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語閱讀 » 如何評價英語閱讀課教學設計

如何評價英語閱讀課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 2023-08-17 03:12:19

1. 英語教學評價:如何開展英語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是實踐課程目標的主陣地,教學設計是實施有效教學的保證。教學設計由分析、設計和評價三部分構成,教學設計的開展一般要經過以下過程。
一、需求分析
任何教學都應該起於需求分析,包括學習者分析、教學資源分析和教學目標分析。學習者分析包括學習者學習動機分析、學習風格分析、多元智能分析和語言基礎分析。動機、學習風格和多元智能分析一般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最好在教學之始開展,以便為整個學期的教學設計提供必要的學習者信息。語言基礎分析一般可以採用測試的方式進行,鑒於教學設計的特殊要求,應該避免目前比較流行的分級測試,採用主觀性任務,以便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各方面的基礎進行診斷。
教學資源分析在教學設計中同樣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資源分物化資源和非物化資源,物化資源包括教材、參考書、課件、掛圖、視頻、音頻等各種服務於課堂教學的物質化資料,非物化資源主要指教師的理論儲備、教學技術和研究能力。
教學目標分析指把《課程標准》中有關聽、說、讀、寫、譯,有關語法、詞彙、情感態度、文化策略知識,有關唱、做、畫等方面的要求具體化為單元教學目標和課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必須採用可以觀察的行為動詞表述,而不是籠統的「理解」、「掌握」。另外,教學目標分析還包括目標層次的分析。根據布盧姆的教育分類學,人的認知表現為知識、理解(領會)、應用(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個層次。就每一單元的教學目標而言,不管是閱讀還是聽說,不管是文化還是策略,都應該體現認知的不同層次。
二、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包含教學策略設計、教學過程設計、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技術設計以及評價測試設計五部分。
1.教學策略設計
教學策略設計指教學設計中教學模式的選擇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如閱讀教學設計中,是採用任務型閱讀教學模式、情景閱讀教學模式、探究式閱讀教學模式、項目閱讀教學模式還是其他,是採用顯性的教學方法、演繹的教學方法還是隱性的、歸納的教學方法等都屬於教學策略設計的范疇。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資源需要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小學與中學不同,中學與大學也不同;分析型學習者與綜合型學習者,體驗型學習者與視覺學習者對教學模式的要求也不同。小學階段可以多採用體驗型的教學方式,而高中和大學比較適合分析型學習方式;小學階段可以多設計游戲活動,而中學階段和大學階段設計游戲就應該特別謹慎。
2.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是一個經常被人們所忽略的問題。其實,一堂課如何導入,如何呈現任務和知識,如何訓練知識和技能,如何應用和評價所學,是教學設計必須考慮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習活動錯置的現象。第一,活動難度錯置,認知要求高的活動反而被安置在認知要求低的活動之前;第二,活動目標錯置。比如,閱讀和聽力之前的詞彙教學其主要目的是服務於後面的閱讀和聽力,為閱讀和聽力等在語言方面做准備,那麼如果是聽力前的教學,詞彙應以語音和語意之間的聯結為主;如果是閱讀前的教學,那麼詞彙就應該是文本和語意的聯結為主。但是,我們卻經常看到很多教師在閱讀前和聽力前講解單詞用法,訓練單詞,有時還設計了詞彙應用活動。
3.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活動設計是課堂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一堂課由若干教學活動組成,設計教學活動時必須注意活動的層次性、系統性、適應性和銜接性。
所謂活動的層次性,第一指課堂教學的活動應該是逐步遞進,逐步升級的趨勢,活動由信息辨認、語音辨認、文化和策略的識別,到信息、知識、策略的理解、應用、分析和綜合,由功能、技能的訓練到功能和策略的運用和評價。所謂活動的系統性指所有活動必須指向同一最終目標,為同一個目標服務。所謂活動的適應性指活動必須適應學生的認知風格和學生的語言基礎,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之內。活動的銜接性是活動系統性的保證。活動的銜接性指前面的活動是後面活動的准備或前序列,後面的活動是前面活動的繼續,建立在前面活動目標之上。
4.教學技術設計
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開始走進英語的課堂教學。演示文稿在給教師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給外語教學帶來不良影響。所以,教學設計中媒體的使用必須考慮到媒體與教學材料,與教學目標,與學生的接受程度之間的關系,而不能盲目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
5.評價設計課堂教學設計中的評價既有形成性評價,又有總結性評價。課堂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多為診斷性評價,一是診斷任務的達成與否,二是診斷學生是否按照預期的方式在開展活動,三是分析造成學習困難和設計難以有效實施的因素。課堂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可以通過觀察、師生對話、問卷等方式。教學設計中形成性評價要求教師必須分析每個活動可能出現的變化,然後根據可能性變化設計各種備用活動,即每個階段教師都必須設計預案。
三、教學設計實施
教學設計是否合理需要通過具體的課堂教學實施進行評價。教學設計不能付諸實施,其評價也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實施是對教學設計科學性的具體檢驗,更是教學設計目標達成的唯一渠道。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收集各種相關數據,以便對教學設計進行評價。
四、教學設計評價
教學設計評價指對教學設計科學性的評價。教學設計評價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收集有關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信息,又要收集關於教學設計本身的信息。信息收集可以採用課堂觀察的方式,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請同事或者相關專家聽課;信息收集還可以採用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最好採用現場調查的方式。比如,可以通過與學生的座談了解學生的看法,可以通過專家與授課教師的座談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課堂結束時的問卷調查收集有關教學設計的各種信息。
五、完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本來就是一個過程性研究,需要一個迭代的研究循環,教學設計也因此不能是通過一次教學實踐就完結的活動。每個學校可以構建一個研究共同體,採用基於設計的研究方法或者是行動研究方法,通過不斷地設計、實踐、完善設計,開發適合自己學校學生特點的教學設計。
(責任編輯 池春燕)
* 本文作者工作單位系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外語系。

2. 英語閱讀課的教學反思

英語閱讀課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英語閱讀課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英語閱讀課的教學反思 篇1

我對自己過去幾年閱讀課教學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想法甚多。甚至對自己過去幾年的課堂閱讀課教學持懷疑態度。我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了嗎?

首先,把閱讀課教學變成完全的閱讀課。英語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最主要重地,缺乏這四種能力培養的課堂教學就不是成功的課堂。「閱讀最終是為寫作服務的」(Reading is for writing),這句話讓我感觸很多。我的閱讀課多數時候只有學生閱讀,沒有學生寫的訓練,有時甚至沒有說的訓練。今後在設計閱讀課時,必須從greeting, lead-in, new words introction, pre-reading, while-reading 到post-reading的各個環節中都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課堂導入為詞彙教學做准備,詞彙教學為閱讀做准備,閱讀教學為寫作做准備。環環相扣才能讓閱讀課達到最終目標—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其次,閱讀課中詞彙教學形式單一。詞彙教學通常都是以教師講學生聽和做筆記的模式。結果就是老師講得很辛苦,學生抄得辛苦,課後花很多時間去記憶卻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另外,詞彙學習延伸太多,給學生帶來巨大災難。特別是對於剛進入高中的初始階段的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讓他們產生畏懼心理,失去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有些學生掌握了這些知識也是付出慘痛代價的,因為花費了太多時間和精力。

第三,閱讀課教學往往更注重學生對課文structure的理解和構建。這種教學設計的結果就是學生在快速閱讀能力和閱讀方法上有相對優勢,卻在細節理解和判斷推理上常犯錯誤。在以後的閱讀教學中,在原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基礎上,應增加學生對細節的理解和訓練。力求讓學生既能完整地理解課文,也能就細節知識進行挖掘和推理。只有達到總體和細節的完全統一,才能達到閱讀的真正效果。

最後,把閱讀課教學跟學生具體實際相結合是課堂教學的最有用最實效的模式,離開了學生實際的一切教學設計和教學踐行都是徒勞的。

英語閱讀課的教學反思 篇2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閱讀課的主要目的。閱讀一篇文章不是單純為解決某個語言或是回答幾個問題而進行的,最終目的是為利用所獲取的信息知識進行交流,這種交流不是被動地掌握語言形式或語言結構,而是有交際願望和交際目的的。

但在實際學習中,很多學生不喜歡閱讀課,通過多年的英語教學,我總結和歸納出學生不喜歡英語閱讀課的幾個因素:

1.詞彙量有限,影響閱讀的效果。對詞彙理解和掌握是影響閱讀的重要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其詞彙量是成正比的,詞彙儲備不足,又會導致學生閱讀障礙重重,喪失閱讀興趣。

2.缺乏有效的閱讀策略與技巧。有的學生不懂得閱讀技巧,他們在閱讀時往往從前讀到後,用相同的速度和方式理解不同文體的文章,而不是根據不同的文體採取不同方式獲得主要信息,這樣往往是事倍而功半,吃虧不討好;也有許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試圖記住所有的內容,習慣於逐字逐句地看,試圖記住每個句子的意思,時間與精力過於集中於一些非考點的細節,而不善於通過整體閱讀去把握文章觀念和理念。

3.課外知識面狹窄,英美文化背景知識單薄。有些同學閱讀文章時,對文章提及的事實或現象缺乏感性認識,導致理解過程晦澀,有時甚至會產生理解錯誤。因此,擁有較廣的課外知識面和一定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識會有助於學生盡快地進入閱讀理解的狀態,迅速地把握文章的整體含義和思路。

4.閱讀動力與興趣不足。閱讀應該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心理過程,而我們的學生由於上述種種因素的影響,對閱讀產生畏懼心理,使閱讀成為消極的應付和被動閱讀。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應該把排除影響學生閱讀效率的障礙因素作為當務之急,課堂教學重視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效率,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指導學生使用正確恰當的閱讀策略,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閱讀理解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結合當前英語課「任務型教學」的模式,初中英語閱讀課我們一般採取下面的的模式:

1、背景知識介紹

這既是讓學生了解相關的背景知識,也是對重點生詞進行學習,掃除學生的閱讀障礙。在這一過程中可利用多媒體,融圖畫、聲音、文字於一體,以聲、光、色的直覺效應強化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和想像,使學生的閱讀從抽象向形象轉化,使閱讀的過程成為游戲和欣賞的過程,從而提高了他們對本課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2、整體感知:尋讀(Scanning)

就課文內容整體設計幾個簡單的問題或做正誤判斷,讓學生用最快速度瀏覽課文並做題。在這一過程中,設計的問題應簡單明了,切合文章的主體,讓學生對文章有大體的了解和感知。

3、覽讀(Skimming)

就課文內容設計多個意義問題,讓學生獲取有關when,where,who,what,why等基本事實以及文章的總體過程脈絡,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課文內容,從而養成輸入信息,處理信息、輸出信息的閱讀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有所篩選,把握難度、深度,突出主題。

4、細讀(Intensive---reading):

在認真分析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對課文段落進行調整使用,讓學生達到對課文細化理解的目的。

5探究學習:

讓學生對整篇課文中的重點詞彙、語言結構等進行挖掘,並整理歸納,相互交流。對於重難點教師應及時的指導和講解,使其達到理解與運用的目的。

6、復述課文:

這是初中英語閱讀的基本要求,即可以根據關鍵詞﹑句的提升,用自己的話把文章的主要情節和內容簡明扼要地表達出來,也可以讓學生結合簡筆畫或掛圖把課文進行簡單的復述。進一步可以讓學生鞏固已獲取的語言信息知識,這對學生的記憶訓練﹑思維訓練都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應始終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只扮演一個導演的角色。只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和質量,真正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

英語閱讀課的教學反思 篇3

今天上了Unit2Reading這一課,我進行了如下的反思:在英語教學和學習中,閱讀一直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閱讀不僅能幫助學生獲取信息、開闊視野、豐富語言文化知識,還能促進聽、說、寫等其他語言能力積極地發展;而且,閱讀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課堂上小組共同閱讀,合作學習,使學生在平等、協作、交流、討論中,都有發言的機會、表現的機會、成功的機會。閱讀活動中,小組內先讀,先練說,每個學生都參與了活動。學生能選擇一個水平適當的角色參與交流和探討,在學習活動中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知識和情感都得到發展。小組競賽更能激發全體學生產生健康、積極向上的心理,更能保持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對提高閱讀和交際能力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當然,我在本節閱讀教學課中,也有許多值得改進之處。如教師的導語不夠清晰明確,導致學生在活動開始會出現片刻地茫然。在個別環節沒有為學生建立完善的思維導圖,沒有為學生的英語思維及時引導。這些也是一個教師的課堂教學基本功,我還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提升,提煉自己的語言,為學生英語思維和語言的發展把好脈搏。

英語閱讀課的教學反思 篇4

在進行課文導入時,也就是學生的「熱身」活動,籃球運動十分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課堂一開始就處於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又如利用小組競賽的形式概括各種球類運動名詞,讓學生思維活躍,競爭激烈,使得課堂氣氛更加熱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活躍了學生的思維,真正發揮了熱身的作用,為順利開展後續的活動做好准備。

在閱讀環節,由於大多數學生對籃球了解較多,所以在「讀前」部分給學生展示了一段介紹籃球的影像資料,生動的講解不僅給予學生相關的背景知識,而且引發了學生對籃球的嚮往和閱讀文章的興趣,於是就自然過渡到了對文章的進一步閱讀。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有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接著在「閱讀」部分,依次採用了「略讀」,「跳讀」到「細節閱讀」三個基本步驟,以達到訓練學生閱讀技能的目的。其中,最值得反思的是「略讀」部分,因為在學生快速閱讀過程中,同時播放了錄音,讓學生邊聽邊讀,目的是為了培養其快速閱讀的能力的同時,增加聽力的訓練。但是這樣做究竟效果如何,什麼樣的情況更適合用這樣的方式都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探索。最後利用關鍵信息,試著讓學生復述了課文,然而由於之前的時間分配上有所欠缺,因此這一環節完成地太過匆忙,沒能給予學生充分的鍛煉機會和展示空間。

通過總結這節閱讀,我體會到閱讀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 閱讀前的熱身活動應盡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認真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情感態度,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真正發揮熱身的功能。

2. 教學中應不僅注重閱讀內容,更應注重閱讀方法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如何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另外對於「以讀促寫」的方式也值得在今後教學中探索與運用。

3. 學生有無限的創造力和活躍的思維,因此教師應當盡可能為其提供鍛煉和展示的機會。這一點上,這節課我做得還不夠好。

在今後的閱讀教學中,我應更好地把握每個環節的時間,以給予學生更多的展示空間。同時還應該不斷反思,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另外,在聽與讀相結合的方法上,做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英語閱讀課的教學反思 篇5

教育改革的開展需要更新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參與型」課堂教學,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英語新課程標准》倡導任務型教學,要求積極構建「在用中學、學以致用」的任務要求,讓互動的英語課堂鮮活起來。其中英語閱讀教學在英語教學中佔有很大比重。因此,在課堂上如何滲透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綜合聽、說、讀、寫訓練,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廣大英語教師努力追求的方向。下面我就結合自己平常的教學,談一下自己的觀點和做法,與大家交流。

一、 必須搞清閱讀的根本目的。

英語是用來交流的工具,無論是口語還是書面語,概莫能外。這就決定了:閱讀行為其根本目的是從閱讀中獲取信息。但閱讀過程應該可以做到:既獲取了信息或學得了知識,又能從中享受到樂趣。「樂於閱讀」即悅讀,也即我們常說的——變「要我讀」為「我要讀」。在課堂上我常說的一句話是:Boys and girls, enjoy your reading, please.否則讀書就太辛苦了。很顯然,我們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have fun and enjoy themselves.

二、必須做好閱讀前的准備工作,即 prepare for reading.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為此,教師往往要花費數倍於一堂課的時間,來准備各種材料。當然,教師也可以發動同學們一起來做這個工作,效果會更好。比如:我在講Famous persons 這一課時,我就和同學們一起搜集了古今中外諸多名人的資料,從 Mozart 到 郎朗,從Shirley Temple 到梅蘭芳,包括各種圖片、卡片,甚至還有音頻、視頻材料。這樣做的好處是:做閱讀訓練時,材料不抽象,不那麼淡薄,更容易激起同學們的閱讀興趣。實際上,前面幾課時的教學已為閱讀課做了很好的鋪墊了。

三、必須實行英語任務型閱讀教學,即語篇教學。

英語閱讀教學切忌再把應試教育下的老一套辦法給搬出來:為了講解所謂的語言點、重點、難點和考點,老師帶著學生把整篇文章分割的支離破碎,掰開了,揉碎了,再喂給孩子們,全然不顧文章的整體性與和諧美。試問:這樣的課堂怎麼能讓學生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怎麼能不讓人昏昏欲睡呢?因此,這就要求我們改進閱讀教學方法。 在閱讀課教學中,我對學生進行任務型閱讀教學,即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通過閱讀回答解決問題。不同層次的閱讀有不同層次的問題。閱讀過程有讀標題---粗讀文章---細讀---研讀幾個環節。

第一步,讓學生讀標題。通過讀標題回答簡單的問題。我會告訴他們,Please read the title ,then tell me what the passage is about .大多數學生只要閱讀了就會回答。通過閱讀標題及回答問題,學生就抓住了文章主題。

第二步,讓學生粗讀文章。採用快速默讀法。通過粗讀讓學生整體感知閱讀文章,理解文章大意。在閱讀之後,讓學生回答預先設置的幾個問題,例如 WhoWhenWhere等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文章,通過閱讀自己分析思考找答案比學生被動聽講效果好得多。

第三步,讓學生細讀文章。在整體感知文章抓大意的基礎上,通過細讀文章,讓學生注意文章中的細節。我會提醒學生,「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 This time you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some details in the passage .」設置一些細節問題,讓學生通過細讀從文章中找答案。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更進一步理解文章。只要仔細閱讀,就能回答閱讀問題。

第四步,研讀。在前面粗讀和細讀的基礎上,學生已經理解文章意思。讓學生推敲文章中的重點內容,抓關鍵詞句。在此基礎上回答設定的閱讀問題。在這個閱讀過程中,學生有可能碰到不理解的關鍵詞句,我會提醒學生,「Read the .」學生通過研讀,自己分析推敲就能回答稍有難度的問題。學生會體驗到「跳一跳,就會摘到蘋果」的成功感,他們就會明白,原來難題並不難,只要努力就會攻克。

四、 語法分析必須服務於閱讀教學這個中心。

當然,重要的語法點需要講,但不可大講特講,它必須是為理解全文服務的。比如我在講「Not only do I feel good about helping other people, but I get to spend time doing what I love to do.」 這一長句時,我就分析了句子成分(這是一個倒裝句)以及not only......but also 在句中的不同用法。這樣學生理解文章時,就不會一頭霧水了,其目的還是讓學生享受閱讀抑或是讀懂的樂趣。

五、做好課內閱讀到課外閱讀的延伸,不失時機地進行人文教育。

學生們完成了課本上的閱讀任務後,教師應提一些較深層次的問題供學生思考,如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is article?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se persons?學生們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得出了以下答案:You are never too young to start doing things. 甚至還有Nobody can succeed easily without hard-working.這樣給我驚喜的句子。一切都水到渠成。另外,我還補充一些相關的或難度相當的材料供大家閱讀,以期開闊視野,提升能力。比如: 讓大家讀完 George Washington 的 Cherry tree 的故事後,讓大家總結一下學到了什麼,絕大部分同學都提到be honest 這一主題。同學們不僅學會了honest 這樣的生詞,還認識到了做人必須要真誠的人生哲理,教師又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在今後的閱讀課教學中,我們需要不斷學習,積極探索,把創新觀念運用於教學中,打破固定的思維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注重學生的閱讀技巧和策略的指導,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

3. 如何進行英語閱讀課的評價

「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摘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因此,對學生的評價要圍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些基本理念展開。形成性評價是教與學的雙向評價,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同時,也能促進教師全面、深入和細致地總結課程、教材和教法等各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從而找出改進教學方法與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
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靈活多樣,不僅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有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評價的內容也是豐富多樣,為了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和發展,筆者嘗試將形成性評價逐步引入閱讀課堂教學中。
NSEFC教材中的任務和項目不同於機械性的語言練習。例如,學習了有關唐山等城市發生地震的材料後,NSEFC的「項目」中就提出地震災區如何重建家園的設想,要求學生收集資料,采訪調查,分析和歸納,表述和交流,擬定出最佳方案。NSEFC教材還設計了一些探究性的閱讀後活動,比如,學習了How Life Begin on the Earth後,學生要弄清生命進化的歷程;了解了Isaac Newton, Albert Einstein 和Stephen Hawkings 關於萬有引力的觀點後,學生要弄清這三位科學家觀點的變化和發展。這類活動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是形成性評價的好形式。筆者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嘗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評價。
(一)基礎知識評價
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性的認識系統化的結果,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基礎知識不僅包括具體事實或現象、字詞、語法、概念、法則、原理等內容,還包括在此基礎上所反映出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對學習者來說,基礎知識的掌握是提高能力、發展智力的必要前提。因此,在進行基礎知識的教學中,應有目的、有計劃地體現能力培養的要求。為達到這一目的,基礎知識的教學要努力體現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
基礎知識的評價,就是從素質教育出發,評價學生的文化科學素質。從學生發展的角度,評價學生認識世界的能力。認識能力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的速度和程度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因此,基礎知識的評價,重在評價學生認識能力。認識能力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在學生認識過程中,不僅對所學材料的感知、識別、記憶、加工和理解,而且對自己的各種認識活動進行積極的監控和調節。
評價學生理解知識的能力也是評價學生基礎知識水平的重要項目。理解能力一般指解釋判斷能力。解釋判斷能力,是把接受到的信息加以必要的排列與組合,找到這些信息中重要的東西,進而據此注釋與判斷。無論什麼課程,人們最關心的是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學習的內容。理解力是對所學內容的內部關系的洞察或徹底把握內部關系的能力。理解是思維活動的過程。它能把事實或現象歸入某一范疇,把特殊的、具體的事例歸入相應的概念,進而解釋事物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能力評價要求把理解的問題抽出來加以檢測,然後將每個學生的理解程度加以分析,即可達到評價的目的。筆者採用的檢測理解能力的方法有:閱讀論述題考試以及客觀檢測中的選擇題、簡答題等。因此搞好閱讀理解能力評價,會促進學生在每項學習活動中都力求甚解,這是理解能力評價的重要功能。
閱讀能力的評價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手段,它不僅給學生提出了閱讀能力培養的方向,同時會糾正學生在閱讀能力形成中的錯誤和不足。近年來,我在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評價方面作了一些嘗試,收到了一些效果。

4. 如何評價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設計

英語教學設計就是英語教師根據正確的教學思想和英語教學原理,按專照一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屬,針對具體的教學對象和教材,對英語教學的整個程序及其總體結構、具體環節及其有關層面,預先作出行之有效的策劃,是英語教師教育思想、思維流程和教學藝術的體現。教學設計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藝術。所謂科學,一是要求正確運用教育思想和英語教學原理,既切合教學的內在聯系及其規律性,又反映英語知識的內在聯系及其規律性,兩者相輔相成;二是要求這種思維流程順暢、清晰,富於條理性。思想正確性和思維邏輯性的有機結合,便是英語教學設計科學性的基本內涵。所謂藝術,就是要求英語教學設計日臻精緻、完美、行之有效和富於創造性,能極大地刺激學生的學習情緒,滿足他們的學習慾望,形成師生之間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作為一名中學英語教師,研究和掌握課堂教學設計,是抓好英語教學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5. 英語閱讀公開課評課稿

英語閱讀公開課評課稿 篇1

這次我聽了xxx老師的一節公開課,結合所聽的課及和其他老師的交流,談一點我的個人看法。不當之處,望予以指正。

一.值得推介的幾點。

1.導入部分新穎自然,易讓學生接受。課堂教學的導入,是教師在新的教學內容或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行為方式。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實際教學的前奏,起著「引子」的作用。組織好一堂課的開端,可以抓住學生,控制課堂,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的作用。本課教師沒有以傳統的教學方法引出今天所講的主題,而是以當前的世界熱點問題展開熱身和討論活動來導入整堂課,從而引出單元的主題----WORKING LAND。

2.教學思路清晰,活動形式多樣。對於高中英語的閱讀課來講閱讀內容的落實是一個比較困難的環節,除了閱讀內容的設計還牽涉到一個過程式控制制的問題。在這方面,鄭老師充分利用了的課後的閱讀後活動,如判斷,回答大意等多種形式。在閱讀開始前,讓學生在一定的時間里完成一項閱讀任務,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一些無效閱讀。

3.教師對教學充滿熱情,積極調動課堂氣氛。課堂氣氛是通過師生間的相互作用和同學間的相互影響而表現出來的一種群體心理狀態。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優化課堂氣氛的重要條件之一。鄭老師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

4.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基礎的語言形式訓練上提升交際品位,為學生創設豐富的語言環境,讓學生產生交際的願望和機會,使交際具有實際內容和實際意義。

二.值得探討之處

1.導入的題目設得過大,在一定程度上使課堂的閱讀時間顯得局促,不妨直接把引入縮小,變成與FARMING相關的問題,諸如ARE YOU FROM A FARMER』S FAMILY?WHAT DO YOU KNOW ABOUT WORKING THE LAND?等等。

2.時間的分配上顯得不夠科學。

英語閱讀公開課評課稿 篇2

聽了黃水美老師的一堂七年級閱讀課,真是勝讀十年書啊。因為我對閱讀課的詞彙如何處理,一直比較糾結,如果詞彙、短語詳細講解,怕課時不夠;如跳過不講,又怕學生閱讀困難,所以總是將單詞進行課前或課後處理。今天黃老師的閱讀課無疑給我們指明了閱讀課詞彙教學的方向。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七年級上SectionB (2b-2c )的一節閱讀課,此篇文章由於篇幅長、詞彙量大(黑體單詞13個,白體3個),閱讀中的大量詞彙給教學帶來了挑戰,因此,如何在培養學生閱讀技能和閱讀習慣的同時進行有效的詞彙教學,提高課堂實效是黃水美老師備課時頗具挑戰的問題。黃水美老師不愧為永嘉的英語名師,教壇名將,她的本節課課堂設計既要兼顧詞彙教學的有效性,又要滲透了閱讀策略。把閱讀課中的詞彙教學結合閱讀內容開展多層次、多角度的活動,把詞彙教學與閱讀教學有效結合起來,把詞彙學習貫穿於閱讀過程的各個環節。今天,她把詞彙在閱讀前和閱讀中進行處理 ,閱讀後又設計了多個環節落實詞彙,從而達到詞彙教學和閱讀教學的最佳效果。那麼具體她是怎麼做的呢?

1、閱讀前她將一些較難單詞和重點詞彙進行處理,比如dragon boat festival./Boat race/zongzi ect/delicious/study/ American/ the United States。這些詞彙如果不在課前處理,將成為學生閱讀課文並理解課文的攔路虎,且不可通過上下文推測其意的詞彙。這些詞彙不處理,會影響閱讀課其他環節的實施。所以閱讀前,黃水美老師採用了課文圖片導出dragon boat festival./Boat race/zongzi delicious/study/ American/ the United States等詞彙,並及時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運用這些詞彙,以便及時檢查教學效果。

2、閱讀中:點撥學習策略,教會學生猜詞的能力

閱讀的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理解文本,獲取文本信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即使是詞彙教學也應該為這個目標服務,才使閱讀教學更有效。可以在生詞自然出現時介紹詞彙的意思,讓學生在不同語境中去感受詞彙,去體驗詞彙比簡單的介紹更為有效,黃老師在設計閱讀任務讓學生去完成時,學生在尋找文本信息時,在具體的情境中,教會學生猜測詞義。

如在完成任務二,It』s like any other night in New York. 在學生尋找what』s the mother doing 的信息時 讓學生在情境中體會young /child/children等詞義。

在設計日任務三使,回答課文的兩個問題時,又讓學生在篇章中猜測miss/ wish/still 等詞義。這樣設計既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又培養了學生的猜詞能力,還巧妙的處理了本課的重點詞彙。真是一箭三雕啊!她緊接著她又以問答形式引導學生運用並鞏固這些詞彙。達到學以致用的英語教學的終極目的。

3、閱讀後:設計不同題型 ,應用鞏固詞彙

1)、挖空目標詞彙,理解填空

在完成詞彙教學和篇章理解後,她對該閱讀材料進行改編,將目標詞彙挖空,讓學生進行理解填空,而且還十分注意學生的興趣培養,在完成這一環節時,她採取接龍閱讀的辦法讓學生進行填空。

2)、然後又讓學生藉助表格內容和關鍵詞,進行小組合作復述課文,既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能力,又時本節閱讀課在學生極度興奮中落下帷幕。收到極好的檢測效果。

總而言之,黃老師是一個個人素養優秀,有較強的課堂駕馭能力的好老師。她的這堂閱讀目標明確,教材處理得當,重難點突出,課堂設計合理,環節齊全,思路清晰,學生參與面廣,真正是一堂實在有效的英語閱讀課。但人無完人。所以這堂課也有值得探討的地方。

值得探討的.問題:

1、問題設計雖然已做到深入淺出,但由於是初三老師,忽略了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問題設計缺乏梯度性,應使不同層次學生都有所得,效果更好。

2、2c的任務應在課內完成,這是與課文緊密相連的內容,既可完成課文內容,不影響教學進度,又可以培養學生組詞成句和尋找文本信息的能力。

3、課文錄音至少讓學生聽一次,七年級學生正是純正語音語調的形成階段,盡量創造學生聽的環境,練習學生聽的能力。

英語閱讀公開課評課稿 篇3

王老師的本堂課可以說是一節非常成功的英語課,她非常自然而流暢的完成了教學任務。這說明她的基本功非常的扎實,而且平時對課堂教學和教學的研究一定是深入的。這節課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時間進行閱讀、分析、思考和討論,注重了教材內容的思想性、知識性和欣賞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終身發展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 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做好前測,巧妙導入

前測是科學設計、有效教學的基礎,用好前測,教師既能了解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又能使學生客觀認識自己的知識儲備情況,這對整體的閱讀教學具有重大意義。王老師能巧妙設題:導入時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寫出你知道的工作名稱以及運用句型I'm going to be a teacher.使學生復習了已有知識,進一步復習鞏固與工作相關的詞彙,也為建構學習新知識做好准備。

2. 精心設計,培養閱讀能力。

在首次閱讀時,老師先設計了兩個簡單的問題:What is she going to be when she groups up? Where is Tiantian going? 然後在難度上有所提升,完成兩個填寫表格的教學任務。與此同時也引導學生關注使用一些連接詞,如first、then、next、finally等。這些詞不是難詞,但學生在平常寫作中不會有意識的去用,而王老師的處理就使文章的框架水到渠成。尤其是retell寫作策略,非常受用,學生可以根據板書的內容很清晰地復述課文,長期堅持,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本節課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過渡自然,密度適中,效率高。講與練時間搭配合理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時間分配與教學目的和要求一致.學生的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和全班活動時間分配合理。總之,這是一堂設計到位、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課。

3. 教師主導 學生主體

縱觀整堂課,學生思維活躍,而且對課堂上的活動都是積極配合的。我想主要是因為王老師的課堂教學始終貫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在老師的指導和感染下,學生處於相對自然地狀態,他們不斷地習得並使用語言,學和用每分每秒都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全班同學積極合作,認真討論,動腦,動口、動手,真正體現了新課程使學生在合作中提升語言思維能力的理念,有效的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任務。

4.教師的專業素質高,基本功扎實

王老師雖然是為年輕老師,但從這節課可以看出她扎實的基本功,這可以從以下幾點可以看出:

一、看語言:全英文授課,教師的課堂語言,准確清楚,精當簡煉,生動形象有啟發性。

二、看板書:雖然課程思路和重點在課件中體現得很充分,但是呂老師大氣的板書准確的表達了本課的知識要點。

三、看操作:教師運用教具,操作多媒體電腦等比較熟練。

四、看教態:王老師課堂上的教態明朗、富有感染力,儀表端莊,舉止從容,師生情感融洽。從課的開始到結束,教師始終是像一個大姐姐一樣,面帶微笑地和學生在交流,而學生也不因為有這么多老師聽課而拘束,與老師配合相當密切。

5. 教學效果好

本節課教學效率高,課堂容量很大,學生思維活躍,從上課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來看,准確率高,犯錯誤的不多見,實現了在知識、能力、思想情操目標的達成。

6. 不足之處及改進建議

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本節課也存在幾點不足之處:

(1)、整體時間安排有些前緊後松。沒有給個體學生留下足夠的機會去展現自我,比如說在復述課文與讀小作文時,每次活動只有一男一女。

(2)、整堂課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尤其是對後進生有所忽視。長期的全英語教學教學使得好學生越來越好,但基礎差的就很難跟上。

(3)、整堂課老師缺乏激情,顯得很平淡。

英語閱讀公開課評課稿 篇4

教師的備課重難點突出,層次性強,知識挖掘的有廣度、有深度、有梯度。下面我想談談這節課的優點:

一、教師素養

該老師教學基本功扎實,能夠正確使用英語進行教學,語言清晰,表達准確。教學態度真誠,師生關系融洽。在教學內容方面,也比較豐富,嘗試以學生為主體,寓學於樂。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讓學生或老師們記憶深刻,久久不忘。

二、教學特色

該老師執教的這一堂課是一堂清晰實在,扎實系統,動靜結合的英語課。教師以新的課程理念為指導,充分考慮初二學生的特點,在本課的教學設計和組織上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創情景,激勵促參與

教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2、依靠多媒體技術,整合教學資源。充分運用電腦及網路資源,開發英語教學資源,拓寬學生學習渠道,改進學生學習方式,提高教學效果。將網路提供的豐富的教學資源,融入到英語教學中。

3、課堂設計新穎,任務性強。《課程標准》中指出,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教者採用的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方法相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堂課是一節不錯的任務型教學的嘗試。

我認為這節課是一節非常成功的閱讀課!

6. 高中英語教資面試中的語篇教學和閱讀課設計有什麼不同

一、類型不同

語篇教學是一種教學方法,此教學法主要表現在對文章的背景知識、篇章知識、字詞句知識和推理等方面的教學。語篇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主題和大意,然後在把握篇章整體結構和意義的基礎上對難點進行講解。

閱讀課設計,屬於教學設計的范疇。要注意閱讀模式的合理運用。面試試講中可以說讓同桌合作復述材料的內容並上台展示,將閱讀與聽說結合起來。

二、教學過程不同

語篇教學屬於試講中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的課型。教學步驟要體現通過閱讀,進一步學習句型、語法、文章結構和相關的話題內容,並在讀的基礎上,開展寫作方面的訓練。

閱讀課設計一般使用問題、圖片、視頻,引入閱讀的話題。可以在閱讀前解決一些生詞,和語法,以便更好進行閱讀的活動。


三、側重點不同

語篇課微觀分析法側重於詞彙、語法等,指的是識別詞義、句法結構以及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本質上又不同於傳統的逐詞逐句分析的閱讀教學法。

宏觀分析包括人物性格、故事情節、中心思想、寫作技巧等,涉及面比較廣,要求學生具備豐富的背景知識。兩種研究方法相互融合於英語泛讀教學中,便是閱讀教學中的「語篇教學法"。



閱讀課設計:高中英語閱讀課文具有題材廣泛、語言知識豐富等特徵,是教學的核心部分,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渠道。所以閱讀課設計的教學目標應該是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學習,來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學會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舉例來說:在學生初次接觸閱讀課文時,應該採用自上而下閱讀模式,不失時機地培養他們的快速閱讀習慣、快速閱讀理解能力。這一階段的教學設計主要如下:

1、引入題材。可採用設疑懸念、直觀導入、故事導入等引入方式。

2、進行快閱。可向學生介紹組讀法、察讀法、瀏讀法、略讀法、跳讀法等快速閱讀方法。

3、檢測理解。可採用問答題、判斷題、選擇題、做筆記、填圖表等檢測形式。

7. 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反思

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反思1

教授王薔指出「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有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四方面構成。」學生以主題意義研究為目的,以語篇為載體,在語言的理解和表達實踐中,融合知識學習和技能發展,通過感知、預測、獲取、分析、概括、比較、評價、創新等思維活動,構建結構化知識,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品質,形成文化理解,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英語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由此可知,語篇教學是激發學生思維、重新構建知識結構、發展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大部分一線老師的閱讀教學都是分解式訓練,其實英語閱讀課中,單詞、句子、段落都只是語篇構成的物質基礎,真正的語篇應該包含態度、價值觀、陳述、事實。真正的閱讀素養,是理解、運用、評價、反思文本的能力以及閱讀活動的參與度,只有跟社會、文化、思維掛鉤的閱讀理解和語言學習才是有血有肉。

河南中招考試英語題型已經進行了調整,語篇的比重增大,語篇多選自原汁原味的外刊,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風俗習慣、歷史地理、科學技術等多方面,題材形式多樣,文本內容豐富,對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如理解分析、歸納概括、邏輯推理及評估等能力進行全面考查。中招考試題型的調整也在倒推初中英語教學必須重視在閱讀課中提升和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合理預習,有效提問,才能讓學生readbetweenthelines。而以問題鏈的形式深入英語閱讀課堂的'教學和學習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佳途徑,是引導閱讀課堂的推手,有效的問題鏈能引導學生對文本由表及裡,自上而下的理解文本。

而本校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我校大部分學生沒有英語閱讀習慣、英語閱讀能力較差,缺少對文本分析、綜合、評價的高級思維能力。

2、閱讀課中基於文本設計的問題較零散,缺少梯度,指向不明確。大部分問題都是基於對文本意思的理解,知識和理解性的問題較多,運用、分析性的問題較少,綜合、評價性的問題就更少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和學生把大量的課堂時間浪費在很多簡單重復的問題上,課堂時間縮水、效率不高,長久以往不但學生的閱讀能力不能得到提升,也會磨滅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讓英語學習變得枯燥無味。

3、中招英語考試改革後,對閱讀的比重和考察增多,而目前的英語閱讀教學滯後於中招考試的需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要改變傳統的閱讀教學思路,把視線放的更高遠,深挖文本,基於不同的語料,培養學生不同的核心素養。

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反思2

反思性教學理論在上世紀90年代從國外傳入中國,並在教育界廣泛受到關注,21世紀初就在外語教學實踐中得到運用。反思性教學理論強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過程要進行反思和分析,從而達到解決問題,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英語閱讀教學也需要運用反思性教學來拓展學生的視野和空間,創造性地利用閱讀教材,不斷對教學過程進行思考和判斷。教師要接受學生的新思維,對自己的教學不斷的反思、修正,深入挖掘教材,促進課堂動態的生成,從而使英語閱讀教學更加富有生命力。

1、在英語閱讀課中反思,促進課堂動態生成

在初中英語閱讀課中不斷進行自主的反思,能夠讓課堂教學更加高效。在教學前,教師應當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並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策略。教師要注意新課導入和課中問題的設定,把教學過程中的困難和重難點提前預設,使課堂教學能夠按部就班、順利地進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需要對教學設計不斷的反思、檢查,在不斷的發現問題、調整、反思中對教學進行調控和應變,把反思貫穿於教學過程的始終,在不斷的反思嘗試中,提高教學質量。比如,教師不斷對教學環境進行反思,可以激發閱讀課堂教學的生命力,促進課堂動態的生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閱讀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利用教材中的圖片,藉助多媒體製作教學課件,以激勵性的語言來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致。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跨文化、跨學科交流,提高語言交際能力。比如在學習HaveyoueverbeentoSin—gapore?這篇介紹新加坡人文與自然的文章時,教師可以自己根據教材內容製作一個介紹新加坡人文自然的短視頻讓學生觀看,加深學生對新加坡的印象,活躍課堂氣氛。然後,教師結合教材鼓勵學生用英語描述一下自己家鄉的名勝,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然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分析課文內容,教師隨後補充,這樣既達到了提高閱讀水平的目標,也使課堂教學更具有生命活力。

2、不斷反思教學模式,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調查結果顯示,有54%的學生對閱讀課毫無興趣,感覺閱讀課單調、枯燥、乏味,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閱讀課堂模式過於固定,精讀課文時間過長,單詞講解單調,沒有互動。受到固定的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講解課文時往往要自上而下按照文字順序層層推進,對文章進行假設、預測、驗證最後獲得結論。所有閱讀文本都是按照讀前、讀中、讀後的順序講解。其次,我國初中閱讀教材一般都附有相應的課件,對講課內容環節都有統一的安排,教學模式大同小異,時間長了學生就會失去興趣。初中英語閱讀課除了精讀教材以外,教師還應該加設課文泛讀訓練。雖然當前英語閱讀課有時間的限制,同時處理精讀與泛讀有一定的困難。但是英語課堂不能只是精讀,每篇文章都精耕細作就會把學生的閱讀興趣扼殺。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沒興趣心不在焉的學習,自然不會有高效率,同時也不利於學生閱讀技巧的培養和掌握。因此調整教學方式,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全面的閱讀技巧非常必要。比如,教師可以對學生實施略讀閱讀技巧訓練,略讀技巧就是要把握住不同文體的特點,根據文體特點去理解文章的主體含義,掌握文章結構,尋找文章主題句,這樣學生就可以很快掌握文章的基本結構和文章主旨,提高閱讀速度。

3、深入挖掘教材內涵,引發學生思維火花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反思,並對教材內涵進行深入挖掘。在閱讀教學中,努力營造一種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有助於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和創造性思維的激發。國外教材內容新穎、豐富、有趣,題材多樣、難度適中,教師可以參考國外的教材形式,對本校教材進行挖掘、整合。比如,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改寫、縮寫、復述,也可以挖出教材的重點詞語進行完形填空,進一步深化教學,把課本上的死知識轉化成具有趣味性的活語言。比如為了督促學生進行有效閱讀,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實效性、趣味性的英語報刊讓學生閱讀。為了開發學生的想像力和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對報刊中的關鍵詞語進行講解,然後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打開學生的思維之門,放飛想像,激發出學生的思維火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啟發和點撥,引導他們掌握閱讀技巧和閱讀方法,讓學生在閱讀中自主的感悟、體會,讓學生養成自主閱讀,自發提問、主動開口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在學習Animals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找出表現動物的句子,讓學生自己根據文章找出疑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文本的認知,拋出一個辯論題「?」讓學生思維的火花燃燒的更加旺盛,這樣既解決了問題,又發散了學生的思維。總之,反思性教學在初中閱讀課中的運用,增強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自我意識。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實踐反思,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計劃。利用反思性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

;

8. 如何評價一堂英語閱讀教學課

(一)評課首先來要從教學目源標上分析 評課時首先要分析教學目標。從教學目標制訂來看,是否全面、具體、適宜。其次,從目標達成來看,要看教學目標是不是明確地體現在每一教學環節中,教學手段是否都緊密地圍繞目標,為實現目標服務。還要看課堂上是否盡快地接觸重點、難點內容,重點內容的教學時間是否得到保證,重點知識和技能是否得到鞏固和強化。 (二)其次,從處理教材分析 評析老師一節課上的好與壞還要看執教者對教材的組織和處理。看教師知識傳授的准確性、科學性,更要注意分析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是否新穎、是否突出了重點、攻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吸引了學生以及和學生是否有互動。

9. 高中英語閱讀欣賞課教學設計【案例】

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讓一切的教育帶有樂趣。

一、案例實施背景

任何語言的習得和學習都離不開大量閱讀的實踐。許多教師也意識到高中閱讀對於學生綜合語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用盡各種辦法來培養學生的閱讀微技能。當然這樣做的目的確實也提高了學生測試性閱讀的能力。如閱讀前講解重點生詞或片語,閱讀中找main idea, 設計不同程度的問題幫助不同層次學生理解閱讀,呈現表格,運用復述,角色扮演,采訪等不同形式來開展閱讀任務。以上雖均衡了話題及功能兩方面,但這些方法仍只停留在字,詞,句及其他細節的表層理解上。要想真正讓學生內化閱讀材料,除了表層的理解外,閱讀也要關注語言文字背後的深層理解和文化內涵。這點我們可以從語文學習上得到啟示。《英語新課程標准》就閱讀的知識性和欣賞性上提出了指導思想: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學習就是要關注說英語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從而加深對世界文化的理解。因此,筆者認為高中英語閱讀課除了訓練測試性閱讀之外,需要大量的欣賞性閱讀材料來補充教學。教師應該沖破詞彙,語法的束縛,在閱讀中突出技能滲透的同時,應將課文閱讀教學提高到欣賞性閱讀的美學高度,真正培養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

二、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為高一NSEFC Book 1 Unit 4的reading task。作為地震內容的閱讀補充材料,它是作家Jack London的筆下之作。以一個目擊者的身份,介紹了舊金山大地震的所見所聞所感。語言地道優美,描述性較強。重點是欣賞閱讀中訓練略讀和查讀兩大閱讀微技能,逐步加深對舊金山地震及細節理解,並對地震中發生的一切形成自己的觀點看法和情感態度,體會人們地震後表現出來的勇敢精神。本課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paraphrase 課文中的幾個句子如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 A list of buildings undestroyed was now only a few addresses.

三、學生分析

教學對象為高一學生,他們的認知能力較初中學生有了一定的發展,有著更強的求知慾。不滿足單一的課本教材學習,具備對於興趣的話題會去網上搜索知識來獲得信息的能力。半個學期的英語教學已經讓他們意識到高中英語閱讀不同於初中的手把手閱讀,更多的是他們自主思考,對疑惑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本次欣賞性閱讀材料是美國文學原著,他們也是第一次碰到,有些句子理解上比較難,注意給學生學法上的指導。另外為了幫助學生逐層進行理解課文,設計的問題一定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認知識水平,注意因材施教。

四、案例實施過程

(一) warming-up引入

1.教師用播放San Francisco的音樂錄音,讓學生帶著問題what is the song about? 去欣賞.

( Now listen to an English song.. After listening, tell me What the song is about)

2.然後問問題:

What country is it in? In what part of the country does it lie?

PPT呈現一張地球板塊分布圖,並讓學生說出舊金山位於哪兩個板塊交界處。(San Francisco lies where the American plate and pacific plate meet. The two jump and an earthquake may be felt)

教師自然引入:This was just what happened in 1906.

由於學生剛學過唐山大地震的相關知識,了解板塊運動會引起地震,圖片即或學生原由有背景知識,為下文的閱讀做好鋪墊。

(二)pre-reading:預測全文。

瀏覽題目 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呈現兩個問題幫助學生預測大意。

Q1: What does an eyewitness mean? Q2: If you were an eyewitness, what would you see and hear ring the earthquake?

播放一短視頻讓學生用幾個句子來描述所見所聞。

學生一般都這樣描述: The world was at an end! The bridges cracked and broke; the people were killed; buildings were destroyedThe houses were shaking and then the buildings collapsed and were destroyed; Everything was in ruins..

(三)Skimming

Q: What did the author see and hear? 劃出作者的所見所聞句子。

Skimming是訓練學生迅速獲取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的一種閱讀能力。本文的中心就是地震後的所見所聞,引導學生可跳過某些細節,圍繞問題,加快閱讀速度。在閱讀時,有意識地引導讀讀段落的段首或段尾。該環節目的就是讓學生熟悉如何進行略讀。

(四)Scanning

Q1: Can you find an adj to describe how the author felt about the earthquake? Why?

Q2: Can you find an adj to describe how the people felt about the earthquake? Why?

Scanning稱掃讀或尋讀。目的是找出某些特定信息或回答閱讀理解題所需要的事實及依據。在對通篇文章疏而不漏的快速掃描中,迅速定位信息點,而和內容無關或關系不大的部分則可一帶而過。該閱讀材料文學性強,所描述的細節也很多,學生很難以找出一主線去分析地震景象。以上的兩個問題解決了這一教學難點。這兩個問題十分有效地讓學生去思考人們在震中和震後的感受。通過第一個班的教學,筆者發現可以先將Q2提前解決。因為學生很快就能說出人們的感受。They are kind, sad教師順勢抓住學生的思維,馬上問Why?

Can you find some sentences to support your opinion? 進一步提升問題的本質,啟發學生的思維,學生很快也能找到支撐的信息:They helped one another climb the high hills around the city. Never in all San Francisco’s history were her people so kind as on that terrible night. 第二個班級教學中說到人們為什麼很悲傷難過,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有人說他們失去了家人,親人,朋友;有人說他們失去了房子,無家可歸;由於課文中的一句話還能證明他們可能會由於失去財產和至愛而悲傷。我也趁機問學生:What can you conclude from the sentence?

whole families put everything they owned and could save into wagon 引導學生這樣思考they may lose possessions and beloved ones so they are very sad.然後問學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earthquake?你能在文中找出幾個形容詞來描述么?其實這也就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在這整個過程中,教師起到的作用是組織,參與和引導,重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能動作用。

(五)Careful Appreciation

1.Discovering structure

讓學生觀察以下句子結構,引導學生發現重復和排比的修辭現象。

1) San Francisco is gone.

2) Its businesses are gone.

3) The factories, hotels and palaces are gone too.

1) A list of buildings undestroyed was now only a few addresses.

2) 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

3) A list of all those killed will never be made.

讓學生文中找出並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能體會其中的情感並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進一步思考:What did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 by using these sentences?

2.Paraphrase some important sentences: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10. 英語閱讀課公開課點評優缺點

英語聽課評語優缺點
1、整堂課的教學設計符合高中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內容的需要,教學各環節過渡自然,從開頭Free talk 導入課文,通過圖片啟發提問到Quiz測試,再到詞彙Paraphrase和 Reading閱讀、Dialogue對話、Discussion討論,完全符合學生認知水平。
2、設計有層次、有深度,特別是反饋形式多樣,可見該教師花費了不少心思,如小測試、詞彙解釋、提問、填空、對話、預測等設計有坡度,並且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教學目標。
3、教學方法處處體現以學生為本,如注重對學生的語言只是檢測(詞彙學習時注重部分學生的單詞拼寫能力),討論時分為xx組、xx組等,充分尊重學生意願和個性差異。

熱點內容
烈日下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5-02 22:16:21 瀏覽:418
深藍色的英語怎麼說及英文單詞 發布:2025-05-02 22:14:41 瀏覽:707
涼鞋的單詞英語怎麼寫 發布:2025-05-02 22:03:42 瀏覽:756
以四季為主題的作文用英語怎麼寫 發布:2025-05-02 21:58:40 瀏覽:372
時尚英語的翻譯怎麼說 發布:2025-05-02 21:49:20 瀏覽:834
微信怎麼把漢字翻譯成英語 發布:2025-05-02 21:19:45 瀏覽:962
看到別人的努力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5-02 21:15:21 瀏覽:537
加粗單詞用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5-02 21:14:35 瀏覽:412
英語作文你長得怎麼樣 發布:2025-05-02 21:02:26 瀏覽:758
英語拼寫單詞怎麼讀 發布:2025-05-02 21:01:34 瀏覽: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