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英語閱讀文體高中
怎樣進行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
[摘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浪潮的興起,如何適應改革的要求,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進行有效的閱讀課教學,是英語教師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本文結合教學實際,從教學准備的有效性、教學實施的有效性、教學評價的有效性以及教學反思的有效性四個方面,就如何提高高中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初步探討,以求更有效地運用閱讀這一手段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
[關鍵詞] 有效教學教學准備 教學實施 教學評價 教學反思
《普通高中英語新課程標准》指出:「閱讀課教學的目的在於培養閱讀策略,培養語感,特別強調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閱讀教學歷來受到重視。《高中英語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任務主要有兩個:第一,對學生進行閱讀技巧的訓練,培養其閱讀理解能力;第二,通過閱讀教學,使學生不斷獲得新的語言知識,提高其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發現在經過大量的閱讀教學之後,學生的閱讀水平依舊提高很慢,時間的投入與效果的產出不成正比。因此,教師們就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即:如何提高高中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下面是我的點滴體會。
一、 教學准備的有效性
教學准備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教學准備的好壞直接關繫到課堂的教學效果。新課程標准要求教師是一個決策者、創造者,而不僅僅是教材的執行者,所以教師在教學准備時,必須認真解讀教材,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有效設計教學活動。
1.認真解讀教材是有效教學准備的基礎。例如,在解讀人教版NSEC Mole1 Unit2的閱讀文章「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時,教師要把握這是一篇說明文,主要介紹了英語在世界上的發展情況。教材安排這篇文章的目的不僅在於幫助學生了解英語的發展,學習說明文的結構,更重要的在於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
2.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是有效教學准備的核心。以人教版NSEC Mole1 Unit2的閱讀文章「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為例,教師在認真解讀教材的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如下:
Teaching aims 教學目標
①Knowledge aims 知識目標
a.Important words and phrases
include, international, native, modern,culture, actually, vocabulary, rapidly, play a role in
b.Important sentences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can understand each other even if they don』t speak the same kind of English.
Actually all languages change and develop when cultures meet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
It was based more on German than the English we speak at present.
②Ability aims 能力目標
Develop the students』reading ability and let them learn to use some reading strategies such as skimming ,scanning and so on .
③Emotional aims 情感目標
Enable the students to learn about English language and know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 so as to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教學重點
① Get the students to learn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
② Get the students to learn about th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教學難點
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summarizing an article.
此外,教學活動的設計也是有效教學准備的另一個重點,其中的合作探究活動更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陣地。它可以引發學生對英語發展的一些思考,讓學生大膽發揮想像力,暢所欲言,將課堂教學推向高潮,從而達到良好的效果。
所以,課前的教學准備是有效教學的先決條件,教師在教學實施之前,必須要認真解讀教材,明確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有效地設計教學活動。
二、 教學實施的有效性
教學准備是基礎,而教學實施則是課堂教學的靈魂,亦是有效教學的關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激活背景知識
背景知識是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激活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大量研究表明,一個低效的閱讀者很難對所閱讀的材料產生興趣,更談不上喜歡,其結果就是閱讀量很小,閱讀量小反過來使其在今後的閱讀中很難理解相關材料,對材料的不理解又使他失去了繼續閱讀的興趣,這樣便形成惡性循環,反之則能形成良性循環。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還可以使其對閱讀材料的理解更加透徹,從而獲得更多的知識。這種知識的積累又為其以後閱讀活動中背景知識的激活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激活背景知識的策略有很多種,比如,使用網路視頻或圖片資料,敘述與主題相關的故事,辯論法,提問法,小組討論,預測課文內容等等。例如:人教版NSEC Mole1 Unit1的閱讀文章摘自《安妮日記》,對於剛剛升上高中的中國學生來說,閱讀這樣一篇英文原著還是有相當的難度,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估計學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的困難。因此,在學習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需要使用網路視頻和圖片資料向學生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及當時猶太人的悲慘命運,這樣學生就能從時代背景出發思考安妮所面臨的困境,在此基礎上,再學習本課的文章,就不難理解安妮當時的心境和為什麼將日記視為自己的朋友,從而深刻地領悟安妮日記的內涵。
2.教學輔助工具的有效運用
①科學設計表格
閱讀是一個接收信息、加工信息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採用表格的方式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提取具體信息、組織信息、整理信息,並讓學生發表見解,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例如:人教版NSEC Mole1 Unit2的閱讀文章「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表格:
Paragraphs
Main ideas
1The spread of English in the world
2Native English speakers can understand each other in spite of differences
3All languages change and develop when cultures meet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4English is spoken as a foreign language or second language in Africa and Asia.
具體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經過討論、小組合作找出各段落的主題句,然後在各段中找出支持這些主題句的論據。或者也可以以填空題的方式讓學生完成該項任務。總之,學生在完成這張表格之後,就對文章的脈絡結構了如指掌了,對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可見,表格在中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於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促使他們主動參與思考、討論和其它相關活動,使學生的聽、說、讀、寫綜合能力得到提高。因此,科學設計表格有助於提高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②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英語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呈現色彩繽紛的圖像和畫面的現象越來越多,甚至還呈現電影片斷等生動的動畫影像,產生了極其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NSEC Mole1 Unit1的閱讀文章《安妮日記》時,教師可以藉助多媒體技術,將德國法西斯殘害猶太人的電影片段及圖片資料呈現給學生,這樣,一節課下來學生們便能牢牢地記住了這段歷史,在感受外國歷史的同時自然而然地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樣的課堂教學怎麼會不高效呢?
③創造語言實踐機會,增強閱讀教學效果
我們學習語言的目的就是為了交流,沒有交流那我們學的就是「啞巴英語」。為此,教師在閱讀課堂上要給學生創造豐富的語言實踐的機會,這樣做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同時也能增強閱讀的教學效果。那麼又該如何為學生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呢?方法當然有很多種,比如說我們最常用的討論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同學們的思維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NSEC Mole1 Unit2的閱讀文章「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時,在學習完課文之後,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Why do you think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want to learn English?」學生們分成四人一小組,討論該問題,討論結束後,由該小組的組長向全班同學呈現小組討論的結果。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得到了語言實踐的機會,學生們把課文里學到的一些表達方式運用起來,加深了印象,並且在互相討論時,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充分發揮教學民主,盡最大努力地引導學生參與到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去,用各種方式,給學生多提供語言實踐的機會,提高閱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④巧妙滲透情感教育,高效提高閱讀水平
高中英語閱讀教材是一套集思想性、科學性、趣味性與實用性於一體的好教材,具有很強的思想性。閱讀教學應結合教學內容,寓教於英語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因此,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是思想教育因素,以知識為載體,適時適度地滲透思想品德以及愛國主義教育。
例如:人教版NSEC Mole1 Unit4的閱讀文章「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講述的是1976年7月28日凌晨發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大地震。教材設計的目的是在訓練學生閱讀技能的基礎上,讓他們了解地震的有關知識,學習在地震或突遇的災難中如何自救、救人。文章的主題有利於培養學生逃生的基本常識,減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教師可以此為教育契機,組織學生討論「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before an earthquake?What should we do ?」,引導他們談談地震前可能發生的一些異常現象及如何提前做好准備。這樣,融德育於教學之中,不僅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還能使學生受到深刻的逃生教育。
三、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評價是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有效構建課堂交互活動的重要保障。恰當的評價可以使學生深受鼓舞,從而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根據「新課程標准」的要求,教師在教學評價時要自始自終,要適時,要堅持公正、全面、科學的原則,堅持以正面表揚和激勵為主的原則,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要有益於保護並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護並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課堂交互活動有序地開展和進行。同時,教師的評價語言要豐富多彩,方式要多樣,可以用表情、手勢和眼神等來代表語言。當學生表現較好時,教師可以用以下評語:I think you deserve the highest praise. / You really did a good job. / Your presentation is wonderful. 當學生活動不太順利時,教師可以說:Don』t worry. I』m sure you will do better next time. / That』s better than I could do./ There』s nothing to feel discouraged about. 當學生缺乏參與活動的勇氣時,教師應如此鼓勵:Cheer up, boy! / We feel you should go ahead. / You have our whole-hearted support.」 有效的教學評價能夠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因此,注重教學評價的有效性也是提高高中英語閱讀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教學反思的有效性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
一節課上完,總有成功之筆和失敗之處。教師可以將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感受深刻的、達到預期效果的、好的做法及時地記錄下來,以揚長避短,精益求精;而對於那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要分析其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時地記錄下這些成功和失敗之處,進行取捨,使之成為日後教學的指導和借鑒。
總之,閱讀教學是整個高中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新課程改革的浪潮已經興起,如何適應改革的要求,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進行有效的閱讀課教學的嘗試和探討,是廣大教師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有待我們去實踐,去創新,去積累,長此以往,聚沙成塔,必有收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實驗)》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2、席玉虎 《名師說課》 山西太原書海出版社 2005年
3、高慎英 劉良華 《有效教學論》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2004年
4、《中小學外語教學》 北京《中小學外語教學》編輯部 2006年
『貳』 高三英語閱讀理解題解析
高三英語閱讀理解題解析
高考閱讀不同文體按照題型分類主要分為五大類:細節題、推理題、主旨大意題、詞義句意猜測題、結構順序題。下面是我收集的高三的英語閱讀理解的練習題以及答案解析,一起來閱讀練習一下吧!
第一篇:
We proce 500 billion of plastic bags in a year worldwide and they are thrown away polluting oceans,killing wildlife and getting mped in landfills where they take up to 1000 years to decompose. Researchers have been unsuccessfully looking for a solution.
The 16yearold Canadian high school student,Daniel Burd, from Waterloo Collegiate Institute, has discovered a way to make plastic bags degrade(分解) in as few as 3 months,a finding that won him first prize at the Canada-Wide Science Fair,a $10 000 prize,a $20 000 scholarship, and a chance to revolutionize a major environmental issue.
Burd's strategy was simple: Since plastic does eventually degrade, it must be eaten by microorganisms (微生物). If those microorganisms could be identified, we could put them to work eating the plastic much faster than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With this goal in mind, he ground plastic bags into a powder and concocted(調制) a solution of household chemicals, yeast(酵母) and tap water to encourage microbes growth. Then he added the plastic powder and let the microbes work their magic for 3 months. Finally,he tested the resulting bacterial culture on plastic bags,exposing one plastic sample to dead bacteria as a control. Sure enough, the plastic exposed (暴露) to the live bacteria was 17% lighter than the control after six weeks.
The inputs are cheap:maintaining the required temperature takes little energy because microbes proce heat as they work, and the only outputs are water and tiny levels of carbon dioxide.
“Almost every week I have to do chores and when I open the closet door, I have piles of plastic bags falling on top of me. One day, I got tired of it and I wanted to know what other people are doing with these plastic bags. The answer:not much. So I decided to do something myself.”said Daniel Burd.
1. Daniel Burd won first prize at the Canada-Wide Science Fair because________.
A. he found a new kind of microorganism
B. he contributed much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 he found a way to degrade plastics in shorter time
D. he could encourage microbes growth in an easier way
2. Daniel Burd exposed one plastic sample to dead bacteria to________.
A. make the live bacteria work better
B. test how effective his method was
C. know which bacteria worked faster
D. control the temperature in the process
3. Maintaining the required temperature takes little energy because ________.
A. plastics can get hot easily
B. microbes can proce heat themselves
C. much carbon dioxide is proced
D. the temperature can be controlled
4. Daniel Burd got his idea from ________.
A. his school textbook
B. the failure of researchers
C. his everyday work
D. the practice of other people
第二篇:
Brave Frenchman Found Half way Around the World
(NEW YORK)A French tourist highly praised for rescuing a two year old girl in Manhattan said he didn't think twice before diving into the freezing East River.
Tuesday's Daily News said 29 year old Julien Duret from France is the man who left the spot quickly after the rescue last Saturday.
He lifted the little girl out of the water after she fell off the bank at the South Street Seaport museum. He handed the girl to her father,David Anderson, who had dived in after him.
“I didn't think at all.”Duret told the Daily News. “It happened very fast. I reacted very fast.”
Duret,an engineer on vacation, was walking with his girlfriend along the pier(碼頭)when he saw something falling into the water. He thought it was a doll,but realized it was a child when he approached the river, in an instant, he took off his coat and jumped into the water.
When he reached the girl, she appeared lifeless, he said. Fortunately,when she was out of the water, she opened her eyes.
Anderson said his daughter slipped off the bank when he was adjusting his camera. An ambulance came later for her, said Duret, who was handed dry clothes from onlookers. Duret caught a taxi with his girlfriend shortly after.
The rescue happened on the day before he left for France. Duret said he didn't realize his tale of heroism had greatly moved New York until he was leaving the city the next morning.
“I don't really think I'm a hero.”said Duret. “Anyone would do the same thing.”
1. Why was Duret in New York?
A. To meet his girlfriend.
B. To work as an engineer.
C. To spend his holiday.
D. To visit the Andersons.
2. What did Duret do shortly after the ambulance came?
A. He was interviewed by a newspaper.
B. He asked his girlfriend for his dry clothes.
C. He went to the hospital in the ambulance.
D. He disappeared from the spot quickly.
3. Who dived after Duret into the river to save the little girl?
A. David Anderson.
B. A passer by.
C. His girlfriend.
D. A taxi driver.
4. When was Duret most probably found to be the very hero?
A. The day when he was leaving for home.
B. A couple of days after the girl was rescued.
C. The first day when he was in New York.
D. The same day when he was interviewed.
>>>>>>答案與解析<<<<<<
第一篇:
1.C細節理解題。從文章第二段可知,他因發現短時間降解塑料袋的方法而獲獎,故答案選C項。
2.B推理判斷題。從文章第四段中的“...exposing one plastic sample to dead bacteria as a control”可推斷,他這樣做的目的在於測試他的方法是否有效,所以答案為B項。
3.B細節理解題。從文章倒數第二段中的“maintaining the required temperature takes little energy because microbes proce heat as they work”可知答案選B項。
4.C推理判斷題。從文章最後一段丹尼爾·伯德說的話可推知,他是從每天的工作中得到啟發的,故答案選C項。
第二篇:
本文是一篇新聞報道類文章。介紹了一位到美國度假旅遊的'法國工程師成功地救出了一位溺水女孩,成為了紐約的英雄。
1.C細節理解題。根據文章開始的“A French tourist...”和後文中的“Duret, an engineer on vacation, was walking with his girlfriend along the pier(碼頭) when he saw something falling into the water.”可知Duret 到紐約是為了度假。
2.D細節理解題。根據“...29??year??old Julien Duret from France is the man who left the spot quickly after the rescue...”可知Duret 把小女孩從水中救出後立刻與他的女朋友離開了現場。
3.A細節理解題。根據“He handed the girl to her father, David Anderson, who had dived in after him.”可知,繼Duret 之後跳進水中的人是這位小女孩的父親David Anderson。
4.B主觀推斷題。Duret 從水中救出女孩後便離開了現場,所以不可能知道是誰救的這位女孩,所以D項錯。他要離開美國回法國的那一天,他早就成為了英雄,所以不可能是A項。他到達美國的第一天還沒有發生此事,故C項錯
;『叄』 高中英語閱讀理解題有多少種題材
閱讀理解的文章體來裁多樣,包括源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等;題材廣泛,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風俗習慣、歷史、地理與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一些與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圖表、表格和廣告類,如火車或飛機的時刻表、電視節目表、課表、活動日程表、各種情況的比例圖、事物發展變化(增減)圖、各類標志圖、廣告等實用類文體。 判斷就簡單啦,跟語文差不多。
『肆』 高中英語閱讀課有哪些類型怎樣實施
我認為英語閱讀課有這些類型:精讀、泛讀、任務型閱讀等或者按文體分: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類型.
實施方法:
說明文的閱讀方法
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相對於記敘類文章而言,說明文比較質朴、平直,行文不會曲折,更不會故意製造懸念,或運用眾多的表現手法.說明文的命題角度和解讀方法有其自身的特點.我們只有熟悉其命題角度,掌握解讀方備戚法才能做好說明文的閱讀理解.說明文主要有以下四種題型:
一、詞義猜測題
說明文中通常會出現一些較新的科技名詞、術語或者較多的人名和地名,這大大增加了閱讀的難度.那麼要想做好詞義鏈扒猜測題,我們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解題技巧:1、返回原文,找出該詞彙出現的地方;2、注意結合上下文,理解該詞的意思;3、根據同一篇文章中的其他信息來幫助判斷.如:同位語、下定義、解釋、舉例、同義詞、反義詞以及標點符號(如破折號、冒號都表示解釋和說明)等.
二、細節理解題
說明文中的句子結構較復雜,但試題相對棚滾昌簡單,因此細節理解題是說明文的重要題型.
解題技巧:根據題干或選項中的線索詞回到原文中,找到相關句,與選項相比較來確定答案.
三、主旨大意題
考查考生對於文章基本觀點和闡述說明的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解題技巧:1、把握邏輯結構;2、抓准主題句:注意首段、各段第一句話以及全文末句等是主題句常出現的地方;3、概括段落大意.
四、推理判斷題
推理題有幾種類型,分別是知識推斷、數字推理和邏輯推理、它主要考查考生理清上下邏輯關系的能力,並進行有關的判斷、推理和引申,以及理解作者的意圖、觀點或態度等.
解題技巧:最先排除選項中最不可能的答案,然後注意推理時把握就近原則.推理必須以文章內容為依據,千萬不能脫離原文,憑空臆斷.
記敘文的閱讀方法
記敘文是一種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記敘事件發生過程的文章形式.記敘文的種類很多,高考中多見故事、傳記、史地知識介紹、新聞報道等.對於前三者,應注意找出主要人物、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主要情節、最後結局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文章的含義.對於新聞報道,則要搞清時間、地點和數字.
記敘文的常見題型有細節理解題、主旨大意題、推理判斷題和詞義猜測題等.
議論文的閱讀方法
議論文命題方式多為觀點辯論題、細節理解題、推理判斷題等.做推理題時要注意:如果題目要求你推理,短文中已明確敘述的事實不能作為答案,答案必須是短文中沒有直接提到的,但根據短文內容,通過邏輯推斷可以得出的結論.
總之,做好議論文類的閱讀理解,把握文章的結構是關鍵.解題時一要抓住作者的觀點,二要理清說明論點的論據.特別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當問及作者的看法、觀點與態度時,不要誤以為是在問你的想法,不能把自己的觀點當作作者的觀點.
『伍』 2021年全國高考英語乙卷閱讀理解B短文的體裁是什麼
2021年全國高考英語乙卷閱讀理解B短文的體裁是說明文。
依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堅持「方向是核心,平穩是關鍵」的原則,2021年高考英語(乙卷)試題取材豐富、體裁多樣、時代性強,內容針對英語學科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做了精心設計,體現了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的考查要求,對引導中學英語教學改革和素質教育發揮了重要的啟示作用。
試題選材「五育」並重,體現高考育人的導向作用。
從整套試卷的取材來看,突出了對人文關懷、生態環境保護、情商及社交能力的培養、勞動教育等的考查,體現了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
『陸』 高中英語測試試卷閱讀理解A篇,B篇,C篇,D篇,E篇對應的文體是什麼,有沒有什麼規律
並沒有什麼文體規律,但是後兩篇一般稍微長一點,不認識的單詞多一點。
『柒』 高中英語必修一說課稿
高中英語人教版必修一說課稿
一般情況下,老師說課都會事先准備好說課的,那麼,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收集的高中英語人教版必修一說課稿,供大家閱讀參考。
高中英語人教版必修一說課稿1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說的課題是高中一年級英語上冊第2單元English around the world的第三課時Reading。我說課的內容包括三部分,一是教材分析,二是說教法,三是說教學程序。
一、 教材分析
1、單元背景分析
本單元討論的話題是「世界英語」介紹了英語在當今世界范圍內人們生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及其重要意義。尤其介紹了英美語言的差異,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學好英語的必要性和其重要意義。促使學生了解英美語言在詞彙、拼寫、語音等方面的區別。使學生在認識到學好英語的重要性的同時,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從而培養他們的祖國意識。
2、教材內容分析
本課是高中一年級英語上冊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中的Reading.
本單元的中心話題是「世界英語」,具體涉及「英語在當今世界范圍內人們生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及其重要意義,以及英美語言的差異」。本課的語言知識及語言技能主要是圍繞「世界英語」這一中心話題進行設計的。
本課時主要分為兩部分:
1)Pre-reading. (讀前准備)
「 讀前准備」部分是Reading的前奏,此部分設計了兩個問題,誘發學思考。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和比較,讓學生明白學好英語的重要性。
2).Reading (閱讀)
「閱讀」部分文體為說明文,全文共分三個段落。全文闡述了一個鮮明的觀點:英語的確是當今世界范圍內使用最廣泛的一門語言之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它的重要作用是其他語言不可替代的。
3)Post-reading(讀後)
「讀後」部分共設計了兩類題型:第一部分是和個問題,其中前面兩個是細節理解題;第三題是一個開放性題目,鼓勵學生把英語學習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第二部分是填空形式,幫助學生梳理文章,掌握文章主要細節,概括中心思想,實為文章的一個綱要。
三部分均以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為主,所以將此三部分有科學地整合成一節閱讀課。
3、教學重點
1)、使學生在認識學好英語的重要性的同時,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
2)、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尤其是歸納總結,猜詞和查讀(scanning)的能力。
3)、使學生通過交際性任務和合作的機會,培養他們用諺語思維和交際的能力。
4、教學難點
1)、使學生在認識到學好英語的重要性的同時,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從而培養他們的祖國意識。
2)、與同伴一起討論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5、教學目標
根據課文特點及新課標對高一年級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要求,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定為以下幾方面:一、語言目標,二、情感目標。
1. 語言目標
本課為閱讀課型,是一篇說明文,涉及了英語在當今世界范圍內人們生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及其重要意義。尤其介紹了英美英語語言的差異。通過閱讀使學生了解「世界英語」的一些基本概況,包括它的重要性和英美英語的差異。教師根據課文內容用不同的形式來訓練學生,提高閱讀技能。由於課文講述的是世界英語的話題,學生會感興趣。為了引起共鳴,可把課文與生活中經歷結合一起討論。本課的目的是使學生提高聽、說和閱讀能力,更深的了解學好英語的重要意義。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2. 情感目標
讓學生領會英美不同文化差異和風俗習慣, 領會語言豐富多彩性和發展變化的特徵,使學生在認識世界英語在人們生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的同時,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從而培養他們的祖國意識。培養他們的跨國文化意識和世界意識。
二、說教法
教學環環相扣,設計緊湊。先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起興趣,然後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閱讀文章。通過回答問題掌握細節,理清線索,再從整體上把握它的結構、特色,學慣用英語歸納以及復述,最後以拓展課文知識小組活動完成這節課的整體教學。使他們掌握閱讀技巧的同時也增加了見識。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學會用已學詞、句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和探究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
為了能很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抓住重點,聯系實際,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集中練習。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愉快地學,我採用限時閱讀、快速閱讀、判斷正誤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體現課堂教學「主體者」的身份。
三、說教學程序
1、導入:首先在學生對英語是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語言和越來越多的人在學習英語現有情況了解的基礎上,引出問題「Do you knohomany countries use English as their mother tongue?Do you knosomething about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在學生思索時,引出課題English around the world。接著再詢問學生:What language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speakers in the world? What language is the most widely spoken and used in the world? Homany countries do you knouse English as their mother tongue?使學生對本節課的話題有進一步了解,而且很有興趣了解「世界英語」的具體情況。從另一個角度,先給學生一個語言上的input。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慾望.
2、Pre-reading (讀前准備):在學生回答了以上問題後,我讓學生看這一部分課本上所設的兩個問題: 1) Homany languages do you speak? Which is your native language? 2) If you speak more than one language, in what situation do you use the languages?讓學生仔細思考後回答。教師不必忙著下結論,誘導他們從書中去思考尋找答案,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
3、Reading:使學生了解英語在當今世界范圍內人們生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及其重要意義。
任務 1:Listen to the tape ,聽錄音,然後讓學生盡力得出大意並且回答問題
1. Homany countries are there where the majority of people speak English?
2. Hois English used in Hong Kong?
3. What language should we use on the Internet so that we can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
任務2: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scanning)。有目的性閱讀是閱讀訓練一種技巧,並且提醒學生不用太多花大多注意力在地名和新單詞上面,集中精力探究文章內容。閱讀後學生給出答案
(教師不要袖手旁觀,可以給學生必要的引導和幫助,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體。)
任務3:根據課文內容,判斷句子對與錯。
1、There are more than 42 countries where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speak English in the world.()
2、There are more than 37,500,000 people who lear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3、NeZealand, South Africa,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and the Philippines use English as their mother tongue.()
4、More than 750,000,000 people learn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5、English is the only one working language of mos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al trade and tourism.( )
(此設計是為了檢查學生是否理解文章大意和一些重點細節。)
任務4:根據課文內容,完成以下五道閱讀理解題。
1、 According to the text, which is TRUE about those who use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A. English is also their mother tongue.
B. They use more than two official languages in their country.
C. People enjoy talking to their family members at home in their native language.
D. They learn English at high school for about five years.
2、 What』s the situation of English used in China?
A. Most Chinese students learn English at school as a foreign language.
B. All Chinese students speak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C. The majority of Chinese students speak English at school as a second language.
D. The majority of people in Hong Kong use English as their mother language.
3、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A. There are more than 42 countries where th majority of the people speak English in the world.
B. More than 750 million people learn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C. English is the language of global culture such as popular music and the Internet.
D. English is the language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widely used in the world today.
4、 Which is right according to the text?
A.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might find it unnecessary for them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B. English will be the only English to be used in the future.
C. English is the working language of mos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ourism.
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Chinese will b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an English.
5、 Which is WRONG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y is it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English?
A. More and more people will become interested in English.
B. English is one of the working languages of mos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ourism.
C. We can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everywhere through the Internet by using English.
D. English has developed into the language most widely spoken and used in the world.
(這活動幫助學生梳理文章,掌握文章主要細節,概括中心思想。教師對學生的表現要及時給予評價:或表揚、或鼓勵。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努力的收獲。因為愉快的體驗會化為下一次成功的動力。)
4、Post-reading(Group-work):
任務5:分小組討論:1)Why is it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English? 2) In which countries do we find most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Give the names of three counties. 3) Living in China you can use English every day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Give two examples.給學生五分鍾的時間分組討論,然後讓每組的代表給出答案(完成本課教學目標)。 教師在布置任務後,應監控各小組的活動,適當的時候可以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在活動中,教師多用評價性語言:Marvelous /Excellent /Fantastic /Well done/Great…
(這項任務型活動,使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同時,讓他們學會合作,發展與人溝通的能力。進一步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想像力、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
5、Summing-up(總結)
Through learning this passage, we have got to knothat English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all over the world now. So English learning seems important to everyone, especially us students of the necentury. With China』s entry into WTO, English will play a more important part in business, in tourism, and even in people』s daily life. So it』s no doubt that everyone should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English. And I hope everyone in our class can make an effort to learn English well. But on the other hand, it doesn』t mean English is better than Chinese. We must keep it in mind that one』s mother tongue is the most beautiful language in the world. The reason why we learn English is that we should thus be more capable of building up our country. (這是個很好的機會引導學生在領會學好英語的重要性的同時,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從而培養他們的祖國意識。It』s a good chance to lead the students to love our own country as well
as to learn English well.)
6、布置作業
1、課後熟讀課文;
2、完成Post-reading Ex.2。
高中英語人教版必修一說課稿2
一 教材分析
這節課使用的教材是新課程標准實驗教材高中英語必修一。這套教材是在任務型語言教學理念的`基礎上編寫的。以話題為主線,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真實的教學行為。它的語言教學理念是強調語言的運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發展學習的策略,培養創新精神,突出實踐能力。本單元的話題是Travel Journal,Reading是整個單元的核心部分,是上一課時Warming up的延續和升華,也是後面第二篇閱讀文章的引子;另外,大部分的重要詞彙和語法也在這個課時中呈現出來。文章講述王坤和姐姐王薇的一次長途單車之旅的夢想,計劃。還介紹了湄公河的大致情況。文章的學習能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嚮往,也喚起學生保護河流及自然環境的意識。
1. 教學目標
① 知識目標
掌握重點詞彙、短語:ever since; persuade ;graate; stubborn ;organize; journey; valley; be fond of ;care about; change one`s mind ; make up one`s mind; give in 。
掌握重點句子:
It was my sister who had the the idea to cycle along the entire Mekong River from where it begins to where it ends.
When are we leaving and when are we coming back ?
Where are we going ?
4 My sister and I have dreamed about taking a great bike trip.
5 Although she didn`t knothe best way of getting to places ,she insisted that she organize the trip properly.
② 技能目標
通過skimming,scanning , careful reading ,generalization ,inference 等閱讀技能訓練,提高閱讀能力和閱讀技能,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運用信息進行推理、判斷和總結歸納的能力。
③ 情感目標
倡導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學生產生保護大自然的使命感,熱愛生命,關注自然,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
2. 教學重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在掌握重要語言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逐漸了解旅行日誌的篇章布局,把握旅行日誌的寫作程式,為後面的寫作輸出做好儲備。
3. 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是訓練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文章的習慣。
二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觀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統性和全面性,初步完成了從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喜歡富有個性的教學設計,已不滿足老師教材的簡單重復與重現,同時自我意識增強,不但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更渴望得到關注和贊賞。通過對上一課時Warming up的學習,學生對於現代的各種交通方式已經有一定了解,可以表達對不同交通方式的優缺點,還大略學習了本文檔的相關詞彙。雖然旅行是學生們很感興趣的話題,但是他們因為詞彙量的局限,更習慣於用漢語表達。所以,引導他們積極主動把文章中的詞句和自己的理解用英語來闡述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處理這一堂課時,我會在指導學生快速閱讀的同時引導學生相互合作,自己發現本單元重點語言結構,讓學生自己發現並感悟相關的語言規律,培養他們的語感。
三 教法學法分析
1 教法
新的課程標准強調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作為引導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因此,就本課的學習,我採用了多種教學方法, 例如問答法,快速閱讀法,討論法和合作學習法,實現task-based teaching,促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學習策略,並能有效交際,有效處理信息,養成英語思維的習慣。運用Scanning ,skimming and Detail reading的閱讀技巧,提高閱讀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
2 學法
課前預習,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學能力,標記不懂的知識點,便於課堂集中精神聽課。
精讀材料,深入理解教材,有利於深入理解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提高學習效率。
課後練習,有助於學生回憶課堂知識點,鞏固所學要點,查漏補缺。
四 教學過程
步驟一:Lead-in and pre-reading :
1展示幾張河流圖片讓學生猜測,選擇兩個學生回答問題「what river is it ?」學生對中國的河流比較熟悉,能快速調動課堂氣氛。
2 展示萬泉河污染前後照片,讓學生兩人一組做問答對話「what should people living along the river do?」 從中讓學生自發的意識到河流的重要性和保護環境的必要性。
3 展示湄公河的全圖,引導學生依次列出河流經過的國家名稱。以此引入後面的閱讀材料。
步驟二:While- reading :
1快速閱讀:屏幕上給出各段落的中心大意,要求學生快速閱讀每段落的首尾句後將段落與中心大意匹配。因為學生還沒有獨立進行歸納的能力,這樣可以降低任務的難度,絕大多數的學生都能順利完成。目的是培養學生通過略讀和查讀捕捉信息的能力。
2深層閱讀:逐段播放課文錄音,同時讓學生細讀段落全文。給學生展示一些與第一段相關的句式,要求學生稍後做出正誤判斷,並說明理由,找到文段中相關的句子,並講解句中出現的短語及句式 。處理文章第二段前,讓學生思考「Is it a difficult journey to cycle along the Mekong River ?why?」學生可能不能完全作出歸納,教師要引導學生標出段落中的關鍵詞句並幫他們組合到一起,以培養學生總結慨括的技能。給出問題「Hodoes the water of the Mekong river change?」 「What can you see when you travel along the Mekong river ?」要求學生帶著問題仔細閱讀最後一段,然後以四人小組的形式來解答問題直到全部要點均無遺漏。這樣操作能強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還有助於訓練他們的協作精神。之後教師展示一些圖片如: glacier ;rapids; wide valley; deep valley ;lovalley ;waterfall; delta; 讓學生對這些新詞彙有更深的記憶。
3 鞏固回味:在提取各段落大致詳細內容後,要求學生回頭重讀全文,並思考「Where is the source of the Mekong river?「Hodoes Wang Kun and Wang Wei prepare the trip?」第一個問題相對容易,基礎薄弱的學生都能作答。第二個問題稍難,教師給出部分提示詞,讓學生把全部內容貫連起來,這樣對全文和重點詞句的把握又深化了一步。
步驟三:Post- reading
1 要求學生完成課本19頁第三題中的表格,前兩項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第三項教師先示例表述自己對這種旅行的看法,然後啟發學生口頭表達各自的觀點。既鍛煉學生合作進行信息收集,又訓練他們口頭表達能力。
2 復述全文:讓學生自選以王坤或王薇的身份向全班復述旅行的夢想和計劃,也可以結合自身實際,講述曾經或將來的旅行夢想和計劃。通過假設情境引發思考,讓學生能通過體驗學習,感悟語境,實踐語言,以達到強化學生語言意識,積累語言經驗的目的。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學生不能表達得很完善,教師要特別注意提供幫助並贊賞他們積極參與的精神。
步驟四:Homework
1完成課本20頁第一題和第三題
2 標出所學文章中有用的詞彙,短語與句式。
五教學效果預沒
本課的教學設計遵從新課標的教學原則,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語言能力,認知水平以及學習方式等個性差異。設計任務時,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點為出發點,相信學生通過參與本課教學活動,能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並且學會與他人合作,發展與他人溝通的能力,同時提高他們的閱讀技巧、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
;『捌』 高中英語閱讀題型
高中英語閱讀題型
閱讀理解題能集中、全面地檢測考生從閱讀中獲取與加工信息的能力,客觀地反映考生對閱讀材料理解的准確性與透徹性。下面我跟大家分析一下高中英語閱讀的題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閱讀理解的題型分析】
(一)細節題(Specific Questions)
細節題是根據短文提供的信息和事實進行提問,選擇的依據必須是短文本身提供的信息。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往往會鋪陳事實、羅列細節以使觀點更有說服力。事實與細節是文章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類題型,數量上在近年高考中遙遙領先,大量事實題或細節題的出現便是一個有力的證明。細節題的發問具體,涉及內容五花八門,通常採用以疑問詞開頭的特殊疑問句或不完全句的形式,即便不是以what,which,how many (much,long,etc.)等疑問詞引導的問句,也是以變相的問句對這類事實或細節進行提問。如:
How did Johnny deal with those quotes?
What did the store manager see a month later?
What’s the right order of the following events?
When did the work on the statue begin?
When the chapel was going to be finished, the builders found that_____.
例:44. Which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A. The invention of the Jazz Music. B. The Father of the Jazz Style.
C. The Making of a Musician. D. The Spread of Popular Music.
真題解析:
通覽全文,發現本文中所有句子都圍繞Louis Armstrong展開,那麼就可直奔中心詞為 somebody的選項B,直接排除其餘三項。
解題方法:
1、整體感知,確定文體,根據文體特點尋找主題句。
2、如果文中沒有現成的主題句,則需依靠銜接過度詞、句際關系等把握文章邏輯結構,分辨主題與細節,總結段落大意。
3、對比選項,謹防常見病症:以偏概全、所概括的內容與文章不相關、概括太籠統等。
(二)推理題(Inference Questions)
推理題或稱推斷題是閱讀理解中難度最高的題類,其答案往往在短文的字面上不會出現。而推理又是閱讀理解不可或缺的手段。若僅靠捕捉字面信息,把握主題,尋覓顯而易見的事實細節是遠不足以全面而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意圖。因此,要善於通過邏輯推理以挖掘深層內涵。
推理不是一個獨立的手段,它需要藉助表面文字信息或以具體事實、實際語境,即所謂的上下文為依據進行判斷。因此,正確理解字面意義,結合上下文是推斷的先決條件。推理題的提問方式很多,如:
What is probably the main reason that…?
What does the passage imply abou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about…?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The passage is probably taken from a book about…
例:57. We know from the text that “BJ” _____.
A. works in the Global Hair Station B. Often greets the passers-by
C. Likes to sleep in the sun D. Is a two-year-old cat
真題解析:
尋讀找到“BJ”後,參看上下文:Little black BJ has spent nearly all his two years “working”at Punch Gallery in Balmain. Owner Lain Powell said he had had cats at the gallery for 15 years. “BJ often lies in the shop window and people walking past tap on the glass,”he said.
根據句中加下劃線部分,就可推斷出答案是D。另外,下面的線索也有助於印證我們的推斷:
Working帶引號,則肯定另有蹊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work,A很值得懷疑。根據前一段paragraph 3 最後一句They know when to go and have a sleep in the sun.斷定C項錯誤。它們知道該什麼時候去陽光下睡覺,而不是喜歡陽光下睡覺。
下劃曲線句表明,It is not that the cat often greets the passers-by, but the people walk past tapping on the glass. 所以B錯誤。
解題方法:
1、關注連詞,分析文章邏輯結構。
2、聚焦代詞,明辨指代關系。
3、抓住關鍵詞語,利用平行結構、上下文(包括定義、釋義、舉例、對比、標點)進行判斷與推理。
4、了解一些構詞法,從詞根的特殊含義入手。
(三)主旨題(Main Idea Questions)
主旨題或要旨題用來檢測考生對文章的主題或中心思想的判斷能力,可以問短文的標題、主要內容、主題、作者的.態度、目的、短文的基調等。主旨題是閱讀理解中很常見的題類,主要是針對說明文和議論文進行提問。這類體裁的文章往往在章節的開首段直截了當地提出論點,具有開宗明義的特點。文中的其他句子都是以主題句為中心展開討論,或說理或以事實加以論證。考生若能准確地把握文章的要旨,這類題便如探囊取物一般易解了。要旨題往往採取以下幾種句式:
What is the main topic of the passage?
What is discussed in this passage?
This passage is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_____.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is _____.
This passage mainly deals with _____.
例:56. The purpose of the text is to _____.
A. describe computer research result
B. draw attention to teens’ computer habits
C. suggest ways to deal with problem teens
D. discuss problems teens have at school
真題解析:
比較選項,發現A項中心詞describe與D項中心詞discuss只是寫作方法,而不是目的。所以首先排除這兩項。尋讀未發現建議以解決問題,所以再排除C,這樣答案就只能是B了。
解題方法:
做這類題要有理有據,以文中所給事實細節為依據,全面把握作者思路與文章脈絡,對隱含的觀點進行合理推測與判斷,深入領會作者“言外之意”,切忌主觀臆斷,斷章取義,曲解作者本意。
(四)指代題(Reference Questions)
指代題用來測試考生在短文中理解詞義和片語意義的能力。這類題型實際上可以再細分為兩類:一是猜測生詞詞義,問題核心詞常有most probably means,closest in meaning to,can be replaced by等;二是判斷代詞which或it的指代對象,或者根據文章進行推斷,問題核心詞常有infer,according to the text,known from the text等。由於解題方法類似,所以這里放在一起分析。經常這樣提問:
In line 3, what does “it” refer to?
The word “spotted” (line 6) means…
The underlined part “a lump in the throat”(in Paragraph 4) probably means “__”.
The underlined words “stick with it” in the third paragraph can best be replaced by “_____”.
To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phrase “in its own right” in line 8 closest in meaning?
例:45. The word “indicator” in paragraph 1 probably means _____.
A. maps B. services C. signs D. stations
真題解析:先對原文進行尋讀並找到要猜詞義的單詞indicator,再參看上下文進行比較推測。此句前面共有三句話:第二句以However開頭,表明中心在後句,前句則可跳過不讀;第二句是含有because引導狀語從句的復合句,由於問題不涉及原因,也可跳過。那麼中心應在第三句“You can also find many weather signs among wild life.”通過對比,很容易得出結論:“weather indicator” means “weather sign”。
;『玖』 高考英語閱讀文章的文體分類
一、英語閱讀文體類型簡析
高考英語閱讀常見的文體類型有: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和應用文。
[1]記敘文。
英語記敘文以描寫敘述為主,主要描寫人物、事件、地點、或過程。特點是,其主題往往潛伏在字里行間,沒有直接地表白出來;文章主旨要透過體察所揭示的人物、事件來進行提煉。描寫手法大多按時間跨度、空間順序、上下順序來展開。閱讀記敘文體應採取略讀和掃讀的方法,快速抓住文中描寫的主要內容,從整體上去把握文章的連貫性,進而大體上揣測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及情感主線。高考閱讀就記敘文設題大多以細節理解為主。
[2]議論文。
英語議論文通常為三段式,即「論點、論據、結論」三部份組成。首先藉助某一現象引出論點,然後通過一定論據從各個層面上加以推理論證,最後得出結論。議論文體主要考查學生對論點及論據的把握。因此,遇到議論文體時,應採取抓主題句的方法來把握文章主旨,弄清作者的觀點。一般來說,作者的論點通常在文章首段被引出,接著是對這一論點的邏輯推理和論證,最後為結論。還應注意的是:在對論點論證的過程中,每一段的首句都是該段的主題句。把握全文論點、弄清論證各段的主題句、理解文章層次、找出中心論點的位置是理解議論文的關鍵。
就議論文而言,其論證的常見結構方式有:
1,總分式 總---分;分----總;總----分---總;
2,並列式 幾個論據之間屬於平等關系;
3,遞進式 幾個論據之間屬於遞進關系;
4,對照式 把兩種事物加以對比,以彰顯其中一種。
[3]說明文。
英語說明文的總體結構通常為三部份,說明對象、說明過程和歸納總結。常見的說明方法:
1,定義與詮釋說明;
2,舉例與引用說明;
3,分類與圖表說明;
4,比較與比喻說明;
5,分析與綜合說明;
就高考英語說明文的閱讀而言,首先要抓住文章說明的要點,也就是要抓住被說明對象的實質性特徵;弄清作者從哪個角度、哪個層面開始說明;並明白文章最後的說明結論。高考說明文閱讀材料通常介紹最新科技、重大成就、生活時尚、流行現象等。了解說明文的寫作手法、說明方法,理清短文結構及段落中心思想是答題關鍵。
[4]應用文。
英語應用文屬於實用型文體,如書信、通知、日記、廣告等。應用文閱讀要注意文中具體細節的把握與理解,弄清作者所傳達的實際信息及表達的具體內容。閱讀時採取速讀與精讀相結合的方法,力求快速精確地查出試題所設置的關鍵內容。
二、英語閱讀理解答題技巧
高考閱讀理解常見的設題形式有:詞義猜測題、主旨大意題、細節理解題、推理題和推斷題。題型不同,答題技巧也就有差異。下面就不同題型的答題技巧作一點簡分析。
1、詞義猜測技巧。
這種題型要求對文章中的劃線生詞進行詞義猜測。這類題型不僅要求具備一定構詞法,而且也要求對上下文具有比較全面的理解。做詞意猜測時,應注意劃線生詞後面的定語從句、同位語從句。定語從句、同位語從句通常用來解釋生詞的詞意。另外,還要應注意生詞後的標點符號,如逗號、破折號、引號、括弧都可用於提示詞意。有時,詞意隱藏在全文或某一段中,這就需要把握文段的意境來加以透知該詞的含義。
2、抓主旨大意的技巧。
一般來說,議論文的主旨大意要麼在首段,要麼在尾段。文章主旨位於首段時,其後的段落通常是演繹論證的過程;在段尾時,其前的段落通常是在擺事實、講道理,最後歸納出全文主旨。說明文的主旨也通常位於首段;記敘文的主旨有的位於開首段(如新聞報道、時事經緯等文章的主旨均置於開場白的位置,達到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的效果),但大多數記敘文的主旨隱藏在文章之中,需理清文章脈絡,挖掘文章內涵,把握作者意圖。
3、推斷題型答題技巧。
推理是在既有信息的基礎上得出合乎文章內容的內涵意義,即某一問題、某一觀點沒有直接表述,而寓意在文章的字里行間,要求通過文中信息分析推出某種符合作者思想、符合文章邏輯的內涵意義。推斷則是指通過對文章進行符合邏輯的綜合分析,推出文章未直接陳述的言外之意。推斷題推斷得正確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能正確把握作者潛隱在字里行間的語氣及觀點。
4、細節題型的答題技巧。
細節題型的解答通常是藉助對文中的具體信息的`查尋來解決。答題時要採取略讀、掃讀、析讀和精讀的辦法從文中找出問題答案。細節題型多問及時間、地點、人物、數量和特徵等。
拓展閱讀:
一、閱讀的方法可以使用以下幾種:
(1)跳讀:就是快速的一步閱讀法。實際上是有選擇閱讀,找關鍵詞。用這種閱讀方法回答who、what、when、where之類的問題最為有效。
(2)略讀:指比跳讀慢些的二步閱讀法。即泛泛地、粗略地快速閱讀,目的是了解大意,對文章有個總的概念。此種閱讀方法能回答why、how之類的問題。
(3)精讀:即最細致、最慢的深層閱讀方法,目的是求得對所讀文章的全部意義的理解與掌握。
2、在使用閱讀技巧時盡量做到以下幾點:
(1)帶著問題閱讀短文。
(2)找出主題句、確定中心思想。
(3)推斷單詞、句子和文章的含義。
(4)盡快選擇答案。
二、不同體裁文章的'特點
1、記敘文
記敘文又可分傳記類和故事類。
傳記類文章在閱讀中時間是全文的關鍵,根據時間我們可以找到相關的事件,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
故事類文章情節性較強,閱讀時要注意故事中的時間、地點、人物和發生的事件,這些都是文章中的主要內容和信息,對於准確理解文章十分重要。
2、說明文
說明文是對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徵、成果或功用等進行介紹,解釋或闡述的文章。把握所說明事物的特徵和本質是理解說明文的關鍵。說明事物特徵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定義法、解釋法、比較法、比喻法、數字法、圖表法、引用法和舉例法等。
(1)數字說明文
在閱讀數字說明文時要特別注意文中數字的含義,從這些數字中可以找到文章的主要內容。
(2)解釋說明文
解釋說明文著重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功用等。許多科普文章都屬於這一類。在閱讀這類文章時要學會解決what, how, why 等一類的問題。它們是文章的關鍵。如能帶著這些問題閱讀,將會更迅速抓住文章的主題。
(3)比較說明文
比較說明文是通過對比方法說明問題。在閱讀這類文章時要善於把握全篇陳述的基本傾向。作者在談論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時總要顧及到爭議的各個方面。但是,在一般情況下,作者的陳述總要傾向於某一種觀點。
3、應用文
應用文涉及的范圍比較廣,包括廣告、通知、書信等。應用文一般語言簡潔,省略及不規范的句子較多。閱讀時一般要求考生全面掌握文章中提供的信息,並運用這些信息去解決問題。因此對題乾的理解尤為重要。
閱讀理解的考題分為客觀理解題(是指在短文中客觀存在的事實,客觀信息的答案一般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即理解文中的具體事實或抽象概念)和主觀理解題(這類問題都不可能直接從原文中找到答案,須通過閱讀文章對文章主旨和深層含義有更深理解,並據此進行判斷和推理)。
其中細節理解題和猜測詞義題屬於客觀題;主旨大意題和推理判斷題屬於主觀題。
針對不同類型的題目,要在平時的練習過程中,結合具體的題目,給學生進行解題方法的指導和講解。對於客觀題,要提醒他們閱讀時關注文章的細節,如時間,地點或一些具體數字,在選擇答案時,務必從原文中找到確切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