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英語親子閱讀課題研究
⑴ 如何開展英文繪本閱讀教學
在題材和內容上具有多元化的特點,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且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有助於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
2.在語言結構方面,大多數英語繪本中都具有非常明顯的重復性和累積性的特點.
對英語繪本進行指導與延伸的研究
英語繪本閱讀能否受到孩子們的喜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課堂上的教學指導。因此,本課題將重點著力解決教師課堂教學中對英語繪本材料如何進行指導閱讀的問題,旨在通過對課堂實錄,案例分析,研討反思等形式尋找出適合學生的閱讀策略,使我們的學生受益非淺。
(1)引領學生略讀:通過略讀,讓學生感知繪本故事的大意,不必過分在意句中的不認識的單詞與句子,只要能明白故事的整體,能回答出教師所出的一些問題就行了。這樣,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閱讀更多的書籍,學到更多的知識。
(2)教會學生精讀:所謂精讀就是逐字逐句讀,對於不懂的字、詞、句要想辦法弄懂,達到精研細讀,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牢固掌握基本知識,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增強語言表達能力。
(3)提倡學生選讀:面對眾多的英語繪本材料,學生不可能全部都將它們閱讀過。因此,學生要學會選讀好文章,並且要根據需要,針對性地選擇有用的知識。這樣,才能提高閱讀效率。
⑵ 閱讀課題開題報告
閱讀課題開題報告
閱讀能力的提高有助於學生在往後學習更加清晰閱讀的思路,有利於成績的提高,這也是該類課題研究的必要性。
語文群文閱讀課題開題報告
一、課題的提出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閱讀能力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能力。要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只能通過學生大量的閱讀實踐。理想的閱讀課程體系,應該包括三種閱讀形態:單篇(課文)閱讀、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三者之間,相互無法替代。群文閱讀讓課內大量閱讀有了實施路徑。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達到405萬字,並提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整本的書。”在新課程實施的這幾年,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日益被老師所認識和接受。然而我們也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
1.學生缺少課外閱讀量。為了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取得一個好成績,我們老師已經習慣了教語文就僅僅教語文教材,一學期下來就讓學生學了二三十篇課文,考慮得更多的是如何將這些課文嚼得爛、嚼得透。這樣一來,學生的所得肯定十分有限,也難怪乎語文教學一直被一些專家指責為“少、費、差、慢”。
2.學生課外閱讀落實不到位。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時,我們老師更多的只是布置,而缺乏具體的指導。“孩子們,讀書可以豐富知識,在課外多讀書吧!”為師者僅僅停留於這樣的說教式的宣傳、鼓動,而沒有系統、科學、理性的思考,又沒有嘗試有效、多元、豐富的閱讀推廣辦法,那麼真正能養成自覺閱讀習慣的兒童是不多的。
3.課堂內外閱讀零散,缺乏整合。課堂教學與孩子們課外閱讀經常是兩張皮,沒有做到有效的銜接,學生課內所習得的閱讀方法,未能在課外得到有效的運用。而且課內所閱讀的課文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
實踐證明:閱讀能力是語文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現代人的基本素養,閱讀力就是學習力。但目前的現狀是我們普遍對兒童閱讀能力的內涵不夠清晰,突出表現在閱讀教學中目標不明,閱讀內容遠離兒童生活,閱讀方法不夠系統,兒童閱讀能力普遍不高。
(二) 課題的界定
所謂“群”就是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組文章,在課堂教學時間內,老師給學生呈現多篇文章。閱讀是讀者在與文本對話過程中建構意義的同時也建構自我的一種活動。群文閱讀分廣義和狹義,廣義的群文閱讀是一種閱讀形態,是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閱讀者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從不同平台載體上,在復雜資源中進行信息的自由提取和有效聚合,從而實現閱讀者個體自我或社會意義的建構。本研究所指的群文閱讀,是一種狹義的閱讀。她打破了一篇文章一篇文章、一本書一本書順次閱讀的習慣,突破了這種孤立閱讀的行為;從“一篇”到“一群”,群文閱讀的教學價值絕不止課堂閱讀形式的革新,它的內涵也不限於閱讀文本進入“課堂”後的簡單疊加,它的背後,是教師對語文閱讀教學理念的`更新。在語文教育領域,她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思想,改變了單篇教學的傳統,沖破了單元教學的框架;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她是一種具體的有生命力的教學形態。本研究所提到的群文閱讀是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後教師和學生圍繞議題展開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所以群文閱讀的方向:多個文本、同一個議題、教學。群文閱讀既是對教學內容觀念的突破,也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突破。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提高學生的閱讀量。
低段:課外閱讀40分鍾達到2400字,40分鍾內能完成2篇文章的閱讀。
中高段:課外閱讀40分鍾達到20000萬字,40分鍾內能完成4篇文章的閱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能自主閱讀。
2、探索出落實學生課外閱讀的途徑。
3、提高學生整合閱讀知識的能力。
三、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法
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比較當前一些教學模式,並建構出“群文閱讀”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2.問卷法
通過自編問卷等測量工具,對學校的學生、教師和管理人員等進行調查,了解當前小學閱讀教育教學的現狀和問題,以及學生閱讀力水平。
3.訪談法
對參研班級進行實地聽課、考察,通過與教師、家長的訪談及對學生閱讀學習的訪問,分析並提煉影響學生閱讀力的因素。
4.實驗法
結合學生語文學科教育實際狀況尤其是閱讀教學實際,在學校語文課堂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實驗,考察對學生閱讀力的影響。
5.經驗總結法
參研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整理、搜集優質的課例,注重經驗的總結,將一些有價值的課堂實錄、活動設計、教學案例等備案,開展橫向、縱向的交流,也為後期集結成文集准備素材。
6.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滲透在參研教師研究過程當中,把行動與研究結合起來,引導並組織參研教師從日常的教學中發現問題,開展協作式研究,解決問題,尋找規律,從而由淺入深地開展研究。“教師即研究者”、 教師即反思的實踐者”是本課題研究工作的主要觀念。
7、學習成果展示法。
四、完成課題研究的措施
(一)課堂中的群文閱讀
1、一課一得。
2、一課一文,隨文閱讀。根據教學課文的主題思想選擇同題材的閱讀材料。
3、單元整合,自主閱讀,填寫“群文略讀記錄表”。
單元學習接近尾聲的時候,教師要求學生用自習時間,可以課內,也可以課外,自主閱讀同步閱讀教材上的幾篇課文,並作好批註,填寫“群文閱讀記錄表”。
“群文閱讀記錄表”是為了讓學生的自主閱讀更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同時記錄整理閱讀之後的心得及想法。老師也可以通過“群文閱讀記錄表”了解學生的閱讀狀況,適時給予合理的閱讀建議,更可以通過閱讀記錄的撰寫,訓練孩子的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和能力。學生一開始進行課外閱讀時,老師就鼓勵他們做好閱讀記錄,養成習慣。針對不同的年級,老師可以有不同的要求。比如,今天課堂所呈現的閱讀記錄表就包括“主要內容”、“精彩片段”、“讀後感受”等這樣幾個方面。老師要把握的是,既不讓閱讀記錄成為學生的負擔,又不讓學生覺得是無關緊要的瑣事。
(二)課外的專項活動
(1)營造“晨讀”風景線。
(2)每月每班設立1節語文閱讀賞析課
(3)利用午間校本活動及文體活動等時間,開放學校閱覽室。
(4)各年級根據學生的層次和特點,有機組合,組織“夥伴閱讀俱樂部”,定期開展活動。
(5)通過多種途徑,廣泛宣傳,低年級鼓勵家長每天“親子閱讀”半小時,中高年級鼓勵家長每天“聆聽閱讀”五分鍾。
(6)每位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讀書的收獲與感受。
(7)創編“讀書樂”月報。
(三)開展學校的群體活動
(1)打造“紅領巾”廣播站的“讀書專欄”。
(2)每月開展“讀書樂”系列活動。
(3)評選“書香班”“書香娃”。
(4)舉行“讀書樂”匯報活動。
(5)舉辦讀書報告會。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及人員分工
(一)課題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一年,主要分為以下3個步驟來具體實施:
1、准備階段(2013年5月—2013年10月)
(1)組建課題組,確定實驗教師。
(2)進行實驗前的調查研究工作,完成相關的調查研究報告。
(3)明確本課題研究的意義、目的、內容,制定課題研究方案,培訓實驗教師。
2、實施階段(2013年10月—2014年5月)
以低、中、高年級實驗班的學生為對象,進行研究,及時反思和小結,根據實驗的進展,對課題方案做必要的調整。
3、總結階段(2014年6月—2014年8月)
(1)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2)對實驗班學生(尤其是“學困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能力進行後期的調研測試、分析研究。
(3)整理課題組成員的課例、論文、經驗總結等原始材料,編輯成冊。
(4)邀請專家鑒定,進行課題成果交流。
(二)課題研究成員及分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