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課到底如何開展
❶ 如何上好英語閱讀課
如何上好英語閱讀課
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閱讀是他們大量接觸英語的主要手段,又是提高英語能力的重要方面。那麼在課堂上我們應如何上好英語閱讀,更有效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下面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善於提出導讀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學生閱讀文章之前,我們要善於提出引導性問題,以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和目的性。閱讀導入包括提出問題,引出主題和交待閱讀任務。在學生閱讀前,我們要根據文章的話題,採用多種不同的方法進行閱讀導入。例如對於學生比較熟悉的話題文章,可以採用主題談話法導入文章。在閱讀前老師可間接引出文章的主題,提出一些有關問題,讓學生發表看法,使他們對問題既感興趣,又能正確回答。這樣就把文章由遠而近交給學生閱讀。對於學生一般了解的話題文章,在閱讀前我們可讓學生根據題目或圖片來推測文章的內容,然後讓學生進行簡短討論,以此指導他們帶著who,what,when,where,which,why,how等基本問題去閱讀。對於學生比較生疏的話題文章,老師可以直接明確地提出「導讀問題」,要求學生找出文章的中心意思,讓他們在閱讀前帶著問題去讀。
二、第一次閱讀要限時閱讀,培養學生略讀和猜讀。
限時是保證學生快速閱讀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課堂上我們要求學生在第一次閱讀文章時要限時快速默讀或略讀。例如老師在堂上可這樣提出:「I』ll give you~mintues根據文章的難度及長短適當給出相應的閱讀時間to read the text silently and quickly.Then you should decide which of the three titles is the best for the passage.You can start now.」在限定閱讀時間結束時,老師可向學生提示:「Time is up.Now tell me which one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然後讓學生整體回答或個別回答。在學生得出文章的中心大意後,再讓他們回答導讀問題。
❷ 英語閱讀教學有哪些有效方法
1、聽課文:通過復習和新課導入這兩個步驟,學生的上課狀態已經達到了比較興奮的程度,我們必須利用好這種興奮狀態,把這種興奮有效地轉移到課文上,從而也可以使活躍的課堂溫度降下來。這時,可一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文,這樣可以在保持學生注意力的前提下,降低了課堂氣氛。 而且,聽力的練習和能力的提高並不是只有集中練習才是最好的方法,我們可以讓學生在上其他類型的課時,通過聽課文的方式,既可以加深了對課文的印象,又可以練習了聽力,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並且,從理論上來講,十個五分鍾的練習要遠遠比一個五十分鍾的練習的效果好的多。 從教育節奏的角度來說,一堂課必須動與靜,張與馳相結合,一度地緊張和興奮,會使學生產生勞累感,效率降低;當然也不能一味地鬆弛和沉悶,會使學生的注意力無法集中。 2、快速閱讀課文:在聽了一兩遍課文之後,讓學生打開課文自己去快速閱讀,了解沒聽懂的地方。這樣無形之中對課文的印象會加深。 快速閱讀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學生在考試之中沒有寬余的時間一句一句地分析,而且現在從各種各類考試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快速閱讀,也就是fastreading,越來越受到青睞,所以我們必須不僅在平常的練習和考試中訓練他們的快速閱讀能力,而且在課堂當中也要潛移默化的培養他們這種閱讀能力。 3、精讀課文:精讀課文這個步驟是閱讀課的主體,是閱讀課的中心任務,但是如何操作好精讀課文這個步驟似乎一直沒有一個定論。有些老師可能仍然在延續灌輸式教學模式中一句一句給學生翻譯課文,事無巨細地講解課文中語法的做法。似乎只有這樣,老師的心中才踏實,才認為學生學到了東西。但這只是最基本的知識目標,對於學生的英語語感,用英語思考的能力,認為似乎都是比較遙遠的事情,捨不得時間給學生鍛煉的機會。我們的老師恨不能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知識都教給學生,恨不能學生能記住所有課本中甚至課本外的知識,這樣反而抹殺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更不用說藉助學生的興趣來提高學習效率了。 從人的心理角度來講,學習最大、最有效的動力是對於知識本身的興趣,而其它的以眼前的或者將來的物質利益為動力的學習興趣是不可能長遠的。而我們的老師,似乎也和某些家長一樣,認為學生知道得越多,記住得越牢,成績就一定會高,但是知道、記住和會使用畢竟不是一回事,試想如果學生不具備學習某些知識的能力和基礎,他們又如何來很好地掌握和使用這些知識呢?這樣做只不過是把沒有做熟的東西硬吃到肚子里,根本消化不了。所以,在精讀課文時,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當然不是放波逐流,而是通過老師的指導,讓學生的各個感官器官調動起來,提高各方面的英語能力。 精讀課文,我們要讓學生自己去仔細的閱讀課文,去理解課文,去尋找問題,解決問題。我們最好在學生自己詳細閱讀之前領讀一遍,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注意到朗讀課文時所應具有感情和正確的發音,否則在他們熟讀之後,在糾正他們的錯誤會更加困難,總的來說,流利、有感情的朗讀是現代閱讀課的一項重要指標,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培養學生語感的主要途徑,也是保持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重要方面。口語是學習一門語言的重要方面,是表現這門語言學地好與壞的兩大途徑之一,是想如果學生的發音不夠標准,不夠好聽,時間一長他們就會越來越感到自己沒有學好這門語言的希望和興趣,所以我們必須注重學生的朗讀方式。 同時,學生在閱讀的時候,也要養成他們遇到問題通過同學之間的討論和向老師請教的方式來自己解決問題,這樣,老師可以及時歸結出在備課時沒有準備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給了學生動口的機會。
❸ 英語閱讀教學策略
英語閱讀教學策略
閱讀教學在英語教學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學生實踐為基礎來引導學生多看、多讀、多練,通過一系列閱讀培養學生閱讀的技能,提高其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英語閱讀的教學策略,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英語閱讀教學策略】
一、讀前活動:利用與話題相關的材料,激發學生大腦中已有的知識網路
1. 教師用與話題相關的關鍵詞、圖片、歌曲、錄像等導入,開展熱身活動,激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使學生逐步進入學習狀態。例如,教魯教版八年級(上)Unit 8 Reading Why don’t you learn to sing English songs?時,我先給學生播放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主題歌You and Me來導入課文,讓學生在歌聲中領悟到通過學唱英語歌曲也能提高英語水平。
再如,教魯教版九年級Unit 11 Reading It’s important to get enough sleep時,我針對中學生面臨中考,學業負擔重、睡眠不足的現狀,提出以下幾個問題:How many hours do you sleep every night? Is it enough for you? Do you often feel sleepy when you have a lesson? What will happen if people don’t have enough sleep?學生反映熱烈,他們有了想去了解課文的需求,產生了閱讀願望。可見,課前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大致了解課文內容,構建初步的模糊的全文圖像。
2. 通過標題和插圖預測閱讀內容。這相當於閱讀前的熱身,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
標題:標題往往言簡意賅,提綱挈領。魯教版初中英語自八年級起,每單元的reading都有標題。標題與內容緊密相關,不要忽視標題的作用。通過解讀標題引領閱讀活動是一種實用的閱讀策略。標題有助於預測文章內容,成功的預測能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下一步閱讀和理解做好鋪墊,同時活躍課堂氣氛。一般說來,可引導學生對文章標題進行以下預測:
Read the title, guess what’s the passage about?
What do you think the story is about?
What question can you raise according to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
What would you write about the title if you were the writer?
例如,教魯教版八年級(上)Unit 4 Reading 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時,通過對課文標題的預測,引領學生了解支教老師和貧困地區孩子的生活,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插圖:學生在閱讀之前,往往先看插圖。通過看插圖,可以對閱讀材料有個預先的認識。
例如,魯教版八年級(上)Unit 7 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中講的是說英語國家的etiquette,文中的插圖畫的是在公共汽車上各種不文明的行為,在閱讀之前,先讓學生看圖分析,用英語說出不文明的地方在哪?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去認真閱讀。
再如,魯教版九年級Unit 7 You’re supposed to write quickly!中的插圖簡單明了,一看就明白e-mail English 的兩種構成方法,即abbreviation和homophone。學生對這種插圖會過目不忘,同時也通過插圖對文章有了預測。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預測也可以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積極而有效的閱讀是讀者不斷地預測並且不斷驗證預測的過程。
二、讀中活動:運用整體閱讀的教學理念,對課文進行整體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和閱讀速度
1. 英語閱讀教學應遵循語篇整體教學的原則。整體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語法知識和一定詞彙量的基礎上,以較快的速度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獲取所讀文章最大信息量的一種方法。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只是把語言的基礎知識如詞彙、句型、語法結構進行簡單處理,學生理解的知識就會成為無源之水,不利於提高學生閱讀興趣,無助於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閱讀過程應是由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過程。教師應引導學生通讀全文,藉助上下文等來揣測詞義,理解句子的`隱含意義,弄清全文的大意、層次結構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閱讀時,根據文章內容,提出一兩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速讀全文,從整體上理解文章,找出問題的答案,找出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每個段落的主題句。這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助於學生日後寫作水平的提高。例如,教魯教版九年級Unit 9 Section B 3a 時,我提出兩個問題:
How many disasters are mentioned in the reading?
When and where did they happened?
通過閱讀全文,才能正確回答出這兩個問題,並對全文有整體的了解。在第二遍閱讀時,我提出以下三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細讀全文:
What happened to the water level in Fushun? Why?
Why did people stay in New Orleans ring the flood?
Which of the disasters in the reading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serious? Why?
2. 文章標題、篇首段、結尾段、每段的第一句往往體現著文章的主旨大意,篇首段會揭示主題,引出文章的核心問題;結尾段則會概括全文內容,再次闡述中心思想,與篇首段相呼應,使讀者對文章有更清晰的認識。
如魯教版八年級(下)Reading How do we deal with our problems?可以引導學生讀小標題來抓住文章的重點:By learning to forget, By regarding problems as challenges, By thinking of something worse。這三個小標題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抓住解決問題的三個主要方法,便於完整地理解課文。
此外,要培養學生找每段的主題句、關鍵詞(主題句往往在句首或句末)。如魯教版八年級(下)Section B 3a的郵件中,My family and I want to take a trip this summer somewhere in the east of China. I hope you can provide me with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kinds of vacations that your firm can offer…這一句就是文章的關鍵句,下面的內容就是圍繞此句來寫的。
三、讀後活動:通過完成各類習題,鞏固運用語言材料
1. 設計詞彙練習,引導學生歸納詞彙、結構的用法,也可以編選擇題、填空題、詞義配對題。
2. 利用圖表題可以使學生更具體、全面地獲取與文章相關的信息或細節,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3. 圍繞閱讀內容開展語言交際活動。如:復述整篇課文或片段,或進行改寫、續寫等,訓練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就某一事件或人物展開,讓學生進一步熟練閱讀材料和內容,鞏固所學語言,理清結構層次和意圖,創造性地運用語言。
總之,要提高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應該積極探討英語閱讀教學的方法,採用語篇的整體教學法,結合任務型閱讀,有效地提問來貫穿整個閱讀過程。同時,要運用預測等方法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技能。如果能持之以恆地堅持閱讀,並成功地運用閱讀策略,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會有所提高。
;❹ 英語閱讀課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1.愉快教學法
教師在教學中,應使整個教學都彌漫著一種和諧、融洽、振奮、飽滿的情緒氣氛。同時,在教學時,使學生進入語境,創造情景,幫助學生通過英語直接理解教學內容意思,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一些興趣活動。如:唱歌、游戲、饒口令等。運用這些靈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樂中學」又在「學中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成功與快樂總是相伴而行的。那麼,教師在教育中就應該運用好表現──成功──快樂三步曲方法,尤其對後進生,要多給予肯定評價。
2.演示法
演示可以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對事物的印象,特別是教學一些字母、單詞時,利用實物、圖片、表情動作等創設大量的視覺情景,對兒童反復進行大量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進行反復多遍的聽說活動。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增強演示效果,而盡可能快的使學生的認識上升到理性階段,形成理性階段,形成概念,掌握事物的本質。例如:在學習字母時要充分利用卡片;在新授單詞的時候可以用實物來演示,例如「pen」「bag」「book」等。在新授的Isita...」時,可以直接利用學生手中的實物來進行對話,並且鼓勵每一個孩子積極參加到學習中去,要以滿腔的熱情去對待每一個孩子,對他們學習中的每一個進步及時給予肯定、表揚、獎勵等,讓所有的學生在對自身學習的滿足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3.模仿練習法
學習英語模仿練習是很重要的方法,小學生要說得准確,首先必須看得准,聽得准。因此,教師在范讀字母、單詞或句子之前,要讓學生聽老師的讀音,看老師的口形,並鼓勵學生大膽開口,敢於大聲講英語,說錯了及時糾正,並注意將正確的音與錯誤的音進行比較,反復訓練,以免在語音上給學生留下後患。另外,應鼓勵學生課下盡量用所學過的常用表達方式進行相互對話。因為我們不是單純為學語言而教語言,而是在用中學,在學中用,培養運用語言的能力。
4.講授法
英語並不像我們的母語──漢語那樣從小就開始學說、理解和運用。而英語對於我們小學生來說就顯得特別難學。所以,教師進行一定的講解,講述和講讀是十分有效的。但是,講授法並不是照本宣科,單板、生硬地向學生灌輸,而是講授要有一定的啟發性,更要穿插一些其他的教法與之結合起來。
❺ 英語閱讀課的步驟
閱讀課教學過程分為三個不同階段:
一、閱讀前(Pre-reading)
在這段時間,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材料做好導讀工作(Preparations for reading)。
三、閱讀後(Post-reading)
1、精讀
本層次是學習型閱讀階段,任務是立足於全篇對課文的一些重點詞彙、短語、句型和語法進行集中學習,並作適當的擴展、歸納。同時利用教具、簡筆畫、實際場景、生活實際創設新的微型語境,運用詞彙、短語乃至句型,並適時的融入語言知識、跨文化知識。
2、強化和鞏固
學生對篇章結構、內容及融入的知識點有了較好的掌握後,要圍繞所讀內容和遇見的新詞彙和語法現象進行練習。教師要為他們創造機會,讓其學以致用。
3、課後閱讀
課後閱讀主要是指泛讀,是課堂教師的延伸。教師應選擇與課文和作者有關的材料或其它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於一體的讀物供學生閱讀,增強其信息量,擴大其知識面。通過大量的閱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其獨立閱讀的能力。
❻ 如何有效實施英語閱讀教學的策略和方法
高中英語課程的設計要有利於學生優化英語學習的方式,使他們通過觀察、感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對《英語課程標准》的這一建議,教師還需從理論上進行深層的追問,對具體實施策略的探尋還需更加深入。唯如此,當體驗感悟成為英語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的又一個著力點時,也將成為提高閱讀教學效益、提升學生外語素養的新的增長極。 一、詮釋:體驗感悟的內涵與特點 體驗是在對事物的真切感受的基礎上對事物產生情感並生成有意義的活動。具體落實到閱讀任務,體驗是讓學生直接接觸閱讀材料,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內心需要出發,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動眼、動口、動手、動心,誦讀、聯想、想像,憑借直觀感覺設身處地、入情入境地對英語材料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切身感受,仔細體味,深入揣摩,全身心投入文本之中,走進作品的生命,親歷閱讀實踐活動。感悟,是領會的意思,感悟主要憑借經驗,而經驗是人們分析、提煉的感性認識的沉澱,特別是表象認識的結晶。人的感悟是高於感性認識的認識,但是感悟與感性認識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是表象認識的升華。 感悟既是感性的,又不排除理性的成分;感悟既是感性認識的終結點,也是理性認識的發端。它與感性認識、理性認識互相滲透,是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交匯點。體驗是感悟的基礎,感悟是體驗的升華。 1.主體性。真正有效的閱讀,必須依靠閱讀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活動,才能通過對書面符號的感知和理解,直面文本,與文本展開平等對話,把握其反映的客觀事物及其意義,達到閱讀的目的。所以「感悟體驗」閱讀教學模式的第一個特徵就是主體性。 2.形象性。閱讀時,體驗感悟的對象是文本描繪的社會生活、人物形象和文化風俗等,它們往往充滿了形象性。形象是引發聯想、觸發體驗的物質基礎。當閱讀主體面對文本,走進文本五彩繽紛的世界裡,與栩栩如生的形象進行親切「對話」,才能對文本內容感同身受。沒有形象,體驗感悟就成了無源之水。 3.情感性。體驗感悟的對象具有情感性,這種情感既有流露於字里行間的作者的喜怒哀樂,也有文本人物的酸甜苦辣。對象的情感性是體驗感悟的觸發劑,是體驗感悟的發動機。「在體驗的世界中,一切客體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滿著生命的意蘊和情調。」 4.直覺性。在閱讀過程中,體驗感悟大多不需要經過明確的思維步驟,不需要經過嚴格的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演繹,不需要對語音、詞彙、語義、語法作過多的條分縷析,憑借已有的言語經驗,往往就能直接迅速地對文本的詞彙、句子乃至篇章的情意和表達技巧等進行直接的感受和領會。 5.多維性。體驗感悟所針對的教學目標從單一的認知目的走向兼顧方法、過程、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多維目標,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在全面育人過程中的主渠道作用。不僅有助於學生有效地掌握英語語言這一交際的工具,而且有助於學生情感意志的發展、精神世界的開拓、多元文化的傳承、心理素質的提高、健全人格的鑄造、行為習慣的養成等。 6.獨特性。閱讀是與文本的對話。由於每個讀者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文化背景、審美情趣千差萬別,所以,閱讀主體對文本的解釋過程稱為一種融注了讀者感知、想像、理解、感悟的發現性活動,閱讀的體驗、感悟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徵。 二、追問:體驗感悟何以能成為閱讀教學增長極 1.重體驗感悟顯現了英語的特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英語課程的基本特點。」現行英語教材特別是閱讀教學文本材料與以往教材則明顯不同,多數情況下,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場景、形象、意境、故事,這些需要通過體驗去感受,它們的意蘊需要通過感悟去獲取。在此活動中,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實現作品向讀者的移情。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形象的再現、意境的體驗、韻味的品評、情緒的感染的過程中,體察、玩味和領悟文本演繹的語言形式,積累英語語言經驗,學習表達技巧,掌握語言規律。 2.重體驗感悟是遵循英語學習規律的體現。英語學習以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為核心任務。能力建立在知識基礎之上,無知必無能,這是普遍的規律。
❼ 如何進行有效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
提高閱讀能力是我國 大學英語 教學的主要目的下面我跟大家介紹一下如何進行有效的 大學英語 閱讀教學吧,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看一下啊!
摘要: 提高閱讀能力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學生只有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才能以英語為工具獲得所需的專業信息。如何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使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一直是廣大師生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試圖從任務教學法的理論著手,探討如何搞好閱讀前的准備階段、閱讀階段和讀後階段這些教學環節。
關鍵詞: 任務教學法; 大學英語; 閱讀教學
一、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及其不足
傳統的閱讀教學一般採用語法翻譯教學法,而且往往遵循如下模式:1•要求學生通過查生詞、聽課文錄音來預習新課。2•讓學生閱讀課文以檢查語音語調,通過提問來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3•教師解釋並舉例詳細講解生詞及規定的語法內容,在講授語音、翻譯、同義詞辨異和語言現象時,還伴有操練和練習。4•做課後的練習,總結概括、復述課文內容等。
一般認為傳統語法翻譯教學法有著如下的不足,即:1•過於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播,忽視語言技能的培養。2•誇大了語法和母語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3•教學過程比較機械,脫離實際意義;4•只重視筆語,不重視口語。用這種方法進行閱讀教學必然難以承擔培養現代社會所要求的聽說讀寫譯全面發展的外語人才的重擔。因此,研究人員提出了許多很有見地的教學方法,其中包括任務教學法。
二、任務教學法概要
(一)語言理論
任務教學法是在交際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套教學方法。它是根據蘇聯心理語言學家Vygostky的語言和學習理論而提出來的。Vygostky強調學習的社會性以及教師和學習者對促進個體學習的重要作用。他認為,文化知識的獲得首先是人們相互作用的結果,然後轉變為自己的知識。
(二)特點
任務教學法強調通過師生共同完成語言任務,使外語學習者自然地習得語言,促進外語學習的進步。它一方面注重教會學生如何在完成一系列任務中提高交際語言能力,指導學生達到交際目標。另一方面,它注重探索知識體系本身的功能,特別是探索學習及運用語言之道。
(三)任務的含義
關於任務的定義,各家的說法不一。Willis(1996)認為:任務就是活動。學習者以交際為目的,通過使用目標語來達到某個結果(Tasks are always activities where target language is used bythe learnerfor a communicative purpose in order to achieve an outcome.)[3],而Nunan(1989)更明確地指出:任務就是在課堂上使用目的語做的一件事。它涉及到對語言的理解、操作、運用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意義的表達上,而不是在形式上(A task is a piece of classroom work which involves the learners in comprehending,manipulating,procing or interpreting in the target language while their attention is particularly focused on meaning rather than form)[4]。這些定義雖然表達各異,但都強調語言學習是在解決交際問題的過程中達到的,都強調交際的真實性和互動性,是真正的以學生為主的。任務完成的結果是評估任務是否成功的標志。
(四)Willis的任務實施模式
Willis將任務的實施分為三個階段,即:准備階段(Pre-task),任務實施階段(Task Cycle)和語言焦點(Language focus)。不同階段的側重點均有所不同。准備階段主要是起著熱身的作用,包括任務的導入,真實的材料提供。在任務實施階段,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採取不同的交互方式,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任務實施階段又由三個部分組成:任務(Task),設計(Planning)和匯報(Report)。語言焦點階段包括語言分析和語言練習,活動的重點將從語言意義轉向語言形式上。
三、任務教學法在大學 英語閱讀 教學的運用
Sperter和Wilson認為,語言交際是一種有目的、有意圖的活動,其目的在於傳達交際者的意圖。語言交際活動涉及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信息意圖指交際者向交際對象表達或進一步表達一組信息的意圖,相當於話語的字面意義。交際意圖指的是交際對象和交際者互明交際者有傳遞信息意圖的意圖。它指的是話語背後的意思。在語言交際過程中,交際對象首先由理解交際者的信息意圖,再透過信息意圖去捕捉交際者的交際意圖。另外,接受美學認為,一部作品的完成,離不開讀者對此作品的接受、理解、評價和補充。因此,我們認為,語篇的理解不僅僅涉及到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交際,而且也應包括讀者與讀者之間的以語篇作為平台的交際活動。從這個意義上看,任務教學法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運用完全是可能的。
下面以《大學英語》第二冊第四單元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Qut(以下簡稱Lady)為例具體說明任務教學法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運用。
(一)閱讀前階段
在閱讀前階段,教師的作用主要在於布置任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明白閱讀的要求和目的及要達到的結果。對於Lady一文,閱讀的目的是了解“購物袋女士”的生活及心理狀態,分析這一社會現象產生的原因,了解大都市人情的冷漠和社會工作者的職責。
1•激活圖式,為閱讀打好基礎
圖式理論認為,讀者的背景知識直接影響對文章內容理解的程度。因此,在明確閱讀任務之後,教師應有目的地組織讀前的准備活動,幫助學生激活他們頭腦中已有的與閱讀任務有關的圖式,包括語言圖式、內容圖式,結構圖式等。如教師課前介紹或者組織學生討論有關美國社會問題、美國夢及其價值觀念等話題,為即將開始的閱讀打好基礎。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著題目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
此項活動的目的在於通過比較自己思維成果和作家的思維成果,找出差異,幫助學生如何具體運用英語,培養他們的分析和創造技能。鑒於中國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有限,教師應隨時在語言方面提供幫助,他們也應學會從別的組員那裡得到幫助。
(二)閱讀階段
閱讀的目的在於獲得信息,而獲得信息的基礎是對語篇的理解,即弄懂原文。
對於一個語篇的理解至少同時涉及四種不同意義的理解:概念意義(conceptual meaning),命題意義(propositional meaning),語境意義(contextual meaning),語用意義(pragmatic meaning)。在閱讀階段,我們所關心的是語篇的意義,而不是語篇的形式。
在閱讀階段,教師的作用在這個階段扮演的角色是協調員、指導員和監督員。學生成為閱讀活動的主體。他們是作者—讀者和讀者—讀者交際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方,既是被評論者,又是評論者,既是被反饋者,又是反饋者。
❽ 教師怎樣進行有效英語閱讀教學
教師怎樣進行有效英語閱讀教學?
一、閱讀前
1、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在閱讀前,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喚醒他們關於文章的知識和體驗,做好鋪墊,使學生處於思維活躍,熱情高漲的狀態。
2.預測文章內容。在閱讀前,教師可以利用課本上的插圖或問中的標題要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文章內容進行預測。
3、正確處理好詞彙。在大多數閱讀材料中都有較多的詞彙,教師在閱讀前要對閱讀材料與詞彙做個分析,對一些重要的引起理解障礙的詞彙,教師可以在閱讀前設置一定的語境引入。
二、閱讀中
1、明確閱讀時間,布置任務。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教師主動積極參與閱讀,要學生明確閱讀時間,教師要布置好任務。
2、整體把握,注重語篇閱讀。教師要學生務必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文章,不要逐詞閱讀,不要太過於注重每個單詞,每句話的意思。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
2、指導學生運用多種閱讀策略。比如學生可以邊讀邊注不理解的內容或重要信息為之後的深入閱讀做好准備。教師可以出示沒有教的單詞,要學生快速找出這個單詞,並學會根據上下文猜測這個單詞的意思。
三、讀後
1、提出問題,深化閱讀內容。在學生閱讀後,教師還可就文章中的某個觀點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既可以提高學生說的能力,也可鞏固閱讀材料,使閱讀材料得到延伸,學生的思想得到升華。
2、精講重難點,鞏固閱讀材料。閱讀結束後,老師可以對重難點進行精講, 使學生掌握一些詞彙和固定短語的用法和幫助學生理解一些難句,還要及時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
3、抓好文章的朗讀、復述和背誦工作。復述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很好的理清文章的脈絡,還可以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關鍵詞,讓學生口頭復述閱讀材料。也可要學生筆頭對閱讀材料進行縮寫,提高寫作能力。朗讀和背誦更是一種提高學生語感有效的手段。
❾ 如何做好英語閱讀理解的教學
閱讀理解在英語試卷中佔比非常高,而且是一道拉分的題目,因此,學生掌握英語閱讀這一塊對於提高英語成績起到關鍵作用。所以,英語老師應該重視閱讀理解這一塊的教學。
一、英語閱讀教學現狀
1英語教學就是課文教學。教學活動就是講解生詞,補充片語,羅列搭配,逐句逐段分析課文結構,不厭其煩分析語法等,重視詞彙,語法教學,忽略閱讀訓練。在一些教師與學生中出現很奇怪現象:學生只做語法和詞彙練習,綜合填空和語篇理解全空著:教師詳細講解語法和詞彙,然而綜合填空和語篇理解部分,只報答案。
2牛津英語教材,每個章節從課文到練習,從聽力到語法都是英語,並且在Moxehnzuaseln.put部分。設置一篇配合課文的閱讀材料。無疑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閱讀材料。但是根據《英語教學大綱》對閱讀量的要求:10萬詞以上(一級),20萬詞左右(二級)。光是教材內容。閱讀面和量是遠遠不夠的,
3由於牛津英語詞彙量大,聽說讀寫都有要求,教師生怕語言點不落實,語法沒講透,不是把閱讀當精讀上,就是把閱讀教學變為課外閱讀,對對答案,劃劃片語。時間上得不到保證,擴大閱讀量,提高閱讀能力往往只是一句空話。
二、如何實施英語閱讀教學
1課前准備階段:(1)教師認真深入細致的備課是首要條件。課前教師應認真研讀和准確把握教材,挖掘教材內容,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詳略比例,精心設計每個教學步驟,認真准備各種補充材料。(2)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思考與探索是實施互動式英語閱讀課教學的前提條件。(3)要做好充分的組織准備工作。事先向學生說明推行互動式英語閱讀教學模式的必要性,使學生能夠接受,並有充分的思想准備。同時還要強調課堂討論發言的紀律,要做到既熱烈有序。才能確保互動式英語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
2課堂教學過程:在閱讀教學中主要以學生討論為主,我在必要時給予啟發與引導。閱讀課的討論活動可安排在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後。閱讀前的討論是圍繞即將閱讀的材料提出話題或問題,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背景知識和閱讀的興趣,使學生對所要閱讀的材料有一定的心理准備,然後帶著目的去讀。例如,在教學SEFC 1A Lessons26-27 Earthquake這篇文章時,可先讓學生討論「What will happen in an earthquake?」這個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想像地震發生時的種.種現象,並做出回答,然後我將他們的答案稍加整理寫在黑板上,以此作為本篇的導讀。閱讀中的討論往往與掠讀、跳讀、細讀等不同層次的閱讀相對應,目的在於讓學生熟悉課文的主要內容、文章的細節、文章的結構和段落大意等。以SEFC 1B Lessons 94-95為例,我要求學生一邊閱讀A Farming Pioneer這篇文章,一邊討論About Jia Sixie,The ad―vice be gave farmers和About the book of Qj Min Yap Shu這些議題,從而讓學生熟悉並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結構。閱讀後的討論,一是為了檢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情況,並進行交流:二是總結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悟出某些句、段的,評價文章特色和對比文化的差異等。這個階段的討論層次較高,對學生想像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很有幫助。例如。在讀完SEFC 2B Lessons 58-59 Niece tell us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加深對本文主題的理解。又如,讀了SEFC 1B Lessons 74-75 The Secret Is Out這篇故事後,我讓學生主持一個討論會。題為:Can Ms King's story happen in China Why or Why not?通過討論和辯論。學生既習了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又討論了男女平等、城鄉差別、東西方文化和社會制度的差異等問題,達到愚思想教育於語言學習之中的目的。
3作業布置:作業布置應充分體現創造性思維能力。例如,在學完SEFC 1B Lesson78 Paper這課後,我讓學生回去思考這樣的問題:What would happen in a modem society without paper?並寫成短文。此類問題往往沒有唯一的答案,學生思考與寫作時不但可以運用大量的語言材料,而且還用到許多學過的知識。我在實踐中發現,學生對這類問題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書面表在能力。
三、實施英語閱讀教學的體會
1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這是實施互動式英語閱讀教學的前提條件之一,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互動式英語閱讀教學就不可能實現。無論是英語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還是課堂討論的順利進和都是以學生的主動參與為基礎的。
2注重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我主要致力於教會學生如何學好英語知識以及如何提高閱讀能力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怎樣歸納概括英語知識,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採用啟發式的講授,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求異,啟發討論,辯論等各種方法,以啟發智力發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3教師要有充分的耐心與信心,要持之以恆。允許學生有個發展的過程,剛開始時學生往往會做得差些,但是一旦學生形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掌握了一定的能力之後,效果是非常好的。它能極大提高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速度。真正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4互動教學模式使學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但對教師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了。它既要求教師對學生更加全面細致的了解,又要求教師深入鑽研教材,大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概括時代要求,不斷探索教育教學理論,更新教育教學的觀念與方法,適應互動閱讀教學模式的要求。
閱讀是一個綜合過程,能力的提高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為此,不同年級應有不同閱讀達標要求,課堂上各階段的閱讀理解訓練也應隨之有所側重。總之,教師若能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合理、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於閱讀課文教學中,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目標是完全能夠實現的。
❿ 英語閱讀課教學方法
英語閱讀課教學方法
如何把握閱讀教學的方法不僅對於學生的能力培養很重要,成功的閱讀教學是中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我給大家提供的英語閱讀課的教學方法,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英語閱讀課教學方法】
一、階段整體目標:
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可以分為三個大的階段,入門階段、發展階段和提高階段。入門階段――1-4年級;發展階段――5年級;提高階段――6年級。
(一)發展階段(5年級):在這個年段的教材中主要通過Let』s talk進行基本句型的教學,通常在這個階段我們要求學生聽懂、朗讀並進行交際性表演,而學生就是從這個階段開始出現兩極分化的,原因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課堂教學無法照顧到全面,因此有些學生產生問題後無法得到及時解決,久而久之造成學習障礙。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抓住小學英語教學的三個要點:興趣、情景、活動,藉助圖片、錄像或假設的情景,讓學生感知課文內容,使他們產生閱讀的慾望並將目標中心繼續放在強化學生的朗讀能力上,重點培養學生的精讀和熟讀能力,固定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並要求學生背誦對話內容,這樣做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朗讀和理解能力,使學生有了英語閱讀的'興趣,推動其自覺地養成英語閱讀的習慣。在五年級的教材中出現了read & write這個版塊,內容有對話或短篇的語言材料,而且在每篇後都有簡單的練習題,這就是編者正式提供給我們進行閱讀教學的語言材料,在這一部分我們的目標為:通過上下文,猜測單詞在句中的含義,對非重要的單詞跳過,讓學生明白在閱讀中遇到生詞很自然,做到不懼怕,敢讀下去。
(二)提高階段(6年級):通過兩年的訓練, 這個階段的學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閱讀的方法,形成了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因此這時我們重點培養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句子,養成用英語閱讀的習慣,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這個階段教師有必要多給予學生一定閱讀方法上的指導,指導他們對材料多層次多角度的閱讀,培養他們簡單的略讀(skimming)、精讀(Intensive Reading)、查讀(scan),熟讀(Proficient reading)的能力。
二.具體操作方法:
眾所周知,對於一篇英語閱讀材料的課堂教學常常被人們分成三個階段,讀前(pre-reading)、讀中(while-reading)、讀後(post-reading)。
在讀前(pre-reading)階段,對學生的要求是只了解文章文章大意,並能回答出若干簡單wh-questions(who,what,when,where);
在讀中(while-reading)階段,則要求學生進行細微觀察,掌握文章中心,並從閱讀中學習到新的詞彙和語言表達法;
在讀後(post-reading)階段的做法通常是,根據前兩個階段所獲得的語言材料開展語言判斷、口頭表達、寫作等後繼性活動。
因此在每個年段進行閱讀教學時都要大體上遵循這三個階段的基本設計,再根據所教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進行有效的融會貫通.
本學期我們進行的是下冊書的教學,因此就以下冊教材內容為例向大家做以介紹:
五年級:從這個年段開始教材中就為我們提供了專門的閱讀版塊,因此我們要從這時開始進行系統的閱讀教學.三、四年級實際上我們都是將閱讀教學融於對話教學中,但五年級起我們要將閱讀教學與對話教學區分開來,閱讀教學不同於對話教學,對話教學的特點是少,慢,精,需要字斟句酌,屬於精讀。而閱讀教學是以多,快,廣為教學特點,屬於泛讀。我想有很多老師抱怨閱讀教學時間不夠就是沒能很好地掌握兩者的區別。具體方法為:
(一) 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引入話題。(主要以問答式、介紹、對話等形式引入)
(二) 分步進行語言項目訓練。
1、 藉助圖片、實物、教具等進行語言點的輸入,幫助學生解決閱讀難點並掌握重要詞彙。
2、 將新的語言功能句呈現給學生,分層設計小的任務予以訓練。
(三) 視聽入手,整體感知語言材料。
1、 藉助主題圖畫或多媒體課件呈現對話內容。
2、 帶著任務聽錄音,大體理解文章人物、事件和內容,發展聽力水平。
3、 以排序、判斷、選擇、連線等方式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
(四) 具體了解語篇內容,加強過程指導。
1、在教師的指導下聽音跟讀,加強語音語調培養,分組或分角色誦讀文章,深入理解語篇內容。
2、 關注閱讀習慣和方法等動態式學情。
(五) 以語篇為單位綜合訓練,強化綜合語言能力。
1、 用不同的方式復述課文,包括填空復述,看圖復述,根據段落大意復述等;
2、 學生根據各自掌握的情況和同伴合作,把它表演出來;
3、 完成教材中的相關練習,口頭匯報。
(六)布置作業:
強調:1、將四會句型作為重點。
2、布置預習作業。
六年級:我們重點要做的是教會學生方法和能力,其次是獲得信息,而且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能力獲得信息。基本做法為:
(一)導入——感知教材
這時我們一方面要對學生即將閱讀的語言結構要預熱,喚回他們對某一語言點相對生疏的語感,同時又要對學生即將閱讀的材料的主題內容進行預熱,這樣的預設就能使學生鋪墊出一層淺淡的印象,降低了閱讀的認知梯度,學生有了一定感性基礎,理解書本就比較容易。可以討論有關的話題,或出示有關的實物等。通過這些活動喚回學生的閱讀興趣,加深對閱讀對象背景的了解,同時也可放鬆閱讀前的緊張心理。也可以設置情境,提出問題,使學生產生讀的需要,帶著目的去讀。
(二)讀——理解教材
第一步:略讀(Skimming):學生通讀全文,了解大意。文中的生詞能猜的鼓勵學生去猜,也可鼓勵學生在預習時查詞表或詞典解決,少數重點詞、片語和句子由教師寫在黑板上,加英語註解或圖解。
第二步:精讀(Intensive Reading):學生邊讀邊找出關鍵詞、句,進而掌握語篇的中心、情節,並進一步練習單元重點詞句。教師的引導手段有提出問題、閱讀理解題(判斷題、選擇題、填空等)。
第三步:熟讀(Proficient Reading):帶領或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朗讀過程中還要進行個別檢查,糾音、正調。
(三)練----語言輸出
閱讀完後,設置一些檢查的題目,例如考察信息與理解的選擇、判斷正誤等題型;根據關鍵詞復述、背誦或表演閱讀內容;仿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