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議論閱讀
1英語閱讀理解的答題技巧
1、做英語閱讀理解題的正確流程
1)其實做閱讀理解最正確的流程就是正確的閱讀習慣以及自己的做題習慣。有些同學的閱讀習慣是先看問題,再讀文章,然後做題,最後再次略讀文章。
這個順序就是帶著問題去讀文章,目標明確比較節省時間。第一次讀文章的時候大概了解一下文章內容以及問題的大概位置(看到問題的相關內容就標記一下,省的做題的時候又得找),做題的時候就不用再在文章中找了。做完閱讀理解的所有題以後,再略讀一下文章,看有沒有忽略的地方。
2)先讀文章,再做題目,最後再讀一遍文章。這時大部分同學做閱讀理解題的習慣。首先閱讀文章掌握全文脈絡,然後根據題目和選項排查信息,選出答案。這種方法做閱讀理解正確率比較高,但是比較浪費時間,因為大部分人的記憶都沒有好到讀一遍文章就清楚每個細節的地步,所以讀完文章以後做題的時候還要再次回頭去找。
具體的閱讀流程還得根據自己的做題習慣以及效率來決定。
2、找關鍵詞
做閱讀理解題的時候,大家可以找一下題目中的關鍵詞,然後根據關鍵詞在文中找答案。再根據題目內容、以及選項確定出正確的答案。
2做英語閱讀理解有什麼方法
1主旨大意題
主旨大意題的提問方式主要有:
1)問文章標題,如:
What is the main topic of the passag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is ___.
2)問文章中心,如:
The first paragraph is mainly about the ___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is about ___
3)問作者的寫作目的或態度,如:
The author wants to tell __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__
解題指導
找到主題句是解答該類問題的關鍵。主題句是歸納文章中心的句子,在許多情況下,尤其在說明文和議論文中,根據其篇章特點我們可以通過尋找主題句來歸納出文章的主旨。主題句通常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有時也會開頭結尾同時出現、首尾呼應)。
做主旨概括類試題我們要仔細閱讀文章或段落的首尾句。多採用瀏覽法,一般不需逐句瀏覽,只需選讀文章的首段, 尾段或每段的首句和尾句,重點搜索主旨線索和主旨信息。有些文章或段落無明顯的主題句, 只是暗示性地體現主題. 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過程中根據文中所敘述的事實或提供的線索來概括總結主旨大意.
做這類題同學們要注意容易選錯的干擾項是:
1.以偏概全 干擾項只說明了文章主旨的一部分或一個方面。
2. 誇大了主題 干擾項所概括歸納的主題,超過了文章所說明的實際內容。
3.把觀點強加給作者, 是非文章事實的主觀臆斷。
我們往往根據自己的常識經驗對文章進行判斷而忽視了作者的見解。
細節理解題
細節理解題屬直接解答性問題,是閱讀理解題中最簡單的一種,多數屬中低難度的送分題。但由於考試所佔的比例很大,應特別引起注意。
本類試題主要考查我們對閱讀材料中的某一特定細節或文章的主要事實的理解能力。問題包括詢問人(who)、物(what)、時間(when)、地點(where)、原因(cause)、結果(effect)、文中的數據(data)等。 我們常見的提問形式有:
1.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false?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3.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en (where, why, how, who, etc. ) ...
根據近幾年的設題來看,現在很少有直接用原文中的句子進行考查和測試的,而通常要進行一定的處理。比如:同義變換、概念解析、歸納事實等。
解題指導
做此類題,我們只要抓住解題的三個基本特性,就容易得到高分。
一、對應性 正確答案應與文中的細節一一對應,即,找到對應點。
二、准確性 此類題更多地傾向於將題目中的信息與原文有關細節信息進行語義上的轉換,在轉換過程中,做題時易犯的錯誤是未注意到轉換的准確性,常常將細節信息中的范圍、程度、語義色彩等改變,從而導致錯誤。
3如何提高英語閱讀理解的成績
1.選材很重要
高考英語閱讀理解訓練中,選材第一步。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適合來閱讀,太難或者太容易對你來說都沒有意義了,一定要選擇和自己書本難度想同的閱讀文章來訓練。
如果沒有,那就是從你的練習冊和模擬試卷里閱讀理解題目去下手,重讀或者重新做,還能溫故而知新。如果你覺得這些對你沒有誘惑力,那就讀你訂閱的英文報紙或者刊物之類的,泛讀有時候對你的高考閱讀理解也很有幫助的,多讀總是對的。
2.閱讀講究技巧
高考英語閱讀理解訓練中,閱讀要講究技巧。先給自己的英語閱讀設定一個時間點,看自己是否能在規定的時間里讀完做好題目,建議一個閱讀理解題目用十分鍾來完成,但是也不要拘泥於時間限定,因為材料有難易分別。
如果碰見難題,那就通過揣測來完成吧,不要拖延時間影響速度。要知道閱讀理解其實在中考中,分數比重很大,也很多,如果你在其中一道題目里時間太長,可能會無法按時完成試卷的進度。
Ⅱ 高中英語閱讀論文參考範文
閱讀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它可以讓人溫故而知新,不僅可以鞏固已經學過的知識,還可以有效地預習新知識。下文是我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淺析高中英語閱讀解題技巧
【摘 要】對閱讀理解能力的測試是英語考試中必不可少的測試專案,主要考查學生對於不同體裁或不同題材語言材料的理解能力,以及通過材料的閱讀,對材料中資訊的捕獲能力。要求掌握所讀材料的主旨大意和文章中的詳細事實與細節,理解文章中某句、某段的含義及全文的邏輯關系,又要求根據其含義及邏輯關系進行判斷和推理。
【關鍵詞】單詞量;題型;段落中心;把握作者意圖
一、單詞量是英語閱讀最基本的保障
很多同學普遍出現文章看不懂,意思理解的不清楚,覺得哪個選項都是對的或者是覺得時間不夠,總會沒有時間看完全部的閱讀。這類問題統統的原因是單詞量不夠導致的。針對於這一塊的學生,再多的閱讀方法都是枉然,督促他們背單詞,不要覺得太基本,也不要太相信他們的自覺性。就是按部就班每天布置一定量的單詞和段落給他們背誦。作為老師必須對他們的背誦結果進行嚴格的把關。堅持每天聽寫,每天檢查,認真批改,確保質量。如果你們覺得這一套流程下來課堂講課時間不夠,不能完成每天的課程量,那我也不建議省略或者敷衍這個環節。我覺得可以採取的方法是佔用課間時間,可以提早幾分鍾去教室,給同學聽寫,然後批改工作可以分配給課代表。在開始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可能會接受不了,但是長久保持的話,一定會有很明顯的效果。單詞這關把住了,以後的英語學習就一定事半功倍了。
當然,也有同學反映說背單詞花了很長時間背了就忘 這樣的情況。其實這是正常的。即使是英語成績很好的同學,在接觸到新詞時,想通過一遍記住也是很難的。背英語和被語文是一樣的,要反復記憶。一遍,兩遍,三遍。而很多成績不太好的同學覺得他們背單詞不如成績好的同學這種想法其實是錯誤的。之所以他們背不下來的原因是沒有習慣背單詞。等他們背多了,養成了一套屬於自己的背單詞的方式,自然背單詞也就不是難事了。這里提出一套比較適用大多數人的單詞記憶方法:
1.讀出聲
2.邊背邊寫
3.第一遍在晚上睡前背,第二遍早上起來背,第三遍老師上課的時候夾雜在課文講解時背。
二、英語閱讀題型分析
高中一篇英語閱讀一般是五道題,雖然並不是每個題型都有,但統共加起來、共分為六種題型:細節題、猜詞題、判斷題、推斷題、主旨題、態度題。不要忽略這些題目分類認為沒有用,弄清楚每個題目的題目型別,在按照科學的順序做題目,哪怕僅僅是五道題也能節約很多時間。提倡的發放是拿到一篇閱讀,先不要著急去看文章,先把問題瀏覽一遍,然後再心中迅速將題目歸類。最先做的應該是細節題。找到問題所在位置,再根據目標句子的前一句後一句或者前兩句後兩句就能得到答案。然後是猜詞題。解題方法和細節題一樣。
接著是判斷題。這前三類題目都是能迅速准確在短暫閱讀時就能找出答案的。而推斷,主旨和態度題就比較難迅速解決了。需要通篇閱讀,然後對文章內容作總結,再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根據中心句中的一些情感詞語才能判斷出作者態度。老師們不要覺得這方面不好教導,通過限時訓練就行。大量的顯示訓練學生自然就能找到快速解題的方法。即使不是嚴格的按照我們講述的這樣明確歸類再去找答案。但是他們再解題的過程中也會預設將需要理解體會的題目留到最後。當然,這是指標對英語功底還不錯的同學才適用的方法。做題目講究的不是快,而是對。在有限的時間內找出正確答案才是目的。
對於基礎相對薄弱的同學,做了的每一題都作對就是最好的結果了。先確保正確率再提高速度。這一類同學的方法就是細心投入做。能在文中找到的細節題、判斷題和猜詞題就一定要穩穩的作對。五道題目中這三類題目至少有三個。能確保十分得道這六分也是穩中求勝的好方法。等能力提高了,對閱讀更加得心應手了,再來根據上述方法提高速度,英語成績一定會突飛猛進。
三、抓住英語閱讀段落主旨中心
1.段落主旨的歸納方法有以下幾種:
主題句位於段首,其特點是演繹式,開門見山提出論點,再分別說明;
2.主題句位於段尾,其特點是歸納式,即細節在前,歸納在後;
3.主題句位於段中,其特點是引題―主題―解釋或提問―回答―解釋;
4.首尾呼應的主題句,通常是指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相互對應。了解這一點有利於根據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進行綜合推理。
這幾種方法都是很常用很實用的。在普通的閱讀和考試中也都運用的上。也是學生必備的閱讀能力之一。在向同學們講解這幾種方法時,不要空洞洞的講解,可以通過結構圖形來更直觀的展現給同學們。給每一種定義成一種形狀,幫助同學理解和記憶。也可以通過具體的例項給同學展現每種方法的鮮明特色。讓同學在遇到各種方式的時候能更敏感。
四、把握英語閱讀題目中作者的意圖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寫作目的。那麼作者是如何在文章中體現自己的思想呢?他通過哪些語言向讀者傳達了自己的感受呢?我們在閱讀的同時怎樣收集、綜合各種資訊,體會作者的情感呢?了解這些有助於我們在做閱讀理解題時把握作者思路,領會文章內涵,做出正確的選擇。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二是把握出題的角度。有的文章只是客觀地介紹一件事或物,或各方觀點,作者不發表自己個人的意見,如一些科技文,新聞事件報道等。這樣的文章屬於「廣而告知型」。要根據客觀事實答題,一是一,二是二,凡與事實不符的選項,或文中沒有提到的事實,當然都是不能選的。這樣的題目難度一般都不會很大。最難於駕馭的是一些故事性、情感經歷性的文章。因為作者在行文時會用到一些寫作手法,如倒敘、插敘等。往往還會有一些思想、情感的波動。這就需要我們在閱讀時認真把握,細心體會。
將自己想像為故事中的主人公,體會其心理感受。有一篇文章,寫一個老太太剛剛在海邊買了一座別墅,打算在那裡度過餘生。因為那裡的氣候溼潤溫暖,更適合她的健康。此時她站在曾經生活了25年的房子里,最後環顧這曾經裝載了她的大半生的房子。所給的問題是:How does the old lady feel at the last moment in her old house?正確答案是:Her feeling is plex.其他的選項如She is happy/She is sad等都片面。只要我們設身處地站在老太太的位置上想一想,就不難找到正確答案。
【參考文獻】
[1]黃惠芝.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策略研究.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7/04
[2]崔麗花.高中英語閱讀課任務型教學法的實踐與探索.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0/04
<<<下頁帶來更多的
Ⅲ 英語閱讀理解議論文的標志詞有哪些
近幾年高考英語閱讀理解題所選材料的題材、體裁多樣,主要取材於英文原版書籍,語言地道、內容新穎,文化意味濃厚,試題設計均重語篇理解。 (一) 近幾年高考英語閱讀理解測試新動向 1. 閱讀的詞彙量增加,越來越強調提高閱讀速度 近年來,高考閱讀理解部分的閱讀總詞量一直保持著遞增的趨勢,這就意味著考生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文章的閱讀,必須提高閱讀速度。 2. 文章的生詞量增多 文章的生詞量增多,主要表現在由構詞法產生的新詞和教學大綱不作要求的生詞增多。這就導致閱讀材料文字難度增大,考生往往要反復幾遍才能讀懂。再加之材料行文表達使用比較正式的語言,結構復雜的長句及省略和插入語等較復雜的語言現象在文章中隨處可見。這不僅減慢了閱讀速度,而且也影響了考生根據文章內容去進行推理和判斷。 3. 選材面寬,貼近生活,保持原汁原味 近幾年的高考閱讀文章選材更貼近生活實際、更富有時代氣息,題材新穎,包括故事、傳記、人物、傳說、生活常識、社會文化、天文、史地、科普知識、政治、經濟及名人逸事等。體裁也不一,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等。而且文章多是屬於原汁原味的文章,其中文章習語用得較多,涉及英美人的文化生活習慣。 4. 深層理解及推理判斷型題持續增加 一篇文章圍繞一個中心,或者是某一話題展開,文中絕大部分的篇幅都圍繞這個主題來說明它,反映它。弄清細節,獲取信息是正確把握主旨中心的前提。在以往的高考試題中,往往掌握文中細節的直接理解的題目在試題中所佔比例較大。但在近些年的高考試題中這類題目已明顯減少,而推理、判斷、綜合類試題大大增加了。要求考生能從字里行間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即作者的態度、意圖、傾向等,而且能把握全篇的文脈,即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關系,並且能據此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和判斷。 (二)高考對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要求 1. 掌握所讀材料的主旨大意,以及用以說明主旨大意的材料和細節。 2. 既理解具體的事實,也理解抽象的概念。 3. 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理解深層含義,包括作者的態度、意圖等。 4. 既理解某句、某段的意義,也理解全篇的邏輯關系,並據此進行推理和判斷。 5. 既能根據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也能結合中學生應有的常識去正確判斷生詞和短語的含義。 (三) 近幾年高考閱讀的主要考點 高考閱讀題通常分為兩大類:客觀性理解試題,即考查短文大意的試題,事實細節描述題,短文、句子、短語、單詞意義理解題;主觀性試題,即通過閱讀文章,對文章的中心思想、立意主旨、作者觀點、態度等有更深入的理解。一般說來,高考閱讀理解對考生的測試角度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猜測詞義 這類題要求考生能根據上下文正確理解靈活多變的詞義。在做這類題時,應對上下文中已知部分進行邏輯上的推理,必要時還要進行語法分析,尤其是詞與詞之間的關系,有時還要依據常識和經驗進行猜測。 2. 理解主旨大意 一篇文章通常是圍繞著一個中心思想展開的。閱讀時,我們不可忽視短文中開頭和結尾的段落或句子的含義。因為它們往往是文章中心的概括和總結。對於沒有明顯主題句的文章段落要根據文段中所陳述的事實或提供的線索加以概括總結,從而判斷出四個選項中哪一個為最佳選擇,說明了文章的中心。 3. 推理判斷 這類題要求考生能通過文章表面文字信息去推測文章隱含的意思,要求考生對文章的情節發展,以及作者的態度、意圖等做出合乎邏輯的推理和判斷。 4. 對文章的細節理解 5. 數據推算
Ⅳ 我英語時好時壞,做議論性閱讀理解幾乎每次全軍覆沒,怎麼才能讓英語成績穩定呢怎麼提閱讀理解呢
平時多注意積累,多學習做題技巧
Ⅳ 議論性的閱讀理解怎麼做英語
分細節題,推理題,作者態度題,文章主旨題。根據這些題型先讀題目,然後在文章的起始段或中間段落找相似詞彙和表達,答案即可找到;首先你要保證詞彙量和一定的語法基礎,再加這些解題技巧就沒什麼太難了
Ⅵ 英語閱讀理解策略與技巧
英語閱讀理解策略與技巧
英語閱讀是英語學習重要的一部分,無論是中考高考、還是更高一級的英語測試,英語閱讀都是重頭戲。下面是英語閱讀理解的策略與技巧,供大家參考與學習!
英語閱讀理解策略與技巧 篇1
英語閱讀既是英語學習者的學習目的,也是英語學習的重要手段。許多專家、教師等教育工作者都從不同的角度研討過英語閱讀方法、技巧,但很多都是從教師的角度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技巧,他們精心設計課堂來激發學生頭腦中的圖式(圖式理論觀點)。但是,在生活實際閱讀中,在中考、高考中,學生都得依靠自己完成這些重要的活動。因此,筆者嘗試換位思考,以學生為中心,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如何培養、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我認為:應該讓學生自己學會如何激活、運用、構建、豐富大腦中的圖式,提高閱讀能力,完善閱讀技巧。
一、圖式理論與閱讀理解
圖式(schema)一詞最早出現在德國哲學家康德(Kant,1781)的著作中。德國現代心理學家巴特利特(F·Burtlett,1923)應用並發展了圖式概念。20 世紀70 年代美國的人工智慧專家魯梅爾哈特Rumelhart 指出:圖式理論基本上是一種關於人的知識的理論,它是關於知識是怎樣被表徵出來的,以及關於這種對於知識的表徵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於知識的應用之理論。該理論強調人已經具有的知識及知識結構對當前的認知活動起決定作用。按照圖式理論,人腦中所貯存的知識都組成單元,這種單元就是圖式。對閱讀而言,圖式一般分為三種類型:語言圖式(linguistic schema)、內容圖式(content schema)和修辭圖式(rhetorical schema)。語言圖式指讀者已有的語言知識,即關於語音、詞彙和語法等方面的知識,它是閱讀的前提條件。內容圖式指讀者對閱讀材料所討論主題(內容範疇)的了解程度。修辭圖式指讀者對閱讀材料文章體裁、篇章結構的熟悉程度。
圖式理論認為:任何語言信息,無論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本身都無意義。它只指導聽者或讀者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及知識結構恢復或構成意思。根據該理論,閱讀理解首先是文字信息輸入,然後讀者在自己頭腦貯存的信息中尋找能夠說明所輸入信息的圖式。當這些圖式被找到以後,讀者就產生了理解,否則就不能理解,或不能完全理解。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閱讀時,需要 Reader 和 Writer擁有共享的一部分 schemata。
顯然,如果Reader 和Writer 各自的原有圖式沒有共享的交集,那麼Reader 的閱讀理解就會失敗。另外根據圖式理論,讀者接受文字信息進行閱讀理解的過程是一種主動的「猜測——證實」過程,即文字元號輸入人的大腦之後,人就不斷地在頭腦中尋找有關的圖式,直至找到能說明輸入信息的圖式,即形成閱讀理解。
現代圖式理論還認為,圖式是「大腦為了便於信息儲存和處理,而將新事物與已有的知識、經歷有機組織起來的一種知識表徵形式,是互相關聯的知識構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統。」人民對新事物的理解和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很依賴大腦已經形成的圖式。根據圖式理論,閱讀理解歸根結底是結合適合的圖式填充新信息而使圖式具體化的過程,填充的內容可以是直接連接或推論出的新信息。
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明確,如果Reader 和Writer 共享的圖式越多,閱讀理解就會越多,但是Reader 和Writer之間除了擁有共享的圖式之外,還是會有大量的圖式差異,即他們之間有不同的個性信息,這樣就會導致一個結果:閱讀者不能完全理解,只能部分理解文章。要完成閱讀理解,閱讀者只有在原有共享的圖式基礎上展開聯想、猜測,不斷激活相關的圖式,並經過推理、判斷、選擇適合Writer意圖的圖式。在Reader 和Writer的圖式逐漸同化、具體化的過程中,Reader 和Writer之間的信息不斷地交流,即「猜測——推理——證實」,相同則被選擇、儲存,不同的被舍棄,在該過程中「Area of shared schema」之交集不斷變大,最後完成閱讀理解。藉助圖式理論,我們可以引導、幫助學生培養、完善自己的英語閱讀方法和技巧,並逐漸形成有效的圖式閱讀策略。
二、英語閱讀的策略
(一)整體閱讀,預測主旨
通過預測文章的主旨,學生能迅速有效地整體理解全文,教學中我們要幫助學生學會運用不同的策略預測文章主旨。學生可以藉助修辭圖式來順利地完成預測主旨的任務,因為一般閱讀材料文章體裁、篇章結構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例如有標題文章,學生要學會從標題入手進行預測。新聞報道文章大多有標題,標題又常常是全文的中心、主題,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濃縮的精華,學生可通過閱讀標題得到啟發,能准確預測出文章的大概內容和作者的寫作意圖,為徹底理解全文做好鋪墊。如果沒有標題,讀者可快速瀏覽全文,從整體入手了解內容大概,尤其關注文章首尾句,以便迅速抓住文章主旨,有時文章段落較多內容復雜,學生可跳讀每段首句或找到中心句(有一些文章的中心句或主題句在文章的中間),聯系文章的首尾段,也可很快獲得文章主旨。如一些記敘文、議論文就可通過該方法快速預測文章主旨。有些文章附有圖表,此類文章多半可從說明、標注著手,按以上方法進行預測文意,要處理具體細節時再結合圖表。
(二) 把握文章脈絡,掌握主要信息
根據圖式理論,閱讀能力取決於三種圖式,即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修辭圖式。因此,閱讀理解文章就是經過讀的行為,主動的「猜測——證實」,來激活、同化、具體自己已有的各類圖式。要把握文章脈絡,必須做到通過快速通讀全文激活自己記憶中適合該文的修辭圖式。例如,學生閱讀一篇新聞報道,經過對該文的預測——閱讀——證實——再預測——再閱讀——再證實,學生就可逐漸激活自己大腦中已有的修辭圖式,這篇文章符合「線性原則」,結合相關的內容圖式,可以明確該文是新聞報道,其脈絡是標題——精要——事件過程。再如學生閱讀議論性文章,可通過閱讀——預測——證實,再閱讀——再預測——再證實,很快就能激活他們已知的修辭圖式,文章脈絡也清晰可見,即提出觀點——論證、說明——重申觀點,或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結論,同時也激活、具體了相關的內容圖式,獲得了證明、說明的主要材料信息,能夠大體上理解文章。又如,許多敘述性文章,可一邊讀一邊畫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when, where, who, what, why)等要素或做一些必要的簡易的筆記,學生很容易就能回憶起已有的某些圖式,把握住文章的脈絡,並抓住文章的重要信息,即明確事件的起因、發展、高潮、結局,基本能夠理解文章的重要內容。較為復雜的文章會有時間、地點變化,學生激活這樣的圖式,(時間1/事件1)——(時間2/事件2)——(時間3/事件3),或(地點1/事件1)——(地點2/事件2)——(地點3/事件3),當然文中的主要內容也就一目瞭然。如有很多人物傳記,脈絡是(現在/事件1)——(過去/幾件事)——(現在/感受)。學生要想准確把握文章脈絡,捕捉住重要信息,關鍵是平時閱讀實踐時要不斷豐富、儲存足夠多的相關圖式在大腦中。
(三)弄清結局、明確結論
很多文章結尾非常精彩,目的是為了讓閱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修辭圖式的一種。如有的文章結尾幽默;有的文章結局發人深思、給人啟迪;有的文章令人意外卻又在情理中;有的文章得出一些結論,或有一點點感受。總而言之,文章的結尾也很重要,有時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弄清結局或結論對於理解全文當然也具有關鍵性的功效。弄清了文脈(修辭圖式),把握住了主要信息(內容圖式)之後,結合細節進行分析、推理、歸納,緊密聯系結尾的語句提示,可徹底理解文章的內涵和外延。
(四)讀懂題意,選擇答案
做了以上的准備工作,可以開始讀題答題。但是無論是哪一個題目,學生選擇時必須以確定的主旨為統率。選擇前一定確保理解出題的意圖。表層的問題可迅速選定,對於那些較深層次的題目,選擇一定要有根據,一定要將相關原文找到,並結合上下文語境進行分析、推理,然後再確定。
三、閱讀時應注意一些小技巧
1.學生自己應注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只用眼和腦閱讀,整體閱讀,整體理解,這樣閱讀速度將更快。
2.要注意猜詞、句技巧的培養。閱讀時學生常常會遇到一些不解的詞、短語,有的可跳過,而對進行整體理解無大礙;有的可根據上下文語境來猜測、推理得知;有的可根據構詞法推理,可明確它們的含義。
3.學會運用關聯詞。文章中有些復合句較長且結構復雜,晦澀不易理解,學生可根據關聯詞、引導詞的邏輯關系迅速分清主幹和重句,從而明確句意。在段落中或段落之間也有一些關聯詞,如but, however, although, ever though, as, because, so等等,在這些詞的幫助下,學生可明確句與句,段落與段落之間的內在本質聯系,因而能盡快把握住段落中心或文章中心。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平時閱讀要有選擇性和針對性。學生可選擇一些難度適當、語言鮮活地道、時代感強的文章閱讀;畢業年級的學生更應該針對中考、高考選材閱讀,以便積累豐富的語言圖式、內容圖式、修辭圖式,逐漸構建新的各類圖式,在閱讀時能夠激活、運用圖式,成功理解有一定長度和難度的英語文章,在閱讀理解方面取得優勢,為考試和實際生活中的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
英語閱讀理解策略與技巧 篇2
第一,考生應該學會瀏覽全文。
英文的文章與中文略有不同,這是由中西方思維方式不同而決定的。英文總喜歡採取總分結構,即作者傾向於將比較重要的信息放在文章首段、段落首句等。基於這一規律,考生要學會瀏覽。在考試中有兩種不同用處的瀏覽方式。一是在解題前略讀全文。在略讀時,不需要詳盡的理解,知識了解基本內容、作者的立場、文章的篇章結構,可以跳過細節或例子。另一種瀏覽方式相當於檢索性的閱讀,用於階梯式尋找需要的特定信息,如主題句、有關細節、難句等。在考試過程中,要想縮短解題時間,就應該根據需要對閱讀速度進行適當調節,該快時則快,該慢時則慢。瀏覽時要求盡快掌握全文大意,速度就要快些。檢索信息、尋找答案時,速度也要快;找到有關句子或段落,需要仔細研究理解時就要適當放慢速度。
第二,學會調節閱讀速度。
為了確保在所給時間內達到最佳的理解准確度,學會在瀏覽中選擇重要信息顯得格外重要。選擇信息的要點在於「准確」。應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或短語。
(2)善於判斷文章各段的主題句。一般出現在段落開頭或結尾最常見。
(3)瀏覽中善於總結全文的主題。第三,掌握常見行文方式,了解作者意圖,預測內容。在正式做題之前,做到文章結構,大概主旨在心中有數,這就能幫助各位考生很好的解決題目,不偏離文章中心主旨。
英語閱讀理解策略與技巧 篇3
一、強化基本技巧訓練
1、讀懂文章細節的訓練
對文章細節的理解,是學生基本理解能力的體現。學生讀不懂文章細節的主要原因在於:第一,不會分析長句、難句;第二,不理解代詞的指代內容:第三,不懂詞性、詞義的變化。針對這些因素,教師在上閱讀課時就必須有的放矢。進行有效的針對性訓練:
(1)長句、難句分析。學生在閱讀中經常會遇到長句和難句,大多數學生對這類句子存在恐懼感溶易造成閱讀障礙,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閱讀時先找出這類句子,抄寫在本子上,然後分析句中的主語、謂語、賓語及非謂語、從句等成分,最後將該句譯成漢語。日積月累,學生就養成了分析長句和難句的習慣並掌握了分析這類句子的技巧。
(2)代詞的指代分析。學生在閱讀中往往會遇到一些含有代詞的句子,如果學生明白代詞的指代內容,那麼,句中之意就顯而易見了。所以,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教師應該教會他們如何分析代詞的指代內容,養成敏捷的思維習慣,掌握閱讀技巧。
(3)詞性、詞義轉化猜測。英語單詞的詞性、詞義變化多端,需要根據不同的語境進行判斷、猜測。因此,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應該訓練學生根據句子成分判斷詞性,根據語境判斷詞義的能力。堅持長久的訓練,定會大有收獲。
2、讀懂文章主旨大意的訓練
在閱讀一些說明文、議論文時,經常會遇到一些關於判斷文章標題、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的試題。讀記敘文時,有時也會遇到排列順序的試題。主旨大意題主要測試學生的全面理解與概括能力,提問的內容可能是全文的大意,也可能是某段的段落大意,一般不易在文中找到答案。
常見以下幾種設問方式: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age is that.
The passage ismainly about.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is.
From the passagewe can learn conclude that.
這些試題測試學生是否抓住文章主旨大意,領會文章中心思想。這要求學生要有很強的歸納、概括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也離不開經常的訓練。
(1)加標題訓練。閱讀題大多沒有標題,在指導閱讀時,教師應要求學生在閱讀完文章後,給文章加標題。加標題訓練,其實就是找出文章的中心主題句,所以加標題訓練也就是找中心主題句的訓練。
(2)劃分層次訓練。找出主題句後,並不等於完全讀懂文章大意。還應該讀懂該文章談到的多層意思,這就要求閱讀者首先要讀懂各自然段的中心意思,然後再進行歸納。這樣就能夠清楚地分出文章的層次,完全領會文章大意。
(3)辨認重要事實的訓練。在記敘文和某些說明文、議論文的閱讀中,我們需要弄清一些主要事實,以達到明確文章大意的目的。這種訓練是閱讀中必不可少的。訓練可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在閱讀中以句子的形式寫下重要事實:第二步。以時間或以步驟等順序排列這些事實。
3、讀懂深層含義的訓練
深層含義是指文中一些需要想像的`抽象概念:作者的態度和意圖:全文的邏輯關系。這是一種難度比較大的訓練。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教師可以分以下幾方面進行訓練。
(1)換句訓練。對於需要發揮想像力才能讀懂的抽象概念,教師可以把有關句子抽出,進行改寫。這種換句訓練,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想像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2)作者意圖猜測訓練。讀完文章後,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問題:
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passage?
Whom does the authorwrite for?
What's the background of the passage?
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來了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訓練他們判斷語境,猜測有關事實的能力。
(3)邏輯推測訓練邏輯推測訓練包括四種內容:數量推測、年月推測、故事結局推測、人物關系推測。前兩種屬於數字推測後兩種屬於邏輯推理。進行邏輯推理訓練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學生分組討論。
4、進行快速閱讀的訓練
衡量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尺度是閱讀速度。如果一個學生閱讀速度太慢,即使理解正確,也不能說明他閱讀能力強。《英語教學大綱》明確規定:高中學生的閱讀速度是每分鍾60~70個單詞。因此,教師可以按大綱要求,進行限時訓練。可精選5篇文章,讓學生在40分鍾內完成。每周至少進行兩次限時閱讀訓練。閱讀旨在提高閱讀速度。閱讀速度的提高取決於一定的閱讀技巧。所以,教師要在限時閱讀中培養學生以下快速閱讀技巧:
(1)視讀。用眼睛掃描文章內容,按意群理解句子的意思。看文章時。禁止學生朗讀、默讀、逐詞讀或用手、筆指著讀,因為看文章比讀文章的速度快。
(2)猜測詞義。學生看文章時,經常會因遇到生詞而緊張,影響閱讀情緒。其實,可以採用「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的策略,放鬆心情,根據上下文或語法知識猜測詞義。
(3)抓整體。閱讀時,應把注意力放在整篇文章上,不要過多地考慮每個單詞、短語或單句的意思,否則很難在短時間內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豐富文化背景知識
學生對世界的認識。對人文、歷史、地理、科技、體育、衛生、環境、生活、習俗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知識的多寡直接影響對文章理解的水平。學生的非語言信息也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每個學生都必須有意識地排除非語言障礙,利用各種途徑充實自己的背景知識。現有的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較為豐富的閱讀材料,題材多樣,主要涉及科學技術、天文地理、環境保護、人文歷史、自然災害、醫療保護和飲食文化等。在使用教材時,學生不僅要注意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還要注意文章所提供的信息。了解和掌握相關的常識,還應鼓勵學生泛讀各類有助於增長見識的課外讀物。
三、注意閱讀篇目題材形式特徵
文章的題材主要有:科技小品、說理小品、新聞報道、人物傳記、短篇故事、史地文化、幽默小品和圖形表格。不同題材往往有各自的寫作方法和語言表達方式。學生若不了解題材,閱讀就會帶有盲目性。在學習和閱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文章的題材特徵,掌握不同題材的閱讀方法,從而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的准確性。以新聞報道的題材為例,這類文章有非常明顯的特點:
(1)主題突出。文章的第一句話或第一段即是對整篇文章的高度概括。
(2)要點明顯。寫作即要求五個「W」(when,where,who,whathow)的表述一目瞭然。但命題時往往不會幾點俱全,而需要考生根據已提供的幾個「W」,以及各「W」之間的聯系去推出未知的「W」,同時也不會排除對細節的理解。學生可根據這兩個特點,較快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細節,從而較快地作出正確判斷。
總之,提高閱讀能力需要日積月累的訓練,但是如果學生講究閱讀策略,閱讀方法得當,快速的提高也是可能的。
;Ⅶ 英語議論文怎樣閱讀
其實很簡單。英語文章的構思思路很清晰。一般每段的1-3句都是概括,只要你抓住它的意思,理解他,就很容易回答出問題的。讀文章時主要抓住1-2段和倒數1-2段,就能很容易了解它在講什麼。一般國內的考試大多都是選擇題。如果你要提高做題時間,你就先去看題目,然後根據題目去文章中找答案,主要還是看每段的1-3句,但是首先你的詞彙必須過關(教材上的單詞你必須掌握)。如果你問的是國內考試的閱讀理解,這個方法和實用,就是先看題目再去找答案,每篇閱讀的題目都是按順序出的,順著文章的段落走,不會亂來。只要順著題目走就行了。有些題你可以根據讀題目就可以排除答案,因為它是一般常識性的問題,只要理解了題目意思就可以做出來。
Ⅷ 英語文章閱讀帶翻譯3篇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及中國加入WTO的形勢下,社會需要大量能夠用英語在國際上進行科技、經貿、法律和 文化 等方面交流的專業人才。下面是我帶來的英語 文章 閱讀帶翻譯,歡迎閱讀!
英語文章閱讀帶翻譯篇一
In the public interest
The Scandinavian countries are much admired all over the world for their enlightened social policies. Sweden has evolved an excellent system for protecting the indivial citizen from high-handed or incompetent public officers. The system has worked so well, that it has been adopted in other countries like Denmark, Norway, Finland, and New Zealand. Even countries with large populations like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seriously considering imitating the Swedes.
The Swedes were the first to recognize that public officials like civil servants, collectors can make mistakes or act over-zealously in the belief that they are serving the public. As long ago as 1809, the Swedish Parliament introced a scheme to safeguard the interest of the indivial. A parliamentary committee representing all political parties appoints a person who is suitably qualified to investigate private grievances against the State. The official title of the person is 'Justiteombudsman', but the Swedes commonly refer to him as the 'J.O.' or 'Ombudsman'. The Ombudsman is not subject to political pressure. He investigates complaints large and small that come to him from all levels of society. As complaints must be made in writing, the Ombudsman receives an average of 1200 letters a year. He has eight lawyer assistants to help him and he examines every single letter in detail. There is nothing secretive about the Ombudsman's work, for his correspondence is open to public inspection. If a citizen's complaint is justified, the Ombudsman will act on his behalf. The action he takes varies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the complaint. He may gently reprimand an official or even suggest to parliament that a law be altered. The following case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the Ombudsman's work.
A foreigner living in a Swedish village wrote to the Ombudsman complaining that he had been ill-treated by the police, simply because he was a foreigner. The Ombudsman immediately wrote to the Chief of Police in the district asking him to send a record of the case. There was nothing in the record to show that the foreigner's complaint was justified and the Chief of Police stoutly denied the accusation. It was impossible for the Ombudsman to take action, but when he received a similar complaint from another foreigner in the same village, he immediately sent one of his lawyers to investigate the matter. The lawyer ascertained that a policeman had indeed dealt roughly with foreigners on several occasions. The fact that the policeman was prejudiced against foreigners could not be recorded in he official files. It was only possible for the Ombudsman to
find this out by sending one of his representatives to check the facts. The policeman in question was severely reprimanded and was informed that if any further complaints were lodged against him, he would be prosecuted. The Ombudsman's prompt action at once put an end to an unpleasant practice which might have gone unnoticed.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各國實行開明的社會政策,受到全世界的推崇。在瑞典,已逐漸形成了一種完善的制度以保護每個公民不受專橫的和不稱職的政府官員的欺壓。由於這種制度行之有效,已被其他國家採納。
是瑞典人首先認識到政府工作人員如文職人員、警官、衛生稽查員、稅務人員等等也會犯錯誤或者自以為在為公眾服務而把事情做過了頭。早在1809年,瑞典論會就建立一個保護公民利益的制度。議會內有一個代表各政黨利益的委員會,由它委派一位稱職的人選專門調查個人對國家的意見。此人官銜為“司法特派員”,但瑞典人一般管他叫“J.O.”,即“司法特派員”。司法特派員不受任何政治壓力的制約。他聽取社會各階層的各種大小意見,並進行調查。由於意見均需用書面形式提出,司法特派員每年平均收到1,200封信。他有8位律師作他的助手協助工作,每封信都詳細批閱。司法特派員的工作沒有什麼秘密可言,他的信件是公開的,供公眾監督。如果公民的意見正確,司法特派員便為他伸張正義。司法特員採取的行動因意見的性質不同而有所不同。他可以善意地批評某位官員,也可以甚至向議會提議修改某項法律。下述事件是司法特派員工作的一個典型例子。
一個住在瑞典鄉村的外國人寫信給司法特派員,抱怨說他受到警察的虐待,原因就是因為他是個外國人。司法特派員立即寫信給當地警察局長,請他寄送與此事有關的材料。材料中沒有任何文字記載證明外國人所說的情況符合事實,警察局長矢口否認這一指控。司法特派員難以處理。但是,當他又收到住在同一村莊的另一個外國人寫的一封內容類似的投訴信時,他立即派出一位律師前去調查。律師證實有個警察確實多次粗魯地對待外國人。警察歧視外國人的事在官方檔案中不可能加以記載,司法特派員只有派他的代表去核對事實才能了解真相。當事的警察受到嚴厲的斥責,並被告知,如果再有人投訴他,他將受到起訴。司法特派員及時採取的行動,迅速制止了這一起不愉快的事件,不然這件事可能因未得到人們注意而不了了之。
英語文章閱讀帶翻譯篇二
Instinct or cleverness?
We have been brought up to fear insects. We regard them as unnecessary creatures that do more harm than good. Man continually wages war on item, for they contaminate his food, carry diseases, or devour his crops. They sting or bite without provocation; they fly uninvited into our rooms on summer nights, or beat against our lighted windows. We live in dread not only of unpleasant insects like spiders or wasps, but of quite harmless ones like moths. Reading about them increases our understanding with out dispelling our fears. Knowing that the instrious ant lives in a highly
organized society does nothing to prevent us from being filled with revulsion when we find hordes of them crawling over a carefully prepared picnic lunch. No matter how much we like honey, or how much we have read about the uncanny sense of direction which bees possess, we have a horror of being stung. Most of our fears are unreasonable, but they are impossible to erase.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insects are strangely fascinaing. We enjoy reading about them, especially when we find that, like the praying mantis, they lead perfectly horrible lives. We enjoy staring at them entranced as they go about their business, unaware (we hope) of our presence. Who has not stood in awe at the sight of a spider pouncing on a fly, or a column of ants triumphantly bearing home an enormous dead beetle ?
Last summer I spent days in the garden watching thousands of ants crawling up the trunk of my prize peach tree. The tree has grown against a warm wall on a sheltered side of the house. I am especially proud of it, not only because it has survived several severe winters, but because it occasionally proces luscious peaches. During the summer, I noticed that the leaves of the tree were beginning to wither. Clusters of tiny insects called aphides were to be found on the underside of the leaves. They were visited by a laop colony of ants which obtained a sort of honey from them. I immediately embarked on an experiment which, even though it failed to get rid of the ants, kept me fascinated for twenty-four hours. I bound the base of the tree with sticky tape , making it impossible for the ants to reach the aphides. The tape was so sticky that they did not dare to cross it. For a long time, I watched them scurrying around the base of the tree in bewilderment. I even went out at midnight with a torch and noted with satisfaction (and surprise) that the ants were still swarming around the sticky tape without being able to do anything about it. I got up early next morning hoping to find that the ants had given up in despair. Instead, I saw that they had discovered a new route. They were climbing up the wall of the house and then on to the leaves of
the tree. I realized sadly that I had been completely defeated by their ingenuity. The ants had been quick to find an answer to my thoroughly unscientific methods!
我們自幼就在對昆蟲的懼怕中長大。我們把昆蟲當作害多益少的無用東西。人類不斷同昆蟲斗爭,因為昆蟲弄臟我們的食物,傳播疾病,吞噬莊稼。它們無緣無故地又叮又咬;夏天的晚上,它們未經邀請便飛到我們房間里,或者對著露出亮光的窗戶亂撲亂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但憎惡如蜘蛛、黃蜂之類令人討厭的昆蟲,而且憎惡並無大害的飛蛾等。閱讀有關昆蟲的書能增加我們對它們的了解,卻不能消除我們的恐懼的心理。即使知道勤奮的螞蟻生活具有高度組織性的社會里,當看到大群螞蟻在我們精心准備的午間野餐上爬行時,我們也無法抑制對它們的反感。不管我們多麼愛吃蜂蜜,或讀過多少關於蜜蜂具有神秘的識別方向的靈感的書,我們仍然十分害怕被蜂蜇。我們的恐懼大部分是沒有道理的,但去無法消除。同時,不知為什麼昆蟲又是迷人的。我們喜歡看有關昆蟲的書,尤其是當我們了解螳螂等過著一種令人生畏的生活時,就更加愛讀有關昆蟲的書了。我們喜歡入迷地看它們做事,它們不知道(但願如此)我們就在它們身邊。當看到蜘蛛撲向一隻蒼蠅時,一隊螞蟻抬著一隻巨大的死甲蟲凱旋歸時,誰能不感到敬畏呢?
去年夏天,我花了好幾天時間站在花園里觀察成千隻螞蟻爬上我那棵心愛的桃樹的樹干。那棵樹是靠著房子有遮擋的一面暖牆生長的。我為這棵樹感到特別自豪,不僅因為它度過了幾個寒冬終於活了下來,而且還因為它有時結出些甘甜的桃子來。到了夏天,我發現樹葉開始枯萎,結果在樹葉背面找到成串的叫作蚜蟲小蟲子。蚜蟲遭到一窩螞蟻的攻擊,螞蟻從它們身上可以獲得一種蜜。我當即動手作了一項試驗,這項試驗盡管沒有使我擺脫這些螞蟻,卻使我著迷了24小時。我用一條膠帶把桃樹底部包上,不讓螞蟻接近蚜蟲。膠帶極粘,螞蟻不敢從上面爬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看見螞蟻圍著大樹底部來回轉悠,不知所措。半夜,我還拿著電筒來到花園里,滿意地(同時驚奇地)發現那些螞蟻還圍著膠帶團團轉。無能為力。第二天早上,我起床後希望看見螞蟻已因無望而放棄了嘗試,結果卻發現它們又找到一條新的路徑。它們正在順著房子的外牆往上爬,然後爬上樹葉。我懊喪地感到敗在了足智多謀的螞蟻的手下。螞蟻已很快找到了相應的對策,來對付我那套完全不科學的辦法!
英語文章閱讀帶翻譯篇三
From the earth: greatings
Radio astronomy has greatly increas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e. Radio telescopes have one big advantage over conventional telescopes in that they can operate in all weather conditions and can pick up signals coming from very distant stars. These signals are proced by colliding stars or nuclear reactions in outer space. The most powerful signals that have been received have been emitted by what seem to be truly colossal stars which scientists have named 'quasar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phenomena may completely alter our concep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universe. The radio telescope at Jodrell Bank in England was for many years the largest in the world. A new telescope, over twice the size, was recently built at Sugar Grove in West Virginia. Astronomers no longer regard as fanciful the idea that they may one day pick up signals which have been sent by intelligent beings on other worlds. This possibility gives rise to interesting speculations. Highly advanced civilizations may have existed on other planets long before intelligent forms of life evolved on the earth. Conversely, intelligent being which are just beginning to develop on remote worlds may be ready to pick up our signals in thousands of years' time, or when life on earth has become extinct. Such speculations no longer belong to the realm of science fiction, for astronomers are now exploring the chances of communicating with living creatures (if they exist) on distant planets. This undertaking which has been named Project Ozma was begun in 1960, but it may take a great many years before results are obtained.
Aware of the fact that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wait thousands or millions of years to receive an answer from a distant planet, scientists engaged in Project Ozma are concentrating their attention on stars which are relatively close. One of the most likely stars is Tau Ceti which is eleven light years away. If signals from the earth were received by intelligent creatures on a planet circling this
star, we would have to wait twenty-two years for an answer. The Green Bank telescope in West Virginia has been specially design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random signals and signals which might be in code. Even if contact were eventually established, astronomers would not be able to rely on language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 beings. They would use mathematics as this is the
only truly universal language. Numbers have the same value anywhere. For this reason, intelligent creatures in any part of the universe would be able to understand a simple arithmetical sequence. They would be able to reply to our signals using similar methods. The next step would be to try to develop means for sending television pictures. A single picture would tell us more than thousands of words. In an age when anything seems to be possible, it would be narrow-minded in the extreme to ridicule these attempts to find out if there is life in other parts of the universe.
天文學方面最新發展使得我們能夠在銀河系和其他星系發現行星。這是一個重要的成就,因為相對來說,行星很小,而且也不發光。尋找行星證明相當困難,但是要在行星上發現生命會變得無比艱難。第一個需要解答的問題是一顆行星是否有能夠維持生命的條件。舉例來說,在我們的太陽系裡,對於生命來說,金星的溫度太高,而火星的溫度則太低。只有地球提供理想的條件,而即使在這里,植物和動物的進化也用了40億年的時間。
一顆行星是否能夠維持生命取決於它的恆星——即它的“太陽”——的大小和亮度。設想一下,一顆恆星比我們的太陽還要大,還要亮,還要熱20倍,那麼一顆行星為了維持生命就要離開的它的恆星非常遠。反之,如果恆星很小,維持生命的行星就要在離恆星很近的軌道上運行,而且要有極好的條件才能使生命得以發展,但是,我們如何才能找到這樣一顆行星呢?現在,沒有一台現存的望遠鏡可以發現生命的存在。而開發這樣一台望遠鏡將會是21世紀天文學的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使用放置在地球上的望遠鏡是無法觀察到其他行星的生命的。地球周圍溫暖的大氣層和望遠鏡散出的熱量使得我們根本不可能找到比行星更小的物體。即使是一台放置在圍繞地球的軌道上的望遠鏡——如非常成功的哈勃望遠鏡——也因為太陽系中的塵埃微粒而無法勝任。望遠鏡要放置在木星那樣遙遠的行星上才有可能在外層空間搜尋生命。因為我們越是接近太陽系的邊緣,塵埃就越稀薄。一旦我們找到這樣一顆行星,我們就要想辦法將它的恆星射過來的光線遮暗,這樣我們就能徹底“看見”這顆行星,並分析它的大氣層。首先我們要尋找植物,而不是那種“小綠人”。行星上最容易生存下來的是細菌。正是細菌生產出我們在地球上呼吸的氧氣。在地球上發展的大部分進程中,細菌是地球上唯一的生命形式。作為地球上的居民,我們總存有這樣的希望:小綠人來 拜訪 我們,而我們可以和他們交流。但是,這種希望總是只在科幻小說中存在。如果我們能夠在另一顆行星上找到諸如細菌的那種低等生命,那麼這個發現將徹底改變我們對我們自己的看法。正如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空局的丹尼爾.戈爾丁指出的“在其他地方發現生命會改變一切。任何人類的努力和想法都會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