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設計的多樣性
語言教學,尤其是高中外語教學,不是單純講解單詞、語法的一種機械性的訓練活動,而應該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高中英語閱讀課文涉及的題材廣泛、信息密度高、語言知識豐富。它是各單元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主渠道。
一、閱讀教學――培養自學能力
(一)導讀(Pre-reading)
「導」體現的是「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在學生閱讀課文之前可適當講解與本課有關的背景知識;也可以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圖進行導讀語言設計。通過"warm.up activities掃除文中可能出現的語言障礙(但有些生詞詞義應該鼓勵學生通過上下文猜測),還可以提出一些問題,目的是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並使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為正式閱讀做准備。例如SEFC B 2A Unit 19,The Merchant of Venice。首先,我利用PowerPoint展示了一張莎士比亞的頭像,然後提出幾個問題:
1Who is this man?
2What do you know about him?
3What nationality is he?
4When did he live?
5What did he write?
讓學生思考,對作者有了初步認識之後,導入課文。
(二)速讀(Fast-Reading)
這一步驟主要是指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搜索式閱讀和跳躍式閱讀(Skimming and Scanning),以獲取有關信息,了解文章大意。然後讓學生回答有關問題,或讓學生做正誤判斷練習,以檢查學生的理解程察返銷度。
(三)細讀(Intensive reading)
這一步驟主要引導學生逐步仔細閱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情節和細節,就課文情節內容提一些問題,讓學生分析段落大意以及段落之間的聯系或中心思想。對文中尚未教過的生詞和習慣用法、句式,可鼓勵學生根據上下文,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去猜測、去推斷。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分析、獨立思考和邏輯推理的能力以及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例如:在細讀The Merchant of Venice之後提出問題:Who acted as the judge?Did Bassanio know this?告訴學生,讀的過程中要仔細分析字里行間的意思。
(四)復讀(Re-reading Actvity)
在速讀和細讀的基敗游礎上,引導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介面或作者評價,鞏固文章的內涵和語言知識點,最終達到運用的目的。這一步驟既可在課上進行,也可在課後進行。目的是將課內所學到的語言知識延伸到課外某個相似的話題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舉一反世正三的能力。
二、聽說活動――深化理解和運用
傳統的教學使大多數學生聽得懂、說不出。因此,應在整體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通過一連串的聽說活動深化對語言的理解,然後開展運用語言的活動,把理解和運用有機地結合起來。
(一)單人或雙人活動(Indivial or Pair Work)
為了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及時檢查學生對課文理解的程度。速讀和細讀之後組織學生一人或兩人一組的活動,教師問,學生答,或學生一人問一人答。這能使學生掌握文章的事實和細節,還可鼓勵學生分析主題句,歸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
(二)小組討論與復述(Discussion & Retelling)
高中閱讀材料中,有些給出了一系列的數字信息,讓學生按小組圍繞主線的數詞開展討論並造句。有些內容圍繞閱讀課文話題安排了Pre-discussion,Discus-sion or Question。通過討論,教師可以弄清楚學生對有關話題的了解程度,學生也有機會彼此有目的地交談。自由討論會引起他們對即將學習的課文的興趣,還會促使他們猜測課文所要表達的意思。細讀後的復述過程是一個理解和記憶的過程,也是用英語思維的過程,還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細讀後的討論,引導學生就課文中的觀點展開討論,贊成什麼、反對什麼,並闡述理由。有些還可讓學生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經驗、看法和觀點,讓他們各抒己見。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交際活動。
例如:在學完The Merchant of Venice一文後,提出了下面3個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
1Why do you think it was not possible for Bassaniot marry Portia without money?
2Why do you think Shylock preferred to take hispound of flesh rather than to accept the money from Bas―sanio?
3What arc the two meanings of「I』11 pay him backwith all my heart」?
通過活動,學生們擁有了更多的談話交流的機會,在談話中,他們互相啟發、共同構思、暢所欲言,不僅使思想更開闊,也充分調動了不同層次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主題寫作――閱讀課的延伸
寫作能力是語言功底的最集中的表現。我們都知道,「讀」是信息的輸入,「寫」就是信息的反饋與提取。「寫」要經過大腦思維的加工、提煉,只有信息的輸入達到一定的量時,信息輸出才成為可能。因此,它是最有效、最積極的學習心理過程。美國作家德爾文・G・舒伯特在其「Reading is Writing」一文中指出:「教科書所編的閱讀課文是寫作素材的散集地,是語言現象的展示廳,是語法規則的剖析室,是文章題材的示範本。」所以說,在側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應對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語篇寫作訓練,即在對課文的內容、詞彙和句式有了較好的掌握以後布置一個稍加變化的主題進行寫作。
例如:我在處理完SEFC 3A Unit 1,That Must BeA Record一文後,讓學生寫有關自己喜歡的或親身經歷的一項極限運動。這種寫作使學生可以避免許多無任何借鑒時可能犯的語病。對學生將來完整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有好處。這是孤立分散語言操練形式,如單句翻譯等,比不上的。這個活動可安排學生課後完成。
總之,「讀――聽說――寫」的教學模式符合認知規律。因此,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時刻明確教師只是指導者(guide),不是主宰者(god)。應時刻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分析、歸納,培養他們積極的學習態度,增強學習信心,開發學習能力,保持其學習興趣。當然,容量如此大的課文教學,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業務素質,合理安排時問,爭取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在聽、說、讀、寫各方面都得到訓練,並促進「Information Transform」(信息轉換),逐步培養、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
2. 如何設計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活動
閱讀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中非常重要的方面,閱讀課往往被認為是最容易上但又是最難上好的課型。盡管對於閱讀教學,教師在觀念和做法上都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但還是存在著諸多問題,如:以「閱讀課」的名義進行單純的詞彙、語法教學,即課型定位與實際操作不一致;閱讀過程只是走程序,沒有突出重點;閱讀活動缺乏針對性,不能有效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詞彙教學脫離所教文本的語境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不夠充分,教學設計不合理。那麼如何才能合理設計閱讀課教學呢?下面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一些粗淺的心得,願與讀者共享。
一、全方位解讀文本,確定閱讀課教學目標和重點
「文本解讀」是教學的一項基本功,新課程標准理念指導下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逐步從對文本進行簡單的文字信息處理,過渡到深層涵義的文學性解讀和文化性意義建構。教師在解讀文本時應從多個層面去解讀,抓住文章的重點內容,把握文章的結構特點和語言特色,理解作者的深層意圖,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學價值,為教學目標的設定和教學活動設計做好充分准備。以人教版NSEFC Book6 Unit5 AN EXCITING JOB 為例,總體來看,這是一篇難度較大的文章,篇幅長,材料難,生詞較多,內容與學生生活距離遠;但通過仔細品讀文本可以了解到這是一篇記敘文,是一位火山學家的自述。作者通過自述介紹了他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性質,說明了他熱愛該項工作的主要原因是能幫助人們免遭火山襲擊。他還詳細描述了一次親歷火山爆發和到火山口采樣的經歷,說明做火山工作者的樂趣和危險性。深入解讀文本,不難從全文中作者使用的the greatest job, I』m never bored, … excites me and makes me feel alive, It was an absolutely fantastic sight, enthusiastic, amazed 等詞句體會到作者對作為火山工作者的極度熱愛。同時,透過作者對工作的描述可以了解到從事火山工作對工作人員特殊的素質要求。通過深度挖掘,全方位理解,可設置以下教學目標:
After this period you will have been able to
1. know more about the work and qualifications of being a volcanologist.
2. use some import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such as alongside, appoint, wave, fountain, suit, make one』s way, to talk about the work of a volcanologist.
3. use some reading skills, such as skimming, scanning and taking notes, to get the main idea and detailed information.
圍繞已確立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把作者描述第一次目睹火山爆發和到火山口采樣的經歷部分作為閱讀理解的重點,其餘部分只在尋讀環節的問答和讀後討論活動中涉及,這樣就突出了閱讀的重點。
3. 高中英語教資面試中的語篇教學和閱讀課設計有什麼不同
一、類型不同
語篇教學是一種教學方法,此教學法主要表現在對文章的背景知識、篇章知識、字詞句知識和推理等方面的教學。語篇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主題和大意,然後在把握篇章整體結構和意義的基礎上對難點進行講解。
閱讀課設計,屬於教學設計的范疇。要注意閱讀模式的合理運用。面試試講中可以說讓同桌合作復述材料的內容並上台展示,將閱讀與聽說結合起來。
二、教學過程不同
語篇教學屬於試講中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的課型。教學步驟要體現通過閱讀,進一步學習句型、語法、文章結構和相關的話題內容,並在讀的基礎上,開展寫作方面的訓練。
閱讀課設計一般使用問題、圖片、視頻,引入閱讀的話題。可以在閱讀前解決一些生詞,和語法,以便更好進行閱讀的活動。
三、側重點不同
語篇課微觀分析法側重於詞彙、語法等,指的是識別詞義、句法結構以及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本質上又不同於傳統的逐詞逐句分析的閱讀教學法。
宏觀分析包括人物性格、故事情節、中心思想、寫作技巧等,涉及面比較廣,要求學生具備豐富的背景知識。兩種研究方法相互融合於英語泛讀教學中,便是閱讀教學中的「語篇教學法"。
閱讀課設計:高中英語閱讀課文具有題材廣泛、語言知識豐富等特徵,是教學的核心部分,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渠道。所以閱讀課設計的教學目標應該是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學習,來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學會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舉例來說:在學生初次接觸閱讀課文時,應該採用自上而下閱讀模式,不失時機地培養他們的快速閱讀習慣、快速閱讀理解能力。這一階段的教學設計主要如下:
1、引入題材。可採用設疑懸念、直觀導入、故事導入等引入方式。
2、進行快閱。可向學生介紹組讀法、察讀法、瀏讀法、略讀法、跳讀法等快速閱讀方法。
3、檢測理解。可採用問答題、判斷題、選擇題、做筆記、填圖表等檢測形式。
4. 從布魯姆目標分類思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設計
福州屏東中學 鄢海珍
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提出了六個層次的教育目標分類:知道(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其中,知識、理解屬於低層次目標,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為高層次目標。高中英語新課標提出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理念,思維品質是其中的一個維度。閱讀課是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課型。在此,我從布魯姆的目標分類來談談我在高中英語閱讀課的兩次教學設計。
首先,以人教版選修六第三單元的Using language:HIV/AIDS: ARE YOU AT RISK?為例。我設計的是一堂讀寫結合課。課前,我先由兩個情景創設導入新課,一個是關於艾滋病的視頻情景導入,另一個是我校宣傳「世界艾滋病日」的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在閱讀環節,我主要設置了知識理解類的問題,如讀第一段並回答:1. What』s HIV? 2. What』s AIDS?3.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V and AIDS ? 讀第二段回答:1. How is HIV spread? 2. Is there a cure for AIDS or HIV at the moment? 讀第三、四段找出How to stay safe? 讀第五段判斷正誤,請同學們正確對待艾滋病的誤解,學習哪些行為不會引起艾滋病的感染。讀後我設計了兩個思考題:1.Many people have prejudice against AIDS sufferers. However,Being looked down upon, people with AIDS will fee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What can we do to help them? 並請同學們小組討論作答,這兩個問題的設計屬於應用,分析、綜合類。通過閱讀課文,學生在了解了艾滋病的知識後,應用所學的內容,分析艾滋病患者在遭受歧視的情況下會經歷怎樣的情感體驗?作為學生,我們應該如何幫助艾滋病患者?課堂上,學生在小組討論後各抒己見,表明了看法。接著,我再次創設了情景:你從網上看到一篇關於一位叫莎莎的女孩,她因感染艾滋病病毒,受到歧視,沒法上學。請你寫一封信給當地的學校,幫助莎莎順利上學,過上正常的生活。這個任務的設計目的旨在 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實現從輸入到輸出的順利過渡。情景的創設幫助學生綜合所學,在語境中習得語言。學生寫作後,通過圖片展現學生作品,並讓學生從內容,語言兩個方面評價學生的作品。
這堂課的設計我認為做到了從布魯姆的目標分類出發,將學生對知識的認知過程分成了從低到高的不同階段,展現了螺旋式的上升。由於文本簡單,遺憾的是沒能設計出體現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的任務。高中英語閱讀課的另一個課型是readnig for thinking. 以這個學期選修七第三單元的閱讀Old Tom the killer Whale 為例,我設計了基於思維的閱讀教學。
導入環節,我用了知識競賽的方式,Quick response on whales,激發學生對海洋動物鯨的了解,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讀前環節,我設計了兩個任務,1.看書里提供的圖片,讓學生析圖說圖,2. 閱讀背景介紹,填表。這兩個任務屬於知識理解類,屬於低層次目標問題。讀中環節,任務一:整體閱讀,從宏觀把握文章的結構和大意,這個任務的設置屬於綜合類。任務二:事件發生先後排序,這個任務屬於知識理解類,任務三,細讀文章回答問題,通過問題鏈的設置,達到訓練學生從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培養的目的。
1. What evidence was there that Old Tom was helping out the whalers?
2. What other animals did the author compare the killer whales with? Why do you think the killer whales behave like this?
3. Why did George think that the killer whales worked as a team?
4. Why did the whalers allow the killer whales to drag the whale away?
5. How did Old Tom help James? Why do you think he did this?
從問題的設置看,"what" 類的問題是文中可以找到答案的,屬於淺層問題,"why" "how"類的問題則屬於高階思維類的問題。尤其是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虎鯨會去救人類?學生通討論回答,得出了虎鯨與人類是朋友關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結論。
讀後,讓學生思考並討論:Whether human being should be allowed to kill the whales and how to protect the whales? 這個任務讓學生進一步思考當今社會下人類是否允許捕鯨?如何保護鯨?這個任務屬於分析綜合和評價類。學生在理解文本後需要實現自己與自己 的對話,不同的社會背景,人類與鯨的關系發生了改變,新時代如何保護鯨,實現人類與動物的和諧發展是學生需要思考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提出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
布魯姆的目標分類指向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如何在教學設計中更好地依託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設計出符合新課標理念的高效課堂,值得更進一步的探討和實踐。
5. 高中英語優秀教學設計五篇
高中英語優秀 教學設計 該如何寫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高中英語優秀教學設計五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英語優秀教學設計 篇 1
一、教學設計意圖
在《高中英語新課程標准》中講到“高中英語課程要有利於學生優化英語學習方式,使他們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兄耐力;要有利於學生學會運用多種媒體和信息源,拓寬學習渠道並形成具有個性的學習方法和風格。”把信息技術作為英語教學的認知工具和知識載體,圍繞英語學科知識進行整合實驗,不僅可以擴大英語閱讀的“面”和“量”,而且也培養了學生諸如“信息的獲取、信息的重組和加工以及信息的交流”等多種信息素養。網路學習是一種學習過程交互化的學習模式。學生帶著問題藉助網路查詢信息,進行信息交流,由此“任務驅動、自主探究、協作交流”等學習策略在這里得到了更充分的體現。使教師把信息技術和網路作為自己真正的工具,把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中來。
二、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與技能:
①掌握快速閱讀的方法,熟悉“發表看法,提出建議”的口語技能。
②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培養學生組織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①培養學生篩選局部和整體信息的能力和獨立閱讀能力,通過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②培養學生質疑意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綜合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情感價值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人文和信息素養。
三、教材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教材內容:
本課教學內容是新課標《高中英語必修3 Unit 5》,Canada---The True North 與以往接觸過的介紹國家的文章相比,本課的內容沒有整體介紹加拿大的地理概況和風土人情,而是透過一個旅人的眼睛來看加拿大。相比較而言,這樣的課文難度更大。
教學重點:
①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
②學生組織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
【重點突破】任務驅動,層層深入。
利用“任務驅動”方法,穗晌使學生利用資源自主探究、解決一系列層層深入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作為問題的精心設計者和疑難問題的點撥者,培養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
教學難點:
①對課文內容中細節的理解。
②對網上各種信息源的比較篩選,及學生易受無關因素的干擾而導致的學習效率問題。
【難點突破】 設置情境,循序漸進,層層遞進。
設置富有情趣的情境,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積極主動地進行自主探究。循序漸進的設計猜塵鋒問題 , 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和協作學習。
四、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教學策略】
①本節課的教學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出發點,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自主地進行信息加工、知識意義構建、創新能力發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則適時介入,引導、啟發、組織、幫助、促進。
②設計創造性思維問題。所謂創造性思維問題即是指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的問題。創造性思維問題的設計應遵循這樣幾個原則:題型具有開放性、解題富有挑戰性。
【教法】:
①演示法:把製作的課件、動畫等顯示給學生看,便於學生對微觀知識的把握,並從舊知中獲得啟迪,從而解決問題。
②評價閱讀法:將學生通過對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內化而形成的學習成果,在全班學生中展示,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後續學習熱情。
③任務驅動教學法: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問題之中,學生通過對所提的任務進行分析、討論,並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通過任務的完成而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五、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步:熱身活動:猜單詞。
在這個步驟中,我給出兩組前一節課學過的詞,分別讓兩組同學上來猜。所採用的方式類似於《幸運52》:單詞是出現在屏幕上的,其中一個同學背對著屏幕,他是猜者;另一個同學則是解釋者,他要用英語或輔以動作將單詞的意思表現出來。兩組同學之間展開競爭,看誰猜得又快又多。這個活動不僅可以復習上節課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活躍了課堂氣氛,令同學們很快融入課堂氛圍。
第二步:讀前活動(一):自由展示。
在上這一課之前,我給學生布置的預習任務是介紹你最想去的地方。Which country or plac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most? Why?學生們自由組成小組,上網查找相關資料,然後對所搜集的信息進行整理,最後形成自己的powerpoint展示文件。在課堂上,由本小組的發言代表上來進行展示和介紹。這一環節是這節課的重頭戲。
第三步:讀前活動(二):自由交談。
給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有機會去加拿大,你最想看什麼?If you have a chance to visit Canada, what would you expect to see there? 先要求他們在小組內討論,然後再在全班同學面前發言。
第四步:讀前活動(三):小組討論。
經過了前面的大量的有關加拿大的信息的沖擊,你願意用哪三個詞語來描述加拿大?What three words would you use to describe Canada? Why? 請小組代表發言。
第五步:加拿大概況綜述。
這一步驟是對上幾個步驟的總結,同時也是教師整合並優化了有關加拿大的各種信息所進行的展示。目的是進一步加深同學們對加拿大的了解,對他們所獲取的知識進行 梳理,也為下一個步驟展開鋪墊。
第六步:略讀課文。(first reading)
在這個步驟中,我給出了8個問題,讓同學們帶著這8個問題來閱讀課文。讀完後回答問題。
1.Why are the cousins not flying direct to the Atlantic coast?
2.What is the continent they are crossing?
3.What is “The True North”?
4.Why do many people want to live in Vancouver?
5.What happens at the Calgary Stampede?
6.Where does wheat grow in Canada?
7.Why would ship be able to reach the centre of Canada?
8.Name two natural resources that Canada has.
第七步:精讀課文。(second reading)
在這個步驟中,我給出了5個跟課文內容有關的句子,讓同學們判斷正誤。如果該句是錯的,請給出正確答案。
1.The girls went to Canada to see their relatives in Montreal.
2.Danny Lin was going to drive them to Vancouver.
3.You can cross Canada in less than five days by bicycle.
4.The girls looked out the windows and saw Native Indians and cowboys.
5.Thunder Bay is a port city in the south of Canada, near Toronto.
第八步:復述課文(retelling)
給出課文中的關鍵詞彙,讓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復述課文。
Help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great scenery
second largest
go eastward
mountains/lakes/forests/rivers
5,500/from west to east
here in Vancouver
surrounded by
ski/sail
高中英語優秀教學設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結合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選修5中有關過去分詞的語法內容,進行過去分詞的學習,教學中將語法知識的傳授和語言基本技能的學習結合到一起,注重復習語法與語言的運用。採用任務型教學法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法,從而擴大課堂的語言輸入量及學生的語言輸出量。
二、學情分析:
在高一英語學習基礎上,學生已經掌握基本的語言結構和一定程度的聽說讀寫能力。在復習的過程中,結合學生原有的知識掌握水平,鞏固基礎強化正確使用語法知識,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深度和難度.但大部分學生的基礎知識仍然較為薄弱,運用英語進行交際活動的能力較差,主動學習的動力不夠,然而他們學習比較認真,渴求知慾旺盛,思維比較活躍。部分學生的基礎較好,能主動配合老師。只有設置使他們感興趣的活動,因材施教,才能讓他們投入到課堂活動中來。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引導學生掌握過去分詞在真實的生活語境中的使用。培養學生通讀,分析,理解,綜合的能力,教會學生體察語境,結合上下文,符和邏輯推理和合理的想像,結合語法和題干中的語境解決問題。在運用語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分析力、想像力和自學能力,提高思維能力和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
2.能力目標:
利用多媒體手段營造積極和諧教學氛圍,使學生進入情景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情感體驗,規范學生運用英語知識准確表達的能力,同時,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
3.德育目標:
用含過去分詞的句子結構表達思想感情。
四、教學重點:
1.過去分詞的用法.
2. 過去分詞的運用
五、教學難點:
1.結合語法知識,以課堂教學為依託,全面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加強和提高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
2. 過去分詞在真實的生活語境中的使用。
六、教學策略:
通過小組討論、小組競賽等具體形式,創設有利於高中生自己自我認識、自我反省、自我調節的情境,利用他們自身較高的自我意識水平對自己的學xxx行調節、監控。因此,本課採用教學方法---任務型教學法。以任務為中心,任務的設計焦點是解決某一具體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教師要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具有明確的目標。在的各種“任務”中,學生能夠不斷地獲得知識並得出結論。
七、學習策略:
本課將各種活動設計成小組活動並開展小組競賽和填寫課堂自我評價表等非測試性評價手段,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及具備科學的價值觀。
高中英語優秀教學設計 篇 3
一、 說教材
本單元主要是圍繞生日展開教學,要求學生掌握十二個月份和序數詞的變化,以及日期和生日的表達。我上的是第二課 時 ,在第一課時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十二個月份和序數詞,本課時主要是要求學生掌握日期的表達,以及能正確說出自己的生日, 能掌握四會句型: When’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on the… of … What would you like as a birthday present? I’d like …
二、 說學生
十二個月份和序數詞已經在第一課時學習過,大多數學生掌握良好,但六年級學生在課堂上不愛表現自己,部分學生對於 英語學習缺少興趣。
三、 說教法
1、 游戲教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復習單詞時設計了What’s missing?的游戲,讓學生在課的一開始就感受學習的快樂,為進一步的學習做鋪墊。
2、 朗讀教學。英語是一門語言,交際是學習的目的,因此,課堂上朗讀和運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設計了多種朗讀和練習方式,例如:小組朗讀,個人朗讀,男女對讀,同桌討論等,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得到最多的`練習。
3 任務教學。在鞏固句型時,設計了Do a survey 的教學任務。學生在調查時能運用語言,鞏固語言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1. 在課的一開始主要通過Free talk :How many days are there in a week? How many months are there in a year? 引出復習單詞, 在復習單詞時通過詢問Which is the first/second.. month in a year來初步復習一下序數詞。接著設計了What’s missing?這個游戲來進一步復習月份,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之後引出句型復習: When’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in…。
2.通過復習句型When’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in…。引出我的生日在幾月幾日,以及Helen 和Jim 的生日,重點掌握序數詞,通過總結讓學生對序數詞的變化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在學生掌握序數詞的基礎上,讓學生了解日期的表達,因為學生對於單詞還不能默寫,所以日期的練習只限於口頭討論和朗讀。學生掌握了日期之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生日,引出本課的重點句型When’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on the… of …。 What would you like as a birthday present? I’d like … Present
這個單詞比較難讀,是朗讀教學的重
3.通過討論練習C 部分句型進一步鞏固句型,最後設計了Do a survey教學活動,學生在調查時再次鞏固句型,並學會了用第三人陳述重點句型。
4.Assignment。書本上C部分句型圖1和圖3,從書面上鞏固所學的新句型。
高中英語優秀教學設計 篇 4
教學目標
1) Important vocabularies
Daily; advertisement; check interview; fix; develop; hand; add; deliver; speed; latest; publish; avoid; besides; get down to ; face-to face; be popular with somebody; as well; care for
2)Daily expressions
Are you /Will you be free then?
Yes, Id be fee. Id like to go.
Lets go together then. Ill meet you at the theatre at six - thirty .
Good! See you then.
What time shall we meet?
Where is the best place to meet?
What about meeting outside? I suggest…
3) Useful phases
Whats on…? Is there anything good on?
They are said to be very good.
Finally, there is no more time left for adding new stories.
4) Grammar
V.-ing Form is used to be Subject and Object
教學建議
能力訓練
1.通過口頭練習,學會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表達方式。
2.學會介紹事物及報刊雜志的方法,了解這種文體的寫作技巧。
德育滲透
1.通過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懂得任何一件事物都得付出很多的勞動,懂得愛惜報紙,愛惜各種書籍。
2.通過對報紙各版面的介紹,擴大了同學們的眼界,增強了他們求知慾和學習積極性。
師生互動活動
Lesson 13:口頭練習:對話交際功能——日常生活用語。
Lesson 14:學生扮演主編介紹報紙出版的過程。
Lesson 15:學生扮演主編介紹《中國日報》的內容。
Lesson 16:筆頭練習:寫一篇介紹一種報紙或雜志的英語論文。
教材分析
從本單元的對話來看,主要是學習如何用英語提出約會以及如何應答約會的日常用語,如:詢問對方是否有空,建議會面時間和地點及如何應答的日常用語,並能運用Will you be free?到It’s.. What about…?等最為普通的語言功能進行日常交際, 同時也注重check, fix, face-to face, deliver, take a photograph, pass on, get down to, as well, what’s on 等重點詞彙和短語在本單元中學習,本單元中的閱讀課主要內容是了解報社一天的工作和報紙的出版過程及《中國日報》的一些情況,同時在這里運用了重點語法知識,V.-ing形式充當主語和賓語的用法。
高中英語優秀教學設計 篇 5
標簽:音樂 to amy and of
Teaching Proceres
教學過程設計
All the class is set in the TV interview show—Heart Garden made by channel Young.Detailly, I divide the class in to three groups as the guests of this TV interview show:Frends of the character, Nutritionists, Psychologists. The teacher play the role of the host Step1 Lead--in
1.Broadcast the VCR----Are teens trying to stay slim to an extreme from BBC ,then transpose to our calss,which can lead students to the TV show situation
T: “Good moring ,Ladies and Gentleman! Welcome to Heart Garden made by Channel YOUNG STV .I am the host.Today’s topic is Dying to be thin. There are three groups :Frends of the character, Nutritionists, Psychologists.Let’s talk together to slove the problem today.Finally, let’s see which group can get the most stars accroding to your active cooperation.Are you ready? ”
S: “Yes! ”.
T: “First ,let me show you some picutes.Do you know them”
Show students some pop stars’pictures
T: “Whom do you like better, the thin or the fat? How can we become thin?
S: “The thin.”
T: “How can we become thin?Let’s discuss ways of losing weight.”
Suggested answers:
Going on a dietExercising in a gym or other places Receiving surgical treatment(外科治療)Taking weight-loss pills
T: Do you think eating weight-loss pills is effective and good?”
S: “ No!’
T: “ Good!But the unfortunate thing also happened to our character--Amy .Let’s welcome Amy.”
設計意圖:把正堂課虛擬上海生活時尚頻道---心靈花園節目的錄制現場。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緊緊抓住學生的好奇心,順利展開我們的話題。在導入部分簡單討論時下減肥方法給學生熱身,讓學生初步認識到吃減肥葯是不正確的,有害健康的。以此引出今天的話題人物—Amy
Step2: Reading
1th E--mail
T: What happened to Amy? Please read the first e-mail quickly and retell it.Don’t worry ,I’ll give you some hints:
Used to go to the gym ----Now( Take weight-loss pills)--- Why ( be ashamed of?)---- How? (Feel ? )---But Mum said: dangerous and priceless
(In this step ,first ask students to discribe the events step by step and then ask all the class to retell again)
設計意圖:運用復述教學方式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對事件有大致的了解,同時讓學生自主學習,自己組織語言來表述事件經過給學生語言的替換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機會
2th E--mail
T: “Good job!In the first e-mail ,we know that Amy took the weight-loss pills and lost 7kg,which let her feel very tired. But then ,what happened? Did she scucess? Listen to the second E-mail, fill in the blanks.”
T:Well done! Since we know the general idea of 2th e—mail ,let’s read it and do T or F ;
1.Amy is now recovering from a bad cold in hospital.()
2.Li Dong donated part of his liver to save Amy’s life. ()
3.Amy follows doctor’s advice and often goes to the gym. ( )
4.Now Amy eats lots of fruit and vegetables. ( )
5.For a slim and attractive figure, we can damage our health. ( )
Answers: FTFTF
設計意圖:在處理第二封信時先讓學生聽錄音抓住主來信息來完成填空這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聽力而且讓學生了解第二封信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朗讀對文章細節進行分析完成判斷題,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語音語調
1th and 2th e--mail
T:“Now that we have read the tow e—mails .Let’s analyse detailly,I think there’re three periods about Amy’s mood, what is her mood in each period”?
Period One (in the first E-mail)
6. 【實施高中英語任務型教學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 英語閱讀理解100篇
一、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現狀分判頌析 通過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知道目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仍然存在各種不足之處,其具體表現如下:
(一)閱讀教學模式單一。閱讀教學拘泥於學生對所讀材料的表層理解,許多學生不能對所讀文章的要點進行有效的推斷,也不能正確把握文章的脈絡,從而影響了理解的准確性和全面性。許多教師仍採用師生一問一答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被動,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高中階段的閱讀文章應當是題材豐富,體裁多樣,閱讀的目的也應有不同的側重,而千篇一律的閱讀教學模式難以實現不同的閱讀目的。
(二)閱讀教學中忽略了語法分析。不少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談語法色變」,未能引導學生藉助語法正確理解句子,尤其是缺乏對長句、難句、省略句及意思晦澀句的理解與分析,影響了學生對閱讀材料全面、正確的理解,阻礙了學生獲取文章的內含信息。
(三)閱讀教學中生詞處理不當。如何處理閱讀材料中出現的生詞和歧義詞使許多教師感到十分棘手和困惑。許多教師片面追求閱讀時的「整體理解」,舍棄了對詞彙的教學,只是在閱讀前將有關詞彙匆匆略講而過,而且只涉及詞彙的一般含義,忽視了詞彙在語篇中的特定含義。
(四)閱讀教學中濫用多媒體。雖然閱讀教學以多媒體來輔助詞彙教學有利於活躍課堂氣氛,但是把本應通過文字解讀和推理歸納才能獲得的信息以直觀形式展示給學生,致使直觀教學替代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抹殺了學生的好
奇心,不利於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文字解碼能力。
二、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目標定位分析及啟示
⒈新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實驗)》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目標作了分級定位,即「能根據閱讀目的使用不同閱讀策略」(六級),「能通過分析句子結構理解難遲祥句和長句」(八級),「能通過上下文和句子結構猜測詞義」(六級),「能通過文章中的線索進行推理」(七級)等,從而提高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閱讀教學的過程既是對詞彙語篇進行理解的過程,又是對句子進行系統歸納和概括的過程,又是培養學生發掘閱讀材料內涵和正確使用閱讀策略能力的過程,更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推理能力的過程。
⒉近年來的英語高考閱讀理解文章和試題也充分體現了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目標和導向。高考閱讀文章的取材到問題的設置有以下特點:①文章體裁多樣,題材各異文章難度呈現一定梯度。②閱讀文章中出現的難句和長句等復雜句逐年增多。③根據語境推測生詞意義和對代詞指代意義的考查題增多。
⒊《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倡導任務型教學,以學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設定目標要求。教師應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教師應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並結合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學生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感受成掘旦鄭功,從而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⒋語言學習的規律告訴我們:新的語言知識從輸入到運用有一個處理消化的過程,完成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理解語言的機會。
因此,我們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要努力實施任務型教學。高中英語任務型閱讀教學研究目的在於:通過完成閱讀過程中的環節相扣的小任務,指導學生圓滿完成各項任務,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訓練學生的閱讀技巧,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兼顧培養學生的聽、說、寫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三、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任務的設計
所謂「任務」,簡而言之就是「做事」。在「做事」的過程中,學習始終處於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學習心理狀態,任務參與者之間的交際過程也是一種互動過程。
新編高中英語閱讀教材中的課文具有話題廣泛、信息密度高、語言知識豐富等特點,它是各單元教學的核心。鑒於此,高中英語閱讀課的任務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1.趣味性原則:教師就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盡量採用真實的內容和方式,採取多變的教學活動形式和不同的教學方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
2.啟發性原則:在設計閱讀課任務時,教師要在深入鑽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礎上,抓住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和心理特徵,力爭做到設計的任務能激勵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參加語言實踐。
3.階梯性原則:閱讀課中任務的設計要注重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並形成由初級任務向高級任務過渡再由高級任務涵蓋初級任務的循環。在語言技能方面,應遵循先聽讀、後說寫的設計順序,使教學呈階梯式層層遞進。
4.滲透性原則:任務的設計不應該局限於課本教學,而要滲透到學習和生活中,以培養學生思維想像力、審美情趣藝術感受、協作精神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
5.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在任務實踐過程中,學生應始終是主體,教師應努力做好教學中的鋪墊工作,通過引導、啟發和輔導等形式,使學生不斷思考、歸納和總結,最終獲取新的知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四、高中英語任務型閱讀教學模式探索
根據任務型教學的基本理念和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高中英語閱讀課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任務前(Pre-task/Task before reading)。任務前活動包括教的活動、意識提升活動和計劃。教的活動與介紹新的語言知識和語言結構密切相關;意識提升活動只在提高學生對語言結構的意識;計劃就是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任務。這一段我們應完成以下任務:
1.了解背景知識,預測活動內容:學生課前通過各種媒體了解背景知識,教師適當補充,背景知識又稱非直觀信息,它儲存於學生的長時記憶中,是直接影響閱讀分析和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適當了解背景知識,可以幫助掃除可能出現的障礙,激發其閱讀的慾望。同時,也可讓學生根據文中圖片及標題等對閱讀內容進行預測,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閱讀課文的興趣。
2.掃除語言障礙:要使閱讀有意義,不但需要非直觀信息,還需要直觀信息等。因此,掃除閱讀中可能出現的語言障礙是必要的,但是要控制好生詞釋義的量,有的生詞詞義要讓學生通過上下文猜測。
3.明確閱讀目的:閱讀目的決定了閱讀的方式及速度。目前在我國中學英語教學中,閱讀教學的目的旨在通過規范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其中包括獲得課文大意的掃讀技能、獲得課文具體內容的跳讀、精讀技能以及培養語感、獲取樂趣的泛讀技能。教師應在閱讀教學前確定第一教學階段的閱讀目的及閱讀方法,呈現本課所要解決的問題,並提出具體任務,比如,讓學生閱讀後填圖或表格等。
第二階段:任務環(Task-cycle/Task while reading)。任務環包括符號辨認和內容理解。教師不但要幫助學生弄清課文的結構和具體內容,還要幫助學生弄清楚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師可以設計數個微型任務,構成任務鏈,要求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形式,採用下面四個環節來完成任務:
1.聽力理解:學生聽錄音,了解課文大意,完成1-2個聽力題,從而提高學生整體把握課文有關信息的能力。
2.掃讀理解:該環節要求學生快速通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脈絡,理解課文大意,找出主題句、關鍵詞,使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結構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有一個整體印象。教師可用以下方法來檢測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
(1)課文主要信息正誤判斷;
(2)選出與課文內容相對應的標題或圖片;
(3)要求學生回答一些有關課文內容綜合性問題。
3.略讀質疑:在該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問題的有關信息重點地進行略讀,找出問題的范圍,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
4.細讀賞析:在該環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審美的觀點認真閱讀全文,了解文章的細節、段落大意及段落之間的聯系,促進對篇章結構的理解。教師可設計以下任務來檢測學生的閱讀效果:
(1)要求學生回答一些關於課文的細節問題;
(2)要求學生討論歸納各段大意;
(3)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填寫各類圖表;
(4)要求學生藉助語法分析文章中句子與句子之間、句子中事與事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能正確地理解閱讀材料,獲取作者所傳遞的信息,達成閱讀目標的有效方法;反之,脫離句法分析的閱讀往往是膚淺的,理解的偏差也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長句和難句進行語法分析,既要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又要增強學生的理解深度。
(5)要求學生正確理解特定語境中的詞彙,它是有效推敲作者意圖的關鍵和理解全文的前提。
在語境中學習詞彙,擴充詞彙,了解新詞,正確把握語篇的意義,發掘文章的內涵,也是閱讀理解的重要任務之一。例如,在一篇介紹數碼相機的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They are very hot this year. The prices have come down and the quality has gone up. Who wants to travel with 30 rolls of film? With a large memory card to store pictures, you can shoot and shoot and never to worry about changing a roll.句中劃線詞彙均為多義詞,在上述特定的語境中才產生了它們的特定語意;學生只有了解了整篇文章的真實意義,才可能讀懂這段話的內容。
當然,在各環節的任務完成過程中,教師要隨時提醒學生注意閱讀速度,並根據不同的閱讀方法和任務,向學生提出不同的閱讀速度。
第三階段:任務後(post-task/task after reading)
任務後活動包括討論、評價和操練。教師可設計以下任務:
1.展示:要求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形式通過表演、報告、復述、背誦、聽寫、默寫等方式向全班展示任務完成情況。
2.討論與評價:要求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興趣或觀點,完成一些交際任務。引導學生以討論的形式表達個人的觀點,例如:同意或不同意,喜歡或不喜歡,提出建議或解決問題,評論課文中的人物,想像故事的多種結局,等等。然後教師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作出評價,評價要具有激勵性。
3.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做相關內容的作業,如:課文的改寫、縮寫或續寫,采訪,報道,或做同樣題材的短文填空、閱讀理解、書面表達,等等。
五、結束語
在任務型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活動具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和具體的操作要求,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習語言知識和進行技能訓練,學生大腦始終處於一種激活狀態,貼近學生生活的任務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動力。學習任務的不斷深化,有利於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任務完成的結果為學生提供了自我評價的標准,並使學生產生成就感。
總之,任務型閱讀教學強調了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當然,我們全體師生還須共同努力,不斷探索和完善任務型閱讀教學的基本操作模式。
(責任編輯:鄭 衛)
7.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什麼閱讀教學與語言知識的教學能否並行
高中英語(SEFC)閱讀課文具有題材廣泛、體裁各樣、語言知識豐富等特徵,是各單元教學的核心部分,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渠道。然而,傳統的閱讀課教學模式常常是單一的自下而上模式,教學方式只是把課文作為單純向學生傳授語法及語言知識的載體,忽視了培養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傳統的閱讀理解提問方式也常常停留在對所閱讀文章的表層理解層次上。那麼,如何藉助這些課文來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水平呢?經過教學實踐和不斷嘗試,筆者發現:不同閱讀活動階段,必須採用不同閱讀理解模式以求不同閱讀教學目標的實現。下面以SEFC Book 1A Unit 7 "Earthquakes" 單元閱讀課為例對這一問題進行探析。
一、First–reading 採用自上而下模式,側重培養快速閱讀理解能力
「自上而下的模式」是哥德曼(Goodman)1971年提出的閱讀理論模式。這一理論反對把閱讀看成是對一系列詞句的知覺,認為閱讀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他們在文章中挑選和選擇足夠的信息來作出預測,用他們自己的經驗和有關客觀世界的知識去驗證他們的預測。按這個模式,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結合自己的預測,在文章中找出有關的信息,來驗證自己的預測。該模式有利有弊,弊在對學生語言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利,容易造成學生語言基本功不扎實。然而,由於強調整體篇章理解,在閱讀時採取跳躍式搜索、猜測等方法,所以有利於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速度的培養是閱讀教學中一個重要的任務。目前,中學生閱讀能力在速度上與可能達到的指標相比普遍要低幾倍,甚至十幾倍。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急需盡快獲取各種信息資料,成倍提高工作效率與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快速閱讀理解能力是實施英語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訓練學生閱讀速度必須建立在學生對文章內容處於陌生狀態的基礎上,因此,在學生初次接觸閱讀課文時,應該採用自上而下閱讀模式,不失時機地培養他們的快速閱讀習慣、快速閱讀理解能力。這一階段的教學設計主要如下:
1、引入題材。可採用設疑懸念、直觀導入、故事導入等引入方式。
2、進行快閱。可向學生介紹組讀法、察讀法、瀏讀法、略讀法、跳讀法等快速閱讀方法。
3、檢測理解。可採用問答題、判斷題、選擇題、做筆記、填圖表等檢測形式。
附SEFC Book IA Lesson 26 & Lesson 27 閱讀理解問答題:
1) Which was the USA』s strongest earthquakes ?
2) 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and 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homes in the 1906 earthquake ?
3) 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in the 1989 earthquake?
4) When the 1906 earthquake happened, how many metres did the Pacific
plate jump to the north ?
5) How many measures(措施) can we take in order to deal with
earthquakes ?
6) What is " The Big One"?
經過一讀課文及完成表層信息捕捉問題後,學生對文章有了膚淺的認識,閱讀速度也得到訓練。然而,閱讀包含兩個階段:一是辨認文字元號的感性認識階段;二是理解內容,吸收信息,創造性思維解碼的理性認識階段。因此,二讀課文,加深文章的理解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二、Second–reading 採用交互作用模式,側重培養閱讀理解綜合能力
語言心理學的圖式理論認為,閱讀過程是讀者通過視覺器官接受以文字元號形式輸入的外部代碼,再結合大腦中的內部代碼(即圖式)進行編解碼認知加工,從而理解並提取信息的過程。根據魯姆哈特(D·Rumelhart)1977年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式,這個過程實際上也即是讀者大腦中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認知加工交互作用的過程。相互作用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也可稱為圖式理論模式(the schema theory model)。按圖式閱讀理論,讀者的閱讀能力由三種圖式決定: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語言圖式是指讀者對構成閱讀材料的語言的掌握程度。內容圖式是指讀者對文章所討論的主題的熟悉程度。形式圖式是指讀者對文章的體裁的了解程度。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大腦中的這三種圖式與文章的語言、內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結果決定了讀者對文章的理解程度。
閱讀的關鍵在於理解,尤其是深層理解。交互作用模式對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綜合能力能起關鍵的作用。藉助形式圖式模式,教師可引導學生弄清文章的文體思路,了解各種不同體裁的課文的結構特點。例如教"Earthquakes" 時引導學生歸納出文體思路是accidents--- causes --- solutions---- prediction。藉助文章體裁結構幫助理解文章實際上也是一種閱讀策略,同時也有助於學生下一階段完成重建語篇的表達訓練。藉助內容圖式,教師可啟發學生尋找或利用文章上下文線索去激活自己大腦中相應的背景知識內容圖式。例如教「Earthquakes」時引導學生回憶「板塊學說」(plate tectonics)相關內容,將文章內容與大腦中的相關信息聯系起來有助於學生更深刻理解文章的細節內容、中心思想、作者的寫作態度、寫作意圖及文章的「弦外之音」。語言圖式在閱讀理解中起著基礎的作用,沒有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就發揮不了作用。教師應結合課文內容提高學生識別文章中詞、短語和句子的能力。例如教「Earthquakes」時引導學生理解「shook」、「jumped」、「stay up」等在文章中的意思。這樣做,學生讀懂文章的能力才會逐步提高,下一階段進行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應用才會有基礎。總之,綜合利用形式圖式、內容圖式、語言圖式來指導二讀課文,對提高學生閱讀綜合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8. 高中英語閱讀欣賞課教學設計【案例】
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讓一切的教育帶有樂趣。
一、案例實施背景
任何語言的習得和學習都離不開大量閱讀的實踐。許多教師也意識到高中閱讀對於學生綜合語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用盡各種辦法來培養學生的閱讀微技能。當然這樣做的目的確實也提高了學生測試性閱讀的能力。如閱讀前講解重點生詞或片語,閱讀中找main idea, 設計不同程度的問題幫助不同層次學生理解閱讀,呈現表格,運用復述,角色扮演,采訪等不同形式來開展閱讀任務。以上雖均衡了話題及功能兩方面,但這些方法仍只停留在字,詞,句及其他細節的表層理解上。要想真正讓學生內化閱讀材料,除了表層的理解外,閱讀也要關注語言文字背後的深層理解和文化內涵。這點我們可以從語文學習上得到啟示。《英語新課程標准》就閱讀的知識性和欣賞性上提出了指導思想: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學習就是要關注說英語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從而加深對世界文化的理解。因此,筆者認為高中英語閱讀課除了訓練測試性閱讀之外,需要大量的欣賞性閱讀材料來補充教學。教師應該沖破詞彙,語法的束縛,在閱讀中突出技能滲透的同時,應將課文閱讀教學提高到欣賞性閱讀的美學高度,真正培養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
二、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為高一NSEFC Book 1 Unit 4的reading task。作為地震內容的閱讀補充材料,它是作家Jack London的筆下之作。以一個目擊者的身份,介紹了舊金山大地震的所見所聞所感。語言地道優美,描述性較強。重點是欣賞閱讀中訓練略讀和查讀兩大閱讀微技能,逐步加深對舊金山地震及細節理解,並對地震中發生的一切形成自己的觀點看法和情感態度,體會人們地震後表現出來的勇敢精神。本課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paraphrase 課文中的幾個句子如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 A list of buildings undestroyed was now only a few addresses.
三、學生分析
教學對象為高一學生,他們的認知能力較初中學生有了一定的發展,有著更強的求知慾。不滿足單一的課本教材學習,具備對於興趣的話題會去網上搜索知識來獲得信息的能力。半個學期的英語教學已經讓他們意識到高中英語閱讀不同於初中的手把手閱讀,更多的是他們自主思考,對疑惑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本次欣賞性閱讀材料是美國文學原著,他們也是第一次碰到,有些句子理解上比較難,注意給學生學法上的指導。另外為了幫助學生逐層進行理解課文,設計的問題一定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認知識水平,注意因材施教。
四、案例實施過程
(一) warming-up引入
1.教師用播放San Francisco的音樂錄音,讓學生帶著問題what is the song about? 去欣賞.
( Now listen to an English song.. After listening, tell me What the song is about)
2.然後問問題:
What country is it in? In what part of the country does it lie?
PPT呈現一張地球板塊分布圖,並讓學生說出舊金山位於哪兩個板塊交界處。(San Francisco lies where the American plate and pacific plate meet. The two jump and an earthquake may be felt)
教師自然引入:This was just what happened in 1906.
由於學生剛學過唐山大地震的相關知識,了解板塊運動會引起地震,圖片即或學生原由有背景知識,為下文的閱讀做好鋪墊。
(二)pre-reading:預測全文。
瀏覽題目 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呈現兩個問題幫助學生預測大意。
Q1: What does an eyewitness mean? Q2: If you were an eyewitness, what would you see and hear ring the earthquake?
播放一短視頻讓學生用幾個句子來描述所見所聞。
學生一般都這樣描述: The world was at an end! The bridges cracked and broke; the people were killed; buildings were destroyedThe houses were shaking and then the buildings collapsed and were destroyed; Everything was in ruins..
(三)Skimming
Q: What did the author see and hear? 劃出作者的所見所聞句子。
Skimming是訓練學生迅速獲取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的一種閱讀能力。本文的中心就是地震後的所見所聞,引導學生可跳過某些細節,圍繞問題,加快閱讀速度。在閱讀時,有意識地引導讀讀段落的段首或段尾。該環節目的就是讓學生熟悉如何進行略讀。
(四)Scanning
Q1: Can you find an adj to describe how the author felt about the earthquake? Why?
Q2: Can you find an adj to describe how the people felt about the earthquake? Why?
Scanning稱掃讀或尋讀。目的是找出某些特定信息或回答閱讀理解題所需要的事實及依據。在對通篇文章疏而不漏的快速掃描中,迅速定位信息點,而和內容無關或關系不大的部分則可一帶而過。該閱讀材料文學性強,所描述的細節也很多,學生很難以找出一主線去分析地震景象。以上的兩個問題解決了這一教學難點。這兩個問題十分有效地讓學生去思考人們在震中和震後的感受。通過第一個班的教學,筆者發現可以先將Q2提前解決。因為學生很快就能說出人們的感受。They are kind, sad教師順勢抓住學生的思維,馬上問Why?
Can you find some sentences to support your opinion? 進一步提升問題的本質,啟發學生的思維,學生很快也能找到支撐的信息:They helped one another climb the high hills around the city. Never in all San Francisco’s history were her people so kind as on that terrible night. 第二個班級教學中說到人們為什麼很悲傷難過,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有人說他們失去了家人,親人,朋友;有人說他們失去了房子,無家可歸;由於課文中的一句話還能證明他們可能會由於失去財產和至愛而悲傷。我也趁機問學生:What can you conclude from the sentence?
whole families put everything they owned and could save into wagon 引導學生這樣思考they may lose possessions and beloved ones so they are very sad.然後問學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earthquake?你能在文中找出幾個形容詞來描述么?其實這也就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在這整個過程中,教師起到的作用是組織,參與和引導,重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能動作用。
(五)Careful Appreciation
1.Discovering structure
讓學生觀察以下句子結構,引導學生發現重復和排比的修辭現象。
1) San Francisco is gone.
2) Its businesses are gone.
3) The factories, hotels and palaces are gone too.
1) A list of buildings undestroyed was now only a few addresses.
2) 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
3) A list of all those killed will never be made.
讓學生文中找出並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能體會其中的情感並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進一步思考:What did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 by using these sentences?
2.Paraphrase some important sentences: 上一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