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文化對比閱讀下總結
1. 大學英語學習總結範文三篇
篇一
走進大學,英語學習是必然的,雖然英語成績不是太理想,但是從幾年的學習過程中也領會了一些怎樣應用策略的方法,如何學習才能更家對英語有興趣。最終學好英語一定要多下功夫。應做到「四勤」與「四多」,具體說來,有以下幾點:
一、「四勤」
1.勤背誦。2.勤朗讀。3.勤練習。4.勤總結。
積極記憶御指晌課本中出現的生詞及片語,理解其用法,並適當運用一些正、反義詞對比,相似詞對比等方式加強記憶。相對於其它學科來說,英語的知識點相當零碎,一定要在平時的收集、整理、總結上下功夫。平時聽老師提到或是在參考書上看到的一些零碎的小知識都要及時記錄下來,以備以後復習時用。
二、「四多」
1.多看。2.多聽。3.多說。4.多練。
近年來英語試題的難度逐漸增大,試題的觸角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從高一開始就應盡可能地擴大閱讀面,廣泛閱讀,以求開闊視野,並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培養敏銳的語感將有助於增強辨析力和判斷力,是英語學習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多說可以增強口語能力,加深記憶,使學過的知識清晰地映在腦海里,不容易被忘記。通過做大量的習題,可以增強實踐經驗,不至於臨陣發慌,手足無措。
具體實行方案如:
1.最重要是單詞,開學之時制定個計劃,准備在什麼時候把第幾課的單詞背熟,如果可能盡早把所有單詞記得滾瓜爛熟,要是不行至少在每一節上課之前把此課的單詞記熟。
2.每天至少看30分鍾的課文,哪一篇都好(前提是單詞讀熟),以娛樂的心態去進行,不要當作苦差,如果堅持不了至少一周看三次,在讀的時候慢慢培養速度,當然這是在讀的質量有保證的前提下。
3.買英語系列磁帶,每天堅持聽一段時間,至少多長自己把握。
我認為,如果可以完全或80%地做到以上幾點,學習英語就自然而然變成了一件樂事,既的到了提高有增強了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我想這是我學習英語的收獲!
篇二
時光如梭,忙碌的一個學期又已經結束,回頭看看這一學期的大學英語教學工作還是有不少值得總結的地方,現將本學期大學英語課程總結如下:
首先《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院校各專業一門重要的必修基礎課,它在為學生系統地打好必要的英語語言基礎,培養學生逗備英語應用能力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本課程一般是在大學本科一年級和二年級開設,它在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英語語言學習態度鎮鋒,掌握較為科學的語言學習方法,培養獨立獲取語言知識的能力,以便為以後進一步的英語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學期是大學英語學習的第四個學期,也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最後一學期。在本學期我本人繼續承擔本院建工系給排水0701和給排水0702兩個班的英語教學任務。在前三冊教學的基礎上,本學期我一如既往地嚴格按照外語系的規定認真組織教學,課前認真備課,撰寫教案,復印四級考試資料並細心講解以便幫助更多的同學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由於英語課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因此我不斷探尋和改進學習方法,課堂上我的教學方法靈活,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們的英語學習興趣。課堂上增強與學生的互動,較多的使用英語教學,給學生創造了英語學期的環境。課堂上我採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參與進來,如speech,discussion,questioning and answering,role-paly,實用口語等,本學期我繼續要求每一節課由一位學生做三分鍾的英語演講,演講的內容和題材不限,鼓勵自己寫稿,通過幾個學期的訓練學生們的寫作和口語能力都有了明顯的提高。課間我耐心與學生交流幫助解決他們在學期上的困惑,幫助他們改進英語學習方法。課後我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業,每一份作業都仔細批閱,指出錯誤所在,並就一些共同的問題給學生們統一講解。
本學期是大學二年級的最後一個學期,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期因為大多數的同學在學期末都還要繼續參加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為了幫助同學們在四級考試中取得較好的成績,我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強化詞彙,語法等語言基礎知識同時有針對性地訓練他們的應試能力和應試技巧。如本學期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我繼續加強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輔導,給學生們為准備四級考試提供了有益的建議和指導。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將四級考試的內容滲透在日常教學中,如從第二學期起我就要求學生加強對四級考試寫作的訓練,每次的作業都是針對四級考試寫作部分的。通過近三個學期的寫作專項訓練學生們的寫作能力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四級考試題目聽力部分的分值比重較大而且也是同學們共同的弱項,因此在聽力課上我主要針對短對話長對話短文和聽寫能題型的訓練,此外還加強對閱讀和完型填空的訓練。在本學期最後的幾周里我積極響應系的要求,給學生復印了八套四級考試真題和模擬考試題,每一套題我都認真詳細講解,為大多數同學參加四級考試做好了充分的准備。通過外語系、我本人以及同學們的共同努力,我相信他們在本學期的四級考試中上次未通過四級考試的大部分同學一定會考出他們心中的理想成績的。
在本學期的英語教學中盡管有一些進步和成績但是還有一些不足之處,這些需要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加強。通過本次期末考試來看,不難看出學生們的基礎還不夠扎實,尤其是聽力和詞彙方面。因此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還要繼續加強對學生基本工的訓練,提高應試能力。
篇三
在大學的生活里,對於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英語的學習強度並不高,課程安排少,老師幾乎不加以輔導,更別說習題作業了,許多同學都深感到學習英語的茫然和無所適從,而且大學里還需要通過英語四級考試,這對許多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有的同學學習英語僅僅靠手頭的4、6級詞彙,可是卻沒有什麼顯著地效果,尤其是許多同學背詞彙根本堅持不下去。大學生該怎樣學英語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呢?
下面詳細講解大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
首先,大學英語學習不像中學時期有外在「壓迫」的條件,線話英語的老師建議考生必須先改*度,認清情況,主動求學。每次上課前可預習課文,通讀若干遍,直到基本了解文章大意為止。隨時標出新單詞,找一本可靠的英漢雙解詞典,仔細查閱生詞和短語,做筆記。查閱時注意盡量先看詞典對該詞的英文解釋,再看例句,遇到動詞或動詞短語尤其要注意。筆記不僅包括釋義,例句和搭配也很重要。這一步耗時越長,效果越顯著。
其次,上課應當及時補充筆記,學習中心思想,了解行文結構,欣賞文體風格。接下來,再朗讀文章若干遍,然後整理筆記,主動記憶典型例句。當然,這並不是說大學英語的學習僅限於書本內容,我們可進行拓展性學習,上網搜索相關主題的英語文章,廣泛閱讀。主題相關,則單詞多相近,重復幾率高,多讀幾遍,既長見識,又熟單詞,更增信心。如感興趣,還可自行我專題,效果亦佳。
最後大學英語課本是為應付考試的直接有效途徑,但要全面提升聽、說、讀、寫能力,還遠遠不夠,就要行靈活變通、寓學於樂的學習方式,全面跟英語親密接觸。聽力,以教程為本,需要精聽,即聽到完全理解無障礙為止,聽五十遍也在所不惜。聽英文歌曲、聽俗語、聽習慣用語都可。也可邊看英文影視劇,聽其中的場景對話,同時還能了解異國文化。說的方式則很多,不僅限與參加學校的英語角,即使是自言自語、高聲朗誦、角色扮演等,還可多參加公眾英語演講等活動。泛讀對於提高考生的英語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提高閱讀能力就必須經常讀一些文章,閱讀時要注意方法,有意識地提高閱讀速度,閱讀材料可以是書本的經典美文,也可是英語報刊雜志,甚至英語原版名著。
2. 大學英語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談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摘 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利用課內、課外時間,採取多種措施實施文化教育,培養學生文化修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本文論述語言、文化及大學英語教學三者之間的關系,對如何加強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學習提出了方法與策略。
關鍵詞:語言 文化 英語 教學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同時,語言又是文化的載體,文化要靠語言保存傳播和繼承。所以文化離不開語言,語言也離不開文化,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而這已成為語言教學的理論基點。
我國新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教學大綱》中規定: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種能力除包括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外,還包括對異域文化的敏感性和容忍度,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能力。根據《大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除了教授語言知識外,還應適時適度地導入相關的文化知識,讓學生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以達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做到既教語言又教文化慎辯,寄文化教學於語言教學之中。
一、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非常密切。語言是文化的符號和載體,不同民族的語言反映和記錄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風貌,而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在某種程度上制約其語言的發展。語言與文化是水乳交融的,任何語言都要植根於文化環境才能生存,所有文化都要藉助於自然語言結構才能延續。因此,文化是肌體,語言是心臟,二者相互作用,使生命延續不斷。L.A.White曾說:「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每個民族的文化在其語言中表現得最為全面和完美。語言總是在文化發展的各個階段完整地、協調地反映文化,並將其鞏固下來,世代相傳,成為民族變化與知識的載體和集體經驗的儲藏器。」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這種關系決定了語言老師也必然是一名文化老師。然而,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文化教學又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它是語言教學的組成部分。在目前的英纖兄語教學中,更多的是進行目的語文化的導入,而一部分老師想當然地認為學生對本民族文化有相當的了解,實際不然。筆者認為,在英語教學中應進行雙向文化導入,也就是使整個語言教學過程變成是對目的語和母語文化不斷加深理解和認同的過程。
二、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必要性
語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有其生存的土壤。這一點也許可用來解釋為什麼世界語已出現近一個世紀,仍沒能廣泛推行的原因。語言深深地植根於民族文化之中,並反映民族的信仰、價值觀、習俗等。Widdowson指出:「語言是一項社會活動,語言的選擇根據社會功能和個人意圖而變化,語言必須教會學生如何從一系列方言、語域、交際渠道和風格之中,選擇恰當的語言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林汝昌闡述了「文化導入的三個層次」,指出文化導入的重點是「導入有關詞彙的文化因素和有關課文內容的文化背景知識」。曹文則把文化總結為兩個層次,即文化層次和文化理解層,並將其定位於「以文化知識為起點,文化意識為橋梁,文化理解為最終目的」。
既然語言與文化同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著如此密切的關系,那麼我們就沒有理由只學語言而忽略文化,或者只重視語言教學而忽視文化教學。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是非常必要的。
三、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薄弱的原因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P16)文化導入是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長期以來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社會文化因素一直沒有得到重視,沒能把文化教學與文化導入結合起來。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1.受理論語言學發展的制約。長期以來,外語教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論語言學發展的制約。不管是傳統語言學、結構主義語言學還是轉換生成語言學,都認為語言學研究的對象是語言本身(胡春洞、王才仁《外語教育語言學》)。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沒有把教授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受教師自身文化素質的影響。以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的的現代英語教學對教師素質要求很高,教師不但要有深厚的語言功底,還要「會通中西」。然而,現任英語教師中大多數雖然畢業於毀孝襲英語專業,但文化功底比較薄弱,而且教學任務相當繁重,普遍超負荷工作。調查表明,90%以上學校的大學英語教師每周上課都在10學時以上,教師沒有時間和精力從事教學研究,也很少有機會進修和培訓,這也成為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的絆腳石。
3.相關課程及書籍較少。目前雖然部分外語院系已經開設了「語言與文化」、「跨文化交際學」等課程,但對於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所開設的關於西方文化的課程及相關書籍極少,這也導致了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難度。
四、在實踐教學中貫徹跨文化教育原則
文化導入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採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並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加強文化教學提高學生跨文化能力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從日常教學中入手。(1)從詞彙方面入手,要注意詞的意義及內涵,英漢兩種語言在詞義上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區別英漢詞語的內涵,有利於正確理解。如在漢語中,「龍」(dragon)以及與它相關詞語,明顯具有至高無上的色彩,古代帝王被稱之為「真龍天子」,其後代為「龍子龍孫」,因而百姓們希望自己的後代有出息,就叫做「望子成龍」。海內外的炎黃子孫都稱自己為「龍的傳人」。現代人把有作為,能乾的人稱作「龍」,把窩囊、不中用的人稱之為「蟲」。中國歷來有「龍躍鳳鳴」比喻才華出眾;用「龍飛鳳舞」比喻書法活潑剛勁;用「龍鳳呈祥」表示對幸福生活的祈盼。「龍」成了華夏民族圖騰的象徵意象,被賦予神聖、至尊、吉祥、非凡等各種褒義。然而在英美等西方國家,「龍」則是古代碩大、兇殘的古怪野獸,不僅無端吞食人類和動物,而且製造水火災害,危及人類生存,所以西方人對「龍」絕無好感。(2)從習語的角度著手進行文化教學是卓有成效的,因為習語是語言發展的結晶,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徵。進行習語的學習,既能學到語言又能學到文化,並能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看到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從而加深對英語民族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語言的交際能力。英漢兩種語言中豐富的習語都體現了不同的文化特徵。比如,漢語中常常用「心灰意冷」來形容「心情十分糟糕」,英語中的同義習語是「grey cat」(灰色的貓)。形容「對事物無興趣」或形容「文章、講話枯燥」在漢語中說「味同嚼蠟」,在英語中說「as dry as sawst」(像鋸末兒乾巴巴的)。對這種現象,教師應指導學生做好收集素材,進行比較分析的工作。
2.提高教師素質,轉換教學角色。在英語教學中實施文化導入的原則及具體策略之外,語言教學的素質就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了。語言的教與學具體實施主要由教師及學生共同來承擔。在這樣一個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大環境下,在教學上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考前背的教法,而改為以學生為主、教師指導。幫助學生收集資料,自覺地吸取中西方文化的營養。教師的傳統地位「傳道授業解惑」就應當有了新的內涵,教師由「前台的聖人」轉向「後台的向導」。同時,加強對雙重文化的學習,「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對教師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要增強雙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同時,還要具備用外語准確表達本族文化的能力,只有具備了這兩種能力才能勝任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起到啟發、引導的作用,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組織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只有全方位地實施雙向的互動,語言的學習過程才會又是文化的學習和交流的過程,是活的語言實習過程。
3.出版相適應的配套教材。文化導向教學模式顯然呼喚與之相適應的配套教材。這類教材的編寫應以多元文化為導向,以語言文化對比、參照為方法,以多國文化背景為材料,以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的,以現代語言理論為指導。教材應以任務為中心而不是以練習為中心。所謂任務,是指跨文化交流場合中要達到的交際目標。教材的語言背景不應局限於英、美、加、澳等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而應涵蓋盡可能廣的國家和文化。相應的文化讀本的出版可以為學生提供理解文化知識的平台。當然應該注意滿足不同層次英語學習者的要求,使英語初級學習者可以找到介紹如問候、致謝和稱呼等習語的文化書籍,也能使中高級學習者找到相應的文化讀本,真正做到使不同的「材」有不同的「教本」。
當今時代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國際化時代,知識經濟化、經濟全球化和信息高度化是其主要特點,它對21世紀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必須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較高的信息素養和能在日常生活與專業領域中熟練運用外語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為了適應這些需要,外語教學或第二語言教學已逐漸從孤立的、單純的語言教學,向語言知識教學與文化內容傳授相結合的方向轉變。為了跟上這個趨勢,大學英語教師就必須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參考文獻:
[1]趙厚憲.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原則[J].中國英語教學,2002,(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1.
[3]劉潤清.21世紀的英語教學――記英國一項調查.外語教學與研究,1996.2
[4]鄧炎昌.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5]胡文仲,平洪,張國揚.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6]Wilkins, D.A.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Edward Ltd.1972.
3. 英語語言文化方面論文
語言既是人類社會進行交際的重要工具,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英語語言文化方面論文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英語語言文化方面論文篇1
解讀酒店英語中的語言文化
摘 要: 酒店服務人員應從與飯店英語相關的中西方文化知識出發,領會文化差異和語言差異,以矯正由於中西文化差異而帶來的語言偏差,從而達到學習語言、吸收文化和服務客人的目的。
關鍵詞: 酒店英語 語言文化 文化差異
一、引言
語言與文化密切相關,不同文化習慣的語言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沖突,而跨文化語言溝通存在於涉外高星酒店服務的各個環節。因此,酒店英語不僅是語言知識的學習,而且是語言文化和交際技能的培訓。語言的本質屬性不是語言知識而是思維。當一個人不了解該語言所蘊涵的文化時,那必然會發生語用錯誤。
二、具有本質特性的酒店英語
酒店英語屬旅遊專業英語范疇,具有專業英語的針對性(pertinence)和服務英語的得體性(decency)。語言標准應為:明晰、通暢、表意得當。如:
Waiter:How would you like with your steak?Rare,medium or well-done?(請問您牛排要幾成熟?三成,五成還是七成?)
Guest:Rare,please.(三成。)
通常,rare是“稀少”的意思;medium是“中間”的意思;well-done是“幹得好”的意思。而出現在服務員為客人點菜的流程中,它的意思就非常具有專業英語的針對性了。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對言語得體有這樣的描述:“此時此地此人說此事,這樣的說法最好;對另外的人在另外的場合說的還是這件事,這樣的說法就不一定最好,就應使用另一種說法。”請看下面這組酒店客人和服務員之間的對話:
Guest:Hi,waiter,you speak beautiful English.
Waiter: Thank you,sir. Welcome to Holiday Inn.
Waiter順應英語習慣欣然接受,而非按中文習慣去拒絕,說“No,no,My English is not good.”以示謙虛,否則只會使顧客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雲。由此看出,服務語言的得體性在酒店英語的情境應用中顯現得淋漓盡致。
三、文化差異(Cultural Difference)在酒店英語中的體現
文化影響著語言學習的思維方式,因此中英兩種語言文化交匯時,必然會發生沖突。語言學家M.Wolfson曾指出:“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於他們在語音和語法方面的錯誤較寬容。與此相反,違反說話規則被認為是不夠禮貌的。因為本族人不大可能認識到社會語言學的相對性。”這種情況又被稱之為“社交語用失誤”,它主要是指由於文化背景差異,交際時出現語用習慣錯誤。在酒店服務崗位的英語使用時,中英文化的差異將會給酒店服務中的語言交流帶來不便。
(一)招呼(Greeting)用語
按照中國的文化習慣,問候和打招呼時,常愛涉及對方本身,詢問的內容顯得十分具體。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最喜歡用的口頭語如:
“吃飯了嗎?”(Have you finished your dinner?)
“上哪兒去?”(Where have you been?)
如果將上面的招呼用語拿來用在老外身上,定會令他們感到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例如:在酒店,初次見面對一位英美女客人說:“Did you have your lunch?”她會感到非常詫異。因為在他們的文化里,這樣打招呼是暗示邀請的意思。這也是酒店英語服務中服務人員要引以為戒的。
與之不同,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weather)、健康狀況(health)、體育(sports)或興趣愛好(interest/hobby)作為話題。如:
What a lovely day!(今天天氣真好呀!)
I like hiking,and you?(我喜歡徒步旅行,你呢?)
(二)介紹(Introction)用語
中國人小學第一節英語課便學了“What’s your name?”這句話。而這句話伴隨許多人長大,考過了四、六級,TOEFL,IELTS,但對於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第一次見面時一般先把自己的名字告訴對方,如“I am ...”,對方會自然地說出自己的姓名。因此“I’m ...”這里可以直接譯成“請問貴姓?”。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Your name,please?”或“May I have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會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一般只有海關人員、警察採用這種問訊句式。因此酒店員工在客人check-in(入住登記)或check-out(辦理退房)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禮貌而得體的問詢,以免冒犯客人。
(三)稱贊(compliment)和接受贊揚
在人際交往中,謙虛和低調是中國人崇尚的表達方式,常會用“哪裡哪裡”、“不行,差遠了”來回應別人的誇獎。而西方人則認為實話實說才能友好往來,而會欣然接受來自他人的贊揚。也常用贊美作為交談的話題,如贊美對方出色的工作等。面對客人的贊美,員工的回答應是:“Thank you.”如:
Guest:You did a good job!
Waitress:Ah,thank you.
(四)關於隱私(privacy)
在中國,初次見面詢問對方年齡、婚姻、收入是很自然隨意的事情。而傾向自我、獨立和自由的英語國家的人,會認為這些內容涉及個人隱私。如:
Are you married?(你結婚了嗎?)
What’s your salary?(你的薪水是多少?)
以上內容涉及個人隱私,服務員切忌問及客人此類問題。因此,當酒店員工對入住客人的基本情況不甚了解時,“Is your husband/wife with you?”或“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這樣的問話是不得體的。
(五)搭配詞語(phrase)表達
搭配詞語指詞與詞的橫向組合關系。搭配是民族文化中約定俗成的,不能用中文的搭配思維去套用到英語裡面。在酒店用語中經常用到的如:“紅茶”英語為“black tea”,而“black coffee”用漢語表示為“不加糖的咖啡”;“紅酒”在英語中是“wine”(不是red wine);而white wine中文也不譯成“白酒”。因此在搭配詞語運用時,同樣要注意詞彙表達中的文化內涵。
四、尊重語言文化、提高飯店英語應用能力
世界各民族由於歷史淵源、思想方式、生活習性、審美觀念、價值理念、宗教信仰等不同,從而產生了文化上的差異。語用能力的提高離不開目標語國家的文化因素,因此要增強文化意識、主動自覺地吸收並融入他人文化環境中。
在培養文化意識(culture consciousness),理解語言內涵的同時,還應注重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語用原則,注重詞彙文化差異、句法文化差異及日常習俗文化差異來強化文化意識,為提高正確語用能力奠定基礎。不能視酒店英語為簡單的口語交流,必須增強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要樹立英漢語言差異意識,懂得英語在不同語境中的應用,即掌握一些文化語用知識。
五、結語
綜上所述,酒店服務人員應改掉以往只重視語言本身而忽視語言文化的不合理做法,把文化因素納入語言之中,用英語進行有效得體的交際。努力培養文化習得意識並使文化的規范與語言技能的培養同步進行。不僅注意語言形式的正確,還要重視語言運用是否恰當。既要有母語和英語兩種語言的對比語言學修養,又要有兩國比較文化背景學方面的知識,這才是成為國際化酒店具有跨文化意識人才的首要條件。
參考文獻:
[1]Denney G.Rutherfordaf著.梁曉波,王才美,劉亞琴譯.現代美國飯店經營與管理[M].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
[2]鮑伯・里賓斯基著.李正喜譯.專業酒水[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
[3]許元娜.提高大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
[4]劉燕婷.旅遊英語情景體驗式教學初探[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
英語語言文化方面論文篇2
淺析美式英語語言文化特點分析
摘要:美國文化是崇尚自由、平等和自我的文化,其包容性十分強,具有多元化的民族融合性。其核心文化特徵是追求人人平等和自我價值的實現。這些文化特徵在美式英語文化中有著深刻的體現。文章結合美國文化的產生背景對其語言分析特點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美式英語;語言文化;特點
引言
美國文化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民族文化。從世界文化的區域和類型來說,美國文化屬於西方文化范疇。但與其他西方文化相比,美國文化有著許多迥然不同的地方,它不但有別於與其有著親緣關系的英國文化。而且有別於它的鄰國加拿大和其他歐洲國家的文化。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
首先,語言體現了文化。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根據文化的狹義定義,文化是從社會習得的知識。而語言則是人類對客觀事實的認識和感受的反應,屬於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為語言是人類思維和交流的工具,也是人類形成思想的中介。本文試圖從美國英語所反映的移民文化、價值觀念、新文化等方面來分析美式英語語言文化的形成特點。
一、美式英語的形成背景
美國英語的形成與發展與美國的移民歷史所帶來的文化大融合有著密切關系。17世紀初,英國開始在北美進行殖民活動,在北美建立多個殖民地,而在殖民地的通用語言就是英語。之後不斷有歐洲人移民到這片大陸上。自殖民地時期,美國英語就在多民族的接觸與融合中從異族的語言文化中吸取營養,充實內涵,加快語言的多元化發展,形成美國英語的獨特的融合特徵。德語、法語、西班牙語、荷蘭語和印第安語、黑人語言等移民群體的語言詞彙不斷滲透到美國人使用的英語里。
另一方面,美國政治、經濟、人口結構和社會生活的特殊性,推動了作為社會交際工具的語言美國英語的獨立與發展。在詞彙、語音和語法結構等方面有別於英國英語的民族語言,美國英語的形成關鍵在於這個民族在新的社會和生活環境中不拘一格地創造和使用新詞。而美國英語中豐富的新詞都是出現在普通大眾的言談之中。
由於美國新社會特有的力量和群眾性語言占據優勢,因此,在美國,語言影響的流程是由下而上發展的。在美國英語中,最貼近生活和最能反映平民要求與社會生活特徵的是俚語,俚語是美國英語詞彙的主要來源之一。方言和俚語一樣分布廣泛,來自社會各個階層,是美國民族語言的生命源泉,既有濃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又有豐富的表現力和多樣性,大量的方言和俚語使得美國英語在較短的時間內區別於英國英語而成為美利堅民族的民族語言。
二、美式英語的語言文化特點
1、個體主義價值觀及其在美國英語中的表現
美國文化以個體為本位,個人主義在美國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是美國價值觀的核心。它的主要內容是通過自力更生達到自我實現。與它聯系最緊密的是自由平等競爭。機會均等和個人自由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基本保障,而競爭是實現個人價值的根本途徑。美國人在創造自己文化的同時,也創造了許多表現個人主義的詞彙。最有代表性的如:self-absorption(自我專注)、self-limitation(自我制約)、self-cultivate(自我修養)、self-conquest(自我戰勝)、self-admiration(自我贊賞)、self-control(自我控制)、self-dependence(自立)、self-reliance(自我依靠)、self-responsibility(自我負責)、self-advancement(自我發展)、self-salesmanship(自我宣傳)、self-fulfilling(自我實現)、self-protection(自我保護)等。個體主義價值觀特別重視對個人空間和私生活的保護和尊重。"privacy"(隱私)一詞在美國人的意識中佔有異常重要的位置。無論是在生活空間還是在情感處理上,哪怕是對一個未成年的孩子,都會尊重對方的選擇和隱私。
2、美國英語與印第安文化
土著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陸最早的定居者,他們的祖先是具有亞洲蒙古人血統的游牧狩獵者,他們於後冰川時代跨過白令海峽來到北美大陸。從美國英語中可以找出許多反映印第安文化的詞語。如山川、河流、湖泊等。美國英語吸收了約有2000個左右的印第安詞語。
印第安人善於狩獵並擁有種植的技藝,因此很多動物和植物的名稱都來自印第安語。如mose(麋)、pecan(美洲核桃)等。美國各州的名稱,有一半是來自印第安語。如密蘇里州(Missouri)、俄勒岡州(Oregon)、密西根州(Michigan)、馬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猶他州(Utah)等。另外,許多與印第安人的部落關系、生活方式、宗教習俗、農作物以及社會機構有關的詞也來自印第安語。
3、美國英語使用的通俗化和標新立異的意識
美國人在詞語的使用上有通俗化的特點,他們不喜歡咬文嚼字,說話力求形象、易懂。最能體現美國人用詞通俗化的是美國俚語。美國俚語是平民百姓的語言,雖通俗形象不矯揉造作,但有些也難免流於粗俗,這些粗俗的俚語不宜登大雅之堂。但有時為了避免語言單調和落入俗套,上流人物甚至總統也敢離徑叛道。貴為總統,出言粗俗,無非是想表明自己敢於向常規與正統挑戰,在語言表達上突出自己的粗獷個性和創新意識。
汽車文化是美國社會的顯著特點,美國人經常借用汽車的商標來比喻其他產品的質量和等級。如,美國Ford汽車公司曾生產一種滯銷的Edsel牌汽車,於是,Edlse就常被用來比喻為"徹底失敗的產品或人"。
結語
美國英語豐富多彩,反映了美國文化的千姿百態。而且,美國英語的每一個演變都有其社會背景和文化內涵,是與美國社會的發展齊頭並進的。它們真實地反映了美國社會的發展歷程,是美國各個歷史時期社會活動和文化思潮的折射。在美國英語中,不僅蘊藏著美利堅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和性格特徵,而且也突出地體現了語言的時代特徵。
參考文獻
[1]李正國.從美國地名淺析美式英語來源[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7(03)
[2]陳凌.美國文化在英語中的投影[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2)
[3]張莉娟.美國英語所反映出的美國文化[J].陝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01)
4. 大學英語閱讀與文化翻譯主要內容是什麼
大學英語衫咐握閱讀與文化翻譯主要內容是:將大學英語閱讀與文化翻譯融為一體,精選閱讀文章和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翻譯段落,既有英語閱讀方面的學習與訓練。《大學或慶英語閱讀與文化翻譯》套書共四冊,本書為張戈亮、畢長泰、顧鋼主編簡前的《大學英語閱讀與文化翻譯》。
5. 大學英語六級考試閱讀理解分析 - 六級閱讀
1.大綱要求
六級考試大綱對閱讀理解題的要求為:既能理解個別句子的意義,也能理解上下文的邏輯關系;既能理解字面的意思,也能理解隱含的意思;既能理解事實和細節,也能理解所讀材料的主旨和大意;能就文章的內容進行判斷,推理和信息轉換。
2.六級考試閱讀理解題的特點
a.考試時間為35分鍾,共20題,每題2分,共計40分。閱讀理解主要有四篇短文,短文的長度平均為350詞左右,總閱讀量為1400詞左右,閱讀速度平均為70Wpm(word per minute)
b.閱讀理解的題材廣泛,體裁多種,題型多樣。閱讀理解的題材廣泛,內容包羅萬象,如有關動植物、人物傳記、歷史、文化、環境、資源、交通、醫學、經濟、信息等方面。總體上說,其題材主要集中在科普知識,社會文化和經濟生活三方面。閱讀理解的體裁有敘述文、議論文、說明文等,通過歷年試題的分析我們發現六級閱讀文章主要是議論文和說明文。閱讀理解的題型主要有主觀性題型和客觀性題型。前者主要包括主旨型、推理型、作者語氣、態度型、結論型等。後者主要包括事實型、推測詞義型、指代關系型、常識題、是非題等。
讀理解題的復習方法
(1)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這里主要強調讀者要始終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閱讀。我們閱讀的目的是獲取知識信息,了解他人對有關問題的態度和看法,所以閱讀時我們應培養對新的知識信息的自覺的敏銳感,對作者的觀點和態度進行批判性的分析;跟上作者的寫作思路,從已讀的部分可以預知作者下面要講的內容;辨別文章中哪些是作者的論畝檔點,哪些是事實和論據。只要我們平時能養成這樣的閱讀習慣,就不會被淹沒在作者所呈現的各種事實和材料中;考試時就能應付各種類型的問題;也就能夠更加有意識地略過那些自己不甚明了但不影響基本閱讀任務的完成的部分。
(2)廣泛涉獵,了解有關背景知識
閱讀理解試題在其種程度上不僅僅是對考生英語語言水平的考查,同時也是對考生知識面及知識結構的考查。如有些雹耐純考生對短文中的詞彙和語法結構基本上都知道了,但是對其真正的涵義即隱含的意思卻模稜兩可,似懂非懂,做題目時便舉棋不定。這主要是對短文的背景知識不了解,甚至一竅不通的結果。所以考生在平時應廣泛閱讀,特別是一些自己比較生疏的領域,如某些科技知識等。如果考生對背景內容比較熟悉,讀起來就比較順利,對文章的理解也比較透徹,做起題目也會得心應手。再如本考題中有推測文章來源的題目,則需要考生有一定的文體知識,如演講、社論、新聞、書評、教科書、科技論文等的內容特點和語言特點。總之,廣泛涉獵,了解一些背景知識,即有助於增加語感,對短文的理解又有助於提高閱讀的速度。
(3)防止「題海」戰術,注意提高閱讀速度和解題技巧。
有些考生誤認為練習做得越多,在考試中閱讀理解題的得分也就越高。其時不然,如不注意閱讀速度和解題技巧,便會事倍功半。
(a) 由於考試時的心理因素或其它因素的干憂,所以考生在平時練習時應把握好測試時間,按略高於考源咐試要求的速度即70wpm進行練習。
(b) 在解題時考生還應注意題型,對於不同的題型應採取不同的解題思路和技巧。如:
a. 主旨題。其命題方式中含有「main idea, subject, purpose」等詞,做這種題時,主要是看篇章中的主題句或者是從篇章的結構著手,利用自己的推理能力,對文章的信息進行分析,從而歸納總結出主題。
b. 推理題。通過對文字表面的認識,把握住推理范圍,利用相關部分提供的事實、背景知識和常識,保持正確的思維過程和遵循嚴格的邏輯規律,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
c. 作者語氣、態度、觀點型。判斷作者的觀點和態度主要是通過說話的語氣、文章的措詞、文體等,同時也應注意語篇中的修辭。
d. 對於細節問題,應首先找到它的考查點,然後根據它的命題規律答題。這類題的題干+答案在意義上通常等於原文中某一部分的內容,也就是說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使題干+答案與原文等值。所用的方法大致有釋義、使用同義詞、反義詞或片語、利用詞彙的同現、復現、上、下義詞以及句式和語態的轉換等等。干擾項要麼與文章中的事實或觀點截然相反,要麼與文章所述的事實或觀點部分不符,要麼在文章中根本沒有涉及。總之,題目不在於做的「多」,而在於做的「精」,「精」就精在閱讀速度和解題技巧。
考生臨場注意事項
1.克服對生詞的恐懼心理。在閱讀中,如遇到生詞,應利用詞彙學知識(如「前綴、後綴」)、句法語義知識和根據上下文來進行推測,對於不影響篇章理解的生詞可跳過。
2.做題前應先用掃描法弄清問題的類型及出題角度,再帶著問題看短文,注意與問題有關的信息詞及與問題有關的段落范圍。
3.做題時,應注意不同的題型採取不同的策略,以提高解題的速度和准確率。
總而言之,考生在平時應注意復習方法,在考試中應注意應試技巧,希望閱讀理解題能成為您進軍六級的「階梯」,而不是「攔路虎」。
6. 英美文學畢業論文範文
當代英美文學之中的存在主義隸屬於當代西方國家的哲學體系,也屬於文學理論研究的重要的流派之一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學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英美文學畢業論文範文一:大學生英美文學素養培養研究與實踐
一、引言
在中國,自古就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古訓。這句話的含義是在語言學習中,只要不斷地進行閱讀,在不知不覺中就會了解其中的含義。在英語學習中這個方法其實要一分為二地看待,一方面,通過不斷誦讀,確實能夠有效地穩固學生對於單詞、句子結構、整體語感的掌握,但是另一方面,由於英語並不是中國學生的母語,就是閱讀再多遍,也不可能達到“其義自見”的程度。這種情況下,英美文學作品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我們知道,文學作品是語言文字的集大成者,它是一項非常復雜的但是涵蓋面極廣的語言的精煉和巧妙的運用。文學作品對於語言文字的駕馭和使用只會高出一般語言文字的使用要求而不會比這個要求更低,那麼在英語教學中,是不是可以引入英美文學這一元素,以培養學生英美文學素養這一教學目標來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成績呢?答案是肯定的,經過教學實踐,教師們發現,將大量的英美文學作品引入教學過程中,將培養學生英美文學素養作為重要教學目標並以此為基礎進行教學活動的確能夠極大提升學生的英語成績,並且學生的英語駕馭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升,達到了兼具考試和實用兩個層次的價值,對學生的全面成長是極為有利的。
二、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英美文學素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培養學生英美文學素養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更加深刻了解西方文化
文化是語言的基礎,文化這一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決定著語言的所有要素。任何一種語言都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都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文明的精煉。同時語言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對於一種語言的學習,其實就是對於該國家或者地區文化的學習。對於母語的學習和本國文化的學習存在著很大的難度,因為即便是再小的國家,也最少有數百年的歷史,這數百年的歷史積淀是極為深厚的,想要在短短十數年中精通是絕不可能的。這也就是中國學生每個人的語文成績都不會太差,但是未必每個人的成績都會很好的原因所在。本國語言的學習尚且如此,更遑論拒自己國家千里萬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完全不同的,文化差異特別巨大的國家的語言的學習。而每一個國家都有具備極強文字駕馭能力的人,他們的文學作品是對整個國家和民族語言的精煉與巧妙組合,不僅對語言文字的解析十分有幫助,還直接體現了本國的文化和社會背景。文化這種元素是無法進行教育的,只能自己去感悟,通過對大學生英美文學素養的培養,就能夠提升學生對於英美文化的敏感程度。
2、有效提升學生綜合英語能力
中國當前高校英語教育的主要要點就是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但是其實我們從這幾點就可以看出這個層次是非常低的。舉例來說,對於非文學專業的語文教學來說,聽和說不必考核,因為這是每一個中國人進行交流的前提,但是對於語文的考察卻不會僅僅停留在能讀懂和能寫出兩個層次,語文的考核會考核學生對於古文、現代文深刻的理解,要體會隱藏在紙面上的語言背後深層次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元素。但是對於英語的考核就沒有這么深入。當然,對母語的考核和對外語的考核肯定是要有所區別的,但是當前的英語教學是為了培養更多能夠適應國際化的優秀人才,是要讓這些學生將來能夠在國際上與英語母語的人流暢溝通的,所以要求必須要提高。但是又因為英語不是中國人的母語,所以必須採取一些必要的手段來提升中國學生的英語能力,大量閱讀英美文學作品並且體會其中的感情和文化就是不錯的方法。
3、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有關於“兼聽”和“偏聽”的討論。在語言的學習中亦是如此。盡管對於中國學生來說,堅定不移地信仰馬克思主義才是正確的道路,但是如果能夠對全世界范圍內各種意識形態都有一種較為深刻的認識,會讓學生的這種信仰更加堅定。並且刨除東西方文化差異和價值觀念的碰撞這些直接的元素來考慮的話,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會謳歌真善美、批判假惡丑的,在情感的表達上,這種人文的思潮是任何國家都一致的。並且當前的時代是全球一體化的時代,學生如果全面了解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對其審美能力和價值觀念的培養是有很大的好處的。文學作品在提升審美和價值觀念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事物都無法比擬的,其中的人文性也是其他任何活動都望塵莫及的。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英美文學素養的現實路徑解析
1、培養學生英美文學素養亟待解決的問題探討
要想全面提升學生的英美文學素養,絕不僅僅是多看基本英美文學名著就能達到目的的,還需要進行全面的准備和改革。第一,要進行教育體制上的必要革新。教育改革在我國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了,但是似乎整個教育體制變動較大的只是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似乎並不大。這其實是不科學的,因為高等教育承擔著直接為社會輸出人才的重要任務,其改革的成效將直接關乎整個教育改革的成敗。那麼具體到培養學生英美文學素養這一目標上,自然不可以免地要談到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天平傾斜。想要提升學生的英美文學素養,必然要做的是加大學生對於英美文學的閱讀量。並且為了由於英語這門學科並不會吸引大多數的學生,所以有必要用相對的考核對敦促學生進行這方面的努力。當然,本身這種模式都是要打破應試教育的桎梏,考核自然也不能夠僅僅是考試。可以適當舉辦一些活動和比賽,既增加趣味性,又提升學生的積極性,還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於英美文學素養的理解,一舉多得。第二,培養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就很有必要了。既然要求學生的英美文學素養有一定的提升,那麼相應的,教師的英美文學素養必須也有所保障,並且教師在教學思想和觀念上也應當有相應的提升。也就是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應當轉變思想,正確認識到英美文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將英美文學在高等教育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進行深刻的領會,並且主動地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進行必要的創新。教師在這種情況下的要求比傳統的英語教師要高得多。在這種形勢下,大學的英語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牢固的英語基礎知識、對西方文化較為深刻的了解、對學生的英語水平有較好的整體把握、對世界各國的一些文化知識都有涉獵。這樣能力全面的教師才能夠真正擔負起培養學生優秀的英美文學素養。第三,當前的英語教材亟需改編。英美文學素養的培養僅憑課上的部分講解和課下的學生自覺是不能完全發揮其作用的,要做到將英美文學素養作為評價高校學生英語整體水平的重要要素之一,就需要對現有的英語教材進行改編。當前的英語教材是中國的相關專家和一些國外的相關專家聯合編寫的,這些教材的確更適合中國學生學習,但是卻在文學性上有些許的不足之處。未來英語教材應當在保有現有的模式下,加入大篇幅的英美文學作品,使學生學習的不再是專門為他們設置的英語教材,而是原汁原味的英語作品,這樣對培養他們真正的語感和適應未來的國際化社會是更加有利的。當然,英美文學作品加入教材中對於學生理解來說是產生了一些困難的,因為文學作品中往往存在大量俚語、修辭和非常規的英語用法,不過對於適應了這些困難以後的英美文學作品賞析就會變得更加簡單。
2、培養學生英美文學素養的現實路徑
在解決了基本的教育體制、教材、教師三方面的前提條件以後,就完全可以以學生為中心,針對學生的需求來進行文學素養的培養了。第一,要設置多元化的師生互動活動,改變傳統的課堂教育模式。英美文學素養的培養不是靠學生讀寫和教師講解就能夠完全實現的,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首先指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教師講解之前自己先通讀設定的篇章,找出自己完全無法理解的地方,用師生交流或者同學間的交流形式來解決這些問題;在課堂上多採取一些活動,例如文學作品的演繹、文學作品讀後感的誦讀等等,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熟悉和敏感,也能夠極大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外要進行規模更大、范圍更廣的活動,組織相關的社團組織,定期舉辦活動等等。第二,多利用當前的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當前的時代是計算機的時代和網路的時代,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多從網路中獲取英美文學作品的相關資訊,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地了解作者的背景、文學作品的整體邏輯和脈絡等等,並且藉助於多媒體的設備,用各種聲光影結合的形式改變以往僅僅給學生視覺刺激的教師模式。其實這種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設備和網路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文學作品的信息,還能夠真正地將傳統英語教學中的被動地“教”為主體向現在的主動地“學”而轉變,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就變得更有成效。第三,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多鼓勵學生說和寫。每一個人閱讀文學作品以後,或多或少地心中一定會有感悟,教師應當鼓勵和引導學生將這種感受說出來或者寫出來,讓學生將自己心中模糊的感受在說和寫的過程中不斷清晰和深化,將這些在不斷閱讀中積攢的一點一滴逐漸融合成為學生的文學素養,使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和成果比傳統的模式更上一層樓。
四、結語
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這對培養學生英美文學素養來說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點是學生一旦對西方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那麼對於英美文學素養的提升來說是非常明顯的,不利的地方則是學生需要認知的事情太多、太繁瑣了。但是其實能夠正視和有效利用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學生,才是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教育問題永遠是一個國家最為重視的問題之一,因為它直接關乎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高等教育又承擔著直接向社會輸出人才的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中,英語是各個專業都必須學習的必修課,但是教學和學習實效是非常差的。近些年來,相關的專家和學者不斷地研究大學英語的創新出路,整個大學英語的教學模式都需要進行較大的變動。而在當前形勢下,引入英美文學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英美文學素養成為了一項理論和實踐都取得不小成果的手段。當然,這種模式還處在初級階段,各項工作還不夠完善,但是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英美文學素養的培養必將成為全面提升學生英語能力的重要手段,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適應國際化趨勢的人才。
英美文學畢業論文範文二:高校英美文學教育質量的提高
普通高校英美文學是英語專業主幹課程之一,該課設置的目的不僅在於加強學生語言基本功訓練,更是提高學生素質和培育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徑。《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指出:“文學課程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英美文學課在外語專業曾經備受青睞。然而,在“重技能,輕人文”的大潮沖擊下,功利主義泛濫,實用型的課程如口語、聽力、翻譯課等成了重要的專業課程。英美文學課則顯得可有可無,逐漸被邊緣化。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大大壓縮英美文學課程。根據調查,河南省大部分本科英語專業的英美文學課時僅為72個學時,其中,英國文學36個學時,美國文學36個學時。每周兩個課時的文學課,遠遠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一、普通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概念不準確,內容不完整
英美文學史和文學作品選讀是作為兩門課程還是一門課的界定沒有統一的標准。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外語學院都是把英美文學史和英美文學作品選讀兩門本應分開的課程合為一體,稱為英美文學。還有些學校沒有開設“英美文學史”這門課,只在學生進入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分別開設一學期的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學生對整個英美文學史沒有系統和宏觀的把握,就直接研讀作品,使學生只掌握少數具體的作家作品,對各個文學流派、文學傳承以及與時代的聯系缺乏整體掌握。
(二)課時安排偏少,邊緣化趨勢突出
為迎合重商主義的社會風氣,全國外語院系颳起了一股砍削文學課的颶風。更改教學大綱,削減文學課程,並不顧自己的實際,硬性增設經貿、金融等課程。英美文學課從一二十人小班的、討論式的教學變成了一兩百人的大班講授式,從兩個學年的課程“濃縮”到一個學年、甚至一個學期的課程。有的外語院系乾脆把英美文學課定為選修課,英美文學課遭遇嚴重的“邊緣化”。
(三)開設時間不合理,教學內容脫離學生實際
很多學生盡管是英語專業,但在大學一二年級很少接觸英美文學作品,尤其是經典作品。文學功底差,到了大三突然接觸深奧的文學作品,如經典劇作《浮士德》、《麥克白》等,感到艱澀難懂,因而沒有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很差。實際上,文學課程擔負著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重任,我們除了要重視專業教育外,也要在大學一二年級就加強學生在文學方面的教育,提高學生的外語綜合素質。而學習外國文學是提高綜合素質有效而重要的一環。
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程與教學的現狀不利於英語專業學生文學素養的養成,大大降低了英語專業的教學質量。這種狀況得不到改變,大學英語專業培養的將只是翻譯工具,而不是全面發展的英語專業人才。作為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教師,應該以提高英語專業教學質量為己任,探索教學改革的途徑,走出英美文學課程困境,充分發揮英美文學的人文價值。
二、英美文學課程改革措施
(一)調整英美文學課的教學內容
許多年來,英美文學的教材一直沿用“文學史+選讀”的固定而陳舊的模式,教材按照歷史順序,分別列出各種各樣的文學史知識,如所有作家的時代背景、生卒年月、作品概況介紹等,這些內容佔了大部分的篇幅。其實,將寶貴的教材篇幅用來介紹背景知識是不科學的,這可能會讓學生忽略文學作品本身。文學作品應以文學鑒賞為基礎,並提升文學批評鑒賞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我們的建議是在作品之前設置一些預習作業與問題,讓學生利用現代化的網路和多媒體設備查找和總結作家介紹和作品背景,將寶貴的篇幅留給文學作品本身。作家和文學作品的遴選也是教材改革需要重點考慮的方面。傳統的英美文學教材往往是厚古薄今,尤其是早期的經典著作對古英語涉獵過多,如學生在文學課的開始就遭遇內容晦澀難懂的古英語詩歌《貝奧武夫》,難以把握作品的精髓與內涵,這樣很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於英美文學時間跨度大、內容非常廣泛,名家名作不勝枚舉,教材的設置和作家的取捨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程度進行宏觀把握下的重點篩選,比如在講美國文學中的當代戲劇時,應將重點集中於美國20世紀最偉大的三大戲劇家尤金•奧尼爾、阿瑟•米勒和田納西•威廉斯,並將他們的寫作風格、歷史傳承進行對比研究,對其代表作如尤金•奧尼爾的《榆樹下的慾望》、阿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田納西•威廉斯的《玻璃動物園》進行對比閱讀分析,找出現代人的孤獨、慾望和工業社會對人性的摧殘等劇作家想要揭示的共同主題。這種方式有利於學生對不同文學時期的科學把握,也有助於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降低學習難度。
(二)改革英美文學課的教學模式
由傳統的英美文學教材衍生出教師一言堂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英美文學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學生則疲於對這些知識死記硬背,根本談不上自己對某一具體作品的見解和思考,更不用說對文學經典的鑒賞與文學情趣的提升。由於教材死板,授課方式墨守成規,英美文學課變成了精讀課+歷史課,學生學到的只是一些具體的語言知識點,而沒有提升對文學文本的整體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英美文學教師可以嘗試設計研究性課堂和實踐教學模式。在英美文學課開始時,由教師推薦一些有關英美文學與文化的研究課題給學生進行研究,如維多利亞時代文學研究、美國夢文學研究、美國現代戲劇研究等。全班學生分成若干組,承擔不同的課題,並在課堂上用幻燈片等方式陳述研究結果。另外,為了提高學生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學習興趣可以採取多渠道的實踐教學活動,如舉辦英文詩歌朗誦比賽、英語戲劇表演、適時組織收看英文原版電影等。
(三)採用多媒體及計算機網路輔助教學手段
英美文學遠離我們熟悉的母語環境和語言習慣,且跨越時代久遠,陳舊、落後的“書+黑板+粉筆”的傳統教學模式難以創設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情景,難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採用多媒體和計算機網路輔助課堂教學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有利於改革英美文學教學效果。目前多數高校普遍存在多媒體設施不足和設施陳舊等問題,高校應加強在這方面的投入,為多媒體及計算機網路輔助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和推廣鋪平道路。
首先,藉助多媒體和網路的課堂教學模式可以讓抽象、晦澀的文學作品通過視頻、音頻等材料更生動、直接和立體地呈現在學生眼前耳邊,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改善英美文學課堂上沉悶、單調、枯燥的教師一言堂的頑疾,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其次,藉助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的教學模式,能更大限度地克服授課時間與授課場所的限制,有助於將學生的自主學習向課外有效延伸,實現學生的個性化自主學習與課堂教學的有效銜接。
多媒體和網路輔助教學形式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很大變化,對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深刻鑽研材料,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制定出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設計出為之服務的方案,確定有效傳遞教學信息的媒體類型和使用技巧,使媒體發揮更大的作用。授課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和方法,懂得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教師應由原來的“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主”,並通過培訓等方式快速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有效配合傳統的教學方法,實現學生語言綜合技能的提高。
7. 互文性理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
互文性理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
論文關鍵詞:互文性閱讀教學啟示 論文摘要: 互文性自提出以來在批評、等領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後被引入到語篇學中,越來越多地用於語篇分析理論及實用性語篇的研究上。本文從語言教學的角度,著重探討了閱讀語篇中互文性表現形式以及對英語閱讀教學的相關啟示。
引言
閱讀教學在中歷來受到重視。關於英語閱讀教學的理論和方法也是有很多研究而且在不斷發展,但是在英語閱讀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學生們對一個句子的詞彙和語法都很熟悉,然而在語篇中卻怎麼也理解不了這個句子,這是為什麼呢?互文性理論認為任何文本都是對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轉化,也就是說語篇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本文擬從互文性理論的角度來研究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探討互文性理論能給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帶來的啟示。這對全面深刻理解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互文性理論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由法國符號學家J.Kristeva於1969年在其著作The Kristeva Reader中提出,是文學理論和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互文性理論認為:“每個語篇的外形都是馬賽克般的引文拼嵌起來的圖案,每個語篇都是對其它語篇的吸收和轉化”(every text is an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other texts)。[1]Beaugrande 和Dressler 將互文性概念引入語篇語言學並且將其定義為“一個語篇的產生和接受有賴於參與者其它的語篇知識的方式”。[2]本文運用語篇的互文性分析理論,對大學英語閱讀語篇中的體裁互文現象,文化互文現象,媒體互文現象進行分析,目的在於分析大學英語語篇中的互文性的表現形式極其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相關啟示。
二、互文性理論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一)體裁互文性
新斌建議從讀者的角度把互文性分為“具體的”(specific)和“體裁的”(generic)。具體互文性是指語篇中有具體來源的引用他人的話語及不加標明的引用他人話語而產生的互文關系。[3]體裁互文性是指在一個語篇中不同體裁,風格(style),或語域(register)的混合交融。
大學英語閱讀語篇的體裁類型多種多樣,有議論文、記敘文、說明文、小說、戲劇詩歌等,有些語篇是幾種體裁的混合。在傳統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模式下,語篇被認為是由句子組成,句子又是由詞語組成,所以閱讀語篇的大部分時間被用於解決重難點詞彙、語法上,所以產生一種錯誤的理解,認為只要是讀懂了句子就學會了語篇。結果,學生解決單個的語法、句子能力很強,而在語篇的整體理解,尤其是對語篇的欣賞性理解如對文章思想內容及其技巧等方面的理解、欣賞等能力卻得不到提高。對閱讀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對字面,釋意的理解層次上。
例如,我們在學習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冊第一課“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時,這是一篇典型的議論文。作者在第一段開門見山提出了該語篇的主題:leaning a foreign language wa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yet most rewarding experiences of my life.學生在理解作者的觀點時心裡就會不禁問自己作者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觀點,他該如何證明此觀點呢。學生們就會帶著這樣的問題,進入文章主體尋找答案。作者以在不同時期的學習經歷的事例來推進觀點的。在結論部分,作者再一次點題,首尾呼應。這類語篇模式“提出觀點—論證—”就可能成為學生今後閱讀同類語篇的互文。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能依據本篇文章的類型特點進行分析,能使學生更好把握此類型文章的寫作特點、技巧,就能撲捉語篇的宏觀意義和主題思想。然後在此基礎上學習掌握詞彙、語法及習語搭配等知識,使學生形成“見林又見木”的思維模式。
提高大學生在英語閱讀中的體裁互文意識,並不意味著要取消對詞、句、語法的學習教授,而是要引導學生將注意力的焦點從語言的形式上轉移到語言所傳遞的內容和信息上。採取篇章教學法,討論語篇的宏觀意義,分析語篇結構形成某類體裁一些固有語篇模式的圖示,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重點、難點詞彙語法的講解學習,最後再根據語篇結構特點,總結出某一類體裁的語篇模式概括語篇主旨思想寫作意圖等,也就是也就是說在閱讀的過程中採取語篇—詞句—語篇的步驟來進行教學。比如教師在講解記敘文的時候,要引導學生關注記敘文的四大要素:時間、地點、人物、情節,引導學生關注故事情節是如何展開、推進的、及人物關系和主題思想的表達。學生了解整體結構框架及宏觀意義後,教師可以讓學生挑選出他們覺得很難理解的詞彙及教師認為重點的詞彙語法進行講解,最後學生根據故事的情節發展及記敘文的四大要素能夠達到總結、概括全文主旨,最終學生實現了“見木又見林”的閱讀目的。
(二)文化互文性
文化互文性是指受到語篇主題的啟發讀者被被喚起的相關的認知、文化習俗、風俗、宗教信仰、價值觀等。這些在讀者閱讀語篇前已經作為一種圖式存在於其腦中,當讀到此類語篇時,讀者就可以調動其相關圖示來解讀文本。Halliday認為,語篇的'產生不是孤立的現象,它與情景因素和因素息息相關。文化互文性就是要把語篇分析與特定文化副合起來對文本進行解釋,透視語篇所包含的社會事件、文化語境給學生多元化的文化輸入。[4]
大學閱讀語篇的內容涵蓋極廣,包括社會、、文化、民俗、風情等文化知識。英語語篇這一跨越多學科,包含各國文化的特性,決定了學生文化知識豐富與否,會促進或阻礙學生閱讀進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僅需要動動先前所學的詞彙、句法、語法等知識,及相關的體裁、語篇模式,更要調動相關的文化方面的知識。例如:在教授《大學體驗英語》第二冊第五單元課內閱讀文章“My Advice to Students: Ecation Counts(給學子的忠告:很重要)”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文章以“我”第一人稱的口吻來論述,文中無一處提到“我”就是“比爾蓋茨”但是只要了解比爾蓋茨個人經歷及相關信息的學生,就能得知“我”就是“比爾蓋茨”,就會更深入理解文章,反之則無法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所以教師在講解引篇文章前即 “pre-reading”這一部分,應該和學生一起來討論比爾蓋茨的教育過程,人生經歷。當學生掌握關於比爾蓋茨的知識信息後,去讀此文章就可以輕松地理解“為什麼比爾蓋茨中途退學去創辦微軟,而他又給學生的建議是教育很重要”,同時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再如《新編大學英語》中“Food and culture”對於這篇文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要調動記憶中相關的西方飲食文化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此語篇,也就是要用外國的飲食規則、民俗來理解、欣賞此語篇,而不是運用中國的飲食去理解此語篇的意義。同時對語篇的學習也要以學習西方節日,世界各國的飲食為主,採取中外文化對比方式。利用互文性使學生對課文字面意義的理解與具體語境下的語篇形成互文闡釋,意味深長,從而升華了主題。
培養大學生在英語閱讀中的文化互文意識就是要把握英漢文化之間的對比和重合,如“狗”在不同的文化中被賦予既相似但又不同的意義,在中國中“狗”被認為是低人一等的,多用於貶義,如狗腿子、狗仗人勢等,而在西方“狗”被認為是忠實的朋友。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這種文化之間的異同之處,重點應放在英語和母語的文化不同上,把目標語的文化因素提取出來,用目標 語文 化的規約和行為方式闡釋語篇,評價語篇和欣賞語篇,隨著文化交融的加深,學生更容易跨越和文化提高其語言學習能力和效果。
(三)媒體互文性
媒體互文性主要是通過各種文字、聲音、圖像等物質媒介來創造互文性的效果,如插圖、序言、評論、動畫等。
培養大學生在英語閱讀中的媒體互文意識就要革新傳統的教材,教學手段。傳統的“書中自有黃金屋”要變成“網上自有黃金屋”。教材不僅是由紙質組成,同時還需有磁帶、VCD光碟、CD—ROM光碟和網上課件捆綁在一起的學習包。能夠幫助我們實現互文性教材的思想。例如學生在學習《大學體驗英語》的過程中就能夠充分利用紙質教材和其豐富的網路資源,該書圖文並茂,聲像清晰,網路資源豐富,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效果。
三、結語
總之,閱讀活動是一種多種因素、多樣形式、多項交流與反映的復雜的解碼過程,解碼的依據來自文字、語言、語用、文化、世界觀等方面的知識。本文並無意來分析互文性的具體分類及其特徵,而力圖要說明要重視語篇的互文性,重視語篇體裁互文性,文化互文性,媒體互文性。從互文性的角度去組織教學,能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並提高其語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轉引自戴寧熙.互文性視角看大學[J].黔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1).
[2]轉引自王娟.體育評論中互文性的類別和功能[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5).
[3]辛斌.語篇互文性的語用分析[J].與外語教學2008,(1).
[4]謝秋恩,劉書亮.語篇互文性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學院學報,2008,(6).
論文相關查閱: 畢業論文範文 、 計算機畢業論文 、 畢業論文格式 、 行政管理論文 、 畢業論文
;8. 大學英語經驗總結分享
大學英語經驗總結分享
篇一:大學英語心得體會
在大學,英語學習是必然的,雖然英語成績不是太理想,但是從幾年的學習過程中也領會了一些怎樣應用策略的方法,如何學習才能更家對英語有興趣。高中是打好英語基礎的關鍵時期,也為大學的進一步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不論是為高考還是為以後的英語學習,高中英語知識都是不可忽略的。從高考的要求來看,高中英語主要撐握基礎知識及需做些中度題。語音知識需多看多記多練,沒什麼捷徑,最多是些單詞記憶法,及提高自己學習效率的有效時間安排。在語法上,要結合知識點多做專項題。在閱讀理解上,除每天保證兩到三篇的練習外,要增加自己的課外閱讀量,目的是培養英語語感;書面表達以一些範文為例進行持續練習。聽力最好每天堅持聽20-30分鍾,另外練習口語也是提高聽力的最好辦法。最終學好英語一定要多下功夫。
應做到「四勤」與「四多」,具體說來,有以下幾點:
一、「四勤」
1.勤背誦
積極記憶高中課本中出現的生詞及片語,理解其用法,並適當運用一些正、反義詞對比,相似詞對比等方式加強記憶。這一步雖然枯燥乏味,但少了它,學習英語就像折了翅膀的鷹,空有雄心卻寸步難行。
2.勤朗讀
這是學好英語的法寶之一。朗讀的內容一般說來只限於課本,並不以背
誦為目的,而著重將注意力集中於自己的正確發音、連續語氣等等。通過朗讀可以熟悉單詞及其用法,體會英語的語氣、語境,增強語感。每天只需半小時左右,但須持之以恆。
3.勤練習
雖然「題海」戰術不足取,但適當做一些練習,尤其是針對自己不足之處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完形填空這種難度較大、考查綜合能力的題型,平時就應多做一些。每次做完後,認認真真地重新對照答案細細摳一遍,體會這些正確選項究竟合理在什麼地方,出題者的意圖又是在考查哪些知識點等等。只有在不斷的練習、體會中,英語水平及應試能力才會不斷提高。
4.勤總結
相對於其它學科來說,英語的知識點相當零碎,一定要在平時的收集、整理、總結上下功夫。平時聽老師提到或是在參考書上看到的一些零碎的小知識都要及時記錄下來,以備以後復習時用。
二、「四多」
1.多看
近年來英語試題的難度逐漸增大,試題的觸角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從高一開始就應盡可能地擴大閱讀面,廣泛閱讀,以求開闊視野,並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
2.多聽
近年的中、高考已逐步加入聽力試題。其實,多聽並不僅僅是為了應試,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在聽的過程中可以逐步增強語感。培養敏銳的語感將有助於增強辨析力和判斷力,是英語學習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
3.多說
多說可以增強口語能力,加深記憶,使學過的知識清晰地映在腦海里,不容易被忘記。
4.多練
通過做大量的習題,可以增強實踐經驗,不至於臨陣發慌,手足無措。而且,熟能生巧,做題也能做出規律,做出語感來。
當然,學習一門語言本身也有其自身的規律,所謂「四勤」、「四多」也只不過是一種加強的手段。要學好英語,更重要的是從語言本身出發,深入鑽研其中的奧秘,從字、詞、句、章各方面逐個加強練習,嚴守「四勤」、「四多」的原則,輕輕鬆鬆取法好成績。
大學階段的學習不再像是中學階段那樣,依靠老師填鴨式的教學,學生完全處在被動的位置。而在大學,老師的任務只是引你入門,真正能學多少,則要看你自己的興趣以及自己的努力程度。因此,大學生應該成為課堂的主人,自己主宰著自己的學習,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也很有必要。同時,《大學英語》課程的設立與高中英語有著明顯的不同,《大學英語》開設了兩門課,一門是英語讀寫譯,一門是視聽說。也就是說,大學英語不像我們中學那樣僅僅學習單詞和語法知識,甚至大學老師在課堂上幾乎不講授語法知識,單詞也是自己課下有計劃的記憶,沒有人約束;而視聽說課則側重於英語表達能力,錘煉你的發音、語調。中學英語學習注重於讀寫,而大學英語注重於聽說。所以,在大學學習期間要養成好的習慣,利用零散的時間去做事。如果能有效地加以充分利用零散時間,就能積少成多,完成你從前無法實現的事情。
第一點,授課教師業務能力強,專業基礎非常扎實。作為一名高校英語老師,其發音非常標准、語言地道、語速適中,能夠全英文授課,在語言環境上給學生呈現了一個良好的氛圍。大家一致認為,這是英語課對授課教師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我們在這一點上應該進一步向謝老師學習,多多鑽研英語語言知識,扎實語言功力,尤其是如何更加標准、地道的表達英語,讓學生滿意。沒有這一點,所言其它皆為無本之木。
第二點,授課教師上課運用了諸多的教學方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她分別採用了交際法、啟發式、直觀展示種種教學方法,在和學生的交流當中時不時投以鼓勵的目光,及時給予幾絲贊許,讓發言的同學擁有成就感,未發言的同學也是躍躍欲試,整個課堂在謝老師的啟發式提問下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非凡。誠然,本科院校學生的英語基礎相比高職院校學生略高一籌,課堂表現更加流暢、通順,我們在謝老師的課上還是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的學生基礎差,但是相應得到的是來自老師更多的關心還是冷嘲?學生的自尊與自信全在老師的一念一言之差之間,應該在學生回答問題、參與課堂活動時給其地位上的平等,寬松的環境,鼓勵其不卑不亢,從容自然,不斷走向成功。
第三點,授課教師上課能夠將課文講解與學生身邊的社會問題及校園新聞聯系起來,變抽象為具體,變陌生為熟悉。我們的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學生自己的生活為中介解決學生生活的多樣性、具體性和教材內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倡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去獲得獨特的感受、獨特的體驗和獨特的理解。教師要重新調整自己的角色和行為,使自己成為學生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不只是知識的佔有者和闡釋者,更不是神聖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說教者」。要真正蹲下來看學生,以平常的心態和學生交朋友。教學是師生共同享有的快樂的生活,教室是師生共處的生活世界。當前,在新理念的指導下,重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重構一種新的教學生活,是十分必要的。時代在進步,事物在發展,我們的教學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惟有創新型的教師才有教學的創新研究;惟有教學的創新研究,才會使教學真正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
篇二:大學英語總結
時光如梭,忙碌的一個學期又已經結束,回頭看看這一學期的大學英語教學工作還是有不少值得總結的地方,現將本學期大學英語課程總結如下:
首先《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院校各專業一門重要的必修基礎課,它在為學生系統地打好必要的英語語言基礎,培養學生英語應用能力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本課程一般是在大學本科一年級和二年級開設,它在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英語語言學習態度,掌握較為科學的語言學習方法,培養獨立獲取語言知識的能力,以便為以後進一步的英語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學期是大學英語學習的第四個學期,也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最後一學期。在本學期我本人繼續承擔本院建工系給排水0701和給排水0702兩個班的英語教學任務。在前三冊教學的基礎上,本學期我一如既往地嚴格按照外語系的規定認真組織教學,課前認真備課,撰寫教案,復印四級考試資料並細心講解以便幫助更多的同學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由於英語課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因此我不斷探尋和改進學習方法,課堂上我的教學方法靈活,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們的英語學習興趣。課堂上增強與學生的互動,較多的使用英語教學,給學生創造了英語學期的環境。課堂上我採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參與進來,如speech, discussion, questioning and answering,role-paly,實用口語等,本學期我繼續要求每一節課由一位學生做三分鍾的英語演講,演講的內容和題材不限,鼓勵自己寫稿,通過幾個學期的訓練學生們的寫作和口語能力都有了明顯的提高。課間我耐心與學生交流幫助解決他們在學期上的困惑,幫助他們改進英語學習方法。課後我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業,每一份作業都仔細批閱,指出錯誤所在,並就一些共同的問題給學生們統一講解。
本學期是大學二年級的最後一個學期,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期因為大多數的同學在學期末都還要繼續參加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為了幫助同學們在四級考試中取得較好的成績,我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強化詞彙,語法等語言基礎知識同時有針對性地訓練他們的應試能力和應試技巧。如本學期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我繼續加強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輔導,給學生們為准備四級考試提供了有益的建議和指導。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將四級考試的內容滲透在日常教學中,如從第二學期起我就要求學生加強對四級考試寫作的訓練,每次的作業都是針對四級考試寫作部分的。通過近三個學期的寫作專項訓練學生們的寫作能力也有了明顯的提
高。四級考試題目聽力部分的分值比重較大而且也是同學們共同的弱項,因此在聽力課上我主要針對短對話長對話 短文和聽寫能題型的訓練,此外還加強對閱讀和完型填空的訓練。在本學期最後的幾周里我積極響應系的要求,給學生復印了八套四級考試真題和模擬考試題,每一套題我都認真詳細講解,為大多數同學參加四級考試做好了充分的准備。通過外語系、我本人以及同學們的共同努力,我相信他們在本學期的四級考試中上次未通過四級考試的大部分同學一定會考出他們心中的理想成績的。
在本學期的英語教學中盡管有一些進步和成績但是還有一些不足之處,這些需要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加強。通過本次期末考試來看,不難看出學生們的基礎還不夠扎實,尤其是聽力和詞彙方面。因此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還要繼續加強對學生基本工的訓練,提高應試能力。
XXX
20xx.7.1
篇四:大學英語總結
大學英語總結
期末轉眼就到了,時間如流水!學期初始,我對我自己寫了一份計劃書,相當於是這個學期的安排。如今,期末已經到來,那我要根據自己這一個學期的'學習狀況進行總結。
開學之初我就提及了自己一個英語盲區語法問題,語法一直是我最大的學習問題!然而老師也關注了這個問題,在講課的時候時不時的提及語法,這讓我對英語語法的困惑少了很多,給我的感嘆就是英語語法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困難,雖然說現在的語法還是不怎麼樣,但是起碼對語法的煩惱已經少多了。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高中與大學有著極大的不同,高中老師是要求跟著他們的步伐走,而大學老師確實要學生走,在這一點上我做的不好,也許是因為自己現在很不適應這種學習,但是這個模式是非常好的
總而言之,這個學期收獲了很多,感謝老師的教導,同時我自身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改正!
The final instant, time is like a river! The initial semester, I wrote a plan for myself, the equivalent of the term arrangement. Now, the final has come, that I will summarize according to own this semester of study status.
Early in the semester I will mention his blind a English grammar question, the grammar is my biggest problem of learning! However, the teacher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is problem, mentioned from time to time when teaching grammar, this let me on English grammar and a lot less, give me a sigh is the English
grammar is not so difficult to imagine, although now the grammar or not up to much, but at least for the grammar has less trouble.
In the process of English learn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is very different, a high school teacher is required to follow in their footsteps, the university teacher do students go, at this point I do not, perhaps because they're not adapt to this kind of learning, but the model is very good
To make a long story short, the term gained a lot, thank the teachers teach, I also has its own problems in need of correction!
篇五:大學英語教學小結
大學英語教學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並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
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後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為了全面達到《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對大學生的基本要求和較高要求的目標,我們進行了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和教學課程體系的一系列改革,制定了適合我校學生實際和發展要求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實行了分級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主要特色如下:
一、確立新的教學大綱
根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我們及時修訂了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對基礎階段的大學英語教學進行了新的安排。
1、基礎階段教學安排
基礎階段的教學時數為280學時,共16學分,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學期。每學期70學時,每周為4學時。課內外學習時數的比例應不低於1:2。學生入學時經過分級測試,按實際水平編入相應a、 b級別教學班中學習。不同水平的學生使用不同難度的教材,教師對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基礎階段四個學期的英語課均為必修課。
每學期結束時可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實際語言能力進行適當調整,成績優秀、學有餘力的學生經高一級考試達到一定標准後可跳級。
2、課程教學:
第一學期:70學時,4個學分。每8學時完成一個單元的內容,注重夯實學生語言基礎,尤其加強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句子組織能力的培養。聽、說、讀、寫、譯各項技能的提高體現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
第二學期:70學時,4個學分。每8 學時完成一個單元的內容,其中1 學時為聽說技能的培養。進一步打牢學生語言基礎,鍛煉學生句子組織及表達能力,向素質的全面提高過渡。
第三學期:70學時,4個學分。每8 學時完成一個單元的內容,其中1 學時為聽說技能的培養。進一步擴大語言輸入量,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輸出量,鍛煉學生從句子組織到篇章組織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第四學期:70學時,4個學分。每8 學時完成一個單元的內容,另外1 學時為聽說技能的培養。擴大語言輸入量,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輸出量,鍛煉學生從句子組織到篇章組織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3、考核方式和要求
《大學英語》課程的考核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試。
1)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占課程總成績的30%,成績根據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課堂上的綜合表現以及期中考試的成績綜合而定。每學期至少布置八次書面作業,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作為形成性考核成績的主要依據。
2)終結性考試
本課程的終結性考試占課程總成績的70%,考試內容緊密結合所學教材,重點考核學生聽、讀、寫、譯等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考試形式可以是學校自行命題考試、試題庫測試和全國統一考試等。
二、全面進行教材改革
首先在01級部分院系進行教材改革試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於是從XX級開始在全院范圍內進行教材改革,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按照學生不同的水平層次,在本專科生中分別選用了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全新版大學英語》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新視野大學英語》系列教材。XX年又根據實際需要,對藝術實踐生使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學體驗英語》。XX年又在提高班學生中嘗試起點相對較高的北京大學出版社的《大學英語》系列教材。這些教材都是全國統編教材,其編寫原則、課文選材、內容編排等具有相當的科學性和前瞻性,豐富了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較好地體現了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語言能力的教學的要求。
三、確立「整體教學」理念
在全面進行教材改革的同時,我們在教學模式上也做了重大改變。確定了整體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將課堂教學的重點從傳統的詞彙、語法轉移到篇章教學中。從文章的主題思想、布局謀篇、修辭手法、寫作特點等方面掌握文章所涵蓋的文化知識和社會意義,體現「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體現在語言中」辯證關系。引導學生將英語學習的重點從將語言和文化割裂開的簡單的生詞短語和語法的掌握轉移到對語篇的整體理解上。通過分析文章的篇章結構和寫作特點,不但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篇欣賞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進而提升了學生的後續學習能力。
四、採用多種教學模式
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路技術,採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傳統的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路技術為支撐,依託學校的電台廣播、語言實驗室和多媒體教室,使英語教學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減弱,朝著個性化、自主化學習方向發展。
從04級開始,提高班的學生在語言實驗室採用多媒體課件上課,其他學生可在下午和晚上到語言實驗室自主學習,或用課本光碟預、復習課文,也可以
視聽《走遍美國》等英語錄像節目,或英文經典電影。全校的聽力教學除了電台播放講解外,還增加了教師課堂上的聽力技巧訓練。從05級開始,除提高班外,又選擇兩個老師所教班級作為試驗班,隔堂在語言實驗室上課,著重利用電腦光碟進行聽力教學訓練。
五、完善考試制度
堅持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相結合。
形成性評估主要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等做出的評價。其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形成性包括學生的自我評估、學生間的相互評估、教師對學生的評估、教務部門對學生的評估等。一般是通過觀察、訪談等形式形成的對學生的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的記錄,作業完成情況記錄、學習檔案記錄,其中考試成績記錄等。
終結性評估是指期末課程考試和水平考試,以評價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終結性評價是檢測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展程度的重要途徑,也是反映教學效果、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考試是教學評估的主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提供一種科學的測試工具,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客觀的 、准確的、公正的評價,反映教學中的長處和短處,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
我校學生大學英語學習成績的統計,以每學期的期末課程考試和平時的形成性評估成績相結合進行綜合計分。一般平日成績占學期成績的15-20%,以教師對學生平時上課的表現記錄為依據;期中考試占學期成績的10-15%;期末考試成績占學期成績的70%。第四學期末(提高班第三學期末)參加全國大學英語四級統考,以其四級成績作為第四學期的課程考試成績。
從04級開始,為加強學生對語音語調的重視,促進學生的口語練習,提高其口語表達能力,期末考試增加口語測試,占學期成績的10%,期末考試成績則佔60%。
期中、期末考試的試卷考察除說之外的其他四項基本技能(第一學期末除外),所佔比例隨考試級別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一般分為以下幾大部分:
1、聽力:20-35%
2、閱讀:30-40%
3、翻譯:5-15%
4、綜合:15-20%
5、寫作:15%
六、實行分級教學
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省外生源的不斷增加,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表現出明顯的個體差異性、專業差異和地域差異,這對於我們整齊劃一的教學進程提出了很大的挑戰。為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我們採取了因材施教的分級教學法。
1、兩級教學制
從XX級本科開始進行英語分級考試,根據考試成績並參考高考成績,將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分為普通班(一級)、提高班(二級)二個級別(水平高的學生若自願,可以參加普通班學習,但水平低的學生不能參加高級班學習)。提高班、普通班學生使用同一套的教材,但採用不同的要求。普通班學生從大學英語1級開始,提高班學生從2級開始。從05級開始,提高班的學生採用起點更高的北京大學出版社的大學英語教程作為主講教材。
2、動態管理
每學期結束時按級別進行期末考試,通過者取得4學分,進入高一級別學習;未通過者不記學分,必須重修,但可以繼續參加高一級別的學習和考試。
;9. 大學高階英語讀寫和跨文化英語區別
大學英語教材是實施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完成教學內容 和實現教學目標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中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 新推進,出版社紛紛推出自己的大學英語教材升明,選擇教材就成了一項很 艱巨的任務,因此有必要進行教材評估以找出最適合的教材。針對教材 評估,不同的專家給出了不同的評估辦法及標准 對於教材評估,國外已經出現了幾套相對比較完整的評估體系。具 有代表性的主要是分別由Hutchingson&Waters.CunningsworthMc Donough&Shaw以及Grant總結出來的三套標准。國內目前對英語教材 評估的理論體系還比較少,對這方面研究比較有權威性的專家包括周 雪林趙勇、鄭樹棠、文秋芳等,他們分別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從眾多學 者實際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關系。因此學習者實際跨文化交際能力 的培養與獲得是評判大學英語教材成功與否的重要方面。 交際與文化密不可分,對於交際與文化的關系,LarrvA.Samovar形 象地比喻為聲音與回響。所謂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和不同文化背景的 人們進衫猜行合適交際的能力。培養這種能力是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 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外語交際能力不僅包括聽說讀寫四種語言 運用能力,而且包括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門外語的習得離不開對該語言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的了解和獲 得。作為學習英語的主要場所,英語教學也離不開與該語言相關的文化 知識的傳播和教育。僅靠很好的語法知識永遠都無法成為一個在現實 語境中真實的、恰當的語言使用者。英語教學不應僅限於對講話者語言 能力的培養,而且還應注重講話者交際能力的發展。對於英語教學中文 化導入的研究已成為當前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突破口 大學英語教材在英語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吵塌告當今中國的 英語教學課堂上教師主要依靠教材向學生傳授知識,毋唐置疑,學生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要求英語教材中有相應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編 排,通過課文以及文化背景的介紹,使學生耳濡目染,逐步了解不同的 地域文化,以提升實際交際的能力。 我國外語界近幾年相繼推出了數套教學理念較新、質量較高的新 型大學英語教材,比如《大學英語》第三版《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版 第二版、《大學體驗英語》等,本文接下來將針對這幾套教材中的讀寫教 材所涵蓋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作一對比分析,以期對教材編著者及英 語學習者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