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高階思維的英語閱讀
福州屏東中學 鄢海珍
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提出了六個層次的教育目標分類:知道(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其中,知識、理解屬於低層次目標,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為高層次目標。高中英語新課標提出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理念,思維品質是其中的一個維度。閱讀課是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課型。在此,我從布魯姆的目標分類來談談我在高中英語閱讀課的兩次教學設計。
首先,以人教版選修六第三單元的Using language:HIV/AIDS: ARE YOU AT RISK?為例。我設計的是一堂讀寫結合課。課前,我先由兩個情景創設導入新課,一個是關於艾滋病的視頻情景導入,另一個是我校宣傳「世界艾滋病日」的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在閱讀環節,我主要設置了知識理解類的問題,如讀第一段並回答:1. What』s HIV? 2. What』s AIDS?3.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V and AIDS ? 讀第二段回答:1. How is HIV spread? 2. Is there a cure for AIDS or HIV at the moment? 讀第三、四段找出How to stay safe? 讀第五段判斷正誤,請同學們正確對待艾滋病的誤解,學習哪些行為不會引起艾滋病的感染。讀後我設計了兩個思考題:1.Many people have prejudice against AIDS sufferers. However,Being looked down upon, people with AIDS will fee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What can we do to help them? 並請同學們小組討論作答,這兩個問題的設計屬於應用,分析、綜合類。通過閱讀課文,學生在了解了艾滋病的知識後,應用所學的內容,分析艾滋病患者在遭受歧視的情況下會經歷怎樣的情感體驗?作為學生,我們應該如何幫助艾滋病患者?課堂上,學生在小組討論後各抒己見,表明了看法。接著,我再次創設了情景:你從網上看到一篇關於一位叫莎莎的女孩,她因感染艾滋病病毒,受到歧視,沒法上學。請你寫一封信給當地的學校,幫助莎莎順利上學,過上正常的生活。這個任務的設計目的旨在 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實現從輸入到輸出的順利過渡。情景的創設幫助學生綜合所學,在語境中習得語言。學生寫作後,通過圖片展現學生作品,並讓學生從內容,語言兩個方面評價學生的作品。
這堂課的設計我認為做到了從布魯姆的目標分類出發,將學生對知識的認知過程分成了從低到高的不同階段,展現了螺旋式的上升。由於文本簡單,遺憾的是沒能設計出體現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的任務。高中英語閱讀課的另一個課型是readnig for thinking. 以這個學期選修七第三單元的閱讀Old Tom the killer Whale 為例,我設計了基於思維的閱讀教學。
導入環節,我用了知識競賽的方式,Quick response on whales,激發學生對海洋動物鯨的了解,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讀前環節,我設計了兩個任務,1.看書里提供的圖片,讓學生析圖說圖,2. 閱讀背景介紹,填表。這兩個任務屬於知識理解類,屬於低層次目標問題。讀中環節,任務一:整體閱讀,從宏觀把握文章的結構和大意,這個任務的設置屬於綜合類。任務二:事件發生先後排序,這個任務屬於知識理解類,任務三,細讀文章回答問題,通過問題鏈的設置,達到訓練學生從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培養的目的。
1. What evidence was there that Old Tom was helping out the whalers?
2. What other animals did the author compare the killer whales with? Why do you think the killer whales behave like this?
3. Why did George think that the killer whales worked as a team?
4. Why did the whalers allow the killer whales to drag the whale away?
5. How did Old Tom help James? Why do you think he did this?
從問題的設置看,"what" 類的問題是文中可以找到答案的,屬於淺層問題,"why" "how"類的問題則屬於高階思維類的問題。尤其是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虎鯨會去救人類?學生通討論回答,得出了虎鯨與人類是朋友關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結論。
讀後,讓學生思考並討論:Whether human being should be allowed to kill the whales and how to protect the whales? 這個任務讓學生進一步思考當今社會下人類是否允許捕鯨?如何保護鯨?這個任務屬於分析綜合和評價類。學生在理解文本後需要實現自己與自己 的對話,不同的社會背景,人類與鯨的關系發生了改變,新時代如何保護鯨,實現人類與動物的和諧發展是學生需要思考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提出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
布魯姆的目標分類指向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如何在教學設計中更好地依託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設計出符合新課標理念的高效課堂,值得更進一步的探討和實踐。
2. 如何養成良好的英語閱讀思維高中英語 謝謝
養成二次閱讀習慣,培養邏輯推理能力
很多書上要求學生學會分析文章的結構,其實就是要求學生提高邏輯推理能力。在平時練習中,學生做完閱讀,唯一可做就是對答案,事實上,糾正答案後對文章的再次閱讀往往至關重要。第一遍讀文章時,我們應當模擬考試的緊張氣氛,盡量高質快速。但,對完答案後,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再次閱讀文章。第二次閱讀文章我們的目的不在是獲取信息,而是把握文章的布局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圖。我們必須帶著思考再次閱讀文章,問問自己以下問題:
如果自己寫同樣題目或題材的文章,會採取何種文章布局?如我們自己設想的布局與作者不同,那麼具體不同之處在何處?這篇文章與以前讀過的同體裁文章相比,有何特點?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訓練不就成了精讀課了嗎?如果時間允許,二次閱讀成了精讀,又有何不可?講求速度的范讀是應試而用,要想真正培養邏輯推理能力,提高閱讀水平,還非精讀不可。文章的是永遠讀不完的,如果想著去讀200篇各種模擬閱讀題,倒不如踏踏實實讀50篇歷年真題。另外,地道的文章分析多了,對自己寫文章布局謀篇也不無好處。
自己學寫長句,克服長難句障礙
幾乎每一篇閱讀,總有一兩句長難句。有許多同學這樣分析那樣分析,可就分析不出什麼名堂。聽力好的同學不一定發音好,可發音好的同學一定聽力好。同樣,能寫出長難句的人當然不會怕什麼長難句。
同學們應當做的是找一本好的語法書,認認真真學習句子結構那部分。英語的句子主幹往往並不復雜,只是其粘著修飾成分過多。我們一開始應當學會如何寫出簡單的基本句型,然後再通過附加各種從句、插入語、非謂語形式,來逐步擴充句子結構。
分析長難句與擴充句子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我們必須一步步「砍」去插入語、各種從句、非謂語形式,來獲得句子主幹。所以只要「欲簡之必先擴之」,我們與其尋求各種長難句分析法,不如先學會自己寫長句。
文章歸類閱讀,考前復習有奇效
閱讀文章成千上萬,如何從有限中把握規律才是關鍵。閱讀文章總是按照每套試題四篇文章分布,於是眾多學子也就按部就班。可是如果我們把自己讀過的所有文章按照主題分類,比如分為校園類、醫學類、家庭類、環境類等等,到了考前,再按類別復習這些文章,我們不僅能系統掌握某一類別文章常用的詞彙,也能把握該類文章的結構特點和出題規律。
最好的方法是,我們一開始就制定分類標准,每做完一篇文章就在其標題後或首句前註明文章的類別,這樣到了考前,歸納起來就容易多了。
3. 【淺談英語閱讀技巧】英語閱讀策略skimming
【摘 要】閱讀是綜攜局合運用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到學生的信息接收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閱讀技巧的培養非常重要。閱讀是一個充滿積極思維活動的過程,閱讀活動也是一種創造性的實踐。它大致分為三種:學習性、休閑性和特定性。閱讀是英語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它不僅僅是在看許多詞語,它是一項全方面修煉英語各項能力的技能,它包括不斷的思考、推測、預慶橘測、檢驗以及自我提問,同時提高聽、說、寫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它將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訓練與提高。本文從多個方面對英語閱讀技巧加以說明。使用這些技巧,有助於提升閱讀的速度,吸收文章的精髓,增強英語閱讀能力,提高英語水平。
【關鍵詞】英語閱讀 技巧 判斷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3-0068-02
英語閱讀是學習英語過程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閱讀,可以擴展我們的詞彙量,與此同時增加我們對英語語感、語速、語境熟悉度,提高聽、說、寫等能力。隨著外語教學內容的不斷增多,范圍不斷擴大,水平不斷提高,對閱讀能力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而閱讀又不是單純地瀏覽文字,也不是單純地看懂文字。閱讀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閱讀的過程也就是讀者利用語法、詞彙、語篇、修辭、背景知識等方面的能力共同完成「解碼」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必須不斷思考,從而有效地提升我們的閱讀高度。這並不意味著問題能全部解決,因為問題的解決還在於我們對於問題的重新認識。英語閱讀存在一些技巧性問題,筆者從以下四點加以詳細說明:
一 要抓住重點
一篇英語文章就是一個整體。作者通過對整篇文章的構思、布局,對事物的論證、說明、敘述和描寫等方法向讀者滲透有關知識和信息。主標題或副標題通常是用來高度概括語篇的內容,點明文章主題。因此,在未讀語篇之前,可以藉助標題預測一下語篇的主要內容。知識和信辯差讓息是介乎於整篇文章之中的,而不是孤立存在於詞句之內。在閱讀句、段、篇時都應抓住整體信息,從整體原則出發去處理問題。
整體閱讀主要分為兩個層次:
1.篇章的閱讀
「平行、交互的閱讀模式」觀點認為,語篇的整體性不僅表現在表層結構或結構層次中的詞、句、段等方面的聯系,還表現在深層結構或意圖層次中存在的一個語義中心,即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和寫作目的。
在閱讀一篇文章時,應遵循以下幾個模式,即從七個方面統領整篇文章:文章的標題;作者;資料數據、基本內容、事實;文章特點;爭議和批評意見,以及文章的新思想和應用的可能性。這樣可以避免閱讀的盲目性和疏忽遺漏。閱讀時,可把主要精力放在有用的信息上,可以大量地減少處理無用信息的時間,並使信息條理化,以便於理解吸收。
2.句、段的閱讀
眾所周知,文章是由段落組成的。熟悉段落有助於准確、迅速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及其發展趨勢,從而使得閱讀過程更為通暢、順利。根據段落的不同功能,我們可以把它們分成不同的類型。大致可以分為:主題段、支撐段、過渡段和結論段。他們在文章中都起著各自的作用,使文章變得清晰明了。一個結構完整的段落是由一些表達統一思想的句子,通過特定的語言手段組織起來的基本意思單位。
二 合理推理判斷
所謂推理判斷的能力,就是讀者依據文章所提供的事實,運用所學的常識或經驗,讀出文章某些段落、句子和詞語的真實含義,從而反映出正確的結論。在閱讀時,讀者常常發現作者含蓄地、而不是明確地把所有要表達的意思寫出來。作者往往巧妙地利用語言,或運用各種修辭手段,比如比喻、諷刺、幽默、反話、委婉語等加強作品的表現力。
1.根據所讀材料的合理判斷
判斷是指根據某些事實或證據而做出的合理決定。讀者在判斷是應該注意提醒自己,判斷一定要以原文所提供的事實、材料或論據作為依託。為了合理地作出判斷,我們應該做到:充分理解所讀材料的主要內容,掌握其中的事實或依據;對閱讀材料所提供的事實或證據進行合理分析;根據所了解的事實和對這些事實或證據所作出的分析,作出合理、有效的決定和判斷。
2.根據所讀材料正確的推理
推理是與判斷緊密相連的另一項任務。所謂推理就是對已知信息,如詞、句邏輯關系、背景、文化等進行綜合分析,以對未知信息作出合乎邏輯的判斷。閱讀常常需要進行推理。要有效地進行閱讀必須正確地進行推理。進行推理時,讀者需要在正確理解文章事實、觀點、細節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文章所含信息之間的相互聯系,結合文章內容的背景和自身的閱讀經驗,進行歸納推理,作出合理判斷,從而得出符合邏輯的正確理論。
捕捉文章中的實際意義,而語言有其冗餘性,英語語篇中並不是一個詞,每個句子都傳達著意義和思想,或者說,傳達了等量的信息。有的單詞只是結構符號,有的只傳達輔助信息,如果略去冗餘的單詞,文章所表達的思想並不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讀者在了解英語閱讀的注意規律後,在閱讀中就可以大膽地跳過那些只有語法功能而無實際意義的介詞、冠詞、系詞和連詞等。閱讀長難句時,進行適當地語法分析是必要的,它能幫助讀者理解句子的結構、弄清句子的意思。但由於學校里,特別是大學英語的教學中,長期採用翻譯法,使學生養成了邊讀邊分析邊翻譯的習慣。閱讀時直接將攝取的信息轉化成圖像而不是文字。這樣能在加深理解原文的同時,也加快閱讀速度。
三 突破詞彙難關
閱讀理解材料數量大、內容廣、生詞多在所難免。有些學生閱讀時頻繁地,肯定會影響閱讀速度,中斷信息的擴展和邏輯思維。因此,必須加強對學生解詞的培養。擴大學生詞彙總量,利用各種推敲詞義的方法,以獲得生詞詞義能力。注意詞語內在聯系,掌握幾大意義元素。
在上精讀課時,強化詞彙分析技能,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構詞方法,擴大詞綴范圍,掌握一些常用的前綴、後綴。這樣學生就可以運用構詞法,利用此部分線索來確定詞義。我們也可以運用結合語境的方法,聯繫上下文。在閱讀中,學生應通過已掌握的語法知識、文化背景的提示和邏輯推理來判斷一個詞的大概意思。同時還要注意生詞所在句子及前後的兩個句子,這將有助於推測生詞的詞義。外語詞彙的學習一般遵循由難到易、由淺入深就是由基本詞擴展到相關詞的規律。因此,在初學階段學習難度大的詞彙效果就不好。同樣,在高級階段重復已掌握的簡單詞彙也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說突破詞彙難關是學習英語閱讀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四 避免漢語思維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避免漢語思維是保證英語閱讀速度得以提高的關鍵。英語閱讀能力一般有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字面心譯階段,即在閱讀時要通過逐詞心譯來理解原文。由於兩種語言在詞語用法、句子結構、語言習慣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這個階段對原文的理解常存在錯誤觀念。第二階段是分析性心譯階段,即在對原文的詞語和結構進行一些分析之後,在進行心譯或心譯過程中伴隨著對詞語和結構的分析。這時理解率比前一階段有所提高,但閱讀速度很慢。第三階段是綜合心譯階段。這時由於語言水平的提高,閱讀經驗的積累,不經分析,而直接將原文心譯成本族語。第四階段是直接理解原文,即達到用外語思維的水平。
閱讀可以說是一個人運用語言知識、文化背景和邏輯判斷進行的推理和糾正的過程。一個人擁有的知識越豐富,他在閱讀中的猜測就越准確,解題能力就越強,對文章的理解就越深刻,閱讀效率就越高。英語閱讀的方法可以因閱讀材料不同、學生素質的不同,制定不同的閱讀進度,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真正掌握和理解英語文章,達到學到知識的目的。學生需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技巧,並加以訓練使其更具靈活性。培養學生英語閱讀技巧不僅要充分挖掘學生快速閱讀能力的潛質,而且要不斷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滿足學生學習英語的成就感,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用英語思考、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和學習英語的能力。
五 結束語
英語閱讀的技巧方法並不只有本文提到的這幾種,語篇分析的方法更是層出不窮。本文的分析證明了從語篇功能的角度出發進行閱讀理解,彌補了傳統閱讀教和學的不足之處,豐富了閱讀內容和學習的樂趣。因此,在以篇章為單位的層面上進行閱讀理解的訓練,可以有效地彌補僅限於從詞彙、語法、小句內部結構來進行閱讀的缺陷,能增強學生的語篇意識,使其最大限度地獲得語篇傳達的信息,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效率。本研究見證了從以上幾點技巧性中能夠進行英語閱讀訓練的可行性,對英語閱讀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袁慧娟.略論英語閱讀技巧[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
[2]張學忠.自主閱讀訓練法[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17
〔責任編輯:王以富〕
4. 英語閱讀理解策略與技巧
英語閱讀理解策略與技巧
英語閱讀是英語學習重要的一部分,無論是中考高考、還是更高一級的英語測試,英語閱讀都是重頭戲。下面是英語閱讀理解的策略與技巧,供大家參考與學習!
英語閱讀理解策略與技巧 篇1
英語閱讀既是英語學習者的學習目的,也是英語學習的重要手段。許多專家、教師等教育工作者都從不同的角度研討過英語閱讀方法、技巧,但很多都是從教師的角度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技巧,他們精心設計課堂來激發學生頭腦中的圖式(圖式理論觀點)。但是,在生活實際閱讀中,在中考、高考中,學生都得依靠自己完成這些重要的活動。因此,筆者嘗試換位思考,以學生為中心,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如何培養、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我認為:應該讓學生自己學會如何激活、運用、構建、豐富大腦中的圖式,提高閱讀能力,完善閱讀技巧。
一、圖式理論與閱讀理解
圖式(schema)一詞最早出現在德國哲學家康德(Kant,1781)的著作中。德國現代心理學家巴特利特(F·Burtlett,1923)應用並發展了圖式概念。20 世紀70 年代美國的人工智慧專家魯梅爾哈特Rumelhart 指出:圖式理論基本上是一種關於人的知識的理論,它是關於知識是怎樣被表徵出來的,以及關於這種對於知識的表徵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於知識的應用之理論。該理論強調人已經具有的知識及知識結構對當前的認知活動起決定作用。按照圖式理論,人腦中所貯存的知識都組成單元,這種單元就是圖式。對閱讀而言,圖式一般分為三種類型:語言圖式(linguistic schema)、內容圖式(content schema)和修辭圖式(rhetorical schema)。語言圖式指讀者已有的語言知識,即關於語音、詞彙和語法等方面的知識,它是閱讀的前提條件。內容圖式指讀者對閱讀材料所討論主題(內容範疇)的了解程度。修辭圖式指讀者對閱讀材料文章體裁、篇章結構的熟悉程度。
圖式理論認為:任何語言信息,無論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本身都無意義。它只指導聽者或讀者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及知識結構恢復或構成意思。根據該理論,閱讀理解首先是文字信息輸入,然後讀者在自己頭腦貯存的信息中尋找能夠說明所輸入信息的圖式。當這些圖式被找到以後,讀者就產生了理解,否則就不能理解,或不能完全理解。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閱讀時,需要 Reader 和 Writer擁有共享的一部分 schemata。
顯然,如果Reader 和Writer 各自的原有圖式沒有共享的交集,那麼Reader 的閱讀理解就會失敗。另外根據圖式理論,讀者接受文字信息進行閱讀理解的過程是一種主動的「猜測——證實」過程,即文字元號輸入人的大腦之後,人就不斷地在頭腦中尋找有關的圖式,直至找到能說明輸入信息的圖式,即形成閱讀理解。
現代圖式理論還認為,圖式是「大腦為了便於信息儲存和處理,而將新事物與已有的知識、經歷有機組織起來的一種知識表徵形式,是互相關聯的知識構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統。」人民對新事物的理解和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很依賴大腦已經形成的圖式。根據圖式理論,閱讀理解歸根結底是結合適合的圖式填充新信息而使圖式具體化的過程,填充的內容可以是直接連接或推論出的新信息。
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明確,如果Reader 和Writer 共享的圖式越多,閱讀理解就會越多,但是Reader 和Writer之間除了擁有共享的圖式之外,還是會有大量的圖式差異,即他們之間有不同的個性信息,這樣就會導致一個結果:閱讀者不能完全理解,只能部分理解文章。要完成閱讀理解,閱讀者只有在原有共享的圖式基礎上展開聯想、猜測,不斷激活相關的圖式,並經過推理、判斷、選擇適合Writer意圖的圖式。在Reader 和Writer的圖式逐漸同化、具體化的過程中,Reader 和Writer之間的信息不斷地交流,即「猜測——推理——證實」,相同則被選擇、儲存,不同的被舍棄,在該過程中「Area of shared schema」之交集不斷變大,最後完成閱讀理解。藉助圖式理論,我們可以引導、幫助學生培養、完善自己的英語閱讀方法和技巧,並逐漸形成有效的圖式閱讀策略。
二、英語閱讀的策略
(一)整體閱讀,預測主旨
通過預測文章的主旨,學生能迅速有效地整體理解全文,教學中我們要幫助學生學會運用不同的策略預測文章主旨。學生可以藉助修辭圖式來順利地完成預測主旨的任務,因為一般閱讀材料文章體裁、篇章結構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例如有標題文章,學生要學會從標題入手進行預測。新聞報道文章大多有標題,標題又常常是全文的中心、主題,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濃縮的精華,學生可通過閱讀標題得到啟發,能准確預測出文章的大概內容和作者的寫作意圖,為徹底理解全文做好鋪墊。如果沒有標題,讀者可快速瀏覽全文,從整體入手了解內容大概,尤其關注文章首尾句,以便迅速抓住文章主旨,有時文章段落較多內容復雜,學生可跳讀每段首句或找到中心句(有一些文章的中心句或主題句在文章的中間),聯系文章的首尾段,也可很快獲得文章主旨。如一些記敘文、議論文就可通過該方法快速預測文章主旨。有些文章附有圖表,此類文章多半可從說明、標注著手,按以上方法進行預測文意,要處理具體細節時再結合圖表。
(二) 把握文章脈絡,掌握主要信息
根據圖式理論,閱讀能力取決於三種圖式,即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修辭圖式。因此,閱讀理解文章就是經過讀的行為,主動的「猜測——證實」,來激活、同化、具體自己已有的各類圖式。要把握文章脈絡,必須做到通過快速通讀全文激活自己記憶中適合該文的修辭圖式。例如,學生閱讀一篇新聞報道,經過對該文的預測——閱讀——證實——再預測——再閱讀——再證實,學生就可逐漸激活自己大腦中已有的修辭圖式,這篇文章符合「線性原則」,結合相關的內容圖式,可以明確該文是新聞報道,其脈絡是標題——精要——事件過程。再如學生閱讀議論性文章,可通過閱讀——預測——證實,再閱讀——再預測——再證實,很快就能激活他們已知的修辭圖式,文章脈絡也清晰可見,即提出觀點——論證、說明——重申觀點,或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結論,同時也激活、具體了相關的內容圖式,獲得了證明、說明的主要材料信息,能夠大體上理解文章。又如,許多敘述性文章,可一邊讀一邊畫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when, where, who, what, why)等要素或做一些必要的簡易的筆記,學生很容易就能回憶起已有的某些圖式,把握住文章的脈絡,並抓住文章的重要信息,即明確事件的起因、發展、高潮、結局,基本能夠理解文章的重要內容。較為復雜的文章會有時間、地點變化,學生激活這樣的圖式,(時間1/事件1)——(時間2/事件2)——(時間3/事件3),或(地點1/事件1)——(地點2/事件2)——(地點3/事件3),當然文中的主要內容也就一目瞭然。如有很多人物傳記,脈絡是(現在/事件1)——(過去/幾件事)——(現在/感受)。學生要想准確把握文章脈絡,捕捉住重要信息,關鍵是平時閱讀實踐時要不斷豐富、儲存足夠多的相關圖式在大腦中。
(三)弄清結局、明確結論
很多文章結尾非常精彩,目的是為了讓閱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修辭圖式的一種。如有的文章結尾幽默;有的文章結局發人深思、給人啟迪;有的文章令人意外卻又在情理中;有的文章得出一些結論,或有一點點感受。總而言之,文章的結尾也很重要,有時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弄清結局或結論對於理解全文當然也具有關鍵性的功效。弄清了文脈(修辭圖式),把握住了主要信息(內容圖式)之後,結合細節進行分析、推理、歸納,緊密聯系結尾的語句提示,可徹底理解文章的內涵和外延。
(四)讀懂題意,選擇答案
做了以上的准備工作,可以開始讀題答題。但是無論是哪一個題目,學生選擇時必須以確定的主旨為統率。選擇前一定確保理解出題的意圖。表層的問題可迅速選定,對於那些較深層次的題目,選擇一定要有根據,一定要將相關原文找到,並結合上下文語境進行分析、推理,然後再確定。
三、閱讀時應注意一些小技巧
1.學生自己應注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只用眼和腦閱讀,整體閱讀,整體理解,這樣閱讀速度將更快。
2.要注意猜詞、句技巧的培養。閱讀時學生常常會遇到一些不解的詞、短語,有的可跳過,而對進行整體理解無大礙;有的可根據上下文語境來猜測、推理得知;有的可根據構詞法推理,可明確它們的含義。
3.學會運用關聯詞。文章中有些復合句較長且結構復雜,晦澀不易理解,學生可根據關聯詞、引導詞的邏輯關系迅速分清主幹和重句,從而明確句意。在段落中或段落之間也有一些關聯詞,如but, however, although, ever though, as, because, so等等,在這些詞的幫助下,學生可明確句與句,段落與段落之間的內在本質聯系,因而能盡快把握住段落中心或文章中心。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平時閱讀要有選擇性和針對性。學生可選擇一些難度適當、語言鮮活地道、時代感強的文章閱讀;畢業年級的學生更應該針對中考、高考選材閱讀,以便積累豐富的語言圖式、內容圖式、修辭圖式,逐漸構建新的各類圖式,在閱讀時能夠激活、運用圖式,成功理解有一定長度和難度的英語文章,在閱讀理解方面取得優勢,為考試和實際生活中的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
英語閱讀理解策略與技巧 篇2
第一,考生應該學會瀏覽全文。
英文的文章與中文略有不同,這是由中西方思維方式不同而決定的。英文總喜歡採取總分結構,即作者傾向於將比較重要的信息放在文章首段、段落首句等。基於這一規律,考生要學會瀏覽。在考試中有兩種不同用處的瀏覽方式。一是在解題前略讀全文。在略讀時,不需要詳盡的理解,知識了解基本內容、作者的立場、文章的篇章結構,可以跳過細節或例子。另一種瀏覽方式相當於檢索性的閱讀,用於階梯式尋找需要的特定信息,如主題句、有關細節、難句等。在考試過程中,要想縮短解題時間,就應該根據需要對閱讀速度進行適當調節,該快時則快,該慢時則慢。瀏覽時要求盡快掌握全文大意,速度就要快些。檢索信息、尋找答案時,速度也要快;找到有關句子或段落,需要仔細研究理解時就要適當放慢速度。
第二,學會調節閱讀速度。
為了確保在所給時間內達到最佳的理解准確度,學會在瀏覽中選擇重要信息顯得格外重要。選擇信息的要點在於「准確」。應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或短語。
(2)善於判斷文章各段的主題句。一般出現在段落開頭或結尾最常見。
(3)瀏覽中善於總結全文的主題。第三,掌握常見行文方式,了解作者意圖,預測內容。在正式做題之前,做到文章結構,大概主旨在心中有數,這就能幫助各位考生很好的解決題目,不偏離文章中心主旨。
英語閱讀理解策略與技巧 篇3
一、強化基本技巧訓練
1、讀懂文章細節的訓練
對文章細節的理解,是學生基本理解能力的體現。學生讀不懂文章細節的主要原因在於:第一,不會分析長句、難句;第二,不理解代詞的指代內容:第三,不懂詞性、詞義的變化。針對這些因素,教師在上閱讀課時就必須有的放矢。進行有效的針對性訓練:
(1)長句、難句分析。學生在閱讀中經常會遇到長句和難句,大多數學生對這類句子存在恐懼感溶易造成閱讀障礙,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閱讀時先找出這類句子,抄寫在本子上,然後分析句中的主語、謂語、賓語及非謂語、從句等成分,最後將該句譯成漢語。日積月累,學生就養成了分析長句和難句的習慣並掌握了分析這類句子的技巧。
(2)代詞的指代分析。學生在閱讀中往往會遇到一些含有代詞的句子,如果學生明白代詞的指代內容,那麼,句中之意就顯而易見了。所以,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教師應該教會他們如何分析代詞的指代內容,養成敏捷的思維習慣,掌握閱讀技巧。
(3)詞性、詞義轉化猜測。英語單詞的詞性、詞義變化多端,需要根據不同的語境進行判斷、猜測。因此,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應該訓練學生根據句子成分判斷詞性,根據語境判斷詞義的能力。堅持長久的訓練,定會大有收獲。
2、讀懂文章主旨大意的訓練
在閱讀一些說明文、議論文時,經常會遇到一些關於判斷文章標題、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的試題。讀記敘文時,有時也會遇到排列順序的試題。主旨大意題主要測試學生的全面理解與概括能力,提問的內容可能是全文的大意,也可能是某段的段落大意,一般不易在文中找到答案。
常見以下幾種設問方式: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age is that.
The passage ismainly about.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is.
From the passagewe can learn conclude that.
這些試題測試學生是否抓住文章主旨大意,領會文章中心思想。這要求學生要有很強的歸納、概括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也離不開經常的訓練。
(1)加標題訓練。閱讀題大多沒有標題,在指導閱讀時,教師應要求學生在閱讀完文章後,給文章加標題。加標題訓練,其實就是找出文章的中心主題句,所以加標題訓練也就是找中心主題句的訓練。
(2)劃分層次訓練。找出主題句後,並不等於完全讀懂文章大意。還應該讀懂該文章談到的多層意思,這就要求閱讀者首先要讀懂各自然段的中心意思,然後再進行歸納。這樣就能夠清楚地分出文章的層次,完全領會文章大意。
(3)辨認重要事實的訓練。在記敘文和某些說明文、議論文的閱讀中,我們需要弄清一些主要事實,以達到明確文章大意的目的。這種訓練是閱讀中必不可少的。訓練可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在閱讀中以句子的形式寫下重要事實:第二步。以時間或以步驟等順序排列這些事實。
3、讀懂深層含義的訓練
深層含義是指文中一些需要想像的`抽象概念:作者的態度和意圖:全文的邏輯關系。這是一種難度比較大的訓練。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教師可以分以下幾方面進行訓練。
(1)換句訓練。對於需要發揮想像力才能讀懂的抽象概念,教師可以把有關句子抽出,進行改寫。這種換句訓練,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想像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2)作者意圖猜測訓練。讀完文章後,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問題:
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passage?
Whom does the authorwrite for?
What's the background of the passage?
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來了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訓練他們判斷語境,猜測有關事實的能力。
(3)邏輯推測訓練邏輯推測訓練包括四種內容:數量推測、年月推測、故事結局推測、人物關系推測。前兩種屬於數字推測後兩種屬於邏輯推理。進行邏輯推理訓練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學生分組討論。
4、進行快速閱讀的訓練
衡量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尺度是閱讀速度。如果一個學生閱讀速度太慢,即使理解正確,也不能說明他閱讀能力強。《英語教學大綱》明確規定:高中學生的閱讀速度是每分鍾60~70個單詞。因此,教師可以按大綱要求,進行限時訓練。可精選5篇文章,讓學生在40分鍾內完成。每周至少進行兩次限時閱讀訓練。閱讀旨在提高閱讀速度。閱讀速度的提高取決於一定的閱讀技巧。所以,教師要在限時閱讀中培養學生以下快速閱讀技巧:
(1)視讀。用眼睛掃描文章內容,按意群理解句子的意思。看文章時。禁止學生朗讀、默讀、逐詞讀或用手、筆指著讀,因為看文章比讀文章的速度快。
(2)猜測詞義。學生看文章時,經常會因遇到生詞而緊張,影響閱讀情緒。其實,可以採用「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的策略,放鬆心情,根據上下文或語法知識猜測詞義。
(3)抓整體。閱讀時,應把注意力放在整篇文章上,不要過多地考慮每個單詞、短語或單句的意思,否則很難在短時間內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豐富文化背景知識
學生對世界的認識。對人文、歷史、地理、科技、體育、衛生、環境、生活、習俗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知識的多寡直接影響對文章理解的水平。學生的非語言信息也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每個學生都必須有意識地排除非語言障礙,利用各種途徑充實自己的背景知識。現有的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較為豐富的閱讀材料,題材多樣,主要涉及科學技術、天文地理、環境保護、人文歷史、自然災害、醫療保護和飲食文化等。在使用教材時,學生不僅要注意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還要注意文章所提供的信息。了解和掌握相關的常識,還應鼓勵學生泛讀各類有助於增長見識的課外讀物。
三、注意閱讀篇目題材形式特徵
文章的題材主要有:科技小品、說理小品、新聞報道、人物傳記、短篇故事、史地文化、幽默小品和圖形表格。不同題材往往有各自的寫作方法和語言表達方式。學生若不了解題材,閱讀就會帶有盲目性。在學習和閱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文章的題材特徵,掌握不同題材的閱讀方法,從而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的准確性。以新聞報道的題材為例,這類文章有非常明顯的特點:
(1)主題突出。文章的第一句話或第一段即是對整篇文章的高度概括。
(2)要點明顯。寫作即要求五個「W」(when,where,who,whathow)的表述一目瞭然。但命題時往往不會幾點俱全,而需要考生根據已提供的幾個「W」,以及各「W」之間的聯系去推出未知的「W」,同時也不會排除對細節的理解。學生可根據這兩個特點,較快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細節,從而較快地作出正確判斷。
總之,提高閱讀能力需要日積月累的訓練,但是如果學生講究閱讀策略,閱讀方法得當,快速的提高也是可能的。
;5. 如何提高孩子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如何提高孩子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是全面考察學生閱讀能力、包括識別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對英語的直接運用的綜合性試題.它是一種在熟練的基礎上形成的習慣,同時英語閱讀又是一種書面交流形式.從小學生看到第一個英語字母的時
閱讀是全面考察學生閱讀能力、包括識別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對英語的直接運用的綜合性試題.它是一種在熟練的基礎上形成的習慣,同時英語閱讀又是一種書面交流形式.從小學生看到第一個英語字母的時刻起,閱讀就已經開始了.閱讀不僅能幫助學生獲取資訊,開闊視野吸取豐富的語言知識,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歷史、地理、科學技術、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增加英語學習的興趣,還能擴大詞彙量,促進聽、說、讀、寫的能力的發展,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效地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閱讀理解可以分為四步進行:
1、先讀問題,弄清考察要點,以便帶著問題看文章,這樣會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2、快速瀏覽全文,掌握全貌,注意發現與問題有關的資訊,如果時間緊,至少要掃視一下起手段和尾段,再把標題和文章內容結合起來想一想,這樣全文大意便清楚了.但此時不要忙於答題.
3、細讀原文,撲捉相關資訊詞,掌握短文細節內容.這是解題的關鍵.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a、抓住四個w和一個h.就是邊讀邊用鉛筆做些標記,把what,when,where,why,how劃出來.抓住四個w和一個h,就抓住了文章的全體,一些直接性的問題便可以解決.
b、抓住連線詞及起關鍵作用的副詞、代詞、介詞、插入語等.因為這些詞句有因果、讓步、遞進、轉折、指代、列舉、及承上啟下等各種連線上下文的特殊功能.這對考生分清文章層次、辨明各種關系、了解人物心理、推斷作者意圖,進行邏輯推理等手段來分析難點,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c、注意領會文章的寓意.
d、根據題意,初選答案.
4、重讀原文,仔細斟酌核對答案.在解完最後一道題後,如果時間允許,再將原文讀一遍;用全文的主題思想統率各思考題,研究其內在聯絡和邏輯關系,目的在於對所做的答案進一步審查,推出未解答的題,以便減少失誤.
如何提高四級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一)詞彙是基礎
單詞量是體現閱讀水平最重要的尺度之一。要達到適於CET4閱讀的單詞量儲備,首先必須牢牢掌握CET4英語考試大綱規定的詞彙。在掌握單詞時,要靈活運用、不應死記硬背。其次應重視掌握英語短語。CET4英語閱讀中會出現大量短語。當然,即使考試大綱中的詞彙都掌握了,考試中還是會遇到生詞的。因此,培養一定的推測詞彙的能力,對於提高閱讀能力、速度至關重要。
(二)句法是關鍵
掌握充足的詞彙並不等於看懂文章。目前,四級英語閱讀理解文章中的句子結構趨向復雜化,長句多、難句多。但通過分析和總結還是有規律可循的。本文舉以下兩種長難句為例:(1)含插入語的句子。在四級閱讀中,經常會碰到一些用逗號或破折號分開的句子,而這些處於兩個逗號或破折號之間的內容通常被稱為插入語。閱讀時,一旦遇到插入語,最好將插入語部分跳過不讀,先看主句部分,回過頭再來看插入語部分。例如:Man, however much he may like to pretend the contrary, is part of nature. (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盡管他可能喜歡假裝不屬於自然。)在這個句子中兩個逗號之間的however much he may like to pretend the contrary是插入語,而它的主句實際上Man is part of nature。(2)改變語序的句子。改變語序主要以提前與倒裝為主。這種打破常規語序的做法主要是為了強調句子中的某個成分或意義。例如:Only because there were some cancelled bookings did he get some tickets in the end.(只是因為有些預購取消了,他才最後買到了票。)在這個句子中,由於only一詞位於句首並修飾狀語because there were some cancelled bookings,所以後面的句子採用了倒裝。這種句式的倒裝一般都有較為明顯的標志詞,例如這里的only和四級閱讀中經常涉及的no only...but also, hardly.等。正確掌握這些倒裝詞對把握倒裝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增加背景知識
一般來講,讀者更容易理 解以他們熟悉的 語言與 文化為背景的文章,當讀者不具備作者的背景知識時,讀者很難進入作者的世界,自然也不能按照作者的意圖去理解文章的內容。有時候,背景知識是理解特定語篇所必備的外部知識。有研究表明,在閱讀理解的高階階段,背景知識對理解的影響大於語言知識。高效率的閱讀理解要求讀者具有將語言與背景知識 聯絡在一起的能力,背景知識的缺乏或具備相關的背景知識但不會運用都會造成閱讀理解的障礙。要增加背景知識,就必須通過大量閱讀來實現。
希望對你有幫助
如何提高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
我是數學老師,說一句外行話。提高孩子閱讀理解能力的最好方法是:每天和孩子一起讀一篇短文。然後隨便聊聊這篇文章。
可以給他看他感興趣的書啊= =不能把看書當成是任務啊,要從自己的喜好出發。閱讀其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讓孩子能夠積極的主動的思考,讓孩子在閱讀中去理解,父母在孩子提出的問題情況下多多的回答,耐心的分析,如果父母也不懂的話就跟孩子一起找資料或者詢問其他人。閱讀能力是需要不斷地訓練。
如何提高大學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你要先看問題,帶著問題看文章,看見跟問題類似的句子可以劃線,再仔細的分辨;當然,你的詞彙量是首先要保證的。另外是速度,速度的話你做的多了就會提高的。
如何提高孩子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
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最基本的就是多讀、多練習。
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個科學高效的閱讀方法,快速閱讀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訓練培養我們直接把視覺器官感知的文字元號轉換成意義,消除頭腦中潛在的發音現象,越過由發聲到理解意義的過程,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方式,實現閱讀提速、整體感知、理解記憶等的提高。
掌握快速閱讀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脈絡和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做提效率;同時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練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安裝軟體即可進行試用訓練。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你的閱讀速度提高5-10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閱讀理解效率,取得好成績。
關於寫作能力,在我們掌握了快速閱讀的基礎上,素材、知識的積累就不是問題了,問題在於多寫,學會借鑒、運用、融會貫通,這樣寫作能力才會不斷地提高。
如何提高初一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
英語閱讀理解??最快捷的方式就是聽英文廣播,看無字幕英文電影(看之前可以先看中英字幕,網上都有下載)我當年就是這么學的
如何短時間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其實,這種東西跟語文閱讀一樣,不可能短時間內就突飛猛進的。重要的是學會聯絡前後文,碰到不懂的詞彙學會根據全文來猜,了解全文大意。還有就是像我們老師以前說的,要了解出題者的意圖,他希望你是從這個方面思考你要能領會,不要走了岔路,不然答題時就會錯,哪怕你認為你的答案是對的。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多接觸不同型別的閱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了,我的方法也就這些,祝你有更好的成績哈O(∩_∩)O!
如何提高初三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如何提高初三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英語教學中也越來越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閱讀是英語綜合實力的表現,它集語法、詞彙、速度、准確度、思維和背景文化等於一身,是學生提高英語學習效率的一種實踐過程,更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進入初三,閱讀理解能力在英語教學中佔有更加重要的地位,閱讀能力的培養成為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英語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閱讀技巧、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吸收英語語言材料、增加語言知識、擴大詞彙量的重要手段,而且閱讀能力的提高能為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和英語寫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也為學生從英語閱讀中認識學習英語的真正意義和價值,體驗學習英語的樂趣,為學生樹立學好英語的自信心打下堅實的基礎。綜觀歷年的考試題型,閱讀理解都是重頭戲,在各級各類考試中都佔有很大的比值。
下面我就自己在日常教學中對閱讀教學的具體做法談幾點體會。
一、 教會學生快速閱讀的方法。
為了加強限時間閱讀訓練,提高閱讀速度,可讓學生學會讀、學會瀏覽、學會默讀,從而連貫閱讀,學會悟意。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從一開始就指導學生不要從頭至尾一字不漏地讀下去,而要採用跳躍式的閱讀方法。用英語表達就是(Don』t read word by word, read word groups),在閱讀過程中善於抓住文章中的關鍵詞句和主題句,不要鑽在文章的某些細節里,否則會影響全文大意的掌握。也不要無目的、無重點地閱讀,而是要有目的、有選擇地快速瀏覽。在瀏覽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尋找所有需要的資訊。要學會默讀,不出聲地閱讀可避免發音器官處於緊張工作的狀態,以便集中精力理解文章的中心內容,加快閱讀速度。它比有聲閱讀的讀速快得多,還可以避免有聲或無聲朗讀給人帶來疲勞而影響注意力。此外,不要因個別生詞而停頓或去查詞典,而是通過文章的上下文或者構詞等方法快速猜測出該詞的意思,從而更快地了解文章的內容,加快閱讀速度。通過上述閱讀教學方法的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有明顯提高。
二、 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上,我們要引導學生快速閱讀問題,並帶著問題重新閱讀文章,再次閱讀那些沒有答出的問題。必要的時候可以用筆將有用的資訊標出來,這樣可以節省尋找答案的時間。
三、 要有緊迫的時間觀念。
閱讀開始就要集中精力,不能鬆鬆垮垮,看多少算多少,看到哪裡算哪裡,這樣閱讀的話,效果就不太明顯,也是不可取的。對此,我們一定要強調閱讀的時間觀念。
另外,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一定要以自己正確的語音、語調作示範,同時要充分利用錄音磁帶所提供的標准地道的英語做示範,指導學生多聽、多模仿,以便更有效地做好閱讀。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盡可能地給學生呈現豐富的、有趣的閱讀材料,加強學生的語言輸入量,按照有關教學大綱的要求,遵循中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切忌操之過急。興趣是動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前提,必要的閱讀技巧指導是關鍵,適量的課外補充是必需。所以,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 理解能力,我們必須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使他們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並結合課內外的閱讀訓練實踐,認真分析學生閱讀英語文章中存在的問題,根據不同的情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對英語閱讀學習感興趣,才能有法可循有樣可學,積極學習,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6. 【實施高中英語任務型教學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 英語閱讀理解100篇
一、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現狀分判頌析 通過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知道目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仍然存在各種不足之處,其具體表現如下:
(一)閱讀教學模式單一。閱讀教學拘泥於學生對所讀材料的表層理解,許多學生不能對所讀文章的要點進行有效的推斷,也不能正確把握文章的脈絡,從而影響了理解的准確性和全面性。許多教師仍採用師生一問一答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被動,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高中階段的閱讀文章應當是題材豐富,體裁多樣,閱讀的目的也應有不同的側重,而千篇一律的閱讀教學模式難以實現不同的閱讀目的。
(二)閱讀教學中忽略了語法分析。不少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談語法色變」,未能引導學生藉助語法正確理解句子,尤其是缺乏對長句、難句、省略句及意思晦澀句的理解與分析,影響了學生對閱讀材料全面、正確的理解,阻礙了學生獲取文章的內含信息。
(三)閱讀教學中生詞處理不當。如何處理閱讀材料中出現的生詞和歧義詞使許多教師感到十分棘手和困惑。許多教師片面追求閱讀時的「整體理解」,舍棄了對詞彙的教學,只是在閱讀前將有關詞彙匆匆略講而過,而且只涉及詞彙的一般含義,忽視了詞彙在語篇中的特定含義。
(四)閱讀教學中濫用多媒體。雖然閱讀教學以多媒體來輔助詞彙教學有利於活躍課堂氣氛,但是把本應通過文字解讀和推理歸納才能獲得的信息以直觀形式展示給學生,致使直觀教學替代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抹殺了學生的好
奇心,不利於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文字解碼能力。
二、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目標定位分析及啟示
⒈新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實驗)》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目標作了分級定位,即「能根據閱讀目的使用不同閱讀策略」(六級),「能通過分析句子結構理解難遲祥句和長句」(八級),「能通過上下文和句子結構猜測詞義」(六級),「能通過文章中的線索進行推理」(七級)等,從而提高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閱讀教學的過程既是對詞彙語篇進行理解的過程,又是對句子進行系統歸納和概括的過程,又是培養學生發掘閱讀材料內涵和正確使用閱讀策略能力的過程,更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推理能力的過程。
⒉近年來的英語高考閱讀理解文章和試題也充分體現了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目標和導向。高考閱讀文章的取材到問題的設置有以下特點:①文章體裁多樣,題材各異文章難度呈現一定梯度。②閱讀文章中出現的難句和長句等復雜句逐年增多。③根據語境推測生詞意義和對代詞指代意義的考查題增多。
⒊《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倡導任務型教學,以學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設定目標要求。教師應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教師應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並結合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學生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感受成掘旦鄭功,從而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⒋語言學習的規律告訴我們:新的語言知識從輸入到運用有一個處理消化的過程,完成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理解語言的機會。
因此,我們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要努力實施任務型教學。高中英語任務型閱讀教學研究目的在於:通過完成閱讀過程中的環節相扣的小任務,指導學生圓滿完成各項任務,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訓練學生的閱讀技巧,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兼顧培養學生的聽、說、寫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三、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任務的設計
所謂「任務」,簡而言之就是「做事」。在「做事」的過程中,學習始終處於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學習心理狀態,任務參與者之間的交際過程也是一種互動過程。
新編高中英語閱讀教材中的課文具有話題廣泛、信息密度高、語言知識豐富等特點,它是各單元教學的核心。鑒於此,高中英語閱讀課的任務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1.趣味性原則:教師就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盡量採用真實的內容和方式,採取多變的教學活動形式和不同的教學方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
2.啟發性原則:在設計閱讀課任務時,教師要在深入鑽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礎上,抓住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和心理特徵,力爭做到設計的任務能激勵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參加語言實踐。
3.階梯性原則:閱讀課中任務的設計要注重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並形成由初級任務向高級任務過渡再由高級任務涵蓋初級任務的循環。在語言技能方面,應遵循先聽讀、後說寫的設計順序,使教學呈階梯式層層遞進。
4.滲透性原則:任務的設計不應該局限於課本教學,而要滲透到學習和生活中,以培養學生思維想像力、審美情趣藝術感受、協作精神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
5.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在任務實踐過程中,學生應始終是主體,教師應努力做好教學中的鋪墊工作,通過引導、啟發和輔導等形式,使學生不斷思考、歸納和總結,最終獲取新的知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四、高中英語任務型閱讀教學模式探索
根據任務型教學的基本理念和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高中英語閱讀課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任務前(Pre-task/Task before reading)。任務前活動包括教的活動、意識提升活動和計劃。教的活動與介紹新的語言知識和語言結構密切相關;意識提升活動只在提高學生對語言結構的意識;計劃就是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任務。這一段我們應完成以下任務:
1.了解背景知識,預測活動內容:學生課前通過各種媒體了解背景知識,教師適當補充,背景知識又稱非直觀信息,它儲存於學生的長時記憶中,是直接影響閱讀分析和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適當了解背景知識,可以幫助掃除可能出現的障礙,激發其閱讀的慾望。同時,也可讓學生根據文中圖片及標題等對閱讀內容進行預測,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閱讀課文的興趣。
2.掃除語言障礙:要使閱讀有意義,不但需要非直觀信息,還需要直觀信息等。因此,掃除閱讀中可能出現的語言障礙是必要的,但是要控制好生詞釋義的量,有的生詞詞義要讓學生通過上下文猜測。
3.明確閱讀目的:閱讀目的決定了閱讀的方式及速度。目前在我國中學英語教學中,閱讀教學的目的旨在通過規范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其中包括獲得課文大意的掃讀技能、獲得課文具體內容的跳讀、精讀技能以及培養語感、獲取樂趣的泛讀技能。教師應在閱讀教學前確定第一教學階段的閱讀目的及閱讀方法,呈現本課所要解決的問題,並提出具體任務,比如,讓學生閱讀後填圖或表格等。
第二階段:任務環(Task-cycle/Task while reading)。任務環包括符號辨認和內容理解。教師不但要幫助學生弄清課文的結構和具體內容,還要幫助學生弄清楚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師可以設計數個微型任務,構成任務鏈,要求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形式,採用下面四個環節來完成任務:
1.聽力理解:學生聽錄音,了解課文大意,完成1-2個聽力題,從而提高學生整體把握課文有關信息的能力。
2.掃讀理解:該環節要求學生快速通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脈絡,理解課文大意,找出主題句、關鍵詞,使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結構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有一個整體印象。教師可用以下方法來檢測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
(1)課文主要信息正誤判斷;
(2)選出與課文內容相對應的標題或圖片;
(3)要求學生回答一些有關課文內容綜合性問題。
3.略讀質疑:在該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問題的有關信息重點地進行略讀,找出問題的范圍,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
4.細讀賞析:在該環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審美的觀點認真閱讀全文,了解文章的細節、段落大意及段落之間的聯系,促進對篇章結構的理解。教師可設計以下任務來檢測學生的閱讀效果:
(1)要求學生回答一些關於課文的細節問題;
(2)要求學生討論歸納各段大意;
(3)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填寫各類圖表;
(4)要求學生藉助語法分析文章中句子與句子之間、句子中事與事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能正確地理解閱讀材料,獲取作者所傳遞的信息,達成閱讀目標的有效方法;反之,脫離句法分析的閱讀往往是膚淺的,理解的偏差也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長句和難句進行語法分析,既要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又要增強學生的理解深度。
(5)要求學生正確理解特定語境中的詞彙,它是有效推敲作者意圖的關鍵和理解全文的前提。
在語境中學習詞彙,擴充詞彙,了解新詞,正確把握語篇的意義,發掘文章的內涵,也是閱讀理解的重要任務之一。例如,在一篇介紹數碼相機的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They are very hot this year. The prices have come down and the quality has gone up. Who wants to travel with 30 rolls of film? With a large memory card to store pictures, you can shoot and shoot and never to worry about changing a roll.句中劃線詞彙均為多義詞,在上述特定的語境中才產生了它們的特定語意;學生只有了解了整篇文章的真實意義,才可能讀懂這段話的內容。
當然,在各環節的任務完成過程中,教師要隨時提醒學生注意閱讀速度,並根據不同的閱讀方法和任務,向學生提出不同的閱讀速度。
第三階段:任務後(post-task/task after reading)
任務後活動包括討論、評價和操練。教師可設計以下任務:
1.展示:要求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形式通過表演、報告、復述、背誦、聽寫、默寫等方式向全班展示任務完成情況。
2.討論與評價:要求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興趣或觀點,完成一些交際任務。引導學生以討論的形式表達個人的觀點,例如:同意或不同意,喜歡或不喜歡,提出建議或解決問題,評論課文中的人物,想像故事的多種結局,等等。然後教師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作出評價,評價要具有激勵性。
3.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做相關內容的作業,如:課文的改寫、縮寫或續寫,采訪,報道,或做同樣題材的短文填空、閱讀理解、書面表達,等等。
五、結束語
在任務型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活動具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和具體的操作要求,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習語言知識和進行技能訓練,學生大腦始終處於一種激活狀態,貼近學生生活的任務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動力。學習任務的不斷深化,有利於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任務完成的結果為學生提供了自我評價的標准,並使學生產生成就感。
總之,任務型閱讀教學強調了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當然,我們全體師生還須共同努力,不斷探索和完善任務型閱讀教學的基本操作模式。
(責任編輯:鄭 衛)
7. 如何培養學生英語高階思維
如何培養學生英語高階思維
進入21世紀,知識更新速度加快。以創新為主的時代精神對人才素質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素質發展至關重要。具體即體現在學科的學習上。因此,當今小學教師應該以全新的思維模式,敏銳的洞察力思考和總結教學模式。學科教學設計不應僅停留在「記憶」「理解」等「低級思維」中。在小學閱讀教學中運用高階思維,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科的魅力,並有意識培養學生高級思維能力。潛移默化中,學生逐漸以高階思維探索問題,應用高階思維解決學科問題,進而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難題,最終培養一名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性思維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新時代人才。
高階思維的概念及與閱讀教學的關聯
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把人的認知思維過程從低級到高級分為六個層次即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低階思維是指較低層次的認知水平,如記憶、理解和應用,主要用於學習事實性知識或完成簡單任務的能力;而高階思維則超越簡單的記憶和信息檢索,比如對問題的分析、綜合、評價和創造,是一種以高層次認知水平為主的綜合性能力。而所謂高階思維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指的是教師以高階思維為理論基礎,在教學設計活動有意識地設計利於引導和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各種任務。
高階思維與英語閱讀教學緊密相聯。高階思維和英語閱讀可以在同一過程中完成。高階思維以閱讀活動為實踐過程,閱讀活動以高階思維為理論基礎。兩者相輔相成。英語閱讀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最好材料。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篇章結構、文章脈絡、邏輯思維推理進行梳理,而不要直接告訴學生。這就需要教師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著手,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分析、思考、自行歸納與總結。也可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在閱讀過程中設計各類相關的問題,尤其是一類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學生的不同意見和創新想法,讓學生積極發言,在這一過程中便有效鍛煉了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8. 求個翻譯 高一英語閱讀
Does everyone want a challenging job? In spite of all the attention focused by the media, academicians, and social scientists on human potential and the needs of indivials, there is no evidence to support that the vast majority of workers want challenging jobs. Some indivials prefer highly complex and challenging jobs; others develop in simple, routine work.
The indivial-difference variable(變數)that seems to gain the greatest support for explaining who prefers a challenging job and who doesn』t is the strength of an indivial』s needs for personal growth and self-direction at work. Indivials with these higher-order growth needs are more responsive for challenging work. What percentage of ordinary workers actually desire higher-order need satisfactions and will respond positively to challenging jobs? No current data is available, but a study from the 1970s estimated the figure at about 15%. Even after adjusting for changing work attitudes and the growth in white-collar jobs, it seems unlikely that the number today exceeds 40%.
The strongest voice advocating challenging jobs has not been workers—it』s been professor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ers, and media people. Professors, researchers, and journalists undoubtedly made their career choices, to some degree, because they wanted jobs that gave them autonomy, recognition and challenge. That, of course, is their choice. But for them, to force their needs onto the workforce in general is presumptuous (冒失的).
Not every employee is looking for a challenging job. Many workers meet their higher-order need off the job. There are 168 hours in every indivial』s week. Work rarely consumes more than 30% of this time. That leaves considerable opportunities, even for indivials with strong growth needs, to find higher-order need satisfaction outside the workplace. So don』t feel you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create challenging jobs for all your employees. For many people, work is something that will never excite or challenge them. And they don』t expect to find their growth opportunities at work. Work is merely something they have to do to pay their bills. They can find challenges outside of work on the golf course, fishing, at their local pub, with their friends in social clubs, with their family, and the like.
是否每個人都希望有一份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盡管所有的媒體、學者、以及研究社會對人的潛力和個人的需求的科學家們都關注著這個話題,但沒有任何證據支持:絕大多數的工人需要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有些人喜歡高度復雜和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有些人需要在簡單的日常工作中發展。
單個體差異似乎是最有力的證據來支撐「人們喜歡和不喜歡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是個人在職場里個人成長和人生方向需要的力量」這一觀點。這些高階成長需要的個人是有挑戰性的工作更加適應。有多少比例的普通工人的實際願望高階需要的滿足,並會積極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應對?目前沒有數據是可用的,但是從20世紀70年代的一項研究在15%左右,估計這個數字。即使調整改變工作態度和白領職位的增長後,似乎不太可能,今天這一數字超過40%。
最強音崇尚挑戰性的工作一直沒有工作人員,它已經教授,社會科學研究人員和媒體人士。教授,研究人員和新聞記者無疑使他們的職業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希望,給了他們的自主權,承認和挑戰的工作。這當然是他們的選擇。但對他們來說,迫使他們的需求到一般員工隊伍放肆 。
不是每一個員工都在尋找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工作。許多工人滿足他們的高階需要關閉工作。有在每個人的每周168小時。工作很少消耗的這段時間30%以上。這使得相當多的機會,即使對於強勁增長的需要的個人,找到高階需要滿足在工作場所之外。所以,不要覺得你有責任為您的所有員工挑戰性的工作。對於很多人來說,工作是一些根本不會興奮或挑戰他們。他們不希望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增長機會。工作僅僅是他們必須做支付賬單的東西。他們可以找到在球場上工作,釣魚,在當地的酒吧之外的挑戰,與他們在社交俱樂部的朋友,與他們的家人,等等。
9. 高中英語閱讀理解高分必殺絕技
高考中英語閱讀理解分為4篇,即A,B,C,D 四篇。均為信息文,信息文,意思如字面,是為了傳遞信息的,其文章主題是圍繞一個主題展開的,如2020年全國卷1 A篇講的是Train Information, 內容涉及到坐火車的時刻表,失物招領等。信息文中的信息排列還是很清晰的的,比小說類的題材要簡單很多,大部分內容字面意思懂了,題就能做對,現在我們從高考閱讀出題特點,題型特點,各個題型的做題技巧,怎麼提升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來聊聊如何拿高分。這些做題技巧也是侯老師獨家歸納總結,並且經過學生提分案例的驗證,可以是高考英語提分的精華部分。
如上文所述,高考英語閱讀理解有四篇,四篇的難度排列順序有講究,分別從容易到難排列。前面的A篇最簡單,單詞簡單,句子短,甚至不需要看原文,看著題找答案就行了,所以A篇是送分題,絕對不能失分。A篇後的B, C, D篇,難度依次加大,成績一般的孩子,讀完了C篇,就覺得腦子不夠用了,D篇根本讀不下去,以至於做錯題,屬於很正常。所以我建議平時模考在70分以下的同學,好好琢磨A,B,C的答案,以提高自己的爭取率,把該拿的分數拿到手,再挑戰D篇。
另外從閱讀題的題型劃分,閱讀題題型的出題特點也有跡可循。各種題型考察的就是學生在不同層面上對文本的理解力和思維能力。有的老師在講閱讀題時,只告訴學生:從原文中找答案,答案都在原文里。這樣給出的做題技巧太籠統,無法解決學生的問題。正解是,根據不同的題型有不同的做題技巧,甚至技巧也是理解能力的一部分。
閱讀理解中考的題型有文章主旨題,段落主旨題,詞義題,細節題,推斷題,指代題,句子改述題,作者態度題。北京市高考題要求比較高,會出態度題,全國卷中至今還沒有涉及到作者態度題。對於這幾種題型中,對理解能力要求最高的是,推斷題,句子改述題,作者態度題。這三種題型最難拿分,因為學生不僅需要讀懂字面意思,還需要深刻理解字面背後的意思,了解作者的意圖,通過某些用詞和句子,來推斷句外之意。某些同學的思維不太對,即使在母語中也很少注意言外之意,凡事都不肯思考,常常聽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這是自己本身思維思辨力不強,所以這種思辨能力的培養需要長期糾正。而且我也發現思維的轉換,並非一朝一夕的之功,需要不斷提醒學生訓練自己的思考方式,有時候要過度訓練,強化學生思維。並且實踐來看,我帶過的學生2個月後初見成效,但強化且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鞏固。很多學生我帶過一段時間後,分數提了,但如果中途不上,分數又掉下去了,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文章主旨題,考察的是學生對文章主題的整體把握,這是很重要的一項總結能力,讀完長長的一篇文章,即使有些細節不清楚,起碼應該知道文章是在講什麼。那麼應該怎麼解題呢?要看每段話的第一句,然後總結歸納重復出現的名詞和動詞,最後跟題中的選項核對,看哪一項最符合文章的主題。為什麼一定要額外注意名詞和動詞呢?因為在語言中,名詞和動詞是支撐和體現意思的單位,其他的一些詞類,如冠詞,介詞,助動詞,只是完成了語法功能,並不能支撐意思的表達。你見過有誰說話,光說,a, the, in 的嗎?
詞義題,考察的是該單詞在文章中是什麼意思,有些詞會有一詞多意的情況,這個時候要考慮文章的語境中該單詞是什麼意思。詞義,首先要觀察這個單詞的特點,如果是復合詞 compound word,要看組成這個單詞的每個部分,各個組成部分拼在一起,就是該單詞的意思,如 deskmate,hi-tech,很容易猜出來。其次要看這個單詞的詞性,即根據前後的單詞,推斷出這個詞是名詞,代詞,動詞,形容詞,還是副詞。比如,孩子一看 an UFO,知道UFO是一個名詞,因為前面有冠詞an。然後推斷出詞性後,依然要根據上下文的關系來推斷這個詞的意思。如句子中During a performance, the elephants plays a variety of instruments, including drums and xylophones. 題目的要求是學生猜出a variety of 是什麼意思。首先這個短語位於名詞的前面,表示是修飾instruments 「樂器」的,後面又給出了兩個例子:鼓和打擊樂,可見是不止是一類樂器,是好幾種,所以 a variety of 指的是各種各樣的。
細節題,所有的細節題,都是送分題,即使是閱讀理解最難的D篇,也可以拿到分。因為細節題找對位置就可以拿分。我觀察了一下細節題做不對的學生,絕大多數是思維方式有問題,不仔細看,細節看不到,把握不準,即使他的理解是正確的,也常常做不對題。這其實也是個很麻煩的事情,就好像明明你媽媽幫你准備好了便當,你卻忘了帶,依然沒飯吃。這種學生也需要訓練思維。
指代題,送分題,絕對的送分題。指代題的問法經常是: What does 「it」refer to in line 24? 既然文章中用到了代詞「it」,表明前面肯定提到了某個名詞,然後後面可以用「it」,所以這里要注意查找前面出現的名詞。但高考題常常會挖個坑,前面有幾個名詞,學生可能只覺得只有最近的那個名詞才是正解。所以正確的做法是要把名詞帶入句子中,在句子中核實驗證。
段落主旨題,跟文章主旨題差不多,考察學生對段落主題的把握,即在讀完一個段落後,可以明白這段話是在講什麼,即使某些細節可能有些模糊,對主題是十分清楚的。具體的解法是,看段落的第一句,以及靠近第一句的位置,有很少的可能性文章的主旨句在末尾。因為信息文常見的段落結構是,開篇點題,後面用細節和例子來支撐主旨句。所以段落第一句以及靠近第一句的位置,經常可以見段落主旨句。
推斷題,是比較難的題型,要求學生根據文章某一段,或者某幾句,推斷出言外之意。常見的問法:What can you infer from Paragraph 2? 之所以難,是因為學生不僅要理解字面意思,還可以體味到深層次的意思。這個要求其實對學生的思維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有的學生平常沒有較高深層次的思考能力,這個題並不容易做對。如果一個學生平常老師讓干什麼就干什麼,從來不問為什麼,那麼就是思維力不夠,要加強對思維的培養和鍛煉。
由此可見,高考閱讀理解要拿高分,不僅僅是背誦單詞的問題,還要結合技巧和思維培養。而且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不同,要培養思維,真的需要因人而異。根據我的經驗,單詞好背,思維難轉換;思維轉換不過來,即使是讀了同一篇文章,看到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學生常常說的一句話是:我以為,我覺得,我認為; 我反問一句: 你以為的就是作者以為的么?學習外語,無非是學習另一種思維,而學會理解別人,向來都是人生的一大難題,成年人也未必能夠做好,更何況是高中生?
最後預祝今年參加高考的學生得償所願,英語超常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