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結構對英語閱讀的影響
A. 淺談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方法_畢業論文淺談提高英語閱讀能力
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要從培養興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入手,通過教授學生閱讀技巧,提高概括、總結能力,培養創造性閱讀能力、提高寫作能力;通過培養閱讀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一、 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1.注意導讀的創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現行英語教材的閱讀材料涉及到交通環保、自然科學、健康教育、體育衛生等多個領域。體裁有記敘、書信、戲劇、說明文等。教師在導讀過程中,根據閱讀材料的不同內容和不同體裁,適當地講解一些與課本有關的或族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激發學生獲取信息的興趣。可從以下三方面去做。
(1)設置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目的去讀;
(2)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展示,給學生提供具體形象的相關畫面,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加深對閱讀材料的了解衫旁弊;
(3)設計活動,通過完成任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注重選材,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新教材的題材廣泛,語言知識豐富,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接觸這樣的閱讀材料,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但僅僅讓學生做課本上的閱讀訓練是不夠的,還應根據課程標准,結合學生學習特點,給學生補充一啟雀些閱讀材料(如:中外名人介紹、歷史故事、幽默趣事),讓學生自主閱讀,從而擴大學生視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3.注重基礎,堅持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學好英語的關鍵在於詞彙量的積累,因此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注重閱讀教學中的詞彙教學。
(1)閱讀前,集中處理詞彙,在語境中教。遵循「集中識詞,反復循環」的原則,在閱讀前對整個單元的生詞集中處理,為學生提前掃清閱讀理解中的障礙,這樣閱讀課文會更加流暢。教學中,力求讓學生掌握它們的音、形、義,它們的固定搭配,一詞多義、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等。遵循「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原則,挑選與課文有關的例句。
(2)閱讀中,加強猜詞訓練。閱讀文章時,碰到生詞切勿驚慌,因為它們既不孤立存在,也非高深莫測,只要抓住一定的線索,運用一些猜詞技巧就可以「順藤摸瓜」地猜出其意思。掌握構詞法,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轉折詞、並列詞、因果詞、標點符號等方法,掌握定語從句、賓語從句、狀語從句等句式,對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理解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3)閱讀後,加強對詞彙的復習。艾濱斯浩遺忘規律認為:人的遺忘從認識開始,由快到慢。因此,要求學生在學習後的晚上,第二天早晨、第三天及第七天利用10分鍾時間進行相應的輪回復習和整理,有計劃地設置有關詞彙教學的活動或練習,讓學生運用一些關鍵詞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和結構進行改寫或復述,加強聽、說、讀、寫訓練,為所學詞彙的高頻率復現創造機會,及時鞏固所學單詞。
閱讀習慣是一種高度自覺的閱讀行為,本身包含著自覺的心理素質。啟發學生的閱讀自覺性,增強形成閱讀習慣的心理動力,一要培養學生的學習毅力,二要增強學生的自製力,經常鼓勵學生要勤奮努力,及時強化這些行動,克服懶惰的心理。學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將會受益終身。
(1)養成「天天讀、大聲讀」的良好習慣。朗讀是閱讀的第一步,它既可以培養學生默讀的基本技巧,又能幫助理解、鞏固和記憶所讀的材料。朗讀既是訓練和提高學生語音、語調的有效途徑,也是檢查學生理解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採用多種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
如:范讀、領讀、隨錄音朗讀、伴隨情景的朗讀、齊讀、表情朗讀、復述、背誦等。並且不定期地舉行朗讀比賽,講故事比賽,表演比賽等,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為以後的默讀奠定了基礎。
(2)養成良好的默讀習慣。因為朗讀畢竟會降低閱讀速度和深度。正確的默讀應該是用腦讀,邊讀邊記有關的重要內容,減少往返,以加快閱讀速度。
二、教授學生閱讀技巧,提高閱讀品質
重視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課堂閱讀文章的講述過程中,有意識、有步驟地引領學生學會閱讀。
第一步,初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創設合適的疑問,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標地去讀,對問題進行簡單的回答。第二步,精讀課文。1.先看題目,理解題目所要表達的內容。2.讀完相對完整的一部分,根據理解,對該部分用英語語言做簡單的大意概括。第三步,把握課文。根據所概括的各段段落大意,把各段連起來,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復述或簡述文章大意。第四步,留心細節,梳理知識點:1.生詞與短語的含義與運用。2.難點句子結構的把握和句意的理解。3.成語或諺語的收集。
三、實施整體教學,培養學生閱讀技巧和能力
整體教學是課文閱讀教學的基本模式,就是始終將一篇課文作為整體去教,把課文的內容和篇章結構放在突出的地位,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章,不破壞文章的整體性和趣味性,不影響文章的科學性和邏輯性,培養閱讀能力和提高閱讀速度。用一句話加以概括,閱讀局部不離整體,整體寓於局部之中。整體的含義是從整體上感知和歸納課文中心思想和課文大意,從課文內容的整體信息出發,逐層深入弄清段落大意及各段之間的關系,從整體上把握篇章結構,理解其現實意義,深化運用。課文整體教學的步驟分為三步:
第一步:從整體上對課文進行綜合性理解,包括預測、指導、閱讀、思考、理解五個環節。
第二步:從課文內容的整體出發,圍繞段落大意或主題句對課文進行局部分析,包括發現、自查、問答、講評、聯系五個環節。
第三步:抓住課文與現實之間的聯系,全方位地對課文內容實施綜合性運用,包括歸納、總結、具體化與情景化、運用、點題五個環節。
四、重視閱讀材料的結構分析,展開有效地從讀到寫的運用
在教學中,許多英語教師在處理閱讀材料時,往往只局限於英語閱讀材料本身,沒有對英語閱讀材料進行結構上的分析,所以學生在進行仿寫練習時,往往不得要領,無從下手,這實際上是對閱讀材料這個寫作範文極大的浪費。因此,教師在處理閱讀材料時,要注重對閱讀材料結構上的分析,這不僅有利於對閱讀材料的分析與理解,更有利於對學生寫作的指導。
總之,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學生建立閱讀興趣的同時,通過對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訓練,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閱讀技巧和能力,以此來推動學生的概括與抽象、分析與綜合、推理與判斷的思維能力的發展。不斷堅持、不斷實踐,最後才有可能實現目標。
B. 運用篇章理論指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 高中英語閱讀理解100篇
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體現一個人綜合掌握和運用某一種語言的實際水平和能力,是聽、說、寫等技能得以提高的根本保證。而判斷能否讀「懂」文章主要從以下兩個層面出發:一是句、詞層面上的理解(on sentence level),二是篇章層面上的理解(on discourse level)。篇章教學的目的和賀是要在提高學生語言水平的同時,訓練學生獲取完整信息的能力和語言的交際能力。在當前的中學英語閱讀教學中,一些教師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開始關注篇章信息的獲取和處理,但是閱讀理解活動大多還停留在句子層面的理解和表層信息的獲取上,很少從篇章分析的角度去幫塵虛助學生深入而全面地理解課文。一篇文章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句與句、段與段之間有必然聯系。只有在對文章表層理解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深層結構和作者的整體思想,並且分析了解作者布局謀篇的特點,才是真正讀懂文章。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達到閱讀理解的較高層次。
一、篇章與篇章教學
Hailliday認為,篇章是社交語義單位,通過小句復合體、片語、短語或詞這些詞彙――語法單位來實現。胡壯麟認為,篇章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語法約束的、在一定語境下表示完整意義的自然語言。黃國文認為,篇章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都必須銜接、符合邏輯、語義連貫。
英語閱讀教學中的篇章教學法是指從篇章入手,把篇章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篇章結構分析的教學方法。篇章分析分為宏觀分析和微觀分析。宏觀分析是指分析篇章的體裁結構及其表現特徵。關於英語的篇章模式類型,以下是英語中最為常見的四種篇章形式:1.一般特殊型(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2.問題解決型(problem-solution pattern);3.比較匹配型(matching pattern);4.主張反主張型(claim-counterclaim pattern)。在閱讀教學中,除了有必要讓學生了解英語篇章的宏觀特徵之外,更重要的是讓他們了解篇章內部的組織特徵,這對篇章語義的把握與理解有重要作用。對於中學英語閱讀教學而言,篇章的微觀分析主要是篇章的「銜接」(cohesion)和「連貫」(coherence)兩個方面。
二、篇章的銜接與連貫
1.篇章的銜接
銜接是篇章特徵的一個重要內容,它體現在篇章的表層結構上,包括語法手段和詞彙手段。語法手段主要包括指稱、替代、省略、連接。指稱關系(referernce)指使用代詞等語法手段來表示語義關系,也就是用代詞指代前文提到的人和事,可以分為三類:人稱指稱、指示指稱和比較指稱。表示人稱指稱的詞一般為第三人稱代詞;指示指稱是說話人通過指明事物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遠近來確定所指對象,在英語中主要由this,that,here,there,these,those,now,then,such a等來體現;比較指稱通過形容詞的比較級、一些具有比較意義的詞語等表示指稱關系。替代(substitution)是指為了避免重復,也是為了連接上下文,用替代形式替換上文所出現的詞語。常見的替代詞有one,do,so/not和same等。省略(ellipsis)是為了避免重復,突出主要信息,銜接上下文,將重復的詞或句子省略。連接(conjunction)表示一種只能通過參照篇章其他部分才能完全理解篇章的關系,即相鄰句子(群)之間的連接關系。根據不同的語義關系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增補型、轉折型、因果型和時間型。連接關系在語法層次上主要由連派棚燃詞、連接副詞和介詞短語體現。增補型詞項包括and,further more,in addition,in other words等;轉折型詞項包括but,however,on the other hand等;原因型詞項包括because,so,for this reason,consequently等;時間型詞項包括first,then,next,in the end等。
詞彙銜接(rexicalcohesion)是指通過篇章詞彙的重復、近義、反義、上下義和同現等詞彙手段來達到篇章語義的聯系。它是銜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它主要體現在詞彙的復現關系、同現關繫上。總之,銜接是篇章的有形網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問、提示與講解相結合的方式,恰當地分析篇章語法和詞彙銜接手段,有助於呈現整體篇章的連貫性,使學生深入理解英語的銜接方式,從而有助於提高閱讀能力。
2.篇章的連貫
連貫是篇章特徵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指的是話語內部各個句子和短語之間在語義上的聯系。這種聯系來自於邏輯推理和判斷。連貫是篇章的無形網路,存在於篇章的深層。與銜接相比,銜接更多的是詞彙與語法方面的手段,而連貫則是採用這些手段所得到的結果。總體來講,連貫是詞語和句子在概念與邏輯上合理而恰當地構成一個整體的篇章特徵。連貫的篇章時空順序明晰、邏輯推理層次分明。
三、篇章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與傳統閱讀教學不同的是,運用篇章理論的閱讀教學是幫助學生了解並掌握篇章銜接的手段,學會分析句子內部、句子之間以及段落之間是如何通過銜接而達到連貫的,培養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並圍繞中心准確理解細節的能力。一篇英語文章不可能是句子的胡亂組合堆砌,句子與句子之間具有必然的聯系,從而形成具有完整意義的段落。因此,正確理解句子的各種聯系,有助於理解段落層面的篇章意義,進而把握段落的核心內容。因此,篇章理論用於閱讀教學中,對教師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對學生提升閱讀理解能力方面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選修八Unit 2的閱讀文章「Cloning:where is leading us」作為例子探討銜接和連貫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該文的體裁是科普性的說明文,具體介紹了植物與動物克隆的區別、多莉羊的誕生與死亡以及由此引發的爭論。旨在訓練學生閱讀技能的基礎上,幫助學生了解克隆這門生物技術以及有關的爭議。
根據銜接理論,以該文的第一、二段為例,主要的銜接形式有。
1.指稱和替代
Cloning has always been with us and is here to stay.It is away of making an exact of an other animal or plant.It happens in plants when gardeners take cuttings from growing plants to make new ones.It also happens in animals when twins identical in sex and appearance are proced from the same original egg.The fact is that these are both examples of natural clones.
本段用了較多指稱,閱讀時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分析並找出指代內容。掌握了這種技巧,可以更好地理解篇章的意義。這段中的三個it都是指稱第一句的主語Cloning,是人稱指稱。而these指稱上文提及的plant cloning和animal cloning,是指示指稱。ones替代cuttings from growing plants。
Cloning has two major uses.Firstly,gardeners use it all the time to proce commercial quantities of plants.Secondly,it is valuable for research on new plant species and for medical research on animals.Cloning plants is straightforward while cloning animals is very complicated.It is a difficult task to undertake.Many attempts to clone mammals failed.But at last the determination and patience of the scientists paid off in 1996 with a breakthrough-the cloning of Dolly the sheep.The procere works like this.
第二段中前兩個it指稱第一句的主語Cloning。但在閱讀教學中僅僅發現這樣的銜接鏈是不夠的。應該指出的是當同一個人稱代詞開始指稱不同的指稱語時,一定會有一個新的名詞或名詞短語出現,而這個新名詞或名詞短語則是相同指稱語進行不同語義指稱的形式標記。如在第三個it出現前,有一個新動名詞短語Cloning animals出現,這時第三個it指稱的是距離其最近的cloning animals而並非上文出現的cloning和cloning plants。這就表示後面的it在指稱對象上不同於前面的it。this則是指稱下文克隆多莉羊的幾個步驟。
2.連接
段落中使用了一系列的firstly,secondly;also;at last;while等連接詞。這些信息詞的使用,起到了承啟上下文的作用,分別表示列舉、增補、結果、對照的功能。引導學生通過這些信息詞很快找到作者的思路,快速解譯作者傳遞的信息。這些語法手段、詞彙手段共同起到連句成篇的作用。
3.詞彙銜接
在第一、二段中除了有原詞復現(cloning),還有反義詞的復現。如第二段中straightforward與complicated,straightforward此處意為simple,與complicated構成反義詞。
該文除了使用較多的銜接手段之外,還是語義聯系緊密、連貫的篇章。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全文的框架結構就不難得到印證。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閱讀文章標題並預測篇章主題及內容。根據標題是設問句進行以下預測。
1.The passage may talk about the future of cloning.
2.The author may deal with how the scientists succeeded in solving the problem mentioned in the title.
3.In order to arouse readers』attention,the author raised the question to discuss with us readers.
Which prediction is correct?
在已經激發學生閱讀慾望的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重點閱讀文章首段和尾段,同時瀏覽各段落的首句內容,找出篇章話題,概括各段落和文章的主旨大意。要求學生從語篇結構入手,分析句子之間、段落之間的銜接連貫、段落之間的有機聯系,再勾勒出課文的基本篇章框架。
Para2:Cloning has two major uses.
Firstly,….
Secondl,…
過渡句:Cloning plants is straightforward while cloning animals is very comnplicated.
the cloning of Dolly the sheep――man-made clones
Para3―Para 5:Arguments of cloning
Para3:On the one hand,…(arguments in the science field)
Para4:On the other hand,…(arguments in the media)
Para5:opinions about evil leaders/religious leaders/different governments
In conclusion:Scientists still wonder whether cloning will help or harm us and where it is leading us.
理清了課文的篇章框架,課文主旨學生也就能歸納出來:
The text introces to us plant cloning and animal cloning.It also tells us the cloning of Dolly the sheep and people』s puzzle about the use and the future of cloning.
從上述的篇章結構分析來看,要使篇章連貫,除了銜接關系外,還要考慮句與句、段與段之間意義上的聯系。這篇課文第一段首句是引出全篇的主題Cloning;第二句是對全文主題的定義;然後以總分的方式闡述了植物克隆現象和動物克隆現象,並且把這兩類現象都歸類為自然克隆。第二段首句是段落主題句,介紹了克隆有兩種主要的用途;接著用過渡句引入人類克隆動物(與第一段的自然克隆相對應)的困難;然後用but話鋒一轉,盡管困難但是人類已取得重大突破――克隆羊多莉的誕生,接著再介紹克隆的步驟。最後三段著重論述克隆這門生物技術在科學界、大眾間引發的各種爭議。全文語義銜接緊密、思路清晰、十分連貫。
從上述的篇章結構分析還可以看出,在文中運用的指稱和替代,一些表示列舉、增補、結果、對照等連接詞的銜接及過渡句的使用都是篇章得以連貫的重要手段。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特別引導學生對這些詞句給予重視。因為對於許多學生而言,他們在閱讀時更多地關注生詞和長句,其實正是這些看似簡單易懂的詞才是構建有機篇章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剝離了文章的其他成分之後,這些篇章的有機成分才會顯露出來。
四、結語
隨著教育理論及應用語言學的發展,語言教學已不再是純知識性的教與學。傳統的過分注重詞彙和句子層面的教學、忽視語篇語義的課文教學的弊端日益凸顯。在這種閱讀教學中,學生只能機械接收,閱讀理解只停留在句子層面上,只抓局部忽略整體從而失去了篇章的整體結構意義。篇章分析的銜接連貫理論是很好地服務於閱讀教學的理論。篇章分析理論指導下的英語閱讀教學有助於學生構建篇章的整體映像,把注意力集中在通過文字元號獲取重要信息上,符合信息時代對於閱讀能力的要求,也符合中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本質。如果將篇章理論知識運用於閱讀教學,勢必能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視野,使他們把握語言的動態功能,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能力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Halliday,M.A.K. & Hasan.R.1976.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Longman.
[2] 丁維莉.篇章理論與英語閱讀教學.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
[3] 黃國文.篇章分析概要.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 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5] 劉麗梅.論銜接與連貫TEM8校對改錯題中的作用.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
[6] 連穎.語篇分析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有.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11).
[7] 張獻臣.加強英語語篇教學 提高英語閱讀效率.課程・教材・教法,2009(1).
(責任編輯郭振玲)
C. 英語四級閱讀里的五個關系結構
四級篇章閱讀的特點就是篇幅很長,除了一些細節題還有一定的詞彙題,想要解答好這部分題,5個關系就可以幫你解決問題,給你個答題思路,讓你在解題時找准答題方向。
篇章詞彙理解雖很少在短語層面上考查詞彙,但有時除了考察詞彙在語篇、段落層次上的實際運用外,也會涉及對詞語習慣搭配的考查。
篇章詞彙搶時——學會 瞻 前顧後
篇章詞彙側重考查考生對連貫性、一致性、邏輯關系等語篇、語段整體特徵的理解以及在實際語境中對單詞含義的把握,因此,考生要時刻記住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一個空格,要注意聯繫上下文進行綜合分析,利用空格前後的線索來解題。
一、利用語法結構
在閱讀文章前,考生應該首先根據詞性將各選項進行歸類,如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各包括哪幾個選項。然後,考生要根據空格所在句子的語法結構及上下文時態推測所填詞可能的詞性和形式,將選擇范圍限定在某一個或兩個詞性內。
二、利用邏輯關系
解答篇章詞彙,不能只考慮句子意思上的通順,還要考慮上下文邏輯上的通順,因此,把握上下文的因果、條件、轉折、並列等邏輯關系,將有助於考生理解上下文的意思,從而推測出所填可能的含義。
三、利用復現關系
復現包括近義復現、反義復現、上義詞復現、下義詞復現以及同根詞復現,在行文過程中,這種復現現象經常出現,某一個空格所對應的答案很可能在上下文中存在與其對應的指代詞、同義詞、近義詞、上義詞、下義詞,甚至是原詞。考生在解題時,要注意根據語境找到這些詞語之間的有機聯系。
四、利用共現關系
共現主要是指語義場共現,即相互關聯的一些詞語共同描述同一個話題場景。一篇文章中,每一個空格都不是孤立的,它很可能與上下文中的一些詞彙屬於同一個語義場,即描述同一個話題。
五、 利用搭配關系
利用空格處與前後詞語的搭配關系往往可以排除一些明顯不符合搭配關系的選項, 縮小選擇范圍,提高答案的准確率。 考慮詞語的搭配關系,不僅要考慮結構上的習慣搭配,還要考慮語義上的搭配關系。
總結
選擇填空考的是猜測詞義的能力,其核心在於通過各種線索來確定詞性和意義,從而實現成功匹配。解題方法也相應產生。
先通過詞的後綴等對選項進行合理的分類,分不出的可先模糊處理。
再通過文章逐一確定空格所需要的詞性和意義。它需要看句子中此詞所處的位置,它的周邊環境。
有時甚至需要跳出此句,看前文或後文。如指代詞/句間連詞告訴我們要向前尋找;而段首的抽象表達可能要從下文找到鑰匙。
D. 淺談高中英語閱讀存在的問題和方法
淺談高中英語閱讀存在的問題和方法 閱讀是英語「四會」能力中重要的能力之一。閱讀是獲取知識、認識客觀事物、發展智力和情感的重要途徑,培養閱讀能力有助於擴大詞彙量,豐富語言知識,提高語言運用能力。語言體現人的思維,開闊人的胸襟,閱讀是接觸別國語言的最好方法和最佳途徑。具體對於高中生而言,「讀書是學習,使用還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因而學英語,掌握閱讀能力是為了使用才學習,這種有用更具體於當前效應。以近年來高考題為例,雖然閱讀題的分值沒變,但出現了字數多、讀速快、題目難的趨勢,這體現出高考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在提高。但在教學實踐中,大多數學生害怕做閱讀題,考試在閱讀上失分也比較多,閱讀能力弱。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學生詞彙的有限和語法知識的不足
在閱讀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遇上生詞,生詞多了他們就會覺得這篇閱讀太難。而有些學生知道句中每一個單詞的意思,但卻無法理解整句含義。他們孤立了每個詞與周圍詞的關系,從而無法看懂句子的結構。如果一個句子中含有多個非謂語動詞或從句時,他們就有可能把握不住句子結構,不知所雲。了解語篇的組織結構對文章的理解也很重要,如敘述和過程描寫的時間順序,動態動詞的運用等等。有些學生只注重句法規則而忽視語篇結構,對語境與文章背景知識知之甚少,這也是阻礙其閱讀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了解規則且知其具有的意義,並把他們運用到經常出現的語境中理解其功能,才會有助閱讀。
2、部分學生對閱讀理解缺乏閱讀興趣,從心理上排斥閱讀
心存畏懼心理,認識不明確,態度欠端正,總覺得閱讀是一道逾越不了的坎。特別是在考試中一遇到閱讀題就緊張,而越緊張就越難以讀懂。主要表現為:部分中等學生做閱讀題時,對文章的框架把握不到位,對於模糊的選項,不是反復仔細審題而是抱著碰運氣,跟著感覺走,逮誰是誰的心理或做法。對英語學習困難的部分學生,不論閱讀材料是難還是易,都不能仔細認真的去閱讀,而是一味的敷衍了事。
3、教學方法和練習形式單一傳統
平時教學中,為了趕進度,趕課時,多採用詳細的集中的知識點講解,對文章缺乏整體的指導,並且缺乏系統的有效的閱讀方法和策略的點撥和訓練。傳統的語法翻譯教學法在中國使用了多年,Explanation-Example-Practice的三段式教學曾長期占據英語課堂,這種教學方式常常是圍繞孤立的語言點、句式結構或是語法知識來展開活動的,這種觀點把學生的學習活動當作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不是一個主動積極的活動。現在廣大英語教育工作者從不同角度對英語閱讀做出積極的`探索,但仍有相當多的教師在沿用「自下而上」(Bottom-up)的理解方式,認為意義附身於文,讀者只需逐詞逐句弄懂文字,就能理解意義。其結果是學生的閱讀水平提高甚緩,挫傷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同時有一部分教師認識到語言輸入的意義,也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大了閱讀材料的輸入。但在訓練時,往往是由教師找幾篇現成的材料,讓學生閱讀後核對答案了事,教師教得機械,學生學得乏味,練習形式的單一,又抑制了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在這種教學與練習中,學生從一篇閱讀材料中除了獲得一些細節外,其餘信息獲得甚少,更無從談起對其篇章結構有一定的了解。4、師生對跨文化意識的忽視
跨文化意識有個長期培養的過程,它對閱讀的影響不容忽視。有些學生往往誤以為只要掌握了相當量的英語語音、語法、詞彙知識,英語就可以學得差不多了,英語閱讀就不會存在障礙。平時閱讀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現象:一篇短文對相應水平的學生來說幾乎不存在生詞或難以理解的片語,但他們就是不能理解其內容,問題就在於文化差異或知識領域的不了解。因此,要想學好英語,真正提高英語閱讀能力,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英 語文 化意識內容的適當導入,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滿足學生調整自身知識結構的需要,為今後進—步的英語知識體系構建打下良好基礎。
5、閱讀方法的不正確,導致閱讀的效率低
在學英語的學生中,很多人不能把握閱讀英語的技巧和方法,導致閱讀效率低。
在高考時閱讀量非常大,致使一些考生根本無法把文章全部讀完,所謂的「掃讀法」、「跳讀法」、「略讀法」也只能適用於少數類型的文章,根本不能解決本質問題。那麼文章到底應該怎麼讀呢?一句話,主動地閱讀文章的關鍵部位。所謂主動,是指不能象一般的閱讀那樣完全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應該不斷地進行思考和預測;所謂關鍵部位,主要是每一段的開頭和結尾。很多人不能正確把握閱讀技巧和方法,總是用自己內心的閱讀方法來審視資料,形成了一定的固定模式,這就給批量性的閱讀帶來了極大的壓力,不能很好的理解閱讀,造成效率低下。
應對方法:
1、擴充詞彙量,強化語法
要提高閱讀水平,詞彙量與短語量非常重要,打個譬方:造房子要磚瓦材料,詞彙就是閱讀英語的磚瓦材料,沒有相當量的英語詞彙,閱讀英語是無法進行的。所以要提高閱讀水平,我們就得學會積累詞語。我們不妨這么做:在通讀全文後看第二遍,遇到生詞盡可能根據上下文來猜,仍猜不出意思的,就把這些生字查詞典,然後抄寫在一本可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每天有空時,就拿出這小本子背誦記憶,這樣做不費時,效果卻很好,因不時接觸,反復記憶,詞彙量增加得很快。學習語法與學習生詞相似,也是影響和制約閱讀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我們平時還應加強語法訓練。 2、注重背景知識的介紹,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E. 如何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1、克服生詞障礙,擴大詞彙量:任何一篇閱讀理解文章中都可能存在生詞、不熟悉的短語或成語。有些生詞根本就不影響對文章主旨的理解。根據句子結構特點或上下文猜測詞義。平常多看英語文章,增強英語語感,也能確保大限度地猜准詞義。
2、搞清句子成份,把握句式結構特點:句子是由各種句子成份構成的,而且有些句子成份對於句子來說是必須的,句子所表達的主要意思基本上可通過它們來表達,如主、謂、賓,但是,一個句子的主、謂、賓成份還常帶有其他修飾成份,這些修飾成份或多或少地增加了句子的復雜程度,進而對快速、准確閱讀產生一定的影響。
3、注意整體把握文章的篇章結構:任何一篇文章的寫作思路都應符合人們思維普遍遵循的規律,先說什麼,後說什麼,用什麼方式,都應始終圍繞一個中心,或敘述、說明一個事實,或表達、支持一種觀點,同時提供相應的關鍵細節和有力證據。
4、分門別類識別文體,不同的閱讀文體採用不同的方法:記敘文,主要抓四大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發展和結果,從中分析他們的思想品質、性格特徵等。
5、統覽全篇摘錄要點,閱讀理解是對整個文章的目的、意圖、觀點、立場、態度以及內在的邏輯關系的理解,統覽全篇和問題找出提供信息或暗示的文章細節部分。
6、條分縷析理解長句,在實際考試中,長句是初中生閱讀理解的難點之一,對於這類句子要分清主次,先找出句子的主、謂、賓、定、狀、補,再找出修飾它的從句或短語等。經過分析,化整為零,化繁為簡。
F. 英語作文的篇章結構怎麼改
在立意思路基本沒有問題的基礎上,主要針對段落結構就行的修改調整。
篇章結構是一篇文章的骨架,這個骨架是否合理堅固是決定文章能否立起來的重要因素。結構合理,層次清晰,詳略得當,首尾呼應這些都是篇章結構構成的要件。篇章結構的修改,是在立意思路基本沒有問題的基礎上,主要針對段落結構就行的修改調整。
段落的修改,要著重考慮下述幾方面的問題:第一,段落的順序安排是否合理,是否體現出清晰的脈絡;段落的詳略安排是否得當,能否突出中心;第三,段與段之間是否銜接緊密,過渡自然。若有突兀之處,可以增刪哪些內容。
G. 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
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
所謂閱讀能力,是指在閱讀實踐中和閱讀後的理 解、分析、概括、聯想、鑒賞和評判能力。下面是我整理的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相關內容。
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1
一、明確閱讀目的及篇章結構
要進行有效的閱讀,閱讀者首先就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目的,也就是說,閱讀者需要問問自己:「我為什麼讀這篇文章或這本書呢? 我要在閱讀中得到什麼? 」顯然,這兩個問題與材料的選擇有關。如果是精讀材料,那麼閱讀者不僅要理解全文的意義,還要弄清篇章結構、句子構成和修辭手段等。如果是學術報刊、專業參考書,那麼閱讀者就要根據上面的兩個問題,通篇細讀並找出自己所需要的內容。而其他更多的則是通過略讀來有選擇地讀。略讀又分為兩類:跳讀和查讀。跳讀是對於一篇文章或一個章節,讀者可以通過只讀每一段落的第一句或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後一段來把握全文的中心思想。查讀則是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來迅速查找某一具體事實或特定的信息。在很多情況下,利用篇章結構,根據閱讀目的,查讀就可以達到閱讀目的。
二、注重閱讀中的由淺入深的層次性
從形式上看,閱讀是一種單向的語言交流,但從本質上來說,它是作者與讀者雙方共同參與的語言交際活動。閱讀的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達的思想。因此,理解能力是閱讀能力的重要因素,其程度可由淺入深分為三個層次:表層理解——懂得文章字面的信息;深層理解——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評價性理解——對作者表達的內容說出自己的看法。但在教學中,筆者發現一部分學生往往只停留於表面理解。要改變這種現狀,教師就必須改變教學思路與教學方法,要根據閱讀理解的三個層次設計教學過程,由易到難,逐步完成由知識層面向能力層面的轉化。
三、閱讀中注意運用「歸納法」
閱讀的主要目的是獲取書面信息,因此,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概括旨意的能力。教學中可根據不同的體裁和題材採取以下幾種具體歸納形式:
1. 歸納動詞,顯示過程通過歸納文中的主要動詞,顯現某一事件的全部過程。
2. 歸納時間,突出事件對於某些文章,尤其是反映歷史人物或事件的敘事性文章,可用時間線索歸納材料。
3. 歸納人物,突出個體主要是針對描寫人物角色的文章,閱讀時可通過分析人物,歸納其言行來突出個性。
4. 歸納因果,突出中心對於反映社會、環境、自然生態的等文章,可以根據其前因後果來抓中心。
總之,對文章的分析,一定要堅持「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要理解文章作者的原意,而不能按自己的意願去想當然。
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2
摘要:根據教學實踐經驗,針對當前學生閱讀及口語交際能力薄弱的現象,提出了具體解決問題的辦法,即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全方位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關鍵詞: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朗讀;默讀
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及口語交際能力,既是破除「聾啞」教學模式之必需,更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之關鍵。我們常常在教學中為這樣一個問題所困擾:學生經過多年初高中英語教育,雖然掌握了一定的詞彙和語言基礎知識,卻不能進行簡單的會話。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閱讀和口語交際能力太差所致。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過如下幾種做法,且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提出來與同行切磋。
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來自方方面面的因素,而興趣和愛好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口語交際能力,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過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採用「一言堂」的灌輸方法,學生只是一味地聽和記,很少有理解和思考的機會。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學習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最好辦法就是寓教於樂,千方百計地活躍課堂氣氛,以此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我曾採用過這樣幾種辦法:一是故事演繹法。如短語的講解,把某個單元的短語編成有意思的小故事講給學生,之後讓他們復述。這樣,學生對所學內容就記憶深刻,從而產生興趣。二是游戲法。即在課堂進行游戲活動,使學生都參與其中。如在做語音辨析時,教師在讀單詞green時,學生需出示一隻手指,而在讀grey時學生則出示兩只手指,這樣學生就能把母音因素[i:]和[ei]分清楚。如此教學,使學生樂於參與,又能把語音知識熟記於心。三是融音樂於課堂。如講解《回家》時,由於它本身就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因而我在講完課文後給學生播放大家耳熟能詳的著名薩克斯樂曲《回家》,使學生在優美的樂曲聲中回憶故事的情境,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記憶。音樂進課堂還能訓練學生的聽力,如大家熟悉的美國影片《音樂之聲》中的插曲《哆來眯》,為此,我先打出歌詞,把其中精彩的名詞空出來,之後給學生播放音樂,讓學生在音樂聲中填空,使學生在聽歌曲的同時訓練了聽力。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了,積極性增強了,為提高學生閱讀和口語交際能力打下了基礎。
注重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
英語作為主要的國際通用語言,最本質的功能是交際功能。而語言的交際功能是通過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實現的。實踐證明,傳統的「講解、翻譯、朗讀、做題」的模式早已不適應現代英語教育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模式是交際法,即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相互交流和彼此溝通,調動師生雙方的積極性,變教師為中心為學生為主體。
學習外語不是簡單地記憶單詞和語法,而是要運用所學知識去會話、去思考、去交際。要達此目的,語言環境極為重要。母語干擾是外語學習的巨大障礙,其實,母語影響是外語學習中很正常的事情。因為人們學習一門外語,主要是學習該目的語的語言知識,而不是重新感知周圍世界。所以,從認識事物的角度來看,這種學習並不是從「零」開始的。多年來,我們一直把學習外語作為第二語言環境(ESL),這種漢語式語言環境極不利於學生的外語學習。要使學生置身於外語語言環境,就必須打破以往的教學常規,變「一言堂」為「群言堂」,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溝通交流。如詞彙講評就要打破以往的背誦法,可採用卡片式教法,即把要學的詞彙用卡片做出來,教師用英語解釋詞的含義,讓學生在卡片里挑出相應的詞,之後趁熱打鐵地讓學生用所學的詞造句,並進行相應的搭配。語法講解向來是簡單的條框記憶,這種機械記憶方法往往事倍功半。故應採用雙向交流的方法來講授。如講解四六級重點語法項目虛擬語氣時,在學生記憶語法規則的基礎上進行強化訓練。如虛擬語氣存在於非真實條件句中,當與過去事實相矛盾時,從句用過去完成時,即had+ved(動詞的過去分詞),而主句則需用should(would,might,could)+have+ved.這種構成學生很難記得深刻,容易忘卻,需通過強化訓練。如果教師只是簡單機械地在黑板上寫幾個例子,就會成為過眼雲煙,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必須使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於是我給出這樣一個句子:If you had studied harder,you would have passed the exam.然後讓學生進行接龍,每個學生用前一個同學的主句作為自己句子的從句,但必須符合虛擬語氣所要求的語法規則。這樣一個一個地做下去,不但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把所學詞彙和語法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耳目一新,置身於一種全新的語言環境中。
要真正做到師生相互交流,教師就要在提高自身素質上下工夫。教師要給學生創造條件,不能圖省事、怕麻煩,特別要從「一言堂」的慣性中解脫出來,使學生有釋放才能的時間與空間。為此,教研室應經常組織教師集體備課,除備教材外還要備學生,大家在一起交流經驗,提出新「招」。
強化朗讀與默讀訓練
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主要目的之一。而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首先要進行大量的有效的閱讀。只有如此,才能增加語感,掌握各種語言現象,才能為聽、說、讀、寫、譯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強化學生朗讀和默讀訓練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朗讀,就要對學生加以訓練,使學生掌握朗讀技巧。在教學中我們不乏這樣的體驗,凡是朗讀比較流暢的學生,他們的閱讀速度就快些;反之就慢些,更談不上對讀物的理解。因此,要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就要強化語音、語調、意群等項朗讀技巧的訓練。教師要有意識地根據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知識基礎、詞彙量及文章長短難易,要求學生在限定時間內快速讀完,要經常檢查學生通過朗讀擴大的詞彙量,注意糾正不良的朗讀方法與習慣。當然,強化朗讀不能急於求成,而應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與速度。
學生在進行朗讀訓練時,有的為了流暢上口,往往不假思索,更顧不上融會貫通句子的具體含義。可見,朗讀尚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理解程度。實踐告訴我們,默讀可以彌補朗讀的不足。默讀,就是通過無聲閱讀來理解讀物的內在含義。這種語言技能訓練是通過英文文字進行思維活動的過程,做到初知大意、再知其梗概、最後達到從讀物中獲取信息的目的。默讀有助於學生進行思維分析和歸納判斷,從感性到理性逐步加深認識。默讀還有助於擴大知識面和詞彙量,增強運用語言技巧的能力。當然,這一切只能在大量的默讀實踐中方能見效,單靠在課堂上的精讀和泛讀是不易做到的。所以,必須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默讀訓練。默讀是一種個人行為,有一種心理過程,大量的語言活動只是在大腦中進行。這就要求學生對書面話語,即一系列文字元號要注意辨認,加強思維,加深理解。
朗讀和默讀是閱讀的兩種方法,二者密不可分、互為補充。朗讀有助於克服「聾啞式」英語弊端,默讀又能加深對讀物的理解,只有二者緊密結合起來,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目的。
綜上所述,語言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注重平時的語言知識積累,提高口語及閱讀理解能力,才能全方位提高語言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孫勉志.漢語環境與英語學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3
摘要:隨著目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和進步,我國的社會發展越來越穩定,但是想要長期這樣高速地發展,教師就必須要把人才儲備好,而人才的派場關鍵就是教育。在這樣的基礎上,近年來,我國的教育事業變得越來越受重視,所以,針對的就是如何提高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問題分析,希望能夠對如何提高中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研究做出一些貢獻,為如何提高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研究發展有所促進。
關鍵詞: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
一、激勵學生自主探究閱讀,提高中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是目前高中英語學習者的一個重要的能力,一般的閱讀分數都很高,如果高中生在閱讀能力上能夠有所提升,那麼閱讀成績就會有很大的進步和發展。與此同時,在語言的聽、說、讀、寫四部分中,閱讀就是很重要的部分,必須牢牢掌握,才能促進英語學習的全面發展和進步。所以,在本文筆者主要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和調查分析做出一些研究,希望能夠對提高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做出一些貢獻。
在中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在傳統教育的影響下,不願意自主學習和掌握知識。閱讀其實是一個自主學習的東西,但是學生卻太過依賴教師的教育。一般在傳統教育中,學生在學習閱讀的時候都是一遇到困難就不願意思考,想著反正老師會講的,遇到不會的單詞也不願意主動去查找,想著反正新詞老師是要講的,這樣的學習方法是很不好的。我們應該不斷轉變目前的學習和教學模式,走出傳統教學,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是靠自主學習來逐步提高的,我們應該明確這一點。
針對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我們要做的就是激勵學生自主學習。要想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要先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要有了興趣,才能更好地主動去探索知識、學習知識、思考知識。其次就是要多告訴學生閱讀的重要性,我們要學會做閱讀,學會閱讀一般性的文章,這對未來學生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二、在閱讀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
想要在實際的教學中提高中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斷地確立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幫助學生更好地提高中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筆者根據這一點,認為主要可以做好以下幾點:
1.教師更新觀念
目前大部分的英語教師都是有經驗的教師,很多都是經歷過教育改革的教師,我國多年實行的應試教育對於他們的教學,可以說是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是很難改變的。但是,為了提高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我們有必要要求教師逐漸轉變自己陳舊的觀點,逐漸將「教」轉變為低一級的位置,而讓「學」成為教學關系中的'主導因素。這樣,學生作為學習生活的主人公,對於學習會產生更多的責任感和興趣,對於他們提高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學習的時候,我們應該明確一點,作為教師,我們並不是學習的創造者,這個創造者應該是學生本身,他們才是應該將學習作為主要目的的人群。我們應該更多的尊重這一點,與此同時,我們應該明白,在英語閱讀教育中,我們要發揮學生在其中的絕對領導地位,幫助他們明白學習英語閱讀的目的,按照他們自身的需求和能力,幫助他們制訂學習計劃和目標。在整個英語閱讀學習的過程中,作為教師的我們只是起到了輔助性質的作用,在提高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這條道路上,主角是那些學習中的學生。我們要大力鼓勵學生針對閱讀進行提問,在錯誤認識上,我們也不能肆意地批評他們,而是要細心的引導,這樣不但可以幫助他們增加自己的學習信心,同時也有利於他們未來的英語學習,對於他們提高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3.幫助學生學習提高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方法
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的時候,不應該總是因為題目而講題目,而是要將題目作為一個出發點,歸類一類型的題目,系統的講授,告訴他們的也不只是一道題目的解題方法,而是要告訴他們怎麼去解決一類題目。古時候人們就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我們在教授學生的過程中,應該教他們的是方法,而不是針對一道題目就講一道題目,這樣是很不好的教學方法。
在這種教導方式下,其實我們還可以為了提高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採取一些有趣的方式進行教學。例如,將競賽學習納入到其中。班上的學生可以有機地分為幾個小組,他們在學習的時候就可以互相幫助和團隊合作。教師制訂一個競賽的規章,大家相互競爭的學習,這樣對於學習的積極性來說是很有幫助的。
他們在未來的學習中不但學會了相互之間的幫助,也能夠更好地找到學習英語的樂趣和成就感。
參考文獻:
[2]陳應春.高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差異透視:優秀者與困難者的比較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2006(09).
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4
一、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應首先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加強對閱讀材料的重組,重視精讀與泛讀的有機結合。如在課本精讀教學的基礎上給學生選擇趣味性強,淺顯易懂的《新概念》(第二冊)作為泛讀教材,學生則可能完全陶醉於其中的篇篇原汁原味的小故事中。一方面可以鞏固擴大詞彙量拓展知識面,另外可以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養成每天都閱讀的習慣
閱讀能力的提高在於閱讀習慣的養成。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引導、激勵的方式促使學生形成每天堅持閱讀的習慣,並要持之以恆。這一過程也是學生審美情操和意志力形成的過程。
三、培養學生敏銳捕捉文章主旨的能力
對文章的整體把握是形成閱讀能力的核心,有的文章的主題句或中心話題在文章的開頭,有的在結尾,有的文章的主旨大意則是由若干個分段的小主題綜合而成。不管哪種形式的文章讓學生快速掃描,並捕捉到文章的主題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關鍵。學生只有通過一定量的閱讀,才能達到迅速而准確的文章整體把握能力。
四、長難復雜句的簡化能力
其實,困擾學生閱讀的主要障礙莫過於閱讀中出現的長難復雜句,因此,復雜句式的簡化能力相當重要,如此句:What you did?is what we needed。可簡化為:(What you did)?is (what we needed)。(主語)+(謂語「is」)+(表語)這樣一來,則很容易理解。
五、根據語境,猜詞悟意的能力
理解詞義是閱讀的基礎,學生可以利用構詞法知識或通過聯繫上下文體會具體的語境,猜出它們相應的詞性,詞義。如:
So please treasure your college years——make the best use of your free time ,become an independent thinker in control of your destiny,and learn through your successes and challenges。根據「destiny」前後左右的信息,不難猜出該詞為:「命運」。
六、聯繫上下文,尋找線索的能力
聯繫上下文,根據文章提供的事實和線索,進行邏輯推理的字面意義把握作者的真實思想,推斷出隱含意義或深層結論。在教學中可根據文章的形文特點:First,Second,Then,Finally等;句子之間插入語:however,instead of,in one』s view;虛擬句式;強調句型的使用等等都能體現作者的真實意圖。
七、培養掌握具體事實和重要細節的能力
掌握細節是歸納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基礎,對於理解全文的作用很大,因此在閱讀時,要養成辨別和記憶具體事實,重要細節的習慣。尤其在調查報告之類的文章中,數據的使用相當頻繁,要特別注意這些數據得出的時間,適用范圍,比較的對象以及要說明的問題。
八、注意審題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實踐中,常常會出現學生文章能讀懂,但題卻往往做不對。這種現象一定是出在「審題」和選項的「鑒別」上,當學生臨近高考時,這種做題能力的培養尤其重要,因此要培養學生准確的審題能力和「選項鑒別」的思維能力。其實,這也是規范學生的思維模式,克服學習的心理障礙,拓寬思路的必由之路。如做到這一步,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會有質的飛躍。
總之,在缺少語言學習環境的背景下,要提高學生的英語的閱讀能力,以適應新課標高考要求。只能通過一定量的練習,以量促質並在閱讀過程中逐漸形成上述諸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
;H. 淺談如何建構英語閱讀的前結構
」具體說,讀者的前結構包括一個人的全部知識和體驗以及在獲得知識和體驗的同時而獲得的感知﹑情感﹑體驗和各種能力。這種狀態可伴隨閱讀過程始終並一直起著重要作用。English Pre-structure英語前結構()是指「個體通過學習而獲得的,在已有語言前結構和總的前結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關英語語言的知識和能力」。學生在剛進入高中學習時,閱讀能力普遍較差,主要是詞彙量不夠;理解不通暢,對基本語法與句子結構掌握不牢,或不了解文化背景,正確率低;還有閱讀速度慢。為了探索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模式,探討高中英語教法,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我們提出建立起英語閱讀的前結構,並在高中三年英語教學中,認真實踐,它對於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至關重要。一.建構閱讀前結構的最佳時間此項工作最好在高一﹑高二進行,屬於輸入階段,亦是課本精讀階段。此時,學生已掌握一千左右的單詞,可以讀懂簡單的文章。教師在閱讀教學方面應有長遠打算,有整體規劃,有系統性,不能只注重訓練形式,忽視對學生閱讀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指導,應對文章進行篇章結構分析,並在文體思路方面給學生必要的指導,幫助學生能根據文章的不同體裁,採取不同的閱讀方法,准確地理解閱讀材料。高三屬於輸出階段,亦是課本泛讀階段。經過兩個學年的閱讀前結構的積累,學生在高三學習中閱讀水平會有很大提高。學生可以根據所學閱讀方法,檢驗其正確性。同時擴大閱讀量,讓學生自己去體會語言,理解語言,感受語言以及所學的閱讀方法。二.掌握篇章結構的特點要想進行有效的閱讀,必須具備篇章知識。如一份通知,在第一句話中,讀者就可以知道何時﹑何地﹑何事要發生;如想知道一本書的內容,首先要閱讀內容提要﹑目錄﹑前言等;要想了解報紙中你感興趣的東西,就要了解報紙的版面設計;還有寓言﹑故事﹑詩歌和戲劇等體裁都有各自獨特的結構。因此說,了解篇章結構知識,有助於對文章內容的了解,可以提高閱讀效率。我們知道,文章是由段落組成的,每個段落都應該為文章主題思想服務,並且有自己的主題句。SEFC 1A lesson10 American English(1)教師可以讓學生邊讀邊找每段的主題句(topic sentence)﹑支持句(supporting sentence)﹑然後讓學生之間展開討論,總結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悟出某些句,段的內涵,這對學生想像能力和創造性的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很大幫助。三. 增加背景知識的輸入了解所學語言國家背景知識,對閱讀理解起著重要作用。閱讀材料的背景知識對閱讀速度及閱讀理解有重要的影響。任何一個熟練掌握本族語的人都不能否認,有許多用本族語言文字寫的材料我們是讀不懂的。之所以「不懂」,不是不懂語言,不是沒有閱讀能力,而是因為閱讀材料的內容需要讀者具備相關的背景知識,而讀者恰好缺乏這方面知識,所以就不具備這方面的閱讀才能。英語既是該語言的文化的載體,又是思維傳播的媒體,因此,在課文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向學生介紹所學語言國家背景知識,如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歷史地理﹑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方面知識,促使學生了解該語言的運用規律,認識其文化特徵,探索使用該語言的民族的思維規律。學生只有具備了這些方面的知識,閱讀起來才能抓住主要內容,調出有關背景知識,積極預測,不斷訂正修改,才能透徹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如,2001年高考題D篇,就考查了英語的來歷,如果對英語發展的背景知識不了解,就不可能做好這道題。四. 增加語言知識的輸入 一般而言,讀者在豐富總的前結構的時候也同時豐富了語言前結構,因為讀者許多知識都是通過語言描述而獲得的。一個人的語言知識主要由兩個方面構成:一是語言符號自身的知識,二是語言的變體(varieties of a language),它包括情景語言變體,即由言語交際情景的不同而形成的語言變體,如喜怒哀樂。人們在不同場合會使用不同的語體,由於社會經濟地位,文化教育素養等的不同又可形成的不同語體,如職業﹑年齡﹑種族﹑家庭背景等因素都會在語言運用上有所體現。文體語言變體,是由語言使用領域的不同而形成的語言變體。如:科技文體﹑新聞文體﹑廣告文體﹑文學文體等。學生們了解這些語言知識,在閱讀中注意每種文體的使用特點, 閱讀時對他們的理解能力的提高會有很大幫助。 在識別語言符號時,應意識到詞彙﹑語法知識在形成閱讀理解能力方面的作用,促進語言基礎知識和閱讀理解能力之間的正遷移。近年來的NMET閱讀理解短文的句式結構或長而復雜,或短而難懂,詞彙量大,並且大綱外詞彙增多。由此可見,語法知識在閱讀理解中的重要性已經突現出來。如何學好語法和語言基礎知識,為培養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打下堅實基礎,並在閱讀理解語篇能力訓練中鞏固,這是當前英語學習中亟待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閱讀能力具有綜合性,語言理解能力是其核心。新教材的文章具有思想性強﹑體裁廣泛﹑內容多﹑信息量大﹑能力要求全面等特點,因此,在平時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先構建好語言知識前結構,然後滲透能力的培養,以閱讀為主線,加強完型填空,短文改錯等題解題思路和方法的訓練。還特別要注意時態,構詞法,句子結構以及固定表達的學習,並能靈活運用所學語言,語法知識來解決閱讀中的實際問題。知識和能力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好的基礎知識,能力也是不能發展的。如果知識打不牢,那麼能力則是空中樓閣。建構英語前結構是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學好英語的基礎,我們要不斷總結經驗,在教學中有意識的建構起學生的英語閱讀前結構,把我們的英語教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