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识培养在初中英语阅读答案
『壹』 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1. 教师需要有“文化意识”培养的理念;
目前,部分教师难以理清文化教内学和语言教学的关系容,不能很好地开展文化意识教学,甚至根本不重视。因此必须改善这一点。
2.学生没有正规的系统的渠道来理解西方文化;
学生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教材、杂志、网络和电视等间接途径,很少有学生亲自到西方国家或是和西方人交往而直接感受西方文化,从而使得学生的西方文化知识大多是间接经验,被动的信息接受方式,使得学生文化知识获取的主动性降低,导致文化知识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过于零散。因此要使学生更多地接触西方文化。
关于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1 教师需强化文化意识培养的观念
教师就应当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挖掘隐含在英语语言结构之中的文化内涵,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养成。
2.学生是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文化意识养成的积极性。语言的应用和跨文化交流是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目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文化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提升学生文化意识养成的兴趣.
『贰』 高中英语如何快速提分
如何学高中英语?高中英语怎么从70到130?
高中英语和初中英语是不一样的,初中英语关键就是靠记忆他的词汇量还不是很大,但是高中就不一样了,高中加深了词汇量的插入,学高中英语还有很多的方法,我们该怎样提高英语的分数?
一对一学习英语
按照我的经验来讲,阅读量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踏实词多要查字典,特别的事有信心学好英语的话,你一定要熟背知识.学高中英语还是很简单的.
『叁』 探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本文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意义出发,就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相关策略进行简要探讨。
1、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意义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是“特定中成员所拥有的信仰、思想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社会习惯等的总和”。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中学英语新课标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靠单纯灌输语法知识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就能有效开展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相关策略2.1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词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词汇的正确读音和本义,还应着重接受所教词汇的文化意义,让学生充分掌握英语词汇与词汇的不对应文化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红色”在我们汉语文化中象征“欢乐、吉祥、喜庆、热烈”,是一个褒义词,然而在英语文化中“red”却与“危险、暴力、流血”相联系。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并进行归纳、、对比,找出这些英语词汇与汉语含义有别的特殊文化意义,在课堂上给予充分讲解。同时,在学到蕴含着成语,谚语及其典故的英语词汇时,应不失时机地将其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跨文化学识,同时教会学生运用这些词句的场合,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
2.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初中学生了解外语国家的、、、宗教、风土人情渠道,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介绍阅读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对那些学生较为困惑不易理解的语言材料之外的文化因素有所涉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该国的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加深对英语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有效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初中英语教师在讲授某篇新课时,首先可以对该课文的相关背景进行详细介绍,由此导入新课,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新课,将生动活泼的影响材料呈现给学生。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让师生都参与到阅读中来,互相提问和解答,在问答中,教师应对中有差异的地方增强敏感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阅读教学中,加强对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介绍。例如,许多英文文章语篇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细节,先开门见山亩明论点,然后逐步进行论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环环相扣,而许多中文的段落思维模式一般没有这么开门见山的。教师分析中英文的语篇模式差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课后教师还可以印发几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3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口语是学生进行文化交流的基础。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并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身的思想意识,在使用英语进行口语对话时,应教会学生考虑到自身扮演的角色。综合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所在语境,从对话者的反应判断出是否使用了恰当的语言。并努力使受话人明白并接受自身表达的意思,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在让学生说之前要告知其对话发生的相关背景。以及英美文化背景下的相关语用策略,让他们了解该说什么,该怎么说。例如,西方人将年龄、身高、体重和收入等个人问题视为隐私,教师告知学生这是应当避而不谈的话题。教师可以将谈话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其中I代表income,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就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问对方收入、体重、年龄、宗教信仰、婚姻状况,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初中英语教师可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即兴表演对话。构建真实的口语交流氛围,创设各种语言场景,把抽象的文化与语言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中体验、感悟跨文化交流的魅力,使学生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并进行口语交流,在真实的英语语境中进行对话,还可以在课外开设英语角活动,举办英语比赛等活动,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口语。使学生在频繁地口语锻炼中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总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初中英语教师可从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三个方面,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真正熟练、准确地掌握英语口头或书面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王力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出版社,2000.
[3]陈申,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4]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肆』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高文化意识
试谈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引言
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1983)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其中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 (即引起偏误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它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例如“爱人”这个词如果不懂它的特定含义,在与英美人进行交际的时候就可能被误解为英语里的“lover”即情人的意思。可见,词语的褒贬不同会给理解和交际带来很大的偏差,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词语用法时,要向学生说明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词的字母意义,而且要知道它的褒、贬意义,避免在使用上犯错误,这就是结合词语丰富文化内涵。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具体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与词语有关的文化;与篇章有关的文化;与交际环境有关的文化;与非语言交际有关的文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英语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然而,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现状分析
1.教师需要有“文化意识”培养的理念;
目前,部分教师难以理清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关系,不能很好地开展文化意识教学,甚至根本不重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把英语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当作教学的全部内容,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导致学生收集、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英语水平难以获得显著地提高。尤其是以中考为中心的功利教学下,大部分教师都将精力用于指导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上,即使在课堂中开展了文化意识教学,其目的也只是为了让学生在中考中多拿几分而已。
传统的语言学理论,如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龙费尔德结构注意语言学理论等,都忽视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教学,将文化和语言割裂开来,认为语言形式和语言教学技能是语言教学的中心。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导致教师忽视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培养教学水平。虽然初中英语教材日益重视文化因素的加入,部分课文介绍了了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内容,但是,部分老师没能够有效的利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文化意识培养作用,例如,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赶进度,往往将教材中task部分省去。
2.学生没有正规的系统的渠道来理解西方文化;
学生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教材、杂志、网络和电视等间接途径,很少有学生亲自到西方国家或是和西方人交往而直接感受西方文化,从而使得学生的西方文化知识大多是间接经验,被动的信息接受方式,使得学生文化知识获取的主动性降低,导致文化知识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过于零散。与此同时,来自间接经验的文化知识,使得学生难以充分理解西方社会的一些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过于重视语音、词汇、语法等内容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中蕴含的社会文化规则和文化内涵,导致难以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这是由于词语概念意义容易掌握,而词语的文化内涵与外延较难掌握,从而导致学生常常不能恰当、准确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语言交流的意图,难以运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1。教师需强化文化意识培养的观念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文化意识培养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效果。因此,为了实现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就应当加强教师文化意识培养能力。首先,认清英语教学和文化意识培养的关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当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引导学会自觉地运用文化对比与语言对比掌握中西方文化间的异同。其次,提高引导学生分析、把握文化差异问题与文化冲突问题,将文化意识的培养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为了更好地将文化意识培养渗透到英语的语音、词汇与句子等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就应当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挖掘隐含在英语语言结构之中的文化内涵,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养成。 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实际语言水平,将文化意识教学内容进行有序排列。充分挖掘英语教材中承载的文化意识培养内容极,注意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将教材中蕴涵、注释的文化信息整合起来。例如,在初二教材中涉及到“Food and Drink”, “Buying and Selling”等与文化相关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当有意的将相关的文化知识引入到课堂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地把握文化意识培养的量与度。
2. 激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语文化内涵。
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了解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间的区别是学生误用、错用英语的重要原因。中英文化差异大量存在于在人们的交流与交谈中,如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身势语言等。为此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文化比较,帮助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比如在教学新标准英语七年级第一册有关“Birthday“这一单元时,我借这个话题告诉学生: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表达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习惯“谦虚”地说“没什么”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率,常常会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特别是英国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英国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会当面打开礼物加于称赞,所以在教学present(礼物)这一单词时,我会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的现象,并通过在课堂上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用所学英语开展交际活动,进行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交际片段对比让学生在生动真实的语境中将这个特殊的方式牢记心间。如:“今天是你的生日,你的衣服真漂亮!”“哪里哪里。”“这是为你准备的生日礼物,请收下。”“不用这么客气。”“Today is your birthday. You are so beautiful.” “Thank you!” “Here is your present!” “Oh, what’s this? ” “Oh. It’s a pen. Thank you!”
3.设计英语活动,体验文化差异。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 例如在教学 《What’s your favorite festival?》一课中,我结合他们已有了近三年英语知识的积累,在教学中国四个节日的时候,我设计了“以旧带新”的环节,用“Happy New Year”与“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两首歌曲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再通过多媒体出示一系列以往所接触过的中西方节日的图片,如Spring Festival, Christmas, Halloween, Thanksgiving Day, Flag Day and so on.并请个别学生对这些节日进行简单的一句话介绍,如此很自然地将旧知识渗透进新知识的教学中。然后我又采取中西对比的方式进行板书,学生在板书的提示下对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节日进行更进一步的比较。如
Spring Festival Christmas
Lantern Festival Halloween
Dragon Boat Festival Thanksgiving Day
Mid-Autumn Festival
最后我设计了Say you say me的环节,由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用What’s your favorite festival?来猜测好友最爱的节日,好友可用与图片相关的短句或者通过相应动作表情来提示,但不许出现该节日的英语说法,进行交流。这是一个拓展性的活动,其目的是在真实情景中灵活运用新知识进行口语交流,使学生能主动表达自己,学会正确地谈论中西方文化,让英语课堂真正生活化。
学生是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文化意识养成的积极性。语言的应用和跨文化交流是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目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文化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提升学生文化意识养成的兴趣。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水平是文化意识培养的基础,教师围绕着培养学生文化意识这个中心,指导学生牢牢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通过语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掌握语言知识中蕴含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等文化知识,加强英语运用和跨文化交际的引导,激发学生运用英语的渴望。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意识的养成是学生进一步提高英语学习水平的关键。在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积极地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将文化意识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彭琴仙. 2008.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小学教学设计, (10)4--6
2. 教育部.2001.日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潘洞庭.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J].外语学刊.2007(6)
4. 王美渝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伍』 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
外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专家胡文仲教授曾说过,语言和文化有密切关系,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英语教学一定要贯穿文化教学,我们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就需要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知识教学和文化理解教学,文化知识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目的语文化知识,而文化教学既帮助学生理解目的语文化知识又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所处时代的发展是不同的,这就构成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所以,我们英语教师要根据所教的内容,认真备好课,挖掘内在的文化因素,因势利导,努力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为此我尝试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涵,通过日常教学活动渗透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内容丰富,不少课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我们结合课文,介绍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教、制度、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国家.我们的学生即将面向世界,与各国人民交往,必须了解西方文化中重大的节日圣诞节,复活节和感恩节等等.我们的教材里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我们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制作了有关课件.其提供了圣诞节的历史,有关圣诞的英语故事、歌曲,整体内容丰富有趣,学生通过感官与心灵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体验外国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内涵.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和可爱的圣诞老人现场互动并且进行对话;学生可以通过阅读ChristmasEve等英语故事,可以欣赏Silentnight等优美的歌曲来感受圣诞的气氛.课后,让学生制作一张ChristmasCard并送给自己的好朋友.浓郁的外国节日文化气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英语学习的兴趣.谈及赠送礼物时,就将接受礼物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西方人性情外露,表达感情直接,不当面拆封欣赏礼物是非常不礼貌的.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在呈现圣诞文化同时,还让学生与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比较,使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氛,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应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初中起始阶段的教学中,我们严格按照《新课标》二级要求,让学生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知道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如:英国的大本钟等.
通常第一堂英语课会进行介绍与问候,由于中外两种文化对礼貌称呼的习惯存在着差异,我们向学生进行简单的阐述.中国人见面对年龄、婚姻、收入等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的人却对此比较反感,因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有鉴于此,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我们适时向学生传授英美人谈话的禁忌.生活在两种不同环境里的人,所持有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都不一样.不熟悉这些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容易出现语用失误.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反之,在英语国家对年长者直呼其名并非冒犯,而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恐怕就会有不尊老之嫌.按英语习惯,亲属之间是直接用名字相称的.而讲英语的人这类称呼则比较简单:一般在姓氏之前加Mr.,Mrs.,Miss即可.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而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doyoudo?Nicetomeetyou.Howareyoudoing?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这种寒暄在在我们上海已渐成习惯,原因之一是受到外域文化影响之故.
我们中国和英语国家的人民都十分讲礼貌,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或者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由于中西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所以在交际过程中就常常出现一些失误,影响交际效果.如中国人听到别人赞扬时,往往用否定口气回答,而英美人士却乐于接受.对别人的赞美,中国人习惯说最普通的回答是:哪里,哪里而在英语国家却应该说Thankyou.如,B:Yourshirtlooksnice.A:Thankyou.英美人士的思维就与我们不一样.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识并接受外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语言学家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设置不同的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将文化因素放到有意义的交际场合中使用,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听说训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我们通常通过角色表演(roleplay)和快速应答(quickresponses)设置文化语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初次见面的外国游客和中国导游,进行情景对话.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进行跨文化交流,引导学生遵循英语交际的基本礼仪,要求学生在听说过程中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和避免谈话禁忌,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不同的交际氛围和文化氛围.
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其自觉又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介绍各国的特色菜外,还给他们介绍不同国家的一些饮食习惯,比如美国人喜欢在饭后吃点甜点,在美国等西方的餐馆里,点菜的顺序一般是这样的:饮料(drinks),汤(soup),色拉(salad),主菜(maindish;maincourse;enter),甜点(dessert)等.同时,我们共同回顾所学过的课程请学生进行口语操练,同时希望他们keepagooddiet.这样,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些关于健康饮食方面的知识,此时我们适时地给学生讲解一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目前,一些快餐在我国比较盛行,让学生比较一下中西方饮食,以选择健康合理的饮食.另外,我们还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西方餐具,使他们不至于在现实生活中闹出笑话.
在课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传播文化.
我们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这样一片广阔的天地来共同开发学习资源.英语杂志、电影、小说、广播和互联网等都是学生接触、理解英语文化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外国友人交笔友,在交流过程中逐步认识、了解异国文化,从而加强文化意识.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英语活动,如英语角、英语讨论等活动,能活跃英语学习气氛,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努力:
1.课堂内外穿插英语歌曲,英语短诗和故事教学.例如:我们在讲到教材九年级中的TheNewOceanWaves乐队时,又讲述了摇滚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爵士音乐诞生的社会环境等,这样寓教于乐,提高学生们学习跨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我校利用每天晚自修时间让学生收看程度相当的英语动画片或教学节目.这类节目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理解,而且也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时候老师有意识的给他们几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查资料,自己去找答案.
3.在校园里的宣传栏和板报开辟了英语学习园地,介绍一些习惯用语,名言名句,利用这些展板定期进行英语文化宣传.此外,我们重视教室英语氛围的创建,我们通过教室布置,体现文化理念.比如:本学期开学,我们预备班级通过走出家门,了解世界这一主题来布置,学生们搜集世界各地的丰富多彩的材料,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初步了解了世界各地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概况,以及英语国家的一些地理历史状况、风土人情和潜在的文化理念.
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我们要了解西方文化,吸收其先进思想,但不能因此放弃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爱国,爱家乡意识.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三、通过广泛阅读,感受文化气息,渗透文化.
语言学专家说过,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语言因素很重要,只有借助文化知识的帮助,才能读懂字里行间,因为词的意思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如果学生不了解英语文化、历史、价值、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宗教和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理解篇章的真正含义.
我们一向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并促使他们在阅读时注意留心和积累有关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因为学生在阅读理解时,能吸纳一些相关的语言背景文化知识,扩大英语知识面,掌握词语运用的内涵和外延,了解西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之处.
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正确的信息,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由于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欠缺,使其对英文的某些内容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出现误解篇章是文化现象的一个方面.在词汇的文化内涵方面,我们就拿一些颜色词为例,如:green-back(美钞),green-house(温室),green-eyed(眼红的),blackletter(倒霉的),blacktea(红茶),redmeat(牛/羊肉),redgold(纯金),blue-blood(贵族出身),blue-jackets(水兵/水平),white-livered(胆小的),white-headed(淡黄色头发的),yellow-belly(可耻的胆小鬼)等等.此外,还有很多的俚语,谚语等等,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Morehaste,lessspeed.欲速则不达.以上内容都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气息.因此,我们建议学生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减少误解,更好地欣赏英语文章,就必须平时处处留心,用心积累,努力加强自身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四、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教会学生得体地运用语言,最终达到能够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目的.所以,我们英语教师自身要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把文化知识的传授融人到教学中去,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总之,我们只有把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陆』 孩子要不要从小学习英语
你的孩子英语学的怎么样?初一英语家教补习帮助你
你家的孩子们英语学得怎么样呢?你对于他们学习英语的方法了解吗?他们的学习成绩你了解吗?有的孩子学习就是不好,可能是学习的方式用错了,现在由初一英语家教补习老师来为你介绍.
在小学毕业之后有一段长长的假期,这期间家长是需要让孩子了解并且认识初中所需要学的东西的,所以学习英语的误区不单单是孩子们要改正,家长们也是需要改正的.
认真听课
课堂不只满足了视觉请求,激起兴味,而且能培育其察看才能,拓宽学习渠道,培育协作肉体.老师的参与,给学习中的孩子们提供了充沛的活动和交流的时机.孩子间的互助和竞争也会鼓励进取心.不只进步积极性,也能感遭到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团队肉体.
初一英语家教补习老师想要介绍的就完毕了,请大家一定要认真的看,有这些误区的家长和孩子请一定要改正,在寻求新的学习方式.
『柒』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文化意识
试谈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引言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1983)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其中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 (即引起偏误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它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例如“爱人”这个词如果不懂它的特定含义,在与英美人进行交际的时候就可能被误解为英语里的“lover”即情人的意思。可见,词语的褒贬不同会给理解和交际带来很大的偏差,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词语用法时,要向学生说明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词的字母意义,而且要知道它的褒、贬意义,避免在使用上犯错误,这就是结合词语丰富文化内涵。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具体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与词语有关的文化;与篇章有关的文化;与交际环境有关的文化;与非语言交际有关的文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英语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然而,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现状分析1.教师需要有“文化意识”培养的理念;目前,部分教师难以理清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关系,不能很好地开展文化意识教学,甚至根本不重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把英语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当作教学的全部内容,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导致学生收集、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英语水平难以获得显著地提高。尤其是以中考为中心的功利教学下,大部分教师都将精力用于指导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上,即使在课堂中开展了文化意识教学,其目的也只是为了让学生在中考中多拿几分而已。传统的语言学理论,如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龙费尔德结构注意语言学理论等,都忽视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教学,将文化和语言割裂开来,认为语言形式和语言教学技能是语言教学的中心。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导致教师忽视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培养教学水平。虽然初中英语教材日益重视文化因素的加入,部分课文介绍了了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内容,但是,部分老师没能够有效的利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文化意识培养作用,例如,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赶进度,往往将教材中task部分省去。2.学生没有正规的系统的渠道来理解西方文化; 学生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教材、杂志、网络和电视等间接途径,很少有学生亲自到西方国家或是和西方人交往而直接感受西方文化,从而使得学生的西方文化知识大多是间接经验,被动的信息接受方式,使得学生文化知识获取的主动性降低,导致文化知识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过于零散。与此同时,来自间接经验的文化知识,使得学生难以充分理解西方社会的一些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过于重视语音、词汇、语法等内容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中蕴含的社会文化规则和文化内涵,导致难以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这是由于词语概念意义容易掌握,而词语的文化内涵与外延较难掌握,从而导致学生常常不能恰当、准确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语言交流的意图,难以运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1。教师需强化文化意识培养的观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文化意识培养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效果。因此,为了实现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就应当加强教师文化意识培养能力。首先,认清英语教学和文化意识培养的关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当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引导学会自觉地运用文化对比与语言对比掌握中西方文化间的异同。其次,提高引导学生分析、把握文化差异问题与文化冲突问题,将文化意识的培养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为了更好地将文化意识培养渗透到英语的语音、词汇与句子等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就应当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挖掘隐含在英语语言结构之中的文化内涵,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养成。 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实际语言水平,将文化意识教学内容进行有序排列。充分挖掘英语教材中承载的文化意识培养内容极,注意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将教材中蕴涵、注释的文化信息整合起来。例如,在初二教材中涉及到“Food and Drink”, “Buying and Selling”等与文化相关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当有意的将相关的文化知识引入到课堂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地把握文化意识培养的量与度。2. 激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语文化内涵。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了解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间的区别是学生误用、错用英语的重要原因。中英文化差异大量存在于在人们的交流与交谈中,如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
『捌』 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外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专家胡文仲教授曾说过,语言和文化有密切关系,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英语教学一定要贯穿文化教学,我们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就需要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知识教学和文化理解教学,文化知识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目的语文化知识,而文化教学既帮助学生理解目的语文化知识又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所处时代的发展是不同的,这就构成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所以,我们英语教师要根据所教的内容,认真备好课,挖掘内在的文化因素,因势利导,努力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为此我尝试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涵,通过日常教学活动渗透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内容丰富,不少课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我们结合课文,介绍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教、制度、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国家。我们的学生即将面向世界,与各国人民交往,必须了解西方文化中重大的节日圣诞节,复活节和感恩节等等。我们的教材里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我们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制作了有关课件。其提供了圣诞节的历史,有关圣诞的英语故事、歌曲,整体内容丰富有趣,学生通过感官与心灵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体验外国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内涵。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和可爱的圣诞老人现场互动并且进行对话;学生可以通过阅读ChristmasEve等英语故事,可以欣赏Silentnight等优美的歌曲来感受圣诞的气氛。课后,让学生制作一张ChristmasCard并送给自己的好朋友。浓郁的外国节日文化气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英语学习的兴趣。谈及赠送礼物时,就将接受礼物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西方人性情外露,表达感情直接,不当面拆封欣赏礼物是非常不礼貌的。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在呈现圣诞文化同时,还让学生与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比较,使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氛,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应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初中起始阶段的教学中,我们严格按照《新课标》二级要求,让学生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知道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如:英国的大本钟等。
通常第一堂英语课会进行介绍与问候,由于中外两种文化对礼貌称呼的习惯存在着差异,我们向学生进行简单的阐述。中国人见面对年龄、婚姻、收入等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的人却对此比较反感,因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有鉴于此,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我们适时向学生传授英美人谈话的禁忌。生活在两种不同环境里的人,所持有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都不一样。不熟悉这些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容易出现语用失误。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反之,在英语国家对年长者直呼其名并非冒犯,而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恐怕就会有不尊老之嫌。按英语习惯,亲属之间是直接用名字相称的。而讲英语的人这类称呼则比较简单:一般在姓氏之前加Mr.,Mrs.,Miss即可。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而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doyoudo?Nicetomeetyou.Howareyoudoing?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这种寒暄在在我们上海已渐成习惯,原因之一是受到外域文化影响之故。
我们中国和英语国家的人民都十分讲礼貌,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或者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由于中西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所以在交际过程中就常常出现一些失误,影响交际效果。如中国人听到别人赞扬时,往往用否定口气回答,而英美人士却乐于接受。对别人的赞美,中国人习惯说最普通的回答是:哪里,哪里而在英语国家却应该说Thankyou.如,B:Yourshirtlooksnice.A:Thankyou.英美人士的思维就与我们不一样。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识并接受外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语言学家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设置不同的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将文化因素放到有意义的交际场合中使用,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听说训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我们通常通过角色表演(roleplay)和快速应答(quickresponses)设置文化语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初次见面的外国游客和中国导游,进行情景对话。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进行跨文化交流,引导学生遵循英语交际的基本礼仪,要求学生在听说过程中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和避免谈话禁忌,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不同的交际氛围和文化氛围。
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其自觉又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介绍各国的特色菜外,还给他们介绍不同国家的一些饮食习惯,比如美国人喜欢在饭后吃点甜点,在美国等西方的餐馆里,点菜的顺序一般是这样的:饮料(drinks),汤(soup),色拉(salad),主菜(maindish;maincourse;enter),甜点(dessert)等。同时,我们共同回顾所学过的课程请学生进行口语操练,同时希望他们keepagooddiet。这样,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些关于健康饮食方面的知识,此时我们适时地给学生讲解一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目前,一些快餐在我国比较盛行,让学生比较一下中西方饮食,以选择健康合理的饮食。另外,我们还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西方餐具,使他们不至于在现实生活中闹出笑话。
在课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传播文化。
我们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这样一片广阔的天地来共同开发学习资源。英语杂志、电影、小说、广播和互联网等都是学生接触、理解英语文化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外国友人交笔友,在交流过程中逐步认识、了解异国文化,从而加强文化意识。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英语活动,如英语角、英语讨论等活动,能活跃英语学习气氛,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努力:
1.课堂内外穿插英语歌曲,英语短诗和故事教学。例如:我们在讲到教材九年级中的TheNewOceanWaves乐队时,又讲述了摇滚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爵士音乐诞生的社会环境等,这样寓教于乐,提高学生们学习跨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我校利用每天晚自修时间让学生收看程度相当的英语动画片或教学节目。这类节目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理解,而且也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时候老师有意识的给他们几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查资料,自己去找答案。
3.在校园里的宣传栏和板报开辟了英语学习园地,介绍一些习惯用语,名言名句,利用这些展板定期进行英语文化宣传。此外,我们重视教室英语氛围的创建,我们通过教室布置,体现文化理念。比如:本学期开学,我们预备班级通过走出家门,了解世界这一主题来布置,学生们搜集世界各地的丰富多彩的材料,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初步了解了世界各地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概况,以及英语国家的一些地理历史状况、风土人情和潜在的文化理念。
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我们要了解西方文化,吸收其先进思想,但不能因此放弃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爱国,爱家乡意识。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三、通过广泛阅读,感受文化气息,渗透文化。
语言学专家说过,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语言因素很重要,只有借助文化知识的帮助,才能读懂字里行间,因为词的意思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如果学生不了解英语文化、历史、价值、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宗教和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理解篇章的真正含义。
我们一向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并促使他们在阅读时注意留心和积累有关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因为学生在阅读理解时,能吸纳一些相关的语言背景文化知识,扩大英语知识面,掌握词语运用的内涵和外延,了解西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之处。
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正确的信息,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由于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欠缺,使其对英文的某些内容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出现误解篇章是文化现象的一个方面。在词汇的文化内涵方面,我们就拿一些颜色词为例,如:green-back(美钞),green-house(温室),green-eyed(眼红的),blackletter(倒霉的),blacktea(红茶),redmeat(牛/羊肉),redgold(纯金),blue-blood(贵族出身),blue-jackets(水兵/水平),white-livered(胆小的),white-headed(淡黄色头发的),yellow-belly(可耻的胆小鬼)等等。此外,还有很多的俚语,谚语等等,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Morehaste,lessspeed.欲速则不达。以上内容都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气息。因此,我们建议学生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减少误解,更好地欣赏英语文章,就必须平时处处留心,用心积累,努力加强自身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四、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教会学生得体地运用语言,最终达到能够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目的。所以,我们英语教师自身要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把文化知识的传授融人到教学中去,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总之,我们只有把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玖』 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外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专家胡文仲教授曾说过,语言和文化有密切关系,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英语教学一定要贯穿文化教学,我们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就需要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知识教学和文化理解教学,文化知识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目的语文化知识,而文化教学既帮助学生理解目的语文化知识又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所处时代的发展是不同的,这就构成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所以,我们英语教师要根据所教的内容,认真备好课,挖掘内在的文化因素,因势利导,努力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为此我尝试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涵,通过日常教学活动渗透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内容丰富,不少课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我们结合课文,介绍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教、制度、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国家.我们的学生即将面向世界,与各国人民交往,必须了解西方文化中重大的节日圣诞节,复活节和感恩节等等.我们的教材里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我们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制作了有关课件.其提供了圣诞节的历史,有关圣诞的英语故事、歌曲,整体内容丰富有趣,学生通过感官与心灵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体验外国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内涵.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和可爱的圣诞老人现场互动并且进行对话;学生可以通过阅读ChristmasEve等英语故事,可以欣赏Silentnight等优美的歌曲来感受圣诞的气氛.课后,让学生制作一张ChristmasCard并送给自己的好朋友.浓郁的外国节日文化气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英语学习的兴趣.谈及赠送礼物时,就将接受礼物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西方人性情外露,表达感情直接,不当面拆封欣赏礼物是非常不礼貌的.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在呈现圣诞文化同时,还让学生与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比较,使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氛,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应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初中起始阶段的教学中,我们严格按照《新课标》二级要求,让学生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知道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如:英国的大本钟等.
通常第一堂英语课会进行介绍与问候,由于中外两种文化对礼貌称呼的习惯存在着差异,我们向学生进行简单的阐述.中国人见面对年龄、婚姻、收入等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的人却对此比较反感,因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有鉴于此,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我们适时向学生传授英美人谈话的禁忌.生活在两种不同环境里的人,所持有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都不一样.不熟悉这些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容易出现语用失误.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反之,在英语国家对年长者直呼其名并非冒犯,而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恐怕就会有不尊老之嫌.按英语习惯,亲属之间是直接用名字相称的.而讲英语的人这类称呼则比较简单:一般在姓氏之前加Mr.,Mrs.,Miss即可.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而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doyoudo?Nicetomeetyou.Howareyoudoing?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这种寒暄在在我们上海已渐成习惯,原因之一是受到外域文化影响之故.
我们中国和英语国家的人民都十分讲礼貌,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或者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由于中西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所以在交际过程中就常常出现一些失误,影响交际效果.如中国人听到别人赞扬时,往往用否定口气回答,而英美人士却乐于接受.对别人的赞美,中国人习惯说最普通的回答是:哪里,哪里而在英语国家却应该说Thankyou.如,B:Yourshirtlooksnice.A:Thankyou.英美人士的思维就与我们不一样.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识并接受外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语言学家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设置不同的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将文化因素放到有意义的交际场合中使用,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听说训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我们通常通过角色表演(roleplay)和快速应答(quickresponses)设置文化语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初次见面的外国游客和中国导游,进行情景对话.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进行跨文化交流,引导学生遵循英语交际的基本礼仪,要求学生在听说过程中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和避免谈话禁忌,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不同的交际氛围和文化氛围.
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其自觉又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介绍各国的特色菜外,还给他们介绍不同国家的一些饮食习惯,比如美国人喜欢在饭后吃点甜点,在美国等西方的餐馆里,点菜的顺序一般是这样的:饮料(drinks),汤(soup),色拉(salad),主菜(maindish;maincourse;enter),甜点(dessert)等.同时,我们共同回顾所学过的课程请学生进行口语操练,同时希望他们keepagooddiet.这样,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些关于健康饮食方面的知识,此时我们适时地给学生讲解一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目前,一些快餐在我国比较盛行,让学生比较一下中西方饮食,以选择健康合理的饮食.另外,我们还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西方餐具,使他们不至于在现实生活中闹出笑话.
在课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传播文化.
我们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这样一片广阔的天地来共同开发学习资源.英语杂志、电影、小说、广播和互联网等都是学生接触、理解英语文化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外国友人交笔友,在交流过程中逐步认识、了解异国文化,从而加强文化意识.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英语活动,如英语角、英语讨论等活动,能活跃英语学习气氛,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努力:
1.课堂内外穿插英语歌曲,英语短诗和故事教学.例如:我们在讲到教材九年级中的TheNewOceanWaves乐队时,又讲述了摇滚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爵士音乐诞生的社会环境等,这样寓教于乐,提高学生们学习跨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我校利用每天晚自修时间让学生收看程度相当的英语动画片或教学节目.这类节目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理解,而且也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时候老师有意识的给他们几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查资料,自己去找答案.
3.在校园里的宣传栏和板报开辟了英语学习园地,介绍一些习惯用语,名言名句,利用这些展板定期进行英语文化宣传.此外,我们重视教室英语氛围的创建,我们通过教室布置,体现文化理念.比如:本学期开学,我们预备班级通过走出家门,了解世界这一主题来布置,学生们搜集世界各地的丰富多彩的材料,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初步了解了世界各地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概况,以及英语国家的一些地理历史状况、风土人情和潜在的文化理念.
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我们要了解西方文化,吸收其先进思想,但不能因此放弃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爱国,爱家乡意识.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三、通过广泛阅读,感受文化气息,渗透文化.
语言学专家说过,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语言因素很重要,只有借助文化知识的帮助,才能读懂字里行间,因为词的意思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如果学生不了解英语文化、历史、价值、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宗教和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理解篇章的真正含义.
我们一向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并促使他们在阅读时注意留心和积累有关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因为学生在阅读理解时,能吸纳一些相关的语言背景文化知识,扩大英语知识面,掌握词语运用的内涵和外延,了解西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之处.
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正确的信息,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由于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欠缺,使其对英文的某些内容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出现误解篇章是文化现象的一个方面.在词汇的文化内涵方面,我们就拿一些颜色词为例,如:green-back(美钞),green-house(温室),green-eyed(眼红的),blackletter(倒霉的),blacktea(红茶),redmeat(牛/羊肉),redgold(纯金),blue-blood(贵族出身),blue-jackets(水兵/水平),white-livered(胆小的),white-headed(淡黄色头发的),yellow-belly(可耻的胆小鬼)等等.此外,还有很多的俚语,谚语等等,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Morehaste,lessspeed.欲速则不达.以上内容都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气息.因此,我们建议学生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减少误解,更好地欣赏英语文章,就必须平时处处留心,用心积累,努力加强自身对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