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拼圖閱讀教學
Lesson 31
一、教學目的(Teaching aims)
1. speak
本課主要是繼續學慣用 It has...這個句型來描述大象的外形,初步學習描述物體的外貌特徵。
2.Just read and write
學習形容詞:big, small
3.Let's sing
學習歌曲 The opposite song,鞏固所學內容。
二、重點(Key points)
1.能熟練運用已學的句型
2.掌握三會單詞、四會單詞
三、難點(Difficult points)
使學生理解掌握所學句型並做簡單問答。
四、教具(Teaching aids)
1.准備一些可拆分的動物圖片(類似於拼圖),如:pig,dog,bear,cat...用以復習和操練。
2.准備一些學過的單詞且大小相差較大的圖片或物品。
3.不同動物叫聲的錄音。
4.學生帶自己喜歡的動物玩具。
五、教學過程(Teaching proceres)
Step1 Revision
(1)課前播放歌曲 Fruit song ,使學生感受英語學習的氛圍。
(2)根據錄音里的聲音猜出是那種動物,復習有關動物的詞彙。
(3)根據老師的指令做出動作,如:Touch your ears. Touch your eyes.等,復習器官名稱。(2)、(3)兩項內容可以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為授新課打下基礎。
Step2 Presentation
(1)學習big和small。教師拿出大小形成對比的實物(或用簡筆畫畫出),說:This T-shirt is big. That one is small. 做游戲練習big與small。教師發出指令:Touch the big cake.學生分組進行比賽。學生也可發指令。
(2)教師出示大象的玩具或圖片,然後指著大象對學生說:Look at the elephant. Wow, it's so big.並藉助動作幫助學生理解句意。讓學生根據黑板上的其他的動物圖片進行練習,如::Look at the pig. Wow! It's so big.使學生逐漸從模仿過渡到運用。教師繼續指著大象圖片說:Look, it has big ears. And small eyes.藉助手勢幫助學生理解句意。請同學邊做邊重復老師的句子。
(3)請一些學生依據黑板上的圖片為線索表演本課對話。
(4)學生自由選擇黑板上的動物進行表達練習。
Step 3 Practice
分組練習
(1)教師鼓勵學生學習 The opposite song ,使他們在快樂的歌曲表演中再次熟悉big,small這兩個詞。
(2)要求學生觀察所出示圖片的特徵,迅速說出如:Look,the elephant has big ears. And small eyes.的句子,說對的小組可以得到獎勵。在練習的後半部分可以出示小貓的圖片,讓他們試著說出Look, it has big eyes. And small ears. Look, it has small ears. And big eyes. 或是人物的圖片,練習描述人物:She has big eyes. Peter has a small nose.等句子,使學生們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描述。
(3)讓學生根據動物的特徵找出相應的器官圖片,一邊說,一邊把不完整的動物圖片補充完整。此項練習既可以練習學生說的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4)學生通過傳小球方式練習 I like...,it has...學生手拿自己喜歡的動物玩具,音樂響起開始傳小球,音樂停止時,拿小球的學生站起來介紹:I like my cat,it has big eyes.
Step 4 Assessment
完成活動手冊的內容。
對本節課比賽進行總結,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
Step 5 Additional activities
(1)課下比一比誰能用big,small組詞、造句最多。鼓勵學生充分調動所學過的知識,並擴展這兩個形容詞的練習范圍。
(2)搜集長著長耳朵或短耳朵,長尾巴或短尾巴的動物,相關的名稱可以是學過的,也可以是沒學過的。此項活動既是對下節課知識的預習,幫助他們回憶所學過的有關動物的詞彙,也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雨紛飛cgy,希望對你有用
Ⅱ 自然拼讀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自然拼讀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在教學中,老師要給學生認真講解每一個英文字母,使學生記住正確的讀音,在這個基礎上,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一些簡單的英語拼讀練習。
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
為了更好地發揮自然拼讀法的優勢,老師應該在教學中准備更多的資源。自然拼鄭亮讀法確實對歷塌學生的學習有幫助,假如老師不能在它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教學擴展,長時間以後,學生也會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老師應該根據課堂的具體要求,進行相關教學資源的搜集、整理。
自然拼讀法的規律總結:
老師要及時為學生進行喊爛寬自然拼讀規律的總結。大部分單詞的發音還是有規律可循的,但是,小學生本身的理解能力、總結能力都有限,他們可能難以及時發現其中規律。所以,老師要幫助學生對英語單詞的自然拼讀規律進行總結,這樣更有助於加深學生對單詞的印象。
Ⅲ 如何有效開展小學英語閱讀課的教學
閱讀能力是英語語言能力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英語教學的目的之一,也是一種重要的英語學習手段。無論對於學生將來應試還是未來的生存發展,閱讀都是一種非常必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學生獲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小學是英語學習的起始階段,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
那麼,在新課標下,如何在小學有效地開展英語閱讀課教學呢?
一、有效預習——提高閱讀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學生閱讀之前教師應及時給學生提供有關課文內容的背景知識材料和預習練習,指導學生預習。背景知識材料有助學生理解課文,也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其視野。預習練習能使學生明確預習目標,使預習有的放矢。課前預習還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作好心理和知識上的准備。
二、有效參與——提供閱讀實踐活動的保障
課堂導讀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篇章結構、主題思想、細節信息到文章寓意等多方面地理解課文。這一程序由以下三個環節組成:
1.引入新課引入新課就是把課文的主題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文提供的語言情境中來,激發學生的閱讀慾望。對於不同課文,教師應採用不同形式導入新課,常見導入新課形式有:提問、講故事、設置懸念、介紹背景、觀看影片、唱歌等。
2.作出預測,預測就是預先推測或測定。 預測是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故事的題目或圖片去預測故事的主要內容、可能用到的詞彙,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教師所給的主要詞彙預測故事的主要內容和主要句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對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輸出,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培養了自主學習、自主參與的能力。
3.設計任務英語閱讀。教學必須在主體參與方面解決問題,增加學生參與閱讀實踐的機會和時間。英語閱讀教學形式必須從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式」轉向以學生為主體的「任務式」。以學生為主體的任務式活動,就是讓學生作為閱讀實踐活動的主角,並使閱讀活動作為一種主動的、探索式的認知體驗。在「任務式」活動中,教師應多層次,多形式設計閱讀活動。
三、有效練習——拓展閱讀能力的空間
閱讀課後,教師不但要讓學生練習、鞏固和擴展在閱讀課中新學到的語言知識,還要發展其說和寫的能力。課後練習有多種多樣,要針對不同的閱讀課而設計練習形式有表演文、縮寫、改寫課文、復述故事等。在關注課後練習的同時,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技能,教師還可以布置課後閱讀,延伸課堂閱讀。閱讀後可以以手抄報或英語讀書筆記的形式展出。給學生搭建一座展示自己英語學習風采和獲得成功感的平台。
四、閱讀環境——營造閱讀活動的氛圍
閱讀環境是學生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閱讀的場所。
在此環境中學生可以利用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來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如文字材料、書籍、英漢雙解詞典,音像資料、多媒體課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教師按學生層次的不同因材施教,給予不同的指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得到教師的幫助與支持,而且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協作和支持。閱讀應當被促進和支持而不應受到嚴格的控制與支配;閱讀環境則是一個支持和促進學習的場所。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教學活動意味著給學生更多的主動與自由,充分發揮學生使用工具和利用資源的自覺性、選擇性。
五、師生角色——有效閱讀的策略
在課堂活動中,教師請學生做「老師」,解釋句子,分析文章結構和段落,綜合文章的中心思想。讓學生分析、綜合教材,難度是比較大,教師有必要對其不足之處進行修正、補充和評議,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雖然學生未必能夠對課文中的句、段做出令人滿意的分析,但這一過程實踐和鍛煉了學生分析綜合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探索,積極交流,使原來由教師來解決的問題在討論中共同求解,主體意識得到進一步激發,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體現。學生在自導與互補中掌握了學習方法,形成了學習的能力。
六、學生主體——多樣的閱讀模式
發揮學生主體性並不等於教師喪失了作用或者擔子輕鬆了,相反,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更具挑戰性。教師要創造一種積極的氣氛讓學生得以充分調動、充分發揮,這是教師對課堂教學過程擔負的協調作用所要求的。
Ⅳ 讀《小學英語分級閱讀學:意義,內涵,途徑》有感
有人這樣說:「一個人的成長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閱讀是人們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信息化的當今世界,閱讀的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人們需要養成持續閱讀的習慣,跟上時代的步伐。隨著英語教育制度的改革,作為一名一線小學英語教師,我不斷思考,怎樣提升小學生英語閱讀素養。王薔教授和她的研究團隊給我指明了方向。
《小學英語分級閱讀教學:意義、內涵與途徑》這本書正如其名,給我們大家介紹了有關小學英語分級閱讀的種種研究。通過仔細拜讀這本書,我對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有了全新的認識。分級閱讀源於國外,近百年來,不斷發展與完善,其科學性不言而喻。這里的分級指的是讀物的分級和閱讀者的閱讀素養分級,閱讀者的閱讀水平在哪,就選擇哪種水平的讀物。讀物難了,孩子們讀不懂,不理解,就逐漸失去了閱讀的興趣;讀物簡單了,孩子同樣會失去學習的興趣。根據學生的閱讀水平選擇相應的閱讀材料不正是與課改中以「學生為本」的最好體現。
分級閱讀的好處已毋庸置疑,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我怎樣利用分級閱讀在課堂上展開有效的閱讀教學呢?王薔教授的這本書給了我答案。教師可以通過這四種教學途徑在閱讀課堂上設計教學活動,它們分別是:圖片環游,拼圖閱讀,持續默讀和閱讀圈。
對於圖片環游教學法,我還是比較熟悉,在課堂上運用過,比如我講五年級下冊第6模塊第2單元《She visited the Tianchi lake.》時,就是結合設置問題和Lingling遊玩的三張圖片帶領學生學習。圖片環游很適合故事性的閱讀材料。不過教師要注意問題的設置要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圖片環游後要幫助學生梳理,總結,幫助學生內化知識。
拼圖閱讀和閱讀圈,是我在書中新學習到的。這兩種方法更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需要教師做好引導和監督。拼圖閱讀是對讀物進行拆分,讓學生像拼圖一樣,組內合作,拼出完整的故事。閱讀圈是將學生分成不同角色,各自負責己任,通過組內討論學習整個讀物內容。雖然之前我並沒有用過這兩種教學方法,但我願意在課堂上嘗試,多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持續默讀教學法了,這種方法是將閱讀回歸本質,讓孩子們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享受閱讀。教師要做的就是拿起一本書,和學生們一起默讀。這是多麼美好的情景啊,孩子們在閱讀中享受閱讀的樂趣。其實,在我們學校已經開展這樣的活動了,我也會盡我所能,幫孩子們創造持續默讀的機會。
閱讀是一個人終身學習的最重要的方法,當孩子開始以閱讀為樂,上了書本的鉤之後,他們就會不由自主,毫不費力地掌握語言能力。我們小學教師最應該做的是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引導孩子愛上閱讀。
Ⅳ 如何理解小學生拼讀的教學方法
漢語拼音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一年級新生入學後首要的學習內容,但是,純拼音的教學又是抽象枯燥的,因此,「研究教學方法,選擇適當合理的方式」,就成為拼音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漢語拼音教學方法的教學反思。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學方法巧妙得當,就能引起學生對拼音的長久興趣,讓他們積極愉快地度過小學學習中的第一道難關。下面是我在拼音教學中的幾點具體做法。
一、注重學生認知特點,設置合理的教學方法
由於一年級學生具有年齡小,自製能力差,思維形象具體化,注意力不集中等特點,因此,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注重教學內容的具體性和直觀性,選擇、設置合理的教法,使之符合兒童的上述認知特徵,以期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具體而言,可採用以下幾種做法。
1.情境圖示法。
人教版實驗教材小學語文第一冊拼音單元第五課可作此法的典型範例。課文中出現的畫面為公園一角。在此情境圖里,和平鴿的「鴿」提示「g」的音,橄欖枝的形狀提示「g」的形;水裡的小蝌蚪與水草構成的形狀提示「k」的形,蝌蚪的「蝌」提示「k」高音;椅子的形狀提示「h」的形.喝水的「喝」提示「h」的音,整幅畫面涉及「g」「k」「h」三個單韻母。為幫助學生理解、記憶這三個單韻母的音和形,可教學生以下順口溜:「鴿子鴿子ggg,蝌蚪蝌蚪kkk,喝水喝水hhh」。
第一課、第二課的教學亦可採用此法。通過課文提供的情境圖,使學生形象直觀地掌握「a」「o」「e」「i」「u」「ü」六個單韻母的音和形。總之,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文的插圖,抓住插圖所具有的「圖表音」「圖表形」的特點,幫助學生直觀、形象地掌握所學拼音字母。
2.實物演示法。
用實物來幫助學生掌握某些字母的音和形。例如,教學聲母「f」和「t」時,可選用一根帶短柄的彎頭拐杖做教具。拐杖拄地可表「f」的形,拐杖豎直舉起可表「t的形;又如,教學「d」時,可選用一面小鼓和一支鼓捶做為教具。豎直靠近隊鼓的捶與鼓組成的圖案,可表「d」的形,鼓捶敲擊小鼓發出的「的的的」的聲音可表「d」的音;再如,在區分「b」和「p」和「d」和「t」的發音是否送氣的教學中,可選用一張薄紙做為教具。把這張薄紙放在唇邊,有意識地發出「b」「p」「d」「t」各音,讓學生直觀地觀察送氣的情況。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利用表演活動.在活動中掌握所學內容。
學習聲母j、q、x與ü相拼時,可採用製做頭飾、教兒歌、組織學生表演等形式進行。兒歌:「j、q、x好朋友,一塊出去玩,路上碰見小ü,教學反思《漢語拼音教學方法的教學反思》。小ü小ü有禮貌,脫下帽子問聲好」。在教學中,組織同學進行一次小表演活動,讓四位戴有「j、q、x、ü」頭飾的學生上台表演,其餘學生大聲朗讀兒歌,在四位同學的即興表演中記住「j、q、x」與「ü」相拼的規律,然後在各組之間、同學之間亦進行類似的表演。通過這些表演活動,使學生既掌握了「j、q、x」與「ü」相拼的規律,又受到了「尊重他人,做有禮貌的好孩子」的思想教育。
2.編說童話故事,寓教學內容於故事情節中。
聲調教學中,應主要講清聲調符號的形狀和四聲的讀法。可將「四聲」的學習內容編成故事,以故事的形式來學習。
故事:森林裡只有小熊開了家商店,東西非常好賣,這不,小熊今天又該去城裡進貨了。開車行駛在平坦的大道上,想著商店紅火的生意,小熊高興地唱起了歌:「āā ā」。不一坐,前方出現了一個斜坡,為了爬上這道坡,小熊加大了油門,汽車在坡上吃力地行駛著,小熊嘴裡哼的歌也變成了「áá á」。好不容易爬完了這道斜坡,低頭一看,眼前的路又讓小熊吃了一驚:路面凹凸不平,坑坑窪窪。唉,又是一段難走的路!小熊是樂觀的,盡管眼前的路不好走,汽車上下顛簸著前進,但它仍然沒有忘記唱歌,不過此時的歌已變成了「ǎǎ ǎ」。走完了這段難走的路後,前方又出現了一大段向下的斜坡,站在坡頂,已能看見城裡了。小熊高興得不得了,大聲叫著「ààà,進城啦!」汽車飛快地下了坡,小熊為森林裡的小動物們又進了很多貨物。
同學們在聽上述故事的同時也學會了「a」的四個聲調的讀法及四種聲調符號。
Ⅵ 自然拼讀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現有非常成熟的學習方法,推薦如下:
《孫瑞玲:7分鍾兒童英語自然拼讀》網路網盤下載 MP3音頻格式
鏈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提取碼:1234
【自然拼讀】是什麼?
自然拼讀是英美國家孩子學習英語閱讀的方法
學會以後,不用音標、不用查字典
就能像美國小朋友一樣做到
「見詞能讀、聽音能寫」
記單詞、讀英文書的速度大幅提高。
Ⅶ 小學英語教學中自然拼讀法的問題
現在能看到的教學類基本都是台灣的,國內吉林出版集團出過一本內什麼名記不清了的拼讀書,容國內沒有更多的教學法引進。但是有相關的閱讀分級讀物,比如機靈狗故事樂園系列,培生英語分級讀物系列,攀登英語分級讀物,體驗英語閱讀文庫等。
Ⅷ 小學英語閱讀課程方案
小學英語閱讀課程方案
小學階段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語語感,為其打好語音、語調基礎,最終使學生具備初步的用所學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閱讀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閱讀教學在外語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閱讀課一直是最受重視的科目。下面一起來看一下我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英語閱讀的課程方案吧!
1、從生活實際入手,引入話題
小學英語在中高年級課本中已經出現了Let』s read,story time、繞口令等閱讀材料,同時所列功能項目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內容,突出了語言學習與學生生活經歷相聯系。課文基本上是以單詞、對話、閱讀的形式編排的,一課一個專題,圖文並茂,即圍繞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某個熟悉話題展開,提供相關畫面。教材的這種編寫特點也決定了小學閱讀教學要求突出「用」字,要讓學生學習、理解與傳遞必要的信息。
2、 層層推進,逐步操練
在小學階段,我們強調教師抓住小學英語教學的三個要點:興趣+情景+活動,採用諸如Look and Say這一類的方法,藉助圖片、錄像或假設的情景,讓學生對語言的的感知,對課文內容的感知,使他們產生閱讀的慾望
再通過一個Let』s be a painter.的教學活動,即讓學生留在腦中最深刻的一次假期通過畫筆畫下來並進行討論。並記錄下來在小組之間進行傳閱。既實現訓練任務向實踐型任務的過渡,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又解決了閱讀材料少的問題。讓學生輕松地在同學之間找到了感興趣的閱讀材料,同時也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3、視聽著手,解決問題
以問題推動學習,通過解決問題來感知整體的閱讀材料。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藉助課文圖片,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呈現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錄音。就這樣,通過設計問題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鑒賞文章的切入點。即教師設計問題,要遵循循序漸近的原則,要把問題建築在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之上,服務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水平的目標需要。
但是在循序漸進的原則下要盡量做到:
a.提問要誘發學生興趣設計問題:應該在學生現有的知識積累基礎上,在現有的邏輯思維水準下,換不同的角度提問。
b.提問設計須有「度」,從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實際出發,利用有關提示引導,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
c.提問設計應「巧」
4、過程指導,適當調控
閱讀習慣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閱讀的效率。小學生剛剛接觸英語,並不知道如何很好地去閱讀,大部分學生要靠老師正確的指導,而閱讀習慣也不是一朝一夕能養成的。為此,閱讀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具體有:
a.培養學生默讀的習慣;
b.培養學生根據意群認讀的習慣c.培養學生猜詞的習慣,最終鼓勵學生積極地進行閱讀。
5、滲透異國文化,拓展閱讀空間
語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學習中有許多跨文化交際的因素,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對英語的學習和使用,因此通過文化背景的滲透來培養文化意識有助於學生真正學好、用好英語,「流」向課外。
在My holiday的教學中我也積極地滲透西方節日及文化。如Christmas,Thanksgiving Day,等等,同時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去搜尋更多的相關信息。這樣,讓學生在主動,有興趣的條件下自主地拓展了課外閱讀的空間。
6、要增加語言實踐量,延伸英語閱讀空間
從培養閱讀能力的角度來看,僅限於課文的閱讀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閱讀課的課堂教學內容絕不能只停留在封閉的教室、狹窄的一本書里,而是要面對更廣闊的社會生活,以拓寬閱讀內容視角,擺脫傳統的英語閱讀教材的束縛,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素質。
具體做法:
(1)可開辟一個課室,裡面擺設著各種兒童英語讀物,這些讀物生動有趣,語言地道,豐富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資源。
(2)網上閱讀: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的普及為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契機,注入了活力,藉助這一優勢,我們可以把網上閱讀作為閱讀教學和課外閱讀的形式之一。同時,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計算機網路的智能化優勢,建立英語學習資料庫,為學生提供個別化閱讀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可以根據各自的需要,調看有關材料,以便讓學生自我拓展閱讀的空間。
7、要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滲透人格教育
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當前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閱讀教學應結合教學內容,寓思想品德教育於英語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因此,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以知識為載體,適時適度地滲透思想品德以及愛國主義教育。
拓展閱讀: 小學英語閱讀活動方案範文
一、指導思想
小學階段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語語感,為其打好語音、語調基礎,最終使學生具備初步的用所學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要適應社會、時代的需求,應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以學校發展的眼光對待英語教學。
成功的英語教學要依賴大量的語言材料和語言實踐,然而我們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感到:小學階段的學生接觸和使用語言的時空受到一定的限制。課外閱讀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閱讀教學在外語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閱讀課一直是最受重視的科目。還有,閱讀是鞏固和擴大詞彙量的好方法。然而現行的小學英語並無明確的英語閱讀教學目標和配套的閱讀教材,因此在小學階段開設英語課外閱讀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總體目標
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引導學生注重積累,注重閱讀感受和體驗,培養語感。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增強學生閱讀理解和分析鑒賞能力。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
三、閱讀目的
1.擴大學生的詞彙量。通過課外閱讀,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詞彙,進一步提高英語的閱讀水平和范圍,讓他們的生活不再僅限於課堂上,讓他們體驗到學習英語的快樂。
2.積極營造書香校園,激發學生英語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拓寬學生的英語視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英語素養。
3.介紹英美文化背景,幫助學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習慣用語並增加學習興趣,拓寬眼界,增長知識。
4.通過英語課外閱讀,豐富英語涵養,提升英語能力,挖掘英語潛力,藉助多種形式的英語課外活動,全面展示學生的英語閱讀成果,建立自信、激發動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厚實的基礎。
四、閱讀對象:三到五年級的學生。
1.注重單詞片語的積累,讓學生自備一本專用記錄本,記下所學的單詞,片語或小語法等,以便經常翻閱,復習,防止遺忘。
2.在各個班級制定英語角,鼓勵學生動手製作英語小報。
五、具體目標
一級(三年級):
1.在圖片的幫助下聽懂和讀懂簡單的小故事。
2.能交流簡單的個人信息,表達簡單的情感。
二級(五年級):
1.能藉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或小短文,並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
2.能結合上下文,理解句子。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閱讀速度有所提高,能夠根據閱讀材料的相關內容,回答一些較為復雜的問題。
六、方法指導
1、首先,提供語言感受,重視輸入。
對於首先呈現的故事素材,教學中要給學生盡可能多地提供感受語言的機會。教學中可以通過教材上的故事連環畫,根據故事內容製作的動態課件,教師聲情並茂的表演和體態語言等多種輸入方式,使得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如用眼、用耳、用腦等來感受故事的情景和內容。與此同時學生會積極地接收各種信息、發現事實、發現問題,如生疏的詞語,進而逐步形成通過整體接受事實、領會故事概要的能力;根據感受到的相關信息猜測、推測生疏詞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認真觀察、仔細聆聽、積極思索發現等積極學習的態度和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
2、其次,要緊扣故事素材,強調理解。
理解過程採取由表及裡、從易到難的方式,要有層次性。例如:可以先引導學生看故事的插圖和故事的標題,要求他們能預測故事的大意;再讓學生看圖聽錄音或教師表演,要求他們能弄清故事中的人物以及人物之間的關系;再讓學生邊看邊分節聽故事的錄音,要求他們能選擇判斷哪幅圖表現這段錄音的情節;最後組織學生看圖整體聽故事錄音,要求他們能回答有關理解性問題等等。分層次理解故事的方式或活動力求多樣,另外對學生的表現要及時評價,這樣有助於樹立他們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在故事教學中導入語言知識,促進學生的理解。
故事中肯定會有些新的詞語和句型結構,要根據實際把握時機在恰當層次的理解活動中採用直接式或間接式,集中方式或分散方式,甚至以直接翻譯的方式自然巧妙地導入。但是在教學時要講究分寸,在理解過程中這些語言現象導入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和促進學生對故事更准確全面的理解,絕不可為單純去教詞彙句型而造成對故事理解活動的干擾或終止。當然可以有意識地採取板書、出示卡片等方式強調新的詞語和結構,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對於這些目標語言點的進一步學習和操練,可以在後面有所設計和安排。學生在故事理解過程中對這些新語言現象的初步感受,又能為他們進一步學習、操練、掌握和運用這些詞彙和句型結構作好鋪墊。
3、最後,還要注重模仿表演,強化體驗。
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在英語學習中,還是應該注重模仿。所謂模仿並不是機械地跟讀。學生的模仿活動一定是在理解故事的內容和情節之後。沒有理解的跟讀活動是毫無意義的。模仿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能用准確的語音語調和情感說英語。要盡可能多地讓學生跟著錄音機進行模仿。表演是讓學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過group work等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語言表達的初步體驗。心理學認為,帶有情感、伴隨動作表演故事有助於學生語言的內化,進而能促
進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這一點在高年級的英語教學實踐中獲得了很好的印證。當然,對於程度好的學生還可嘗試讓他們創造性地對故事進行改編並表演,以第三者的身份用陳述的方式介紹故事的內容等等,逐步培養他們高層次的語言表達和運用能力。
七、保障措施
1、創設閱讀氛圍
建立班級英語角及其它學習陣地。可以向學生徵集英語方面的課外書籍,讓學生將書帶到教室,方便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充分利用教室內外的櫥窗、黑板報、手抄報等陣地展示經典佳句,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營造誦讀的氛圍。
2、指導閱讀方法
幫助學生制訂課外讀書計劃,指導課外讀書方法,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交流活動,對不喜歡讀書的學生,要特別關注,經常引導、鼓勵、熏陶、點撥。
教師自身也要以身作則,不僅對「必讀書」要熟悉,還要拓展閱讀面,多讀書,好讀書。
3、保證閱讀時間
4、開展課外閱讀專項活動
(1)利用英語課的free talk 時間,讓學生介紹自己的閱讀故事。
(2)開展課外閱讀手抄報比賽、連環畫比賽、講故事、演短劇、閱讀競賽等多種活動。
(3)定期評出「故事大王」、「小翻譯家」,並且給予少量的物質獎勵,如課外閱讀材料。
(4)發動學生搜集英語故事,定期進行閱讀推薦會。
;Ⅸ 硬核開啟英語閱讀教學!
關於英語閱讀似乎離我們很近,但卻離我們又那麼遠。
本學期有幸遇到了David Raph博士,他是跨文化教育的博士,在他的引導下開始真正接觸英語閱讀以及閱讀教學。
閱讀分為精讀和泛讀。現在在中國學校里開設的課程中多為精讀課程,精讀課程幫助學生學習一些閱讀策略,旨在學生最終成為獨立的閱讀者。泛讀課程能夠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提升閱讀能力和水平的必備的課程。
提高泛讀必須提高分級閱讀,分級閱讀材料本身有其系統性和科學性,小學階段繪本是分級閱讀的主要載體和分級閱讀方案實施的主要閱讀材料,但是由於都方面的因素,分級閱讀在中國開展的非常晚,2016年我國才首次發布了《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准(實驗版)》但是由於課時有限、閱讀資源不足、學生英語水平不均衡、教師缺少閱讀教學的理論和方法等原因,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教學開展的並不順利。而繪本閱讀是促進兒童外語習得和身心發展的良好途徑,能夠促進兒童的思維發展,是實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科育人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建立健全英語閱讀課程體系是英語學科勢在必行的課改內容之一。
作為英語教師,必須要掌握一些硬核的英語閱讀的理論與教學法。
首先是在缺乏有效的測評工具的現狀下,可以採用五指法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閱讀材料。Open a book to any page. Start reading. Hold a finger anytime you see a word you don't know. 0-1=too easy. 2-3=just right. 4=okay to try. 5+=too hard
其次,需要了解繪本教學常用的基本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程序化可以提高繪本教學效果,即課堂的教學組織和安排應有固定的模式。學生拿到繪本知道先做什麼,再做什麼,這樣可以節省解釋的導語和協調活動的時間。
1.拼讀教學法。主要用於自然拼讀的閱讀教學,是以技能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skill based instruction)閱讀內容的故事情節、主題寓意不強,主要在閱讀中學習拼讀規律、培養認讀單詞的能力、提高閱讀的流暢度。幫助語言能力發展和思維訓練。
2.持續默讀(SSR Khrash) 主要用於泛讀、自選閱讀。
3.圖片環游 通過教師提問和師生對話發展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思考與閱讀。
4.故事地圖 以活動單、提問引導的方式輔助學生完成閱讀活動、提問引導的方式輔助學生完成閱讀活動。
我們可以看到,故事地圖的基本構成如下:
1. 標題:故事的標題是一切的開始,常常放在最上角的位置
2. 作者、插畫師:在美國小學常常有Author Study這樣的活動,孩子們花幾個星期的時間,專門研究一個作者的生平歷史、文風、出過的系列書籍等等。因此作者在一個故事中至關重要。
3. 人物:故事的主角是誰?
4. 背景設定:故事的背景是什麼?
5. 問題:故事的矛盾是什麼?
6. 解決方案:最終故事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5.閱讀拼圖 需要學生以小組合作互動的形式、閱讀同一個問題的不同部分、然後整合分享。
6.閱讀圈 要求學生子啊繪本閱讀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擔不同的任務。
閱讀圈也稱文學圈,是指讀者基於不同角色組成小組深入研讀同一篇文本的合作學習活動。那麼,在閱讀教學中閱讀圈教學法的過程是怎樣的?有哪些角色構成?文末的教學實例能夠幫助您更好的理解其運用方法。
「 什麼是「閱讀圈教學法」?」
閱讀圈也稱文學圈,是指讀者基於不同角色組成小組深入研讀同一篇文本的合作學習活動。通過閱讀圈活動,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問問題,比較文化並聯系生活實際;其方式是一組學生閱讀統一故事,每個人負責一項工作,有目的的閱讀並與組內同伴進行交流和分享。
「「閱讀圈」的角色構成」
由多個基礎角色和備選角色組成(可根據篇章靈活設置角色)
1、閱讀組長(discussion leader):負責針對閱讀材料進行提問,組織小組成員進行討論;
2、總結概括者(summarizer):負責對閱讀材料進行總結;
3、文化連接者(culture collector):負責尋找並對比閱讀材料中出現的與中國文化的異同之處;
4、實際生活聯結者(connector):負責從閱讀材料中找出與生活相關的現象;
5、詞彙大師(word master):負責解決閱讀材料中重難點或具有重要或特殊意義的單詞和短語,並闡述原因;
6、篇章解讀者(passage person):負責探尋並闡釋閱讀材料中具有重要或特殊意義或寫的好的文欄位落。
「「閱讀圈」的意義」
給予學生與文本互動的機會;
在選材和技能發展方面賦權於學生;
鼓勵合作學習;
培養交流和分享能力;
「「閱讀圈」的過程」
閱讀圈適合於具有一定英語水平和閱讀能力的學生。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年齡和閱讀水平,調整角色或補充適切的角色在開展閱讀圈時,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1)提前做好角色設計和任務要求;
(2)初次使用該活動時,要注意指示語清晰、簡潔,盡量通過示範或舉例的方式進行說明,交代清楚每一項具體任務,確保每個學生在活動中能承擔並完成好自己在小組中的角色;
(3)從學生的多元智能出發,設計相應的角色,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受益;
(4)制定明確的小組合作規則,確保活動能夠順利進行。
「「閱讀圈」的教學實例」
讀物:外研社《領先閱讀X計劃》第五級In a spin
內容簡介:該故事是屬於科普類的繪本。涉及了梧桐樹的種子的知識點,屬於科學類的知識,學生可能不完全清楚各種植物的葉子和種子的形狀,所以安排了課前任務,搜集一些有關信息,以便課上進行更好的討論。
/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五年級的孩子,已經從中年級的活潑好動逐漸過渡為文靜、不大喜歡表現自我。他們從三年級開始學習這套X計劃故事閱讀繪本,有兩年的學習經驗和語言積累,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教學目標/
(1)學生學完本課時,能夠完整地表演和講述故事,同時對故事的發展有自己的想法和預測;
(2)能准確使用故事中所有動詞的過去式形式,同時掌握一些單詞和句子;
(3)通過學習本課能夠增強樂於助人、勇於開口、友好合作、積極參與小組活動的態度和習慣,同時增強熱愛科學文化的意識;
(4)通過小組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培養主動運用英語進行交流表達的習慣。
/教學過程/
1. 課前准備
課前讓學生觀察了故事的封面,學生對畫面中像羽毛一樣的東西產生了興趣,教師引導他們進行討論,布置任務,學生回家搜集相關資料,然後交給閱讀組長(discussion leader)。每組在閱讀組長的帶領下進行討論,發表自己的猜想和觀點。
2. 問候及導入
教師介紹本節課的評價方式,全班分為五個小組,表現優異的小組將得到老師送出的「神奇種子」。在一開始就讓學生接觸到了神奇的種子,立刻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
3. 呈現
首先,教師通過提問幫助學生預測故事大意。教師出示幾幅圖,學生們進行小組討論,由每組的討論閱讀組長來提出幾個問題,通過五組的碰撞,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故事的題目進行想像,說一說故事大意(允許學生使用部分中文)。
預測是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故事的題目和圖片預測故事中的有關內容。學生不僅要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而且還要運用邏輯推理展開合理的想像。各組的討論閱讀組長提出的問題如下。這些問題都是整個班思考的精華,為下一步學習打好了基礎。
① How many characters are there in the picture?② What』s on the ground?③ Why the big bird catch Ant?④ What does Ant feel and think?⑤ Are they safe at last?⑥ What will they do ?
然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三次圖片環游。
第一次環游讓學生回答先前提出的問題,確認自己對故事的預測是否正確。
第二次環游幫助學生清除故事中的生詞障礙,由每組的詞彙大師(word master)合作製作一份詞彙單,找出文中關鍵的詞語或生詞,從聽、說、讀、寫多方式入手處理生詞。
第三次圖片環游幫助學生理解關鍵句型和上下文聯系,由每組的篇章解讀者(passage person)來找出重要並且優美的句子,帶領大家朗讀理解。領讀時一定要以主人公當時處境中的心情來朗讀,比如悲傷、快樂、害怕等,增加朗讀的多變性和趣味感。
4. 練習
練習部分主要包括表演故事和復述故事。表演故事時,學生進行自由分工,一人擔任一個角色,加上自己的理解將故事生動地演繹出來。有時需要根據角色個人和小組人數進行適當調整。
在表演之前,需要進行語言練習,為後續的開放式和半開放式的表演和復述做准備。每組的詞彙大師可以通過討論確定一些重點詞彙,對讀本後面的單詞進行補充分類,比如本故事中多為動詞的過去式,可以補充出動詞的原型, 如go-went, blow-blew, spin-spun, fly-flew, land-landed等。篇章解讀者負責搜集精彩的句子。
表演的過程中有聽有說,也有視覺刺激,直接的視、聽、說訓練有助於學生理解掌握整個故事,也有助於突破一些難詞難句。
復述故事環節要求比較高,以每組的總結概括者(summarizer)為中心來完成,小組進行討論,教師可以給出一些關鍵詞或者是思維導圖來幫助學生進行復述。例如:
One day, Ant and Max walked…They found something strange. Max pointed…They decided to…Then they became…Suddenly, a big bird…Ant was taken…Ant felt… He…At last,…
5. 拓展
由每組的文化連接者(culture collextor)牽頭,思考整個故事的文化背景和差異。文中的主要人物Ant雖然經歷了這次驚心動魄的歷險,但是最後並不是因為害怕而退縮,而是有了一個去進行另一次歷險的想法。
在這樣的背景中,故事會有如何發展呢?這是一個開放式的故事結尾,學生們可以進行各式各樣的故事續寫。這是一項課後作業,雖然續寫可以是天馬行空的,但是文本最後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導向性,所以需要每組的文化連接者引導組員進行文化差異的比對,了解外國孩子的冒險精神強,創造力強,所以續寫要往這個方向去進行。
下面的一篇學生的故事續寫,是在文化連接者的引導下,由組內的所有學生共同討論完成的。
Then ,Max held the seeds. It was like two wings. Max waved the seeds. The seeds started to spin around and around. He could fly. The seeds took Max fly to the blue sky. And then he used magic watches to change smaller. Max set on the seeds. He said, 「Oh, it feels so fantastic! I like to fly in the sky!」 and at last, Ant joined him. They flew in the sky together. They were very happy and excited!
6. 總結
教師出示一幅幅關於大自然中幾種常見植物的葉子和種子的幻燈片,讓學生進行觀察,故事中一直出現的像羽毛一樣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植物的種子?經過激烈的討論和比對,學生得出了是梧桐樹的種子。教師順勢鼓勵學生多走進大自然,多了解科學知識,追求真理。
文本解讀是繪本教學的關鍵環節。對繪本解讀的程度和重點直接影響著繪本教學的效果。Fountas & Pinnell 總結出十二個閱讀教學策略,教師應該了解每個閱讀策略可用的問題。
具體的閱讀策略如下:
教師需要交給學生的閱讀理解策略:
閱讀前
1.想已知。在閱讀前,預覽下單詞或圖片。
2.設立目標。為什麼你要閱讀?(享受閱讀樂趣)
閱讀中
1.使用故事的架構。人物、背景和情節。
2.使用結構圖。使用故事地圖、網狀圖、表格幫助閱讀。
3.監控閱讀進展。使用提前閱讀或者重讀的閱讀策略。
4.提出問題。
5.回答問題。
閱讀後
1.總結。閱讀中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2.與現實建立聯系。
閱讀策略
1.人物/人物特點 character/character traits
Do you think Garrett is a good brother?Why?
2.中心思想 main idea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ragraph on page 126?
3.猜測 make prediction/speculate
What do you think Mia will do the next time she does not score a goal?
4.情節 plot
How do the cows use the typewrite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5.作者意圖 author's purpose
Why do you think the author wrote this selection?
Why do you think the autor wrote dogs?
6.文體:虛構故事和科普故事
How do you know that this story is fiction?
7.推測 make inference
Why do you think girls and boys played different sports long ago?
8.建立聯系 make connection
9.表達個人觀點 Express personal opinion
10.重要細節 important details
11.閱讀寫作short response
What are some ways that you can carë for a dog?
What leson does she learn ?Use details from the story to support your answer.
12.對比與類比 compare and contrast
13.author's craft/imagery
Ⅹ 如何豐富小學英語課堂教學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范圍內的綜合國力的競爭,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競爭。現代科學技術的主要標志是信息技術。而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活動的全球化使得外語,特別是英語,日益成為我國對外開放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而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英語的最佳時期,要把握好這一階段的教學,首先必須抓好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讓學生少走彎路,必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發揮最大的潛力,讓學生多動口,動手,向課堂四十分鍾要質量。那應該如何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呢?為此,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注意以下三個基本方面:
一、重視基礎教學
小學英語教學是英語基礎的教學,是為學生的英語大廈打地基的工程,地基打得不牢靠,大廈也就蓋不穩固了,因此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小學英語教學。而小弊陪拿學英語基礎包括語言基礎、心理基礎和學習方法基礎。任何一個基礎的方面,我們也不能偏頗,小學英語教學必須重視全面培養學生語言能力、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讓學生真正將所學英語知識與英語技能,在實際生活中加以靈活運用。
1.語言基礎
在新課程標准指導下,很多小學開始重視英語的教學,並且從以往只立足於讀寫的實踐,到現在注重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但我們強調交際語言技能運用的同時,不能忽視學生對最基本的語言基礎的掌握,而這基礎不僅僅包括聽說的能力,也包括了讀寫能力。也就是說,課堂租搭上絕大部分教學活動是要以語言實踐為基礎,要杜絕單純的傳授,講解語言知識的做法,要求教師科學地設計教學過程,努力創設豐富的情境,幫助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獲取語言知識,打好初步的語言基礎,才能防止小學英語教學中出現的「兩極分化」現象。那我們應該如何把這個「基礎」扎牢固呢?這必須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是要抓好學生口語基礎,這要求我們必須從小學低年級開始抓緊,因為低年段的學生學習語言,並不是單純的模仿,其中包含了他們大腦的智力活動,這是兒童高效率學習語言的原因,而且,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首先接觸的是英語會話的教學,它是接受初步英語語言的基礎,是通向英語語言天地的紐帶和橋梁,因此口語基礎的教學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就必須全面鋪開。另一方面是要學生掌握好閱讀基礎,熟練的拼讀和朗讀能力尤為重要。據了解,美英等國家的學生在進入高等學校之前,平均學會了五萬多個英語單詞。其中大部分學生是通過閱讀學到的。由此可看出閱讀的重要,它是學生學習語言和感受語言的主要渠道,是擴大詞彙量的主要方式,是培養語感的主要手段,也是運用語言進行口亂鄭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的核心,特別是小學高年段的教學應該更重視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讓他們從閱讀中積累更多的詞彙,同時也提高他們的語感,這對以後的英語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小學英語的課堂教學以語言為基礎,因此全面打好英語的語言基礎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
2.心理基礎
小學3~6年級的學生的年齡大約在9~12歲之間,這個年齡的學生具有好奇、好表現,擅長模仿的特點,他們聽覺靈敏,記憶力也比較強,對陌生的東西尤其有接觸的慾望,針對小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小學課堂教學必須創設愉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保持活躍的身心,發展學生的智能,使學生對英語學習有持續的興趣和愛好,要讓學生在快樂中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如果我們不根據小學生特有的心理特徵,盲目地強調口語訓練和詞彙的積累,那將導致小學生喪失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那樣的小學英語教學只能停留在淺層面,教學效率自然也不高。因此,小學英語的課堂教學要提高效率,就必須切實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徵,把快樂的課堂帶給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使學生有充分的信心和愉快的心境,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3.學習方法基礎
要打好小學英語的基礎,除了注重語言基礎和心理基礎以外,學習方法基礎更不能忽視。當今的英語課堂教學,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引導學生怎麼去學,那在短短的40分鍾里,教師如何去引導學生掌握這么多英語知識和技能呢?這就需要教師改變以往的只是傳授知識的角色,一個好的英語教師不在於他教給學生知識的多少,而在於他是否真正教會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生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對以後英語的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而學習方法必須要從小學就開始教導,因為小學生的記憶力和認知能力雖然都很強,但是卻還不會總結歸納,很多時候,學過的英語知識在他們腦袋中只形成一個語言片段,這樣學得的知識越多,他們越容易混淆,這時候教師必須起到引導的作用,引導他們梳理好知識,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教導他們如何去學,讓學生掌握學習英語的方法,防止以往教學中出現的死記硬背的現象,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這樣才能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活用教材,運用多種教學形式
要提高小學英語教學效率,必須要重視英語基礎的教學,還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教材內容的前提下,運用多種教學形式,明確教學目標,把教材內容自然融入到教學活動中。隨著新課程的全面推進,越來越多英語教師積極嘗試以活動為中心,以任務為主線的課堂教學模式,但很多時候,不少老師只注重了這多種的教學形式,卻忽視了教材的任務,教學的目標。要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就要求我們學會運用多種教學形式豐富我們的課堂,同時結合教材,活用教材。如果教學活動脫離了教學內容,偏離了教學目標,那麼再有趣的教學活動也難以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活用教材,多種教學形式的運用提出幾點體會。
1.趣味性
興趣是促進學生探究知識的重要因素,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興趣尤為重要。有了興趣,才能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保持高昂的情緒,飽滿的精神,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在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必須提高課堂的趣味性。新課程就明確主張通過唱歌、游戲、表演、競賽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
在英語教學中,英語歌謠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也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三年級教學英語數字時,教師就可以利用英語兒歌「Ten
Little Indian
Boys」進行教學。這歌曲不僅可以讓學生容易掌握英語數字,也能通過改編歌曲以求練習新的語言知識。比如可以把「Indian
Boys」改成其他的新詞彙。這樣,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已學的知識,引出新的知識,是枯燥煩悶的語言學習變得輕松、簡單,愉快。
小學生的語言能力大多是從唱、玩、演、做等形式中獲得。因此,教師必須以學生喜歡的游戲形式呈現、鞏固和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和技能。游戲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形式,也是創設寬松的課堂氛圍的一種手段。只有在愉悅的氣氛下,學生才能學得快,學得活。針對小學學習內容和小學生的特點,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一般可以利用下面幾種游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一堂平凡的英語課亮起來:「guessing game」、「touching
game」,「matching game」,「searching
game」,「missing game」,「grouping game」。例如,在四年級教學「Occupations」
這一話題的時候,需要學生掌握大量關於各種職業的單詞,老師可以通過簡單的拼圖游戲,讓學生在輕松的直觀的游戲中掌握和鞏固單詞。在開展游戲活動時,老師必須特別明確的是,游戲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單純地玩,而是引導他們掌握知識,完成學習任務。英語的游戲教學是要把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學生歡樂的鼓舞和全面發展的源泉,注意結合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要提高我們課堂教學的效率除了「唱」、「玩」以外,還可以給學生表演的機會,而老師必須給學生提供熟悉的活動場所,學生只有面對自己熟悉的材料才會有抒發自己感情的興趣,才會積極參與表演的活動。比如老師可以讓學生用英語表演灰姑娘、大灰狼、三隻小豬等角色,這不僅給學生提供了用英語進行思維的空間,也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拓展了他們的想像力。表演給學生提供了一個互相交流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開口說英語,同時也可以利用肢體語言、表情等方式進行表情達意,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際語言交際能力。
小學英語教學強調從學生的興趣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生方式,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各種手段提高課堂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2.情境的呈現
英語中的情境是指一種生活場面。在英語教學中,創設生動形象的情境,既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然而,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許多教師對創設情境的目的性不夠明確,創設的情境有效性不高,那我們應該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創設真實有效的情境,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呢?其實小學英語的情境教學就是要求教師將教學目標外化為一個學生容易接受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有直觀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濃厚的情緒氣氛可以感受,讓學生先感受、後表達。情境是人、事、物及其相關的綜合體,情主要指人及其行為和心理;境則強調客觀外界構成的自然性。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可以應用多媒體、錄像、投影、實物、圖片、簡筆畫等多種教學手段,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他們積極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在豐富多彩的情境下,能夠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慾望,可以使呆板的學習過程變得輕松愉快,可見這有利於提高我們課堂教學的效率。
3.接近生活,體現開放性
要在我們40分鍾的課堂中收到良好的效果,應該在課堂上採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而且這些教學方式必須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連,也就是要使課堂生活化,而這並不是單純地模仿和說說、唱唱、玩玩,要使英語課堂真正做到貼近學生的生活,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運用語言於真實自然之中,避免機械性的練習。教師必須抓住學生們通常談論的事,來創設適當的語言教學情景。比如在教授家庭成員的單詞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帶來他們的全家照片,讓學生互相介紹自己的家庭,通過這方法讓學生學習自己身邊的事物,也能夠提高他們的學習情緒,從而有效提高我們課堂教學的效率。二是在趣味中將語言融入生活。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就必須注重趣味性及多樣性,把重點放在讓學生運用語言去獲取與自己生活相關的信息上。比如在教學如何介紹別人時,可以先讓學生畫他們的好朋友,這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再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朋友。學生通過活動,既學習和運用了新的語言知識,老師也能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學習語言是為了應用於生活,而語言的學習也離不開生活。所以必須使我們的英語課堂真正成為一種生活性的課堂,讓學生真情投入到課堂上。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我們要注意課堂的趣味性,注重情境的呈現,接近學生的生活,在注意這多種課堂教學形式運用的同時,不能丟掉教材,教學活動形式要與教材內容相關,為教學目標服務,不能盲目地為活動而活動,而且形式需要多而不亂,注重其可操作性,只有這樣才能有助學生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使他們真正掌握語言知識和靈活運用語言技能。
三、提高教師自身的基本素質
小學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他是一位計劃員,一位調控員,一位強化記憶者,一位示範表演者,一位參與表演者,一位裁判員,一位指揮員……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小學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教師自身的基本素質是十分必要的。小學英語教師只有具備職業道德與優秀的個性品質、良好的語言素質、精湛的教學技能、精通的教學策略、透徹的異國文化意識以及嚴謹的教育科研能力,才能勝任本職工作。
首先,小學英語教師必須熱愛英語的教學,對教學工作有高度的責任心,愛自己的學生,任何教師都必須充滿責任心,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才能煥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勵學生的學習上進心。
其次,小學英語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語言素質。語言素質包括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的能力。一方面是指英語的語音、詞彙、語法、語用與文化背景等知識;另一方面是指聽、說、讀、寫的語言運用能力。小學英語教學對教師的語言素質要求很高,如果英語老師的語音、語調不標准,會直接影響學生模仿的質量。因此小學英語教師必須認真提高自己的語言素質,做到能夠准確地拼讀字母,音標;能夠注意升降調和按意群讀等;能夠流利地說一定數量的歌謠以及日常用語和課堂用語;能夠流利講述英語小故事等。小學階段的學生善於模仿,因此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作為一位小學英語教師首先必須自覺地提高自己的語言素質。
再次,小學英語教師還應該掌握基本的教學技能。教學技能主要是指教師設計教學和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能力。它是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與教學理論素養的綜合反映。小學英語老師應該考慮小學生的年齡特徵、性格特點、語言水平等各個方面,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教學任務,有效地開展課堂活動,力求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要達成教學目標需要教師明確「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樣教」。教師必須根據不同的教學環境分析運用什麼教學方法,達到最佳的效果。比如說在教pen這個單詞的時候,可以直接讓學生跟讀,然後講解中文意思,也可以用實物進行直觀教學,或是藉助多媒體等手段呈現單詞,那究竟要用哪種方法教學最有效,這必須要求我們教師認真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教學實際需要。掌握基本的教學技能,是一個小學英語教師提高其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
還有,小學英語教師還應了解外國文化知識。外語教學一般都要求教師了解所教語言的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習慣等。而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同樣也要求教師熟悉外國文化知識,因為小學階段文化意識的教學目標重在培養學生對外國文化習俗的興趣,是他們了解異國的文化。課堂教學是小學階段傳授文化知識和培養文化意識的主要途徑。適當地介紹一些英語與漢語之間的文化異同是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師應該多了解一些英語國家的文化方面的知識,多掌握一些文化教學的方法。
最後,小學英語教師應該具備綜合的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善於思考教育現象,善於選題與確定研究方向,善於收集和處理信息,並對信息進行科學的判斷、分析和評價。教師應加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結構,豐富個人的理論和實踐知識,善於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將教學中的一些小問題作為研究課題,把科研成果運用於教學過程之中。這樣在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時,也能夠很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小學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啟蒙階段,小學英語教師肩負著培養學生興趣和為學生打好基礎的重要任務,因此小學英語教師必須自覺地從各個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質,從而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只要我們努力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質,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根據教材內容,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就能夠提高課堂40分鍾效率,從而全面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