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碩士文獻閱讀報告範文
1. 英語教育碩士畢業論文
關於英語教育碩士畢業論文範文
引導語:關於英語教育碩士畢業論文範文,供英語教育碩士生借鑒與參考!
關於英語教育碩士畢業論文範文
基於研究生教育中醫學英語教學方法的構建
1 講解與本課相關的構詞法
醫學英語的關鍵悄型在詞彙, 主要是名詞和形容詞。名詞和形容詞由前綴、詞根和後綴組成。因此, 若能熟練掌握一些與本課相關的前綴、詞根和後綴, 那麼許多長詞、難詞便迎刃而解。如講授《大學公共醫學英語》(上)中第4單元的Text B—HeartFailure時,可先講解如下構詞要素。詞根有:( 1)“cardi- ”表示“心”, 如 electrocardiogram( 心電圖) ;( 2)“myo- ”表示“肌”, 如cardiomyopathy( 心肌病) ;( 3)“steno- ”表示“狹窄”, 如 www.51lunwen.com stenosis( 狹窄) ;( 4)“vaso- ”表示“血管”, 如 vasodilator( 血管舒張葯) ;( 5)“aort- ”表示“主動脈”, 如 aortectomy( 主動脈祥運唯部分切除術) ;( 6)“thromb( o) - ”表示“塊, 血栓”, 如 thrombin( 凝血酶) 。前綴有:( 1)“brady- ”表示“慢, 遲鈍”, 如 brandycardia( 心動過緩) ;( 2)“tachy- ”表示“快, 快速”, 如 tachycardia( 心動過速) 。後綴有:( 1)“- pathy”表示“疾病或療法”, 如 hydropathy( 水療法) ;( 2)“- gram”表 示“ 圖 , 像 ”, 如 thermogram( 溫 度 記 錄 圖) ;( 3)“-graph”表示“描計器”, 如 electrocardiograph( 心電描計器) 。對前、後綴及詞根的講解不宜過多, 最多佔用 20 分鍾, 否則學生會不不易接受。
2 閱讀全文, 寫出概要或分段總結
閱讀是對新學詞彙的復習, 在具體環境中, 學生可將詞彙記得更准、更牢。讀完之後要讓學生寫出概要或分段總結, 這樣他們能進一步理解全文。這種方法有助於培養他們的速讀能力。對研究生來說, 醫學英語的學習重點在於閱讀與翻譯。一要能讀懂外文文獻( 尤其是英文文獻) , 這樣才能滿足未來工作中對英語的需求; 二要能英漢互譯一些文獻, 這樣才能精確地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 同時也能把自己的東西譯成英文, 供更多人查閱與參考, 從而有助於學術交流。而速讀是讀懂大意的最佳方法, 因此要培養學生這一良好的閱讀習慣。另外, 寫作也是研究生未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梁正溜教授指出: 理解是輸出的基礎, 理解只有在輸出中才能得到檢驗和修正。換言之, 只有讀懂了, 才能寫好; 而寫的過程又是對全文再一次理解與修正的謹培過程。通過這樣的練習可有效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閱讀有助於復習剛學到的詞彙, 速讀有助於掌握大意, 寫作有助於再一次把握全文並為翻譯打基礎。
3 分組翻譯, 互相學習
華仲樂教授指出: 表達空間創於課堂討論之中, 這種討論本身就是一種雙方互動的交際, 負載大量參考信息, 幫助學生自我肯定、自我修訂, 從而達到讓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維和參與的目的。仍以文中提到的“Heart Failure”一課為例, 讓學生 4 人一組, 每組翻譯一小段。分組翻譯的優點很多:
( 1) 取長補短、相互學習。應屆生英語基礎往往比較扎實, 較長、較難的句子也能翻譯出來; 而往屆生則專業知識比較扎實。他們可以取長補短, 在討論中相互學習, 同時也能增進彼此的了解, 使其學會合作。
( 2) 態度認真、精益求精。每組任務量都不大, 少而精, 鍛煉了他們嚴格認真、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 3) 翻譯技巧初步涉獵。翻譯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提醒學生注意某些翻譯技巧, 如詞義的處理、詞性的轉換、增譯、省譯、被動語態的翻譯以及長句的處理等。總之, 分組翻譯既可讓學生練習翻譯技巧, 學習語言知識和專業知識; 又可讓其增進了解、學會合作。
4 教師點評, 共同促進
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後, 每組派一名代表匯報他們的研究成果, 其他學生則注意聽別人的翻譯是否與自己的譯文相符。匯報完後, 可先讓其他組成員提出異議, 然後教師點評。教師點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注意翻譯技巧。如詞義的選擇、詞性的轉換、增譯、被動語態的翻譯等。( 2) 注意某些常用醫學詞( 組) 的翻譯。如上文提到的“Heart Failure”一課中, secondaryto 譯成“繼發於”, be associated with 譯成“和...並發, 伴有...”。( 3) 注意某些專業術語的翻譯。如 pressure overload 和 volumeoverload 分別譯作“壓力超負荷”和“容量超負荷”, p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譯作“陳舊性梗死”, 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pressure 譯作“肺毛細血管楔壓”。
5 精選練習, 鞏固復習
本教材的優點之一是練習出得好, 尤其是 Text B 的練習,緊密結合所學知識, 能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所學知識。如第 1題“answer the questions”, 有助於學生理解全文; 第 2 題“definethe terms”, 有助於學生練習口語表達; 第 3 題“phrases transla-tion”, 有助於學生復習所學專業詞彙; 第 4 題“summary transla-tion”, 既鍛煉了學生的漢譯英技巧, 又進一步理解了全文, 且通過英漢互譯進一步了解 2 種語言的差異。這些練習可以精選、也可以全做, 總的來說, 這些練習從閱讀到翻譯再到口語都有所涉獵。教師可充分利用課後練習, 有選擇、有目的的專項或集中講解, 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綜上所述, 這種教學模式可促進師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增進了師生間、學生間的相互了解, 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Dudley Evans, St John.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黃和斌.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M].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01.
[3]趙貴旺. 大學公共醫學英語( 上) [M]. 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6.
[4]梁正溜. 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輸出[J]. 外語界, 1999, 76( 4) : 53.
[5]華仲樂, 梁正溜. 探索新世紀醫學英語教學之路[J]. 外語界, 2001, 82
[知識拓展]
下文是教育類畢業論文經典參考範文
教育問題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踐問題。作為理論問題必然涉及教育目的、意義、思想等;作為實踐問題又涉及如何實現教育的目的、意義和思想等。故此,兩者的研究都離不開價值的視野。教育本身的行為就是一個價值的行為。關於教育價值問題的研究,我國學者起步較晚,而國外在18世紀就已經開始研究了。斯賓塞最早提出“什麼知識最有價值”的問題;杜威將教育價值分為內在價值與工具價值,一個是個體意義,一個是社會功用。此後,人們又從文化價值觀和哲學價值論等角度對該問題給予論述與研究。
一、教育是一種價值選擇
教育和價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教育是有目的性的,有目的必然有價值。價值又有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教育與價值的邏輯體現在:1)教育與價值之間沒有任何關系;2)教育的概念是基本的,價值的概念是根據教育的概念來界定的;3)價值的概念是基本的,教育的概念是根據價值概念來界定的;4)教育概念和價值概念都不能根據對方來界定自己。本文要研究的是教育價值,所以,主要講先有教育,再有教育價值。王坤慶教授認為,價值在哲學的意義上是與事實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如果說事實主要是科學研究對象的話,那麼,哲學則要回答價值的問題。引用李凱爾特(h.rickert)的話就是,世界是由現實和價值構成的,主體與客體是現實世界的一個部分,與這個部分相對的是價值的世界。教育的行為在每個有理性的人看來都會是價值的行為。教育價值是一種內涵於教育活動中“好”的屬性,它客觀地存在於教育現象之中。正因為教育是有價值的,所以,它自產生以來,一直是影響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方式。由於有了教育,人類文明才得以傳承、創造和轉化。教育價值在本質上反映的是一種積極的、向上的、肯定的和好的方面的含義。在教育實踐中選擇正確的教育價值,分析和克服負面和消極的教育價值是非常必要的.。
教育是一種價值選擇,體現在作為社會實踐主體的人的一種需要。按照價值主義的看法,價值是完全依賴於人的,是依賴於人的主觀需求的。某一事物有價值,是因為人們追求它和需要它,因而價值主要取決於人的需求。教育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提高人的文化水平,使人獲得謀生的技能,改變人們的生存環境和提高生活質量。值得注意的是,價值主觀主義並不認為主觀需求就是價值,而認為主觀需求所指向的東西才有價值。教育只有在教育客體本身的知識內化以後,變成一種能力和水平,使客體能夠獲得他所想要的東西時,才能體現價值。可見,教育價值的體現一般要滿足三個條件,即教育對象對客體的有用性;教育對客體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客體對事物有用性所具有的慾望或者說偏好。
教育是一種價值選擇,教育的行為對某種價值的取向,都是價值觀作用於人的結果。人們對某個問題的態度、看法、認識也是受教育水平不同而不同的。換句話說,就是不同的人價值觀不同。教育價值觀有正確和錯誤之分。教育是一種以正確價值觀為基礎的價值選擇,教育的價值選擇是主體對客體的一種行為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的需要不斷得到滿足,客體的屬性不斷得到認識和改造,主體和客體在教育實踐活動中趨於一致,並向積極的、肯定的和完善的方向發展,使人類社會不斷趨向於文明和進步。
二、目的價值和工具價值
自從人類主動地辦教育和受教育以來,教育就自然地被工具化了。社會、個人都是要通過教育,追尋教育以外的利益,並認為教育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救國”、“科教興國”、“經濟要發展,教育要先行”之類的說法,反映了社會始終是把教育定位為一種工具,其邏輯推論是:“如果教育對於經濟發展沒有用處,國家、社會是不可能熱心辦教育的。對於個人來說,教育的意義也無外乎工具。”[1]21~22由此可見,教育價值是目的實現的工具。其實任何教育都有兩種價值,教育價值也不例外。教育價值主要是理論研究的內容,旨在判斷教育活動有哪些價值以及如何去追求和實現這些價值,以此形成一種有邏輯聯系和基本概念的理論體系。我認為,教育價值還有一個是滿足人生存和發展的價值,是基本的目的價值。工具價值是教育活動的一種類型,是人們在正確的教育價值觀的引導下所從事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稱謂。目的價值和工具價值構成兩個不同的價值領域,但都離不開哲學觀的指導。從歷史的發展來看,西方的價值教育是由於哲學上人們反對唯科學主義、倡導維護人的尊嚴和個性的一種教育應對。教育的目的價值和工具價值的關系是密切的,教育是主體價值取向的價值選擇,教育的主體是人,而人的需求指向肯定是有目的的和需要工具的。人對一個事物有目的,那麼就要有實現此目的的工具。中國有句古話,“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就是反映目的與工具的關系。因而,目的和工具對人也是有價值的。教育具有目的價值的同時也具有工具價值,因此,可以說,教育價值具有雙重性。教育作為人的基本需求,既是目的,又是工具;既有目的價值,也有工具價值。目的價值和工具價值的主客體有時是統一的,有時又是分離的。作為個體本身的目的價值和工具價值的主體和客體是一致,作為主體對客體實施教育時,主體更關注的是目的價值,而客體為實現主體對自己的要求,必然要採取相應的辦法和工具,因此客體更關注工具價值。從目的和工具來考察教育,不僅能提高教育的效益,也會使我們的教育偏向好的方面。也就是說,目的正確,工具未必正確;目的不正確,工具有可能就不正確,即使正確也達不到正確的目的。當然,目的和實現此目的的工具也是相對的,目的有正當與不正當之分,不正當的目的談不上有教育價值,只有正當的目的才有目的的價值。實現目的的工具既有一個合理性的問題,也有一個合法性的問題,目的不能約束工具的合理和合法性,但是它們之間也是有內在聯系的。
三、教育價值的主要體現
1.教育的個體價值
教育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自我實現的基本需要。個體有自己的理想、願景、志向和態度;個體與社會相融,適應社會生活發展的要求,希望不斷提高自己的生存質量和社會地位。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其實就是自我實現的實踐過程。自我實現的實踐過程導致個體必須學習知識和獲得技能,接受教育。個體的自身發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展示的結果就是個體教育價值的體現。個體教育價值與其自身和環境以及文化背景相聯系,這就涉及個體教育價值的意義問題。不同的個體教育價值所體現的意義不同。從哲學關於人性論的基本范疇看,古今中外學者論人性,基本上是沿著善與惡的價值思路去探討的。因此,我非常贊成盧梭的教育觀,認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動物,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人,教育對於人來說,是人性拓展和升華的天梯和大道。人性論認為,人性應有三個屬性,即自然性、社會性和精神性,精神性對於人的全面發展更為重要。一個人不斷地向精神世界發展和提升的時候,他才可能更像一個人,才有可能在自主活動中更全面地佔有自己的本質。精神的富有永遠超越於物質的富有,精神上的快樂與幸福永遠高於物質上的快樂與幸福,由此可見,個體教育價值體現的核心是精神。作為個體的人,他有自己的思想和觀點,這些思想和觀點的價值取向受個體所處的環境和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正確的思想和觀點離不開教育。中國的傳統教育關注的就是道德和氣節的養成;而國外個體的教育追求就與我們不同。所以說,個體的教育價值是個體教育價值觀實現的途徑。
2.教育的社會價值
個體不能孤立於社會,個體的教育價值離不開教育的社會價值。一個人通過教育,獲得知識,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也同時獲得了知識中的功利價值和認知價值。如果沒有正確的社會價值來指導,這些東西可能是個體作為向社會和他人討價還價的資本,一旦在某些方面滿足不了其私慾,則可能因反社會、反精神文化而墮落。因此,個體教育價值應是教育社會價值的體現,個體的教育價值應統一於教育的社會價值,只有社會價值內化於個體價值,才能促使個體價值觀的形成。著名數學家蘇步青認為,讀書,不僅是要擺脫個人困境,更是要拯救中國廣大的苦難民眾;讀書,不僅是為了個人找出路,更是為中華民族求新生。為此,他立下“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雄心壯志,他實現了個人的教育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3.教育的文化價值
以斯普蘭格(e.pranger)、李特(t.litt)為代表的“文化教育”學派,倡導教育中的文化價值。科學技術發展,使人們更關注物質和科學精神的養成,忽視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導致文化價值的淪落。從20世紀80年代起,人們開始覺醒,進而結束了科學與人文的對壘與分野,使人文主義價值論的研究又重新回到教育哲學的研究視野中。如果一種文化能夠推動教育進步,那麼它就是先進的;否則,就是落後的。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一種文化是否值得支持和提倡,要看它能否科學地反映、體現教育的規律和發展趨勢。教育的文化價值觀應當是,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後的文化;堅決抵制腐朽的文化。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自己的文化,沒有文化的民族是註定要衰落的。優秀的文化不僅能陶冶人的情操,形成人的意志品德,煥發精神,凝聚人心,促使文化價值的實現;而且正確的文化價值觀能使優秀的文化不斷創新,不斷進步,不斷適應社會生活發展的需要。
當然,教育價值中的個體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只是它的主要方面,關於教育價值表現形式還有很多方面。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對教育價值一定會有更全更新的認識。
;2. 英語文獻綜述怎麼寫
英語文獻綜述怎麼寫的方法如下:
1、年代順序
在研究領域內,從最早的信息開始,按照發表的時間順序討論文獻,對其歷史演變、目前狀況、未來趨勢做縱向描述,可以清楚地了解專題的來龍去脈謹擾,適合動態性綜述。
2、當你在寫文獻綜述時,是在對過往閱讀過的文獻進行整體性回顧,你的目標是通過它對課題學術知識做一個概括和評價,讓你更清楚自己在干什麼:祥李旦決定或完善有價值的研究建議及具體的研究問題;確保不會復制現有研究,解釋它是如何在現有的研究和知識體繫上帶來新的補充與挑戰的;確定課題所帶來的獨特貢獻。
3. 英美文學碩士畢業論文範文
英美文學作為世界文學史上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它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英美文學碩士 畢業 論文 範文 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英美文學碩士畢業論文範文篇1
淺談英美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摘要】英美派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是當代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一個重要學派,它關注文學的社會 文化 語境,強調從女性的視角重新審視傳統的文學史,批判男性中心主義的文學標准,並要求研究婦女作品的特殊性、譜寫婦女作家的傳統。本文著重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以及解構男性中心文學的框架與建立女性主義詩學這幾個方面進行論述,指出英美派女性主義批評在女權主義運動中富有的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英美文學;女性主義;男性中心文學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是20世紀60年代隨著女權運動而興起的西方文藝批評新軍。它以女性主義思想為理論基礎,以性別和社會性別為基本出發點,以從邊緣走向中心為行動綱領,其顯著的特點在於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個人色彩。之所以把英美文學合在一起,是因為二者不約而同地對女性問題中的社會歷史因素給予格外關注。另外,同為英語國家,女性主義批評者致力找尋的文學傳統和藝術形象都集中在相仿的經典之中。
一、英美派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深層背景和原因
以往所謂的文學傳統一律以男性為中心,文學史和文學批評也都被父權主義意識所統治。面對這種情況,女性主義批評家認為,文學批評要具備普遍意義和有效性,無論如何都應該將女性意識包括在內,堅決動搖和解構以男性為中心的文學傳統框架,對現存的文化和制度進行總批判,整理提供掀起一場女權主義的文化革命。英美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首先是從解構男性中心的文學傳統框架而開始的。
這主要是通過考察、分析、審視男性文學中那些陳舊的女性形象。在男性本位創造的 神話 故事 中,女性總是以虛幻、美化或扭曲的形象出現的。她們是象牙女郎、安德洛美達、夏娃、潘多拉,是為男人享用而創造出來的尤物,是一種被動、缺乏自主能力的次等客體。在《性別政治》一書中,米勒特對D?H?勞倫斯、亨利?米勒、諾曼?梅勒和讓?熱奈特等男性作家的思想意識作了尖銳有力的批評和分析,指出這些作家的小說中有很多細節描寫都把女性給非人化了。小說中描寫的場景和過程全都是從男主人公的角度出發的,女性人物自始至終都處於被控制的地位,男性人物則是絕對的操縱者。
米勒特的分析說明,男作家正是通過這種誇張的描寫,把男女之間的性關系表現為正常的政治關系,讓女人處於屈從、附屬的地位。桑德拉?吉爾伯特和蘇珊?格巴在《閣樓上的瘋女人》一書中指出,19世紀(乃至今日)占統治地位的父權主義意識形態把藝術創造力當成男性的一種根本優質,由於創造力被界定為男性,其結果必然是,占統治地位的女性文學形象也必然是男人幻想的產物,女作家們被剝奪了創造自我形象的權利,而必須努力遵照父權制強加在她們身上的標准。
吉爾伯特和格巴條分縷述地論證了19世紀的《不朽女性》是怎樣被男人想像為虛無飄緲、溫柔美麗的天使形象,認為從但丁的貝雅特里齊、歌德的葛雷特和瑪甘淚一直到考文垂?帕特莫爾的《屋內天使》,理想的女性始終被視為逆來順受、俯首帖耳和最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一種創造物。她們還指出,在天使形象的背後隱藏著妖婦的形象,男人把女性理想化的對應面就是對女性的恐懼。她既給男人帶來滿足,又會使他產生厭惡。
女性主義者認為,男性中心的文學把性別推向邊緣,讓婦女成為文化的接受者,批評的功能在於揭露隱藏在作品中的男性沙文主義的真正面目。因此,女性主義者的首要任務是用批判的眼光審視男性創造的女性神話,作一種對抗性閱讀,把根植於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識根除。文學批評一旦揭開了這些形象的政治含義和文本的性歧視,就能幫助讀者擺脫意識形態的控制,從而動搖父權制的根基,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二、建立女性主義詩學女性主義批評家的一些實踐
女性主義批評家們試圖通過對男作家筆下諸多女性形象的考察、剖析和審視來解構男性中心的文學傳統框架,但她們並不只滿足於此,她們努力擴大批評的范圍,拓展新的批評領域,確立女性主義批評原則,建造一座她們自己的文學宮殿,發掘被男人和社會所忽視的婦女文學傳統,將批評的焦點對准女作家及其作品。她們要求拓寬婦女生活題材,創造一種嶄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迥然有別於男性文學的婦女文學;她們系統闡述女性主義批評原則以此肯定婦女的文學 經驗 和社會經驗;建構女性主義詩學,以此對傳統的文學作品進行新的評價,重新書寫文學史;此外,她們還對男女作家在文學傳統方面的差異進行開創性的探索,對女作家的創作經驗、想像及其創作手法等方面顯示出來的不同傾向進行初步研究,對既存的批評觀念和文學的道德性質進行深刻的 反思 和審視。
具體做法就是尋覓女性文學的傳統,挖掘被埋沒的女作家及作品。美國女性主義批評家麗娜?蓓姆指出,如果從已出版的文學史或文集來看,美國幾乎沒有一個女性大作家,而主要的小說很容易發現,早在移民時期,女作家就開始活躍了。到了19世紀中葉,在銷售和品種方面,女作家已在美國文學史上佔了重要位置,連霍桑那樣的名作家都免不了擔心自己的讀者會被女作家吸引過去。然而,這些女作家在文學史上卻名不見經傳,因為文學史對她們不屑一顧,認為女人不能算是作家,其作品也夠不上載入史冊的標准。
正是這種以男性為中心的文學批評標准將女性作家長期摒棄於文學史外。因此,女性主義批評家的任務之一便是從女性的視角重新審視整個文學史,發掘被埋沒或受冷漠的女作家的作品,糾正男性傳統對之的錯誤理解,尋覓女性文學的傳統,重鑄文學批評的 方法 。伍爾夫在《一間自己的屋子》中承認一個女性文學的傳統存在,但它時時被迫中斷,婦女文學的發展呈間歇狀態,直到19世紀以後才能較清楚地看到文學創作的具有歷史延續性的女性文學傳統。
相對於世界文學的發展,這一女性文學的傳統無疑是十分短暫的,並且以阿弗拉?貝恩為代表的19世紀初期的婦女創作又被男性的文學批評排斥在文學范圍之外,故導致婦女文學傳統的難以發現。盡管有著種種困難,但婦女文學傳統的存在是無疑的。伍爾夫認為她自己的創作也是沿著這條女性先輩開拓出的道路而進行的,這條道路是許多年以前開辟出來的,動手的有芬尼?伯爾尼、阿弗拉?本、哈利?馬提諾、簡?奧斯汀、喬治?艾略特。許多著名的女人,以及許多無名的和被忘記的女人,曾在我之前修繕著這條路以使之平坦光滑,並且調整著我的步伐。
所以,當我寫作時,我的前面只有極少一些物質障礙。伊萊恩?肖瓦爾特是當代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家中最為活躍、影響較大者之一,她倡導建構獨立的婦女文學史和女性文學經典。
三、對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的反思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靈活地吸收了西方流行的各種批評方法,容納了生理學、人類學、現代心理學和美學等領域的知識和理論,呈現出一個多元開放的體系。女性主義批評不為單一的方法所左右,從語言、心理、文化等多角度解構男性中心的意識形態,達到建立女性自身的價值標准與獨特文化的目的。
然而,瑪麗?朴維在其文《女性主義與解構批評》里聲稱:“‘女性’僅僅是社會的產物,不具有自然的基礎,即‘女性’是一個術語,對這個術語的界定取決於它所被討論的語境,而不取決於某些性器官或社會經驗”,“‘女性’反映不了完整的自我,因為特徵是有所聯系的,‘女性’僅僅是同‘男性’相對照時獲得的臨時定義的一個位置。”如果性別角色完全取決於話語,這一話語又時刻處於變化和解構之中,兩性的意義缺乏穩定性,那麼女權主義批評家和理論家就失去了存在的支點。如果放棄了對社會性別的界定,要求女性正當權益的斗爭就失去了理論基石。
她因此呼籲,女性主義不能忽視女性受歧視的社會現實,不應該消解主體,反倒更應該加強對現實的斗爭策略的研究。
綜上所述,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是20世紀6O年代末興起於歐美的新女性主義話語的一部分。它在當代西方文學理論與實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僅對父權制文化給予了尖銳的批判;而且還突破了理論話語慣有的表述方式,使歷經滄桑的女權思想終於在20世紀下半葉得以理論化,並進入了理論話語的中心,使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擺脫異端與邊緣的地位,轉而成為當代理論話語的重要一維,促進了西方理論話語的轉型。當然,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探討還需要我們做進一步深入的發掘。
參考文獻:
[1]英美派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論莫文斌,羅艷《求索》2005(02).
[2]試論20世紀英美女權主義文學批評理論的流變及其影響《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02(02).
[3]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本土化歷程及其問題[J].魏天無外國文學研究,2011(06).
英美文學碩士畢業論文範文篇2
論英語教學中的英美文學
摘要: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要適應新世紀英美文學教學的發展,滿足21世紀外語人才的需要,高校必須改變傳統的英美文學教學模式,不斷加強英美文學教學改革,構成合理的學科梯隊。本文從英美文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現狀和英美文學的 教學方法 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英美文學;英語教學
一、英美文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效提高學生對所學英語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
文學作品是語言的藝術表現形式,是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文字語言形式。語言文字經過大師們的加工醞釀,便具有了鮮活形象的生命力,成為社會生活中的經典和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因為文學作品中飽含生活氣息,使人們更加易於接受,所以成為教學的典範和人們爭相模仿的對象。在英語教學中適當引入英美文學作品賞析,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英語語言背景的了解和對英語語言藝術的濃厚興趣。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這些經典的英美文學作品,結合其中的優美的語句段落讓學生們在具體的語境中去感悟單詞和語法的實際應用,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可以提升學生的個人修養和綜合素質
在英美文學作品的熏陶下,學生們不僅學到了基本的英語常識,還通過對作品內容的了解進一步開拓了自己的文化視野,了解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學作品所表現出的不同的社會生活場景,從而使自己的個人修養和文化情操得到進一步提升,對不同文化的欣賞、學習能力進一步增強。通過學習優秀的英美文學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了解英美國家的發展歷程,感受英美人民的生活現實,可以讓學生的 思維方式 和修養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能夠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文學作品是作者優秀思想的結晶。通過閱讀作品,我們可以和作者進行跨越時空的精神交流。優秀的文學作品,其內容寄託於文字之中但精神無限延展。在欣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我們展開豐富的想像能力,對作者表達出的中心思想從不同角度加以揣摩,從而豐富了我們的情感體驗、滋潤了我們的心靈,是我們的眼界進一步拓寬。在英語教學上,通過閱讀英美文學作品,對作品內容進行賞析,可以增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他們對英語語言的理解能力。
對於同一篇作品,學生們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作品展開討論,抒發自己的見解,在探討過程中教師引領學生進入一個潛藏著未知答案的文本空間,由於沒有標准答案,學生能夠自己理解自認為正確的看法,主動去通過作品對作者進行評判。他們主動對話作者、質疑作者甚至否定作者,在對作品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探討中,逐步養成敏銳的感知能力,掌握嚴謹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確的表達方式。在英語教學中引入英美文學作品賞析的真正意義也正在這里。
二、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現狀
在我國的英語專業教學中,英美文學教學還保持著傳統的泛讀化教學方式。文本資料以教材上的為主要對象,在英語課堂上教師重點講解教材,把重點在黑板上羅列出來,學生閱讀仍然是次要的。英語教師往往背負著較重的教學目標,對教材的講解也只是一遍而過,而教材對於英美文學的選取也受篇幅所限往往節選某一段落,對於英美文學的分類和評價往往比較混亂。
在英美文學課程中,由於教材教學內容信息量大,歷史年限跨度長,文學流派和創作風格不一,英語文學作品的完整性和作品中心思想無法得到全面展現。這使得學生們的閱讀效果大打折扣,教師在講解過程中也無法全面展現作品中蘊涵的寶貴精神財富,只能針對幾個關鍵的詞彙和語言點重點講解。
所以,現實中英美文學與課往往就是教師在講台上漫無目的講,學生在下面機械地聽,麻木地記詞彙。隨著民間國際交往的不斷擴大,英語專業教學中通過英美文學閱讀引導學生提高 英語學習 效果,提升英美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能力已經成為當下學術界的共識。
目前的英美文學教學模式還存在很大的問題。首先體現在教師的授課方式上,在課堂上,教師對於教材中的英美文學理論部分的講述過於冗長,使學生們對學習毫無興趣可言。學生們對這一部分的課堂內容只是被動地接受,自己不會動腦去思考有關作品的問題。教材選取的作品與文史理論也不利於課堂教學有效進行。其次,英美文學課由於教材篇幅有限,無法完整摘錄某一文學作品,只能有選擇地節選作品中的關鍵段落,而對作品的完整性造成破壞,作品的發生背景、人物介紹也變得殘缺不全,學生初次接觸作品很難深入閱讀下去,教學效果可見一斑。
三、英美文學的科學教學方法
(一)循序漸進
英美文學課是需要一定的英語基礎的,因此在課程安排上要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貫穿於整個英語教學過程的始終。在具體的授課方式上,要考慮到學生們對英語的掌握情況,結合學生的詞彙量和閱讀水平逐步提高講課層次。例如,在學生剛入學可以選擇一些簡單的英語讀本培養他們的 英語閱讀 習慣,等他們有了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水準達到一定的水平後,再給他們安排英語作品的原著閱讀賞析。只有閱讀英美文學原著作品,才可以看做是真正意義上的英美文學 教育 。學生有了一定的原著閱讀經驗,可以在課堂上適量增加閱讀量,逐步提升學生們的英語閱讀水平。
(二)通讀原著
開設英美文學閱讀課的目的是全面掌握英美文學作品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寫作特色。只有將英語原著通讀下來,才能充分體會到作品的語言特色、思想脈絡和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目前我國英美文學教材只是節選作品的某一章節,斷章取義,不利於學生整體理解作品。因此教師要創造條件,使學生盡量通讀原著全文,全面體會作品思想內核,有條件的也可以橫向擴展,多讀一些相關作品,從更廣闊的角度試著去理解作品,一定能收到意料之外閱讀效果。因此,教師要向學生強調通讀整本書的重要性,並布置寫 讀後感 ,督促學生完成任務。
(三)向學生推薦作品 英語教師在教授英美文學課時,除了教材上節選的內容外,還要積極拓展學生們的知識面,向他們推薦一些通俗易懂、可讀性強的英美文學作品。例如英語典籍《聖經》、英國史詩文學《貝奧武夫》、經典小說《魯濱遜漂流記》等等,都是一些優秀的英語文學作品,讀來讓人興趣盎然,學生們課余飯後可以認真的深入進去進行精讀。
(四)要求學生寫讀後感
英美文學作品閱讀不能僅僅當做消遣,教師要要求學生每讀完一篇作品都要寫出心得。只有這樣學生們在閱讀過程中才會加強體驗,在寫讀後感時重溫對作品的個人理解,從而加深了最作品的認識。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讀後感中看出學生對作品的掌握是否充分?認識角度是否恰當?指出他們的不足,引導學生重讀作品相關章節,糾正錯誤認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分析能力。此外,英美文學課程的考核可以採取寫論文的方式,來促進學生通讀作品,加深認識。
(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程設計
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反串角色,讓學生主導課堂教學,扮演老師的角色在講台上為大家講解分析教材。這樣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參與到課程設計中來,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加強對學習過程的記憶。從而避免了其被動接受知識養成的惰性。這樣做一方面強化了課堂教學的學習氛圍,另一方面使學生主動去對作品內容進行學習、記憶,對作品的印象進一步加深,促使他們在課外通過各種途徑去對作品本身或作者相關資料進行搜集、檢索,將之作為教科書的有益補充,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結語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英語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在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上,只有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模式,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在教育實踐中探索有效的英美文學教學方法,合理的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一顆火熱赤誠的心投入到教育事業中,才能真正地幫助學生提高英語學習能力,滿足新時期對外語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胡恆.基於網路環境的英語文學課程教學設計[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2,(5).
[2]董梅.英語教學中導入經典文學閱讀的創新型教學研究[J].前沿,2012,(10).
[3]張春開.淺談英美文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英語教師,2012,(4).
[4]章潔帆.論文學性在綜合英語課堂上的體現[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2,(2).
4. 英文文獻綜述標准範文
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一些關於“英文文獻綜述標准 範文 ”的資料,供大家參閱。
英文文獻綜述範文
How to Write a Literature Review ?
I. The definition of Literature Review
文獻綜述(Literautre Review)是科研 論文 中重要的文體之一。它以作者對各種文獻資料的整理、歸納、分析和比較為基礎,就某個專題的 歷史 背景、前人的工作、研究現狀、爭論的焦點及發展前景等方面進行綜合、總結和評論。通過閱讀文獻綜述,科研工作者可花費較少的時間獲得較多的關於某一專題系統而具體的信息,了解其研究現狀、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II. The purpose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Its Components
A. The Purposes
On the one hand, it helps you broaden the view and perspective of the topic for your graation thesis.
On the other hand, it helps you narrow down the topic and arrive at a focused
research question.
B. Its Components
There are six parts in a complete Literature Review.
標題與作者(title and author)
摘要與關鍵詞(abstract and key words)
引言(introction)
述評(review)
結論(conclusion)
參考文獻(references)
III. Classification of Source Materials
How can we locate the materials relevant to our topics better and faster? Basically, all these source materials may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majors of sources.
A: Background sources:
Basic information which can usually be found in dictionaries and
encyclopedia complied by major scholars or founders of the field. Three very good and commonly recommenced encyclopedias are encyclopedias ABC, namely, Encyclopedia Americana,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and Collier’s Encyclopedia. There are also reference works more specialized, such as Th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for linguistics and TEFL studies. Moreover, you may also find Encyclopedia on the web.
B: Primary sources
Those providing direct evidence, such as works of scholars of the field,
biographies or autobiographies, memoirs, speeches, lectures, diaries, collection of letters, interviews, case studies, approaches, etc. Primary sources come in various shapes and sizes, and often you have to do a little bit of research about the source to make sure you have correctly identified it. When a first search yields too few results, try searching by broader topic; when a search yields too
many results, refine your search by narrowing down your search.
C: Secondary sources
Those providing indirect evidence, such as research articles or papers, book
reviews, assays, journal articles by experts in a given field, studies on authors or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etc. Secondary sources will inform most of your writing
in college. You will often be asked to research your topic using primary sources,
but secondary sources will tell you which primary sources you should use and
will help you interpret those primary sources. To use theme well, however, you
need to think critically them. There are two parts of a source that you need to
analyze: the text itself and the argument within the text.
D: Web sources
The sources or information from websites. Web serves as an excellent
resource for your materials. However, you need to select and evaluate Web
sources with special care for very often Web sources lack quality control. You
may start with search engines, such as Google, Yahoo, Ask, Excite, etc. It’s a
good idea to try more than one search engine, since each locates sources in its
own way. When using websites for information, be sure to take care for the
authorship and sponsorship. If they are both unclear, be critical when you use
information. The currency of website information should also be taken into
account. Don’t use too out information dated for your purpose.
IV. Major strategies of Selecting Materials for literature review
A. Choosing primary sources rather than secondary sources
If you have two sources, one of them summarizing or explaining a work and
the other the work itself, choose the work itself. Never attempt to write a paper
on a topic without reading the original source.
B. Choosing sources that give a variety of viewpoints on your thesis
Remember that good argument essays take into account counter arguments.
Do not reject a source because it makes an argument against you thesis.
C. Choosing sources that cover the topic in depth
Probably most books o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ntion William
Littlewood, but if this your topic, you will find that few sources cover the topic
in depth. Choose those.
D. Choosing sources written by acknowledged experts
If you have a choice between an article written by a freelance journalist on
Task-based Teaching and one written by a recognized expert like David Nunan,
Choose the article by the expert.
E. Choosing the most current sources
If your topic involves a current issue or social problem or development in a
scientific field, it is essential to find the latest possible information. If all the
books on these topics are rather old, you probably need to look for information in
periodicals.
V. Writing a literature Review
A. When you review related literature, the major review focuses should be:
1. The prevailing and current theories which underlie the research problem.
2. The main controversies about the issue, and about the problem.
3. The major findings in the area, by whom and when.
4. The studies which can be considered the better ones, and why.
5. Description of the types of research studies which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current theories and controversies.
6. Criticism of the work in the area.
B. When you write literature review, the two principles to follow are:
1. Review the sources that are most relevant to your to your thesis.
2. Describe or write your review as clear and objective as you can.
C. Some tips for writing the review:
1. Define key terms or concepts clearly and relevant to your topic.
2. Discuss the least-related references to your question first and the most
related references last.
3. Conclude your review with a brief summary.
4. Start writing your review early.
VI. 文獻綜述主要部分的細節性提示和 注意事項
主要部分細節提示:
引言(Introction)
引言是文獻綜述正文的開始部分,主要包括兩個內容:一是提出問題;二是介紹綜述的范圍
和內容。提出問題時,作者要給出定義性解釋、交代研究背景、簡單介紹不同文獻的看法和
分歧所在並介紹該文獻的寫作目的;介紹該綜述的范圍和主要內容時,作者應使用簡明扼要
的語句加以概括。
引言的內容和結構具有以下特點:
(1)綜述的引言通常包括定義性解釋、研究背景、現存問題或分歧、綜述的目的、內容和
范圍;
(2)使用一般現在時介紹背景知識,使用現在完成時敘述他人成果,使用一般將來時或一
般現在時簡介本文內容;
(3) 句子 結構力求簡潔明了,多用簡單句,並列成份較為常見;
(4)以第三人稱主語為主,間或使用第一人稱復數充當主語。
述評(Review)
述評是文獻綜述的核心所在,是對引言的展開和深入。根據引言所提出的問題和限定的范圍,
作者要對大量有關文獻進行系統的整理、歸納、對比和分析,在此基礎上列出與主題有關的
所有重要學術觀點,然後分別加以論述,以便讀者獲得全面的了解。回顧前人研究,以時間
為序,由遠及近。以有敘有議的方式體現述評的功能,敘前人研究,議其結果、探其原因、
究其不足。
分析評論,特別是表達作者自己的觀點時,要客觀、謹慎,因此多使用模糊性語言和表推測
的語言形式。
綜述的結論(Conclusion)
結論不僅是作者對全文的總結,也是作者發表個人 意見 的部分,一般有標題Conclusion 或
Summary,較短的綜述如果沒有小標題,則往往有As mentioned above,To sum up,To
conclude,Inshort,In all 等 短語 引出結論。結論的內容包括:對述評的歸納、對各種問
題的評論性意見、對未來研究的建議或展望。
二.注意事項
⒈搜集文獻應盡量全面。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獻資料是寫好綜述的前提,否則,隨便搜集一 點資料就動手撰寫是不可能寫出好的文獻綜述,甚至寫出的文章根本不成為綜述。
⒉注意引用文獻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在搜集到的文獻中可能出現觀點雷同,有的 文獻在可靠性及科學性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引用文獻時應注意選用代表性、可靠性和 科學性較好的文獻。
⒊引用文獻要忠實文獻內容。由於文獻綜述有作者自己的評論分析,因此在撰寫時應分清 作者的觀點和文獻的內容,不能篡改文獻的內容。
⒋參考文獻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論文可以將參考文獻省略,但文獻綜述絕對不能省略,而 且應是文中引用過的,能反映主題全貌的並且是作者直接閱讀過的文獻資料。
5.文獻綜述不應是對已有文獻的重復、羅列和一般性介紹,而應是對以往研究的優點、不足和貢獻的批判性分析與評論。因此,文獻綜述應包括綜合提煉和分析評論雙重含義。
6.文獻綜述要文字簡潔,盡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語言把作者的觀點說清楚,從原始文獻中得出一般性結論。
7. 文獻綜述不是資料庫,要緊緊圍繞課題研究的“問題”,確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與本課題研究直接相關,其內容是圍繞課題緊密組織在一起,既能系統全面地反映研究對象的歷史、現狀和趨勢,又能反映研究內容的各個方面。
8. 文獻綜述的綜述要全面、准確、客觀,用於評論的觀點、論據最好來自一次文獻,盡量避免使用別人對原始文獻的解釋或綜述。
VII. A Sample of Literature Review
A Study of Chinese Vogue Expressions and Translations
Although we can see the obtained achievements in researching on Chinese vogue expressions, paper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vogue expressions are scarce and rare, not to mention the discussion of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untranslatability of Chinese vogue expressions, which is a great regret in the field of vogue expressions. Few representative papers on Chinese vogue expressions translation are listed as follows: A Study of Shooting Star Language Translation(Wang Jian, Zhou Yongping, 2005:92~94); Cultural Reflection on Vogue Word s Translation (Su Yu, Wang Ting, 2011:50 ~ 51); The optimization of “Zero Translation” in Translating Vogue Words (Shi Rui, 2010:102~105).
Hence, the numbers of researche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vogue expressions translation are expected to be increased and the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researches on this field are also expected to appear. Since 1990s, scholars have already paid attention to Chinese vogue expressions, but the research at that time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tentative exploration. Some representative papers are: City Buzzwords and Social-Cultural Analysis (Sun Manjun,1996:101~107)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buzzwords in the current society facing trans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relation between buzzwords and background of social culture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s of urban people; Metaphorically Semantic Generalization of Vogue Expressions (Liu Dawei,1997:35 ~ 38) talks about the semantic generalization of metaphors of vogue expressions; Study on Creativity and Homoplasy of Language from Vogue Expressions (Xia Lihong, 1999:16~18) treat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vogue expressions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vity
and homoplasy, believing that vogue expressions are originally the “creativity” used in a certain range, and finally surpass the original range of use because of the interaction among people and the homoplasy of aesthetic interests.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meliness, periodicity and randomness, some vogue expressions can not be included in common dictionaries, therefore, language scholars carried out the work of compiling vogue expressions dictionaries, such as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Vogue Expressions (Xiong Zhongwu, 1992), andBeijing Modern Buzzwords (Zhou Yimin, 1992).
After entering 21st century, increasingly great number of Chinese vogue expressions emerges and penetrates into different aspects of social life; accordingly, related researches on Chinese vogue expressions become comparatively richer. Researching on Chinese vogue expressions has already become the hot topic of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circles. The Linguistic will contribute to the filed of Chinese vogue expressions and make references foroth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vogue expressions and their Translations.
References
[1] 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 Collins COBUILD English-Chinese Learner’s Dictionar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226
[3] Einar, H. Th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Borrowing. Language, 1950 (26):210~231
[4]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283
[5] Merriam-Webster’s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 Beijing:
Merriam-Webster, 2009. 223
[6] New York Times, Jul. 4, 2010
[7]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 Approach Explained.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cation Press, 2001
[8]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268
[9] Romaine, Suzanne. Language in Society: An Intro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10]陳原. 社會語言學.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11]陳原. 新詞語. 北京: 語文 出版社,2000:1
[12]丁加勇. 論流行語語義的不確定性及其發展前景. 華中 科技 大學學報,
2004,(6):160~164
[13]郭 熙,中國社會語言學.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9.151
[14]韓李. 當代漢語流行語探析.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
(3):181
[15]黃平飛. 淺論流行語——透過央視春晚來看流行語.科教文匯(下旬刊),
2009,(3):237
[16]姜紅. 試論 當代中國 的社會流行語.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11):108~112
[17]勁松.流行語新探.語文建設,1999,(3):22~26
[18]李娜. 近十年流行語研究述評. 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06,9(3):35~[39]趙麗薇,袁
曉雪. 流行語的運用方式及使用規范探究——以春晚語言類節目
為例. 調查與研究,2010,(8): 15~16
References
李麗君. 英語 學術論文 及 留學 文書寫作[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2. 田貴森, 段曉英.英語專業 畢業 論文寫作 教程[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6.
劉振聰. 英語學術論文寫作[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
5. 英語讀書報告格式
封面:校名、題目、導師姓名、學生姓名、學號、日期
第二頁:摘要、關鍵詞
第三頁:目錄
內文
封底: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