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語閱讀 » 國外學者對英語課外閱讀的研究

國外學者對英語課外閱讀的研究

發布時間: 2023-07-08 12:32:32

① 淺談外語閱讀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啟示

淺談外語閱讀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啟示

本文主要介紹和分析了外語閱讀教學中的三種模式,並結合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實踐, 闡釋了互動式模式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用的啟示。

一、閱讀模式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認知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的興起,閱讀理論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先後出現了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及互動式閱讀模式。這些模式試圖描述閱讀過程中閱讀者處理信息時伴隨的心理變化過程。
自下而上閱讀模式把閱讀過程看成一個直線形的被動的解碼過程,即讀者通過對字母、單詞、短語及句子之間銜接的識別,重新構建作者要表達的意思。這是一種知識性閱讀,閱讀只依賴閱讀材料本身所呈現的信息,其注意力放在識別和辨認課文中的詞、句和語法等表層結構和意義特徵上。
自上而下閱讀模式注重語篇和語義的理解。這種閱讀模式強調讀者已有知識在閱讀中的作用,認為有效的閱讀在於用語篇信息中盡可能少的線索作出准確的判斷,閱讀不是被動地接受文本信息,而是讀者積極利用已有的語義知識、背景知識、語境知識等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如猜測、驗證、修正、繼續推斷等。
交互性閱讀模式,認為閱讀不是單純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過程,而是兩者相互作用的處理過程。閱讀過程是運用多種信息和知識對文本進行解讀的過程,意義不僅來於文本,而且來於讀者對文本的解讀,是文本的表層結構和讀者對文本涉及話題背景知識之間不斷交互作用的結果。這一理解過程是非線性的,是雙向、主動的加工、處理信息的互動過程,是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這種閱讀模式不僅要求讀者對文本的意義進行解釋和推理,還要求讀者結合文本字面的詞語、句型結構,以及語言結構之間的相互關系來確認假設,強化聯系,建立理解。
二、理論背景
交互模式與圖式理論緊密相關。現代圖式論認為圖式是指儲存在人的記憶里的知識結構(Adams and Collins),這個結構有不同的等級,較為抽象的知識處於較高層次,而比較具體的知識位於下層,當下層圖式被具體化時,高一級的圖式便被激活。閱讀理解是讀者頭腦中的圖式和文本信息交互作用的過程,當讀者將記憶中的圖式與文本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聯系起來並使之相匹配時,就能理解語言材料的內容。互動式模式既重視運用圖式知識進行預測、推斷高層次知識,又強調低層次的迅速解碼能力,在實際閱讀過程中兩種能力可以互為補充。根據圖式理論,閱讀的最有效的模式就是互動式模式———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模式的結合。“交互性”閱讀模式有以下主要特點:(一)閱讀是多種認知技能並用的一種動態的活動過程。這種閱讀過程強調自然、真實、互動的學習體驗。(二)強調閱讀技能培養的綜合性。閱讀作為語言和信息的主要輸入來源,需要利用聽、說、寫等綜合技能交流思想、意見和信息,“交互性”閱讀過程必須是語言整體性的運用過程。(三)閱讀能力只能通過閱讀行為本身才能得到提高。強調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體驗學習的觀念。
交互性閱讀模式不是某種一成不變的模式,它是一種處於不斷發展和更新中的閱讀理論,它吸收了兩個模型的優勢,具有更高的包容性、嚴密性和條理性。它使閱讀過程由單向走向雙向,使閱讀教學理論由單一走向綜合,已經成為閱讀研究的主流。
三、閱讀模式對外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根據交互模式理論基礎,在閱讀教學的三個步驟——預讀( pre-reading)、閱讀(while-reading)和後讀 (post-reading)中運用互動式模式有如下啟示:
(一)提高語言知識水平,構建完好的語言信息符號系統。Goodman認為,讀者在閱讀時,要憑借三個語言信息符號系統:表音、詞音和符號;句法結構、語言結構和語法;語義或意義構成方面的因素。閱讀教學中,要激活有關的圖式,學習者首先必須具備相當的語言知識。如果語言知識欠缺就會造成“自下而上”的閱讀方式受阻,也就談不上“相互作用”和“雙向交流”閱讀活動了。只有達到一定的語言水平,學習者才能與文本發生意義上的聯系。Clarke 和Silberstein曾提出語言頂標 (language ceiling)概念,認為語言頂標較低的讀者理解文本的能力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William 提出,學習者必須能同時增加自己看到就懂的詞彙即:主動詞彙(active vocabulary),增強自己對文本中常見句型和修辭方式進行識別的能力,否則,再好的閱讀策略和技巧都不起作用。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習者建立豐富的語言圖式( linguistic schema),即努力提高學生識別詞彙、習語以及語法結構的能力。
(二)累積各種圖式,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閱讀不是一個單純吸收信息的消極過程,而是讀者運用已有的語言知識和非語言知識, 結合文字信息進行理解的積極過程。因此,影響讀者閱讀能力的重要因素除語言知識外,還有非語言知識(或非視覺信息),即內容圖式。互動式閱讀過程離不開圖式知識,外語學習者累積的各種知識越多,自然越有利於獲取新的知識。圖式分為三種類型: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結構圖式。一般來講,我國英語教學注重學生的語言圖式,而對內容圖式與結構圖式重視不夠。因此,閱讀教師應在通過語篇分析,幫助學生積累結構圖式的同時,向學習者介紹與文本內容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以便在學習者的頭腦中建立豐富的非語言知識,幫助他們減少閱讀障礙, 促使自上而下閱讀渠道的暢通。
(三)培養良好的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語言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習者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根據自己的.特點,創造性地培養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習慣。良好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習慣非常重要,外語教師有必要幫助培養學習者的諸如預測、快讀、詞義猜測等閱讀方法和閱讀習慣,去除指讀、有聲朗讀、唇讀和默讀、回讀等不良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習慣。
(四)增強積極參與意識,主動與作者進行雙向交流。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是積極的參與者,始終進行著對文本的信息加工和意義推測。為了使語言交際取得成功,作者往往使用各種手段,力求向讀者表明自己的意圖,以求得到讀者對篇章信息進行正確的推理。例如,一篇好文章的作者會通過標題、 段落中心句、 篇章的開頭和結尾等位置進行最大限度的明示,以期讀者做出對該文章中心大意的最大限度的推理。預測、 快讀、 猜測詞義等閱讀技能與策略都需要讀者的積極參與,以及與作者進行雙向交流。
四、結論
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實例向學生展示正確的閱讀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主動地建立互動式閱讀方式,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能起到促進作用。最後,需要指出的是,互動式閱讀模式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它會受到課堂教學時間和學生語言水平的限制,所以如果採用分級的教學方法,把層次不同的學生,編在不同的班裡,就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Adams,M.J. and A. Collins.A schema-theoretic view of reading [A].In R. O. Freedle (Ed.).Norwood, N. J. Ablex,1979.
[2]Clarke,M.A.& S.Silberstein.To ward a Realization of Psycholinguistic Principles in the ESL Reading Class[J]. Language Learning,1977,(1).
[3]Goodman, K. S.“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s Guessing Game”[A].In H. Singer & R.Ruddell (eds.).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 [C].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1976.
[4]Williams, R.Top ten principles for teaching reading [J].ELT Journal,1986,(6).
[5]束定芳,庄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

② 國外研究現狀國外研究過讀思達嗎

一、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的關鍵概念

(一)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2017)(以下簡稱《標准》)指出,高中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是為了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是構成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

(二)「讀·思·達」教學法

「讀·思·達」教學法(teaching method of 「reading, thinking and expressing」)的內涵是:教學過程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過程是閱讀、思考、表達的過程,閱讀、思考、表達是教學的三個基本環節、步驟和流程。「讀·思·達」教學法是指以讀為導向的讀思達模式、以思為導向的讀思達模式、以達為導向的讀思達模式。「讀」是基礎和前提,「思」是關鍵和核心,「達」是提升和鞏固。「讀思達」三者有機統一,保持和諧關系,缺失任何一個要素一個環節,都會使學習及其功能受損。

「讀·思·達」教學法的英語學科性特性是:英語語感:讀一讀/聽一聽,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英語閱讀+英語思考+英語表達=英語學習/教學。學生經過用英語進行閱讀、用英語進行思考、用英語進行表達這三個相對完整的學習環節,把英語知識轉化、內化為英語素養。「讀·思·達」教學法以學生學習為本位,讓英語核心素養在課堂中真正落地。

(三)語篇教學

語篇(Discourse)是實際使用的語言單位,是交流過程中的一系列連續的語段或句子所構成的語言整體,從功能上來說,它相當於一種交際行為。構成語篇的語段或句子各成分之間在形式上是銜接的,在語義上是連貫的。語篇可以是對話,也可以是獨白,它包括書面語,也包括口語。語篇能夠確定語言運用的場景和具體的語境,體現語言的表意功能,同時又能反映語言成分之間的相互聯系,因此可以作為話題教學的背景。《標准》強調,「在開展對主題意義探究的活動中,語篇不僅為學生發展語言技能和形成學習策略提供語言和文化素材,還為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供平台」。

語篇教學(Topic Discourse Teaching)是相對於以詞彙和句子結構為中心的教學而言的,提倡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從篇章的角度理解和把握所學語言材料。語篇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能用目的語來交流思想,包括文化背景、認知等方面的知識。語篇教學不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還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

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與語篇教學密不可分。在閱讀教學中,語篇教學從理解整篇內容入手,運用所學語言和知識游覽和捕捉重要語言線索,對所讀文章獲得一個總體印象,然後分段、語篇找出中心思想和重要信息,對語篇功能和結構進行深層次的理解思考。在寫作教學中,語篇教學通過寫作活動鞏固詞彙語法,強調寫作過程是一定情景下實現一定的交際功能的語篇創作過程。所以在語篇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

(四)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

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以特定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整體呈現的語言材料的教學,其核心思想在於創設有效高中英語話題語境,置教學於具體話題語篇語境中,置語言運用於具體話題語篇情境中。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是基於英語教材話題和語篇,指導學生解讀體驗學習話題語篇,發掘體驗話題知識的交際意義與語篇意識,創設話題語言情境,結合學生的經驗而有效開展的話題語篇教學活動,倡導教師基於語篇整合話題知識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二、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的理論基礎

《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的理論依據是《標准》倡導的英語學習活動觀、認知理論和「窄式閱讀」理論。

(一)英語學習活動觀

《標准》基本理念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著力提高學生學用能力。標准倡導指向學科核心的英語學習活動觀,認為教師設計的英語學習活動應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使學生通過學習理解(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應用實踐(Applying and Practising)、遷移創新(Transferring and Creating)等一系列容語言、文化、思維為一體的活動,獲取、闡釋和評判語篇(Discourse)意義,表達個人觀點、意圖和情感態度,分析中外文化異同,發展多元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提高英語學習能力和運用能力。

(二)認知理論

認知理論是「讀·思·達」教學法的理論基礎。認知理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是建立在格式塔心理學的基礎上的,在這種意義上也被稱為「場的理論」。認知心理學將認知過程看成一個由信息的獲得、編碼、貯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連續的認知操作階段組成的按一定程序進行信息加工的系統。信息的獲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刺激信息。信息的編碼是將一種形式的信息轉換為另一種形式的信息,以利於信息的貯存和提取、使用。信息的貯存就是信息在大腦中的保持。信息的提取就是依據一定的線索從記憶中尋找所需要的信息並將它取出來。信息的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對新信息進行認知加工。認知加工理論認為,認知輸入、認知加工、認知輸出三個環節構成完整的認知過程。同樣,閱讀、思考、表達三個環節構成完整的學習過程。這兩條主線相互對應,其中,認知輸入、認知加工、認知輸出分別對應求知慾望、探究慾望、表現慾望,前者是「讀·思·達」教學法的顯性要素,後者是「讀·思·達」教學法的隱性要素。

(三)「窄式閱讀」理論

美國著名語言教育家克拉申在1981年提出了窄式閱讀的概念,窄式閱讀指學習者通過閱讀同一風格、同一主題或某位作家的多部作品來提高閱讀能力的一種策略(reading on the same topic, books by the same author, and/or in the same genre)。克拉申認為教師可以採取專題性原則引入窄式閱讀的方法設計教學內容。窄式閱讀有利於增加學習者閱讀的趣味性,使輸入的語言材料既有趣又相關,有利於語言的習得與輸出。窄式閱讀的優越性表現在:同一主題的文章在詞彙的使用上有不斷地重復,能促進閱讀者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習得句法結構並記憶詞彙,並運用相關詞彙進行寫作。

三、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的現狀與研究的價值

(一)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與研究的價值

1.一些學者探索實施「讀·思·達」教學法

全國優秀教師余文森教授指出閱讀、思考、表達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分為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三種。他在第九屆基礎教育改革論壇中指出「讀·思·達」教學法讓學生的學習在課堂真實發生;讓核心素養在課堂真正落地。認為「讀·思·達」教學法的內涵是面向所有學科、學段的通式教學法、基本教學法,學科閱讀+學科思考+學科表達=學科學習/教學。余文森教授認為閱讀的本質/功能是認知輸入和信息吸收。從個體發展角度講,閱讀是一個人精神發展的根基,閱讀決定一個人思想的高度和發展的潛力。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是教育的根基性工作。思考的本質/功能是加工、建構,教學的根本任務是通過知識或以知識為媒介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和鑒賞力。使用語言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能夠決定一個人發展的潛力。表達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也是最有影響力的能力。

其他一些學者探索實施「讀思達」教學法或「讀思言」教學法。學者王福瑞探究「讀思達」教材分析模型建構與實踐策略,從課程資源開發、整合與生成的角度,以「讀思達」教材分析思想為指導,探索建構「讀思達」教材分析模型,並探究運用這一模型分析教材的有效策略。學者黃遠振、蘭春壽探討英語讀思言的隱喻意象與教學互見,指出英語讀寫教學的讀思言指的是閱讀、思維和書寫,讀思言教學流程包括讀的互見、思的互見、言的互見;教學互見過程就是師生相互學習、互惠共生的過程。學者黃遠振、黃睿進行英語深讀教學讀思言模型構念與實踐研究,指出讀思言構念具有簡潔性、靈活性與可復制性優勢。學者許華華進行「讀—思—言」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反思與探究。

2.國內外一些學者探索實施基於語篇的教學研究

國外一些學者認為通過語篇可以實現語言的交際。系統功能語法指出語言是語義潛勢系統網路,它能夠實現概念、人際和謀篇三方面的功能;語言的交際是通過語篇而不是通過句子來實現。功能主義語篇教學理論認為,語言教學是語篇教學,它以篇章為中心。應該當代語言家韓禮德和哈桑把語篇定義為具有功能的語言。有人認為,四個階段構成一個完整的寫作過程,第一階段是建構話語范圍知識,第二階段是建立語篇模式,第三階段是合作創造語篇,第四階段是獨立創作語篇。哈蒙德的語言模式為語篇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認為語篇是任何語言交際模式的最里層,是實現語義功能的手段。也有人指出,語言在本性上是語篇敏感的。

國內一些學者探索實施基於語篇的教學研究。學者何慧仙探討語篇分析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學者李莉進行高中英語閱讀「語篇思維」教學實踐研究,從「讀解—探究—創生」三個環節設計教學,培育學生的批判性、邏輯性以及創造性思維。學者陳濤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實施語篇分析策略,從呈現、泛讀、精讀、復述等方面探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語篇分析的實施。學者吳圓圓探討語篇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構建。學者曲國紅從語篇層面談高考英語讀後續寫教學,結合具體的讀後續寫教學實例,提出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文章、提供科學的閱讀內容、重點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等培養學生讀後續寫能力的策略。學者姜麗萍探索通過英語語篇教學培養高中學生思維品質的策略。學者邢文駿、張復海探討基於主題和語篇的高三英語復習,指出有效提高高三英語課本復習,應做到基於學情,突出學生主體實踐性;基於主題整合教學,鞏固提高知識與能力;基於語篇,指向真實語言應用。學者劉紅麗探索以語篇為依託,話題為載體的高三英語第一輪詞彙復習策略。學者徐繼田探究基於語篇與話題的詞彙教學模式。這些研究合理設計具有情境性的語篇,從判斷辨析、邏輯思維和拓展創新等方面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二)選題意義及研究價值

英語教學要體現語篇意識,是英語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是語言教學有效達成的重要途徑。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意識指導課堂,可為原本或有或無關聯的高中英語語言點的教學提供一個平台,從整體入手,展現給學生完整的英語話題語篇概念,通過有意義的英語話題語篇輸入來激活有意義的英語話題語篇輸出,從而把詞言的習得和語用能力的培養融為一體。語篇教學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和聽說能力。

國內許多高中英語課堂存在走程序、教學不深入的現象,這種教學不利於學生對語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不利於學生對語篇內容的思考與表達。因此,針對在教學實踐中高中英語傳統的詞篇教學方式和教學缺乏整合的現象,為了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進行英語語篇閱讀、語篇思考、語篇表達,我們反復思考: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如何整合運用教材話題進行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鑒於上述考慮,我們嘗試實施課題《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思考在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分析語篇教學的優勢,整合運用話題語篇,運用「讀·思·達」教學法,在語篇情境下進行話題教學。

在教學實踐中嘗試把語篇與高中英語話題教學結合起來,在語篇教學中引導學生注意學習語境、語用、語篇意義,幫助學生在交際中創造性地使用話題語篇,引導學生在語篇學習中掌握與運用話題知識,促進學生的語言習的和語言輸出,從而達到話題語篇教學的目的。因此,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如何整合運用教材話題進行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很有實踐意義。

四、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的目標、內容與創新之處

(一)研究的目標、內容與重點

研究目標:努力探索在新高考、新要求、新對策背景下,在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基於「讀·思·達」教學法,聚焦探索形成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的策略。

主要研究內容與重點: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對高中學生進行話題語篇教學實踐操作。

關鍵問題: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能否活化高中英語語篇教學?能否提高教學效果?

問題假設: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能提高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二)主要觀點與創新之處

主要觀點: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基於「讀·思·達」教學法,結合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根據高中英語教材中的主要話題進行有系統性和針對性的語篇教學研究,把話題知識教學與相關話題的教材單元語篇或教材外語篇教學結合起來,使語篇教學不脫離教材,且能體驗按話題教學的優勢。圍繞「運用話題知識進行語篇閱讀、運用話題知識進行語篇思考、運用話題知識進行語篇表達」,採用「讀·思·達」教學法,培育學科核心素養;力圖構建一個學生樂學的話題語篇學習環境,使教、學、用三結合;突出語用、突出能力、突出學習英語話題語篇的目的——有效的應用。

創新之處:(1)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採用「讀·思·達」教學法,教師整合話題語篇,指導學生運用話題知識進行語篇閱讀、運用話題知識進行語篇思考、運用話題知識進行語篇表達,契合《標准》英語學習活動觀提倡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因此,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具有實踐性和創新性。(2)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具有如下優勢:一是話題相關知識在不同語篇中多次復現,與記憶的規律相符合;二是採用「讀·思·達」的話題教學方式,教師指導學生把話題知識運用到話題語篇閱讀、話題語篇思考與話題語篇寫作中,實現運用話題知識完成以讀促思、以讀促寫和以思促寫、以寫促讀的目的,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

註:本文為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課程研究中心2020年開放課題「基於『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項目編號:KCZ2020094)研究成果。

③ 國內外對英語連讀的研究現狀

國外外語學習策略研究始於20 世紀60 年代,受認知心理學發展的影響極大。最先進行學習策略研究的是Aron Carton。1966 年,在Carton 出版的The Method of Inference in Foreign Language Study 一書中,他首次提到不同的外語學習者運用不同的推理方法學習,開了外語學習策略研究之先河。
第 1 頁
1.1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學習策略研究的初期階段
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Rubin 和Naiman 等。繼Carton 之後,Rubin 開始著手研究成功外語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在此階段,人們主要是研究成功外語學習者的共同特徵,曾確定了一些成功外語學習者的共同特徵。Rubin 指出:外語學習者在心理特徵和學習方法上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1]。Naiman 等把學習策略與認知風格、個性、智力、語言潛能、態度等方面結合起來進行研究[2]。初期階段的學習策略研究從宏觀的角度,在方法和研究成果上都給後來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也存在兩個缺陷:第一,通過實際觀察/問卷和訪談調查等手段發現的學習策略盡管數量很多,但並不全面,也不系統。很多學習策略從外部是無法觀察到的,而學習者也很難准確地描述自己所使用的學習策略。第二,沒有理論指導,我們就不能肯定哪些是基本的學習策略,哪些是輔助性的,也不清楚學習策略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

④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理論 現代閱讀理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閱讀是人類獲得知識和信息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英語學習者要掌握作為第二語言的英語的完整的系統知識,閱讀是最重要的有效途徑。中小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在聽說讀寫全面訓練的基礎上,要「側重培養閱讀能力」。《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指出:高中英語課程應強調在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得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搭局力。

一、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我國傳統的英語教學是在自下而上模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閱讀教學重視詞彙知識和語法的講解和傳授,輕視語用能力的培養,過分拘泥於字、詞、句知識的教學,而忽略了語篇層次的教學。課堂上過分強調教材及教師的權威,忽視學習者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學了十幾年英語仍然不能夠有效地閱讀外文書,很多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教學大綱的要求相差甚遠。現代閱讀理論對找出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對策,幫助學生有效地提高閱讀能力大有裨益。

二、三種閱讀模式理論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閱讀理解過程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並且提出了一些較為正式的閱讀過程模式。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以下三種閱讀模式理論。

1自下而上模式(Down-up Model)
高夫(Gou小)於1972年提出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用以描述從看到文字元號到理解文字意義為止的整個閱讀過程。該模式強調把材料作為信息輸入,閱讀者從字母和單詞的辨認開始,不斷進行信息組合,完成閱讀活動;但是忽略了一系列影響閱讀過程的語境因素,把閱讀過程當作一種純粹的語言知識的應用活動。

2自上而下模式(Up-down Model)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Goodman(1967)和Smith(1971)提出了一個心理語言學的閱讀模式,稱為「自上而下模式」。該理論強調高層次閱讀過程對低層次閱讀過程的絕對指導作用。上世紀80年代後期,這一模式受到相互作用模式的挑戰。

3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Approach)
1977年,美國人工智慧專家魯梅哈特(D.E.Rumelhart)發表了「Towards all Interactive Modal of Reading」一文。這種閱讀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強調閱讀理解既是語言文字的處理過程,又是閱讀者已有背景知識的運用和處理過程。
此外,圖式閱讀理論(schema Theory)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圖式理論這一心理學的概念是由魯梅哈特等人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圖式是人頭腦中存在的知識單位,是人們已有的各種知識的總和以及與此相聯系的認知格局和模式,是對過去體驗和反應的一種能動的結合。閱讀理解實質上就是閱讀者利用自己的圖式對閱讀材料進行的一種積極思維過程,是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被激活的背景知識與閱讀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圖式理論從認知的角度去探究閱讀過程的本質,從根本上改變了把閱讀教學視為單純的認詞釋義的傳統模式,對閱讀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閱讀理論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結合上述閱讀理論,反思目前的教學現狀,高中英語教師茄枝岩在閱讀教學中須將知識教學與篇顫御章結構、文化背景的教學融合在一起,並開展閱讀技巧、閱讀策略等方面的指導,用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1加強詞彙教學,提高詞彙教學和詞彙學習效率
根據交際法的觀點,教師要教給學生相當數量的認知詞彙(recognition vocabMary)和應用詞彙(proction vocabulary)以保證學生能夠參加交際活動。要教給學生多少詞彙,新課程標准作了明確的規定。這兒談到的recognition vocabulary實際上就相當於我們所說的理解詞彙,proction vocabulary就是我們所說的掌握詞彙。分清要求,區別對待,有利於教師在詞彙教學上避免盲目性,加強針對性,既要學好基本詞彙以保證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鞏固。也要學到認知詞彙以保證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和交際活動的需要。

2認知閱讀策略的重要性,開展閱讀策略教學
閱讀策略指閱讀者為了解決某一個具體的問題而採取的某種手段或方法。《英語課程標准》對閱讀策略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例如,能進行獨立閱讀,有選擇、有效地使用參考資源。此外還提出了「能根據閱讀目的和文段的不同,調整閱讀速度和方法」等基本要求。大量研究表明,運用閱讀策略有利於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開展閱讀策略教學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在閱讀過程中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和要求,採取不同的閱讀策略應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具體到概括的順序進行閱讀。常見的閱讀策略有:
(1)略讀(Skimming Reading)
略讀又稱大意閱讀,就是迅速閱讀以獲取全文的大意,對全文有個總的印象。略讀時,只需要讀一些選擇的句子,以了解文章大意。也可以讀斜體詞、劃線詞、文章的標題或副標題、釋義等,無須讀每個句子。
(2)跳讀(Scanning Reading)
跳讀是另一種快速閱讀方法。我們通常採用瀏覽的方式以求迅速地查找出某一具體的細節或信息,如時間、日期、號碼、人名、事件等。為達到理想的瀏覽效果,我們事先應十分清楚自己所想要查找的是什麼或哪些東西,在瀏覽過程中,我們應把全部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這些搜尋目標上,不受無關內容的干擾。
(3)細讀(Careful Reading)
細讀由稱研讀(Study Reading),其主要目的是把握文章的細節。為了透徹領會文章的主旨,必須弄清有助於發展或論證中心思想的重要事實或細節。這些事實或細節能使我們更深刻地領會中心思想。它們可能證明一個論點或者表明各種觀點之間的關系。
(4)評讀(Critical Reading)
評讀要求我們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觀念對文章的思想內容以及寫作技巧進行分析和評估。它實際上也是閱讀者的一種再創造的思維過程。

3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指導學生的閱讀方法
所謂閱讀技巧,也就是在理解和鑒賞某一閱讀過程中所需要的一系列手段和方法。Barter(1968)認為,閱讀技巧主要有五種:(1)理解字面的意義;(2)能對材料要旨進行重新組織;(3)推理能力;(4)評價;(5)欣賞。在這些閱讀技巧的培養中,開展某些需要創造性思維的閱讀活動所需要的技巧和方法的培養尤為重要。如用英、美人的邏輯思維方式進行閱讀和思考,進行推測,猜測大意,總結文章中心主旨,進行改寫、重述,選擇概括性或細節性閱讀,寫讀書日誌等。提高閱讀速度則是以上深層閱讀技巧和方法的基礎和保證。可以採取多種方式,利用略讀和跳讀等閱讀策略,進行閱讀速度的訓練。

4加強閱讀教學中的文化滲透,重視學生文化背景 知識的積累
文化背景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對信息的接受和對文章的理解。有的學生對英語知識掌握得很好,有時卻仍然看不懂文章。Alpteken(1993)認為英語學習中對英語文化掌握得越充分扎實,就越有利於學生把握英語語言技能。2001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英語課程標准》明確了「把文化意識的培養作為中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要求,充分肯定了文化教學在中學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從而積累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非常必要和重要。實際教學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充分認識交際文化和文化差異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
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不僅是教會學生掌握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文化與人類社會活動的語言發展密不可分。同時,文化和語言有時相互聯系,離開特定文化背景的語言是不存在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對一種自然語言所負載的文化意蘊及多層次背景有相當的了解,是成功習得這種語言的必要條件。
(2)加強課文閱讀教學中跨文化信息的輸入
要提高英語閱讀水平,就必須重視跨文化信息的輸入。教學過程要堅持介紹文章作者生平、故事和事件文化歷史背景及其他相關文化背景知識,解釋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理解困難的句子。這些努力會對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感受文化差異,消除閱讀障礙有很大的幫助。另外,我們現在的高中英語教材中就有大量的有關西方文化的內容,教這些課文就是一種直接跨文化知識的傳授,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聯系,補充一些與課文相關而課文沒有提及到的知識,甚至可以與母語文化中相關內容進行比較,使學生對同一個主題文化有更全面、系統的認識。
(3)重視文化差異背景下台理邏輯思維的訓練
學習英語的中國學生在進行閱讀英語文章時,常常會不知不覺將本民族的文化或習慣套用或強加到所學語言當中,從而產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可能認識一篇文章中所有的詞語,也能夠分析文章的篇章結構,但是就是不解其意,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對西方國家文化的理解。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應抓住一些典型閱讀材料進行分析,使學生適應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環境,培養正確的邏輯思維,從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4)在閱讀教學中發掘詞彙文化意向和文化涵義
詞彙是語言學習的基礎,足夠的詞彙量是成功閱讀的前提。詞彙的「量」固然重要,但對詞彙的「質」的要求不可忽視。漢英兩種語言有各自不同的語用功能和語義結構,閱讀中對一個詞僅憑字面理解產生的偏差可能會導致對文章某一個事實或現象的誤解。讓學生熟悉那些和漢語相應詞彙有不同文化內涵或外延的英語詞彙,這對於閱讀理解層次的提高大有好處。

5擴大閱讀量,進行課外閱讀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僅靠課堂上的45分鍾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還得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其中比較好的方式就是閱讀英文報紙。英文報紙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作用有:(1)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習慣;(2)培養學生英語審美能力;(3)培養學生對詞語的知覺;(4)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了確保課外閱讀的效果,可以要求學生閱讀後寫讀書筆記,教師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檢查。
總之,高中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養成每天閱讀英語的習慣,在閱讀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閱讀策略、技巧、方法,參照不同文化背景和語境中語言的運用,在潛移默化中,你會感覺到你的英語閱讀能力在逐漸地提高。

(責任編輯劉永慶)

⑤ 英語閱讀的認知觀論文

英語閱讀的認知觀論文

摘要: 英語閱讀過程中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對意義理解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指出,知識是構成英語閱讀能力的認知元素,是學習者解讀意義的媒介、技能和策略。信息的編碼與解碼是學習者運用知識准確理解語言、文化和情感意義的能動的認知過程。

關鍵詞: 知識;意義;英語閱讀;理解

引言

哲學家賴爾(Ryle G.)於1949年將知識區分為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識(proceral knowledge)[1]。後來認知心理學家加涅(Gagne RM.)和安德森(Anderson JR.)等把它們應用於人類的學習理論和認知理論研究。我國學者皮連生教授通過多年研究,提出了廣義知識理論。[2]他認為,知識分狹義知識和廣義知識。狹義知識僅指陳述性知識;而廣義知識包括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程序性知識是技能,是人們運用規則對外辦事的程序性知識,(即認知技能,cognitive skills和動作技能,motor skills)以及運用規則對內調控的程序性知識(即策略性知識strategic knowledge),是有關「如何做」的知識。

閱讀是一個信息加工過程。人們為研究這些問題進行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閱讀理論與模式:自下而上模式(the bottom-up model)、自上而下模式(the top-down model)、互動模式(interactive model)和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3]本文運用當代認知心理學廣義知識理論,從英語閱讀過程分析與討論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對學習者理解語言意義、文化意義以及情感意義的認知作用。

1 陳述性知識

閱讀是通過視覺感知語言符號後大腦處理、加工與理解信息意義的心理過程。[4]閱讀材料一般承載著三方面的信息:語言信息(詞彙、語法等語言結構)、文化信息(歷史、政治等)和情感信息(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因此,成功的閱讀意味著學習者能正確解讀閱讀材料中的語言意義、文化意義和情感意義。那麼,在英語閱讀認知活動中,陳述性知識對語言、文化和情感信息的編碼和解碼究竟起到了怎樣作用?

陳述性知識是人有意識掌握的、以命題(proposition)方式儲存在大腦中的事實、概念、或觀念構成的信息,是有關世界「是什麼」的知識。而命題是人們從事物的知覺信息中抽取出主要意義而忽略其細節特徵的一種表徵方式[5]。它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因此,學習者所獲取有關英語的陳述性知識反映出他們對英語語言及其文化規律性的認知結果。在英語閱讀認知活動中,學習者要理解閱讀材料的語言意義,必須提取頭腦中儲存的英語詞彙知識和語法知識(陳述性知識)。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理解某一詞語時,學習者會自動檢索自己陳述性記憶中的「心理詞典」( mental dictionary ),即首先激活陳述性記憶中的有關該詞的知覺以及該詞的所有含義,然後根據上下文做出選擇。比如:要准確理解「He lost the match and also lost the chance to play in the finals.」句中 「finals」的詞義時,學習者會自動激活該詞的所有含義:「最後的」、「決賽」、「期末考試」和「報紙每日發行的最後一版」,並能根據語境迅速確定「final」是「決賽」,而不是其他含義。可見,理解詞義首先需要具備詞彙知識。學習者的心理詞典內容越豐富,其提取詞義的速度就越快。同理,分析句子結構、理順詞句間復雜的`語法和邏輯關系離不開語法知識。要准確理解「He has built a mansion overlooking Lake Washington that he』s packed with high-tech gadgetry and TV monitors」 (徐小貞,《新世紀職高高專英語》,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這個句子,必須對這個結構較復雜的句子進行語法分析,理順「overlooking Lake Washington」和 「that he』s packed with high-tech gadgetry and TV monitors」與「mansion」之間的語法關系,即現在分詞短語和定語從句分別作名詞「mansion」的定語。

解讀語言意義需要語言知識;理解文化意義必須依賴文化背景知識。陳述性知識作為世界知識,它涉及英語語言知識和英語文化背景知識。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圖式(schema)是陳述性知識的綜合表徵形式,是對范疇(category)中的規律性進行編碼的一種形式(nderson R.C. & D. P. Pearson,1984)[6] 。圖式既是一種知識表徵形式,又是相互關聯的知識構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統,它是建立在個體經驗基礎上的、有層次的動態結構。比如,「打電話」的行為圖式包括摘機、撥號、問好、交談、告別和掛機一系列的動作程序。即便電話內容有所不同,但打電話的動作程序是大致相同的。圖式的這種結構性與程式性為讀者加工新信息提供了認知模式(cognitive model)和理解框架。安德森(Anderson,A.)和利恩奇(Lynch,T.)的聽力理解研究表明,聽者的意義建構是通過更廣泛的信息資源所獲得的,這種信息資源既包括圖式(schematic)知識又包括情境(contextual)知識[7]。這表明我們並不僅僅依賴於傳入耳中的語音性質來獲得意義,還必須運用大腦中儲存的圖式知識對輸入信息進行加工和意義建構。此外,圖式還可以解釋話語中詞彙的多義(polysemy)現象(Lehnert W.G.)。讀者讀到 「 The royal proclamation was finished. The king sent for his seal.」 這個句子時,之所以不會將句中的「seal 」(印章)誤解為 「海豹 」;是因為句中的「seal 」、「the royal proclamation」和「king 」屬於同一圖式。可見,圖式能幫助讀者消除歧義(ambiguity)、准確地提取詞義。就文體圖式而言,論說文有論說文的文體圖式;記敘文有記敘文的文體圖式,等等。英語新聞的編輯圖式(who、when、where、 what、why、how)無疑有助於學習者更迅速、准確地理解新聞的內容。安德森(Anderson .R. C.)認為,在閱讀理解中,圖式具有為同化新信息提供信息框架的作用。[8]讓我們看一段文字材料:

The procere is quite simple. First,you arrange things into different groups. Of course,one pile may be sufficient depending on how much there is to do. If you have to go somewhere else e to lack of facilities that is the next step,otherwise youare pretty well set. It is important not to overdo things. That is,it is better to do too few things at once than too many. In the short run this may not seem important but complications can easily arise. A mistake can be expensive as well. At first,the whole procere will seem complicated. Soon,however,it will become just another facet of life. It is difficult to foresee any end to the necessity for this task in the immediate future,but then one can never tell. After the procere is completed one arranges the materials into groups again. Then they can be put into their appropriate places. Eventually they will be used once more and the whole cycle will have to be completed. However,this is part of life.[9]

一般讀者看完後會覺得這段文字難以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主要是因為讀者沒有將新信息與自己頭腦中的圖式知識建立起有機聯系。如果將這段文字加上標題「Washing Clothes」, 這時讀者有關「洗衣服」的圖式就被激活,理解起來也就更容易、更准確。

另一方面,文化背景知識有助於學習者更好地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准確把握閱讀材料的文化意義。不同的閱讀材料涉及不同的內容,如政治、哲學、歷史、地理、教育、體育,民俗,等等。因此,我們難以想像一個對哲學知之甚微的讀者能看懂有關哲學的文章或書籍。從認知意義上說,學習者獲取的陳述性知識越豐富,在認知英語的過程中形成的英語語言與文化圖式就越多,其理解事物的能力就越強。語言學家努南(Nunan D.的研究也發現,在閱讀理解中,背景知識比語法知識起的作用更大。[10]

在解讀文本情感意義的過程中,陳述性知識以語言形式所承載的概念、命題的方式為學習者提供了分析、概括、綜合和推理的文字依據。學習者通過運用這些概念和命題來分析與理解作者的觀點或態度。比如,閱讀 「Two Kinds of Football」(李觀儀.《新編英語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這篇文章後,要求學生分析作者對足球運動的態度,並作出正確評價。要理解作者的態度,學生必須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找出作者對足球運動態度方面的信息,如「American football … is the American national sport」,「It excites tremendous enthusiasm」,「American football has a reputation of being a brutal and dangerous game. This reputation is not really deserved」,「Soccer games can now draw crowds of over 70 thousand in cities where baseball attracts a mere 20 thousand spectators」,「Soccer is being brilliantly promoted,like any other promising American proct」;然後進行分析、整合、概括和推斷;最終對作者的態度作出客觀、正確的評價:作者對足球運動持「贊成」態度。

綜上所述,在閱讀理解中,陳述性知識對學習者理解閱讀材料中的語言意義、文化意義和情感意義都起著重要的媒介或「橋梁」作用。然而,在意義理解的過程中,學習者僅有陳述性知識是不夠的,還需運用必要的閱讀技能與策略。

2 程序性知識

程序性知識對學習者閱讀技能與策略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程序性知識是運用規則做事的技能。就英語閱讀而言,這些「規則」主要指閱讀技能和閱讀策略(策略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的產生式「條件---行為」規則告訴我們,「規則支配行為」。只有滿足用規則做事的條件,才能實施與之相符合的行為。這說明在閱讀理解過程中,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是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要充分理解文本意義,學習者必須掌握有關英語閱讀技能與策略方面的陳述性知識,並能根據詞、句、篇不同層面的信息加工的需要靈活選擇與運用與之相符合的詞義提取技能、語句理解技能、篇章理解技能。如理解段落大意通常使用「主題句」(topic sentence)閱讀技能。就英語閱讀詞義理解技能來說,有構詞法、同義詞、反義詞、上下義、上下文、定義、解釋、重述、識別指代關系等。英語教學實踐證明,經過大量實際練習,這些技能不僅會日趨熟練,而且能有效地促進學習者對詞義的理解。

另一方面,作為閱讀策略,程序性知識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幫助學習者有效地設定閱讀目標、選擇閱讀技能等,以調節與監控他們分析、綜合、判斷、概括思維活動,提高意義理解的速度與質量。學習者知道英語閱讀技能方面的陳述性知識,但如果不能根據閱讀材料的性質和閱讀目標的需要靈活選擇合適的閱讀技能,這無疑會影響其閱讀理解。假如學習者的閱讀目標只是了解文章大意,那麼應選擇略讀(skimming)策略,然後對自己的略讀過程進行監控,即有意識地按照略讀的三個步驟進行閱讀——首先通讀文章的起始段和結尾段;然後細讀其他段落的主題句;最後瀏覽與主題句相關的信息詞。[11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英語閱讀能力是由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構成的(這里的『能力』指學習者通過獲取和運用知識所形成的能力,不包括能力的先天因素)。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在閱讀認知活動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但它們互相依賴、互相作用,共同促進學習者對語言、文化和情感意義的理解。

3 結語

本文運用廣義知識理論闡明了英語閱讀的認知觀:英語閱讀能力是由陳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識構成的。意義理解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詞義的理解離不開句子;語篇理解又以詞句的理解為支撐。意義理解的過程既有自下而上(bottom-up)的信息加工,又有自上而下(top-down)的信息加工。在英語閱讀認知活動中,知識既各司其職,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對學習者解讀文本意義起到了媒介、技能與策略的作用。廣義知識理論認為,英語閱讀理解不僅是學習者接受信息的過程,而且是他們運用知識主動加工信息、准確解讀文本的語言、文化和情感意義的認知過程。

參考文獻:

[1]賴爾,劉建榮譯.心的概念[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2]皮連生.智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Grabe,W.Currentdevelopment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research. TESOL,Quarterly 25(3),pp.375-406,1991.

[4]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5]Anderson,JR.1983.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Anderson,R.C. & Pearson,D.P.1984. A Schema-theoretic View of 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Carrell,Devine & Eskey(ed.)Intro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Anderson,A.and Lynch,T.1988.Listening.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8] 同 [5].

[9]Carroll,D.1986. Psychology of Language. Monterey,California:Brooks/Cloe Publishing Company.

[10]Nunan,D. 2001.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1] 程曉堂等.英語學習策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

⑥ 國外重視英語閱讀嗎

重視。美國學校重視閱讀是有悠久傳統的。美國學校的英語教學,相當於我們的語文教學,占絕大比例的就是閱讀一本又一本的原版著作。

⑦ 如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滲透文化教學

1. 小學英語進行文化意識滲透的必要性
1.1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 Sapir)在他的《語言》一書中指出:「語言的背後是有東西的,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語言背後的東西就是文化。文化是語言最重要的屬性之一,語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兩者交叉滲透。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結晶,它也是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文化的方方面面,從風俗習慣到歷史宗教,從物質文明到社會制度,從價值觀念到審美情趣等等。人類的知識和經驗是用語言來記載,風俗、習慣、行為方式等也要用語言來描述,社會制度、價值體系、信仰、世界觀等也需要用語言來表述,語言可以記錄文化各個層面的內容,它就像文化的一面鏡子,文化同時也影響著語言的發展,二者互相影響、密不可分。語言基本上是一種文化和社會的產品,因此它必須從文化和社會的角度去理解。即語言的變化反映文化的變化,同時文化的發展也影響著語言的變化,二者是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所以語言教學必然離不開文化教學。
1.2學習語言的目的
《英語課程標准》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有些教師認為小學英語教學內容極其有限,而中西文化差異的范圍又那麼廣泛,因此沒必要把功夫花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上。其實,這種觀點是極其片面的。學習語言的目的在於以它為工具進行人際交流與溝通,我們用英語這門外語交際自然涉及跨文化交際。要進行跨文化交際,不但要具備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為交際提供前提,同時語言的得體性也是很重要的方面。要想運用真實、地道的英語進行恰當、得體的交際,僅靠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具備了豐富的文化知識才能使交際得以順利進行,為成功交際提供保障。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注重對文化的滲透。
1.3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
無論是語言知識還是語言技能都無法脫離文化層面,單詞、短語、成語、句子、語篇等各個層面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比如:在教學PEP Book1 Unit4 We Love Animals時,一般我們都會用到:I like…這個句式。有個學生說:「I like pigs.」,不少學生都笑了出來,於是我便問了一些學生「What do you like?」不少學生特別是女孩子告訴我「I like cats.」於是我給他們解釋了一下,雖然pig在我國一般有著「好吃、懶做」的含義,是貶義的,而在西方卻是財富的象徵;相反cat在西方則指的是魔鬼的化身,如「She is a cat.」不是說她像貓一樣很可愛、很溫柔,其真正的含義是指她的心地很惡毒。經過了這番解釋後,學生們才恍然大悟。在和英語國家的人進行交流時,如果套用我們的文化,必然會導致交際的失敗。
1.4所學目的與文化意識的增強,促進小學生對本國文化的了解。
作為中國人,不論何時何地,都是應該把自己的祖國放在心中的。只有學好了自己本國的語言,了解了本國的文化,才能更好的理解外國的文化,才能更好的運用外語。因此,在進行外語文化的學習當中,我們應該自覺的將我國文化與英語國家的文化進行對比,了解兩中西文化的異同,加深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培養文化意識,逐步地讓學生形成跨文化意識。
1.5開放的信息社會,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勢在必行。
網路信息的飛速發展,世界各國經濟文化的頻繁交流,要培養適合二十一世紀的新型人才,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勢在必行。

2. 曾經的「英語文化」的課堂失誤
2.1顧此失彼,淡忘整體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曾經只把目光聚焦在語言的學習和傳授上,而忽略了語言背後所承載的文化。學生在閱讀時,常常是看了後面忘了前面,缺乏整體的把握,注意力只放在對孤立句子的理解上,縱使滿紙中英文注釋,可是對文章的整體意思還是不甚了解。因此,對於英語教師來說,最大的挑戰不在於語言和文化知識的講解,而在於如何將語言和文化融合成一個整體來講授。
2.2違背規律,機械操作
文化滲透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人類的生存環境就是一個浩如煙海的文化海洋。英語文化主要是指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風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英語文化知識的缺乏,會導致對英語現象的理解不深刻,甚至產生誤解;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往往習慣於中國文化的思維,遣詞不當或不得體,甚至出現語用失誤,使交流受阻,影響溝通與合作。我曾經使學生將初讀機械地分為:第一遍讀,畫出不認識的單詞,藉助音標把音讀正確;第二遍讀,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和句子,聯繫上下文理解或討論;第三遍讀,邊讀邊想: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麼?閱讀應是一個綜合的心智過程,美國學者W. S.格雷把閱讀的心理過程分為感知、理解、反應、綜合四步,這四步在每次的閱讀活動中都存在,只是側重不同。為了將課文讀通讀順,讓學生多讀幾遍本無可厚非,但像這樣違反認知規律,將讀的心理過程分化為幾個具體的學習目標分散到每次的閱讀活動中,將會妨礙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
2.3割裂文章,只抓重點
我有時只從語言學的角度單純強調語言符號系統開展教學,即語音、語法和詞彙教學;有的學生認為學習英語就是記生詞,學語法,念課文。這實際上只看到了語言的表象,會造成重知識輕能力的局面。作為教師,應該著眼於學生的文化意識的滲透和能力培養,著眼於實踐活動和技能掌握,逐步提高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不僅僅注重語言點、知識點的傳授,還有意識地讓學生感受、體驗、理解、接受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進而在教與學中實現不同文化的融合。

3. 滲透文化意識的措施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面對剛剛接觸英語的小學生,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文化交際意識,使他們能和不同背景文化的人進行日常交際呢?怎樣才能增加學生對異國文化的認識呢?我結合PEP英語教材,在把握適用性、適度性和階段性的前提下,通過與學生學習內容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因素,循序漸進地滲透文化意識。主要從以下六方面入手:
3.1創設環境,營造文化氛圍
非英語語言國家的兒童學習英語,最大的問題是缺乏英語語言環境,學生難以形成用英語進行思維的習慣,阻礙了英語學習。作為教師,我們要精心設置英語課堂環境,甚至形成開放的課堂環境,把學生帶出教室,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感悟多元文化。 在這個環境里,逼得每個人都要用英語去交流信息,這樣的「環境氣候」對於幫助學生養成英語思維的習慣是不可缺少的。
小學生喜歡動手和游戲,因此以游戲來吸引他們,以此產生對英語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和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從而提高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並能加深記憶。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學手段,創造一個文化語言環境,能使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體驗異國的文化氛圍。可以通過收集和利用一些有關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獲得較為直接的文化知識。
3.2激活教材內容,比較文化差異
在小學英語教材中有許多關於英語國家文化的內容,我們一定要結合課文進行教學,要求學生注意比較英美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異同,從而學會准確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其中我嘗試從以下方面入手:
3.2.1通過詞彙滲透文化意識
詞彙是語言中最活潑、最具生命力的成分;它最能體現社會的和時代的變化。英語詞彙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彙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彙本身做出主觀判斷。
如「dragon」一詞,在大多數西方國家,dragon是「邪惡」的象徵;而在漢語中,「龍」卻是古代帝王的標志。在教授單詞時我還列舉了西方國家中既是姓又是顏色的一些單詞,如White懷特(白色)、Black布萊克(黑色)、Green格林(綠色)等。最後我還補充了有趣的習語:black tea(紅茶),White House(白宮),black and blue(青一塊紫一塊的)。通過比較和補充這些知識,可讓學生一些顏色在西方文化中的涵義,減少學生受母語影響而造成的理解錯誤。
3.2.2通過課文滲透文化意識
小學英語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圍繞英語交際活動來展開的,這些內容可以體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課本和小學生的好奇、好動、好模仿等生理、心理特點,創設條件,為學生設置相應的語言環境,給他們提供「舞台」,讓他們開展角色表演,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語言的運用。
如有學生過生日,我設計場景,讓學生模擬購買生日禮物。抽簽決定誰擔任售貨員,誰擔任顧客。「Can I help you?」「I want a Teddy Bear for my friends. Today is his birthday.」「Do you like this one?」「Oh. Great. How much is it?」「Ten yuan,please.」買好禮物後,到小壽星「家」過生日,現場播放「Happy Birthday」歌曲。教材中適合角色扮演的任務還有很多,如祝賀,就醫,過節,旅遊等都可以通過學生參與,表演,體驗來完成。教師可以讓學生聽錄音,看短片,模仿原汁原味的語音語調。還可以讓學生觀察碟片或錄像中的輔助語言,讓他們咀嚼其中文化知識,樹立文化意識。
在教授「How nice!」時,要向學生滲透:在英語國家,當別人用「How nice!」誇獎你的東西時,你應爽快地回答:「Thank you!I』m very glad to hear that.」又如,在教「How old are you?」時,就應該適時告訴學生,中國人對年齡問題沒有太多的禁忌,但是要盡量避免向英語國家的人打聽他們的年齡,因為他們對這個問題很敏感。在他們眼裡,young代表生機、希望,old 則代表無用、累贅。「收入」、「去向」和「婚姻狀況」等問題也是他們不願隨便被問及的問題,因為他們認為這些都是個人隱私,不宜當成話題來談論。因此,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適時了解兩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差異,幫助學生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
3.2.3通過歌曲滲透文化意識
英語中有許多曲調優美、語言幽默的歌曲。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我精心挑選了幾首歌曲,讓學生聽聽、唱唱、動動、演演,在學習唱歌、學習語言的同時感受西方文化。在演唱《Old Macdonald》」一歌時,我讓學生分組輪唱,邊唱邊叫,這兒呱呱,那兒汪汪,小雞唧唧,老牛哞哞,豬仔嚕嚕,繞口令似的詞,越來越快的節奏,同學們唱得、笑得氣都喘不過來。在教學歌曲《There was an old lady》時,我先告訴學生,有位老太太吞吃了一隻蒼蠅,問學生老太太會怎麼樣,有的學生說她大概會死的。果然歌中就有這樣的歌詞。隨後,我讓學生想辦法救救她,學生們七嘴八舌,有人提出讓老太太吃蜘蛛。原來,接下去的歌詞大意是:為捉蜘蛛吞下小鳥,為捉小鳥吞下貓咪,為捉貓咪吞下小狗,為捉小狗吞下山羊,為捉山羊吞下老牛,在吞下老牛以後,老太太死了。當然,這是一首荒誕的歌,但其中體現出西方人的特有的幽默感,並在不知不覺中傳授了物物相剋的生物鏈知識。有些兒歌很好地體現了英語的語音語調和英語國家的文化特徵,如果將他們融入英語教學之中,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過程中學到語言,並感受到語言的文化內涵。
3.3 通過文化比較,滲透文化意識
英語如果能在比較中學習和運用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說打招呼吧,中國人見面很喜歡用「吃飯了嗎?」來互相問候,而若你對英美國家人士說這話,他們很可能會誤認為你要請他們吃飯,這就需要在教學時加以說明。
如PEP Book1 Unit1 中有一句話「Bye, Miss White!」,此時我告訴學生,這里的Miss是指女教師,英美國家習慣稱呼老師Sir,Mr.或Miss,而teacher是指職業,一般不作為稱呼語用。再如,在學到「How old are you?」時,我告訴學生,在中國打聽年齡很平常,但在國外問年齡,特別是問女士年齡時,她們往往會說「Sorry, it』s a secret.」,因為在西方人認為年齡、收入、等屬於個人隱私,隨意打聽顯得不禮貌。這些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是具體語境中影響交際的文化因素。通過兩種文化的比較,了解了英美國家的文化禁忌,我們才不至於陷入「雖能發音,卻不會說話(說話不得體)」的尷尬境地。教會學生講話並不難,教會學生說話得體卻不易。說話得體的關鍵在於幫助學生增加文化底蘊,增強文化交際意識。
3.4巧借節日文化,介紹背景知識
節日是兒童最喜歡的日子,東、西方各國都有各自的節日。我們開展以節日文化為主題的交際活動,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感受西方文化:我們經常舉行新年晚會、生日晚會、聖誕晚會、慶祝母親節和父親節等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主題活動中感受節日文化。
在新年聯歡會上,唱《Happy New Year》,製作賀卡互相祝福。在聖誕之夜活動中,讓學生聽聽歌曲《Silent Night》,體會聖誕的寧靜與祥和,然後許個心願再互贈禮品,感受友情和親情。西方有個Valentine』s Day(情人節),通常我們認為這是情人之間的特殊日子,忌諱向孩子提及,而我告訴學生:在英國等許多西方國家,人人可為此慶祝。並讓學生自製愛心卡,送給朋友、老師、父母或任何喜愛的人。同時我又不失時機地教唱《Valentine』s Day》,讓學生關愛自己身邊的人和動物、珍惜生命、珍惜生活。此刻情人節的含義已在現實生活中得到延伸。談到鬼,我們第一感覺就是陰森森、凄慘慘,令人毛骨悚然,但西方國家的鬼節(萬聖節,11月1日)前夕,即Halloween卻深受孩子的喜歡。10月31日,是傳說中去世的人回家的日子,那天各家各戶都在門前放置用南瓜做成的燈籠為鬼魂引路,模樣恐怖,孩子們裝扮成各種各樣的妖魔鬼怪,挨家挨戶敲門乞討。他們對主人說:「Trick or treat or something to eat?」主人將早已准備好的糖果、糕點送給孩子們。鬼節竟然能如此有趣、好玩,簡直令人不可思議,但學生聽後非常有興趣
3.5藉助直觀教學手段,體驗異國文化氛圍
使用電教手段這一現代數學手段,能突破時空的限制,克服文字元號過於抽象、單調的缺點,向學生傳遞形象生動、有趣的教學信息,擴大學生視野,豐富感性認識,有效地調動學生各個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增強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技術為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提供了海量的資源和靈活的教學手段。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熟悉和掌握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助於對語言的理解,更有助於提高英語交際的能力。因此,如何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了解英語國家人們的風俗習慣,是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遇到的一個棘手難題。而互聯網的教育網站里有大量的知識信息,使這個問題迎刃而解。我在網路上尋找並挑選適合學生閱讀的文化背景知識,下載到自己的文件夾,上課時利用多媒體直接將網頁展示在學生面前。例如我在為英語興趣小組選擇上課內容時,在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上下載了以下背景知識直接展示在學生面前:英國人見了面喜歡談天氣,這大概與該國天氣變化無常有關。學生對網路獲得的英語知識接受得快,掌握起來輕松。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掌握大大提高了語言學習的效率,幫助學生使用地道的英語進行交際,從而提高學生英語交際的能力。
3.6開拓第二課堂,拓寬文化視角
課堂教學之外,組織一些文化色彩比較濃厚的英語課外活動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對英語文化的興趣,使他們產生了解外國文化的願望。
本學期我承擔了我校英語團隊輔導員一職,我將我們的團隊活動定位為「文化大講堂」。每周三下午的活動過程中,我都會向我的隊員們介紹一些西方禮儀方面的內容,包括交談禮儀、飲食禮儀、拜訪禮儀、禮儀「禁忌」等等。這項活動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了解,同時也增進了對本民族文化的進一步了解和認識。並且隊員們我鼓勵大膽想像和創造,將一系列禮儀知識進行小品表演,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既學到了文化方面的知識,也增加了實踐的機會,起到了學以致用的良好效果。此外,我還提供一些書籍和資料,讓學生查閱某些重要節假日的來歷,了解各國人們是如何度過這些節日的,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西方文化。

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與整體關系。曾有位學者說過,一種語言必然深深紮根於該民族文化之中,它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任何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心態、思維方式等無不在其語言中體現出來,為了適應這個世界,為了更好的交流,我們即要掌握外語,又要掌握相關文化知識,才能充分展現交際功能。教學中的文化資源開發,生成,利用使學生形成對文化特有的敏感和洞查力,給了孩子學習語言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不是單純的語言交流,而能從簡單的語言交流中透露出某種文化氣息,讓孩子做語言的使者,做最自信的交流。

⑧ 國外小學英語閱讀現狀存在的問題

國外小學英語閱讀現狀存在閱讀資源少的問題。根據查閱相關公開資料信息得知,缺乏閱讀資源目前的英語教材或相關參考書中,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原創或有趣的英語閱讀材料很少。

熱點內容
曾在英語演講比賽獲得獎怎麼翻譯 發布:2025-08-29 13:40:04 瀏覽:274
狗英語怎麼翻譯器 發布:2025-08-29 13:25:09 瀏覽:623
在我的一生中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8-29 13:15:59 瀏覽:998
西班牙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8-29 13:09:37 瀏覽:366
所以得英語怎麼翻譯成英文 發布:2025-08-29 13:07:16 瀏覽:925
找不到翻譯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8-29 13:01:29 瀏覽:440
就一個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8-29 12:56:13 瀏覽:591
賦值變數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發布:2025-08-29 12:54:34 瀏覽:413
你要來和我們一起嗎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8-29 12:46:06 瀏覽:328
我們自己的的英語怎麼翻譯成英文 發布:2025-08-29 12:39:10 瀏覽: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