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薔中國中小學英語閱讀
多維閱讀第4級是關於斑馬覓食的故事。
故事講述了斑馬在覓食的路途中遇到各種危險最後安全吃到草的故事,讓小朋友思考,如果要去某個地方獲取食物,會遇到什麼危險,又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多維閱讀》系列英語分級讀物是在貫徹學科育人,落實學生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教學改革背景下,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與紐西蘭GES公司合作開發的一套英語分級讀物。這套書主題語境涵蓋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三大范圍,涉及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等內容閱讀過程中貫穿語音、詞彙、語法、語篇、語用及文化知識的講解,綜合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看等語言技能。該系列讀物由中國英語閱讀研究院院長王薔教授攜手知名英語閱讀專家Jill Eggleton共同研發,將國際先進閱讀理念與中國英語教學改革要求完美融合,是一套完全符合課標精神的優秀分級讀物。
❷ 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反思
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反思1
教授王薔指出「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有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四方面構成。」學生以主題意義研究為目的,以語篇為載體,在語言的理解和表達實踐中,融合知識學習和技能發展,通過感知、預測、獲取、分析、概括、比較、評價、創新等思維活動,構建結構化知識,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品質,形成文化理解,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英語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由此可知,語篇教學是激發學生思維、重新構建知識結構、發展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大部分一線老師的閱讀教學都是分解式訓練,其實英語閱讀課中,單詞、句子、段落都只是語篇構成的物質基礎,真正的語篇應該包含態度、價值觀、陳述、事實。真正的閱讀素養,是理解、運用、評價、反思文本的能力以及閱讀活動的參與度,只有跟社會、文化、思維掛鉤的閱讀理解和語言學習才是有血有肉。
河南中招考試英語題型已經進行了調整,語篇的比重增大,語篇多選自原汁原味的外刊,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風俗習慣、歷史地理、科學技術等多方面,題材形式多樣,文本內容豐富,對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如理解分析、歸納概括、邏輯推理及評估等能力進行全面考查。中招考試題型的調整也在倒推初中英語教學必須重視在閱讀課中提升和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合理預習,有效提問,才能讓學生readbetweenthelines。而以問題鏈的形式深入英語閱讀課堂的'教學和學習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佳途徑,是引導閱讀課堂的推手,有效的問題鏈能引導學生對文本由表及裡,自上而下的理解文本。
而本校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我校大部分學生沒有英語閱讀習慣、英語閱讀能力較差,缺少對文本分析、綜合、評價的高級思維能力。
2、閱讀課中基於文本設計的問題較零散,缺少梯度,指向不明確。大部分問題都是基於對文本意思的理解,知識和理解性的問題較多,運用、分析性的問題較少,綜合、評價性的問題就更少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和學生把大量的課堂時間浪費在很多簡單重復的問題上,課堂時間縮水、效率不高,長久以往不但學生的閱讀能力不能得到提升,也會磨滅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讓英語學習變得枯燥無味。
3、中招英語考試改革後,對閱讀的比重和考察增多,而目前的英語閱讀教學滯後於中招考試的需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要改變傳統的閱讀教學思路,把視線放的更高遠,深挖文本,基於不同的語料,培養學生不同的核心素養。
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反思2
反思性教學理論在上世紀90年代從國外傳入中國,並在教育界廣泛受到關注,21世紀初就在外語教學實踐中得到運用。反思性教學理論強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過程要進行反思和分析,從而達到解決問題,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英語閱讀教學也需要運用反思性教學來拓展學生的視野和空間,創造性地利用閱讀教材,不斷對教學過程進行思考和判斷。教師要接受學生的新思維,對自己的教學不斷的反思、修正,深入挖掘教材,促進課堂動態的生成,從而使英語閱讀教學更加富有生命力。
1、在英語閱讀課中反思,促進課堂動態生成
在初中英語閱讀課中不斷進行自主的反思,能夠讓課堂教學更加高效。在教學前,教師應當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並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策略。教師要注意新課導入和課中問題的設定,把教學過程中的困難和重難點提前預設,使課堂教學能夠按部就班、順利地進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需要對教學設計不斷的反思、檢查,在不斷的發現問題、調整、反思中對教學進行調控和應變,把反思貫穿於教學過程的始終,在不斷的反思嘗試中,提高教學質量。比如,教師不斷對教學環境進行反思,可以激發閱讀課堂教學的生命力,促進課堂動態的生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閱讀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利用教材中的圖片,藉助多媒體製作教學課件,以激勵性的語言來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致。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跨文化、跨學科交流,提高語言交際能力。比如在學習HaveyoueverbeentoSin—gapore?這篇介紹新加坡人文與自然的文章時,教師可以自己根據教材內容製作一個介紹新加坡人文自然的短視頻讓學生觀看,加深學生對新加坡的印象,活躍課堂氣氛。然後,教師結合教材鼓勵學生用英語描述一下自己家鄉的名勝,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然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分析課文內容,教師隨後補充,這樣既達到了提高閱讀水平的目標,也使課堂教學更具有生命活力。
2、不斷反思教學模式,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調查結果顯示,有54%的學生對閱讀課毫無興趣,感覺閱讀課單調、枯燥、乏味,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閱讀課堂模式過於固定,精讀課文時間過長,單詞講解單調,沒有互動。受到固定的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講解課文時往往要自上而下按照文字順序層層推進,對文章進行假設、預測、驗證最後獲得結論。所有閱讀文本都是按照讀前、讀中、讀後的順序講解。其次,我國初中閱讀教材一般都附有相應的課件,對講課內容環節都有統一的安排,教學模式大同小異,時間長了學生就會失去興趣。初中英語閱讀課除了精讀教材以外,教師還應該加設課文泛讀訓練。雖然當前英語閱讀課有時間的限制,同時處理精讀與泛讀有一定的困難。但是英語課堂不能只是精讀,每篇文章都精耕細作就會把學生的閱讀興趣扼殺。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沒興趣心不在焉的學習,自然不會有高效率,同時也不利於學生閱讀技巧的培養和掌握。因此調整教學方式,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全面的閱讀技巧非常必要。比如,教師可以對學生實施略讀閱讀技巧訓練,略讀技巧就是要把握住不同文體的特點,根據文體特點去理解文章的主體含義,掌握文章結構,尋找文章主題句,這樣學生就可以很快掌握文章的基本結構和文章主旨,提高閱讀速度。
3、深入挖掘教材內涵,引發學生思維火花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反思,並對教材內涵進行深入挖掘。在閱讀教學中,努力營造一種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有助於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和創造性思維的激發。國外教材內容新穎、豐富、有趣,題材多樣、難度適中,教師可以參考國外的教材形式,對本校教材進行挖掘、整合。比如,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改寫、縮寫、復述,也可以挖出教材的重點詞語進行完形填空,進一步深化教學,把課本上的死知識轉化成具有趣味性的活語言。比如為了督促學生進行有效閱讀,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實效性、趣味性的英語報刊讓學生閱讀。為了開發學生的想像力和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對報刊中的關鍵詞語進行講解,然後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打開學生的思維之門,放飛想像,激發出學生的思維火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啟發和點撥,引導他們掌握閱讀技巧和閱讀方法,讓學生在閱讀中自主的感悟、體會,讓學生養成自主閱讀,自發提問、主動開口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在學習Animals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找出表現動物的句子,讓學生自己根據文章找出疑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文本的認知,拋出一個辯論題「?」讓學生思維的火花燃燒的更加旺盛,這樣既解決了問題,又發散了學生的思維。總之,反思性教學在初中閱讀課中的運用,增強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自我意識。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實踐反思,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計劃。利用反思性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
;❸ 如何有效培養小學低中年級學生的英語閱讀素養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閱讀是學習英語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加強閱讀訓練,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閱讀理解能力和獲取信息的能力。隨著小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根據《英語課程標准》的要求,英語閱讀教學的根本任務不僅要完成傳統閱讀教學中傳授語言知識、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任務,而且要適度深化課文的內涵和拓展課文的外延。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實踐,我談談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一、利用課本閱讀資源,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現行的《牛津小學英語》教材,安排了各種各樣的閱讀材料,而且圖文並茂,
語言生動有趣,是學生最好的閱讀資源。針對五、六年級教材,認真抓好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精心設計每個Unit中的A部分,幫助學生准確理解課文,就是引領學生正確完成一篇閱讀理解的方法,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粗讀和略讀課文,布置簡單的任務,學生快速閱讀全文,理清文章脈絡,了解大意,並回答簡單問題。
2.精讀課文,學生互相討論語言知識點,教師指出重點、難點,同時幫助學生對課文進行整體理解。例如:根據5B Unit 3「Hobbies」的閱讀教材,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1)What』s Ben』s hobby? (2) What』s Mike』s hobby? (3)Do Helen and Yang Ling have any hobbies ? What are they ? (4) What kind of stamps do you like ? 教師的提問並非無的放失,這樣的提問可喚起學生注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還可探測學生認知深度,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
3.總結課文,對課文進行信息梳理、歸納和總結,使信息的吸收得到強化和鞏固。為此,常用的方法是對課文進行改編,讓學生填入適當的單詞和片語。例如:在閱讀完5B Unit8「At the weekends」後,可讓學生完成如下的填詞:At the weekends, Wang Bing often_________. Sometimes he goes swimming, sometimes he plays basketball, because(因為)he and Mike like _______ very much. Helen likes ________, she and Yang Ling often do housework at home. Su Yang and Su Hai often watch________. Sometimes they_________butterflies in the park.通過這一環節,既了解了學生對課文大意的理解,同時又檢測了學生對語言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二、指導學生閱讀方法,增強學生記憶能力
教師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技巧,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使閱讀成為學生的主體,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小學英語閱讀中,常用的有三種閱讀:略讀、細讀和尋讀。在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的尋讀能力。尋讀指帶有明確的目的性,有針對性地尋找問題的答案。在學生閱讀前提出問題,要求捕捉文章重要的信息,這不但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閱讀效率。
眾所周知,學好英語必須過好詞彙關。對於一些英語學習者來講,詞彙是英語學習的最大障礙。不少學生就是由於在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里無法掌握教材中的詞彙而掉隊,從而影響了閱讀能力的發展,為他們的英語學習造成了很大困難。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單詞記憶方法的指導,增強他們記憶單詞的能力。一般來講,小學階段記憶單詞有讀音記憶、聯想記憶和構詞法記憶。
讀音記憶是根據單詞的讀音來記憶單詞,這是培養學生記憶能力的一個有效方法。讀音記憶法的前提是學生的讀音一定要准確,並掌握一定的發音規律。
聯想記憶法是設法把單詞的音、形、義聯系起來。如拼寫聯想,就是將拼寫類似的單詞集中在一起記憶,如peach&beach&teach, book&look&cook, boy&toy等;利用構詞法記憶,也是猜測單詞的一個好方法。英語中許多單詞是由一個詞根派生而來的,派生而來的詞由詞根加前綴或後綴構成,而前、後綴都有一定的意義。如:形容詞-ly就轉化為副詞,careful&carefully, beautiful&beautifully; 動詞-er轉變為名詞,work&worker, teach&teacher.
三、拓展英語閱讀渠道,促進課外閱讀延伸
小學閱讀能力的提高雖然主要依靠課內閱讀,但不能僅僅滿足於此。課內閱
讀是基礎,課外延伸是補充。實踐研究證明:課外閱讀不但能促進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還能有效促進學生綜合技能的發展。教師應為學生提供英語課外閱讀的機會,創造有利於學生英語閱讀的環境,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
(一)利用多種渠道,選擇閱讀材料
五、六年級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語言知識,具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教
師可以從一些科學性、時代性較強的讀物上選擇適合學生閱讀水平和生活經驗的內容,讓學生閱讀,以此豐富學生的視野。在教學中,我引入了《英語周報》、《時代英語報》、《閱讀》等報刊及讀物,讓學生親身感受、直接體驗英語。
(二)開展「漂流」活動,拓寬閱讀視野
「圖書漂流」是一項很好的交流活動,可在每學期初制定課外閱讀方案,為各年級確定不同的閱讀書刊,在班級里、年級中進行「漂流」,學生交流閱讀後的感受,這樣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閱讀平台,開辟了廣闊的閱讀天地。
另外,還可鼓勵班級學生辦好英語黑板報、英語手抄報等宣傳欄目,刊登英語小故事、英語諺語和詩歌等,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英語閱讀水平;利用每周一次的「小喇叭廣播」,播放一些學生喜愛的英語歌曲及其他英語節目,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感知閱讀材料,訓練聽的能力。
四、採用多種訓練方式,加強學生閱讀檢測
閱讀和訓練是無法分割的。優化組合各種方式的訓練,往往能有效指導多層
次、多角度的閱讀,從而讀活閱讀材料,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策略。
1.聽力和閱讀訓練相結合
教師可藉助文本、投影片和多媒體課件呈現對話內容,使學生對語言背景有形象、直觀的感性認識;讓學生看圖,帶著問題聽錄音,發展聽力理解的水平和能力,並對全文大意有整體的把握,閱讀短文後,以排序、選擇、判斷、連線等檢測方式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這種聽讀結合,多種感官參與的方式有助於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綜合能力。《牛津小學英語》的配套練習《聽讀訓練》,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聽力和閱讀的素材,是培養學生聽讀能力的最佳選擇。
2.仿寫和閱讀訓練相結合
高年級的閱讀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也不能忽略學生的語言輸出:像讀寫訓練,因為有了前面的閱讀輸入,又有範例可仿寫,學生們便「言之有物」。例如,在閱讀完5B Unit 9 Part E「My classmate, Jim」後,讓學生根據範文仿寫短文《My classmate》或《My friend》,根據一定的語言規則進行再創造,將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讀寫結合,以讀促寫,通過仿寫、改寫、續寫、縮寫、擴寫等多種方式,實現從語言輸入到語言輸出的過渡。
3.競賽和閱讀訓練相結合
培養學生的速讀能力是閱讀教學中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所謂速讀,就是指快速閱讀「fast reading」。雖然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速讀的技能並沒有作出要求,但作為一種技能、技巧的訓練是很有必要的。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利用比賽的方式讓學生按時間或按數量認讀課文,不僅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記憶,也可為以後的閱讀學習作鋪墊,這種競賽活動迎合小學生的心理,使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從競賽中讀出精華,讀出樂趣。
北京師范大學王薔教授指出:「閱讀教學的三個主要目標是:read for fun, read for information, read for language.」她指出:應讓小學生在閱讀中感到愉悅,並同時獲取信息和學到語言知識。因此,教師應從各方面優化閱讀教學,注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耐心地對他們進行閱讀指導,我相信,只要我們持之以恆,小學生的英語閱讀潛能一定會得到充分的挖掘,他們的閱讀能力將會得到大大提高。
❹ 《繪本課程這樣做》筆記
我的題目是《繪本課程這樣做》。我將會從繪本課程的背景,繪本課程的設置以及繪本課程的實踐三個方面來進行分享。
一、繪本課程的背景。
第一個大背景是《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准(2011版)》。課程標准里已經對閱讀能力和閱讀量、課外閱讀量都提出了相對應的要求。那僅憑教科書提供的閱讀量是有限的,僅憑老師在學校四十分鍾的課堂里,對閱讀能力的培養也是不足的。這時候我們可以怎麼做呢?在實施建議部分課標提到教師可以適當的擴展教學內容或延伸原有的教學活動。那我們又應該擴展什麼呢?在分級目標,我們可以看到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聽懂和讀懂簡單的小故事,能聽懂簡單的配圖小故事。在教學資源里也同時提出,教師應注意使用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使教學內容形式與過程更為直觀、生動、形象,以適應兒童的認知特點。這就提醒了我們可以用圖與文都講故事的繪本。教材的語言不夠鮮活,情境不夠真實,而且內容少,輸入少。這時候繪本卻能夠發揮其強項。繪本有地道的語言,有生活化的情境,還有豐富、多選擇的閱讀材料。其實繪本就是教材的一個非常符合的互補資源。
第二個背景是《小學英語分級閱讀教學意義、內涵與途徑》。這本書里,王薔老師帶著她的團隊,對中國中小學生英語閱讀素養發展目標理論框架作出的優化和調整。從前我們可能都以為閱讀能力就是閱讀素養,甚至以為閱讀理解就是閱讀能力。在中小學生英語閱讀素養發展目標理論框架里,我們可以看到已經把以前被忽略掉的一些因素也納入了進來。就如解碼能力、文化意識,更有閱讀品格這個部分。什麼是閱讀品格、閱讀習慣與閱讀體驗,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如何提供給學生豐富的閱讀體驗?繪本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選擇。繪本是適合零到九十九歲的讀物,用圖片和文字共同述說著生動有趣的故事。故事後面又有深刻的寓意和道理,深受孩子們的喜歡。同時也是一種非常符合教育教學的優秀的資源載體。
第三個是我們學校螺嶺外國語實驗學校的學生培養目標:培養具有中華民族情懷,國際視野的五美六會陽光少年。我們都知道中國的繪本創作起步比較晚,大量的經典繪本都來自國外,而正好是這些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地域的繪本,他們從不同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自然的各個方面給孩子們帶來了不同的內容文化,表達了多元的文化,多元的情感以及多元的價值觀。繪本也是國際理解教育的一種優秀的課程資源。
就是在這樣三個背景下,課標,中小學生英語素養理論框架,以及我們學校的學生培養目標,我們開始了繪本課程。
二、繪本課程的設置。
我們的繪本課程是怎樣做的呢?這里我將從目標、特色和內容三個方面來講。
課程的總目標是希望通過繪本課程學生能夠習得自然拼讀,掌握閱讀策略,加深文化理解,從而提升閱讀能力。採用豐富的評價機制,激發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以提升閱讀品格,最終指向自主閱讀,實現從學會如何閱讀到在閱讀中學習。分級目標是低年級的目標側重於自然拼讀,培養閱讀興趣。中年級側重知識獲取,豐富閱讀內容。高年級側重思維培養,加深閱讀理解。
我們的課程有四大特色,第一大特色是審美教育。我們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五美六會的陽光少年。六會,其中一會就是審美。如何在繪本課程當中體現審美教育呢?繪本是圖畫書,圖在繪本里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形式,而且是內容,學生除了讀文字還要讀圖。在讀圖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線條的虛實,線條的長短,線條的粗細,造型的不同,顏色搭配的不同,近景遠景的運用,包括構圖的不同等等。在學會觀察圖畫,思考圖畫的過程中,其實就是打開了藝術的大門,提高了美感的體驗。第二個特色是批判思維的培養。繪本課程又是如何做到培養批判思維的呢?我們知道繪本跟教材有一個非常大的不同。繪本是獨立成冊的,能夠提供完整的文本閱讀體驗。如果放在教材,可能就用一頁紙就可以把全部內容呈現出來。但是放在繪本,有可能就是一個句子或者幾個句子,就形成了一個頁面,多個頁面湊成了一本繪本。那在一個完整的閱讀體驗中,就會有翻頁的過程,翻頁帶來停頓,這短短的停頓就會帶來思考的時間。這短短的思考時間,學生會想什麼?他會根據線索來推測,預測一些問題。然後他會檢驗上一張圖的推測和預測是否正確,或者會看這張圖有什麼新的發現,提出新的問題。諸如這類的預測、想像、提問,其實就是思批判思維的一個奠基。當然,在學完整個繪本以後,對繪本人物的評價,對繪本故事的評價,對繪本人物的分析都是批判思維的培養活動。第三個特色是學科育人。課堂是落實核心素養的主陣地,如何從學科教學轉化為學科育人,繪本課程是怎樣發揮作用的呢?我們知道繪本的主題是豐富多元的,有適合兒童的,也有適合大人的。因為它的主題可能從幼兒園故事一直到歷史、地理、健康、人文,甚至是生命生死這樣的一些話題都涵蓋了。不僅有豐富的圖面,從圖畫可以感知,還可以從文本去解讀領悟文章的主旨和主題。而這個主旨和主題恰恰就是深刻的寓意和道理所在。育人就是這樣,在文本的閱讀之間,潤物細無聲的發生了。第四大特色是全員參與。我們這個繪本課程是自上而下全面統籌的。我們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有一個系統的規劃。
我們的課程內容分為三大塊,一個是自然拼讀,一個是課內精讀,另外一個是課外泛讀。我們都有配有課程資源。自然拼讀我們選擇的是麗聲北極星自然拼讀繪本。在二年級開始加入第一套英文視覺詞讀本。課內精讀選擇的是麗聲北極星分級繪本。課外泛讀部分是推薦了麗聲網路、萬花筒、麗聲英語繪本劇以及領先閱讀x 計劃。
三、繪本課程的實踐。
我們繪本課程的實踐,我將從時間安排、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來談一談。
時間安排上,首先是課內。課內我們是每周有一節繪本閱讀課,是選擇與教材的主題相關聯的繪本來做繪本精讀。然後是利用其他一些碎片的時間,凡是在學校老師能夠接觸到孩子的時間,都盡可能的創設機會。一個是課前的持續默讀五分鍾,還有早間的大聲朗讀,還有午間的安靜默讀。下午放學後的社團,我們也開設了戲劇社團和繪本閱讀社團,都是讓孩子們在不同的時間接觸到不同的繪本。在課外沒有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也是能夠接觸到繪本的。一是在我們的教室,圖書角放置了大量的英文繪本,讓孩子們可以在課間做同伴共讀。繪本也是允許帶回家,讓他們回家做親子共讀。能力水平達到了的話是可以做獨立閱讀。
教學模式一塊,非常感謝王薔老師和她的團隊給我們總結出了多種閱讀策略,包括圖片環游、拼圖閱讀、持續默讀以及閱讀圈。在教學模式上,我們也是參照這四種模式。
最後是我們的評價方式。評價的目的是為了鼓勵孩子們持續閱讀,保證閱讀的數量,提高閱讀的質量,也是全面落實我們的課程。評價方式有很多,在這里簡單的介紹我們常用的幾種。一個是漂流閱讀。漂流閱讀三步走,首先是精選繪本,要確保人手一本繪本。接下來是讓他們在閱讀後做一個簡單的閱讀記錄。大量的輸入以後,是希望他們有一個輸出。我們在每周的英語午讀時間做讀後分享。第二個是核心素養測評。核心素養測評是我們學校的一個特色,是一個全科活動。在英語學科,叫做繪本表演。繪本表演需要劇本。我們的劇本可能來自麗聲,也有可能來自每一周的繪本閱讀課的改編。第三個是繪本展能活動。我們知道不同年級的學生,不同年齡的學生,他們是有不同的水平,不同的心智要求和語言學習的規律。我們給每個年級設定了不同的主題。一年級繪本故事我會講,二年級繪本故事我來演,三年級繪本故事我推薦,四年級繪本故事我來做,五年級繪本故事我改編,六年級繪本故事我來寫。第四個是繪本評價冊。通過閱讀評價冊,我們是希望記錄孩子們的閱讀過程,記錄他們的閱讀感受。基於評價冊的表現,我們設置了閱讀學位的評審,分別是閱讀小學士、閱讀小碩士以及閱讀小博士。最後是寒暑假的綜合實踐。我們學校的寒暑假是所有的科目一起布置寒暑假作業,語文和英語都選擇了閱讀書目推薦的方式。在開學後,他們的手抄報就收集起來,做成一個優秀的作品展。在開學初跟大家做一個作品分享。
以上是我們學校在繪本閱讀教學的一些經驗和做法。有說的不當之處,請多多包涵,多多指正。不管怎麼做,最後都是希望孩子們能夠通過繪本的無窮無盡的美好,讓孩子們能夠抵達閱讀的世界,讓繪本架起閱讀的橋梁。
❺ 讀《小學英語分級閱讀學:意義,內涵,途徑》有感
有人這樣說:「一個人的成長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閱讀是人們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信息化的當今世界,閱讀的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人們需要養成持續閱讀的習慣,跟上時代的步伐。隨著英語教育制度的改革,作為一名一線小學英語教師,我不斷思考,怎樣提升小學生英語閱讀素養。王薔教授和她的研究團隊給我指明了方向。
《小學英語分級閱讀教學:意義、內涵與途徑》這本書正如其名,給我們大家介紹了有關小學英語分級閱讀的種種研究。通過仔細拜讀這本書,我對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有了全新的認識。分級閱讀源於國外,近百年來,不斷發展與完善,其科學性不言而喻。這里的分級指的是讀物的分級和閱讀者的閱讀素養分級,閱讀者的閱讀水平在哪,就選擇哪種水平的讀物。讀物難了,孩子們讀不懂,不理解,就逐漸失去了閱讀的興趣;讀物簡單了,孩子同樣會失去學習的興趣。根據學生的閱讀水平選擇相應的閱讀材料不正是與課改中以「學生為本」的最好體現。
分級閱讀的好處已毋庸置疑,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我怎樣利用分級閱讀在課堂上展開有效的閱讀教學呢?王薔教授的這本書給了我答案。教師可以通過這四種教學途徑在閱讀課堂上設計教學活動,它們分別是:圖片環游,拼圖閱讀,持續默讀和閱讀圈。
對於圖片環游教學法,我還是比較熟悉,在課堂上運用過,比如我講五年級下冊第6模塊第2單元《She visited the Tianchi lake.》時,就是結合設置問題和Lingling遊玩的三張圖片帶領學生學習。圖片環游很適合故事性的閱讀材料。不過教師要注意問題的設置要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圖片環游後要幫助學生梳理,總結,幫助學生內化知識。
拼圖閱讀和閱讀圈,是我在書中新學習到的。這兩種方法更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需要教師做好引導和監督。拼圖閱讀是對讀物進行拆分,讓學生像拼圖一樣,組內合作,拼出完整的故事。閱讀圈是將學生分成不同角色,各自負責己任,通過組內討論學習整個讀物內容。雖然之前我並沒有用過這兩種教學方法,但我願意在課堂上嘗試,多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持續默讀教學法了,這種方法是將閱讀回歸本質,讓孩子們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享受閱讀。教師要做的就是拿起一本書,和學生們一起默讀。這是多麼美好的情景啊,孩子們在閱讀中享受閱讀的樂趣。其實,在我們學校已經開展這樣的活動了,我也會盡我所能,幫孩子們創造持續默讀的機會。
閱讀是一個人終身學習的最重要的方法,當孩子開始以閱讀為樂,上了書本的鉤之後,他們就會不由自主,毫不費力地掌握語言能力。我們小學教師最應該做的是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引導孩子愛上閱讀。
❻ 王薔英語教學法教程第二版教材筆記和課後答案
王薔《英語教學法教程》(第2版)筆記和課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詳解完整內容查看請點擊此處>> http://dacai.100xuexi.com/Ebook/175579.html
【目錄】
第1章語言和語言學習
1.1復習筆記
1.2課後習題詳解
1.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2章交際教學原則與任務型語言教學
2.1復習筆記
2.2課後習題詳解
2.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3章國家英語課程標准
3.1復習筆記
3.2課後習題詳解
3.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4章教案設計與書寫
4.1復習筆記
4.2課後習題詳解
4.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5章外語課堂管理
5.1復習筆記
5.2課後習題詳解
5.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6章語音教學
6.1復習筆記
6.2課後習題詳解
6.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7章語法教學
7.1復習筆記
7.2課後習題詳解
7.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8章詞彙教學
8.1復習筆記
8.2課後習題詳解
8.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9章聽力教學
9.1復習筆記
9.2課後習題詳解
9.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10章口語教學
10.1復習筆記
10.2課後習題詳解
10.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11章閱讀教學
11.1復習筆記
11.2課後習題詳解
11.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12章寫作教學
12.1復習筆記
12.2課後習題詳解
12.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13章綜合技能
13.1復習筆記
13.2課後習題詳解
13.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14章語言教學中的德育教育
14.1復習筆記
14.2課後習題詳解
14.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15章教學評價
15.1復習筆記
15.2課後習題詳解
15.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16章學習者個體差異與學習策略培養
16.1復習筆記
16.2課後習題詳解
16.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17章英語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7.1復習筆記
17.2課後習題詳解
17.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18章教材的評價與使用
18.1復習筆記
18.2課後習題詳解
18.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英語教學法教程》(第2版)(王薔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適用於師范院校英語專業學生,也可用於中學英語教師的繼續教育課程和各類英語教師的在職培訓課程。該書被很多院校指定為英語專業考研必讀書和學術研究參考書。
資料來自: 達聰學習網 ( http://dacai.100xuexi.com/ )
登錄達聰學習網後,搜索框輸入:「 王薔 」 即可獲得!
作為該教材的學習輔導書,本書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梳理章節脈絡,濃縮內容精華。每章的復習筆記以該教材為主並結合其他教材對本章的重難點知識進行了整理,並參考了國內名校名師講授該教材的課堂筆記,因此,本書的內容幾乎濃縮了經典教材的知識精華。
2.中英雙語對照,凸顯難點要點。本書章節筆記採用了中英文對照的形式,強化對重要難點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3.解析課後習題,提供詳盡答案。本書收錄了課文中的所有習題,並在參考教材附錄的基礎上對習題答案進行了完善和補充。
4.精選考研真題,補充難點習題。本書精選名校近年考研真題及相關習題,並提供答案和詳解。所選真題和習題基本體現了各個章節的考點和難點,但又不完全局限於教材內容,是對教材內容極好的補充。
第1章語言和語言學習
1.1復習筆記
本章要點:
1. The way we learn languages
我們習得語言的方式
2. Views on language
語言觀點
3. The structural view of language
結構主義語言理論
4. The functional view of language
功能主義語言理論
5. The interactional view of language
交互語言理論
6. Common views on language learning
關於語言學習的普遍觀點
7. Process-oriented theories and condition-oriented theories
強調過程的語言學習理論和強調條件的語言學習理論
8. The behaviorist theory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9. Cognitive theory
認知學習理論
10. Constructivist theory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11. Socio-constructivist theory
社會建構主義理論
12. Qualities of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一個好的語言老師必備的素養
13.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教師專業技能發展
本章考點:
我們如何習得語言;結構主義語言理論;功能主義語言理論;交互語言理論;關於語言學習的普遍觀點;強調過程的語言學習理論和強調條件的語言學習理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社會建構主義理論;成為一個好的語言老師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教師專業技能發展圖。
本章內容索引:
Ⅰ. The way we learn languages
Ⅱ. Views on language
1. The structural view of language
2. The functional view of language
3. The interactional view of language
Ⅲ. Views on language learning and learning in general
1. Research on language learning
2. Common views on language learning and learning in general
(1)Behaviorist theory
(2)Cognitive theory
(3)Constructivist theory
(4)Socio-constructivist theory
Ⅳ. Qualities of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Ⅴ. Development of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Ⅵ. An overview of the book
This chapter serves as an introction for setting the scene for this methodology course. It discusses issues concerning views on language and language learning or learning in general with the belief that such views will affect teachers』 ways of teaching and thus learners』 ways of learning. The qualities of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are also discussed in order to raise the participants』 awareness of what is required for a good English teacher.
這一章主要是介紹教學法的方法論,其中討論的問題涉及語言和語言學習的觀點,或者一般學習及這些觀點對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習者學習方式的影響,本章也討論了一個好的英語教師應具備的素質,以提高語言教學參與者對優秀英語教師相關要求的意識。
Ⅰ. The way we learn languages(我們習得語言的方式)
Much of human behaviour is influenced by their experiences. The way language teachers teach in the classroom is to some extent influenced by the way they learned languages.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大多數人類行為受過往經驗的影響。語言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方式也會受到他們語言學習方式的影響。在學習外語時尤為如此。
The challenge confronting language teaching is how teaching methodology can ensure successful learning by all the learners who have more differences than the commonality.
語言教學面臨的挑戰是:教學法如何才能保證不同之處多於相同之處的學習者成功習得語言。
Ⅱ. Views on language(語言理論)
【考點:結構主義語言理論、功能主義語言理論、交互語言理論的定義及具體應用】
Three views about the nature of language: There are many possible theoretical posi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language. 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views which are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reflected in current approaches to language learning.
關於語言本質的三種觀點:在語言的本質上有很多潛在的語言觀點,當前語言學習的方法直接或間接反映了三種不同觀點。
1. The structural view of language(結構主義語言理論)
The structural view of language is that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structurally related elements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meaning.
結構主義語言理論認為語言是一個用於傳遞意義的系統,其中各因素在結構上相互聯系。
(1)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system語言系統的因素
①phonological units (phonemes) 語音單位(音素)
②grammatical units (phrases, clauses, sentences) 語法單位(片語、從句、句子)
③grammatical operations (adding, shifting, joining or transforming elements) 語法操作(增添、移位、合並或改變成分)
❼ 英語繪本故事
英語繪本故事3篇
英語繪本故事1
夏至未至,伴隨著初夏草香花語,4月17日上午,我們縣全體小學英語教師守候網路雲端,聆聽了來自北京雙線教育咨詢中心何婭超院長《「繪」做能思能辯的有機閱讀課堂》的主題報告。何院長結合中小學英語課程標准對學生英語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通過剖析繪本閱讀教學的現狀和內涵,將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教育活動設計直觀、清晰的呈現在一線英語教師面前,何院長運用可視化閱讀方式進行了課例分析和講解,將整個在線學習氣氛推向高潮。最後,針對教師們在線提出的問題,何院長進行了詳細全面的回復和解答,解決了教師在繪本閱讀教學中遇到的眾多困擾和誤區。
何院長「繪做能思能辯的閱讀課堂教學」理念,使我明確了英語閱讀讀什麼?怎麼讀?讀的怎麼樣?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探究、研討閱讀過程中,高質量,可理解的語言輸入能全面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我們學習英語很多年,使用率卻很低。英語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和現狀,如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背後的問題,更值得我們深思
通過本次在線培訓給我心靈的震撼、理念的革新卻是前所未有的。這使我在思想上、業務理論上、工作實踐上都受益匪淺,同時也進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作為英語教師一定要利用互聯網這個教學平台來營造學習英語的氛圍,使英語學習成為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愛好。在以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會努力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邊實踐邊總結邊反思,不斷鞏固所學知識,真正做到學用結合,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在今後的英語課堂教學中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參加東莞市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教學培訓活動心得
5月11日,我參加了實驗小學舉行的「東莞市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教學培訓活動」,這次培訓活動為期一天,上午是黃美園老師和葉自娛老師給我們帶來了生動的繪本教學課堂,接著又觀看了一節無師課堂錄像課。下午北師大王薔教授對課例進行了點評,接著王薔教授給我們做繪本閱讀的培訓,最後由張凝老師進行了小結。我一直對繪本教學非常的感興趣,但也有困惑,不知採用什麼方法來展開教學,這次培訓正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
這兩節課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兩個老師都把孩子們引入了一個充滿樂趣的故事世界,讓學生在「猜—聽—說—讀—演」故事的過程中學習了知識,掌握了閱讀技能,提升了思維和閱讀能力,並且讓學生懂得了道理。黃美園老師的課是從「聽」故事、「說」故事、「讀」故事、「演」故事等方式,讓學生逐步做到拼讀生詞、會斷句、會把握語音語調,會表演的過程,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預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最後同學們都能通過思維導圖,復述完整的故事。同學們的閱讀技能得到了提升,並滲透了思想教育,讓學生懂得欣賞別人的長處。葉自娛老師的課堂充滿激情和活力,課堂生動活潑,她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引導學生「猜—說—講」故事,並以Mind—map的形式呈現故事,並通過Mind—map中的'關鍵詞,引導學生復述和表演故事。並鼓勵學生建構新的故事結局,注重培養學生語塊閱讀策略的能力。
一直以來,都覺得繪本教學就是在課堂中引導學生讀故事,幫助學生理解故事大意,純粹的是老師講,學生聽得過程。通過這兩節課,我看到了繪本教學的優勢:繪本不僅是講故事,學知識。它的介入,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語言知識,能夠提供給孩子學習英語的真實生活情境和豐富的詞彙,能協助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和閱讀能力。
聽了北師大王薔教授的精彩點評和講座,讓我對繪本閱讀教學課的教學方法和步驟有了清晰的認識,閱讀課不僅僅是讓學生從故事中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引導學生閱讀時,如何提升孩子們的創新思維和閱讀能力。繪本閱讀對於小學生提高英語閱讀能力,實現英語語言輸出的重要作用,適時進行繪本閱讀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今後我一定會對繪本閱讀教學進行潛心鑽研,並適當地應用到我的課堂上,讓我們的學生接觸到生動鮮活的英語教學,在一個個童話般的故事中感受英語的魅力。
英語繪本故事2
所謂繪本教學,指的是教師利用繪本材料,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什麼是繪本呢?就是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反映兒童生活為主的兒童圖書。書中的圖與文有同等的重要性,有時候甚至圖畫的重要性還比文字要來得高。繪本的主要特色就是提供讀者——尤其是兒童——在視覺方面的真實的或是美感的經驗。而繪本的內容常具有簡單的故事大綱,有時候也會集中呈現某種簡單的意義和結構。就英語文童書繪本來說,押韻或是反覆句型的形式是最常出現在其中的。這兩種行文方式也最能讓兒童察覺和掌握英語教師可以透過許多技巧的運用,通過對繪本的形象講解,讓學生主動地參與聽故事和說故事。在教學設計中加入「說故事」活動的另外一個主要目的是,透過感受教師在說故事時候的投入與專注態度,學生會了解到說故事本身也是一種很有趣,很有價值的活動。如此一來,學生也會變得願意與人分享他們自己創作的故事和融入在故事當中的真實生活經驗。
英語繪本故事3
There is a great kingdom under the sea.Where all the merpeople live and swim free.The king of the mermaids,Poseidon the Great,has six pretty daughters-the youngest is eight.
Her name is Titania.She's golden hair.She likes to hear stories from grandmother fair.She tells her stories of a land far away where people don't swim-they walk,as they say.
"When can I see them? Can we go now?" "When you're sixteen,deer,but not right now.」
So every night,when it's time to sleep,she dreams of this land and then falls a sleep.
❽ 初中英語分級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索
「分級閱讀是指按不同年齡段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認知思維水平,根據語言學習規律而選擇確定階梯式系列讀物,以推動和促進青少年閱讀能力、思維品質、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使他們在體驗閱讀過程和樂趣的同時學會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2017,王薔)
2019年初帶著學生開展英語分級閱讀,從最初的簡單導讀,到嘗試師生議讀,再到精彩多樣的讀後分享,這個過程中成長的不僅僅是學生,參與課題研究的老師也在不斷嘗試、思考、總結中成熟起來,慢慢形成了一些適用於本校學生的經驗。
一、創設良好的外圍條件
分級閱讀的核心目標是讓學生們在讀書的過程中掌握相應的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條件是良好的外圍條件。通過實踐,我們總結出以下四個重要的先決條件:
1.確定固定共讀時間
在學生對全英文橋梁書沒有閱讀體驗進而產生閱讀興趣之前,前期的引導非常重要。開展分級閱讀的初期,部分學生還不能完全做到自覺自主閱讀,所以我們每周約定一個固定的時間,約30-40分鍾,師生一起共讀。這樣不僅能保障學生有一定的閱讀頻率和閱讀量,而且有助於學生後期養成好的閱讀習慣。
2.指定專屬共讀空間
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浮躁、急功近利的心境不適合閱讀。為了讓學生暫時拋開一切作業和情緒,靜下心來讀讀書,我們指定了專門的閱讀空間。讓學生們走出教室,僅帶著指定書目在學校一樓大廳的學科空間進行閱讀。學科空間沒有教室那樣的課桌椅,放有10張小長桌,更像一間真正意義上的書吧,而且環境也相對封閉,這里成為了我們閱讀的專屬空間。
3.成立閱讀小組
閱讀小組是一種不可忽視的人文環境,其主要作用是營造積極的閱讀氛圍。本著「教師引領、同伴互補互助」的原則,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本人意願、特長及性格特點等將同一班級的學生分成整體實力相當的幾個6人小組,進行「捆綁式共讀」。實踐發現:同伴的影響是巨大的。 同齡人之間有自己的語言,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溝通、交流與互相幫助,有時甚至比教師的生硬說教更有意義。
4.選擇適合的書目
分級閱讀標準的主要功能是將讀者的閱讀水平和讀物特徵進行匹配,幫助教師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閱讀材料。太難懂或太淺顯的材料都不利於學生堅持長期閱讀習慣的養成。所謂適合的材料是指閱讀材料中的語言知識、背景知識、篇章結構、呈現形式等要素要符合學生總體的認知發展水平和語言發展水平。綜合考慮我校學生的整體情況後,我們為八年級學生選擇了黑布林叢書初一第1輯的六本書。
二、提供有力的閱讀指導
確定書目後,根據讀前、讀中和讀後這幾個不同階段,進行閱讀指導所採用的方法和意義也所不同。
1.讀前導讀
開始真正閱讀一本書前,課題組的老師們集體討論如何去做這本書的導讀。導讀不僅要把書的寫作背景、作者和書的結構等相關資料信息提煉介紹給學生,更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們將導讀稱為「撩書」。「撩」表示用手去挑撥火堆,讓火變得更旺。通過「撩書」讓學生對這本書產生更多興趣。如《漁夫和他的靈魂》的導讀,以漁夫為中心,呈現他在不同時期遇到的不同人物,讓學生猜他們的身份,預測漁夫和他們之間發生的故事。這讓學生興趣大增,迫不及待想走進這本書。
分級閱讀系列叢書的封面、封底、扉頁及文中都附有精美的圖片,我們平時最常用的導讀就是帶著學生一起觀察圖片,不斷拋出問題引導他們思考、預測書本內容,進而關注內容的走向和情節發展,最終完成閱讀,形成自己的閱讀經驗。
2.讀中推進
「推進」是指對事物的運動狀態施加影響,使其繼續朝一定的方向前進。根據我校學生的閱讀節奏,一本書大約需要3-4個固定時間讀完,前後近一個月的周期。學生的興趣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消退,所以,採取一些措施來維持學生的興奮點很有必要。
最簡單的方式是根據閱讀內容給出幾個信息判斷題來檢測學生的讀,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閱讀進度後,取中間值作為本次閱讀的任務量,提醒未達到的同學抽時間趕上。但這種方式的弊端是學生是被動的。
如何變主動為被動呢?推進課也可以賞讀課的形式進行:與學生交流這書里有哪些值得欣賞的地方,如《彼得潘》中Wendy開始想念媽媽的章節。或者選取書中的某個片段進行層層剝筍似的探究性閱讀;還可以選擇某個學生感興趣的矛盾點展開辯論,如Peter和Wendy對於「是否長大」發生分歧時,你站在哪一邊?為什麼?遇到生動的對話可以開展分角色朗讀或表演,如Peter和Huck正面交鋒的片段。這些都會推動學生進一步閱讀並積極思考。
3.讀後分享
書讀完之後,師生可以一起來議論、暢談、分享觀點。讀後分享課的教學模式類似於開放的小論壇,允許學生各說各話,互相補充互相指正,談話內容可以聚焦主題,也可以聚焦作品語言,還可以聚焦人物的性格特徵或變化。如:你如何評價《赤誠之心》中的Blue Feather這個人物?把《尋找安樂窩》中Penny在學校、在家的狀況和你自己作對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如果你是Penny,你會如何解決面臨的這些問題?
當學生表達的觀點與正確的價值觀不符時,教師不必急於打斷,應尊重其表達的權利。先將問題拋給其他學生,讓他們爭論,互相矯正,最後再從一個成熟閱讀者的角度平等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以保護學生參與分享的積極性。
三、開展多樣的成果匯報
成果匯報即讀完一本書後對這次閱讀體驗做一個總結,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以什麼樣的形式。形式多樣不僅是讓學生不輕易厭倦,更多的是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語言能力最弱的學生可以上交最簡單的reading log, 只記錄每次讀書的起始時間、頁碼和讀到的新詞等;喜歡畫畫和設計的學生多選擇製作reading poster, 畫出故事主要人物和情節,配以簡單的文字解釋;邏輯思維較強的學生製作清晰的mind map, 提煉出故事梗概總結作者觀點;語言功底強喜愛表達的學生可以嘗試寫一寫reading report、reflection paper或rewrite;愛好表演的學生也可以將故事或其中的某些片段改編成劇本後,在學校每年的英語節或者社團匯報展演的舞台上一顯身手。
天賦等於熱愛,最初的熱愛往往是做某件事時被激勵的感覺。所以在學生達到較高的閱讀素養前,激勵比懲罰更重要。每完成一本書的閱讀,教師都會對學生的各項作品包括閱讀日誌、筆記、報告、分享等作一個評比、評獎、展出,在每月的公眾號上進行宣傳,各班老師還會在班級群、自己的朋友圈、QQ日誌或說說上對這些學生的作品和視頻進行宣傳和表揚。被肯定的學生會感受到極大鼓舞,其他學生也會被觸動。
我們做分級閱讀的「初心」是想辦法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讓閱讀真實地發生。我們不斷嘗試,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有歡喜心,自然就會去讀。所謂「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
❾ 讀王薔《小學英語分級閱讀教學》後對教學活動設計的一些理解
一、教學目標適切。
教學目標的定位,它將故事教學定義為兩個作用:一是輔助常規教學,二是單獨教學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1. 輔助常規教學一般很少使用到,文中說可以利用故事引出學習主題,呈現和總結知識,或者輔助特定的教學活動。注意,這里有四個定義,他們定義了故事教學作為輔助常規教學的四個作用:一引,二呈現,三總結,四輔助。
所謂引,我認為作為輔助作用的故事是可以和學習的主題相關的類似的故事,也可以是相同的語法知識點,或者具有相同的教育意義。比如,在我們的譯林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有一個故事The lion and the mouse,這個故事來源於《伊索寓言》,但學生對這個故事其實並不熟知的,而大多數的孩子一定知道《農夫與蛇》這個故事,兩個故事來源相同,我認為這便是引的第一個作用,同時可以讓學生了解故事的出處,導入也非常方便。引的第二個作用,相同的語法知識點。這個我覺得很好理解,不再贅述。第三是相同的教育意義。教育意義相對於語言知識而言,更有教育的本質和意義。教育是教人做人,學做真人的過程。例如,在譯林版教材中,有這么一個小故事:說幾個小朋友在打乒乓球,球掉進了一個很深的小洞里,手無法夠到球。在大家無計可施的時候,一個小朋友拿來一盆水,倒進了洞里,洞里浮出了好多的球。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發現,丟球的可不是就這群小朋友,但他們丟了也就丟了,沒有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另一個故事,就是The crow and the pitcher,他們用了類似的方法達到了相同的目的,教育的意義也由此而出。
二是呈現。其實,我覺得用故事來呈現知識並不是一個好的處理方式,除非這個故事就是教學的內容,而教學的目標並不是對故事的理解,而是對知識的傳授。如果用教學內容外的故事來呈現知識,這顯得有些喧賓奪主。教材的位置怎麼定義?教材的作用如何體現?而如果故事就是教學內容,教學的目標定義為知識的傳授,倒並不是不可以。但故事的教學,主要目的是什麼?這是需要進行思考的。如果用故事來進行知識的傳授,故事本身的作用就得不到很好的體現。故事,陳述的是一件事情,說明的是一個道理。忽略了故事是件事情的實質、是個道理的本質,故事教學的意義就盪然無存了。
總結知識在我認為,可以是將有相同知識點的故事,在課的鞏固部分,作為閱讀材料讓學生去感悟知識在具體語篇中的運用,並領悟出其真實運用的狀態。比如,我們教學了副詞,可以讓學生閱讀一段含有副詞的小故事,來領會副詞的構成和運用。這樣的總結,對於學生更有意義,比上教師的定義式的語法講解,更有實際的運用意義。當然,教師的語法講解還是需要的,這個可以作為一個補充,或者是在教師講解之前,學生的一個自我領悟和發現。
四是輔助特定的教學活動。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如上幾個小點都是在輔助特定的教學活動。我不知道李靜純在其專著《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中是如何陳述這一點的,改天我去淘一本,看了再理解理解吧。
2. 單獨教學來培養學生語言技能。故事可用來訓練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其中閱讀活動最為常見。
聽、說、讀、寫是四項基本的語言技能,我且稱之為「四基」,而閱讀活動所需要培養的是學生的閱讀能力。那麼閱讀能力是否包含著四基能力呢?那是當然的。閱讀活動中學生閱讀能力是四基能力的綜合運用,缺一不可。再配合上閱讀技巧和策略,那就完全構成了一個閱讀活動。我們姑且不談什麼學生的閱讀素養,那離我們的現實還是有點遙遠,但在閱讀的活動中,四基能力的操練和閱讀技巧、策略的培養,我們是要逐步去嘗試的。記得去石阡支教的時候,協助老師完成了一節課的設計。一開始熱身是一首英文歌曲The sick song,除了學生興趣的激發外,對學生聽的要求在一開始就提出了。其實,從這一課的設計來看,可以回到上一個話題,就是故事輔助常規教學的問題。The sick song我們可以看作是一個小故事,通過這個小故事引導出需要的主題,並且處理掉部分的語言知識。也就是我所闡述的用同類故事引出主題和用故事引出相關的語言知識,引的第一和第二點,完整結合在了一起。在進入文本的教學後,我在設計時先是一個看動畫回答問題,這也就是聽技能的訓練,也是對文本的一個整體的感悟。然後,再以病歷的形式,進入文本的分塊閱讀。這就是讀技能的訓練。在學生閱讀的同時,提供的閱讀的指導,如「快速瀏覽全文,並找到對話中有關Patient』s statement(病人自述)的部分,完成填空。」,這就是閱讀技能和策略的教學。學生完成病歷的過程,就是寫技能的體現。這里,對於技能和策略,我理解為方法。已經掌握,會在閱讀的過程中,潛意識使用的閱讀方法為閱讀技能,而還沒有完全掌握,還需要他人去提醒,需要大腦去刻意操作的,則為閱讀的策略。策略是可以向技能轉換的,換句話說,技能就是熟練的策略。學生說的過程,是對語言的輸出過程。說通俗一點,就是把學到的知識,結合自己的想法,用英語講出來。在那課的設計中,Let』s talk環節,就是起到一個說技能的操練。說技能也是石阡學生最弱的一個能力。
二、遵循認知規律。
1. 學生的背景知識。在說這個之前,我需要再重復一個知識——圖式。其實,我們對事物的記憶是採用圖式的方式來存儲在大腦中的。比如,說到apple大家會想到什麼?顏色red, green,味道sweet, sour,形狀round, big, small。還有嗎?還能想到什麼呢?其實還有很多哦,產地Shandong, Shanxi,品種Fuji, Gala,價格,副產品apple juice等。所有這些認知都是圍繞apple這一個中心點展開,這就是圖式記憶。現在有個新單詞iphone需要記憶,我們也會先將有關apple的圖式激活,然後再加入iphone,也就是說我們把上面以apple為中心點的圖式,再加入了一個分支,這時候,這個新圖式又擴大了,再重新記憶在大腦中。所以,我們可以說記憶的過程就是圖式建構的過程。那麼,學生的背景知識是什麼呢?說白了,不就是學生已有圖式嗎?學生背景知識的激活,就是激活學生大腦中已有的圖式。再以石阡的那節課為例,需要激活學生怎樣的背景知識,或者說是已有圖式呢?當然是有關病痛的相關知識。那這些相關的知識,我們採用了何種方式去激活呢?採用了讓學生聽歌、觀看動畫的形式。當然,背景知識的激活有很多的手段,如圖片、頭腦風暴、主題式提問等都可以有效激活圖式。
2. 生詞的預教。其實,這一句話的表達存在一定的問題,至少是不全面的。我們在閱讀前除了生詞的預教,我們對一些新的句型結構也會讓學生有一個提前的感知。注意,是感知而不是教學。感知是一個粗淺層面的了解,教學是一個全面的了解過程。但在故事的教學中,我是從來主張對句型結構的感知的,我一直覺得句型不應該在故事教學中進行教學,只要感知就可以了。故事教學是學生閱讀的過程,是鍛煉學生閱讀能力的。再如我在石阡協助設計的那節課,通過那個baby,我們已經把妨礙學生閱讀的詞彙進行了預教,對句型進行了感知。但我們並沒有把所有詞彙進行預教,而留下了部分詞彙,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去猜測或者直接提示,這些詞彙對學生的閱讀不會造成太大的障礙。
3. 故事的呈現。文中說:呈現故事時,教師首先應特別強調讓學生觀察和理解語言情境,因為意義建構依賴情境。什麼是情境?在英語課堂,就是語言發生的一個真實且符合語言特徵的一個環境。所以,我們可以認為所謂情境就是一種環境,說得更明白些,就是一種氛圍。在這一點上,石阡那節課中,有一個非常好的情境的渲染,就是baby的引入。文中還提出: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表達想法和情感的機會,這樣學生才能觀察、思考和體驗故事中的語言。這一個方面,並沒有太大的體現。因為問題的設置沒有做到很開放。什麼叫開放性的問題?其實很好理解,就是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天馬行空的答案都可以,就怕你想不到。例如,What do you think of me?你可以說You』re handsome/helpful/tall/fat/clever/kind…開放的問題,才能真正讓學生的語言得到有效的表達,但也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文中還提出:教師可結合圖片和肢體活動,讀故事或講故事。所謂結合圖片,就是利用文中的插圖,讓學生來復述課文或表演課文。而肢體活動,一般是學生脫離文本後,進行的表演,同時可以加入學生對文本自我理解的表情和動作。
4. 知識的學習。文中提到,知識的學習涉及這幾個方面。一是細節,二是意義。在細節上,文中提出了三個方面:解釋詞彙和句型,分析故事脈絡和主要沖突,學生理解的評估。在故事教學中,對詞彙和句型的解釋,我在前面已經表達過我的觀點。故事教學是學生閱讀的活動,詞彙和句型的解釋不應該放在這樣的課堂之上。即使要解釋,也是點到即止、適可而止的。當然,在常態的課堂之上,我們也是可以進行深入的解讀,畢竟我們的課時是有限的。但故事教學中,故事脈絡的理清是一定的。在石阡那節課,我們是通過讓學生填寫病歷的活動,完成故事脈絡的。在故事教學中,故事的脈絡應該板書到黑板之上,方便學生的理解。同時,我們也可以將一些詞彙和句型融合到故事脈絡的板書中,強化學生對詞彙和句型的掌握。故事沖突的分析,這不是小學英語的范疇,更多涉及的是初中的文本。學生理解的評估方式,那節課有很好的體現。從選擇到填空,採用了多種的形式展開。二是意義。意義就是故事對學生的教育性。我在前面已經有過提及。我們通常可以採用這樣的問題進行提問,如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What do you think of …?也可以理解為情感的導出,即情感教育。知識的學習和故事的呈現,一般是不可分割的,兩者是融合的。
5. 知識的消化。知識的消化就是知識內化產出的過程。說明白點,就是學生用今天學到的東西,進行表達的過程。學生的復述,學生的表演,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即情感的輸出都是知識內化的體現。
6. 活動拓展。其實,最後的兩點是可以合並在一起的,知識的消化在活動拓展中得到展現,活動拓展也正是知識消化的過程。對於故事教學,我們的活動拓展除了表演、復述等,還可以進行故事的續編或者是同類故事的閱讀。這樣的話,我們又可以回到故事用來輔助常規教學這一節。故事輔助常規教學,其可以存在於課堂的開始,當然也可以存在於課堂的收尾。
三、強調學生參與。
課堂是師生交互的過程,是雙方、多方的互動。有幾個要點,我還是要提醒一下。文中說,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閱讀故事,讓學生預測故事內容和情節走向。教師也可以和學生一起呈現故事,讓學生把故事內容和他們的生活進行聯系。學生對故事內容的預測和情節走向,一般可以讓學生通過文中插圖的形式來開展。當然,如果是繪本的話,可以通過繪本的標題和封面來進行揣測。語言是用來運用的,生活中的語言是最為真實的。因此,故事內容和學生生活的聯系也是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