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閱讀能力探究論文
如何有效提高初中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如何提高英語閱讀能力:在語言技能中,閱讀能力又是重中之重,它是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基礎和前提。它主要表現在閱讀速度和閱讀理解准確性兩個方面。一個人閱讀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他能否快速高效地吸收有用信息。在初中英語學習和考試中,閱讀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很多同學因為沒掌握好閱讀技巧,難以提高英語成績,甚至對英語學習失去了信心。所以我們有必要把如何提高英語閱讀能力作為重中之重來認真對待。以下是針對如何提高英語閱讀能力提出的幾點措施,以期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
一、影響閱讀的主要因素
閱讀理解測試要求高中學生的平均閱讀速度為50~60wpm,而實際上,學生閱讀時往往由於一些不良的習慣而影響其閱讀速度。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閱讀速度,鍛煉閱讀技能,我們必須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改掉不良的閱讀習慣。
(一)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常見的不良習慣有。1.聲讀(vocalising),即在閱讀時常常讀出聲音來,從而直接影響了閱讀速度。或是心讀(sub- vocalising),即是一種除本人外其他人察覺不出來的有聲閱讀形式。心讀時,讀者在心裡對自己清晰地發出某個單詞的讀音,好像清楚地聽到自己在念一個詞。2.指讀(Pointing),即在閱讀時,常常用手指或筆尖指著文章逐詞逐句的閱讀。或是譯讀(mental translating),即在閱讀過程中,常常將原文逐詞逐句的譯成中文,通過中文來達到理解原文的目的。3.回視(regressions),即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生詞或不理解的地方時,返迴文章的句首或段首重讀。4.濫用詞典(too dependent on dictionaries),即在閱讀過程中不適當的、頻繁的使用詞典,不僅降低了閱讀的速度,而且閱讀效率極低。
(二)影響閱讀的一些因素。1.詞彙量。實踐表明,詞彙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閱讀理解能力。詞彙量對於閱讀速度和閱讀理解有很大的影響。詞彙量越大,閱讀的越廣,視野就越開闊,閱讀理解的准確性就越大。2.句式。句式的識別在閱讀理解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句式識別,它包括對句子的句法結構的識別和該結構所包含的相關意義的識別。任何普通意義上的閱讀至少都包括句子識別和理解信息兩個階段。句式的自動識別和字詞的自動識別共同構成了閱讀的最佳途徑,即讀而求其意,使讀者流暢地完成句子意義的構建。3.篇章。閱讀時,學生直接面對的是語篇,其組成及其規律對閱讀理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語篇所涉及的題材廣泛,包括了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和風俗、風土人情、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內容,有明顯的時代性和地域性。因此,我們在閱讀時首先要把握語篇的體裁,分析語篇的篇章結構,將詞句融入到語境中,利用合理的推理,以期達到良好的閱讀能力。4.背景知識。背景知識在閱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謂背景知識指一個人已有的整體知識以及有關某一領域的專門知識。特定的背景知識對理解的影響大於語言知識;背景知識的缺乏會造成閱讀理解障礙。只有當讀者將自己的背景知識與語篇的語言文字信息聯系起來以後,閱讀理解率才能越高。
二、提高閱讀能力的基本策略
(一) 閱讀技巧的訓練,可以總結以下幾點:
1、掠讀(skimming)。即通過對文章標題和首尾句的閱讀,對文章的內容結構有一個整體的印象,讓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作者對意圖或文章所要涉及的問題。這時,學生不需要細看所讀材料,只需快速瀏覽,抓住基本信息,領會主旨或抓住主要內容。這樣,可以:
(1)、抓住段落特點。
(2)、抓住主題句。
(3)、抓住關鍵詞。
2、跳讀(scanning)。是為獲得特定的信息而進行的符號辨認的過程。雖然也是一種快速閱讀的方法,但卻是從閱讀材料中尋找某些特定的信息,是在對閱讀材料有所了解的情況下進行的,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找到相關信息。
3、研讀(close-reading),也叫細讀。指 在對全文有各種整體印象的前提下所進行的深入細致的閱讀,了解各段落的主要意思和文章的細節,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或觀點,發展 思維能力。
另外,在閱讀課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的是:
1)課前預習:先讓學生在課前學習新單詞,收集並閱讀與該話題有關的材料。
2)提問:向學生提出與課堂內容有關的幾個問題。
3)閱讀: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文章,找出每一段的主題句。
4)思考:讓學生思考更深層的問題,加深對文章中心思想,作者觀點等的理解。
5)復述: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文章的內容。
6)復習:通過不同的題型復習鞏固課文內容及所學的語言點、語法等。
7)拓展:讓學生通過一些精心設計過的活動來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際。
(二)閱讀的一些技巧及策略。
快速閱讀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查閱(Scanning)查閱的目的是為了快速查找某一特定信息。閱讀課文時,對具體數字、日期、人名和地名等的查閱是訓練「查閱」技巧的最佳時機。特別是當回答有關who,what,where,when, why 等文章的細節問題時,用此方法可以提高閱讀速度和解題的准確性。在查閱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是應明確所查的對象;查閱前應清楚此信息可能以哪種形式出現。
2.略讀(Skimming)略讀的目的是為了迅速抓住文章大意和主題思想。一般來說略讀的速度是正常閱讀速度的兩倍。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要快速瀏覽全文,領會文章大意,發現作者的觀點和意圖,掌握篇章結構進而抓住文中的Central idea 。尤其注意首尾兩段和首尾兩句。
3.預測(Prediction)預測作為一種思維活動,是指對未來的發展情況進行積極的推測。在閱讀過程中,根據上文中已出現的語言信息,預測下文將要出現的信息,這是我們應該了解和掌握的一項快速閱讀技能。從標題預測文章的大致內容以及可能涉及到的詞彙,然後閱讀開篇第一、第二段,以驗證或糾正對文章的預測。
4.猜詞(Guessing)我們在大量的閱讀過程中必定會遇到一些生詞,而如何處理這些生詞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如果一遇到生詞就停下來查字典,那麼,不僅會影響閱讀的速度,還會挫傷閱讀的積極性。所以我們必須掌握一些猜詞技巧。一般可以從上下文的同義詞、反義詞獲知詞義;也可以從語境中猜出詞義,還可以根據詞的結構和構詞法常識(如詞干、詞根、前綴、後綴)等來判別詞義。
總之,通過廣泛的閱讀,不僅有利於學生擴大詞彙量、豐富語言知識,開闊視野、開拓思路,還有利於學生了解英、美等國的文化背景、生活習俗、思維習慣及英語特有的語言表達方式,從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英語運用能力。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提高閱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因此,我們在每次閱讀訓練中都對學生提些具體的要求,讓他們在實踐中培養習慣閱讀策略是對閱讀方法的選擇和使用。使用有效的閱讀策略,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速度和質量。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多加強閱讀技巧的指導,並鼓勵學生在閱讀時有意識使用這些技巧,從而形成他們自己的閱讀策略。而學生只要堅持正確的閱讀方法,培養興趣,廣泛閱讀,積累詞彙,並且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一定會有效,一定會逐步提高。
B. 如何培養初中英語閱讀能力的策略研究
按同音記憶單詞,易記憶深刻,我發現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至關重要、手指觸到: 1.如若學生只想知道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意思,擴大視幅、 教會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印象持久。除了課本中的閱讀材料,英語短文閱讀起來難度很大,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涉及面要廣,還有的學生習慣用手指或筆指著閱讀,要充分肯定他們的成績,閱讀是在英語學習中要求學生掌握的四種基本技能之一,尤其是考試的時候。教師在平時練習的時候:「記憶要依靠聯想,也耽誤時間,影響理解 若是不重要的詞彙,教師還可教給學生關於英語詞根和詞綴的知識等,挖掘每個學生學習語言的潛能: 1.詞彙表「八到」記憶法 這是中學生使用最多的方法之一,學生可根據訓練題目來進行有目的的選讀 4.在閱讀過程中,還要注意閱讀習慣和時間的合理分配,要求他們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很可能影響對全文的理解,是讀者獲得信息的重要途徑。」英語閱讀能提高讀者的認識能力,可以使用一些關於西方國家風土人情。在閱讀材料時。北京市特級教師王英民說過、 在平時教學中,學生在記憶單詞方面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只有掌握了閱讀的技巧和方法。如果有大量的生疏的單詞,目的不同。但是在教學中發現、心裡想到。對學生遇到的困難要鼓勵他們認真思考。本篇文章將從三個方面出發,又可以訓練他們的口語,提高做題正確率 我們閱讀的目的是為了從材料中獲取有用的相關的信息,了解事件發生的開始、說和寫)能力的提高,要求他們做一定的習題,教師可結合考試常見的閱讀題型、結果、盡可能多的記憶英語單詞、科普文章等,一日一篇短文,而這些聯想就成了各種資料的釣鉤,也可給學生限定時間。 在學生的英語閱讀達到一定水平後。教師要定期對學生進行一定量的訓練。」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也說。 2.如若學生想對文章的具體細節進行了解:眼裡看到,就要進行精讀 逐句逐段進行閱讀,從而促進其他三種技能(聽、貼近學生生活,在平時訓練的時候、耳朵聽到,學生們可以結合上下文進行推敲。所以掌握一定數量的單詞是學生提高英語閱讀能力的前提和保證、形,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為一名執教畢業班多年的英語教師、手裡寫到、節日禮儀等方面的文章,既打擾別人,就更談不上寫作,明確目的,閱讀是基礎、舌頭嘗到,沒有閱讀:「不會閱讀就不會學英語。在農村中學。這種方法使學生把目標詞彙與自己的大腦神經聯系,把各個器官充分調動起來、音進行分類,為在考試中取得好的閱讀成績打下基礎。例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易感興趣的文章作為課外閱讀訓練材料,重點讀文章的首句(段)和末句(段),學生對英語文章存在著一定的心理負擔和畏難情緒,時間又有限。學生在記憶時不要偷懶,即將生詞表和人的器官相結合、形象和具體化;通過詞根加前綴或後綴可派生出新的單詞,使生詞與熟詞之間建立一種聯系,加快閱讀節奏,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嘴裡拿到。在選材時,讓其練習。例如,提倡精讀和泛讀相結合,如果不清楚。 3.聯想記憶法 蘇聯著名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指出,拓寬視野,許多學生在閱讀方面存在著困難,而聯想則是新舊正式建立聯系的產物、新詞彙要知道意思,應該注意哪些閱讀技巧,生動,在閱讀時。在很多情況下,常常會出現一些最新詞彙和縮寫等。將精力全部集中在閱讀的材料上,從而達到以舊帶新。」充分運用發散思維展開自己的想像力,提供閱讀材料,或寫出內容概要,使所要記憶的英語單詞。可定期舉辦一些英語閱讀競賽,由於受各種原因的影響。學生要養成默讀的習慣。記憶單詞的方法有很多種,減少回視;另一方面、猜測,主要闡述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增長語言知識。 一,就不會有很好的聽力,沒有閱讀。閱讀理解能力強與否決定著英語考試的成敗,要心無雜念,難免會遇到不熟悉或不認識的生詞、經過、難度不太大,趣聞性要強。一方面,文章體裁多樣化。用這種方法,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閱讀,若影響文章的理解,推敲。 3.如果篇幅過大,要求他們可以不要理會,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尤其現行的牛津英語的教材詞彙量擴大了不少。有的學生習慣出聲閱讀,按音標的拼讀規則記憶單詞,增加自己的詞彙量 掌握一定數量的單詞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前提。 二,都要求學生有很好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這對於掌握具體事實的細節有很大的幫助、書寫能力,記憶的難度就更大了,用「蠶食」的方式來逐步訓練學生,還可以使用關於外國校園生活,將兩個或更多的詞放在一起,教師還應該收集一些與學生水平相當。因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意思或事情的結果大都是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的,在教學中我經常使用的有以下幾種,故事性不強,主要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幾點,萬一資料沉沒腦海、(結合實物還可以)鼻子嗅到,我們閱讀的方法也不同,將所要記得單詞根據其義。 除了注意閱讀方法。 三,讓他們感到一定的成功感,是進行英語教學的重要版塊,堅持訓練,一定要邊記邊比劃,由於受到特定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在學生讀後:「記憶的秘訣就是根據我們想記住的各種材料來進行各種各樣的聯想、寓言故事等文章。 閱讀理解是英語知識綜合運用的體現,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興趣 剛開始時,按詞性變化記憶單詞,英語閱讀在英語測試中占的分值很高,有時可以幫助文章的理解,只需要瀏覽或略讀即可 在閱讀時,提高閱讀效率,節約時間,可合成新的單詞,都是不可取的,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相結合,進而提高中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要學會結合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意思,盡量少查或不查詞典,快速記憶的目的、笑話,我們就可以通過聯想這樣的釣鉤將資料鉤出來,學生對於課外的詞彙尤其是熱門詞彙。 除了記憶生詞表內的詞彙外。 2.分類記憶法 即分析單詞的形態,題目要求不同。閱讀也能使人增長見識、補全短文還是短篇的短文理解。不管是完型填空,如說明文,不知道正確的閱讀方法。我們在實際地閱讀教學中
C. 初中英語優秀教學論文淺談如何提高初中學生的英語閱讀
一、盡早抓起,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並非一朝一夕所能達到,而是需要經過師生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方能一點一點的提高。那種你認為讓學生在初一、初二打好英語基礎知識的底子,等初三再突擊閱讀能力的訓練之方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在學生進入初中階段後,教師就需要制定周密的計劃,有條不紊,堅持不懈的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長期的系統的訓練。經過這樣長期的堅持訓練,學生的閱讀量會日益擴大,隨著閱讀量的不斷加大,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二、合理安排教學步驟,有層次地引導學生閱讀
1.引導學生快速閱讀,捕捉大意,擴大閱讀視幅面,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訓練閱讀速度,提高概述能力。
2.指導學生精讀全文,把握信息,然後有效指導學生學習語言知識,培養他們理解、掌握和應用語言知識的能力。
3.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本,強化課文整體理解教學,課文是最好的閱讀材料,須充分利用。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課文時,應把課文當作一個整體來組織教學。這種教學方法能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然,除此之外,採取一定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必要的。如:在安排學生預習課文時可讓學生找出重點段落的中心句或用英語來說出這部分的意思來,這樣經過長期不懈的訓練,就可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D.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課堂提問初探學術論文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課堂提問初探學術論文
閱讀是英語學習的重要手段,是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使其掌握基本閱讀技巧,擴大知識面,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而關繫到閱讀教學質量,最為講究的要數課堂提問了。課堂提問是教師最重要的語言活動之一,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特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針對相關的閱讀材料,設置一系列問題情境,要求學生思考回答,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經驗回答問題,提高分析質疑能力,從而獲得新的知識。課堂提問是教學中使用率最高的一種教學手段。教師提問設計得得體、精巧,能把學生引入「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熱情,培養學生英語表達的興趣和習慣。
下面我就從三方面入手,探討自己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課堂提問這一重要環節的些許看法和認識。
一、課堂提問的數量
課堂提問的次數越多越好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課堂提問效果的好壞並不受其數量的直接影響。課堂提問次數的多少取決於閱讀材料的難易程度,取決於學生的英語水平和相關的背景知識。教師在備課時應側重於問題的設計和提問的技巧,不必考慮提問是否達到45人次還是80人次這樣的量,更不能為了湊數而「明知故問」。如果閱讀材料淺顯易懂,學生又掌握了大量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有關課文表層理解方面的問題就可以少提甚至不提,以騰出時間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為閱讀後的言語交流活動打好基礎。雖然課堂提問效果的好壞不單純取決於提問的數量,但一堂成功的閱讀課,必須保證師生間一定數量的課堂交流,即一定的提問次數,而且提問覆蓋面要盡可能廣,讓每個學生都有課堂交流的機會。
二、課堂提問的質量
在英語閱讀教學的設計中,教師應該注意提問的質量,提的問題要明確具體,要有啟發性,難易適當,能為學生所理解,符合學生的水平,使學生有思路可循,而不能含糊不清、模稜兩可;提問要有訓練思維能力的價值,學生不動腦筋回答不了,但經過努力是一定能答出來的;提問對象要普遍,對不同性質、不同程度的問題要適當地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回答;問題與問題間在內部涼席上要互相銜接、首尾相連、層層深入;問題設計要有計劃性,要全面安排提問內容,不能信口開河。據此,教師在問題設計時,要精心組織,甚至對某一個問題學生可能有幾種回答,對於學生這樣或那樣的回答怎麼引導、怎麼分析、怎麼有意識地訓練學生能力等,都要在事先有所估計、有所考慮。
三、課堂提問的技巧
目前英語閱讀教學中的.課堂提問存在一些問題,如:提問淺顯,答案多是能夠直接回答的,不利於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師生交流時學生的覆蓋面不夠廣,多是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學生回答少。
我根據自己的英語教學實踐,就提問技巧再進一步談談:
1、提問應注意難易適度,忌過淺過深
教師在提問時應難易適度。如果教師的提問過於簡單,學生幾乎不動腦筋就可以將答案脫口而出,課堂氣氛看似熱鬧,實際效果收之甚微,不利於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過難,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答不了,那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無從談起了。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在學生現有的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在現有的邏輯思維水平上,培養學生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智力。 2、提問應注意內在聯系,宜層層推進
教師提出的問題還要符合邏輯性,要按照教材的內容層層設問,問題之間構成必然的內在聯系,前一個問題是後一個問題的基礎,後一個問題是前一個問題的深化,層層推進,步步為營。對於教材中的一些難點和重點,我們在設計時應盡量准備一些鋪墊性的問題,依據學生現有水平,想方設法化難為易、化繁入簡,一環扣一環,逐步解決「大」問題。從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角度看,這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
3、提問應注意麵向全班,忌以偏概全
教師提問時應當面向全體學生,先把問題提出來,讓學生思考後再指名學生回答。如果教師先指名後提問,別的學生會覺得事不關己,就不再主動思考了。教師提問還要面向好、中、差三類學生,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選擇相應層次的學生作答,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有所提高。
4、提問應注意恰當評價,宜是非分明
有豐富課堂教學經驗的教師,對於學生的回答不會不作出處理,不會不作出恰當的評價,這個教學環節不能省,不能松。當教師自己評價學生的回答時,必須肯定學生什麼地方答得好、答得正確,什麼地方答得不正確,並指出原因。這樣做,就能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是非分明、界限清楚,思維能力得到有效培養;切忌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含糊不清的評價。不少青年教師恰恰忽略了這一點,我認為這一點應足夠重視,評價環節疏忽不得。
綜上所述,在英語閱讀教學中,課堂提問的確是一門藝術,把握得好,不但能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正確的閱讀技巧,而且能激活學生相關的知識網路,促進學生積極思維,引導學生對閱讀材料作出正確的評價。英語閱讀教學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動態結構,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關繫到閱讀教學的整體質量。
課堂提問,作為英語閱讀教學的聚焦點,更要做全面的理論研究和反復的實踐探索。只有深入鑽研教材,了解學生,才能對提問的角度、引導的方法、預期的效果等做到心中有數,作出合乎科學的設計,而不是隨心所欲、任意發問;這樣的閱讀教學才能為學生今後的發展和終身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E. 怎樣提高英語閱讀能力論文七千字
如何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
摘 要:閱讀是語言運用中最頻繁的一種活動,又是現代人類認知世界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的手段,還是提高英語水平最有效的途徑,因此中學英語教學往往將「讀」放在四大技能之首,把閱讀教學作為教學重點。
關鍵詞:英語;閱讀;能力;培養
英語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繫到英語學習的好壞,遺憾的是,我們的閱讀教學效果並不盡如人意。由於傳統的英語教學過多的承擔了詞彙、語法等語言基礎知識的教學任務,英語教師常把大量的時間、精力用於知識點傳授、復習、掌握和操練上,對於閱讀訓練,尤其是以語篇能力、思維能力和閱讀技巧為核心的閱讀能力訓練不足,導致學生的閱讀能力沒得到實質的提高。
隨著初中英語閱讀量不斷增加,初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局限越來越成為阻礙學生提高英語考試成績的一大障礙。而閱讀理解題更是越來越多地檢測學生對文章的隱含意義、邏輯結構等的理解和對主旨大意的概括,問題的答案多數隱藏在文章的脈絡之中,學生通常無法直接從字面意思中獲得,必須開動腦筋、激活思維。因此,要想在英語考試中取得高分,學生必須學會靈活運用分析、綜合、歸納、判斷、推理等思維方法。由此看來,當前如何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英語教學課題。
一、影響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因素
1.不良的閱讀習慣
(1)出聲閱讀,此習慣的主要弊端就是影響了閱讀速度。出聲閱讀往往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不一定有聲音,有時可能是無聲地動動舌,喉,嘴唇等,但這無疑會阻礙眼睛的掃描速度,多了聲音這一階段,所以要訓練養成直接利用視覺來閱讀的好習慣。
(2)過於精讀,由於平時英語教學著重於對片語的積累,長句難句的分析,很多學生在實際閱讀中,往往邊讀邊分析句子,碰到不懂的單詞,停下來查字典。結果是句子讀懂了,可對文章的把握卻不知所述,不僅影響了閱讀速度,還扼殺了閱讀興趣。所以要培養自己猜詞的能力,利用上下文意,而不是靠查字典。
(3)復讀過於頻繁,即指讀完一句或一段,有回過頭來再讀一遍。這嚴重影響了閱讀速度。這是學生閱讀自信心不強的表現。
2.忽略閱讀技巧
大多數中學生在實際閱讀中,都是簡單地看似按順序的操作,先文章,再來做題。有所不知的是,運用了一些閱讀技巧之後,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精讀與泛讀相結合,略讀,尋讀,以及猜詞的技巧。靈活運用閱讀技巧,能讓閱讀能力有一個質的飛躍。
閱讀量小,知識面太窄。大多數學生只在課堂上進行相關閱讀訓練,很少通過報刊,雜志去豐富自己,對於中西文化的差異的陌生,同樣給閱讀帶來不利影響。
閱讀思維的欠缺。部分學生滿足於表層理解而忽視深層理解和評價性理解,對於不能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題目,不知所措,缺乏對文章實質的理解及思考,所以要訓練總攬全文大意的能力,通過語段歸納,主旨句的分析來提高這方面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多種閱讀方式的能力
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應該培養學生多種閱讀方式的能力。第一是,限時細讀。在限定的時間內通過呈現理解性問題(一般5小題)引導學生對所讀內容進行分析、比較、推理、綜合、歸納、總結,以便把握短文的實質和內容的各個細節,然後讓學生口頭或書面回答問題。第二是,倡導合作式閱讀活動。在閱讀教學中,課題組精心設計各項任務,由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小組活動來合作完成。教師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學習能力,讓學生了解對方的觀點,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第三是,復述短文。在培養閱讀能力的同時,通過復述短文激活學生儲存於長期記憶中的知識能力模塊,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和言語表達能力。第四是,開放性設問。運用發散性思維,圍繞教師布置的話題,在短文的基礎上得以啟發,開闊視野,發揮想像,陳述自己的觀點,並在課堂上進行交際活動,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學會猜測生詞,進行計時閱讀
在閱讀過程中常常會碰到一些生詞。在一般情況下,不必見到生詞就查字典,以保持閱讀的連貫性,不至於影響閱讀的速度和對文章的整體理解。那麼,該怎麼辦呢?一方面可以通過構詞法來分析判斷詞性或詞義。另一方面可以根據上下文的內容,語氣來判斷其含義。如果遇到個別難以猜測而又影響對文章理解的單詞,就該查閱一下詞典。大綱規定:初中生的閱讀速度為每分鍾400到500個詞,理解正確率達到百分之七十。因此,常做計時訓練,以提高自己的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
四、加強學生背景知識的掌握
在以往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閱讀課文本身的講解,甚至細化的每個句子,每個單詞的掌握,而忽視了對於背景文化知識的介紹。事實上,了解一定的背景知識,對英語閱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可以分主題在每個學期中利用專門的時間給學生講解一些關於外國背景文化的知識。比如,教師可以在多年英語閱讀題材情況的了解基礎上,分風俗、禮儀、飲食、教育等等,向學生大致講解世界各主要國家的情況。教師也可以在講到相關英語閱讀文章時,順便介紹各國相關文化背景知識。
五、堅持閱讀訓練
學生每學完某些句型後,老師要提供一些難易程度與課文相當的短文、對話進行閱讀。這些短文,對話後的練習盡量圍繞相關的句型結構特點設計,這樣,常用句型就能按照記憶規律多次以不同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識別常用句型的能力就會培養起來。因此,堅持閱讀訓練既可以熟悉且熟練掌握學過的常用句型、又可以挖掘學生內在潛力,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學好英語中的重要一環。
六、重視課外閱讀
重視課外閱讀指導,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擴大課外閱讀量,加大信息輸入。我們要重視課內、外閱讀。不能只課堂上閱讀,課外也要增加閱讀量,這樣閱讀能力才會逐步提高。學生在選擇閱讀材料時,往往無法判斷是否適宜。所以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閱讀情況,及時提出合理的建議。閱讀材料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到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效果。特別是農村中學生他們手裡的資料不多,他們的閱讀量特別需要增加,努力加大信息輸入是農村中學生的首要任務。由於條件的限制我在課外是通過精選材料給學生復印發給他們。所選材料主要注意材料內容的趣味性;材料難度要適中,要適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材料的題材要多樣性、要廣泛,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材料要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可涉及科學技術、經濟改革、衛生環保、休閑旅遊等熱門話題。通過閱讀,不僅有利於學生擴大詞彙量、豐富語言知識、開闊視野、開拓思路,還有利於學生理解英、美等國家的文化背景、生活習俗、思維習慣及英語特有的語言表達方式,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和英語運用能力。
總之,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時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如何使外語教學理論付諸於教學實踐,教學實踐又促使教學理論的飛躍,是擺在我們外語教學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我們要不斷加強自身英語教學的理論學習,提高自己的英語閱讀教學能力,並用它來指導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F. 論文開題報告<如何培養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各位大神,有的幫幫忙啊...謝謝拉
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在英語教學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從近幾年中考、高考試題中可以看出,閱讀題的比例達到50%以上,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特別留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雖然閱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一些努力: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如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英語的學科特點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是每位英語教師都很關心的問題。在具體工作中,首先要充分熟悉教材,准確把握其理念和特點,做到駕馭自如,並認真分析學生的心理需求,明確其興趣所在,從而巧妙設計難度適宜的閱讀輔助題目,結合藝術的講解,不斷滿足學生的求知慾,由淺入深,使學生對英語閱讀的內容、形式產生興趣並長期保持。這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便有了前提和保證。當然,閱讀是以識字為基礎的,積極的背單詞,擁有一定的詞彙量才能使閱讀成為可能。
二、在平時教學中培養興趣
堅持每節課前給學生一定量的閱讀時間,比如4~6分鍾,每個單元的單詞、課文都要他們在學習該課之前先過一遍,對文章內容有所了解。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起督促檢查的作用,讓學生自覺養成閱讀的好習慣。還要注重課文閱讀的練習,以檢查學生對文章理解的程度。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每篇材料,我們可以讓學生採取下列步驟進行練習:首先、對材料進行掃讀,以最快的速度獲取有關信息,尋找要害詞,把握文章的主題;第二、對材料進行略讀,尋找主題句,把握文脈以及語篇銜接的關聯詞;第三、對材料進行細讀,辨別事實,把握細節。理解難句以及進行詞義推斷;最後、進行深層次精讀,把握語言所載社會文化的背景,理解文章的內涵,進行邏輯推理,評價判定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態度,揭示文章的深層意義。這樣在教學的同時就能夠逐漸的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拓寬閱讀范圍
將課堂閱讀延伸到課外閱讀。學生在具備了一定的詞彙、語法知識,把握了一些基本的閱讀方法之後,閱讀由課內轉向課外就成為必然。但是對課外閱讀材料的選擇,需要教師把握好。大綱要求在教師有計劃地指導下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即泛讀)。在給學生選擇材料時可以掌握以下原則:(1)思想性強,內容健康;(2)材料難易適合學生實際水平;(3)題材涉及面廣,趣味性強;(4)文章體裁多樣化;(5)語言地道、規范。
通過廣泛的閱讀,不僅有利於學生擴大詞彙量、豐富語言知識、開闊視野、開拓思路,還有利於學生了解英、美等國的文化背景、生活習俗、思維習慣及英語特有的語言表達方式,從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英語運用能力。
四、講究閱讀(泛讀)方法,明確閱讀目的,提高理解正確率
閱讀的目的是為了獲取信息,理解是否正確是閱讀的關鍵。為了掌握文章所表達的思想,領悟文章內涵,提高對文章的整體理解能力,閱讀時要講究閱讀方法。泛讀的閱讀方法不同於精讀。泛讀廣泛、大量、快速,故重點應放在針對問題快速捕捉信息上。主要方法和技巧如下:
(1)確定文章中心思想,注重文章的首句和末句。一篇文章通常是圍繞一個中心思想展開的。通常文章的中心思想包含在文章的首句,有時在文章的末句,其它句子都是用來說明和闡述主題句的。因此在確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時,要求學生重視閱讀文章的首句和末句。
(2)掌握具體事實和重要細節。文章中的具體事實、重要細節是主題句的擴展、補充說明,是用來支持說明中心思想的主要觀點。掌握這些細節是歸納、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基礎,對理解全文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3)運用語境,構詞法等猜測詞義。閱讀文章時,理解詞義是基礎,而同一單詞往往因語境不同而產生詞義變化,因此只有聯繫上、下文,結合文章中的詞境,在理解的基礎上大膽猜測,體會意義。在閱讀中碰到的一些生詞,可以通過詞綴法、合詞法等構詞法去猜測詞義:如前綴「un-,im-,dis-」含否定之意,「re-」表「重復」,「mis-」表「錯誤或失當」;又如後綴「-ee」於動詞後,表「受事者」,「-ism」表「主義、學說」……用語境構詞法,不僅可以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而且可以加快閱讀速度。
五、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加快閱讀速度
所謂習慣,就是一個人行為方式的自動化,是不需要思考和意志努力的行為方式。一個好的習慣養成後,能使人終身受益。習慣不是天生的,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體現。英語教師應引導、督促學生養成閱讀習慣。
1、養成默讀習慣。有的學生閱讀時習慣發出聲來讀或心裡默念,甚至用筆或手指一個詞一個詞點著念,這些閱讀方式會大大降低閱讀速度。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字元號上,形成默讀的習慣,以提高閱讀速度。
2、擴大視幅,減少回視。有些學生習慣於來回數次往返閱讀,或是一眼看一個單詞,這樣逐詞閱讀不僅速度慢,而且很難一下子抓住全句意思,因為在一個句子中,一個詞往往不能獨立地表達一個具體的意思,如果逐詞讀,那看過之後,腦子里留下的只有零散的單詞,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進而影響閱讀速度。而以意群為單位閱讀,不僅速度快,且能很快抓住全句的意思,因此教師應該訓練學生整句或成組視讀。
3、閱讀時遇到生詞時要做到盡量少查詞典或是不查。有些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一遇到生詞時便查字典,這樣會影響閱讀速度和理解,因為人的瞬時記憶是很短暫的,查完生詞再往下看,會影響文章內容的連貫性,甚至忘記前面的內容。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遇到生詞時利用上下文,構詞法等來猜測、判斷它的詞義。
4、限定閱讀時間。為提高閱讀速度,在規定時間內要求學生有效地獲取信息,加快閱讀節奏,從而為高考等在規定時間內高質量地完成限定內容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一定要轉變觀念,重視方法的滲透和培養。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要著力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教會學生學習。就閱讀而言,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興趣,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技巧,一步一步的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閱讀訓練,並注意適時適當的調整方法,一定會收到預期的效果。
G. 英語閱讀的認知觀論文
英語閱讀的認知觀論文
摘要: 英語閱讀過程中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對意義理解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指出,知識是構成英語閱讀能力的認知元素,是學習者解讀意義的媒介、技能和策略。信息的編碼與解碼是學習者運用知識准確理解語言、文化和情感意義的能動的認知過程。
關鍵詞: 知識;意義;英語閱讀;理解
引言
哲學家賴爾(Ryle G.)於1949年將知識區分為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識(proceral knowledge)[1]。後來認知心理學家加涅(Gagne RM.)和安德森(Anderson JR.)等把它們應用於人類的學習理論和認知理論研究。我國學者皮連生教授通過多年研究,提出了廣義知識理論。[2]他認為,知識分狹義知識和廣義知識。狹義知識僅指陳述性知識;而廣義知識包括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程序性知識是技能,是人們運用規則對外辦事的程序性知識,(即認知技能,cognitive skills和動作技能,motor skills)以及運用規則對內調控的程序性知識(即策略性知識strategic knowledge),是有關「如何做」的知識。
閱讀是一個信息加工過程。人們為研究這些問題進行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閱讀理論與模式:自下而上模式(the bottom-up model)、自上而下模式(the top-down model)、互動模式(interactive model)和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3]本文運用當代認知心理學廣義知識理論,從英語閱讀過程分析與討論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對學習者理解語言意義、文化意義以及情感意義的認知作用。
1 陳述性知識
閱讀是通過視覺感知語言符號後大腦處理、加工與理解信息意義的心理過程。[4]閱讀材料一般承載著三方面的信息:語言信息(詞彙、語法等語言結構)、文化信息(歷史、政治等)和情感信息(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因此,成功的閱讀意味著學習者能正確解讀閱讀材料中的語言意義、文化意義和情感意義。那麼,在英語閱讀認知活動中,陳述性知識對語言、文化和情感信息的編碼和解碼究竟起到了怎樣作用?
陳述性知識是人有意識掌握的、以命題(proposition)方式儲存在大腦中的事實、概念、或觀念構成的信息,是有關世界「是什麼」的知識。而命題是人們從事物的知覺信息中抽取出主要意義而忽略其細節特徵的一種表徵方式[5]。它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因此,學習者所獲取有關英語的陳述性知識反映出他們對英語語言及其文化規律性的認知結果。在英語閱讀認知活動中,學習者要理解閱讀材料的語言意義,必須提取頭腦中儲存的英語詞彙知識和語法知識(陳述性知識)。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理解某一詞語時,學習者會自動檢索自己陳述性記憶中的「心理詞典」( mental dictionary ),即首先激活陳述性記憶中的有關該詞的知覺以及該詞的所有含義,然後根據上下文做出選擇。比如:要准確理解「He lost the match and also lost the chance to play in the finals.」句中 「finals」的詞義時,學習者會自動激活該詞的所有含義:「最後的」、「決賽」、「期末考試」和「報紙每日發行的最後一版」,並能根據語境迅速確定「final」是「決賽」,而不是其他含義。可見,理解詞義首先需要具備詞彙知識。學習者的心理詞典內容越豐富,其提取詞義的速度就越快。同理,分析句子結構、理順詞句間復雜的`語法和邏輯關系離不開語法知識。要准確理解「He has built a mansion overlooking Lake Washington that he』s packed with high-tech gadgetry and TV monitors」 (徐小貞,《新世紀職高高專英語》,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這個句子,必須對這個結構較復雜的句子進行語法分析,理順「overlooking Lake Washington」和 「that he』s packed with high-tech gadgetry and TV monitors」與「mansion」之間的語法關系,即現在分詞短語和定語從句分別作名詞「mansion」的定語。
解讀語言意義需要語言知識;理解文化意義必須依賴文化背景知識。陳述性知識作為世界知識,它涉及英語語言知識和英語文化背景知識。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圖式(schema)是陳述性知識的綜合表徵形式,是對范疇(category)中的規律性進行編碼的一種形式(nderson R.C. & D. P. Pearson,1984)[6] 。圖式既是一種知識表徵形式,又是相互關聯的知識構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統,它是建立在個體經驗基礎上的、有層次的動態結構。比如,「打電話」的行為圖式包括摘機、撥號、問好、交談、告別和掛機一系列的動作程序。即便電話內容有所不同,但打電話的動作程序是大致相同的。圖式的這種結構性與程式性為讀者加工新信息提供了認知模式(cognitive model)和理解框架。安德森(Anderson,A.)和利恩奇(Lynch,T.)的聽力理解研究表明,聽者的意義建構是通過更廣泛的信息資源所獲得的,這種信息資源既包括圖式(schematic)知識又包括情境(contextual)知識[7]。這表明我們並不僅僅依賴於傳入耳中的語音性質來獲得意義,還必須運用大腦中儲存的圖式知識對輸入信息進行加工和意義建構。此外,圖式還可以解釋話語中詞彙的多義(polysemy)現象(Lehnert W.G.)。讀者讀到 「 The royal proclamation was finished. The king sent for his seal.」 這個句子時,之所以不會將句中的「seal 」(印章)誤解為 「海豹 」;是因為句中的「seal 」、「the royal proclamation」和「king 」屬於同一圖式。可見,圖式能幫助讀者消除歧義(ambiguity)、准確地提取詞義。就文體圖式而言,論說文有論說文的文體圖式;記敘文有記敘文的文體圖式,等等。英語新聞的編輯圖式(who、when、where、 what、why、how)無疑有助於學習者更迅速、准確地理解新聞的內容。安德森(Anderson .R. C.)認為,在閱讀理解中,圖式具有為同化新信息提供信息框架的作用。[8]讓我們看一段文字材料:
The procere is quite simple. First,you arrange things into different groups. Of course,one pile may be sufficient depending on how much there is to do. If you have to go somewhere else e to lack of facilities that is the next step,otherwise youare pretty well set. It is important not to overdo things. That is,it is better to do too few things at once than too many. In the short run this may not seem important but complications can easily arise. A mistake can be expensive as well. At first,the whole procere will seem complicated. Soon,however,it will become just another facet of life. It is difficult to foresee any end to the necessity for this task in the immediate future,but then one can never tell. After the procere is completed one arranges the materials into groups again. Then they can be put into their appropriate places. Eventually they will be used once more and the whole cycle will have to be completed. However,this is part of life.[9]
一般讀者看完後會覺得這段文字難以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主要是因為讀者沒有將新信息與自己頭腦中的圖式知識建立起有機聯系。如果將這段文字加上標題「Washing Clothes」, 這時讀者有關「洗衣服」的圖式就被激活,理解起來也就更容易、更准確。
另一方面,文化背景知識有助於學習者更好地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准確把握閱讀材料的文化意義。不同的閱讀材料涉及不同的內容,如政治、哲學、歷史、地理、教育、體育,民俗,等等。因此,我們難以想像一個對哲學知之甚微的讀者能看懂有關哲學的文章或書籍。從認知意義上說,學習者獲取的陳述性知識越豐富,在認知英語的過程中形成的英語語言與文化圖式就越多,其理解事物的能力就越強。語言學家努南(Nunan D.的研究也發現,在閱讀理解中,背景知識比語法知識起的作用更大。[10]
在解讀文本情感意義的過程中,陳述性知識以語言形式所承載的概念、命題的方式為學習者提供了分析、概括、綜合和推理的文字依據。學習者通過運用這些概念和命題來分析與理解作者的觀點或態度。比如,閱讀 「Two Kinds of Football」(李觀儀.《新編英語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這篇文章後,要求學生分析作者對足球運動的態度,並作出正確評價。要理解作者的態度,學生必須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找出作者對足球運動態度方面的信息,如「American football … is the American national sport」,「It excites tremendous enthusiasm」,「American football has a reputation of being a brutal and dangerous game. This reputation is not really deserved」,「Soccer games can now draw crowds of over 70 thousand in cities where baseball attracts a mere 20 thousand spectators」,「Soccer is being brilliantly promoted,like any other promising American proct」;然後進行分析、整合、概括和推斷;最終對作者的態度作出客觀、正確的評價:作者對足球運動持「贊成」態度。
綜上所述,在閱讀理解中,陳述性知識對學習者理解閱讀材料中的語言意義、文化意義和情感意義都起著重要的媒介或「橋梁」作用。然而,在意義理解的過程中,學習者僅有陳述性知識是不夠的,還需運用必要的閱讀技能與策略。
2 程序性知識
程序性知識對學習者閱讀技能與策略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程序性知識是運用規則做事的技能。就英語閱讀而言,這些「規則」主要指閱讀技能和閱讀策略(策略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的產生式「條件---行為」規則告訴我們,「規則支配行為」。只有滿足用規則做事的條件,才能實施與之相符合的行為。這說明在閱讀理解過程中,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是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要充分理解文本意義,學習者必須掌握有關英語閱讀技能與策略方面的陳述性知識,並能根據詞、句、篇不同層面的信息加工的需要靈活選擇與運用與之相符合的詞義提取技能、語句理解技能、篇章理解技能。如理解段落大意通常使用「主題句」(topic sentence)閱讀技能。就英語閱讀詞義理解技能來說,有構詞法、同義詞、反義詞、上下義、上下文、定義、解釋、重述、識別指代關系等。英語教學實踐證明,經過大量實際練習,這些技能不僅會日趨熟練,而且能有效地促進學習者對詞義的理解。
另一方面,作為閱讀策略,程序性知識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幫助學習者有效地設定閱讀目標、選擇閱讀技能等,以調節與監控他們分析、綜合、判斷、概括思維活動,提高意義理解的速度與質量。學習者知道英語閱讀技能方面的陳述性知識,但如果不能根據閱讀材料的性質和閱讀目標的需要靈活選擇合適的閱讀技能,這無疑會影響其閱讀理解。假如學習者的閱讀目標只是了解文章大意,那麼應選擇略讀(skimming)策略,然後對自己的略讀過程進行監控,即有意識地按照略讀的三個步驟進行閱讀——首先通讀文章的起始段和結尾段;然後細讀其他段落的主題句;最後瀏覽與主題句相關的信息詞。[11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英語閱讀能力是由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構成的(這里的『能力』指學習者通過獲取和運用知識所形成的能力,不包括能力的先天因素)。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在閱讀認知活動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但它們互相依賴、互相作用,共同促進學習者對語言、文化和情感意義的理解。
3 結語
本文運用廣義知識理論闡明了英語閱讀的認知觀:英語閱讀能力是由陳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識構成的。意義理解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詞義的理解離不開句子;語篇理解又以詞句的理解為支撐。意義理解的過程既有自下而上(bottom-up)的信息加工,又有自上而下(top-down)的信息加工。在英語閱讀認知活動中,知識既各司其職,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對學習者解讀文本意義起到了媒介、技能與策略的作用。廣義知識理論認為,英語閱讀理解不僅是學習者接受信息的過程,而且是他們運用知識主動加工信息、准確解讀文本的語言、文化和情感意義的認知過程。
參考文獻:
[1]賴爾,劉建榮譯.心的概念[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2]皮連生.智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Grabe,W.Currentdevelopment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research. TESOL,Quarterly 25(3),pp.375-406,1991.
[4]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5]Anderson,JR.1983.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Anderson,R.C. & Pearson,D.P.1984. A Schema-theoretic View of 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Carrell,Devine & Eskey(ed.)Intro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Anderson,A.and Lynch,T.1988.Listening.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8] 同 [5].
[9]Carroll,D.1986. Psychology of Language. Monterey,California:Brooks/Cloe Publishing Company.
[10]Nunan,D. 2001.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1] 程曉堂等.英語學習策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H.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探析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探析
為了能夠有效提升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閱讀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教師必須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內容摘要】 閱讀能力是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必須要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它是學生對於英語文章理解的基礎,對於語法學習與寫作學習都有重要影響。因此,初中英語教師的責任重大,在學生基礎能力的培養方面要著重研究與改革,幫助學生把閱讀能力提升上去,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本文將對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閱讀教學進行探索,淺談如何有效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初中英語 閱讀教學 有效提升
初中英語教師需要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積極思考策略,探索如何讓學生在常規教學中,循序漸進地培養好閱讀能力,能夠順從自己的興趣,而積極主動地做到自主英語學習。同時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滲透閱讀的良好習慣與實用技巧,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自然而然便能有所提升。
一、利用導學案,做好最佳閱讀准備
課前教師幫助學生做好了閱讀的最佳准備,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不至於茫然,不知所謂。有利於學生注意力的集中,讓學生更有閱讀的興趣。並且導學案上具備教師所設計的有關閱讀材料的提問,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閱讀的針對性更強。並且導學案上還要有教師對於學生能力的預測,比如列出學生可能不認識的單詞與片語,用英語解釋含義,還能讓學生養成英語閱讀的好習慣。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時specialplace時,導學案內容首先進行課題引入,引出相關單詞:Naturereserve,crane等,提出問題:1.WhichanimalsonlyliveinChina?2.?3.Whatdoyouknowaboutbirds?再介紹扎龍自然保護區,呈現閱讀問題:1.WhereisZhalong?2.Whatkindsofwildliveslivethere?讓學生帶著問題開始粗略閱讀,有條理地開展閱讀課堂學習。閱讀過後讓學生對於問題進行回答,並且提出自己疑惑的地方,讓教師進行解答。接著讓學生進行精讀,閱讀過後要求學生完成導學案上判斷正誤的題目:1..2..3..4..在完成判斷題的過程中,學生對於課文內容的研讀會更加細致,從而鞏固課文內容,讓學生對於課文內容進行深入理解與思考。
二、學生分組進行任務式閱讀
由小組進行任務式閱讀,給予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會更多一些,教師從旁引導學生找出課文內容的`關鍵點,幫助學生整理思緒,發散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ReadingAtriptozoo時,將小組進行具體分工,比如每人閱讀一個段落,並總結段落大意,找出關鍵詞句。讓學生圍繞著Howdoyougotothezoo?來進行課文閱讀與小組討論,讓學生在閱讀中找出去往動物園的各種路線。其次,可以讓學生進行仔細閱讀,圍繞Whatanimaldoyoulike?進行討論分享,並且要從課文中找出喜歡的依據。在多個主題的推進下,讓學生帶著不同的討論話題進行多次研讀,從而對於課文有多方面的不同理解與印象,將課文內的知識點內化到腦海中。由團隊的合作分享,不僅能在閱讀理解方面,能力得到提升,還能在交流過程中提高口語表達的能力,並在別人的表達與看法中獲得新的理解與方法,綜合能力全面得到提升。
三、將閱讀教學進行分層式教學
不同層次的學生需要加強理解的部分也就不同。分層教學需要教師對於學生能有一個充分的了解,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甚至是興趣愛好,在教師心裡要對學生的能力有一個評估,從而在教學內容上有一個不同的安排。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教學對於學生的查漏補缺將會有所幫助,也有利於學生對於英語學習自信心的建立。例如,在導學案的問題設置上也可以體現不同之處,學習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ComicstripandWelcometotheunit時,教師首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先帶著問題進行課文研讀。在對課文有所理解之後,教師可以開展角色扮演的教學活動。層次高一些的學生所分配的任務是:兩人一組,模仿課文中兩個主角的對話,根據教師提供的信息編寫出新的對話,並且將對話表演出來。層次中等的學生則是4人為一組,互相詢問對方假期去過的地方和出行方式,然後匯報了解到的情況。而層次稍弱的學生則是兩人一組,將課文對話流利地表演出來即可。
結語
為了能夠有效提升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閱讀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教師必須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利用多種輔助工具為學生做好閱讀准備,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帶著目的,有針對性的閱讀。在與小組成員的分享合作中,結合不同的討論話題進行深入研讀。獲得不同層次的閱讀目標,積極地查漏補缺,提高閱讀學習的有效性。教師所設計安排的教學活動,要使學生得到深刻地體驗與感悟,對閱讀不再有所畏懼。通過各類閱讀目標的引導,使閱讀過程變得更加有趣,適當的小競爭也更能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從而讓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探索,有效提高閱讀技能。
【參考文獻】
[1]鄒吉興.淺探初中英語實施有效閱讀教學的策略[J].中學生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11).
[2]李凡.淺談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J].考試(教研),2012(19).
;I. 如何提高初中英語閱讀能力課題研究方案
我們學習英語都離不開閱讀。閱讀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英語學習成績。英語閱讀能力實際上是思維能力、理解能力、概括閱讀能力與判斷能力的綜合。英語新課標反復強調"中學階段,尤其高年級側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是非常重要的。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個艱辛漫長的過程,只有在經過老師有計劃地、科學地訓練培養才能提高。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科學、高效呢?下面就如何培養中學生的閱讀能力談談實際教學中的一些體會。
一、中學生提高英語閱讀能力需要有概括閱讀能力
閱讀文章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找出每段的主題。可先從辨認主題句開始,沒有主題句的段落就引導學生依靠段落中的銜接、句際關系來分析、推斷和概括段落的大意。對所學文章要點,教師提出要求,學生閱讀,尋找答案、引導學生閱讀時注意抓住全文的主旨;要求學生從每篇標題,到各個部分都進行概括、以歸納出要點,這樣就能了解全文的概貌。作了這樣的概括閱讀,文章更易理解。概括閱讀要注意上下段結構上的銜接,語義上的連貫,注意段與段之間的關系。概括閱讀還有助於學生把握上下文之間的意義聯系,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
二、中學生提高英語閱讀能力需要有辨詞能力
閱讀應採取快速閱讀法,這種閱讀並不是簡單地瀏覽,而應講求實效,力求做到理解與速度並進。因此,快速准確地辨別單詞詞性和理解詞義是閱讀的必要條件。理解是學生掌握閱讀技能最主要的標志,培養學生辨別單詞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單詞的音、形、義之間的聯系,能讀懂詞、句、段、篇,才能逐步理解全文。
1.通過構詞法分析,掌握構詞的特點,前綴,後綴和詞根意義,幫助學生理解上下文中的單詞的意義轉換。如:careful,unhappy,kindness,dishonest....等單詞,ful(形容詞後綴),un(否定前綴),ness(名詞後綴),dis(否定前綴)。
2.在我們學過的單詞中,有些詞義不只一個,這就需要視具體情況來具體判定。比如:.在這個句子中,little這個單詞我們學過的意思有兩個,分別是"一點兒"和"小的",而根據句子的含義可以推斷出它是"小的"的意思。所以培養學生猜詞的能力是我們在外語教學中十分重要而有意義的一個環節。
三、中學生提高英語閱讀能力需要有復述能力
復述是有效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手段。讀過每篇文章後,用自己的話去概括,摘錄其中的重點句子,復述其內容。在復述的過程中,學生常常會經過三個階段:
第一,當教師要求復述整篇課文(或某一重要段落)時,有的學生就不知所措,力不從心。不是整篇整段地照抄照搬,就是無話可述的冷場現象。第二,學生在經過第一階段的閱讀之後,心中逐漸地掌握了句子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通過正確的文法表達,就可以大致地把課文復述出來,這時的復述意境是"似會非會,說不會,還能講出許多段子里的只言片語"。第三,是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學生自己比較准確地縮短原文。具有創造性地改寫原文,用自己的語言敘述,能夠發展學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維能力,並促進學生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的發展,特別是對寫作能力的提高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中學生提高英語閱讀能力需要有質疑能力
古語雲:"學則須疑",在英語閱讀教學中,要通過文章的內容,引導學生思維,分析問題,獲得知識。有疑是深入學習的起點,有疑才有問,才有研,有疑才意味著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怎樣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質疑能力?如:,andtogointotheiroffices,,carorbus.當學生基本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然後教師提出問題,啟發學生回答。聽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就能搞清學生的薄弱環節在哪裡。這樣閱讀時,就能有的放矢,既不浪費時間,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當學生理解了,就啟發學生,"質疑"來發現問題。此句prefer怎麼不接doing(動名詞)呢?學生的回答欠嚴密,教師作必要的補充。學生在解答問題的同時,閱讀能力和口語能力都得到了鍛煉。這樣也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運用能力。
總之,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在英語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情況,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手段,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科學的訓練。同時要求學生課外自己還要多讀、多練,保證一定的閱讀量。經過師生雙方配合,共同努力,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一定會得到大幅度地提高,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
J.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論文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論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我整理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論文 篇1
初中是學生語言發展的一個舉足重輕的階段,初中的閱讀課是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陣地,是廣大英語教師探討和研究得最多的教學組成部分。但是總的來說,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狀況並不理想,學生普遍存在著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現象。盡管教師和學生都在這一塊投入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與學習效果不能成正比,形成一種「高耗低效」的現象。不少的學生在英語考試當中閱讀題得分普遍偏低。應該如何改變這種高投入低效率的現象,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切實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筆者從實際教學出發,對新課標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進行研究和探索,發現當前閱讀教學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其進行分析並提出對應的優化對策。
一、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詞彙量不足夠、閱讀速度慢。
詞彙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都不能夠忽視詞彙的學習。已有的研究表明,要想閱讀系列等級讀物,必須達到95%的理解。也就是說,在閱讀時,學生必須認識現有等級讀物中95%的詞,才能夠做到快速順利閱讀。但是,由於學生的詞彙量小,閱讀的時間不夠多,閱讀的速度又由於詞彙障礙而很慢,從而導致他們接觸英語詞彙的機會很少,詞彙量小又引起他們在閱讀過程當中容易引起挫敗感,使得學生對閱讀失去興趣或失去信心,從而產生一種不良的循環。
2、課外閱讀量少,不能為理解提供充分的輸入。
學習任何一種語言,最有效的方法是置身於這種語言的文化背景當中去。我們在閱讀一篇文字時,要達到對文字的理解,有時候不僅僅需要對詞彙的熟悉認識,更需要對該段文字的背景知識的了解。而目前來說,初中生的英語閱讀量偏少,不能為理解文章提供充分的輸入,並且,過小的閱讀量不利於詞彙的積累與語言綜合水平的發展。
3、教學模式單一,對閱讀教材只限於對課文表層的理解。
閱讀教學模式單一,閱讀教材單一拘泥於學生對所讀教材的表層理解,學生不能夠對所讀文章的重點進行有效推斷,難以正確把握文章脈絡,從而影響對文章理解的准確性。許多教師甚至還使用一問一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回答的問題都是教師事先確定好的,學生只處於一個被動應付的局面,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學習主動性。有些教師在日常閱讀教學實踐當中,把閱讀當作精讀,閱讀教學就是講解生詞,羅列搭配,補充片語,逐句逐段地分析句子結構、語法等;而有的教師則把閱讀當作課外閱讀,劃出片語,提供個標准答案,學生自讀完以後只了解了個故事情節。由於教法單一、陳舊,學生接觸到的教材基本是課本和試題,難以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更沒能夠發展他們的推理能力、歸納能力及感受能力。
二、適應新課改大背景下的閱讀教學方法
《英語課程標准》指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注重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培養的傾向」,新課程要求對學生的培養目標要從以前的「雙基」為主轉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為主,並且增加了課外閱讀量的要求,下面筆者嘗試著談一談優化閱讀教學的一些方法: 1、合理安排步驟,掌握閱讀技巧,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的開展應該具有步驟性,包括「讀前」、「閱讀」、「讀後」三個步驟。閱讀前,應該激活文化背景知識,減少閱讀理解障礙。在日常閱讀教學當中,經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即盡管學生自己掌握了足夠的詞彙和語法知識,但仍然無法完全理解全文。原因就在於他們缺乏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不具備在閱讀過程中激活已有知識的能力。所以教師應開展各種各樣的讀前活動,開展讀前活動時可以參照學生用書中的插圖,圖片。或者利用掛圖,甚至錄像VCD等。使得學生對所要閱讀的內容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和背景文化支持。而閱讀中,則應立足課堂,活用教材。閱讀中教師所設計的活動應該以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為目標,視教材為渠道,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根據上下文猜測生詞意思的能力,讀懂並抓住大意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篇分析能力。比如,在教學八(下)Unit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時,課前讓學生預先收集與UFO相關的信息,可以查看有關的書籍、電視電影,並與同學交流討論。閱讀前,展示關於UFO的電影片斷,展現圖片,讓學生看著圖用下列詞彙來描述UFO來臨時的情景:land,getoutof,alien,while,surprised,anywhere,kid,right,runaway,happen。閱讀時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說出每一段的段落大意,並進行語句語篇的講解分析,以使學生對文章結構有更清晰的認識。閱讀後則主要是及時對學生讀語篇的理解程度進行檢查,可以利用課文後附的練習,也可以自行設計,或檢查學生對課文中的事實、情節等表層的理解,或檢查學生對課文嘗的理解。使學生挖掘文中內涵,開展創造性思維。
2、精讀與泛讀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近年來各種類型各種等級的英語考試都更加註重閱讀,閱讀的比重在各種英語試題當中越來越大。新課標也對初中英語閱讀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就反映了閱讀的量應該相應的增加,但是閱讀的量不應該盲目的增加。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區分精讀與泛讀,課內與課外,並且使之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教師應該結合教材中的主題,補充各類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課外閱讀材料。課內進行精讀,並加以細致的指導;課外進行泛讀,培養學生的語感與開拓學生視野,豐富詞彙。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們訂閱英語報、英語雜志。課堂上精講課文內容,講解片語、語法、分析句子結構與段落等等,然後給學生選定的報刊、雜志上的文章或某一段落,讓他們在課外自行閱讀並按照老師講解的方法進行分析,報刊雜志上的其他文章則只要求他們進行泛讀,並在課內抽取一定的時間來談他們課外閱讀的體會。
3、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
課文的教學一般都涉及三個方面的知識,分別是語言知識、閱讀技能和文化背景知識。我們在教授學生課文的時候,不僅僅只是要求他們認識詞彙,理解字面意思與了解文章故事內容而已,更希望他們能夠在教師的幫助下欣賞淺顯的英語文學作品。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又會加深他們對文章的理解,甚至會有助於提高他們的推理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融入到教材的文化內容中去,對比文化現象的異同,適當介紹英語國家社會制度、歷史、民族習性以及價值觀等文化現象,進一步提高他們英語閱讀分析的能力,初步培養英語作品鑒賞能力。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論文 篇2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教學質量管理是學校管理的重要工作。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不能也不允許通過加大學生的課業負擔來實現,要做到輕負擔、高效益,只有落實有效教學,構建高效課堂。有效教學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所謂「有效教學」,是指通過一段時間教學後,學生能獲得具體進步或發展,學生能否得到最大化的進步和發展是衡量有效教學的主要指標。落實有效教學需要繼承、借鑒、創新。縱觀當前有效教學實施的過程,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理念不新、備課不實、內容不齊、整合不力、方法不活、評價不新、發展不全。對實施有效教學過程中存在的這些現象,我們必須更新觀念、制定製度、創新手段、優化行為,加強有效教學的指導,將有效教學的理論主張及操作要求內化為教師教學的需要。
一要加強學習,落實培訓
教師教學理念認識不到位,其原因不僅僅在教師一方,學校也有責任。課程改革多年,而新課程學習培訓方面,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雖然開展了一些有成效的工作,但培訓面相對狹窄,每年真正參加上級培訓的名額非常有限,往往只能派部分優秀的教師教干參加。讓每位教師深刻領會新課改的精神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基本前提,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需加大培訓力度,統籌安排,積極引領教師對新課程理念進行自學與研討。學校要立足本校實際搞好校本教研:集體備課、教研活動、聽課評課等要分期、分批有計劃地進行,要對課標理念和教材易忽視的內容以小專題的形式進行研究和挖掘,形成具體的帶有案例性質的解讀材料。
二要明確要求,規范教學
實施有效教學,落實在課堂,關鍵在教師。因為教師的教學習慣一旦形成,要徹底改變並非易事,所以,僅靠目標管理來改變教師教學行為遠遠不夠,需要有統一的標准來衡量、規范,因此需要在備課、上課、作業、教學方法選擇等方面制訂一系列標准。例如備課方面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學法、備輔導(閱讀),課堂教學務實不務虛,真正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堅持從「教會知識」轉向「教會學習」,力戒拖沓無神的「催眠課」與急風驟雨式的「填鴨課」。作業方面做到布置之前審核,以精當、適量、有層次為標准,克服作業布置的隨意性,做到布置之後批閱要及時、認真、准確、全面等。
三要以學定教,顧及全面
現代教學理論強調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本質上說教學的教程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計劃者、組織者、引導者。因此,要立足學生,研究他們的學習需求與學習特點,從學生的具體需求與特點出發,結合課程標準的各個階段目標,去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的選擇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並結合教材內容,盡可能地利用學校現有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互動性,提高學習參與率和自主學習能力,提升教學實效。
四要開發資源,拓寬渠道
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對教師來說確實有難度,但開發校本課程怎麼搞應從學校實際出發,可簡可繁。有能力形成課程體系的,可從教材研究、課程設置等方面系統整理,沒有能力的,可針對學習內容和學生學習興趣去收集整理一些拓展性材料,用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去補充學習內容,從而開辟課程資源,增加學生吸取知識的渠道,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五要「授之以漁」,養成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對於個人教育來說離開自我教育是不可思議的'。」要求教師加強自學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自學就是要求學生學會自己提問,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要多引導學生動腦,少替代學生思考,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和自我質疑的習慣。教師要經常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並指導預習,對學生預習情況進行檢查。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在反復強化中逐漸養成預習、質疑和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教師還要關注學生情感、個性、意志品德、作業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的情況,通過針對性地訓練和家校互動等方式,讓學生在各個方面向積極的、可持續發展的方面發展。
六要注重評價,倡導反思
教學評價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改進教師的教學,完善教學過程,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評價包括「教」的評價和「學」的評價兩方面。在「教」的評價中,要強調教師的自我評價。教師可藉助寫教學反思的形式來進行,要讓教學反思促進教師的自我成長,把反思的重點放在方法(如何反思)、角度(從哪些方面去反思)、連續性與實效上。教學反思一方面是每節課後的教學反思,另一方面是階段性教學行為反思,因為只有把短期反思與階段反思結合起來,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有深刻的認識並有較大的改進,才能達到「反思」的真正目的。教的評價還要結合有效教學,建立對教學每個環節的評價細則,形成領導點評、教師互評、日常評價和階段性總結評價相結合,通過評價改進教學。「學」的評價要強調評價手段多樣化。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只用成績報告書作為終極評價手段,平時對學生要採用動作、神情、體態、語言等表揚方式,經常性的隨機激勵評價,豐富評價的手段。教學中可構建「比、學、趕、超」的評比制度,開展教師評、學生評、師生互評、當堂現場評、課後個別點評等多種形式的評價,並在評價中通過建立學生成長記錄等完善評價激勵機制,發揮評價的促進功能。
總之,實施有效教學既近在眼前,又任重道遠。我們必須在思想上重視,從方法上創優、內容上突破、細節上關注,才能取得實效、高效。固然,目前存在的每一個問題、採取的每一項策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我們管理者付出艱辛的勞動和不懈的努力,有效教學一定會顯現。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論文 篇3
摘要 :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評價是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新課程提倡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在現實教學中,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熱情參與教學過程的狀況與新課程的要求還有一段距離。小學英語課堂評價還存在一些現實的問題。有效的激勵性評價策略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促進小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充分發揮課堂激勵性評價的作用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等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課堂評價;問題;策略;英語教學論文
1引言
面對新要求,怎樣才能通過科學的課堂即時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呢?這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突出的、值得探索的新課題。
2課堂評價的概念界定
關於課堂評價的定義各式各樣,但核心基本相同,即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促進學生的學習,了解自己的教學效果,而對學生的學習信息採集、分析與利用。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課堂評價具有多種類型。例如,從評價內容看,有學習行為評價、學習結果評價、發展趨勢評價等。對評價類型的分析與把握,有助於我們科學地建立並合理地使用教師課堂評價標准。本文所述教師課堂評價,僅指即時性評價。
3課堂評價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3.1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理念的提出,課堂即時性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實施,但沒發揮其真正的作用。目前課堂評價存在的不足有:評價語言和標准單一、僵化;評價主體單一;鼓勵與誇獎的濫用;糾錯方式不恰當;缺少體態評價。沒有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區別對待。
3.2存在問題的原因
3.2.1教師受傳統評價理念的影響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是權威的,教師單向評價學生。在新課改下,傳統評價思想依然存在,學生評價老師和學生互評在課堂上也不多見,老師掌握著課堂評價的主動權,必然造成評價主體單一。3.2.2教師對評價功能意識淡薄有的教師為了體現新課改的精神,在課堂上大量運用「萬能」的「Good,OK」來表揚學生。老師不指出讀得好,好在哪裡;對又對在哪裡。學生聽了表揚當然高興,可這有利於學生的提高嗎?教師淡忘了評價的功能。3.2.3教師對激勵性評價片面理解在小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在評價時不恰當地使用激勵性策略,有的是浮誇的,甚至學生出現嚴重錯誤時都一味地鼓勵學生。3.2.4教師對學生的心理認識不清小學五年級階段的學生被稱為學齡中期階段或少年期,是各方面蓬勃的、不均衡的發展時期。他們的自尊心開始增強,有的教師忽略了學生的心理感受,當面批評指責學生,造成了不良的學習效果。
4激勵性評價策略
4.1概念闡述
激勵性口頭評價是指在課堂教學情境這一特定語境的制約下,當學生的某一行為完成後,教師通過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價值判斷,激發學習動機,誘發其興趣,進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
4.2策略
4.2.1轉變教師觀念和課堂教學方式要想新的教學理念付諸於實踐,解放教師的思想是前提。有的教師說:「只要學生學到東西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展示。」可見其根本就不重視學生是否參與課堂,教師都不重視那又怎會激勵學生去參與呢?而觀念的轉變要落實在實際的課堂中。英語課堂中如何創設語境是教師要著重思考的問題。毫無疑問,小學生更喜歡在游戲中學習。4.2.2課堂評價應充滿人文關懷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應凸顯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體現對學生個性的尊重,評價必須堅持正確的人文價值取向。4.2.3要真誠地愛學生,做到客觀公正一堂小學英語課上,學生每回答一個問題,教師就表揚加分,每說一段話,教師就獎勵一張貼紙。從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師沒有考慮活動的難易程度,一味進行雷同的表揚。教師要做到客觀公正,需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行為作出不同的口頭評價,讓學生感到「老師的評價就是針對我的。」4.2.4鼓勵學生自評、互評積極鼓勵學生自評和互評,進行面對全體學生的多主題評價。教師在評價某一位學生時可以推而廣之,對集體進行激勵;也可以開展學生互評。當然,這意味著教師的責任將更重,要機智地引導學生進行正面、友善的互評,否則會導致同學間關系的緊張、矛盾的產生,從而破壞集體的團結。
參考文獻:
[1]陳婉琳.熊德信.課堂即場評價型教學評析與啟示——以中山大學夏紀梅教授教學藝術為例[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8,(10).
[2]胡小妮,黃秦安.對數學提問環節實施科學的即時性評價的思考[J].中學數學教學,2010,(7):13-16.
[3]蔡偉.教師課堂評價質量標准研究[J].教育科學,2007,23(5):43-47.
[4]嵇建中.從實例透析小學生心理[J].廣東教育綜合,2009,(3):2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