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英語閱讀策略研究
淺談高中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教學策略
論文關鍵詞:閱讀能力閱讀技巧英語教學
論文摘要: 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是高中英語教學培養的重點,如何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指導學生學生進行有效閱讀,幫助學生改進閱讀策略、掌握閱讀技巧是我們要研究的,最終的目的是要促進和提高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
英語閱讀理解題在高考中佔了40分,近幾年在高考卷中更多地強調對閱讀速度、知識面和理解能力的考查,試題變得越來越靈活,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歷史、人物、科普新聞等,形式也更加多樣化,有的甚至以廣告或圖表形式出現。很多學生一說到閱讀理解,心裡就發虛。因為他們常見到的閱讀理解不是太多詞不懂就是詞懂了,卻不知文章所雲;或者,文章大意抓住了題目卻答錯了,覺得英語實在是好難學。因此,廣大英語教師必須在閱讀速度、答題技巧、知識面的拓展上不斷訓練學生,使學生閱讀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逐漸提高,從而使學生高考成績的大幅提升成為可能。本文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談一點自己的做法,與同行交流。
一、目前導致高中生閱讀理解能力差的原因
1.學生閱讀的興趣低,動力不足
教師應選擇恰當的閱讀材料,不能讓學生見啥讀啥,教師應依據實際情況對閱讀材料進行認真的篩選並培養學生閱讀的速度。在選擇材料時應注意以下四點:(1)篇幅長度適中。高中生學習任務重,時間緊,能用於閱讀的時間較少,閱讀材料太長不但會耗掉較多的時間,而且容易使學生產生閱讀疲勞,從而失去閱讀興趣。(2).難易要適當。閱讀材料的生詞量一般不得超過3%。文章太難學生讀不懂就會失去信心。材料的難易度應遵循先易後難,逐步提高的原則。(3)題材、體裁要新穎多樣。這樣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可以使他們廣泛涉獵多方面的知識,擴大知識面,提高閱讀速度。(4)閱讀材料的思想性。教師應引導學生閱讀那些內容健康,讀了開頭想要快點知道結尾的有益材料,尤其是那些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能夠啟發他們思維、觸動他們靈魂的好文章。
2.學生的視幅有限
許多學生在閱讀理解過程中,試圖理解和記住所有的內容,習慣於逐字逐句地看,唯恐錯過某個細節,他們的視幅就在一個到幾個詞之間變化。而實際上閱讀過程就如同欣賞風景一樣,欣賞者所看到的應是全貌,而非局限於某個具體事物。有限的視幅遏制了學生閱讀的速度,因此教師平時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縱觀全文、擴大視幅的習慣。
3.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短時記憶力差
有的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短時記憶力差,結果,閱讀過程中他們常常前看後忘,所以不得不頻繁地回視,閱讀不能做到一氣呵成。有時甚至為集中攻破某部分的理解,他們的目光會停滯在這部分相當長一段時間,閱讀效率很低。還有很多學生在進行閱讀理解時,不能用英語思維,而是用中文思考,這樣做既降低了閱讀速度,又影響對文章的正確、全面理解。
二、提高高中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教學策略
1.狠抓詞彙,打好基礎
詞彙是語言學習的基礎。有了一定的詞彙量、才能提高閱讀速度,反過來,大量的閱讀又有助於擴大詞彙量,豐富語言知識,二者相輔相成。在學習生詞時,要盡可能地知道其多種屬性:詞性,讀音,詞義,概念,以及其所表達或使人聯想到的情感。做到詞不離句,循環記憶。
2.利用教材中的課文進行閱讀訓練,培養理解能力
英語教材中的課文就是閱讀理解的最佳訓練材料,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這些材料,將閱讀訓練、理解訓練貫穿於平時的教學中,使精讀與泛讀有機結合,強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對於一篇新的課文,教師可以先設置幾個問題,然後給學生15分鍾左右的時間快速閱讀,對照理解題,再按精讀要求,讓學生針對指定段落,自己找出重要的語言點,通過提問和小組討論,輔以教師的點撥,突破材料閱讀過程中的障礙,把握全文。在此過程中,泛讀和精讀完全由學生自己去完成,學生的能力在不斷的揣摩和感悟中得以提升,這就改變了過去教師一包到底的課堂格局,使學生得自主研讀能力得到了提高。
3.有效地開展課外閱讀
高中學生的課業是很繁重的,如果只是機械地將一些課外內容強行塞入他們手中,只會增加他們的負擔,引起他們的反感。要使學生的閱讀從被迫消極轉向主動積極。應按以下方法做:
1)有目的,有計劃的選擇閱讀材料。比如高一上學期是初、高中的過渡時期,學生的閱讀習慣仍然停留在初中階段。所以高一上半學期我使用初三的閱讀材料,而且側重那些故事性強的文章,從而適當的降低起點,減小坡度,盡可能使學生在同一起跑線上,增強他們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興趣。從高一的下半學期就開始使用高一上學期的閱讀材料,慢慢地使閱讀內容和課本同步。
2)課外閱讀最好採用限時閱讀。如果對學生做題的時間不加限制的話,就只能加重他們優柔寡斷,思維太慢,而不能適應新的`考試要求。同時長時間的做同一類型的練習,往往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所以要在限時閱讀時給學生選取不同類型的題目。平時可以舉行班內的小型競賽,對成績較好和進步較快的同學及時表揚和鼓勵,使每個學生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4.尊重原文,推理判斷
蒙田說過「,聰明人看到他應該看到的那麼多,而不是他能夠看到的那麼多」。這位文學大家勸導人們做事情處理問題時要多開動腦筋,一個句子的含義絕非所有組成單詞詞義的疊加。很多話語中還含有說話人的暗示意向或言外之音。因此,我們要通過信息綜合歸納,進行理解。這種反應能力,或稱之為悟性,越敏捷、越正確越好。這就得通過多讀來自然養成。深層次的理解更要尊重作者的觀點,去進行分析,推理和判斷。
5.注重習慣,提高效率
培養好的閱讀習慣是加快閱讀速度的先決條件。在閱讀中,好的讀者對所讀的材料有直接的印象。他們在看的同時,把所需的信息自然轉入大腦。而有人習慣將中英文對照來學習,他們對母語的依賴性太大。費時費力,增添了不必要的負擔。另一方面,閱讀時發聲,嘴唇 嚅 動,心中默念和一些不必要的手勢或動作,都應克服。
總之,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涉及學生的多方面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只有扎扎實實、腳踏實地地加以訓練,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不斷總結方法和技巧,在吃透文章的基礎上,科學推理,杜絕憑空臆想,隨意揣測,只有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才能不斷得到發展。
② 高中英語閱讀理解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技巧
英語的閱讀理解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量,也是我們很容易失分的地方。提高自己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能夠顯著提高自己的分數。那麼應該怎麼去提高呢?我們來探討一下。
1、英語閱讀正確流程
通過長時間的高考閱讀的研究和整理,我大體將目前學生的閱讀流程分為三類:
第一類:讀文章——做題目——回頭再讀文章
此為傳統方法,命中率高,但速度稍慢。優點是能夠迅速理解全文的主題脈絡,連貫地進行信息的排查,缺點是由於人的記憶力有限,很多細節在做題時已經忘卻,有不確定的地方仍需回到原文細細查找,尋找依據,耗時費力。這種方法的使用,需要較好的英文基礎外加優秀的強記能力,一般使用於高分段的學生。
不過,這種閱讀流程的效果不單純作用於考試,還可以切實提高英文閱讀水平,對同學們大學以後的學習大有幫助。所以這種閱讀順序,我推薦給高一高二的學生在平時的閱讀解題中大可以培養這種習慣,一方面確保准確率,第二穩步提升自己的英文閱讀實力,但對於高三的同學,這種方法有些欠妥。由於復習時間的緊張,我們最好摒棄掉此類閱讀習慣。
第二類:讀題目(題干+選項)—— 讀文章 —— 做題目
其實此類方法分兩種,一種是只看題不看選項,即大致看看問題,然後帶著問題再看文章;另一種是將題乾和所有選擇項看完,再看文章。第一種的優點是節約時間,缺點是由於不看選項,對於細節缺乏必要的把握,同樣要返迴文章找尋關鍵點,而且定位的時候沒有精確的坐標;第二個就相對而言科學很多,優點是明了要重點注意的目標信息,有很好閱讀的針對性,缺點是相對讀文章的時間少了,難免斷章取義缺少宏觀的把握,容易陷入干擾選項設置的陷阱之中。
對於高三的同學們,我還是建議多使用這種方法,方法雖有利弊,但對於時間緊張的你們,往往事半功倍。
第三類:讀主題——讀題目—— 讀全文——做題目
個人認為這種方法較以上兩種更為全面和嚴謹,而我在新東方的課堂的上也是建議給每位同學們練習這種方法,養成很好的閱讀習慣。
這種方法即先看懂各段首尾句或短文的第一段,大致明了文章的主題。此後細細地閱讀題干推敲選項的大致設置,思考作者的行文規律和命題者的出題陷阱,然後帶著已經在首尾句獲得的信息和在題目中假設的思路回頭進行有目的性的查找工作,准確率高且耗時相對較少。而我們現在的高考閱讀文章均取自國內外的英文刊物,少有命題組自行行文的類型,此類文章邏輯嚴謹,結構清晰,所以氣定神閑地先讀完各段的首句再耐心的推敲考題選項的設置,往往會直接將四個選支排除掉一個或兩個,這無疑對我們的解題幫助極大,減少了我們判斷的壓力輕松地將文章讀完。
高考閱讀雖錯綜復雜,但是只要你養成很好的閱讀習慣,加上一些必要的解題技巧是一定能征服它的。新東方流傳一句話「得閱讀者,得天下」,可見閱讀是高考的重中之重,所以讓我們一起努力吧,征服閱讀,戰勝高考。
2、英語閱讀理解怎麼做
1.首段和尾段
一篇文章的主題句、中心思想往往出現在文章的首段或者尾段。
許多文章開門見山地在第一段就提出了要說明的對象或者要論證的觀點,而文章的最後一段一般也會對全文的說明和論證進行總結。
策略:
通過一些標志性詞彙或者短語,我們可以更快地找到這些總結性句子,如:
all in all, in short, to conclude, in consequence, in summary, in a word, as a result, therefore, accordingly, thus等。
2.長難句
長難句是閱讀理解的主要難度所在,其中包含了同位語、插入語、定語、不定式、分詞、各種從句等,有的句子甚至長達好幾行。這些復雜的句型也往往成為了出題的重點所在。
策略:
加強訓練自己對付長難句的能力,平時有意識地去分解這些句子,理解其中的指代關系和句子層次。
3.列舉處
標志性的詞彙包括:
First, Second, Third… ; Firstly, Secondly, Thirdly… Finally; First of all, Then, In addition, Further, Furthermore, Besides, Moreover…
策略:
把這些詞圈起來,考題中一般會出現四個選項對比,這樣非常好在文章中找。
4.舉例處
例子往往與作者的說明與論述有很大的關聯,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也成為了考題出處的熱點。這種題目在文章中的線索非常明顯,一般都帶有如下的標志性詞彙: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take … as an example, as, such as, like等。
策略:
一般文章舉例處的前一句或者前幾句就是與該例子相關的作者論點,所以在做此類題目的時候就需要追本溯源地往前讀,才能保證所選答案的正確率。
5.因果關系處
出題者為了考查考生的閱讀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經常會把含有因果關系的句子倒過來考,因此選項中因變成了果、果變成了因,考生需要注意辨別實際的因果關系,防止受到迷惑。
策略:
表示因果關系的詞語有:
because, because of, so, for, since, as, thus, therefore, consequently, in consequence, as a result; result from, result in, cause, originate from, lead to, attribute to, derive from; base, basis, reason, result, consequence等。
6.轉折、對比、類比處
文章的轉折也是體現作者觀點和文章主題的地方,一些明顯的轉折詞包括:
but, however, on the contrary, yet, as a matter of fact, in fact, actually等。
策略:
轉折詞前後的意思一般來說都是相反的,而作者會偏重其中的某一方。因此,在閱讀過程中看到轉折詞,最好能作上標志以方便做題時候的查找。
7.特殊詞彙處
中考英語閱讀試題中經常考查考生對於一些詞語和詞彙的理解,這些特殊詞彙包括了平時不經常使用的生僻詞、常見詞語平時不經常用到的意思或搭配、以及關系代詞等。
策略:
解題關鍵在於讀懂詞彙所在文章位置的上下文,從而推斷中其意思。
8.數字和年代
中考閱讀中經常出現對於數字和年代等細節的考查,看似容易,但是考生經常由於疏忽大意而失掉這些最容易的分數。
策略:
其中要注意以下幾點原則:
① 如果出現需要進行運算的題目,一般來說文章的原始數據不是正確答案;
② 如果答案中的四個數字或者時間都與文章的某一個部分相符合,那麼要注意這些數字和時間所對應的不同問題,只選擇與題目相關的那個數據;
③ 要注意年份和世紀之間的差別,比如1999 年就是20 世紀,2009年就是21 世紀,也就是說世紀的數字是年份的前兩個數字加1。
9.專有名詞
所謂的專有名詞包括人名、地名、機構名稱、書籍文章影視作品的名稱以及其他專有名詞。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每遇到專有名詞可以用鉛筆作上標記,以便如果在題目中出現相應專有名詞可以進行快速定位。
10.最高級詞彙
最高級詞彙以及其他一些表示唯一性的詞彙由於其意義的絕對性,因而不容易產生歧義,所以也經常成為出題對象。
這些詞語包括形容詞和副詞的最高級,以及以下詞彙:
only, sole (solely), mere (merely), sheer, simply, entirely, absolutely, just, always, forever, never, none, must, all, any (anyone, anybody, anywhere)等。
③ 淺談怎麼提高英語閱讀能力呢
淺談怎麼提高英語閱讀能力呢
一 高中英語新課標對教學的要求
《新課程標准》(簡稱新《課標》)要求學生具備綜合閱讀的能力,包括語篇領悟能力和語言解碼能力;強調多學科知識的貫通;注重培養學生的語篇分析能力、判斷能力以及根據寓意進行邏輯推理的能力,提高其閱讀速度增加其閱讀量和擴大其詞彙量等。.新《課標》還指出,要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
新〈課標〉提高了對高中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一直是英語教師研究的課題。筆者近幾年來對此做了專門的研究。下面就學生中普遍存在的閱讀障礙進行分析並探索相應的解決策略。
二 閱讀障礙
影響閱讀理解的因素可分為知識性障礙和非知識性障礙。
知識性障礙包括:1.詞彙障礙2..語法障礙 3.背景知識障礙 。
非知識性障礙包括:1. 心理障礙 2.閱讀習慣. 3.閱讀速度 4.閱讀技巧
三.清除閱讀障礙,提高閱讀能力
(一)重視英語詞彙和習慣用法的積累
美國語言學家Driller (1978)根據詞彙統計特徵指出:如果我們認得25個最常見的英文單詞,平均每頁紙上的詞我們會認得33%;如果認得135個常用詞,則為50%;如果認得2500個,則為78%;如果認得5 000個,則為80%;一旦記得10 000個,可達92%。可見,閱讀能力的高低和詞彙量的大小是分不開的,目前大部分學生的詞彙量偏少, 這是影響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那麼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詞彙量呢?
1. 構詞記憶法
據估計,英語詞彙有100萬到120萬,但大部分單詞是由構詞法構成的。構詞法包括派生、合成和轉化。在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常用的前綴(un/dis/im/il /super.)、後綴( ly/ less/ ful/ ment…)的含義及用法,就可以根據已知詞猜出它的派生詞,從而達到擴大詞彙的目的。如:前綴super 有超過,超越的含義,就可以猜出supermarket (超級市場)supernatural (超自然的)、 superman (超人)、superstar (超級明星)等詞的含義。。
2. 聯想記憶法
由一個詞聯想到和它有關或無關的詞,如看到live vi 生活,聯想到其他詞性及用法,如,直播的、活的等詞義。
3. 廣泛閱讀記憶法
「To read well, you need a strong vocabulary.. To build a strong vocabulary, you need to read well.」 這句名言道出了閱讀和詞彙量的關系。要有流利的閱讀,就必須有豐富的詞彙。大量的閱讀可以豐富你的詞彙。
(二) 牢固掌握語法知識
近年來的NMET閱讀理解短文的句式結構趨向復雜,語法知識在閱讀中的作用已經突顯出來。如在閱讀中遇到另人費解的長句、難句,就可以藉助語法,對句子進行適當的分析,搞清各部分的關系,從而准確理解整句的意思。以Decision-thinking is not 高三 unlike poker-it often matters not only what you think, but also what others think you think and what you think they think you think.(NMET 2000) 為例。該句的29個詞中包含了主語從句,賓語從句、並列句和破折號連接的附加說明等多種關系。其中並列句中又有復合句,復合句中又有並列句。只有把句子的成分一一理清,才能掌握其意思。
(三)、積累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和生活知識
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不僅需要一定的語言知識,還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和生活知識。例如在NMET2003的閱讀理解A篇,該篇選材涉及地理,介紹了兩座farthest/ most distant inhabited islands,一個為Guinness Book of Records 所認定的Tristan da Cunha;另一為復活島(Easter Island)文章中出現了較多的專有名詞,對於閱讀經驗不足的同學會形成干擾,而對於那些對Easter Day 等背景知識了解的.同學,相對就會好些。另外在C篇中,出現了書刊號,如果學生熟悉這些,就會減少好多閱讀困難。
(四)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有效的閱讀技巧
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要求學生平時多朗讀,背誦精彩段落和文章,以培養語感。另外,有的同學在閱讀時出聲讀、點讀或回讀,這些不良習慣都會影響閱讀速度和對文章的理解。所以要使學生克服這些不良習慣,作到不回讀,不聲讀,不點讀等。只有這樣,閱讀速度才能加快,理解的准確率才能提高。
除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外,也要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教師要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一般閱讀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略讀(Skimming)即迅速瀏覽全文,抓住文章大意和主題句,明確作者的態度和意圖。
2、跳讀(Skipping) 即快速查找某一相關信息,讀時要一目十行,對不相關的內容一帶而過。
3、猜測生詞(Guessing the new words)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的會遇到生詞。如果一遇到生詞就去查字典,或跳過去不看,都會影響對文章的理解。這樣就要猜測生詞的意思。不同的語境,單詞的意思也就不一樣。所以要根據上下文線索和構詞法等知識去猜測。
目前NMET中的閱讀量越來越大,在閱讀教學中還要堅持限時閱讀訓練,以提高閱讀的速度。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只要堅持正確的閱讀方法,培養興趣,廣泛閱讀,積累詞彙,並且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一定會逐步提高。
;④ 高三了,快考試英語了,可是我的英語閱讀理解一直不好,誰有快速提升英語學習的方法嗎
新的高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規定:"側重提高閱讀能力"。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英語試題,我們不難看出,閱讀理解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點,自始至終占著主導地位,並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做好閱讀理解題,是獲得高考英語高分的關鍵!閱讀理解能力測試的主要要求是:
1. 讀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說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實和細節。
2. 既理解具體的事實,也理解抽象的概念。
3. 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理解深層的含義,包括作者的態度,意圖等。
4. 既理解某句,某段的含義,也理解全篇的邏輯關系,並據此進行推理和判斷。
5. 既能根據所提供的信息去理解,也能結合中學生應有的常識去理解。根據這五項要求,我們可將閱讀理解多項選擇題歸納為以下幾種題型:細節理解題,詞句理解題,主題、主旨題,猜測詞義題,推理判斷題。下面作者結合平時教學中的經驗體會,談一談做英語閱讀理解題的技巧與策略。
一、 先看題干,帶著問題讀文章。
即先看試題,再讀文章。閱讀題干,首先要掌握問題的類型,分清是客觀信息題還是主觀判斷題。客觀信息題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而主觀判斷題考查的是對文章的感情基調,作者未加陳述的觀點以及貫穿全文的中心主旨的理解等,這類題必須經過對作者的態度、意圖以及對整篇文章進行深一層的推理等。其次,了解試題題干以及各個選項所包含的信息,然後有針對性地對文章進行掃讀,對有關信息進行快速定位,再將相關信息進行整合、甄別、分析、對比,有根有據地排除干擾項,選出正確答案。此法加強了閱讀的針對性,提高了做題的准確率,節省了寶貴的時間。特別適用於對圖形表格類題材的理解。
二、速讀全文,了解大意知主題。
閱讀的目的是獲取信息。一個人的閱讀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他能否快速高效吸收有用信息。閱讀能力一般指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兩個方面。閱讀速度是閱讀最基本的能力。沒有一定的閱讀速度就不能順利地輸入信息,更談不上運用英語。近幾年的高考閱讀速度大約是每分鍾40個詞左右。考生必須在十分有限的時間內運用略讀、掃讀、跳讀等技巧快速閱讀,搜尋關鍵詞、主題句,捕捉時空、順序、情節、人物、觀點,並且理清文章脈絡,把握語篇實質。
抓主題句這是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主要方法。主題句一般出現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用歸納法撰寫的文章,都是表述細節的句子在前,概述性的句子居後。此時主題句就是文章的最後一句。通常用演繹法撰寫的文章,大都遵循從一般到個別的寫作程序,即從概述開始,隨之輔以細說。這時,主題句就是文章的第一句。當然也有些文章沒有主題句,需要讀者自己去歸納。主題句往往對全文起提示、啟迪、概括、歸納之作用,主旨大意題,歸納概括題,中心思想題往往直接可從主題句中找到答案。
試試看,你能找出下面一段文章的主題句嗎?
The panda is a popular animal. Stories about the panda in the Washington Zoo are always front page news and important features on television newscasts. Stuffed pandas are among the most popular toys for children, and panda postcards are always in demand in zoo gift shops.
不難看出,文章的第一句是主題句,後面的句子都圍繞這個句子展開。
三、 詳讀細節,理順思路與文章脈絡。
文章絕不是互不相乾的句子雜亂無章的堆砌。作者為文,有脈可循。如記敘文多以人物為中心,以時間或空間為線索,按事件的發生、發展、結局展開故事;論述體則包含論點、論據、結論三大要素,通過解釋、舉例來闡述觀點。你可根據文章的特點,詳讀細節,以動詞、時間、地點、事件、因果等為線索,找出關鍵詞語,運用"畫圖列表法",勾畫出一幅完整清晰的文章主題和細節的認知圖。
四、 邏輯推理,做好深層理解題。
在實際閱讀中,有時作者並未把意圖說出來,閱讀者要根據字面意思,通過語篇邏輯關系,研究細節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態度,理解文章的寓義。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深層理解。深層理解主要包括歸納概括題(中心思想,加標題等)和推理判斷題,是閱讀理解中的難點。深層理解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它必須忠實於原文;要以文章提供的事實和線索為依據,立足已知推斷未知,不能憑空想像,隨意揣測;它要求讀者對文字的表面信息進行分析、挖掘和邏輯推理,不能就事論事,以偏概全。只有吃透文章的字面意思,推理才有前提和基礎。
推理題在提問中常用的詞有:infer, imply, suggest, indicate等。
例如高考題:
Annealing
Annealing is a way of making metal softer by heating it and then letting it cool very slowly. If metal is heated and then cooled very quickly, for example by dipping (浸) it in water, it will be very hard but also very brittle-that is, it will break easily. Metal that has been annealed is soft but does not break as easily. It is possible to make metal as hard or as soft as it is wished, by annealing it. The metal is heated, and allowed to cool slowly for a certain length of time. The longer the heated metal takes to cool slowly, the softer it becomes. Annealing can also be used on other material, such as glass.
1. Why do people put hot metal in water?
A. To make it hard. B. To make it soft.
C. To make it cool. D. To make it brittle.
2. In annealing, the required hardness of metal depends on __.
A. the quantity of water used B. the temperature of the metal
C. the softness of the metal D. the timing of the operation
3. As suggested by the text, how can glass be made less brittle?
A. It can be heated and then cooled quickly.
B. It can be cooled and then heated slowly.
C. It can be heated and then cooled slowly.
D. It can be cooled and then heated quickly.
1、 答案為A,此題屬推斷歸納題。文中第二句說如果把金屬加熱,然後迅速放到水裡冷卻,也就會變得非常硬,但也變得脆。hard 是工藝的主觀目的。brittle是伴隨的客觀結果,故選A而不選D。B項明顯錯誤;C項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此,都可排除。
2、 答案為D,此題屬概括歸納題。timing 是時間的選擇。本答案的依據是5和6兩句,"The metal is heated,…length of time.","The longer…the softer it becomes."cool 的時間是可以控制的,時間越長越 soft,即硬度就越低。由此我們可得出結論:在退火過程中,金屬的硬度是受到冷卻的時間長短影響的。
3、 答案為C此題屬推理判斷題。文中提到"metal"。最後一句說退火工藝同樣可用於象玻璃一類的其他材料。文中我們已知"annealing"就是先"heat"後"cool slowly"。由此推斷C是正確的。
五、 猜詞悟義,掃除閱讀攔路虎。
猜詞是應用英語的重要能力,也是高考中常用的題型。它不但需要准確無誤地理解上下文,而且要有較大的泛讀量,掌握或認識較多的課外詞彙。我們要學會"順藤摸瓜",通過構詞,語法,定義,同位,對比,因果,常識,上下文等線索確定詞義。
a. 定義法
如:Annealing is a way of making metal softer by heating it and then letting it cool very slowly.
句子給予annealing 以明確的定義,即"退火"。
It will be very hard but also very brittle------that is , it will break easily.
從後面的解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brittle 是"脆"的意思。
The herdsman , who looks after sheep,earns about 650yuan a year.
定語從句中 looks after sheep 就表明了 herdsman 的詞義為"牧人"。
b 同位法
如:
They traveled a long way , at last got to a castle, a large building in old times.
同位語部分a large building in old times 給出了 castle 的確切詞義,即"城堡"。
We are on the night shift----from midnight to 8 a.m.---this week.
兩個破折號之間的短語很清楚地表明night shift 是"夜班"的意思。
c. 對比法
She is usually prompt for all her class, but today she arrived in the middle of her first class.
but 一詞表轉折,因此but 前後的意思正相反。後半句的意思是她今天"第一節上了一半才來",因此反向推理,可得出她平時一向"准時"的結論。
d. 構詞法(前綴、後綴、復合、派生等)
Perhaps, we can see some possibilities for next fifty years. But the next hundred?
possibility 是 possible 的同根名詞, 據此可以判斷定 possibility 意思是"可能性"。
e. 因果法
The lack of movement caused the muscles to weaken。Sometimes the weakness was permanent。So the player could never play the sport again.
從後面的結果"永遠不能再運動"中,可以推測 permanent
⑤ 高中英語閱讀理解說明文
高中英語閱讀理解說明文
高中英語教學的核心是閱讀,它具有雙重性:一是對學生進行閱讀技能、技巧的訓練,培養其閱讀理解能力;而是通過閱讀,使學生不斷學到新的語言知識,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點,下面就跟著我一起來學習一下高中英語閱讀理解說明文閱讀策略吧!
【高中英語閱讀理解說明文閱讀策略】
英語閱讀理解可以分為論述類、說明類、廣告信息類、敘述類和文學類。不同的文章有著不同的語篇結構,不同的語義語言結構和不同的閱讀策略。掌握恰當的閱讀策略較快地抓住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篇章結構,了解篇章內容。說明文在近五年江蘇高考英語試卷中穩定性出現,可是考生得分率卻很低,許多考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畏難心理。老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正確閱讀,獲取作者的寫作意圖,觀點和知識,帶領學生掌握相應的閱讀策略。
一、說明文結構特點
所謂科技說明文,就是指研究自然科學與技術的文章。說明文是對事物或事理進行客觀說明的一種文體,它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解說事物或闡明事理,達到教人以知識的目的,在結構上往往採用總分、遞進等方式按一定的順序(如時間、空間、從現象到本質)進行說明。說明文的特點是客觀、簡練、語言准確、明了,文章很少表達作者的感情傾向。閱讀說明文的重點在與讀懂它說明的事物或事理,了解事物的性質、構造、成因、功能等,了解事理的含意、特點等。
二、說明文選材特點
最近五年,說明文的出現變化不大,一直很穩定,選材通常是各學科的前沿問題;高科技領域的科研成果;人們比較關心的社會問題;人文方面的經典。
由於閱讀理解題的.設置採用漸進式,即由簡到難的方式,因此說明文是高考試卷中閱讀理解題中相對比較難的,通常後置。
三、說明文語義語言特點
閱讀理解試題的中要考點之一是考查學生對詞彙和句式的掌握。說明文的詞彙和句式的運用較別的體裁的文章難度更大。詞彙運用靈活,同一詞的不同詞性的用法交替出現,未列入考綱的生詞較多,通常達到了4-5%。不過考生可以通過說明文的語言特點來幫助理解語篇,例如,同位語、下定義、解釋、舉例、同義詞、反義詞、上下義詞以及標點符號(如破折號、冒號都有表示解釋和說明)等。
四、高考英語對科技說明文的要求
要求考生讀懂簡易的英語文學作品,科普文章、公告,說明。廣告以及書、報、雜志中關於一般性話題的簡短文章並回答相關問題。考生應能:
理解語篇主旨要義
理解文中具體信息
根據上下文提供的線索推測生詞的詞義
根據文中事實和線索作出簡單的判斷和推理
理解文章的宏觀結構和文脈邏輯關系
理解作者的觀點、意圖和態度
根據所讀,用恰當的詞語補全文章提綱,概括主要內容或作關鍵詞詞語轉換。
五、高考說明文閱讀及解題策略
1.略讀
通過整體粗讀,領略內容大意,幫助理解,為細讀做准備。尋找主題句,獲取大意,找出每段的主題。每一篇說明文通常都是圍繞一個中心展開的。所以找出主題句,抓住中心,理解主題句與文章的具體事實細節的關系,對文章進行整體理解,獲取文章表達的正確信息。
2.跳讀
尋找所需信息,如年代、數字、人名、地名等,把握住關鍵詞,利用語法過渡詞、語氣轉折詞及時態等,抓住文章脈絡。
3.細讀
分段細讀,注意細節,注意語言結構,抓住關鍵信息,解釋文章結構的內在聯系,幫助深化理解。一片文章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段落與段落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緊密聯系,而每段的內容都與主題有著很重要的聯系,所以弄清文章結構上的問題,對於把握文章主題,文章大意非常重要。
3.1 主旨大意題
尋找主題句往往是做好此類題的關鍵。每段的主題句(常在首句、尾句、首尾句、段落中和歸納分析)一般都用來表示一個段落的主旨大意。而整篇文章的主題句往往隱藏在首段或尾段。
通過上面的兩道題我們可以看出這類題型在選擇項中錯誤多以干擾項出現,干擾項多屬文中某個具體事實或細節、從文中某些 (不完全的) 事實或細節片面推出的錯誤結論或者是非文章事實的主觀臆斷
常見的提問形式:
1.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is ______.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best summarizes the author’s mainpoint?
3. This paragraph centers/focuses on ______.
4. This passage is chiefly concerned with ______.
5. The author’s purpose in writing this passage is ______.
6. What i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3.2 細節理解題
該題型難度系數值最低並占閱讀理解總數的50%左右。有關細節的問題常對文中某個詞語、某句子、某段落等細節及事實進行提問,所提問題一般可直接或間接在文章中找到答案。
最普遍的特徵是題干中的某些詞語和表達方式與原文的詞語和表達方式相吻合,先讀題,然後帶著問題快速閱讀短文,找出與問題有關的詞語或句子,再對相關部分進行分析對比,找出答案。
常見的提問形式: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 Not True) according to theinformation in the passage?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3. The author mentions all the following except ______.
4. In the passage, the author states that ____.
5. 以when, where, who, what, how, why, how many/much等詞引導的疑問句。
4.推讀
推測未直接寫明的含義、因果關系以及詞義,學生可以根據上下文猜測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新單詞、新的表達法或語法。這樣既提高了閱讀的速度又形成了一種能力,這也是英語閱讀的關鍵所在。
4.1 詞語猜測題
常在詞或短語之間有並列連詞and或or,它們連接的兩項內容在含義上是接近的或遞進的。還有就是對單詞進行同義解釋中的生詞用定語(從句)、表語甚至於用逗號、破折號等標點符號引出並加以解釋說明。
做題時盡快找到被測詞的文中位置,認真研讀上下文,根據整個句子的意思推斷;可以根據標點符號猜測;也可以從被測詞後的定語從句中或同位語從句中判斷;可以通過構詞法猜測詞義;也可以通過文中的同義和反義詞來猜測,可以通過上下文的信息詞猜測詞義。
常見的提問形式:
Theword could best be replaced by ______.
Whichof the following is the closest in meaning to the word?
Inthe paragraph, the word means (refers to) ______.
4. The underlined word is the closest in meaningto _______.
4.2 推理判斷題
考查學生由文章的字面信息推出未知信息或隱含信息的能力,根據文章提供的事實和線索,進行邏輯推理,推測作者未提到的事實或某事發生的可能性、作者的傾向或意圖、文章的論調等。
做題時不要脫離原文只憑自已的想像混亂推理或只憑常識推理;答案一定在文章中找到依據或理由,分析材料所提供的全部事實。另外要重視文章的主旨,所選答案的內容一定不能脫離主題大意。
六、說明文閱讀的應試心態
我們要樹立一種觀念,說明文閱讀考察的是閱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統、透徹弄懂相關的知識。基於此,我們在做說明文試題時,必須排除與選文相關的舊知識的影響,完全靠選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⑥ 高中生英語閱讀策略
高中生英語閱讀策略
閱讀是從書面語言中獲取信息的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是語言學習的主要目的和途徑。下面是我收集的英語閱讀的策略,大家可以閱讀參考一下哦!
【英語閱讀的策略】
【摘 要】 本文主要分析近年來中考英語閱讀理解的題型,闡述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課內外閱讀訓練,掌握科學有效的閱讀策略,並在英語閱讀專項訓練中運用這些策略,體驗這些策略所帶來的作用,並最終使學生能在考試中根據不同的閱讀要求,採取不同的閱讀策略,從而獲得高分。
【關鍵詞】 新課標 閱讀策略 主要題型 解題方法
兩年前曾聽過全國特級教師,北京四中的英語組長李俊和老師的講學報告。覺得最深刻最精彩的是他的“得閱讀者得天下”的觀點。
確實,中考英語閱讀理解是全國各地中考的“重頭戲”,多個地方的命題都出四篇閱讀理解,而完形填空何嘗不是屬於閱讀這方面的?閱讀佔分比例很高,往往閱讀取得高分使得整份試卷也會得高分。所以掌握有效的閱讀策略是很必要的。
那麼,為了得閱讀而得天下,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策略?
首先,教師必須為學生認真解讀好新課標。做到教師人手一本新課標。2011年國家教育部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准》五級中關於閱讀方面的技能描述為:1. 能根據上下文和構詞法推斷,理解生詞的含義。2. 能理解段落中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3. 能找出文章的主題,理解故事的情節,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可能的結局。4. 能讀懂相應水平的常見體裁的讀物。5. 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運用簡單的閱讀策略獲取信息。6. 能利用詞典等工具進行閱讀。7. 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15萬詞以上。
領會新課標後老師在平時教學中要鼓勵引導學生樂於閱讀,使學生養成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一些閱讀策略。我認為下面幾種常見的閱讀策略是中學生必須掌握的。老師應該給學生做閱讀理解策略方面的專項訓練。
一、去掉雜念,安定心緒,養成良好的閱讀心理
如果沒有安定的心緒,當遇到生詞,難句,學生就會心煩意亂,無法自控,進而會隨意做出判斷。只有從容不迫才能對所讀的文章印象清晰,理解深刻。
二、學會掃讀,找讀,跳讀以提高閱讀速度
學會把習慣上的一詞一句的點式閱讀變成一次掃描一句的掃讀。找讀即心中帶著問題,視線在文章中查找相關信息。跳讀即學會在閱讀中跳過文章中與題目無關的句段,直接閱讀與題相關的句段。
三、學會留心關鍵詞,注意弦外之音
文章第一段的第一句和最後一段的第一句往往隱含關鍵詞。善於找關鍵詞,關鍵句的學生,更容易掌握文章的全貌,更易理解文章的主題。
四、學會邊讀邊做標記
一種標記是逢人物時間就圈,因為人物在文章中比較重要,是記敘文六要素之首,而時間線索對理解把握文章大意很重要。另一種標記是劃線,要求學生用筆把每道題的答案在文章中的位置劃出,並在旁邊標出題號。這是一種很好的掌握文章細節的方法,而且養成這種習慣能使學生在檢查時一目瞭然。
近幾年來,南寧市中考閱讀理解的命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題材包括科普知識,社會,文化,生活,環境保護,廣告,人物故事等,體裁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命題的題型有閱讀並判斷正誤,閱讀並作出選擇。下面是四種主要題型:
一、主旨大意題
主旨大意題在閱讀理解試題中所佔比例及難度都相當大。文章主旨大意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主要內容。要找出主旨大意,應該用掃讀的快速閱讀方式。不同的文章,中心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就不同,往往文章標題就是文章的主題。主旨大意的句子有著概括性,針對性等特點。主旨大意是全文的核心,所以作者會在文章中努力通過各種細節來闡述中心。老師要指導學生學會通過字里行間蘊含的意思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旨。根據以往做題經驗,英文閱讀理解文章的第一段的第一句和最後一段的第一句往往是主旨大意所在的句子。天星教育網的《試題調研》中把考主旨大意的常見命題方式歸納如下: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What does this passage mainly concern?
The main theme of this passage is_____
The main point of the passage is_____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The title that best expresses the theme of the passage is __________
The purpose of the writer writing this passage is_______
找主題句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寫作方法,英語閱讀中最常見寫作法是演繹寫作法。也就是主題句出現在文章開頭,開門見山提出主題,接著用細節來解釋,支撐主題句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常見的還有歸納法,即主題句位於段末,作者先擺事實,然後作出結論。
二、推理判斷題
推理判斷是指在理解原文字面意義的基礎上,通過對語篇邏輯關系的分析和細節的暗示,作出一定的判斷和推理,從而得出文章的深層含義的過程。常出現的推理題有邏輯推理,常識推理題等。推理判斷題在閱讀理解中時較高難度的題型,通常占總體數的20%左右。它主要考查考生理清上下文邏輯關系關系的能力以及考生的識別能力。老師要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做到理解整體語篇,從字面意思去捕捉有用的提示和線索,通過分析判斷,符合邏輯地推理。做這類題切不可主觀臆斷,以自己的觀點代替作者的觀點。要特別注意哪些描寫環境氣氛的以及表達作者態度觀點的詞語。
天星教育網《試題調研》中把考推理判斷的常見命題方式歸納如下:
From paragraph one we can infer that_______ Wha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infer from the text that________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conclude from the passage that__________
The author implies that________
This passage would most likely be found in_________
三、詞義推測題
這種題型主要考查學生根據上下文推測詞義和語義的能力,突出考查學生對具體語言環境的分析能力。主要的題型是:
In the … paragraph,the word….means_____.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means_______
The underline word “…”means________
老師們要指導學生一定要結合上下文的意義,線索,內在邏輯關系去作出猜測。一般情況下,上下文所提示的意義與所考詞彙通常是同義,反義,或是它的解析的.關系,可以直接確定詞義。當根據上下文無法作出判斷的,就考慮用句法和內在邏輯方法。比如首先確定詞性,是名詞,動詞,形容詞或副詞。然後研究所考詞所在句與相鄰句之間的關系。作出猜測後,還要根據上下文檢測猜測結果是否正確。
四、細節理解題
細節就是文章的細節信息和事實。細節理解題的特點是選擇的答案一定在文章中找到相關的詞,短語,句子或段落。選擇的依據必須是短文本身提供的信息,而不是自己的主觀假設或推測。細節理解考的就是考生迅速,准確地查找信息,並分析信息的能力。老師要指導學生,碰到的細節是長難句時,先判斷是簡單句還是復合句,是復合句還要判斷主句從句,再分析意義細節理解的命題通常用“Wh-”形式來提問,如what ,when,where, why ,who等涉及時間,距離,次數,數量,有的要通過簡單的加減乘除計算。 還有的細節題是有關事實,原因,結果,目的等。
那麼做閱讀理解題的一般方法步驟怎樣呢?老師們切不可發幾張練習,讓學生獨立完成,最後對答案了事。
一、應該發下文章,指導學生先看題干,帶著問題讀文章
分清每篇文章後的五個問題分別是主旨,推理,還是猜詞,細節理解。然後有針對性地對文章進行掃讀,對心中的那個問題進行快速定位。對於圖形,表格,廣告類的文章一定要用這種方法,考試就是考速度用這種方法能節省寶貴的時間。
二、用掃讀,跳讀等方式快速閱讀文章
找關鍵詞,主題句,掌握文章的時間,地點人物,同時理清文章脈絡,把握語篇性質。
三、詳讀細節,理順思路
特別是讀記敘文,通常有脈可尋。詳讀記敘文的人物,時間空間線索,事件的發生,發展,結局。詳讀議論文的論點論據論證。
四、先做細節題和猜詞題,最後做邏輯推理題和主旨題
歸納概括中心思想,找文章標題,推理判斷題是閱讀理解中的難題。必須以文章提供的線索為依據,找到立足點,用已知推斷未知,不能憑空想像,隨意猜測。
總之,老師要根據2011版《英語課程標准》的理念,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策略的指導。要求學生每次做閱讀都要計算用時多少,要求學生按老師指導的方法步驟去操作,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每個學生掌握獲高分的技巧。專項訓練或模擬考後,老師要對閱讀理解部分收集數據,進行考試質量分析,以便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准. 2011.
[2]天星教育網. 試題調研――閱讀理解 資料. 2012.
[3]鄭勁群. 淺議中考英語閱讀策略(資料匯編). 2011.
[4]李春雷. 談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 英語周報,2008-11-11.
[5]李俊和. 英語學習方法演講. 課件,2010(9).
;⑦ 【實施高中英語任務型教學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 英語閱讀理解100篇
一、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現狀分判頌析 通過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知道目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仍然存在各種不足之處,其具體表現如下:
(一)閱讀教學模式單一。閱讀教學拘泥於學生對所讀材料的表層理解,許多學生不能對所讀文章的要點進行有效的推斷,也不能正確把握文章的脈絡,從而影響了理解的准確性和全面性。許多教師仍採用師生一問一答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被動,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高中階段的閱讀文章應當是題材豐富,體裁多樣,閱讀的目的也應有不同的側重,而千篇一律的閱讀教學模式難以實現不同的閱讀目的。
(二)閱讀教學中忽略了語法分析。不少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談語法色變」,未能引導學生藉助語法正確理解句子,尤其是缺乏對長句、難句、省略句及意思晦澀句的理解與分析,影響了學生對閱讀材料全面、正確的理解,阻礙了學生獲取文章的內含信息。
(三)閱讀教學中生詞處理不當。如何處理閱讀材料中出現的生詞和歧義詞使許多教師感到十分棘手和困惑。許多教師片面追求閱讀時的「整體理解」,舍棄了對詞彙的教學,只是在閱讀前將有關詞彙匆匆略講而過,而且只涉及詞彙的一般含義,忽視了詞彙在語篇中的特定含義。
(四)閱讀教學中濫用多媒體。雖然閱讀教學以多媒體來輔助詞彙教學有利於活躍課堂氣氛,但是把本應通過文字解讀和推理歸納才能獲得的信息以直觀形式展示給學生,致使直觀教學替代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抹殺了學生的好
奇心,不利於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文字解碼能力。
二、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目標定位分析及啟示
⒈新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實驗)》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目標作了分級定位,即「能根據閱讀目的使用不同閱讀策略」(六級),「能通過分析句子結構理解難遲祥句和長句」(八級),「能通過上下文和句子結構猜測詞義」(六級),「能通過文章中的線索進行推理」(七級)等,從而提高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閱讀教學的過程既是對詞彙語篇進行理解的過程,又是對句子進行系統歸納和概括的過程,又是培養學生發掘閱讀材料內涵和正確使用閱讀策略能力的過程,更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推理能力的過程。
⒉近年來的英語高考閱讀理解文章和試題也充分體現了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目標和導向。高考閱讀文章的取材到問題的設置有以下特點:①文章體裁多樣,題材各異文章難度呈現一定梯度。②閱讀文章中出現的難句和長句等復雜句逐年增多。③根據語境推測生詞意義和對代詞指代意義的考查題增多。
⒊《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倡導任務型教學,以學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設定目標要求。教師應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教師應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並結合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學生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感受成掘旦鄭功,從而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⒋語言學習的規律告訴我們:新的語言知識從輸入到運用有一個處理消化的過程,完成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理解語言的機會。
因此,我們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要努力實施任務型教學。高中英語任務型閱讀教學研究目的在於:通過完成閱讀過程中的環節相扣的小任務,指導學生圓滿完成各項任務,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訓練學生的閱讀技巧,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兼顧培養學生的聽、說、寫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三、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任務的設計
所謂「任務」,簡而言之就是「做事」。在「做事」的過程中,學習始終處於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學習心理狀態,任務參與者之間的交際過程也是一種互動過程。
新編高中英語閱讀教材中的課文具有話題廣泛、信息密度高、語言知識豐富等特點,它是各單元教學的核心。鑒於此,高中英語閱讀課的任務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1.趣味性原則:教師就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盡量採用真實的內容和方式,採取多變的教學活動形式和不同的教學方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
2.啟發性原則:在設計閱讀課任務時,教師要在深入鑽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礎上,抓住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和心理特徵,力爭做到設計的任務能激勵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參加語言實踐。
3.階梯性原則:閱讀課中任務的設計要注重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並形成由初級任務向高級任務過渡再由高級任務涵蓋初級任務的循環。在語言技能方面,應遵循先聽讀、後說寫的設計順序,使教學呈階梯式層層遞進。
4.滲透性原則:任務的設計不應該局限於課本教學,而要滲透到學習和生活中,以培養學生思維想像力、審美情趣藝術感受、協作精神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
5.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在任務實踐過程中,學生應始終是主體,教師應努力做好教學中的鋪墊工作,通過引導、啟發和輔導等形式,使學生不斷思考、歸納和總結,最終獲取新的知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四、高中英語任務型閱讀教學模式探索
根據任務型教學的基本理念和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高中英語閱讀課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任務前(Pre-task/Task before reading)。任務前活動包括教的活動、意識提升活動和計劃。教的活動與介紹新的語言知識和語言結構密切相關;意識提升活動只在提高學生對語言結構的意識;計劃就是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任務。這一段我們應完成以下任務:
1.了解背景知識,預測活動內容:學生課前通過各種媒體了解背景知識,教師適當補充,背景知識又稱非直觀信息,它儲存於學生的長時記憶中,是直接影響閱讀分析和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適當了解背景知識,可以幫助掃除可能出現的障礙,激發其閱讀的慾望。同時,也可讓學生根據文中圖片及標題等對閱讀內容進行預測,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閱讀課文的興趣。
2.掃除語言障礙:要使閱讀有意義,不但需要非直觀信息,還需要直觀信息等。因此,掃除閱讀中可能出現的語言障礙是必要的,但是要控制好生詞釋義的量,有的生詞詞義要讓學生通過上下文猜測。
3.明確閱讀目的:閱讀目的決定了閱讀的方式及速度。目前在我國中學英語教學中,閱讀教學的目的旨在通過規范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其中包括獲得課文大意的掃讀技能、獲得課文具體內容的跳讀、精讀技能以及培養語感、獲取樂趣的泛讀技能。教師應在閱讀教學前確定第一教學階段的閱讀目的及閱讀方法,呈現本課所要解決的問題,並提出具體任務,比如,讓學生閱讀後填圖或表格等。
第二階段:任務環(Task-cycle/Task while reading)。任務環包括符號辨認和內容理解。教師不但要幫助學生弄清課文的結構和具體內容,還要幫助學生弄清楚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師可以設計數個微型任務,構成任務鏈,要求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形式,採用下面四個環節來完成任務:
1.聽力理解:學生聽錄音,了解課文大意,完成1-2個聽力題,從而提高學生整體把握課文有關信息的能力。
2.掃讀理解:該環節要求學生快速通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脈絡,理解課文大意,找出主題句、關鍵詞,使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結構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有一個整體印象。教師可用以下方法來檢測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
(1)課文主要信息正誤判斷;
(2)選出與課文內容相對應的標題或圖片;
(3)要求學生回答一些有關課文內容綜合性問題。
3.略讀質疑:在該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問題的有關信息重點地進行略讀,找出問題的范圍,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
4.細讀賞析:在該環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審美的觀點認真閱讀全文,了解文章的細節、段落大意及段落之間的聯系,促進對篇章結構的理解。教師可設計以下任務來檢測學生的閱讀效果:
(1)要求學生回答一些關於課文的細節問題;
(2)要求學生討論歸納各段大意;
(3)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填寫各類圖表;
(4)要求學生藉助語法分析文章中句子與句子之間、句子中事與事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能正確地理解閱讀材料,獲取作者所傳遞的信息,達成閱讀目標的有效方法;反之,脫離句法分析的閱讀往往是膚淺的,理解的偏差也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長句和難句進行語法分析,既要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又要增強學生的理解深度。
(5)要求學生正確理解特定語境中的詞彙,它是有效推敲作者意圖的關鍵和理解全文的前提。
在語境中學習詞彙,擴充詞彙,了解新詞,正確把握語篇的意義,發掘文章的內涵,也是閱讀理解的重要任務之一。例如,在一篇介紹數碼相機的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They are very hot this year. The prices have come down and the quality has gone up. Who wants to travel with 30 rolls of film? With a large memory card to store pictures, you can shoot and shoot and never to worry about changing a roll.句中劃線詞彙均為多義詞,在上述特定的語境中才產生了它們的特定語意;學生只有了解了整篇文章的真實意義,才可能讀懂這段話的內容。
當然,在各環節的任務完成過程中,教師要隨時提醒學生注意閱讀速度,並根據不同的閱讀方法和任務,向學生提出不同的閱讀速度。
第三階段:任務後(post-task/task after reading)
任務後活動包括討論、評價和操練。教師可設計以下任務:
1.展示:要求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形式通過表演、報告、復述、背誦、聽寫、默寫等方式向全班展示任務完成情況。
2.討論與評價:要求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興趣或觀點,完成一些交際任務。引導學生以討論的形式表達個人的觀點,例如:同意或不同意,喜歡或不喜歡,提出建議或解決問題,評論課文中的人物,想像故事的多種結局,等等。然後教師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作出評價,評價要具有激勵性。
3.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做相關內容的作業,如:課文的改寫、縮寫或續寫,采訪,報道,或做同樣題材的短文填空、閱讀理解、書面表達,等等。
五、結束語
在任務型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活動具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和具體的操作要求,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習語言知識和進行技能訓練,學生大腦始終處於一種激活狀態,貼近學生生活的任務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動力。學習任務的不斷深化,有利於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任務完成的結果為學生提供了自我評價的標准,並使學生產生成就感。
總之,任務型閱讀教學強調了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當然,我們全體師生還須共同努力,不斷探索和完善任務型閱讀教學的基本操作模式。
(責任編輯:鄭 衛)
⑧ 如何在高中英語閱讀中培養批判性思維
1.教學內容分析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旨在作出准確的判斷,是以有依據的判斷為目標,並採用適當的評價標准,確定事物真正的價值或優點的思考(The 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ty, 2015)。批判性思維讓人積極地、創造性地思考,而不是簡單地服從權威或習俗。《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實驗)》(教育部,2003)指出,高中英語教學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議論文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優質材料,但高中英語教材卻比較缺乏適合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議論文語篇。以人教版英語教材必修模塊一至五為例,25篇主課文中包括15篇記敘文和7篇說明文,其餘3篇為對話,缺少議論文體裁。因此,備課團隊選取了1995年全國高考北京卷閱讀理解C篇作為此次培訓會的教學材料(見附錄)。
該材料的文體為議論文。中心話題為是否應該支持動物園圈養動物。文章結構清晰,論點、論據以及結論明確。文章以反問句開頭,表明作者的觀點——把動物關在籠子里是對動物的不公平和不尊敬。第二、三段分別以動物園聲稱關心和拯救瀕危動物的陳述開始,然後作者通過事實、例證、研究發現以及數據駁斥動物園的說法,最後得出結論——人們不應再支持動物園,而應該支持保護動物棲息地的組織。作者在論證自己的觀點時,使用了很好的論證技巧,如使用研究發現來增加文章的說服力和可信度。但是作者的有些論據不夠客觀,語言表述過於絕對,某些言辭明顯有誇大其詞之嫌。該語篇適合培養學生辯證地、批判性地看待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該材料經過整合改編後全文總長231詞,一些生詞,如zoochosis,可以從上下文推測其意思,詞彙難度不大;存在一些可能影響學生理解的長難句,如文章開頭的反問句等。考慮到本篇閱讀材料結構清晰這一特點,在學習方式上備課團隊決定採用學生自主閱讀、記錄關鍵信息、自主構建文章形式圖式和小組合作分享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自己研讀、探究、體驗,與文本對話,豐富自我,在閱讀活動中積極思考,自主分析和鑒賞課文。在閱讀滿足學生個體需求的基礎上使課堂呈現思維的多元性,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2.學生分析
文本話題為動物園和動物保護,學生對此話題熟悉,基本都有去動物園的經歷和相關經驗。同時,高中學生已基本形成對一些事物的判斷與看法,因此從背景知識、生活經驗以及思維能力上能夠與作者的思維進行碰撞,甚至產生沖突,這就形成了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最佳教育契機。由於本次觀摩活動是借班上課,可供選擇的授課對象為高一、高二兩個年級的學生,最後備課團隊選擇了高二年級的學生。原因有三:首先,材料來源於高考題,適合對象是高三學生,經過整合處理後從詞彙和理解能力要求看更適合高二學生。其次,高二學生的閱讀量和視野均較為開闊,他們通常會通過電視、紀錄片、閱讀材料和報刊了解一些有關野生動物和圈養動物的情況。第三,高二學生看問題的角度更廣且有一定的思維深度,他們有更好的獨立思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對文章的內容作出具有個人意義的判斷。
3.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的分析,備課團隊將本節課定位為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為主的閱讀課,並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通過快速閱讀識別並理解作者反對動物園圈養動物的態度和觀點;通過細讀獲取並理解作者的論點、論據及結論,並用關鍵詞進行記錄,同時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示邏輯關系,並進行闡釋。
(2)能通過批判性閱讀來評價作者的論據、觀點以及結論,調整和豐富個人觀點,並進行分享與表達。
4.教學設計思路
(1)備課思維過程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化比較嚴重的情況下,作為一節代表北京參加全國高中英語教學觀摩培訓會的課例,應該在模式上有所突破,為英語閱讀教學提供新思路。
① 發展學生的深層次思維
在目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閱讀僅僅停留在信息提取層面,對發展學生的深層次思維關注不夠。
備課團隊決定在本節閱讀課上重點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讓學生做積極的閱讀者。教師引導學生對任何可能形成結論的陳述提出合理的質疑,尋找有力的證據,進而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學生一直處於批判性思考之中:從識別文章的主要觀點,到獲取支持觀點的證據,再到最終找到作者的結論,教師一直鼓勵學生思考,與文本互動。在理解這些信息的基礎上,學生就會將文章內容與自己的經驗進行比較,不斷對自己提問:文章內容與我的想法是一致的還是矛盾的?作者到底想要闡述什麼觀點?作者給出了哪些理由?我是否被這些理由說服了?我的依據又是什麼?我自己又得出什麼結論?我自己的觀點是否令人信服?
在這一系列的質疑、碰撞、調整的互動中,學生進行了大量的、積極的思維活動,批判性思維的訓練貫穿了整節閱讀課,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意識得到強化和提升。
② 關注具有個人意義的閱讀體驗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實驗)》(教育部,2003)要求英語教學進一步明確學生的學習目的,發展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高中英語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學生優化英語學習方式,使他們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具有個性的學習方法和風格。但是,目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過於簡單化和表面化,更關注結果,忽視閱讀體驗過程,而且對個性化閱讀關注不夠。
備課團隊決定在本節課上採用個性化閱讀的學習方式,把閱讀的自主權還給學生。閱讀活動以學生自主研讀為主,把閱讀活動變為學生自我探究、自我體驗的活動,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積極思考,自主把握、分析和鑒賞課文,使閱讀活動建構在學生自主活動的基礎上。
本篇閱讀文章的中心話題為是否應該支持動物園圈養動物。本節課的教學主線就是理解作者對於這個話題的觀點、論據和結論。在信息輸入環節,教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充分的空間,讓學生安靜閱讀,以記筆記的形式獲取作者對於這個話題的觀點、論證過程以及結論。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對於課文有了整體感知和整體把握,體會了作者完整的思維過程,也在與文本的對話交流中豐富了自己對動物園圈養動物問題的認識和理解,為最後個人觀點的形成和表達作鋪墊。整節課是一個豐富和表達個人真實思想的過程。
(2)課堂教學活動
在理清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主線後,本節課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活動:
①激活圖式,形成閱讀期待。學生通過觀看動物在自然環境和在動物園里的兩種不同狀態,激活有關動物園及動物的背景知識和經驗,並表達自己的看法。同時學生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形成想要通過閱讀去了解作者觀點的期待。
②建立語篇圖式,深化理解。學生自主閱讀,識別並歸納作者的觀點、論據以及結論,以了解文章主要內容;同時通過記錄關鍵詞和繪制不同思維導圖的方式展示語篇的邏輯關系,將語篇信息轉換為可視的圖像信息,從而整體感知語篇的內在語義關系,推動深層理解,同時建立起議論文的形式圖式。
③豐富圖式,構建個人理解。學生通過小組分享,修正對文本的理解,然後再次進行批判性閱讀,結合個人背景知識和生活體驗表達對作者觀點的看法以及對作者論據的客觀評價,形成個人獨立的思想和見解。
(3)教學內容的調整
對於剛進入高二年級的學生來講,本篇閱讀材料無論從詞彙量上還是從句式結構的復雜程度上都有點偏難。因此,備課團隊對閱讀材料作了以下調整:
① 文本生詞的處理
由於是高考閱讀文章,文中一些詞彙對於高二學生來說是生詞,而且上下文並不能提供足夠的線索幫助學生猜出詞義。因此教師在閱讀材料中對bar、claim、captive breeding等生詞標注了中文釋義。
② 復雜句式的處理
教師在前期教學中發現,在識別和歸納作者的論據時,很少有學生會提及圈養動物的效果。課後與學生交流發現,文章第三段中的句子「Captive breeding of endangered species has not resulted in their being sent back to the wild.」造成理解障礙,因此學生對這一點避而不談。由於本節課主要是思維訓練課,教師不願意打斷學生思維活動的連貫性,故不涉及過多的長難句講解。於是備課團隊經過與外教討論,將該句調整為:Captive breeding has not led to endangered species going back to the wild.
③ 文章篇幅的處理
由於本次課例的時間為35分鍾,在一節以培養思維能力為目標的英語閱讀課上,若要保證教學目標達成的效果,就必須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和思考時間。同時,自主閱讀並記錄關鍵信息的學習方式更增加了對時間的要求。因此,備課團隊經過認真討論一致認為應該從原文第三、四段中刪去一段。最終我們選擇刪去第三段,保留第四段,原因是第四段有關圈養繁殖的內容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三、教學過程
Step 1: Lead-in
1.教師給學生播放兩段視頻。第一段是野生非洲獵豹自由奔跑的視頻,學生可以充分感受獵豹的速度。第二段是關在動物園里的美洲豹來回踱步的視頻,學生感受到的是美洲豹的焦躁不安。學生觀看第一段視頻後,教師提問:How do you feel after watching the video? 學生答:Excited. I feel its speed and power. 教師繼續追問:Where does it live? 學生答:In its natural habitat. 接下來,學生觀看第二段視頻。教師提問:How do you feel after watching the video? 學生答:I feel the leopard is bored and anxious. 教師繼續追問:Where does it live? 學生答:In cages.
2.學生簡單表達個人對動物園圈養動物的看法。教師提問:What do you think of keeping animals in cages?並讓學生小組討論。討論結束後,教師鼓勵學生表達個人觀點。同時教師在黑板上記錄學生的觀點。學生在與同伴的思維碰撞中激活經驗,激發閱讀興趣。
[設計意圖]
關於野生動物與圈養動物的兩段視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野生動物與圈養動物的區別,更讓學生在為野生動物的智慧和自然美激動的同時,為圈養動物失去自由而痛惜,之後教師的「寥寥數語引領學生入境,激發了學生思想的火花」 (註:摘錄自比賽現場外專委的微信互動平台中老師們對本節課的評價,以下簡稱「微信平台」)。
批判性思維是一個從多渠道獲取信息,綜合各方觀點,經過分析判斷,形成自己觀點的過程。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與全班分享自己的觀點,教師將學生的觀點分類記錄在黑板上,這些都是為了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不同的觀點和看法,為輸出環節的深入思考做好准備。
Step 2: Reading for the writer's opinion
1. 學生快速閱讀全文並回答問題: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keeping animals in cages? 該問題的答案「Keeping animals in cages is not fair or respectful.」出自文章的第一段。之後教師追問:What makes you think so? 有的學生找出文中的信息:Mostly for entertainment purposes.教師又問:That's a good try. Can you find a better explanation? 學生沒有迅速定位關鍵信息,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大聲朗讀第一段,之後繼續提問:Have you got a better answer? 學生答:How could we possibly think ...?教師對這一回答給予肯定,並指出這個句式被用來表達強烈的質疑。接下來教師追問:Do you have a different opinion? Who else might have a different opinion? 學生答:Zoos or zoo keepers.
2. 學生再次快速閱讀文章,並檢測自己的推斷。學生的推斷是正確的:動物園方與作者持不同觀點。
[設計意圖]
批判性思維的基本技能之一就是識別作者的觀點(Cottrell,2011),此環節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找到作者的觀點。文章第一段只有一句話,是一個含有「How could we possibly think ...?」的特殊疑問句。本句話是文章中的一個長難句,首先這個句式學生比較陌生,另外該句還包括一個賓語從句和一個插入語。但這句話是作者觀點的出處,如果學生對這個句子不理解,那麼就會影響後面的閱讀,也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教師在此帶著學生一起理解這個句子,並引領學生通過朗讀體驗這個特殊疑問句式表達的強烈質疑。
教師通過追問第一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文章的內容與自己的想法是否一致。學生不需要馬上回答這個問題,提問的目的是讓學生意識到:閱讀文章不只是理解作者的觀點,還可以與作者互動,甚至可以質疑作者的觀點和看法。
Step 3: Reading and taking down key information
1.學生細讀文章,並以筆記的形式記錄以下信息:作者的觀點、動物園的說法、作者駁斥動物園說法的論據以及作者的結論。
教師提醒學生記筆記時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將以上信息以思維導圖、表格或流程圖(見下圖)等形式組織起來。
⑨ 英語閱讀策略中有哪些是可行性的研究
英語閱讀策略中有自我閱讀、自我理解、自帶汪漏我評價、自我質疑是可行性的研究。英語經典閱讀對提升閱讀能力有效蠢爛性分析及可行性建議注重英語閱讀能力的提升是陵答我國英語教育改革的一個方向。
⑩ [高中英語文學名著閱讀教學的探究] 高中英語閱讀材料
摘 要:《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實驗)》要求高中學生課外閱讀量要達到30萬詞以上,並且能在教師的幫助下欣賞淺顯的英語文學作品。為了達到這一要求,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開展英語文學名著閱讀。本文結合筆者對英語文學名著閱讀教學的嘗試與實踐,闡述了開展高中英語名著課外閱讀的意義、實施名著閱讀的教學策略以及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英語文學名著閱讀;教學策略;閱讀技能;語言運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7-171-03
一、引言
近幾年全國各地的高考試卷中的閱讀理解、完形填空經常節選自名篇名著。2012年福建高考閱讀題中也出現名著節選。這引起許多一線英語教師對名著閱讀的熱議和探究。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在閱讀語言技能目標中明確的要求:除教材外,六級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18萬詞以上;七級23萬詞以上;八級30萬詞以上。並且能在教師的幫助下欣賞淺顯的英語文學作品。要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僅靠課本學習是難以實現的,必須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然而,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大部分學生的英語課外閱讀非常有限。大多集中在英語課堂教學上和部分家庭作業中,除此以外,他們幾乎很少接觸課外閱讀,更不談英語文學作品的閱讀與欣賞。因此,為實施《課標》,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學生閱讀技能,探索一條新的更有利的課外閱讀途徑----開展英語文學名著閱讀成為高中英語教師需要探究和解決的問題。
二、開展英語文學名著閱讀的意義
文學名著是人類文化的精粹,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歷經風雨滄桑的考驗,承載著人類的文化和歷史。它的價值在於典範語言的熏陶,在於心靈的滋養,在於對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當然,英語文學名著亦是如此。因此,開展英語文學名著閱讀不僅對《新課標》的實施,而且對學生個人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1.有助於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閱讀慾望,提升學生的英文素養
大部分現行教材所選擇的語言材料和所設計的語言情景,力求真實,盡可能反映學生的實際生活並且要兼顧教學的可操作性和承載語言的基穗升本知識,因此英語名著極少被選入教材,形成了一個課堂教學無法彌補的空白,因而學生也喪失了真實閱讀的機會。所以,英語名著閱讀是對現行教材的有益補充,它擴大了學生的閱讀范圍,增加了閱讀量,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英語名著的題材廣泛,故事引人人勝,語言流暢生動,意味深長,引人深思,給人啟迪,有助於打開學生興趣的大門。
英語名著具體綜合而且真實地反映了英語國家的文化傳統、風土人情、歷史發展、哲學思想等。因此,閱讀英語文學名著還有助於學生更好地了解英美國家的語言和文化,從而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和文化交際能力,提升學生的英文素養。
2、有助於鞏固學生的語言基本知識,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增強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首先,開展英語原著閱讀可以鞏固學生語言基本知識。在閱讀英語原著過程中學生夠頻繁的接觸各種詞彙、句型和語言現象,文學作品所提供的語境也使得單詞、片語以跡族沖及句法更容易理解、記憶。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不僅可以記住這些詞彙而且熟悉了它們的用法,還能熟練地掌握英語句型的變化。一些學生自發也發出「在文章中背單詞效率更高,記得更牢,更清楚用法」的感姿殲慨。
其次,開展英語原著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在平常的高考閱讀訓練中喜歡逐字逐句通讀全文,過分關注生詞,甚至一遇到生詞就拿起手機開始翻資料;一遇到長句難句,就回讀。這樣不但浪費時間,降低了閱讀速度,還有可能間斷了對整篇閱讀內容的理解,甚至失去了繼續讀下去的興趣。可是他們在閱讀名著的過程中,尤其是在閱讀長篇名著時,往往急於了解故事發展的情節,遇到不熟悉的單詞,懶得翻資料找,也不再回讀 ,有的時候根據上下文語境特別是作品的情節線索,進行推理判斷,猜測詞義,有的時候他們乾脆「不理它」,久而久之他們在無形中學會了「學會猜詞」、「略讀」和「跳讀」等重要的閱讀技能。筆者還發現學生還會根據書本中的插圖和章節的小標題預測故事的結局,這正是我們要求學生掌握的「預測」的閱讀技能。
再次,開展名著閱讀豐富學生的寫作技巧,提高寫作能力。古今中外名著都是語言巨匠用提煉加工而成的規范化的語言寫成的,閱讀名著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豐富語匯,了解更多的句式和修辭手法,如明喻、暗喻、排比、誇張等。在小說《紅字》中,霍桑就運用了他所擅長的象徵手法。一個紅字「A 」就有各種各樣的象徵意義,如「私通(Altery) 」「天使( Ange1)」 「才幹 (Ability)」等。名著中還有很多成語、俗語、諺語和歇後語有著經久不衰的魅力,閱讀後如果能靈活地運用於自己的寫作中,顯然能提高文章的語言表達能力,讓人耳目一新。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積累到了一定階段,自然會厚積薄發,寫作水平也會隨之出現質的飛躍。
3.有助於促進高中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高中三年正是學生形成基本的世界觀、人生觀的階段。面對普遍浮躁的社會,面對魚目混珠的網路文化和影視文化,承載著人類最基本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取向的經典名著無疑在引導學生明辨是非、揚善懲惡,提倡健康向上,奮斗不息,宣揚文明道德,提倡人文關懷等方面起著獨樹一幟的積極作用。英語文學名著讓學生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原生態的英語語言同時,又潛移默化的熏陶著學生,感染著學生,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心靈上的震撼,思想上的碰撞、精神上的對話。在這種獨特的心靈體驗中,學生的性情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塑造,精神得以升華,道德品質得以提高,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得以形成,進而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了提高。比如他們在閱讀《簡愛》時,能明白「人生的價值等於尊嚴和真愛」;他們閱讀《魯濱遜漂流記》時,能體會到魯濱遜的勇於進取,頑強堅毅和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他們讀《老人與海》時,能感受「人可以失敗,但不可以被擊敗,外在的肉體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內在的意志卻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的硬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