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使用英语怎么翻译
Ⅰ 《富郑公爱民忘祸》 富郑公为枢密使,坐石守道诗,自河北宣谕使还,道除知郓州,徙青州,谗者不已,人皆
郑国公富弼任枢密使时,因石守道写诗案牵连,从河北宣谕使任上回京,半路降职为郓州知州,改任青州知州,中伤他的人还不罢休,别人都替他感到危险害怕.这时正碰上河北严重饥荒,难民转道东来的六七十万人,他都收容了,动员当地大户出粮,亲自将饥民分片安置在州内,住房饮食医药没有不齐全的,来的难民像赶集一样多.有人劝他这不是遭到疑忌的人消除诽谤的做法,祸患将难以预料,他毅然不管地说:“我不是用自己一条命来换这六七十万人的命吗?”他越干越起劲.第二年河北两季麦子丰收,难民才都背着包袱回家去,那都是富大人保全存活的.当时即使中伤他的人也没有不敬重佩服他的,而朝廷的疑忌也因此渐消了.我曾看见他给一位好朋友的信中说:“我在青州两年,碰巧能够救活几万人,比当主持过二十四届官员考核的中书令强多了.”
Ⅱ 狄青为枢密副使文言文翻译
狄青为枢密副使文言文翻译:狄青做枢密副使,到广南西路宣喻朝政,安抚军民。当时侬智高据守昆仑关。狄青率军到达宾州,当时正值元宵节,他下令在军中大张灯火,第一夜宴请军中的将领,第二夜宴请随从军官,第三夜犒劳军校。第一夜饮宴奏乐通宵达旦。第二夜二鼓时分,狄青忽然称病,即刻起来进入内帐。过了很久,派人告诉孙元规,要他暂时主持宴席,自己稍微服点药就出来,并多次让人向座上宾客劝酒。到了拂晓,将校们都不敢擅自退席,忽然有人飞马前来报告说:当天晚上三更时狄青已夺取了昆仑关。
Ⅲ “枢密使”,“三司使”名称的来历和意义能说明一下吗
枢密使 官名。唐代宗永泰中始以宦官董秀掌枢密,掌接受表奏及向中书门下传达帝命。至宪宗元和四年(注:《资治通鉴》第一次出现枢密使一词),以梁守谦为枢密使。枢密使一职自此始。其后握权之宦官多以枢密使名义干预朝政,以至操纵君主的废立。至唐末昭宗时,权力更大,至直接指挥公事,侵夺宰相权力,借朱温之斩,尽诛宦官,始改用士人为枢密使。朱温(梁太祖)称帝,改名崇政使,以君主左右最亲信大臣任此职。后唐复称枢密使。宋代沿其制而稍加变通,以枢密使为枢密院长官,与同门下平章事等共同负责军国要政。枢密使有时亦称知枢密院事,简称知院。其副职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任此职者一般为文官,且往往即由同平章事兼任。凡军事之措置,均由枢密使秉皇帝意旨决定执行。清常以枢密为军机大臣尊称。
《旧唐书.宦官传.杨复恭》:“僖宗自蜀还京......复用复恭为枢密使,寻代[田]令改为右军中尉。”《宋史.职官志二》:“枢密使、知院事,佐天子执兵改,而同知、副使、签书为之贰。凡边防军旅之常务,与三省分班禀奏;事干国体,则宰相、执政官合奏。”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四:“枢密使,《唐书》、《五代史》皆不载其创始之因,盖在唐本宦者之职。唐中世后,宦人[枢密]使名如是者多,殆不胜记,本不系职
三司使 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后唐长兴元年(930),始设三司(盐铁、户部、度支)使,总管国家财政。宋初沿旧制,三司总理财政,成为仅次于中书、枢密院的重要机构,号称“计省”,三司的长官三司使被称为“计相”,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
太平兴国八年(983),废三司使,分为盐铁、户部、度支三个机构,各置使分领。淳化四年(993)五月,又合并为三司,设三司使一员。不久,全国分为十道,分属左、右计,东京为左计,西京为右计,设左、右计使各一员分管,不久又设总计使判左、右计事。次年底,罢十道和左、右计,又分为盐铁、户部、度支三部,各置使分领。咸平六年(1003)再度合并为三司,设三司使一员总领财政,下设盐铁、户部、度支三个副使分管三部,其下先后设有兵、胄、商税等二十多个案,分理事务。王安石变法时,三司的部分职务归属其它机构,如胄案归军器监,修造案归将作监等。元丰改制废三司,职事大多归尚书省的户部和工部,三司使改任户部尚书,受宰相领导。
Ⅳ “枢密使范延光,赵延寿日夕更见,涕泣求去,明宗怒而不许”翻译
枢密使范延光、赵延寿日夕更见,涕泣求去, 明宗怒而不许。
枢密使范延光、趟延寿日夜轮流进见,哭泣着请求解职离去,唐明宗发怒不准许。
Ⅳ 急求翻译古文!
【原文】
集贤大学士王彦博(约)为副枢日,有兄弟争袭万户者,弟有父命,兄不肯让,二十余年而不能决。公曰:“父命行之一家,君命施之天下。”遂令其兄袭之。又英庙为东宫,礼上枢密使,例须新制铺陈,事毕,工部复欲取发还官。回文皆不为准,公为副枢首,回此文曰:“照得上项铺陈,难同其余官物。本院除己尊严安置外,行下都事厅回呈。”遂绝其事。又湖广省咨:“蛮洞相杀,合调军马征之。”公回咨云:“蛮夷相仇(雠),中国之幸。行下合属,固守边防,毋得妄动军马。”公之所行,大概如此,姑识其一二云。公泰定、天历间,为三老商议中书省事。(据维基文库《山居新话/卷三》
【译文】
集贤大学士王彦博(王约,字彦博,元朝人)为副枢密使的时候,发生兄弟两人争着要继承(世袭的)万户官职之事。弟弟有父亲(让他继承官职)的遗命,但是哥哥不肯相让,争持二十多年而(官府)不能决断。王彦博说:“父亲的命令只能在一家之中实行,皇帝的命令施行于天下。”于是让那人的哥哥继承了官职。(因为按国法,应由长子继承。)
又有一事,英宗皇帝(元英宗,名硕德八剌,死后庙号为英宗,故称英庙)当初为东宫太子时,对枢密使施加礼遇(即按礼仪去见枢密使),(枢密院)照例必须新制作一套陈设用品。完事之后,工部又要取回所用物品归还官署,枢密院回文都不被允准。王彦博任副枢密使之首,回复此文说:“经查察而知,上述各项陈设物品,难以同其他官家之物相提并论。本院除以尊崇之心郑重地予以安置外,行文下达都事厅回复你部呈文。”终于了结此事。
还有一事,湖广省发来公文称:“南蛮互相残杀,应调兵马征讨他们。”王彦博回文说:“蛮人互相仇杀,是中原的幸事,行文下达全体部属,固守边防,不得胡乱调动兵马。”
王彦博所行之事大致都像这样,姑且记载其中的一两件。王彦博于泰定、天历年间以三老的身分参与商议中书省事。
【补充注释】
万户:官名。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元代相沿。
礼上:意思应即是礼加,以礼加予,加之以礼。
铺陈:摆设,布置。此指陈设之物品,名词。
照得:查察而得。旧时下行公文和布告中常用。
行下:行文下达。
都事厅:元代的都事厅所司何职,各书(包括《元史》和《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古代职官辞典》等)都查不到。从本文内容看,可能与处理太子事务有关,所以把工部吓住了。
咨:旧时公文的一种,多用于同级官署或同级官阶之间(元代的湖广省和枢密院都相当于“省部级”)。“湖广省咨”的“咨”,指发咨文,名词用作动词。
蛮洞:应同《汉语大词典》(纸本)中的“蛮峒”,指南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亦指这一地区的人。“汉典网”也可查到“蛮峒”,释义同上。
合调:应该调动,应该调集。合:应该。
蛮夷:亦作蛮彝,这里专指南方少数民族。
合属:全体部属。合,全。
三老:指上寿、中寿、下寿,分别以120岁、100岁、80岁为界,都是80岁以上,这里指有声望的老人。王彦博1322年,以年七十致仕。1323年,复拜集贤大学士,商议中书省事,以其禄居家,每日一至中书省议事。(见“王约_网络”)
识:记。此处音(第四声),意思同当记讲的“志”,不读认识的识。
(另,元代枢密院主要掌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务。)
[这是第四次修订,大概不致于有出入。如果满意,将分改回为100就很不少了。]
Ⅵ 枢密使曹利用得罪,以同里为利用所厚,出知湖州,徒苏州。还为三司盐铁副使。翻译现代文
枢密使曹利用得罪,以同里为利用所厚,出知湖州,徒苏州。还为三司盐铁副使。
枢密使曹利用得罪,以同一里为利用所厚,出知湖州,徒苏州。回京任三司盐铁副使。
Ⅶ 殿前都指挥使怎么翻译
希望对你有帮助:殿前都指挥使是中央直属部队(殿前司)武将官职.
殿前指挥使是殿前司属下骑兵官员.殿前都、副点检,位也在殿前马步军都指挥使之上 。这一职位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卫戍部队,直接受命于禁军指挥,是作为守卫皇城的一只军事力量。
这一官职设置在宋灭亡之后也就消失了。
Ⅷ 枢密使曹利用得罪,以同里为利用所厚,出知湖州,徒苏州。还为三司盐铁副使。翻译现代文给我
枢密使曹利用得罪,以同一里为利用所厚,出知湖州,徒苏州。回京任三司盐铁副使。
Ⅸ 会周祖以枢密使征李守真 翻译
正赶上后周祖以枢密使这个官征讨并把官给他,
Ⅹ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的除什么意思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的除的意思:受任。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的释义是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自南宋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
一、除的拼音:chú
二、除的部首:阝
三、除的笔顺: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撇、捺、横、横、竖钩、撇、点
四、除的释义
1、去掉:根~。铲~。为民~害。
2、表示不计算在内:这篇文章~附表外只有三千字。~一人因病请假以外,全体代表都已报到。
3、进行除法运算,如2除6得3。
4、授;拜(官职)。
5、姓。
6、台阶:庭~。阶~。
(10)枢密使用英语怎么翻译扩展阅读
一、除的字体演变
二、除的相关组词:扫除、除非、除外、开除、消除、除夕、剔除、拆除、排除、祓除、摈除、除服、蠲除、摒除
1、摈除[bìn chú]
排除;抛弃:~陈规陋习。
2、化除[huà chú]
消除(多用于抽象事物):~成见。一经解释,疑虑~。
3、除法[chú fǎ]
数学中的一种运算方法。最简单的是数的除法,即从一个数连减几个相同数的简便算法。如从10中减去相同数2,总共可以减去5个,就是10除以2,或者说是2除10。
4、割除[gē chú]
割掉;除去:~肿瘤。
5、去除[qù chú]
除掉;除去:~污迹。~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