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
我们常常只对过去的事问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却忘了对理想状况的未发生追究一句“为什么不能这样”。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只能终生哀叹而有的人能从失败中获取新生。沉溺于过去的失意便等于又错失了一次迈向成功的机会。与其抱怨,不如改变。
改变是一种领悟,勇于改变则是一种态度。萧伯纳充满诙谐却又不乏沉重的两个问题也不失为对其自身经历的印证。他原已对英国戏剧彻底失望,所写的相关评论中也尽是尖刻嘲讽,但机缘巧合下易卜生的著作使他受到启发。自此他停止抱怨,开始着手按照自己的理念进行全新的创作。最终他不仅改变了自己此前一直黯淡的人生,更改变了他曾认为不可救药的英国戏剧。改变有时需要机缘,它可能是刹那灵感的启发,更多的则是一种对旧日成见的放弃和向新态度的转变。
改变是一种值得的尝试。古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说:“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无论改变的结果如何,这种机会都不应被放弃。摇摇欲坠的晚清统治迟早都会湮没于历史大潮中,但诸多仁人志士仍为挽救它而作出了各种尝试与努力。这种改变难道全是徒劳?抑或是他们愚蠢?历史的车轮碾压至今,来时路上的车辙印已清晰显示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的改革变法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也为后来更加成熟的新思想和新政权作了准备。因此无论何时,改变都将是一次值得的尝试,敢于行动始终好过坐以待毙。
改变是长久的积累。拥有了改变的领悟,坚定了改变的信念并不是全部。说一句“不如这样”简单,以行动回应它却太难。真正的改变需要破茧成蝶前的磨练,或说这种坚持正是改变的意义所在。梵高任教区牧师时曾与矿工一同下井,下降过程恐怖得令他几乎窒息,然而同行的工人却无一人抱怨。他们已被恐惧改变,明白了既然抱怨无济于事那么不如平静应对。也许他们根本无从改变这种必须经历恐惧的生活,但他们至少选择了以高贵的姿态面对而不是屈服。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多如那些矿工,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所要面对的,但我们至少还能选择转变自己的态度,从积极的方面思考,而不是被那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打倒以至于沦为只会抱怨的庸人。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选择承受也可以成为一种改变。问自己一句“为什么不能这样”将会成为一种激励,它给予我们勇气一步步迈向我们真正的心之所向。
再小的改变亦胜过无意义的抱怨,因为改变即使微小,只要存在便好。
3. 写作时的回忆和童年的感受,两种叙述视角有什么不同
思考探究
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围绕中心人物梳理全文的结构层次,体会布局谋篇中的匠心;并依据事件中人物外在的言行,体会人物内在的品格特点;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握全文的主旨。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介绍她的身份和称呼。第二部分,首先围绕阿长的日常言行,略写“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详写睡相粗俗;其次围绕阿长“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详写“元旦的古怪仪式”,略写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再次,围绕阿长的迷信可笑,详写讲长毛故事赢得“我”“空前的敬意”,略写“谋害”隐鼠而失去“我”的敬意;第三部分,围绕阿长对“我”的真诚慈爱,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虽然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却天性纯朴善良、仁厚慈爱。
阿长毫不计较“我”对她的各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关心爱护“我”,努力满足“我”的愿望,这让成年之后的“我”深感惭愧,同时也倍加感激与怀念。
二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在通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3.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说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语句的表层含义,深入揣摩作者的叙述视角和深层情感。
参考答案:
1.关于“写作时的回忆”:如“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这里“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再如“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最清楚”,“现在”也鲜明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关于“童年感受”: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这里就是“童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两者的不同:一个是站在写作时成人的立场,一个是站在童年的感受立场。
本题让学生了解、体会文中有“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角度即可,不做过多深究。
2.“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段温情的叙述既满含思念与感激,又深怀同情和愧疚。
3.首先,对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实在不大佩服”,对“她懂得许多规矩”表示“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之后,对她能抵挡枪炮的“伟大的神力”“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却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后完全消失;后来,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由此“我”对她又“发生新的敬意了”。
三“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通过语句的表层含义,深入揣摩语句深层的丰富情感。
参考答案:
两处“伟大的神力”指代对象以及感情色彩不同。
第一处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
第二处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四文中一些语句略带夸张。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
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作者是否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你的理由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部分语句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鲁迅儿时曾养过一种拇指大的隐鼠,常把它放在书桌上,看它舔吃研着的墨汁。后来这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阿长的举动本是突然受惊的应激反应,而“我”却认为阿长故意害死了自己的宠物、玩伴。“谋死”“憎恶”大词小用,夸张地体现儿童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2.过去“我”厌恶阿长,但阿长讲了长毛的荒诞故事,儿时的“我”信以为真,相信阿长的确具有抵挡大炮的“伟大的神力”,对她不仅转为尊敬,而且达到“空前”的程度。夸张的修辞生动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心理,也包含着成年的“我”在写作时流露的对阿长迷信的调侃。
3.阿长所说的“脱下裤子”的战法和功效,是童年的“我”所惊叹的,从“成年的我”角度来看,不免有滑稽之感。用“当然”“倒”这样的词语来表示调侃的语气,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是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当然,这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看的,如果学生能从“童年的我”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作者当时真的认为如此,也未尝不可。言之有理即可。
积累拓展
五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试着查找关于“九头的蛇”“三脚的鸟”“一脚的牛”等的文字或配图,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同时,大体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受其神奇色彩。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并在了解《山海经》的基础上,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参考答案:略。
4. 七根火柴考试重点
《七根火柴》复习资料
一、词语积累
月朗星稀 霎时 倾泻 迷蒙 一撮撮 寒战 妄想 黏黏的 绞 吝惜 蓦地 一瘸一拐 蹒跚 贮 脸颊 塌陷 一张一翕 酸涩 呆滞 翕动 雾蒙蒙 腋窝 惶惑 湿漉漉 抖抖索索 簇集 僵直 小心翼翼 偎依 擎着 篝火 颤抖 积攒
二、课文理解
1、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1)表现了卢进勇处境的恶劣和他苦恼、焦急、盼“火”的内心活动;
(2)暗示“火”对征途中战士的重要性。
(3)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作铺垫。
结尾的篝火也是环境描写,烘托出红军战士的欢乐情绪,烘托出部队的生机和活力,表现火种对长征和革命的巨大作用,赞颂了无名战士舍己为公的革命品质。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他有怎样的品质? 无名战士
舍身忘己,大公无私,对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不怕艰险的大无畏革命豪情。
3、文中为什么没有写出无名战士的真实姓名?
表明像这样为了革命事业牺牲的红军战士还有很多,无名战士只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的代表,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典型,他们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的崇高精神永存,这正是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4、卢进勇在文中的作用。 (1)他是文章的线索人物。 (2)他也有着无名战士一样的品质:
卢进勇由于“小腿伤口发炎”,掉队了,在伤痛、寒冷、饥饿面前,发现面团时“暗自庆幸”,表现他抱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小撮青稞面粉,足以成为一顿美餐,但当他听到无名战士的呼唤后,他的眼睛“一阵酸涩”,他毫不犹豫地把珍贵的青稞面送到那战士的嘴边,表现出他对革命同志的无限的同情和关爱之情。
文章结尾卢进勇按照无名英雄的遗愿把火种送到了部队,火给战士们带来了光,带来了热。他也是大公无私,忠诚于党和革命事业。
5、文章为什么以“七根火柴”为题? (1)全文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展开情节的。 (2)突出红军长征中火柴的重要性
(3)七根火柴象征了无名战士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6、如何理解“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 表现了卢进勇对无名战士的缅怀、崇敬之情。
7、两次数火柴时为什么用到逗号?
(1)无名战士数火柴:说明他数火柴的动作缓慢、吃力,暗示他生命衰竭,更表现他对这七根火柴的珍视和对战友的殷切希望。
(2)卢进勇数火柴:反映卢进勇数得很慢,表现他对每根火柴都很珍惜。
7、对无名战士眼睛的描写:
“失神、呆滞”是因为:身体极度虚弱
“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是因为:完成心愿的喜悦
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无名战士完成心愿时的喜悦心情,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崇高精神。
8、“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无名战士献火柴时的郑重和对战友的殷切希望,说明他十分关心红军集体而珍视这七根火柴。他献的不仅仅是火柴,而且是他的整个生命和对党无限忠诚的火热的心。
9、“记住,这,这是,大家的!”……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这是无名战士留给人间的最后的语言和雕塑般的动作,从他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无名战士的大公无私,他这雕塑般的动作,寄托着无名战士对战友的无限希望,表现了无名战士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和必胜信念。指明了战友寻找前方部队的方向,就是指明了长征前进的方向,也指明了革命胜利的方向,他的崇高精神品格,照亮了红军前进的方向。
10、文中,一切都是“雾蒙蒙的”与“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是否矛盾?
不矛盾。“模糊”写卢进勇的悲痛心情,“清晰”写受托后神圣的使命感,无名战士指明了战友寻找前方部队的方向,指明了长征前进的方向,他的崇高精神品格,也指明了革命胜利的方向。
5. 怎样快速阅读语文课文
周云,最好的方式就是快速的浏览,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讲解
6. 【作文】阅读文字,自已确定主题,自拟题目, 从学生,清洁工和教授自已三个不通风的视角来写这个教授。
那些更值得我们关注的人
我家要搬到新楼房上去了。虽然我在旧家住了十六年,对它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但是新家还是让我兴奋的忘记了感伤。
妈妈说要找搬家公司来帮忙。在我们这里有两种搬家的方式:一种是用大卡车来运,另一种是用人力三轮车来运。因为我们新家和旧家距离很近,因此我们选择用人力三轮来帮忙。
那天天气异常得躁热,又碰巧停电,什么事都干不成,因此妈妈决定搬家。妈妈骑车去家具店叫来了四个搬运工。他们一进家门,我就呆住了。他们个个光着膀子,脖子上搭一条混着泥和汗的毛巾,上身和脸被毒辣的太阳晒得黝黑,胳膊上还有一道道重物勒出的红印子。他们的年纪大约在四十岁左右,但却显得十分苍老。看着他们在这么热的天气下还要干这么沉重的体力活,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些搬运工,他们没有文化,只能靠卖力气来养家糊口。他们家里可能有等待上学的孩子,可能有患病在床的双亲,可能有凶神恶煞的债主。生活的困境迫使他们不得不干最脏最累的活。他们代表了千千万万的苦工,但是他们依然有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坚强的意志,他们值得我们关注,值得我们尊敬。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一位农民工去超市买准备带回家的年货,因为是第一次来,对收银方式不熟悉,因此遭受了服务员的冷嘲热讽。那篇文章使我很震动,真想狠狠的扁那服务员一顿。其实,农民工也好,苦力工也罢,他们都是社会的成员,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和力气来为社会做贡献,他们的地位并不比白领低,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我希望再也不要在报纸上看到侵犯民工权利的报道,同时也希望人们都能改变自己的看法,都去为民工想一想,他们真的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
7. 18 岁工厂打工女孩,仅小学学历,如何扩大视野和增加勇气
941年出生的玛莎•斯图尔特曾是一名专业模特,而后结婚生子,35岁左右时,她充分发挥自己在烹饪、园艺等家政方面的天赋,开始创业。岁月从不曾辜负美好的理想,再深的巷子也盖不住酒香。玛莎的家务技艺越来越出名,她与好友开始试着用自己的烹饪特长代人加工餐饮,并将自己做的甜点蛋糕卖给高级奢侈品店,同时,玛莎还向美食杂志投稿,结果大受欢迎。
后来,年近50的玛莎•斯图尔特创办了《玛莎•斯图尔特生活杂志》。1997年,玛莎拓展了自己公司的业务范围,涵盖出版、电视、杂志等,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业务整合后,“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多媒体公司”应运而生。
1999年,玛莎的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她的身价也在一夜间超过10亿美元。
2002年到2005年,玛莎因为一起涉嫌内部交易的股票丑闻陷入了司法纠纷,最终被判有罪服刑5个月。
在监狱里,玛莎被分配打扫卫生,包括清洁厕所。只要是她打扫过的地方都一尘不染,“简直闪闪发亮”。
每天早上,她在监狱里锻炼一小时,晚上会练瑜珈,还在监狱里开设了瑜珈课。
玛莎今年已经75岁了,但仍然坚持每天练习瑜伽,早晨5点起床写作,对生活,她从未丧失热爱。
在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家都是“后起之秀”, 这些“70后”、“80后”,他们的大器晚成,值得创业者学习和深思……
褚时健
——1928年生
褚时健为红塔集团原董事长,曾经是有名的“中国烟草大王”。1999年1月9日,褚时健因贪污被判处无期徒刑,后减刑为有期徒刑17年。2002年,74岁的褚时健保外就医后,与妻子承包荒山开始种橙。2012年11月,褚时健种植的橙子通过电商进入北京市场。据报道,“褚橙”长在云南哀牢山上,为了解决山上缺水的问题,褚时健花了24万元专门修了条约30公里的引水管道,灌溉“褚橙”的都是山泉水。“褚橙”用的肥料是褚时健用烟梗做的有机肥,无任何化学成分。为了让每颗橙子都享受到充分的阳光和营养,褚时健让每颗树仅留240-260朵花,此举也改变了当地农民仅追求产量的理念。
侯为贵
——1942年生
他是中兴通讯创始人,侯为贵是20世纪80年代创业的新中国第一代企业家,也是解放后国家培养的第一批工程师。首创“国有控股、授权经营”的经营机制。由于突出的贡献,曾获2004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1985年初,40岁出头的侯为贵来到深圳,做起了电子表、电子琴的加工业务,一年就赚了35万元,这就是最初的中兴通讯。后因香港的合资方倒闭退出,1993年,两家国有股东与管理层团队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兴新通讯公司。
2015年,中兴研发投入超百亿,位居全球上市公司前80位、中国前3位,代表研发实力的PCT专利连续5年位居全球前3,海外收入占比过半;2015年前三季度营收位居电信设备行业全球第4,手机销量位居全球第6。
业界素有“华为是狼,中兴为牛”一说。狼要吃肉,牛要吃草,看似不相冲突。但是1996年首次交锋以来,双方狼牙对牛角、针尖对麦芒,激烈混战了整整15年。
8. 中学阅读题答题方法
语文阅读解题方法
一、记叙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
记叙文阅读
1)在命题材料的选择上较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比较注重其内容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等贴切。
(2)记叙文阅读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所占的份额最大。抓住记叙文阅读就抓住了中考阅读的“半壁江山”。
(3)课外选文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议论文阅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人、事、物或某些现象表明态度,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这就是议论。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叫议论文,也叫论说文。这种文体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报纸杂志中的社论、评论、杂感等,还有生活中的演讲、辩论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一篇议论文,无论是立论、驳论还是两者相结合,都有明确的论点。议论文的论据包括事实和道理两种基本形式。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那么,怎样阅读议论文呢?
一、找准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俭以养德》;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如《谈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需要读者从诸多的信息中筛选提取,归纳概括。
二、分析论据论据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
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三、明确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四种: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多数议论文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
五、分析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例如《俭以养德》中“俭以养德”,意思是要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它内涵丰富,警策动人,只有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才能有较深理解。
议论文阅读,就内容而言,考查的重点是把握中心论点,明确文中使用的论据及其作用;就形式而言,考查的重点是议论的结构层次分析。在议论文阅读中,把握中心论点是第一要务,这是读懂全文的关键,因此能否迅速而准确的把握全文的中心论点,直接影响到整个阅读的成败。 对论证的考查,除了作结构层次分析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论点和论证之间的逻辑关系;二是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两种测试,由于抽象,还由于思维强度大,是一个难点。这需要平时就加强思维训练,考前集中强化训练也很有必要。其中,对概括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要归纳全文中心,要概括段意;要分析段与段的联系,也需要概括段意。就是为了明确句与句之间有何联系,句子长了不好把握,也需要概括句意。
说明文阅读
(1)把课文当作“例子”,采用课外的、具有陌生感的说明文来进行测试,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保证试题有较高的效度。
(2)说明文的范围是很广的,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不管是平时训练,还是考试命题,都不应该有所偏废。同时适当加强一下社会科学类的说明文的阅读训练,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3)说明文是以介绍知识为目的的,因此说明文阅读测试的目标就是理解,包括对词语的理解、对句子的理解、对说明中心的理解、对说明顺序的理解、对说明方法的理解等。由于任何知识的介绍都离不开概念,而介绍高科技知识的文章中新概念又特别多,所以,准确理解概念的含义是解答说明文阅读试题的一个关键。
阅读说明文的羁绊态度应该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
第一,你得博闻广志,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你看到的文章。
第二,有一个技巧就是——可以用原文的句子回答的,就用原文回答;或者用跟原文意思相近的句子回答。所以得注意前后文的联系,这段提到的这个问题也许答案就在下一段。还有一个技巧就是在试题中找答案,比如有时候会有这样的选择题——“以下关于本文的几个说法,哪个是错误/正确的?”认真看选项,有助于你理解文章。
关于"联系本文,谈谈你的认识/对什么什么问题的看法"以及"解释一下这个句子的含义"等题型应该怎样答?
这里所谓的认识就可以从原文的中心句或者“以下关于本文的几个说法,哪个是错误/正确的?”的选项里找答案了。一般都是非常正式的套话,把套话说完了,可以再写一点自己的见解。
句子的含义也可以从上下文找跟该句有关的内容,这样有助于你理解这个句子,因为要你解释的句子一般是关键句,肯定要联系上下文,不能脱离文章来回答。先可以大致解释句子的字面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回答该句在文中的内涵或者作用(比如说点明了全文的主旨或者承上启下之类在复习记叙文阅读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记叙文的要求、人称和顺序;分析对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文章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9. 小学教育的论文选题有哪些
你要看一下你自己究竟研究的是哪一方面,您小学教育只是代表你的专业,要看你具体研究的哪一个专业方向,跟你所擅长的去确定题目,你也可以找你的老师去商量。
10. 语文教学论中 定篇 用件 例文是什么含义
王荣生教授根据教材中文本的不同功能,将文本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类. “定篇”应该是指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课程必学的篇目,这在国外也是通例,据了解,国外对“定篇”的处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课程标准里指定作为考试的范围,并不编进教材;一种是将部分指定篇目的主要章节编进教材.但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并未对小学生必学篇目做出明确规定,只是在《课程标准》后附录推荐背诵的古诗文.“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教材一直代替课程,行使课程的权力.按惯例,教材的篇目,往往主要扮演着‘定篇’的角色.”[1]在“教教材”的观念支配下的传统教学中,凡是选进教材的文章,基本上都作为“定篇”来使用的,致使教学中盲目迷信课文,过度挖掘的现象严重.而在“用教材教”新的话语背景下,对教材中所有文章的随意改动,盲目拓展,脱离文本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根据选文进入教材的不同途径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功能发挥方式,将把语文教材选文分类引向了语文课程教学一体化的视域,是一次极具意义的 “例文”是采用了夏丏尊的含义.夏先生提出,语文教学就是明里探讨那些“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而选文,则主要说明“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的“例子”.“例子说”目前被广泛的接受和认可,但被绝对和曲解化了.王荣生教授认为,“例文”是为相对外在于它的关于诗文和读写诗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服务的,成篇的“例文”,大致相当于理科教学的直观教具,它给语文知识的学习添补经验性的感知,并通过感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例文有可能是成篇的,也有可能是片段. “样本”说在我国最早由叶圣陶先生提出,他说:“教材的性质等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内容就是怎样读、怎样写的方法,这其中最首要的知识,而知识的获得和生成是学习者在选文阅读和揣摩中实现的,离开了特点的选文,知识无法生成.“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生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在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即方法).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即方法).”[2]王荣生教授认为,“样本”说的课程内容是不能事先约定的,而是随着学生技能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因此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具体学生在与特定文本交往的过程中. 如果说“定篇”、“例文”、“样本”可以作为语文学科中的“学件”的话,那么,“用件”则体现在“用”上,“用件”类选文的目的主要是提供信息、介绍资料、使学生获知所讲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