,無不如此。一部《莊子》,寓言(含喻)就佔十之八九。先秦而下,《詩經》,漢賦,唐宋華章……《圍城》……亦無不如此。又如「鷹鼻」的表現力自然強於「勾鼻」,「鵝卵石」也強過「壘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一個「綠」字,以形象的「色」激活大腦,使滿腦里皆是光鮮春色,又恍若眼前,盡得風流;而將「到」「滿」……易「綠」字,大腦便只能知道江南皆春而無余韻,正如囫圇吞棗,知棗而無棗味,因為思維沒有獲得「立體化」的滿足。
其四,認知選擇情感化。個人在物質的及社會的環境里,選擇對象形成認知。在認知過程中,個人重視的首先是符合其慾望、情緒的對象。因此,讀者更願意接受情感化的主觀性語言。「綠色的郵筒孤獨地站在街的對面」的表現力自然強於「綠色的郵筒立在街的對面」。「雲破月來花弄影」中,「弄」較「搖」好,原因在著一「弄」字,花不復花,影不復影,花影皆性情中人也。
當然,這四方面並不是割裂分立的,相反,它們是渾沌的、整體的、綜合的,相互包容而化為一種生命狀態。
我們的文字正需要「迎合」讀者的這一生命狀態。如何「迎合」呢?作者應具有同讀者一樣的生命狀態!寫作與閱讀不就是兩種生命狀態的交流、碰撞、溝通嗎?而作品不就是這兩種生命狀態相遇的「場」嗎?也就是說,作者只有激活自己的生命狀態,並在這種狀態下創作出作品,這作品才能去激活讀者的生命狀態。
為此,筆者提出這樣的語言傳達總則:有話不直說,換個說法說。
「話不直說」,讀者的大腦便有了「自主化」加工的機會;「變個說法」,讀者的大腦便獲得了「陌生化」「立體化」「情感化」的信息。這樣,讀者的生命狀態便被激活了,從而獲得語言的閱讀快感。從前文所舉例,不難理解這一傳達總則。這一總則下,筆者又演繹出六項技術:
其一,聯比。聯比便是「立象盡意」的怪常之法。作者有話要說,但不單調直說,而是藉助聯想和想像以相似、相類或相關甚至相反的事物或情景作比,使道理和形象相得益彰,從而使自己的話變得有趣、易懂、形象。具體而言,包括比喻、對比、類比、映襯等手法。欲說女兒腰如何纖細如何婀娜,蠢才直言腰圍幾何,天才則聯比為「楊柳腰」「水蛇腰」之類。再看下面兩個句子:
1. 20世紀快要過去了,處於世紀之交的我們回首百年往事……
2. 20世紀的帷幕正在我們頭頂徐徐落下,站在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的驛站,我們回首百年來並未如煙消散的往事……
比較兩組句子,我們會喜歡第二句。因為第二句形象可感,頗有文采。究其根本,正是有話不直說,以聯比之法說出的精妙處。
其二,泛靈。有一種哲學學說――物活論,它認為一切物質都具有生命的特性,首先是有感受性,有感覺和知覺的能力。物活論正確與否並非本文所要論證的,但一個作者作文時,卻應該有「物活」的意念,即相信「萬物有靈」。惟其如此,作者的靈魂才可能與筆下萬物交流情感,心與物相知,達到不知莊周夢到了蝴蝶還是蝴蝶夢到了莊周的境界,文字自然就靈動可感。古代詩人觀飛雁而起愁,睹落花而見傷,固然脆弱了些,但也正是這種「物我合一」的認知方式造就了一些優秀詩篇。請看下面兩個句子:
1.夏季的豆莢長滿門的四周。
2.夏季的豆莢擠在門的四周。
第二句生動些。表面看,只是換了一個詞,而實際,卻是反映兩種完全不同的認知方式。第一句的豆莢死掉了,因為它與作者沒有情感交流;第二句的豆莢則有靈魂了,作者將其當作「人」來交流,所以,作者用一個「擠」字表現出豆莢的可愛,豆莢也不辜負「知遇之恩」,助作者傳達了愉悅的心情,這「擠」字,做是做不出來的,但有了「泛靈」意識,卻能不假思索,自然流出筆端。我們的文章枯乾生澀,多由於極度缺乏「泛靈」意識。
其三,換元。數學中常用換元法將問題簡捷化,其實換元思想並不單是運用在數學領域,神經學家為研究人的神經而用白鼠做試驗,生活中用塑料替代木頭做桌子……自然,我們的文字也可藉助換元思想而增色。因為換元可以給讀者大腦輸入新信息,激起大腦的「自主化」加工。不妨看下面兩組句子:
1.我的生活還是老樣子。
2.我的生活「濤聲依舊」。
兩句情趣完全不同,第二句見達觀,形象感強,讀者大腦獲得「自主化」加工的快感。借流行歌詞、成語典故、詩文詞曲等來換元,語言的厚重感甚至文化感也就有了。
其四,倒錯。漢字是世界上是美妙的文字,有時僅僅是倒錯一下詞句的語序,盡管表意並無多大差異,但情趣、意味則完全變了。「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倘若將莎士比亞這句名言倒錯回正常語序,即「女人啊,你的名字是脆弱!」,則高下自分。前文所舉的李白詩句「峨嵋山月半輪秋」之所以詩意盎然,也正是倒錯的作用。其實,詩歌中常藉助倒錯獲得新奇妙語。「黃葉蟬吟晚」是詩,而「黃葉晚蟬吟」只是文;「是你教我學會了敲女兒孩兒的門/於是我便來敲你的夜晚……」是詩,而「是你教我學會了敲女孩兒的門/於是夜晚我便來敲你的……」只是文。
其五,強化。強化其實是通過增加修飾成分或換取稱謂將事物細化、形象化。舉例便知,「一隻狗」自然不如「一隻捲毛狗」形象,而「一隻黃色的捲毛狗」自然又具體些。「一束花」不如「一束玫瑰」,「一個滑雪者」不如「一位含苞欲放的滑雪少女」。又如,「她在巴士上專心致志地讀著書。」這一句不能為我們提供除現成文字之外的任何信息,但,如果將書的名字寫出,我們就可以對她的性格有所了解,讀《圍城》和讀《第一次親密接觸》的高下自然不同。
一根毛線,兩支竹簽,可以織出各樣的毛衣;幾粒石子,幾條經緯,可以下出像人生世相一樣復雜的棋,更何況我們擁有幾千上萬的漢字呢?掌握一些實用的技術,寫作便不再「談虎色變」。但是,若以為技術就能拯救一切,那便是泥而不化。因為寫作背後生命狀態的獲得才是寫作的根柢。而養根之法在於三種對話:
一是通過閱讀與大師們對話;
一是通過參與與生活對話;
一是通過靈魂讓原我與超我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