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閱讀課程與三維目標的結合

英語閱讀課程與三維目標的結合

發布時間: 2023-05-27 18:39:09

❶ 職業教育中「三維目標」英語教學的正當有效整合

職業教育中「三維目標」英語教學的正當有效整合

論文摘要:對於人才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新課程「三維目標」給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指明了方向。在職業教育中,根據具體學科教學貫徹落實三雛目標、實現有效教學,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探索行之有效的辦法。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三維目標」;教學;有效整合 一、樹立職業教育正確的教學觀以落實教學目標

1.培養職業教育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現在的大部分家庭中只有一個孩子,不少父母對孩子特別寵愛和嬌慣,久而久之,這些孩子便形成一種觀念:世界上所有的好東西都應該是他的。可在學校里,每個孩子都一樣,相遇在一起可能會產生敵對,都認為自己是對的,自己才是最應該得到的。因此,需要將心理教育常識與德育教育常識相結合融入到英語教學內容中,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英語教學達到「三維目標」的要求。

2.提高職業教育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抗挫力

各階段學生知識層次不同,心理素質也不同,加上年齡、家庭、生長等因素,需要採取不同的教學手段。許多學生被關在家裡、校園里,很少參與外界活動,心理承受壓力能力差,學科老師應注意這點。尤其是家庭感優越的學生更應該多進行「挫折感教育」,因為家庭環境好,幾乎沒有遇到什麼解決不了的事情。因此,一旦有事發生會對其內心強烈的沖擊,若超出了承受能力外,精神支柱便會倒下,就會發生不可預測的事件。在實踐方面,教師要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採取不同教育方式來教育學生,使他們接受心理壓力鍛煉,以便進行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

3.培養職業教育學生團隊意識與主人翁責任感

在英語教學組織過程中,教師可用小組討論、小組交流和小組問答等方式。這時每個小組獲得的成功不只依據個體的進步程度,而是注重一個小組的整體進步。小組中各位同學的共同努力,突出了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學生個人目標與群體目標之間相互聯系,由此在學生中形成互助、互勉、互愛、互尊的良好人際氛圍,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發展學生積極向上、科學的良好心理品質。同時,可以讓他們自己制定出一些評價的規則與討論中該遵守的'細節等,這樣既避免課堂教學的混亂局面,又可以也發揮每個學生主人翁精神,讓他們切身感受到自己是小組中的一員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二、努力創設職業教育良好的情境

1.推進職業教育學校的英語建設

針對學生的個人獨立能力、情緒調控力、耐挫力和自我評價能力較差的情況,學校可創設語言環境情境,利用英語標語、英語黑板報、英語文化專欄、英語角、英語校刊、英語校園之聲廣播站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廣泛地心理科學知識與德育知識,不僅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還可以增加必備的一些常識知識。這樣還可以避免青春期孩子們心理的尷尬性,對於和化解學生的心理困惑及由此可能導致的不良行為有很好的預防和疏導作用。

2.寓職業教育於教學細節

教育學生學習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學習和了解外國的東西,而且也擔負著宣傳自己,讓世界了解中國的任務。因此,適當悔差亮地開展英語角或英語辯論等活動有助於學生用辯證的觀點去認識外部世界。既可以防止「唯我獨尊」的大中華的思碧寬想,又可以抵制西方頹廢文化的侵蝕,不加區別地加以推崇。最後,在教學中,應當通過學生對有關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環境、生態、能源、法制、災害、飢餓、貧困等當今世人關注的問題的學習和思考,來激發他們改慶啟造世界的情感。提高他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

3.職業教育運用戶外運動,增多英語交流機會

英語三維目標明確規定: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流與應用。因此作為英語教師,要適當調整教學計劃,利用戶外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英語課時可以組織學生就近去郊遊或野炊等活動,並要求路上要用英語對話,而且每個人都要參與開口說英語,然後達到目的地時分成小組比賽,用英語進行交流或討論問題。這樣不僅鍛煉他們的語言能力,也鍛煉了他們的合作分工能力及配合能力,還鍛煉了動手實踐的能力,加深了學生間的感情與師生間的情誼。

三、運用職業教育智慧實現有效教學

1.傾注愛心,和藹可親;真誠熱心,保持童心

現今,一部分因父母外出打工、父母離異或在親戚家「寄讀」的學生。他們不能獲得父母正常的愛,失去了抗困難、受挫折的鍛煉機會,表現出自卑孤獨、膽怯畏懼等,同時對學習也逐漸失去興趣。久而久之,部分學生開始厭學、棄學,甚至逃學、打架,成為所謂的受痛苦折磨的「差生」;同樣,也有少生,在家裡受到父母、長輩包圍的愛或過度的溺愛,與外界的人和事接觸得少,表現出依賴性強或自信驕傲,成為「少爺、公主」類型的不可一世的「寵兒」。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主動關心差生,接近和傾聽他們的心聲;而對單親學生多一些愛,施以「成功教育」;對從小受到父母過分關愛的學生多一些挫折鍛煉,讓他們擺正位置,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正確處理好人際關系。

2.科學運用教師自身知識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自然有其差異性。作為老師自然喜歡成績好又聽話的,對於那些調皮搗蛋又不認真學習的問題學生,自然是不喜歡的,這樣在言語中就可能夾雜一些聽起來有損他們情感的字眼或者直接傷害他們的感情。其實許多差學生並不是因為他們天生笨拙,而是因為他們存在自卑和懶惰的。一方面,由於長期面對諸多的批評,使他們缺少學習的良好心理狀態,對自身的能力感到自卑,破罐子破摔;另一方面,他們又不甘於現狀,急切希望能得到幫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以熱情、歡迎、包容和接納的態度鼓勵學生,決不歧視和嘲諷。

3.有效發揮教師能力

實踐證明,一個意識很強的教師是非常受到人們的尊重與愛戴的,真心為學生好的老師也是如此。所以,作為教師首先要有民主意識,然後真誠地對待每個學生,並能根據不同的學生特點來做好「差別教育」,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教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了學生,影響了家長,更影響了很多周圍的人,尤其對於構建家庭、學校和一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相結合的教育起重要作用。教師可利用學科教材中的好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和健康人格,這才能真正達到「三維目標」的正當有效整合。

四、巧用現代教育技術,達成「三維目標」教學

1.現代教育技術是進行英語課堂有效整合的平台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教學中運用,使教學內容由文字到聲音圖像,由平面到立體,由靜止到運動,極大地增加了課堂教學的主動性和趣味性。目前,網路平台讓學生憑借網路,或採集資源,或進行預習,或質疑討論,或完成作業;多媒體平台為課堂教學提供課件。這兩個平台結合利用得好的話能有力促進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

2.多媒體課件是職業教育「三維目標」教學的有效教學整合的重要手段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英語教學中運用,一方面,使學生置身於較為真實的,對學習的材料產生濃厚的興趣,並在情感和行動上積極參與媒體活動,從而增加使用英語的機會,提高了英語的運用能力;另一方面,使所學的知識呈現感性化、直觀化、化,從而創造出真實的課堂,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想像力、觀察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達到「三維目標」的要求,符合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把對話通過錄像真實地呈現給學生,無疑是把單調的字母、無聲的文字化作逼真的畫面、生動的話語,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談話的氣氛、說話人的表情和動作,有利於學生理解對話內容。

五、運用職業教育科學的評價機制,保障實現「三維目標」教學 1.過程中評價與終極性評價相結合以保證公正公平

將師生的品質考核作為過程性的評價方式是個很好的舉措。可讓教師和學生利用節假日等業余時間做「義務服務志願者」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活動評價教師和學生的品質,並讓社會團體與機構參與評價;讓學生家長提出建議,起到監督的作用;這樣便將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緊密地結合起來,不僅達到科學有效、公平公開,而且帶動社會各個行業的和諧發展,對推動社會不斷向文明方向發展起到了先鋒帶頭作用。

2.科學有效的教師評價機制保障教學質量

對於教師而言,其良好的公正的評價機制有利於教師不斷前進和創新,避免由於單一教學時間過長而出現的職業懈怠,同時也增強教師自身的使命感,為其他行業的職業人員樹立良好榜樣。可以採取教師自評為主,學生家長建議和監督為輔來評價教師的專業水平;然後以社會團體機構參與評價,校長進行組織培訓為主來評價教師的師德等。然後詳細規定規教師師德水準不達標的處理辦法;其他參與的單位及個人都要保證公平公正的態度,如對徇私作弊情況該如何處理等。

3.學生學習評價機制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創新性

對學生的評價機制的制定和執行關乎國家未來的命運。學生的評價機制可以採取與教師類似的評價機制。學習成績的評價主要是教師評定,以考試課為主,考查課為輔;家長起到配合與監督的作用;而人品素養的評價可以與教師的評價機制一致;身體健康的標准可以由學生相互評價等。這些措施都有助於保證學生朝著身心健康的方向發展,尤其是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活動更不能輕視,這樣才能保證培養出的人才擁有健全的人格和強健的體魄。

;

❷ 怎樣實施閱讀教學的新方略

[摘 要]新英語課程標准建議閱讀教學要注重體驗感悟。注重體驗感悟顯現了英語語言的特性,也遵循了學生學習語言的規律。閱讀教學中倚重體驗感悟的主要策略有:切身體察、活化形象、誦讀涵泳、點撥促悟等。在體驗感悟的同時,輔之以語法知識的學習,伴之以理性的思考和系統的訓練,那麼體驗感悟將成為提高閱讀教學效益、提升學生英語語言素養的又一增長極。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9/view-1043482.htm[關鍵詞]英語閱讀教學 體驗 感悟 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英語課程標准》)指出:「高中英語課程的設計要有利於學生優化英語學習的方式,使他們通過觀察、感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對《英語課程標准》的這一建議,教師還需從理論上進行深層的追問,對具體實施策略的探尋還需更加深入。唯如此,當體驗感悟成為英語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的又一個著力點時,也將成為提高閱讀教學效益、提升學生外語素養的新的增長極。 一、詮釋:體驗感悟的內涵與特點 體驗是在對事物的真切感受的基礎上對事物產生情感並生成有意義的活動。具體落實到閱讀任務,體驗是讓學生直接接觸閱讀材料,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內心需要出發,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動眼、動口、動手、動心,誦讀、聯想、想像,憑借直觀感覺設身處地、入情入境地對英語材料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切身感受,仔細體味,深入揣摩,全身心投入文本之中,走進作品的生命,親歷閱讀實踐活動。感悟,是領會的意思,感悟主要憑借經驗,而經驗是人們分析、提煉的感性認識的沉澱,特別是表象認識的結晶。人的感悟是高於感性認識的認識,但是感悟與感性認識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是表象認識的升華。 感悟既是感性的,又不排除理性的成分;感悟既是感性認識的終結點,也是理性認識的發端。它與感性認識、理性認識互相滲透,是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交匯點。體驗是感悟的基礎,感悟是體驗的升華。 1.主體性。真正有效的閱讀,必須依靠閱讀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活動,才能通過對書面符號的感知和理解,直面文本,與文本展開平等對話,把握其反映的客觀事物及其意義,達到閱讀的目的。所以「感悟體驗」閱讀教學模式的第一個特徵就是主體性。 2.形象性。閱讀時,體驗感悟的對象是文本描繪的社會生活、人物形象和文化風俗等,它們往往充滿了形象性。形象是引發聯想、觸發體驗的物質基礎。當閱讀主體面對文本,走進文本五彩繽紛的世界裡,與栩栩如生的形象進行親切「對話」,才能對文本內容感同身受。沒有形象,體驗感悟就成了無源之水。 3.情感性。體驗感悟的對象具有情感性,這種情感既有流露於字里行間的作者的喜怒哀樂,也有文本人物的酸甜苦辣。對象的情感性是體驗感悟的觸發劑,是體驗感悟的發動機。「在體驗的世界中,一切客體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滿著生命的意蘊和情調。」 4.直覺性。在閱讀過程中,體驗感悟大多不需要經過明確的思維步驟,不需要經過嚴格的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演繹,不需要對語音、詞彙、語義、語法作過多的條分縷析,憑借已有的言語經驗,往往就能直接迅速地對文本的詞彙、句子乃至篇章的情意和表達技巧等進行直接的感受和領會。 5.多維性。體驗感悟所針對的教學目標從單一的認知目的走向兼顧方法、過程、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多維目標,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在全面育人過程中的主渠道作用。不僅有助於學生有效地掌握英語語言這一交際的工具,而且有助於學生情感意志的發展、精神世界的開拓、多元文化的傳承、心理素質的提高、健全人格的鑄造、行為習慣的養成等。 6.獨特性。閱讀是與文本的對話。由於每個讀者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文化背景、審美情趣千差萬別,所以,閱讀主體對文本的解釋過程稱為一種融注了讀者感知、想像、理解、感悟的發現性活動,閱讀的體驗、感悟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徵。 二、追問:體驗感悟何以能成為閱讀教學增長極 1.重體驗感悟顯現了英語的特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英語課程的基本特點。」現行英語教材特別是閱讀教學文本材料與以往教材則明顯不同,多數情況下,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場景、形象、意境、故事,這些需要通過體驗去感受,它們的意蘊需要通過感悟去獲取。在此活動中,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實現作品向讀者的移情。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形象的再現、意境的體驗、韻味的品評、情緒的感染的過程中,體察、玩味和領悟文本演繹的語言形式,積累英語語言經驗,學習表達技巧,掌握語言規律。 2.重體驗感悟是遵循英語學習規律的體現。英語學習以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為核心任務。能力建立在知識基礎之上,無知必無能,這是普遍的規律。英語能力培養需要掌握積淀知識。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們是在一定的語境里通過傾聽、模仿、實踐,學會了正確、明白地講英語,而不是事先學習語法知識然後根據規則去遣詞造句;通過對文本的學習、感受、模仿、遷移,學習寫作,而不是事先學習抽象的寫作方法,然後依照這些方法下筆成文。所以,英語教育主要是讓學生接觸大量感性的英語材料,通過實踐活動直觀地掌握英語規律,形成英語能力。 3.重體驗感悟合乎英語的特點。英語語言不僅講究規律和邏輯,追求嚴謹和精確;而且講究直覺感悟,追求韻味和意境。英語和其他語言一樣,從本質上也充滿感受和體驗的精神。由於英語的詞彙同樣蘊藏了豐富的理性感受,將這些基本單位組合起來就成為一幅幅生動可感的具象,因此,體驗和感悟在閱讀英語作品時凸顯出其獨特的作用。 三、探尋:體驗感悟應怎樣成為閱讀教學的增長極 1.切身體察。主體感受言語對象是以自身的經歷為起點的。感悟源於深層的生活閱歷。 (1)聯系生活。心理學研究表明,越逼近原型,體驗越快、越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到的一點點積聚起來,積聚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對於文本中那些學生有生活體驗的內容,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來感悟。有時,文本反映的生活是學生不曾經歷過的,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布置生活作業,讓學生親歷類似於文本反映的生活,以加強體驗、促進感悟。 (2)設身處地。語言能反映出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在廣告題材的閱讀材料中經常會出現諺語活用或習語套用,個別字句也能折射出文化習俗。如漢語中的「龍」被古人視為權力、地位和尊嚴的象徵,古時候被製成圖騰加以頂禮膜拜;但在英語中,龍(dragon)卻被認為是口噴毒火、身長雙翼、兇殘的怪物。正因為文化釋義的不同,所以「柯達」膠卷在美國的廣告詞是:My son kill his last dragon.畫面是一個小男孩手執寶劍,面帶滿足的笑容,這在美國人看來是一種成功的標志。而在崇尚大家庭和大團圓的中國,「柯達」廣告的畫面則是一家幾口的合家福,其樂融融,廣告詞是「享受這一刻!」 2.活化形象。英語教材中的閱讀文本,大多充滿形象。而文本的形象,與影視、繪畫、雕塑等形象不同,它不具有實體性,不能直接呈現在讀者面前,必須藉助言語這個中介訴諸讀者的想像和再創造。 (1)想像還原。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把言語對象經過再造想像,逐一轉換為新的形象,讓學生譯解作者言語編碼,入情入境,步步還原出作者所反映的各種事物的表象及作用和意圖,心領神會。這一過程就是體驗的過程,也常常是感悟的過程。建立在由表及裡的內心體驗基礎上的感悟,內在而持久。
(2)呈現情境。有時候,單憑再造想像、還原形象可能有困難,這時教師可以通過言語描摹、畫面再現、媒體演播等方式,再現文本的生動情境,讓學生宛如身臨其境,感受體驗,從而獲得感悟。例如,在執教British Festivals 時,老師設計的課件第一步是呈現一組圖片,讓學生根據圖片給出相應的單詞,引導學生快速認讀、感知和領悟單詞。接著,多媒體課件呈現一組東西方不同節日的慶祝畫面如西方的聖誕節、感恩節,中國的春節和中秋節。根據課件創設的情景,學生能迅速調節大腦神經和情感節奏,一下子抓住學生的興奮點,以使學生達到情緒高漲的積極狀態,能很快感知本課的話題是與節日有關,並全力把重點的教學活動推向「高潮」,即通過多種形式的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整體理解、判斷、歸納、推理等能力,最大限度實現課前預設的能力達成目標。
3.誦讀涵泳。所謂涵泳,就是沉浸其中,細細體味。涵泳的基本方法就是誦讀,熟讀。這是學生感知教材和獲得審美享受的基本途徑,它把無聲無視覺形象的文字化為有聲的聽覺語言,把符號載體還原成一種真情實感。誦讀過程中,通過口、眼、心、耳等各種感官全身心地進入文本,由讀生感,感中得悟,產生審美愉悅,激發審美創造,陶冶心志。
許多英語文學作品,特別是文學名著,往往是語言運用的典範。這些語言既達意,又傳神;既有思想的凝練,又有感情的洶涌;既有哲理,又有幽默;既有形象的突出,又有情節的吸引;既有懸念的聯想,又有意境的感受;既有悲歡離合的交替,又有喜怒哀樂的震撼;既有作者的吶喊,又有角色的呻吟,等等。誦讀涵泳作為語言精華的文學作品,既有利於學生學習語言知識,也有利於學生發展語言技能。
4.點撥促悟。體驗感悟是學生的主體性活動,但教師的點撥也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早已是人們的共識,有其合理性,但單純的自我誦讀涵泳是一種漸悟的過程,參悟所得盡管刻骨銘心,但也有效益不高之虞。同時,閱讀中的感悟常常是在特定情境、特定因素促發下產生的,我們常稱之為「頓悟」。實踐也證明這種引導、點撥常常會讓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呈現出柳暗花明的教學境界。如果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愛、關心和尊重,便會被激發出健康的情感,引起他們情感上的共鳴、信念上的自覺、行動上的順應、目標上的認同,從而產生積極的學習動機,達到教學活動的共振。
四、反思:體驗感悟不能拋棄理性和訓練
良好的閱讀教學從來不曾讓理性遠離課堂,在英語課改的今天也不應讓理性走開,它們與偏重感性的體驗感悟完全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互動效應。而科學的語言訓練,也是提升學生英語素養的必經之路,在閱讀教學中不可或缺。
1.體驗感悟應與理性相結合。語法知識、理性的歸納、分析、判斷和推理,不僅本身也是閱讀的手段,而且可以成為體驗感悟的一種助動力。
首先,語法知識是體驗感悟的背景。掌握英語語法並不是閱讀教學的終極目的,但體驗感悟並不排斥語法學習。閱讀過程中,學生的體驗感悟是以自身的生活經歷、知識經驗為背景的。作為背景的知識,不獨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一方面,學生順利閱讀,走近文本,不同程度地需要語音、詞彙、語法、語篇等方面的知識基礎。這些語法知識的多寡,往往決定體驗感悟的深淺和水平;另一方面,在體驗感悟的過程中,又會從文本中學加深對語法的理解。這些知識的積淀,可以成為後續學習的知識背景,從而不斷提高學生體驗感悟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理性思考是體驗感悟的伴侶。閱讀過程中,體驗感悟,始終伴隨著思考,尤其是感悟階段,這應該也是英語課程標准將感悟和思考並提的原因。思考愈深入,感悟愈深切。思考,既有感性的思考,也有理性的思考,而二者常常彼此交融。
此外,在閱讀教學的過程,還應讓學生掌握理性的學習方法,學會自能讀書。比如,解詞析句方法,心到、眼到、口到的「三到讀書法」,邊讀邊畫邊記的注讀法,還要在閱讀中學會查閱和運用信息資料的方法,等等。
2.體驗感悟應與科學的訓練比翼。體驗感悟與科學的語言訓練,對於閱讀教學,猶車之雙輪、人之雙腳、鳥之雙翼。英語閱讀教學中的語言訓練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獨立式」。將靜態的語言材料,或者從動態的課文語言中析出詞彙語法,編擬各類習題,讓學生反復獨立練習。二是「依存式」,即在學習課文,體驗領悟意蘊的同時,積累、運用語言;在積累運用的過程中,加深體驗和領悟。科學的語言訓練,就是要將兩種方式的訓練進行合理搭配,使之各得其位,各盡其長。「獨立式」訓練,便於反復操作,長於牢記知識並轉化為技能,但短於整體感悟和情感熏陶。這種訓練適宜於在閱讀教學課後適當、適量、適度地進行。「依存式」訓練,對於知識點的識記不及「獨立式」訓練之長,卻避其所短。閱讀教學,特別是課內,應以「依存式」訓練為主。「依存式」的語言訓練,就是同時接受情感熏陶和形象感染的過程,以實現三維目標之一: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而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總之,指導學生英語閱讀是時代賦予教師的使命,新課程改革給我們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不可多得的機遇,給我們指導學生英語閱讀提供了很大的空間。我們要讓學生「自由活動、自主探索、自我體驗、自我感悟、自我提升」,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意識和人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在指導高中學生英語閱讀時,不但要「授之以魚」,而且要「授之以漁」,使他們能達到「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的境界;帶領學生跳出題海,徜徉書海,感悟文化的差異,體味閱讀的情趣,體驗閱讀所帶來的成功的激情,這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英語閱讀。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洪君.「悟性」新說[J].理論探討,2000.
[3]童慶炳.現代心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4]魏國棟,呂達.普通高中新課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英語課程標准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❸ 請問:英語新課標對教學維度的新要求是什麼

談高中英語新課標教學目標的達成
作為教師,應該理解課程的目標,探索實現目標的方式和方法。高中英語新課程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發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合發展的基礎上。新課標從五個維度對當前外語教學提出了基本目際,即語言知識目標、語言技能目標、情感態度目標、學習策略目標和文化意識目標。本文試從知識分類學說角度來談談如何達成高中英語新課標五維教學目標。
一、 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分類學說主要思想
1. 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廣義的知識可以分為兩類: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所謂陳述性知識是指個人有意識地提取線索,能夠直接陳述的知識。這類知識回答的是世界是什麼的問題,一般通過記憶獲得。它的本質是輸入的信息在大腦中形成命題的網路,以命題、形象和線性序列的形式來表徵。程序性知識是關於如何做事的知識,是運用概念和規則解決問題的知識。它主要解決的是怎麼辦的問題。它的本質是由概念和規則構成,是運用概念和規則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以產生式系統來表徵,如「如果……那麼……」。由於運用概念和規則的指向性不同,使得程序性知識又分為兩個亞類,一類是運用概念和規則對外辦事,即處理、加工信息的程序性知識,稱為智慧技能;另一類是運用概念和規則對內調控,即控制自己的信息加工過程的程序性知識,稱為認知策略。可見,認知心理學所謂的廣義上的知識包含了知識和技能,即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實際上這與我國傳統教學中所提到的知識與技能是相對應的。
2. 對知識獲得過程的解釋
認知心理學把知識獲得的過程看成是信息加工的過程。安德森用信息加工的激活論來說明陳述性知識的獲得過程:由環境(包括教師和教材)向學生呈現新知;學生把知覺到的信息符號轉換成命題的表徵;新命題通過激活的擴散,使原有命題網路中與之相關的命題被激活;新命題和被激活的原有命題同時處於工作記憶中,產生網路聯系,新的命題即被習得,或通過精加工過程而生成新命題;所有由外界提供的新命題都同被激活的原有命題形成緊密聯系而被貯存於長時記憶中。在新知識習得階段,所有知識都是陳述性的。
程序性知識中的智慧技能獲得,安德森認為分為兩個階段:首先規則以陳述性知識的形式編入學習者原有知識的命題網路;然後陳述性知識在一系列練習中,通過對其適用條件的概括和分化,規則轉化為產生式表徵的程序性知識。安德森認為,在習得和運用新知識過程中,正面例子有助於概括,反例則有助於分化,這對陳述性知識轉化為程序性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至於程序性知識中的認知策略是一種對信息加工活動有意識地進行自我調控的技能,它是通過對某類信息加工活動進行反省認知而獲得的。
根據現代認知心理學對知識分類和知識獲得過程的解釋,可以看到廣義知識的學習主要經歷習得、鞏固、應用和轉化三個階段。在新知識習得階段,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學習者有選擇地接受新的信息,新知識相互間產生聯系,並與舊知識產生邏輯的、合理的相互作用,如果被原有知識結構同化,也即新知識進入了原有的命題網路。此時的知識都屬於陳述性知識。新知識習得後,有兩種發展方向。一部分知識經過適當的復習、記憶,在頭腦中進一步得到鞏固,同時使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得到改組或重建。另一部分知識通過訓練,轉化為能解決問題的技能,亦即轉化為程序性知識。變式訓練是程序性知識由陳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轉化的重要形式。
二、 知識分類學說對達成學科教學目標的指導意義
1. 在陳述性知識學習中達成五維目標
高中學生應該學習和掌握的陳述性知識即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包括語音、詞彙、語法、功能和話題等五個方面的內容。知識是語言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發展語言技能的重要基礎。認知心理學認為,對於陳述性知識的學習,一般採用四類策略,即復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組織策略和做小結策略。作為以陳述性知識狀態存在的新知識,有的學習難點在於保持,有的學習難點在於理解。對於前者,可以依據記憶規律,如復述、復習等方法來保持;對於後者,可以通過「精加工策略」來加深理解。
以詞彙學習為例,教師可以採取「精加工策略」來指導學生詞彙學習。根據認知心理學的學習理論,教師可指導學生對詞彙進行如下的策略指導:
(1)注意。知識分類學說認為,知識的學習始於學習者的注意。注意就是學習者指向目標的活動狀態,要求學生討論含有學習詞的句子的意思,要求用英語解釋。
(2)非語境化。將學習詞從原課文句子語境中脫離出來,激活原有知識,回憶出與學習詞相近的所有詞項,然後對這些詞以英語定義的方式進行解釋,並指出詞項間的語義形似點,但主要是語義差異;要求找出與學習詞構成搭配關系的片語。這樣,便能形成以學習詞的橫組合關系(搭配)和縱組合關系(近義詞)為語義結構的完整的語義場。
(3)語境化。將分析的結果即近義詞項及其相應搭配還原到語境中去,即自己創造有意義的合適的語境,如聯想一個與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密切相關的場景,讓這些詞彙及其搭配得以恰如其分地運用。這樣,學生能學會運用詞彙,有利於激發學習興趣。
以上學習可以分組討論進行,各組需有一個記錄員作好記錄並總結。在小組學習在規定時間內結束後,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這樣,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能發展其學習策略,同時,由於學習採用的是小組合作自主學習方式,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使其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也能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2. 在程序性知識學習中達成五維目標
高中學生應該學習和掌握的程序性知識即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聽和讀是理解的技能,說和寫是表達的技能;這四種技能在語言學習和交際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學生應通過大量的專項和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真實語言交際打基礎。知識分類學說認為,在程序性知識獲得的過程中,陳述性知識的學習是手段,程序性知識的學習則是目的。陳述性知識要轉化為程序性知識,即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技能,練習是一條必經途徑。因為學生只有對學習任務進行不斷的接觸和反應,才能形成技能。而變式練習對於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的轉化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英語聽說讀寫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該創設變式,真正實現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
僅以寫作教學為例。《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8級(即高中畢業)的寫作技能目標要求如下:能寫出連貫且結構完整的短文,敘述事情或表達觀點和態度;能根據課文寫摘要;能在寫作中做到文體規范、語句通順;能分句用文字及圖表提供的信息寫短文或報告。該目標要求學生從簡單的語言輸出上升到用語言做具體的事情,並能根據自己的體驗和感受,運用多種詞彙、語句和文體來表達各自具有個性的文章,注重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基於此,教師應在學生掌握基礎詞彙、語法基礎上,創設寫作變式,加強對學生的寫作策略的指導,以促進其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在寫作訓練上,可以採取將寫作教學與聽說教學、閱讀教學相結合的策略。寫作技能與聽說技能密切相關,書面語言是從口語發展而來,口語是書面語的基礎。
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首先要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聽和說的基礎上練習寫作,可以為寫作提供一定的內容來源。具體可有以下措施:聽錄音補全句子。復述聽力材料、改寫對話。閱讀與寫作密不可分,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是搜集作文素材、學習詞彙句型和新穎表達方式的源泉。通過閱讀,學生可以擴充詞彙量,擴大知識面,掌握更多的寫作技巧,增強語感,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從而儲備大量的語言信息,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把課文當作練習的參照物,可以讓學生有文可依,減少學生的畏難情緒,增加他們的信心。
由以上寫作策略的訓練可以看出,在寫作過程中,能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在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環節,能夠加強跨文化內容的輸入,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提高,從而促進其語言綜合能力的提高。
總之,在英語新課程標准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目標的達成可以促進其他三維目標的達成,五維目標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在英語學科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學習的策略指導,只有在有效的策略指導中,學生才能夠在五個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初中英語閱讀課的教學目標與描述

1.高度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改革英語閱讀的教學方法,使教學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現代語言教學理論認為,閱讀教學的目的不單純是要學生學習掌握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閱讀獲取信息、學習文化、發展閱讀技能和策略,為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英語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他們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認知方式、學習方式、英語水平、性格特點、情感態度、對老師的態度,學習環境等方面。這些因素決定了學生的英語水平及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因此,從初一開始,我在選擇閱讀材料時就特別注意,難易一定要適度。材料過分容易,學習起來沒有成就感;過難,學生就會喪失興趣和閱讀信心。我會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為他們選擇難易不同的讀物。而且閱讀材料的內容必須多樣化,故事、傳記、歷史、地理知識等都能培養初中生的閱讀興趣。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開闊了眼界,了解了異國他鄉的風土人情及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從而極大的增加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課文教學與閱讀教學是有區別的。課文一般是一個主題一個篇章。在教學中,老師常會對課文進行很細的分解,以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而純粹的閱讀,我們可以更多的去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教材中的那些淺顯易懂的課文,我從不花大量時間去精講,通常會通過一些活動讓學生自己去領悟;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可以讓學生排成課本劇進行表演;一些有難度的文章,可以讓學生帶著任務分組討論後在全班進行講解,有時候也會要求學生寫英文的讀後感。這樣一方面可以使聽、說、讀、寫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為學生日後的高層次學習打下了基礎。
2.抓好課堂教學,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獲。
從初一起,教師就應制定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明確初中階段閱讀教學的目標和應採用的措施。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把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細化到每一個教學模塊,避免閱讀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在組織課堂教學時,無論是哪種課型,我們都必須首先明確教學目標,其次才是針對這些目標考慮採取哪種教學模式。閱讀有多種目標,包括尋找信息(read for information)、提高閱讀技能(read for skill)、獲得語言知識(read for language)、增加生活樂趣(read for enjoyment)等。對於中學階段的英語課程來說,其閱讀教學的首要目標應該定位於培養學生read for skill和read for language兩種能力,這是英語教師首先必須明確的①。在初中階段,從初二下冊及初三的教材才開始出現較長較難的閱讀材料,在處理這些文章時,應根據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去設計一些活動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初中學生的語言知識有限,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分析課文中的語言現象及其內容,對課文中的詞、短語和語言現象進行有重點的分析和講解,不能過於復雜,必須帶領學生一步一步的去閱讀。可以在上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讓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及語言有一定的了解並帶著一些疑問來到課堂。
在閱讀教學中,設計不同的活動來培養學生不同的閱讀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的閱讀要在精確性和速度方面逐漸加強對學生的要求,由於初中學生年齡較小,知識儲備和學習習慣尚有欠缺,因此就需要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想方設法的去設計一些新穎的課堂活動來完成閱讀任務。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給課堂帶來活力。
3.閱讀教學要堅持常抓不懈
3.1教師備課要充分,既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課堂活動重「熱身(warming-up)」
3.1.1介紹與閱讀內容有關的一些背景知識。
3.1.2簡單介紹部分有礙文章理解的生詞。凡是學生可能猜得出的生詞一定要讓學生在閱讀時去猜測。
3.1.3要善於引導學生根據文章標題、插圖和有關信息來預測文章內容。
3.1.4最好准備一兩個有深度的問題,使學生讀有所感,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3.2閱讀過程要讓學生有明確的「目標(goal)」,帶著任務進行閱讀。
3.2.1要求學生快速閱讀指定的內容,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3.2.2提問不同程度的學生回答提前設計好的問題,問題的設計要圍繞中心思想(main idea),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難易不同的問題;
3.2.3提出細節性問題,讓學生獲取有關what, where, when, why, who, how等基本要素以及start, process, end總體過程脈絡的信息,幫助他們在寫作方面也有所積累;
3.2.4分小組討論問題答案,然後全班檢查答案。
3.3注重閱讀教學的擴展——「表達(express)」
3.3.1鼓勵學生用簡單的語言表述他們對文章的見解,而不是復述課文。不要總是糾正學生的語音、語法錯誤,鼓勵學生盡可能流利的用英語說出自己的想法。
3.3.2在學生對課文理解的基礎上,檢查學生對生詞的猜測情況。只要能猜到大意就行,對一些高頻率出現的詞彙可以對其用法作一些必要的分析並要求學生記憶。
3.3.3做相應的閱讀理解練習。
3.3.4對一些較長的文章,可以幫助學生分析語篇結構和文體特徵,圍繞文章開展各種形式的口筆頭活動,如復述課文、問題討論、角色扮演、仿寫、續寫、改寫等。並要求學生積累文章中的優美詞句,為他們的自由寫作打下基礎。
4.培養學生閱讀方面的「自學(self-studying)」能力
閱讀能力是不可能完全在課堂上培養出來的,因此培養學生在閱讀方面的自學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4.1根據學生的不同的閱讀興趣指導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材料。
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千差萬別的。我們不可能滿足學生的所有興趣,而應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去制定閱讀計劃、選擇閱讀材料、開展閱讀活動。比如想要拓展知識的學生,可以指導他們選擇網路類的圖書、報紙、網站等;希望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的學生,可以告訴他們去選擇專門的圖書、材料;對於喜歡文學的學生,則應引導他們選擇由淺入深的文學讀物。
初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形成自己的閱讀興趣,教師應適當的對學生的英語課外閱讀進行指導,避免學生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

❺ 如何設定英語閱讀課的教學目標(課堂筆記1)

三維目標是一個目標,是一個整體,不能割裂開來。

先聽再說,根據學生說的內容,給學生指導。聽是輸入,說是輸出。

目標設定錯誤

認知邏輯順序不能錯。目標之間沒有交叉,只強調知識技能,不能用master/掌握,ABC目標是老師教學設計時做的。A 預習單 B核心目標(出示)C類課堂中融入。混淆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預期結果)

learning aims 更廣泛的意義,教育。(學段,學期目標)贏得比賽

learning goals 短暫性的,一個月內,年末實現(單元目標 language goal)進球

learning objectives 課前做不了的,但是課後就能實現的。一步一個能實現的(課時目標)下一個動作,一個行動。

teaching objectives

learning objectives

教學目的的一個表述,讓學生有一個什麼樣的預期結果,教學過程中你所期待的結果。已教學目標為導向,去組織教學,最後還要回扣教學目標。

❻ 初中英語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❼ 小學英語的三維目標是什麼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但用英文寫出來就有點差專別:Knowledge aims;Ability aims; Emotional aims;知識目標;能屬力目標;情感目標;
《課標》中的解釋更全面:以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等五個方面共同構成英語課程總目標。語言技能指聽說讀寫。語言知識指語音語法詞彙功能話題,情感態度指動機興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國意識、國際視野。學習策略指認知調控交際資源。文化意識指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書寫教案時,中文教案參考第一條,英文教案參考第二條。第三條用來答辯時用。
純手打答案。絕對原創。

❽ 英語語法教學如何實現課程的三維目標(二)

2)實現課程三維目標的方法和途徑1)語法教學情境化要實現三維目標在語法教學的貫徹落實,必須讓學生親身體驗、感悟所學知識,「書中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Nunan(1999)曾說:「根據語言習得的規律,語法知識的記憶不能證明語言使用的正確,必須有大量語言的輸入才能使得學生掌握所學習的語言。即使學生已經能背誦語法的規則,仍然不一定能在實際使用時正確地運用。」學習者能理解一項語法規則與他們是否能內化並運用這項規則並不是一回事。學習者實際上需要的是不僅有在不同情景的及不同語境反復接觸含有這項語法規則的實踐機會,而且他們還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這些固定的表達方式,從而逐漸發展自己的語言系統。因此,在語法教學目標的設計上,盡可能從學生已知的知識入手,根據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採用以情境為載體、以話題為主線、以活動為依託,「寓情於境」 的語法教學模式。所謂「情」 即某一特定的目標語法,而「境」則是以某一話題貫穿始終的、圍繞該話題開展活動、完成任務的相對真實的語境。它提倡「在語篇中發現規律學習語法,在情境中感知、活學活用語法」。在課堂設計、活動安排甚至最後的家庭作業布置上設置多樣化的、不同梯度、不同層次的聽說讀寫活動,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情境進行語法教學,由簡到繁逐層遞進,充分關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下面就以NSEFC Mole 1 的Unit 5 語法課「定語從句」為例談談如何實現語法教學情境化。(1)導入。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本課使用與單元話題相關的內容,設置游戲活動導入,採用Warming up 中六位著名人物的圖片,讓學生進行「Who Am I?」游戲活動,用定語從句描述他們。教師先給範例,接著,T: I have a person in my mind. Could you guess who he is? S1: Is he a great man who fought against the German Nazis and Japanese invaders ring the World War II?T: No. S2: Is he a great man who…? 直至學生描述對了教師心中所想的人物。通過這樣的游戲活動,學生不僅提高了聽說能力,又發展了主動思維的能力,既學習了定語從句的表達形式,又復習了課文內容。同時,很自然地完成了導入任務。再由此引到猜班上同學,學生的熱情很高。(2)呈現。將本課時目標語法設計到不同形式的聽說讀寫等真實情境中。在這一環節上,可首先利用網上下載的VOA 教學含有關系代詞who, which, that, whom 和關系副詞when, where 的定語從句的兩個音頻文件,讓學生進行聽寫訓練,更多接觸與感知該語法現象,為後面引導他們進行歸納作鋪墊,而且,使學生感受地道的美語語音,從而提高聽力水平,一舉兩得。接著採用教材中的「Play this game」的活動,訓練學生使用關系副詞where,when,why 引導的定語從句。如:S1: I』ll never forget the day.S2: 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when I joined the ANC Youth League.S3: 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when the terrible disaster happened.(3)感知。通過上一環節的聽說訓練,學生對定語從句有了一定的感知,因此,在這一環節上,可選用一篇含有13 個定語從句的文章「The Creator of the World Wide Web」,讓學生分小組合作閱讀,一起從中找出定語從句,通過語篇發現規律學習語法。從感性到理性讓學生在過程中體會、更進一步感知該語法現象。而且在合作學習中,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在其他同學的帶動下,學習積極性與信心都隨之增強。此外,通過該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又了解了「萬維網」的創建者Berners-Lee。這種有意義的情境活動學習,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4)歸納。通過上述聽說活動的感知、語篇閱讀中的觀察以及小組的討論,讓學生思考、歸納定語從句的規則,探索學習定語從句的方法。自然水到渠成。(5)提升。設計小組活動,創建情境強化訓練活動,鞏固該語法知識並提升能力。該活動延伸到課外家庭作業。可以一篇姚明的人物簡介為例,其中含有各種關系代、副詞引導的定語從句,讓學生分小組進行探究學習,上網搜索信息,按小組合作完成一篇介紹他們喜愛的人物的寫作任務,盡可能使用各種定語從句。由於本單元話題是介紹人物的,而定語從句很常被用來描述人物,因此,整個課堂活動以單元話題為主線,利用多個不同情境設計展開聽說讀寫活動,達到語法教學與情境相融合,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本課中學生可接觸到一些著名人物,他們為人類作出的貢獻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此外,課堂中插入的詩歌與諺語也幫助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活動中綜合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我們對近幾年各省市的英語高考試題進行分析,發現純語法知識試題的題量逐年在減少,而在語境中考查語法知識的題量在增加。因此,注重三維目標,在語境中教語法,使抽象的語法教學具體化,使條條框框的語法規則形象化,使枯燥的語法課生動化,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挖掘和釋放學生的潛能和才華,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從而獲得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雙豐收。2)語法教學趣味化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學習語法興趣的途徑與方法有很多,其中,利用歌曲、詩歌、諺語、口訣等是激發學生學習語法興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課程的三維目標在語法教學中的達成的重要途徑。因為,歌曲、詩歌、諺語等蘊涵豐富的文化內容,且富有韻律感與節奏感,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讓學生感受英語語言的美,從而熱愛學習英語。(1)詩歌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This is the farmer that sowed his cornThat kept the cock that crowed in the mornThat waked the priest all shaven and shownThat married the man all tattered and tornThat kissed the maiden all forlornThat milked the cow with the crumpled hornThat tossed the dogThat worried the catThat killed the ratThat ate the maltThat lay in the houseThat Jack built.這首含有13 個定語從句、風趣、歡快的詩歌為學生學習定語從句增添了樂趣。學生感受到的不是枯燥無味的語法結構,而是有滋有味的語言內容,在抑揚頓挫、反復誦讀的過程中掌握定語從句的形式就顯得容易多了。而且這首詩歌將關系代詞that 放在每句的句首,便於學生觀察出關系代詞that 在定語從句中起連接先行詞與定語從句的橋梁作用,且代先行詞在句中充當主語。(2)歌曲Sing a song Sing, sing a song, sing out loud,sing out strong. Sing of good things not bad. Sing of happy not sad. Sing,sing a song. Make it simple to last your whole life long. Don』t worry that is not good enough for anyone else to hear. Just sing, sing a song. Just sing, sing a song.採用這首歌復習祈使句,既輕松又快樂,然後,在每個句子後,加上Will you? 學生很自然地回答:「Yes, we will / I will.」在這樣輕松的情境中,師生互動、交流自然,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輕松實現課堂的教學目標,且培養了學生積極學習英語的情感態度。另外,後街男孩的「As Long As You Love Me」用在教學名詞性從句,效果也會很好。(3)諺語He who does no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He who laughs the last laughs the best.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將這些諺語用於定語從句的教學中,很受學生的歡迎。結合諺語這種富含人生哲理的語言教語法,不僅使學生學到語言形式,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感悟語言所承載的文化蘊涵,激發學習英語的興趣,並得到情操的陶冶,良好世界觀的形成。(4)口訣用口訣教語法規則,變枯燥為生動、有趣,便於學生學習、記憶。如:復習名詞變復數:f / fe 變為-ves 的口訣:小偷的妻子親自用書架上半片樹葉和一把小刀殺死了一隻狼(thief,wife,herself,shelf,half,leaf,knife,wolf)。又如:用電話號碼432111 記動詞不定式不帶to 的動詞:四看see, look at, observe, watch;三讓have, let, make;二聽hear, listen to;一感覺feel;一注意notice,一發現。這樣的例子很多,老師們可從網路上下載。將詩歌、歌曲、諺語等引入課堂,豐富了課堂的活動內容,而且讓課堂增添了人文色彩,對學生起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培養了他們的鑒賞力,並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同時,在這些愉快的活動中學生既學到了語法知識,又掌握了學習這些語法知識的方法,從而使課程目標在語法教學中得到落實。英語語法教學實現課程三維目標的方法與途徑很多,本文僅探討通過語法教學情境化與趣味化來實現課程的三維目標在語法教學中的達成。無論教師採用哪種教學方法,都要以課程的三維目標為准繩,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己學習能力的過程。教師越是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越是能「寓情於境」地教學語法,就越能感受英語教學的藝術與魅力。

❾ 英語教學中的三維目標是什麼

三維目標指的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是同一事物的三個方面。新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三維目標是一個整體不能割裂,教學過程,我們老師要善於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融進基礎知識的傳授與基本技能的訓練中,並能適時點撥,指點學法,這樣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就能享受學習過程的樂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學會」轉變為「會學」,從而實現教學的最高境界,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1.知識與技能目標要體現在教師設計教學過程中,明確它是三維目標中的基礎性目標 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一項基礎性、常規性任務。語言目標,是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識,會用英語談論並進行**常交際是其基本技能。「雙基」貫穿於這一教學過程的始終。扎實的「雙基」功底是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基礎,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平台。 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明確教學目標,根據初中英語課程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的目標進行調整。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設計各類教學活動,使學生的各種感觀都動起來。要善於創設情景使學生很好地進入學習狀態,並學會從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發展。總之,每節課都應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獲。畢竟「雙基」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抓手,也是形成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 2.過程與方法目標要體現在知識、技能的學習之中 過程與方法這一維度目標,是新課程所強調的、被以往課堂教學所忽略的新要求。因此,在教學設計時要增強過程與方法目標意識,在落實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同時,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採用了情景展示法和實物直觀法,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應用教學法。而且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恰倒好處地運用教具、學具手段,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生動活潑地發展。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過程與方法目標不能游離於知識與技能目標之外,不能游離於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之外,不能游離於學生發展之外。整個教學設計過程要以正確的教育思想為指導,了解學生學習知識的特點,研究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和主動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要融合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之中 突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維度目標是新課程教學的一個基本理念和特徵,也是教學具有教育性規律在新課程中的體現。在初中英語課堂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不能脫離具體內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機械生硬地進行,不能像講解知識要點一樣,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直接教給學生,而應該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式的。 新課標指出: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英語知識和形成運用英語的技能,而且要磨練學生的意志,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情感對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習興趣,鞏固基礎知識和提高能力水平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創造氛圍,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和感悟。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作為教育教學一線的教師,我們一定要善於學習,勤於總結,多層次多角度的學習與探究,深入理解英語教學中的三維目標,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兼收並蓄,集他所長,更加努力地提高理論水平和專業素養,堅定不移地從事基礎教育,為我國教育事業盡一份綿薄之力。

熱點內容
調整結構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發布:2025-09-13 09:45:52 瀏覽:506
那輛自行車是我的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3 09:45:06 瀏覽:835
怎樣把論文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9-13 09:41:53 瀏覽:973
很多的幫助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3 09:24:16 瀏覽:434
聽什麼可以學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3 09:16:01 瀏覽:626
還不來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3 09:15:17 瀏覽:417
應聘翻譯場景模擬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9-13 09:15:06 瀏覽:642
維修機械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發布:2025-09-13 09:02:47 瀏覽:715
正站在英語怎麼翻譯成英語 發布:2025-09-13 08:48:46 瀏覽:216
讓我們走吧用英語怎麼翻譯成英文 發布:2025-09-13 08:46:53 瀏覽: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