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不好怎麼閱讀英文文獻

英語不好怎麼閱讀英文文獻

發布時間: 2020-12-30 01:13:03

㈠ 怎樣去閱讀英文文獻第一次

如果是電子版的可以用金山詞霸"屏幕取詞"功能,如果不是電子版的.....建議做內好面對困難容的決心和信心,因為可能看著看著就因為太多生詞而失去了繼續下去的興趣.可以堅持全面瀏覽一遍了解全文大意,然後再慢慢閱讀細節,圈閱出自己感興趣進一步思考的細節,每次看完一段落後積極反省看後心得以使自己加深思考.

㈡ 研究生如何閱讀英文文獻

剛開始看英語論文時比較費勁,可以先根據英文論文的關鍵詞搜索相關中文論文,了解相關術語和方法後,再閱讀英文論文。

㈢ 如何閱讀英文文獻

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說是一個論文的窗口。多數文章看摘要,少數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並不多,過分追求全文是浪費,不可走極端。當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對的。多數文章題目、摘要簡單瀏覽後,直接把幾個Figure及Title與legend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2.
通讀全文讀第一遍的時候一定要認真,爭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為讀論文的目的並不是學英語,而是獲取信息,查了字典以後思維會非常混亂,往往讀完全文不知所謂。可以在讀的過程中將生字標記,待通讀全文後再查找其意思。3.
歸納總結較長的文章,容易遺忘。好在雖然論文的句子都長,但每段的句數並不多,可以每一段用一個片語標一個標題。4.
確立句子的架構,抓住主題
讀英文原版文獻有竅門的。我們每個單詞都認識讀完了卻不知他在說什麼,這是最大的問題。在閱讀的時候一定要看到大量的關系連詞,他們承上啟下引領了全文。中國人喜歡羅列事實,給出一個觀點然後就是大量的事實,這也是中文文獻的特點,我們從小都在讀這樣的文章,很適應。西方人的文獻注重邏輯和推理,從頭到尾是非常嚴格的,就像GRE裡面的閱讀是一樣的,進行的是大量重復、新舊觀點的支持和反駁,有嚴格的提綱,尤其是好的雜志體現得越突出。讀每一段落都要找到他的主題,往往是很容易的,大量的無用信息可以一帶而過,節約你大量的寶貴時間和精力。5.
提高閱讀的效率(1)集中時間看文獻:看文獻的時間越分散,浪費時間越多。集中時間看更容易聯系起來,形成整體印象。(2)做好記錄和標記:復印或列印的文獻,直接用筆標記或批註。
pdf或html格式的文獻,可以用編輯器標亮或改變文字顏色。這是避免時間浪費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則等於沒看。(3)閱讀順序:根據閱讀目的選擇合適的順序。一般先看abstract、introction
,然後看discussion
,最後看result和method(結合圖表)。7.
文獻的整理(1)下載電子版文獻時(caj,
pdf,
html),把文章題目粘貼為文件名(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號);(2)不同主題存入不同文件夾。文件夾的題目要簡短,如:PD,
LTP,PKC,NO
。(3)看過的文獻歸入子文件夾,最起碼要把有用的和沒用的分開。(4)重要文獻根據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
003編號,然後按名稱排列圖標,最重要的文獻就排在最前了。而且重要文獻要注意追蹤。運氣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線索;運氣不好,發現別人搶先了。據此修正你的實驗。

㈣ 如何快速有效的閱讀英文文獻

有二點,第一點就是你的單詞詞量不夠,單詞記不住
第二點,看閱讀時,快速版看的能力還沒學會。
做閱讀我們是權沒有必要全部單詞都要搞清楚是什麼意思的
我們要學會猜單詞 全文快速看完後,能明白作者的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

但是呢,英文文獻要求會是比較高,首先就要准,再可以快。
可以多記記英文文獻類經常出現的單詞,慢慢練習加快閱讀的速度

㈤ 如何高效率地閱讀英文文獻

文史類文獻閱讀技巧
篩選性閱讀與小組討論相結合
首先對於文史類的文獻,建議大家不要過分精讀,最好先篩選一些大信息,再在課堂或者小組內進行討論。這是因為美國的歷史類文獻普遍存在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信息量太大,會大量地引用原文且沒有章法。雖然這類書籍很適合作為參考資料,但對於只是想閱讀這些書的同學來說則會困難異常。所以建議大家讀這類書時可以先粗讀一遍,篩選出對你有用的信息和主要信息,跳過敘述類文字,然後通過小組討論將這些主要信息串聯起來,這種方法特別適合國內理工科出身的同學。
理工科教材閱讀技巧
先找結論,再讀過程
然後對於理工科教材,閱讀時可以先找結論,然後再讀過程。因為美國名校的老師上課有個特點就是一節課的信息量非常大,尤其是專業課,一節課幾十個知識點非常常見,所以即使你課前預習過了,你仍然會跟不上,會覺得消化不了。而結論性的東西比較容易抓住,這樣你再讀過程的話就可以通過自習和思考形成知識面了。
基礎科學類文獻和快消息閱讀技巧
分塊精讀,注意思考
而對於數學、哲學和基礎科學類的文獻,大家可以分塊分開精讀,把完整的一章作為一個閱讀單元,同時自學補充性的文獻和前沿資料,還要進行思考。這樣做是因為如果閱讀過於零碎,你就很難系統化地理解一個問題,而如果閱讀量太大,你又會因為工作量大而放棄閱讀。只有結合大跨度的信息並進行大量思考才能真正讀進去。
還有時政新聞等快消息類的東西,建議大家只要讀主要信息即可,不過要注意讀的時候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帶著求是的態度讀,而不要被媒體牽著鼻子走。
其他類型文章閱讀技巧
以興趣為主,利用交流討論加強消化
最後閱讀半專業半興趣類、經濟類或者軍事類的文章時,由於這類文章雖然普遍受眾廣且有很多業余類讀者,但是涉及的內容還是非常廣泛的,所以建議大家閱讀時按照興趣以讀書和資料為主,這樣有利於積累基本的知識。然後再通過交流討論來消化提高這些知識。
最後做個總結,閱讀要注意到的無非有三點:一為信息量,二為自己消化信息的能力,三為不同信息的排列特點,然後根據文獻的特點和自己的能力在這三點中找到平衡點,就可以進行有效的閱讀啦。

㈥ 英文文獻閱讀太吃力了,誰能告訴我怎麼辦

用有道在線詞典,可以滑鼠劃詞翻譯

㈦ 如何快速閱讀英文文獻

閱讀文獻應該是一個由點到面再到點的過程。選取當下研究中的一個熱點話題,檢索較全的文獻。知道目前對這個問題的共同看法和分歧。然後,擴展開,逐步擴展自己的視野,構建個人的專業知識結構和看法。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以後,對於繁雜的文獻,要有個人的判斷。追蹤某個專題、某個專家的研究進展,比較對於同一專題的論點的發展,掌握其新的方法或新結論,或注意作者觀點的改變。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工作進展,逐步仔細閱讀新作。
閱讀文獻時,先閱讀摘要、引言的最後部分、結論,因為這幾部分都是作者大致介紹自己研究目的,研究內容以及研究得出的結論,在最後結論部分有些也是和摘要中的字句是重合的。這幾部分一般都比較短,花的時間也很短,但可以對整篇文章有一個清晰的輪廓,為自己進一步讀正文打下基礎,哪些應該重點讀,哪些應該了解,自己心中有數!如果文章提到的結論,我已經很清楚就不必再讀下去了,若對其結論有疑問就要繼續讀它的分析與討論這部分,這是一篇文章的重點和難點,一般應藉助實驗結果中的圖表來幫助理解(註:看那些圖和表格,圖和表是文章最最精華的地方,圖表能看懂,文章就差不多了。不能看懂圖片的話,就再回過頭來看文章中與圖片對應的文字和說明)。自己先把圖表看清楚,想想該怎麼分析,然後再去看作者的分析與討論,相信會更容易理解。一般來說,一篇文章中的實驗材料與方法這部分是沒有必要看的(註:一般只需大體上了解作者採用的何種實驗方法,以及作者所具備的實驗條件,除非你也想採用類似的方法),我們主要充分利用這部分得出的圖表來幫助我們理解後面的分析與討論那部分即可。
在對文章有了整體的把握之後,如果覺得該論文確實有價值,就返回去通篇精讀。讀論文時要牢記一個問題,「我應該如何利用該論文?」「真的像作者宣稱的那樣么?」「如果……會發生什麼?」。理解論文得到了什麼結論並不等同於理解了該論文。理解論文,就要了解論文的目的,作者所作的選擇(很多都是隱含的),假設和形式化是否可行,論文指出了怎樣的方向,論文所涉及領域都有哪些問題,作者的研究中持續出現的難點模式是什麼,論文所表達的策略觀點是什麼,諸如此類。
另外,我覺得在閱讀文獻的過程中還應注意養成下列習慣:
1、做好標記與記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對於文章中提到的一些有用信息一定要記錄到自己的文檔,一方面便於溫故知新,一方面可以作為日後寫作的素材。
2、注重總結:讀完一篇文獻後,要寫一個小總結.把該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難點、創新點等用簡短的話描述出來,然後把文章中採用的實驗方法、手段以及最後的得到的結果也分析一下,用自己的話總結,最後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值得自己借鑒地方,存在的問題總結出來,那麼這篇文章才算真正意義上的讀懂了。做這些工作有很大的好處,一是提升自己的總結概括和寫作能力,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後,你就會不知不覺得到提高,另外一個好處是積累,有了這些文字性積累,以後你自己寫文章,寫論文就會很方便的。
4、准備一個小文檔,把一些經常遇到的經典的英語寫作舉行記錄下來,日積月累,那麼你的英文寫作能力就會提高,到時候不至於無從下手,寫的全是漢語式英語。這個必須要長期積累,沒有積累根本就沒有提高,所以自己一定要堅持不懈,細水長流,終成大海。

㈧ 英文文獻閱讀時,如何做筆記

理論寫作使用的英文通常大詞長句連篇,新手不得不將注意力集中於讀懂字面意思上,而無法像讀中文理論那樣隨時連貫思考,導致讀過和沒讀的感覺差不多。其實學習英語就象學習其他語言一樣是艱辛的。因此我的第一個建議是每天花多點時間練習使用英語。除此之外,我們應該上課認真聽講、記筆記。定期復習所學內容,認真做作業。聽英語廣播,讀英語故事和報紙,看英語電影和電視節目,用英語寫日記,參加英語討論和演講比賽。如果我們犯錯誤,就要立刻改正,盡力下次不要犯同樣的錯誤。而且,我們要認真准備每節課。不然別說文獻了。

讓自己對英語產生興趣後就會有一種想要研究,學好它的勁頭,這么一來,那麼推導也就不是什麼令人困惑的過程了。

我衷心地希望大家能夠輕松、快樂地學好英語。

㈨ 怎樣高效的閱讀英文文獻

看文獻時特別是在短時間看很多,不一定要仔細看每篇文章。此時你的目的是要對這回個課題有一個整答體的認識,通常選擇主要看摘要、前言和討論部分的結論內容。4. 當你對這個課題有一個整體的印象後,你就要帶上問題來看細節了,例如結果和討論部分。試驗的細節部分如果你不關注,可以暫時不看,以後再看。 4. 看文獻是把你有興趣的部分標記出來,方便今後再看,可以節省不少時間。此時你做些筆記,效果會很好。5. 當你對這個題目了解越來越多,你需要有新的思路了,這時你就要多看討論部分了,很多的問題會在這部分出現,從中你可以得到很多有價值的啟發。這里給一個例子,當年我讀學位做動物試驗時,很想擴大自己的研究范圍,特別是試驗技能方面,結合當時實驗室的條件和老闆的課題,我和老闆談了想做大鼠SCI方面的試驗。其實這方面的試驗非常多。重復他人的工作沒有任何價值,當時我想SC受傷後,SC裡面的神經化學的改變有很多研究,但是SCI以後對大腦會有什麼影響呢?大腦會對SC有什麼反應?當時沒有在方面的研究。 這些思路都是從讀了大量的文獻之後才要可能得到。 總之,能夠快速有效的閱讀英文文獻,一定會讓你比他人要出色很多。

㈩ 如何才能看懂英文文獻

首先解題。「如何才能使自己看懂英文文獻」,其實在這里「看懂」並不是問題的症結,看什麼——幾十篇文獻應該從哪一篇看起,幾十頁的文獻應該重點看哪裡;怎麼看——怎麼能夠從幾十頁的文獻中高效快速地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怎麼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盡可能地囊括課題相關的文獻內容才是問題的所在。最近在填我前段時間埋的兩個大坑,正好要重新翻閱大量文獻,就把回答這個題目當作熱身運動吧。
就拿這個問題來說:我們剛出生不久可以根據聽到的語言來學習我們的母語,可是長大以後為什麼喪失了這種技能?-語言學我需要查閱有關Language Input/Output(語言輸入/輸出)和Explicit/Implicit Learning Mechanism(顯性和隱性學習機制)相關的內容。
首先我翻閱教科書式的文獻Gass(2003) [1]這樣的文獻的特點是:覆蓋面廣,時間跨度大,概括性強,指導性強。通過這樣的文獻綜述,我可以鎖定我需要特別關注的區域。
法則一:
從文獻綜述或綜述類文獻開始,概覽全局,縮小范圍
好了,現在我們知道從何下手了,解決了「應該從哪一篇看起」的問題;緊接著要解決的是「一篇文獻應該重點看哪裡」的問題,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了解手中文獻的結構,通過我後文的討論,大家會發現,這也是文獻的一般結構。
第一段是這樣的: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there have been many ways that scholars have approached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is book, and hence this chapter on input and interaction, takes a cognitive science perspective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input and interaction approach takes as its starting point the assumption that language learning is stimulated by communicative pressure, and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and acquisition and the mechanisms (e.g., noticing, attention) that mediate between them. We begin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evidence requirements for learning. We then take an historical look at the study of input/interaction, and from there move to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followed by a consideration of how learning is fostered through interaction.
這么一大段英文!別急,接下來我會向大家展示這一大段篇首語在我腦海中是什麼樣子: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在過去的幾十年本領域中有哪些新鮮事). This book, and hence this chapter on input and interaction...(這一章節的主要內容是,以什麼樣的視角/研究方法探索了...內容). The input and interaction approach takes as its starting point the assumption that ... (大家公認的大前提是什麼), and examines... (探究了...和...的關系/機制). We begin with... (我們首先會講到). We then... (其次會講到), and from there move to... (隨後/在此基礎上又會講到) , followed by... (最後會談到).
Piu! 處理的信息量瞬間縮水。在這些關鍵詞的指引下,就能迅速縮小這一段內容的信息熵:
領域近況(研究背景)
主要課題/視角/研究方法(鎖定研究范圍)
討論的前提(保證論證的嚴密性,同時有自報家門的作用,因為不同的派別遵循的大前提多不同)
研究目的(明確自己要達到的目標)
篇章結構(明確研究步驟)
剛剛我們閱讀的第一段,在一般期刊論文中多處於摘要(Abstract) 的位置,統領全文,同時相當於閱讀索引,告訴讀者主要信息的分布情況,便於讀者采擷自己需要的內容。這一段當然不得不讀。
現在我們知道了摘要的重要性和一般結構,我覺得還不夠。我們還能做的就是,反過來想一想,為什麼論文摘要多採取這樣的結構?它有什麼樣的必然性,或者說優越性?
我的導師,相信很多人的導師,在學生問到如何擺布論文結構的時候,都會說這么一段話:
你設想一下,如果現在需要你把你的研究成果向一群具備基本常識的門外漢宣講,你會採取什麼樣的順序?想清楚這樣一個問題,你就知道你的篇章結構應該怎麼安排了。
法則二:
閱讀論文的過程逆向思考就是寫論文的過程,互為逆過程的兩件事如果能同時進行,一邊讀一邊想,將事半功倍。
好,回到剛剛提出的問題,向門外漢宣講自己的研究成果應該怎麼做?
首先,我們要告訴他們這是怎樣的一個領域,主要研究的對象是什麼,研究方法是什麼,近些年取得了怎樣的發展;簡稱為:做什麼+怎麼做+新鮮事
其次,我們要告訴他們這樣一個領域它的研究目的是什麼;簡稱為:什麼用
再次,我們要告訴他們,我的研究在這樣一個研究背景下著重那一部分,以及我選擇這樣一個研究重點有什麼意義/原因,而研究的意義多跟研究現狀的不足相關;簡稱為:著重點+為什麼
最後,我們要告訴他們,接下來我會跟大家以什麼樣的順序講哪些內容。讓讀者有一個鮮明的預期;簡稱為:列目錄
同一篇論文,隔夜看會有恍若隔世的感覺!具體來說就是,辣莫簡單的內容怎麼我昨天就是攪不明白!所以,有的時候在長久地糾結一個問題不得解的時候,不妨暫時放一放,睡一覺,第二天再看時往往有奇效!
我們昨天完成了對首段(摘要)的閱讀,其實已經成功了一半。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接下來我們要閱讀的正文長達25頁,分為6個章節,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利用摘要給我們提供的有關文獻內容和結構的信息的話,這25頁的閱讀將漫長、痛苦且低效。
我最開始說什麼來著?我需要了解有關語言輸入和輸出(Language Input/Output),以及顯性和隱性學習機制(Explicit/Implicit Learning Mechanism)的相關內容。Wait,別急著去尋找關鍵字,這樣做最後獲得的信息跟搜索維基不會有太大的區別。
We begin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evidence requirements for learning. We then take an historical look at the study of input/interaction, and from there move to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followed by a consideration of how learning is fostered through interaction.
黑體字部分告訴了我們文章將依次介紹:語言學習所必需的信息(輸入和輸出);從古到今學術界對這一部分的研究有怎樣的發展;最近的研究是一個怎樣的態勢;Interaction(語言交流)對語言學習有怎樣的裨益。
請問我需要閱讀那幾個部分的信息?
三個?
錯。四個都要。看上去第四部分——研究語言交流對語言學系的影響,和我們的關鍵字「語言輸入和輸出」以及「顯性和隱性學習機制」一點都不匹配,但是它們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內在聯系: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不僅會有語言輸入(聽對方講話),還將會有語言輸出(自己講話);且在自然的、對話的環境中,語言學習將會較多地牽扯「隱性學習機制」。當然,顯性學習機制也會偶爾來打打醬油,比如說被別人糾正的時候,改錯的過程將涉及「顯性學習機制」。
法則三:
永遠不要放棄尋找聯系,聯系越多越強越復雜,我們捕捉信息的網就越大越密越嚴謹。不斷構建新的聯系,更新/更正已有的聯系本來就是科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
既然四個部分都要看,我們似乎又回到了原點:任務一點都沒有減輕!其實不然。稍微回想一下,從最初拿到30頁文獻的茫然,到現在對文章內容的基本把握和結構的條分縷析,我們已經把看似雜亂無章的信息有序地整理、收納到我們的大腦中,等待進一步的處理。
好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快速瀏覽一下標題,並按照摘要中的索引把他們分為四大部分:
Chapter 1 Evidence requirements for learning
1. Evidence required for language learning:
1.1 Nature & nurture
1.2 Evidence types
1.2.1 Positive evidence
1.2.2 Negative evidence
1.2.3 Significance of evidence types
1.3 Output
Chapter 2 Take a historical look at the study of input/interaction
2. The role of input in early language learning studies
Chapter 3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3. The role of input in later views of language learning
3.1 The nature of input
3.2 The usefulness of modified input
3.3 Input processing
Chapter 4 How learning is fostered through interaction
4. Interaction
4.1 Descriptions of interaction
4.2 Function of interaction: the Interaction Hypothesis
5. Data as evidence for the interactionist position
5.1 Difficulty in determining learning
5.2 Linking interaction to learning
5.3 What kind of interaction: negotiation and recasts
5.4 The progression of research within the interactionist tradition: Two examples
5.5 Conversation and learning requirements
6 Attention
7 The theory of contrast
給大家講一個小竅門:通過瀏覽標題,我們可以從一個大標題下小標題層級的多少來斷定這部分信息的重要與否。並不是說論文中會放大量不重要的廢話(雖然很多人都這樣感覺),但是為了保證行文的嚴密和邏輯的通順,像定義definition, 背景background, 前提premises, 預設presumptions這樣的鋪墊內容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這些內容對於學科的內行來說是不需要每一次都仔仔細細看過去的。
所以根據我已有的專業知識我知道在第一章節中的第一小節是可以略過的,先天和後天(nature and nurture)無非是在向喬爺的先天派表忠心,自報家門,表明研究是建立在承認語言學習有專門的機制(language-specific mechanism)的大前提下的。
第一章節中的第二小節講Evidence types,即語言輸入的種類,正面證據(positive evidence)和反面證據(negative evidence)。首先這一小節是我需要重點閱讀的,其次第一和第二部分我大可以略過,因為我非常清楚正面證據和反面證據的定義,我也非常清楚在關鍵時期以前的語言學習過程中,正面證據起著主導者作用,而在關鍵時期以後的語言學習過程中,正面證據和反面證據各占據著一定的分量。在完成了這些分析以後,我不僅把我已經掌握的知識又復習了一遍,而且把火力鎖定在第二小節的第三部分:The significance of evidence types,不同種類的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分別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以上過程,就是把自己的知識體系帶入作者的理論體系之中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提升我們閱讀速度的最後一環。
法則四:
閱讀文獻的時候要不時地帶入自己的知識體系,幫助甄別信息的優先順序,同時也有助於理解性地記憶文獻的大致結構和主要內容。最終達到在合上書本的時候,腦海中畫樹形圖的境界。
先說到這里,以後有更具體的問題我們再來談文獻閱讀。大家要認真領會好好學習喲!
[1] Gass, S. (2003) Input and Interaction. In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y Catherine J. Doughty and Michael H. Long, 2005, London: Blackwell

熱點內容
我最喜歡的球英語怎麼翻譯成英語 發布:2025-08-27 20:46:04 瀏覽:851
做一個開心堅強的人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8-27 20:42:09 瀏覽:784
湯飯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8-27 20:29:08 瀏覽:702
大堂經理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8-27 20:25:49 瀏覽:624
太可惜了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8-27 20:25:44 瀏覽:667
plant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8-27 20:19:35 瀏覽:784
我真的很累英語怎麼翻譯成英語 發布:2025-08-27 19:49:43 瀏覽:50
11歲翻譯成英語怎麼讀 發布:2025-08-27 19:38:39 瀏覽:225
他們在廚房喝牛奶翻譯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8-27 19:38:35 瀏覽:527
讀並且翻譯成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8-27 19:38:00 瀏覽: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