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課題研修理論依據
A. 小學英語閱讀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怎麼寫
新的教學理念。
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倡的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思想,以國家頒布的《英語課程標准》為依據,著重研究如何訓練學生的英語讀寫能力。
英文是西日耳曼語的一種語言,最早是在中世紀早期的英格蘭使用的,該語言最終成為21世紀國際話語的主要語言。
B. 如何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 課題
一、提高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在教學開始時,我給每個學生起一個英文名,學生們很好奇,也很樂意自己擁有了新名字。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我都叫他們的英文名。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真研讀教材,精心設計語言情景,通過學唱英文歌曲、競猜、搶答、表演等形式組織好課堂教學,有時自編的小品都取材於班內真人真事,讓本人表演。我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編劇小組,讓他們積累素材。課堂教學的多樣性,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寓教於樂,學生不會生厭,讓他們參與其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擴大詞彙量
詞彙量的大小直接影響學生的理解和閱讀速度。擴大詞彙量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前提。所以,對於每個英語學習者,都要熟練掌握一定量的詞,才能更好地進行閱讀。詞彙量的獲得,首先是課本上的必須掌握。在記單詞時不要單獨記生詞,那樣很容易忘,最好把它放在句子或文章中一起記憶。把單詞同整句話一起記,不僅記住了單詞的意思,也記住了它的用法。其次,廣泛閱讀是擴大詞彙量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泛讀時不要求對內容完全掌握,能看懂、能接受信息、進行簡單總結,能就所讀內容進行問答就行。廣泛閱讀可以是老師向學生指定閱讀材料,然後統一檢查、提問。也可以是學生自己閱讀,老師不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在讀物選擇方面老師應給予指導,作到有布置、有指導、有檢查。可以讓學生們通過比賽看書多少、難易程度、詞彙量的大小來激發讀書的樂趣。
三、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前提,不同的閱讀方法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良好的閱讀習慣應該是:1.
不要出聲讀或指讀,要默讀。出聲讀和指讀都會分散注意力,限制閱讀速度。默讀可以集中大腦,邊讀邊想,可設問、可推測。2.
不要逐字逐句地讀,要以意群或句子為單位。逐字逐句地閱讀過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單詞上,不僅影響閱讀速度,而且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3.
不要重復閱讀,這樣影響理解力的集中,減慢閱讀速度,因此會挫傷學生的閱讀興趣。要調用自己的全部知識和智慧,一口氣越障礙看到底。4.
不要一見生詞就查字典,要養成根據上下文猜測生詞詞義的習慣,在不影響理解全文的地方,要捨得放過難點,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閱讀興趣。5.
不要邊讀邊譯,這樣影響速度,不能促進理解。應該直接用英語思維、記關鍵詞、抓主旨。
四、重視閱讀技能的培養
讀書需要多種能力,需要語言能力、記憶能力、語言技能、理解能力及閱讀技能。
閱讀能力也是閱讀方法,閱讀目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方法,閱讀材料不同需要不同的方法,不同類的書需要不同的方法。培根在「論讀書」一文中對閱讀技能、方法作過論述:「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隻須讀其部分者,有隻需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書也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淡而無味矣。」
「只須讀其部分者」是有目的,有選擇的閱讀,可通過巡查與略讀來完成;「有可吞食者」,即「只須大體涉獵者」,指快速吞食,可大體略讀、查閱;「少數則須咀嚼消化」,即「少數則須全讀」,需要進行反復閱讀、精讀、研讀。
掌握一定的技能之後,還要多練,做到熟能生巧,真正提高閱讀能力。
C. 如何提高高年級學生英語閱讀的能力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所謂課題背景,主要指的是為什麼要對這個課題進行研究,所以有的課題乾脆把這一部分稱為「問題的提出」,意思就是說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問題,或者說提出這個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課題研究的內容,顧名思義,就是我們的課題要研究的是什麼。比如我校黃姝老師的指導的課題「佛山新八景」,課題研究的內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為重點,考察佛山歷史文化沉澱的昨天、今天、明天,結合佛山經濟發展的趨勢,擬定開發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氣象的文化旅遊的可行性報告及開發方案。」三、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課題研究的目的,應該敘述自己在這次研究中想要達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結果。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在「課題研究的方法」這一部分,應該提出本課題組關於解決本課題問題的門路或者說程序等。一般來說,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研究方法有:實地調查考察法(通過組織學生到所研究的處所實地調查,從而得出結論的方法)、問卷調查法(根據本課題的情況和自己要了解的內容設置一些問題,以問卷的形式向相關人員調查的方法)、人物采訪法(直接向有關人員采訪,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獻法(通過查閱各類資料、圖表等,分析、比較得出結論)等等。在課題研究中,應該根據自己課題的實際情況提出相關的課題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實用就行。五、課題研究的步驟課題研究的步驟,當然就是說本課題准備通過哪幾步程序來達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這一部分里應該著重思考的問題就是自己的課題大概准備分幾步來完成。一般來說課題研究的基本步驟不外乎是以下幾個方面:准備階段、查閱資料階段、實地考察階段、問卷調查階段、采訪階段、資料的分析整理階段、對本課題的總結與反思階段等。
六、課題參與人員及組織分工。這屬於對本課題研究的管理范疇,但也不可忽視。因為管理不到位,學生不能明確自己的職責,有時就會偷懶或者互相推諉,有時就會做重復勞動。因此課題參與人員的組織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參與研究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推選出小組長,由小組長負責本小組的任務分派和落實。然後根據本課題的情況,把相關的研究任務分割成幾大部分,一個小組負責一個部分。最後由小組長組織人員匯總和整理。
七、課題的經費估算一個課題要開展,必然需要一些經費來啟動,所以最後還應該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課題所需要 的資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資料需要多少錢,實地調查的外出經費,問卷調查的印刷和分發的費用,課題組所要佔用的場地費,有些課題還需要購買一些相關的材料,結題報告等資料的印刷費等等所謂「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沒有足夠的資金作後盾,課題研究勢必舉步維艱,捉襟見肘,甚至於半途而廢。因此,課題的經費也必須在開題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綢繆,才能真正把本課題的研究做到最好。
學位論文是學生獲得不同等級學位的一個必要條件, 但學位論文的撰寫一定要通過開題報告這個關,如果開題報告不被通過,那麼就不允許撰寫學位論文,顯然開題報告對於學位論文而言至關重要。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如何撰寫? 開題報告由哪幾部分構成?各部分之間是什麼關系?各部分的撰寫有什麼具體的要求? 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撰寫開題報告之前弄明白。一、選題及目的撰寫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首先要有選題。選題就是學生學位論文的研究題目。選題有幾種來源,要麼來自於個人的生活經驗或專業經驗,要麼來自文獻閱讀,要麼來自於老師的建議。選題還會涉及選題的大小、選題的范圍。它們都是相對而言的, 這也視研究隊伍的大小和研究能力強弱來確定。例如學有效性研究」,甚至再縮小為「小學數學幾何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由此可以看到選題由大到小的變化。選題意義可以理解為研究目的, 選擇了一項研究到底要達到什麼目的, 這是研究者首先需要明確的目標, 通常選題意義或研究目的可
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第一是學術意義,第二是理論價值,第三是實踐價值,第四是個體目的,第五是知識發展。任何一項
選題都可能從以上幾個方面來設定其意義,但並不是每一個選題都要達到這些目的, 這要視選題大小、范圍和類型而定。
在選題意義上,作為一種科學研究, 論文的意義在於填補知識的空白或探索新知識、找到一些現象的起因、描述一些現象
、解決一個實際問題或驗證一個假設。
二、概念和理論框架從研究選題、研究問題、研究文獻綜述到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的
確定中可以明確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 但一項研究是否具有獨創性或原創性還取決於這項研究的理論框架或分析
框架、研究視角或範式。所以在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中還須提出研究的理論框架, 這個框架將決定學位論文的邏輯結構。
研究「概念框架和研究目的密切相連,而且研究目的與框架共同對研究問題的形成造成重要影響」[1]8。為什麼研究需要概
念或理論框架呢? 這是因為一個概念框架、模型或理論可以幫助提出一個科研問題或對某個問題做出解答。科學研究實質
上是為了發展或驗證能解釋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的理論、假設、模型、猜想概念框架。研究問題和理論之間的聯系是直截了當
的。一個研究問題可能需要多個理論,不同的理論可能對一個問題作出不同的解答,如「班級人數和學生成績之間的關系是
什麼」 這樣一個研究問題可以用多種理論來回答。另外,觀察什麼與如何觀察是由該問題或選題的一個核心概念來驅動的
。那麼什麼是概念?什麼是概念框架?什麼是理論?什麼是理論框架?概念或理論從哪裡來?如何在研究設計中構建概念或
理論框架? 如何在研究設計中應用概念或理論框架? 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在研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研究的理論框架其實還
與研究的假設聯系在一起,也就是說,每一個開題報告都會有研究的假設,或者說,做研究首先要有假設,然後去找證據證
明這個假設是成立的。如一個研究生提出了一個假設,說一個人的數學成績取決於他的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強則數學成績
就高,這就是一個假設的理論模型。三、研究問題一切研究都始於問題, 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是研究的開題報告,因此也
必須始於問題。年鑒學派大師費弗爾說得明確:「提出問題是所有史學研究的開端和終結,沒有問題便沒有史學。」[2]同
時,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可能只需要數學或實驗技巧,而提出新問題、發現新可能性或以新視角
看待舊問題, 卻需要具有創造性的想像力,這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3]52 由此可見在研究中問題的重要地位。什麼
是「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說明研究者想要知道什麼,想要通過研究理解什麼,因此研究問題一定是指向知識和理解。研
究問題與研究假設是有區別的,研究假設是研究者對這些問題的嘗試性回答。問題的來源「多數人的寫作或者緣於現實的思
考,或者緣於閱讀的興趣。其實,在大多數情況下,閱讀會促進對現實的思考,對現實的思考常常會求助於閱讀。」[4]「
通過專業或個人日常經驗選擇一個研究問題似乎比通過(老師)建議或文獻的途徑更加危險。但這種擔心未必正確。以個人
經驗指導你的研究有可能會更具價值。」[1]13 從這些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閱讀、專業活動、生活經驗、老師建議都可能成
為研究問題的來源。這里需要解釋和說明的是,在中文中「問題」有多重意義,而英文中question、problem、issue 各具
有特定的意義所指。我們用三個動詞就可以解釋這三個詞的意義了:「回答問題」、「解決問題」和「討論問(議)題」。
在學術研究中可能為了「解決問題」而要提出需要回答的研究問題,所有的「解決」「回答」的問題都可以成為討論的問題
。因此在研究中需要「回答問題」。通常我們會說,「偉大的科學研究工作常常出於解決某一急迫的實際問題。」[3]19三
個基本問題:是什麼? 為什麼?如何?由於研究者的研究價值觀不同, 對研究問題的認識也不同。馬克斯威爾把研究問題
劃分為三類,它們是一般化問題(generic questions)和具體化問題(particularistic questions)、工具主義者問題和
實在論者問題、變數問題和過程問題[1]53。也有方法研究學者認為,「大量的教育研究問題可以歸納為相互關聯的三類形
式:描述性問題———正在發生什麼?因果性問題———是否有系統性的作用? 過程性或機制性問題———為什麼會發生
或怎麼發生的? 」[3]93 我們把問題基本上分為三類,即本體論問題、價值論問題和方法論問題, 通俗地說, 在研究中
時刻要回答「是什麼」、「為什麼」和「如何、怎麼辦」的問題。問題的表述方式研究者應該以有助於實現實踐目的的方式
提出研究問題, 而不應該把這些研究的目的隱藏在研究問題本身中。並且研究問題必須是通過研究能夠得到解答的問題,
研究必須是真正可以實施的。「如果提出一個沒有哪個研究能夠回答的問題是沒有價值的,無論是因為無法獲得回答問題的
資料,還是得出的結論可能會有嚴重的效度威脅。」[1]51如果把研究問題劃分為工具主義者問題和實在論者問題, 那麼通
常會有如下說法: 提出研究問題時,要以研究對象所說或所報告的方式,或者以直接觀察到的方式,而不是以信念、行為
或因果推論的方式提出。4.問題和選題的關系對什麼問題的研究和回答才具有選題意義? 研究問題應該通過研究者的研究
可以回答的問題,而且可以直接詢問研究如何實現實踐的目的。在論文開題報告中,首先要表述的是「問題的提出」,也就
是提出要解決的問題,提問的方式多種多樣。德里達在談到「本體論」問題時,認為本體論始於「這是什麼」這種方式的提
問,但他反對邏各斯中心主義方法,但反對的策略則是「回溯到源頭去」,他主張的追溯就是「提問(questioning)」,
「提問看上去只是疑問而無所肯定,其實,照海德格爾的說法,在提問中,所要問的問題的方向就已經確定了。這其中就有
著yes。」[5]因此在我們的論文開題報告中,提出問題本身就是一種肯定, 提問者只是對它進行論證而已。要很好地設計
研究問題, 因為它們會影響到方法的可行性和研究的效度或結果。研究問題是研究設計的中心,它決定著其他各個部分。問題提出要有意義。「從偶然的想法到形成概念並具體確定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 這一過程對科學研究是至關重要的。」
D. 國外研究現狀國外研究過讀思達嗎
一、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的關鍵概念
(一)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2017)(以下簡稱《標准》)指出,高中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是為了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是構成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
(二)「讀·思·達」教學法
「讀·思·達」教學法(teaching method of 「reading, thinking and expressing」)的內涵是:教學過程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過程是閱讀、思考、表達的過程,閱讀、思考、表達是教學的三個基本環節、步驟和流程。「讀·思·達」教學法是指以讀為導向的讀思達模式、以思為導向的讀思達模式、以達為導向的讀思達模式。「讀」是基礎和前提,「思」是關鍵和核心,「達」是提升和鞏固。「讀思達」三者有機統一,保持和諧關系,缺失任何一個要素一個環節,都會使學習及其功能受損。
「讀·思·達」教學法的英語學科性特性是:英語語感:讀一讀/聽一聽,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英語閱讀+英語思考+英語表達=英語學習/教學。學生經過用英語進行閱讀、用英語進行思考、用英語進行表達這三個相對完整的學習環節,把英語知識轉化、內化為英語素養。「讀·思·達」教學法以學生學習為本位,讓英語核心素養在課堂中真正落地。
(三)語篇教學
語篇(Discourse)是實際使用的語言單位,是交流過程中的一系列連續的語段或句子所構成的語言整體,從功能上來說,它相當於一種交際行為。構成語篇的語段或句子各成分之間在形式上是銜接的,在語義上是連貫的。語篇可以是對話,也可以是獨白,它包括書面語,也包括口語。語篇能夠確定語言運用的場景和具體的語境,體現語言的表意功能,同時又能反映語言成分之間的相互聯系,因此可以作為話題教學的背景。《標准》強調,「在開展對主題意義探究的活動中,語篇不僅為學生發展語言技能和形成學習策略提供語言和文化素材,還為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供平台」。
語篇教學(Topic Discourse Teaching)是相對於以詞彙和句子結構為中心的教學而言的,提倡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從篇章的角度理解和把握所學語言材料。語篇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能用目的語來交流思想,包括文化背景、認知等方面的知識。語篇教學不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還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
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與語篇教學密不可分。在閱讀教學中,語篇教學從理解整篇內容入手,運用所學語言和知識游覽和捕捉重要語言線索,對所讀文章獲得一個總體印象,然後分段、語篇找出中心思想和重要信息,對語篇功能和結構進行深層次的理解思考。在寫作教學中,語篇教學通過寫作活動鞏固詞彙語法,強調寫作過程是一定情景下實現一定的交際功能的語篇創作過程。所以在語篇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
(四)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
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以特定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整體呈現的語言材料的教學,其核心思想在於創設有效高中英語話題語境,置教學於具體話題語篇語境中,置語言運用於具體話題語篇情境中。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是基於英語教材話題和語篇,指導學生解讀體驗學習話題語篇,發掘體驗話題知識的交際意義與語篇意識,創設話題語言情境,結合學生的經驗而有效開展的話題語篇教學活動,倡導教師基於語篇整合話題知識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二、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的理論基礎
《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的理論依據是《標准》倡導的英語學習活動觀、認知理論和「窄式閱讀」理論。
(一)英語學習活動觀
《標准》基本理念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著力提高學生學用能力。標准倡導指向學科核心的英語學習活動觀,認為教師設計的英語學習活動應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使學生通過學習理解(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應用實踐(Applying and Practising)、遷移創新(Transferring and Creating)等一系列容語言、文化、思維為一體的活動,獲取、闡釋和評判語篇(Discourse)意義,表達個人觀點、意圖和情感態度,分析中外文化異同,發展多元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提高英語學習能力和運用能力。
(二)認知理論
認知理論是「讀·思·達」教學法的理論基礎。認知理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是建立在格式塔心理學的基礎上的,在這種意義上也被稱為「場的理論」。認知心理學將認知過程看成一個由信息的獲得、編碼、貯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連續的認知操作階段組成的按一定程序進行信息加工的系統。信息的獲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刺激信息。信息的編碼是將一種形式的信息轉換為另一種形式的信息,以利於信息的貯存和提取、使用。信息的貯存就是信息在大腦中的保持。信息的提取就是依據一定的線索從記憶中尋找所需要的信息並將它取出來。信息的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對新信息進行認知加工。認知加工理論認為,認知輸入、認知加工、認知輸出三個環節構成完整的認知過程。同樣,閱讀、思考、表達三個環節構成完整的學習過程。這兩條主線相互對應,其中,認知輸入、認知加工、認知輸出分別對應求知慾望、探究慾望、表現慾望,前者是「讀·思·達」教學法的顯性要素,後者是「讀·思·達」教學法的隱性要素。
(三)「窄式閱讀」理論
美國著名語言教育家克拉申在1981年提出了窄式閱讀的概念,窄式閱讀指學習者通過閱讀同一風格、同一主題或某位作家的多部作品來提高閱讀能力的一種策略(reading on the same topic, books by the same author, and/or in the same genre)。克拉申認為教師可以採取專題性原則引入窄式閱讀的方法設計教學內容。窄式閱讀有利於增加學習者閱讀的趣味性,使輸入的語言材料既有趣又相關,有利於語言的習得與輸出。窄式閱讀的優越性表現在:同一主題的文章在詞彙的使用上有不斷地重復,能促進閱讀者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習得句法結構並記憶詞彙,並運用相關詞彙進行寫作。
三、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的現狀與研究的價值
(一)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與研究的價值
1.一些學者探索實施「讀·思·達」教學法
全國優秀教師余文森教授指出閱讀、思考、表達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分為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三種。他在第九屆基礎教育改革論壇中指出「讀·思·達」教學法讓學生的學習在課堂真實發生;讓核心素養在課堂真正落地。認為「讀·思·達」教學法的內涵是面向所有學科、學段的通式教學法、基本教學法,學科閱讀+學科思考+學科表達=學科學習/教學。余文森教授認為閱讀的本質/功能是認知輸入和信息吸收。從個體發展角度講,閱讀是一個人精神發展的根基,閱讀決定一個人思想的高度和發展的潛力。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是教育的根基性工作。思考的本質/功能是加工、建構,教學的根本任務是通過知識或以知識為媒介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和鑒賞力。使用語言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能夠決定一個人發展的潛力。表達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也是最有影響力的能力。
其他一些學者探索實施「讀思達」教學法或「讀思言」教學法。學者王福瑞探究「讀思達」教材分析模型建構與實踐策略,從課程資源開發、整合與生成的角度,以「讀思達」教材分析思想為指導,探索建構「讀思達」教材分析模型,並探究運用這一模型分析教材的有效策略。學者黃遠振、蘭春壽探討英語讀思言的隱喻意象與教學互見,指出英語讀寫教學的讀思言指的是閱讀、思維和書寫,讀思言教學流程包括讀的互見、思的互見、言的互見;教學互見過程就是師生相互學習、互惠共生的過程。學者黃遠振、黃睿進行英語深讀教學讀思言模型構念與實踐研究,指出讀思言構念具有簡潔性、靈活性與可復制性優勢。學者許華華進行「讀—思—言」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反思與探究。
2.國內外一些學者探索實施基於語篇的教學研究
國外一些學者認為通過語篇可以實現語言的交際。系統功能語法指出語言是語義潛勢系統網路,它能夠實現概念、人際和謀篇三方面的功能;語言的交際是通過語篇而不是通過句子來實現。功能主義語篇教學理論認為,語言教學是語篇教學,它以篇章為中心。應該當代語言家韓禮德和哈桑把語篇定義為具有功能的語言。有人認為,四個階段構成一個完整的寫作過程,第一階段是建構話語范圍知識,第二階段是建立語篇模式,第三階段是合作創造語篇,第四階段是獨立創作語篇。哈蒙德的語言模式為語篇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認為語篇是任何語言交際模式的最里層,是實現語義功能的手段。也有人指出,語言在本性上是語篇敏感的。
國內一些學者探索實施基於語篇的教學研究。學者何慧仙探討語篇分析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學者李莉進行高中英語閱讀「語篇思維」教學實踐研究,從「讀解—探究—創生」三個環節設計教學,培育學生的批判性、邏輯性以及創造性思維。學者陳濤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實施語篇分析策略,從呈現、泛讀、精讀、復述等方面探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語篇分析的實施。學者吳圓圓探討語篇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構建。學者曲國紅從語篇層面談高考英語讀後續寫教學,結合具體的讀後續寫教學實例,提出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文章、提供科學的閱讀內容、重點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等培養學生讀後續寫能力的策略。學者姜麗萍探索通過英語語篇教學培養高中學生思維品質的策略。學者邢文駿、張復海探討基於主題和語篇的高三英語復習,指出有效提高高三英語課本復習,應做到基於學情,突出學生主體實踐性;基於主題整合教學,鞏固提高知識與能力;基於語篇,指向真實語言應用。學者劉紅麗探索以語篇為依託,話題為載體的高三英語第一輪詞彙復習策略。學者徐繼田探究基於語篇與話題的詞彙教學模式。這些研究合理設計具有情境性的語篇,從判斷辨析、邏輯思維和拓展創新等方面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二)選題意義及研究價值
英語教學要體現語篇意識,是英語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是語言教學有效達成的重要途徑。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意識指導課堂,可為原本或有或無關聯的高中英語語言點的教學提供一個平台,從整體入手,展現給學生完整的英語話題語篇概念,通過有意義的英語話題語篇輸入來激活有意義的英語話題語篇輸出,從而把詞言的習得和語用能力的培養融為一體。語篇教學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和聽說能力。
國內許多高中英語課堂存在走程序、教學不深入的現象,這種教學不利於學生對語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不利於學生對語篇內容的思考與表達。因此,針對在教學實踐中高中英語傳統的詞篇教學方式和教學缺乏整合的現象,為了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進行英語語篇閱讀、語篇思考、語篇表達,我們反復思考: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如何整合運用教材話題進行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鑒於上述考慮,我們嘗試實施課題《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思考在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分析語篇教學的優勢,整合運用話題語篇,運用「讀·思·達」教學法,在語篇情境下進行話題教學。
在教學實踐中嘗試把語篇與高中英語話題教學結合起來,在語篇教學中引導學生注意學習語境、語用、語篇意義,幫助學生在交際中創造性地使用話題語篇,引導學生在語篇學習中掌握與運用話題知識,促進學生的語言習的和語言輸出,從而達到話題語篇教學的目的。因此,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如何整合運用教材話題進行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很有實踐意義。
四、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的目標、內容與創新之處
(一)研究的目標、內容與重點
研究目標:努力探索在新高考、新要求、新對策背景下,在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基於「讀·思·達」教學法,聚焦探索形成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的策略。
主要研究內容與重點: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對高中學生進行話題語篇教學實踐操作。
關鍵問題: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能否活化高中英語語篇教學?能否提高教學效果?
問題假設: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能提高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二)主要觀點與創新之處
主要觀點: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基於「讀·思·達」教學法,結合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根據高中英語教材中的主要話題進行有系統性和針對性的語篇教學研究,把話題知識教學與相關話題的教材單元語篇或教材外語篇教學結合起來,使語篇教學不脫離教材,且能體驗按話題教學的優勢。圍繞「運用話題知識進行語篇閱讀、運用話題知識進行語篇思考、運用話題知識進行語篇表達」,採用「讀·思·達」教學法,培育學科核心素養;力圖構建一個學生樂學的話題語篇學習環境,使教、學、用三結合;突出語用、突出能力、突出學習英語話題語篇的目的——有效的應用。
創新之處:(1)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採用「讀·思·達」教學法,教師整合話題語篇,指導學生運用話題知識進行語篇閱讀、運用話題知識進行語篇思考、運用話題知識進行語篇表達,契合《標准》英語學習活動觀提倡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因此,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具有實踐性和創新性。(2)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具有如下優勢:一是話題相關知識在不同語篇中多次復現,與記憶的規律相符合;二是採用「讀·思·達」的話題教學方式,教師指導學生把話題知識運用到話題語篇閱讀、話題語篇思考與話題語篇寫作中,實現運用話題知識完成以讀促思、以讀促寫和以思促寫、以寫促讀的目的,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
註:本文為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課程研究中心2020年開放課題「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項目編號:KCZ2020094)研究成果。
E. 如何做英語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的步驟一般分為准備階段-實踐階段-總結階段這三個大模塊。 一、准備階段 主要做好收集、查閱、分析有關課題資料的工作。選題後要做的工作就是查閱與本課題有關的重要文獻。才能確定好課題的研究基點。 二、實踐階段 1、抓課題研究小組。 首先,引導教師廣泛參與課題研究,強化理論學習,轉變教學觀念,提高對課題的理性認識。這就是課題探究的重要內容和成果、質量的保證。每項課題都有其課題思想和理論依據。一個課題組也是一個理論學習班。學校應根據課題的研究內容,聘請專家加強指導,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和指導。 2、抓課題研究時段計劃。 3、抓研究過程的檢查與調控。 4、做好信息的管理與收集。 5、開展課堂教學研究。 6、尋找多方合作。 7、力求體現特色。 三、總結階段 課題研究最終成果通常以書面文字形式來反映,而且以研究報告和論文為多數。因此,抓研究總結也是課題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 每位教師做課題研究都有一個基本過程,經過整理得到選擇課題-設計方案-開題論證-收集資料-處理資料-撰寫報告-煉制論文的過程。 這樣制定確保課題有序的進行。選題後要做的工作就是查閱與課題有關的重要文獻,對所選題目進行進一步的了解。通過學習既可提升自己有關教育,教學的理論素養,為做課題尋找到理論的支撐,也能確定好課題研究的基點。作為一線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1、學習專業理論知識,閱讀一些如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和報刊,通過閱讀獲取最大的科研信息量。2、學習課程標准。課程標準是指導我教學工作的理論依據,也是新的教學觀念,理論,在學科中具體反映。就目前來說,《新課標解讀》是有必要反復學習的,它能使我們以最快捷的方式汲取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持。了解課程最新發展的趨向。3、學習他人的優秀經驗。當確認了研究課題後,還有必要去收集別人關於同類課題研究的資料,學習他人的經驗。這樣能使我們了解自己所做的課題是在什麼層面上,別人在這個問題上做了哪些工作,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什麼有待去研究,他們是用什麼方式研究的,結果是否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