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閱讀教學三維目標

英語閱讀教學三維目標

發布時間: 2020-12-29 20:18:47

A. 初中英語五級課程目標概述

關於新課程初中英語教學目標的表述 一、前言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預期所要達到的最終結果。實際上,教學目標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結果的一種主觀上的願望,是對完成教學活動後,學習者應達到的行為狀態的詳細具體的描述。它表達了學習者通過學習後的一種學習結果。教學目標的表述應是明確的、具體的,可以觀察和測量的。」(徐英俊,2001)然而本人在平時下基層學校聽課的過程中,發現了部分初中英語教師在具體教學目標的表述上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目標設定過大、過多;目標設定偏高,超出學生的實際水平;目標表述太空泛、籠統、不具體等。甚至發現部分英語教師沒有設計教學目標,教案里頭只有教學過程。對於初中英語課堂來說,是否有設定教學目標以及教學目標的設定準確與否,直接影響了中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及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二、對新課程初中英語教學目標的理解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2007)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目標是依據課程總目標對每堂課具體目標的細化,是短期的教學目標。英語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不能只是確定學生要學的主要語言知識點。它是教師根據課程標准、教材、學生的實際學習興趣、需要和能力,以及具體的教學環境與條件來設定的。如果教師不了解學生需要學什麼、怎樣學和為什麼學,就無法確定教學目標的明確性。如果不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經驗等狀況,教師就無法保證教學目標設定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三、初中英語教學目標的表述應包含的內容 1.新出現的重點、實用的詞彙。詞彙包括單詞、短語、習慣用語和固定搭配等。 2.新出現的重要的句型結構及其交際中的用法。了解和掌握其語言形式、表意功能及表達方式等。 3 .需要了解或運用的語言技能與策略。語言技能是構成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學習策略指學生為了有效地學習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和步驟。英語學習策略包括認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和資源策略等。 4.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等方面的影響。情感態度指的是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以及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離不開學習語言所傳遞的文化信息。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了解國外文化的同時,不能忘記本國文化,因此,在必要時候,需要進行文化差異的比較,以增進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四、初中英語教學目標的規范表述 1.為使教學目標具有課堂操作性和可測量性,常使用能夠准確表達學生學習行為的動詞來具體描述學生「做」什麼和怎樣「做」,避免使用抽象、籠統、模糊的表達方式。 2.要清楚描述學生學習行為的基本形式:說或做什麼(what)、行為發生或變化的條件:說或做的方式與條件 (how)、以及能引起學生在思維、能力和情感上可能產生的變化(why)。 3.學生的情感、策略、文化意識都是語言學習的重要內容,但有時很難進行直接描述,應舉例加以說明。 但是這幾年很多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表述變成了貼標簽,即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所謂的三維目標。其實很多時候,這三維目標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它們之間有時是渾然一體的。 下面是仁愛版初一英語教學Unit 8 Topic 2 Section B The summer holidays are coming的教學目標的設定的描述。這是一節語言操練課,我個人認為這種表述比較規范,它科學、具體並可操作。 1. 學習、操練和運用相關的重點詞彙 expensive, camera ,sound 等。 2. 學習、操練和運用相關句型, e.g., What would you like to know? What』s the best time to go there? You should visit …/ You should not miss …擬定和談論假日旅遊計劃 ( Learn to talk about travel plans with what people need to know before travel)。 3. 通過以聽、說、讀為主的課堂學習活動鼓勵學生用英語表達個人對假日旅遊計劃不同的看法,為課後寫作做好准備; 4. 通過交談假日旅遊計劃和小組合作,增進同學之間的了解、友誼,培養其團隊精神,學習交流的基本技巧,如詢問等。五、初中英語教學目標表述中的注意事項1.不同的課型,教學目標的表述應有所不同,如在知識操練課中,語言知識的呈現和操練是主要目標,「技能」與「策略」就可能不是主要目標;相反,在閱讀、聽力等技能訓練課中,技能目標將比知識更重要。如果教師沒有根據課型的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目標設定,那麼整節課下來就可能變得本末倒置,重點不突出了。下面以八年級英語Unit 8 Topic 2Section C Different jobs require different uniforms進行舉列說明。這是一節初中英語閱讀課,其教學目標是這樣設定的。⑴. Learn and practice the new words for reading about different uniforms for different jobs, e.g., firefighter, soldier, airline pilot, police officer, require etc.⑵. Notice and learn the sentence patterns 「It is + adj. + for sb. to do sth…」 used to talk about the uses of uniforms, e.g., It』s nice for students to wear uniforms at school/ School uniforms show their good discipline. ⑶. Learn and practice reading skills: Predict what the text is about from the 4 pictures & related questions Skim the text for the gist: different jobs require different uniforms. Scan the specific information: how different jobs requires different uniforms with different purposes and fill in the table (1b) with the key words and sentence structures in (1) and (2).⑷. Learn and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wearing school uniforms.既然是閱讀課,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如prediction, skimming, scanning的能力應是本節課最重要的教學目標。但是,在聽課的過程中,還有相當多的教師把閱讀課上成翻譯課或單純的語言學習課,對學生閱讀技能訓練只是蜻蜓點水。這跟授課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沒有充分重視有很大的關系。當然,在培養閱讀技能的過程中,也不能完全拋開語言知識的學習、文化意識和情感態度的培養等。只是,在進行教學目標的表述時應有所側重。 2.並非每課都要包括詞彙、句型、語法、技能與策略和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全部內容,除了不同的課型會表現出不同的傾向外,教材中所提供的語言材料的不同,教學目標的表述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師要研究教材,根據課標、教材及學生的學情特點,對教材進行大膽得處理,設定符合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目標。《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教師要善於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地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取捨或調整。」因為教材並非「教」的材料(the materials to teach),而是學生在學習和運用英語時可以利用的必要資源(the resource Ss need when they learn and use the language). 因此, 除「課本」(textbook)外,教材還應包括由教師選擇或創造的其他材料, 如其他錄音、錄像材料、相關報紙、雜志、生活材料、特別是學生自己產生的材料。英語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適當地對教材進行選擇、開發和利用,這也是英語教師必備的一個能力。六、結束語 教學目標的設計和表述不是一層不變的,更不是貼標簽式的,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標准、教材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做靈活的安排和表述。但是不管怎樣,教學目標的表述應該科學、合理、具體且可操作性和可測量性,使教學目標真正發揮導學、導教和導測的作用,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和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質量 。

B. 教師資格證小學英語教案怎麼寫

  1. 小學英語教案框架是三維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用具、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教學反思。

    1)三維目標分別是:Knowledge aim(s), Ability aim(s), Emotional aim(s).

    在表述三維目標時,主體應是學生(Students),然後是學習的條件,接著是行為動詞,最後是達到的程度。

    2)教學過程

    根據課型不同,教學過程也不同,除了每個課型通有的熱身導入(Warming-up)和小結作業(Summary and homework)外,在知識類的課型(語音、語法、詞彙)中,基本使用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ction教學法。而在技能類的課型(聽說、閱讀、寫作)中,使用PWP模式,即Pre-listening/reading/writing, While-listening/reading/writing, Post-listening/reading/writing.

  2. 比如小學英語My schoolbag這篇課文教案,可以參考一下:

    Step1. Warming-up: sing a song with all students.

    Step2. Presentation: shows some pictures about study supplies on PPT, present the sentence pattern 「what is that? 」 and guide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 sentence by answering「 It』s a …」 Write the new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Schoolbag Pencil case Pen Eraser

    Then lead students to read after teacher.

    Step3. Practice: 2 games to practice the new words

    (1) Read pictures

    (2) Bomb game

    Step4. Proction:

    Pair work: two students in a group, one asks while the other answers. They can use the sample conversation:

    S1: What is that? (point at the study supplies around them)

    S2:It』s a schoolbag.

    Step 5 Summary and homework

    (來源於網路整理)

C. 英語專業的教學目標是什麼

你好

網路文庫

英語教學

三維目標

搜索下載

謝謝採納

D. 如何撰寫英語課程教案的教學目標

三維目標指的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介值觀的目標,是同一事物的三個方面。喔 順便提一下,目前我在學的ABC天丅英語中心的助教要我明白,就是要掌握好英語是不難的 堅持需要個適宜的研習環境跟進修口語對象 外教水平很重要,東南亞口音重 一定要找歐美籍,發音純正很重要 堅持每天口語學習 1&1針對性教學就有最.好.的進步幅度;學習後還要重復復習課堂錄音檔,好鞏固知識點..若真的是無口語交談的人的狀況下 那麼就去聽力室或愛思得到課外教材閱讀,多說、多練、多問、多聽、多讀 不知不覺的口語能力就加強起來 學習效果是必定最佳的!新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三維目標是一個整體不能割裂,教學過程,我們老師要善於把情感態度介值觀的目標融進基礎知識的傳授與基本技能的訓練中,並能適時點撥,指點學法,這樣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就能享受學習過程的樂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學會」轉變為「會學」,從而實現教學的最高境界,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英語是語言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就要顯示出本學科的特點,在英語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我重視「雙基」教學,並巧妙地把其他兩個緯度的教學融進「雙基」教學中去。因為要能綜合運用英語語言,就必須要具備一定的語言基礎知識和語言技能。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不是一、二節課就能完成,這就要求教師要有長遠的目光,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的成長。小學生英語學習的策略是有階段性的。我側重於語音、詞彙、和功能的教學及注重聽、說、讀、寫的訓練。語音、詞彙的教學主要是以傳授為主,而學生的學習也是以接受學習為主網,學會單詞、句子體現在聽、說、讀、寫上。「讀」與「寫」是基本技能的重、難點,突出重點,為了突破難點,我不厭其凡地一遍又一遍地帶讀,當然也會安排接受能力強學得快的學生帶讀。為了便於學生記憶單詞,我每節課都用一些的時間,教學發音知識,找出字母或者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律。句型的講解,我創造性地讓學生進行填空游戲,如學習句型What do you do? I am a teacher. What does he do? He is a student.我先教學一些表示職業的單詞如:waiter waitress, writer, cook等單詞,接著是學生跟讀句型,為了便於學生理解記憶,板書設計如下:What do ___A___do?I am a ___B___.What does __a____do?He is a ___B_____.英語的學習有別於母語,不應該是先會「聽、說」,才去學「讀」與「寫」,他們只有會讀了,才願意去寫,去學習新的知識,能流利地讀出單詞與句子,特別是要是能讀出一段短文,總是很自豪,幸福之情常常洋溢在他們稚嫩的臉上,他們有了成就感,學習就有動力,就有奮斗的目標,就會自覺地、主動地去學習。課堂上教師還要適時地用在贊美話語,鼓勵他們再接再厲,不斷進步,再要求他們寫,這就容易許多,讀與寫解決了,聽與說也就不難。我想這也是我們教師能解放自己的有效途徑。老師的鼓勵與關注,是學生的精神支柱,老師精湛的專業知識與教學技術及強烈的責任心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很抓「三維」目標的落實,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是千秋萬代的偉業,這就是老師的神聖職責。

E. 如何確立小學英語課的教學目標

1.閱讀課標和課標解讀,明確課標的要求。 我在設計教學牛津小學英語Unit7 這一課時,我先查閱了新課標中對三年級學生學習英語應達到的目標,然後確立了學生在本節課中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1.掌握表達自己喜歡的食物以及為別人提供或請別人吃東西的日常用語: I like … Have some…2.認識5個表食品的單詞:chicken, hot dog, hamburger, bread, French fries。 2.認真鑽研教科書要在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因此,我們要根據學情設計教學。比如,我所任教的三年級這個班,個個活潑天真,大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對於這門學科充滿了新奇感,這對老師教學這門學科有著獨具的優越性,但是若老師不能很好的利用學生的這一年齡心理特點,給學生留下不好的學習英語的經歷,這對學生以後學習英語都會有不好的影響;在教學設計中確立教學目標時我就為學生精簡了新課標中提出的學習目標,以此讓學生學習起來輕松愉快,有好的學習效果。 3.細致分析學情,做到有的放矢。分析學情,一方面是要分析學生的學習准備情況,了解學生在知識、技能、認識能力、學習動機、現有的與教學內容相對應的情感、價值觀現狀以及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實際情況,以便根據學生實際確定教學目標。另一方面是要分析學生的心理特徵,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況確定教學目標。

F. 英語語法教學如何實現課程的三維目標(二)

2)實現課程三維目標的方法和途徑1)語法教學情境化要實現三維目標在語法教學的貫徹落實,必須讓學生親身體驗、感悟所學知識,「書中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Nunan(1999)曾說:「根據語言習得的規律,語法知識的記憶不能證明語言使用的正確,必須有大量語言的輸入才能使得學生掌握所學習的語言。即使學生已經能背誦語法的規則,仍然不一定能在實際使用時正確地運用。」學習者能理解一項語法規則與他們是否能內化並運用這項規則並不是一回事。學習者實際上需要的是不僅有在不同情景的及不同語境反復接觸含有這項語法規則的實踐機會,而且他們還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這些固定的表達方式,從而逐漸發展自己的語言系統。因此,在語法教學目標的設計上,盡可能從學生已知的知識入手,根據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採用以情境為載體、以話題為主線、以活動為依託,「寓情於境」 的語法教學模式。所謂「情」 即某一特定的目標語法,而「境」則是以某一話題貫穿始終的、圍繞該話題開展活動、完成任務的相對真實的語境。它提倡「在語篇中發現規律學習語法,在情境中感知、活學活用語法」。在課堂設計、活動安排甚至最後的家庭作業布置上設置多樣化的、不同梯度、不同層次的聽說讀寫活動,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情境進行語法教學,由簡到繁逐層遞進,充分關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下面就以NSEFC Mole 1 的Unit 5 語法課「定語從句」為例談談如何實現語法教學情境化。(1)導入。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本課使用與單元話題相關的內容,設置游戲活動導入,採用Warming up 中六位著名人物的圖片,讓學生進行「Who Am I?」游戲活動,用定語從句描述他們。教師先給範例,接著,T: I have a person in my mind. Could you guess who he is? S1: Is he a great man who fought against the German Nazis and Japanese invaders ring the World War II?T: No. S2: Is he a great man who…? 直至學生描述對了教師心中所想的人物。通過這樣的游戲活動,學生不僅提高了聽說能力,又發展了主動思維的能力,既學習了定語從句的表達形式,又復習了課文內容。同時,很自然地完成了導入任務。再由此引到猜班上同學,學生的熱情很高。(2)呈現。將本課時目標語法設計到不同形式的聽說讀寫等真實情境中。在這一環節上,可首先利用網上下載的VOA 教學含有關系代詞who, which, that, whom 和關系副詞when, where 的定語從句的兩個音頻文件,讓學生進行聽寫訓練,更多接觸與感知該語法現象,為後面引導他們進行歸納作鋪墊,而且,使學生感受地道的美語語音,從而提高聽力水平,一舉兩得。接著採用教材中的「Play this game」的活動,訓練學生使用關系副詞where,when,why 引導的定語從句。如:S1: I』ll never forget the day.S2: 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when I joined the ANC Youth League.S3: 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when the terrible disaster happened.(3)感知。通過上一環節的聽說訓練,學生對定語從句有了一定的感知,因此,在這一環節上,可選用一篇含有13 個定語從句的文章「The Creator of the World Wide Web」,讓學生分小組合作閱讀,一起從中找出定語從句,通過語篇發現規律學習語法。從感性到理性讓學生在過程中體會、更進一步感知該語法現象。而且在合作學習中,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在其他同學的帶動下,學習積極性與信心都隨之增強。此外,通過該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又了解了「萬維網」的創建者Berners-Lee。這種有意義的情境活動學習,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4)歸納。通過上述聽說活動的感知、語篇閱讀中的觀察以及小組的討論,讓學生思考、歸納定語從句的規則,探索學習定語從句的方法。自然水到渠成。(5)提升。設計小組活動,創建情境強化訓練活動,鞏固該語法知識並提升能力。該活動延伸到課外家庭作業。可以一篇姚明的人物簡介為例,其中含有各種關系代、副詞引導的定語從句,讓學生分小組進行探究學習,上網搜索信息,按小組合作完成一篇介紹他們喜愛的人物的寫作任務,盡可能使用各種定語從句。由於本單元話題是介紹人物的,而定語從句很常被用來描述人物,因此,整個課堂活動以單元話題為主線,利用多個不同情境設計展開聽說讀寫活動,達到語法教學與情境相融合,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本課中學生可接觸到一些著名人物,他們為人類作出的貢獻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此外,課堂中插入的詩歌與諺語也幫助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活動中綜合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我們對近幾年各省市的英語高考試題進行分析,發現純語法知識試題的題量逐年在減少,而在語境中考查語法知識的題量在增加。因此,注重三維目標,在語境中教語法,使抽象的語法教學具體化,使條條框框的語法規則形象化,使枯燥的語法課生動化,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挖掘和釋放學生的潛能和才華,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從而獲得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雙豐收。2)語法教學趣味化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學習語法興趣的途徑與方法有很多,其中,利用歌曲、詩歌、諺語、口訣等是激發學生學習語法興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課程的三維目標在語法教學中的達成的重要途徑。因為,歌曲、詩歌、諺語等蘊涵豐富的文化內容,且富有韻律感與節奏感,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讓學生感受英語語言的美,從而熱愛學習英語。(1)詩歌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This is the farmer that sowed his cornThat kept the cock that crowed in the mornThat waked the priest all shaven and shownThat married the man all tattered and tornThat kissed the maiden all forlornThat milked the cow with the crumpled hornThat tossed the dogThat worried the catThat killed the ratThat ate the maltThat lay in the houseThat Jack built.這首含有13 個定語從句、風趣、歡快的詩歌為學生學習定語從句增添了樂趣。學生感受到的不是枯燥無味的語法結構,而是有滋有味的語言內容,在抑揚頓挫、反復誦讀的過程中掌握定語從句的形式就顯得容易多了。而且這首詩歌將關系代詞that 放在每句的句首,便於學生觀察出關系代詞that 在定語從句中起連接先行詞與定語從句的橋梁作用,且代先行詞在句中充當主語。(2)歌曲Sing a song Sing, sing a song, sing out loud,sing out strong. Sing of good things not bad. Sing of happy not sad. Sing,sing a song. Make it simple to last your whole life long. Don』t worry that is not good enough for anyone else to hear. Just sing, sing a song. Just sing, sing a song.採用這首歌復習祈使句,既輕松又快樂,然後,在每個句子後,加上Will you? 學生很自然地回答:「Yes, we will / I will.」在這樣輕松的情境中,師生互動、交流自然,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輕松實現課堂的教學目標,且培養了學生積極學習英語的情感態度。另外,後街男孩的「As Long As You Love Me」用在教學名詞性從句,效果也會很好。(3)諺語He who does no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He who laughs the last laughs the best.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將這些諺語用於定語從句的教學中,很受學生的歡迎。結合諺語這種富含人生哲理的語言教語法,不僅使學生學到語言形式,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感悟語言所承載的文化蘊涵,激發學習英語的興趣,並得到情操的陶冶,良好世界觀的形成。(4)口訣用口訣教語法規則,變枯燥為生動、有趣,便於學生學習、記憶。如:復習名詞變復數:f / fe 變為-ves 的口訣:小偷的妻子親自用書架上半片樹葉和一把小刀殺死了一隻狼(thief,wife,herself,shelf,half,leaf,knife,wolf)。又如:用電話號碼432111 記動詞不定式不帶to 的動詞:四看see, look at, observe, watch;三讓have, let, make;二聽hear, listen to;一感覺feel;一注意notice,一發現。這樣的例子很多,老師們可從網路上下載。將詩歌、歌曲、諺語等引入課堂,豐富了課堂的活動內容,而且讓課堂增添了人文色彩,對學生起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培養了他們的鑒賞力,並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同時,在這些愉快的活動中學生既學到了語法知識,又掌握了學習這些語法知識的方法,從而使課程目標在語法教學中得到落實。英語語法教學實現課程三維目標的方法與途徑很多,本文僅探討通過語法教學情境化與趣味化來實現課程的三維目標在語法教學中的達成。無論教師採用哪種教學方法,都要以課程的三維目標為准繩,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己學習能力的過程。教師越是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越是能「寓情於境」地教學語法,就越能感受英語教學的藝術與魅力。

G. 如何提升新課理念下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

一、立足校本,重視培訓

應該說,開展校本培訓和教研,是課改的重點之一,也是課改能夠順利進行,不走彎路,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手段之一。調研中我們看到,各校領導都把教師培訓工作放在首位,派出教師參加國家級培訓、省級培訓、地市級培訓。除此之外,他們更重視校本培訓和教研,提高教師對新課程的認識和理解,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的信心和能力。如開展新課程講座、教師論壇、觀摩課、研討課、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大賽,課件大賽、案例分析與交流、小課題研究、集體備課等活動,這些活動內容豐富,針對性強,講究實效。經過培訓和研討,轉變了教師的觀念,澄清了一些模糊認識,提高了教師專業化水平。教師們明確了這次新一輪高中課改對於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深遠意義,加深了對於高中英語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准、教學原則以及教學評價的理解和認識,從而為課改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新課程理念如春風細雨潤入到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行為中被逐漸接受,並滲透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經過將一年的教學實踐,大部分教師對外研版教材的編寫思路、教學內容及教法,由很不適應到逐漸熟悉和適應,教學方式和方法在發生變化,有些教師還能夠根據學生實際,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有較大提高。

二、教與學方式的變化

隨著觀念的轉變,教師的角色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盡量創設情景,給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舞台。隨之教學上也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突出表現在:

(1)注重學法指導,重視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聽課中我們看到,教師們已經有意識的按課改要求上課,正在逐步進入新角色。在課堂中鼓勵學生探究和思考,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願望,注重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空間,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多數課堂上能體現新課程教學的理念,教師能選擇學生感興趣和貼近實際生活的話題,設計學習任務,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努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課堂較多地出現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如:有師生問答、采訪調查、討論或辯論,競賽,成果展示等,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學習的過程是學生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了收集、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交往、溝通和合作的能力,獨立思考、勇於探索、自主學習的能力,而這些素養將使學生受益終身

(2)任務型教學途徑為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接受,並有效踐行。多數教師能切實實行「任務型」教學方法。以話題為主線,以任務為中心,能充分利用好教材,實現三維目標,完成教學任務,部分教師認為外研版教材易讀性強,種類多,內容生活化,與時俱進,學習不感到枯燥,以任務為中心,好操作,,學生活動多,體現「在用中學,學中用」的思想。任務的設計能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深入,形成「任務鏈」;語言技能的訓練,遵循先輸入,後輸出,先聽、讀,後說、寫的原則;通過小組討論,然後推舉代表陳述討論結果,完成終級任務;布置後續任務,為學生的後續學習提供動力。不少教師在設計任務時非常注意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現實,能張揚個性,展現自我,又有利於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創造性。

(3)考試成績不再是唯一的評價手段,新課程倡導的促進學生發展的多元化評價體系正在探索之中。大多數學校對學生的學習評價都採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比以往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4)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轉變。

許多教師認為外研版教材詞彙量大,教材的編寫也比較零散,板塊繁多,教學內容偏多、偏難,課堂教學活動多,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而課時又很有限。針對這種狀況,多數教師能從實際出發,靈活處理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佳一中高一備課組,他們不是按步就班的按教參的建議實施課堂教學,而是充分利用集體合作的力量,將所有教師新老搭配分成五組,將每一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以「話題」為綱,根據邏輯順序,科學合理的設計為四課時,使其銜接自然,對於每一單元的設計,都從語言能力培養的五個方面考慮,經過反復推敲,每一課時都製作了精美的課件。在多媒體的輔助下,加大了課堂教學的容量,提高了課堂效率,並把相關的語言知識點以學案的形式發給學生,便於學生預習,節省了一部分課堂時間,在教學內容多的情況下,他們能做到游刃有餘,而且在每一單元結束後,他們都有自行設計的一套練習,夯實了基礎,提高了效率。

三、問題與困惑

課改工作在平穩進行,有可喜變化,但問題也不少,任重而道遠。

(一)穿新鞋走老路」者仍為數不少

調研中通過聽課了解到,能真正體現新課程標准要求的課不太多,有的課仍然偏重語言知識的講解和灌輸,有的教師一節課一半以上時間用於講解,大包大攬,代替學生學習。如教課文, 教師自己讀,自己逐句翻譯,自己歸納主旨要義;回答問題,學生答不出,教師就自給答案;甚至讀單詞也要教師代勞。語言練習過於機械,缺少有意義和交際性練習。教學活動設計不從學生實際出發,與學生認知水平脫節,造成實際教學效果差甚至無效。

(二)重視英語新課改中的誤區

1、強調聽說教學,忽視讀寫訓練。

①許多教師對課標不理解,誤認為新課改下高中英語教學僅「為交際」,從而忽視了對讀寫的訓練。

②在教學過程中仍有一部分教師對教材的編排體系把握不準,區分不了重難點,對讀寫的要求也不明確,往往上了一篇閱讀課文後就只讓學生學會了讀,卻不明白如何去構思一篇文章,不會將其寫作方法及技巧傳給學生,更不要說去仿寫一篇文章了。

2、照搬教師用書,片面理解「五步」。

①每位教師都有一本教師教學用書,可有些老師照搬教案,沒有從教材出發,沒有從學生出發,沒有從實際出發。

②英語課堂中慣用的五步教學法:復習(Revision),介紹(Presentation),操練(Drtu),練習(Practice),鞏固(Consocidation),可是我們的部分老師只會機械地使用,沒有從實際出發,這個實際包括很多,有課堂,教材,及學生。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加以創新,給學生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充分開發他們的智力及思維方式,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3.有些教師片面理解「學生的主體地位」。

表面上看,課堂上學生活動一個接著一個,但是否有效,則很少考慮。如小組討論,教師提出的學習任務過難,學生勉為其難,完成不了,「討論來討論去,一節課結束了,還說不出個所以然,白白浪費時間」。閱讀課上學生還未充分理解課文,教師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學生完成一些綜合運用型任務,如編對話,寫作等。任務脫離學生實際,缺少任務前活動,任務之間坡度太大,沒有鋪橋搭路就讓過河,這些「任務型教學」中常見的問題,反映了教師對於課程標準的理解的偏差。還有些課偏離教學重點,隨意拓展不必要的教學內容,增加學生負擔,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學生完成任務有困難,要分析原因,或因教師指示語聽不懂,或因詞語、句子理解障礙,教師要及時做必要說明和講解,有時還需做出示範。

4.課時問題。

由於教材內容多,課程標准規定每周只4課時,大部分學校超課時教學,一般最少開到周5課時,有的開到周7-8課時(包括星期六上課)。超課時原因,普遍反映教材容量大,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很難完成教學任務。但也與教師講解多,包辦代替多,發揮學生自主性、主動性不夠,以及對教材處理缺少靈活性和創造性有關。

5.教材銜接有問題。

初中使用更重版本的教材,且教材詞彙量過大,在一個單元內生詞過於集中;話題范圍廣,與學生現有知識儲備有較大差距多數教師認為新教材,花樣多,內容容量大,面面俱到,知識凌碎,課時少,內容膚淺,(缺乏系統性),加上課標提倡「自主合作」學習方式,倡導任務型教學,使教學出現方法與時間,空間與完成任務之間的矛盾。教師忙教,學生忙學,教學任務套任務,任務連任務,為完成教材任務教師趕進度,搶時間,沒有更多的時間去輔導學生,得到的結果只能是收效甚微,師生疲勞。

四、對策與建議

1.加強校本教研,努力提高教師的教研能力。

隨著課改的深入進行,沒有一定的教研能力,會困難重重。因此,教師要通過自身的學習,可以摸索出一定的自主學習方法和如何在漢語環境下對中學生進行英語思維能力的途徑,以及如何找出中國學生語言成長的規律,如何創造的使用教材,選擇教材,如何創造條件,營造學習氛圍,都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將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來,受益學生。充分發揮教研組和備課組的作用,針對教學實際問題,開展一些教學研討課、說課、評課、等活動,通過課題研究,個案分析,方法交流,加強校本教研,豐富教育教學實踐經歷,造就和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師隊伍。

2.教師要學會教學反思。

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學反思,按教學的進程,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在教學前、教學中進行的教學反思,固然極為重要,它能使教師逐步提高教學的規劃能力,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能使教師逐步提高教學過程的調控能力,形成教學機智,促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但更重要的是教學後的反思,因為從某個角度來說,它可以涵蓋前兩個階段的教學反思內容和功能。它以教學的結果為起點,對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過程以及教學的結果進行重新的審視和分析,使教學經驗理論化,能促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形成自我監控的能力與自我超越的意識。因此,我們大力倡導教師認真做好教學反思的工作,及時記錄教學狀態,寫下自己的片思偶得,或是成功的體會,或是失敗的遺憾,特別是及時錄下從中得到的啟迪和由此引發的教學設想。這些來自教學實踐的親身體驗和思考,是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技能極為寶貴的財富。

3、在教學中要處理好三種關系。

1)處理好聽說與讀寫的關系。我們知道英語教學中聽說讀寫是一體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影響大局,我們要做到聽說領先,讀寫跟上,培養出會綜合運用英語的學生,而不是讓他們或「聾」或「啞」。

2) 處理好教師用書與備課的關系。教參只是老師教學的一個參考,它只能起一個參考作用,我們備課要從實際出發,備教材,備學生,最好以一個單元為話題進行備課,對本單元有一個全面的把握。

3) 處理好教學法與五步驟之間的關系。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實情,適當地增減內容,把握上課的主要脈絡,分清重,難點,有條理地組織課堂教學,可以嘗試改變傳統教法,鼓勵老師使用多媒體教學。

4.要樹立新的學生觀。

我們教師要樹立新的學生觀,首先要轉變角色,重新認識師生關系。過去我們教師把自己作為中心,要學生圍著自己轉。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而素質教育的精神要求我們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情感,個性,需要與發展的願望。因此我們在新課標實施過程中,要鼓勵他們的創新精神,採用有利於他們發揮主體作用的教學思路與方法,在每個教學環節上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同時,要尊重學生中的個體差異,盡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5.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要迎接好新課程的挑戰,我們還要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發展專業能力與知識能力,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英語課程的要求。

總之,新課程改革不是紙上談兵,必須要與實踐相結合。從某種程度上說,課程就是實踐,因此課程改革就是問題解決。它要求所有人都直接面對自己所面臨的問題,採用實踐的邏輯,提出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可行的解決方案,並盡自己所能,把這一方案付諸現實,在課改中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反思,願我們與課改共同成長!

反思二:英語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反思

新課程的價值取向是人的發展。人類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對學生的知識面的拓展有了更高的要求,由此而來的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已使英語獲得了國際通用語的重要地位。作為將英語視為第二語言的我們應如何適應時代的發展,將英語課改提上日程已成為國人矚目的熱點問題。新課程改革旨在於通過促進人的發展來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實現課程價值的融合。其理念是非常好的,但在課程改革過程中也產生了許多的問題。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在這里想簡單談談從開學以來對於新課程改革的看法。

1. 理念與現實的矛盾。

新理念的出現帶來實踐的困難,且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影響仍然根深蒂固。我們已經習慣了舊的體制管理教學方法,在進行教學時沒有足夠進行課改的時間和空間,尤其是夾在應試成績與素質教育二者中間,造成課改口號喊得響,卻是「穿著新鞋走老路」。想要跟上課改的腳步,卻又覺得找不到方向,心有餘而力不足。另外,新課改為我們的班級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難度,面對面的座位排列形式固然有益於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同時也加大了紀律管理的難度。

2.課堂活動設計形式化。

新課改理念下的英語教學要求對語言實踐活動作精心組織、巧妙設計和具體指導。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發現如下問題:(1)活動設計過多,沖淡了教學內容和目的,師生台上台下滿堂轉,令人眼花繚亂,學生太累,給人以做秀、表演之嫌。(2)課堂活動表演化,質疑問題顯得蒼白,不能啟發學生深入思考。(3)照搬教師用書。每位教師都有一本教師教學用書,可有些時候老師們照搬教案,沒有從教材出發,沒有從學生出發,沒有從實際出發。

3. 未處理好傳統教學方法的繼承與創新。

搞新課改,不能完全摒棄傳統教學方法,要揚長避短,把傳統教法與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學方法很好地統一。把知識與技能看作是融合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載體,三者不能分割。

H. 如何讓小學英語教學目標明確而恰當

張金秀(北京教育學院外語系,副教授)
一、教學目標的定義及在教學設計中的作用
從教學目標的層次來看,教學目標可分為宏觀(即學校教育目標)、中觀(課程目標)及微觀(單元或課時目標)三個層次。對廣大教師而言,我們主要關注的是微觀教學目標,即單元和課時教學目標的確定和表述。從國際教育研究領域來看 , 教學目標可分為行為目標、生成性目標、表現性目標三類。我國在教學目標研究和實踐方面深受美國著名課程學者泰勒和加涅的目標模式影響, 歷來以行為目標為主。在行為目標體系下,微觀教學目標被定義為「教學目標是期望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後達到的程度,是預期的教學成果,是組織、設計、實施和評價教學的基本出發點。」也就是說,設計者開始任何教學,設計以前必須能回答的問題是「經過教學之後學習者將能做哪些他們以前不會做的事 ?」或者「教學之後學習者將會有何變化?」。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的作用是導學,即確定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以及學生的原有學習基礎,引導學生自主、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導教,確定教師的教學步驟、環節及教學活動,減少教學的隨意性;以及導評價,即目標為評價提供標准和依據。
二、實踐中教學目標表述和制定方面出現的可喜變化
(一)目標主體由教師轉為學生
傳統的英語教學目標表述往往是諸如 「Let students master the following new words…」,或者是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listening material」 這樣一些以教師的教為出發點的語句,在新課標「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引導下,教學目標的表述主體轉變為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的描述,如 「by the end of the class, the students can/will be able to do …」這樣的轉變體現了教師教學中心的轉移,即從關注自己的教的效果轉為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為後面的教學過程設計和評價設計提供了方向和依據。
(二)目標維度由雙基轉為多維
傳統的英語教學目標重視雙基,目標確定和表述只包括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尤其重視語言知識目標中的詞彙和語法目標,結果導致學生機械記憶大量詞彙和語法規則,卻無法再真實情境下運用。進入新課程以來,三維目標框架或英語學科餅圖目標框架進入英語教師的視野,使得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師生互動更有意義,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得到重視和發展。
(三)行為動詞由抽象轉為具體
傳統的英語教學目標表述常常使用「掌握」、「了解」這些籠統而抽象的動詞,使教師很難檢測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在新課程目標體系的影響下,教師們開始用具體、可檢測、多層次的行為動詞來表述目標,如「學生能夠聽讀、認讀、說出以下詞彙」,「學生能夠運用下列句型描述他人的外貌特徵和性格特點」等。在這些具體的行為動詞的指引下,教師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指導和監控學生的語言學習過程,以及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以上三個方面是實施新課程以來英語教學目標方面呈現的可喜變化。這些變化在幫助教師落實新課程理念,建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時效性發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同時,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就教學目標問題也存在著一些困惑,急需課程專家和教師培訓者的重視和指導。
二、教學目標在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分析解決
(一)教師們的教學目標意識亟待增強
教師的教學目標意識是指教師對課堂教學目標的重視程度。教學目標起著導學、導教、導評價的作用(孫鳴,2004 ),因此教師在課前做教學設計時,首先應該考慮確定教學目標。同時在課堂上實施教學設計的整個過程中,也應該不斷根據學生的現場生成診斷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並根據需要對教學目標進行調整。究其根本,這種意識背後的理念其實是希望教師們在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中要重點考慮「教什麼」、以及「教得怎樣」,學生「學什麼」、以及「學得怎樣」的問題,對教師把握教材和學情的能力、課堂駕控能力等的提升起著重要作用。
然而在日常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教師們在課前做教學設計時往往直接根據教材內容進入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的設計,最後才來設計教學目標;同時在課堂實施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們更加關心的也是如何按計劃實施自己預設的各個教學環節和活動,所以不管學生學得怎樣,都要按照教學進度進行。如果我們對這種現象背後折射出來的教師意識進行分析,就會發現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中秉承的理念是重點考慮「怎樣教」的問題。也就是說,教師們往往將教材中的教學內容直接等同於教學目標,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意識。
從教學設計的操作序列出發,即學生需求分析、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方案的確定和學習效果評價方案的確定(張金秀,2008 ),「教什麼」是比「怎樣教」更加上位的概念。只有確定了科學有效的教學目標,才能保證教學過程是為目標服務,才能保證高效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們首先需要增強教學目標意識。
(二)三維還是五維——目標的維度框架應該體現學科特色
國家關於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基礎課程改革綱要》中提出了三維目標的概念,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而英語學科課程專家根據英語作為外語的學習特點,將三維目標細化為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五項,以餅圖形式呈現在《英語課程標准》中(教育部,2001)。兩種目標體系的並存給教師帶來一定的困惑,在設計目標時是依據三維還是依據五個板塊?教師們往往聽從學校或教參的意見。於是各學校依據自己的理解為教師們規定了教學目標的表述維度,結果各不相同,有的學校要求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有的學校要求從知識、能力、情感 / 德育三個維度設計,有的學校則更為簡單地要求英語教師從知識、能力、其他(對「其他」學校的解釋是有就寫,沒有就不寫)來設計教學目標。在這些紛繁多樣的教學目標維度框架面前,教師們很難判斷,失去了深入分析和把握目標的動力和方向,索性人雲亦雲,學校讓怎麼寫就怎麼寫。僵硬、死板的教學目標失去了對教學的指導性,目標與過程分離,如有教師對北師大五年級上冊 Unit4 Mocky's birthday 所確定和表述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能夠藉助圖片讀懂故事,分角色朗讀故事。
2. 能夠正確聽出、說出、理解並認讀故事中相關詞彙、句型、月份( March, September, October )、季節( spring, autumn ),以及詢問及回答生日的表達法。
3. 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從故事中搜索有用信息,根據圖片和主要詞彙的提示對故事進行簡單復述。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謎語、師生對話、回答問題、圖片排序、填寫信息卡、true or false 、圖文匹配、帶旁白的表演故事等活動,從整體至部分理解、學習故事。在此過程中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和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發展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故事學習的快樂,保持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通過理解故事內容感受友誼帶來的快樂,引導學生要關愛朋友和家人。
從這個教學目標來看,簡單套用三維框架並不適合英語學科,因為其中的過程方法目標 常常會被 老師們理解為教學過程,同時該框架遺漏了英語學科重要的學習策略目標和文化意識目標,最後落實的還是只有知識和技能目標。
改進策略:
要遵循學科特點,統一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目標表述的維度框架,即按照英語課程標准要求的從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五個方面進行確定和表述。這與三維目標框架並不矛盾,筆者認為,英語學科教學目標的五個板塊並不是五維目標,而是根據英語作為外語學習的學科特色對三維目標的細化,如將過程方法目標細化為學習策略目標,將文化意識從知識技能目標中分化出來凸顯和強調,為教師教學目標設計提供了更為具體和符合學科特色的操作框架。當然,由於小學英語教學內容較為簡單,並不要求每節課同時具備這五個方面的目標價值,但教師還是要根據這一框架盡可能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教學目標價值,使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和高效。根據這一框架,筆者為上述北師大五年級上冊 Unit4 Mocky's birthday 第一課時的教學 案例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
語言技能目標:學生能夠聽懂關於生日話題的小故事,並能夠分角色表演故事;
語言知識目標:學生能夠初步綜合運用關於季節、月份的詞彙( spring, autumn, summer, winter, January, February, March , April, May, June, July, August,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 )以及詢問和回答生日日期和年齡的句型 (When i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in …How old are you? I'm … years old) 進行相互交流。
學習策略目標:學生能夠學會利用網狀圖記憶關於季節和月份的詞彙。
文化意識目標:學生能夠知道在西方文化中生日禮物要當時打開看並致謝。
情感態度目標:學生能夠了解其他同學的生日日期,並在其生日到來時給予英文祝福。
從上述目標表述來看,小學英語教學中最核心的目標還是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目標,其他三項目標是輔助性目標,但它們對知識、技能目標的達成提供了更為豐富和人文的情境和背景,在課堂教學中也十分重要。
三、小學英語教學目標的確定應遵循的依據問題
框架確定後,教師們面臨的問題便是對教學目標中內容的准確把握和合理確定。下面筆者將結合英語課程標准和案例,提出幾條教學目標的確定依據,以幫助教師們進一步明確思路。
(一)要以單元為長度分析教材,確定基於單元的課時語言知識和技能目標。
小學英語教材都是以單元為主線設計的,基於對小學生認知特點的考慮,單元中每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往往較為簡單,如一個小故事,一段小對話,或甚至幾個單詞。但教材編寫者是在單元整體設計的基礎上編寫這些教學內容的,意圖在整體把握下強調單個課時的不同重點。然而教師們在分析教材時,往往只關注單個課時的教學內容,並圍繞單個課時的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目標,孤立地進行教學,認為單個課時教學目標的簡單疊加就是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這樣的目標定位會導致教學情境單一,師生的教學枯燥乏味。如筆者聽過的下面一節課。
這節課是北師大版二年級下 Unit 10 What color is it? 中第二課時的詞彙課。教師在課堂上利用顏色卡片和物品卡片組織學生以各種形式操練 red, blue 等 16 個顏色詞,以及 What color is it? It ' s … 的單個句型。在課後與教師交流時,教師說自己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確定的教學目標就是學生能夠說出 16 個顏色詞,以及能夠運用 What color is it? It ' s … 句型問答關於顏色的語句。但筆者翻閱教材,發現本單元出現的句型還有 What are they? They are … 以及 How many … are there? There are … 的句型,以及諸如 butterfly ,bear 等的動物單詞。筆者於是問任課教師,為什麼不同時操練一下這些句型和單詞呢?教師說這些句型和單詞上節課就學過了。於是筆者又找了優等生、中等生和學困生各兩名學生做了簡單的問答,結果只有優等生能夠聽懂問句並進行回答,其中「they」和「there are」還用得不熟,而中等生和學困生都需要筆者將問句翻譯成中文。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學生「學過了」一定不意味著學生就「學會了」。也就是說教學目標不是靠單節課就能夠實現的,而應該是在單元內、甚至學期和學年內不斷滾動和復現,螺旋上升從而形成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尤其要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系,要「用 70% 的舊知滾動 30% 的新知」(李靜純,2001 )。根據這一原則,教師在考慮教材上的教學目標時,要做單元整體分析,同時考慮新舊教學目標的聯系,盡可能復現舊的教學目標,同時以此為基礎幫助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而不是僅僅圍繞本課時的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
(二)要基於學生已有水平確定恰當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目標。
教學目標的主體是學生,首先要體現的是學生學習前後知識與技能的變化。因此,除教材之外,學情是教師確定教學目標的另一個重要依據。要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教師必須對照教材上的教學目標把握學生在這方面的已有水平,然後根據學情調整教材教學目標,制定合理恰當的教學目標,實現外語教學上的「 i+1 」原則。
在這方面,理想的狀況是教材上的教學目標切合學生的已有水平,教師只需對教材目標稍作調整就可以進行教學了。但現實情況並非如此。由於各地區小學英語開設狀況各異,有三年級起點,也有一年級起點的,導致教材的難易程度不一。如有的學校從一年級就開設英語,而中高年級使用的教材是三年級起點的教材,導致教材上的教學目標明顯低於學生的已有水平。再加上現階段家長對孩子英語學習的重視,普遍給孩子報社會上的英語輔導班,也導致孩子們的水平高於教材上的教學目標水平。如下面這個教學案例(岳蔚,2005 ):
在教PEP教材( Book 2, Unit 4 )中關於動物那一課時,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夠聽、說、認、讀單詞 dog, monkey, ck, panda, cat, rabbit, pig ;學生能夠聽懂會做 Act like a dog/monkey … , 同時鞏固所學單詞。整節課的教學氣氛熱烈,笑聲不斷,師生互動頻繁,給聽課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課後調研中,一組數據引起了聽課者的注意,全班 54 位同學中,對新授內容課前就已經掌握的有 47 人,課後掌握的有 52 人。也就是說,一節 40 分鍾的課,只實現了 5 位同學的語言進步和發展,大部分同學只是將已會的知識技能又溫習了一遍,這樣的課堂教學效率是不是太低了。
類似這樣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在教育基礎較好、教育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還是較為常見的。比如筆者最近參加過的某區評優課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教師對學生的學情把握不夠,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普遍低於學生的發展需求。
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前通過對三至四名不同層次的學生以訪談等形式了解學生對本課內容已有的知識技能水平,並根據其水平拓展或降低教材教學目標。如上述案例中,基於學生的已有水平,語言知識目標還可以增加 toy 這個詞,以及兩到三個動物詞彙,如 bear, turtle 等,語言技能目標還可以再拓展為用 This is a ... .It's yellow/red.等句式描述動物玩具。
(三)要結合語料將宏觀和具體的情感態度目標相結合,並在教學中顯性或隱性滲透。
情感態度目標是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目標之一。英語課程標准對二級情感態度目標描述是
1 )有興趣聽英語、說英語、背歌謠、唱歌曲、講故事、做游戲等;
2 )樂於模仿,敢於開口,積極參與,主動請教。從該表述來看,學生個體的興趣培養和自信心建立是小學階段英語教學十分重要的宏觀的學科教學目標。同時,課堂教學還承載著重要的育人功能,即對孩子價值觀的培養,而這方面最好的方式是結合語料確定適切的德育目標,並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自然滲透。
而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情感態度目標的確定和達成上出現了三種誤區,需要糾正。一是教師普遍通過趣味性活動和多元評價關注學生集體的情感態度,但在課堂教學中缺乏對學生個體情感態度的關注。如筆者在一次聽課中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不斷地隨機叫學生回答問題或讀單詞語句。當叫到一個小女孩回答問題時,小女孩的濃重鼻音明顯說明她感冒了,但教師並未理會。在後面的教學過程中,該女孩又被叫到兩次,而每次教師只關心她是否回答出問題了,對她感冒這一事實始終視而不見。顯然該教師忽略和失去了師生交往中重要的情感交流契機,若教師能夠在第一次叫小女孩回答問題時就關注到她的感冒,到她身邊問兩句「 Did you catch a cold? 」這樣的話,一定會增強小女孩對學校、教師、學習的積極態度。因此,建議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要關注孩子個體的情感態度。
情感態度目標方面的第二個問題是情感態度目標與語料話題脫節,無法自然滲透。如筆者聽過的一節課中,人教社新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 Unit 4 We are going to the Great Wall ,Lesson 24 一課中,教師設定的情感態度目標是通過地球關燈一小時的活動和本課以水瓶卡片為評價的方式,培養學生節約能源,保護地球的意識。而這篇課文是一篇關於詢問和回答假期去哪裡旅遊的對話,與節約能源、保護地球毫無關系。牽強附會的情感目標對學生來說只是說教,達不到效果。在分析了語料內容後,筆者與授課教師將這節課的情感態度目標設定為「學生能夠感受不同國家的旅遊特色,有通過旅遊了解世界的願望」。
情感態度目標方面的第三個問題是目標達成方式。隨著人們對德育目標的重視,教師們普遍拿出課上最後五分鍾時間進行情感升華,讓學生就某個話題展開討論。如上述案例中,教師用了最後 5 分鍾時間和學生討論世界關燈一小時的活動,並組織學生唱了一首題為「我們的世界」的英文歌曲。在課後訪談中,教師提到這個活動的目的就在於達成「學生能夠提高環保意識」的情感態度目標。這樣的目標定位前文已分析了其不合理處,並作了修改,這里要反思的是情感態度目標的達成方式。情感態度目標作為外語課上的隱性目標,其達成方式可以是顯性的,即組織學生討論某一種情感態度,但這種單純為情感態度目標服務的活動不應該是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主要活動,情感態度目標的達成更多是依靠隱性的方式來滲透實現的,即教師要在一節課的教學中自始至終地結合語料自然滲透情感態度,讓學生多通過體驗、換位思考等方式感受某種情感態度,提升學生在這種情感態度方面的感悟。如在上述案例中,確定了「學生能夠感受不同國家的旅遊特色,有通過旅遊了解世界的願望」的情感態度目標後,教師首先可以在導入環節詢問學生的旅遊經歷:Where did you go last winter vacation? How did you feel? 引發學生對自己美好旅遊經歷的回憶。其次在輸出環節,可以結合語料提出任務: They are going to the Great Wall. How about you? May Day holiday is coming. Make a travel plan with your partner. You can go to any countries you like. 讓學生在做旅遊計劃的過程中去想像、憧憬,自然會激發其通過旅遊了解世界的願望。
(四)要盡可能挖掘教材文本語料中有的隱性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目標,並將其顯性化。
小學英語教材中的文本語料並不一定同時具備五個方面的教學目標價值,但教師不能因此而忽視教學中的學習策略目標和文化意識目標。學習策略能夠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效果,有利於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實現個性化學習(程曉堂,2003 )。同時,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教育部,2002 )。因此,教師應該盡可能挖掘教材文本語料中有的隱性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目標,並將其顯性化。
如人教社新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 Unit 3 My father is a teacher 單元中第 17 課,教材設定的新授單詞有 fireman, policeman, policewoman 三個詞,從學習策略目標價值分析,這三個詞都是合成詞,教師可將本節課的學習策略目標設定為對合成詞構成法的初步感知,培養學生今後遇到類似詞形時根據構詞法進行猜測的意識和能力。但筆者在聽課中發現從三維目標角度設計教學目標的教師只將這三個詞作為新詞進行孤立的處理,並未給學生提供獲得學習策略的契機。
教師缺乏學習策略的意識,其中一個原因是教師自身沒有受過相應的學習策略訓練,缺乏學習策略知識,因此也就缺乏對學生學習策略指導的能力。建議教師培訓和教研活動中要將強對教師這方面知識能力的培養。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並不是每節課都能夠有文化意識目標,但文化意識特色突出的課文,完全可以進行文化意識目標的設計。如北師大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 Unit 9 Day and night 單元第四課時 A happy day 的教學中,教學內容是一篇關於 Ken 和 Ann 的周末生活的小短文。根據這個語料,可以將文化意識目標設定為了解中西方兒童周末生活的異同,開拓孩子們的視野。
綜上所述,教師一定要在理解教學目標內涵和重要性的基礎上,研究教材和學生,制定合理、適切的課堂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四、教學目標的表述
(一) ABCD 原則
A 對象( audience ) ---- 寫明教學對象
B 行為( behavior ) ---- 通過學習後,學習者應能做什麼
C 條件( condition ) ---- 上述行為在什麼條件下產生
D 程度( degree ) ---- 規定上述行為是否合格的標准和程度
範例 :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U1 ,L3
通過對話學習,學生能聽懂關於職業的簡單語料,並能簡單詢問和回答關於職業的簡單問題。
(二) SMART 原則
• Specific
• Measurable
• Achievable
• Realistic
• Timing
(三)動詞多樣化原則
知識目標:
說出、拼寫、讀准、認識、了解、熟悉、學會使用、運用、理解和領悟、表達、掌握
技能目標:
講述、朗讀、復述、背誦、描述、獲取、寫出、聽懂、表演、演唱、交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喜歡、樂於、有 …… 的願望、尊重、愛護、珍惜、養成、敢於、辨別、欣賞
(四)供參考的教學目標表述
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Unit 4 ,L1
Main task: 學生能夠根據圖片帶感情地朗讀或表演故事。
1 .學生能夠初步感知和聽懂關於物體方位的小故事;
2 .學生能夠聽懂和說出以下詞彙:in, on, under, behind, in front of, nut, squirrel ,ground;以及句型 Where is it? It's…. ;
3 .學生能夠通過圖片聯想記憶單詞;
4 .學生能夠了解 nut 包括很多乾果;
5 .學生能夠積極評價他人的幫助,並有主動幫助他人的意識。

I. 請問:英語新課標對教學維度的新要求是什麼

談高中英語新課標教學目標的達成
作為教師,應該理解課程的目標,探索實現目標的方式和方法。高中英語新課程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發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合發展的基礎上。新課標從五個維度對當前外語教學提出了基本目際,即語言知識目標、語言技能目標、情感態度目標、學習策略目標和文化意識目標。本文試從知識分類學說角度來談談如何達成高中英語新課標五維教學目標。
一、 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分類學說主要思想
1. 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廣義的知識可以分為兩類: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所謂陳述性知識是指個人有意識地提取線索,能夠直接陳述的知識。這類知識回答的是世界是什麼的問題,一般通過記憶獲得。它的本質是輸入的信息在大腦中形成命題的網路,以命題、形象和線性序列的形式來表徵。程序性知識是關於如何做事的知識,是運用概念和規則解決問題的知識。它主要解決的是怎麼辦的問題。它的本質是由概念和規則構成,是運用概念和規則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以產生式系統來表徵,如「如果……那麼……」。由於運用概念和規則的指向性不同,使得程序性知識又分為兩個亞類,一類是運用概念和規則對外辦事,即處理、加工信息的程序性知識,稱為智慧技能;另一類是運用概念和規則對內調控,即控制自己的信息加工過程的程序性知識,稱為認知策略。可見,認知心理學所謂的廣義上的知識包含了知識和技能,即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實際上這與我國傳統教學中所提到的知識與技能是相對應的。
2. 對知識獲得過程的解釋
認知心理學把知識獲得的過程看成是信息加工的過程。安德森用信息加工的激活論來說明陳述性知識的獲得過程:由環境(包括教師和教材)向學生呈現新知;學生把知覺到的信息符號轉換成命題的表徵;新命題通過激活的擴散,使原有命題網路中與之相關的命題被激活;新命題和被激活的原有命題同時處於工作記憶中,產生網路聯系,新的命題即被習得,或通過精加工過程而生成新命題;所有由外界提供的新命題都同被激活的原有命題形成緊密聯系而被貯存於長時記憶中。在新知識習得階段,所有知識都是陳述性的。
程序性知識中的智慧技能獲得,安德森認為分為兩個階段:首先規則以陳述性知識的形式編入學習者原有知識的命題網路;然後陳述性知識在一系列練習中,通過對其適用條件的概括和分化,規則轉化為產生式表徵的程序性知識。安德森認為,在習得和運用新知識過程中,正面例子有助於概括,反例則有助於分化,這對陳述性知識轉化為程序性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至於程序性知識中的認知策略是一種對信息加工活動有意識地進行自我調控的技能,它是通過對某類信息加工活動進行反省認知而獲得的。
根據現代認知心理學對知識分類和知識獲得過程的解釋,可以看到廣義知識的學習主要經歷習得、鞏固、應用和轉化三個階段。在新知識習得階段,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學習者有選擇地接受新的信息,新知識相互間產生聯系,並與舊知識產生邏輯的、合理的相互作用,如果被原有知識結構同化,也即新知識進入了原有的命題網路。此時的知識都屬於陳述性知識。新知識習得後,有兩種發展方向。一部分知識經過適當的復習、記憶,在頭腦中進一步得到鞏固,同時使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得到改組或重建。另一部分知識通過訓練,轉化為能解決問題的技能,亦即轉化為程序性知識。變式訓練是程序性知識由陳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轉化的重要形式。
二、 知識分類學說對達成學科教學目標的指導意義
1. 在陳述性知識學習中達成五維目標
高中學生應該學習和掌握的陳述性知識即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包括語音、詞彙、語法、功能和話題等五個方面的內容。知識是語言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發展語言技能的重要基礎。認知心理學認為,對於陳述性知識的學習,一般採用四類策略,即復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組織策略和做小結策略。作為以陳述性知識狀態存在的新知識,有的學習難點在於保持,有的學習難點在於理解。對於前者,可以依據記憶規律,如復述、復習等方法來保持;對於後者,可以通過「精加工策略」來加深理解。
以詞彙學習為例,教師可以採取「精加工策略」來指導學生詞彙學習。根據認知心理學的學習理論,教師可指導學生對詞彙進行如下的策略指導:
(1)注意。知識分類學說認為,知識的學習始於學習者的注意。注意就是學習者指向目標的活動狀態,要求學生討論含有學習詞的句子的意思,要求用英語解釋。
(2)非語境化。將學習詞從原課文句子語境中脫離出來,激活原有知識,回憶出與學習詞相近的所有詞項,然後對這些詞以英語定義的方式進行解釋,並指出詞項間的語義形似點,但主要是語義差異;要求找出與學習詞構成搭配關系的片語。這樣,便能形成以學習詞的橫組合關系(搭配)和縱組合關系(近義詞)為語義結構的完整的語義場。
(3)語境化。將分析的結果即近義詞項及其相應搭配還原到語境中去,即自己創造有意義的合適的語境,如聯想一個與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密切相關的場景,讓這些詞彙及其搭配得以恰如其分地運用。這樣,學生能學會運用詞彙,有利於激發學習興趣。
以上學習可以分組討論進行,各組需有一個記錄員作好記錄並總結。在小組學習在規定時間內結束後,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這樣,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能發展其學習策略,同時,由於學習採用的是小組合作自主學習方式,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使其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也能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2. 在程序性知識學習中達成五維目標
高中學生應該學習和掌握的程序性知識即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聽和讀是理解的技能,說和寫是表達的技能;這四種技能在語言學習和交際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學生應通過大量的專項和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真實語言交際打基礎。知識分類學說認為,在程序性知識獲得的過程中,陳述性知識的學習是手段,程序性知識的學習則是目的。陳述性知識要轉化為程序性知識,即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技能,練習是一條必經途徑。因為學生只有對學習任務進行不斷的接觸和反應,才能形成技能。而變式練習對於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的轉化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英語聽說讀寫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該創設變式,真正實現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
僅以寫作教學為例。《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8級(即高中畢業)的寫作技能目標要求如下:能寫出連貫且結構完整的短文,敘述事情或表達觀點和態度;能根據課文寫摘要;能在寫作中做到文體規范、語句通順;能分句用文字及圖表提供的信息寫短文或報告。該目標要求學生從簡單的語言輸出上升到用語言做具體的事情,並能根據自己的體驗和感受,運用多種詞彙、語句和文體來表達各自具有個性的文章,注重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基於此,教師應在學生掌握基礎詞彙、語法基礎上,創設寫作變式,加強對學生的寫作策略的指導,以促進其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在寫作訓練上,可以採取將寫作教學與聽說教學、閱讀教學相結合的策略。寫作技能與聽說技能密切相關,書面語言是從口語發展而來,口語是書面語的基礎。
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首先要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聽和說的基礎上練習寫作,可以為寫作提供一定的內容來源。具體可有以下措施:聽錄音補全句子。復述聽力材料、改寫對話。閱讀與寫作密不可分,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是搜集作文素材、學習詞彙句型和新穎表達方式的源泉。通過閱讀,學生可以擴充詞彙量,擴大知識面,掌握更多的寫作技巧,增強語感,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從而儲備大量的語言信息,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把課文當作練習的參照物,可以讓學生有文可依,減少學生的畏難情緒,增加他們的信心。
由以上寫作策略的訓練可以看出,在寫作過程中,能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在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環節,能夠加強跨文化內容的輸入,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提高,從而促進其語言綜合能力的提高。
總之,在英語新課程標准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目標的達成可以促進其他三維目標的達成,五維目標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在英語學科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學習的策略指導,只有在有效的策略指導中,學生才能夠在五個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熱點內容
所有的顏色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8-27 04:07:20 瀏覽:783
高中英語作文怎麼用長難句 發布:2025-08-27 03:48:46 瀏覽:215
忠於自己的靈魂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8-27 03:41:32 瀏覽:324
蔬菜水果沙拉怎麼做英語作文 發布:2025-08-27 03:37:03 瀏覽:220
監控指標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發布:2025-08-27 03:22:15 瀏覽:44
派對活動的英語作文怎麼寫 發布:2025-08-27 03:20:38 瀏覽:527
初三英語作文六單元作文怎麼寫 發布:2025-08-27 03:17:42 瀏覽:774
寓言故事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8-27 03:17:41 瀏覽:828
打開面條翻譯成英語怎麼寫 發布:2025-08-27 03:15:39 瀏覽:696
急救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發布:2025-08-27 03:13:59 瀏覽: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