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閱讀中小組合作的問卷調查

英語閱讀中小組合作的問卷調查

發布時間: 2023-07-03 07:25:01

Ⅰ 如何提高英語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容摘要】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它有力地挑戰了傳統教師的「一言堂」,在課堂上給了自主合作的機會,培養了學生的團體合作和競爭意識,也有利於學生口語交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因此,在諸多教學公開課,觀摩課上以及我們常規教學過程中,總少不了小組合作學習這一主要環節,但在聽課與調查中發現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較多,並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怎樣才能保證合作的有效性就理所當然地擺在我們這些一線教師的面前了,筆者通過學習及自己的親身體驗,認為可以採取一些策略來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

合作 有效

《英語課程標准》中指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作為三大學習方式之一的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導並實施的。它實際上是一種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以教學中的人際合作與互動為基本特徵,而更加具體化的小組合作學習,即把班級分成以3—6人為一個小組單位的學習集體,學生在小組中從事學習活動,共同完成老師布置的各項任務。在每個小組中,學生通常從事各種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學習活動,最後以小組為單位,在課上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其成果,以達到每個同學都參與課堂活動,都有機會開口,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的。

正因為如此,在新課程的實驗中,許多教師在課堂中很自然地用起了小組合作這一學習方式。有的教師自豪地說:「我每節課都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甚至許多教師在評課時,把課堂上有沒有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是否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是否體現自主學習的標准。所以在教學公開課,教學觀摩課上以及我們常規教學過程中,總少不了小組合作學習這一主要環節。但在聽課與調查中發現,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的較多。

[案例]

小組討論實錄:老師布置任務,Now Let』s have a discussion : How do you help at home?

小組討論描述:前排學生回頭,與後排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四人小組里,有兩個學生面對面地交流;一個學生低著頭在看課本。整個小組里,沒有人做記錄,教室里馬上就會出現一片熱烈討論的場面,滿教室都是吵鬧聲。只要稍加註意,不難發現,這只是一種表面上的「假熱鬧」,實際上「活而無序」。討論時,學生各說各的,不善於獨立思考,不善於互相配合,不善於尊重別人的意見,也不善於做必要的妥協。3分鍾後進行反饋時,有的小組兩三個人同時搶著發言,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誰也不聽誰的;有的小組始終只有一兩個「高手」發言,其他人只是心不在焉地坐著,一言不發,無所事事;有的小組互相推諉,誰也不發言;有的小組則更差勁,藉此機會閑聊,說笑或者干別的事。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往往是教師呈現問題後,未給學生片刻思考的時間就宣布「Pair Work!」不到兩三分鍾,又因時間關系而叫「Stop!」。這時,有的小組還未真正進入合作學習主題,有的小組才剛剛開始,學生往往覺得意猶未盡,悵然所失。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不但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傷學生學習的熱情。

針對小組合作這一形式,我曾經在本班做過這樣的問卷調查:

問題1:你喜歡小組討論嗎?為什麼?

S1: 喜歡。因為可以交換各自的看法,從而了解並掌握更多的東西。

S2: 喜歡。因為這樣可以相互溝通了解。有時自己只想到一點,通過小組討論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內容。

問題2:你認為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些什麼問題?

S1: 同桌不感興趣,經常保持沉默,有的雖然英語很好,但並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S2: 有時大家都保持沉默,討論時有人喜歡開玩笑,不入正題。

S3; 感覺小組合作沒什麼效果。

由此可見,如今小組合作學習課堂,缺的不是活潑有餘的教學情境,不是熱熱鬧鬧的教學氣氛,也不是表面的小組合作形式,缺的是如何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小組合作學習理論和策略以及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那麼,怎樣才能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可以採取以下策略:

  • 選擇適當的合作學習時機

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我們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等因素,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一般來說,對於復雜、綜合的學習內容,可以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精心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帶有一定挑戰性的學習對象或任務。通過競爭讓學生獲得小小的成功體驗,增強他們學習英語的信心,同時也讓學生在競爭中自覺完善自己。

  • 構建結構合理的合作小組

教師在構建合作小組時,應注意結構的合理性。一是小組人數要合理,一般以4-6人為宜,人數太多不利於學生間的交流和個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數太少也不利於學生間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組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即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的差異進行分組,使每個小組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這樣分組不但有利於學生間的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而且為全班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三是小組成員應是動態的,可以根據內容的不同互換角色,這不僅使學生有新鮮感,提高合作學習的興趣,而且可以改變學生在小組中長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學生始終處於控制地位,有的學生始終處於從屬地位,給每個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

  • 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規

小組合作學習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同時也給教師控制課堂秩序帶來了困難,很容易使課堂教學產生看似熱鬧實則混亂的局面。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規,並通過訓練使之形成習慣。

  • 合理分工,明確職責。各組成員自己推薦帶頭人----小組長。同時明確在合作中不論是討論、探究、商議還是爭執,最終是為了合作的成功。
  • 培養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一是獨立思考的習慣,以避免小組交流「人雲亦雲」盲目從眾的現象;二是積極參與、踴躍發言的習慣;三是認真傾聽的習慣;四是遵守課堂紀律和合作規則的習慣,避免不必要的爭論和爭吵。
  • 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
    • 教師要為小組合作學習創設一個民主、和諧、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採用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尤其是學困生積極地參與活動,教師也應平等地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去,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
    • 提供充裕的合作學習時間。沒有一定的時間,合作學習將會流於形式。在合作學習之前,還要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因為只有當學生在解決某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時進行合作學習才最有成效。
  • 採用多樣化的評價和獎勵方式。

教師的評價對激勵學生參與活動,提高合作學習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重視個人評價與小組集體評價相結合;二是重視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對表現突出的小組和個人即使給予充分肯定和獎勵。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恰當使用合作互動學習,努力挖掘其優勢,相信會給我們不小的驚喜。合作互動學習過程本身所帶給學生們積極的情感態度和自主學習能力,相信會成為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好朋友。

Ⅱ 如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為形式, 為了共同的學習目標共同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一種教學策略。它是與「個體學習」不同的一種教學策略和學習組織形式,是學生在小組中通過明確的責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務的互相性學習。英語新課程標准提出:「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重要途徑。」
我校地處城鄉結合部,學生的基礎與能力參差不齊,班級人數多,課堂上很難兼顧每一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可以促使學生主動探究,大幅度增加學習活動的參與度,形成不同程度學生間的相互促進,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也發現在合作學習中還存在不少低效現象,只有其「形」而無其「實」。 如何解決好這一問題並切實提高英語課堂效率?以下我以《外研社》初三上英語教學課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做以分析。
《外研社》初三年級第一學期 Mole 6 Unit 2 Save our world 是一篇閱讀課文。我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對該課文教學進行了如下設計:
首先,在新授課的導入環節,出示一張「雙手捧起地球」的照片,並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What do you think it means?要求學生就這一問題展開2~3分鍾的小組討論。討論之後,我引導學生得出如下結論:It means the earth is our home .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us .We live on the earth. We should love our home ——the earth. 然後,我讓學生進行第二次小組合作,討論下面的問題:What is happening to the earth? 進而引出新授內容。
其次,在講授新課環節,出示有關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森林遭無限度的砍伐以及藏羚羊等珍惜動物瀕臨滅絕的圖片,接著播放該課的課文錄音,並向學生提出下列問題:
1. Why is the earth important to people?
2. What problems are talked about in the text?
3. How can we save the earth?
我放兩遍錄音後讓學生自己讀課文,然後簡單講解課文中的疑難句。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導入環節所展示的圖片認識到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正在面臨著許多嚴峻的問題(the polluting of air,water and land,the dying out of animals,the desertification of land, . . .)。
接著,我組織學生針對如下思考題進行第三次小組討論:
1. Is there any pollution in our school?
2. What can we do to make our school clean and beautiful?
討論結束後,每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匯報討論結果。
最後,我布置課後作業,要求各小組寫一份有關校園環境污染的調查報告以及保護校園環境的具體措施。
我原以為這樣的課堂設計改變了傳統的講授型教學模式,留給了學生更多自由活動的空間;既不脫離教材,又不局限於教材;不僅使學生掌握了課本內容,還使他們學到不少與本課主題相關的課外知識。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卻出現了一些低效現象。
現象一:學生的合作浮於表面
當我出示「雙手捧起地球」的圖片,並要求學生就 「What do you think it means?」這一問題展開2~3分鍾的小組討論時,學生馬上聚在了一起,但說來說去,也就說了那麼幾句話: This is the earth. It is our home. We live on the earth. We love our earth.當要求學生圍繞「What is happening to the earth?」展開第二次小組討論時,學生除了說一些前幾節課所學的內容之外,再也沒有其他內容了。當我第三次要求學生合作討論「Is there any pollution in our school? What can we do to make our school clean and beautiful?」時,由於缺少課前調查的准備環節,學生的討論內容相當膚淺。總之,這節課的小組合作學習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反思: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我對合作學習的內涵把握得不夠到位,教學設計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語言能力。另外,學生對於所討論的話題了解不深,活動之前沒有激活學生腦海中的相關知識,導致了學生在小組討論時無話可說。
現象二: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
小組合作增加了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但是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發言的機會多,代表小組匯報的次數多;而另一些學生卻習慣於當聽眾,很少甚至從不發表個人意見,漸漸地他們對一切語言學習活動都漠不關心。每個小組六名成員,語言能力較強的三名學生發言次數至少三次以上;而基礎差的學生兩名學生則是一言不發,只是坐在那裡當聽眾。
反思:小組活動應營造一種輕松愉快,接納寬容的課堂氣氛,這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和興趣,提高他們的主動參與程度。學習較差的學生能減輕思想負擔、降低焦慮、增強自信。在合作學習中教師既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也是活動的參與者。當小組活動開展得非常順利時,教師應及時給予表揚;當小組活動出現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並進行現場觀察和指導,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要培養學生發言的習慣和興趣,教師必須經常性的參與學生的討論活動,與他們一起學習,並指導學生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
現象三:學生的角色落實不到位
由於在合作學習分組時,我採取按座位自然分組的方法,沒有考慮到小組中各成員的個體差異以及均衡搭配,小組中各成員的分工也沒有採取輪換制。因此,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成了各小組的「常任」報告員。上課時我怕影響教學效果和拖延時間,也不敢過多地讓學習困難的學生擔任報告員角色,因此是他們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發展。
反思:出現上述情況的關鍵還在於教師沒有做到因材施教,沒有面向全體學生。在小組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每個小組的監督和指導,尤其是要關注學習困難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讓他們多一些發言的機會,多給他們一點鼓勵。
通過對第一次教學實踐的反思,我對第二次教學實踐作了適當調整。在另一個教學班進行相同內容的教學實踐活動之前,加強了學生的課前合作學習的指導,我給每個小組的六名學生布置了課前預習任務,分工加以細化:
一.我給每個小組兩名學習困難的學生布置的任務是「采訪你的家長和周圍的同學,列出你的家庭和班級里有哪些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的現象」。這些學生基礎不好,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在以往的小組活動中只充當旁觀者。但這次老師布置的作業與以往的不同,沒有難度,所以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學生通過這一活動,不但注意到了自己的行動對周圍環境的影響,而且學會了一系列的相關詞彙和短語。例如:water pollution,air pollution, rece, reuse,save energy 等;學生掌握了這些相關的詞彙和短語,就為下一步的活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二.我給每個小組中兩名基礎中等的學生布置的任務是:在掌握有關環保的詞彙的基礎上,把基礎較差的同學所列出的現象加以匯總,並做成調查問卷,要求至少對本組中的二至三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並將調查問卷的信息填寫完整;提前完成任務的學生可以對其他組的成員進行問卷調查。
三.對於每個小組中兩名語言表達能力強,積極踴躍發言的同學布置了有一定難度的作業:把自己小組的調查問卷加以整理,就同學們身邊破壞環境的現象,以「綠色環保」為主題,對同學們如何從點滴小事做起,節約能源,保護環境代表本小組闡述觀點。要求學生進行兩人交流,互相把調查的結果報告給搭檔,報告者嘗試將記錄的信息報告出來,而搭檔則需要聆聽報告者的敘述,並幫助他糾正語言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面對這一挑戰性的任務,學生們投入了極大的熱情。他們通過看書、上網或請教父母等各種途徑搜集世界各國環保舉措的情況,我國「綠色校園」的建設,以及同學們如何為使我們的學校能為「綠色學校」做出自己的努力,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措施。在此基礎上,學生們利用所學習過的重點句型,例如be careful about the environment, stop...from polluting the air,It is important...to do something寫出了觀點新穎,語言優美的演講稿。最後經過小組推薦,其中一名學生在全班面前做最終報告。
經過合理安排,小組每個成員在明確了自己的任務之後,他們各司其職,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自身水平能力基礎上去認真完成相應的任務。這樣一來,基礎薄弱的學生掌握了最基本的詞彙,而基礎較好的學生則可以充分利用時間去做更多的訓練。第二次小組活動准備較為充分,為課堂學習起到了很好的「熱身」作用,使學生自然而然地融入本課的學習之中。同時,我也積極參加到學生地討論活動中,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整個活動學生們討論的內容積極,活潑有趣,課堂氣氛熱烈,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生們不但掌握了本課的知識目標,他們還就作為一名中學生怎樣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發表了各自的觀點,加強了學生們的環保意識。課堂上基本沒有出現「基礎好的學生發言踴躍,基礎不好的學生低頭靜聽」或者是「重任一頭壓,一頭輕飄飄」的現象。
第二次的合作學習避免了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唱「獨角戲」而其他學生當「觀眾」的現象。大多數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討論,既鍛煉了他們運用英語的能力,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又使學生了解了地球所面臨的問題以及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增強了學生「保護地球,愛護校園」的意識,比較好地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同一教學內容在不同的班級進行實踐,反思和再實踐,使我對合作學習的教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從兩堂課的教學實踐和反思中,我得到了以下啟示。
啟示一:小組合作學習必須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前提。小組合作學習經常會出現如下現象:學生對問題了解不深,交流浮於表面,或有些學生根本不知從何說起。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小組活動之前沒有思考問題,或者獨立思考能力弱。在小組學習之前,教師應先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學生對問題有了自己的見解後,在小組學習中才有話可說,才能避免從眾心理。這樣也可以給那些不愛思考或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提供進步的機會。因此,提倡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可以為課內小組合作學習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啟示二:合理分組是合作式學習取得成功的前提。要進行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首先必須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和學生水平及性格特點,我將學生分為六人一組,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即小組內各成員間性格、性別、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存在差異,由於每個小組都是異質的,這樣使得全班各小組之間產生了同質性。教師對全班學生的分組情況要認真分析和研究,除考慮學生人數、性別、英語基礎知識,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等因素外,還要注意學生的個性特點。每組最好都安排有較為活躍,善於關心和鼓勵他人的學生,這樣有利於調動小組的學習氣氛,增強組員之間的合作意識。
啟示三:各組內的成員要有明確的分工。合作學習不再是一種個人的學習行為,而是一種集體行為,這需要學生有足夠的團隊意識,每個成員在小組中都要承擔特定的職責。在分組活動之前,教師要對即將開始的活動進行說明,向學生交代他們要在小組活動中做什麼。分工合作能「促使每個學生主動參與,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小組內交流應在主持人的協調下,每一位學生依次發表意見。若經過爭論後大家的意見仍不統一,則由記錄員記錄下來,待小組匯報時提交全班討論。在整個交流過程中,每一位學生都應認真傾聽同組成員的意見;在聽別人發表意見時,注意力要集中,要學會尊重他人,不隨意打斷對方的發言;而且不僅要肯聽,更要會聽,能夠聽出重點。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應輕聲交流,這樣可避免互相干擾,給大家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啟示四: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是小組學習取得成功的保障。發展性課程評價理論認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 建立自信。合作學習把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把學生個人計分改為小組計分,把小組總成績作為認可的依據,形成了「組內相互合作,組間相互競爭」的局面,使得整個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達標轉向小組合作達標。在小組評價時也要關注學生在合作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態度,並對此作出恰當的評。這樣在小組內部樹立榜樣,激發組內的競爭,以調動每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打消個別學生依賴別人完成學習任務的思想。有效的評價是成功的保障,能促進一個人乃至整個小組的學習,對縮小兩極分化效果尤為明顯。
新課程標准提高了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要求,課堂要努力實現從「傳授和講解語言知識」向「培養語言能力」轉變。每位教師面臨著「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利用積極因素,採用更合適於學生語言能力發展的課堂教學方法,較快地提高課堂效率」這一問題。通過自己具體實踐的兩次小組合作的不同效果,使我認識到:如果教師理解小組合作學習的真正內涵,通過實踐和反思,小組合作式學習能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一條途徑。在初中英語課堂中採用小組合作式學習,能夠促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能夠對自己學習負責的人,真正在學習實踐中學會學習;同時通過合作式的交流,讓學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與他人互相合作,發揮同學間互相鼓勵,互相啟發的教育作用,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活動中完成合作意識的內化與協作能力的提高。

Ⅲ 小學高年級英語閱讀教學學生問卷可以從哪幾個維度進行分析

調查背景、實踐策略、教學評價、調查對象。

Ⅳ 中小學英語教育調查報告

從英語培訓機構與公共學校的對比中 看中小學英語教育

【摘要】: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比分析了南京各英語培訓機構與公共學校 對中小學生英語教育的異同,探究了當前公立中小學校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並 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英語 中小學 問卷調查

一、調查目標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英語學習越來越受到國人的重視。近年來,英語教 育的年齡不斷往前移,從以前的中學移到現在的小學、甚至幼兒園教育,英語教 育已經成為整體國民教育的一部分。

而最近幾年各地英語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加 入培訓大軍。有人說培訓機構的出現是公共教育的失敗。到底我國中小學英語教 學中有沒有出現問題?培訓機構的教學是否有可取之處?中國中小學英語教學是 否有必要改革?為此,我們做了本次調查。

此次調查的目的在於通過對比各外語培訓機構與公共學校的英語教學,了解當 前中小學生接受英語教育的現狀,並取長補短,探索中國當代中小學生英語的教 育改革之路。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儲備人才。

二、調查內容與方法 2011 年8 月17 日至2011 年8 月26 日,我們進行了「南京市中小學生英語學 習」的調查。本調查採取了問卷調激戚查的方法,主要是包括以下三部分:基本信息、 學生對英語學科的認識、當代中小學英語教學的現狀(主要是盈利性外語培訓機 構和公立學校)調查。 共發放問卷500 份,回收問卷493 份,回收率98.6%,有效問卷486 份。調查 對象是南京市小學三年級至高中三年級階段的在校學生。我們在南京市圖書館、 各大書店、商場、地鐵站、各培訓學校等中小學生比較集中的地方發放問卷,范 圍覆蓋了鼓樓區、白下區、棲霞區、下關區、建鄴區、江寧區等,具有廣泛的代 表性。

三、調查結果分析

1、對於學習英語的目的,有73.5%的學生認為學習英語是為了學業考試,有61.8% 的學生是為了為以後就業做准備,31%的學生是出於對英語或英語文化感興趣而 學英語,2.3%的學生為將來出國而學英語。

2、對學習英語的重要性調查中,認為學習英語「非常重要」和「重要」的佔94.2%, 認為重要性「一般」的學生佔5.8%,認為學習英語不重要的佔0%。

3、培訓機構教學的成功之處是:課堂氣氛輕松,教師風趣幽默(71.4%),教師英 語專業水平高,知識面豐富(68.4%),課堂效率高,注重學習方法的教授(61.7%), 課程設置合理(52.1%)等。

4、培訓機構的不足之處有:不能因材施教(89.2%),以營利為主,急於求成(82.5%) 等。

5、學校英語教學的優勢:教師認真負責。易溝通(75.6%),教學系統完善,教 學設施齊全(58.7%),學費較低(76.4%)等。

6、學校英語教學的不足之處: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率低(60.7%);應試教育, 缺乏英語綜合素質的培養(72.8%);教師專業水平不高(62.3%);難以因材施教 (53.4%)等。

四、問題與思考

從調查結果來看,絕大都數中小學生認識到了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多數學生 認為學習英語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將來就業的需要,說明他們已認識到英語在當代 中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但令人驚訝的是,有 73.5%的學生是為升學考試而學習 英語,高於「為就業做准備」(61.8%)的目的,而真正因為對英語或英語文化感 興趣的只有 31%。這說明很多學生只是順應學校的教學要求,被動的學習英語以 應付考試。各學校對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方面值得反思。興趣是的老師, 如果學生只是在學業的重壓下才學習英罩鉛猛語,而非出於對英語的熱愛,很可能導致 對英語的厭惡情緒,不利於長期的英語學習。

但是相比於培訓機構,公立學校的優勢也不可忽視。公立學校一般有較為完 善是教學系統,有利於學生循序漸進,穩步提升英語水平,而培訓機構大多是短 期零碎教學,並且急於求成,不利於英語的長期進步物橋。另一方面,據學生反映, 很多培訓機構的教師雖然課上幽默風趣,與學生互動良好,但一下課就立馬走人, 很少與學生交流溝通。在親切感方面,培訓機構的老師遠不如學校老師。學校老 師出於本身是職業素養以及長期代班的原因,能與學生進行更深入的交流,因材 施教,有利於學生成長。

通過總結學生對公共教育中英語教學的看法與建議,與培訓學校的成功之處 對比,並結合我國當代的具體國情,我們得出公共學校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以下問題:

1、應試教育為主,文化意識淡薄,缺乏興趣引導。 中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多是以單純的詞彙習得,語法分析、句子講解為主。盡 管教師偶然涉及文化方面的內容,也得蜻蜓點水,難以引起學生重視。多數學生 對英語學習持有應試性動機,學習的目的不是出於對英語的熱愛而掌握一種語言 本領,而是為了應付考試。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一般以完成課本內容為主,並 側重於課文知識的傳授,不重視聽、說能力的訓練,這也是導致很多「聾啞英語」 主要原因所在。

2、教師業務水平不高。 很多被調查者反映學校老師的專業水平不及培訓機構。一些培訓機構為了吸 引學員,不惜花重金聘請高級教師。這些教師無論口語還是詞彙語法都很優秀, 而且教學方法新穎,能打造良好的課堂質量。而很多學校的英語教師隊伍卻不盡 人意。很多優秀的師范院校外語畢業生都選擇高級中學和大學教育,而普通中學和小學很少有非常優秀的英語教師,導致此類學校英語教學師資力量薄弱。有同 學反映學校的某些英語老師竟然連音標都讀不準。基礎英語是學生培養英語基本 能力的重要階段,若基礎階段就接受不專業的教育,試想這些孩子以後的英語學 習之路將會何等坎坷!

3、教學班級容量大。 公立學校一般採取大班教學,某些中學甚至每班達五六十人。英語課堂是幫 助學生習得英語知識,掌握英語實用能力的場所,也是為學生提供英語交際的場 所,大班教學使得英語教學的手段、方法及課堂組織難以實施。由於課堂學生人 數多,師生之間無法進行有效交流,教師無法得知學生真實的信息反饋,教學效 率便無法保障。大班教學只能是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在課堂上難以顧及每 一位學生。單一的教學方式使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英語失去興趣。

4、教學方法單一,課堂講解枯燥。 中小學英語課堂基本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要形式,忽視不同學生在認知 活動和方式中的差異。為了完成學期的教學任務,教師只能採取「填鴨式」教學, 課堂教學多以講授語言難點、語法、課文結構和筆頭練習為主,忽視學生口語、 聽力能力的訓練。教師是課程學教學的控制者,知識的傳授者,而學生是信息的 被動接受者,這種單一乏味的教學形式和內容與素質教育目的的實踐性嚴重脫離, 「啞巴英語」、「聾子英語」現象普遍存在。

五、建議

1、加強中小學英語教師隊伍建設。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佔主導地位,英語教師業務素質的高低、教學手 段的優劣,以及教學方法的得當與否直接影響學生的學。具有淵博的知識、牢固 的專業基礎、豐富廣博的英語理論知識、基本功扎實、基本技能嫻熟是一位英語 教師追求的目標。中小學教師需具備流利的口語、准確的發音,靈敏的思維反應 能力及流暢的英文板書等。

第一,教師要提高思想素質。中小學生處在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作為 中小學教師應清楚的認識到自己肩上的使命,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的成長 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思想道德素質高的教師才能幫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人生觀,把他們塑造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懂英語的人才。

第二,要重視教師培訓,建立教師定期培訓學習制度,不斷為老師充電。

第三,因材施教,增加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中小學生一般對老師有依賴情緒, 老師是否具有親和力,是否懂得揣摩學生心理對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有很大關系。 因此教師應經常與學生溝通,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困難,對症下葯, 做學生的「心靈夥伴」。

第四,教師要積極投入科研工作,積極探索教學創新。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反 應教師業務水平。中小學教師在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的同時,要敢於對 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探討,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尋求教學創新之路。

2、豐富改善英語教學模式,課程設置多樣化。 教學改革首先應從課程設置入手。課程設置是教學內容的重要體現。當代教育 改革的一大重要特點是實施素質教育,英語素質教育的要求是通過英語學科的知 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及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心理 素質和創新素質、實踐應用素質。因此中小學英語課程設置應打破以考試為目的, 開展形式多樣的課程。 可以在傳統英語課堂的基礎上增設「英語視聽說」課程,增強學生聽力、口語 等方面的訓練。課堂應增加學生小組討論、情景對話等,使學生學有所用,在應 用中練習英語。 使學生學有所用,

3、改革考試評價系統。 教學活動中,評價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有教學就勢必有考核和評估,科學 的、合理的測試會對教學起到積極的反饋作用,反之則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傳統 的中小學英語測評是書面考試的形式,重視語言知識和語言形式,忽視語言能力 和實際應用,導致中小學英語教學費時低效、高分低能、「聾啞英語」等現象。 在試題形式上,應適當減少客觀選擇題的比重,增加主觀題的比重,同時還應 增加口試部分。在評分項目上,可以借鑒大學,增設「平時分」,既要保留傳統的 期中、期末筆試形式,也要把課堂表現、做作業情況等平時表現算入總成績。測 試方式以人為本,體現出交際性特徵,從聽、說、讀、寫、譯諸方面對學生進行 全面考察。

4、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隨著時代的發展,單一「黑板、粉筆、教材」的授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教學需 求,而計算機網路和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普遍應用為教學的發展提供了前所 未有的契機。教師應充分利用好學校提供的有利條件,利用多媒體教學,用心制 作課件,使學生在優化的學習環境中進行學習,提高教學效率。

六、結語

總之,通過本次調查,我們找到了當代中小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優勢與不足,也 認識到到中小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艱巨任務。英語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 不懈的摸索與探討。如何使中小學英語教學符合學生、家長的要求,符合社會的 需要,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研究,不斷深化教育改革,最終使中小學英語教學日 臻完善和成熟。

Ⅳ 英語調查問卷定性問題怎麼寫

1、每份問卷都有一個研究主題。研究者應開宗明義定個題目,反映這個研究主題,使人一目瞭然,增強填答者的興趣和責任感。
2、問虧卜卷前面應有一個說明。這個說明可以是一封告調查對象的信,也可以是指導語,說明這個調查的目的意塌告義,填答問卷的要求和注意事項,下面同時填上調查單位名稱和年月日銷衫穗。

Ⅵ 問卷分析調查報告

問卷分析調查報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報告十分的重要,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問卷分析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問卷分析調查報告1

一、問卷調查展示

1.問卷調查的目的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轉變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實現「有效教學」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大勢所趨。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新型學習方式。本次調查的目的是通過調查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英語,摸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發現一些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更好地在英語課堂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生團結合作的能力。

2.研究對象和方法

本次調查以富縣初級中學20xx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和學生座談,及聽課的方式進行。在本年級以班為單位,隨機發放100份調查表,問卷回收後,有效率為100%。之後,和相關老師,及部分學生進行座談,探討交流,並深入課堂進行聽課驗證。

3.調查的內容

本次調查共設計了13個問題,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a, 是否喜歡英語課堂上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b,小組合作學習是否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c,如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學習任務;d,小組合作學習中討論的問題如何解決。d,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如何。(詳見問卷調查表)

二、問卷調查的結果和分析

通過對問卷調查表的分析,以及師生座談,深入課堂進行聽課,可以感受到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已深入師生教和學的實踐中。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和意義有充分認識;教師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方便設計出更好,更受歡迎的課,更充分地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本次調查研究展示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有以下特徵:

1.有81%的學生喜歡合作學習的方式,13% 的學生認為一般,6%的學生不喜歡。喜歡的學生相對英語程度較好,合作學習可以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更多展示的機會;認為一般的學生通常個性內向或學習被動的孩子;不喜歡的學生一般程度較差,無法溶於小組活動中。

2.有96%的學生認為通過合作學習方式,自己比傳統教學時更多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有4%的學生認為變化不大。

3.在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方面,有76%的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導學,課堂上合作探究,教師指導和導學測評,完成學習任務;有17%的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導學,課堂上合作探究,教師指導完成,有7%是通過教師指導的方式。

4.合作學習中探討的問題80%由學生自己通過預習導學,查資料,課堂合作探究完成;20%由全班討論,教師指導完成。

5.有82%的學生認為自己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提高了英語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增強了語言表達能力,鍛煉了自己的組織能力,培養了團結合作的能力,收獲更多友誼;有10%的學生認為自己收獲一般;有8%的學生收獲較小,還不能完全適應這種教學方式。

三、思考與建議

1.小組合作的建設是合作學習的前提。進行小組合作的建設,首先要對每個學生全面了解,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特質,如:性別,性格,學習基礎,組織能力等進行合理搭配。其次,各小組之間的水平要均衡,才能形成公平的良性競爭。最後,在一定的時期內,要進行個別調整,避免小組之間產生敵對情緒,使班級群體出現分化。

2.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以小組為單位,盡可能根據不同程度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學習任務,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盡可能多設計集體展示的活動,避免個別學生游離於小組之外,不參與小組活動。

3.善於激發學生合作互助的熱情。首先,讓每個學生把自己的個人學習目標和小組目標緊密結合;其次,讓每個學生了解自己和其他組員的強項和弱項,能夠以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形成互相幫助,相互提高的良好風氣。最後,教師不僅要善於更要樂於鼓勵學生,並引導學生之間也相互鼓勵,共同進步。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在英語教學實踐中體現了極大的優越性,但其中也存在很多問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改進。

問卷分析調查報告2

為了更深入的了解學校學生的自我環保意識,以及校園環保工作的實際情況,環保社團從四月起對學校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問卷調查,調查范圍之廣可謂是史無前例的,上至學校領導老師,下至學院學生及學院各個層次的工作人員,包括清潔工,保安,食堂員工等。

我社從學院的各個方面對學院進行的全當面的調查,涉及調查人員50多名,被調查人員達1000多名,調查范圍涉及學院各個方面,包括學院的公共衛生,學生的環保意識,自我的公共衛生道德觀等等各個方面。這也是我社,甚至我院的一次規模浩大的問卷調查。

通過對學院的環保調查,我社工作人員發現,我校的各項衛生環保工作基本是非常好的,但是學生的自我環保意識還是非常薄弱的,基本上分為兩個方面,明處的和暗處的;明眼的大家基本上都能做到恪守自律,但是一到暗處就變得原形畢露,各種不良現象比比可見。

據我社調查顯示:

1就愛護公共設施方面,明眼的各個設施,基本上沒有嚴重的破壞現象,但是在暗處的,學院監控不到地方破壞現象非常嚴重,據學院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保潔校工講:學院沒有一個教室不存在各種破壞現象,各個教室的課桌上幾乎找不到一片干凈的地方,到處都是亂寫亂畫,破壞率達80%。就連剛剛投入使用的二期教學區,破壞率也在40%以上。教室牆壁上,桌上,椅子上,窗簾上,就連投影屏幕上也是亂寫亂畫,慘不忍睹。同時據這位工作人員講:學院學生自我衛生素質極差,教室衛生環境維持方面不容樂觀,往往剛剛打掃完,一節課下來教室環境已經不堪入目,紙屑,果皮,垃圾遍地都是,教室前的垃圾筐形同虛設,基本上就沒有人使用。因此,我社就教室前的垃圾筐使用情況對學院師生進行了全方位的采訪調查,就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沒有使用過教室內的垃圾筐,其中47%的學生不知道教室前有垃圾筐,39%的學生知道垃圾筐但從沒有使用過。同時就教師的采訪結果顯示,28%的教師從沒見過學生使用垃圾筐,32%的教師偶爾見過,40%的教師對此不清楚,但是普遍認為我校學生自我環保意識不佳。(調查員:丁高雲,張璐晴,楊改霞)

2就食堂衛生環境狀況,食堂衛生乃校園衛生的重中之重,其影響不可忽視。據食堂工作人員及學生的反映,食堂內部衛生做得很到位,各個員工嚴格要求自己,保證食堂衛生的建設。但是依然存在許多嚴重的不良現象,其中,剩飯現象非常嚴重,雖然學校宣傳部下了許多功夫,做了許多有關節省,避免浪費的宣傳工作但其效果不甚理想。據食堂員工講:學校每天倒掉的飯菜達500斤左右,占每天所做飯菜的29%左右,其現象非常嚴重。其中有60%的學生有浪費糧食的歷史,19%的學生幾乎每天都存在的浪費現象,對此食堂工作人員頗感心痛,認為這是不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同時,據食堂工作人員反映,我校學生自覺排隊打飯的意識非常差與教師打飯時的場景形成鮮明的對比;有人戲稱;學生打飯時猶如餓狼撲食,其場面非常壯觀。據同學反映:打飯時經常有被他人飯菜油污蹭到,其油污極其難洗,學生自己也是深受其害;廣大學生迫切希望學校出面改變如此現狀,還食堂一個文明新氣象,讓學生吃的安心,吃的放心。(調查員:劉思暉,劉柱,蔣瑞強)

3在活動期間,我社人員對學院有關領導進行了采訪,使我們對學院的環境保護的政策方針有了深刻的了解,對此,學院副院長李寶光介紹,學院主打生態美化的政策方針,主要包括:校園綠化,山坡美化,內外保潔以及生物燃料等方面。並且學校還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校園進行了美化建設,於4月中旬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了大型植樹活動,綠化面積也是史無前例的,幾乎是人手一樹,極大的調動起了同學們熱愛校園的積極性。(調查員:賀海瑞)

4就校園內的衛生狀況的調查發現,我校校園衛生保持狀況非常好,校內垃圾都能夠及時處理,工作人員都能夠保持地面長時間的整潔。據校內工作人員的口述,現在的同學在校內基本上都不會亂扔垃圾,環保意識加強了。當然,也有少數的不良現象,但是並不影響校園的整體形象。同時希望學校,社團等有關單位能大力宣傳環保知識,將我校學生環保意識更上一層樓。對此我們給予了積極的響應,承諾會積極開展環保工作。(調查員:袁博張雪微)

此次我社有關環保問題的校園調查報告活動進行的非常圓滿,同學們都能積極配合我社有關人員的調查活動,使我們的活動進行的非常順利,同時也見證了我校學生的良好作風同時也發現了諸多不良習慣,希望能通過此次活動的宣傳使我校學生的環保意識得到加強,共同攜手建立我們美好的家園。

問卷分析調查報告3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自主閱讀能力成為每一個人必備的能力,而小學生正是培養自主閱讀能力的合適年齡,為了扎實做好「農村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的小課題研究,了解學生的閱讀現狀,掌握學生的閱讀情況做好小課題,我們將調查的對象確定在三、四年級,三、四年級的孩子識字量剛剛增多,他們對文字充滿了興趣,對世界充滿了好奇,而自主閱讀的能力又幾乎為零,因此是培養自主閱讀能力的最佳年齡,為此,我們設計了詳細具體的問卷表,從學生的閱讀態度、閱讀時間、閱讀對象、閱讀方法等多方面進行問卷了解,專門針對三、四年級學生發放了100份問卷表,又將100份問卷表進行了詳細的匯總,現將調查分析呈現如下:

一、閱讀興趣與習慣

閱讀的興趣是學生自主閱讀的.前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終生受益!

從數據匯總來看,絕大部分學生都很喜歡看書,對書感興趣,這一數據的出現給我們的課題研究增加了很多的信心!

從數據匯總圖表顯示,學生對動漫類和繪本類的書籍更感興趣,因為這兩類書籍圖畫豐富,色彩鮮明,吸引他們的眼球,同時文字較少,閱讀障礙少,讀起來更輕松。

從數據匯總圖表顯示,絕大部分學生每天閱讀課外書的時間在半小時以內,每天的讀書時間較少,而還有11%的學生每天的課外閱讀量是0,這需要我們深思!

以上數據圖表顯示,大部分學生沒有自己的讀書方式,基本上都是隨便翻翻看,隨意性更強一些,這需要我們在今後的課題研究中側重閱讀方法的指導!

二、自主閱讀能力

掌握閱讀的方法,具備自主閱讀的能力決定閱讀的效率!

從問卷數據匯總顯示:

1、56%的人最喜歡的讀書方式是隨便翻翻

2、97%的人沒有圈點、勾畫、批註的習慣

3、17%的人讀到精彩的地方會多讀幾遍,細細品味

4、12%的人會摘抄積累書中的語句

5、90%的人遇到不懂的問題跳過,忽略不計

6、98%的人不會主動的寫讀書筆記

7、85%的人讀完書後不會和他人交流

8、84%的人讀完書後不會清晰的表述大概內容

通過對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問卷調查,我們驚奇的發現學生沒有自己的閱讀方法!讀書時沒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對於讀不懂的地方沒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好習慣,而是忽略不計,對於讀過的書籍沒有太多的回憶和交流,而是拋於九霄雲外,更談不上寫讀書筆記,做摘抄,由此可見,學生沒有正確的自主閱讀的方法,於是也就沒有了閱讀效率!

三、策略和方法

此次問卷調查的數據給了我們做課題的方向,通過調查分析,小課題的研究要在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上做大量的功課,讓學生通過課題的研究開啟他們自主閱讀的大門!

1、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

對閱讀活動來說,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是促進學生自主閱讀的有利途徑,因此,此時,教師應正確定位自己的角色-------良好閱讀環境的創設者。

2、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不只是對事物的表面的關心,任何一種興趣都是由於獲得這方面的知識或參與這種活動而使人體驗到情緒上的滿足而產生的。興趣是鼓舞和推動學生閱讀的巨大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閱讀產生主動需要

3、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心理學巨匠威廉·詹姆斯有一段對習慣的經典注釋:「種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行為;種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種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種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同樣,在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正確定位自己的角色-------閱讀習慣的引導者。

4、交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教師應以《小學生心理學》和《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為依據,根據小學生的認知、情感特點激發小學生閱讀的興趣和主動閱讀的願望,通過自主閱讀方法和技巧的有效引導可以使學生在閱讀中充分感受閱讀的樂趣,在讀中悟義、悟情、悟境,用自己的感官和心靈去感受美,創造美。

提高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是教師的職責,因此,我們要努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滲透科學的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從而拓展學生的知識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真正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問卷分析調查報告4

一、調查目的

為促進學生間的交流,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我校欲舉辦跳蚤市場活動,從而開展了此項調查活動,旨在為我們下一步跳蚤市場的安排提供依據。

二、調查內容

此次的調查對象是各年級的學生,採取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問卷 發放,共發放問卷850分,回收821份,均為有效問卷。

三、數據統計

1.對跳蚤市場的了解情況:知道的佔67%,不知道的佔24%,聽說過的佔11%,參與過的8%。

2.對跳蚤市場感興趣的程度:很感興趣的佔58%,一般的佔31%,不感興趣的佔11%。

3.跳蚤市場收取費用的情況:能接受的47%,看情況的佔32%,不能接受的佔12%,無所謂的佔9%。

4.舉辦地點的認同情況:在西門的佔47%,在北門的佔24%,在學校廣場的佔29%。

5.哪些物品在跳蚤市場中比較有市場:生活用品佔37%,學慣用品佔24%,數碼產品佔17%,體育用品佔21%,其它物佔1%。

6.自己在跳蚤市場中的角色:顧客佔52%,攤主佔31%,參觀者佔17%。

四、數據分析

從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的學生對跳蚤市場是比較感興趣的,他們認為有了跳蚤市場後,很多物品可以不用到外面的商店去購買了,其中的一些物品在跳蚤市場上購買的性價比還是比較高的。其中31%的學生有意在跳蚤市場上擺攤,這部分學生中大部分都有創業意識,作為顧客或參觀者占的比例是比較大的,說明他們對跳蚤市場是比較認同的。在跳蚤市場中的物品選項中絕大部分是學生們的生活用品和學慣用品,這符合大學校園的環境。

問卷分析調查報告5

一、活動背景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但近幾年來,問題食品嚴重危害了社會的穩定,損害了人民的健康。因此,有必要對學生進行「食品安全」教育。青少年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青少年的健康更加受到家長的重視,一些家長怕孩子不到吃飯時間就餓,往往每天都給一些零用錢,讓孩子買零食吃,以補充正餐的不足,但是這樣往往適得其反,導致一些同學身體發育不正常,有的身體逐漸消瘦,有的過於肥胖,究其原因目前市場上的食品種類越來越多,口味各異,非常受青少年的青睞,但是許多食品如餅干、漢堡、香腸、飲料等食品中存在著對身體健康不利甚至有害的成份,有些已被世界公認為垃圾食品。

面對這種局面,我們開展生活中的食品安全的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明白垃圾食品及其危害,從而遠離垃圾食品,造就健康體魄!

二、活動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調查咨詢、查閱資料等方式,明確垃圾食品的定義、類型和危害。

2、學習了解有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關注食品安全,遠離垃圾食品。

能力目標:

1、通過在活動中親歷采訪調查、資料收集的活動歷程,培養搜集資料、處理資料的能力,鍛煉動手實踐、收集、分析、處理、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嘗試如何在活動中與他人進行交往,和更有效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2、通過辦板報、手抄報,寫標語等形式對全班及全校同學進行「講究食品安全」的宣傳活動,提升同學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體驗式學習活動,了解垃圾食品危害,切身體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從而提高食品安全意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遠離垃圾食品。

2、通過這次活動,了解食品安全現狀及相關法律法規,懂得用法律維護消費者合法的權益,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活動對象: 五年級學生

四、活動時間: 20xx年8月—10月

五、活動過程:

第一階段:准備階段

1、確定活動主題,制定活動方案

2、明確小組分工,確定活動方向

3、明確研究方法,制訂活動日程

第二階段:調查活動階段

(1)、深入學生生活,調查班內同學喜歡吃的小食品價格,及購買地點。調查生活中常見的有害食品,知道它們對人體的危害。

(2)、向全校學生做問卷調查

我們總共向全體同學發放問卷100份,回收95份,其中有效問卷93份。回收率為95%,有效率為93%。

(3)、網上查找資料,了解「三無食品」、「垃圾食品」的含義,食品添加劑的種類、「膨化食品」、「洋快餐」等危害著人們的健康。

所謂「三無食品」一般是指無生產日期、無質量合格證以及無生產廠名稱。也有說法是:無生產廠名,二無生產廠址,三無生產衛生許可證編碼的產品。

1、「三無」食品,多數是用有毒、有害、變質或劣質原料製作的食品。「三無」食品是最不安全食品。為了加重口味,這些食品添加香精、糖精、色素等損害人體肝、胃等器官。如果大量食用這些食品,還容易致癌。卡片、玩具與食品混合包裝,造成了食品的二次污染。

2、不合格的膨化食品、腌制和油炸食品衛生指標中的菌落數、大腸菌群、過氧化值指標超標,還能產生亞硝胺、鉛等致癌物質,食用會導致胃腸不適、腹瀉並損害肝臟。

3、果凍、糖精、飲料、巧克力、方便麵、罐頭和泡泡糖等兒童不宜多吃,在這類小食品中大多加入了防腐劑、色素、甜味劑等添加劑,食用過量會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危害。

4、不合格果脯、蜜餞中甜蜜素超標,不合格烤魚片、牛肉乾等食品中大腸菌群和菌落總數超標。

5、像笑笑、脆骨、饞嘴貓之類的三無食品里的油是用地溝油做的,也就是說,都是人們用過的油,那些都是很臟的。

6、學校門口賣的米線、串串香、燒烤等食品,都可以被稱為三無食品,這些食品大多是一些小作坊生產的,在衛生和質量方面很難保證。

(4)、分小組到超市,商店,學校附近的小店,街旁的小攤實地調查各類食品。

1、大型超市

第一小組去了大型超市調查,調查結果如下:包裝上有綠色商標的食品是85%,有生產日期的食品是95%,有保制期的食品是95%,有質量安全標志的食品是90%,有廠方地址的食品是95%。

2、小型商店

在小型商店,第二小組的組員調查到:包裝上有綠色商標的食品是80%,有生產日期的食品是95%,有保制期的食品是95%,有質量安全標志的食品是90%,有廠方地址的食品是90%。

3、學校附近的小店

在學校附近的小店,第三小組的組員驚訝地發現包裝上有綠色商標的食品竟只有50%,有生產日期的食品有80%,有保制期的食品有80%,有質量安全標志的食品有70%,有廠方地址的食品是85%。

4、街旁的小攤

在街旁的地攤上,第四小組的組員驚呆了。包裝上有綠色商標的食品竟只有15%,有生產日期的食品有50%,有保制期的食品只有50%,有質量安全標志的食品有30%,有廠方地址的食品是50%。

由此可見,我們應該在大型超市購買食品,盡量不要到小型商店購買食品,尤其是學校附近的小店,街旁的地攤等沒有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的地方購買食品!

(5)、藉助網路等多媒體了解當前食品安全現狀,懂得正確選購安全食品,維護合法的消費者權益。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食品安全狀況,我們上網查了資料,發現城市消費者高度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大部分消費者願意為保障食品安全支付少量的額外費用。城市消費者中,最關注食品安全的佔71、8%,不關注食品安全的僅佔0、6%;購買食品時首選質量的佔30%,選擇質量和價格並重的佔61、7%,選擇「價格優先」的僅佔8%;80%以上的消費者認為超市食品安全狀況好於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50%左右的高收入和中等收入階層只到超市購買食品。農村消費者購買食品的價值取向主要是「價格優先」。據調查,農村消費者中,74、4%回答會適當考慮食品安全問題,但43、7%仍首選價格便宜。

第三階段:整理收集材料階段

整理分析搜集到的資料,形成書面材料。

第四階段:匯報展示階段

開展徵文、食品安全知識競賽、黑板報、主題班會等活動宣傳垃圾食品的危害。

六、活動成果與感受

在這次實踐活動當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些情景,聽到了一些聲音,我們看到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步增強,在超市裡,我們看到了人們已經開始並習慣使用環保袋了,這是值得欣慰的。為了能讓大家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得到更好的保障,我們向大家發出如下倡議:

1、不要吃街頭小吃,注意衛生。

2、少吃油炸類食品,比如:薯片,薯條等。

3、應少吃學校附近小店裡賣的零食。

4、不吃沒有生產日期、保質期、質量安全標志、廠方地址的食品。

5、不吃沒有營業執照的小型店鋪里銷售的「垃圾食品」。

通過這次實踐活動,我們學會了小組成員間的合作與分工,學會了與他人交往,學會了綜合應用信息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們還知道:要購買有生產日期、保質期、綠色標志的由正規廠家生產的食品,還懂得了用正當途徑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熱點內容
英國有趣的事及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8-30 04:39:37 瀏覽:127
你來自上海嗎的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8-30 04:19:11 瀏覽:133
英語在作文中怎麼運用 發布:2025-08-30 04:16:51 瀏覽:882
我還要寫英語作文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8-30 04:03:51 瀏覽:523
英語作文青少年應該怎麼做 發布:2025-08-30 03:56:34 瀏覽:950
你怎麼去學校英語作文結尾 發布:2025-08-30 03:56:32 瀏覽:802
英語老闆翻譯成白話怎麼說 發布:2025-08-30 03:50:37 瀏覽:105
還有多少天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8-30 03:47:33 瀏覽:337
一首的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8-30 03:45:12 瀏覽:708
高二下英語期中作文怎麼寫 發布:2025-08-30 03:41:54 瀏覽: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