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師上閱讀課文的問題
㈠ 英語閱讀教學的幾點做法和遇到的問題
一、英語閱讀常遇到的問題
(一)傳統閱讀教學重語法影響的延續。由於課時和考試壓力的原因,教師的教學活動往往偏重於英語語法的講解與訓練。許多老師對於閱讀的理解只限於課內課文的閱讀分析和課外閱讀理解的應試訓練。在課堂上把文章進行分解,力求把課文講熟講透,不放過任何語言點。同時由於閱讀理解在考試中所佔比例較大,老師時常會有意無意地把這一「講熟講透」習慣帶入課外閱讀理解活動,使得對語言知識的講解大大超過對文章本身所要表達信息的分析。學生也被迫從通過閱讀獲取信息交流思想轉入忙於記錄字詞句的用法。長期下來,學生很容易形成思維定勢:閱讀就是為了更好地做題,閱讀就是為了學會某些詞句和表達方式。使他們的閱讀沒有新意、沒有亮點,積極參與的願望漸失,也就慢慢失去對閱讀的興趣。另外,有些老師急於試圖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傾向於選用一些難度較大的閱讀材料。這種揠苗助長式的閱讀訓練助長了學生對閱讀的恐懼感,難以讀懂的挫敗感最終會讓他們放棄對英語閱讀的喜愛。傳統的語法教學使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處於被動狀態,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受到了嚴重的約束和壓制,從而對閱讀課的教學不感興趣甚至產生厭煩情緒。
(二)單詞與句法知識儲備不足。在閱讀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遇上生詞。根據馬丁 韋德爾閱讀理論,如果一篇文章中所遇見的生詞過多,閱讀者在閱讀中的注視(fixation)就會加時,且回視(regression)率大大提高。大腦對眼睛輸送的直觀信息理解就會出現問題,閱讀者也就會產生膽怯心理,害怕這些生詞會使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造成障礙。漸漸地從怕遇到生詞逐步演變為怕閱讀。有些學生知道句中每一個單詞的意思,但卻無法理解整句含義。他們孤立了每個詞與周圍詞的關系,從而無法看懂句子的結構。如果一個句子中含有多個非謂語動詞或從句時,他們就有可能把握不住句子結構,不知所雲。了解語篇的組織結構對文章的理解也很重要,如敘述和過程描寫的時間順序,動態動詞的運用等等。有些學生只注重句法規則而忽視語篇結構,對語境與文章背景知識知之甚少,這也是阻礙其閱讀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了解規則且知其具有的意義,並把他們運用到經常出現的語境中理解其功能,才會有助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對跨文化意識的忽視。有些學生往往誤以為只要掌握了相當量的英語語音、語法、詞彙知識,英語就可以學得差不多了,英語閱讀就不會存在障礙。平時閱讀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現象:一篇短文對相應水平的學生來說幾乎不存在生詞或難以理解的片語,但他們就是不能理解其內容,問題就在於文化差異或知識領域的不了解。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即使同一個名稱也有不同的意義。例如public school在美國指的是政府辦的、不收學費的公立學校,private school才是私立學校。但在英國public school則指一種私立的寄宿學校,為培養將來要升學或從政的英才服務的非公立,也不平民化,如伊頓公學(Eton)。語言受文化影響,但又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正是人們相互之間進行思想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因此,要想學好英語,真正提高英語閱讀能力,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英語社團文化意識內容的適當導入,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滿足學生調整自身知識結構的需要,為今後進—步的英語知識體系構建打下良好基礎。
(四) 缺乏閱讀資源分配技巧。閱讀目的包括了解中心思想、了解細節、了解段落大意、進行分析和評價、簡單的閱讀欣賞等。瓦格納和斯騰伯格(Wagner & Sternberg,1987)關於閱讀時間分配實驗研究表明:好的閱讀者會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而進行閱讀時間分配,而一般的和交差的閱讀者要麼是在不同的任務中進行同樣的時間分配,要麼就是任意地分配時間。他們使用的閱讀方法與給定的目的要求並不對應。由於閱讀測驗卻測不出閱讀者的時間分配狀況,學生往往忽視閱讀時間分配技巧,而這一點正是提高閱讀水平、體驗成功閱讀和提升閱讀興趣的關鍵。
二、提高閱讀效率策略
(一)改進英語閱讀教學模式。閱讀教學不同於課文教學。課文教學的特點是少、慢、精,需要字斟句酌,並配適量的拓展性練習。而英語閱讀教學是以信息查找與整理歸類為主要目的,具有多、快、廣的特點。所以閱讀教學在教材的選擇和教學方法運用上不能與課文教學混為一談。教師既要做到配合課文選擇相應文化背景的材料,又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年齡和認知能力特點控制閱讀速度、調節閱讀材料的量。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我們的重點目標是訓練學生科學處理英語語言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能就不同的閱讀任務和目標調節閱讀速度,從而實現英語語言信息的科學查找與加工處理。在閱讀中逐步掌握技巧,培養興趣。我們還要積極引導學生憑借現有的第二語言閱讀能力,學會從自己的興趣和文化背景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材料,逐步養成學生樂於閱讀英語材料的良好習慣,促使學生
㈡ 英語課堂閱讀課文的幾種方式
有一種最簡單的閱讀方式經常被英語老師所忽略,那就是「默讀」。我們在閱讀母語的文字材料時,默讀是最普遍、速度最快同時也是效率最高的閱讀方式。而且,默讀是唯一一種適合泛讀的方式。
然而,默讀在精讀的時候也偶爾適用,特別是當文章中的某部分內容比較簡單易懂時,默讀能提高閱讀速度。當然,在要求學生默讀前,我們必須預設相關問題,以保證學生切實理解這部分文字材料。
默讀經常被英語老師所忽略的原因是,我們認為大聲朗讀是一種教授發音的方式,其實這並不完全正確。
我們必須明白一個原則:文字材料只有當它寫下來的初衷就是為了朗讀的時候,才是適合朗讀的,例如對話、詩歌等材料。再舉一個例子,散文這種文體,極少數在作者寫下來的時候是為了日後大聲朗讀出來的。此時如果我們要求學生將此類材料大聲朗讀出來,實際上在要求他們做一件完全不自然的事情。
當然,假如我們作為一個英語老師,依舊要求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原文,那麼建議遵循下面兩條「黃金准則」:
1. 必須讓學生提前做好朗讀准備工作
2. 必修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朗讀
下面我們來看看可以有什麼朗讀課文的方式:
1. 如果學生是英語初學者,那麼一般是由老師領讀完一句話,再由全班學生一起跟讀。
2. 同樣是初學者,也可以讓教材配套的錄音領讀,再由全班學生一句句跟讀。
3. 老師先領讀完一整段課文,再由全班學生一起將這段話齊讀一遍,此時也可以安排一兩個讀得比較好的學生來領讀。
4. 老師先領讀一個句子,然後安排幾個學生單獨跟讀。
5. 按小組分角色朗讀,或者按男女生分角色朗讀。此時教師可以四周走走聽聽,看看有無發音上的問題可以即時指出。
英語課文的文字材料,在課本里通常設置在一個教學單元的開頭處,處理得不好,整節課的課堂氣氛將會死氣沉沉。而通過小組朗讀、個人朗讀或默讀等多種方式安排學生朗讀課文,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聽說課課堂氣氛過於沉悶的情況。
㈢ 為什麼英語老師上課講閱讀的時候她問題她從來都不認真講然後她總是講語法
建議你先調整好心態。
1、盡量理性客觀地看一下是不是自己對老師有偏見。看一下班上其他同學,在這個老師的英語課上,是不是面臨和你一樣的問題?看看別班的英語老師是怎麼教的?
如果證實之後,發現可能對老師有所誤解,那麼在課上還是要盡量按照老師的節奏來,適應他的講課風格;如果發現這個老師講課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那麼再按第二個步驟來處理。
2、試著聯合其他同學和班州寬主任溝通說明一下情況。但作為學生你能做的也只是反映情況。千萬不要因小失大,不要因為一個老師讓自己的成績下降。你說你之悉悉前能考120分,可見你的英語基礎還是不錯的,建議你自己買一些閱讀理解等英語資料書,自己學,把題型、考點都吃透。用自己的好成績證明自己。
說實話睜跡乎,我在高中的時候遇到一個類似的數學老師,也是先生氣,後來自己自學,最後在他給我上課的那段時間,是我數學成績最好的時期!
所以,要相信自己!
㈣ 淺談如何上好小學英語閱讀課
小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並不長,對英語這門學科也並不像語文和數學那麼重視,小學英語基礎不好,會直接影響學生今後英語的學習.英語閱讀教學可以鞏固和擴大學生的詞彙量,培養學生的語感,是學生學習語言和感受語言的重要途徑.所以目前,小學生英語閱讀教學越來越受到關注.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策略的實施,技巧的運用極為重要,它是培養學生閱讀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所在.因此,對小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及對策的探究有著很高的價值和很深的意義.
下面我就淺談這幾年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在英語閱讀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識儲備不足,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從而給理解能力帶來影響.在閱讀課學習中,盡管大多數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儲備了不少的詞彙量,但仍不能很好的讀懂課文.
2.學生在閱讀英語時,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大意,遇到生詞不會使用聯想法,而一一查字典,這樣就降低了閱讀的效率,不能很好的掌握全文.
3.學生閱讀習慣不好.目前,學生進行英語閱讀的普遍現象就是習慣逐字逐句去翻譯閱讀材料而不會找關鍵句子來加以理解,在遇到生詞很少主動聯想,這些不良的閱讀習慣直接影響了閱讀速度.
4.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狹隘,英語閱讀僅限於課本上,而沒其他的課外閱讀.
單純通過書本上的課堂教學閱讀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多閱讀,才能提高閱讀效率和質量.
5.學生面對一大段文字,而沒有幾個是自己認識的單詞,頓時就信心大半,而且失了興趣.新課標提出,學習英語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聯系實際、引導小學生對英語閱讀產生興趣.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可見,興趣是多麼的重要,如何使學生對英語閱讀產生興趣呢,那麼教學就變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教師應採用多樣的靈活的機制來激勵學生,要善於創設氛圍,一旦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時,教師要能及時調動並保持學生的積極性,來一段小幽默等.閱讀的內容,可以採用另類的方式,不再是傳統的叫學生聽錄音,再朗讀的模式,可以試著叫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或講小故事來把這內容演澤出來.既達到了閱讀的目的,又培養了學生綜合語言的運用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二.擴展課外閱讀,提高閱讀效率.
學生學習英語,僅僅限於教材上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收集資料,為學生提供能夠增長見識、提高閱讀能力的語篇材料.如英語學習報,英語故事書等給學生進行傳閱.學習只有多閱讀,才能擴寬知識面,掌握更多的詞彙.才能提高閱讀的效率.英語教師只有跳出英語教英語,跳出教材教教材,不斷開發與創新語篇,實現拓展化、實踐化和趣味化,才能讓學生在拓展閱讀中得以發展,使知識在被拓寬的同時,被接受、被消化和被吸收.
三.教學分層,降低難度.
六年級的學生英語知識積累少是不爭的事實.作為六年級的閱讀材料或多或少會涉及到以前的知識.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更加充分地開展好閱讀前的復習活動.帶領學生做單詞游戲,對話表演,認讀重點句式等,盡可能的讓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熟練本部分的主要句型和詞彙.在充分的復習活動之後,我再讓學生在閱讀材料中找出剛才復習的單詞、句型,並同桌進行認讀.然後,我提出一兩個在短文中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開展閱讀活動.難度降低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增強了.讓學生完成以上活動之後,我再領著學生理解短文,鼓勵學生完成檢測題.
四、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和技巧,至關重要.
1、養成整體閱讀的習慣 掌握文章大意.
整體閱讀是一種科學的閱讀方法,它首先要求把所讀的句子盡可能分成意義較完整的組群,目光要盡可能少的停頓,要從整體把握句子的含義.而不是逐字逐句去翻譯閱讀材料.
2、學會猜測詞義,並對單詞的結構進行聯想.
英語閱讀的最大障礙就是詞彙量,如果沒有一定的詞彙量,一篇英文只認識那麼幾個單詞是不行的,就感覺在看盲文,無厘頭.但完全沒有生詞的閱讀是不可能的,所以學生要學會根據上下文、語境,單詞結構等猜測詞義.
3、用英語思維
也許這一點在小學很難做到,但是要從小培養他們英語的語境,不要從母語轉變意思,也就是不能逐字逐句的譯成中文後,再把全文大意掌握,這是一種很不好的習慣,學英語就要直接用英語理解,減少母語與英語間的互譯.盡可能的培養這種英語的語感.
4、 正確選擇閱讀材料.
教師選擇適合小學生的閱讀材料是很重要的,否則起不到英語閱讀教學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幾方面:首先,閱讀內容最好是原文,不要自己編寫,原汁原味更能貼進語言的真實性,;其次選擇閱讀材料時要與學生課本中的閱讀材料難易程度相當,如果把握不好,可以看看課本中用的是什麼句式等,與選擇的閱讀材料進行對比;再次,所選的閱讀內容生詞不宜太多,最多不能超過5個.因為太多的生詞會使學生的閱讀受阻,不能很好的促進學生閱讀後的成就感與積極性.
通過以上幾點, 小學英語教師應充分的挖掘學生的潛力,積發學生的興趣,增強與學生的溝通,使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英語教師,讓英語閱讀成為學生最喜愛、最感興趣的課程.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盡管閱讀教學有了轉變,但要達到閱讀的理想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索和學習.
㈤ 教師怎樣進行有效英語閱讀教學
教師怎樣進行有效英語閱讀教學?
一、閱讀前
1、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在閱讀前,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喚醒他們關於文章的知識和體驗,做好鋪墊,使學生處於思維活躍,熱情高漲的狀態。
2.預測文章內容。在閱讀前,教師可以利用課本上的插圖或問中的標題要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文章內容進行預測。
3、正確處理好詞彙。在大多數閱讀材料中都有較多的詞彙,教師在閱讀前要對閱讀材料與詞彙做個分析,對一些重要的引起理解障礙的詞彙,教師可以在閱讀前設置一定的語境引入。
二、閱讀中
1、明確閱讀時間,布置任務。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教師主動積極參與閱讀,要學生明確閱讀時間,教師要布置好任務。
2、整體把握,注重語篇閱讀。教師要學生務必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文章,不要逐詞閱讀,不要太過於注重每個單詞,每句話的意思。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
2、指導學生運用多種閱讀策略。比如學生可以邊讀邊注不理解的內容或重要信息為之後的深入閱讀做好准備。教師可以出示沒有教的單詞,要學生快速找出這個單詞,並學會根據上下文猜測這個單詞的意思。
三、讀後
1、提出問題,深化閱讀內容。在學生閱讀後,教師還可就文章中的某個觀點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既可以提高學生說的能力,也可鞏固閱讀材料,使閱讀材料得到延伸,學生的思想得到升華。
2、精講重難點,鞏固閱讀材料。閱讀結束後,老師可以對重難點進行精講, 使學生掌握一些詞彙和固定短語的用法和幫助學生理解一些難句,還要及時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
3、抓好文章的朗讀、復述和背誦工作。復述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很好的理清文章的脈絡,還可以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關鍵詞,讓學生口頭復述閱讀材料。也可要學生筆頭對閱讀材料進行縮寫,提高寫作能力。朗讀和背誦更是一種提高學生語感有效的手段。
㈥ 如何上好一節英語閱讀課
初中英語教學逐漸由重知識教育轉化為重運用教育,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強調能懂會說的學習效果。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中學英語教師不斷探索的課題。閱讀課就是訓練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學生學習新知識和鞏固舊知識的主要載體,同時閱讀能力也是考試的重中之重。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閱讀課,充分開發閱讀課的潛力,有效地利用閱讀課的資源,通過各種方法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課的重要性每位老師基本上都已認識到,但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我們應該如何恰當地利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英語其他方面的能力,有些教師似乎還有些模糊,或者說在理論上沒有明確地認識。不少教師對如何上好閱讀課感到很茫然,不知道在閱讀課上應當講些什麼。要麼僅僅是把文章翻譯過來,成了翻譯課,使學生感到很枯燥,要麼把重點單純地放在單詞、句子意思和語法等基礎知識上,成r講解課。而對於其他方面,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生用英語思考的能力,學生語感的培養等等,似乎並沒有認真細致地考慮。那麼,如何才能上好初中英語閱讀課呢?筆者從教英語二十多年,現在以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閱讀文章為例<he used to o.a&use a lot of trouble為例,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根據現代教學理論,一般的閱讀文章講解分課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後三個過程。閱讀前是閱讀課的第一步,也是閱讀的導入階段。
i rereading
一、巧妙導入.激發興趣
常言道: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課的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關鍵點,是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一個妙招。一個好的導入,會使學生懷著期待的心情,盼望新課的開始。例如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he used to cause a lot.of trouble以播放閻維文的<母親這首歌開始,學生在聽音樂的同時,老師走下講台問:when is mother’s day?have y.ou remembered how your parents helped you in your daily life?藉助一首歌曲和兩個問題把學生的興趣調動了起來,這時老師趁熱打鐵說:生活中你們的父母給予你們愛,給予你們關心,但是你們想了解一下另外一位偉大的母親嗎?便導入新課。這樣的導入意圖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又營造了一種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while--reading
二、巧設問題。點燃求知慾
通過導入這個步驟,使學生的上課狀態已達到了無比興奮的程度,這時老師抓住學生的興奮點,馬上出示設計好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閱讀第一環節:速讀。
1.how old is martin
2.what made his life become di虢rent
3.what trouble did he use to cause
4.what made him change一
5.what is martin now like
學生帶著問題,懷著一顆求知的心情進入閱讀狀態。幾分鍾之後學生便很快的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通過對五個問題的回答之後,學生基本上把握了文章的脈絡,這時老師把問題的答案寫在黑板上,自然過渡到教學過程的下一環節:復述課文,這時,挑選學生根據答案簡單介紹文章大意,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初步的了解,這樣的設置達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三、課堂結構合理。惜時增效
一節課四十分鍾的時間,不可能從頭到尾都讓學生處於高度興奮狀態,這樣容易使學生疲勞,降低課堂效率。但是課堂結構布置合理,這一現象便不存在。
首先由新課的導入到課文的問答練習,環環相扣,順理成章。這時便步入閱讀的第二環節精讀。精讀課文是閱讀課的一個中心任務,因此老師要大膽放手,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靜下心來去細讀,默讀這篇文章,老師在一邊給予指導:1.通過閱讀讓學生完成課後習題。2.通過閱讀讓學生總結本文章的語言知識點。這樣設計的目地是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利用上下文信息詞來猜新單詞和學習新詞彙的能力。
afterreading
四、抓住時機.滲透德育教育
一般的英語老師都認為德育教育是班主任和政治老師的事,這是一個認識的問題。德育教育人人有責.我們英語老師也不列外。學生通過對這篇文章的整體掌握之後,為了讓學生放鬆心情。我便插入這樣一話題:discussing:why did the author write the pas·sage?讓學生展開討論,於是把感恩這一話題滲透到教學中來,讓學生學會感恩,讓學生珍惜身邊的一切。
五、畫龍點睛.使文章升華
當這一節課結束時,讓學生唱《.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學生感動了,最後英語老師意味深長地說:my dear children,mother isgreat,mother’s love is the most unselfish!love your mother!一節歡快愉悅的閱讀課結束了。
總之,上好一節閱讀課不容易,我們應本著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原則,引導學生參與、體驗英語閱讀的快樂,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又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有效的學習策略.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也正是新的英語課程標准所提倡的。
㈦ 如何有效地教學初中英語短文閱讀
但是目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以下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去重視了:
一、教師教學觀念上的問題: 許多教師認識不到閱讀作為語言技能的一部分,在日常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幫助學生獲取更多信息、知識,拓展視野,激發學習興趣,提高人文素養,提高分析、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意義。
二、教師日常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許多老師在閱讀教學中,有的把閱讀當精讀;教學過程就是講解生詞、補充片語、羅列搭配、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結構、語法等。也有的老師逐字逐句翻譯,好像在做翻譯題,還有的乾脆什麼都不講,ABCD答案一對就好。這樣就很難鍛煉他們的閱讀能力了。
三、教師教學方法上的問題:許多教師基本功還欠缺,對英語閱讀教學的研究不夠、實踐不多,尤其是教研氛圍不濃的學校,老師們更會忽視對教學方法的研究。在這樣的情況下,好多老師在教學方面都自以為是。
四、在課程設置上的問題: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閱讀雖是語言技能的一部分,但學生閱讀量和閱讀時間得不到保證,閱讀僅是體現於課堂教學中的一部分訓練。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沒有配套的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能力的閱讀材料。
根據對新的課程標準的理解和閱讀教學的現狀的分析,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研究,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解決初中英語閱讀課存在的問題:
一、合理利用課本閱讀資源,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英語閱讀教學在復現、鞏固舊詞,學習新詞彙,擴大詞彙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鍛煉思維,提高閱讀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判斷能力,對發展個性,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養等都起著重要作用。針對學生已有的閱讀水平,教師應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合理運用已有的課本閱讀教學資源組織好閱讀教學,在教學中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
二、廣泛收集閱讀資源,促進學生英語閱讀水平的提高。
在合理利用已有的課本教學資源的基礎上,根據課程標准中對學生年齡特點、知識結構、認知能力、不同年級的閱讀速度、閱讀量的要求,廣泛收集貼近學生實際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具有時代特點,內容健康、豐富的閱讀資源自編閱讀材料。閱讀資源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等因素,通過組織有意義的材料來組織初中閱讀教學,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教師本身的閱讀教學素養,保障閱讀教學順利實施。
教師不斷提高閱讀教學的理論素養,更新教學理念,充分認識到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和實際作用,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知能力、閱讀水平和閱讀材料的難易,制定教學計劃,確立閱讀訓練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根據閱讀課程的計劃、目標,每周確定閱讀課時間,在教師的指導下加強閱讀訓練。
四、加強英語閱讀教學方法的研究,促進教師閱讀教學能力的提高。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英語教育、教學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廣大教師積極參加新的英語課程改革和實踐,教師和學生都充分認識到了學生英語閱讀的重要性,並積極加強研究和實踐。
根據我個人學習和教學實踐,為了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發展學生探究學習和合作精神,從而提高學生閱讀分析、判斷能力。我在英語日常閱讀課教學中不斷地探索和研究,創造性地實施了「問題情景教學法」的嘗試,形成了以下的認識:
1、「語言點問題」的設計與作用。根據閱讀課文材料,老師精心設計部分「小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回答就是一些重要的新的語言知識的展現,這些問題淺而易懂,學生通過快速閱讀(或聽力訓練),了解材料內容,很快找到問題的答案,有成功感,提高了他們參與的積極性,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
2、「整體理解性問題」的設計與作用。隨著詞彙、語言點的處理,老師再精心設計部分「大問題」,促使學生加強對段落的理解,理順事件發生的順序,人物行為,加深對文章整體的把握,獲取中心意思。同時,根據學生對問題的回答,老師可精選幾個重點段落,篇章,引導學生加強朗讀,在朗讀中猜測生詞、難句的意思,加深對句子章節、文章的理解,體驗作者意圖、態度、感受。從而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和分析能力
3、「趣味思考性問題」的設計與作用。在處理了語言點知識,對文章整體認識後,老師可精心設計一些激發學生興趣問題,有些問題可讓學生相互討論。進一步促使學生去了解作者觀點、態度,提高捕捉加工整合材料信息能力。預測事件情節發展或後果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發展學生探究學習和合作精神。
不難看出,閱讀課不僅是語言知識的傳授課,而且是技能培養的綜合課。怎樣才能讓英語閱讀課更好地發揮如上作用?本人在多年的實踐中總結出英語閱讀教學的三步曲。
第一步,准備活動,其目的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採用談論圖片、提問回答、現場表演、歌曲、故事、笑話、謎語等形式,當然所選形式要與本文內容密切相關。
第二步:閱讀(Reading)。當學生的思維都集中在文本內容上時,可進入第二步。閱讀過程既是知識、信息的獲取過程,又是能力培養、方法指導的過程,是閱讀課教學的關鍵。可分三種形式進行:
1.掃描閱讀 (快速閱讀)。其目的是通過快速閱讀使學生獲取各段大意,從而了解整篇文章寫了幾個方面的問題。必須同時指導學生快速閱讀的方法。
2.細節閱讀(精讀)。這一閱讀過程是使學生獲取重要細節的過程,一般要求學生抓住最能說明本段大意的關鍵詞(keywords)。3.計時閱讀。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進行舌頭、語音、語調的訓練,要求學生閱讀速度快、語音清楚、語調正確。老師此時充當計時員,看誰讀得又快又好。當然,事先放一篇或幾篇錄音也是可以的。
第三步:檢測。 當學生採用以上三種形式的閱讀之後,學生到底獲取了多少知識信息?可採用第三步來檢測。檢測分兩個層次進行:一是表層測試。對課文內容的提問或簡單的判別題、填有關細節的關鍵詞等。二是深層次的檢測。如讓學生自己創設閱讀理解題並附三個或四個選項,問題內容可以是關於段落大意、全文大意、文章題目、細節理解、作者的看法、態度、見解等方面。之後,老師抽查,然後學生交換題目進行互測。這樣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像力、主動性、創造力和判斷力。
總之,閱讀過程的始終必須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主線。閱讀的步驟、檢測的過程都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在閱讀過程和測試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將比以前有明顯提高,尤其是自學能力大大增強,從而達到欣賞短文的效果。
㈧ 英語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二、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常見問題
1.課堂導入中的問題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作為一堂課的開始,導入對整個課堂教學具有重要意義。有效的課堂導入有利於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調動學生上課聽講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索曉燕,2011)。然而每節課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教學內容也各不相同,根據每節課的實際情況設亮閉橘計出恰如其分的導入活動,對教師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在實際教學中,課堂導入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導入環節迂迴、拖沓
導入環節最主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引出教學話題,奠定課堂基調,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因此,課堂導入應該簡明扼要,直奔主題。但不少教師在導入課堂時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把導入環節設計得迂迴、拖沓敬團。
例如,有一位教師的導入是這樣的:Hello, boys and girls. I'm very happy to come to XXX. XXX is a very beautiful place. Do you know where I come from? I come from YYY. It is very far away from XXX.Yesterday, after I arrived in XXX, I missed my home, and I missed my son. So, I called my home. I wanted to talk to my son. However, after talking for a while,my son didn't want to speak more. Do you know why? He said he wanted to play computer games. Do you like playing computer games? Today we will learn something about computers ... 這樣的導入不僅過多佔用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而且繞的彎子太多。
再如,在某節主題為A Few Simple Forms of English Poems的課上,教師先是從教學地西安引申到西安曾是唐朝古都長安,再從唐朝豐富多彩的詩歌引入本課的主題,即英文詩歌的形式。整個過程過於曲折、迂迴。另外,從內容上來看,從唐詩引出英文詩歌的形式,兩者關聯性不強。如果該教師能在導入環節直奔主題,採用「Do you like poems?」和「What kind of poems doyou read?」等問題導入,則可以避免將簡單問題復雜化,課堂效率可能會更高。
又如,某節閱讀課的主題是Mickey Mouse,授課教師先以自己長得像功夫熊貓進行類比,然後從功夫熊貓象徵中國文化引出Mickey Mouse是美國文化的象徵。整個導入環節教師發散過多,不僅過程冗長,內容拖沓,邏輯上也有缺陷。相反,如果根據課文導語中的提示「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ith your partner. Do you like to watch cartoons? What is your favourite cartoon? Why do you like it?」,僅僅通過三個簡單的問題就可以迅速、直接地導入課文,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他們的學習慾望,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導入內容選擇不當
導入環節的教學內容應該是與教學內容高度契合並且經過教師嚴格篩選的。但很多教師片面追求課堂導入的形式,忽視了內容選擇的准確性,導致了導入環節內容選擇不當、導而不入的情況。
比如,在一節課題為「What Does He Look like?」的課上,授課教師選用了態缺很多動物圖片作為導入材料,但顯然人與動物是具有本質差別的,用於描述動物的詞彙通常不適用於描述人類。例如,heavy可以用來描述大象之重,但不適合用來描述人的體重。因此,該教師選擇的導入內容並不合適。
又如,在另一節主題為The Rest of Elias' Story的課上,授課教師在導入環節選擇了一首Beyond樂隊的歌曲《光輝歲月》來導入課文。雖然這首歌是為贊頌曼德拉而作,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並不是歌頌曼德拉,而是通過學習主人公與曼德拉之間的故事,讓學生體會到曼德拉的真誠、善良。因此,該教師將這首歌曲作為導入內容不太恰當,沒有起到導入新課的作用;此外,粵語歌詞既不利於學生學習理解,也不利於教師組織教學。教師可以直接從曼德拉的人物形象上入手,向學生講述曼德拉的事跡,簡明扼要地引出課文,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
(3)導入情境缺乏真實性
課堂導入的形式可以是豐富多樣的。隨著教學方法的不斷更新變化,除了游戲、視頻、圖片、提問等形式之外,創設適當情境也逐漸成為導入新課的重要方法之一。創設學習情境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習知識內容,若非出於教學活動的內在需要,就沒有必要創設學習情境(趙蒙成,2005)。但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為了導入而導入,流連於情境的創設形式,設計出不利於學生學習知識、不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缺乏真實性的學習情境,導致導入效果不盡如人意。
例如,在一節主題為Interviews的課上,授課教師收集了一些畢業照,並告訴學生照片中的學生即將畢業並進入社會謀生,需要得到求職上的幫助。但在現實生活中,學生拍畢業照時基本都已找到工作,已經不需要此類幫助。該教師設計的學習情境缺乏真實性,不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也不利於接下來課文內容的學習。如果教師能直接採用職場面試的照片來詢問學生照片中的人在做什麼,從而引出課文內容,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
又如,在另一節課上,授課教師以國慶節不知道去哪裡旅遊,而請學生幫忙選擇旅遊目的地作為導入情境,但這樣的情境不符合生活實際,對之後課文The Paradox of Choice的導入也沒有幫助,僅浮於情境創設形式表面。或許可以依據課文內容,從手機型號的多樣性而使選擇愈發困難這一現象出發,導入選擇悖論這一課文主題。實際上,教師可以先出示一部新式和一部老式手機的圖片來讓學生做選擇,隨後再呈現幾十種新式手機讓學生做選擇,待學生回答後提出問題:Is it always good to have many choices?或許這樣就會獲得很好的導入效果。
2.教學活動的設計問題
環環相扣和層層遞進的各種活動貫穿於整個英語課堂教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良好的教學活動不僅反映了教學目標的具體落實,還反映了學習策略的具體運用和學習過程的具體安排(李龍,2010)。因此,教學活動的設計應圍繞教學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確保每一個活動都能使學生收獲知識,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但很多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存在可操作性不強、脫離課文主題、缺乏角色定位等問題,導致教學效果欠佳。
(1)教學活動的可操作性不強
良好的教學活動需要教師事先規劃和精心設計,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學內容等多重因素,以保證其順利實施。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將教學活動的每個環節、每個步驟在頭腦中進行預演。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也常設計出可操作性不強的教學活動。
例如,有的教師將某個教學活動設計為學生8人一組進行討論,但由於每組的人數太多,學生單獨表達展示的機會減少,課堂中大多數學生都在保持沉默,只有個別學生踴躍發言;也有的教師讓2名學生完成3人的活動,學生人數不夠,根本完成不了該教學活動;還有的教師在某個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找出列表中的人物來自的國家,但是在實際給出的兩欄列表中卻將部分國家名稱直接給出,失去了教學活動開展的意義。學生面對這樣的教學活動也感到迷惑不解,無從下手。這些都是教學活動可操作性不強的表現。
(2)活動內容偏離課文主題
活動內容是教學活動的靈魂,是教學內容的主體部分,其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成敗。教學內容不合理,再合理的教學環節和教學活動也無濟於事。誠然,教學活動的形式要豐富、多樣,但是如果偏離了課文主題內容,再精美的活動形式也是枉然。
例如,在某節主題為The Favourite Movie Theater的課上,有教師將所有教學活動的重點放在The beautiful city上,與課文主題內容完全沒有聯系,偏離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利於學生學習。又如,還有的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比較真假兩幅蒙娜麗莎畫像,這樣的教學活動與課文主題內容The Renaissance也相去甚遠。盡管這些活動都設計得十分精美,教師也准備充分,但它們都偏離了課文的中心內容,將活動內容轉移到與課文主題毫不相乾的問題上,教學效果大受影響。
(3)活動缺乏真實的角色定位
教學活動需要角色定位。角色定位是指說話者或作者在生產語篇的過程中賦予自己以及聽者或讀者的交際身份的過程。無論是口頭還是書面交際,交際各方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以某種身份來參與交際(程曉堂,2007)。在教學活動中也不例外,教師可以選擇以什麼身份與學生交流,學生自己也可以選擇以什麼身份與老師和同學交流。但由於課堂教學的特殊性,有時需要教師幫助學生進行角色定位。
例如,在一節課上,教師將學生分為兩人一組,並假定一名學生為報社工作人員,由他向前來參觀的客人(另一名學生)介紹新聞出版的流程,活動角色定位清晰明確,真實地反映了日常交際行為,教學效果較好。但在另一節課上,教師將學生分為兩人一組,並分別給兩人不同的關於奧運會的語言材料,然後讓兩名學生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獲取關於奧運會的完整信息。該活動乍看合理,但是教師未能幫助學生進行角色定位。學生沒有身份的代入,僅關注語言形式而忽略了真實意義的表達,活動情境和對話內容都不夠真實。此外,該教師在後續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圍繞北京2022年冬奧會寫一段話,既沒有設定好學生的寫作身份也沒有明確讀者對象;學生們感到很困惑,難以參與,教學效果也不理想。
3.課堂結構方面的問題
課堂結構是指課的組成部分及其進行的順序和時間分配,它是課堂教學的內部組織形式(陳鈞等,1996)。精心安排的課堂結構擁有豐富的教學內容、緊湊的教學環節、合理的時間分配,使教師和學生都能受益。一方面,教師通過安排恰當的課堂結構,形成別具一格的教學風格;另一方面,學生通過結構合理的課堂教學,也能收獲豐富而獨特的學習體驗。因此,課堂結構的編排對課堂教學的成功具有重大意義。教師們在課堂結構安排上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問題:
(1)教學環節之間缺乏過渡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了活動設計上,對各教學環節間的銜接與過渡關注不夠,使得課堂結構顯得鬆散、凌亂。但一節好課,過渡是必不可少的。它將各教學環節連接在一起,使整個教學過程渾然一體、一氣呵成。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們還是常出現教學環節缺乏過渡的問題。
例如,某節課的主題是The Start of a Great Friendship。完成導入和部分新授環節後,授課教師突然提到希特勒,但是希特勒在之前的課堂中從未出現過,還沒有讀到後續課文的學生感到一頭霧水。如果此時這位教師能採用更流暢的過渡方式,做好知識鋪墊,將前後教學環節銜接起來,引導學生閱讀完後續的課文後再展開這樣的討論,環節過渡會更加自然連貫,教學效果也會更好。
還有的教師在環節間過渡時處理方式較為生硬,缺乏適當的過渡語。例如,在主題為The Internet and Telecommunications的課上,有教師直接提出「What can we do to avoid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的問題,並由此進入拓展環節。此時學生剛學習完課文,沒有任何預兆地突然進入拓展內容的學習,不僅打斷了學生的學習思路,而且也影響了課堂教學的連貫性。此外,該討論與前面的教學環節缺乏關聯性,在教學中顯得較為突兀。如果該教師能先引導學生針對新授課文內容稍加討論,如:If you were Berners-Lee, what would you do? Would you start your own
software company?將前後教學環節聯系起來,自然地過渡到拓展環節的學習,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
(2)教學環節順序安排不合理
一般來說,英語課堂教學可以根據教學過程劃分為導入、新授、鞏固、運用、檢查等五個環節。這五個教學環節也是課堂教學的基本順序。但課堂教學的順序又受教材的邏輯順序和學生的認知順序的影響(陳鈞等,1996)。教師在安排教學環節順序時應在把握基本教學順序的基礎上,通盤考慮,靈活安排,保證其科學性。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不能靈活安排教學環節的順序,有的連基本教學順序也把握不準。
例如,有教師在導入環節過後,要求學生大聲朗讀全文。但對於新課而言,教學活動應該先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為主,讓學生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解故事的人物、情節和寓意等方面。默讀可能是更好的選擇。隨後再展開關於課文內容的討論,欣賞寫作的手法,在完成新授後再進行朗讀等鞏固練習,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還有的教師在讀前環節要求學生完成語言聚焦的活動:Find a word or phrase in the passage which means ... 然而本節課在開展這個教學活動之前,學生只是簡單地把段落和主要內容進行了匹配,尚未深入探究文本內容和含義。因此,該教師設置的教學順序就顯得有些本末倒置。在學生充分理解文本內容和意義之後,再進行這樣的語言聚焦活動可能會更加合適。
(3)教學時間分配不合理
初、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常出現教學任務完不成、活動時間不充分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歸根結底都是因為教學時間分配不合理。有的教師設計的課堂教學活動過多,導致教學時間不夠用,每個活動匆匆而過;有的教師將大部分時間花費在導入環節,導致其他教學任務完不成,課堂結構頭重腳輕。
例如,有位授課教師為了導入新課,用了17分鍾的時間進行詞彙鋪墊,以至於在之後的學習中,留給其他教學環節的時間過少。如果該教師能合理安排教學時間,讓學生在每個教學環節都能得到充分的鍛煉,教學效果也許會更好。
還有的教師搞「一言堂」,自己講得太多,留給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時間太少。例如,在一節教學重點為Make an action plan的課上,授課教師為了讓學生吃透文本,做好詞彙和情感的鋪墊,花了30分鍾處理文本,只留給學生5分鍾討論,最後用了3分鍾請一名學生簡單匯報,草草了事。這樣的時間安排違背了Make an actionplan教學活動的初衷。教師應該將大部分的時間用於學生的討論和展示環節上,引導學生思考How to make an action plan,這樣才能更體現出這堂課的價值。
4.語篇意識方面的問題
傳統的閱讀教學總是把篇章中的詞彙和結構看得很重要,閱讀理解大多停留在句子層面上,學生獲得的語篇意義也基本上是把各個句子意義相加得出的意義總和(張獻臣,2009)。但語篇視角下的閱讀教學強調語篇的組織形式和語篇語義的完整性,學生不僅要理解個別單詞和句子的意思,還要對語篇的組織結構和相關背景知識有一定的了解。現在,很多英語教師已經認識到閱讀教學中語篇的重要性,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卻因為自身語篇知識不足和語篇意識淡薄,造成課文主題和重點內容理解偏差、語篇教學方法運用不當和破壞語篇內在結構等問題。
(1)課文主題和重點內容理解偏差
教師的語篇知識不足和語篇意識淡薄在教學中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容易對課文主題和重點內容的理解出現偏差。
例如,在某節課題為The Rest of Elias' Story的課上,課文內容為主人公Elias和曼德拉之間發生的故事。授課教師誤將課文主題當作黑人問題,從導入環節開始,一系列的活動都圍繞著這個錯誤的主題開展,偏離了課文的中心內容。而實際上作者只是想通過講述他和曼德拉之間的故事來側面證明曼德拉的善良。這種偏差的出現不僅反映了該教師文本分析能力的不足,還體現了其語篇意識的缺乏,導致對文本理解不準確。
又如,在另一節課上,課文通過典型詩歌案例來介紹詩歌的不同形式。然而授課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詩歌形式隻字不提,既沒有引導學生對詩歌形式進行討論,也沒有進行歸納總結,反而將教學重點放在了作為例子的詩歌上,隨後還要求學生進行詩歌創作。顯然,該教師對課文主題內容的理解出現了偏差,未能准確把握語篇內涵,從而使教學活動偏離課文主題。
(2)語篇教學方法運用不當
課程改革以來,初、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發生了很大變化,語篇教學逐漸走進人們視野。教師們在關注詞彙和句子的同時也開始關注語篇結構和語篇的深層含義。但由於語篇知識有限,許多教師在理解語篇結構和深層含義時常常出現語篇教學方法運用不當的情況。
例如,有的教師讓學生在第一次整體閱讀時,先讀每一段的首末句來把握文章大意,但並不是所有文章段落的首句或末句都是主題句。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先確保自身對語篇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然後選擇正確的語篇教學方法指導教學。
此外,受語篇教學的影響,教師們在閱讀課上為了教授個別單詞和語法點,而另設其他語篇的現象也很常見。例如,有位教師在閱讀課中為了教授real、really、painting、painted等詞,就用這些詞自編了一封信讓學生閱讀,希望學生能在閱讀這封信時理解這些生詞。但這種教學方式並不恰當,一方面教師創設的語篇質量不高,另一方面編寫的語篇也不利於課文文本的學習。值得肯定的是該教師擁有一定的語篇知識和意識,但對其理解還不夠充分和透徹,還需進一步學習。
(3)破壞語篇內在結構
語篇中的內在結構包括微觀結構特徵(micro-structuralproperties)和宏觀結構組織(macro-structural organization)。語法結構、詞彙以及句子之間的銜接手段都屬於微觀結構特徵。句子與句子之間以及更大語篇成分之間的邏輯—語義關系則屬於宏觀結構組織(McCarthy & Carter, 2004)。但因為每個語篇中的銜接手段和邏輯—語義關系是相對固定的,因此不論是在微觀結構特徵中還是宏觀結構組織中,語篇的內在結構都是相對固定的。但是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都意識不到這點,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隨意劃分語篇,破壞了語篇內在結構。
例如,在課題為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的閱讀課上,有教師將課文內容分成三部分,分別為地震前、地震時和地震後。但仔細來看,這樣的劃分並不合理。比如,在該教師劃分的「地震時」的部分中,作者描述了地震造成的傷亡人數,但很顯然,人員傷亡並不是在「地震時」一瞬間發生的。因此,該教師不合理的段落劃分不僅破壞了語篇原本的內在結構,還易誤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又如,在另一節有關曼德拉生平的課上,授課教師將課文劃分為兩個部分:曼德拉建立ANC (非洲人國民大會)之前和建立ANC之後。但實際課文中根本沒有提到ANC是什麼時候建立的,而且文中多處只是作者的敘述,並不能劃分為ANC建立前後發生的事。語篇內在結構被教師的隨意劃分破壞了,導致學生不能准確掌握語篇的真實意圖和內在結構,學習效果不太理想。
5.教師語言方面的問題
現代教學手段豐富多彩,但教師語言的地位和作用是難以被完全取代的。復習舊課、導入新課、講解重難點、提問答疑、歸納總結,每個教學環節及其銜接都離不開教師語言。因此,教師只有把握好教學語言的質和量、教學語言的內容和形式、教學語言的原則和目的,才能使語言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胡春曉,2018)。但我們發現初、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語言也常出現缺乏目的性和指向性、連貫性和邏輯性、真實性和交際性等問題。
(1)教師語言缺乏目的性和指向性
教師語言是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的。Walsh(2002)指出,只有當教師充分意識到教學目標與語言使用相匹配時,恰當的教師語言才更有可能發生。而且此時學生的學習機會也會大大增加;相反,如果在一節課的某一特定時間,教師語言和教學目標之間存在顯著偏差,那麼學生學習和習得的機會也會隨之喪失。但教師們往往不能很好地將教師語言與教學目標匹配起來,有的甚至偏離教學目標。
例如,在一節主題為「Should Friends Be the Same or Different?」的課上,授課教師在導入環節提問:How can we make our friendships last?但顯然該環節的教學目標應該是使學生快速與課文建立聯系,導入新課「Should Friends Be the Same or Different?」的學習,而不是引導學生討論如何讓友誼天長地久。該節課教師語言與教學目標不符,缺乏目的性和指向性。
再如,在另一節課的新授環節,有教師提問:Why shouldn't we lose hope after an earthquake? 一方面,這種問題屬於常識性提問,對教學幫助不大;另一方面新授環節應該以讓學生理解課文為主,而不是展開拓展討論。因此,該教學環節的教學目標未能達成,教師語言對教學的作用也體現不出來。
(2)教師語言缺乏連貫性和邏輯性
在英語課堂中,教師語言不僅是教學的內容而且還是教學的手段。教師語言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語言知識,還要將整個教學過程組織起來。但教師語言缺乏連貫性和邏輯性的情況也比較普遍。
比如,有位教師給出了一些名人的圖片,並向學生提問:Who do you like best?此時,沒有學生舉手回答。然後教師開始引導學生思考並提問:What does he look like?於是學生的回答中便出現了這樣的句子:I like Ma Yun best because he has short hair. 顯然,學生喜歡馬雲並不是因為他留的短發。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忽視了語言的內在邏輯,從而誤導了學生。
又如,有位教師講道,自己的女兒喜歡玩抖音的問題困擾自己很久,並向學生徵求意見:What should I do? Can you help me?一位學生說:You should have a conversation with her.教師回答說:A good idea. So, can I ask my wife to give birth to another baby?雖然該教師試圖用連詞so將前後兩句話連接起來,但邏輯上前後兩句並不是因果關系,而且內容上與學生討論的問題聯系不強。
(3)教師語言缺乏真實性和交際性
教師課堂語言具有真實性。程曉堂(2010)把英語教師課堂話語的真實性問題分為交際行為的真實性、話語中的語言真實性、話語的內容真實性等三個方面來考察。交際行為的真實性指師生交流應具有真實交際目的,符合真實、自然交流的特徵。話語中的語言真實性,即教師語言是生活中使用的語言,不是編造的語言。話語的內容真實性,即教師說的話是真實的,而不是虛假的。比如,教師指著一張照片說「This is my best friend, Ming.」時,照片中的人物應是教師真實生活中的好朋友,而不是卡通人物或玩偶。但初、高中英語課堂中教師的語言還不夠真實,特別是交際行為缺乏真實性。
例如,有位教師要求學生描述自己最喜歡的電影,並要求其他人發表意見。顯然,學生自己最喜歡的電影是十分主觀的話題,並不需要其他人給予其意見。另一位教師在課上問學生「Do you want another test tomorrow?」,但這樣的問題在教師提出之前就能預知答案,而且考試安排也不是學生能決定的,教師話語缺乏真實交際目的,對於教學也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三、結語
本文通過對近些年全國初、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觀摩課的觀察和分析,探討了課堂教學中課堂導入、活動設計、課堂結構、語篇意識、教師語言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但因篇幅所限,本文並未深入探討問題的解決方案。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是教師們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希望本文提出的問題和建議能為廣大教師和同仁改進初、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提供啟發和參考。
㈨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論文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論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我整理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論文 篇1
初中是學生語言發展的一個舉足重輕的階段,初中的閱讀課是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陣地,是廣大英語教師探討和研究得最多的教學組成部分。但是總的來說,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狀況並不理想,學生普遍存在著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現象。盡管教師和學生都在這一塊投入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與學習效果不能成正比,形成一種「高耗低效」的現象。不少的學生在英語考試當中閱讀題得分普遍偏低。應該如何改變這種高投入低效率的現象,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切實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筆者從實際教學出發,對新課標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進行研究和探索,發現當前閱讀教學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其進行分析並提出對應的優化對策。
一、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詞彙量不足夠、閱讀速度慢。
詞彙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都不能夠忽視詞彙的學習。已有的研究表明,要想閱讀系列等級讀物,必須達到95%的理解。也就是說,在閱讀時,學生必須認識現有等級讀物中95%的詞,才能夠做到快速順利閱讀。但是,由於學生的詞彙量小,閱讀的時間不夠多,閱讀的速度又由於詞彙障礙而很慢,從而導致他們接觸英語詞彙的機會很少,詞彙量小又引起他們在閱讀過程當中容易引起挫敗感,使得學生對閱讀失去興趣或失去信心,從而產生一種不良的循環。
2、課外閱讀量少,不能為理解提供充分的輸入。
學習任何一種語言,最有效的方法是置身於這種語言的文化背景當中去。我們在閱讀一篇文字時,要達到對文字的理解,有時候不僅僅需要對詞彙的熟悉認識,更需要對該段文字的背景知識的了解。而目前來說,初中生的英語閱讀量偏少,不能為理解文章提供充分的輸入,並且,過小的閱讀量不利於詞彙的積累與語言綜合水平的發展。
3、教學模式單一,對閱讀教材只限於對課文表層的理解。
閱讀教學模式單一,閱讀教材單一拘泥於學生對所讀教材的表層理解,學生不能夠對所讀文章的重點進行有效推斷,難以正確把握文章脈絡,從而影響對文章理解的准確性。許多教師甚至還使用一問一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回答的問題都是教師事先確定好的,學生只處於一個被動應付的局面,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學習主動性。有些教師在日常閱讀教學實踐當中,把閱讀當作精讀,閱讀教學就是講解生詞,羅列搭配,補充片語,逐句逐段地分析句子結構、語法等;而有的教師則把閱讀當作課外閱讀,劃出片語,提供個標准答案,學生自讀完以後只了解了個故事情節。由於教法單一、陳舊,學生接觸到的教材基本是課本和試題,難以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更沒能夠發展他們的推理能力、歸納能力及感受能力。
二、適應新課改大背景下的閱讀教學方法
《英語課程標准》指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注重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培養的傾向」,新課程要求對學生的培養目標要從以前的「雙基」為主轉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為主,並且增加了課外閱讀量的要求,下面筆者嘗試著談一談優化閱讀教學的一些方法: 1、合理安排步驟,掌握閱讀技巧,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的開展應該具有步驟性,包括「讀前」、「閱讀」、「讀後」三個步驟。閱讀前,應該激活文化背景知識,減少閱讀理解障礙。在日常閱讀教學當中,經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即盡管學生自己掌握了足夠的詞彙和語法知識,但仍然無法完全理解全文。原因就在於他們缺乏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不具備在閱讀過程中激活已有知識的能力。所以教師應開展各種各樣的讀前活動,開展讀前活動時可以參照學生用書中的插圖,圖片。或者利用掛圖,甚至錄像VCD等。使得學生對所要閱讀的內容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和背景文化支持。而閱讀中,則應立足課堂,活用教材。閱讀中教師所設計的活動應該以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為目標,視教材為渠道,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根據上下文猜測生詞意思的能力,讀懂並抓住大意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篇分析能力。比如,在教學八(下)Unit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時,課前讓學生預先收集與UFO相關的信息,可以查看有關的書籍、電視電影,並與同學交流討論。閱讀前,展示關於UFO的電影片斷,展現圖片,讓學生看著圖用下列詞彙來描述UFO來臨時的情景:land,getoutof,alien,while,surprised,anywhere,kid,right,runaway,happen。閱讀時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說出每一段的段落大意,並進行語句語篇的講解分析,以使學生對文章結構有更清晰的認識。閱讀後則主要是及時對學生讀語篇的理解程度進行檢查,可以利用課文後附的練習,也可以自行設計,或檢查學生對課文中的事實、情節等表層的理解,或檢查學生對課文嘗的理解。使學生挖掘文中內涵,開展創造性思維。
2、精讀與泛讀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近年來各種類型各種等級的英語考試都更加註重閱讀,閱讀的比重在各種英語試題當中越來越大。新課標也對初中英語閱讀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就反映了閱讀的量應該相應的增加,但是閱讀的量不應該盲目的增加。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區分精讀與泛讀,課內與課外,並且使之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教師應該結合教材中的主題,補充各類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課外閱讀材料。課內進行精讀,並加以細致的指導;課外進行泛讀,培養學生的語感與開拓學生視野,豐富詞彙。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們訂閱英語報、英語雜志。課堂上精講課文內容,講解片語、語法、分析句子結構與段落等等,然後給學生選定的報刊、雜志上的文章或某一段落,讓他們在課外自行閱讀並按照老師講解的方法進行分析,報刊雜志上的其他文章則只要求他們進行泛讀,並在課內抽取一定的時間來談他們課外閱讀的體會。
3、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
課文的教學一般都涉及三個方面的知識,分別是語言知識、閱讀技能和文化背景知識。我們在教授學生課文的時候,不僅僅只是要求他們認識詞彙,理解字面意思與了解文章故事內容而已,更希望他們能夠在教師的幫助下欣賞淺顯的英語文學作品。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又會加深他們對文章的理解,甚至會有助於提高他們的推理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融入到教材的文化內容中去,對比文化現象的異同,適當介紹英語國家社會制度、歷史、民族習性以及價值觀等文化現象,進一步提高他們英語閱讀分析的能力,初步培養英語作品鑒賞能力。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論文 篇2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教學質量管理是學校管理的重要工作。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不能也不允許通過加大學生的課業負擔來實現,要做到輕負擔、高效益,只有落實有效教學,構建高效課堂。有效教學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所謂「有效教學」,是指通過一段時間教學後,學生能獲得具體進步或發展,學生能否得到最大化的進步和發展是衡量有效教學的主要指標。落實有效教學需要繼承、借鑒、創新。縱觀當前有效教學實施的過程,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理念不新、備課不實、內容不齊、整合不力、方法不活、評價不新、發展不全。對實施有效教學過程中存在的這些現象,我們必須更新觀念、制定製度、創新手段、優化行為,加強有效教學的指導,將有效教學的理論主張及操作要求內化為教師教學的需要。
一要加強學習,落實培訓
教師教學理念認識不到位,其原因不僅僅在教師一方,學校也有責任。課程改革多年,而新課程學習培訓方面,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雖然開展了一些有成效的工作,但培訓面相對狹窄,每年真正參加上級培訓的名額非常有限,往往只能派部分優秀的教師教干參加。讓每位教師深刻領會新課改的精神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基本前提,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需加大培訓力度,統籌安排,積極引領教師對新課程理念進行自學與研討。學校要立足本校實際搞好校本教研:集體備課、教研活動、聽課評課等要分期、分批有計劃地進行,要對課標理念和教材易忽視的內容以小專題的形式進行研究和挖掘,形成具體的帶有案例性質的解讀材料。
二要明確要求,規范教學
實施有效教學,落實在課堂,關鍵在教師。因為教師的教學習慣一旦形成,要徹底改變並非易事,所以,僅靠目標管理來改變教師教學行為遠遠不夠,需要有統一的標准來衡量、規范,因此需要在備課、上課、作業、教學方法選擇等方面制訂一系列標准。例如備課方面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學法、備輔導(閱讀),課堂教學務實不務虛,真正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堅持從「教會知識」轉向「教會學習」,力戒拖沓無神的「催眠課」與急風驟雨式的「填鴨課」。作業方面做到布置之前審核,以精當、適量、有層次為標准,克服作業布置的隨意性,做到布置之後批閱要及時、認真、准確、全面等。
三要以學定教,顧及全面
現代教學理論強調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本質上說教學的教程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計劃者、組織者、引導者。因此,要立足學生,研究他們的學習需求與學習特點,從學生的具體需求與特點出發,結合課程標準的各個階段目標,去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的選擇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並結合教材內容,盡可能地利用學校現有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互動性,提高學習參與率和自主學習能力,提升教學實效。
四要開發資源,拓寬渠道
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對教師來說確實有難度,但開發校本課程怎麼搞應從學校實際出發,可簡可繁。有能力形成課程體系的,可從教材研究、課程設置等方面系統整理,沒有能力的,可針對學習內容和學生學習興趣去收集整理一些拓展性材料,用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去補充學習內容,從而開辟課程資源,增加學生吸取知識的渠道,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五要「授之以漁」,養成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對於個人教育來說離開自我教育是不可思議的'。」要求教師加強自學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自學就是要求學生學會自己提問,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要多引導學生動腦,少替代學生思考,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和自我質疑的習慣。教師要經常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並指導預習,對學生預習情況進行檢查。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在反復強化中逐漸養成預習、質疑和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教師還要關注學生情感、個性、意志品德、作業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的情況,通過針對性地訓練和家校互動等方式,讓學生在各個方面向積極的、可持續發展的方面發展。
六要注重評價,倡導反思
教學評價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改進教師的教學,完善教學過程,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評價包括「教」的評價和「學」的評價兩方面。在「教」的評價中,要強調教師的自我評價。教師可藉助寫教學反思的形式來進行,要讓教學反思促進教師的自我成長,把反思的重點放在方法(如何反思)、角度(從哪些方面去反思)、連續性與實效上。教學反思一方面是每節課後的教學反思,另一方面是階段性教學行為反思,因為只有把短期反思與階段反思結合起來,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有深刻的認識並有較大的改進,才能達到「反思」的真正目的。教的評價還要結合有效教學,建立對教學每個環節的評價細則,形成領導點評、教師互評、日常評價和階段性總結評價相結合,通過評價改進教學。「學」的評價要強調評價手段多樣化。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只用成績報告書作為終極評價手段,平時對學生要採用動作、神情、體態、語言等表揚方式,經常性的隨機激勵評價,豐富評價的手段。教學中可構建「比、學、趕、超」的評比制度,開展教師評、學生評、師生互評、當堂現場評、課後個別點評等多種形式的評價,並在評價中通過建立學生成長記錄等完善評價激勵機制,發揮評價的促進功能。
總之,實施有效教學既近在眼前,又任重道遠。我們必須在思想上重視,從方法上創優、內容上突破、細節上關注,才能取得實效、高效。固然,目前存在的每一個問題、採取的每一項策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我們管理者付出艱辛的勞動和不懈的努力,有效教學一定會顯現。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論文 篇3
摘要 :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評價是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新課程提倡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在現實教學中,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熱情參與教學過程的狀況與新課程的要求還有一段距離。小學英語課堂評價還存在一些現實的問題。有效的激勵性評價策略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促進小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充分發揮課堂激勵性評價的作用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等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課堂評價;問題;策略;英語教學論文
1引言
面對新要求,怎樣才能通過科學的課堂即時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呢?這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突出的、值得探索的新課題。
2課堂評價的概念界定
關於課堂評價的定義各式各樣,但核心基本相同,即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促進學生的學習,了解自己的教學效果,而對學生的學習信息採集、分析與利用。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課堂評價具有多種類型。例如,從評價內容看,有學習行為評價、學習結果評價、發展趨勢評價等。對評價類型的分析與把握,有助於我們科學地建立並合理地使用教師課堂評價標准。本文所述教師課堂評價,僅指即時性評價。
3課堂評價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3.1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理念的提出,課堂即時性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實施,但沒發揮其真正的作用。目前課堂評價存在的不足有:評價語言和標准單一、僵化;評價主體單一;鼓勵與誇獎的濫用;糾錯方式不恰當;缺少體態評價。沒有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區別對待。
3.2存在問題的原因
3.2.1教師受傳統評價理念的影響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是權威的,教師單向評價學生。在新課改下,傳統評價思想依然存在,學生評價老師和學生互評在課堂上也不多見,老師掌握著課堂評價的主動權,必然造成評價主體單一。3.2.2教師對評價功能意識淡薄有的教師為了體現新課改的精神,在課堂上大量運用「萬能」的「Good,OK」來表揚學生。老師不指出讀得好,好在哪裡;對又對在哪裡。學生聽了表揚當然高興,可這有利於學生的提高嗎?教師淡忘了評價的功能。3.2.3教師對激勵性評價片面理解在小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在評價時不恰當地使用激勵性策略,有的是浮誇的,甚至學生出現嚴重錯誤時都一味地鼓勵學生。3.2.4教師對學生的心理認識不清小學五年級階段的學生被稱為學齡中期階段或少年期,是各方面蓬勃的、不均衡的發展時期。他們的自尊心開始增強,有的教師忽略了學生的心理感受,當面批評指責學生,造成了不良的學習效果。
4激勵性評價策略
4.1概念闡述
激勵性口頭評價是指在課堂教學情境這一特定語境的制約下,當學生的某一行為完成後,教師通過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價值判斷,激發學習動機,誘發其興趣,進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
4.2策略
4.2.1轉變教師觀念和課堂教學方式要想新的教學理念付諸於實踐,解放教師的思想是前提。有的教師說:「只要學生學到東西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展示。」可見其根本就不重視學生是否參與課堂,教師都不重視那又怎會激勵學生去參與呢?而觀念的轉變要落實在實際的課堂中。英語課堂中如何創設語境是教師要著重思考的問題。毫無疑問,小學生更喜歡在游戲中學習。4.2.2課堂評價應充滿人文關懷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應凸顯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體現對學生個性的尊重,評價必須堅持正確的人文價值取向。4.2.3要真誠地愛學生,做到客觀公正一堂小學英語課上,學生每回答一個問題,教師就表揚加分,每說一段話,教師就獎勵一張貼紙。從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師沒有考慮活動的難易程度,一味進行雷同的表揚。教師要做到客觀公正,需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行為作出不同的口頭評價,讓學生感到「老師的評價就是針對我的。」4.2.4鼓勵學生自評、互評積極鼓勵學生自評和互評,進行面對全體學生的多主題評價。教師在評價某一位學生時可以推而廣之,對集體進行激勵;也可以開展學生互評。當然,這意味著教師的責任將更重,要機智地引導學生進行正面、友善的互評,否則會導致同學間關系的緊張、矛盾的產生,從而破壞集體的團結。
參考文獻:
[1]陳婉琳.熊德信.課堂即場評價型教學評析與啟示——以中山大學夏紀梅教授教學藝術為例[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8,(10).
[2]胡小妮,黃秦安.對數學提問環節實施科學的即時性評價的思考[J].中學數學教學,2010,(7):13-16.
[3]蔡偉.教師課堂評價質量標准研究[J].教育科學,2007,23(5):43-47.
[4]嵇建中.從實例透析小學生心理[J].廣東教育綜合,2009,(3):22-23.
;㈩ 淺析小學英語閱讀教學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發展,小學課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今,大部分老師都遵循這樣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小組合作,參與討論以及匯報,對小組的匯報加以補充或是提出建議,把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當然,英語教師也不例外,他們能夠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諸如說唱歌謠、做游戲、角色扮演,改編對話及表演,還有直觀教具演示等。但與此同時,教師在英語教學活動中,閱讀教學並沒有發揮其應當具有的作用。在我從教這幾年來,我覺得大部分教師對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包括我自己也會出現此類情況,這樣會很容易導致提前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優秀的學生不用老師在課堂上多講,他們只要自己做好前置學習就能解決很多問題。但學困生呢?他們前置學習不會去做,甚至於課堂上也不用心聽講,他們有些同學還會表現在課堂上昏昏欲睡,興趣不高,總是呈現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這樣,他們的閱讀能力就很貧乏了,更別說擴大閱讀量,提高閱讀能力了。雖然說在小學五、六年級閱讀課佔了一定比例,但是如何更好地進行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呢?我覺得這對我們一線教師來說都是一項挑戰。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來談談。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屬於閱讀材料,也就是閱讀的板塊。就拿PEP教材來說,五,六年級課本中的(Read and write, Let's read,Story time)都是屬於閱讀板塊。像前面幾個板塊,如:Let's learn、Let's find out、Let's try、Let's talk等的作用是學習新詞和新語句,練習新詞和新句。如果我們把這些稱作單項練習的話,那麼Read and write,Let's read,Story time這些板塊就是綜合練習了,把在前面幾個板塊中學到的新詞和新語句,放在一個情景里,通過一小篇閱讀文章,再一次呈現給學生,再一次讓學生體會和感知新語言的使用場景,這一板塊起著復習鞏固的作用。而且這一板塊不僅有情景,絕大部分的語言還是學生學習過的,即便有一些新的語言出現,這些新的語言都是場景對話時所必需要的,所以這些新語言不太會影響學生的理解,另外這一板塊還有相應的練習,幫助學生理解閱讀材料和發展相應的技能。如:B5 Unit1 Part B:Describe Jim's new math teacher. B7 Unit1 Part A Answer the questions,閱讀理解的練習已經設計好了,教師可以利用,當然我們也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再重新進行設計,盡量做到這些問題是面向全體學生。
在進行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時,我們大致可以把學生閱讀材料的過程劃分為pre-reading(閱讀前), while-reading(閱讀中)和after-reading(閱讀後)三部分。上個月,我和同事前往深圳進行名思教研的學習,那些老師大部分進行閱讀教學時,他們也是採取讀前,讀中,讀後活動的設計,而且效果也是非常不錯的,學生們都樂於接受,也易於接受,並且對本節課的學習都掌握得不錯,對本次的閱讀內容大部分都能熟練地復述,甚至進行改編和表演,學生們興致也大大地提高了。自然而然,這樣的話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就會進行得很順利,甚至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每次進行閱讀教學時,我通常都會布置學生進行前置學習,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課前預習,那麼這也就是我們要進行的閱讀前(pre-reading)活動了。接著在課上會有設計閱讀中(while-reading)的問題等,最後完成閱讀後(after-reading)的內容。就拿我去年所教的六年級上冊PEP7 Unit 6 The Story of Rain這一課的閱讀教學來說,我是這樣設計的:1、閱讀前(pre-reading)1)學生在課前准備有關於水循環的相關知識。教師呈現小水滴與風交談的教學掛圖或課件,運用設疑法(提出幾個與閱讀材料相聯系的問題:水是從哪裡來的?你知道水循環的路線圖嗎?)讓學生愉快地走入文章之中,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2) 能夠通過查字典或聯繫上下文猜測生詞的意思。進入閱讀的提高階段學習,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閱讀文章時很少有不遇到生詞的情況,要努力培養學生遇到生詞不驚慌的學習態度,並能通過各種積極的方式解決。聯繫上下文猜測,再通過查字典確認是很好的一種方法。學生很快地找出生詞並進行了猜測,再進行驗證後,猜對的同學十分興奮。這樣做很好地培養了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單詞能力,更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來把握篇章的意思,從而提高閱讀能力。2、閱讀中(while-reading)閱讀過程是得到樂趣獲取所需信息的過程,有略讀、精讀和查讀(帶著問題讀)等方法。在閱讀中我提倡綜合運用以上幾種閱讀方法。第一遍:略讀。 讓學生找出文章中的關鍵詞,確定段落主題句。第二遍:查讀。我設計了如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