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教學法在英語閱讀中的運用
Ⅰ 如何提升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方法
江蘇鹽城市時楊中學許基庭
摘要:新課程下的課堂改革教學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於英語課堂教學,在課堂中老師應該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要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進行有效教學就必須改變陳舊的學習方式。發展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方式進行課堂教學。本文主要談談自己對於如何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認識,以及對在英語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究,淺談關於小組合作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適用性、及其對課堂教學改革的教學意義。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效率教學意義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教師應該如何去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來提高教學效率,如何讓新課改在我們的大班課堂中得到體現。因此需要教師在實踐中努力學習,不斷更新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在探索中不斷前進。一年多的新課改,讓我感悟很多,走進新課程,感悟新課程,「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理念成為我們教師的信念。
長期以來,我們的英語教學一直受傳統教學觀的支配,我們把英語當作純知識來傳授,重點講解知識點和語法。教學以教為中心,以知識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教學過於強調死記硬背和機械性訓練。而新課改要求我們教師要照顧到所有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既面向全體,又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尤其是照顧學習困難的學生;要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這就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在目前課堂教學改革的背景下,為了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合作性學習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在學生英語缺少大環境的前提下如何在英語課堂的教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小組合作性學習的困難就放在我們面前。面對困難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要改變教學觀念,樹立信心探討解決問題的合理途徑和方式。通過在教學中的實踐,談談自己對於如何改變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來提高英語的課堂效率的認識。
一、小組合作,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由於班級人數多,自製力較弱,因此有意識的將班級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按照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長分成若干個小組,並且給每個小組起一個勵志的名字,附有一句名言,讓學生在學習中互相幫助,這樣可以增進生生互動的有效性。
在小組中,我還引入了「競爭」機制,在課堂上採取計分制,根據小組的得分情況和學習情況評選出「最佳發言小組」、「最佳交流小組」、「最佳合作小組」等,並給予小小的獎勵,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又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大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在每個小組中表現突出者還能競選上小組長。每個小組的小組長主要負責組織全組各方面的學習工作,如檢查作業、組織討論、匯報情況等,同時小組長還可以充當「小老師」,幫助小組的其他成員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小組長在這些小組之間,每個星期根據學習小組的學習情況,同時,根據小組的情況匯報,教師也能准確的了解所有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及時的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率。
二、面向全體,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老師的講解占據課堂的四十分鍾,每個學生的全部時間都用來聽教師的講解,學生就可能降為聽眾的地位,使他從屬於教師的活動而不能實現自主的學習和發展。這種教學模式導致學生採用單一和被動的學習方式,壓抑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加重了學習的心理負擔,學習效率低下。老師要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必須改變原來的教學設計思想。在課前要充分根據學生的個體要求,將教師獨占課堂的固定思維中跳出來,給學生充分的信任,應讓學生在課前充分預習。
首先,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努力將原先用於講授的內容轉化成適於學生探究的一個個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有些完全不適於探究的內容,另當別論)。這就需要教師轉化思維定勢,不要低估學生的理解和探究能力,也不要認為「只要教師講了學生就一定懂了」,而要把自己置身於學生的位置,處處以「懷疑」的眼光看待「已知」的教學內容,設身處地設計問題、引發問題。
其次,要為學生獨立探究和相互合作提供思維操作的中介性工具。思維操作工具既包括有價值的問題,也包括教師的語言工具和學生可以動手操作的實體工具。在課堂教學的情況下,尤其是大班額的情況下,教師的語言要結構化,實體的操作工具要精心設計,使之結合起來共同為學生探究與合作及教學過程的進一步展開服務。
三、課堂活動多樣化,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得發展
為了提高學生的能力,在課堂上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完全從原來的框架中跳出來,他們通過小組之間的互相討論和交流,體現自身的主題性,他們在相互交流中不斷學習,增加學習的興趣。小組成員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任務採用不同的形式。如學生講解重點,老師補充;分角色朗讀課文,加深對文章的整體把握;習題的講解可以由學生討論找出難點。比如對於一節知識點講解,學生可以在課前將重點詞語進行查閱資料,相互討論總結出重點。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同組成員進行補充,然後老師再重點講解。學生講課時,教師只是以學生的身份參與討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交流、合作、學習。出乎意料的,這種方式大受學生歡迎,他們離開了束縛已久的座位走上另一個廣闊的舞台——講台,個個積極准備,自信滿滿,聽課的學生也學得認真,還積極爭取下次講課的機會。實踐證明,生生交流學習絲毫不亞於教師講課的效果,他們往往在互教互學中自得其樂,既可鍛煉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也利於學生明晰算理,同時培養了他們提前預習的好習慣。
四、問題式教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問題教學法"是指在教學中帶著"問題意識"來組織教學,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討論問題到解決問題等一系列環節,使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掌握正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水平。"問題教學法"的運用包括幾個方面的環節,一是鼓勵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二是老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選擇有代表性的問題,形成課堂討論的問題,布置學生進行課後准備,然後在充分准備的基礎上在課堂上進行討論,最後老師再加以總結指導,加深學生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對於問題教學法,我們在英語課堂中的運用要注意問題設計的基本原則。首先:問題的設計要符合英語學科本身的知識規律,即科學性。教師應先對教材進行詳盡的分析,明確本節課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知識板塊間的縱向和橫向的聯系,確定教學的重點、難點,從而抓住本節中心,圍繞教學中心和知識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提問,提出問題。其次:.
課堂問題的設計要符合中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和中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問題的設計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符合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水平,以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後:.
課堂問題的設計要兼顧各種層次水平的學生,不放棄、不拋棄學困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英語課堂上都能找到自已的位置,從而愛上英語,愛上學習,全面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五.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培養自信心
由於學生長期以來形成老師講什麼學生信什麼,使學生極易養成學生隨大流、不動腦的壞習慣。所以在上課的過程中讓學生要相信自己,做到「三大」,即大聲回答問題、大膽指出別人的錯誤、大方說出自己的見解。長期的訓練,使得學生養成勇於質疑、大膽糾錯的好習慣。剛開始時,我會在教學過程中故意犯一些錯誤,看他們能否指出糾正,剛開始學生不習慣,我就鼓勵他們啟發他們。久而久知,他們就能提出一些有創意的解題方法,提出不懂的問題與大家共同探討,意見相左時還能積極地與其它小組開展辯論。所謂真理越辯越明,在辯論中學生學會了辨別、思考和批判,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領會別人一些獨特的見解,掌握了更多的解題方法。
總而言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在認真備課、講課生動的基礎上,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最大限制地激發學生全員參與的學習熱情,在分析問題、討論問題中積極引導學生大膽質疑,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同時,教師要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各種學習參與機會,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教、互學、互動、互補、互進,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合作學習不僅改變了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品質和思維方式也都隨之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的實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均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學生在交流互助和合作中得到了共同提高,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採用合理的學習方式;運用合作學習時要有效組織,加強指導,努力克服消極因素的影響,提高教學的課堂效率。
Ⅱ 初中英語課堂教師提問的有效技巧
導語:作為一名合格的初中英語教師,從理論上講就必須具有在英語課上合理利用課堂提問這種形式來組織。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教師提問的有效技巧,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初中英語課堂教師提問的有效技巧1
一、問題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難易適度
問題的設計要按照由簡而難、循序漸進的方式提出,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能進行問題回答,保證問題能促進學生有效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由此可見,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問題並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問題要根據教學目標來逐層展開,讓學生在掌握基本句型的基礎上教師以問題來引導學生對句型進行學習,再以練習來進行鞏固。
二、問題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想要說
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問題,特別是精巧的問題,能夠吸引學生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振奮感情,提高興致。問題是否問在學生的興趣點上很重要,如果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那麼就能夠事半功倍。而且教師的提問,只有伴隨著學生積極的思考才能使學生學有所得。《英語課程標准》指出:「基礎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作為初中階段的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根據學生的身心、知識等實際特點,適當考慮。趣味性是很有必要的,興趣可以使學生對英語學習充滿熱情。
三、互動提問,鞏固提高
課堂氛圍是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產物,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小組為形式,設計出能讓學生「動」起來的問題,做到教師啟動、師生互動、學生主動。
在這部分課堂時間中,通過互相交流信息,談論自己或別人的心得體會,既使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自由表達,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又活躍了課堂氛圍,使課堂互動達到了所期望的效果。
四、課堂提問要注意把握問題的深度和廣度,讓每位學生都敢說
教育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鼓舞和喚醒。課堂提問不能停滯在「對不對」「是不是」的淺層,不能滿足於一哄而起的熱鬧表象。提問的根本目的在於促進學生自己進行判斷和推理的思考,思考性的提問是最有價值的提問,但課堂提問一定要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要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在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由於學生的個性及認知水平等均存在差異,每個班都會出現一些學困生,如果教師忽略這些學生,他們就更容易忽略自己,所以教師在用問題教學法組織自己的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問題的深度和廣度,照顧到全體學生,特別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盡可能多地為他們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讓每位學生都敢於用英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異,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不同學生通過問題解答,掌握要點。
實際上,在教學過程中,因為問題有適當的坡度,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表現出積極的思維狀態,都大膽地發言,都能從答案和教師的肯定中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從而提高了英語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五、提問要立足激發思維
英語教學已不是只停留在講清基礎知識的層面上,更重要的是提供給學生一種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現和自我創新的機會,即通過教師的善「啟」,來實現學生能「發」。如引導學生進行與商店營業員的對話練習,教師可以說:You are going to buy a new coat with your mother. What would a shop assistant ask you? And what would you say to the shop assistant?諸如此類問題,有一定語言發展空間,能促進學生發散思維。
六、引導學生實現樂問,會問,善問
1.授其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眾所周知,丹麥物理學家玻爾由於改變了提問方式從而創立了著名的原子結構理論,所以掌握提問方法是培養學生提問意識的有效途徑,學生在掌握方法之後才能正確提問,並逐步養成提問的好習慣,為自己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認真研究學生的思路,教給他們提問的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
通過引導,使學生從「不會問」到「善於問」。教師還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和學生一起設疑,並善於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逐步解疑,使學生在探索新知識中有所發現和創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學習新課內容的時候,如果能夠不懂就問,引起師生共鳴,就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發展。
2.多多鼓勵
學生由於受到認知水平的限制,提出的問題在一開始肯定是雜亂無章的,或者還會存在明顯的漏洞,但教師應明白,學生每提出一個問題,都是自己思維探究的過程,教師必須慎重處理,保護學生的問題意識並培養其質疑的能力。
教師的安慰和鼓勵對於學生來說非常重要,能受到自己最尊敬的教師的肯定,對學生而言那是一種榮譽與驕傲,這必將激勵學生更加認真地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果全班一旦都處於這種情形中,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維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對於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至關重要,鼓勵學生提問,就是要讓學生克服畏懼心理,為全體學生營造一種寬松的學習環境,減輕提問的心理負擔。
初中英語課堂教師提問的有效技巧2
一、激發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讓學生「想說」
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學習興趣,所以教師提問的藝術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興趣才有學習的原動力。《Go for it》英語教材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貼進學生的思想和內心追求,學生能在英語學習中找到與生活貼近而又感興趣的話題。例如,在8A Unit 4中,我採用了下列問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1.When do you usually get up every day?/2.When doyou usually go to school every day?(以上兩個問題可以讓學生自由回答)/3.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every day?(教師可提供幾個案)/4.Can you write a passage of「a dayin my life」?這些問題都為新授內容作了鋪墊,並由此非常自然地引出新授內容。為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需要用科學的、藝術的語言,層層深入地提出有趣味性及啟發性的問題,吸引學生去積極思考問題,使學生有話想說,有話可說,甚至是不得不說。
二、尊重個體差異,把握問題坡度,讓學生「敢說」
學生的個性及認知水平等均存在差異,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問題的設置要有一定的坡度,要根據思維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發展規律,設計難度不同的問題。這種坡度可以是不同問題的難易梯度,可以是同一問題的難易梯度,也可以是同一問題相對不同學生的難易梯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異,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不同學生通過問題解答,逐步突破難點,掌握要點。
也就是說先提幾個回憶性的檢查知識的問題,再拋出一些理解、運用、分析性的創造知識的問題,從而達到從低級認知問題向高級認知問題的過渡。初中英語教學往往先從Yes noquestions入手,再加Wh questions,最後提出一兩個可供討論和爭議的DiSCUSSion或Debating。這樣,不僅使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當堂能積極思考,而且給他們指出攀登的途徑,激勵了他們攀登的勇氣。例如,在7A Unit 6 Reading時,教師可以先問學生如下問題:
1.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2.Do you like fruitand vegetables?/3.What do you eat for breakfast/lunch/supper?/4.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5.Do youthink you are strong and healthy?
當學生回答完成問題後,我讓學生Work in pairs,把問題的答案串成一篇介紹自己飲食結構的短文。當學生操練完畢後,我對學生說:You』ve told your partner about yourfood and lifestyle.Now,let』s learn something aboutTom』s.通過銜接很自然地引出正文。在教學過程中,因為問題有適當的坡度,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表現出積極的思維狀態,都大膽地發言,都從答案中得到獲取新知識的樂趣,從而提高了英語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同時,對敢於大膽提問的學生,不論問題質量如何,都要採用激勵性的語言評價,讓他們品嘗成功的喜悅。
三、方式多樣,靈活運用,讓學生「樂說」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的方法應該注重多樣性。教師通常可以採用如下提問方式:導入式提問,疑問式提問,判斷性提問,討論式提問等,又如比較異同式,Can you saysomething different between Lucy and Lily?假設想像式,If we are on the moon,how will our life be?等,教師應根據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靈活多樣的問題。問題一定要有針對性,目標要明確,真正體現提問的藝術,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並能促進教與學之間的互動。
例如,在教7A Unit 10 Reading時,我先引導學生談論他們喜愛的明星會做的事情,設置了兩個問題:Who』syour favourite star?What can he/she do?這樣提問,學生的思維會頓時活躍起來,不同的答案會接踵而至,學生說:Liu Xiang can run;Guo Jingjing can dive;Yao Mingcan play basketball;Jay Chou can sing...討論後,教師可先呈現一些常見的圖片,提問如下問題:Can you playthe piano?Can you...?從而導入正文問題:Can you be inschool music festival?學生感到問題特別新鮮且時代氣息濃厚,所以自然就樂意說了。
Ⅲ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措施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措施
導語:如何培養學生的有效閱讀能力還需要根據新的形式不斷研究,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開發出更有利於學生發展的教學策略。
閱讀對於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英語作為一門外語,並且英語閱讀是語言技能的重要部分,是學生獲取語言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在英語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主要教學目標之一,對學生以後英語學習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新目標英語要求“側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從八年級下冊開始,每個單元都有一篇長篇閱讀。但是按照傳統的教學很多教師還是按照以前的方法,先挑出生詞進行講解,再將材料邊翻譯,邊講解重要的知識點,學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識,而且割裂了學生對於語篇的理解,缺乏培養學生對整篇文章的欣賞。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一、閱讀前
1.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很多學生看到英語文章,尤其是篇幅很長的,內心就開始發憷。在平時的課堂上,首先教師應該讓每一位孩子都覺得自己很出色,讓他們有自信去閱讀。在閱讀前,教師可以介紹相關的課外資料,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比如,講到未來,可以播放一些未來的生活,讓孩子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好奇,使學生處於思維活躍、熱情高漲的狀態。
2.預測文章。個人認為教師設置問題非常關鍵。教師需要從簡單到復雜、由淺到深地設置問題。並且讓學生根據教師設置的相關問題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大膽的猜測。這時候設置問題要求要從易到難,不能打擊學生的信心,讓每個學生都能體會閱讀的快樂。
3.正確處理好詞彙。個人認為閱讀當中最大的障礙是生詞。有些學生因為詞彙量的關系,閱讀起來非常吃力。這時,應該鼓勵學生根據情境大膽進行詞義的猜測,並且在閱讀的時候用筆做好記號,把這個問題留到閱讀後進行補充。但是一定要讓學生把生詞進行歸納,養成自我學習的好習慣。教師也可以在適當的情況下,利用情境教學法生動地解釋這個單詞,讓孩子們能夠在快樂中學習。
二、閱讀中
1.明確閱讀時間,時間的限制在平時的課堂中就應該培養。因為考試中閱讀理解分數很重,但是時間也很有限。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應該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其次,給每個小組布置任務,並進行比賽。每個小組開始自己閱讀,然後討論各個問題,教師不給任何的提示,每個小組的組員必須全員參與。讓基礎好的學生和基礎差的學生進行思維碰撞。在合作過程中培養團隊精神,並且潛移默化地培養優等生的組織能力,幫助後進生改良學習方法。
2.整體把握,注重語篇閱讀。教師務必從整體上讓學生理解和把握文章,不要逐詞閱讀。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否則會忽視對文章結構的整體理解,讀了半天也沒能明了作者的意圖,閱讀效果不會好。要重視文章的題目和文章的首句。因為文章的題目就是文章的主題,文章的內容就是環繞主題展開。首句很關鍵,因為首句是文章的導入,點明作者寫文章的意圖、背景等。其次,要重視每段的最後一個句子和整篇文章的最後一個句子。每段的最後一個句子常常是該段的結論句,而整篇文章的最後一句就往往是這篇文章的結論或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有些文章還可以要學生劃分層次,概括大意,讓學生對整個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框架。3.指導學生運用多種閱讀策略。例如,閱讀文章開頭的第一、二段力求抓住文章大意。閱讀段落的主題句和結論句,特別關注句中的動詞、名詞、形容詞和序列詞等。採用語篇教學法,閱讀課程應該是由整體—局部—整體。問題教學法,利用問題的設計來進行教學。閱讀並非是一個被動解碼的'過程,而是一個語言心理的猜測過程。讓問題去推進教學,喚醒學生注意,鼓勵學生參與。
三、閱讀後
1.提出問題,深化閱讀內容。在學生閱讀後,教師還可就文章中的某個觀點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既可以提高學生說的能力,又可鞏固閱讀材料,使閱讀材料得到延伸,學生的思想得到升華。
2.精講重難點,鞏固閱讀材料。閱讀結束後,老師可以對重難點進行精講,使學生掌握一些詞彙和固定短語的用法,幫助學生理解一些難句,還要及時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
3.利用閱讀材料進一步發展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例如復述、朗誦和背誦。對於學困生一般要求是准確朗誦。成績較好的學生要求復述,復述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理清文章的脈絡,還可以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關鍵詞,讓學生口頭復述閱讀材料。也可以讓學生動筆對閱讀材料進行縮寫,提高寫作能力。背誦是對優等生的要求,更是提高學生語感的一種有效手段。
4.情感教育。大多數教師在講完閱讀理解只是為了給學生正確答案。在之前我同樣是如此。後來我發現很多課外的閱讀材料,它的閱讀價值甚至高於教科書上的一些片段。教師可以有效地利用這些片段對學生進行教育,培養學生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因為我是班主任,所以遇到一些好的文章,在解決好相關的知識點之後,我經常和學生去分享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我覺得那些短文背後有著更好的教育價值。
總之,如何培養學生的有效閱讀能力還需要根據新的形式不斷研究,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開發出更有利於學生發展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黃艷雲.初中英語有效閱讀教學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