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語閱讀 » 不閱讀的中國人讀後感英語

不閱讀的中國人讀後感英語

發布時間: 2021-01-02 03:11:09

❶ 為何中國人學英語擅長閱讀卻不擅長聽力

應試教育的副作用啊,簡單說就是一個問題,「聽力對高考來說重要麼?」

❷ 德國人不重視讀書中國人重視讀書

書籍是人類智慧和想像力的載體,讓我們看看,在這個世界上,人們都是怎樣熱愛讀書的。「世界讀書日」就起源於西班牙,靈感源自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的「聖喬治節」。節日期間,這個地區的居民有贈送玫瑰和圖書給親友的習俗。
俄羅斯:家庭藏書總量超過圖書館藏書量10倍
讀書是俄羅斯民族的悠久傳統和民族習慣。在他們看來,書籍與麵包同等重要。
在各類圖書中,俄羅斯讀者最愛讀的是文學作品。俄羅斯城鄉密布著圖書館網,莫斯科國立列寧圖書館是世界五大圖書館之一。
俄羅斯人把家庭藏書多少看成是一個人文化素養高低的重要標志,其居民家庭藏書總量超過公共圖書館藏書量的10倍,平均每人每天用於閱讀報刊和其他出版物的時間近1個小時,居世界之首。
法國:圖書館遍布各地 擁有家庭「圖書館」是種時尚
法國人愛讀書在歐洲比較有名。巴黎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書攤、書店,塞納河邊還有一條專門賣舊書的長廊,成為巴黎一處特有的人文景觀。如果你到法國人家裡做客,可以看到幾乎家家都有藏書,擁有家庭「圖書館」是巴黎人一種經久不衰的時尚。
法國著名民意調查機構IFOP發布的一項統計指出,55%以上接受調查的法國人說他們去年閱讀了1到12本書,24%的人閱讀了12本書以上,其中許多人達到了20本。法國人人均讀的書多於人均買的書,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是因為法國各地遍布大大小小的圖書館,它們向讀者提供免費的借書服務。
日本:推廣青少年閱讀 手機可提供20類文學作品
日本是公認嗜讀書的國家,這是其重視教育的結果。
現在,日本已達到100%的初中教育,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48%。
隨著科技的發展,日本人的讀書習慣也有所改變。
手機閱讀普及率逐年上升,尤其是青少年讀者,他們的需求已由傳統的紙書轉變為現代的手機讀書。
只要擁有一部手機,手機用戶就可以閱讀出版商提供的多達20類的文學作品。
以色列:愛讀書是傳統 平均每人每年買10到15本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調查表明,以色列人均擁有的圖書館和出版社的數量居世界各國之首。
以色列有句老話:「人不能只靠麵包活著。」平均每個以色列人每年要買10到15本新書,他們的閱讀量更是大大超過了這個數字。
這種愛讀書的習慣漸漸從上一代人身上傳到了下一代。有的以色列人剛開始教孩子讀書時,會在旁邊放一罐蜂蜜,每讀一句,就讓孩子舔一口蜜,意思是讓他們明白讀書是一件甜美和快樂的事。
德國:1/3的人幾乎每天讀書 讀書像喝啤酒一樣平常
德國著名作家歌德說過:讀好書就是同高尚的人談話。德國人對這種「談話」有著巨大的熱情。
不管是地鐵、公園還是醫院的候診室,你都能看到很多手捧書本埋頭閱讀的人。
調查顯示,70%的德國人喜愛讀書,一半以上的人定期買書,1/3的人幾乎每天讀書。在所有年齡段的人群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讀書熱情最高。書籍已融進了德國人的日常生活,對他們來說,讀書簡直就像喝啤酒一樣平常。
在德國買書很方便,一座一萬多人的小城鎮起碼會有一兩家規模較大的書店。

2012年,我國18~70周歲國民人均紙質圖書的閱讀量為4.39本。而韓國人均年閱讀量約為11本,法國約為8.4本,日本8.4~8.5本,美國8.7本。
歷史上的中國人信奉「腹有詩書氣自華」,如今的中國卻被國民的低閱讀現狀所困擾。各種比較讓「不閱讀」成為「中國人」今年的又一個定語。先是有數據稱,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中國人扣除教科書平均每人一年讀書連1本都不到。接著有新數據指出,北歐國家人均年閱讀量達到24本,而我國年人均閱讀量僅為6本。再接著,一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師孟莎美的文章《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在網上引起熱議。
其實,差距沒有這么大。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郝振省介紹,嚴謹的國際閱讀率比較研究顯示,韓國國民人均閱讀量約為每年11本,法國約為8.4本,日本在8.4~8.5
本,美國8.7本,但他們也有大概四成以上人不讀書。
不過,這些數據仍然明顯高於我國的國民人均閱讀量,也的確是事實。

❸ 令人憂慮 不閱讀的中國人的讀後感怎麼寫

《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主要講了作者在德國至上海長途飛行中,看見玩ipad的 基本是中國人,而這些人是在玩游戲,或看電影,沒有人看書。在法蘭克福機場候機,中國乘客只有少數人看書,大多數在商店裡穿梭購物,大聲談笑,比對價格, 打電話也是大聲交談,缺少一種滿足的安寧。而歐洲人大部分是在安靜的閱讀中渡過,即使打電話也是低聲細語,生怕吵到旁人。

閑時多閱讀可以增長見識,也能讓人平心靜氣。高爾基曾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不僅是直接傳遞知識的方式,也是經驗的積累,將一部分人獲得的知識 抒寫成書廣泛傳播出去,不但促進了不同地域、不同種族文化和知識的交流融合,還能讓有限的認識不斷深化、擴寬。如今喜歡閱讀的人越來越少,這種現象早已見 怪不怪,或已麻木不仁。在我們身邊不難看到從三、四歲孩童,到六七十歲老者,無不為能上網,能打游戲,刷微博而快樂,加上新聞媒體過度宣傳又起到推波助瀾 作用,使得全民視玩三G手機、掌上電腦為時尚,悠閑享受閱讀者成為老土,另類。

據有關報道說國人年均讀書0.7本, 我不知這數字來源是否准確。就我個人而言,不會麻將,對網游沒有興趣,書店裡賣的紙質書籍太貴,又都是各類輔導書籍占據了半壁江山,另半壁江山由養生學, 成功學所統領,只能對著電腦點開書架,找一本書追著看,不失放鬆心情的一種方式。不過要想找一本喜歡的書不容易,能讀到一本有意義的書更難,所以很多人願意把時間耗在打牌搓麻,網路游戲上,應試教育也讓孩子和家長感到學習壓力山大,沒時間,沒精力閱讀課外書籍,視學海無涯苦作舟的人想快點逃離苦海,自然很難建立閱讀興趣。

有 學者說過:一個人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一個人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就 看閱讀能植根多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那些書,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我們需要閱讀充實自己,民族文化傳承也不是靠微博、麻將、網路游戲支撐,如果文 化沙漠化,是永遠無法支撐起五千年甚至更加久遠的民族。

一個民族靠文化基石墊底,閱讀又是多元的兼收並蓄,靜下心來從閱讀中獲得智慧和力量,命運是靠知識改變。無論上網還是逛書店,為自己多留意收集幾本經典書籍,有益無害!

❹ 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作者是誰

印度工程師孟莎美

❺ 不閱讀的中國人閱讀 作者寫了哪幾個中國人不閱讀的場景

《不閱讀的中國人》來,
作者源寫了哪幾個「中國人不閱讀」的場景?
答:1.飛機上,很多中國人都在玩手機;
2.機場候機時,很多中國乘客或者在穿梭購物,或者在大聲談笑和比較價格;
3.在火車站候車時,很多中國人在打電話或玩手機。

❻ 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師寫的《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紅遍網路。假如你是王芳,請你針對這一問題,以一

Dear fellow students,
Recently, it』s reported that fewer and fewer Chinese are seen reading in public places. As school students, I strongly think we students should form this good habit of reading. Firstly, reading can enlarge our knowledge and know
more about what has happened at home and abroad. Secondly we can learn how to improve our learning methods so as to improve our reading skill and writing level. In addition, in order to know how to deal with problems and solve them. We can find the ways in books. If we want to be good students, we ought to be able to tell right from wrong. To do this. We must be keen reading. Therefore, dear fellow students, let』s take a great interest reading and
take action from now on!

❼ 中國人為何不讀書

有人統計,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與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羅斯的55本相比,中國人的閱讀量少得可憐。

也許這些統計並不準確,但我們從日常生活的一些現象中,憑直覺也可以感受到中國人不喜歡看書。

早就有人寫過文章介紹,在那些發達國家的地鐵里,火車上以及一些其它交通工具上,很多人都在靜靜地看書。而在中國這些場合,人們要麼是在高談闊論,要麼是在打瞌睡,鮮有看書的人。

小城鎮最繁榮的娛樂業就算麻將館和網吧了,一個萬來人左右的小鎮,有四五十個麻將館四五家網吧是常事。

麻將館白天黑夜幾乎都是滿的,不愁客源。來參與打麻將的有農民、生意人、退休老幹部,教師、醫生、國家公務員等,甚至很多教師趁中午休息也要玩兩把,自詡「經濟半小時」。可以說,不論文憑高低(不能說文化程度高低,因為中國的文憑不能代表一個人的文化程度),不分男女,中老年人參與到麻將當中,青年人上網,少年兒童看電視。中國人的娛樂生活幾乎就濃縮為麻將上網看電視。

不管是在網吧,還是在大學的電腦室,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都在玩游戲,少部分在聊天。在網上查閱資料或者閱讀的學生少之又少。

以前,有一句來諷刺公務員整天無所事事的話:一杯茶,一包煙,一張報紙看半天。說明那時候還有很多公務員在看報紙,但自從網路化辦公後,網路帶來的海量閱讀材料反而沒有人讀了,報紙更是無人問津。我到過不同部門的辦公室,很多人或公開或偷偷摸摸在網上鬥地主或偷菜。

再看看各部門領導,一天忙於應付各種檢查、應酬、飯局,更是感嘆抽不出時間來讀書,讀書已經變成了學者的專利。這不只是我善意地猜想,也許很多學者也不看書了。從愈演愈烈的論文抄襲、剽竊來看,他們之所以冒這樣的風險干這樣見不得人的勾當,說明這些學者寫不出東西來了。寫不出東西的學者,肯定是沒有及時給自己充電,老本吃完了,才會江郎才盡。一個經常讀書學習的學者,哪有寫不出東西的道理。

由是觀之,中國人年讀書的本數,也許比統計的還要少。這樣的讀書量實在是讓人憂心。日益加劇的國際競爭,實際上就是人材的競爭,終身學習是提高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競爭力的不二法門,而閱讀又是終身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中國人這樣低的閱讀量,這樣低的文化素養,能讓中國可持續發展嗎?能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嗎?我看有點懸。

中國人不愛讀書就兩個原因:一是國民文化素質偏低,直到近幾年才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而上述國家,老早就普及高中教育了。二是從小沒有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這也最重要的因素。

讀書這種習慣要靠從小培養。良好讀書習慣的養成主要靠學校和家庭。可是多年的應試教育,讓很多家長和教師認為學習就是做作業。所以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叮囑學生的一句話:回去把作業做好。而家長督促學生的一句話就是:作業做好了嗎?從沒有人問:今天看了什麼書?

在學校看課外書被老師沒收,在家裡面躲著家長看課外書絕不是傳說。讀書並沒有引起國民的重視,你只要在學校走一轉,你還有可能聽到校長或教師無所謂地說:我最不喜歡看書。很多中小學的圖書館都是擺設,很少有學生去借閱。而家長只曉得給孩子買玩具,買食品,卻不知道給孩子買書。我估計,在中國的一些普通家庭中,有50冊藏書的肯定不多。

一個不重視閱讀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

❽ 求問關於中國人為什麼不閱讀的吐槽

近日,一名居住在上海的印度工程師孟莎美寫了一篇《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擔憂起了中國人的不閱讀,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吐槽。我看了一下,對不閱讀的說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1、中國人講究實用主義,閱讀是為了獲取某種知識或能力,而現在獲取的途徑很多,比如網路一下,用不著讀書。
2、中國人一天工作很累,沒有法國人等國外人那麼悠閑,哪有時間和心緒閱讀。
4、拿著手機、ipad、電腦和書本在飛機、地鐵、火車等公眾場合讀會被人認為「有病」,不好意思。
5、現在的書質量不高,沒有多少好的,不值得一讀。等等。
先從第一條來看。中國人是實用主義,沒錯。中國人讀書都是有明確目的的,古代是為了進入仕途。半生苦讀,一日高進,就如范進。現在從小學到高中,讀的是課本,目的是為了考個大學。大學讀書,目的是為了找個好工作。工作了,讀書是為了獲得某種能力或解決某個實際問題,而這現在基本不用讀書,上網一搜便知。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人是閱讀的,只是不是孟工程師意義上的閱讀——真正的閱讀是指,你忘記周圍的世界,與作者一起在另外一個世界裡快樂、悲傷、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無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體驗,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訊息和誇張的視頻可以取代的。是自己與另外一個自己——靈魂——的對話。從孟工程師的觀點來說,中國人不閱讀毫不誇張,甚至自古如此——個別時段除外——如80年代大學校園的一陣子的讀書熱。
再說第二條,說的沒錯,讀書確實需要閑暇,需要有「悠閑」。中國大多數人疲於奔命,無暇讀書,無心情讀書,這個豆麥也承認,但這不能是完全放棄閱讀,走向娛樂的借口——所謂的累得要死,娛樂、放鬆是正途,看電視、電影、網路小說、聊天、看圖、刷微博、微信等等,就是不願花十分鍾靜下心來讀一篇好的散文、一首詩。放鬆沒錯,娛樂也是必須,但不去真正的閱讀,這不能作為理由。因此,對於這條,豆麥只認同一半。
至於說看網路小說、暢銷書等等,也算閱讀,豆麥和孟工程師的意見一致,那不叫真正的閱讀——真正的閱讀見上——至多可稱作一種消遣,和打麻將、侃大山沒多大區別,只不過蘿卜白菜各有所愛罷了。
第四條,恰恰從反面反映出中國人不閱讀到了何種地步——你手捧一本好書來讀,或用ipad、手機等在火車、地鐵、飛機上讀有點深度的書會被認為是書獃子,有毛病。嗚呼,中國不讀書的風氣已至此。豆麥也曾身同感受,深有體會。
第五條,確實,現在書的質量成下降趨勢,粗製濫造,低俗跟風、甚至是胡亂編造的書太多,騙錢的書太多,不少不值得一看,有的一看反而更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閱讀反而是好事。但豆麥還是認為,每年總有幾本值得一讀的書,每月也有值得一品的詩文,總有獨立思考的文章。因此,這也不能成為不閱讀的理由。
從根本意義上來說,中國人沒有「真正閱讀」的傳統,讀書要麼是為了獲得功名利祿,要麼就是為了消遣——古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就是最好的例證;而恰恰忘了通過閱讀與自己的靈魂來一次對話,整理整理自己的靈魂,從而使自己更活得「自在」一些,更明白一些;而不是正因為我活得很累、很「不自在」,所以我要看什麼書,消遣都來不及。
「但我只是憂慮,如果就此疏遠了靈魂,未來可能會為此付出代價。」旁觀者清,一個印度的工程師,擔憂的不無道理。他絕不是蛋疼,來管中國的閑事,我倒覺得他有中國讀書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風范,令人肅然起敬。
附:孟莎美的《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
我坐在從德國法蘭克福飛往上海的飛機上。正是長途飛行中的睡眠時間,機艙已熄燈,我躡手躡腳地起身去廁所。座位離廁所比較遠,我穿過很多排座位,吃驚地發現,我同時穿過了很多排iPad。不睡覺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國人,而且他們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戲或看電影,沒見有人讀書。
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腦海里。其實在法蘭克福機場候機時,我就注意到,德國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報紙、一本書,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筆記本,安靜地閱讀或工作。中國乘客中也有閱讀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要麼在穿梭購物,要麼在大聲談笑和比較價格。
我一看,確實如此。人們都在打電話(大聲談話),不打電話就低頭發簡訊、刷微博或打游戲。或喧囂地忙碌,或孤獨地忙碌,唯獨缺少一種滿足的安寧。在歐洲,火車的速度也許已經沒有中國快,火車站的現代化程度也許不再領先,但大部分人還是在閱讀中度過等待的時間,即使打電話也是輕聲細語的,生怕吵到了身邊正寧靜地閱讀著的乘客。
真正的閱讀是指,你忘記周圍的世界,與作者一起在另外一個世界裡快樂、悲傷、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無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體驗,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訊息和誇張的視頻可以取代的。
當然,網路侵蝕閱讀是一個全球化的現象,並不只是中國才有。但有閱讀習慣的人口在中國龐大的人口中所佔的比例,還是很低的。
我其實更想說的是,當下的中國,缺少那種讓人獨處而不寂寞、與另一個自己——自己的靈魂——對話的空間。生活總是讓人疲倦,我們都需要有短暫的「關機」時間,讓自己只與自己相處,閱讀、寫作、發呆、狂想,把靈魂解放出來,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裡。
或許我們對於一個經濟正在迅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不應過分苛責,過於忙碌是壓力所迫,並不是一種過錯。

❾ 中國人是不讀書還是讀不到好書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了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2年我國18~70周歲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4.9%,國民人均紙質圖書的閱讀量為4.39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數量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韓國國民人均閱讀量約為每年11本,法國約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間。而中國13億人口,扣除教科書,平均每人一年讀書1本都不到。
在快餐文化的熏陶下,有些人更喜歡情節熱鬧、搞怪的網路文學,或者對實用性圖書非常熱衷,更有人養成了急躁、浮躁、暴躁的「三躁讀書觀」,將讀書當做趕時髦、炫耀的工具,被出版人、薦書人或者花花綠綠的廣告牽著鼻子走。人們在浮躁獵奇、品位低下的庸俗讀書觀和實用性讀書觀中已陷得太深。如此眼花繚亂,心如沸水,怎麼會有淡定從容的讀書觀呢?
說白了,不是名著太深奧,而是讀書者太膚淺;不是名著過時了,而是看書時太功利、短視;不是名著不好讀,而是沒有用心讀,缺乏寧靜從容。
愛默生在《書籍》一文中對讀者提出三條實用准則:第一,絕不閱讀任何寫出來不到一年的書;第二,不是名著不讀;第三,只讀你喜歡的書。其實,也是勸告人們,要會讀書,要讀好書。這不正是對「死活讀不下去榜」的無聲批評嗎?
競爭時代步伐很快,卻仍然需要悠然、緩慢的讀書心態,完成讀書應有的體驗、思考、質疑、沉澱。電子讀物多了,仍要避免讀書速成化,杜絕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多靠攏名著,才能得到更多的精神收獲。

❿ 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是什麼時間寫的

今天的中國互聯網上有太多拐彎抹角或陰陽怪氣地醜化和矮化中國人的段子在日夜不停地流傳,似乎「中國人有劣根性」「中國很差勁」已經成為了一種全民的普遍共識,這時常讓我想起當年納粹大搞醜化猶太人宣傳時的情景。然而更諷刺的是,當年那些宣揚猶太人沒有信仰、沒有素質、沒有道德、沒有文化的段子印刷品,有很多就是從猶太人開設的印廠里被製作出來的。



然而就是這些徹底的謠言正在日益影響著我們的判斷力,讓我們開始對自己政府、體制、國家、民族甚至是文化和基因產生自我懷疑,進而開始自慚顏穢,卑躬屈膝,對西方人所說所講言聽計從,不敢懷疑,只顧反思。可是沒有什麼比盲目的反思更為有害,因為它會誘騙我們背棄自己的歷史,背棄自己的文化,背棄自己的希望,背棄自己的民族,背棄自己的信仰,最終導致我們變成一個自暴自棄的民族。



實際上我們不難看到,今天中國的媒體圈子和網站編輯圈子,對西方的誇贊和對中國的貶低也已然成為了一種媚俗的時尚。他們言民主必談希臘,贊社會必提歐美。



然而他們卻不能解釋一個問題,假如西方文明真的如此優秀的話,那為何西方文明屢屢在自相殘殺中滅亡,而中華文明盡管總是遭到外敵入侵卻從不滅亡且綿延至今?
------------------------------------------------------------------周小平《少年你真的了解這個國家嗎?》

相關閱讀
突然覺得祖國真不容易 (轉載) – 鐵血網

突然覺得我們中國真是真心不容易,國力要和美國比,福利要和北歐比,環境要和加拿大比,機械要和德國日本比,華為中興要和蘋果三星比聯想要和 ibm比,長城奇瑞要和通用豐田比,龍芯要和 intel比, c919要和波音空客比... 一個國家的製造vs整個世界全部高端... 可能有人要說我憤青了,但是我不知道有哪個國家建國60多年靠自己的努力達到中國目前的高度的。。。。 想想中國50年前是什麼樣子,不說50年前,20年前大陸是什麼樣子! 這個你們小時候都有印象吧!而國外又是什麼樣子!…作為中國人我驕傲。 是誰讓你們一邊嘲笑金正恩世襲, 一邊又對美國總統老子走了兒子上,兒子下台了老婆上的事實視而不見的?? 是誰讓你們一邊嘲笑中國的食品安全標准,卻對美國合法使用瘦肉精導致不能達到中國標准而屢遭退貨視而不見的?? 是誰讓你們嘲笑中國企業沒原則沒標准,卻對德國用馬肉冒充牛肉視而不見的??
我愛中國 是誰讓你們嘲笑蒙牛伊利奶粉有三聚氰胺,卻對紐西蘭奶粉雙聚氰胺超國標8倍視而不見的?? 是誰讓你們相信了中國官員很傻帽,張嘴就是屁話,比如「反對我就是反對黨」 「我爸是李剛」,可是你們聽過錄音嗎? 人家根本不是那樣說的啊!是誰在誤導你們? 他們為什麼要這樣誤導你?你有沒有思考過原因?? 是誰讓你們相信只有中國人會山寨,卻從不提德國和美國都是因山寨成功而走向輝煌和富有的歷史事實? ——在接下來的十年裡,類似的謠言段子會越來越多,內容基本都是換湯不換葯。 罵完土壤噴歷史,噴完歷史侮民族,侮完民族辱國家。 辱完國家反軍隊,反完軍隊毀政治。 他們會編出或者誇張出跟多內容豐富多彩的段子 我不可能永遠逐條向你們解釋這些都是有違常識的段子,不可信。 所以能拯救你們不被洗腦的,惟有知識本身。 你可以不相信政府,但你因為不相信中國政府而去相信了外國政府, 那你其實比那些只相信中國政府的農民更加小農思想。 ——因為你的身邊充滿了謊言與誘騙, 所以當你下次要說出:「中國怎麼怎麼,人家外國就怎麼怎麼的時候。」 不妨先停下來思考片刻,究竟這算不算中國特色,還是人類通病。 這世界有太多中國設計師到處嚷嚷「國外的設計師最棒,中國的全是垃圾。」 這世界也有太多的中國研究員到處嚷嚷「國外的科學家最棒,中國的笨得要死」。 這世界也有太多人張嘴就是「人家外國人最棒,中國人則完全不行。」 ——說得好像他自己,他爹媽都不是中國人一樣。 可是現實卻是:美國搞四代機搞了16年,中國搞四代機只搞了7年,美國發射火箭失敗了幾十次,中國只失敗了幾次。 美國3D列印技術只能列印塑膠部。 中國不容易,我為我是炎黃感到驕傲。 也許我們都會覺得同樣的島嶼爭端,韓國的表現比我們硬氣,比我們顯得更加寸土不讓;但是現在看來,其實很多人都存在一個誤區,國家之間的爭斗,檯面下的東西遠遠多於檯面上擺出來,一個國家一開始就打完所有底牌,那麼意味著他以後將無底牌可打。 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我們玩牌的時候,誰會一開始就把炸彈、同花順、大小王這樣的大殺器在一開始就丟出去? 韓國在獨島上表現的確實很硬氣,軍艦巡邏,總統登島,等等,看著是很舒心,很解氣,但是別忘了,日韓是同一個乾爹,日韓是在他們共同的乾爹制定的規則下玩的,舒心完了,解氣完了,爭端還在那,該是啥還是啥。 為什麼感覺中國那麼差卻覺得別的國家那麼好 中國那裡差? 你們還不是道聽途說、那些所謂的媒體!美國犯罪公認的比中國高 很多人吐槽說抗美援朝,對越反擊戰中國是以犧牲敵人十倍甚至百倍的代價結束戰爭的,但是,你怎麼能忽略掉這些戰爭使中國在二戰後獲得的那些政治話。 中國已經不容易。不要人雲亦雲 別人說中國壞你也說中國壞! 當你能安靜坐在這里罵中國的時候是誰給你的?是祖國。沒有祖國你是個屁。 有人說,無所謂了,人家美國的黑人白人都一樣和平共處。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可我的朋友們啊,你們看到的這只是目前這短暫的和平時期,這只是美國經濟相對富足的時期的表象而已。你們知道不知道,每次美國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如1939年、1967年時,都有大批黑人被活活打死,因為失業的美國白人會抱怨是「黑鬼搶走了自己的工作。」 1916年時,一個黑人路過華盛頓廣場,被一群失業的白人青年抓住,用鐵絲捆起來,架在火堆上活活做成了人肉燒烤。 圍觀的人拍照取樂,路過的警察也很多,卻無人心生憐憫。 在中國國力最弱的年代,每一根美國鐵路的枕木下都埋著一具中國人的屍骨。 當你知道了這些,當你回想起過去這些海外華人的悲慘歷史,你還會相信:無論國家怎麼樣,只要移民了就能過得很瀟灑這種鬼話嗎? 美國一邊公開宣稱不是中國死就是西方亡,一邊又拚命告訴中國民眾:你們的政府有問題啊,必須推翻它,然後你們就能過上比現在更好的日子。——請問,還有比這更可笑和自相矛盾的邏輯嗎? 但是,是誰讓你們輕易地選擇了相信這些謊言?諸位親朋好友,捫心自問。 國家翻了想想自己! 我親愛的朋友們啊,你是不是覺得那些領導說什麼就信什麼的人特別可悲,可憐,奴性? 那你想想,盲目相信「人生導師」「成功人士」「異見人士」的人和盲目相信領導的人又有什麼區別呢?? 你以為只有領導對下屬不會說實話是嗎? 那我告訴你「人生導師」「成功人士」「異見人士」對你同樣也沒有半句實話。 馬雲多次公開批判中國工業化進程,說不如青山綠水的中國好,但馬雲絕不會告訴你他是中國工業化最大的受益人,沒有中國製造就沒有阿里巴巴和淘寶。 馬雲們這樣說,有他們的目的。 李承鵬惡罵中國政府遣返「脫北者」,但他絕不會告訴你美國遣返「脫墨者」時根本不顧那些可憐人的死活。 巴菲特和比爾蓋茨經常說自己是自由經濟的受益人,是美國夢的代表,但他們不會告訴你,他們一個的父親是國會議員(相當於中國部委級高官),另一個的外公是銀行家,母親是美聯儲的高管(相當於央行的部委主任)。 李開復說紐約 60萬美金一套別墅,比北京便宜多了,但他不會告訴你那套所謂的別墅其實是個倉庫,而且離紐約市區開車需要四個多小時。 薛蠻子說美國房連地皮一起賣,但他不會告訴你那塊地想傳給兒子要再交45%的錢,而且每年按估價(由美國政府人工估算價格,純人治)2.5%交稅,一旦交不起就收回。 美國政府是沒有拆遷的問題,是因為原住民已經被他們殺光。 美國是沒有麵包車校車,是因為他們有90%的人口都住在城裡,不需要開小麵包繞山路去村裡接孩子。 而城市化生活需要更多的高鐵、需要更多的核電站、需要更多水電站、需要更多的 PX 產業、需要更多的塑料、需要更多的礦山、需要更多的水泥路,把食品、水、生活物資從幾千里外的地方源源不斷地送進來,以供人吃喝穿住用。 如果你有心,可以找一個周末的夜晚去八達嶺高速看看那些一眼望不到頭的貨車車流。看看那一車車滿滿的蔬菜、肉類、飲料是如何送入我們的城市,你再來談談為什麼我們要繼續提升工業化指標。 ——我們當然要繼續加快建設,而不是「停下來等一等人民」。我們的思想是可以停下來休閑一下,但我們的胃絕不會等待哪怕一天。 在夏日的微風中,在北京的藍天下,我看著川流不息的車輛,還有草坪上散步的老人以及孩子,真切地希望這一切能夠永恆。 中國就像一個飽受指責但自強不息的農村孩子,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一點一滴的改變著人們對他的印象。 一開始人們嫌他土、臟、窮,他自己也因此自卑過、猶豫過、哭過、鬧過、憤怒過,但至於他安靜下來,埋頭做自己的事,不再關心別人說什麼。 六十年彈指一揮間,中國已經有6億人走向了小康。 有許多和我一樣的農村娃都變成了一個又一個城市裡的新青年。 這種規模的滄桑巨變就已知的人類歷史而言,絕無僅有。 如果這還不能證明我們的政治體制更優秀,還不能證明我們的民族和種族更優秀, 那請問還有什麼值得我們去信仰。 如果生在中國,你的命運和收入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都還要認為體制不公的話。那麼如果你生在階級20年前就固化了的美國,或者階級在30年前固化的日本或歐洲你又當如何呢? 所謂國外社會整體收入為橄欖型,根本就是個鬼扯,只能騙鳳姐。 根據美國去年自己的公布的數據表明:有40%的美國人,只佔有社會0.2%的財富。 這分明就是鐵三角,哪像橄欖了?
中國人的驕傲
佛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聖經上說:「魔鬼永遠都是以天使的面孔出現在世間。」 聖賢說:「真理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 如今這社會一百個人里,難以找出三個人支持政府,大多數人都淪為了公知的信徒。 ——末日審判時,只有羅得一家三口得到救贖, 不是因為他們和城中大多數人的價值觀一樣,而恰恰因為他們是俗流當中少見的例外。 除此之外,知識是人生最重要的防火牆,但知識絕對不在雜志、報紙、或者段子里。 有條件的話,推薦閱讀中華書局出版的《資治通鑒》文白對照版,以及《台灣史》《歐洲史》《歐洲戰爭簡史》《亞洲戰爭簡史》《聯邦論》。 當你了解完直到18世紀,整個歐洲地區,都還以法律的形式規定農民結婚當天新娘必須獻給地主或者城主破處之後,你再來跟我談一談中國是怎樣的一個文明。 這篇文章里的很多話容易得罪人,我本不當說,也不該說。但目前這種形勢下,已是不得不說。 文明和理性需要星火傳遞,如果當初你不說,他不說,王小東老師也不說,就不會點醒像我這樣的人。 因此今天我也一定要說,哪怕這些話對99%的人最終都是無效的,但只要能點撥1%的人就已經相當值得了。 我們都有幸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我們都在目睹這一次翻天覆地的變革,我們正在經歷著這場東方文明對西方霸權的終極逆襲。 這個特殊的時代賦予了我們必須完成特殊的使命:那就是為我們這個飽受了百年恥辱的民族和國家正本清源。 我的朋友,請不要辜負了這個時代,不要讓子孫後代責怪我們今天的愚鈍。 國家!榮譽!忠誠!使命!

熱點內容
遊山玩水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3 00:15:06 瀏覽:95
羊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3 00:14:20 瀏覽:276
是你怎麼翻譯成英語 發布:2025-09-13 00:13:25 瀏覽:86
這是我的一些書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3 00:07:40 瀏覽:234
你想做什麼工作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3 00:00:10 瀏覽:685
英語辯論賽中一四辯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3 00:00:06 瀏覽:330
愛的短文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2 23:50:33 瀏覽:580
文學社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2 23:49:27 瀏覽:909
那就下一次吧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2 23:49:22 瀏覽:434
想不出來英語怎麼翻譯成英語翻譯 發布:2025-09-12 23:48:29 瀏覽: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