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閱讀量下降英語
1. 為什麼我國國民的閱讀量與其他國家相差這么大
所謂的國民閱讀量統計只是幾百,幾千,最多上萬的人統計出來的版結果,對於現實社會權,並不能產生什麼結果。而且西方普通人愛看的書都跟我們的網路小說一樣,一點營養沒有,看那玩意基本就是浪費時間啊,現在網路資源這么豐富,什麼都可以在網路上補腦啊,本人沒事的時候就愛瀏覽各大論壇看看精華貼,看看討論,照樣收益非淺啊。
當然是中國也只能是中國,也許個人購買閱讀書籍的量遠遠比不上外國,但是中國人口是近十四億,說中國讀一本,美國3億人至少讀四五本,更不用說所謂讀書量最多的以色列只有800多萬人,想想都不可能。
2. 中國,韓國,俄羅斯,日本,以色列每年每人讀書的數量是多少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又稱世界圖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應該算是全世界讀書人的節日。今年是第十七個世界讀書日,與往年不同的是,節日前夕的4月19日,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第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項目在北京公布調查結果,其相關數據值得我們這個沒有讀書節的國家的讀書人的關注。
調查顯示,2011年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3.9%,較上年增加了1.6個百分點,連續第四年增長;2011年國民人均閱讀圖書為4.35本,較之2010年國民人均閱讀圖書4.25本增加0.10本,也就是說,2011年我國國民閱讀率和閱讀量均有增長,這是令人欣喜的數字統計。調查還表明,傳統紙質圖書的閱讀率和閱讀量雙雙上升,雖然幅度不是很大,但至少說明,傳統閱讀方式仍占重要地位。
另外一組調查數據則令人憂慮:2011年我國國民對個人閱讀數量評價中,只有1.2%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多,7.6%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比較多,50.7%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少或比較少,另有40.5%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量一般。對於個人總體閱讀情況,有21.2%的國民表示滿意(非常滿意或比較滿意),有20.9%的國民表示不滿意(比較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另有57.9%的國民表示一般。
兩組調查數據讓人憂喜交加,但還是憂大於喜,這里且不談閱讀質量,僅國民人均閱讀圖書為4.35本的閱讀量就很難讓人高興起來,不妨與周邊國家以及法國、以色列國民年閱讀量的數據做一對比:日本40本、韓國11本、法國20本、以色列60本。還有來自聯合國對世界500強企業家讀書情況進行調查統計的數據:日本企業家一年讀書50本,中國企業家一年讀書0.5本,相差100倍。再就是來自網上的一項相關國家每年人均購書量的數據:以色列64本、俄羅斯55本、美國50本,而中國平均每人每年購書不足5本。
近年來,關於如何提高閱讀率和閱讀量不僅是專家學者的經常性話題,也為普通民眾廣為關注,更有無數網民書友熱議。其中,多多開展讀書活動包括設立國家讀書節等已成共識。這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我國國民對舉辦閱讀活動的呼聲較高,有62.6%的國民認為有關部門應當舉辦讀書活動或讀書節。筆者以為,鑒於第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統計數據,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對民間有關設立國家讀書節的呼聲與建議給予更多重視。
3. 以"現如今國民閱讀圖書的時間越來越少,而網上閱讀量卻大大增加"為材料的作文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閱讀對人的成長影響是巨大的,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一生,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
中華民族無疑是一個有著良好閱讀傳統的民族,有關名人與書的趣事不勝枚舉。北宋大儒張載,屏居南山之下,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這是讀書人的境界。一代偉人毛澤東酷愛讀書,他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青燈黃卷式的傳統閱讀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學者、大儒、偉人。
然而,近些年來,我們更多地看到,快餐式、跳躍性、碎片化的淺閱讀正成為閱讀新趨勢,許多年輕的一代,更喜歡在資訊汪洋中嬉戲沖浪、淺嘗輒止,變成了「知道」分子。閱讀變得功利化了。在許多書店裡,顯眼位置處多是權謀、管理、應對糾紛等類的「快餐」書籍。書店裡的人頭攢動,正和心靈的飢荒形成強烈的反差。往往我們讀的功利書愈多,發現飢荒越厲害。捧著教輔書、快餐書、漫畫書太久,我們的視野變得狹窄,只局限在自己的生活圈子裡,進而造成精神上的乏力,思考社會、思考人性的乏力。
在知識經濟蓬勃興起的今天,閱讀已不僅僅關乎個人的修身養性,更攸關一個國家和國民的素質和競爭力。為什麼讀書,讀些什麼書?在這個關於讀書的節日里,我們該重新思考,重拾讀書精神,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營造書香社會。
如果僅僅滿足於淺閱讀或是功利化閱讀,對於民族文化的傳承是毀滅性的。不求甚解的膚淺閱讀會養成膚淺的思維,這種膚淺的思維會做出膚淺的決策。在高科技浪潮中,很多發達國家反而更強調傳統式閱讀,世界很多國家都把提倡閱讀風氣、提升閱讀能力列為教育改革的重點,通過實施這些措施重新喚起傳統閱讀。
傳統閱讀更有利於培養人們的抽象思維、理性思維,更有利於培養人的文化尊嚴和文化自覺。古人讀書講究「博學之、審問之、明辨之、慎思之、篤行之。」讀書是提高文化修養和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要把傳統閱讀做深做好,就要從娃娃抓起。一個人如果從少年時代沒有養成閱讀習慣,長大了再培養就會很困難。讀書應盡可能地閱讀經典著作,因為經典不僅是經過長久實踐的檢驗,而且多出於大師和名家之手,他們的人文精神和學術修養也反映在書中。
在閱讀已呈大眾化、通俗化甚至娛樂化的今天,更需要傳統閱讀、深度閱讀,不能滿足於「我在讀,我在看。」讀書不僅要過眼,更需要「過心」、感悟、印在心上,才能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4. 國民圖書閱讀量指標
2017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6本,較2016年的4.65本略有增長。同時,我國城鄉居民閱讀現狀差異明顯。
5. 世界人均讀書量國家是怎麼排名的
第一:
以色列人抄一年的人均讀書量為60本,排在世界第一位,以色列也是全世界唯一沒有文盲的國家。以色列這個國家。猶太人聰明、會做生意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他們的聰明也離不開他們愛閱讀的習慣。
第四:
韓國一年的人均讀書量為11本,排在世界第四位。韓國人也同樣愛讀書,韓國人注重從小培養兒童看書的習慣,老師會千方百計的吸引兒童參與閱讀,很多韓國人的家裡書房就真的是放滿書的房間,最重要的是這些書他們都會去看。
6. 「隨著國民閱讀量的下降,不只是影響出版社的經營業績,更重要的是將影響到國民的整體素質」這句話哪錯了
很簡單,因為「閱讀量下降「並非是」影響整體素質」的充分條件.我不閱讀,不表示我不會把時間用來上網和看電視,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可以提高整體素質的,所以這不是必然結果.
7. 在電子發達的時代讀書的人越來越少,大家知道現在國民一年的閱讀量是多少
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成年人一年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成年人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32本。
從未成年人的閱讀率來看,2018年0—8周歲兒童圖書閱讀率為68.0%,低於2017年的75.8%,9—13周歲少年兒童圖書閱讀率為96.3%,較2017年的93.2%提高了3.1個百分點。
14—17周歲青少年圖書閱讀率為86.4%,低於2017年的90.4%。2018年我國0—17周歲未成年人圖書閱讀率為80.4%,低於2017年的84.8%。國民閱讀率調查課題組負責人徐升國認為,未成年人圖書閱讀率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數字閱讀的影響。
在近些年的調查中發現一個明顯的趨勢,手機閱讀、平板電腦閱讀等數字化閱讀方式在未成年人中日趨普及,紙質圖書閱讀率因此下降。
在數字化閱讀流行的時代,紙質閱讀依然很重要,紙質圖書對於培養未成年人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專注力,都具有數字化閱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兒童過早接觸手機等數字媒介容易受到娛樂化內容和碎片化思維的影響。
(7)國民閱讀量下降英語擴展閱讀
手機和互聯網成為我國成年人每天接觸媒介的主體,紙質書報刊的閱讀時長均有所減少。從人們對不同媒介接觸時長來看,成年人人均每天手機接觸時間最長。
我國成年人人均每天手機接觸時長為84.87分鍾,比2017年增加了4.44分鍾;人均每天互聯網接觸時長為65.12分鍾,比2017年增加了4.42分鍾。
人均每天電子閱讀器閱讀時長為10.70分鍾,比2017年增加了2.58分鍾;2018年人均每天接觸平板電腦的時長為11.10分鍾,較2017年減少了1.51分鍾。
在傳統紙質媒介中,我國成年人人均每天讀書時間最長,為19.81分鍾,比2017年的20.38分鍾減少了0.57分鍾,12.3%的人平均每天閱讀1小時以上圖書,比2017年略有增加;人均每天讀報時長為9.58分鍾,人均每天閱讀期刊時長為5.56分鍾。
從成年人對各類出版物閱讀量的考察看,2018年我國成年人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與2017年的4.66本基本持平。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32本,較2017年的3.12本增加了0.20本。
聽書成為讀者新寵,成為閱讀新的增長點,移動有聲APP平台已經成為聽書的主流選擇。2018年,我國有近三成的人有聽書習慣。
對我國成年人聽書介質的考察發現,選擇「移動有聲APP平台」聽書的人比例較高,為11.7%;有6.4%的人選擇通過「廣播」聽書。
8. 關於國民閱讀量的作文
世紀老人冰心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讀書,是提升一個人生存質量的好方法,也是一個民族愛學習的直接體現。全國卷二關於「國民圖書閱讀率」的作文,是一道現實性很強而又不乏深度的新題。構思本題時,不能脫離材料單純地談讀書很重要或讀書是種享受,首先要「全面理解材料」,明確它展示的是我國當前存在著閱讀危機;其次是選准「一個側面、一個角度」切入進來。仔細分析材料,不難發現涉及三層意思:一是「六年來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率持續走低」,二是對於「為什麼不讀書」各人有自己的說法,三是網上閱讀的比率越來越高。對於以上側面,你可任選感觸最深的一個方面予以闡述。例如,可聯系社會現實,指出圖書的本質表現為內容的深刻性和文化積累的豐富性,而這一點對提高國民素質非常重要,正如有位名人指出的「鄙視書、不讀書,是深重的罪過。由於這一罪過,一個人將終身受到懲罰;如果這一罪過是由整個民族犯下的話,這一民族就要因此受到歷史的懲罰」;可以結合自己的閱讀體會,談論不能光看對閱讀的認同率是高是低,重要的是讀書是一種行為,只有付諸實施,才真正說明具有讀書意識;可以探究閱讀率持續走低的深層次原因(比如有些人越來越沉湎於物質享受之中,以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取代了讀書;有些人是被越來越蕪雜的人事、越來越繁重的工作所困,喪失了讀書的時間與樂趣;在目前的教育中,在沒完沒了的背題、押題、練題的求學生涯中,學生們體會不到閱讀的快樂,難以養成或保持讀書的習慣;圖書質量下降,也是影響國民閱讀的原因之一,等等)。又如,可比較傳統閱讀和網路閱讀的區別(閱讀方式、閱讀內容不同等),強調網路閱讀不能替代圖書閱讀,備受青年人推崇的網路閱讀實際上是種「淺閱讀」,雖然我們不能保證傳統閱讀的內容都是精華,但網路的精華內容比傳統閱讀要少得多,網路內容目前還不能同紙質媒體相提並論——需要提醒的是,也不能把網路閱讀這一新生事物貶得一無是處。當然,你還可以就如何引導網路閱讀(比如提倡網路深層閱讀,又如把一些經典著作完整、准確地放到網上以方便網民閱讀),如何激發國人讀書的積極性(比如舉辦讀書節,營造濃郁的書香氛圍)等提出自己的建議。可選角度相當多,關鍵是不能人雲亦雲,泛泛而談;一定要形成明確的觀點,寫出自己的體驗與見解。
9. 中國國民一年的閱讀量僅多少本
調查顯示,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與2017年的4.66本基本持平,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32本,比2017年的3.12本增加了0.2本。
2018年,包括紙質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我國成年國民綜合閱讀率為80.8%,較2017年有所提升,其中以網路、手機和電子閱讀器等媒介為主要形式的數字化閱讀的接觸率為76.2%,比2017年上升了3.2個百分點。
從人們對不同媒介接觸時長來看,成年人人均每天手機接觸時間最長。數字化閱讀的發展,提升了民眾的綜合閱讀率和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整體閱讀人群持續增加,但也帶來了紙質閱讀率增長放緩的新趨勢。
(9)國民閱讀量下降英語擴展閱讀:
全國閱讀指數
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閱讀指數為68.67點,較2017年的68.14點提高了0.53點。其中,個人閱讀指數為71.67點,略高於2017年的71.65點;公共閱讀服務指數為65.91點,較2017年的64.90點提高了1.01點。
通過對50個采樣城市的閱讀指數進行測算,得到2018年城市閱讀指數排行榜。深圳、蘇州、北京、青島和杭州等城市位居城市閱讀指數排行榜前列。在2018年城市公共閱讀服務指數前十名排行榜中,廣州位列第七。
四成以上的成年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較少,人們對當地有關部門舉辦閱讀活動的呼聲較高,2018年有67.3%的成年國民認為有關部門應當舉辦讀書活動或讀書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