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生活、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1)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下列
(1)氢氧化镁是沉淀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氯化镁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回物属于溶答液;植物油与水混合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金属镁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
(2)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等都可以;
(3)①实验I中水从A经B转移到C的过程中,水蒸发变为水蒸气又冷凝成水滴,属于物理变化,变化的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
②电解水的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用观察法配平即可,反应条件是通电,氢气和氧气后面都标上上升符号;由于电解水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B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因为氧气分子是n则氢气分子就是2n.
故答案为:(1)B;
(2)CaO+H2O=Ca(OH)2;或CO2+H2O=H2CO3(合理得分)
(3)①分子间间隔;②2H2O
通电 | .
2. 大多的自然资源都是取自于水库河流等,什么是主要的饮用水如果饮用水受到污染
水库河流的水会进行处理和检测,入户的水都是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如果水受到污染,检测不合格,肯定会停止入户
3. 无锡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水资源.用英语怎么说
The city of Wuxi has rich natural resources, water resource in particular.
4. 自然资源像石油 水资源 森林的快速使用会导致什么问题 怎么解决
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
解决方案,是有计划高效的开采及使用
5. 下列关于自然资源、水资源、能源三者之间关系的图解,表述正确的是
C 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掌握上面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水资源属自然资源,但不等同于能源。能源中有一部分来自自然资源,还有一部分不是自然资源。
6. 海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以下是我市对海水资源的部分利用.(1)从海水中获取淡水.常用的操作方法是_
(1)从海水中获取淡水.常用的操作方法是蒸馏;故填:蒸馏. (2)从海专水中获得属氯化钠.将海水进行蒸发可得到粗盐;故填:蒸发. (3)沉淀B与试剂C发生的是中和反应,则沉淀B是氢氧化镁.故填:Mg(OH)2. 由无水MgCl2制取Mg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 通电 | .
7. 土地、水资源属于什么资源
这个提问比较笼统,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答案:从大类上讲,土地、水属于自然资源。 按资源的固有属性来看,属于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按资源的利用限度来看,属于可更新的资源; 按资源的来源看,属于陆地自然资源
8. 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主要是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和森林资源的概括~~急!!!!!
(原文转自网络《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中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一)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资源论,在面积位居世界前12位的国家中,中国居第11位。按利用类型区分的中国各类土地资源也都具有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点。[1] (二)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 中国地形、气候十分复杂,土地类型复杂多样,为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类型难以开发利用。例如,中国沙质荒漠、戈壁合占国土总面积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难度很大。而对中国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耕地,所占的比重仅10%多些。 (三)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于中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各地历史发展过程的特殊性,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情况极为复杂。例如,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汉民族多利用耕地种植高粱、玉米等杂粮,而朝鲜族则多种植水稻。山东的农民种植花生经验丰富,产量较高,河南、湖北的农民则种植芝麻且收益较好。在相近的自然条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区就形成了全国性的桑蚕饲养中心等等。 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资源开发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土地的生产力水平会有明显差别。例如,在同样的亚热带山区,经营茶园、果园、经济林木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任凭林木自然生长,无计划地加以砍伐,不仅经济效益较低,而且还会使土地资源遭受破坏。 (四)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这里所说的分布不均,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具体土地资源类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草原资源多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东部等。其二,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中国林地少,森林资源不足。可是,在东北林区力争采育平衡的同时,西南林区却面临重大、林木资源浪费的问题。中国广阔的草原资源利用不充分,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临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的问题[1]。 水资源 河流和湖泊是中国主要的淡水资源,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是中国的五大淡水湖。因此,河湖的分布、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各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中国人均径流量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径流量的24.7%。各大河的流域中,以珠江流域人均水资源最多,人均径流量约4000立方米。长江流域稍高于全国平均数,约为2300~2500立方米。海滦河流域是全国水资源最紧张的地区,人均径流量不足250立方米。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南多北少,而耕地的分布却是南少北多。比如,中国小麦、棉花的集中产区——华北平原,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40%,而水资源只占全国的6%左右。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北方地区缺水的程度。 中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70%分布在西南四省、市和西藏自治区,其中以长江水系为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黄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有较大的水能蕴藏量。目前,已开发利用的地区,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中国幅员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被种类丰富,分布错综复杂。在东部季风区,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以及亚高山针叶林、温带森林草原等植被类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有干草原、半荒漠草原灌丛、干荒漠草原灌丛、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丛等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多,据统计,有种子植物300科、2980个属、24600个种。其中被子植物2946属(占世界被子植物总属的23.6%)。比较古老的植物,约占世界总属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银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区现代已经绝灭,都是残存于中国的“活化石”。种子植物兼有寒、温、热三带的植物,种类比全欧洲多得多。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栽培植物。从用途来说,有用材林木1000多种,药用植物4000多种,果品植物300多种,纤维植物500多种,淀粉植物300多种,油脂植物600多种,蔬菜植物也不下80余种,成为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动物资源中国是世界上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全国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07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9.8%。其中鸟类1170多种、兽类400多种、两栖类184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北部—秦岭山脉—伏牛山—淮河与长江间一线以北地区,以温带、寒温带动物群为主,属古北界,线南地区以热带性动物为主,属东洋界。其实,由于东部地区地势平坦,西部横断山南北走向,两界动物相互渗透混杂的现象比较明显。 矿产资源 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镍、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匀。如铁主要分布于辽宁、冀东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区,其中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最集中,而东南沿海各省则很少。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使一些矿产具有相当的集中,如钨矿,在19个省区均有分布,储量主要集中在湘东南、赣南、粤北、闽西和桂东—桂中,虽有利于大规模开采,但也给运输带来了很大压力。为使分布不均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调配使用,就需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
9. 自然资源与我们生活有怎样的关系举例。如水资源跟用电有关
环境是一个整体,它包括自然界的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如大气、阳光、土壤、森林、水等)、人类创造的事物(如道路、房屋、风景区等)和居住环境(如院落、村落、乡镇和城市环境等)。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条件,它为人类提供生活所需的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消纳生活和生产排出的废弃物,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场所。所以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人类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产物,离开了这一特定的环境,人类难以生存,但人类可以在自然规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改造自然界,为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自然环境既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要的资源。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密不可分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森林,既具有能完成森林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代谢功能,提供一定的生物产量和产物,可以随时间的变迁而演替,而且对它的毗邻环境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消除噪音、调节气候、保护农田草原、改善环境质量等生态效能。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不能脱离由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整体的失调和瓦解,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生活和生产。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势必影响自然综合体的整体平衡,自然资源所具有的组成整体结构和功能的作用,以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态效能,可能会很快消失,自然整体即遭破坏,甚至导致灾害。可见,人类利用自然资源,也就是利用自然环境。
|
|
|
|