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的認知理論
⑴ 如何提煉英語閱讀方法
如何提煉英語閱讀方法
閱讀教學是中學生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能力在英語的實際應用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那麼大家知道如何提煉英語閱讀方法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一、在閱讀中滲透閱讀策略――理清文章脈絡
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不能僅僅突破語法知識點,或者僅僅把此文章當作課外知識擴展孩子們的閱讀面。在閱讀教學中要認真解讀文章,理清文章主線,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文章的脈絡,判斷核心語言點,提煉課文的信息,把握閱讀技能訓練的焦點。如果我們在大多數閱讀教學過程中都能把整個脈絡理清楚,讓學生學會歸納文章大意或文章主線,相信學生在做閱讀時就不會對主旨大意題感到害怕了。
二、在閱讀教學中滲透閱讀技巧――猜詞義
有的教師為了在課堂上節約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提高效率,就把生詞在課前要求學生背誦,在課堂上就不會有猜生詞這個環節了。但在考試中,猜測詞義是很常見的題型,由於平時的教學閱讀和考試的現實閱讀脫節了,學生很難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因此,我們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就應該滲透猜詞義題型。例如在新目標八年級下學期第五單元的2b閱讀中有這樣一個句子:My parents did not talk after that, and we finished the rest of our dinner in silence。silence是一個陌生的詞彙,我們可以讓學生猜測這個詞的意思,我們可以提示學生根據前面的not talk來猜測。同樣在第四單元的2b閱讀中有這樣一個句子: In some families, competitions starts very young and continues until the kids get older。這個句子中continue是一個生詞,為了引導學生猜測此詞的意思,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找題眼,通過start 和until這兩個詞來猜測continue的意思。只有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猜詞的方法,學生在現實考試閱讀中才會應對自如。
三、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細節推理能力
當我們進行英語閱讀教學時,應讓學生重視句子間推理能力的培養。在任何一篇文章中,作者的真實想法將憑借文字表達出來,而非直接表述出來。讀者的推理水平是以其背景知識為前提的,例如語言能力及閱讀方法等。當讀者展開推理時,他們便會結合運用文章中作者所給出的`線索及自己所具有的背景知識對原文進行分析。所以當我們進行英語閱讀的教學時,我們理應意識到推理的重要性,注重學生推理能力的培養。尤其是細節推理題,是需要讀者仔細閱讀,然後在文中找出相應的細節依據,再進行推理。例如:閱讀材料中我們看到這樣一句話:Smart teens know that having a discussion with their parents will make things easier。由此句我們很容易推測出題目中的B選項(Discussing with parents is better than arguing with them)是正確的。
四、在閱讀過程中通過關聯提高學生的整體認知能力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要讓學生學會從整體上去把握文章。所以當我們在用關聯理論進行中學英語閱讀教學時,教師理應先處理好每個部分之間的聯系及功能,同時還應引導學生運用關聯詞、關鍵字眼等方法對文章基本結構進行分析,找准相關點,創建聯系,培養其對整篇文章的理解,從而使其整體的認知能力及閱讀水平有所上升。
五、在閱讀過程中滲透精讀和泛讀有機結合的閱讀策略
在閱讀一篇閱讀材料過程中,可以運用一個或多個閱讀策略。但每節課需要有側重點。比如在八年級下學期第七單元的2b閱讀中,我們就要應用快速閱讀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篇文章的後面設計了一些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快速閱讀的方法把問題帶到原文中去尋找答案。這些都在告訴我們一個信息,那就是要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和閱讀材料的題材選擇合適的閱讀策略,通過閱讀策略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這樣有目的地滲透閱讀策略,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總之,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達到的,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因此,要想提高英語水平,必須要經過大量的精度、泛讀,積累閱讀素材,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與技巧,並不斷反思、總結,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逐步提高。閱讀如啜飲甘泉,掘得越深,泉水越清。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技巧後,就積累成了學習語言的法寶。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還要鼓勵學生多讀書,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養成閱讀的好習慣,終會發現自己早已被英語的魅力所折服,和英語學習結下了不解之緣!
;⑵ 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改革探析教育論文
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改革探析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 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改革
【論文摘要】 現代閱讀理論認為閱讀過程是個復雜的心理語言活動過程,閱讀能力是英語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然而,目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環節的現狀和實際效果卻不容樂觀。為此,克服傳統閱讀教學的弊端,認識閱讀過程的本質,並運用現代閱讀理論有效地指導閱讀教學已尤顯必要。本文在介紹閱讀的本質與過程的基礎上,分析了目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並提出了改進對策,以期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水平。
一、閱讀的本質與過程
隨著應用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的發展,人們已經認識到閱讀不僅是指自下而上的心理過程,而且還是一種主動的猜測——證實的心理過程。在這種多元和復合的心理活動過程中,讀者並不是逐字逐句地理解,而是要結合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包括句法知識、語義知識、背景知識以及篇章知識等,對閱讀材料所要表達的意思進行推論,然後層層推進,並對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形成的各種預測、假設加以證實和修正。閱讀不僅需要語言知識的運用,而且還需要綜合運用其對閱讀內容所涉及到的客觀事實和背景材料的理解、閱讀過程中得到的推論、預測、甚至印象等。
現代閱讀理論認為閱讀過程是個復雜的心理語言活動過程。閱讀不僅要理解文字元號的表層結構,掌握詞和句等語言結構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理解語義的深層結構轉化,要能對材料所傳遞的信息進行分析加工、聯想和預測。因此,閱讀理解既是語言文字的學習和使用過程,也是讀者已有的背景知識和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和處理過程。
二、傳統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仍以注入式教學為主
教師一言堂,學生的學習過程只是被動地接受,機械地積累語言知識;教材在不少學生眼裡只是詞彙語法的載體,學生從中獲取的知識僅限於孤立靜態的語言表達方式。這種缺乏充分互動的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存在諸多缺陷。
(二)注重知識點的傳授,忽視閱讀能力的培養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語言點、句法結構等語法知識是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和任務,教師在講解所謂的閱讀課時卻更像是語法分析課或是詞彙講解課,他們往往習慣把一篇完整的語篇分割為一個個句子,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詞義、句法講解,以至於閱讀教學的全部內容變成了語言知識的傳授。這種教法只注重講解語言知識,注重語句的理解,而忽視文章上下文的邏輯關系、段落的過渡、銜接、文章結構、寫作風格等相關知識點的內在聯系,長次以往,閱讀將不再是閱讀,而只是詞彙等知識點的單純堆砌。在錯誤導向下,學生在閱讀中過分注重語法分析、語言細節,對閱讀內容不能進行正確的分析、理解、歸納,閱讀水平只停留在最原始的狀態。
(三)教師片面強調教學,嚴重忽視學生的心理因素
教師片面強調教學,忽視了大學生心理因素。這種填鴨式的講授方式,將師生的關系定格為被動與盲從上,教師機械的講,學生被動的聽,沒有交流,沒有互動,,最後導致課堂教學中乏情感交流的缺乏,學生上課參與意識不強,對英語缺乏興趣等現象。
三、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改進的對策
(一)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
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能力是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將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調動其積極性,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同時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自由發揮的空間和學習的平台,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對學生,教師應該「授之以漁」,不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拐杖」。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把教師的必要指導與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動。
(二)注重文化知識的導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0世紀以前的閱讀理論將閱讀理解看作是語言解碼和從字、詞、句中構造意義的過程。隨著認知研究的發展,人們開始注意到非語言因素即已有知識對閱讀理解的作用。閱讀理解是一個復雜的認知心理過程,它既是語言文字的處理過程,又是學生已有背景知識的運用和處理過程。讀者已有的知識在閱讀理解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在閱讀英語文章時,中西文化的差異往往給學生帶來理解上的許多困難。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嚴重影響了學習者對文章的正確理解。因此閱讀教學中向學生介紹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背景知識尤為重要。在閱讀訓練中,採用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激活和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識,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預測,預測文章內容發展的方向,並根據實際讀到的內容驗證和調整自己的預測,增強閱讀能力。這樣,就可以彌補詞彙語法層次上的不足,突破逐字逐句所造成的讀速問題。
(三)重視學生閱讀心理機制,消除不利心理因素
作為一名成功的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機智靈活的教學方法,熱情投入的敬業精神,還要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畢竟教學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而非人與物的交往。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積極的情感能創造有利於英語學習的心理狀態,而消極的情感會影響學習潛能的正常發揮。作為教師應:①了解技能形成的過程與條件。包括刺激與反應的接近,以及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刺激進行行為的'引導。其次,了解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及對學習的影響。再次,了解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習動機以及充分了解個性的心理發展。②消除學生的焦慮情緒,促進心理平衡。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體驗,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反映。焦慮是由於學生的自我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產生的困惑感。目前學生由於種種外在信息強化學生學好英語的信念,使得自我壓力不斷增大。教師應當針對每個學生的情況提出適當的要求,進步時予以肯定。同時讓學生了解認知規律,懂得學習中某些停滯和挫折是語言學習中的必然現象,以消除學生的焦慮感,使其保持心理平衡狀態。
(四)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定勢,逐步提高英語閱讀技巧
訓練英語思維定勢可通過以下方式。(1)通過朗讀課文的方式。朗讀是將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尤其是在閱讀知識轉化為表達能力時,朗讀的作用尤為重要。通過朗讀課文的方式,讀者可以培養英語句型模式感,將句子所表達的意義外化在語言表達方式和句子結構上。(2)通過句型訓練的方式。句型快速反應訓練也是培養英語思維定勢的有效辦法。英語基本句型有限,基本句型的擴展也是有規則的,外語學習者要盡快熟悉這些句型及其擴展規則,盡快將約定俗成的句型及其規則同化到語言感知的思維定勢中。(3)通過視覺感知訓練的方式。通過朗讀課文或句型訓練之後,可以進行視覺感知的快速訓練,以提高思維定勢的反應速度,訓練時可使用學生沒有讀過的文章,亦可使用超出學生閱讀才能的閱讀材料,以鍛煉他們的閱讀語能。
;⑶ 英語閱讀課文本解讀的四個層次
2020年4月20日 周一 晴
整理王輝霞老師第四次英語理想課堂的授課,獲得兩個基本的要點:關乎文本解讀四個層次,第二是問題指導下的課堂活動設計。與大家一起,追隨講師的腳步,邁入理想的課堂境界。
課堂從點評第四次作業開始的。
一、優點:閱讀課的樣子:
預測」:題目匹配圖片;
「略讀」:概括段落大意或提取段落主題句、文章的脈絡和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
「尋讀」: 通過問題中的關鍵詞(也叫路標詞),找到確定段落或者某一行相匹配的信息,完成細節理解問題。;
「細讀」:細讀包括分段細讀,逐段理解和選段精讀,重點理解,看見文本深層含義和作者的寫作意圖;
概括總結:能精煉語言,概括段落主題和文章大意。
詞彙猜測:聯繫上下文,和詞彙前後句子成分,猜測生詞意義。
2、呈現個人的思維,有自己的教學特色。
3、課堂環節完整,從讀前的導入,讀中引領,讀後總結、練習、作業等,課堂結構比較完整。
4、有目標意識,課堂上的一切活動安排,一定是基於目標的設計,如果內容與目標割裂,可能就會背道而馳。但是如何來設定目標,是課堂最為關鍵的一環,需要我們深入文本分析再分析。
缺點:2.1、教學目標與學習目標相混淆。
要區分教學目標與學習目標的意義: 教學目標是老師在做教學設計時的方向標,指引課堂教學活動,教學檢測與目標相一致。學習目標是學生在這一節課內要達成的學習高度、廣度和深度。
二者的關系是相統一的,但是角色定位不同。假如我們進行優質課比賽,提交給評委的教學設計上面,就應該是教學目標;如果是在課堂上發給學生的導學案或者PPT呈現的,則是學習目標。
通常情況下,教學目標通常分為ABC三類目標,教學目標越細致越清晰,與之匹配的教學活動就越容易實施,課堂檢測容易達成。學習目標則需要簡化,最多不超過五個,三個為佳。通常不用ABC類標注,是為了讓學生明確這節課學習的方向和標准。
有些老師的目標,滿滿的一頁PPT,讓學生會有負重感,感覺這節課要學那麼多東西,心裡就會有恐懼和壓力。
假如我們是學生,我們看到PPT上面這樣的學習目標,會做什麼感想?目標起反作用了。大家再看這個目標:
1.能結合文章,理解下列詞彙及短語的含義:fan ,success,laughter,beauty,record,southern, modern, forever,abroad , country music , ever since, belong to , one another
2.找出課文三個段落的主題句,並劃線標記出來。
3.能根據文章標題和圖片,猜測文章大意。
4.能通過閱讀,尋找關鍵信息,回答問題。
5.能運用關鍵信息,歸納文章大意能。
6.上網查閱收集有關鄉村音樂更多的信息;能向身邊的人介紹鄉村音樂,能談自己對鄉村音樂的看法。
哪些不是目標?如何簡化?先確認的是,這些不都是目標,內容與目標混淆。目標最為重要,目標是考查一個老師的學科綜合素養的關鍵。
教師在教學設計里,教學目標分為ABC三類,是為了照顧到班裡各個層次的孩子,做到心中有數。但是在PPT上或者導學案上給學生的目標,就應該簡潔了。
2、確定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可以藉助企業目標管理的SMART原則。
1.目標必須是具體的(Specific)
2.目標必須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目標必須是可以達到的(Attainable)
4.目標必須和其他目標具有相關性(Relevant)
5.目標必須具有明確的時間期限(Time-based)
有些東西,是能夠打通的,當我們讀了很多書的時候,就會發現,世界是個悖論體,也是一個統一體。通常是1-3最佳,特殊時候,可以多,但是不超5個。
3、目標的描述方式
行為主語:who
行為動詞:do
行為對象:what
行為方式:how
行為高度:what degree
Who will do what to get what degree under what condition.
(誰將通過怎樣的途徑做什麼,以及達到什麼樣的學習高度。)
4、目標的描述語言
盡量不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語言,多使用「能記住」「能說出」「會用…造句」「會讀」等可檢測的明確用語。如果教學目標,應該寫成學生應該怎麼樣,學習目標的行為主語應該是「我」(學生)應該怎麼樣。
我們朝著這個方向走,並不是說苛刻到每個字詞,何況有時候的目標是不容易界定的。知識技能目標還可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很難確定。
範例:教學目標:
A類目標:
1.通過Free talk 和師生問答活動,傾聽感知以下單詞和短語,並通過上下文猜測它們的含義。
country music(country), fan, success,laughter, beauty, record(n.&v.);belong ; southern, modern;
forever, actually; million; ever since,one another
2.會通過做筆記、劃線,找到文本三個段落的主題句。
3.根據問題提示,能夠通過尋讀的形式找到問題答案。
B類目標:
1.通過文章題目和文中圖片,猜測文章主題。
2.會說出文章段落大意,理解2b短文大意。
3.會根據找到的關鍵信息,用自己的語言總結短文(不多於100詞)。
C類目標:
1.請「網路」了解更多「鄉村音樂」,並了解它在美國南部的意義。
聽並試著學唱一首「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感受它的美。
王輝霞: PPT上的學習目標:
Learningobjectives:
1.I can read the article and understand it through contexts (上下文).
2.I can find out the topic sentences(主題句) in each paragraph and underline(劃線) them.
Then I can say ou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段落).
3.I can summarize the passage in my own words within 100 words.
大家看,教學目標很詳細,出示在PPT上的目標就很簡單明了。
2.2預習單問題:
這個預習單突顯的是知識性的掃除閱讀障礙,沒有體現閱讀策略的指導。這就是目前英語學科專家教授一直批評的教學方法。上一次研討,大家對如何設計預習單感到困惑,實際上還是因為對語篇分析不夠。預習單中的「預習」概念不是為了掃除課堂學習障礙而進行的課前學習,而是對課堂學習內容的一個全面學習、梳理過程。是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的一個過程,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學生獨立學習任務,相互之間不交流、不溝通,要求使用雙色筆,黑(藍)筆作答,紅筆標注不會或疑問處。預習單的設計,以及預習單的使用,是有要求的。
閱讀課,使用導學案作為預習單很好。標注了「Before reading」「While reading」「Post reading」是為了好看,如果給學生看,可以更簡化。導學案左手欄是學習內容(學什麼),右手欄是學法指導(怎麼學)和知識鏈接(不會怎麼辦)。
《人是如何學習的》這本書講到任何學習,都是在已有知識上的遷移(新知在已有經驗上的建構),這種遷移,有正遷移也有負遷移。讓學生獨學(做預習單),是為了老師們能夠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中,哪些是與新知有聯系、並能促進新知學習的,哪些是妨礙新知學習的;也為學生清楚自己的障礙點。教師了解了學生的前概念(已有經驗),課堂活動側重有了依據。
2.3活動設計問題。
安排活動比較多,內容之間重復。比如一個教師的熱身活動,大致有10多張PPT,「活動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再好的活動,沒有與學習目標匹配,也沒有價值。
問題類型單一,僅針對「是什麼」提出問題。閱讀課堂中的設問缺少層次,做不到有梯度,由淺入深,導致學生信息提取失敗、思維斷層,教學環節難以推動;
教學設計缺少主線,課堂環節沒有條理,邏輯不通,導致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支離破碎,對文本沒有整體感知和整體把握;
最重要的是大部教師缺乏對文本的深層次挖掘和思考,信息整合過少,挖掘粗淺、思維缺失;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升華和引導只停留在知識層面。
還有一點是活動多完不成,就沒有價值。但是,精簡活動需要我們一步步的學科知識修煉提升。
二、分享王老師自己的課例。(兩課時)
通常我們長篇Reading用兩個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先從預習單來說。
Activity1.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ith a partner or in a group.
1:Do you have a favorite singer or band?
2.Do you have a favorite song?
3. What facts do you know about your favorite singer,band or song?
(Make conversations to have a freetalk.)
以上活動將為上課的Free talk做准備。
這是書上2a內容,讓學生以free talk形式展示
Activity2 .Look at the title of the passage and the picture in it ,please guess what the passage ismainly about.(B1)
A.The change of Sarah
B.Country music
C.Sarah
(將文字信息與相關圖表提供的非文字信息聯系起來,預測文章大意或者幫助理解語篇)
Activity3 .Read thepassage and circle the words that you don』t understandvery well.Guess the meanings from the contexts.(A1)
(與上一個任務相連,通過閱讀判斷第一個活動中答案是否正確,也為下一個活動做鋪墊。圈住不會的詞,上下文理解,記錄然後課後查閱。)
Activity4. Read thepassag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Then take notes and underline the main idea.(B2)
1.Who is Sarah ? Whereis she from ?
2.Did she get on well with her familywhen she was a teenager? Why or why not?
3.What does she like now ? How has shebeen a fan of American country music?
4.What is country music? Where is itfrom?
5.What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countrymusic and many songs these days?
6.What is Sarah』sdream? What has she done for the dream? Do you think her dream can come true?
7.Who is Garth Brooks? What do you knowabout him?
這個活動又是在上一個活動基礎上進行的,大家看以上問題,大多是基於文本細節理解的題目。
閱讀的第一層次:(獲取語篇信息,作者寫了什麼)
預習單裡面的問題,通常是讓學生完成,閱讀的第一個層次「作者寫了什麼?」,預習單有什麼作用呢?預習單的作用是,把學生一次又一次打入文本中,問題又不能太難,否則學生會撂挑不幹了, 對,所以我們的預習單,就應該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去從文本中找到問題答案。對老師來說,第一手資料,明確學生知道的,以及不知道的,還有知道的但是是錯的。
Activity5 .Please find ou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Country Music on the Internet.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can help you.(C)
這一活動設計到了文化知識方面的拓展學習。
這是預習單的最後一個活動
下面進入「課堂篇」:
這個free talk很 容易輸出,大家理解為什麼吧? 在導學單裡面已經回答過,現在時口頭表達,熱身進入課題的學習。所以學生的學習,一定要有遷移的支架,不能懸空,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會是最好的興趣」。
老師分享自己的音樂故事:
Xiao Beilou」sungby Song Zuying, And talk about what the lively song influenced her when she wasyoung.Tell Ss that singing this joyful song usually made her pleased whensomething bad happened.
然後問學生,他們有沒有這樣的生活體驗,答案一定是有的,進入文本學習有了很好的鋪墊,也能理解為什麼一首鄉村音樂改變了一個女孩。This activity helps to activate Ss』music experience .They can know about something magic about music after the
teacher』s story. And it can make them understand betterwhy Sarah changed because of Country Music.
(In this part, the teacher use the target words again and again
作用還不僅僅是為了貼近文本主題,而是為學習語言做鋪墊,老師要一遍一遍的,重復使用目標語言,尤其是比較難以理解的目標語言。所以說,我們設計的活動一定要一箭多雕,這樣活動才有價值,大家要懂得任何活動都是為了目標而服務的。活動不是獨立存在的,有的老師的熱身很好,學生也很喜歡,但是如果對文本學習沒有益處,我們就要放棄使用。
This activity helps the teacher know what Ss』difficulties are. And solve them.
概括是思維的第一屬性。什麼叫概括,就是能夠在認識問題的過程中捨去所有的非本質的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加以綜合分析問題。
從思維特點上講,概括是思維的首要特徵。概括是思維品質的基礎,是依據科學的出發點。有人問當年的達爾文,你取的成就來自於哪裡,他說,來自於對整個生物的概括。This activity helps to make surethat Ss can learn to summarize the mainidea.
王輝霞: 從教學實踐上看,學習和應用知識的過程是一個概括過程,知識的遷移的實質,為什麼知識能夠應用,遷移,遷移的實質是概括。
沒有概括,學生不可能掌握知識、應用和學到知識,就難以形成概念。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知和智能結構就沒有辦法形成,學生就很難形成學科能力。(河南名師谷占峰老師)
概括的時候他是一個大腦最集中的活動,需要思維,思維品質是這次新課標改革添加的重要元素。
閱讀教學的第二個層次:作者為什麼寫。
(理解和分析事實與觀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分析和闡釋語篇中各組成部分的意圖和關系;理解和推斷作者寫作意圖和觀點態度,即作者為什麼寫)
This activity helps Ss understand the detail information of Paragraph1 and guess the writer』s purpose.
Q1 是文本淺層次的理解,Q2 就深入探討作者的寫作意圖 激發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明確文章及單元主題
大家想一想,兩個問題有沒有層次?敘述了Sarah的故事,為了下文做全文總結,做鋪墊,另外是通過這個分析,給學生滲透一些情感教育。
杜建梅: 王老師,淺層理解學生可以通過預習處理,為什麼還要出現在此處呢?
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只看到問題的表象,答上問題,往往不會思考更深。
比如說以前和家人的關系,還有現在的關系,家人沒有變,是Sarah變了,就這一點,能給學生什麼樣的教育呢?
我們一定要用在手的材料,深度剖析,充分運用,體現文本的價值,這就是語篇學習的重要性
是什麼激發了她的這種改變,是表層。 深化主題, 反思自我,重塑關系。
「你有什麼才能看到什麼?你有什麼才能怎麼理解?」「改變別人,要先改變自己」「擦亮眼鏡,一切都是美的」。
本部分還是「作者寫了什麼」環節,也是文章學習的重點。有三個超鏈接:
沒有,在課前一下子出示這些鋪墊性材料,而是放在學習中,在具體的語境中學習,加深學生對文文本的理解。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鄉村音樂的獨特和價值,這時候學生最有興趣去聽,放在課前,學生沒有前概念,不會太感興趣。
訓練學生總結概括能力,這也是本節課重點要培養的技能。同時,在學生總結的時候,除了學習the facts of country music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country music與現代音樂的不同,即它的價值。(也是本節課情感滲透之一,情感教育是「潤物細無聲」,不是課堂結束時的貼標簽式教育)。
如果想回答第一個問題,學生還要深入文本中,是對文本的反復閱讀,才能概括。第二個問題的價值是什麼?答案Yes與No都沒有關系,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理解和評價語篇反映的現象。第一問題是作者說了什麼?第二個問題體現的價值是作者為什麼這樣寫?屬於批判型問題。批判型問題是指教師以訓練和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為目的而設計的問題類型,也是指教師在學生准確理解文本的具體內容(內容型問題)和深層內涵(深度理解型問題)之後而設計的問題類型。
This activity helps Ss clear about what they』ve learned ,it also helps to build up their ability of summarizing. 是本節課的重點,要多花一些時間。指導學生列提綱,必要詞彙的釋義,然後總結概括,尤其是組內分享。
How超鏈接了另一篇介紹鄉村音樂的文章,大家看著兩個問題,有什麼想法?這兩個問題又回到了文章的主旨。與學生的預習單第一題呼應。用另一篇介紹country music 的文章作比較,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手法。
This activity helps Ss clear how the writer writes the article and what the purpose to write this passage .
閱讀教學的第三個層次:作者如何寫的;閱讀教學的第四層次:你認為作者寫得怎樣?
The homework helps Ss to consolidatewhat they learned in this lesson. And it also prepares for the next lesson.
板書很簡單,因為重心在文本分析上, 第一課時重點在文本的感知理解,要考慮如何用「關鍵詞+大問題」串聯課堂。什麼是「大問題」?是能夠讓學生一次次深入文本,並且需要依據自我思考才能獲得答案的問題。本篇文章前後呼應,層層遞進,每個活動都不孤立存在,一個活動的完成是為另一個活動的開展。的分析通常採用了「總——分——總」,最後落腳到對主題的思考。
運用的是布魯姆認知理論。
大家看free talk 內容,有什麼感想?前後承接,有關聯性
作品展示,是對上節課作業的反饋,提供好的寫作範本。也是文本二次學習,也為本節語言點的學習奠定基礎。
賞析語篇中使用的特定詞彙、句式表達的效果,也是閱讀教學的第四層次:你認為作者寫得怎樣。這個環節最受學生的歡迎,他們會說出句子中的知識點,比如固定搭配、連詞運用、情感表達、或其他價值。每次閱讀課我都非常重視這一環節,剛開始的時候,老師要示範引領,比如老師分享所喜歡句子的原因(多形態引領),學生會學著分享。如下面是是針對本單元語用的句子分享:
對寫作非常有幫助, 是教師借學生之口,講出該講的句子,重要的是學生再說,其他學生願意聽,學生說的又不一樣,這樣的話,把整個短文都分析的很透徹。
這個活動是基於詞彙練習的,挖空處全部是生單詞。單詞學習最好以短語的形式,短語學慣用句子的形式,而句子的分析是基於語篇整體。
課堂練習,上邊是表達指代關系的代詞。還可以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但是結合平時考試的分析,學生對實詞(名、動、形、副、代)掌握還行,連詞、介詞、冠詞的運用有困難。平時根據語篇特點,重點練習。
(多種練習形式,我是拋磚引玉,激發大家智慧,相信大家一定能夠有更好的設計。)構建初中英語理想課堂,首先是必須是有高質量教學的課堂,沒有教學成績,一切都談不上理想。
This activity makes Ss very clear what they』ve learned better, what they have not learned very well.
看這節課的板書,比上一節課板書有什麼不同?想想背後的設計理念?上一節關注文本結構,這節課關注語言運用!
基於學習目標
上一節課重點文本感知,這一節課重點語言運用
重點語言知識的呈現,
上節課重在結構和意義,這節課是目標語言
語言知識
重難點呈現,對學生掌握知識點大有益處
這些都是老師們應該思考的問題,上什麼山唱什麼歌,要與情境相符合。第二課時主要是對語言點的分析,不是通過教師講,而是通過不同的訓練讓學生學習與掌握。需要注意一節課上的訓練量是確定的,選擇適當的題目形式,合宜的題量。不能太多,要突顯「學生應該學什麼」,而不是「學生都學什麼」。
⑷ 英語閱讀的認知觀論文
英語閱讀的認知觀論文
摘要: 英語閱讀過程中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對意義理解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指出,知識是構成英語閱讀能力的認知元素,是學習者解讀意義的媒介、技能和策略。信息的編碼與解碼是學習者運用知識准確理解語言、文化和情感意義的能動的認知過程。
關鍵詞: 知識;意義;英語閱讀;理解
引言
哲學家賴爾(Ryle G.)於1949年將知識區分為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識(proceral knowledge)[1]。後來認知心理學家加涅(Gagne RM.)和安德森(Anderson JR.)等把它們應用於人類的學習理論和認知理論研究。我國學者皮連生教授通過多年研究,提出了廣義知識理論。[2]他認為,知識分狹義知識和廣義知識。狹義知識僅指陳述性知識;而廣義知識包括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程序性知識是技能,是人們運用規則對外辦事的程序性知識,(即認知技能,cognitive skills和動作技能,motor skills)以及運用規則對內調控的程序性知識(即策略性知識strategic knowledge),是有關「如何做」的知識。
閱讀是一個信息加工過程。人們為研究這些問題進行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閱讀理論與模式:自下而上模式(the bottom-up model)、自上而下模式(the top-down model)、互動模式(interactive model)和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3]本文運用當代認知心理學廣義知識理論,從英語閱讀過程分析與討論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對學習者理解語言意義、文化意義以及情感意義的認知作用。
1 陳述性知識
閱讀是通過視覺感知語言符號後大腦處理、加工與理解信息意義的心理過程。[4]閱讀材料一般承載著三方面的信息:語言信息(詞彙、語法等語言結構)、文化信息(歷史、政治等)和情感信息(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因此,成功的閱讀意味著學習者能正確解讀閱讀材料中的語言意義、文化意義和情感意義。那麼,在英語閱讀認知活動中,陳述性知識對語言、文化和情感信息的編碼和解碼究竟起到了怎樣作用?
陳述性知識是人有意識掌握的、以命題(proposition)方式儲存在大腦中的事實、概念、或觀念構成的信息,是有關世界「是什麼」的知識。而命題是人們從事物的知覺信息中抽取出主要意義而忽略其細節特徵的一種表徵方式[5]。它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因此,學習者所獲取有關英語的陳述性知識反映出他們對英語語言及其文化規律性的認知結果。在英語閱讀認知活動中,學習者要理解閱讀材料的語言意義,必須提取頭腦中儲存的英語詞彙知識和語法知識(陳述性知識)。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理解某一詞語時,學習者會自動檢索自己陳述性記憶中的「心理詞典」( mental dictionary ),即首先激活陳述性記憶中的有關該詞的知覺以及該詞的所有含義,然後根據上下文做出選擇。比如:要准確理解「He lost the match and also lost the chance to play in the finals.」句中 「finals」的詞義時,學習者會自動激活該詞的所有含義:「最後的」、「決賽」、「期末考試」和「報紙每日發行的最後一版」,並能根據語境迅速確定「final」是「決賽」,而不是其他含義。可見,理解詞義首先需要具備詞彙知識。學習者的心理詞典內容越豐富,其提取詞義的速度就越快。同理,分析句子結構、理順詞句間復雜的`語法和邏輯關系離不開語法知識。要准確理解「He has built a mansion overlooking Lake Washington that he』s packed with high-tech gadgetry and TV monitors」 (徐小貞,《新世紀職高高專英語》,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這個句子,必須對這個結構較復雜的句子進行語法分析,理順「overlooking Lake Washington」和 「that he』s packed with high-tech gadgetry and TV monitors」與「mansion」之間的語法關系,即現在分詞短語和定語從句分別作名詞「mansion」的定語。
解讀語言意義需要語言知識;理解文化意義必須依賴文化背景知識。陳述性知識作為世界知識,它涉及英語語言知識和英語文化背景知識。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圖式(schema)是陳述性知識的綜合表徵形式,是對范疇(category)中的規律性進行編碼的一種形式(nderson R.C. & D. P. Pearson,1984)[6] 。圖式既是一種知識表徵形式,又是相互關聯的知識構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統,它是建立在個體經驗基礎上的、有層次的動態結構。比如,「打電話」的行為圖式包括摘機、撥號、問好、交談、告別和掛機一系列的動作程序。即便電話內容有所不同,但打電話的動作程序是大致相同的。圖式的這種結構性與程式性為讀者加工新信息提供了認知模式(cognitive model)和理解框架。安德森(Anderson,A.)和利恩奇(Lynch,T.)的聽力理解研究表明,聽者的意義建構是通過更廣泛的信息資源所獲得的,這種信息資源既包括圖式(schematic)知識又包括情境(contextual)知識[7]。這表明我們並不僅僅依賴於傳入耳中的語音性質來獲得意義,還必須運用大腦中儲存的圖式知識對輸入信息進行加工和意義建構。此外,圖式還可以解釋話語中詞彙的多義(polysemy)現象(Lehnert W.G.)。讀者讀到 「 The royal proclamation was finished. The king sent for his seal.」 這個句子時,之所以不會將句中的「seal 」(印章)誤解為 「海豹 」;是因為句中的「seal 」、「the royal proclamation」和「king 」屬於同一圖式。可見,圖式能幫助讀者消除歧義(ambiguity)、准確地提取詞義。就文體圖式而言,論說文有論說文的文體圖式;記敘文有記敘文的文體圖式,等等。英語新聞的編輯圖式(who、when、where、 what、why、how)無疑有助於學習者更迅速、准確地理解新聞的內容。安德森(Anderson .R. C.)認為,在閱讀理解中,圖式具有為同化新信息提供信息框架的作用。[8]讓我們看一段文字材料:
The procere is quite simple. First,you arrange things into different groups. Of course,one pile may be sufficient depending on how much there is to do. If you have to go somewhere else e to lack of facilities that is the next step,otherwise youare pretty well set. It is important not to overdo things. That is,it is better to do too few things at once than too many. In the short run this may not seem important but complications can easily arise. A mistake can be expensive as well. At first,the whole procere will seem complicated. Soon,however,it will become just another facet of life. It is difficult to foresee any end to the necessity for this task in the immediate future,but then one can never tell. After the procere is completed one arranges the materials into groups again. Then they can be put into their appropriate places. Eventually they will be used once more and the whole cycle will have to be completed. However,this is part of life.[9]
一般讀者看完後會覺得這段文字難以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主要是因為讀者沒有將新信息與自己頭腦中的圖式知識建立起有機聯系。如果將這段文字加上標題「Washing Clothes」, 這時讀者有關「洗衣服」的圖式就被激活,理解起來也就更容易、更准確。
另一方面,文化背景知識有助於學習者更好地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准確把握閱讀材料的文化意義。不同的閱讀材料涉及不同的內容,如政治、哲學、歷史、地理、教育、體育,民俗,等等。因此,我們難以想像一個對哲學知之甚微的讀者能看懂有關哲學的文章或書籍。從認知意義上說,學習者獲取的陳述性知識越豐富,在認知英語的過程中形成的英語語言與文化圖式就越多,其理解事物的能力就越強。語言學家努南(Nunan D.的研究也發現,在閱讀理解中,背景知識比語法知識起的作用更大。[10]
在解讀文本情感意義的過程中,陳述性知識以語言形式所承載的概念、命題的方式為學習者提供了分析、概括、綜合和推理的文字依據。學習者通過運用這些概念和命題來分析與理解作者的觀點或態度。比如,閱讀 「Two Kinds of Football」(李觀儀.《新編英語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這篇文章後,要求學生分析作者對足球運動的態度,並作出正確評價。要理解作者的態度,學生必須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找出作者對足球運動態度方面的信息,如「American football … is the American national sport」,「It excites tremendous enthusiasm」,「American football has a reputation of being a brutal and dangerous game. This reputation is not really deserved」,「Soccer games can now draw crowds of over 70 thousand in cities where baseball attracts a mere 20 thousand spectators」,「Soccer is being brilliantly promoted,like any other promising American proct」;然後進行分析、整合、概括和推斷;最終對作者的態度作出客觀、正確的評價:作者對足球運動持「贊成」態度。
綜上所述,在閱讀理解中,陳述性知識對學習者理解閱讀材料中的語言意義、文化意義和情感意義都起著重要的媒介或「橋梁」作用。然而,在意義理解的過程中,學習者僅有陳述性知識是不夠的,還需運用必要的閱讀技能與策略。
2 程序性知識
程序性知識對學習者閱讀技能與策略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程序性知識是運用規則做事的技能。就英語閱讀而言,這些「規則」主要指閱讀技能和閱讀策略(策略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的產生式「條件---行為」規則告訴我們,「規則支配行為」。只有滿足用規則做事的條件,才能實施與之相符合的行為。這說明在閱讀理解過程中,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是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要充分理解文本意義,學習者必須掌握有關英語閱讀技能與策略方面的陳述性知識,並能根據詞、句、篇不同層面的信息加工的需要靈活選擇與運用與之相符合的詞義提取技能、語句理解技能、篇章理解技能。如理解段落大意通常使用「主題句」(topic sentence)閱讀技能。就英語閱讀詞義理解技能來說,有構詞法、同義詞、反義詞、上下義、上下文、定義、解釋、重述、識別指代關系等。英語教學實踐證明,經過大量實際練習,這些技能不僅會日趨熟練,而且能有效地促進學習者對詞義的理解。
另一方面,作為閱讀策略,程序性知識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幫助學習者有效地設定閱讀目標、選擇閱讀技能等,以調節與監控他們分析、綜合、判斷、概括思維活動,提高意義理解的速度與質量。學習者知道英語閱讀技能方面的陳述性知識,但如果不能根據閱讀材料的性質和閱讀目標的需要靈活選擇合適的閱讀技能,這無疑會影響其閱讀理解。假如學習者的閱讀目標只是了解文章大意,那麼應選擇略讀(skimming)策略,然後對自己的略讀過程進行監控,即有意識地按照略讀的三個步驟進行閱讀——首先通讀文章的起始段和結尾段;然後細讀其他段落的主題句;最後瀏覽與主題句相關的信息詞。[11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英語閱讀能力是由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構成的(這里的『能力』指學習者通過獲取和運用知識所形成的能力,不包括能力的先天因素)。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在閱讀認知活動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但它們互相依賴、互相作用,共同促進學習者對語言、文化和情感意義的理解。
3 結語
本文運用廣義知識理論闡明了英語閱讀的認知觀:英語閱讀能力是由陳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識構成的。意義理解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詞義的理解離不開句子;語篇理解又以詞句的理解為支撐。意義理解的過程既有自下而上(bottom-up)的信息加工,又有自上而下(top-down)的信息加工。在英語閱讀認知活動中,知識既各司其職,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對學習者解讀文本意義起到了媒介、技能與策略的作用。廣義知識理論認為,英語閱讀理解不僅是學習者接受信息的過程,而且是他們運用知識主動加工信息、准確解讀文本的語言、文化和情感意義的認知過程。
參考文獻:
[1]賴爾,劉建榮譯.心的概念[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2]皮連生.智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Grabe,W.Currentdevelopment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research. TESOL,Quarterly 25(3),pp.375-406,1991.
[4]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5]Anderson,JR.1983.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Anderson,R.C. & Pearson,D.P.1984. A Schema-theoretic View of 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Carrell,Devine & Eskey(ed.)Intro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Anderson,A.and Lynch,T.1988.Listening.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8] 同 [5].
[9]Carroll,D.1986. Psychology of Language. Monterey,California:Brooks/Cloe Publishing Company.
[10]Nunan,D. 2001.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1] 程曉堂等.英語學習策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⑸ 淺談圖式理論在中學英語閱讀中的運用
眾所周知,目前閱讀理解部分在中學考試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但閱讀學習一直是中學生的薄弱環節。因此作為教師應該怎樣有效地培養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個引人關注的問題。以圖式理論為理論框架,探析如何把該理論更好地運用到外語教學中,以提高學生的外語閱讀能力,應該是非常有意義的嘗試。
一、 圖示理論的定義
「圖示」第一次最早是由康德提出來的。他把圖式看作是「潛藏在人類心靈深處的一種技巧。」圖示是人腦中已具有的經驗知識網路,是一種包含了有關客體和事件的一般信息的知識結構。[1]正如Rumelhat所說,圖示是認知的基石,一切信息加工都要建立在圖示的基礎上。[2]這種理論認為:語言材料本身是不具有任何意義的,它只提供一種指導,如何根據先前已有的知識經驗把意思從材料中提取出來。後來Widdowson等人又進一步豐富了Rumelhat的理論,提出了語言知識圖示,包括讀者對詞彙,語法,句法等方面的掌握。
二、 圖示理論的三種類別
就閱讀而言,圖示可以分為三種類型:語言圖式(linguistic schema)、內容圖示(content schema)和形式圖示(formal schema)。
(一)語言圖式
語言圖式是指讀者在進行閱讀材料時已具有的語言知識。目前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缺乏一定的詞彙、語法等知識,而一名優秀的學習者是應具備這方面的知識。這些語言知識可以輔助在閱讀中對相關的詞彙及語法結構進行更好的解碼。但是作為一名外語學習者,在處理這方面的信息上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把閱讀教學和培養解碼的能力同時結合起來。
(二)內容圖式
內容圖式指讀者對閱讀材料的背景信息、主題的了解程度,它包括風俗習慣、行為方式、文化、政治等內容。許多研究表明,在閱讀過程中,具有一定背景知識的讀者要比沒有任何背景知識的讀者表現得優秀。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圖示內容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
(三)形式圖式
形式圖式又稱為修辭圖式(rhetorical schemata)涉及有關各類文章篇章結構的`知識,指讀者對閱讀材料的體裁和篇章結構的熟悉程度,[3]比如詩歌、寓言、戲劇等體裁具有各自獨特的結構及特點。如果讀者頭腦中具備一定的形式圖示,那麼在閱讀過程中會很好地根據不同的體裁去預測接下來將要發生的故事情節。
三、圖示理論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目前在英語閱讀理解的過程中,學習者主要的問題在於缺乏相關的圖式及對目的語背景文化知識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相關的信息輔助對閱讀材料的理解,激發學生頭腦中一些有用的知識去幫助他們構建、擴展他們的圖示。
(一)激活正確的背景知識
閱讀障礙並不是由圖示本身的不足造成的,而是頭腦中的相關圖示未被適當地激活。通常我們把讀者為什麼不能正確地理解一篇文章的原因從三個方面做出分析:一是文章的作者沒有提供充分的線索,讀者的圖示得不到發揮,因此造成讀者對文章大意模糊;二是讀者根本不具備相關的圖示,無法理解文章的意思;三是讀者對文章的解釋不能靈活處理,未能更深入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圖。比如「dog」在西方國家通常被看作是人們的「朋友、夥伴」,而在我們國家卻被認為是「牲畜」,這一點也充分說明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同一內容的理解差異。激活正確的背景知識被看作是閱讀理解的基本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扮演一個引導者去幫助學生激發相關的背景知識。
(二)提供給學生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的理解。由於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往往會造成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文章的理解出現偏差,甚至是扭曲原意,不能對閱讀理解作出正確的推論、判斷和預測。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拘泥於教科書,沒有相當閱讀量的配合及文化背景的滲透。教師可以推薦給學生一些關於「文化」方面的書籍,並且要求他們在課後進行閱讀,例如Language and Culture ,Western Customs等一些關於英語文化方面的書籍。除此之外,鼓勵學生參加一些外國人舉辦的講座,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很好地去積累一些具體的文化圖示。
(三)讓學生充分了解英語文章的修辭結構
英語文章的體裁形式多樣,不同的閱讀材料具有不同的文體特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閱讀不同體裁文章的能力,注意閱讀材料的多樣性。議論文、記敘文和說明文是在閱讀材料中經常見得三種主要文體,這三種文體的出題方式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考查文章大意(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st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would be …?);猜測個別單詞的含義(Which of the following about X is right?);就一些細節提問(Why does the writer。。?);推斷題(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passage/paragraph X?。。。)等。[5]各種體裁文章設題和作答都有各自的特點。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應用圖示理論。從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及形式圖式三個方面探究怎樣更加科學地幫助學生去激活、建構自己的圖示,培養改進閱讀策略,增加他們對目的語文化的了解,逐漸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愛倫,水仁德。思維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張君棠。圖示理論與語篇分析理論的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
[3]劉波。英語閱讀理解教學中圖示理論的創新性運用[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幹部學院。
[4]吳香芸。「圖示」理論與普通高級中學英語閱讀理解教學[J]。科學教育。
⑹ 如何運用認知策略提高英語閱讀能力
在高中英語學習階段英語閱讀能力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師生對此也一直非常重視,「側重培養閱讀能力,為進一步學習和運用英語切實打好基礎」是教學大綱中的一項具體要求。然而,目前中學的英語閱讀現狀不容樂觀,普遍存在著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現象。學生的時間、精力投入與學習效果不能成正比,「高耗低效」較為突出。根據《考試大綱》,閱讀能力測試有以下要求:
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意圖;理解主題思想,進行總結概括;理解支撐細節,其中包括詞義、句義和段落大意;透過表面文字,挖掘和理解文章的深層次含義。通過分析對比,總結歸納,推理判斷等諸項思維活動,推導隱含的寓意。
結合中學生閱讀能力實際,我們發現中學生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歸納能力不強。歸納能力是一種概括能力,它要求讀者通過閱讀,運用閱讀策略,把分散的、零碎的信息概括成系統的、完整的知識體系。許多學生能讀懂全文,但無法歸納文章的主旨大意、揣摩作者意圖和理清行文線索,無法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脈絡。
2.推理能力薄弱 。推理能力是一種演繹能力。推理是否正確直接影響到結果的正確與否,有些學生只能拘泥於文章的表層特徵,不能根據閱讀材料中所提及的信息進行有效的推理,挖掘文章隱含的深層含義。
3.感受能力差。 閱讀,說到底是讀者和作品乃至作者之間的交流,雙方的溝通體現在讀者能夠正確理解作品,甚至感受到作者的心聲。這種能力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和美學欣賞能力,它在閱讀理解中是一種高層次的能力,是學生在英語閱讀中應具備的必不可少的能力。我們不妨對這種現象的出現作一些歸因分析:
一、學生被動閱讀,落後陳舊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束縛了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的目的似乎僅僅是藉助所讀材料來學習詞彙、語法,忽視培養學生語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能力。
二、語言因素(language factor)限制了英語閱讀能力的形成。一定的語言知識是形成語言能力的基礎,知識與能力是對立的統一體。因此,英語閱讀能力的形成與提高有賴於扎實的語言知識。
三、非語言因素(non-language factor):包括閱讀習慣、閱讀心理、文化背景等,這些方面所表現出的不良現象與不足也阻礙英語閱讀能力的發展與提高的。
四、對學習策略缺乏應有的認識和運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英語閱讀速度和英語閱讀能力。
五、所選材料不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英語閱讀教學過於功利化,英語閱讀訓練局限於做幾道閱讀理解題,學生有閱讀焦慮心理體驗,無法從閱讀中獲得樂趣。
要解決以上問題,教師首先應正確地認識閱讀。Grellet(2000)明確指出,閱讀首先是「為了得到樂趣,為了獲取信息」。 Hess & Jasper (1995) 指出:「學外語的一個途徑是到把該語言作為本族語的國家去生活;另一途徑是用目標語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從中得到樂趣」。可見,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不只局限在課堂的閱讀教學,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更不可低估。
我們試圖從元認知策略的內涵入手,如何在高中英語課外閱讀中運用元認知策略,使學生進行更為有效的閱讀,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二、對閱讀過程的認識
閱讀, 既是英語學習的手段,更是英語學習的目的。閱讀是人類的一種獨特的認知活動過程。它既是語言文字的處理過程,在這一個過程中,從字詞識別,句子理解,直到課文意義的建構,包含著一系列復雜的認知活動。同時,它又是學生已有背景知識的運用和處理的過程,閱讀者利用已有的知識(圖式)積極主動地對文字材料所表達的信息進行預測及解碼。在英語閱讀過程中,常見的閱讀模式包括「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或「意念驅動」模式(Concept-driven model)和「自下而上」 模式(Bottom-up model) 或「信息驅動」(Data-driven model)模式以及兩種過程的相互作用的模式,也稱「綜合或交替」模式(Interactive model)。「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或「意念驅動」模式(Concept-driven model)是Goodman(1967)提出的,他認為讀者在接觸到閱讀文本時,其中的標題、某個詞、某句話、某個圖表、甚至某個符號都有可能激活讀者大腦中的某些相關知識,從而使讀者找到閱讀定位,並形成對所讀內容的預測。成功的預測可以使讀者順利地完成閱讀;反之,讀者將不得不推翻自己的預測,尋找新的「論據」,並不斷形成新的預測,直至完成閱讀。而「自下而上」 模式(Bottom-up model) 或「信息驅動」(Data-driven model)模式則強調輸入材料中的語言信息,認為閱讀從最小的語言單位入手,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由於兩種閱讀模式的局限性,新的閱讀模式「綜合或交替」模式(Interactive model)應運而生。它強調兩種閱讀模式不是孤立地、而是同時或交替出現在閱讀中。70年代後期提出的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更強調讀者的文化背景知識在閱讀理解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然而,無論是哪種模式,每一過程都離不開閱讀者已有的背景知識的參與和應用,更離不開閱讀者依據所讀的上下文而進行的假設、預測、驗證、確定等大量而復雜的邏輯理解活動。在閱讀過程中,就元認知策略來說,閱讀理解監控起著極其主要的作用,即讀者必須把自己的閱讀過程作為意識對象,積極加以監控,並且能夠在必要的時候採取適當的補救策略去解決閱讀中出現的問題。具體來說,閱讀中常見的元認知活動包括建立閱讀目標、根據目標調整閱讀速度和策略,評價閱讀材料、補救理解失誤、評估理解水平等。因此,一個有效的閱讀過程既是一個認知過程,也是一個元認知活動過程。
三、元認知策略的涵義
關於學習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的研究始於20世紀70年代。國外二語習得研究認為,學生能否掌握並恰當、靈活地運用學習策略,包括認知策略、記憶策略、交際策略和元認知策略等,將是關繫到他們英語學習成敗的關鍵因素,其中元認知能力的培養可以促使學生學習的自覺心理,是學會自主學習的必要前提。元認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是學習策略的一種,它與元認知知識(meta-cognitive knowledge)同屬元認知(meta-cognition)范疇。在二語和外語學習中,元認知知識是關於學生對語言學習過程的認識(knowing about learning.)(O』Malley et al. 1989). Flavel從學習者、學習任務和學習策略三方面給元認知知識下了定義,即學生對自己認識能力的了解,也就是自己擅長哪方面的學習,如是文字能力還是空間能力;對學習任務及要求的判斷,即不同難度的任務需花費不同力氣去解決;以及對如何以最佳方式達到目的的知識。Cohen (2000:7)認為元認知策略就是有關前評價和前計劃,再計劃與再評價以及語言學習活動和語言運用場景的後評價。元認知策略讓學習者通過協調學習過程中的計劃、組織和評價來調節自己的認知。 O』Malley & Chamot (2001:144)認為元認知策略就是利用認知過程中獲得的知識,通過確立學習目標與計劃,監控學習過程和評估學習結果等手段來調節語言學習行為。元認知是保證學習活動成功的更高級的執行技能,它包括對學習的計劃和管理功能,是學會學習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面。在外語學習中,它是為了成功學習一門外語而採取的管理步驟(regulatory measures),如制定學習計劃(planning),監控學習過程(monitoring)和評估學習效果(evaluation)(Brown et al. 1983)。培養學生對學習性質的元認知意識也屬元認知策略(Wenden 1987a:160)。元認知知識或元認知意識是使用元認知策略的基礎。只有當學生對所學語言的特點和規律有了一定的認識,了解自己語言學習的能力,才能制定符合自己情況的學習目標,隨時監控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最終找出克服困難的方法。所以,對元認知意識和策略的培養是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學習」(learn how to learn),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在高中階段進行元認知策略的指導,從而培養學生的反思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尤為重要。由此可以推斷,掌握一門外語僅靠課堂學習是不夠的,而要靠大量的課外閱讀和自主的學習,包括離開學校以後的繼續學習過程。鑒於目前的外語教學的現狀,我們要找原因、尋源頭。《英語課程標准》(2003)把學習策略首次納入內容標准。它明確指出了高中學生應形成適合自己學習需要的英語學習策略,並能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因此,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包括元認知策略的指導關系重大,它有利於學生現在的英語學習和將來的繼續學習。
四、如何運用元認知策略
如上所述,元認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是指控制信息的流程,監控和指導認知過程進行的策略。制定學習計劃和自我調節學習策略就屬於元認知策略的范疇,在閱讀過程中,元認知對閱讀理解的影響主要通過三種方式體現出來,即:計劃、監控、評價。
1.計劃( planning)。計劃是選擇相應的閱讀理解策略以達到閱讀理解的目的,並合理地安排認知資源和時間,制定學習計劃的過程,包括設置學習目標、瀏覽學習材料、產生待回答的問題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學習任務等。在制定英語課外閱讀計劃時,首先要對與學習任務相關的學習情境進行具體的分析與思考,如:英語閱讀材料的選取,學習時間的安排,學習環境和學習目標的確定,自己的學習特點等進行分析與思考,這是制定計劃的基礎。在完成了分析學習情境的任務之後,可制定出學習計劃,包括確定學習的步驟,安排學習時間,列出可供選擇使用的學習策略,如:在英語閱讀前的計劃制定中可運用不同的學習策略,以幫助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如:激活知識(activating background knowledge)、預測(predicating)、組織計劃(organizational planning)、自我管理 (self-management)等。
2.監控(monitoring)。監控也稱調節,它是在閱讀中對自己的思維活動進行監控和調整以達到預定目標。在課外閱讀中,指導監控調節策略會增長元認知體驗,豐富元認知知識。在閱讀過程中可運用以下監控策略。
①方向監控。 明確閱讀目的,確定閱讀的方式,如略讀(skimming),通過掃描迅速掌握主旨大意;尋讀(scanning ),用來搜索、確定信息,從而達到找出答案,解決問題的目的;粗讀(extensive reading),閱讀較長材料,主要涉及到整體的理解;細讀(intensive reading ),閱讀較短的閱讀材料,通常是關於細節的閱讀,運用W-questions ,了解主體及情節發展的脈絡。
②進程監控。 邊閱讀邊思考,觀察識別閱讀材料提示的重要信息,通過上下文猜測詞義等手段,根據有關線索判斷信息,完成相關的閱讀要求。
③策略監控。 善於自我提問,檢驗自己的答案正確與否;多角度分析推理,懂得運用有效策略處理綜合性問題。首先,教師幫助學生確定閱讀方式,然後,根據學生在第一次閱讀中所得到的信息(Flood; Chimney),進一步設置問題:在閱讀過程中,鼓勵學生邊閱讀邊思考,邊思考邊不斷向自己設問, 以此來檢驗自己的思維分析、推理判斷是否正確。
3、評價(evaluation)。評價是對閱讀材料的特點以及個人的理解能力作出分析。在完成閱讀材料的學習任務後,一個好的學習者會反思閱讀任務的完成過程,這個過程使閱讀者明確計劃進行的情況及檢查學習策略如何在閱讀中所起的作用。具備學習策略的學生能對他們閱讀前所設置的目標是否完成作出評價。如果沒有,他們就會尋找原因以便在下次閱讀過程中作出相應的調整,以期取得閱讀的預期目標。他們對閱讀過程中預測機制和上下文詞義的猜測恰當性和正確性地作出評價。如果預測和猜測失敗,成功的學習者會思考如何在下次閱讀中作出調整。無論學習者對自己的閱讀活動作出肯定還是消極的自我評價,對下一次的閱讀任務都起著積極的作用。學生不僅評價自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過程,而且也評價自己在閱讀中的思維過程,及時作出相關的調整,更出色地完成下一次的閱讀任務。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是獲得元認知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自我評價也稱「反思認知」。從發生的時間看,反思可分:活動前反思、活動中反思、活動後反思。活動前的反思可看成是一項計劃,活動中的反思可看成監控(調節),而活動後的反思可看作評價,因此學生的元認知知識總是在「自我計劃→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再次自我計劃→再次自我調節→再次自我評價」中呈螺旋上升,一旦學生能獨立運用自我評價,就能把學到的學習策略轉移到其它的學習中。為了幫助學生在進行英語課外閱讀的前後自覺地集中精力作計劃、調節和評價,教師可以設計閱讀效果檢測單。這種檢測單對學生的英語課外閱讀前的准備和閱讀後的效果評價提供指導。閱讀效果檢測單的設計和使用能幫助學生更加了解閱讀的全過程,使他們自覺地對策略進行調整。注重閱讀的過程和結果能幫學生思考他們的閱讀並鼓勵他們自覺地調整方法。
五、結束語。
要成功地運用元認知策略,發展學生的元認知能力,教師須有豐富的元認知理論,善於運用元認知策略並能運用策略來詮釋閱讀活動中的過程。同時,教師要喚醒學生的元認知意識,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閱讀的整個過程中採用自我提問的方式提示自己,就閱讀中所出現的種種問題和認識結果進行自我反省。除此之外,教師應多設計閱讀材料知識和元認知策略的結合點,並更多地為學生創設學習和體驗的機會,引導學生結合閱讀材料更好地去領會與運用策略。
您好,答題不易
如有幫助請採納,謝謝
⑺ 英語閱讀理解策略與技巧
英語閱讀理解策略與技巧
英語閱讀是英語學習重要的一部分,無論是中考高考、還是更高一級的英語測試,英語閱讀都是重頭戲。下面是英語閱讀理解的策略與技巧,供大家參考與學習!
英語閱讀理解策略與技巧 篇1
英語閱讀既是英語學習者的學習目的,也是英語學習的重要手段。許多專家、教師等教育工作者都從不同的角度研討過英語閱讀方法、技巧,但很多都是從教師的角度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技巧,他們精心設計課堂來激發學生頭腦中的圖式(圖式理論觀點)。但是,在生活實際閱讀中,在中考、高考中,學生都得依靠自己完成這些重要的活動。因此,筆者嘗試換位思考,以學生為中心,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如何培養、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我認為:應該讓學生自己學會如何激活、運用、構建、豐富大腦中的圖式,提高閱讀能力,完善閱讀技巧。
一、圖式理論與閱讀理解
圖式(schema)一詞最早出現在德國哲學家康德(Kant,1781)的著作中。德國現代心理學家巴特利特(F·Burtlett,1923)應用並發展了圖式概念。20 世紀70 年代美國的人工智慧專家魯梅爾哈特Rumelhart 指出:圖式理論基本上是一種關於人的知識的理論,它是關於知識是怎樣被表徵出來的,以及關於這種對於知識的表徵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於知識的應用之理論。該理論強調人已經具有的知識及知識結構對當前的認知活動起決定作用。按照圖式理論,人腦中所貯存的知識都組成單元,這種單元就是圖式。對閱讀而言,圖式一般分為三種類型:語言圖式(linguistic schema)、內容圖式(content schema)和修辭圖式(rhetorical schema)。語言圖式指讀者已有的語言知識,即關於語音、詞彙和語法等方面的知識,它是閱讀的前提條件。內容圖式指讀者對閱讀材料所討論主題(內容範疇)的了解程度。修辭圖式指讀者對閱讀材料文章體裁、篇章結構的熟悉程度。
圖式理論認為:任何語言信息,無論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本身都無意義。它只指導聽者或讀者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及知識結構恢復或構成意思。根據該理論,閱讀理解首先是文字信息輸入,然後讀者在自己頭腦貯存的信息中尋找能夠說明所輸入信息的圖式。當這些圖式被找到以後,讀者就產生了理解,否則就不能理解,或不能完全理解。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閱讀時,需要 Reader 和 Writer擁有共享的一部分 schemata。
顯然,如果Reader 和Writer 各自的原有圖式沒有共享的交集,那麼Reader 的閱讀理解就會失敗。另外根據圖式理論,讀者接受文字信息進行閱讀理解的過程是一種主動的「猜測——證實」過程,即文字元號輸入人的大腦之後,人就不斷地在頭腦中尋找有關的圖式,直至找到能說明輸入信息的圖式,即形成閱讀理解。
現代圖式理論還認為,圖式是「大腦為了便於信息儲存和處理,而將新事物與已有的知識、經歷有機組織起來的一種知識表徵形式,是互相關聯的知識構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統。」人民對新事物的理解和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很依賴大腦已經形成的圖式。根據圖式理論,閱讀理解歸根結底是結合適合的圖式填充新信息而使圖式具體化的過程,填充的內容可以是直接連接或推論出的新信息。
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明確,如果Reader 和Writer 共享的圖式越多,閱讀理解就會越多,但是Reader 和Writer之間除了擁有共享的圖式之外,還是會有大量的圖式差異,即他們之間有不同的個性信息,這樣就會導致一個結果:閱讀者不能完全理解,只能部分理解文章。要完成閱讀理解,閱讀者只有在原有共享的圖式基礎上展開聯想、猜測,不斷激活相關的圖式,並經過推理、判斷、選擇適合Writer意圖的圖式。在Reader 和Writer的圖式逐漸同化、具體化的過程中,Reader 和Writer之間的信息不斷地交流,即「猜測——推理——證實」,相同則被選擇、儲存,不同的被舍棄,在該過程中「Area of shared schema」之交集不斷變大,最後完成閱讀理解。藉助圖式理論,我們可以引導、幫助學生培養、完善自己的英語閱讀方法和技巧,並逐漸形成有效的圖式閱讀策略。
二、英語閱讀的策略
(一)整體閱讀,預測主旨
通過預測文章的主旨,學生能迅速有效地整體理解全文,教學中我們要幫助學生學會運用不同的策略預測文章主旨。學生可以藉助修辭圖式來順利地完成預測主旨的任務,因為一般閱讀材料文章體裁、篇章結構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例如有標題文章,學生要學會從標題入手進行預測。新聞報道文章大多有標題,標題又常常是全文的中心、主題,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濃縮的精華,學生可通過閱讀標題得到啟發,能准確預測出文章的大概內容和作者的寫作意圖,為徹底理解全文做好鋪墊。如果沒有標題,讀者可快速瀏覽全文,從整體入手了解內容大概,尤其關注文章首尾句,以便迅速抓住文章主旨,有時文章段落較多內容復雜,學生可跳讀每段首句或找到中心句(有一些文章的中心句或主題句在文章的中間),聯系文章的首尾段,也可很快獲得文章主旨。如一些記敘文、議論文就可通過該方法快速預測文章主旨。有些文章附有圖表,此類文章多半可從說明、標注著手,按以上方法進行預測文意,要處理具體細節時再結合圖表。
(二) 把握文章脈絡,掌握主要信息
根據圖式理論,閱讀能力取決於三種圖式,即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修辭圖式。因此,閱讀理解文章就是經過讀的行為,主動的「猜測——證實」,來激活、同化、具體自己已有的各類圖式。要把握文章脈絡,必須做到通過快速通讀全文激活自己記憶中適合該文的修辭圖式。例如,學生閱讀一篇新聞報道,經過對該文的預測——閱讀——證實——再預測——再閱讀——再證實,學生就可逐漸激活自己大腦中已有的修辭圖式,這篇文章符合「線性原則」,結合相關的內容圖式,可以明確該文是新聞報道,其脈絡是標題——精要——事件過程。再如學生閱讀議論性文章,可通過閱讀——預測——證實,再閱讀——再預測——再證實,很快就能激活他們已知的修辭圖式,文章脈絡也清晰可見,即提出觀點——論證、說明——重申觀點,或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結論,同時也激活、具體了相關的內容圖式,獲得了證明、說明的主要材料信息,能夠大體上理解文章。又如,許多敘述性文章,可一邊讀一邊畫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when, where, who, what, why)等要素或做一些必要的簡易的筆記,學生很容易就能回憶起已有的某些圖式,把握住文章的脈絡,並抓住文章的重要信息,即明確事件的起因、發展、高潮、結局,基本能夠理解文章的重要內容。較為復雜的文章會有時間、地點變化,學生激活這樣的圖式,(時間1/事件1)——(時間2/事件2)——(時間3/事件3),或(地點1/事件1)——(地點2/事件2)——(地點3/事件3),當然文中的主要內容也就一目瞭然。如有很多人物傳記,脈絡是(現在/事件1)——(過去/幾件事)——(現在/感受)。學生要想准確把握文章脈絡,捕捉住重要信息,關鍵是平時閱讀實踐時要不斷豐富、儲存足夠多的相關圖式在大腦中。
(三)弄清結局、明確結論
很多文章結尾非常精彩,目的是為了讓閱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修辭圖式的一種。如有的文章結尾幽默;有的文章結局發人深思、給人啟迪;有的文章令人意外卻又在情理中;有的文章得出一些結論,或有一點點感受。總而言之,文章的結尾也很重要,有時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弄清結局或結論對於理解全文當然也具有關鍵性的功效。弄清了文脈(修辭圖式),把握住了主要信息(內容圖式)之後,結合細節進行分析、推理、歸納,緊密聯系結尾的語句提示,可徹底理解文章的內涵和外延。
(四)讀懂題意,選擇答案
做了以上的准備工作,可以開始讀題答題。但是無論是哪一個題目,學生選擇時必須以確定的主旨為統率。選擇前一定確保理解出題的意圖。表層的問題可迅速選定,對於那些較深層次的題目,選擇一定要有根據,一定要將相關原文找到,並結合上下文語境進行分析、推理,然後再確定。
三、閱讀時應注意一些小技巧
1.學生自己應注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只用眼和腦閱讀,整體閱讀,整體理解,這樣閱讀速度將更快。
2.要注意猜詞、句技巧的培養。閱讀時學生常常會遇到一些不解的詞、短語,有的可跳過,而對進行整體理解無大礙;有的可根據上下文語境來猜測、推理得知;有的可根據構詞法推理,可明確它們的含義。
3.學會運用關聯詞。文章中有些復合句較長且結構復雜,晦澀不易理解,學生可根據關聯詞、引導詞的邏輯關系迅速分清主幹和重句,從而明確句意。在段落中或段落之間也有一些關聯詞,如but, however, although, ever though, as, because, so等等,在這些詞的幫助下,學生可明確句與句,段落與段落之間的內在本質聯系,因而能盡快把握住段落中心或文章中心。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平時閱讀要有選擇性和針對性。學生可選擇一些難度適當、語言鮮活地道、時代感強的文章閱讀;畢業年級的學生更應該針對中考、高考選材閱讀,以便積累豐富的語言圖式、內容圖式、修辭圖式,逐漸構建新的各類圖式,在閱讀時能夠激活、運用圖式,成功理解有一定長度和難度的英語文章,在閱讀理解方面取得優勢,為考試和實際生活中的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
英語閱讀理解策略與技巧 篇2
第一,考生應該學會瀏覽全文。
英文的文章與中文略有不同,這是由中西方思維方式不同而決定的。英文總喜歡採取總分結構,即作者傾向於將比較重要的信息放在文章首段、段落首句等。基於這一規律,考生要學會瀏覽。在考試中有兩種不同用處的瀏覽方式。一是在解題前略讀全文。在略讀時,不需要詳盡的理解,知識了解基本內容、作者的立場、文章的篇章結構,可以跳過細節或例子。另一種瀏覽方式相當於檢索性的閱讀,用於階梯式尋找需要的特定信息,如主題句、有關細節、難句等。在考試過程中,要想縮短解題時間,就應該根據需要對閱讀速度進行適當調節,該快時則快,該慢時則慢。瀏覽時要求盡快掌握全文大意,速度就要快些。檢索信息、尋找答案時,速度也要快;找到有關句子或段落,需要仔細研究理解時就要適當放慢速度。
第二,學會調節閱讀速度。
為了確保在所給時間內達到最佳的理解准確度,學會在瀏覽中選擇重要信息顯得格外重要。選擇信息的要點在於「准確」。應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或短語。
(2)善於判斷文章各段的主題句。一般出現在段落開頭或結尾最常見。
(3)瀏覽中善於總結全文的主題。第三,掌握常見行文方式,了解作者意圖,預測內容。在正式做題之前,做到文章結構,大概主旨在心中有數,這就能幫助各位考生很好的解決題目,不偏離文章中心主旨。
英語閱讀理解策略與技巧 篇3
一、強化基本技巧訓練
1、讀懂文章細節的訓練
對文章細節的理解,是學生基本理解能力的體現。學生讀不懂文章細節的主要原因在於:第一,不會分析長句、難句;第二,不理解代詞的指代內容:第三,不懂詞性、詞義的變化。針對這些因素,教師在上閱讀課時就必須有的放矢。進行有效的針對性訓練:
(1)長句、難句分析。學生在閱讀中經常會遇到長句和難句,大多數學生對這類句子存在恐懼感溶易造成閱讀障礙,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閱讀時先找出這類句子,抄寫在本子上,然後分析句中的主語、謂語、賓語及非謂語、從句等成分,最後將該句譯成漢語。日積月累,學生就養成了分析長句和難句的習慣並掌握了分析這類句子的技巧。
(2)代詞的指代分析。學生在閱讀中往往會遇到一些含有代詞的句子,如果學生明白代詞的指代內容,那麼,句中之意就顯而易見了。所以,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教師應該教會他們如何分析代詞的指代內容,養成敏捷的思維習慣,掌握閱讀技巧。
(3)詞性、詞義轉化猜測。英語單詞的詞性、詞義變化多端,需要根據不同的語境進行判斷、猜測。因此,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應該訓練學生根據句子成分判斷詞性,根據語境判斷詞義的能力。堅持長久的訓練,定會大有收獲。
2、讀懂文章主旨大意的訓練
在閱讀一些說明文、議論文時,經常會遇到一些關於判斷文章標題、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的試題。讀記敘文時,有時也會遇到排列順序的試題。主旨大意題主要測試學生的全面理解與概括能力,提問的內容可能是全文的大意,也可能是某段的段落大意,一般不易在文中找到答案。
常見以下幾種設問方式: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age is that.
The passage ismainly about.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is.
From the passagewe can learn conclude that.
這些試題測試學生是否抓住文章主旨大意,領會文章中心思想。這要求學生要有很強的歸納、概括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也離不開經常的訓練。
(1)加標題訓練。閱讀題大多沒有標題,在指導閱讀時,教師應要求學生在閱讀完文章後,給文章加標題。加標題訓練,其實就是找出文章的中心主題句,所以加標題訓練也就是找中心主題句的訓練。
(2)劃分層次訓練。找出主題句後,並不等於完全讀懂文章大意。還應該讀懂該文章談到的多層意思,這就要求閱讀者首先要讀懂各自然段的中心意思,然後再進行歸納。這樣就能夠清楚地分出文章的層次,完全領會文章大意。
(3)辨認重要事實的訓練。在記敘文和某些說明文、議論文的閱讀中,我們需要弄清一些主要事實,以達到明確文章大意的目的。這種訓練是閱讀中必不可少的。訓練可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在閱讀中以句子的形式寫下重要事實:第二步。以時間或以步驟等順序排列這些事實。
3、讀懂深層含義的訓練
深層含義是指文中一些需要想像的`抽象概念:作者的態度和意圖:全文的邏輯關系。這是一種難度比較大的訓練。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教師可以分以下幾方面進行訓練。
(1)換句訓練。對於需要發揮想像力才能讀懂的抽象概念,教師可以把有關句子抽出,進行改寫。這種換句訓練,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想像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2)作者意圖猜測訓練。讀完文章後,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問題:
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passage?
Whom does the authorwrite for?
What's the background of the passage?
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來了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訓練他們判斷語境,猜測有關事實的能力。
(3)邏輯推測訓練邏輯推測訓練包括四種內容:數量推測、年月推測、故事結局推測、人物關系推測。前兩種屬於數字推測後兩種屬於邏輯推理。進行邏輯推理訓練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學生分組討論。
4、進行快速閱讀的訓練
衡量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尺度是閱讀速度。如果一個學生閱讀速度太慢,即使理解正確,也不能說明他閱讀能力強。《英語教學大綱》明確規定:高中學生的閱讀速度是每分鍾60~70個單詞。因此,教師可以按大綱要求,進行限時訓練。可精選5篇文章,讓學生在40分鍾內完成。每周至少進行兩次限時閱讀訓練。閱讀旨在提高閱讀速度。閱讀速度的提高取決於一定的閱讀技巧。所以,教師要在限時閱讀中培養學生以下快速閱讀技巧:
(1)視讀。用眼睛掃描文章內容,按意群理解句子的意思。看文章時。禁止學生朗讀、默讀、逐詞讀或用手、筆指著讀,因為看文章比讀文章的速度快。
(2)猜測詞義。學生看文章時,經常會因遇到生詞而緊張,影響閱讀情緒。其實,可以採用「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的策略,放鬆心情,根據上下文或語法知識猜測詞義。
(3)抓整體。閱讀時,應把注意力放在整篇文章上,不要過多地考慮每個單詞、短語或單句的意思,否則很難在短時間內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豐富文化背景知識
學生對世界的認識。對人文、歷史、地理、科技、體育、衛生、環境、生活、習俗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知識的多寡直接影響對文章理解的水平。學生的非語言信息也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每個學生都必須有意識地排除非語言障礙,利用各種途徑充實自己的背景知識。現有的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較為豐富的閱讀材料,題材多樣,主要涉及科學技術、天文地理、環境保護、人文歷史、自然災害、醫療保護和飲食文化等。在使用教材時,學生不僅要注意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還要注意文章所提供的信息。了解和掌握相關的常識,還應鼓勵學生泛讀各類有助於增長見識的課外讀物。
三、注意閱讀篇目題材形式特徵
文章的題材主要有:科技小品、說理小品、新聞報道、人物傳記、短篇故事、史地文化、幽默小品和圖形表格。不同題材往往有各自的寫作方法和語言表達方式。學生若不了解題材,閱讀就會帶有盲目性。在學習和閱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文章的題材特徵,掌握不同題材的閱讀方法,從而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的准確性。以新聞報道的題材為例,這類文章有非常明顯的特點:
(1)主題突出。文章的第一句話或第一段即是對整篇文章的高度概括。
(2)要點明顯。寫作即要求五個「W」(when,where,who,whathow)的表述一目瞭然。但命題時往往不會幾點俱全,而需要考生根據已提供的幾個「W」,以及各「W」之間的聯系去推出未知的「W」,同時也不會排除對細節的理解。學生可根據這兩個特點,較快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細節,從而較快地作出正確判斷。
總之,提高閱讀能力需要日積月累的訓練,但是如果學生講究閱讀策略,閱讀方法得當,快速的提高也是可能的。
;⑻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理論 現代閱讀理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閱讀是人類獲得知識和信息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英語學習者要掌握作為第二語言的英語的完整的系統知識,閱讀是最重要的有效途徑。中小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在聽說讀寫全面訓練的基礎上,要「側重培養閱讀能力」。《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指出:高中英語課程應強調在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得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搭局力。
一、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我國傳統的英語教學是在自下而上模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閱讀教學重視詞彙知識和語法的講解和傳授,輕視語用能力的培養,過分拘泥於字、詞、句知識的教學,而忽略了語篇層次的教學。課堂上過分強調教材及教師的權威,忽視學習者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學了十幾年英語仍然不能夠有效地閱讀外文書,很多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教學大綱的要求相差甚遠。現代閱讀理論對找出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對策,幫助學生有效地提高閱讀能力大有裨益。
二、三種閱讀模式理論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閱讀理解過程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並且提出了一些較為正式的閱讀過程模式。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以下三種閱讀模式理論。
1自下而上模式(Down-up Model)
高夫(Gou小)於1972年提出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用以描述從看到文字元號到理解文字意義為止的整個閱讀過程。該模式強調把材料作為信息輸入,閱讀者從字母和單詞的辨認開始,不斷進行信息組合,完成閱讀活動;但是忽略了一系列影響閱讀過程的語境因素,把閱讀過程當作一種純粹的語言知識的應用活動。
2自上而下模式(Up-down Model)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Goodman(1967)和Smith(1971)提出了一個心理語言學的閱讀模式,稱為「自上而下模式」。該理論強調高層次閱讀過程對低層次閱讀過程的絕對指導作用。上世紀80年代後期,這一模式受到相互作用模式的挑戰。
3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Approach)
1977年,美國人工智慧專家魯梅哈特(D.E.Rumelhart)發表了「Towards all Interactive Modal of Reading」一文。這種閱讀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強調閱讀理解既是語言文字的處理過程,又是閱讀者已有背景知識的運用和處理過程。
此外,圖式閱讀理論(schema Theory)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圖式理論這一心理學的概念是由魯梅哈特等人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圖式是人頭腦中存在的知識單位,是人們已有的各種知識的總和以及與此相聯系的認知格局和模式,是對過去體驗和反應的一種能動的結合。閱讀理解實質上就是閱讀者利用自己的圖式對閱讀材料進行的一種積極思維過程,是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被激活的背景知識與閱讀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圖式理論從認知的角度去探究閱讀過程的本質,從根本上改變了把閱讀教學視為單純的認詞釋義的傳統模式,對閱讀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閱讀理論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結合上述閱讀理論,反思目前的教學現狀,高中英語教師茄枝岩在閱讀教學中須將知識教學與篇顫御章結構、文化背景的教學融合在一起,並開展閱讀技巧、閱讀策略等方面的指導,用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1加強詞彙教學,提高詞彙教學和詞彙學習效率
根據交際法的觀點,教師要教給學生相當數量的認知詞彙(recognition vocabMary)和應用詞彙(proction vocabulary)以保證學生能夠參加交際活動。要教給學生多少詞彙,新課程標准作了明確的規定。這兒談到的recognition vocabulary實際上就相當於我們所說的理解詞彙,proction vocabulary就是我們所說的掌握詞彙。分清要求,區別對待,有利於教師在詞彙教學上避免盲目性,加強針對性,既要學好基本詞彙以保證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鞏固。也要學到認知詞彙以保證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和交際活動的需要。
2認知閱讀策略的重要性,開展閱讀策略教學
閱讀策略指閱讀者為了解決某一個具體的問題而採取的某種手段或方法。《英語課程標准》對閱讀策略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例如,能進行獨立閱讀,有選擇、有效地使用參考資源。此外還提出了「能根據閱讀目的和文段的不同,調整閱讀速度和方法」等基本要求。大量研究表明,運用閱讀策略有利於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開展閱讀策略教學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在閱讀過程中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和要求,採取不同的閱讀策略應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具體到概括的順序進行閱讀。常見的閱讀策略有:
(1)略讀(Skimming Reading)
略讀又稱大意閱讀,就是迅速閱讀以獲取全文的大意,對全文有個總的印象。略讀時,只需要讀一些選擇的句子,以了解文章大意。也可以讀斜體詞、劃線詞、文章的標題或副標題、釋義等,無須讀每個句子。
(2)跳讀(Scanning Reading)
跳讀是另一種快速閱讀方法。我們通常採用瀏覽的方式以求迅速地查找出某一具體的細節或信息,如時間、日期、號碼、人名、事件等。為達到理想的瀏覽效果,我們事先應十分清楚自己所想要查找的是什麼或哪些東西,在瀏覽過程中,我們應把全部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這些搜尋目標上,不受無關內容的干擾。
(3)細讀(Careful Reading)
細讀由稱研讀(Study Reading),其主要目的是把握文章的細節。為了透徹領會文章的主旨,必須弄清有助於發展或論證中心思想的重要事實或細節。這些事實或細節能使我們更深刻地領會中心思想。它們可能證明一個論點或者表明各種觀點之間的關系。
(4)評讀(Critical Reading)
評讀要求我們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觀念對文章的思想內容以及寫作技巧進行分析和評估。它實際上也是閱讀者的一種再創造的思維過程。
3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指導學生的閱讀方法
所謂閱讀技巧,也就是在理解和鑒賞某一閱讀過程中所需要的一系列手段和方法。Barter(1968)認為,閱讀技巧主要有五種:(1)理解字面的意義;(2)能對材料要旨進行重新組織;(3)推理能力;(4)評價;(5)欣賞。在這些閱讀技巧的培養中,開展某些需要創造性思維的閱讀活動所需要的技巧和方法的培養尤為重要。如用英、美人的邏輯思維方式進行閱讀和思考,進行推測,猜測大意,總結文章中心主旨,進行改寫、重述,選擇概括性或細節性閱讀,寫讀書日誌等。提高閱讀速度則是以上深層閱讀技巧和方法的基礎和保證。可以採取多種方式,利用略讀和跳讀等閱讀策略,進行閱讀速度的訓練。
4加強閱讀教學中的文化滲透,重視學生文化背景 知識的積累
文化背景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對信息的接受和對文章的理解。有的學生對英語知識掌握得很好,有時卻仍然看不懂文章。Alpteken(1993)認為英語學習中對英語文化掌握得越充分扎實,就越有利於學生把握英語語言技能。2001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英語課程標准》明確了「把文化意識的培養作為中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要求,充分肯定了文化教學在中學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從而積累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非常必要和重要。實際教學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充分認識交際文化和文化差異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
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不僅是教會學生掌握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文化與人類社會活動的語言發展密不可分。同時,文化和語言有時相互聯系,離開特定文化背景的語言是不存在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對一種自然語言所負載的文化意蘊及多層次背景有相當的了解,是成功習得這種語言的必要條件。
(2)加強課文閱讀教學中跨文化信息的輸入
要提高英語閱讀水平,就必須重視跨文化信息的輸入。教學過程要堅持介紹文章作者生平、故事和事件文化歷史背景及其他相關文化背景知識,解釋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理解困難的句子。這些努力會對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感受文化差異,消除閱讀障礙有很大的幫助。另外,我們現在的高中英語教材中就有大量的有關西方文化的內容,教這些課文就是一種直接跨文化知識的傳授,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聯系,補充一些與課文相關而課文沒有提及到的知識,甚至可以與母語文化中相關內容進行比較,使學生對同一個主題文化有更全面、系統的認識。
(3)重視文化差異背景下台理邏輯思維的訓練
學習英語的中國學生在進行閱讀英語文章時,常常會不知不覺將本民族的文化或習慣套用或強加到所學語言當中,從而產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可能認識一篇文章中所有的詞語,也能夠分析文章的篇章結構,但是就是不解其意,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對西方國家文化的理解。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應抓住一些典型閱讀材料進行分析,使學生適應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環境,培養正確的邏輯思維,從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4)在閱讀教學中發掘詞彙文化意向和文化涵義
詞彙是語言學習的基礎,足夠的詞彙量是成功閱讀的前提。詞彙的「量」固然重要,但對詞彙的「質」的要求不可忽視。漢英兩種語言有各自不同的語用功能和語義結構,閱讀中對一個詞僅憑字面理解產生的偏差可能會導致對文章某一個事實或現象的誤解。讓學生熟悉那些和漢語相應詞彙有不同文化內涵或外延的英語詞彙,這對於閱讀理解層次的提高大有好處。
5擴大閱讀量,進行課外閱讀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僅靠課堂上的45分鍾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還得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其中比較好的方式就是閱讀英文報紙。英文報紙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作用有:(1)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習慣;(2)培養學生英語審美能力;(3)培養學生對詞語的知覺;(4)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了確保課外閱讀的效果,可以要求學生閱讀後寫讀書筆記,教師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檢查。
總之,高中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養成每天閱讀英語的習慣,在閱讀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閱讀策略、技巧、方法,參照不同文化背景和語境中語言的運用,在潛移默化中,你會感覺到你的英語閱讀能力在逐漸地提高。
(責任編輯劉永慶)
⑼ 淺談外語閱讀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啟示
淺談外語閱讀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啟示
本文主要介紹和分析了外語閱讀教學中的三種模式,並結合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實踐, 闡釋了互動式模式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用的啟示。
一、閱讀模式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認知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的興起,閱讀理論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先後出現了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及互動式閱讀模式。這些模式試圖描述閱讀過程中閱讀者處理信息時伴隨的心理變化過程。
自下而上閱讀模式把閱讀過程看成一個直線形的被動的解碼過程,即讀者通過對字母、單詞、短語及句子之間銜接的識別,重新構建作者要表達的意思。這是一種知識性閱讀,閱讀只依賴閱讀材料本身所呈現的信息,其注意力放在識別和辨認課文中的詞、句和語法等表層結構和意義特徵上。
自上而下閱讀模式注重語篇和語義的理解。這種閱讀模式強調讀者已有知識在閱讀中的作用,認為有效的閱讀在於用語篇信息中盡可能少的線索作出准確的判斷,閱讀不是被動地接受文本信息,而是讀者積極利用已有的語義知識、背景知識、語境知識等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如猜測、驗證、修正、繼續推斷等。
交互性閱讀模式,認為閱讀不是單純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過程,而是兩者相互作用的處理過程。閱讀過程是運用多種信息和知識對文本進行解讀的過程,意義不僅來於文本,而且來於讀者對文本的解讀,是文本的表層結構和讀者對文本涉及話題背景知識之間不斷交互作用的結果。這一理解過程是非線性的,是雙向、主動的加工、處理信息的互動過程,是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這種閱讀模式不僅要求讀者對文本的意義進行解釋和推理,還要求讀者結合文本字面的詞語、句型結構,以及語言結構之間的相互關系來確認假設,強化聯系,建立理解。
二、理論背景
交互模式與圖式理論緊密相關。現代圖式論認為圖式是指儲存在人的記憶里的知識結構(Adams and Collins),這個結構有不同的等級,較為抽象的知識處於較高層次,而比較具體的知識位於下層,當下層圖式被具體化時,高一級的圖式便被激活。閱讀理解是讀者頭腦中的圖式和文本信息交互作用的過程,當讀者將記憶中的圖式與文本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聯系起來並使之相匹配時,就能理解語言材料的內容。互動式模式既重視運用圖式知識進行預測、推斷高層次知識,又強調低層次的迅速解碼能力,在實際閱讀過程中兩種能力可以互為補充。根據圖式理論,閱讀的最有效的模式就是互動式模式———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模式的結合。“交互性”閱讀模式有以下主要特點:(一)閱讀是多種認知技能並用的一種動態的活動過程。這種閱讀過程強調自然、真實、互動的學習體驗。(二)強調閱讀技能培養的綜合性。閱讀作為語言和信息的主要輸入來源,需要利用聽、說、寫等綜合技能交流思想、意見和信息,“交互性”閱讀過程必須是語言整體性的運用過程。(三)閱讀能力只能通過閱讀行為本身才能得到提高。強調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體驗學習的觀念。
交互性閱讀模式不是某種一成不變的模式,它是一種處於不斷發展和更新中的閱讀理論,它吸收了兩個模型的優勢,具有更高的包容性、嚴密性和條理性。它使閱讀過程由單向走向雙向,使閱讀教學理論由單一走向綜合,已經成為閱讀研究的主流。
三、閱讀模式對外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根據交互模式理論基礎,在閱讀教學的三個步驟——預讀( pre-reading)、閱讀(while-reading)和後讀 (post-reading)中運用互動式模式有如下啟示:
(一)提高語言知識水平,構建完好的語言信息符號系統。Goodman認為,讀者在閱讀時,要憑借三個語言信息符號系統:表音、詞音和符號;句法結構、語言結構和語法;語義或意義構成方面的因素。閱讀教學中,要激活有關的圖式,學習者首先必須具備相當的語言知識。如果語言知識欠缺就會造成“自下而上”的閱讀方式受阻,也就談不上“相互作用”和“雙向交流”閱讀活動了。只有達到一定的語言水平,學習者才能與文本發生意義上的聯系。Clarke 和Silberstein曾提出語言頂標 (language ceiling)概念,認為語言頂標較低的讀者理解文本的能力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William 提出,學習者必須能同時增加自己看到就懂的詞彙即:主動詞彙(active vocabulary),增強自己對文本中常見句型和修辭方式進行識別的能力,否則,再好的閱讀策略和技巧都不起作用。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習者建立豐富的語言圖式( linguistic schema),即努力提高學生識別詞彙、習語以及語法結構的能力。
(二)累積各種圖式,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閱讀不是一個單純吸收信息的消極過程,而是讀者運用已有的語言知識和非語言知識, 結合文字信息進行理解的積極過程。因此,影響讀者閱讀能力的重要因素除語言知識外,還有非語言知識(或非視覺信息),即內容圖式。互動式閱讀過程離不開圖式知識,外語學習者累積的各種知識越多,自然越有利於獲取新的知識。圖式分為三種類型: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結構圖式。一般來講,我國英語教學注重學生的語言圖式,而對內容圖式與結構圖式重視不夠。因此,閱讀教師應在通過語篇分析,幫助學生積累結構圖式的同時,向學習者介紹與文本內容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以便在學習者的頭腦中建立豐富的非語言知識,幫助他們減少閱讀障礙, 促使自上而下閱讀渠道的暢通。
(三)培養良好的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語言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習者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根據自己的.特點,創造性地培養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習慣。良好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習慣非常重要,外語教師有必要幫助培養學習者的諸如預測、快讀、詞義猜測等閱讀方法和閱讀習慣,去除指讀、有聲朗讀、唇讀和默讀、回讀等不良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習慣。
(四)增強積極參與意識,主動與作者進行雙向交流。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是積極的參與者,始終進行著對文本的信息加工和意義推測。為了使語言交際取得成功,作者往往使用各種手段,力求向讀者表明自己的意圖,以求得到讀者對篇章信息進行正確的推理。例如,一篇好文章的作者會通過標題、 段落中心句、 篇章的開頭和結尾等位置進行最大限度的明示,以期讀者做出對該文章中心大意的最大限度的推理。預測、 快讀、 猜測詞義等閱讀技能與策略都需要讀者的積極參與,以及與作者進行雙向交流。
四、結論
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實例向學生展示正確的閱讀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主動地建立互動式閱讀方式,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能起到促進作用。最後,需要指出的是,互動式閱讀模式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它會受到課堂教學時間和學生語言水平的限制,所以如果採用分級的教學方法,把層次不同的學生,編在不同的班裡,就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Adams,M.J. and A. Collins.A schema-theoretic view of reading [A].In R. O. Freedle (Ed.).Norwood, N. J. Ablex,1979.
[2]Clarke,M.A.& S.Silberstein.To ward a Realization of Psycholinguistic Principles in the ESL Reading Class[J]. Language Learning,1977,(1).
[3]Goodman, K. S.“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s Guessing Game”[A].In H. Singer & R.Ruddell (eds.).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 [C].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1976.
[4]Williams, R.Top ten principles for teaching reading [J].ELT Journal,1986,(6).
[5]束定芳,庄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⑽ 國外研究現狀國外研究過讀思達嗎
一、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的關鍵概念
(一)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2017)(以下簡稱《標准》)指出,高中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是為了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是構成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
(二)「讀·思·達」教學法
「讀·思·達」教學法(teaching method of 「reading, thinking and expressing」)的內涵是:教學過程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過程是閱讀、思考、表達的過程,閱讀、思考、表達是教學的三個基本環節、步驟和流程。「讀·思·達」教學法是指以讀為導向的讀思達模式、以思為導向的讀思達模式、以達為導向的讀思達模式。「讀」是基礎和前提,「思」是關鍵和核心,「達」是提升和鞏固。「讀思達」三者有機統一,保持和諧關系,缺失任何一個要素一個環節,都會使學習及其功能受損。
「讀·思·達」教學法的英語學科性特性是:英語語感:讀一讀/聽一聽,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英語閱讀+英語思考+英語表達=英語學習/教學。學生經過用英語進行閱讀、用英語進行思考、用英語進行表達這三個相對完整的學習環節,把英語知識轉化、內化為英語素養。「讀·思·達」教學法以學生學習為本位,讓英語核心素養在課堂中真正落地。
(三)語篇教學
語篇(Discourse)是實際使用的語言單位,是交流過程中的一系列連續的語段或句子所構成的語言整體,從功能上來說,它相當於一種交際行為。構成語篇的語段或句子各成分之間在形式上是銜接的,在語義上是連貫的。語篇可以是對話,也可以是獨白,它包括書面語,也包括口語。語篇能夠確定語言運用的場景和具體的語境,體現語言的表意功能,同時又能反映語言成分之間的相互聯系,因此可以作為話題教學的背景。《標准》強調,「在開展對主題意義探究的活動中,語篇不僅為學生發展語言技能和形成學習策略提供語言和文化素材,還為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供平台」。
語篇教學(Topic Discourse Teaching)是相對於以詞彙和句子結構為中心的教學而言的,提倡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從篇章的角度理解和把握所學語言材料。語篇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能用目的語來交流思想,包括文化背景、認知等方面的知識。語篇教學不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還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
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與語篇教學密不可分。在閱讀教學中,語篇教學從理解整篇內容入手,運用所學語言和知識游覽和捕捉重要語言線索,對所讀文章獲得一個總體印象,然後分段、語篇找出中心思想和重要信息,對語篇功能和結構進行深層次的理解思考。在寫作教學中,語篇教學通過寫作活動鞏固詞彙語法,強調寫作過程是一定情景下實現一定的交際功能的語篇創作過程。所以在語篇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
(四)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
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以特定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整體呈現的語言材料的教學,其核心思想在於創設有效高中英語話題語境,置教學於具體話題語篇語境中,置語言運用於具體話題語篇情境中。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是基於英語教材話題和語篇,指導學生解讀體驗學習話題語篇,發掘體驗話題知識的交際意義與語篇意識,創設話題語言情境,結合學生的經驗而有效開展的話題語篇教學活動,倡導教師基於語篇整合話題知識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二、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的理論基礎
《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的理論依據是《標准》倡導的英語學習活動觀、認知理論和「窄式閱讀」理論。
(一)英語學習活動觀
《標准》基本理念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著力提高學生學用能力。標准倡導指向學科核心的英語學習活動觀,認為教師設計的英語學習活動應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使學生通過學習理解(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應用實踐(Applying and Practising)、遷移創新(Transferring and Creating)等一系列容語言、文化、思維為一體的活動,獲取、闡釋和評判語篇(Discourse)意義,表達個人觀點、意圖和情感態度,分析中外文化異同,發展多元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提高英語學習能力和運用能力。
(二)認知理論
認知理論是「讀·思·達」教學法的理論基礎。認知理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是建立在格式塔心理學的基礎上的,在這種意義上也被稱為「場的理論」。認知心理學將認知過程看成一個由信息的獲得、編碼、貯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連續的認知操作階段組成的按一定程序進行信息加工的系統。信息的獲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刺激信息。信息的編碼是將一種形式的信息轉換為另一種形式的信息,以利於信息的貯存和提取、使用。信息的貯存就是信息在大腦中的保持。信息的提取就是依據一定的線索從記憶中尋找所需要的信息並將它取出來。信息的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對新信息進行認知加工。認知加工理論認為,認知輸入、認知加工、認知輸出三個環節構成完整的認知過程。同樣,閱讀、思考、表達三個環節構成完整的學習過程。這兩條主線相互對應,其中,認知輸入、認知加工、認知輸出分別對應求知慾望、探究慾望、表現慾望,前者是「讀·思·達」教學法的顯性要素,後者是「讀·思·達」教學法的隱性要素。
(三)「窄式閱讀」理論
美國著名語言教育家克拉申在1981年提出了窄式閱讀的概念,窄式閱讀指學習者通過閱讀同一風格、同一主題或某位作家的多部作品來提高閱讀能力的一種策略(reading on the same topic, books by the same author, and/or in the same genre)。克拉申認為教師可以採取專題性原則引入窄式閱讀的方法設計教學內容。窄式閱讀有利於增加學習者閱讀的趣味性,使輸入的語言材料既有趣又相關,有利於語言的習得與輸出。窄式閱讀的優越性表現在:同一主題的文章在詞彙的使用上有不斷地重復,能促進閱讀者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習得句法結構並記憶詞彙,並運用相關詞彙進行寫作。
三、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的現狀與研究的價值
(一)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與研究的價值
1.一些學者探索實施「讀·思·達」教學法
全國優秀教師余文森教授指出閱讀、思考、表達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分為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三種。他在第九屆基礎教育改革論壇中指出「讀·思·達」教學法讓學生的學習在課堂真實發生;讓核心素養在課堂真正落地。認為「讀·思·達」教學法的內涵是面向所有學科、學段的通式教學法、基本教學法,學科閱讀+學科思考+學科表達=學科學習/教學。余文森教授認為閱讀的本質/功能是認知輸入和信息吸收。從個體發展角度講,閱讀是一個人精神發展的根基,閱讀決定一個人思想的高度和發展的潛力。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是教育的根基性工作。思考的本質/功能是加工、建構,教學的根本任務是通過知識或以知識為媒介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和鑒賞力。使用語言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能夠決定一個人發展的潛力。表達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也是最有影響力的能力。
其他一些學者探索實施「讀思達」教學法或「讀思言」教學法。學者王福瑞探究「讀思達」教材分析模型建構與實踐策略,從課程資源開發、整合與生成的角度,以「讀思達」教材分析思想為指導,探索建構「讀思達」教材分析模型,並探究運用這一模型分析教材的有效策略。學者黃遠振、蘭春壽探討英語讀思言的隱喻意象與教學互見,指出英語讀寫教學的讀思言指的是閱讀、思維和書寫,讀思言教學流程包括讀的互見、思的互見、言的互見;教學互見過程就是師生相互學習、互惠共生的過程。學者黃遠振、黃睿進行英語深讀教學讀思言模型構念與實踐研究,指出讀思言構念具有簡潔性、靈活性與可復制性優勢。學者許華華進行「讀—思—言」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反思與探究。
2.國內外一些學者探索實施基於語篇的教學研究
國外一些學者認為通過語篇可以實現語言的交際。系統功能語法指出語言是語義潛勢系統網路,它能夠實現概念、人際和謀篇三方面的功能;語言的交際是通過語篇而不是通過句子來實現。功能主義語篇教學理論認為,語言教學是語篇教學,它以篇章為中心。應該當代語言家韓禮德和哈桑把語篇定義為具有功能的語言。有人認為,四個階段構成一個完整的寫作過程,第一階段是建構話語范圍知識,第二階段是建立語篇模式,第三階段是合作創造語篇,第四階段是獨立創作語篇。哈蒙德的語言模式為語篇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認為語篇是任何語言交際模式的最里層,是實現語義功能的手段。也有人指出,語言在本性上是語篇敏感的。
國內一些學者探索實施基於語篇的教學研究。學者何慧仙探討語篇分析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學者李莉進行高中英語閱讀「語篇思維」教學實踐研究,從「讀解—探究—創生」三個環節設計教學,培育學生的批判性、邏輯性以及創造性思維。學者陳濤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實施語篇分析策略,從呈現、泛讀、精讀、復述等方面探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語篇分析的實施。學者吳圓圓探討語篇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構建。學者曲國紅從語篇層面談高考英語讀後續寫教學,結合具體的讀後續寫教學實例,提出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文章、提供科學的閱讀內容、重點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等培養學生讀後續寫能力的策略。學者姜麗萍探索通過英語語篇教學培養高中學生思維品質的策略。學者邢文駿、張復海探討基於主題和語篇的高三英語復習,指出有效提高高三英語課本復習,應做到基於學情,突出學生主體實踐性;基於主題整合教學,鞏固提高知識與能力;基於語篇,指向真實語言應用。學者劉紅麗探索以語篇為依託,話題為載體的高三英語第一輪詞彙復習策略。學者徐繼田探究基於語篇與話題的詞彙教學模式。這些研究合理設計具有情境性的語篇,從判斷辨析、邏輯思維和拓展創新等方面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二)選題意義及研究價值
英語教學要體現語篇意識,是英語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是語言教學有效達成的重要途徑。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意識指導課堂,可為原本或有或無關聯的高中英語語言點的教學提供一個平台,從整體入手,展現給學生完整的英語話題語篇概念,通過有意義的英語話題語篇輸入來激活有意義的英語話題語篇輸出,從而把詞言的習得和語用能力的培養融為一體。語篇教學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和聽說能力。
國內許多高中英語課堂存在走程序、教學不深入的現象,這種教學不利於學生對語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不利於學生對語篇內容的思考與表達。因此,針對在教學實踐中高中英語傳統的詞篇教學方式和教學缺乏整合的現象,為了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進行英語語篇閱讀、語篇思考、語篇表達,我們反復思考: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如何整合運用教材話題進行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鑒於上述考慮,我們嘗試實施課題《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思考在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分析語篇教學的優勢,整合運用話題語篇,運用「讀·思·達」教學法,在語篇情境下進行話題教學。
在教學實踐中嘗試把語篇與高中英語話題教學結合起來,在語篇教學中引導學生注意學習語境、語用、語篇意義,幫助學生在交際中創造性地使用話題語篇,引導學生在語篇學習中掌握與運用話題知識,促進學生的語言習的和語言輸出,從而達到話題語篇教學的目的。因此,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如何整合運用教材話題進行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很有實踐意義。
四、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的目標、內容與創新之處
(一)研究的目標、內容與重點
研究目標:努力探索在新高考、新要求、新對策背景下,在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基於「讀·思·達」教學法,聚焦探索形成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的策略。
主要研究內容與重點: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對高中學生進行話題語篇教學實踐操作。
關鍵問題: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能否活化高中英語語篇教學?能否提高教學效果?
問題假設: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能提高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二)主要觀點與創新之處
主要觀點: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基於「讀·思·達」教學法,結合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根據高中英語教材中的主要話題進行有系統性和針對性的語篇教學研究,把話題知識教學與相關話題的教材單元語篇或教材外語篇教學結合起來,使語篇教學不脫離教材,且能體驗按話題教學的優勢。圍繞「運用話題知識進行語篇閱讀、運用話題知識進行語篇思考、運用話題知識進行語篇表達」,採用「讀·思·達」教學法,培育學科核心素養;力圖構建一個學生樂學的話題語篇學習環境,使教、學、用三結合;突出語用、突出能力、突出學習英語話題語篇的目的——有效的應用。
創新之處:(1)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採用「讀·思·達」教學法,教師整合話題語篇,指導學生運用話題知識進行語篇閱讀、運用話題知識進行語篇思考、運用話題知識進行語篇表達,契合《標准》英語學習活動觀提倡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因此,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具有實踐性和創新性。(2)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具有如下優勢:一是話題相關知識在不同語篇中多次復現,與記憶的規律相符合;二是採用「讀·思·達」的話題教學方式,教師指導學生把話題知識運用到話題語篇閱讀、話題語篇思考與話題語篇寫作中,實現運用話題知識完成以讀促思、以讀促寫和以思促寫、以寫促讀的目的,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
註:本文為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課程研究中心2020年開放課題「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項目編號:KCZ202009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