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中的現象分析類文章
英語閱讀理解翻譯加答案解析
閱讀理解是英語各題型中的重中之中。備考考研英語閱讀理解,關鍵是擴大英語閱讀的練習,下面是我給大家准備的英語閱讀理解真題的翻譯加答案解析,歡迎大家閱讀練習!
Talk to any parent of a student who took an adventurous gap year (a year between school and university when some students earn money, travel, etc.) and a misty look will come into their eyes. There are some disasters and even the most motivated, organised gap student does require family back-up, financial, emotional and physical. The parental mistiness is not just about the brilliant experience that has matured their offspring; it is vicarious living. We all wish pre?university gap years had been the fashion in our day. We can see how much tougher our kids become; how much more prepared to benefit from university or to decide positively that they are going to do something other than a degree.
Gap years are fashionable, as is reflected in the huge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charities and private companies offering them. Pictures of Prince William toiling in Chile have helped, but the trend has been gathering steam for a decade. The range of gap packages starts with backpacking, includes working with charities, building hospitals and schools and, very commonly, working as a language assistant, teaching English. With this trend, however, comes a danger. Once parents feel that a well-structured year is essential to their would?be undergraates progress to a better university, a good degree, an impressive CV and well paid employment, as the gap companies blurbs suggest it might be, then parents will start organising—and paying for—the gaps.
Where there are disasters, according to Richard Oliver, director of the gap companies' umbrella organisation, the Year Out Group, it is usually because of poor planning. That can be the fault of the company or of the student, he says, but the best insurance is thoughtful preparation. “When people get it wrong, it is usually medical or, especially among girls, it is that they have not been away from home before or because expectation does not match reality.”
The point of a gap year is that it should be the time when the school leaver gets to do the thing that he or she fancies. Kids don't mature if mum and dad decide how they are going to mature. If the 18-year-old's way of maturing is to slob out on Hampstead Heath soaking up sunshine or spending a year working with fishermen in Cornwall, then thats what will be proctive for that person. The consensus, however, is that some structure is an advantage and that the prime mover needs to be the student.
The 18-year-old who was dispatched by his parents at two weeks'notice to Canada to learn to be a snowboarding instructor at a cost of £5,800, probably came back with little more than a hangover. The 18-year-old on the same package who worked for his fare and spent the rest of his year instructing in resorts from New Zealand to Switzerland, and came back to apply for university, is the positive counterbalance. [502 words]
16.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first paragraph that parents of gap students may____.
[A] help children to be prepared for disasters
[B] receive all kinds of support from their children
[C] have rich experience in bringing up their offspring
[D] experience watching children grow up
17. According to the tex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 The popularity of gap years results from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harities.
[B] Prince William was working hard ring his gap year.
[C] Gap years are not as fashionable as they were ten years ago.
[D] A well-structured gap year is a guarantee of university success.
18. The word “packages” (Line 3, Para. 2) means________.
[A] parcels carried in traveling [B] a comprehensive set of activities
[C] something presented in a particular way [D] charity actions
19. What can cause the disasters of gap years?
[A] Intervention of parents. [B] Irresponsibility of the companies.
[C] A lack of insurance. [D] Low expectation.
20. An 18-year-old is believed to take a meaningful gap year when he/she.________
[A] lives up to his/her parents'expectations
[B] spends time being lazy and doing nothing
[C] learns skills by spending parents'money
[D] earns his or her living and gains working experience
>>>>>>答案解析<<<<<<
核心詞彙
at two weeksnotice 提前兩周通知;at short(a moments) notice隨時,提前很短時間通知 例:We are ready to start at short notice.我們已准備好,接到通知就可以出發。
back?up n./ a. *① 支援(者),支持(者) ② 備用品 例:a backup plan/system/pilot備用計劃/備用系統/候補飛行員
back up ① 支持(某人),證實(某說法) ② 備份,復制(磁碟) ③ 向後移動
counterbalance n./v. 平衡,抗衡;平衡抵消物; counter? 前綴,表示“相反的,相對的”如 counter?attack v. 回擊,counterpart n. 地位、職務等相當的人,對等物
look up ① 抬頭看 ② 尊敬,仰望 例:look up to sb. as ones teacher把某人尊為老師 *③ (形勢等)好轉 例:Things are looking up now.情況正在好轉。 ④ (在字典、參考書等中)查尋 例:look up a word in a dictionary在字典中查一個詞
package n. ① 包,盒,袋 *② a set of related things or services sold or offered together(必須整體接受的)一套,一攬子 例:a benefits package 一套福利措施 / an aid package 綜合援助計劃 / package deal 一攬子交易
pick up ① 拾起,拿起 例: pick up the phone拿起話筒 ② (偶然、無意地)獲得(收益、知識、消息等) pick up a tip from my mother 從媽媽那學到一個竅門 ③ 接收(訊號),收聽(廣播等)例:pick up the BBC World Service 接收英國廣播公司國際廣播節目 *④ (情況等)好轉,改進 例:Trade is picking up nicely.生意很有起色。
structure n. ① 結構,構造,體系 *② a situation in which everything is carefully organized and planned組織性,條理性 例: Kids need some sort of structure to their day. 兒童的日常生活需要有點條理性。
vt. 構造;組織;安排 例:You need to structure your arguments more carefully.你需要更仔細地組織好自己的論據。/ well structured精心組織的,安排周密的
umbrella organization an organization that includes many smaller groups傘狀機構、組織
超綱詞彙
a gap year (中學和大學之間)學業間斷的一年,間斷年
backpack v.背包旅行 例:go backpacking n.背包
blurb n. ① (印在書籍封套上的)簡介 *② 誇大的廣告或介紹詞
hangover n. 遺留的感覺(或風俗、習慣等)(常後跟介詞from) 例:the insecure feeling that was a hangover from her childhood 她兒時留下的不安全感
slob n. 懶惰而邋遢的人 *vi. slob out/around游手好閑,無所事事
toil n.辛苦,勞累;苦活,難事 例:some books are a toil to read.有些書讀起來真費勁。 v.苦幹,辛苦從事(於……) 例:toil at/on ones task辛苦工作
vicarious a. ① 代理的,代表的;代理人的 例:vicarious authority代理的職權 *② (想像別人的苦樂等而)產生同感或共鳴的 例:He got a vicarious thrill out of watching his son score the winning goal.他看到兒子射入致勝一球時,也同樣感到欣喜若狂。
語篇分析
本文題材涉及青少年教育。作者介紹了現在十分時興的“學業間斷年”現象,先分析它存在的問題,然後提出實現一個有意義的學業間斷年的方法。這是一篇現象解釋型文章,按照“提出現象—解釋現象—提出建議”的脈絡展開論述,可以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段為第一部分,提出現象,引入話題。
以父母為切入點,間接提出一種現象:學業間斷年。一方面,由於學業間斷年存在著危機,家庭需要給予孩子各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父母從孩子身上感受到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vicarious living),他們看到孩子們①變得更堅強(become tougher);②為大學生活作了更充分的准備(more prepared to benefit from university);③打算做除了獲得學歷之外的事情(do something other than a degree)。
第二、三段為第二部分,解釋現象,分析學業間斷年現象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第二段:內容上分成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指出學業間斷年現在很流行,其表現是:組織團體和公司增多。其原因是:①威廉王子的宣傳效應;②經過十年的發展聲勢逐漸強大。第二部分從with this trend, however... 開始,指出學業間斷年的潛在問題之一:父母干預孩子的成長。其具體表現為:父母組織並資助間斷年期間的活動(start organizing and paying for the gaps)。其原因是:受公司宣傳的影響,以為這個階段對孩子未來的學業和就業都非常重要。
第三段:延續第二段後面部分的內容,引用專家(Richard Oliver)的.觀點,指出學業間斷年存在的第二大問題:缺乏周密的計劃(poor planning)。其表現是:健康問題、從未離開過家、期望與現實不符。解決方法:做好審慎的准備(thoughtful preparation)。
第四、五段為第三部分,提出建議,即讓年輕人自己來組織和安排學業間斷年。
第四段:首先提出要讓學業間斷年具有意義,就應該讓年輕人獨立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the school leaver gets to do the thing that he or she fancies)。接著從反面論證父母的安排不利於孩子真正成熟,該部分舉了兩個例子說明。最後再次重申,行動的安排者應該是學生自己。
第五段列舉了兩個例子,比較度過學業間斷年的兩種不同方式——由父母安排或者自己獨立安排,從而支持了第四段的觀點。
試題命制分析
針對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命制以下幾種題型,從而考查考生的多種閱讀技能。
1. 事實細節題
(1) 針對第一段可以考查父母在學業間斷年的收獲,參見考試題16;也可以間接考查孩子們在學業間斷年的收獲,如:以下哪項是經歷學業間斷年的學生產生的變化?[A] 更成熟、更堅強;[B] 就業目的更明確;[C] 更輕松地完成大學學業;[D] 與父母之間關系更融洽。(答案:[A])
(2) 可以考查學業間斷年一般從事的活動,如,以下哪項不是學業間斷年做的事情?[A] 修建學校;[B] 遠途旅行;[C] 教學工作;[D] 慈善捐款。(答案:[D])
(3) 針對第二段“學業間斷年時興的原因”和“父母主動安排學業間斷年的原因”考查因果細節。另外,由於第二段涉及細節較多,也可以綜合考查,參見試題17。
(4) 綜合第二段和第三段,可以綜合考查學業間斷年出現的問題,參見試題19。
2. 推理引申題
(1) 根據第一段倒數第二句We all wish... ,可以考查推理家長們看待學業間斷年的態度。如:[A] 積極支持;[B] 堅決反對;[C] 不明確;[D] 既不支持也不反對。(答案:[A])
(2) 針對第二段有關威廉王子的例子,可以考查推理作者的寫作意圖。
(3) 針對最後一段的兩個例子,可以考查推理作者舉例的目的,也可以考查推理作者認為實現有意義的學業間斷年的方法。參見試題20。
3. 語言知識題。
(1) 考查第一段超綱詞vicarious在上下文中的含義。
(2) 考查第二段packages一詞的熟詞僻義。參見試題18。
試題精解
16.從第一段可推知經歷學業間斷年的學生的父母可能——。
[A] 幫助孩子准備迎接災難
[B] 從孩子那裡得到各種支持
[C] 在撫養孩子方面有豐富的經驗
[D] 經歷了看著孩子成長的過程
[精解] 答案D本題考查推理引申。第一段論述了經歷學業間斷年的孩子的父母的感受,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由於這個時期的學生需要家庭從經濟上、情感上和體力上給予幫助,因此父母可能有幫助孩子成熟起來的美好經歷;二是父母間接的感受,即看著孩子們變得更堅強,自己做決定,從而成長。由此可知,[D]項是父母可能經歷的。[A]項中出現了原文中的disaster,但含義不同。第一段第二句中disasters指的是“困難,危機”,是下文提到的“孩子需要家庭給予幫助”造成的。[B]項與第一段第二句含義相反。第三句提到,父母有幫助孩子成熟起來的美好經歷,而非[C]項中的rich experience(經驗豐富)。
17.根據文章,下面哪個說法正確?
[A] 學業間斷年的普及是因為慈善機構數目的增長造成的。
[B] 威廉王子在他的學業間斷年期間努力工作。
[C] 現在學業間斷年不像十年前那樣普及了。
[D] 一個精心安排的學業間斷年是大學成功的保證。
[精解] 答案B本題考查事實細節。第二段首句提到,學業間斷年現在很時興,反映在提供它們的慈善團體和私人公司的數目呈巨額增長。[A]項錯在將表現歸為原因。第二句提到,威廉王子在智利吃苦的事情(對間斷年的流行)發揮了作用。由此可推出[B]項正確。第三句提到,(間斷年普及的)趨勢十年來一直在加強。因此排除[C]項。第二段後半部分談到“學業間斷年的時興”帶來的隱患,即一些父母相信公司的介紹,認為精心安排的間斷年對於孩子未來的求學、就業都很重要。因此[D]項是一些公司的宣傳及部分家長的錯誤看法。
18.第二段第三行的單詞packages的含義是——。
[A] 旅行中帶的包裹
[B] 一套綜合的活動
[C] 用特殊方式呈現出來的東西
[D] 慈善行動
[精解] 答案B本題考查詞義。詞義的確定依賴上下文。上文中gap一詞多次出現,指“學業間斷”,下文提到一系列活動,即背包旅行、和慈善團體一起工作、修建醫院和學校、做語言助教教英語。因此gap packages指學業間斷期間學生從事的多種活動。[D]項沒有包括所有的活動,應選[B]項。
19.什麼可能造成學業間斷年出現問題?
[A] 父母的干預。 [B] 公司的不負責任。
[C] 沒有保險。 [D] 期望過低。
[精解] 答案A第二段後半部分論述了隨著學業間斷年的普及而帶來的一個隱患,即父母以為好的間斷年可以決定孩子未來的的求學和就業,因此會主動安排孩子的間斷年,甚至出錢。顯然,這么做妨礙了孩子獨立的成長。[A]項是造成問題的原因。第三段提到另外一個問題是計劃不周,其表現有:健康問題(medical)、從未離開過家、期望與現實不符。[B]和[C]出現了原文中的詞語company和insurance,但其含義與原文已有很大出入;文中只提到“期望與現實不符”,[D]中“過低”一詞無從推知。
20.18歲的年輕人被認為度過了有意義的學業間斷年,當他/她——。
[A] 達到父母的期望
[B] 無所事事
[C] 通過花父母的錢學會技能
[D] 自己謀生並獲得工作經驗
[精解] 答案D本題考查推理引申。第四段首句提到,學業間斷年的意義在於它應該是離校生開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時候。第四段後面部分進一步進行闡述。由父母來決定孩子怎樣成熟,並不能使孩子真正成熟。無所事事的行為也沒有收獲。行動的安排者應是學生自己。第五段舉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例子,前者遵照父母的安排,後者自食其力。因此,[D]項符合題意。
全文翻譯
與度過了充滿刺激的學業間斷年的孩子的父母交談,他們的眼神中會有一種含糊不清的東西。這一年中有一些危機,即使是目的明確、很有條理的學生,在間斷年期間也需要家庭從經濟上、情感上和體力上給予幫助。父母眼中的含糊不僅僅是因為讓他們的孩子成熟起來的美好經歷,也是因為他們自己間接感受到的生活方式。我們多希望大學前的間斷年在我們那個時代就已經很時興了。現在,我們能看著孩子們變得更堅強,更好地准備從上大學中有所收獲或者積極地決定他們將做一些除了獲得學歷之外的事情。
學業間斷年現在很時興,這反映在提供它們的慈善團體和私人公司的數目呈巨額增長上。威廉王子在智利吃苦的照片發揮了作用,但這種趨勢十年來一直在加強。學業間斷年期間的一整套活動從背包旅行開始,包括和慈善團體一起工作,修建醫院和學校,以及常見的做語言助教教英語。然而,隨著這種趨勢而來的也有危險。一旦父母相信那些學業間斷年公司介紹的內容,認為精心安排的一個間斷年對於想成為本科生的孩子進入更好的大學、獲得高學歷、得到令人印象深刻的簡歷和待遇良好的工作是至關重要的,那麼他們就會開始組織並資助間斷年期間的活動。
按照學業間斷年公司綜合機構“走出學業間斷年團體”的負責人理查德•奧利弗埃的觀點,出現問題往往是因為計劃不周。他說,“這可能是公司或學生的責任,但是最保險的方法是作好審慎的准備。當人們把它搞砸時,往往是因為健康問題,尤其是女孩,因為她們從未離開過家,或者期望與現實不符”。
學業間斷年的意義在於它應該是離校生開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時候。如果由父母來決定孩子怎樣成熟,那麼他們不會真地變成熟。如果18歲時變成熟的方式是在倫敦漢普斯泰德石南園中無所事事地曬太陽,或者花上一年時間和康沃爾郡的漁夫一起工作,那麼對於後者來說將是有所收獲的。然而,多數人還是認為進行某種安排是有利的,而且行動的安排者應是學生自己。
如果18歲的年輕人兩周前得到父母的通知,被送去加拿大花5,800英鎊學習成為一名滑雪教練,回來後可能只會留下很少的感覺。同樣的18歲的年輕人,先通過工作賺錢,再用一年中剩下的時間在從紐西蘭到瑞士的多個避暑勝地執教,回來後申請大學,這樣的經歷則是完全不同的積極的做法。
;2. 互文性理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
互文性理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
論文關鍵詞:互文性閱讀教學啟示 論文摘要: 互文性自提出以來在批評、等領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後被引入到語篇學中,越來越多地用於語篇分析理論及實用性語篇的研究上。本文從語言教學的角度,著重探討了閱讀語篇中互文性表現形式以及對英語閱讀教學的相關啟示。
引言
閱讀教學在中歷來受到重視。關於英語閱讀教學的理論和方法也是有很多研究而且在不斷發展,但是在英語閱讀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學生們對一個句子的詞彙和語法都很熟悉,然而在語篇中卻怎麼也理解不了這個句子,這是為什麼呢?互文性理論認為任何文本都是對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轉化,也就是說語篇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本文擬從互文性理論的角度來研究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探討互文性理論能給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帶來的啟示。這對全面深刻理解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互文性理論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由法國符號學家J.Kristeva於1969年在其著作The Kristeva Reader中提出,是文學理論和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互文性理論認為:“每個語篇的外形都是馬賽克般的引文拼嵌起來的圖案,每個語篇都是對其它語篇的吸收和轉化”(every text is an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other texts)。[1]Beaugrande 和Dressler 將互文性概念引入語篇語言學並且將其定義為“一個語篇的產生和接受有賴於參與者其它的語篇知識的方式”。[2]本文運用語篇的互文性分析理論,對大學英語閱讀語篇中的體裁互文現象,文化互文現象,媒體互文現象進行分析,目的在於分析大學英語語篇中的互文性的表現形式極其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相關啟示。
二、互文性理論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一)體裁互文性
新斌建議從讀者的角度把互文性分為“具體的”(specific)和“體裁的”(generic)。具體互文性是指語篇中有具體來源的引用他人的話語及不加標明的引用他人話語而產生的互文關系。[3]體裁互文性是指在一個語篇中不同體裁,風格(style),或語域(register)的混合交融。
大學英語閱讀語篇的體裁類型多種多樣,有議論文、記敘文、說明文、小說、戲劇詩歌等,有些語篇是幾種體裁的混合。在傳統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模式下,語篇被認為是由句子組成,句子又是由詞語組成,所以閱讀語篇的大部分時間被用於解決重難點詞彙、語法上,所以產生一種錯誤的理解,認為只要是讀懂了句子就學會了語篇。結果,學生解決單個的語法、句子能力很強,而在語篇的整體理解,尤其是對語篇的欣賞性理解如對文章思想內容及其技巧等方面的理解、欣賞等能力卻得不到提高。對閱讀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對字面,釋意的理解層次上。
例如,我們在學習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冊第一課“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時,這是一篇典型的議論文。作者在第一段開門見山提出了該語篇的主題:leaning a foreign language wa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yet most rewarding experiences of my life.學生在理解作者的觀點時心裡就會不禁問自己作者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觀點,他該如何證明此觀點呢。學生們就會帶著這樣的問題,進入文章主體尋找答案。作者以在不同時期的學習經歷的事例來推進觀點的。在結論部分,作者再一次點題,首尾呼應。這類語篇模式“提出觀點—論證—”就可能成為學生今後閱讀同類語篇的互文。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能依據本篇文章的類型特點進行分析,能使學生更好把握此類型文章的寫作特點、技巧,就能撲捉語篇的宏觀意義和主題思想。然後在此基礎上學習掌握詞彙、語法及習語搭配等知識,使學生形成“見林又見木”的思維模式。
提高大學生在英語閱讀中的體裁互文意識,並不意味著要取消對詞、句、語法的學習教授,而是要引導學生將注意力的焦點從語言的形式上轉移到語言所傳遞的內容和信息上。採取篇章教學法,討論語篇的宏觀意義,分析語篇結構形成某類體裁一些固有語篇模式的圖示,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重點、難點詞彙語法的講解學習,最後再根據語篇結構特點,總結出某一類體裁的語篇模式概括語篇主旨思想寫作意圖等,也就是也就是說在閱讀的過程中採取語篇—詞句—語篇的步驟來進行教學。比如教師在講解記敘文的時候,要引導學生關注記敘文的四大要素:時間、地點、人物、情節,引導學生關注故事情節是如何展開、推進的、及人物關系和主題思想的表達。學生了解整體結構框架及宏觀意義後,教師可以讓學生挑選出他們覺得很難理解的詞彙及教師認為重點的詞彙語法進行講解,最後學生根據故事的情節發展及記敘文的四大要素能夠達到總結、概括全文主旨,最終學生實現了“見木又見林”的閱讀目的。
(二)文化互文性
文化互文性是指受到語篇主題的啟發讀者被被喚起的相關的認知、文化習俗、風俗、宗教信仰、價值觀等。這些在讀者閱讀語篇前已經作為一種圖式存在於其腦中,當讀到此類語篇時,讀者就可以調動其相關圖示來解讀文本。Halliday認為,語篇的'產生不是孤立的現象,它與情景因素和因素息息相關。文化互文性就是要把語篇分析與特定文化副合起來對文本進行解釋,透視語篇所包含的社會事件、文化語境給學生多元化的文化輸入。[4]
大學閱讀語篇的內容涵蓋極廣,包括社會、、文化、民俗、風情等文化知識。英語語篇這一跨越多學科,包含各國文化的特性,決定了學生文化知識豐富與否,會促進或阻礙學生閱讀進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僅需要動動先前所學的詞彙、句法、語法等知識,及相關的體裁、語篇模式,更要調動相關的文化方面的知識。例如:在教授《大學體驗英語》第二冊第五單元課內閱讀文章“My Advice to Students: Ecation Counts(給學子的忠告:很重要)”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文章以“我”第一人稱的口吻來論述,文中無一處提到“我”就是“比爾蓋茨”但是只要了解比爾蓋茨個人經歷及相關信息的學生,就能得知“我”就是“比爾蓋茨”,就會更深入理解文章,反之則無法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所以教師在講解引篇文章前即 “pre-reading”這一部分,應該和學生一起來討論比爾蓋茨的教育過程,人生經歷。當學生掌握關於比爾蓋茨的知識信息後,去讀此文章就可以輕松地理解“為什麼比爾蓋茨中途退學去創辦微軟,而他又給學生的建議是教育很重要”,同時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再如《新編大學英語》中“Food and culture”對於這篇文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要調動記憶中相關的西方飲食文化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此語篇,也就是要用外國的飲食規則、民俗來理解、欣賞此語篇,而不是運用中國的飲食去理解此語篇的意義。同時對語篇的學習也要以學習西方節日,世界各國的飲食為主,採取中外文化對比方式。利用互文性使學生對課文字面意義的理解與具體語境下的語篇形成互文闡釋,意味深長,從而升華了主題。
培養大學生在英語閱讀中的文化互文意識就是要把握英漢文化之間的對比和重合,如“狗”在不同的文化中被賦予既相似但又不同的意義,在中國中“狗”被認為是低人一等的,多用於貶義,如狗腿子、狗仗人勢等,而在西方“狗”被認為是忠實的朋友。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這種文化之間的異同之處,重點應放在英語和母語的文化不同上,把目標語的文化因素提取出來,用目標 語文 化的規約和行為方式闡釋語篇,評價語篇和欣賞語篇,隨著文化交融的加深,學生更容易跨越和文化提高其語言學習能力和效果。
(三)媒體互文性
媒體互文性主要是通過各種文字、聲音、圖像等物質媒介來創造互文性的效果,如插圖、序言、評論、動畫等。
培養大學生在英語閱讀中的媒體互文意識就要革新傳統的教材,教學手段。傳統的“書中自有黃金屋”要變成“網上自有黃金屋”。教材不僅是由紙質組成,同時還需有磁帶、VCD光碟、CD—ROM光碟和網上課件捆綁在一起的學習包。能夠幫助我們實現互文性教材的思想。例如學生在學習《大學體驗英語》的過程中就能夠充分利用紙質教材和其豐富的網路資源,該書圖文並茂,聲像清晰,網路資源豐富,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效果。
三、結語
總之,閱讀活動是一種多種因素、多樣形式、多項交流與反映的復雜的解碼過程,解碼的依據來自文字、語言、語用、文化、世界觀等方面的知識。本文並無意來分析互文性的具體分類及其特徵,而力圖要說明要重視語篇的互文性,重視語篇體裁互文性,文化互文性,媒體互文性。從互文性的角度去組織教學,能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並提高其語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轉引自戴寧熙.互文性視角看大學[J].黔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1).
[2]轉引自王娟.體育評論中互文性的類別和功能[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5).
[3]辛斌.語篇互文性的語用分析[J].與外語教學2008,(1).
[4]謝秋恩,劉書亮.語篇互文性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學院學報,2008,(6).
論文相關查閱: 畢業論文範文 、 計算機畢業論文 、 畢業論文格式 、 行政管理論文 、 畢業論文
;3. 中考英語閱讀理解訓練題及答案解析
2017中考英語閱讀理解訓練題及答案解析
推斷題是英語閱讀理解的常見題型,吃透文章的表層意思,是推理的前提和基礎。下面是我分享的中考英語閱讀理解題,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考英語閱讀理解【1】
You may know the English letters A, B and C. But do you know there are people called “ABC”? You may like eating bananas. But do you know there are people called “banana persons”? If you don’t know, I will tell you. They are Chinese people like you and me, but they aren’t in China.Why do people call them like that?
“ABC” means American-born Chinese. An “ABC” is a Chinese,
but was born in the United States. Sometimes, people also call them
“banana persons”. A banana is yellow outside and white inside. So when
a person is a banana, he or she is white (American) inside and yellow (Chinese)
outside.
They are born in America and they live in America for a long time. Even
their nationality(國籍) is American. So they think like Americans and do things
like Americans. But they still have Chinese blood(血). Their parents, grandparents
or even great-grandparents were from China. They all have black eyes and black hair.
So they look like us Chinese people. For example, we all know the famous scientist
C.N.Yang. He is an “ABC” and he is a “banana person”. We like him, although(雖然)
his nationality isn’t Chinese.
57.What does “ABC” mean?
A. American-born Chinese B. American-born Canadian
C. Australian-born Chinese D. Chinese-born Chinese
58.Why do people call an “ABC” a “banana person”?
A. They look like Americans but they think like Chinese.
B. They look like Chinese but they think like Americans.
C. They like to eat bananas.
D. They can speak “ABC” very well.
59.Why do ABCs think like Americans?
A. Because they live in America for a long time
B. Because they are born in America.
C. Because they want to be Americans.
D. Both A and B.
60.What colour are their eyes and hair?
A. Their eyes and hair are black.
B. Their eyes and hair are yellow.
C. Their eyes and hair are white.
D. Their eyes and hair are black and yellow.
61.Which person of the following is a “banana person”?
A. 楊利偉 B. 科比 C. 楊振寧 D. 姚明
中考英語閱讀理解【2】
Take a look at teenagers around, dressed in baggy-pants (寬松褲), drinking soft drinks such as coke, reading Japanese cartoons. Whether you are in Beijing, Wuhan or Hong Kong, you will get the same impression. But should we others or should we maintain (保留) our differences?
It sounds convenient that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speak the same language, dress in the same style, eat the same food and play the same games. If the world was like this, you won’t feel strange in any corner of world. But just imagine living in such a strange world. How ll and colorless it would be!
Different kinds of food that people can taste, the colorful and fashionable clothes that we dress in and different languages we speak are all part of the different cultures that our ancestors left us. These differences represent their creativity (創造力) and talent. And we all enjoy different cultures in our daily lives. When you travel to other places, you want to see different things. When you talk to foreigners you expect to listen to interesting stories. These differences in culture are what make life colorful.
But the whole world is shrinking into a small village as globalization (全球化) takes effect and many different cultures are disappearing. In most big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people wear the same clothes. Fast food stores are everywhere. Hollywood movies are kicking traditional performing arts out of our lives. The colors of our life are disappearing.
There is joke that even the panda and zebra want to live a colorful life. So let’s take action to protect our colorful culture before it becomes as simple as black and white.
It’s not difficult. Learning some folk songs, trying on a traditional clothing and even eating local food instead of going to KFC can help. And we’re sure you will enjoy it.
【小題1】The passage is written to _______.
A. explain cultural differences B. convince readers to maintain cultural differences
C. predict the future of globalization D. show some cultural phenomena(現象)
【小題2】The author thinks that cultural differences _______.
A. make the world colorful B. make communication difficult
C. only exist in food and clothing D. will never fade away
【小題3】The author starts the argument by ________.
A. mentioning certain cultural phenomena
B. mentioning his view at the very beginning
C. mentioning the opposite view at the very beginning
D. giving exampl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小題4】The underlined word “shrink” probably means “_______”.
A. expand B. disappear C. become smaller D. grow in number
【小題5】The author talks of all the following cultural phenomena except _______.
A. food B. clothing C. language D. architecture
中考英語閱讀理解【3】
People use money to buy food, books and hundreds of other things they need. When they work, they usually get paid in money.
Most of the money used today is made of metal or paper. But in the time long ago, people used to use all kinds of things as money. One of the first kinds of money was shells.
In China, cloth and knives were used as money. Elephant tusks(牙), monkey tail and salt were used in some parts of the world. Rice was also a kind of money used by the people in some islands. Some animals were used as money, too.
The first copper coins were made in China. They were round and had a square hole in the center.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used different metals for their money. Later, some countries began to make coins of gold and silver(銀). But gold and silver were heavy to carry when people needed a lot of coins to buy something expensive. The Chinese were the
first to use paper money. The first paper money looked more like a note from one person to another than the paper money used today.
Money has had an interesting story from the days of shell money till today.
63.People usually use money .
A.to buy gold
B.to get something they want
C.to buy shells
D.to buy something expensive
64.Long, long ago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used as money.
A.the same metal
B.the same paper
C.the different metals
D.all kinds of things
65.In the past, the ancient Chinese used to have cloth and knives .
A.as a tool
B.as money
C.as a gift
D.as a kind of goods
66. was also a kind of money used by the people in some islands.
A.Gold
B.Animals
C.Rice
D.Knives
67.The first paper money .
A.looked like the same as the paper money used today
B.1ooked interesting
C.1ooked like a note
D.had a square hole in the center
答案解析
57.A
58.B
59.D
60.A
61.C
【解析】
試題分析:本文介紹了為什麼把美籍華人稱為“ABC”and “Banana Persons”
57.細節理解題,根據文中語句““ABC” means American-born Chinese.”理解可知。“ABC”指的是美籍華人,故選A。
58.細節理解題,根據文中語句“Even their nationality(國籍) is American. So they think like Americans and do things like Americans.”理解可知。他們的思想和做事風格是美國人,但血統是中國人,故選B。
59.細節理解題,根據文中語句“They are born in America and they live in America for a long time. Even their nationality(國籍) is American. So they think like Americans and do things
like Americans.”理解可知。因為他們出生在美國,生活在美國受到了教育也是美國式的教育,故選D。
60.細節理解題,根據文中語句“They all have black eyes and black hair.So they look like us Chinese people.”理解可知。他們的外貌特徵還是一個中國人,故眼睛和頭發都是黑色的,故選A。
61.細節理解題,根據文中語句“For example, we all know the famous scientist
C.N.Yang. He is an “ABC” and he is a “banana person”. We like him, although(雖然)
his nationality isn’t Chinese.”理解可知。楊振寧就是一個ABC人。故選C。
考點:記述文閱讀
點評:本文淺顯易懂,各個小題都能在文中找到適當依據。只要認真閱讀短文,注意前後聯系,就能順利完成閱讀。文章所設試題主要考察細節查找,做題關鍵是找出原文的根據,認真核查小題和原文的異同。
62.
【小題1】B
【小題2】A
【小題3】A
【小題4】C
【小題5】D
【解析】
試題分析:這篇短文主要討論了人們在飲食,服裝及語言方面的文化差異,告訴我們正是這些文化上的差異才讓我們的世界如此多姿多彩,因此我們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點。
【小題1】這篇短文主要討論了我們是該模仿他人還是保持自己的文化差異,並建議我們保持自己的文化差異。故選B。
【小題2】根據第二段These differences in culture are what make life colorful. 及本段描述,可知正是文化差異才讓我們的世界多姿多彩。故選A。
【小題3】根據短文第一段描述,可知作者首先列出了一些現象,繼而才提出問題,故選A。
【小題4】聯系下文into a small village as globalization (全球化)描述,可知此處指的是整個世界正在變小,故選C,變得更小。
【小題5】這篇短文主要討論了人們在飲食,服裝及語言方面的文化差異,沒有提及建築上的差異,故選D。
考點:關於文化差異的.議論文閱讀
點評:本文中長句較多,一時很難讀懂句子含義,注意多讀幾遍,不要強求非得理解一詞一句的含義,能把握文章大意就行。然後帶著問題閱讀短文,一般就能順利找出答題依據。對於不能直接找到根據的問題注意聯繫上下文,根據短文中心總結出正確答案。
63.B
64.D
65.B
66.C
67.C
【解析】
試題分析:這篇短文簡要的介紹了貨幣的發展歷史。
63.根據People use money to buy food, books and hundreds of other things they need. 可知選B
64.根據But in the time long ago, people used to use all kinds of things as money.可知選D
65.根據In China, cloth and knives were used as money. 可知選B
66.根據Rice was also a kind of money used by the people in some islands. 可知選C
67.根據The first paper money looked more like a note 可知選C
考點:關於貨幣的說明文閱讀
點評:本文淺顯易懂,層次分明,學生很容易把握文章中心內容。答題中注意帶著問題閱讀短文,一般就能順利找出答題依據。對於不能直接找到根據的問題注意聯繫上下文,根據短文中心總結出正確答案。
;4.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論文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論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我整理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論文 篇1
初中是學生語言發展的一個舉足重輕的階段,初中的閱讀課是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陣地,是廣大英語教師探討和研究得最多的教學組成部分。但是總的來說,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狀況並不理想,學生普遍存在著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現象。盡管教師和學生都在這一塊投入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與學習效果不能成正比,形成一種「高耗低效」的現象。不少的學生在英語考試當中閱讀題得分普遍偏低。應該如何改變這種高投入低效率的現象,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切實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筆者從實際教學出發,對新課標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進行研究和探索,發現當前閱讀教學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其進行分析並提出對應的優化對策。
一、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詞彙量不足夠、閱讀速度慢。
詞彙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都不能夠忽視詞彙的學習。已有的研究表明,要想閱讀系列等級讀物,必須達到95%的理解。也就是說,在閱讀時,學生必須認識現有等級讀物中95%的詞,才能夠做到快速順利閱讀。但是,由於學生的詞彙量小,閱讀的時間不夠多,閱讀的速度又由於詞彙障礙而很慢,從而導致他們接觸英語詞彙的機會很少,詞彙量小又引起他們在閱讀過程當中容易引起挫敗感,使得學生對閱讀失去興趣或失去信心,從而產生一種不良的循環。
2、課外閱讀量少,不能為理解提供充分的輸入。
學習任何一種語言,最有效的方法是置身於這種語言的文化背景當中去。我們在閱讀一篇文字時,要達到對文字的理解,有時候不僅僅需要對詞彙的熟悉認識,更需要對該段文字的背景知識的了解。而目前來說,初中生的英語閱讀量偏少,不能為理解文章提供充分的輸入,並且,過小的閱讀量不利於詞彙的積累與語言綜合水平的發展。
3、教學模式單一,對閱讀教材只限於對課文表層的理解。
閱讀教學模式單一,閱讀教材單一拘泥於學生對所讀教材的表層理解,學生不能夠對所讀文章的重點進行有效推斷,難以正確把握文章脈絡,從而影響對文章理解的准確性。許多教師甚至還使用一問一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回答的問題都是教師事先確定好的,學生只處於一個被動應付的局面,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學習主動性。有些教師在日常閱讀教學實踐當中,把閱讀當作精讀,閱讀教學就是講解生詞,羅列搭配,補充片語,逐句逐段地分析句子結構、語法等;而有的教師則把閱讀當作課外閱讀,劃出片語,提供個標准答案,學生自讀完以後只了解了個故事情節。由於教法單一、陳舊,學生接觸到的教材基本是課本和試題,難以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更沒能夠發展他們的推理能力、歸納能力及感受能力。
二、適應新課改大背景下的閱讀教學方法
《英語課程標准》指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注重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培養的傾向」,新課程要求對學生的培養目標要從以前的「雙基」為主轉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為主,並且增加了課外閱讀量的要求,下面筆者嘗試著談一談優化閱讀教學的一些方法: 1、合理安排步驟,掌握閱讀技巧,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的開展應該具有步驟性,包括「讀前」、「閱讀」、「讀後」三個步驟。閱讀前,應該激活文化背景知識,減少閱讀理解障礙。在日常閱讀教學當中,經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即盡管學生自己掌握了足夠的詞彙和語法知識,但仍然無法完全理解全文。原因就在於他們缺乏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不具備在閱讀過程中激活已有知識的能力。所以教師應開展各種各樣的讀前活動,開展讀前活動時可以參照學生用書中的插圖,圖片。或者利用掛圖,甚至錄像VCD等。使得學生對所要閱讀的內容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和背景文化支持。而閱讀中,則應立足課堂,活用教材。閱讀中教師所設計的活動應該以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為目標,視教材為渠道,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根據上下文猜測生詞意思的能力,讀懂並抓住大意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篇分析能力。比如,在教學八(下)Unit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時,課前讓學生預先收集與UFO相關的信息,可以查看有關的書籍、電視電影,並與同學交流討論。閱讀前,展示關於UFO的電影片斷,展現圖片,讓學生看著圖用下列詞彙來描述UFO來臨時的情景:land,getoutof,alien,while,surprised,anywhere,kid,right,runaway,happen。閱讀時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說出每一段的段落大意,並進行語句語篇的講解分析,以使學生對文章結構有更清晰的認識。閱讀後則主要是及時對學生讀語篇的理解程度進行檢查,可以利用課文後附的練習,也可以自行設計,或檢查學生對課文中的事實、情節等表層的理解,或檢查學生對課文嘗的理解。使學生挖掘文中內涵,開展創造性思維。
2、精讀與泛讀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近年來各種類型各種等級的英語考試都更加註重閱讀,閱讀的比重在各種英語試題當中越來越大。新課標也對初中英語閱讀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就反映了閱讀的量應該相應的增加,但是閱讀的量不應該盲目的增加。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區分精讀與泛讀,課內與課外,並且使之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教師應該結合教材中的主題,補充各類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課外閱讀材料。課內進行精讀,並加以細致的指導;課外進行泛讀,培養學生的語感與開拓學生視野,豐富詞彙。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們訂閱英語報、英語雜志。課堂上精講課文內容,講解片語、語法、分析句子結構與段落等等,然後給學生選定的報刊、雜志上的文章或某一段落,讓他們在課外自行閱讀並按照老師講解的方法進行分析,報刊雜志上的其他文章則只要求他們進行泛讀,並在課內抽取一定的時間來談他們課外閱讀的體會。
3、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
課文的教學一般都涉及三個方面的知識,分別是語言知識、閱讀技能和文化背景知識。我們在教授學生課文的時候,不僅僅只是要求他們認識詞彙,理解字面意思與了解文章故事內容而已,更希望他們能夠在教師的幫助下欣賞淺顯的英語文學作品。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又會加深他們對文章的理解,甚至會有助於提高他們的推理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融入到教材的文化內容中去,對比文化現象的異同,適當介紹英語國家社會制度、歷史、民族習性以及價值觀等文化現象,進一步提高他們英語閱讀分析的能力,初步培養英語作品鑒賞能力。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論文 篇2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教學質量管理是學校管理的重要工作。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不能也不允許通過加大學生的課業負擔來實現,要做到輕負擔、高效益,只有落實有效教學,構建高效課堂。有效教學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所謂「有效教學」,是指通過一段時間教學後,學生能獲得具體進步或發展,學生能否得到最大化的進步和發展是衡量有效教學的主要指標。落實有效教學需要繼承、借鑒、創新。縱觀當前有效教學實施的過程,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理念不新、備課不實、內容不齊、整合不力、方法不活、評價不新、發展不全。對實施有效教學過程中存在的這些現象,我們必須更新觀念、制定製度、創新手段、優化行為,加強有效教學的指導,將有效教學的理論主張及操作要求內化為教師教學的需要。
一要加強學習,落實培訓
教師教學理念認識不到位,其原因不僅僅在教師一方,學校也有責任。課程改革多年,而新課程學習培訓方面,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雖然開展了一些有成效的工作,但培訓面相對狹窄,每年真正參加上級培訓的名額非常有限,往往只能派部分優秀的教師教干參加。讓每位教師深刻領會新課改的精神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基本前提,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需加大培訓力度,統籌安排,積極引領教師對新課程理念進行自學與研討。學校要立足本校實際搞好校本教研:集體備課、教研活動、聽課評課等要分期、分批有計劃地進行,要對課標理念和教材易忽視的內容以小專題的形式進行研究和挖掘,形成具體的帶有案例性質的解讀材料。
二要明確要求,規范教學
實施有效教學,落實在課堂,關鍵在教師。因為教師的教學習慣一旦形成,要徹底改變並非易事,所以,僅靠目標管理來改變教師教學行為遠遠不夠,需要有統一的標准來衡量、規范,因此需要在備課、上課、作業、教學方法選擇等方面制訂一系列標准。例如備課方面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學法、備輔導(閱讀),課堂教學務實不務虛,真正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堅持從「教會知識」轉向「教會學習」,力戒拖沓無神的「催眠課」與急風驟雨式的「填鴨課」。作業方面做到布置之前審核,以精當、適量、有層次為標准,克服作業布置的隨意性,做到布置之後批閱要及時、認真、准確、全面等。
三要以學定教,顧及全面
現代教學理論強調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本質上說教學的教程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計劃者、組織者、引導者。因此,要立足學生,研究他們的學習需求與學習特點,從學生的具體需求與特點出發,結合課程標準的各個階段目標,去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的選擇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並結合教材內容,盡可能地利用學校現有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互動性,提高學習參與率和自主學習能力,提升教學實效。
四要開發資源,拓寬渠道
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對教師來說確實有難度,但開發校本課程怎麼搞應從學校實際出發,可簡可繁。有能力形成課程體系的,可從教材研究、課程設置等方面系統整理,沒有能力的,可針對學習內容和學生學習興趣去收集整理一些拓展性材料,用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去補充學習內容,從而開辟課程資源,增加學生吸取知識的渠道,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五要「授之以漁」,養成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對於個人教育來說離開自我教育是不可思議的'。」要求教師加強自學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自學就是要求學生學會自己提問,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要多引導學生動腦,少替代學生思考,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和自我質疑的習慣。教師要經常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並指導預習,對學生預習情況進行檢查。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在反復強化中逐漸養成預習、質疑和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教師還要關注學生情感、個性、意志品德、作業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的情況,通過針對性地訓練和家校互動等方式,讓學生在各個方面向積極的、可持續發展的方面發展。
六要注重評價,倡導反思
教學評價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改進教師的教學,完善教學過程,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評價包括「教」的評價和「學」的評價兩方面。在「教」的評價中,要強調教師的自我評價。教師可藉助寫教學反思的形式來進行,要讓教學反思促進教師的自我成長,把反思的重點放在方法(如何反思)、角度(從哪些方面去反思)、連續性與實效上。教學反思一方面是每節課後的教學反思,另一方面是階段性教學行為反思,因為只有把短期反思與階段反思結合起來,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有深刻的認識並有較大的改進,才能達到「反思」的真正目的。教的評價還要結合有效教學,建立對教學每個環節的評價細則,形成領導點評、教師互評、日常評價和階段性總結評價相結合,通過評價改進教學。「學」的評價要強調評價手段多樣化。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只用成績報告書作為終極評價手段,平時對學生要採用動作、神情、體態、語言等表揚方式,經常性的隨機激勵評價,豐富評價的手段。教學中可構建「比、學、趕、超」的評比制度,開展教師評、學生評、師生互評、當堂現場評、課後個別點評等多種形式的評價,並在評價中通過建立學生成長記錄等完善評價激勵機制,發揮評價的促進功能。
總之,實施有效教學既近在眼前,又任重道遠。我們必須在思想上重視,從方法上創優、內容上突破、細節上關注,才能取得實效、高效。固然,目前存在的每一個問題、採取的每一項策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我們管理者付出艱辛的勞動和不懈的努力,有效教學一定會顯現。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論文 篇3
摘要 :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評價是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新課程提倡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在現實教學中,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熱情參與教學過程的狀況與新課程的要求還有一段距離。小學英語課堂評價還存在一些現實的問題。有效的激勵性評價策略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促進小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充分發揮課堂激勵性評價的作用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等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課堂評價;問題;策略;英語教學論文
1引言
面對新要求,怎樣才能通過科學的課堂即時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呢?這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突出的、值得探索的新課題。
2課堂評價的概念界定
關於課堂評價的定義各式各樣,但核心基本相同,即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促進學生的學習,了解自己的教學效果,而對學生的學習信息採集、分析與利用。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課堂評價具有多種類型。例如,從評價內容看,有學習行為評價、學習結果評價、發展趨勢評價等。對評價類型的分析與把握,有助於我們科學地建立並合理地使用教師課堂評價標准。本文所述教師課堂評價,僅指即時性評價。
3課堂評價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3.1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理念的提出,課堂即時性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實施,但沒發揮其真正的作用。目前課堂評價存在的不足有:評價語言和標准單一、僵化;評價主體單一;鼓勵與誇獎的濫用;糾錯方式不恰當;缺少體態評價。沒有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區別對待。
3.2存在問題的原因
3.2.1教師受傳統評價理念的影響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是權威的,教師單向評價學生。在新課改下,傳統評價思想依然存在,學生評價老師和學生互評在課堂上也不多見,老師掌握著課堂評價的主動權,必然造成評價主體單一。3.2.2教師對評價功能意識淡薄有的教師為了體現新課改的精神,在課堂上大量運用「萬能」的「Good,OK」來表揚學生。老師不指出讀得好,好在哪裡;對又對在哪裡。學生聽了表揚當然高興,可這有利於學生的提高嗎?教師淡忘了評價的功能。3.2.3教師對激勵性評價片面理解在小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在評價時不恰當地使用激勵性策略,有的是浮誇的,甚至學生出現嚴重錯誤時都一味地鼓勵學生。3.2.4教師對學生的心理認識不清小學五年級階段的學生被稱為學齡中期階段或少年期,是各方面蓬勃的、不均衡的發展時期。他們的自尊心開始增強,有的教師忽略了學生的心理感受,當面批評指責學生,造成了不良的學習效果。
4激勵性評價策略
4.1概念闡述
激勵性口頭評價是指在課堂教學情境這一特定語境的制約下,當學生的某一行為完成後,教師通過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價值判斷,激發學習動機,誘發其興趣,進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
4.2策略
4.2.1轉變教師觀念和課堂教學方式要想新的教學理念付諸於實踐,解放教師的思想是前提。有的教師說:「只要學生學到東西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展示。」可見其根本就不重視學生是否參與課堂,教師都不重視那又怎會激勵學生去參與呢?而觀念的轉變要落實在實際的課堂中。英語課堂中如何創設語境是教師要著重思考的問題。毫無疑問,小學生更喜歡在游戲中學習。4.2.2課堂評價應充滿人文關懷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應凸顯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體現對學生個性的尊重,評價必須堅持正確的人文價值取向。4.2.3要真誠地愛學生,做到客觀公正一堂小學英語課上,學生每回答一個問題,教師就表揚加分,每說一段話,教師就獎勵一張貼紙。從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師沒有考慮活動的難易程度,一味進行雷同的表揚。教師要做到客觀公正,需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行為作出不同的口頭評價,讓學生感到「老師的評價就是針對我的。」4.2.4鼓勵學生自評、互評積極鼓勵學生自評和互評,進行面對全體學生的多主題評價。教師在評價某一位學生時可以推而廣之,對集體進行激勵;也可以開展學生互評。當然,這意味著教師的責任將更重,要機智地引導學生進行正面、友善的互評,否則會導致同學間關系的緊張、矛盾的產生,從而破壞集體的團結。
參考文獻:
[1]陳婉琳.熊德信.課堂即場評價型教學評析與啟示——以中山大學夏紀梅教授教學藝術為例[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8,(10).
[2]胡小妮,黃秦安.對數學提問環節實施科學的即時性評價的思考[J].中學數學教學,2010,(7):13-16.
[3]蔡偉.教師課堂評價質量標准研究[J].教育科學,2007,23(5):43-47.
[4]嵇建中.從實例透析小學生心理[J].廣東教育綜合,2009,(3):22-23.
;5. 淺談大學生英語閱讀能力提高中的障礙與對策
淺談大學生英語閱讀能力提高中的障礙與對策
【摘 要】 在英語學習方面,大學生們在精確且高效地閱讀方面似乎存在著困難,其原因是他們沒有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文章將試圖探討大學生在英語閱讀能力提高中的各種障礙並提出相應的對策。希望能對大學生在提高英語閱讀能力方面能有所幫助。
【關鍵詞】 英語;閱讀能力;閱讀方法;提高
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英語在全世界經濟貿易與政治交往中的地位也越來越突出。而英語閱讀則是一種獲取信息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因而提高大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點之一。英語閱讀能力的考察也是各種英語考試的關鍵題型之一,可見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對於大學生特別重要。如果要想通過各種英語考試 就必須在「閱讀理解」題型中獲得高分,這就要求大學生具有較高的閱讀能力。
一、詞彙量的缺乏
詞彙是構成語言的基本元素,詞彙量不足是影響大學生閱讀的主要障礙。掌握詞彙量的大小一般與閱讀速度成正比。如果把英語閱讀比做高樓大廈,那麼英語詞彙就好比建造大陸不可缺少的磚塊。如果掌握了足夠的英語單詞,在閱讀中遇到的生詞就會減少,閱讀速度就會。由於不需要猜測英語詞彙的意思,理解的正確率也會相對的提高。可見詞彙量對於提高閱讀速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英語詞彙浩如煙海,一個人是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英語詞彙的,即使掌握了大量的英語詞彙,在閱讀中也會遇到一些不認識的單詞。但是如果掌握了大量的詞彙的話,完全可以從句子的上下文中的邏輯關系猜測出生詞的意思。也可以通過英語的構詞法來猜測詞義。例如:英語中anhydrous 可能很多學生並沒有學過這個詞,但是如果知道了 an是「沒有」的意思,hydrous是」水」的意思,就可以猜測出「無水」的意思。相反的如果詞彙量不足的話,就會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因而掌握足夠的詞彙是提高英語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文化背景知識的缺乏
英語與漢語是兩種處在完全不同的歷史地理文化等背景中發展起來的語言。由於學生對於英國的人文地理知識的缺乏,所以閱讀中就難免會碰到一些閱讀問題。例如在中國文化中「東風(east wind)」一般被認為是令人愉悅的自然現象,因為中國位於地球的東半球,東風在中國是春天到來的象徵。在朱熹的《春日》一詩中便可見一斑: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但是英國位於地球的西半球。在英國,東風則意味著冬天的到來。西風給中國人帶來的是寒冷的聯想,但是在英國西風則給人們帶來了春的氣息。如雪萊的那首著名的Ode to the West Wind。如果不掌握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在有些英語文章中就不能很好的領會作者的本意。這就要求學生在平時學習時多注意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包括歷史知識,地理知識,文學知識等。通過閱讀英語文學名著與報紙雜志,觀看原版電影錄像戲劇等可以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背景,以達到豐富自己對於英國社會文化知識的了解,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這樣的學習英語方法也不會使人感到枯燥乏味,對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是極為有益的.。但是要拓寬知識面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因而大學生要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不斷的積累自己的知識,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因此,要提高英語閱讀能力學生在平時一定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對於英國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和積累。
三、良好的閱讀習慣的缺乏
大學生閱讀能力差,與他們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很大的關系。
(一)依賴詞典
學生在閱讀中經常是碰到生詞就查詞典。這不僅會造成閱讀速度的下降,而且會造成思維的不連貫,並且形成過分依賴詞典的毛病。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便是要讓學生養成根據上下文的邏輯關系或者根據單詞的構成來猜測詞意的習慣。
(二)邊讀邊譯
有些學生在閱讀時習慣將英語翻譯成漢語。逐字逐句的翻譯不僅會降低閱讀理解的速度,而且也不能完全理解文章的意思。所以應該告訴學生一定要改掉這種閱讀的陋習,養成用英語思維英語的正確閱讀方法。
(三)缺乏整體理解
有些學生在閱讀時太注重對每個句子的理解,甚至是一詞一讀,而不是從總體上把握段落和文章的含義,因而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支離破碎、不連貫,甚至誤解了文章的意思。其實只要掌握了文章的寫作技巧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個段落都會有一個主題句(topic sentence),然後是展開句(supporting sentences)。只要充分理解了主題句的意思,即使展開句有個別地方因為生詞的原因不能完全理解也不會妨礙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將每個段落的主題句找出來,把注重力集中在作者要闡明的思想內容上,就可以對文章有一個輪廓性的了解。
(四)缺乏大量閱讀
要提高閱讀能力,僅僅靠課堂上有限的學習時間而沒有課外大量閱讀的配合,想要提高閱讀能力亦是一句空話。閱讀能力的提高只有通過大量課外閱讀實踐才能實現。閱讀課上應該把精力放在學習閱讀技巧上。例如:詞義通過構詞法與語句邏輯猜測。但是有些學生不是從增加自己的知識與提高閱讀技能的願望出發,而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去閱讀,這樣就會造成閱讀量越來越少,越讀越慢,理解也就越來越差了。
總之,英語閱讀理解的提高在大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是廣大大學生提高英語水平的難點之一。閱讀能力的提高不可能憑借有限的課堂練習在短時間內就可以一蹴而就。所以我們應該培養閱讀興趣,自覺加大閱讀量,拓寬閱讀范圍,增加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熟練地掌握運用各種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策略及技巧,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6. 寫一篇關於學校課外閱讀的現狀,對其分析,看法的英語作文(新聞類的)
Internet has caused a decrease in reading. Besides, we,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to put the most time into our homework, as a result, there is little time for us to read anything else besides the textbooks. However, reading books in our spare time has many benefits. First of all, books allow us to use our imagination. Secondly, reading can be done anywhere as long as there is enough light. It doesn』t need electricity or access to the Internet.
7. 英語中的現象解釋類的文章是議論文嗎
不是
議論文應注意的問題:
一、 理順思路,嚴謹結構。
議論文的寫作思路,是議論文寫作過程中思維運行的軌道。如果不懂梳理寫作思路,就會「山窮水盡疑無路」,寫作議論文「冰泉冷澀弦凝絕」;如果善於梳理思路,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寫起議論文「間關鶯語花底滑」。
議論文,分析事實,論證道理,總要遵循一定的思維規律。這種思維規律反映在文章的外部形態上,就是具有一定體式的文章結構。議論問題的一般思維模式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大板塊。「提出問題」即在文章的開頭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分析問題」即在正文部分圍繞論點進行論證;「解決問題」即在結尾得出結論,或發出號召,提出前瞻性希望等。理順思路就要求作者在下筆之前關於「如何提出問題、如何解決問題、得出怎樣的結論或發出怎樣的號召」這些問題有一個系統地考慮,這樣才能寫出一篇結構嚴謹的議論文。
「提出問題」主要有五種思路。即開門見山提論點;講與論點相關的小故事生動引出論點;借名人名言有說服力的引出論點;由日常生活現象引論點;由與論點相關的優美語句引出論點。「解決問題」主要是對論點的重申或針對現實的號召。這兩部分的思路梳理起來相對較為容易,筆者在這里不再贅述。筆者想重點談談如何理順「分析問題」的思路。
「分析問題」部分即對論點進行論證的部分,是文章的重中之重。這一部分就更應按照一定的層次展開論述,理順其論述的思路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要理順這一部分的論證思路,在提出中心論點之後,應該問這樣幾個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何果?一般情況下一篇中學生的議論文習作,在分析問題部分只要從這四個問題中選擇一個或兩個展開即可。但不論從哪個角度展開,其分論點之間都要形成一定的聯系。一般來講有並列式、遞進式、對照式三種。如論點是「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個觀點意在強調「苦」的重要性。「為什麼苦很重要呢」?圍繞著這個問題去思考自然就可得到如下體現思路的分論點:①苦可以激發進取心;②苦可以培養堅強的意志;③苦可以培養創造精神。這幾分論點是對中心論點的條分縷析,它們之間是並列的,能夠顯示思維的全面性。又如論述「要勇於面對困難」可先問個「怎麼樣勇於面對呢」?圍繞這個問題思考可得到如下體現論證思路的分論點:①要承認困難,因為困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②要不怕困難,因為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③要分析研究困難,千方百計地戰勝困難。這幾個分論點之間是遞進的關系,是對事理作縱深剖析,能顯示思維的深刻性。再如「學貴多問」,圍繞這個論點提出「多問有何果,不多問又有何果」?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思考可得到如下體現論證思路的分論點:①多問可以相互參照,便於釋疑;②孤陋寡聞導致學業荒廢。 這兩個分論點是將事理分解成正反兩個方面,能顯示思維的鮮明性。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何果?」再通過對某一問題的回答理順文章思路,這樣就可以在下筆之前對「分析問題」部分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一般來講,寫作議論文的作者如果能梳理好「分析問題」部分的論證思路,也就解決了寫作議論文的重中之重,也就能將之與「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部分相聯系,寫出一篇思路順暢,結構嚴謹的佳作來。
二、理性議論,章顯深度。
議論文是靠議論說理的文章,應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只有充分的議論才能章顯理性的光輝、思想的深度。而現在好多學生的習作有述無論,有據無析,用堆砌的三五個事實論據來完成對論點的證明,沒有體現「我」的思辯色彩的議論之筆。這樣的議論文還停留在淺層次的羅列材料上,缺乏思想的深度。要想攻克這一弊病,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1)擺出事實論據後,要對論據有中肯的分析。只有議論性的闡述和分析,才能讓其更好地為論點服務。如:
自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起,世人頂禮膜拜的都是那些捨生取義的人,而鄙視唾棄苟且偷生的人。我想捨生取義固然可敬,但有時苟且偷生也是一種光榮。
三國後期,諸葛亮死後,姜維成了大將軍。為了完成丞相之遺志,他連年打仗。可最後軟弱的劉禪居然降了魏,姜維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也降了魏。可就在司馬昭死後第二年,奮斗直至兵敗身亡。象姜維這樣的人我們能說他貪生怕死嗎?他的偷生比殉死要承受更多的痛苦與折磨。我們可以想像,他選擇偷生要背負多大的輿論壓力呀!會有多少不懈的眼神,多少冷落的言語……他的偷生是一種爆發前的醞釀,而不是忠貞靈魂剝落。每一個有良知的人都不應因他的偷生而羞辱他,而應為他喝彩,視他為一種光榮。
這段話的後五句是對論據「敘」之後的「議」,有了它,論據才能更好地為論點服務,才能將「議論」二字更好地體現出來。
( 2)可以圍繞論點進行正反對比、比喻性的理性議論。議論文不光可以舉正例、反例,還可正反對比的理性分析。如以「寬容是美德」為論點的文章可以這樣議論:
一個懂得寬容的人一定是個胸懷開闊,目光長遠的人,他們懂得以大局為重,以長遠利益為重,這樣的人肯定能獲得事業與名望的雙豐收。一個不懂寬容的人一定是個心胸狹隘,鼠目寸光的人,他們只斤斤計較於眼前私利,雖可能收獲一時的利益,但最終定會身敗名裂。
當然還可緊扣論點以比喻論證的形式章顯理性的思維。如以「我們應樹立遠大目標」為論點的文章可這樣比喻議論:
目標對於成功,猶如空氣對於生命,沒有目標的人不可能成功。如果一艘輪船在大海中失去了方向,就會在海上打轉,直到把燃料用完,仍然到達不了岸邊。事實上,它所用掉的燃料,已足以使它來往於大海兩岸好幾次。一個人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以及達到這些目標的明確計劃,不管他如何努力工作,都像是一艘失去方向舵的輪船。
也可這樣比喻議論:
對奮發的人來說,目標就是一支號角;對迷茫的人來說,目標就是一聲呼喚;對痛苦的人來說,目標就是一爐炭火;對勤勉的人來說,目標就是一張風帆。
當然還可將正反對比與比喻結合起來進行理性分析。如以「行動是目標實現的保障」為論點的文章可這樣議論:
沒有目標的努力就像在黑暗裡摸索,沒有努力的目標就像是一顆沒發射的衛星,怎能飛向太空呢?只有目標和行動相結合,鳥兒才有了翅膀有了腿,才能自由的棲息,飛翔。
有了對論點的正反對比、比喻性的議論分析,就能在議論文中體現「我」的思辯色彩。
(3)做嚴密性的補充論述,章顯思想上的深度。議論文要求嚴密,無懈可擊,在議論文的總結之前來一段議論性的嚴密分析,既能更好地論證論點,又能體現思維的嚴密、思想的深刻。如《學會諒解》一文結尾之前這樣議論:
我這里所說的諒解不是無原則的妥協對讓,當遇到有損個人尊嚴、民族利益、國家榮譽的言行時,我們就不該諒解。
以「目標」為話題的文章也可這樣嚴密論述:
我這里所說的目標不是不切實際,好高鶩遠的空想;而是對自身能力清醒認識之後量身定做的理想。不是有損於他人、民族、國家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是實現自我價值,造福於人的美好願望。
有了這樣的論述,文章論證嚴密了,思維的全面性,思想的深刻性也就體現出來了。
議論文可以有一定的記敘之筆,但如果「敘」的過多就會消弱議論的性質,就會顯得膚淺,只有議論之筆占文章的大部分篇幅,才能體現論證色彩、思辯色彩,文章才有了思想上的深度。
三、過度有方,粘連得當。
一篇好的議論文除了思路順暢,結構嚴謹;以議為主,較有深度之外,還要做到過度有方,粘連得當。
(1) 論點與論據之間的過渡。這就是要求作者在觀點與事實論據、理論論據之間,用恰當的詞語來勾連,以接通文氣,使觀點和事例在語言形式上暢通無阻。
如:往事如煙,似水流年,漫漫人生路,我們總是面臨無數的選擇,無數的取捨,有時放棄一些東西是艱難的,因為這些東西或美麗、或精彩、或誘人,但當你放下之後,也許你會突然發現:原來放棄也是一種美麗。
當我們回顧浩瀚的歷史,當我們打開塵封的記憶,我們不難發現,有些人放棄少許卻獲得很多。東晉陶淵明不與世俗合污,不為五斗米折腰,他放棄了俯仰由人的仕途,卻享受到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愜意;唐代李白一生豪放不羈,浪漫飄逸,他不願低頭催眉,寧願棄官而去……
又如:諒解是人類的美德,是一種高尚的品質。在人際交往中,同志之間的諒解、支持與友誼比什麼都重要。
確實諒解非常重要,先哲們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聖人孔子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說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這種以己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諒解他人的深刻含義。
這兩段文字都是第一段提出論點,第二段舉事實論據或理論論據論證論點,第二段的首句就是「過渡」,正是有了這句過渡,觀點和論據才有機地聯系起來,上下文才一脈相承,暢通無阻。
(2)論據與論據之間的過渡。
在議論文中,論據與論據之間(這里主要是說事實論據)也要恰當過渡,文氣才能貫通。我們要注意詳寫的例子與略寫的例子之間的過渡,正面的例子與反面的例子之間的過渡,道理論據與事實論據間的過渡,古今中外間的事例的過渡等等。
如:蒲松齡一間草棚,一支毛筆,幾張板凳,幾壺茶水,他長期傾聽無數路人講述民間故事,因而文學史上便有了小說集《聊齋志異》。
學會傾聽,不僅能讓我們寫出精妙的文章,還能讓統治者、領導人在體察民情、安邦定國方面有所作為,取得成就。
唐太宗廣開言路,他善於傾聽魏徵等忠臣的進諫,改革時弊,才有「貞觀之治」我國的多黨合作制和政治協商制度,不就是為了傾聽各民主黨派提出的關於革命和建設的合理意見嗎?中國共產黨人學會了傾聽,才有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和中國建設的突飛猛進!
可見,學會傾聽,在歷史上,在現實里,都是有極大的好處的。相反如果不會傾聽,則於己、於人、於家、於國都會造成或大或小的傷害。
周厲王閉目塞聽,把百姓的意見當成洪水猛獸,把提意見的人抓來殺掉。周厲王最終沒有好下場。西楚霸王項羽聽不進謀士范增的建議,最後落得個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的悲慘結局……
在節選的這幾段文字中,第二段、第四段都起到了粘連上下文論據的作用,有了這樣的過渡、粘連,論據的取材就可縱橫上下五千年,綿延東西幾萬里;有了這樣的過渡、粘連,也就有了文章的順暢。當然寫作議論文還要處理好各層之間的過渡。這里不再舉例。
8. 高考英語閱讀七選五的代詞指代現象
高考英語閱讀七選五是一種難度較高的題型。完形填空考的是填詞,而閱讀七選五考的是填句。考生做這種題型時不僅要考慮上下文的連貫性,而且要應對兩個多餘的干擾項的影響。這兩個干擾項通常被設計得與正確選項非常接近,容易混淆考生的判斷。
高考英語閱讀七選五強調上下文連貫性。這種連貫體現在句子、段落在銜接時會使用邏輯連接詞、代詞等。
本文主要分析的是代詞指代現象。這種題型在2019年全國1、2、3卷均出現,但是更早以前則出現的次數較少。
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卷I)七選五第40題
原文如下:
Is Fresh Air Really Good for You?
We all grew up hearing people tell us to 「go out and get some fresh air.」 36 According to recent studies,the answer is a big YES,if the air quality in your camping area is good.
37 If the air you』re breathing is clean-which it would be if you』re away from the smog of cities-then the air is filled with life-giving,energizing oxygen. If you exercise out of doors,your body will learn to breathe more deeply,allowing even more oxygen to get to your muscles(肌肉)and your brain.
Recently,people have begun study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natural world and healing(治癒). 38 In these places patients can go to be near nature ring their recovery. It turns out that just looking at green,growing things can rece stress,lower blood pressure,and put people into a better mood(情緒).Greenery is good for us. Hospital patients Who see tree branches out their window are likely to recover at a faster rate than patients who see buildings or sky instead. 39 It gives us a great feeling of peace.
40 While the sun's rays can age and harm our skin, they also give is beneficial Vitamin D. To make sure you get enough Vitamin D—but still protect your skin— put on sunscreen right as you head outside. It takes sunscreen about fifteen minutes to start working, and that's plenty of time for your skin to absorb a day's worth of Vitamin D.
選項
A. Fresh air cleans our lungs.
B. So what are you waiting for?
C. Being in nature refreshes us.
D. Another side benefit of getting fresh air is sunlight.
E. But is fresh air really as good for you as your mother always said?
F. Just as importantly, we tend to associate air with health care.
G. All across the country, recovery centers have begun building Healing Gardens.
這篇文章主題是關於新鮮空氣的益處。去戶外不只意味著呼吸新鮮空氣,有助於清肺;多看自然景物也有助於調節情緒,保持好心情;同時戶外的陽光也有益處,有助於補充維生素D。
其中,第40題的空格設置在段首。段首設空通常意味著填進去的句子要能承上啟下,尤其是概括本段中心。分析本文結構可知,首段的作用主要是引入話題,而後面幾段是分別列舉去戶外呼吸新鮮空氣的好處,屬於總分結構。在列舉了清肺、調節心情等好處之後,最後一個好處是通過適當的日曬補充維生素D,因此第40題的空格要能夠承上啟下,從上面的好處過渡到最後一個好處。D選項的another side benefit即「另一個附帶好處」可以起來這個作用。
答案
36. E
37. A
38. G
39. C
40. D
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卷II)39題
Imagine a child standing on a diving board four feet high and asking himself the question:「Should I jump? This is what motivation or the lack of it can do. Motivation and goal setting are the two sides of same coin. 36 Like the child on the diving board, you will stay undecided.
37 More than that, how should you stay motivated to achieve the goal? First, you need to evaluate yourself , your values your strengths, your weaknesses, your achievements, your desires ,etc. Only then should your you』re your goals
You also need to judge the quality and depth of your motivation. This is quite important, because i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your commitment. There are times when your heart is not in your work. 38 So, slow down and think what you really want to do at that moment. Clarity(清晰)of thoughts can help you move forward.
Another way of setting realistic goals is to analyze your short and long term objectives, keeping in mind your beliefs, values and strengths. Remember that goals are flexible. 39 They also need to be measurable. You must keep these points in mind while setting your goals.
Your personal circumstances are equally important. For example, you may want to be a Pilot but can』t become one because your eyesight is not good enough. 40 You should reassess your goals, and motivate yourself to set a fresh goal.
You will surely need to overcome some difficulties, some planned, but most unplanned. You cannot overcome them without ample motivation. Make sure that you plan for these difficulties at the time of setting your goals.
選項
A. This can affect your work.
B. So how should you motivate yourself?
C. However, this should not discourage you.
D. So why should we try to set specific goals?
E. They can change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F. Motivation is what you need most to do a good job.
G. Without motivation you can neither set a goal nor reach it
這篇文章是關於遇到多個選擇時,人們容易因為猶豫不決,於是沒有採取任何行動。本文分析了這種現象,並給出了多個建議。
其中第39題屬於段中設空。段中設空通常需要填充的句子能與前後句銜接。仔細品讀本段,
Another way of setting realistic goals is to analyze your short and long term objectives, keeping in mind your beliefs, values and strengths. Remember that goals are flexible. 39 They also need to be measurable. You must keep these points in mind while setting your goals.
前句的意思是「另一種設置現實目標的方法是分析你的長短期目標,記住你的信仰、價值觀和強項。記住這些目標是靈活的。」
後句的意思是「他們也應該可測量。設置目標時,你必須記住這些要點。」
那麼做題時應該注意幾個要點。第一,這里的「他們」指的是什麼呢? 根據上下文,這個「他們」應該是指目標。第二,在意思上,因為前句提到了目標是「靈活」的,後句提到了「也應該可測量」,那麼中間這個空的句子應該也是指目標的特徵,並且應該能跟前句的意思保持統一,因為後句的「也」意味著已經切換入另一個意思。綜上所述,此空應該包含要點,第一是目標的復數,第二是「靈活」的近義詞。各選項中只有E選項「他們能根據環境而改變」是符合這兩個要求的。
答案
36.G
37.B
38.A
39.E
40.C
大家在留言區寫下自己的答案吧!
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卷III)38題
In an online class, developing healthy patterns of communication with professors is very important. 36 While I have only listed two of each, there are obviously many other situations that can arise.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extend the logic(邏輯)of each to their particular circumstance.
Do's
• 37 Questions about subject content are generally welcomed. Before asking questions about the course design, read the syllabus(教學大綱)and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information to be sure the answer isn't hiding in plain sight.
• Participate in discussion forums(論壇), blogs and other open-ended forums for dialogue. 38 Be sure to stay on topic and not offer irrelevant information. Make a point, and make it safe for others to do the same.
Don'ts
• Don't share personal information or stories. Professors are not trained nurses, financial aid experts or your best friends. If you are in need of a deadline extension, simply explain the situation to the professor. 39
• Don't openly express annoyance at a professor or class. 40 When a student attacks a professor on the social media, the language used actually says more about the student. If there is truly a concern about a professor's professionalism or ability, be sure to use online course evaluations to calmly offer your comments.
A. That's what they are for.
B. Turn to an online instructor for help.
C. If more information is needed, they will ask.
D. Remember that online professors get a lot of emails.
E. Below are some common do's and don' ts for online learners.
F. Everyone has taken a not-so-great class at one time or another.
G. Ask questions, but make sure they are good, thoughtful questions.
答案
36. E
37. G
38. A
39. C
40. F
9. 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改革探析教育論文
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改革探析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 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改革
【論文摘要】 現代閱讀理論認為閱讀過程是個復雜的心理語言活動過程,閱讀能力是英語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然而,目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環節的現狀和實際效果卻不容樂觀。為此,克服傳統閱讀教學的弊端,認識閱讀過程的本質,並運用現代閱讀理論有效地指導閱讀教學已尤顯必要。本文在介紹閱讀的本質與過程的基礎上,分析了目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並提出了改進對策,以期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水平。
一、閱讀的本質與過程
隨著應用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的發展,人們已經認識到閱讀不僅是指自下而上的心理過程,而且還是一種主動的猜測——證實的心理過程。在這種多元和復合的心理活動過程中,讀者並不是逐字逐句地理解,而是要結合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包括句法知識、語義知識、背景知識以及篇章知識等,對閱讀材料所要表達的意思進行推論,然後層層推進,並對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形成的各種預測、假設加以證實和修正。閱讀不僅需要語言知識的運用,而且還需要綜合運用其對閱讀內容所涉及到的客觀事實和背景材料的理解、閱讀過程中得到的推論、預測、甚至印象等。
現代閱讀理論認為閱讀過程是個復雜的心理語言活動過程。閱讀不僅要理解文字元號的表層結構,掌握詞和句等語言結構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理解語義的深層結構轉化,要能對材料所傳遞的信息進行分析加工、聯想和預測。因此,閱讀理解既是語言文字的學習和使用過程,也是讀者已有的背景知識和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和處理過程。
二、傳統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仍以注入式教學為主
教師一言堂,學生的學習過程只是被動地接受,機械地積累語言知識;教材在不少學生眼裡只是詞彙語法的載體,學生從中獲取的知識僅限於孤立靜態的語言表達方式。這種缺乏充分互動的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存在諸多缺陷。
(二)注重知識點的傳授,忽視閱讀能力的培養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語言點、句法結構等語法知識是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和任務,教師在講解所謂的閱讀課時卻更像是語法分析課或是詞彙講解課,他們往往習慣把一篇完整的語篇分割為一個個句子,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詞義、句法講解,以至於閱讀教學的全部內容變成了語言知識的傳授。這種教法只注重講解語言知識,注重語句的理解,而忽視文章上下文的邏輯關系、段落的過渡、銜接、文章結構、寫作風格等相關知識點的內在聯系,長次以往,閱讀將不再是閱讀,而只是詞彙等知識點的單純堆砌。在錯誤導向下,學生在閱讀中過分注重語法分析、語言細節,對閱讀內容不能進行正確的分析、理解、歸納,閱讀水平只停留在最原始的狀態。
(三)教師片面強調教學,嚴重忽視學生的心理因素
教師片面強調教學,忽視了大學生心理因素。這種填鴨式的講授方式,將師生的關系定格為被動與盲從上,教師機械的講,學生被動的聽,沒有交流,沒有互動,,最後導致課堂教學中乏情感交流的缺乏,學生上課參與意識不強,對英語缺乏興趣等現象。
三、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改進的對策
(一)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
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能力是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將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調動其積極性,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同時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自由發揮的空間和學習的平台,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對學生,教師應該「授之以漁」,不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拐杖」。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把教師的必要指導與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動。
(二)注重文化知識的導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0世紀以前的閱讀理論將閱讀理解看作是語言解碼和從字、詞、句中構造意義的過程。隨著認知研究的發展,人們開始注意到非語言因素即已有知識對閱讀理解的作用。閱讀理解是一個復雜的認知心理過程,它既是語言文字的處理過程,又是學生已有背景知識的運用和處理過程。讀者已有的知識在閱讀理解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在閱讀英語文章時,中西文化的差異往往給學生帶來理解上的許多困難。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嚴重影響了學習者對文章的正確理解。因此閱讀教學中向學生介紹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背景知識尤為重要。在閱讀訓練中,採用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激活和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識,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預測,預測文章內容發展的方向,並根據實際讀到的內容驗證和調整自己的預測,增強閱讀能力。這樣,就可以彌補詞彙語法層次上的不足,突破逐字逐句所造成的讀速問題。
(三)重視學生閱讀心理機制,消除不利心理因素
作為一名成功的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機智靈活的教學方法,熱情投入的敬業精神,還要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畢竟教學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而非人與物的交往。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積極的情感能創造有利於英語學習的心理狀態,而消極的情感會影響學習潛能的正常發揮。作為教師應:①了解技能形成的過程與條件。包括刺激與反應的接近,以及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刺激進行行為的'引導。其次,了解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及對學習的影響。再次,了解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習動機以及充分了解個性的心理發展。②消除學生的焦慮情緒,促進心理平衡。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體驗,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反映。焦慮是由於學生的自我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產生的困惑感。目前學生由於種種外在信息強化學生學好英語的信念,使得自我壓力不斷增大。教師應當針對每個學生的情況提出適當的要求,進步時予以肯定。同時讓學生了解認知規律,懂得學習中某些停滯和挫折是語言學習中的必然現象,以消除學生的焦慮感,使其保持心理平衡狀態。
(四)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定勢,逐步提高英語閱讀技巧
訓練英語思維定勢可通過以下方式。(1)通過朗讀課文的方式。朗讀是將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尤其是在閱讀知識轉化為表達能力時,朗讀的作用尤為重要。通過朗讀課文的方式,讀者可以培養英語句型模式感,將句子所表達的意義外化在語言表達方式和句子結構上。(2)通過句型訓練的方式。句型快速反應訓練也是培養英語思維定勢的有效辦法。英語基本句型有限,基本句型的擴展也是有規則的,外語學習者要盡快熟悉這些句型及其擴展規則,盡快將約定俗成的句型及其規則同化到語言感知的思維定勢中。(3)通過視覺感知訓練的方式。通過朗讀課文或句型訓練之後,可以進行視覺感知的快速訓練,以提高思維定勢的反應速度,訓練時可使用學生沒有讀過的文章,亦可使用超出學生閱讀才能的閱讀材料,以鍛煉他們的閱讀語能。
;10. 2018全國一卷英語閱讀理解B篇分析
個人認為本文是兼有敘事風格和新聞風格的一篇文章。
通過文中幾個關鍵信息The eight-part series (系列節目),ITV,
Good Morning Britain等初步可以判斷主人公的個人身份可能是電視台host。由此我們需要釐清一個現象,那就是選文的背景。很明顯,本文選自外刊,也就是說文章是國外媒體,所以針對其當地人為主要閱讀對象,寫作風格和語言也是有針對性的,正如假如媒體撰文關於我們的中央電視台的某節目和節目主持人的話,我們會對相關信息有一定的背景了解,無需文章再贅述,而本文也是如此,反過來,它相對於我們這些對背景了解甚少的讀者來說,某些信息就需要猜測,所以拿來作為高考題目選文,感覺上至少陌生背景信息一定不要影響學生理解文本核心信息和作答為佳。
第一題,命題人順序命題,看第一段信息,此段信息也是本文比較關鍵的信息,它為下文的正確閱讀理解有一定的鋪墊作用。關鍵信息點be used to,but ,guests,cook up a storm 等可以大致確定她身份的一個變化。最重要的語篇標志詞but把她的工作性質進行了轉折,有助於作答第一題。所以B為答案,干擾比較大的是A,因為此項信息沒有更多信息支持是否she enjoys embarrassing her guests ,因為在歐美人士的思維和語言使用中會有一種隱含的意思,有時候會有詼諧風格,所以此項內容站在國內思維角度算作是干擾信息吧。guests on the sofa坐在沙發上的特邀嘉賓
Grill這個詞彙的使用是非常微妙的,詞典中b義原本就是a義的轉喻。這裡面應該有修辭在裡面。還有就是英漢詞典中也明確標明詞義「拷問」,對應英文釋義就可以理解了。那麼我們可以推斷Susanna原來主持的節目是早間的一檔類似於智力問答一類或者涉及需要和嘉賓進行問題交流的節目。至於具體節目內容不需要具體探究。作者在此處使用了grill這個詞,非常生動,很形象又和下文中所提到的cook food等內容有一定的呼應,比較恰當。cook up a storm 這個詞快不屬於關鍵信息詞,但是此處根據語境可以命制一條詞義理解題目,會比較好。
接下來第二題,命題人順序出題,此題的出題點選擇的過於細微。題干中有具體指示詞,回原文查找信息,然後理解細節,題干提示How,那就側重點放於此。看原文she visits a different home each week and with the help of chef Matt Tebbutt offers top tips on how to rece food waste, while preparing recipes for under £5 per family a day,認真理解此處信息會發現Matt Tebbutt幫助她的是為她提供建議,來自於一線廚師的建議。也就是說她的節目當中可能會先預訂好每日的菜譜,按照菜譜去做菜,且按照要求,做菜的成本控制在每日每戶不超過5£。下文也有幾處提到Matt,但是對於Matt在整個電視節目中具體做什麼,從文本內容本身是無法得出的,假如推測的話,也可以有不同的推斷,所以還是呼應上面的說法,本文的目標閱讀對象是熟悉這一電視節目的人,所以文中沒有相對於某些具體信息做細致交代,事實上命題人有可能是在迴避不精確理解,打了一個擦邊球,cooking matters 很難理解具體表達什麼,可以理解為「烹飪方面相關事項」。而此處,命題人的闡述感覺很奇怪,但是又不能完全否定,鑒於其他干擾基本可以排除,那麼答案只能鎖定C。
文章行文至此,作者插入了一段對於電視節目的大致介紹。命題人在此確立了一個命題點,假如一定要歸類的話,可以歸類為作者「寫作手法或者作者寫作意圖題」,從文章篇章角度看,突出強調這一段在整個篇章結構中的作用。根據上下文來看,答案很明顯。因為此段內容和前後內容沒有明顯的總結和因果等關系。
27題標題歸納題。讀懂文章就可以做出正確答案,干擾項基本設置也算合理。但是,假如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把標題作為文章大意來使用的話,那麼會感覺本文的文章風格和脈絡不是特別恰當。而且D項的表達也感覺比較牽強。求證了下題源,原標題確實和本標題不一樣。Good Morning Britain』s Susanna Reid on new cooking on a tight budget,
本文本的優點在於題材比較貼近生活,但不是中國高中生的生活,少花錢做好食物的觀點也有正面價值觀導向,但是因為文章寫作風格的限制,核心觀點並沒有深入介紹和剖析。且命題點受限,命題局限。文章另外還可以挖出一兩個其他題點的。
以下為原文文本和圖片
Good Morning Britain』s Susanna Reid is used to grilling guests on the sofa every morning, but she is cooking up a storm in her latest role — showing families how to prepare delicious and nutritious meals on a tight budget. In Save Money: Good Food, she visits a different home each week and with the help of chef Matt Tebbutt offers top tips on how to rece food waste, while preparing recipes for under £5 per family a day. And the Good Morning Britain presenter says she』s been able to put a lot of what she』s learnt into practice in her own home, preparing meals for sons, Sam, 14, Finn, 13, and Jack, 11. 「We love Mexican churros, so I buy them on my phone from my local Mexican takeaway restaurant,」 she explains. 「I pay £5 for a portion (一份), bur Matt makes them for 26p a portion, because they are flour, water, sugar and oil. Everybody can buy takeaway food, but sometimes we』re not aware how cheaply we can make this food ourselves.」 The eight-part series (系列節目), Save Money: Good Food, follows in the footsteps of ITV』s Save Money: Good Health, which gave viewers advice on how to get value from the vast range of health procts on the market. With food our biggest weekly household expense, Susanna and Matt spend time with a different family each week. In tonight』s Easter special they come to the aid of a family in need of some delicious inspiration on a budget. The team transforms the family』s long weekend of celebration with less expensive but still tasty recip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