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語閱讀 » 高中英語閱讀與寫作教學論文

高中英語閱讀與寫作教學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1-01 03:44:30

① 語文閱讀與寫作技巧

一、議論文的三要素:
1、論點: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統帥,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個中心論點,一般可以有分論點。
論點應該鮮明、准確、概括,絕不可模稜兩可,讓人捉摸不定。論點的位置一般有四個:
①文題 如《改造我們的學習》《反對黨八股》
②開篇 如《改造我們的學習》
③文章中間 如《拿來主義》《論積貯疏》
④結尾 如《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2、論據 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有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事實論據用事實來說話,而理論論據靠經典性取勝。論據必須圍繞中心論點,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選用的事例與論點若不能保持一致,勢必削弱說服力量。像1999年高考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若寫議論文,就必須要弄清「記憶」與「記憶力」的區別,有的考生所舉的事例就明顯犯了論據與論點游離的錯誤,舉了郭沫若倒背《紅樓夢》的事例,使說服力大打折扣。
選用事實論據還要注意幾點:
①論據必須具有典型性。
典型就是指論據要具有代表性。
②論據必須具有新穎性。不少學生的議論文寫作離不開一些陳舊的事例,像一寫失敗與成功的關系,似乎就離不開愛迪生發明燈泡,一寫逆境成才就非寫張海迪不可,類似的內容不是說不可以用,而是說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誰的作文與眾不同呢?
③論據的表述要精練、簡要,與記敘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與論點相關的內容即可。
3、論證:是議論文寫作的重要一環,它包含的內容也較多。
①論證的基本類型:立論、駁論。立論從正面論述,駁論從反面論述。我們寫議論文一般以立論為主。
②論證的基本結構層次:三段論式的結構。
提出問題(是什麼)→分析問題(為什麼)→解決問題(怎麼辦)
也即: 引論 本論 結論
常見的論證結構:
a、總分總式結構 b、對照式結構 c、層進式結構 d、並列式結構
一篇文章中段與段之間,句與句之間靈活地運用多種論證結構層次會使議論文更具活動性。
③常用的論證方法:
a、例證法,用典型事例作論據來證明論點。
《簡筆與繁筆》:舉洋洋灑灑百萬言的《水滸傳》中「武松打虎」片斷,景陽崗的山神廟,一個「破落」使境界荒蕪之景全出。這里兩個字對百萬言,可謂用簡到了極點。同樣作品裡作者寫繁筆的好處時,卻又舉了短篇小說《社戲》中的例子,也不得不說是極為典型。

運用例證法要注意對事例敘述的方法。注意並列的幾個事例的順序,還要注意安排的詳略,大家熟知的材料要略寫,不熟知的要詳寫。
b、喻證法,增強了作品論證的形象性。
運用喻證法要注意本體、喻體的相似性。魯迅的《拿來主義》中把文化遺產喻為一所大宅子,列舉一個青年對待大宅子的態度來表達作者對文化遺產採取「拿來主義」的態度,形象、生動,給人們以很深的印象。
c、對比論證:這種方法可以增強論證的鮮明性,使讀者清楚作者贊成什麼,反對什麼。
今年高考一則優秀作文題為《四幕劇》,其中的第二幕劇寫了這樣一個內容:
背景:一個小餐館中,一張桌子,面對面坐著兩個人,他們面前的盤子里各有半個甜面圈。
A:唉!天哪!只剩下半個甜面圈。(A一臉的無奈)
B:上帝!真是太好了,還有半個甜面圈。(B一臉快樂狀)
文章中寫的這段話對比鮮明,對待生活的悲觀和樂觀躍然紙上,正如該文作者說:樂觀的人在被玫瑰刺傷後仍會說多美的花,悲觀的人在看到刺時就會說多糟啊。我選擇玫瑰的美,因此我選擇前者。
d、引證法,除引用名人名言以外,我建議同學們應該多積累一些古典詩詞中的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強論證的力量,另一方面,它還可以豐富文章的內容,增強議論文的文學性。
近兩年高考沒有考查名句,全給高中生造成一種誤解,不考就不積累是不對的。
浙江一考生在2000年作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人與人如此的不同。信手翻著宋人話本《碾玉觀音》,不由得這樣想。話本的開頭是這樣的疑問,「春已歸去,不知哪搭是春住處?」秦觀說:春是到江南去了,「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往。「蘇小妹說,春是被帶走了。」燕子銜將春色去,沙窗幾陣黃梅雨」。還有蘇軾說、秦觀說……(《—花—世界》)
我只是選取了該文的一個部分,議論文中部分名句或古典詩詞曲的引用的效果就不用再說了罷。
論證方法還有引申論證、因果論證,我們也不再細說了。
二、議論文邏輯性的具體體現。
寫議論文必須注意邏輯性,段落與段落之間要有非常清楚的邏輯關系,一方面要依靠語句表達出邏輯性,另一方面要藉助起過渡性作用的語句突出邏輯關系。
一個語段的內部之間也需要有嚴謹的邏輯關系。
嚴密的邏輯關系必須反映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注意議論文中的「但」「但是」等轉折連詞的作用,俗語有「『但』字後面有文章」的說法,它的後面有突出、強調的作用,標明了文段或文章的中心,使文章的論點更醒目、更突出。
注意要善於運用「固然」「誠然」等詞語,一個短短的600—700字的議論文,有時很難全面地表述清楚,為了使論證更加全面,更加有針對性,同學們要善於使用這樣詞語開頭的
語句表達。以前的高考曾經考過「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的辯論段,這樣的文章就極容易失之片面。寫作時,選其中的任一題目都要注意「補全」。比如,若選寫「近墨者未必黑」,主體論述這一觀點以後,在收尾的時候,就應該以這樣的結尾段收束:誠然,我們主張近墨者未必黑,但也並不否認近墨者黑的觀點,我們只是說一個人如果具備了自我控制能力,我們就有「近墨不黑」的條件。
三、議論文寫作更需要哲理的思考。
高中階段是一個人思想漸趨成熟的階段,人生觀、世界觀漸漸走向成熟,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也在不斷走向成熟。正如此,高考才十分注重對考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在1998年以前,高考作文始終圍繞著哲理的深層次思考來命題,像《樹木•森林•氣候》就明顯涉及了普遍聯系的觀點,《「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考查了內因與外因的關系,《玫瑰園》考了全面性的觀點,等等。
高中生不愛學政治,是很常見的現象,這很不合適。政治課上有許多哲理及原理會為我們寫作所用,它會起到豐富文章內容,深化文章思想的作用,同學們應該善於用一些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現實中的一些問題。
四、材料議論文的寫作。
高考中,常見的議論文寫作是材料議論文,很少有命題作文的考查。材料作文以現實針對性強,不易猜題、押題等優點深得命題教師青睞。
材料議論文的寫作審題是關鍵。近幾年的高考並不在立意上給考生造成太多的障礙,但是立意除了准以外,還有一個新穎的問題,「言他人所未言,寫他人所未寫」才是寫作得以出新的關鍵。
材料式議論文的寫作要充分利用好所給的材料,首先我們要讀懂材料,然後我們以此為基礎,根據寫作要求去構思為文。
1、材料式議論文的立意:
①多對象定向法
該種方法主要適用於「自選角度」要求的寫作題。寫作時我們要從閱讀中選取涉及到的各個對象,為文章寫作確定一個最佳角度,「最佳」包含該角度有內容可寫,選題新穎深刻等方面的內涵。
示例:
有這樣一則材料: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盡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返,終身不敢言歸。(《孫子•湯問》)
a、選對象:薛譚、秦青
b、選角度:
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不僅會教歌,也會教做人;講究教育方法,善於誘導。)
c、延伸立意:見上面括弧內
完成了上面的幾個分析以後,同學就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寫作了。
②求同思維法。
這種方法往往適用於多則材料或一個含有相同因素的單則材料。
示例:閱讀下面材料,歸納出共同點,寫一則600字左右的議論文。
(1)有人問球王貝利最喜歡的進球是哪一個,「是下一個。」他這樣回答。
(2)有人問著名導演謝晉最喜歡的一部電影是哪一個,他答「下一個」。
分析:兩則材料涉及到的都是名人,成就了一番自己的事業,但他們共同的是永遠有追求,沒有功成身退。這是這兩則材料的共同點,圍繞這一話題,我們就可以擬定一個議論的中心:人生,永無止境的奮斗舞台。(『97年的高考作文與此相同)
③求異思維法。
適用於多則材料。應透過尋找材料間的不同點確定議論中心。同樣的材料,如果我們再另外加一條,恐怕就不能像②所說的那樣立意了。
(1)(2)同上
(3)期中考試剛剛考完,小明面對自己的成績,淡然地說,「看下一次。」
分析:這三個材料,前兩個有共同點,第三則材料就沒有這樣的相同點了,相反,文中的「淡然」一詞,明顯標示出小明對待成績的態度,一種無所謂的姿態就展現在我們面前了。確立中心論點時,就應瞄準三則材料的不同點,結合起來,我們應該得出「要立足現實,正確對待成績」的結論。
④關鍵詞法
有人說:「你對生活笑,生活也會對你笑。」對此,你如何理解?請你以此為話題寫一則議論文。
分析:該句中有兩個詞語「也」、「笑」很關鍵,「也」標明「你」與「生活」之間關系的互動性,「笑」實際上富有隱含意義,含有樂觀的意味在裡面。明白了這個內涵,我們就可以確定寫作的方向了。寫作的角度確定有時還要依題乾的要求來定,有時作文題要求只依據所給材料的中心擬題寫作,這就要求考生必須選准寫作的中心了。
2、材料或議論文的行文
該種作文在要求上一般有兩個傾向,一個是要求從材料中概括出觀點,一個是要求以材料為話題,引出相關論點。兩者在寫作時對材料的處理不同,前者要圍繞材料展開議論,後者可以脫開材料,只是以其為話題就可以了。
①前種類型的寫作一般有這樣的思路:
a、概述與中心論點相關的材料內容,力保所用內容與中心論點緊密相關,語言精煉。
b、提出中心論點或提出議論的范圍。
c、回評材料或引述事實,理論論據證明論點。回評就是根據概述的材料對材料進行分析,明確如何得出這個觀點或為什麼會得出某個觀點。引述論證就是對論點進行事實或理論的證明。
d、聯系現實,展示寫作此文的現實針對性,提出解決某一問題的方法策略,使寫作的目的性,針對性突現出來。
e、收束全文,重提材料。
課文中有許多優秀的課文可以作為寫作材料或議論的範例。我們舉《恰到好處》這一例說明一下。
文章共4個自然段,段與段間的關系非常明了。

怎樣審題

所謂「審題」就是能對試題所展示的各個組成部分做准確、全面的審讀和理解,從而按照要求去不折不扣地寫作。在審題時,主要有兩審:一是審題目和材料,二是審要求和注意事項。在寫作前,應先把兩者的文字材料全部讀完、讀通、讀懂之後,再從中提煉或抓取寫作的題目、內容、材料,界定寫作范圍,拓展自己的寫作思路。在審題上要下一點時間,切不可為了省時間而草草瀏覽、不求甚解就動筆,這樣會出現不應有的失誤。
綜觀當今中考的作文命題,無非是這樣幾種情況:一是命題作文;一是半命題作文;一是材料作文;一是話題作文;一是材料加話題作文;一是材料加命題、半命題作文。不論哪種情況,只要我們在審題時能做到審清題目的內涵和外延、審清題目規定的要求、審清寫作的要點,就可以「以不應萬變」了。

[秘籍1]命題議論文的審題方法
命題作文就是根據所指定的題目寫文章。命題作文是作文考察中採用年代最為久遠的一種。一般情況下,它不僅是命題,而且還規定了文體(因為是談議論文,文體不詳談),由於限制很多,寫作者幾乎沒有什麼自由發揮的空間,稍微不慎,就有「跑題」之虞。因此,命題作文的審題,就顯得更為重要。
命題作文的題目,從語法的角度來看,有三個類型,一是以詞語為題目。這類的審題相對而言比較簡單,只要能認真推敲這個詞語的含義,不馬虎了事就不會有很大的問題。如以《環境》為題,寫一篇議論文。這就要了解清楚《環境》的含義。「環境」有兩個義項:一是周圍的地方;一是周圍的情況和條件。明確了它的含義,我們就可以論述一下「環境」與「人」之間的關系。你可以從「近墨者黑 / 近墨者未必黑」的角度來寫;也可以從「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的角度來構思;還可以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氣節來寫;更可以從「孟母三遷」來說環境的重要。
二是以短語為題目。對這類題目,首先要分析一下它們之間的結構類型,明確是什麼關系,確定寫作的重點。其次是要抓住短語中的關鍵詞語。如果是並列關系,就要搞清並列短語所包含的所有要素而不能有所遺漏,如《懷疑與學問》。如果是因果關系,則要揭示出彼此的因果聯系,如《森林與氣候》。如果是偏正關系,則要注意修飾語和中心語等。
三是命題以一個句子的形式出現,有時題目規定了所寫的內容,有的則比較含蓄,須仔細斟酌才好。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了樂》、《毀樹容易種樹難》等就是這樣的命題。
有些命題作文還有提示性的文字,這些也要認真考慮,充分重視才行。

[秘籍2]半命題議論文的審題方法
「半」是不完整的意思,它是相對於「全」而言。半命題作文就是作文的題目並不完整,它是介於命題作文和自擬題目之間的作文命題方式。因為它的題目不完整,這就需要根據已知的內容與自己的選擇將題目補充完整,使之變成命題作文,然後像寫命題作文一樣寫作就可以了。
補充題目的過程,其實就是審清題意,明確中心,確立寫作內容的過程。在補充題目時,一定要揚長避短,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點來寫。在補充時,題目不要太長、太空,要注意與題目前後提示的聯系。
半命題作文的審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做點文章。一是抓「題眼」。我們在補充題目時,往往使題目變成了由幾個片語成的短語或短句,在這些詞中,它們的地位、作用、含義是各不相同的。通過分析這些詞在題目中的地位、作用、含義及相互關系,就可以快速審題了。「題眼」是指文章中藉以立意的關鍵性字眼,抓住了題眼,就能把握文章的論述重點,選准寫作的角度,從而展開論證。如寫《我最愛》時,文題中應補充的內容範圍很廣,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人和事,如愛文學、愛讀書、愛運動、愛音樂、愛旅遊、愛師長、愛兄弟姐妹等。寫作本文首先要把最喜愛的對象填好,然後有條理地闡述愛的理由。但要注意理由一定要充足,否則便不足以說明問題。還要注意文題的「最」字,它表明不是一般的普通意義上的愛。這樣才能論述得深刻,突出文章的主旨。
二是辨析關系。我們補充完整題目後,要明確補充完整的題目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明確關系後,就可以根據彼此的關系而快速審題。這種審題方法和全命題的審題方法基本一致。如《剪枝與》,此處我們最好補充上「成材」,從而構成了條件關系,圍繞條件而分析,就能很快確定文章的寫作方向和內容了。再如《讀書與 》,當我們補充上「采礦」時,就明確了「讀書」如同「采礦」,是類比的關系,從而明確了讀書的方法。

② 如何閱讀與寫作一篇科研論文

感覺到了博士才知道這些似乎有點晚了,或者是有不少人也不會去讀博,還是希望所有的碩士朋友看過能夠從中有所收獲。
1. 先看綜述,後看論著。看綜述搞清概念,看論著掌握方法。
2. 早動手在師兄師姐離開之前學會關鍵技術。
3. 多數文章看摘要,少數文章看全文。掌握了一點查全文的技巧,往往會以搞到全文為樂,以至於沒有時間看文章的內容,更不屑於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並不多,過分追求全文是浪費,不可走極端。當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對的。
4. 集中時間看文獻。看過總會遺忘,看文獻的時間越分散,浪費時間越多。集中時間看更容易聯系起來,形成整體印象。
5. 做好記錄和標記。復印或列印的文獻,直接用筆標記或批註。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獻,可以用編輯器標亮或改變文字顏色。這是避免時間浪費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則等於沒看。
6. 准備引用的文章要親自看過。轉引造成的以訛傳訛不勝枚舉。
7. 注意文章的參考價值。刊物的影響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數能反映文章的參考價值。但要注意引用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評價這篇文章的:支持還是反對,補充還是糾錯。
8. 交流是最好的老師。做實驗遇到困難是家常便飯。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反復嘗試?放棄?看書?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應該想到的是交流。對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請教體現你對他的尊重;對同年資的人,公開的討論可以使大家暢所欲言,而且出言謹慎。千萬不能閉門造車。一個實驗折騰半年,後來別人告訴你那是死路,豈不冤大頭?
9. 最高層次的能力是表達能力。再好的工作最終都要靠別人認可。表達能力,體現為寫和說的能力,是需要長期培養的素質。比如發現一個罕見病例,寫好了發一篇論著;寫不好只能發一個病例報道。比如做一個課題,寫好了發一篇或數篇論著;寫不好只能發一個論著摘要或被槍斃。一張圖,一張表,無不是表達能力的體現。寥寥幾百上千字的標書,可以贏得大筆基金;雖然關系很重要,但寫得太差也不行。有人說,我不學PCR,不學spss,只要學會ppt(powerpoint)就可以了。此話有一點道理,實驗室的boss 們表面上就是靠一串串ppt 行走江湖的。經常有研究生因思維敏捷條例清楚而令人肅然起敬。也經常有研究生不理解"為什麼我做了大部分工作而老闆卻讓另一個沒怎麼幹活的人寫了文章?讓他去大會發言?"你沒有看到人家有張口就來的本事嗎?
10. 學好英語,不學二外。如今不論去日本還是歐洲,學術交流早已是英語的天下。你不必為看不懂一篇法語的文章而遺憾,寫那篇文章的人正在為沒學好英語而犯愁。如果英文尚未精通,暫且不要去學二外。

二、英文文章寫作
1. 閱讀10 篇文獻,總結100 個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語。經常復習。注意,文獻作者必須是以英文為母語者,文獻內容要與你的專業有關。這屬於平時看文獻的副產品。
2. 找3-5 篇技術路線和統計方法與你的課題接近的文章,精讀。寫出論文的草稿。要按照標題、作者、摘要、背景、目的、材料、方法、結果、討論、致謝、參考文獻、圖例、圖、表、照片和說明的統一格式來寫。這樣做的好處是從它可以方便地改成任何雜志的格式。
3. 針對論文的每一部分,尤其是某種具體方法、要討論的某一具體方面,各找5-8 篇文獻閱讀,充實完善。這里討論的只涉及英文表達,也只推薦給缺乏英文寫作經驗的人。
4. 找到你想投的雜志的稿約,再找2-3 篇該雜志的article,按它的格式改寫。注意,每次改寫都要先另存為不同的文件名,以免出了問題不能恢復。
5. 找英文高手改。找不到合適的人,就去找提供英語論文編輯服務(English correction and improvement,not translation)的公司,在此向有錢沒時間的人強烈推薦。
文獻管理
1. 下載電子版文獻時(caj,pdf,html),把文章題目粘貼為文件名。注意,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號,要把 \ / : * ? < > | 以及 換行符刪掉。 每次按照同樣的習慣設置文件名,可以防止重復下載。
2. 不同主題存入不同文件夾。文件夾的題目要簡短,如:PD,LTP,PKC,NO。
3. 看過的文獻歸入子文件夾,最起碼要把有用的和沒用的分開。
4. 重要文獻根據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 編號,然後按名稱排列圖標,最重要的文獻就排在最前了。
5. 復印或列印的文獻,用打孔器(¥10-15)打孔,裝入硬質文件夾(¥10-20/個)。我們經常會在參考文獻的引用上耍一些小聰明,殊不知這些都會降低論文質量。
6.有一些文獻互助網站也不錯,可以解決自己圖書館館藏文獻的不足。(如諾貝爾學術資源網 http://bbs.ok6ok.com/?u=202009 )
1. 知而不引明明借鑒了同行的類似工作,卻故意不引用同行的類似工作,使自己工作看上去"新穎""領先"。實際上審稿的可能就是同行。
2. 斷章取義故意截取作者試圖否定的部分來烘托自己的觀點。
3 引而不確沒有認真看原文,引文錯漏。
4. 來源不實某些字句來源不可靠(比如非正式的或非學術的出版物),且不註明來源。常見於一些統計數字。
5. 盲目自引不是為了說明自己的工作與前期工作之間的關系,而是單純為提高自己文章被引用次數而自引。
國內文章水平不高的幾個原因:
1. 審稿人知識陳舊年紀大的審稿人查文獻和和上網的能力相當有限,無法核實該研究是否有意義,創新點在那裡,方法是否可靠,結果是否可信。但匪夷所思的是他們經常提的審稿意見是"參考文獻不夠新"。
2. 選錯審稿人雖然一般指定兩名審稿人,但編輯部經常讓不懂分子生物學的人審分子生物學的文章,讓不懂統計的人審統計處理比較復雜的文章。出於愛面子,很少有人提出"我不適合審這篇文章"。
3. 關系文章有了關系,什麼都簡單了。
4. 不承認陰性結果。誠實的陰性結果被認為無意義。怪不得有人大聲疾呼"我要辦一本陰性雜志"。
5. 造假。任何人都不願意成為制度的犧牲品。出不來預期結果就沒法交差。為生存計,為按期畢業計,造吧。
動態的科學
1. 科研靠積累。象倫琴發現X 射線那樣憑借一次簡單觀察就得諾貝爾獎的機會越來越少。更多的科研成果來自於實驗室長期積累。最終實至名歸。做科研不要指望一步登天。設計課題不要好高騖遠。基金評審也是這樣。沒有前期積累,獲得資助的可能性小。選導師要想好:你是要白手起家,還是要為人作嫁?
2. 文獻要追蹤。開題時通過查文獻了解的情況,到結題的時候可能有很大不同。實驗過程中要注意追蹤。運氣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線索;運氣不好,發現別人搶先了。據此修正你的實驗。寫論文之前一定要重新查一遍文獻。
3. 記錄要復習。前面的實驗記錄要經常復習。隨著經驗的增加和認識的提高,你會發現最初的判斷未必正確。我曾經向一些比我有經驗的人請教"什麼是科研",他們沒有正面回答我,只是給我打了五個比方。
1. 科研是流行歌曲什麼流行用什麼,什麼流行做什麼。張口生物晶元,閉口納米技術。老闆是追星一族,流行的就是最好的。
2. 科研是移花接木設計課題?課題怎麼是設計出來的呢?是拼出來的。A 的材料,B 的方法,C 的指標,D 的意義。
3. 科研是傻瓜相機原理。搞不懂?恕我老朽,沒時間看原理了。我能折騰,多折騰幾次就出來了。為什麼要做這一步?老闆心裡明白就行了!他每周安排的活兒我還干不完呢。
4. 科研是照葫蘆畫瓢。綜述不會寫?抄啊。論文不會寫?套啊。反正不會有人追究。無知者無畏!
5. 科研是垃圾。實驗完成了,論文發表了,答辯通過了。老闆語重心長地說:"你們走後,這些都是垃圾"。暈!倒!掙扎!再倒!他們沒有騙我,實用主義自有它的道理。但我從此不再隨便批判國內的科研水平了,因為在某些時候我也重復著同樣的故事。
三、寫畢業論文
1.先列提綱。不列提綱,上來就寫,是壞習慣。幾百字沒問題,幾千字勉強,幾萬字就難了。必須列出寫作提綱,再充實完善,以保證思路的連貫和字數的均衡。
2. 平時多寫及時總結階段性的工作,多寫文章多投稿。到最後階段,把這些文字有機地組合起來,就是一篇很好的畢業論文。
3. 不要羅列所有數據為了保證畢業論文的分量,研究生往往會觀測較多的指標。但畢業論文並非數據越多越好。一定要舍棄那些與主旨關系不大的數據。否則,要麼顯得累贅鬆散,要麼成為破綻。
4. 列印修改。在電腦上直接修改,會遺漏很多錯誤。要盡可能地減少任何錯誤,一定要列印出來修改。
5. 讓別人指出錯誤自己修改,仍然受個人習慣的局限。錯誤擺在那裡,卻熟視無睹。讓別人給你指出錯誤吧,不管他與你是不是同一專業。
四、怎樣讀文獻
1. 目標:漫無目的則毫無效率,抓不住重點才效率低下。選題之前可能會有一段時間處於迷茫狀態,不知從哪入手。胡亂看了大量文獻,卻不知所以然。在導師的指導下,在同行的啟發下,有些人可以迅速明確目標,有的放矢,入門就從這里開始。即使導師不導,沒有定題,自己也要先設定一個具體的問題看文獻。不管你將來做不做這些東西,總比沒有目標好得多,保證有收獲。科研的一般法則是共通的。
2. 層次:對於一個具體的課題來說,相關文獻分屬於三個層次:研究方向、研究領域、研究課題。看文獻時要分清手上的文獻是屬於那個層次,這決定你對它要掌握到什麼程度。研究方向層次的文獻:一般涉及,基礎知識,學科水準,了解當前重大進展與趨勢,達到專業人員水平;研究領域層次的文獻:了解焦點與熱點,已/正/將進行的課題,達到專家水平;研究課題層次的文獻:要全面,了解歷史、現狀、展望、主要方法、手段,達到No1專家水平。正確分辨文章的層次,才能把精力用到點子上。
3. 形式:廣義的文獻包括可以閱讀的所有出版形式。教科書、專著、會議摘要匯編、期刊、網頁、甚至ppt文件。要知道最新進展,最好是查閱期刊;要了解別人的研究動向,最好是參會或看會議論文匯編。不要找錯信息源。
4. 程度:對文獻的熟悉程度不同,閱讀文獻的方式大不相同。新手學習式閱讀,逐字逐句,搞清細節,掌握最基本的知識點。最初的十幾、幾十篇要精讀,精華的幾篇甚至要背誦。老手搜索式閱讀,已熟悉各種研究的常見模式和一般套路,能夠迅速提取關鍵信息,把握思路,經常不按常規順序閱讀。有人看圖說話,有人辨數識字。高手批判式閱讀,一針見血,直指問題所在。實際上沒有一篇論文是無懈可擊的。新手要穩,老手要准,高手要狠。新手、老手、高手的代表人物分別是研究生、導師和審稿人,但認真鑽研的研究生完全可以在3年中實現從新手到高手的嬗變。對自己有清醒的定位,才能選擇正確的閱讀方式。
5. 矛盾:文獻讀的多了,腦子里塞滿了信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反而無所適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循證醫學劃分臨床試驗證據的等級;同理,我們看文獻也要重視實驗證據的強度。發現矛盾,是第一步;找出異同,是第二步;思考解決,是第三步。從相互矛盾的結論推導中發現矛盾的根源,此時如能跳出圈外,不走思維定勢,從原始的科學問題出發,"無招勝有招",真正是到達另外一種境界了。何必翻譯外國人的綜述謊稱自己的綜述?何必重復別人做過的實驗謊稱自己的思路?

③ 求一篇「閱讀英語報刊有什麼好處」論文的提綱

摘要] 初中畢業生的英語寫作與我們的培養目標相差遠。雖然師生在英語寫作這方面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收效卻甚微。新課程的實施,為這一難題提供了解決的途徑和方法。本文主要介紹如何利用新課程這一堅實平台,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

[關鍵詞] 新課程,課程改革,寫作水平

一、問題的提出:初中畢業生的寫作現狀令人擔憂

近兩年來,我市(泉州市)初中英語中考題增加了書面表達,筆者認為這對於考查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邁出了很重要的一步。書面表達是一種能反映學生表達、傳遞信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語言交流能力的十分重要的語言測試手段。它對學生素質的提高、素質教育的推進,必將產生積極和深遠的影響。但這對畢業班的師生來說無疑是一種新的挑戰。近兩年來師生在書面表達即英語寫作這方面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收效卻甚微。形成了「學生見書面表達就怕,教師批改書面表達就頭痛」的現象。這一現象在去年(2002)的中考書面表達題中也得到同樣的體現。去年的中考題是:一幅不算太復雜的學校平面圖。如果學生在審題的時候能找到一個立足點並能熟悉地運用there be 句型和一些方位介詞,筆者認為拿一個及格的分數應該不成問題。而考試的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有非常多的學生這題得1-2分,不少平常實力不錯的學生只得4-5分,能夠得7-8分的可能算是「佳作」了。這一現狀與我們的培養目標相差甚遠,它既給高中英語銜接教學帶來許多實際困難,也給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發展帶來重重壓力,這不能不引起我們初中英語教師的高度重視。

二、問題的分析

為什麼書面表達對初三年的學生來說如此難呢?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三點:

⑴在新課程實施之前,中學教育(特別是農村中學)基本上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過分注重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與傳授,而忽視學生對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培養;應試教育注重學生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得高分,而忽視對學生的觀察,思維,想像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應試教育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中活動時間和空間不能得到合法保障。學生在這樣的學生環境下連最基本的「說話」的自由都被剝奪了,更不要談什麼綜合語言能力的運用了。⑵中學英語教育重視筆頭訓練,忽視口頭操練,重筆試,輕口試,(甚至有的學校到現在還沒有把口試列為評價標准),口語基礎普遍薄弱,這也是學生寫作能力不能提高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試想一下,一個連話都說不好的人,怎麼可能要求他寫出好的文章呢?(3)教師在初一,初二年普遍忽視對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到了初三年後,只有靠「臨時抱佛腳」。這嚴重違背了寫作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循序漸進的規律。

三、問題解決的契機

新一輪課程改革:它以人為本,關注個體發展,以情為重,貫徹素質教育。它注重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以學生的終生學習和發展為目的。教育部頒發的《國家英語課程標准》提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和合作精神。它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平台。這種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當然也就包括寫作能力。

四、問題解決的途徑

筆者前二年擔任初三年的英語教學工作,也曾為「書面表達」焦頭爛額。雖說有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書面表達)消得人憔悴」的決心,但問題終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本學年擔任初一年的教學工作,有幸參加初一年的課程改革。在堅持以口語為切入點的同時,我特別注意加強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堅持點滴積累,循序漸進。我驚喜地發現:經過堅持不懈地練筆,到初一年下學期結束前,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同學就能寫出語句通順,結構完整的作文來。這基本上已達到了初三年優秀學生的寫作水平。下面我就談談具體的做法,希望各位同行能提出寶貴意見。

1、堅持以口語(聽和說)為基礎

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都必須以口語為基礎,這點我們可以從兒童學習母語得到啟示。語言心理學研究的成果告訴我們,初學語言者開始階段,一般都需要大量的信息輸入並通過內部語言系統進行理解,吸收和加工,進而轉化為一定程度的外部語言,通常第一性口頭語言的比重要超過第二性的書面語言,進而逐步增加書面語言的輸入。「聽說領先,讀寫跟上」這是學習任何一門語言都必須遵循的規律,我們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時候更不能違背這一規律,布里頓(Britton,1970)指出:「學習口語的句型結構和表達方式往往是他們學習寫作的基礎。」塔天(Tough,1977)不僅強調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的重要聯系,並且指出「教師必須在教授寫作的同時,幫助學生提高和豐富其口頭表達的技能,因為口頭形式往往包含了大量近似書面語的結構和措詞。」實際上,口頭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寫作水平也較高。教師可以採用課前三分鍾的值日生報告、課堂的情景交際、課外的English corner及英語辯論等多種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進行筆頭訓練之前,可以先進行口頭作文,這樣可以降低寫作的難度,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

2、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地練習。古人雲:「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寫作是「細活」,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拔苗助長,只有堅持不懈,勤奮練筆,才有可能「水到渠成」。對於初一年的學生,我們可以從連詞成句、造句、閱讀文章後回答問題、填表格、看圖寫作、改寫或縮寫課文、根據所提供的詞彙復述課文、模仿寫作等多種形式來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3、充分利用課程資源

⑴教科書是我們最主要的課程資源,它從初一年第七單元起,就開始向我們提供訓練寫作的機會。這些訓練對於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必須指導學生認真完成。對於學生的習作,我們應該及時批改,及時講評。我還經常把學生優美的、創造性的語句,用波浪線劃出來,並加上鼓勵性的評語。最後,可別忘了成果展示:我經常把學生的優秀習作張貼在牆報或學習園地上。期中或期末之前,我還會把學生的優秀作品匯編成冊,人手一本。這對於學生來說,也許是最好的禮物和最難忘記的情感體驗。

⑵鼓勵學生經常上圖書館借課外讀物(如簡易英文讀本),報刊雜志,指導他們定期收看廣播電視節目等。我還和他們一起征訂了《中學生英語周報》、《英語畫刊》、《中學生英語》等輔助學習材料,並把這些材料放在班級的圖書櫃里,學生在課外時間可以隨時翻閱。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古人說的「開卷有益」,「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講的就是這道理。

(3)充分利用網路資源:我們的時代已經進入了網路時代,利用網路查找資料快捷方便;同時,學生還可以在網上發電子郵件或電子賀卡。在發E-mail的過程中,學生為了更好地表達思想,不斷的修改,使之更清楚、更有意義。在E-mail的寫作交流中,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可得到很大的提高。

4、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英語課程標准》強調:聽,說,讀,寫訓練的內容和形式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貼近學生的交際行為,貼近有目的綜合運用語言的活動。所以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時,我們必須遵循「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了就用」的原則。例如,在學完第三單元後,我布置給學生的作業是:製作一張有關自己個人資料的小卡片。我沒有嚴格限定格式,學生的習作真是五花八門:有的學生在完成卡片之後,還不忘show一下自己的繪畫功底,在卡片旁邊畫了一個可愛的Carton;有的同學把Polly也帶上,並捎上這樣一句話:I』m a lovely boy, don』t forgot me! 有的同學用電腦進行製作,並把自己的照片也掃描進去,有的還是孩提時代的呢,看了真令人忍俊不禁。而這些卻正是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啊!事實證明,貼近學生生活的寫作題材,有利於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的學習態度。

5、要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的習慣

在學生的書面表達中,我們發現最具代表性的錯誤就是中文式的英語。這除了學生口語基礎不過關,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由於母語習慣定勢對外語學習有很大的負遷移作用。為什麼正常兒童能很快掌握一門語言?因為他用那種語言進行思維活動,從咿呀學語開始,一直就用那種語言進行思維活動的練習和實踐。原蘇聯外語教學心理學家別亞科耶夫指出心理語言學的根本原則:掌握外語的過程,就是學慣用外語來思維,也即掌握用外語來形成和表達思想的手段和能力的過程。那麼在教學的過程中,怎樣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的習慣呢?

⑴課堂上盡量用英語組織教學,用英語來進行交流與溝通。

⑵經常性地給學生作一些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的介紹,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異。

⑶有意識地記住一些固定用法,經常性地做些漢譯英的練習,注重一句多譯,這對於提高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大有幫助。

在這里,也許馬克思關於學習外語的忠告對所有英語學習者都是很有啟發的:

When a person is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he must not always be translating everything into his own language.He must be able to use the foreign language forgetting all about his own.

五,應該注意的事項

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聽、說、讀、寫這四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承,密不可分的,決不可以因為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而忽視了對學生其它能力的培養。總的說來,在起始年段,聽、說、讀的比重比寫的比重要更大。

2、不可以因為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佔用他們大量的時間,以至影響他們的全面發展。培根曾這樣說:「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邏輯和修辭使人擅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段名言告訴我們:任何一門學科都是構成學生基本素質的一部分;任何一門學科對一位學生來說都不是全部。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們要跳出英語學科的局限。既要為具有英語特長的學生的全面發展考慮,也要為不具備英語特長的學生的全面發展考慮。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平台上,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我們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④ 閱讀寫作論文,關於如何利用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寫作

一、積累課文中的素材

南大的徐雁教授在「經典閱讀與人生成長」專題講座中說到,「高考作文的高低往往是見識的高低,學生應真實而正確的反映個人的感悟。高考的高分作文往往是不同凡響的文章,而不同凡響靠的就是見識,就是日積月累的閱讀積淀。」語文教材凝聚了我們本民族文化的精髓,為我們的寫作注入了活力。由於人生閱歷、生活經驗的不足,不少學生在寫作中難以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我們語文老師可以巧妙引導和運用教材,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如學習《燭之武退秦師》,

1

1/4頁
可用於「磨礪」「逆境中奮起」「人生儲備」等有關命運的話題和材料作文中。學習《荊軻剌秦王》可用於「生命的價值」「正義」「責任」「勇氣」「順應潮流」等相關作文中,運用時既可以正面贊頌荊軻的「義」「勇」,也可以論證人應該順應歷史潮流,以一己之力難以挽狂瀾於既倒的道理等。《勸學》中有大量的佳句,「積土成山,風雨興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等,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寫作中聯系實際應用這些佳句。

二、利用教材仿,,

朱熹曾經說過,「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作之。蓋學文既久,自然純熟。」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模仿其本質就是在讀和寫中架起橋梁,謀求讀和寫兩種學習情境的共同要素。仿寫借鑒也是一種技巧,它可以是多層次、多角度的。如修辭方法,常用比喻、擬人、排比、對偶仿寫,語句方面,可以做句子結構仿寫,整散句仿寫,語段方面,可以是語段結構仿寫,表達方式運用仿寫,全句仿寫,可以仿寫範文的謀篇布局,仿寫範文的表現手法等。人教版必修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藝術的特色是多方面的,堪稱精品中的精品。通過閱讀品鑒《荷塘月色》,總結文中的寫景方法,巧妙運用語段寫作能為提高寫作水平打下基礎。《荷塘月色》中最經典的畫面是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這是典型的寫景語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解畫面中的景物,這是寫作的線索和結

2

⑤ 作品論文範文,淺談新課標下如何進行文學作品閱讀教學

第一層,需要符合基本要求 1、符合文體要求,賞析文是議論文,不能內寫成別的文體。 2、符容合內容,顧名思義要有關於文學且發表自己的評論。 3、結構完整,一是文章形式完整,二是文章內容的完整(即一篇議論文的論點論據論證必不可少)寫作步驟是:閱讀,定題,評論,寫作。文學評論的寫作核心是對作品的評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爭取全面了解一部作品。 1、作者。作者的寫作動機,作者的心理歷程與人生經歷,是否曾經有過奇遇等。 2、作品。作品本身的特徵,與哪些作品有相似之處,表達了什麼等。 3、時代背景。一個作品與其誕生的時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它能體現出當時社會的何種制度、風氣等。

⑥ 網路自媒體閱讀與寫作教學論文

審題是個老掉牙的話題,但是我們在這里依然強調出來,是因為很多同學還是版不厭其煩地犯著不權切題意的毛病,關鍵在於我們同學缺乏審題能力和正確的審題方法。正確的審題應該做到三點:
1、看題目要求是寫人還是寫事,如果是要求寫人的文章,敘述的重點就是通過具體的事情來表現人物;如果是寫事的文章,人只是其中的主角,主要是通過整個完整的事件來突出主題。

⑦ 談談議論文寫作與閱讀教學怎樣有效結合

學生進入中學後對事物認識已有了自己獨特的視角,在說理論辨上有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而議論文的閱讀和寫作是學生理性思辨能力訓練和提升的有效方法,教學中把議論文閱讀和寫作實踐有機結合,是提升學生認識生活、思考體驗能力,培養學生理性分析思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及培養語文素養至關重要的一環。在議論文這一塊教學實踐中,我注意從以下方面對學生加以引導:
一、閱讀是前提。
在議論文的教學中,我以課本為綱,加強課內閱讀訓練。閱讀是寫作的前提,結合文本上的範文,在閱讀方法上,我先讓學生明白議論文體閱讀方法的基本思路:(1)掌握論點:讀寫簡單的議論文,要明確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要知道論點與材料之間的關系。(2)明確論據:針對議論文,會找出支撐論點的依據,並對其進行分析,明確論據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析論證:針對論點和論據,梳理論證的過程,論證就是說理的過程,即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布局謀篇。理清分析問題的過程,明確不同論證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課內,通過對議論文知識點的學習和梳理,讓學生把握好學習議論文的基本方法,並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把知識點不斷深化、理解。同時,針對文體特點,有意識地加強學生課閱讀訓練,一方面,提升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學會在閱讀中積累、反思。
二、積累是方法。
明確學習的基本思路,學生在自主閱讀理解的過程中,會自然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認識。學生能對身邊不同的事件、材料提煉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分析;能針對議論文學習的要點有方法地辨別,判斷,如論點在文中怎麼提出,目的是什麼?論證的過程如何做到嚴密?論據如何為證明論點服務?學習的過程就是一積累的過程,也是把握閱讀技巧的過程。學生按照自己的閱讀習慣不斷積累閱讀的經驗,一方面提高閱讀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而這些材料會成為學生寫作的源泉。引導學生做個有心人,讓積累成為習慣是語文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三、傾吐是途徑。
在不斷地閱讀積累中,學生對人、事、物的認識會不斷提高,要及時地引導學生對自已的觀點和看法加以記錄和闡釋。文無定法,文有章法,結合課內對議論文學習方法的理解,學生在寫作中,更應注意把閱讀的過程還原到寫作中去,一方面,做到論點、論據、論證過程等閱讀方法在寫作過程中的體現,另一方面,把長期學習積累的結果內化為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和思考。對於你闡述的論題,表現的觀點,能有目的,條理清晰地說明論證。寫作的過程就是傾吐自己想法和思想的過程,只有在不斷的寫作中,認識才會更為深刻,思考表現能力會更為獨特,說理論辨才會更為精妙。
當學生在語文學習實踐中,能很好做到閱讀、積累、反思、寫作,學習的過程就會沿著一條良性發展軌道前進,議論文閱讀和寫作也不會再是學生頭痛的問題。老師要設法給學生一種方法,讓他們走進閱讀和思考的世界,休驗學習的快樂,在不斷地閱讀中把握技巧,在扎實地積累中認識生活,感悟提升。寫作的過程是閱讀能力內化的過程,是學生語文能力最直接的體現。
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寫作是閱讀的結果。在語文教學中閱讀、寫作不容忽視。

熱點內容
英語五年級旅遊作文怎麼寫 發布:2025-09-11 22:01:43 瀏覽:104
茅草干擾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發布:2025-09-11 21:59:30 瀏覽:536
第七單元英語上冊作文怎麼寫 發布:2025-09-11 21:58:28 瀏覽:740
怎麼做有禮貌市民英語作文 發布:2025-09-11 21:49:58 瀏覽:333
七年級下英語作文怎麼寫 發布:2025-09-11 21:44:46 瀏覽:650
在生活中怎麼翻譯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9-11 21:39:13 瀏覽:922
這是你的問題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1 21:31:10 瀏覽:367
學游泳怎麼說英語作文 發布:2025-09-11 21:13:29 瀏覽:508
玻璃翻譯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9-11 21:09:21 瀏覽:451
怎麼寫英語作文啊 發布:2025-09-11 20:59:51 瀏覽: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