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意識對英語閱讀
教學應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的激情。本文以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意義出發,就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相關策略進行簡要探討。
1、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意義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化是「特定中成員所擁有的信仰、思想方式、風俗習慣、行為方式、社會習慣等的總和」。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有利於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中學英語新課標指出,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於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利於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利於培養世界意識,有利於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不是靠單純灌輸語法知識的傳統外語教學模式就能有效開展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教學中涉及的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等密切相關,並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要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為發展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2、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相關策略2.1在詞彙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詞彙中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在英語詞彙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英語詞彙的正確讀音和本義,還應著重接受所教詞彙的文化意義,讓學生充分掌握英語詞彙與詞彙的不對應文化現象,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例如,「紅色」在我們漢語文化中象徵「歡樂、吉祥、喜慶、熱烈」,是一個褒義詞,然而在英語文化中「red」卻與「危險、暴力、流血」相聯系。教師在詞彙教學中應當充分挖掘英語詞彙的文化內涵,並進行歸納、、對比,找出這些英語詞彙與漢語含義有別的特殊文化意義,在課堂上給予充分講解。同時,在學到蘊含著成語,諺語及其典故的英語詞彙時,應不失時機地將其介紹給學生,豐富學生的跨文化學識,同時教會學生運用這些詞句的場合,使學生能夠正確使用。
2.2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閱讀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初中學生了解外語國家的、、、宗教、風土人情渠道,也是英語學習的重要任務和重要的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初中英語教師不僅要給學生介紹閱讀中的文化背景知識,還應對那些學生較為困惑不易理解的語言材料之外的文化因素有所涉獵。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該國的文化與本國文化的差異。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看到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從而加深對英語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有效培養自身的跨文化意識,從而提高語言的交際能力。初中英語教師在講授某篇新課時,首先可以對該課文的相關背景進行詳細介紹,由此導入新課,為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導入新課,將生動活潑的影響材料呈現給學生。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然後,教師與學生共同閱讀。讓師生都參與到閱讀中來,互相提問和解答,在問答中,教師應對中有差異的地方增強敏感度,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以加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閱讀教學中,加強對英語語篇思維模式的介紹。例如,許多英文文章語篇的基本特徵是:先概括,後細節,先開門見山畝明論點,然後逐步進行論述,層次分明,組織嚴密。環環相扣,而許多中文的段落思維模式一般沒有這么開門見山的。教師分析中英文的語篇模式差異,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還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課後教師還可以印發幾篇相關的文章讓學生閱讀,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2.3在口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口語是學生進行文化交流的基礎。在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中,教師應首先要求學生掌握語言知識,並運用語言清楚地表達自身的思想意識,在使用英語進行口語對話時,應教會學生考慮到自身扮演的角色。綜合自己的社會地位和所在語境,從對話者的反應判斷出是否使用了恰當的語言。並努力使受話人明白並接受自身表達的意思,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教師在讓學生說之前要告知其對話發生的相關背景。以及英美文化背景下的相關語用策略,讓他們了解該說什麼,該怎麼說。例如,西方人將年齡、身高、體重和收入等個人問題視為隱私,教師告知學生這是應當避而不談的話題。教師可以將談話禁忌歸納為四個詞:I,WARM,where,meal。其中I代表income,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就是跨文化交流過程中,不問對方收入、體重、年齡、宗教信仰、婚姻狀況,這樣有助於學生更容易掌握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初中英語教師可在課堂上,安排學生進行即興表演對話。構建真實的口語交流氛圍,創設各種語言場景,把抽象的文化與語言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在實踐中體驗、感悟跨文化交流的魅力,使學生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並進行口語交流,在真實的英語語境中進行對話,還可以在課外開設英語角活動,舉辦英語比賽等活動,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口語。使學生在頻繁地口語鍛煉中培養自身的跨文化意識。
總之,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才能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的激情。初中英語教師可從詞彙教學,閱讀教學和口語教學三個方面,加強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使學生真正熟練、准確地掌握英語口頭或書面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王力非,現代外語教學論[M],上海出版社,2000.
[3]陳申,教學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4]王篤勤,英語教學策略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B. 談中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
談中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
論文關鍵詞: 語言文化中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的途徑
論文摘 要: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它的基本功能是傳遞人類之間信息與情感,幫助人們進行交際。而語言與文化又是密不可分的。因為語言不僅僅是符號系統,它還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不了解其賴以生存的文化環境,就等於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就永遠運用不好語言。加強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項任務。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詞彙滲透、討論式教學法、模擬角色、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
長期以來,中學英語教學非常重視對語言形式和結構等知識的傳授,這對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卻忽視了文化意識的培養,使學生綜合使用語言的交際能力薄弱,不能恰當得體地使用語言,無法完成交際任務。近年來,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我國外語教學界研究的熱門課題,《英語課程標准》明確提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而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障。這就要求中學英語教師通過日常教學活動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認識的直覺的敏感性,實現准確並恰當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目的`。
一、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
語言是人類文化和知識的載體,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背景及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和獨特的生活方式。文化是語言的底蘊,促進著語言的發展。跨文化交際指的是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跨文化交際的研究有利於消除交際障礙,防止交際摩擦,拓寬視野,促進文化交流。
受到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在現階段的中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忽視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培養和滲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認為基礎階段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向學生介紹異域文化知識、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則是日後大學教師的任務。這種想法導致了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文化知識匱乏、交際能力薄弱。殊不知,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應該貫穿於整個語言學習過程中。
據我長期以來的觀察,很多學生在考入高校後進行分班考試時,語法項目正確率很高,語音語調也頗准確,但總會犯各種各樣的“文化錯誤”。除了稱自己的老師為“Teacher”之外,在與外籍教師的交流中,學生還總是會問一些諸如“Have you had your lunch?”“Where are you going?”等在英語國家被人們認為是隱私的、不禮貌的問題。另外,學生們在與外教的交往中,經常會用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念來主導交流。有一年,一位外教應邀參加學生的英文演講比賽並擔任評委。當她走進禮堂時,一位學生站起來給她讓座,並說“Please sit down,Mrs.Graham.You’re old.Don’t get tired.”。聽到這句話,外教流露出不甚愉快的尷尬神情。學生說這句話當然是受到中國文化中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的影響,也是想表達對老師的尊重之情,但是他卻不知道,這事實上已經冒犯了老師,因為英語國家的人們是不希望別人直言自己老的。這也是在英語中為什麼有很多代替“老”的含義的委婉語,比如senior或者advanced in age等。
《語言和文化》一書指出:“學習和運用外語必須了解與這種外語有密切關系的文化。如果掌握語法知識有助於保證所造的外語句子結構正確,那麼熟悉有關文化知識則有助於保證使用外語得當。”因此,加強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項重大任務。
全球化使得不同社會、文化以及不同地區的人們產生了相互交往的強烈願望。正是多元文化頻繁的交流碰撞,文化上的差異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互理解與和睦相處帶來的困難也顯得格外令人關注。因此,我國的語言教育界應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的目標,從基礎教育階段起就應加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認識,從而使他們成為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代人,這是一項立足長遠的任務目標。
二、語言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途徑
(一)詞彙滲透。
作為語言基礎的詞彙在語言交際中起著主要的作用。詞彙的意義與文化關系最為密切,文化負荷量最大。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不同,對相同的事物或經歷也會有著不通的理解和看法。比如說“龍”在中國是神聖、吉祥和權力的象徵,是中國人的精神圖騰;而在西方的《聖經》中,龍卻是凶物和罪惡的象徵。因此英美報刊中對“亞洲四小龍”的翻譯是“Four tigers of Asia”,而不是學生理解的“Four dragons of Asia”。又如漢語中用“眼紅”表示嫉妒,而英語卻用“green with envy”。
(二)討論式教學法。
“討論法”就是在老師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討論式教學內容應體現教材的本質內容,目的在於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應用,推動教學展開。例如同學們在學習中發現,美國人經常稱贊別人,被稱贊的人一般表現得受之無愧,當仁不讓,與中國人的普遍做法迥異。經過討論,同學們認為這說明了美國人彼此之間表達意思直截了當,反映了美國人坦誠、直率的性格。
(三)模擬角色。
模擬角色就是根據教材的內容,由老師組織安排,以學生為轟動中心,讓學生擔任主角或自選角色,採用演講、情境游戲或劇本表演等方式表演的方法。這種方法有助於學生對英語話語的理解,加深對話語含義的認識。例如,人教版高一英語中有一篇文章“Body Language”,通過學生表演來加深印象,更多地體會文化差異。
(四)利用課外活動,多渠道地培養跨文化意識。
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讓學生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英語歌曲欣賞、英文小品大賽、閱讀英文小說和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也可以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和錄像等手段給學生直觀的感受,鼓勵學生去找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和信息。
很多電影或錄像片的內容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某個方面的縮影。通過欣賞片中演員的表演,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例如,在講授《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英語》(人教版)必修第二冊第五單元“Music”時,老師可以播放以搖滾音樂、鄉村音樂、爵士音樂為主題的演唱會或相關電影,讓學生切實感受英語國家人們在音樂欣賞上的愛好和特點,感受其人文氣息。當然,老師也可以同時播放中國傳統的經典民歌,引導學生將國外的音樂同中國傳統的民歌相比較,領略不同的文化風情,使學生以更寬廣的胸懷包容有文化差異並增強對本國文化的自豪感。
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學習是文化學習的承襲,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緊密聯系。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其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方寶軍.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素質.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3.
[2]黃希庭.心理學導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71-47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面面觀.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72-73.
論文相關查閱: 畢業論文範文 、 計算機畢業論文 、 畢業論文格式 、 行政管理論文 、 畢業論文
;
C. 如何在閱讀課中進行跨文化意識的滲透
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以及價值觀念等等。文化是語言的底座,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語言學家拉多在他的«語言教學:科學的方法»(Language Teaching: A Scientific Approach)一書中指出:「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則,就不能真正學到語言。」如此可見,掌握和了解文化在語言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那麼,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文化,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五種途徑:
一、 通過詞彙,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文化。
詞彙是語言的基礎,也是語言中最活躍、最具生命力且能體現社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在平時教學中應注意介紹詞彙的文化意義,尤其那些英漢意義差別較大的詞彙。了解這些詞彙的文化內涵,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詞彙的理解、記憶,而且也是文化滲透的有效途徑。例如dog一詞,在漢語中,常帶有「令人討厭、卑鄙」等含義,像「走狗」、「狗奴才」、「癩皮狗」、「狗腿子」、「狗仗人勢」、「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英語中,西方人對dog卻情有獨鍾,認為dog是人的忠實朋友,表示「忠實」、「友好」、「可愛」等意。因此,在英語習語中,人們常用dog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例如:a lucky dog(幸運兒)、a clever dog(聰明的小孩)、a 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work like a dog(拚命地工作)、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時)、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老年人做事有經驗)等等。另外,英語中有許多詞來自神話、寓言、傳說或典故,了解一些這方面的文化知識,有助於學生對英語詞語的理解和運用。例如:筆者在講授「cook one』s goose」一詞時,告訴學生這一片語出自於一個典故。中世紀時,歐洲戰爭十分頻繁。有一天,一個城鎮遭到猛烈進攻。城鎮的居民為了表示對敵人的輕蔑,把一隻大鵝高懸在城頭塔樓之上,並大喊大叫。由於當時英國人把鵝當作是愚蠢和無用的象徵,他們用這種把鵝高懸城頭的做法來嘲弄和侮辱對方,更加激怒了攻城者。攻城軍隊惱羞成怒,一邊更加猛烈進攻,一邊堆積柴草,縱火燒城。最後,攻城者燒毀了整座城市,城頭之鵝當然也化為灰燼。如今,「cook one』s goose」用來比喻「毀掉某人、毀了自己」。
二、 通過語句,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文化。
現行的教材(人教版)每個單元的閱讀課文都集中反映了中西方的「知識文化」。因此,教師可結合所學教材對有涉及關文化知識的語句加以注釋,做到語言講到哪裡,文化知識解釋到哪裡。例如:在SB3Unit1 Madame Curie 中出現了「In 1903 Marie and Pierre Curie were given the Nobel Prize for Physics.」這一句子,然後筆者就向學生講述有關諾貝爾獎的情況:The Nobel Prizes are honors given every year since 1901 for outstanding work in physics, chemistry ,physiology and medicine,literature and for peace. In 1968,a prize for economic science was added.
The Nobel Prizes were established under the will of Alfred Nobel, a Swedish inventor of explosives. The fund began with $9,200,000. In 1969, winners received $73.000 each. The Peace Prize is presented in Oslo, Norway, and the others in Stockholm,Sweden, on the anniversary of Nobel』s death, December 10.
又如,在講授SB2Unit 10 At the Shop一課時,筆者通過「No matter what he』s wearing,Tod, just show him the cheapest.」,「I don』t know why he is in a tailor』s shop. Just look at his clothes.」等句子,向學生說明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Money is everything.」的價值觀以及「Judge a person by his clothes.」這樣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三、通過語法,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文化。
語法規則雖然是一些程式化的、約定的東西,但也包含有文化的成份。例如:英語中的格、數、性、人稱、時、體、語態、語氣等語法范疇都有強制性的,有時可以省略,這種差別可以從英國國家的歷史、民族性格、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加以解釋。例如:筆者在比較「to sit on a chair」與「to sit in a chair」的區別時,告訴學生「to sit in a chair」指人小椅大,看來是座落其中,而「to sit on a chair」則是指人大椅小。又如:對附加疑問句的回答,漢語往往以其陳述部分來判斷是與否,而英語只針對其謂語動詞或系動詞一個詞回答,如:「You don』t know me.」的肯定回答是:「Yes , I do .」(不,我認識他),否定回答是:「No, I don』t.」(是的,我不認識他)。
四、通過課文內容,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文化。
現行的教材(人教版)中每個單元的閱讀課文都是圍繞一個話題而展開的,而這一話題集中反映了西方的知識文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設置文化語境,使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在日常閱讀中得以實現。例如:筆者在教授SB3Unit 13 New York一課時,在學生了解New York 的概況後,提問學生:「If you have a chance ,will you go to New York .」許多學生都表示願意。因為它是一個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102層高的Empire State Building 擁有200多個公司的World Trade Center 以及all-night buses and restaurants ,告訴學生紐約確實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但同時也不能不看到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你死我活的激烈競爭。最後引用«北京人在紐約»中的片頭句:「If you like him ,send him to New York .If you hate him ,send him to New York .」 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紐約既然是一個充滿機遇的大都市,又是一個危機四伏,爾虞我詐的地方。又如,在學完SB1Unit 22 Britain and Ireland 一課時,筆者告訴學生英國的全稱是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即英國分為4個部分:Scotland, Eng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他們有不同的民族:Scottish, English, Welsh and Irish。通過了解英國的歷史和民族,學生就不會說出「You are from Britain,so you are English.」這樣唐突的問題。同時給學生講解為什麼英國人見面時總喜歡談論天氣。這是由英倫三島的地理位置,天氣等原因決定的,三面環海,海洋性氣候,天氣變化無常,人們對天氣產生一種特殊的感覺,於是,天氣就成為人們喜愛談論的話題之一。
五、通過課外閱讀文學作品,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文化。
雖然現行的教材(人教版)每個單元都有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但對於一個外語學習者來說,僅掌握教材中的文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應在科學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文化內涵的基礎上,補充相關的內容,拓寬文化資源。為了使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文化,筆者經常從«英語報刊選讀»、«中國日報»、«21世紀»、«廣州英文早報»、«英語周末»、«英語知識»、«英語學習»、«英語世界»、«英語沙龍»、«學英語»、«英語周報»等英文報刊上選摘一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旅遊、體育、藝術等方面的材料作為教學內容,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總之,英語教師應在講授英語知識的同時,通過多種途徑介紹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消除文化障礙,提高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敏感性,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D. 如何在英語報刊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對語言學習者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一個中國人,在中國文化的熏陶下,他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的表達都有一種較為固定的方式,這種較為固定的方式還會對他的英語學習產生某種制約作用。因此,高校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英語報刊選讀的教學中就要重視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一、英語報刊選讀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原則
由於文化的多樣性,所以在英語報刊選讀課的教學中加強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熟練地掌握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也要對目標語文化持有一種正確的態度和評價立場,同時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具體說,必須遵循如下的原則:
1關聯性原
英語報刊中的內容非常廣泛,信息量也極大,反映的是英美國家及其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學的最理想的材料。面對這樣一種材料,要使自己的教學能有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應在海量的新聞中選擇那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新聞作教材,要注意它與目的語文化的關聯性。在英語報刊選讀的教學中,如果教師不能將與目的語文化有關聯性的新聞作為教材,只單純地直接向學生講西方的文化或生活習俗,就會破壞課堂教學的連貫性,會使教學內容顯得不著邊際;另一方面,也會使教師的關於文化的講授顯得空洞與枯燥。因此,重視關聯性,就成了英語報刊選讀課中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培養的最為關鍵的一個方面。
2引導性原則
在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對矛盾,一直是教師在探討的一個問題,而引導性恰恰是教師在教學中發揮其主導作用的重要標志。尤其在英語報刊選讀課的教學中,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常常要鼓勵學生重視教材中相關事件或論述的文化背景。但文化背景是十分寬泛和復雜的,大至人們的世界觀、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小至人們的言談舉止和風俗習慣,可以說是無所不包的。因此,在如此豐富的領域中,教師在教學中就不能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學生也更不可能自主地將報刊中的相關材料與其文化背景之間建立起聯系。這時,教師就應充分發揮其引導性作用。可以通過提問式、討論式或啟發式等方法來引導學生,使之逐步形成創造性與批判性思維的習慣,使之能自主地選擇相關的信息並將其向相關的文化背景延伸,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英語思辨能力。
3交際性原則
英語報刊作為一種英語國家的新聞媒體,其特點決定了對它的閱讀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擴大學生的詞彙量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更重要的是為了使學生在接受大量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的同時能學會更好地運用英語來達到成功地與人進行交際的目的。因此,在英語報刊閱讀課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就應側重於引導學生理解各種文化現象之間的不同之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並將之與自己的母語文化作對比,也能加深對本國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採用靈活多變的方法來提高學生對文化現象的敏感性,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如此才能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英語文化,直至將自己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之中去,從而在跨文化交際中靈活應對,從而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出現「文化休克」的狀況。
4層次性原則
文化有其層次性,因此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形成也是一個長期而漸進的過程。這也就是說,語言文化知識是非常廣泛的,所以教師不可能通過一次或若干次的關於文化的講解就能讓學生對異域文化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在此過程中,一方面,教師應該通過有選擇地、分階段的講解以使處於初級層次的學生首先打好英語語言的基本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的介紹應限於其淺層文化,如詞彙、術語、專有名詞、諺語、成語和習俗等。而在較高級的階段,則要從交際需要的角度出發來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避免文化上的誤解和沖突。另一方面,貫徹層次性原則還要求教師要考慮同一學生群體中不同學生對語言文化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的不同這一因素。考慮到這一點之後,教師在文化引入的選擇上,就會設法既使程度稍差的學生能夠理解和接受,又使層次稍高的學生也能從中受益。
二、英語報刊選讀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內容
在英語報刊中,新聞報道的題材包羅萬象,詞語浩如煙海,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及教育等廣泛的領域。面對如此狀況,教師不可能也無必要做到面面俱到,相反,必須根據對學生進行的跨文化意識培養的需要而有所選擇。筆者認為,這種選擇很重要,選擇應以下面幾個方面的內容為重點:
1思想意識
思想意識中包括英語國家人們的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和社會風俗等。例如,宗教代表著英語國家某個時期人們的思想情感和信仰
,同時也體現出了那個時期、那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狀況。基督教、聖經及古希臘、羅馬的神話對歐美國家人們的思想和意識形態有著極大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該國的新聞媒體中的成員,其記者在寫新聞或介紹他們的某些政界人士的
政見或講話時,引用一些宗教經典就是很自然的。如,the writing on the
wall(出自《聖經》,意為「災禍將至的預兆」);再如Pandora』s
box(意為潘多拉的魔盒。該典出自希臘神話,比喻「災難之源」或「是由於不明智的干預而引起的難以解決的復雜問題」)。
此類詞彙或短語常常會見諸英語報刊。如果我們不能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如果我們只從字面上對之加以解釋,那就會造成誤解。
2政治歷史背景
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無論是其中的書面語言還是口頭語言,都與該國的歷史發展和政治制度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英語報刊中,政治總是其中的重頭戲;而在關於政治新聞的報道中,新聞工作者又常會針對自己的讀者群而大量地使用一些有特定文化含義的表達方式。如,meet
one』s
Waterloo(1815年,由威靈頓公爵率領的英、德、荷等國聯軍,在滑鐵盧與拿破崙決戰,結果法軍大敗,拿破崙從此一蹶不振,被放逐到一個海島上,結束了他的一生)。這個成語是大敗或遭到決定性的慘敗的同義詞,如果我們對該歷史事件有所了解,那麼我們就能很准確地理解其中的含義;反之,則不可能對之有準確的理解。
3文學藝術
無論是英語國家還是其他國家,都有其源遠流長的關於文學藝術的歷史。傳統逐漸積累沉澱,就形成了他們的語言中的某些詞彙所特有的文化喻意。英美報刊文章中常包含著英美國家深厚的關於英美等西方文學尤其是其中的古典文學的底蘊。例如,美國《時代》周刊曾把尼克松訪華說成是Nixon』s
Odyssey to
China。其中,Odyssey原為古希臘詩人荷馬的一部英語史詩,該史詩描寫Odyssey在古城特洛伊陷落之後所經歷的一段漫長而艱難的歷程。在這篇報道中,作者如此表述,則是意在用來喻指中美關系正常化是經過了一段漫長的過程的。對此,如果我們不了解Odyssey在這兒是「漫長歷程」之意,那麼我們就難以理解Nixon』s
Odyssey to China的真正含義。
三、英語報刊選讀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方法
雖說是教學應因材施教,雖說是教無定法,但在對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過程中,教師如果能運用恰當的方法,就肯定能激發學生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肯定能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1對比類比法
對比類比法是指將中國文化與英語國家的文化進行比較,找出其中的相同與不同。英語報刊中的新聞報道均具有時新性,反映的是其最新的時政動態。所以,將中英文化的比較自然地滲透到英語報刊選讀課的教學中,就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的意識,有助於化解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容易出現的一些不必要的誤解。例如,對「吳老師」的稱呼,絕大多數中國英語學習者按中國的習慣總會使用teacher一詞,中國老師也會認為這很自然,可英語本族語者對此則會很反感,認為這是不禮貌的。teacher是一種職業,不能作為稱呼。我們可以說Mr.Wu,但不能說Teacher
Wu。Sir可以被作為尊稱來稱呼老師,如Thank you,sir類似的還有madam,Miss,Mrs.和Mr.
2擴展性
教師在講解某一詞彙或介紹某一背景知識時,不應僅僅停留在對該詞或該背景知識的表面意義的講解上,而應該擴展該詞的文化內涵,或應對該背景知識加以延伸。詞彙構成了語言的物質外殼,而在其物質外殼的後面則隱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例如,history一詞,由其構成可以擴展到英語語言和文化中的性別歧視問題;而當談到數字「13」時,就不應該只講「13」這個數字所代表的厄運,而應該將其擴展到中英數字文化中的異同中去。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3利用多種教學媒介和教學手段
英美報刊選讀課的教學,傳統教學資源是紙質教材和英美報刊,資源的局限性造成了教學手段的單一性,也造成了教學效果的不理想等問題的出現。最為重要的是,作為報刊,其特點是它的時效性和時新性。由於傳統的紙質教材的局限性,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能使用的往往都是「舊聞」,這也導致學生無法把握英語語言文化的發展。目前,互聯網的普及不僅可以使英美報刊選讀課的教學手段變得豐富多樣,同時也能消除傳統英語報刊選讀教學中存在的總在使用「舊聞」的尷尬狀況。首先,教師可以登陸英語國家各大權威報紙的官網,取得他們最新的新聞報道。其次,教師還可以針對自己要閱讀的報刊文章或新聞報道,收集一些與該類報道相關的英語國家地道的、原汁原味的圖片、電影、電視、幻燈和錄像等資料,以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能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E. 大學英語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談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摘 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利用課內、課外時間,採取多種措施實施文化教育,培養學生文化修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本文論述語言、文化及大學英語教學三者之間的關系,對如何加強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學習提出了方法與策略。
關鍵詞:語言 文化 英語 教學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同時,語言又是文化的載體,文化要靠語言保存傳播和繼承。所以文化離不開語言,語言也離不開文化,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而這已成為語言教學的理論基點。
我國新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教學大綱》中規定: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種能力除包括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外,還包括對異域文化的敏感性和容忍度,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能力。根據《大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除了教授語言知識外,還應適時適度地導入相關的文化知識,讓學生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以達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做到既教語言又教文化慎辯,寄文化教學於語言教學之中。
一、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非常密切。語言是文化的符號和載體,不同民族的語言反映和記錄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風貌,而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在某種程度上制約其語言的發展。語言與文化是水乳交融的,任何語言都要植根於文化環境才能生存,所有文化都要藉助於自然語言結構才能延續。因此,文化是肌體,語言是心臟,二者相互作用,使生命延續不斷。L.A.White曾說:「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每個民族的文化在其語言中表現得最為全面和完美。語言總是在文化發展的各個階段完整地、協調地反映文化,並將其鞏固下來,世代相傳,成為民族變化與知識的載體和集體經驗的儲藏器。」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這種關系決定了語言老師也必然是一名文化老師。然而,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文化教學又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它是語言教學的組成部分。在目前的英纖兄語教學中,更多的是進行目的語文化的導入,而一部分老師想當然地認為學生對本民族文化有相當的了解,實際不然。筆者認為,在英語教學中應進行雙向文化導入,也就是使整個語言教學過程變成是對目的語和母語文化不斷加深理解和認同的過程。
二、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必要性
語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有其生存的土壤。這一點也許可用來解釋為什麼世界語已出現近一個世紀,仍沒能廣泛推行的原因。語言深深地植根於民族文化之中,並反映民族的信仰、價值觀、習俗等。Widdowson指出:「語言是一項社會活動,語言的選擇根據社會功能和個人意圖而變化,語言必須教會學生如何從一系列方言、語域、交際渠道和風格之中,選擇恰當的語言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林汝昌闡述了「文化導入的三個層次」,指出文化導入的重點是「導入有關詞彙的文化因素和有關課文內容的文化背景知識」。曹文則把文化總結為兩個層次,即文化層次和文化理解層,並將其定位於「以文化知識為起點,文化意識為橋梁,文化理解為最終目的」。
既然語言與文化同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著如此密切的關系,那麼我們就沒有理由只學語言而忽略文化,或者只重視語言教學而忽視文化教學。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是非常必要的。
三、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薄弱的原因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P16)文化導入是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長期以來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社會文化因素一直沒有得到重視,沒能把文化教學與文化導入結合起來。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1.受理論語言學發展的制約。長期以來,外語教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論語言學發展的制約。不管是傳統語言學、結構主義語言學還是轉換生成語言學,都認為語言學研究的對象是語言本身(胡春洞、王才仁《外語教育語言學》)。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沒有把教授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受教師自身文化素質的影響。以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的的現代英語教學對教師素質要求很高,教師不但要有深厚的語言功底,還要「會通中西」。然而,現任英語教師中大多數雖然畢業於毀孝襲英語專業,但文化功底比較薄弱,而且教學任務相當繁重,普遍超負荷工作。調查表明,90%以上學校的大學英語教師每周上課都在10學時以上,教師沒有時間和精力從事教學研究,也很少有機會進修和培訓,這也成為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的絆腳石。
3.相關課程及書籍較少。目前雖然部分外語院系已經開設了「語言與文化」、「跨文化交際學」等課程,但對於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所開設的關於西方文化的課程及相關書籍極少,這也導致了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難度。
四、在實踐教學中貫徹跨文化教育原則
文化導入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採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並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加強文化教學提高學生跨文化能力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從日常教學中入手。(1)從詞彙方面入手,要注意詞的意義及內涵,英漢兩種語言在詞義上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區別英漢詞語的內涵,有利於正確理解。如在漢語中,「龍」(dragon)以及與它相關詞語,明顯具有至高無上的色彩,古代帝王被稱之為「真龍天子」,其後代為「龍子龍孫」,因而百姓們希望自己的後代有出息,就叫做「望子成龍」。海內外的炎黃子孫都稱自己為「龍的傳人」。現代人把有作為,能乾的人稱作「龍」,把窩囊、不中用的人稱之為「蟲」。中國歷來有「龍躍鳳鳴」比喻才華出眾;用「龍飛鳳舞」比喻書法活潑剛勁;用「龍鳳呈祥」表示對幸福生活的祈盼。「龍」成了華夏民族圖騰的象徵意象,被賦予神聖、至尊、吉祥、非凡等各種褒義。然而在英美等西方國家,「龍」則是古代碩大、兇殘的古怪野獸,不僅無端吞食人類和動物,而且製造水火災害,危及人類生存,所以西方人對「龍」絕無好感。(2)從習語的角度著手進行文化教學是卓有成效的,因為習語是語言發展的結晶,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徵。進行習語的學習,既能學到語言又能學到文化,並能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看到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從而加深對英語民族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語言的交際能力。英漢兩種語言中豐富的習語都體現了不同的文化特徵。比如,漢語中常常用「心灰意冷」來形容「心情十分糟糕」,英語中的同義習語是「grey cat」(灰色的貓)。形容「對事物無興趣」或形容「文章、講話枯燥」在漢語中說「味同嚼蠟」,在英語中說「as dry as sawst」(像鋸末兒乾巴巴的)。對這種現象,教師應指導學生做好收集素材,進行比較分析的工作。
2.提高教師素質,轉換教學角色。在英語教學中實施文化導入的原則及具體策略之外,語言教學的素質就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了。語言的教與學具體實施主要由教師及學生共同來承擔。在這樣一個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大環境下,在教學上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考前背的教法,而改為以學生為主、教師指導。幫助學生收集資料,自覺地吸取中西方文化的營養。教師的傳統地位「傳道授業解惑」就應當有了新的內涵,教師由「前台的聖人」轉向「後台的向導」。同時,加強對雙重文化的學習,「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對教師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要增強雙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同時,還要具備用外語准確表達本族文化的能力,只有具備了這兩種能力才能勝任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起到啟發、引導的作用,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組織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只有全方位地實施雙向的互動,語言的學習過程才會又是文化的學習和交流的過程,是活的語言實習過程。
3.出版相適應的配套教材。文化導向教學模式顯然呼喚與之相適應的配套教材。這類教材的編寫應以多元文化為導向,以語言文化對比、參照為方法,以多國文化背景為材料,以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的,以現代語言理論為指導。教材應以任務為中心而不是以練習為中心。所謂任務,是指跨文化交流場合中要達到的交際目標。教材的語言背景不應局限於英、美、加、澳等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而應涵蓋盡可能廣的國家和文化。相應的文化讀本的出版可以為學生提供理解文化知識的平台。當然應該注意滿足不同層次英語學習者的要求,使英語初級學習者可以找到介紹如問候、致謝和稱呼等習語的文化書籍,也能使中高級學習者找到相應的文化讀本,真正做到使不同的「材」有不同的「教本」。
當今時代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國際化時代,知識經濟化、經濟全球化和信息高度化是其主要特點,它對21世紀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必須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較高的信息素養和能在日常生活與專業領域中熟練運用外語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為了適應這些需要,外語教學或第二語言教學已逐漸從孤立的、單純的語言教學,向語言知識教學與文化內容傳授相結合的方向轉變。為了跟上這個趨勢,大學英語教師就必須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參考文獻:
[1]趙厚憲.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原則[J].中國英語教學,2002,(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1.
[3]劉潤清.21世紀的英語教學――記英國一項調查.外語教學與研究,1996.2
[4]鄧炎昌.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5]胡文仲,平洪,張國揚.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6]Wilkins, D.A.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Edward Ltd.1972.
F.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如何在教學與文化意識培養之間取得平衡
閱讀教學作為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其教育教學效益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而經過大量教研數據分析可知,囊括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和語言能力四個維度的核心素養,在提高學生英語閱讀教學質量、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鑒於此,教師可立足現階段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意義,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優化處理對策。
1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意義
在文化交流和碰撞過程中,英語作為一門工具性語言,近年來其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受到了各界的高度關注。閱讀是高中英語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培養高中學生跨文化意識,從某方面而言不僅能全面提升學生綜合能力,與此同時還能促使學生在全面了解西方各國文化的基礎上,強化學生文化底蘊,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核心素養。
經大量教研數據分析可知,高中英語教材中囊括了諸多方面的閱讀內容,涉獵面廣、豐富度高是高中閱讀教學內容的顯著特點,為從根本上幫助學生全面把握好閱讀,了解和加深閱讀中的相關內容,在進行閱讀教學過程中,確保高中生跨文化意識培養工作的有效落實是十分必要的。從某方面而言,現階段閱讀教學成效難以取得預期教學目標的根本原因在於學生對於課程內容背景的了解度微乎其微,因此無法深入理解文章內容。但相對而言,若是高中英語教育工作者在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確保跨文化意識培養工作落實到位,將文章內容與文化背景有機結合,可在幫助學生掌握課程知識的同時,提高閱讀能力,此外就目前來看,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還具有如下意義:
其一,有助於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在現階段中西方文化交流愈發頻繁的經濟一體化時代,中西方文化有著自身的獨特性,且彼此之間存在較大差異,若是在教學過程中確保意識培養工作的有效落實,可幫助學生了解文化差異內容,提高自身口語交際能力,進而為後期的成長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其二,有利於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受傳統應試教育教學理念根深蒂固的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極易被應試教育思想所束縛,長此以往學生知識面較為狹隘,自身發展也受到了阻礙。反觀若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確保跨文化意識培養工作的有效落實,可在克服傳統教學模式弊端的基礎上,拓寬學生知識面。
2現階段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現狀
隨著近年來經濟全球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溝通工具,在當前新課改不斷完善和深化的教育背景下,育人價值的實現和學生的綜合發展成為現階段教育的重點內容,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也由此受到了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但縱觀當前教育現狀,高中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形勢不容樂觀,此外導致這種問題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2.1教學內容落後,教學手段陳舊
在當前素質教育時代背景下,教育體系發生了很大的革新,但是受傳統教育模式的限制,部分教師教育部門對新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模式不能良好地適應,導致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無法高質量地完成教育目標。在此背景下,高中英語整體的教育教學質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2.2跨文化意識培養途徑不合理
在高中英語新課改教學環境下,核心素養作為增強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的重要渠道,其培養途徑的科學性、合理性對其教學效益的發揮具有重要影響,而由於教育工作者受傳統應試教育教學理念根深蒂固的影響,因此在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所採取的培養途徑不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致使學生英語閱讀信息輸入量明顯不足,極大地影響了教育工作者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2.3英漢文化差異問題的存在
就目前來看,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跨文化意識培養成效難以達到預期培養目標的根本原因在於英漢地區區域文化差異問題的存在,而這種差異不僅僅表現在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方面,文化發展背景和地域文化差異問題的存在,更導致學生對於課程內容的認知較為模糊,學生難以或容易錯誤理解閱讀素材,長此以往,在影響學生跨文化意識形成的同時,課程整體教育教學成效也受到了一定影響。
3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優化策略
3.1立足教學文本,提高對學生詞彙和語法練習的重視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為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滿足當前社會發展對於綜合型人才的需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育工作者應該立足教材閱讀文本,通過採取問題情境創設的方式,來提高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在增強學生對閱讀內容理解的同時,為後期教育工作者各項教學活動的開展打下堅實基礎,此外問題情境的創設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幫助學生快速地把握和理解閱讀文本中的關鍵詞、句,最終為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堅實基礎。另一方面,教師還可基於文本閱讀在英語課堂中開展詞彙教學,而後通過採取設置情景化、層次化的教學手段,來加深學生對於單詞形和義的記憶和理解,從而為其在綜合語言實踐活動中的靈活運用創造良好條件,最終為幫助學生初步認知語法知識奠定良好基礎。
3.2採取啟迪和思維引領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作為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簡單來說,思維品質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創新能力,其思維品質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不僅符合現階段教育教學理念,與此同時在增強學生閱讀能力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在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可通過採取啟迪和思維引領的方式,讓學生在英語閱讀學習過程中,能從更廣泛、全面、系統角度獲取有效的閱讀材料信息,進而為其自身思維品質的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3.3選取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落後、教學手段陳舊是影響英語閱讀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改變當前的教育教學現狀,教師可選取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內容,利用學生既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開展課堂教學。如此從某方面來講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等方面也都發揮了顯著優勢。
3.4剖析課程教育教學內容,豐富學生情感
在跨文化意識培養過程中,文本的分析和解讀是確保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基礎,故此為確保意識培養的科學性,教育工作者需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深度剖析,即通過帶領學生以批判和探究的態度去深度挖掘文本教學內容,由此在拓展教育教學深度和廣度的同時,為預期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奠定良好基礎。
文本作為教學的重要載體,為切實有效地豐富學生閱讀情感、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起到了一個關鍵性的引領作用。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可通過分層設計教學問題,由此在幫助學生把握文章脈絡的同時,在閱讀結束後通過對「詞彙」進行針對性鞏固訓練活動,在強化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另一方面,為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育工作者還需帶領學生由淺入深對文章進行合理化分析,由此通過對語篇深層意義、文體結構和文化意識的深度解讀,來幫助學生抓住文章中新舊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而為學生知識運用和遷移能力的培養奠定良好基礎。
3.5建立深度合作學習模式,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隨著新課程教育體系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完善,深度合作學習模式的構建在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同時,也為學生核心素養目標的培養奠定了良好基礎。從目前來看,英語閱讀教學其實就是一個層層推進的過程,而在傳統教學過程中「灌輸式」和「填鴨式」作為教育工作者採取的主要教學手段,不僅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在被動接受學習內容時也無法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反思,由此給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為從根本上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和思考,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在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可建立「自學—互學—展學」的深度合作學習模式,通過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合作學習,由此在引導學生自身主體作用充分發揮的基礎上,通過組內學生激烈的思考和探索,引導學生將自我認知和文本敘述統一起來,最終在不斷提高學生自身語言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為學生深度思考和深度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
3.6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引發學生進行深度反思
教育教學評價體系構建的完善度,對於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也有著重要影響,而作為初中階段的重要基礎性課程,英語一直以來都是教育教學的重點科目。為從根本上改善當前教育教學現狀,提高高中生跨文化意識培養效率,在進行閱讀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其自身教育教學能否落實到位對整體教學質量有著重要影響。深度反思的持續性評價、實施反饋,可對教師教育教學活動做出合理性規范,其在增強英語閱讀教學實效性的同時,加深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最終為預期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奠定了良好基礎。根據大量調研數據分析可知,師生持續性評價其實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教師在進行自我反思的同時也需引導學生對自身學習進行及時的反思和總結,而評價體系的完善構建不僅有助於培養學生深度反思能力,還有助於優化教育教學策略、優化教育教學結構,進而為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4總結
總而言之,在當前新課程教育體系改革不斷完善的素質教育時代背景下,跨文化意識培養途徑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為此在當下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應該立足閱讀教材文本,通過採取啟迪和思維引領、選取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內容,以此在深化學生英語學習思維、提升他們課程核心素養的同時,為預期培養目標的實現奠定良好基礎。
G. 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意識
外語作為一門語言,它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於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於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於培養世界意識.《新課標》指出: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英語專家胡文仲教授曾說過,語言和文化有密切關系,學習外語不僅僅是掌握語言的過程,也是接觸和認識另一種文化的過程.英語教學一定要貫穿文化教學,我們要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英語人才,就需要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知識教學和文化理解教學,文化知識教學幫助學生掌握目的語文化知識,而文化教學既幫助學生理解目的語文化知識又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同區域,不同民族,所處時代的發展是不同的,這就構成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所以,我們英語教師要根據所教的內容,認真備好課,挖掘內在的文化因素,因勢利導,努力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英語人才,為此我嘗試做好以下幾方面: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涵,通過日常教學活動滲透跨文化意識.
英語教材選材廣泛,內容豐富,不少課文涉及英語國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因此,我們結合課文,介紹英美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民族、宗教、制度、飲食習慣等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全面認識、了解英美國家.我們的學生即將面向世界,與各國人民交往,必須了解西方文化中重大的節日聖誕節,復活節和感恩節等等.我們的教材里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我們將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製作了有關課件.其提供了聖誕節的歷史,有關聖誕的英語故事、歌曲,整體內容豐富有趣,學生通過感官與心靈接觸英語國家的文化信息,以輕松愉悅的心情體驗外國文化並感悟其文化內涵.在課堂活動中,學生可以和可愛的聖誕老人現場互動並且進行對話;學生可以通過閱讀ChristmasEve等英語故事,可以欣賞Silentnight等優美的歌曲來感受聖誕的氣氛.課後,讓學生製作一張ChristmasCard並送給自己的好朋友.濃郁的外國節日文化氣息,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們英語學習的興趣.談及贈送禮物時,就將接受禮物的方式提供給學生,西方人性情外露,表達感情直接,不當面拆封欣賞禮物是非常不禮貌的.而中國人則恰恰相反,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蓄是一脈相承的.我們在呈現聖誕文化同時,還讓學生與中國的傳統節日進行比較,使學生感受節日的氣氛,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課堂是英語教學的主要場所,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應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在初中起始階段的教學中,我們嚴格按照《新課標》二級要求,讓學生知道英語中最簡單的稱謂語、問候語和告別語;對一般的贊揚、請求等做出適當的反應;知道國際上最重要的文娛和體育活動;知道英語國家中最常見的飲料和食品的名稱;知道主要英語國家的首都和國旗;了解世界上主要國家的重要標志物,如:英國的大本鍾等.
通常第一堂英語課會進行介紹與問候,由於中外兩種文化對禮貌稱呼的習慣存在著差異,我們向學生進行簡單的闡述.中國人見面對年齡、婚姻、收入等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的人卻對此比較反感,因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有鑒於此,隨著教學內容的深入,我們適時向學生傳授英美人談話的禁忌.生活在兩種不同環境里的人,所持有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行為和道德規范都不一樣.不熟悉這些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很容易出現語用失誤.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於社交.反之,在英語國家對年長者直呼其名並非冒犯,而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恐怕就會有不尊老之嫌.按英語習慣,親屬之間是直接用名字相稱的.而講英語的人這類稱呼則比較簡單:一般在姓氏之前加Mr.,Mrs.,Miss即可.
中國人之間彼此較為熟悉的人見面問候時,一般採用下列用語:上哪去?、吃過了嗎?而英美人的問候一般用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doyoudo?Nicetomeetyou.Howareyoudoing?在關系親密者之間可用Hello或Hi.這種寒暄在在我們上海已漸成習慣,原因之一是受到外域文化影響之故.
我們中國和英語國家的人民都十分講禮貌,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麼時(?),我們通常習慣於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或者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thanks..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含蓄和英語國家人坦盪直率的不同風格.
由於中西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所以在交際過程中就常常出現一些失誤,影響交際效果.如中國人聽到別人贊揚時,往往用否定口氣回答,而英美人士卻樂於接受.對別人的贊美,中國人習慣說最普通的回答是:哪裡,哪裡而在英語國家卻應該說Thankyou.如,B:Yourshirtlooksnice.A:Thankyou.英美人士的思維就與我們不一樣.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認識並接受外國人的這種思維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語言學家說: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在課內創造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運用自己學到的語言材料.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設置不同的語境,靈活選用適當的訓練方法,引導學生將文化因素放到有意義的交際場合中使用,鼓勵學生進行各種聽說訓練,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我們通常通過角色表演(roleplay)和快速應答(quickresponses)設置文化語境.讓學生分別扮演初次見面的外國遊客和中國導游,進行情景對話.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來進行跨文化交流,引導學生遵循英語交際的基本禮儀,要求學生在聽說過程中注意使用禮貌用語和避免談話禁忌,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到不同的交際氛圍和文化氛圍.
在教學中,我們注意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其自覺又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除了向學生介紹各國的特色菜外,還給他們介紹不同國家的一些飲食習慣,比如美國人喜歡在飯後吃點甜點,在美國等西方的餐館里,點菜的順序一般是這樣的:飲料(drinks),湯(soup),色拉(salad),主菜(maindish;maincourse;enter),甜點(dessert)等.同時,我們共同回顧所學過的課程請學生進行口語操練,同時希望他們keepagooddiet.這樣,學生進一步了解一些關於健康飲食方面的知識,此時我們適時地給學生講解一下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目前,一些快餐在我國比較盛行,讓學生比較一下中西方飲食,以選擇健康合理的飲食.另外,我們還教授學生如何使用西方餐具,使他們不至於在現實生活中鬧出笑話.
在課文教學中,我們不但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還要引導學生隨時隨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
二、通過各種信息渠道,收集、傳播文化.
我們教師和學生充分利用課外這樣一片廣闊的天地來共同開發學習資源.英語雜志、電影、小說、廣播和互聯網等都是學生接觸、理解英語文化的有效途徑.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與外國友人交筆友,在交流過程中逐步認識、了解異國文化,從而加強文化意識.另外,還可以組織一些英語活動,如英語角、英語討論等活動,能活躍英語學習氣氛,也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中,為此,我們做了以下努力:
1.課堂內外穿插英語歌曲,英語短詩和故事教學.例如:我們在講到教材九年級中的TheNewOceanWaves樂隊時,又講述了搖滾音樂產生的歷史背景、爵士音樂誕生的社會環境等,這樣寓教於樂,提高學生們學習跨文化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我校利用每天晚自修時間讓學生收看程度相當的英語動畫片或教學節目.這類節目不僅有助於加深學生對學習英語的理解,而且也會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有時候老師有意識的給他們幾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查資料,自己去找答案.
3.在校園里的宣傳欄和板報開辟了英語學習園地,介紹一些習慣用語,名言名句,利用這些展板定期進行英語文化宣傳.此外,我們重視教室英語氛圍的創建,我們通過教室布置,體現文化理念.比如:本學期開學,我們預備班級通過走出家門,了解世界這一主題來布置,學生們搜集世界各地的豐富多彩的材料,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初步了解了世界各地特別是英語國家的概況,以及英語國家的一些地理歷史狀況、風土人情和潛在的文化理念.
在各種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教師注重加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我們要了解西方文化,吸收其先進思想,但不能因此放棄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愛國,愛家鄉意識.我們的首要任務是運用各種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自覺地吸收並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
三、通過廣泛閱讀,感受文化氣息,滲透文化.
語言學專家說過,在閱讀理解過程中,讀者語言因素很重要,只有藉助文化知識的幫助,才能讀懂字里行間,因為詞的意思是在一定文化環境下形成的.如果學生不了解英語文化、歷史、價值、思維模式、風俗習慣、宗教和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理解篇章的真正含義.
我們一向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課余閱讀一些英美文學作品和英語報刊,並促使他們在閱讀時注意留心和積累有關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習俗等方面的知識,這樣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因為學生在閱讀理解時,能吸納一些相關的語言背景文化知識,擴大英語知識面,掌握詞語運用的內涵和外延,了解西方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是培養學生文化意識,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關鍵之處.
閱讀的目的是獲取正確的信息,但在閱讀的過程中,常常由於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欠缺,使其對英文的某些內容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出現誤解篇章是文化現象的一個方面.在詞彙的文化內涵方面,我們就拿一些顏色詞為例,如:green-back(美鈔),green-house(溫室),green-eyed(眼紅的),blackletter(倒霉的),blacktea(紅茶),redmeat(牛/羊肉),redgold(純金),blue-blood(貴族出身),blue-jackets(水兵/水平),white-livered(膽小的),white-headed(淡黃色頭發的),yellow-belly(可恥的膽小鬼)等等.此外,還有很多的俚語,諺語等等,如: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Morehaste,lessspeed.欲速則不達.以上內容都隱含著一定的文化氣息.因此,我們建議學生要想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減少誤解,更好地欣賞英語文章,就必須平時處處留心,用心積累,努力加強自身對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四、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通過教學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英語教學不僅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教會學生得體地運用語言,最終達到能夠正確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目的.所以,我們英語教師自身要加強跨文化交際意識,把文化知識的傳授融人到教學中去,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總之,我們只有把語言與文化有機結合,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H. 跨文化交際英語的論文
隨著科技地不斷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有更多的機會與來自他國的人們進行交流。當下,這種跨文化交際已經變得不可避免甚至是頻繁。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跨文化交際英語的論文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跨文化交際英語的論文篇1
淺談在跨文化交際中關注中西方差異
論文摘 要:由於中西方文化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傳統和風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價值觀念,語言習慣等都有很大差別,很多日常行為在日常的交際活動中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中西跨文化交際中,文化沖突的事屢見不鮮,這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和諧和交往的順利進行,並使交往雙方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人們在這種跨文化環境中相互交際之前,必須對對方的文化習俗和歷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尷尬的局面。因此,我們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層次的原因,並採取一定的措施來培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避免文化沖突現象的發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勢不可擋,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及其文化沖突是進行跨文化交際和提高跨文化交際的基礎,有助於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有助於世界文化的發展。
論文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文化沖突中西方文化差異
由於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各種交流活動越來越頻繁。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文化影響力的日益加強,與英語國家之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更是日益頻繁與廣泛。文化交流、旅遊業蓬勃發展,外國獨資、合資企業數量增多,與國際人員的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同時,中國學生出國交流、深造的機會也日益增多。隨著國際間的文化交往越來越頻繁,英語,作為國際世界的通用語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的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經濟和社會交往與日俱增,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這對於加深中國對西方的了解是一件好事,然而,這也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由於歷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導致了各國、各地區的文化的不同,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會具體體現在各個方面,我們應意識到中西文化上的差異是不可忽視和改變的,應該接受這種差異,尊重和理解這種差異。在跨文化交流和處理實際問題過程中,避免出現文化上的沖突,從而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國家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文化沖突的現象,在跨文化交際中,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則會引起各種各樣的文化沖突,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文化群體中的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風俗習慣以及道德標准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在英語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著相當大的影響作用,由於缺乏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國人在與西方國家的人交流時運用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觀念,思維模式,因而常常使得中西方交流時陷入尷尬的境地。總之,忽視中西文化差異的相關知識,在跨文化交際中往往會走入陷阱,而導致交際失敗和尷尬。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在我國進入WTO時代以後,隨著中國的進一步開放,中國人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西方的文化,達到中西方之間的交流。因此,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對於與西方人進行跨文化交際是很有必要的,也可以避免盡量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由於文化的差異導致文化沖突的發生。
(二)
關注中西文化差異的意義,首先,有助於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英語語言的內涵,更好地掌握英語這門廣泛運用的語言,更深入了解西方國家,更好地接受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建設祖國服務。第二,關注中西文化差異有助於解決和避免文化差異所引起的沖突,從而更好地融入世界,讓外界更多地了解我們的國家,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更大地發揮我國在國際上的作用。第三,關注中西文化差異有利於本國語言的學習。在學習中,通過對中英文化差異的比較,有助於學生更精準地理解和掌握漢語語言,加深對漢語文化的理解,這反過來又會促進我們對英語文化的理解。
面對越來越開放的社會,我們當代大學生在加深自身文化理解的同時,還必須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盡可能多地主動理解對方的文化特性,努力把自己鍛煉成具有多重文化能力、善於跨文化交際的現代人,在保持自身優良傳統的同時,積極吸收外國文化中好的一面,使自己能夠順利進行雙向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
[2] 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北京:外語教學究出版社,1999年.
[3] 閆傳海,張梅娟:《英漢詞彙文化對比研究》,陝西: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年.
[4] 聶淼.英語教學與跨文化意識的培養[J].考試周刊,2009.
[5] 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
[6] 陳建民.語言文化社會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跨文化交際英語的論文篇2
跨文化交際視角下英語閱讀教學
摘要:作為一種應用最為廣泛的國際通用性語言,英語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同時也是各個學府培養綜合性人才的一門必要課程。英語是一門工具性語言,其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英語閱讀教學則是英語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形式之一。該文首先論述了跨文化意識在英語閱讀中的必要性,其次對英語閱讀中存在的跨文化障礙進行了詳細分析,最後提出了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英語閱讀教學策略,望對相關工作者帶來幫助。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視角;英語閱讀;教學英語
閱讀涉及的材料知識面廣,信息含量大,並且包含了大量的源語言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價值觀念等內容。英語閱讀的實質是閱讀者通過語言與作者進行的一種書面形式的跨文化交流,因此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各種形式的阻礙,對文化交流產生了一定的制約性,所以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
1跨文化意識在英語閱讀中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的一個過程。語言因素中的跨文化交際表現在詞彙、句法、篇章等;非語言因素的跨文化交際表現在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社會習俗等多個方面。英語教學是我國素質教育和各個教育階段中的重要教學學科,而絕大部分的英語學習者缺少直接跨文化交際的機會,所以英語閱讀成為跨文化外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認為若要提高閱讀水平,就必須掌握豐富的詞彙量以及語法知識,然而大部分學生在實際閱讀中都會出現下述問題:學生將文章中的生詞和語法知識通過工具書查清楚後進行閱讀,而閱讀完文章之後仍然不知所雲,這便是缺少跨文化知識作為閱讀支撐的直接體現,詞彙、語法知識可以通過工具用書查明解釋,而跨文化知識則需要長時間潛移默化的培養。
2英語閱讀中跨文化障礙分析
2.1語言因素
1)詞彙
詞彙是英語閱讀中最能直接體現文化與語言的關系的主要因素,語法為第二影響因素。英語中有些詞彙不僅具有其表面意思,且將其放到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會產生不同的意義。例如,中國文化中將孔雀作為吉祥的象徵,而英語中peacock則為炫耀、驕傲的意思。如果學生不清楚類似詞彙在源語言中的具體涵義,則會在閱讀中形成一定的障礙。除過一些簡單的名詞,英語閱讀中的專有名詞也會使學生產生困惑,例如UncleSam指代美國政府而不是一個名為山姆大叔的人。
2)俗語
俗語是一個民族、一種語言的文化精華所在,並且正宗的英語文章中往往會包含大量的俗語,對這些俗語沒有清楚的認識就會產生曲解。英語中有一句諺語為“Speakofdevilanddev⁃ildothappear”。這句話在漢語中可用“說曹操曹操到”表示。如果學習者無法理解這些俗語,則會直接影響到閱讀效果。
3)語篇
英語閱讀往往是以語篇的形式展現出來的,因此學習者在進行閱讀英語文章時應該了解整個文章的文化背景。眾所周知中國人和西方人的思維模式有著較大的區別,因此西方作品的文章結構會使閱讀者無法找到文章的主要主旨。
2.2非語言因素
跨文化交際的核心是價值觀,學習者理解自身文化與源語言文化在價值觀方面的差異是提升英語閱讀效率的基本要求。學習者在閱讀時往往會帶著自己的價值觀去理解文章,從而導致其無法真正理解作者的真是思想,影響了閱讀效果;西方人在寫作時通常會應用演繹模式法,而中國人在寫作的時候往往會應用歸納模式法,這兩種不良思維方式主導下的寫作、閱讀思路會使中國學習者在進行英語閱讀時難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學習者在進行閱讀時經常會用刻板印象理解文章。例如,亞洲人認為美國人比較開放,美國人認為亞洲人比較節儉,所以應用刻板印象進行閱讀會對文章產生誤解。
3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英語閱讀教學分析
3.1在英語閱讀課堂中導入文化知識英語文化知識導入應該遵循系統性、緊密性、實用性的原則,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計劃時應該嚴格按照這一原則進行。
1)閱讀教學前應介紹相關文化背景
閱讀文章的相關背景一般包括社會制度、年代背景、歷史地理以及宗教信仰等內容,因此要求英語閱讀教師自身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其次具有跨文化的敏感性。在介紹相關文化背景時教師可以應用對比法將中西文化差異進行對比,並且以不同形式將文化素材向學生直觀的展現出現出來,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
2)閱讀教學時導入詞彙、俗語、語篇等文化知識
一般情況下詞彙的文化導入主要應用比較法,即比較同一詞彙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具體內涵,幫助學生理解並記憶詞彙。可以應用講故事或者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導入俗語,這種直觀的形式能加深學生的理解程度[3]。篇章結構文化導入可以應用分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分享不同思維模式下的不同理解,從而讓學生逐漸養成英語閱讀思維。
3)閱讀教學後的跨文化知識鞏固
知識鞏固是加深理解和記憶的必要步驟,因此教師可在閱讀後指導學生進行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訓練對知識進行鞏固。具體的實踐性訓練包括口頭訓練進而書面訓練兩種形式。口頭訓練有角色扮演、口頭復述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增加其非語言行為,從而有效提升其跨文化交際能力;書面實踐內容包括應用所學文化知識進行造句、翻譯或者寫作等,這種鍛煉形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3.2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是進行英語閱讀教學的主體,因此教師應當指導學生認識到閱讀中存在的跨文化因素,並且培養學生積極主動解決跨文化障礙的意識和能力。
1)不斷提升其語言知識范圍
一篇閱讀文章中涉及的語言知識非常多,因此閱讀者具備扎實的語言知識是提高其英語閱讀能力的必然要求。學生應該在閱讀課前積極主動的對文章進行通讀,並且把不理解的詞彙、語法標注出來並一一查閱相關資料。其次還應該掌握一定的閱讀策略和閱讀技巧,這樣才可以在進行英語閱讀時快速地了解文章主旨。
2)樹立跨文化意識
樹立跨文化意識是提升學生英語閱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本前提,只有具有較高的跨文化敏感性時才能在閱讀文章時意識到跨文化現象的存在,並且用客觀、了解的心理取理解文章涵義。在進行閱讀時,閱讀者應盡量避免應用中式思維理解文章,從而不斷提升其英語閱讀效率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3)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提升其英語閱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持續性動力。若要增加英語文化知識的廣度,提升自己的英語閱讀能力,只簡單地依靠教師課堂講解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學生應該在課後不斷閱讀相關文化知識,做好知識的鞏固與拓展,從而為其提升英語閱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夯實的基礎。
4結束語
英語閱讀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學生英語能力的關鍵部分。也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英語閱讀教師應該在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做好英語文化導入工作,增加學生的英語文化知識和學習能力,從而不斷提升英語閱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姚伊忱.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文化滲透的教學設計案例分析[D].天津師范大學,2015.
[2]孟巧玲.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D].西北師范大學,2014.
[3]楊桂華.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跨文化能力[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4]朱怡.五年制高職護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閱讀課教學實踐研究[J].英語廣場,2015,12:80-81.
[5]蔣珏璟.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培養策略分析[J].英語廣場,2016,4: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